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8篇

时间:2023-03-20 16:16:08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篇1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币汇率的持续稳定,以及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人民币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人民币已在周边国家或地区广泛流通,开始了它的国际化进程。笔者认为,人民币在走向国际化的战略选择上,应根据中国的国情并借鉴其他各种货币国际化的途径来设计具体的方案,以渐进方式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人民币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事实上,人民币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或地区已经成为硬通货。从近几年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流通情况及使用范围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是伴随旅游业的兴起而得到发展的。我国每年都有大批旅游者到这些国家观光旅游,因而在这些国家可以用人民币购买商品的购物店越来越多,可以用人民币兑换本国货币的兑换店和银行也开始出现。笔者赴韩国考察发现,在韩国比较知名的购物商场、酒店、宾馆等每日都公布人民币与本地货币、本地货币与美元的比价。人民币同本地货币和美元一样,可以用于支付和结算。在韩国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办理人民币与韩币、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业务,也可以随时用人民币兑换欧元、日元、英镑等所有的硬通货。尤其在去年12月29日,中国银联宣布,从2005年1月10日起正式开通"银联卡"在韩国、泰国、新加坡的受理业务。使持卡人在韩国、泰国和新加坡可以使用"银联卡"进行购物消费、也可以在这些国家的取款机上支取一定限额的本国货币。从2005年12月开始又在德国、法国、西班牙、比利时、和卢森堡五国率先开通了中国银联卡ATM受理业务。这一切,都表明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而且使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得到进一步推进。

第二种,在中越、中俄、中朝、中缅、中老等边境地区。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是伴随着边境贸易、边民互市贸易、民间贸易和边境旅游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的。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支付货币已经在这些国家中大量使用,并能够同这些国家的货币自由兑换,在一定程度上说,人民币已经成为一种事实上的区域性货币。在朝鲜罗津-先峰自由经济贸易区的集市贸易市场上,当地的摊主们无论是销售中国的商品还是朝鲜的地方产品,大都习惯于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人民币在朝鲜几乎所有的边境城市甚至在全境,已经成为人们结算货款、进行商品交易、当作硬通货储备的货币之一。在越南、俄罗斯、朝鲜、缅甸等国家大多与旅游有关的行业、部门以及商品零售业均受理人民币。并且逐日公布人民币与本国货币的比价。随着我国与周边国家、地区经贸往来的进一步扩大以及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民币的流通和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人民币区域化的范围也必将进一步扩大,区域性货币的地位也将日益巩固,尽而推进人民币走向国际化。

第三种,在我国的香港和澳门地区。由于内地和港澳地区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每年相互探亲和旅游人数日益增多,人民币的兑换和使用相当普遍。资料显示,目前在香港已有100多家货币兑换店和近20家银行开办了人民币兑换业务。很多宾馆、购物商场、尤其是游人的购物点都报出人民币与港币的汇率并直接受理人民币。由于港币可以随时兑换成美元,实际上人民币也可以随时通过港币这个中介兑换成美元。据专家估算,目前在香港流通的人民币已达700多亿元,成为仅次于港币的流通货币,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研究人员调查统计,人民币每年跨境的流量大约有1000亿元,在境外的存量大约是200亿元。我国人民币供给量(M2)约为20000亿元,这意味着境外人民币大约是人民币总量的1%。由此可见,人民币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我国周边国家或地区广泛接受,人民币国际化处于渐进发展的阶段。

二、人民币国际化背景分析

(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使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国家主席在2005年北京《财富》全球论坛开幕式发表演讲时说:“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1978年以来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从1978年到2004年的26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16494亿美元,年均增长9、4%;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11548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16%;国家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6099亿美元”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专家普遍认为,今后10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这就为人民币成为被世界各国和地区可以放心使用的货币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为人民币树立了较高信誉,深受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欢迎。

(二)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我国一直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近几年治理通货膨胀,维持人民币币值的对内稳定和对外稳定成效显著。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其他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而人民币则保持了汇价稳定,防止了危机的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为人民币奠定了牢固、可靠的信用基础。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三)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使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积极的步伐。

2003年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布了《边境贸易外汇管理法》,允许在边境贸易中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鼓励我国边境地区商业银行与周边国家地区银行建立行关系以通过银行进行边境贸易结算。这项规定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积极的影响。人民币被周边国家或地区所采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边境贸易,边境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将会促进人民币的区域化。国家外汇管理局针对边境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法规,将消除周边国家或地区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或地区的流通。

(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人民币境外流通提供了广阔空间。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形成一个拥有18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到1.23万亿美元的经济区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使东盟对中国出口增长48%,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55%。贸易投资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人民币的境外需求。在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前提下,一些与中国贸易、投资往来频繁、数额较大的国家和地区,愿意接受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比如在越南、泰国、缅甸等国的贸易中,人民币事实上已经成为结算货币之一。

(五)人民币在香港地区的广泛流通和使用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有益经验。

2003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告:为在香港办理人民币存款、兑换、汇款和银行卡业务的银行提供清算服务。内地居民可以使用内地银行发行的人民币银行卡到香港用于消费支付和在自动取款机上提取港元现钞,香港居民也可以使用香港银行发行的人民币银行卡到内地用于消费支付和在自动取款机上提取人民币现钞等等。这些办法和政策对人民币的境外流通作了尝试,也为人民币的境外流通提供了有益经验。

三、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对策选择

各国货币国际化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目前出现的人民币国际化主要是以实际经济、贸易为基础自然发展的过程,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持续增长的一种反映。笔者认为,在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战略选择上,应根据中国的国情并借鉴各国货币国际化的经验来设计最佳方案,以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第一,积极创造人民币国际化的政治、经济条件。中国经济必须持续稳定增长并在亚洲地区保持领先地位,继续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同时,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高层政府间的交流,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从而消除周边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的担心和疑虑。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国的直接投资与贸易,改进金融服务,加强对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统计监测,设立人民币自由兑换试验区。这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力量。

第二,进一步放宽人民币出入境限制。建议在中国与越南、老挝、缅甸的边境毗邻地区,逐步取消人民币出入境的政策性限制,使其在有法可依的条件下,推进人民币成为区域性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区域性国际储备资产。笔者认为,在一些边境地区取消人民币出入境的政策性限制,有利于双边经济、贸易往来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出口收汇、出口核销真实性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对"地摊银行和地下钱庄"行为的遏制,进一步规范边境贸易结算,从而切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第三,设立人民币自由兑换试验区。建议选择对人民币认同感较高国家接壤的边境地区,如在广西、云南边境地区实行人民币特殊管理政策,两地居民、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资金可通过银行途径兑换为可自由兑换货币或毗邻国家货币。与此同时,对人民币兑换、跨境流动、汇率变动情况进行统计监测,以便及时、准确掌握周边国家和地区接受和使用人民币的状况。通过试验区的运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积累经验。

第四,国家对人民币境外流通采取鼓励和保护政策。一是在对外经济往来中主动使用人民币。在条件成熟时,中国企业、事业等单位,在对外贸易和其他经济往来中可主动使用人民币。在发展初期可以考虑对愿意使用人民币的外商,在价格等方面酌情给予优惠。二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将那些对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积极作用、对消极影响可控的资本项目挑选出来,先行试点,逐步扩大,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第五,要进一步解决境外人民币回流的问题。如果人民币没有畅通渠道回流到我国,周边国家或地区难以将人民币作为区域储备货币。除了继续允许在边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以外,还可以进一步允许我国与周边国家或地区在一般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另外,可以考虑允许周边国家用人民币购买我国政府债券或对我国进行直接投资。这意味着我国不仅把人民币的使用从边境贸易推广到一般贸易和政府债券的交易,而且还可以改进境外居民只能用外汇才能对我国进行投资的政策。我国已经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和部分资本项目的可兑换,人民币终究要走向可兑换,还将走向国际化,这必将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中国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世界经济发展也将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新的重要机遇,人民币必将实现国际化。

参考文献:

1.丁剑平、戴国强中国金融发展报告[M]2004

2.张蕴岭、孙士海亚太地区发展报告[M]

3.人民币国际化渐进潜行[J]-环球视线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篇2

1996年12月以来,人民币已经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对外贸易收支的外汇管制已经放开,今后如何实现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使人民币成为完全可兑换货币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首要步骤。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中国已经放松或部分放松管制的资本项目就有20至30项。目前,中国资本项目开放还比较缓慢,央行应对资产价格保持一定程度的关注,要防止资产价格出现泡沫。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不急于把所有的资本项目都开放,如果对国民经济有好处,有条件,就开放一部分”。中国不谋求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要追求物价稳定。首先,应健全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立法,有效地对各种金融风险加强管理,以应对开放条件下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给金融体系带来的冲击。同时要完善金融业监督管理制度,使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业务接受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其次,要大力发展国内资本市场。健全股票、债券及其他金融市场的监管和规章制度,发展货币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扩大金融市场的规模,使国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参照系,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完善利率体系,使国内外的利率水平保持一致;第三,要完善宏观调控机制。没有宏观经济的稳定,过早开放资本市场,必将危及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应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直接调控转为间接调控,加强金融监管,建立金融预警系统,防范重大金融事件的发生;最后,加强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统计和监测,打击洗钱等非法活动这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以后的一项长期任务,它对于我国国内货币政策的决策,提高金融管理的效力有重大意义。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中级阶段——实现人民币全面区域化

1.边境贸易和旅游消费带动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

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化进程与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并不是孤立发展的,二者可同步进行,但人民币国际化的中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深化,也是人民币走向全球化的必经之路。人民币区域化的最初表现是边境贸易和旅游消费带动的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人民币跨境流通的主要收益是为周边贸易和人员流动提供便利,减少交易成本。由于人民币的境外流通量相对于我国国内广义货币供给量的比例较小,所以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大。在该过程中我们获得的收益比较明显,成本约束较小。但是,随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计价范围的扩大,人民币必将成为一般贸易中的计价货币和交易媒介,尤其在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量将会出现稳定的增加。贸易关系的加强,贸易量的扩大必然导致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数量和对人民币需求的大幅增加。

为此,国家可以制定相关的边境贸易法律,以规范边境贸易。首先,应该使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逐步合法化、正规化;其次,积极与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签订有关人民币流通的合作协议,在人民币流通比较广泛的国家和地区开办人民币个人消费业务;第三,与周边国家政府协商,允许中资企业到境外用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最后,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在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基础上,避免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

2.人民币离岸市场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

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不仅要在使用区域范围上要扩大,而且需要在我国建立高度开放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完备的离岸市场和国际化的金融中心,这是一国货币进行自由兑换的重要载体和渠道,也是一国货币转换成国际清偿力的重要机制。

目前,人民币境外流通数量最多的地区首推香港。2003年1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签署关于允许香港银行开办个人人民币业务的合作备忘录,为两地经济融合和个人消费提供更大便利,有利于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并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将为该市场开辟新的金融产品,并形成一个完全市场化的人民币利率指标,可为内地外汇市场调节提供参照。中国未来金融改革的策略,应该以香港作为中国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入手点”、“缓冲区”及“过渡区”,利用香港在金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推动内地金融业市场化和国际化,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体系。国家将加快QDII投资香港的进程,全国社保基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QDII制度正稳步实施,基金管理公司QDII试点也已获得初步经验。截至2007年3月,社保基金会通过“国有股转持”而持有的H股公司股票已达到12家,转持股票的总市值达到353亿港币。

关于在内地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设想几经争论,笔者认为从经济和金融实力来看,应把上海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内地的国际金融中心,在这里云集了众多的国内和国外金融机构,上海已成为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最集中、最活跃的城市,其数量已超过全国的30%。目前,全球资本排名前50位的国际银行中,有25家在上海设有分支机构。上海作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中心,交通、通讯十分便利,在这里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主要目的是通过一个现代化、规范化的国际金融网点,随时准确地把握国际经济动向,调动国际经济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国外的市场、技术和资金,促使人民币最终走向国际化道路。预计到2010年,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占国内融资总额的比重达到25%左右;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80万亿元左右;上海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比重达到10%左右;上海货币市场年交易额将达到40万亿元,成为全国资金集散中心;上海证券市场市值达到7万亿元,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股票市场之一;上海期货交易所建设成为世界排名前10位的有重要影响力的交易所,成为重要的国际商品定价中心;黄金市场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市场;产权市场发展成为全国性产权交易市场。到2010年,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5万亿元和3.2万亿元;保险深度达到5%左右,保险密度达到4000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继续保持国内领先,逐步实现国际接轨。

3.两岸四地的货币整合,是人民币区域化的重要步骤

中国大陆两岸四地近年来贸易规模不断增大,经济联系不断加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实力,目前与台湾的经济联系则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较大。近年来,两岸四地的经贸往来成倍增长。香港和台湾两地在内地的实际投资额,分别居大陆外来投资的第一和第四位。台湾对大陆的出口贸易约占其总出口贸易的四分之一,在大陆的投资约占其对外总投资的二分之一。香港与台湾的经贸联系历史悠久,关系更为紧密。如果把两岸四地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加,经济总量达16000多亿美元,经济实力可望升至世界第四位;进出口贸易两岸四地总额达1万多亿美元,占全球的8.3%,排名世界第三;两岸四地的外汇储备总额为3000多亿美元,大大超过日本。由于两岸四地存在着四种货币,带来大量的兑换费用和生产成本,因此,进行两岸四地货币的整合是有其必要性的。我们完全可以在拥有共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两岸四地创建一种一体化货币——“中华元”,货币整合的最大目的是强化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当然,“中华元”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解决货币发行机制、风险防范机制、权利义务以及规则制定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两岸四地金融开放程度不同,金融制度、会计制度、法律制度各有差异,监管当局的监管准则、货币政策以及对金融市场的调节和干预力度不一,加上两岸还存在一定的政治障碍,区域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必然任重道远,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在金融作业标准、程序和制度环境进一步趋近时,区域金融一体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三、人民币国际化的高级阶段——区域化推动国际化

从中国自身的利益考虑,要想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国际货币,应当推动东亚货币联盟朝以人民币为核心的亚洲单一货币区的方向发展,通过区域化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践证明,单一货币的实现会给该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从微观角度看,区内各国间的汇率波动幅度将趋于零,为贸易和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宏观角度看,单一货币的实现会提高目标区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减少经济波动。因此,随着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货币联盟和单一货币的形成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对人民币国际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应积极推进以人民币为核心的亚洲单一货币区的构建,加强东亚各国的货币合作,完善“东盟-中日韩10+3”的运行机制,使其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依托。

人民币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外投融资活动的拓展。随着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数量的增加,中国必须要为人民币的持有者提供资产选择。当境外的人民币市场形成(人民币借贷)后,人民币将成为投资资产。出于投资和分散风险的需要,投资者要求调整资产组合。这样必然产生境外人民币投资中国国内资本市场的需要。因此,为了促进非居民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建设以人民币为主体的国际(亚洲区域)金融市场就格外重要。中国可以尝试允许境外人民币到境内进行直接投资,中国可以和亚洲国家合作筹划建设亚洲的债券市场,甚至可以借助香港这一窗口,尝试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当人民币成为亚洲贸易和金融中的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后,人民币不仅成为个人和企业的储备资产,也将成为政府的干预资产。人民币的国际化达到了高级阶段,出现了质的飞跃。人民币在民间的支付能力和政府间的支付能力都显著增强,中国的政策选择有了更大的空间。但是,人民币成为亚洲储备货币也意味着中国政府在亚洲要承担更大的金融稳定的责任,中国要在关键时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中国的金融市场更加开放,人民币将自动成为一些国家货币的名义锚。在亚洲金融事务中,中国将有更大的发言权,更大的号召力,在亚洲市场的进一步整合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人民币在亚洲的地位将会更加稳固。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人民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但人民币国际化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这预示着中国经济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增长前景和考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账户的不断开放,在市场巨大需求的拉动下,积极进行国内制度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人民币将最终走向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刘力臻徐奇渊等:人民币国际化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郭庆平王爱俭:汇率政策与利率政策协调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课题组.亚洲金融一体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刘光灿将国云周汉勇:人民币自由兑换与国际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5]余永定何帆李婧:亚洲金融合作[M].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际司课题区域金融合作调研项目,2001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篇3

[关键词]国际货币制度,流动资产池,原罪,铸币税,货币错配,期限错配

人民币的国际化主要指允许人民币在境外流通,国内贸易机构可以接受出口货物的人民币支付以及以人民币支付进口货物。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经济体的竞争也在逐渐加剧。人民币的国际化对于提升我国的竞争力,发挥发展中大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对于美元、欧元、日元三大货币的国际化而言,人民币国际化只有依托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的提高来逐步实现。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人民币的国际化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伴随着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大陆和港澳台地区整合为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四种货币可以融合为单一货币的进程而实现的。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壮大,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都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要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联系,客观上要求人民币走向国际。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际贸易影响力的提高,人民币币值的持续稳定,还有中国政局的稳定等,这些都使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周边国家居民逐渐认可并接受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和清算货币,用来媒介其国内国际贸易流通。然而,尽管人民币已在周边国家广泛使用,但其使用范围同中国经济整体规模的比例是不相称的;为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规律,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一、国际货币的功能和特征

国际货币和国内货币一样执行着交易中介、记账单位和价值贮存的功能。对应于每种功能,国际货币都有它的官方用途和私人用途,(见表1)。

表1国际货币的用途

用途私人用途官方用途

交易中介交易货币干预货币

记账单位开据发票盯住的名义锚

价值贮存外汇资产储备

资料来源:Krugman(1984年)

一般而言,国际货币及其发行国的特征主要有:在全球产出和贸易中占较大份额,历史惯性,高度发达的自由的金融市场和对货币价值的信心。

首先,如果一国在全球产出、贸易和金融中占较大份额,那么其货币自然而然就具有优势。同样,对于那些具有较深化的、范围较宽的市场的经济体而言,由于它的货币会具有较高的流动性,这样它就可以利用货币(作为公共物品)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除此之外,单一货币的区域越大,该货币就更可能充当冲击的缓冲器。所以关键货币总是由强国提供的。

其次,人们更倾向于运用已经被广泛运用的货币(历史惯性)。由于市场参与者(出口商、进口商、借款人、贷款人和货币交易商)在他们的交易中很可能会追随其他人的选择,这样该货币作为国际货币的运用就强化了它的用途。所以这一规模经济对于国际货币的中介和记账单位功能是特别重要的。

第三,对于关键货币提供国而言,它应该具有范围较宽、层次较深的自由金融市场。而这种关键货币的基础设施通常由国际金融中心(例如纽约和伦敦)提供。由于具有多种金融交易工具并且具有范围较宽的市场,这样投资家可以在以同种货币表示的各种有价证券(例如依据期限)间进行选择。层次较深的金融市场所拥有的高度流动性应该归功于网络的外部性,能够使参与者以较低的成本进行买卖。不受控制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控制)也使得居民和非居民很容易参与其中。

最后,对货币价值的信心还取决于发行政府维持货币的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能力。当货币作为本币使用时,波动大而且程度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会使汇率产生贬值和不确定性,并且还会减少它作为国际货币在所有主要功能方面的吸引力。反过来,维持货币价值的主要先决条件则是:不受政治压力约束的独立的中央银行、健全的国际收支状况和政治上的稳定。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必将扩大,毫无疑问,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降低国际贸易的外汇风险,增加我国铸币税收入,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等等。

第一,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和货币话语权

由于不存在世界政府和世界中央银行,一些国家的货币同时担当着国际货币的角色。建立在一国或几国“国内货币国际化”基础上的国际货币本位制度,内在地规定了国际汇率制度的不平等性。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由美元、日元、欧元组成,是一种不对称的货币体系,发达国家由于掌握了货币话语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相反,发展中国家,由于具体历史的原因,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人民币的国际化减少国际货币体制的不完善对我国的影响,一旦人民币完全国际化后,中国就拥有了一种世界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发言权也将随之增加;一旦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也会做出重要的贡献。

第二,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助于避免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的风险

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和程度的加深,对外经济往来,特别是对外贸易和对外金融活动步入空前的发展时期。由于发展中国家“原罪”(originalsin)的存在,发展中国家无法以本币从国外市场上错款以及无法(甚至在国内市场上)获得长期借款。(Eichengreen和Hausmann,1999年)。具体而言,无法以本币从国外市场上借款是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货币错配(currencymismatch)和期限错配(maturitymismatch)的主要原因。对那些持有外币债务的国家来说,他们无法从总水平上降低货币敞口风险,因而大多数国内借款者将不得不面对资产负债表上的货币不匹配问题。而汇率变动始终是困扰和制约开放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越高,在外贸、乃至在其他经济往来中所占的比重越是显著,我国所面临的汇率风险也就越小;一旦人民币完全实现国际化,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第三,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助于增加铸币税收入

铸币税,指货币当局因发行货币而获得的收入。国家发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都是借助货币垄断发行权向持有者筹集资金的一种行为。在本国发行纸币,取之于本国用之于本国,而发行世界货币则相当于无偿从别国征收铸币税(seigniorage)。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达4033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这对一个急需资金的发展中大国而言,相当于对外国政府的巨额无偿贷款,同时还要承担通货膨胀税,实际上是一种巨大的财富流失。而人民币国际化以后,我国不仅可以在国际交换中更多地使用人民币,从而减少外汇储备,而且相当于间接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发行人民币,获得铸币税收入。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储备中的比例不断加大,其收益也会逐渐增加。

第四,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推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我国经济已逐步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金融全球化本身就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由于我国经济脱胎于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我国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脆弱性。人民币的国际化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由于货币国际化过程中所具有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强化的动态特性,人民币的国际化,必然要求我国金融管理体制进行一系列改革;反过来,金融体制

的改革,又将进一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第五,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当前我国实行的是实际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央行被动入市,外汇占款一度成为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人民币的国际化意味着,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我国的政策的变化将会对其他国家造成广泛影响,但是我国国内经济通过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所受到的影响相对很小。其次,我国作为关键货币国不仅可以获得铸币税,同时还享有执行本国经济目标的高度自。一方面铸币税可以在外国居民持有人民币时获得,实际上也就是我国获得了零利率的贷款。另一方面我国在执行本国经济目标时,可拥有较多自。事实上,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我国摆脱困扰发展中国家的“米德困境”问题,即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外部均衡,必然牺牲内部均衡,如国内充分就业率,通胀率等。

当然,人民币的国际化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维持本币稳定的成本提高;管理、协调成本增加;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的增大可能会引起伪币的增加,使我国经济遭受损失。但就收益与成本对比而言,收益是主要方面。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可能性

近年我国发展情况也表明,实行全方位开放以来,与周边国家、地区的贸易和投资发展很快,人民币在边贸中实际已被广泛用作计价、结算和支付手段并受到普遍的欢迎。我国政治平稳,人民币币值稳定,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在全球产出和贸易中占较大份额。这些都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人民币价值相对稳定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可靠的信誉保障

从1994年1月1日起,改变原来的人民币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并存的汇率制度,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94年以来,人民币价值基本稳定下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基准汇率基本保持1美元兑换8.3元人民币水准(见表2)。由于94年一次性大幅度贬值50%,使得人民币在中长期内都有升值的压力,由于中央政府的干预,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稳定,其结果就是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储备急剧增加,人民币一直保持坚挺势头。人民币可借助美元走向国际化,这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是非常有利的。从这些情况分析,人民币价值相对稳定,其汇率基本符合IMF对货币可自由兑换的要求。

表2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外汇储备水平、GDP数据及其增长率

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人民币/美元8.288.288.288.288.288.28

外汇储备(亿美元)1449.591546.751655.742121.652864.074032.51

GDP(10亿人民币)7955.308205.408940.409593.3010239.811669.4

GDP增长率7.87.18.07.389.1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第二,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强劲,据有关资料表明,1994-2003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8.88%,相比同期美、日、德三国GDP年均增长率指标高很多。同期商品进出口大幅度增长,并保持顺差,外汇储备迅速增加(见表2),名列世界第二。就进出口贸易而言,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形形势喜人,200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815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7.1%,其中,出口额为438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4.6%,进口额为41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9%(见表3)。从外商对外直接投资而言,近年来国外对华直接投资力度不断增强,投资规模不断加大,就2003年来说,全年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1081个,比上年增长20.2%;合同金额1151亿美元,增长39.0%;实际使用金额535亿美元,增长1.4%。此外,中国在海外兴办企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对外贸易、物业投资、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企业经营也由单一贸易性逐步向多样化发展,目前,中国在海外的企业遍及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总资产达2万亿人民币。由于有了这样迅速增加的经济基础,尤其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多年顺差,使人民币长期处于硬通货地位。根据现有情况预测今后10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这使人民币成为让各国放心的货币,可以大大提高人民币的国际信誉,从而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坚实基础。

表3:我国1999-2003年各季度商品贸易进出口额及其与上年同期相比的增幅单位:亿美元

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

出口额19492492266132564384

出口增速(%)6.127.86.822.334.6

进口额16572251243629524128

进口增速(%)18.235.88.221.239.9

资料来源:《对外贸易月度统计快报》,中国商务部。

第三,经济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使人民币向国际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的实施,消除了对经常项目的非贸易、非经常性贸易的汇兑限制;之后国家外汇管理局《境内居民因私兑换外汇办法》,解除了因私用汇限制,扩大了供汇范围;央行颁布《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将外商投资企业纳入银行结售汇体制,消除了人民币走向经常项目完全自由兑换的障碍;至1996年中国实现了经常项目的完全可自由兑换,这是中国在历史性变革和果断融入世界市场进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实现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将进一步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光明前景的信心。更有意义的是,我国正式引入了QFII(国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机制,即QualifiedForeignInstitutionalInvestors)制度,当前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处于规范化市场化调整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通过实施QFII制度,其重要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为境内居民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也不仅仅在于为国内市场引入了多少资金,而在于由此可能引发的市场化国际化的资本市场制度创新。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制度的演进讲求互补性和协调性,一个局部性的制度变迁要有效发挥作用,需要与之相关的制度作出适应性的调整。从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状况看,QFII制度就具有这种促进资本市场制度创新的作用。显然,QFII制度要顺利和平稳地运行,,就必然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许多基本制度建设提出调整和改革的要求,如要求与QFII制度相关的制度要充分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这主要包括市场监管制度、法律制度、会计标准和信息披露标准、证券市场文化、自律制度等。QFII制度的实施本身就是人民币资本项目走向自由兑换的一个重要阶段,从而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第四,中国金融市场逐渐成熟、金融制度日益完善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形成在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的以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国家相继制定颁布实施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金融法规,为金融机构运作提供了可靠的法律规范和保障,国家外汇管理制度逐步从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实行经常项目外汇结售汇制,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经常项目人民币可兑换,汇率并轨,人民币汇率进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外汇经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实现由中国银行独家经营外汇向大部分银行平等参与经营转变,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系统正式联网运作,QFII制度的推出等等,标志着我国外汇市场进入了统一规范和稳健发展的新时期,随后,又相继开办了人民币对美元、日元、港币等主要外币的即期交易,进入全国统一金融市场宣告成立,央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及时推出了人民币远期外汇买卖,以上措施表明,中国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正朝着有利于人民币自由兑换乃至于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尽管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日渐成熟,然而一些障碍性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尚未实现,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不太成熟,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现问题[,金融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等。

四、人民币国际的路径选择

综上所述,国际化是人民币的必然选择,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自然发展和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根据我国的国情及货币国际化的一般规律,粗略地来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思路。

第一,努力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

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前提,一种无法自由兑换的货币,其国际接受范围将十分有限,也将成为一种具有高度风险的货币。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还不具备完全开放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条件。我国应在进一步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基础上,选择在适当的时机加快实现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为人民币最终走向国际化做好必要的准备

第二,双边协议为手段,以边境贸易和投资为突破口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日元、马克国际化进程的研究和对国际贸易报价方式的研究发现:一国货币在世界上的地位,与该国出口在世界贸易和投资中所占的份额有直接关系,强有力的出口和国际投资地位,可以直接推动该国货币在国际上的广泛使用。因此,要加强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和贸易,这是带动人民币区域国际化的最重要力量。从近中期看,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国际化应成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主要阶段性目标,这就需要中国货币当局和周边经济体缔结人民币境外流通的双边协议。鉴于人民币在这些经济体的流通和储藏已经是既成事实,因此双边协议的难点可能并不在于让周边经济体接受人民币及相应资产的输出,而是中国货币当局如何容忍和开放这些境外人民币向境内的回流渠道,以及人民币境外持有和流动可能产生的巨大风险。对于周边国家经济体对人民币的需求,货币当局宜采取默认态度,这可以保证自己在货币政策决策与实施方面的主动地位,换句话说,可使自己避免在再一次可能来临的全球性金融经济济波动中陷入货币政策决策和实施的被动局面。但默认不等于置之不理,必须处理好国内潜在问题,防范人民币国际化的逆转风险。在国际经济对人民币具有强烈需求时,默认等同于鼓励。

第三,启动“金融强国”战略

金融资产质量是一国货币国际竞争力的函数,而一个与国际接轨的高效率金融市场则因为能够迅速转换金融资产而给货币持有者提供一个规避货币持有风险的通道。二者综合起来可增强货币持有者对所持有货币的信心和乐观预期。金融强国战略具体包括:①消除国内金融业中存在的隐患,诸如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形成机制隐患和证券市场机能错位问题。②加快国内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形成调节人民币需求与供给的“流动资产池(liquidityassetpool)(钟伟,2002)”,以维持人民币币值和金融资产价格的稳定。③加快金融市场和国际化金融中心的建设,高度开放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心将使一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核心和枢纽,它不仅是一个国家货币进行国际兑换和调节的重要载体和渠道,同时也是一国货币转换成国际清偿力的重要机制。④要加快全球化银行体系建设步伐,具有发达的、遍布世界各国的银行机构不仅是保证人民币在海外存放、流通和转换的经营主体,而且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境外投资具有十分积极作用。⑤适时推出QDII(境内合格投资者制度,即Qualifieddomesticinstitutionalinvestors),QDII有利于推动内地券商走向国际市场,有利于引导国内居民通过正常渠道参与境外证券投资,有利于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形象,有利于引导国内证券市场逐步缩小泡沫。

第四,保持人民币的长期稳定,积极参与和推动亚洲货币金融合作

尽管维持人民币的稳定,无论是升值压力下还是贬值压力下维持其稳定,都需要成本,但货币稳定的长期收益大于成本(R.A.Mundel,2002)。一方面,人民币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花费了巨大成本树立起来的信誉,不应该在周边国家经济复兴过程中遭受削弱;另一方面,要让周边国家经济体认识到,尽管中国目前在亚洲经济运行中的角色只是平衡力量,但在国际经济关系上,中国与东南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如果放弃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必然给自己带来不利。对中国来讲,一方面可以从人民币“强势”中获得货币发行收益作为人民币稳定的成本补偿,另一方面,亚洲经济的稳定反过来会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因为东南亚是中国的主要贸易合作伙伴。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我们首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与我国经济联系紧密的东南亚国家。中国应继续承担起亚洲经济复兴的责任,由此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威望,积极参与和推动亚洲货币金融合作。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篇4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货币;国际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际贸易影响的扩大、人民币币值的持续稳定,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了,其国际竞争力也在逐步提升。由于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的扩大,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引起了中国决策层和国内外理论界的高度关注。目前,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总体目标上,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目标、途径和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仍须细化和深入,有必要进行全局性的系统探讨。本文主要从货币国际化的决定因素的角度来分析论证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问题。

一、国际货币的条件分析

在金本位制时代,由于黄金本身是商品,具有一定的价值,可以在全球进行流通和自由兑换,并且具有能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的功能,因此,黄金就是国际货币。当金本位制崩溃后,人类进入了信用货币时代,纸币充当了交易媒介,国际货币的内涵发生了许多变化。从货币理论的角度来看,国内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其货币职能必须国际化,与其作为一国国内货币的职能有所不同,必须具备一系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相应条件。

(一)政治方面

1该国的政治必须保持长期稳定。一国政治的不稳定会引起经济的不稳定,继而会引起货币的不稳定,甚至对国内外居民持有的以该国货币形式表现的金融资产的安全性构成威胁,该国货币就难以获得承认。因此,一国政治的稳定性是其货币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

2该国必须在世界政治中具有较强地位。政治地位较强,能较好地保护本国利益免受可能来自伤害,能较好地保障国内外居民以本国货币形式持有的金融资产的安全性。一般说来,最强的国际货币是由最强的国际政治实力提供的。同时,一国在全球政治事务中的广泛参与,也可以带动和促进该国经济的进一步国际化以及货币的国际化。

(二)经济方面

1必须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并保持宏观经济长期稳定。该国的经济规模足够大,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足够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和作用就较大,该国货币在国际上的使用程度就较高。评价一国的经济能力,不仅要考虑目前的经济实力,还要考虑未来的增长趋势。同时,该国必须与世界各国有广泛的经济联系,在世界进出口贸易和投资中占有较高比重。强有力的出口和国际投资地位可以直接推动该国货币在国际上的广泛应用,是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一国只有和世界各国建立广泛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其他国家才可能将该国货币作为支付、结算和储备货币。历史上,英国、美国在各自货币的国际化进程之初都经历过贸易和投资扩张的过程。因此,一国若要实现本国货币的国际化,最根本的办法是发展生产力,提高总体经济实力并推动经济的国际化程度。

2货币对内对外的价值必须相对稳定。作为国际货币,其目前及未来的价值都必须稳定,只有稳定的货币才能被信任和接受,如果一国的货币价值不稳定,通货膨胀率较高且变化无常,汇率就会处于贬值状态且不确定,这样就会增加使用该货币的成本。通货膨胀还会降低该货币的购买力,降低其作为国际储备和交易媒介的能力。此外,该国中央银行长期以来所实行的货币政策倾向、是否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高超的宏观调控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货币的稳定性,也是一国货币能否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条件之一。

3必须拥有具备相当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发达且开放的金融市场、健全的金融体系、遍及全球的金融机构和服务网络是一国货币国际化必不可少的条件。货币的兑换主要是在金融市场和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的,健全的金融体系是货币国际化的组织保证。实现货币国际化尤为主要的是要建立功能完善的外汇市场,尤其是离岸金融市场,这不仅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交易的需要,又能使管理当局利用直接和间接手段调控外汇供求、稳定汇率及币值。自由且完备的金融市场的条件是有广度,即能容纳各类金融工具进行交易;有深度,即具备良好的二级市场。

二、人民币国际化有利因素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民币作为交易媒介、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在我国周边国家和港澳地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稳定的政治格局

中国国内政局一直十分稳定,同时具有较强的世界政治地位,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外交战略十分开放,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负责任的大国。我国还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多方面的合作关系。这种较强的政治地位可用以加强我国货币在国际上的地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

(二)强大的经济实力

强大的经济实力并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是实现货币国际化的根本保证。美元、欧元等货币之所以能够长期发挥世界货币作用,其发行国经济实力雄厚是最基本的原因。中国的经济基础虽然原来比较薄弱,但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中国的经济在过去20年中平均超过世界经济增长的1.5倍速,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经济总量已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8.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9%,位居世界经济大国的第六位;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增加5232亿元;200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42万亿美元,增长23.2%,也列世界第三位。全年实现贸易顺差1019亿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3亿美元,在亚洲的比重由1990年的18%上升到65.9%;年末国家外汇储备额达8188.72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二。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储蓄率不断提高,从35%提高到40%以上。这种在世界各国中最高的储蓄率为投资提供了保证,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动力。(三)健全的金融体系

充当世界货币的纸币。是由其发行国的中央银行发行、调控,又由整个银行系统和其他经济机构支持和运作的。因此,一种纸币能否胜任世界货币职能,其发行国还必须有一个先进的银行体系。宏观金融调控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金融业的稳定,进而影响着本币对外汇率和币值的稳定。货币国际化后,由于国际上各类大小程度不一的经济金融危机和动荡时有发生,使国内经济金融领域常常面临着外来的冲击。从危机发生国的教训来看,金融危机和动荡带给发生国的负面经济影响是相当巨大的,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恢复。为了减弱和及时消化外来的种种冲击,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宏观金融管理部门必须具备强有力的宏观金融调控和监管能力,各种冲击一旦发生,能够迅速地通过政策工具的运用予以吸收。而所有这些我国政府正在采取强力措施进行改进。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向世界先进中央银行的目标迈进,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加速处理,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业务创新能力的显著增强,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正在逐步的形成。

(四)完善的金融市场

实现货币国际化最为主要的是要建立功能完善的外汇市场,尤其是离岸金融市场。从1989年5月招商银行开办首笔离岸金融业务,至今已有19个年头,虽然历经坎坷,但从全国整体的经济实力和经济金融环境看,我国目前已具备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政治环境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有利于吸引外资的流入。(2)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体系已基本能够满足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法律环境需要。(3)建立和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硬件环境已经具备,主要包括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相关的金融技术手段。(4)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地理位置、时差条件与国际上重要的金融中心营业时间上能够相互衔接,具备建立离岸金融市场优越的地理条件。因此,只要我国建立起相当规模的国际金融市场,成为国际离岸金融业务中心,就为我国参与世界经济循环提供了重要条件和工具,使人民币国际化更具现实意义。

(五)充足的国际储备

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为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兑换要求,要求一国政府必须要有充足的国际储备,尤其是外汇储备。根据通行的国际储备需求理论,充足的外汇储备一般应维持在30%左右。我国近年来外汇储备稳步上升,达到并远远超过了同期进口额的30%,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之路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不利因素分析

人民币的国际化也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中国在获得上述利益的同时,也需付出一定的代价。

(一)可能增加国内货币政策的执行难度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会影响发行国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降低当局控制基础货币、调控国内经济的能力。国际货币作为本国货币和作为国际货币的职能有时候会发生冲突。国内的货币政策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内外均衡的冲突”问题,在实施国内货币政策时会受到国外人民币持有额的钳制,国际上持有人民币的数量越大,国内金融政策执行的难度就越大。同时,由于取消了货币壁垒,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可随时传递到国内。

(二)可能使中国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一个国家的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被世界其他国家所持有,必须输出本国的货币。从理论上说,输出本币的途径无非是贸易逆差和资本外流。例如,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以直接输出美元的方式向欧洲各国大量输出资本,为美元占据国际货币领域的统治地位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依靠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通过大量的贸易逆差来继续输出美元,大量贸易逆差形成的对外债务和债务利息使美国背上沉重的负担。人民币一旦成为国际货币,必然也会大量输出,这就可能使中国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三)可能面临更大的货币需求和汇率波动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篇5

摘要:虽然美元的未来存在不确定因素,但目前尚无任何货币具备超越美元的实力,美元地位的下降将是漫长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符合中国国家利益,需要国家意志和外交战略的支持。经济实力是决定货币国际地位的基本因素,信心、流动性与交易网络支撑着国际货币职能的发挥,但一国的经济实力并不必然转换为货币实力,政治的影响不容忽视。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美元堪称世界的顶级货币,但其协商货币色彩愈加浓厚,美元地位的维持要借助在位货币的优势和外力支持。

关键词:国际货币,次贷危机,金融衍生品,实体经济,国际收支,外汇储备

一、引言

次贷危机的爆发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注:很多文献中将美元的特殊地位称为美元霸权,本文主要从货币职能视角对国际货币决定进行分析,故不使用这一带有某种价值判断色彩的概念。)美国以贸易逆差的形式大量占用他国资源,同时向全球输出美元,这些美元回流美国后,借助复杂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功能,催生了巨大的资产泡沫,并在泡沫破灭后通过经济全球化的链条传导、扩散至其他国家和地区,最终引发了严重的全球性金融与经济危机。

二、决定国际货币地位的经济因素

当一种货币的使用范围延伸到其发行国以外时,就上升到了国际货币的层次。哈特曼(Hartmann,1998)从货币职能角度扩展了国际货币的定义,他认为,作为交易媒介,国际货币在私人领域被用于国际贸易结算,在官方则是干预外汇市场和平衡国际收支的工具;作为记账单位,国际货币被私人部门用于贸易和金融产品的计价,官方则用其确定汇率平价或本国货币钉住的“名义锚”;作为贮藏手段,国际货币可用于金融资产组合,如非居民持有的证券、存款等和官方储备。由于支撑货币具体职能的原因不尽相同,且某种职能的获得又有利于扩展货币的另一种职能,很难理清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在经济层面上,信心、流动性与交易网络,是决定国际货币地位的主要因素。

对一种国际货币的信心主要源于其币值长期稳定的纪录,包括对内稳定和对外稳定,对内稳定指货币发行国通胀率较低,货币购买力较少受到侵蚀,对外稳定是指汇率相对稳定或有升值趋势。信心对货币的计账单位和贮藏手段职能至关重要,从动态角度看,能提供价值稳定预期信息的货币才具备国际化的基础和持久生命力。

谢林(Schelling,1960)指出,在任何用数字表达的体系中,计账单位的职能就会产生,交易中选择什么作为计账单位并不重要,关键是参与者能够达成一致。这个推论可以运用到国际金融领域:市场参与者更倾向于选择那种其他人也视为必然的货币。

三、国际货币地位决定与政治

国际政治学历来对货币权力的表现形式及分配有着浓厚的兴趣,正如吉尔平(Gilpin,1987)所言:“货币次序具有分配其所代表政治力量的功能,同时也是现行体系参与者用于延续或这种次序的工具。”一些研究霸权稳定理论的学者揭示,当投资者和交易主体认为需要一种坚挺、方便、能被广泛接收的且能促进国际市场繁荣的货币所带来的信心与便利时,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霸权货币是十分必要的。

苏珊斯特兰奇(Strange,1971)把历史上的国际货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征服货币”(Mastercurrency),意指在附属国、殖民地流通的征服国或宗主国货币;第二种类型是因内在经济吸引力而获得外国认可的“顶级货币”(Topcurrency);第三类被其称之为“协商货币”(Negotiatedcurrency),是指一些国家(追随国)被发行国提出的条件所吸引,诸如援助、市场准入、政治同盟乃至军事保护的承诺等,选择支持其货币,但这种支持并不一定要签署正式协议,也可以是有关方达成的默契。

追随国支持协商货币,包括各层面的政治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安全,原联邦德国和日本支持美元,可以部分归因于冷战时期两国在防卫上对美国的依赖,沙特阿拉伯同意用美元结算石油贸易也是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支持协商货币需要众多追随国的共同承诺,但这种承诺有时并不可靠,难免会有某些国家产生“搭便车”行为。

政治还可通过经济因素对国际货币地位产生间接影响。沃尔特(Walter,2006)指出,持久的保守货币政策能孕育一国的货币实力,而这样的货币政策必须“可靠地根植于该国的政治制度之中”,19世纪英镑币值稳定的声誉及所获得的外部信心,与英国的有限政府、公民选举权以及精英金融集团控制的英格兰银行密切相关。政治因素也影响一国能否建立起发达、高流动的金融市场。斯塔萨维奇(Stasavage,2003)认为,有限权力的政府和倾向于债权人保护的法律框架,是国内金融市场成长的必要环境。

四、美元的未来与挑战

无论以何种货币职能标准衡量,美元都是当今世界头号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美元在全球外汇交易量占据了89%的份额,它最强劲的竞争对手欧元的市场份额为37%,日元只有20%(BIS,2007)。(注:外汇交易按买卖双向统计,因此总份额为200%,国际清算银行BIS每隔三年出版的《国际外汇市场统计》提供了此类数据的来源。)作为价值贮藏手段,2007年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高达64%,欧元为26%,日元则仅为3%。全球银行存款中,美元比重为48%,美元债券的比率为44%,欧元的比例相应为28%和31%。作为记账单位,世界上有近2/3的货币通过各种形式钉住美元,美元还在许多国家部分甚至完全替代了东道国货币的职能,即所谓的“美元化”现象。

前文中提到的国际货币,如“征服货币”、“协商货币”和“顶级货币”,其界限并非泾渭分明。即便鼎盛时期的英镑,也从来不是单一类型的国际货币:作为征服货币,英镑体现了宗主国在殖民地的权威,但在其他地区,英镑则是因为经济吸引力而被认可的顶级货币,二战后,英镑更主要地是在英联邦内充当协商货币,这些国家将对英镑的支持与从英国能获取的优惠联系在一起。显然,美元作为征服货币的色彩要淡得多,因此我们对美元地位的分析可以循着顶级货币和协商货币两条路线展开。

(一)作为顶级货币的美元

经济实力支持美元的顶级货币地位。从信心的角度分析,根据统计,美元的对内购买力一直相对稳定,以1995-2004年和1950-1964年的平均值为例,美元的购买力下降,仅比德国马克和日元略高。(注:这种现象说明美元国内货币和国际货币职能的内在冲突,显然,美国更重视本国利益而忽视为世界提供稳定公共产品的职责。)与对内价值相比,人们更关注美元的对外价值。虽然从理论上讲,汇率的稳定和坚挺是货

从历史数据看,19世纪初英国的经济实力已经是世界最强,但其货币地位并不特别突出,直到1870年,在英国经济实力连续几十年稳居世界首位之后,英镑才成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二)作为协商货币的美元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元登上国际货币舞台伊始就带有协商货币的色彩,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合作的产物。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早期,虽然不乏表面上的合作,美国的超强实力及与黄金的可兑换性,使美元成为各国竞相追逐的稀缺资源,是一种不折不扣的顶级货币。进入20世纪6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矛盾开始显露,美元地位的维持已经由完全依靠美国自身实力向借助外力转变,期间美国曾与他国合作建立“黄金总库”,签订“互惠信贷”和“借款总安排”等协议,虽然这些举措未能挽救布雷顿森林体系,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延迟了美元的颓式。而当1971年当美国政府宣布中止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后,美元与其他货币已无本质区别,其地位就更依赖他国所愿提供的支持。

本文对“复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理解是:东亚和美国之间存在某种默契,并形成一种特殊的经济循环模式,即东亚出口商品,美国提供市场;东亚积累债权(作为储备货币的美元),美国积累债务;双方互利互惠、各得其所。这一默契与本文前面所下定义十分吻合:美元在东亚是一种协商货币。问题是,这种模式能否长期延续,东亚对美元的支持是无条件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以全球拥有美元储备最多的国家--中国为例简单分析,公平地讲,中国从中美贸易中获益良多,也乐意持有适度数量的美元资产,这本是可以双赢的局面。但事实是,两国从此陷入了所谓“金融恐怖平衡”,且中国的处境更为不利。例如,次贷危机后,中国辛苦挣来的美元面临贬值甚至违约的风险,但却不能通过抛售而退出,因为这会导致所持美元资产价格暴跌而蒙受巨大损失,用克鲁格曼的话来说,中国已经掉入了“美元陷阱”。

(三)美元的竞争对手

在美国政经力量相对下降后,美元实力仍得以维持,还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手能够取而代之。

谈到美元的竞争对手,人们自然会将目光投向欧元。就经济实力而言,欧元区经济规模与美国不相上下,金融市场发达,欧洲央行秉承了德国央行的反通胀传统,这些条件都赋予欧元挑战美元的实力。但时至今日,欧元取得的成功仍是有限的。诚如前文所言,国际货币的基本职能--记账单位的实现,在于成为市场参与者关注的焦点,作为一种年轻的货币,欧元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来构建自己在市场参与者心中的形象,由于社会惯例改变需要出现足以改变现状的强大力量,在此之前,人们仍会继续遵循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

2009年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撰文呼吁创造一种与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并建议在特别提款权(SpecialDrawingRights,SDR)基础上建立新国际储备货币。这一建议虽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但从现实角度出发,用超货币充当国际储备货币存在极大的困难,这不仅在于让各国上交货币的政治障碍,技术上也很难行得通。以特别提款权为例,20世纪60年代末创造出来的SDR,虽然具有价值稳定的优点,却是一种没有实体形式的账面资产,其用途也限于IMF和会员国政府之间的借贷以及会员国之间的国际收支调节,不能用于民间的贸易和非贸易结算,流动性十分有限。

五、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篇6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货币一体化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初,国际货币领域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欧元的诞生,把以美元为主宰地位的国际货币格局,改变成以美元和欧元并列称雄的格局。另一件是人民币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国际上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有人预言,人民币会成为继美元、欧元和日元之后的又一种世界货币。联想到现如今我国经济改革的进程,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似乎有理由使人们相信,人民币终将成为一种硬通货。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经济强盛的内在要求,同时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行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货币一体化(包括货币国际化和共同货币选择)是经济发展、贸易深化及信用扩张的必然趋势,货币经济的逐步发展要求货币具有统一的形制和统一的价值,但哪种货币能够成为国际一体化货币则是多元货币竞争的结果。中华民族之崛起,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来支撑,而强大的经济实力的获得必须依靠国民经济的竞争力。这不仅需要我国的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而且也需要人民币走向世界,到国际舞台上发挥国际货币的职能,争取更大的效力空间,即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二、现实与理论上的逻辑冲突

就目前中国经济基础而言,还不足以支撑国际化人民币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中具备优势竞争力,其境外流通存在着现实逻辑与理论逻辑的背离。所以,人民币要真正成为亚洲金融经济的支点货币乃至世界货币,首先要强化其体现横向交易契约关系的一般等价物内质,并在此基础上达成现实和理论逻辑的统一。2003年,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6694亿元,增长速度9.1%,以进出口贸易总额计算,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贸易国,2003进出口贸易总额达8512亿美元,同比增长37.1%,已相当于美国贸易总额的41.9%,从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来看,已进入经济大国行列,但就中国金融发展而言,无论是金融发展广度,还是金融发展深度,均未达到足以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境外持有者对长期持有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心存顾虑的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我国金融发展的滞后,这降低了人民币实际交易的国际比较价值,制约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层次拓展。人民币国际化是否可行、何时可行还要看其要实现国际化的支撑条件,人民币的国际化需要国际化的人民币“资产池”作为支撑(钟伟,2002)。

现实条件的不具备,并不妨碍我们的理论上的分析。因为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是确定的,因而,对货币国际化的比较研究可以使我们吸取其它国家本币国际化的经验和教训,减少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风险,有助于寻求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货币国际化发展模式,使人民币国际化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三、美元国际化的路径考察

1.美元国际化的现状。美元无疑是当今世界第一大货币,在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活动中普遍使用。在各国国际储备中所占份量超过60%;在国际票据市场、债券市场上美国发行债券数额占全球总量的26%(由表1计算所得);在外汇交易市场中,美元作为主导货币居支配地位,占全球外汇交易的87%(1998年);在各国银行的对外资产中,美元占47%(1998);在国际银行贷款币种构成为35.2%(1999年),美元无疑是当今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货币计量单位。在国际汇率体制中,采用盯住汇率制的国家其国别货币绝大部分盯住的是美元。同时,美元的国际霸主地位与美国经济实力并不对称,2002年美国的GDP占世界份额约五分之一,但是在国际金融领域美元却是霸主,而这与美元国际地位的取得是密切相关的。

2.美元国际化的进程。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史,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新兴的美国经济高速成长,统一市场正在形成,成为当时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和项目投资源。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暴露出欧洲政局的不稳定,大量的闲置资金持有者对本国经济不抱有信心,因而将目光转向美国。从而使美国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急需资金和技术,美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远离欧洲战场的美国不仅经济上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相反却通过“租供法案”向英、法等同盟国提供价值470多亿美元的军火大发战争横财,也乘机占领了西欧各国及其附属国的广大市场。半个世纪的时间,美国在经济上将欧洲各国远远的甩在背后,同时在政治、军事上也建立起自己的霸主地位。这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创造了特殊的历史背景,美国也树立了自己“老大”的地位。1943年7月立足于取消外汇管制和各国对国际资金转移限制的“怀特计划”提出,该计划以设立国际金融机构、稳定汇率、扩大国际贸易、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为目的,通过基金货币单位“尤尼它”初步提出美元与黄金挂钩(10美元=1“尤尼它”=137格令黄金)。1944年7月1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洲的布雷顿森林举行有44国代表参加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经过讨论,会议签订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顺理成章的获得了国际货币的地位。

3.美元国际化的特点。由以上的考察分析我们知道,美元成为国际货币有其特殊的国际背景,其国际化的过程依赖的是一个全球性的汇率制度安排,即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支持这一体系的基础是美国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美元国际化的模式特点可概括为:依托全球性汇率制度安排成为唯一的国际计价单位和与黄金地位相同的国际储备货币;与黄金脱钩失去制度基础后,依赖先入为主的存量优势在世界信用货币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国际政治经济实力的强大巩固和发展了这种优势,继续充当国际货币。

表一:国际债券市场净发行的主要特征单位:亿美元

200220032004存量(截止到2004.6)

年年一季度二季度

净发行总量商业票据公债发达国家美国欧元区日本离岸中心新兴市场国家金融机构公司发行政府国际组织1011423.71009.7945.5330.7479.1-22.78.136.9833.255.3102.020.91472483.31397.41365.9275.6768.8-1.016.366.91168.6113.3147.323.2521.09.0486.0488.0129.4232.76.30.924.1417.37.486.210.0347.5-3.4344.7316.76.9214.811.05.018.7282.110.847.67.012332.0414.911736.011002.03200.3536.0283.1137.4676.29062.41495.91237.2516.5

1.不包括国内费居民发行的债券。2.2004年二季度部分数据为估计所得。

资料来源:BISQuarterlyReview,September2004-BankforSettlements四、欧元国际化的模式考察

1.欧元国际化的现状。欧元国际化是基于区域一体化的基础上展开的,即有策略有计划地成立统一经济区,建立货币联盟,各国放弃货币及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创建区域货币——欧元。欧盟在经济规模上与美国不相上下,贸易和资本输出方面则都大大超过了美国,1999年国际债券市场上,以欧元标价发行的占44.5%,甚至超过美国1个百分点。据统计,仅东欧和西非地区就有约30个国家把欧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

2.欧元国际化的历程。欧盟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政府政策有意推动的结果,欧元的诞生是区内各国协调与合作的结果,这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历程,是货币国际化的一种独特模式。欧元路径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前期铺垫及建议提出阶段。1950年9月1日欧洲16国为解决相互之间的货币结算和实现各国货币自由兑换问题,建立欧洲支付联盟。1969年12月召开的欧共体海牙会议上提出了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建议,即《维尔纳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从稳定汇率到实现统一货币。(2)法律制度准备阶段。在1978年4月召开的欧共体海牙会议上,法、德两国总理提出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建议,同年12月欧共体在布鲁塞尔达成协议,决定正式建立有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对、卢森堡、丹麦和爱尔兰等17国参加的欧洲货币体系(后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加入)。欧洲货币体系建立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将欧共体内部的汇率相对稳定下来,并使各成员国家降低了因美国宏观经济失调引起的美元危机对金融体系的冲击。(3)欧元一体化的初级阶段。1988年6月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德洛尔向欧共体12国财长提交了《欧共体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报告,提出货币自由兑换、资本自由流动、金融一体化和固定成员国汇率等重要内容。1991年欧共体12国达成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协议——《马约》,规定最迟在1997年1月成立欧洲央行,并在1999年1月1日正式启动欧元。1997年6月欧盟15国通过《阿姆斯特丹条约》,确定了分阶段正式启动欧元的日程安排,欧洲货币联盟也如期启动。(4)欧元国际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阶段。2002年1月1日,欧元成为有形货币,迅速取代了区域内流通的12种货币,成为区域内唯一合法货币,欧元以合法身份成为国际货币,依靠货币联邦制的强制力,通过取代原12国货币,欧元在10年内完成了国际化进程。

3.欧元国际化的特点。欧元则作为信用货币其国际化进程是最短的,给世界各国货币国际化的启示是:让渡货币,放弃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采用趋同的财政政策,形成区域共同体,单一货币必须以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为基础,以相近的文化背景为纽带,单一货币区内各成员国须满足最佳货币区理论构建条件,区域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在区域货币生成过程中,有核心货币(ERM中马克)起主导作用。

五、日元国际化的路径考察

1.日元国际化的现状。日本是当今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日元的国际地位却远远不比日本的经济实力强盛,其原因之一就是日元国际化的战略起步较晚。尽管日元国际化早在7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了,但它正式成为日本对外经济发展战略或日本经济国际化、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环,却是在80年代中期前后。自那时起,政府开始积极推进日元的国际化。到了90年代,日元经济开始停滞和倒退,由此日元国际化处于了明显落后的状态。但总体上由于日本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撑,以及政府的积极推进,日元国际化还是相对成功的,现如今已成为和美元、欧元一样发挥世界货币职能的一种重要的国际货币。

2.日元国际化进程。自上世纪70年代初国际通货体制由固定汇率制转向浮动汇率制以来,因日元升值,对外贸易按美元结算就使日本企业产生了汇率风险的问题。把出口贸易由美元结算改为日元结算,就成了日元国际化的最初动因。(1)日元国际化的起步。1970-1980年,在日本的出、进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分别由0.9%和0.3%,提高到了29.4%和2.4%。70年代后期,由于日元升值和美元危机的发生,世界各国开始出现了日元需求。面临日元国际化的发展,1978年12月,大藏省提出了“正视日元国际化,使日元和西德马克一起发挥国际通货部分补充机能”的方针,并采取了“大幅度缓和欧洲日元债发行方面的限制”和“促进日元在太平洋地区流通”等政策措施。(2)日元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到了80年代,日本在金融自由化和资本项目自由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政策报告的提出,正式拉开了日元国际化战略的序幕。1990年,在日本出、进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各为37.5%和14.5%,分别比1980年提高了8.1和12.1个百分点;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日元的比重也升至8.0%,超过了英镑3.0%的1倍以上。由此,世界就出现了美元、日元和西德马克“三极通货体制”开始发展的趋势。(3)日元国际化的最新进展。进入90年代,由于日元经济的停滞和倒退,日元国际化已处于了明显落后的状态。国际贸易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各国外汇储备中日元比重和银行对外资产中日元资产的比重均不同幅度下降。针对这些问题,1996年11月,桥本政府提出了标新立异的“金融大爆炸”,意在彻底改革金融。1998年4月,按“自由、公正、全球化”的原则,日本政府全面推进了金融改革,其重点是改变传统的金融保护行政,在金融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实现金融机构的改革和重组。这样一来,既为日元国际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又对日元国际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3.日元国际化的特点。日元的国际化在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是在美国的压力下,从1980年开始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日元国际化和金融资本市场的自由化同步迅速发展,欧洲日元市场的放开和东京离岸市场的建立是日元国际化的关键步骤;在其经济鼎盛时期,世界贸易中对日元的需求大量增加,日元的国际化进程是自然发展的。但是在日本经济出现衰退后,日本政府开始积极地推动日元国际化的进程,借助日元国际化的进程带动国内金融改革,改变了日本经济二重结构的特点,从而提高金融业的效率。

六、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美元的国际化路径主要是依赖全球性汇率制度安排来,欧元国际化路径依赖的是货币联邦制的区域性制度安排,日元国际化路径依赖的是实体经济发展与金融深化政策。美元国际化的模式具有历史的特殊性,历史赋予了美元许多先天优势,这是其它任何货币都无以比拟的,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成就了美元经济超级大国的梦想,同时也奠定了美元国际化的政治经济基础。今天,任何其它货币想通过国际制度安排实现国际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均衡中,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来说,美元路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必须立足于现实,目前存在的一个情况是“一个国家四种货币”,即大陆、港澳台两岸四地有统一的国家,而没有统一的货币。VonFurstenberg,GeorgeM.Geneva(2002)研究指出,回溯18世纪和19世纪,北美殖民地和意大利城邦内部货币统一的历史表明,单一国家复本位货币最终是不可维持的。因此,整合“一国四币”可以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初始选择。但是这个整合过程在最初阶段很难包括台湾地区,因为两岸巨大的政治分歧是货币一体化不可逾越的巨大障碍。有学者指出政治上的分歧并不能成为阻碍经济合作的条件,并以欧盟为例,指出欧盟内部有的国家政治分歧很大,但并没有阻碍欧元的一体化进程,因为这是经济规律的使然。但是通过历史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欧元一体化的成功恰恰是因为欧盟各国在政治上就货币合作问题首先形成了共同的理念,并达成了高度统一,从而即使存在其它的政治分歧,也不足以影响到货币一体化的进展,最终才确保了欧元的诞生。目前我国两岸虽有密切的经济交往,却缺乏基本的政治对话,更别说就货币合作问题达成一致了。因为政治上存在的障碍,使我们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首先在大陆和港澳地区实现货币的统一。这种情况下,欧元的模式无疑是我们最优的选择,即实现货币的统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各个国家的货币即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其目的都是为了确保本国经济的竞争力,提高本国的经济实力。因此人民币的领域不仅限于中国区域范围内,而必须与我国的经济扩张相适应,积极“走出去”,这就是人民币的国际化战略。在这个层次上,日元的国际化路径值得我们借鉴,同时这种模式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总体上,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的作用有限,人民币的国际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能是区域的国际化。参照日元国际化的路径,一方面发展国民经济,并确保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从根本上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另一方面,通过人民币国际化来实现金融改革的深化。人民币国际化首先应该是区域范围内的国际化,在东盟101的经济合作框架内逐步谋求货币合作,可以固定各自的汇率,对外联合浮动,时机成熟后,可以用强势的人民币替代其他的货币或以人民币为主导创造单一货币实现货币统一。其次可以在东盟101的基础上拓展到东盟103,联合日韩。届时,人民币将真正成长为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国际货币,就如同欧元对于欧洲、美元对与美洲一样。

上述人民币国际化的两种路径是兼容的。对于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路径选择,这是由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在一国统一的情况下,整合“一国三币”实现货币一体化,应具有比欧盟各国更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来说,决不可能仅仅限于一国区域内的货币整合,人民币的舞台是世界的。因而在区域范围内走“日元模式”,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最终实现以强势货币支撑我国强势经济的发展战略。“一国三币”整合的成功,将增强人民币自身的整体实力,必将有力推动其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发挥作用,加快实现国际化的进程。当人民币在东南亚、东亚、整个亚洲等范围内成为一种关键货币,并发挥主导作用时,这时可以很轻松的整合一直以来游离于人民币势力范围的台币。

参考文献:

1.钟伟,《略论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世界经济,2002.3

2.李建军,田光宁,《三大货币国际化的路径比较与启示》,上海金融,2003.9

3.刘洋,张丕强,《欧元顺利流通亚元是否可期》,上海金融,2002.7

4.孙晓青,《欧洲货币联盟与欧元的稳定》,国际资料信息,2000.7

5.张瑞德,查胜举,《日元国际化和东亚货币格局》,世界经济文汇,2000.6

6.刘昌黎,《日元国际化的发展及其政策课题》,世界经济研究,2002.4

7.田渊节也,《日元的国际化问题》,国际政治研究,2000.1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篇7

【论文摘要】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联系不断增强的必然要求,又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本文从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角度,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进而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新的思路。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东亚各国对区域货币合作的呼声日益高涨,其中谁能成为未来区域货币合作的主导,成为一个日益关注的话题。由于近年来日元汇率波动频繁,金融机构不良债权恶化以及日本在政治上和外交上的局限性,日元充当亚洲主导货币的可能性较小。与之相比,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国际收支状况良好,人民币币值稳定,在周边国家已经开始形成一个“人民币地带”。此消彼长之下,以人民币为主导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此情形下,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将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怎样的契机,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与路径又应如何安排与选择,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1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背景及其阶段性进展

自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世界上就出现了一股货币集团化的潮流,产生了不少区域性货币组织,如西非货币联盟、中非货币联盟和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等。而欧盟的产生及欧元的顺利启动创造了区域货币一体化的成功先例,改变了货币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为区域性货币合作创造了成功的典范。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东亚地区货币制度也面临着重新整合的必要与趋势。1997年东亚地区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蔓延,国际金融机构和欧美大国却袖手旁观,更促使危机国家产生了加强东亚金融协调与合作的想法。1997年末,日本提出了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的设想,并承诺为这一基金提供1000亿美元的资金,受到危机国家的欢迎。1999年8月,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访华时向我国领导人表示,希望中国支持筹建亚洲货币基金,以应付未来的区域性金融动荡。此后,东亚许多国家(地区)的政府和学界对成立亚洲货币基金又表示了相当高的热忱。2000年5月,《清迈协议》的达成以及随后“10+3”(东盟+中日韩)框架下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东亚区域货币合作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2006年6月,亚洲开发银行了亚洲货币单位(AsiaCurrencyUnit,简称ACU),并发行以亚洲货币单位计价的债券。从倡议组建亚洲货币基金,到《清迈协议》的签订,再到亚行即将推出的亚洲货币单位,区域内的货币合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背景下,借助区域内货币合作领域的制度性安排,使人民币成为区域性关键货币,从而实现其区域化,进而实现其完全的国际化,无疑是可取的。因此,有必要首先研究人民币是否具备成为区域性关键货币的基础和条件。

2亚洲区域货币合作中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空间:基于关键货币选择的分析

在区域货币合作的背景下,判断一种货币能否成为区域性关键货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汇率要稳定,这是重要的先决条件;其次,经济发展应保持较高的水平,这是一国货币能否实现国际化的基础;此外,要拥有充足的国际市场供给,以及一定规模的周边流通量。

2.1人民币币值相对稳定,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可靠的信誉保障

自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人民币价值基本稳定,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在1:8.23的水平。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政府承受住经济增长放缓、商品出口减少、市场需求不足的巨大压力,坚持人民币汇价的稳定,防止了危机的进一步扩大和加深。近年来,特别是9.11事件和拉美金融危机再次发生,使得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国际汇率体系极不稳定,各国又纷纷采用“以邻为壑”的外汇政策,引发世界主要货币币值不断波动。但人民币顶住压力,始终保持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使人民币获得了良好的国际信用地位,为人民币在亚洲区域的流通和使用奠定了良好的信誉基础。

2.2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强劲,1993——2006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8.98%,高于同期其他亚洲国家GDP年均增长率。依据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态势,预计到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4万亿美元,届时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经济强国。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市场空间的不断扩大,中国将成为亚洲最大的进出口国,这将使区域内国家和地区增加人民币需求,从而为人民币的区域化创造广阔空间。

2.3中国贸易总量迅速扩张,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基础

从贸易总量上看,就进出口贸易而言,200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815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7.1%。就外商对外直接投资而言,近年来国外对华直接投资力度不断增强,投资规模不断加大。此外,中国在海外兴办企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对外贸易、物业投资、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企业经营也由单一贸易性逐步向多样化发展。目前,中国在海外的企业遍及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总资产达2万亿人民币。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多年顺差,使人民币长期处于硬通货地位。

从贸易结构上看,中国的出口市场结构正逐步向亚洲区域内部转移,日渐成为亚洲区域重要的市场提供者。据统计,2002年中国在东亚地区的贸易占其贸易总额的比例高达48.09%,超出区域内发达国家日本和韩国。事实上,由于中国迅速加入了东亚地区的国际分工和生产体系,其他东亚小型经济体对美国、日本和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将相对减少。因此,中国将逐步替代美国,成为东亚地区的“市场提供者”,成为区域内贸易与投资的重要力量。

2.4人民币的区域内流通已初具规模

从近年来国际支付和结算来看,人民币已成为与周边国家和亚洲地区贸易的支付和结算的硬通货。2002年6月,中国和尼泊尔签署了两国中央银行双边结算与合作协议。人民币可与边境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自由地兑换,一些国家甚至正式承认和公开宣布人民币为自由兑换货币,并逐日公布人民币与本币的比价。在香港、澳门、泰国、越南、缅甸、朝鲜、蒙古、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人民币可以在全境或局部通用。据推算,人民币在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大约有200亿人民币流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人民币已经成了一种事实上的区域性货币。虽然这是一种自发的市场现象,但自发流通的增多,反映了亚洲区域市场对人民币需求的客观状况,为人民币的区域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亚洲货币合作中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亚洲区域货币合作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新的契机,中国自身的经济层面又为以人民币为主导的亚洲区域货币合作提供了可能。因此,结合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进程以及我国自身经济的发展状况与特点,可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大致分为周边流通与使用、次区域、区域化和国际化几个阶段。

3.1近期战略选择

近期战略选择为在对外贸易和投资中有秩序地推进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增加其周边流通与使用,为人民币的区域化奠定基础。具体为:第一,逐步推广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边贸和旅游消费,使用人民币结算;第二,在国际投资和国际援助中逐渐发挥人民币的作用;第三,进一步放开对人民币现钞出入境的限制,扩大人民币的国际接受程度和使用范围。3.2中期战略选择

中期战略选择为积极推动亚洲区域货币合作,使人民币通过制度性的区域汇率合作,逐步成为区域性主导货币,实现人民币在亚洲区域的国际化。

第一,积极参与和推动亚洲货币金融合作。在亚洲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异的情况下,中国应在金融合作的过程中倡导自由、平等的磋商机制,并通过建立区域内双边和多边经济伙伴关系等形式积极拓展区域内经济联系,加强同东亚各国、各地区的贸易往来,促进区域内的繁荣与稳定。

第二,在区域货币合作的框架中逐步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具体措施包括:①短期内,在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条件下,加强区域内汇率政策协调,使人民币逐步在次区域(如中华经济圈)范围内发挥“名义锚”的作用。②在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框架中实施汇率制度改革,通过制度化的“人民币区域化”,增强汇率体制的弹性和适应性,实现汇率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双重目标。③通过双边或多边的清算协定实现区域内贸易的人民币结算。

第三,适时整合内地和港澳台地区经济与金融,逐步实现人民币在次区域和亚洲区域的流通与使用。具体包括:①尽快将香港建设成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间接地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②逐渐实现两岸四地货币一体化,实现人民币次区域化。

目前,中国是一个“一国四币”的国家,但随着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四种货币双向流通的加强,必将出现一个最优货币区,实现人民币次区域化。首先,实现港澳货币一体化。澳门经济高度依附于香港,已出现港元替代澳元的“通货替代”现象。并且自1983年以来,澳元与港元一直保持着固定汇率,港澳汇率同盟已经初步形成,在港澳构建“港元区”的条件日益成熟。其次,实现人民币与港元的一体化。可考虑在人民币成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后,形成人民币与港元的固定汇率下的货币同盟,当香港的金融和货币政策与内地趋于一致时,再逐渐实现人民币一体化。再次,在政治条件成熟与完善时,采取与香港同样的方式和程序,推进人民币与台币的一体化。③逐步整合周边国家货币。最初可以在一些人民币广泛流通的周边国家,如蒙古、巴基斯坦、柬埔寨、越南等国实行人民币一体化;其后可在东盟10+1的经济合作框架内逐步谋求货币合作;最后可在东盟“10+1”的基础上拓展到东盟“10+3”,逐步涵盖日本和韩国。

3.3长期战略选择

长期战略选择为随着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逐步实现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化。目前人民币已实现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在资本项目下实现了部分可兑换。我国应在进一步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基础上,在适当的时机加快实现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为人民币最终走向国际化做好必要的准备。

长远来看,尽管亚洲区域货币合作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中国一方面应积极参与亚洲货币合作的进程,通过货币合作的制度性安排使人民币成为区域内的关键货币;另一方面,中国也应结合亚洲货币合作的进程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与特点,以渐进方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只有更富建设性地创造更加有利的国内经济金融环境,亚洲区域货币合作才能真正成为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的新契机。

参考文献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篇8

投融资机遇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仅能够为中国与沿路国家的商品流通与金融合作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也将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越来越多的投融资机遇。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在沿路各国贸易发展和金融合作的基础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据此构建沿路人民币贸易圈和人民币货币区,符合沿路各国利益,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没有一个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为保障,中国与沿路国家和经济体之间的商品流通规模与速度、要素配置范围与效率、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和结算的成本都必然受约束。第一,海路港口与贸易通道建设创造的人民币国际化投融资机遇。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各国之间的海路贸易通道建设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基础领域,主要包括对沿路的贸易港口和交通干线进行投资,提供港口的吞吐能力和交通干线的物流运输能力,在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之间形成便捷的商品运输网络。沿路的贸易港口和交通干线建设将产生巨大的投融资需求,为人民币国际化投融资创造机遇。第二,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创造的人民币国际化投融资机遇。涉及到两个领域,一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路各国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贸易通道建设,二是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各国之间的陆路贸易通道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沿路各国之间的陆路互联互通,主要是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和东欧各国之间的陆上互联互通。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各国,除了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少数岛屿国家外,大多数国家或者经济体在陆地上联为一片,陆路贸易通道、交通及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是海上贸易通道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补充。如果没有沿路各国的陆路的互联互通,则海路互联互通也不可能发挥最大的贸易通道效应。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规模的投资和人民币投融资业务。第三,沿路各国内部陆港、空港、海港城市与经济中心城市的互联互通必然产生大规模的人民币的国际化投融资业务。丝绸之路经济带沿路各国的陆路和航空枢纽城市并不都是各国的经济中心城市。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各国的主要贸易港口虽然大多也是该国的重要经济中心,但除了新加坡、文莱、马尔代夫等较小规模的经济体以外,大多数沿路国家都呈现出多中心特征。仅仅依靠交通枢纽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发展,不可能真正形成沿路各国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与贸易发展。第四,沿路各国交通枢纽城市、经济中心城市与经济腹地、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推动沿路各国的交通枢纽城市、经济中心城市与广大经济腹地之间的互联互通,增加交通枢纽城市与经济中心城市对广大经济腹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集聚配置,获得贸易发展导致的规模经济效应,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重要功能。沿路各国内部交通枢纽城市、经济中心城市与经济腹地之间的交通、通信和贸易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也将对人民币投融资产生巨大的需求。第五,“一带一路”沿路国家与非沿路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所需的基础设施投资,也创造了人民币国际化投融资机会。事实上,“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将对沿路国家之间的贸易与合作产生影响,也必然影响到沿路国家与非沿路国家之间的贸易与合作。“一带一路”沿路国家与邻近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有利于推动中亚、西亚、东南亚、南亚、北非和东欧各国之间的双边与多边区域经济合作,发挥“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和扩散效应。简言之,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沿路国家之间贸易的海路通道、陆路通道、交通枢纽与内地城市的互联互通、中心城市与经济腹地之间的互联互通、沿路国家与毗邻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不仅为“一带一路”沿路各国及毗邻地区之间的贸易发展,为以人民币为主要贸易结算单位的贸易圈的形成,创造公共产品供给与基础设施条件,同时,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更多的投融资机遇。

二、“一带一路”建设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

良好的国际分工与合作条件随着“一带一路”沿路各国之间海路贸易通道与陆路贸易通道的建设和完善,在沿路各国、各个经济区域之间形成分工合作关系,将为沿路人民币贸易圈的形成创造国际分工与跨国合作条件。“一带一路”沿路各国,在资源禀赋、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程度、经济结构、历史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一带一路”建设建设为各国、各经济区域充分发挥本国、本地区的比较优势,特别是禀赋比较优势,创造了基础设施条件,不仅扩大了各国的商品流通范围。也扩大了各国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范围,更大的市场规模和要素配置空间范围则为各国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合作创造条件,也为沿路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条件。第一,沿路各国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市场网络日益稠密,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市场网络条件。“一带一路”沿路各国可以充分利用贸易通道建设带来的区域内部商品流动便利化条件,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构建具有本国比较优势的特色产品与特色产业体系,参与沿路各国之间的产业分工,获得国际分工的比较经济效益。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内部的分工网络稠密程度受到该国所拥有的市场规模制约。市场规模越大,意味着各国之间的分工网络越稠密,来自国家之间的专业化分工收益和规模报酬收益也越为显著。第二,沿路各国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地理空间范围日益广阔,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广阔的地理空间。“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就是一个沿路各国之间的市场融合与市场一体化过程,也是各国专业化分工的空间扩散过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路各国分布在亚欧大陆核心地带,特别是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和东欧各国的地理区位和战略地位在整个欧亚大陆中居于核心枢纽地位。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各国跨越太平洋西岸、印度洋北岸和西岸、红海和地中海沿岸。通过贸易通道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沿路各国的商品流通的地理空间范围将不断扩大:由于商品跨国流通速度提高和成本下降,各国商品流通的地理空间范围将沿“一带一路”进一步延伸;随着沿路各国贸易通道和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体系化,一些原先只在各国国内流通的商品将进入国际市场,一些非市场化产品将实现市场化,使得各国之间专业化分工的地理空间范围不断扩大。第三,沿路各国之间的产业分工程度日益深化,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国际分工环境。海上丝绸之路各国在贸易通道建设的影响下,能够形成各具特色的沿路各国之间的产业分工体系,不同产业之间的跨国分工和同一产业内部上下游生产部门之间的分工会不断深化。海上丝绸之路各国的地理区位、经济发展基础、禀赋条件、社会文化环境存在着较大差异,各国在产业发展和同一产业的不同流程方面的比较优势各不相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能够打破一些国家或者经济体内部的封闭式产业发展和低水平产业发展循环,推动各国之间的产业分工,促进沿路各国之间的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同时也促进各国在同一产业链条中的产业内分工。海上丝绸之路各国之间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与产业内分工程度的提高,为沿路各国之间的区域内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创造了难得的产业分工条件。简言之,“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沿路各国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体系的形成和深化,而且也为沿路各国之间的区域合作创造了基础设施条件和相关制度工具,为“一带一路”沿线人民币贸易圈的形成和发展准备了市场专业化分工与区域合作条件,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国际分工合作环境。中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发起国、出资国和“一带一路”上最重要的经济大国与贸易大国,作为中国为沿路各国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重要内容,为沿路各国专业化分工与区域合作提供人民币交易和投融资工具与平台,将有力的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三、“一带一路”建设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风险及其分布

我国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能否充分发挥人民币投融资及国际化的比较优势,还面临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也面临着各种类型的风险。如何有效控制风险,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和课题。本文中的风险是指“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阻碍因素和不确定性的统称,涉及到经济、政治、安全、环境、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具体而言,“一带一路”建设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风险主要涉及到六方面内容。第一,经济增长不确定性与市场竞争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市场竞争风险。丝绸之路沿路各国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及市场结构存在着显著差异,我国企业进入这些国家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经济活动时,如果不能够适应当地的市场环境,则有可能面临经营风险。各国政府之间的合作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但各国政府行政效率和信用能力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有的国家不仅政府办事效率低,而且信誉与信用水平不高,必然给进入这些国家的中国企业经营活动带来消极影响和风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面临的经济风险主要涉及到两个领域:一是参与建设的企业面临的市场经营风险。丝绸之路沿路各国,特别是中亚和西亚的一些内陆国家,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监管能力弱,必然增加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企业的市场风险。二是违约风险,包括企业违法风险与政府违约风险,也就是参与建设的国家的企业与政府违反合约导致的成本损失和不确定性风险。第二,政治稳定性与政策变动可能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政治风险。所谓政治风险,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由于各国政治制度、政治活动导致的不确定性及其相关成本。

“一带一路”沿路各国,特别是中亚、西亚的一些国家,政治制度多样,政治稳定性相对低,政党政治不规范,时有政治事件和政治骚乱发生,必然影响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经济发展。政治风险在六类地区表现较为显著:一是中亚五国,即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该五国与我国地理毗邻,是古丝绸之路的战略要冲。中亚五国的政治制度以强势总统制为突出特点,政治强人政策偏好变化对政治经济活动的影响较大,如果出现政治强人更替,很可能导致相关政策的变化。例如吉尔吉斯斯坦曾经出现的就对中吉两国的双边合作产生了消极影响。二是外高加索三国,即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与俄罗斯之间存在的边界和意识形态冲突,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之间存在的飞地领土冲突,很可能对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产生消极影响。三是南亚地区的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三国。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存在着克什米尔领土争端,阿富汗有美国驻军且政局不稳,也给跨国区域合作带来较大的政治风险。四是西亚地区的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和土耳其四国。该四国内部和外部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各种教派和民族冲突,增多了跨国区域合作的政治风险和成本。五是东欧地区乌克兰与俄罗斯的领土冲突和战争,欧盟和北约成员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外交与地缘政治矛盾。六是东南亚、南亚、西亚和北非地区的航行安全与海盗风险。第三,生态变迁与环境破坏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环境风险。丝绸之路经济带由欧亚大陆上处于不同地理区位、自然环境各异的多个经济体组成,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不少地方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例如中亚和西亚存在大量的沙漠和干旱缺水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较大。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涉及道路与通信系统、贸易网络和能源通道建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涉及到矿产资源、能源与原材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消极影响。“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环境风险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态脆弱地区的经济开发风险,例如中亚沙漠和干旱地区的能源开发导致的水资源短缺、环境承载力下降等风险;二是能源开发的环境约束,例如中亚和西亚地区作为全球重要的化石能源基地,以石油、天然气为重点的能源开发受到环境的约束,大规模开发会对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三是原材料和矿产资源开发也面临着环境约束,中亚、南亚和西亚地区也是重要的矿产地区,以铁矿、铜矿和贵金属为重点的矿产资源开发也面临着生态环境约束。第四,安全与利益冲突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安全冲突风险。“一带一路”沿路各国都不同程度受到暴力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存在着各种类型的恐怖组织和宗教极端组织,对沿路各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全构成威胁,也直接影响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和发展。丝绸之路沿路各国的安全风险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暴力恐怖主义威胁沿路多国民众生活和经济建设。例如阿富汗地区持续多年的暴力恐怖活动,中亚地区费尔干纳盆地存在的暴力恐怖活动,对当地的经济活动和投资具有明显的消极影响。二是极端民族分裂势力威胁沿路各国的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障碍。例如,2014年2月巴基斯坦俾路支民族分裂主义武装分子炸毁了三条由俾路支省输往人口密集的旁遮普省的天然气管道,导致数百万居民的天然气供应中断;俄罗斯外高加索的车臣地区持续多年的民族分裂运动成为阻碍该地区经济建设力量;我国南疆地区外部存在的民族分裂势力的破坏性影响,等等。三是极端宗教思想蔓延成为阻碍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例如中亚地区存以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为突出表现的“双泛”极端宗教思想和势力,是影响本地区各国之间及各国与中国之间区域合作的重要破坏性力量。阿富汗、巴基斯坦和西亚地区也活跃着各种各样的宗教极端势力,阻碍本地区发展与进步。四是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冲突对本经济带经济造成的消极影响。“一带一路”各国分布着具有不同历史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民族,有的民族之间存在着历史恩怨、文化与意识形态冲突,例如伊斯兰文化民族和基督教、东正教文化民族之间的差异和冲突,阿拉伯文化民族与波斯文化民族、突厥文化民族之间的差异和冲突,都成为影响本地区安全与稳定的消极因素。第五,货币与金融不稳定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金融市场波动风险。

“一带一路”沿路各国,除了中国、印度、俄罗斯、土耳其作为较大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外,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货币币值不稳定,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弱,容易产生货币信用与金融风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面临的货币与金融风险在三个领域最为显著:一是汇率波动风险。中亚、西亚和东欧的一些经济规模小、产业结构单一的经济体,容易受到世界经济与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本币汇率波动频繁,容易产生汇率波动风险。二是信贷违约风险。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和良好的信用保证,在形成良好信用担保制度以前,丝绸之路经济带沿路各国的政府和企业都可能出现信用违约现象,导致一系列的违约风险。三是货币贬值风险。小规模经济体的货币很容易受到本国经济增长变化和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也更容易成为国际流动资金的投机对象。第六,外部力量干预可能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系统性与非系统性风险。“一带一路”建设必然影响到欧亚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格局调整,影响到全球主要大国权力与利益配置,导致主要大国和利益集团的利益博弈。实际上,在2013年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以前,已经有日本、美国、俄罗斯、印度、欧盟、伊朗、哈萨克斯坦等国提出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的发展战略和构想。例如,1997年,日本提出了丝绸之路外交战略;2002年,俄罗斯、伊朗和印度提出了北南走廊计划;2009年,欧盟提出了新丝绸之路计划;2011年,美国提出了新丝绸之路战略;2011年,伊朗提出了铁路丝绸之路计划;2012年,哈萨克斯坦提出了新丝绸之路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面临各种政治经济力量的战略与政策博弈态势。当前,中亚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关键地区,已经成为全球主要大国和政治经济力量的战略博弈之地。美国和北约以反恐战争名义深度介入阿富汗事务并长期驻留军事力量。俄罗斯作为前苏联遗产的主要继承者,始终把中亚地区视为自己的特殊利益区。欧盟试图通过能源战略介入中亚事务。土耳其和伊朗则凭借民族、宗教和地理区位优势积极介入中亚事务。巴基斯坦、印度、日本等也积极介入该地区政治经济事务。外部力量的干预,加上本地区各国的政治经济利益的不完全一致性,必然增加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外部干预风险。简言之,“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着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政治稳定性与政策变动、生态变迁与环境破坏、安全与利益冲突、货币与金融、外部力量干预等多方面的风险,这些都直接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影响并增加人民币国际化投融资的风险。

四、结论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