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酿酒文化论文8篇

时间:2023-03-21 17:03:39

酿酒文化论文

酿酒文化论文篇1

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有酒对人的影响大。

――鲁迅

中国是世界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考古学证明,公元前3000年我国已经出现了人工酿酒。到了商代,饮酒之风日盛。在战国时的著作《礼记》中详细记载了当时酿酒的工艺,如酿酒需要用煮熟的谷物、上好的水质,投放酒曲要掌握时机,所用器皿要选用洁净的陶器等。

秦汉以前的酒,因酒分少、糖分多而容易发酸。汉代时发明了“复式发酵法”,改用曲酿酒,使“糖化”和“酒精发酵”这两个化学过程交替进行,提高了酒的酒精度和质量。制曲所用的原料有大麦、小麦、稻米、高粱、小米等。另外,用不同的谷物制曲,会产生不同的酒,酒的品种也得到了增加。这时期产生的酒有廉价的“行酒”,有一夜而熟的“甘酒”,还有发酵期长、酒味醇厚的“清酒”等。

在晋代出现了制作药曲、酿制药酒的工艺。这种具有健身祛病功能的保健酒,是世界酿酒史上一个了不起的创造。到了唐代,除粮食酒外,还产生了葡萄酒、天门冬酒等。

唐代和宋代是我国酿酒技术发展的辉煌时期。酿酒行业在经过了数千年的实践之后,传统的酿造经验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升华,形成了系统的酿造理论。北宋朱翼中写的《北山酒经》,系统地讲述了当时的各种酿酒技术与酿酒理论。

为了提高酒度,增加酒精含量,人们又利用酒精与水沸点不同,蒸烤取酒,出现了蒸馏酒,就是通常所说的烧酒。从元代开始,蒸馏酒在文献中已有明确的记载,这是制酒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现在的白酒,采用的就是这种传统的蒸烤酿制方法。

明朝是我国酿酒业大发展的时期,酒的品种、产量都大大超过以前,尤其是蒸馏酒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到清朝时已经逐渐形成了以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为代表的白酒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酿酒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三种传统酒类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兼香型、凤香型、特型等新型酒类。

时至今日,在中国,酒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饮品,而是一种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早已深深地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融在了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世界各国的酒

酒在一些古老的文化里只能用于宗教仪式,啤酒则可以为一般平民所饮用。在古埃及,葡萄酒可以用于筵席。希腊人从埃及人那里学会了用大麦酿酒。虽然生产发酵饮料在很多国家中已很普遍,但是在希腊人和罗马人统治的时代,人们认为啤酒是一种野蛮人的调制品,只适合凯尔特人和德国人饮用。公元4世纪时,啤酒的酿造中心已遍布整个北欧。

在英国,罗马入侵以前人们就饮

酿酒文化论文篇2

――鲁迅

中国是世界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考古学证明,公元前3000年我国已经出现了人工酿酒。到了商代,饮酒之风日盛。在战国时的著作《礼记》中详细记载了当时酿酒的工艺,如酿酒需要用煮熟的谷物、上好的水质,投放酒曲要掌握时机,所用器皿要选用洁净的陶器等。

秦汉以前的酒,因酒分少、糖分多而容易发酸。汉代时发明了“复式发酵法”,改用曲酿酒,使“糖化”和“酒精发酵”这两个化学过程交替进行,提高了酒的酒精度和质量。制曲所用的原料有大麦、小麦、稻米、高粱、小米等。另外,用不同的谷物制曲,会产生不同的酒,酒的品种也得到了增加。这时期产生的酒有廉价的“行酒”,有一夜而熟的“甘酒”,还有发酵期长、酒味醇厚的“清酒”等。

在晋代出现了制作药曲、酿制药酒的工艺。这种具有健身祛病功能的保健酒,是世界酿酒史上一个了不起的创造。到了唐代,除粮食酒外,还产生了葡萄酒、天门冬酒等。

唐代和宋代是我国酿酒技术发展的辉煌时期。酿酒行业在经过了数千年的实践之后,传统的酿造经验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升华,形成了系统的酿造理论。北宋朱翼中写的《北山酒经》,系统地讲述了当时的各种酿酒技术与酿酒理论。

为了提高酒度,增加酒精含量,人们又利用酒精与水沸点不同,蒸烤取酒,出现了蒸馏酒,就是通常所说的烧酒。从元代开始,蒸馏酒在文献中已有明确的记载,这是制酒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现在的白酒,采用的就是这种传统的蒸烤酿制方法。

明朝是我国酿酒业大发展的时期,酒的品种、产量都大大超过以前,尤其是蒸馏酒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到清朝时已经逐渐形成了以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为代表的白酒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酿酒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三种传统酒类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兼香型、凤香型、特型等新型酒类。

时至今日,在中国,酒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饮品,而是一种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早已深深地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融在了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世界各国的酒

酒在一些古老的文化里只能用于宗教仪式,啤酒则可以为一般平民所饮用。在古埃及,葡萄酒可以用于筵席。希腊人从埃及人那里学会了用大麦酿酒。虽然生产发酵饮料在很多国家中已很普遍,但是在希腊人和罗马人统治的时代,人们认为啤酒是一种野蛮人的调制品,只适合凯尔特人和德国人饮用。公元4世纪时,啤酒的酿造中心已遍布整个北欧。

在英国,罗马入侵以前人们就饮

酿酒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古代;酿酒

关于我国的酿酒起源于何时,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据考古发现,早在8000至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后期,就已经具备了丰富的酿酒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在距今6800―4800年以前的三星堆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陶器和青铜器酒器。而在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同样拥有大量的酒器。在龙山文化时期的墓葬中,酒器更是被大量地出土出来。因此我国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在龙山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酿酒技术。到了夏商时期,有据可查的证明酒已经存在。在大量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可以看到有关殷王室用酒祭祀祖先的记载。到秦汉以后,专门论述酒的著作不断大量出现。

一、古代酿酒技术的发展历程

(一)用蘖制醴

在原始人类时代,人类以采摘野果为生。在夏秋季,被丢弃的剩果在岩洞石隙间自然发酵成酒,被称为“猿酒”。到了新石器仰韶文化时期,人类开始从事农业生产。谷物在储存过程中,发霉发芽的现象不断发生。人类开始用蘖制酒。据传说,黄帝时期造的酒叫“醴”,醴以蘖为糖化剂,由谷类酿造而成,是一种甜酒。如今看来,甜酒谷物发芽后谷芽中的糖化酶将谷物中的淀粉转化为糖。然后再由果皮中含有的野生酵母将糖发酵后得到甜酒。

(二)用曲制造黄酒和白酒

用蘖制酒的技术沿用了很长时间,经过人们的不断改良,发明了“曲”,酿酒技术进入“曲”时代。北魏时期,在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大量的酿酒技术和制取“曲”的技术。到了商周时期,国家对酿酒技术的重视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专门设置了掌管就得官职,制定了有关酒的法令。酿酒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制“曲”技术的不断提高。汉朝以前的酒曲主要以散曲为主。到汉朝时,饼曲被大量使用。到公元4世纪时,制曲技术已经发展为大曲和小曲。到后晋时期,人们在制取曲的原料中加入一些植物原料,这就是制酒药的开始。唐代馀坚的《初学记》是最早记载红曲的文献,红曲的出现标志着制曲技术的飞跃。

二、古代酿酒技术

(一)酒曲的制造和发展

想要酿成酒,就必须先用微生物制成酒曲,才有淀粉质作为原材料。然后采用一些方法制取酒曲,酒曲制作出来以后在特定环境下保存很长时间,但是糖化力和酒化力都不会减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酿酒技术的根本就是酒曲。可以说,古人学会制作酒曲是酿酒技术的一个重大突破。到我国的汉代时期,造酒技术就已经非常高了。曲蘖并用的造酒方法在这一时代就已非常普遍。这时已经可以利用不同的原料制造多种酒曲。到了东汉末年,造酒用曲量已经从原来的50%下降到10%。这说明酒曲的质量越来越高。

(二)酿酒原料的处理和水质的选择

酒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酿酒原料处理得好坏。酿酒时的酒曲料曲粒不宜过粗或过细。过粗时,曲块空隙会比较大,水分不容易吃透,而且容易造成热量失散,不利于微生物的繁殖。过细时,曲块就会过于黏稠,这对于水的散发和热量的散失十分不利,容易被酸败菌侵蚀。在《齐民要术》和《北山酒经》中都对制曲过程中原料的处理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水质对酒的质量好坏起决定性作用。俗话说“名酒必有佳泉”。的确,水对酒制的影响十分大。好的水质对酿酒的糖化迟速、发酵良否以及酒味优劣具有促进作用。在酿酒时,古人注意到了水质对酒品的影响。其中《齐民要术》和《北山酒经》对选水有详细记载。如酿酒“收水法,河水第一好,远河者取极甘井水,水碱则不佳”,就明确指出,酿酒时选用中性水最好。而低温季节的水中浮游生物和其他有机物都很少,可以直接投入酿酒。

(三)发酵程度的控制和温度的调节

对于发酵成都的控制和温度的调节,直接关系的酿酒的成败。无论是发酵温度过高还是发酵温度过低,都会引起酒液的变质。《礼记》中记载:“酒正”辨五齐,一日泛齐,二日醛齐,三日盎齐,四日醒齐,五日沉齐”。这五齐就是发酵过程中的五个阶段。“泛齐”就是开始发酵时二氧化碳将谷物冲到液面的阶段;“醴齐”就是有了淡淡酒味的阶段;“盎齐”是指气泡增多,有声音发出的阶段;“醒齐”是颜色变红,酒味加重的阶段;最后气泡消失,发酵完成,糟粕下沉,就是“沉齐”阶段。

在控制发酵过程,温度的调节是关键。温度的过高或不足都会影响酒的质量。酿酒过程中的糖化和酒化是同时进行的,这就存在着微生物活动的矛盾,也可以说是温度和代谢产物的矛盾。淀粉酶的催化不宜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反之则会影响到后一阶段的糖化。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规律:将温度控制在一个对淀粉酶和酵母菌都有利的范围内,让淀粉酶和酵母菌同时进行催化。这种酿酒工艺流程是我国特有的发明。

(四)分批投料法

分批投料法从根本上解决了发酵温度控制的难题。其特点是规定了曲量应把照酒曲的酿造性作为酒化标准。在以后的过程中,根据这一指标及时分批投料,直到到达曲的酒化指标上限为止。其中《齐民要术》对这种方法作了详细说明:投料要先多后少,而且必须根据发酵的强弱来投。投料时间必须及时,否则会影响酒质,早了可能引起发酵中止,不但会导致酒味淡薄,还会导致酸败。

参考文献:

酿酒文化论文篇4

1.1酿酒的产生

中国作为最早的酿酒国之一,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猿猴酿酒”的传说,尽管这种酒只是天然的果酒,与酿酒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到农业文明出现后,谷物酿酒的产生,让酒从此与人类文明齐驱并进。对于酒的发明,史籍并没有具体记载,只是有众多传说,一说是仪狄,《战国策•魏策》中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于禹”。一说是杜康,杜康即少康。《说文解字》中“少康造酒”的传说,以及曹操诗歌里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陈述。还有一说是“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这些传说尽管各不相同,但都说明酿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无论发明人是谁,中国以曲米酿酒的技术已在殷商时期形成,并使制曲和用曲酿酒的“复式发酵法”成为酿酒技艺的源头。据考古研究,在本州岛中部长野县出土的最早酿酒器具的“土器”上发现了山葡萄的种子。可见日本早期品尝到的也是野果酿制的果酒。现如今占日本主导地位的米酒,则是源于绳文时代晚期(中国的战国时代)中国稻米的传入。稻物文明经朝鲜半岛传入后酿酒技术随之传入日本。于是日本《古事记》(712年)中记载着渡来人名仁番或须须许理的酿酒人将美酒呈现给天皇,天皇吟歌大悦的故事:“又秦造之祖,汉直之祖,及知酿酒人,名仁番,亦名须须许理等,(自百济)参渡来也。故是须须许理酿大御酒以献,于是天皇宇罗宜是所献大御酒而御歌曰”。无论是《古事记》中应神天皇对有一个从百济来的造酒专家须须许理的评价,还是日本对酿酒始祖秦氏的供奉,都可见中国酿酒技术传入日本的历史痕迹。

1.2酒文化的形成

《汉书•食货志》中:“酒者,天之美禄”的名言,是对这琼浆玉液的最高赞赏。酒作为表达心意寄托情感的媒介,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在中国有“无酒不成席”,在日本更是称“酒有十德”。其主要原因有:酒的醇香美味、饮后的轻松愉悦、增强体魄的功能。中日两国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非常重视酒文化中的礼与德。讲究饮酒的礼仪,重视以礼传德。中国的酒文化礼仪核心是讲究谦和礼让,如在酒宴上晚辈或下级要主动给长辈或上级敬酒。敬酒时,晚辈或下级在碰杯时,酒杯边缘要低于对方,以示尊敬;又如酒桌新上的每一道菜都要首先转到主位等。通过敬酒上菜的礼仪,传达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的传统美德。在日本传统家庭,如在榻榻米上饮酒,主人为尽到饮酒待客礼仪会跪在客人面前,将酒杯斟满。并且十分重视酒德,酒席间只敬酒不劝酒。一般不强求对方饮酒,遵从客人自己意愿。通过礼让客人传达谦和之德。古代文人们借酒消愁品评人生的佳作,成为了推进酒文化形成的另一要素。在中国诗歌中有曹操“对酒当歌”,孟浩然“把酒话桑麻”,范仲淹“把酒临风”,苏轼“把酒问青天”。陶渊明有《饮酒二十首》,杜甫有《饮中八仙歌》,欧阳修有《醉翁亭记》,苏轼有《前后赤壁赋》。小说戏剧上有《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煮酒论英雄”、《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的“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京剧中的《贵妃醉酒》,都是家喻户晓的借酒说事的精典之作。在日本诗歌中首推脍炙人口的《万叶集》,卷三中收有大伴旅人的赞酒歌13首,如:世上无聊事,如何反复思,一杯浊酒在,痛饮甘如饴。(338)——杨烈译,选自《万叶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诗歌尽显酒可安抚心灵,忘却俗尘的功力,与中国文人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如出一辙。汉诗上既有与李白“斗酒诗百篇”争胜的祗园南海“一夜百首”,又有菅茶山独创一新的《月下独酌》。可见,中日两国酒文化渊源之深。

2.中日酒文化的交流发展

2.1酒文化的功能流

在宜宾学院宜宾酒产业酒文化研究中心郭五林的《酒文化的四大功能分析》中提出了定位功能、催生功能、推动功能、挽救功能。这四大功能在中日酒文化上也得以验证。从定位功能上来看酒是要在特定时间内消费的。所以在中国除夕夜有“年酒”,年夜饭桌上家人恭贺新春的酒。端午节有“菖蒲酒”,重阳节有“酒”。日本则会在元旦的早晨有“屠苏酒”。据说可以驱邪避祸、延年益寿。屠为死,苏为生。岁首饮之,一年诸事遂顺,否极泰来。在中秋节饮一种度数很低的月见酒。从催生功能上看酒文化研究催生新的酒品牌。如,在中国“百事孝为先”的孝文化始终是主流文化之一,在此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四川宜宾五粮液黄金酒品牌应运而生。日本向来崇尚自然,花道、茶道的精髓正是源于敬畏大自然。在伊豆半岛有一家叫“Bairdfamily”的酿酒厂。其中这家最具特色的就是季节性啤酒,春季推出“寺院柚子啤酒”,使用从当地寺院里采集的柚子,香气四溢;夏秋季推出带有柑橘甜味的“静冈夏橘啤;而冬季酿造的“灰色天空帝国黑啤”能让人忘却冬的寒意。同时,这些不断生产的新的酒品牌又在推动着酒文化的继续发展,也就是推动功能。当酒产业处于低迷状态时,酒文化的发展又将挽救品牌酒业于困境。

2.2酒文化发展的异同

中日酒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万玲玲宜宾学院日语系摘要:中日两国比邻而居,无论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始终紧密相连,其中酒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在中日关系上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中日两国在重要节日或时刻都会有饮酒活动,通过酒来维护人际关系,发挥其社会功能。酒文化的社会功能性是相同的。然而,由于两国在生活习惯、经济发展、风俗习惯上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酒的种类、饮酒方式、饮酒习惯上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从酒的酿造原料与工艺来看,中国目前酒的种类主要有:白酒、黄酒、果酒、葡萄酒、啤酒、药酒等。日本主要酒类有:清酒、烧酒、啤酒、果酒等。从饮酒喜好程度上来看,中国以酒精含量较高的白酒居多,日本则是度数较低的清酒为主,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对比。通过以上中国的白酒和日本的清酒对比可见,日本清酒源于中国酿酒技术的传入,中日两国结合各自饮食习惯在口感、酒度、贮存期、香型、分类上各不相同,但在产地、品牌命名上又相通。主要集中地都是粮谷充足适宜发酵的地区。品牌命名上有以产地命名的茅台、富士,以原料、酿造方式命名的五粮液、大吟酿,以自然环境命名的汾酒、月桂冠。但是中国对于白酒的等级划分一定程度上是依赖品牌的,日本酒的等级划分则与品牌关联相对较弱,如清酒的等级划分:1纯米大吟醸:纯米酿造,精米度35%,是清酒中的极品。2纯米吟醸:纯米酿造,精米度60%,3纯米酒:纯米酿造,精米度68%,4本酿造:添加15~30%食用酒精,5普通酒:瓶上不标等级,食用酒精占60%。中日两国饮酒方式与习惯也不同。中国的酒桌上非常讲究下酒菜的搭配问题,若是在自家饮酒,从寻常百姓的粗茶淡饭到殷实家庭的四碟八碗,无不为饮酒做足准备。日本饮酒以酒为主,小菜、生鱼片、寿司都可以下酒,下酒菜只是点缀相对“随意”的多了。然后是酒桌上的劝酒。日本是只敬酒不劝酒,不勉强他人饮酒,以自己意愿为主随意饮酒。中国近年虽强调不劝酒重酒德,可是自古以来的劝酒风气却始终活跃于各酒桌之上。从全国大同小异的劝酒语录可见一斑:酒桌伊始,“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没有感情赏个脸。”待到气氛上来后,劝酒则更深一层:“喝酒不喝醉,不如打嗑睡。人生难得几回醉,要喝一定要到位。”当大家微醉时,还要更上一层楼:“你不醉我不醉,马路旁边谁来睡。只要感情有,什么都是酒。”随之而来的就是两国对酒后失态的态度各不相同。在中国若是酒后失态,烂醉如泥,势必会损伤自己的名声。在日本醉酒是消除疲劳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若是做出违反常规的举动,甚至是当众侮辱上司的过激行为,也会因一句“那时喝醉了”或“酒后失言”而得到谅解。

3.展望未来中日酒文化交流

酿酒文化论文篇5

战国思想家和教育家荀子,两任兰陵令,倡农桑,重酿造,承儒启法,成一代儒家宗师。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将兰陵酒载人世界第一部农业科学经典《齐民要术》之中。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震古烁今。汉时楚王,生时畅饮,死亦密藏,酒香千年不绝。北朝兰陵王用它犒赏三军,勇建奇功。最属唐朝大诗人李白,醉吟干古绝唱《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时过千年,名酒风采,诗仙豪情,依然历历在目。

而北宋米芾丹青绘酒意,药圣李时珍《本草纲目》写鉴评,清代王渔洋倾情赞誉,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夺魁,1954年总理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用兰陵酒宴请各国首脑,使兰陵酒扩扬名海外。2005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用兰陵酒盛筵款待文化界名流,历史之灿烂,身份之尊贵,荣誉之闪耀,在中华文明史上实属罕见。

国粹芝麻香兰陵九朝陈香是专为当代下政商精英量身定做的顶级佳酿,更是汇聚兰陵三千年传奇风韵、十七朝绝色基因于身的经典之作,以“九九重酿,始得百香”的古典酿造工艺,再次彰显传世国酿的尊贵本色,堪称中华酒文明的集大成者。国内著名媒体载文盛赞:道法自然,千秋传世佳酿,巧夺神工,万代国香天成。

经过专家反复研究和论证,终于发现兰陵酒的“九九重酿,始得百香”工艺,是兰陵酒千年神秘“老五甑”双轮发酵工艺,融合现代科技成果独创而成。秉承了三千年酒脉之精髓,回醅发酵,周而复始,九九八十余天,轮转滋养,反复萃取,妙手创制,始得百香。故史记陈香。此工艺有歌谣为证:“酿酒之胚,二酿酒之骨,三酿酒之精,四酿酒之魂,五酿酒之陈色,六酿酒之郁香,七酿酒之妙味,八酿酒之灵气,九酿酒之神韵,复酿九重轮回,九九重酿,始得百香”。

酿酒文化论文篇6

关键词: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郭氏家酿

一、问题的提出:

按照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系指各种能够被社区、群体及个人视为传统文化构成的观念表达、技能、知识、表现形式、文化场所甚至是社会实践等,而与之相关的艺术品、辅助器具、文件等,也被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而言,伴随悠久历史沉淀下来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工作之重要性也就愈加凸显。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聊城,因其交融于运河文化与黄河文化,且是燕赵文化与齐鲁文化碰撞之处,故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聊城沙镇黄屯的郭氏佳酿,便是聊城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

郭氏家酿可追溯至一千二百年前的唐朝时期。据史书记载,被唐肃宗皇帝封为 “汾阳郡王”的郭子仪,每逢打胜仗,总要设宴犒赏三军将士。而“汾阳郡王”设宴所用之酒,则是其通过设置酿酒作坊,精选民间酿酒工匠,采用独特的酿制技艺酿造而成,取名“郭府家酒”。至明初,郭子仪后代郭城响应朝政,自山西汾阳迁至东昌府沙镇屯(今沙镇),秉承祖上的传统白酒制作工艺,依靠沙镇优良的地下水资源和特有的酿酒微生物群,开始酿制郭氏米酒,凭借酿酒工艺独特,酿出的白酒甘洌醇厚,口感独特,酒香四溢,极为当地百姓所称道。后经历代演变,便成为今日之“郭氏家酿”。如今,聊城沙镇黄屯依然矗立着一座立于1900的家族碑,碑碣楹联:“子孙振振远绍汾阳传一脉,岁月悠悠当论伏生恰同年”,记录了郭氏家族变迁及其与郭氏家酿的传承。

2010年10月,郭氏家酿代表聊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加了全国文博会,具有悠久历史的郭氏家酿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尽管如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郭氏家酿之价值依然有待开发,其生产性保护更应引起关注。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物质形态的保护形势。[1]

二、郭氏家酿生产性保护之重要性:

我国的非遗保护已走过了十几年,作为手工技艺的郭氏家酿是以人为本的精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和技艺价值要靠人的手工创造来发挥,这只有在生产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因此“生产性保护”尤为重要。

(一)自然环境优越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郭氏家酿,之所以能够经受历史的考验而得以完整保存,与其精湛的质量和独特的风格不无关系。聊城市著名的酿造专家张怀申,在郭氏家酿原产地所做的多项考察和多次试验,得出构成郭氏家酿独特风格的关键所在,在于原产地绿色无污染的酿酒生态,其空气和土壤有利于郭氏家酿所需的多种微生物的生长,经过多年的选择,繁衍、淘汰,形成了一个独有的“郭氏家酿生物体系”―水是酒的血液,曲是酒的骨架,郭氏家酿原产地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锶、钙、钼、锌、铁、镁等,非常利于酿酒。现有的老窖池七口,窖池深度为三米,宽两米,长3米,略微呈倒梯形,利于微生物充分发酵。下为青砖和条石铺就,中间留有黄水坑,黄水坑建在中间以30CMX60CM为标准,黄水坑以一厘米厚的桐木板覆盖,窖池的四壁同样以青砖和条石所砌,底部和四周采用郭氏自家配制窖泥均匀涂抹,底部铺设厚度达5,涂抹窖泥时,泥板按照顺时针方向,表面光滑无明显凸起。窖池下面土质为粘土质,窖池上方采用高约1.5米左右的缓坡性遮雨棚,这样发酵过程中有效地保留了郭氏家酿特有的香味物质。凉堂钧采用当地特有的粘土烧制的红砖铺就,中间采用酒糟灌缝,充分利用了沙镇黄屯特有的气候环境和土质特点。

(二)酿酒技艺独特

郭氏家酿现有酿酒技艺的形成,是多年经验积累的结果,它秉承并坚持着传统的手工酿酒技术,生产技术难度大,习艺周期较长,完整地保存了古老的酿酒工艺,独成特色,郭氏家酿从原料的选择到制曲、发酵、蒸馏都极为讲究。它以优质有机小米、高粱米为原料,糊化熟而不粘,内无生心;用小麦、豌豆制成高温曲,为保证酒曲的特色和质量所有作曲工艺均是人工,根据季节更替和温度变化,合理调整水分和发酵日期;入窖发酵低温入窖,缓慢发酵,而用曲量多于原料,用曲多,发酵期长,多次发酵;装甄稳、准、细、净,薄铺轻撒,探气撤赔,缓气蒸馏,看花摘酒。此外,郭氏家酿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采用百年固态泥池发酵,现有的老窖池七口,内为百年古窖泥所砌,古窖池中有多年形成的微生物和香味物质,酿制过程中要经过两次加生沙、八次发酵、九次蒸馏,生产周期长达八九个月,再贮存三年以上,使酒质更加和谐醇香,绵软柔和,酒体醇厚丰满,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

三、郭氏家酿生产性保护之困境:

尽管郭氏家酿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优越的生产环境和独特的酿酒技艺也使得郭氏家酿重新受到关注,然而,受以下因素影响,郭氏家酿之生产性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困境。

(一)生产所需硬件设施较差

聊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散落在民间,规模较小。郭氏家酿原产地沙镇黄屯远离市区,是东昌府区,莘县,阳谷三县市交界处,郭氏家酿历史上经过几次变革,原有的酿酒作坊规模为15亩,而今变成其生产场地不足1.5亩,原有古窖池近60口,现仅存7口,现有传统蒸馏器1套,由于年代较为久远,有些已经不能正常使用。近几年由于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增加,加上周围民居发展较快,遇雨天,窖池周围积水不能及时排除,长此下去,会影响古窖池的原有风貌和微生物群。为保护这一古老的工艺和家族文化,郭氏后人对原有的窖池和酿酒设备在不改变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了维修加固,但是由于场地面积过于狭小,无法建设匹配的给排水系统,原有的一些资料无处存放,使得这一优秀的技艺无法向世人充分展示它的光辉。

(二)传承人面临断层危险

传承人没有保障性传承制度,同时缺乏社会相应的关注,致使传承人的技艺难以传承。郭氏家酿的技艺是家传技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有无数辈人的经验积累而成。生产技术难度大,习艺周期长,在日渐工业化的今天,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郭氏家酿这一传统工艺由于缺乏社会的关注和相应的保障传承制度,失去了传承的动力,年轻人不愿学,而今老技师的平均年龄已过60岁,有较高水平的青年人才比较匮乏,中青年骨干艺人出现断层。

(三)产品商品率低,推广受阻

郭氏家酿虽具有极好的市场可开发行性,但因缺乏相应的产品市场规划,故呈现商品率较低的特点。以本地优质原粮为原料的郭氏家酿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只管保护性生产,没有专门人员对产品进行市场规划,家族式帮忙,家族式的营销,缺乏产业化的市场运作,所以知名度较低,使得这一优秀的传统工艺多年来“养在深闺人不知”,失去了良好的市场效益。

(四)地理位置成为制约郭氏家酿生产的新因素

聊城市非遗产品的不均衡制约着整体发展。有的非遗产品已经做到市场化,但是还有一些优秀的非遗产品极少被人熟知。截止到2014年,聊城市已有3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寻求经济利益目标指引下,地处市区或城市边缘地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越来越好,而远离市区以郭氏家酿为代表的非遗工艺和产品,则缺乏相应的保障,绝少有人问津。尽管郭氏家酿所处地理位置,以优越的自然环境成就了其历史地位,但在新形势下,地理位置又成为制约郭氏家酿生产发展的新因素。乡村是非遗依附的最后土壤,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保护已成为体制外被忽略的地方。

四、郭氏家酿生产性保护之举措探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越来越凸显出它的复杂性。面对诸多困境,拓宽思路积极探索有效可行的“非遗”保护之路,对于推动聊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意义重大。

(一)保护性生产的基础上合理整合,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

在郭氏米酒原址基础上,建设非物质文化体验中心,将聊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整合入园,建立一个集民俗旅游、绿色文化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以此来推动整个聊城非遗文化产业向大规模、高层次、高品位的方向发展,形成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独有的风格。

(二)建立与时代相符的郭氏家酿传承、推广机制

建立与郭氏家酿陈列室,普查、搜集、抢救整理和展示相关资料,建立档案,数据库建设,编辑出版图书、画册,录制音配像,组织开展理论研讨,进行专家咨询等,维修和购置传承工具、设备、材料,整理资料及带徒授艺的等。借助郭氏家酿的图片和相关实证资料,向世人展示非遗文化文化的历史和传统工艺家族的传承。

(三)成立郭氏家酿非遗文化发展基金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引导是关键,2014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进入立法程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城乡规划和建设中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保护,郭氏家酿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由政府引导,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产业化,合理利用,带动旅游,产生经济效益的潜力是巨大的,必将吸引广大农村老百姓投身其中。

参考文献:

酿酒文化论文篇7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黄酒酿制技艺;传承;发展;对策

引言: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公布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新鲜的术语,在短短数年时间里,在全国各地、各民族及各领域中,成为最热门的词汇之一。这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与广大民众生活密切相关,受到大家特别关注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以被评定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绍兴黄酒酿制技艺为研究对象,对绍兴、江浙沪(不含绍兴)、非江浙沪地区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了解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的现状与其面临的危机;对技艺传承人、相关部门负责人、商家与普通民众进行个案访谈,挖掘绍兴黄酒酿制技艺面临危机的深层原因。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查阅。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即通过查阅本课题研究相关学科领域的文献数据库、图书资料等,搜集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的资料,为研究的开展做好理论准备和搭建知识架构。

(二)实地访谈。对技艺传承人、相关部门负责人、商家与普通民众进行深度访谈。

(三)问卷调查。(1)问卷形式及内容。在对绍兴黄酒酿制技艺传承与发展的调查中,采用结构式问卷调研的方法,围绕公众对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的认知、对绍兴黄酒的产业消费及发展现状等方面展开。(2)问卷抽样方法。运用多阶段抽样方法,但在每个阶段使用不同的抽样组织方式。第一阶段:运用判断抽样,选取绍兴、江浙沪地区(不含绍兴)、非江浙沪地区的三大区域;第二阶段:运用典型抽样,选取三大区域内的下一级行政区域; 第三阶段:在选取的行政区域内进行随机调查,则调查对象即为最终样本单位。

三大区域的原因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特点,绍兴作为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的发源地,当地民众对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的熟悉程度高;江浙沪地区由于常年积累,当地民众有饮用黄酒的习惯;非江浙沪地区由于地域上的距离,对于绍兴黄酒的喜欢程度明显低于江浙沪地区。因此选择这三个区域代表三种不同的区域类型,符合我们采集数据和研究问题的全面性的原则。

(三)问卷样本总量计算。本研究引入了设计效应deff来确定调查对象的样本容量。考虑到问卷的有效率,则调查单位不能少于566,若样本总量在566基础上增加,则会提高调查估计精度,因此最终确定样本总量为600。

酿酒文化论文篇8

[关键词]屏南黄酒;文化产业化;扎根理论;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C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12-00-02

所谓文化产业化,就是挖掘文化价值,以产品和服务的形式来凝聚文化,并以消费形式来传播文化的过程。文化产业化重在强调发挥地方自然人文优势,利用地方自然人文优势来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因此,文化产业化以地方特色文化为依托,将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化三者科学地有机结合,将文化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资源。闽派黄酒有三大代表性企业,其中之一就是福建屏南的惠泽龙酒业。闽派黄酒源远流长,主要由民间代代相传而传承下来,是平民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积淀出独特、厚实的闽派黄酒文化。受人们饮酒习惯变化的影响,黄酒市场逐渐走向低迷,渐渐淡出民众的视野,其典型代表就是曾经备受海内外认同的福建红曲黄酒。黄酒文化瑰宝也随着这一趋势正走向消亡。本文以福建屏南闽派黄酒文化为例,探讨闽派黄酒文化创意开发路径,旨在为福建屏南黄酒产业实现地方性差异化发展以及农村地方黄酒特色文化深度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文献回顾

(一)关于文化产业化模式与路径研究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相继出现,经归纳和总结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从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文化产业重组的模式 [];二是从打响品牌知名度、走国际路线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海外联盟的模式 [];三是从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文化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创意设计为核心,以科技为手段的文化创意产业模式 []。目前,现有大部分模式未能全方位体现出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特点模式。一些针对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径进行研究后提出了三条文化产业化路径:其一,在对产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集群发展路径 [];其二,在利用传统资源的基础上强调走现代化路径 [];其三,将创意性的想法和思维融入文化产业发展中,提炼出创意发展路径 []。

(二)关于文化产业化的实证研究

在文化产业化实践中,研究者深入分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案例,分别提出了对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建议与看法。刘渊(2011)认为河北民间艺术品文化的发展是在吸收地方特色的艺术元素基础上,加以创意设计,促进了当地文化产业发展 [];严荔(2010)以四川省为例,解析了四川人文地理、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文化资源,提出了我国区域性文化产业的开发策略 [];霍学喜、谭文枫和牛军(2006)对庆阳香包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进行了共同讨论 [];齐鹏(2009)提及了孔子文化产业化、荀子文化产业化的案例,着重强调了发展孙子文化产业化必须建立在孙子文化的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的启示 [];孙乙可(2007)以“云南印象”舞蹈为例,强调了舞蹈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特色和自主创新特色完全可以形成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张世均(2011)借鉴了韩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方式,对我国的文化保护与利用提出了启示[]。

综上所述,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化发展已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尚有以下研究空间:(1)在模式和路径构建上,均偏重于文化产业化的某一个角度,如在模式构建上的产业重组、创意产业等,在路径构建上的产业集群、创意设计等,均缺乏全方位的把握;(2)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在对案例实证研究多源于对当地经验的简单总结,带较明显主观性色彩,科学性不足。

二、研究方法与实地调研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研究法由哥伦比亚大学的Anselm Strauss和Barney Glaser两位学者在1967年出版的《扎根理论之发现》一书(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1967)中曾提出,是一种在系统化的程序中,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理论的定性研究方法,其是在资料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理论。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扎根理论研究法并不是在研究之前建立理论假设,而是研究者通过实践,直接地从实际观察和解析原始资料入手,在整理原始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经验,然后将经验上升到系统的理论。扎根理论是在系统性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整理出反映事物现象本质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构建相关的社会理论。这种方法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认同,并广泛地运用在各个研究领域中。

(二)资料收集

本研究以屏南黄酒文化作为文化产业化研究的典型元素,围绕地方特色文化进行研究和开发。研究小组于2014年7月份前往屏南县开展田野调查,参观了福建惠泽龙酒业有限公司及相关黄酒生产基地,运用“专家深入访谈”法,与熟知黄酒文化及其发展现状的相关人士进行一对一、面对面访谈,获得珍贵的一手资料。受访者包括惠泽龙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负责文化管理的旅游事业部总监、屏南县相关副县长以及工作人员等,得到访谈者的允许,我们对访谈进行了全程录音,整理出一万多字的逐字稿;同时福建惠泽龙酒业有限公司为本研究提供了黄酒产业发展资料、销售数据以及电子文献等珍贵二手资料,我们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为屏南黄酒文化产业化模式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三)资料分析

屏南黄酒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采用了扎根理论的方法,通过开放式译码与主范畴译码,提炼出主范畴及对应范畴,如表1所示。

以“文化产业化”为核心主范畴,以“文化”贯穿始终,通过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将黄酒文化符号化,提炼出“衍生产品开发”,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增加衍生产品生产,进行产品产业化发展。同时“创意服务提供”基于地方特色文化,提供各式服务,形成服务产业化。在非遗技艺传承的继承与发展上,将非遗技术传承产业化。以文化为主轴,通过对产品、服务、技艺进行创意开发,从而实现黄酒文化产业化,得出黄酒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图。见图1。

图1黄酒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图

三、黄酒文化产业化模型的阐释

在黄酒文化产业化模型中,存在以下三条关键路径:

(一)黄酒文化挖掘黄酒文化符号化产品创意开发黄酒产业集群

1.黄酒文化挖掘

黄酒口味适宜中国人的味蕾,与中国人有深厚的渊源。黄酒性温和,可以通曲脉,对调节人体的平衡可以达到平和的效果,对于寒性体质的人体有保养作用,中国老少皆宜引用黄酒。

黄酒有其独特的饮用方法,平喝、温饮、冷饮、和搭配食材,如螃蟹和黄酒搭配吃法有利于减轻或消除胃肠虚寒的人吃螃蟹后造成的腹痛腹泻。黄酒中的氨基酸物质可以除腥,而黄酒的甜味可以增鲜,二者搭配为绝佳吃法。因此,这两种食物的搭配堪称绝佳。

通过对上述黄酒文化的挖掘,得出该处的黄酒文化核心为黄酒功效以及饮用法。黄酒制造的原料以及酿造工艺与其具有活血祛寒的功效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可以将黄酒原料以及酿造工艺文化符号化。

2.黄酒文化符号化

酿酒原料的选取是至关重要的,黄酒的酿造严格选取红曲、高山泉以及糯米;黄酒有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具体有炸酒法、谷壳本品ā⒙短本品ê屯练ㄖ凭品ǎ换凭瞥噬会随着年份变化,3年会变成黄色,10年会变成变绿色;黄酒包装方法有2种,一种是纯天然储藏,另一种是储藏阴凉处的传统包装;锡壶黄酒最典型的酒器,锡跟黄酒刚刚好这两种物体是互相抵触的,锡壶特质易保存酒,并且屏南每家每户都拥有锡壶。

惠泽龙黄酒文化的吉祥物酒鬼、酒仙、酒圣与侠客的图像设计成特色纪念盘,DIY手工创意酒瓶和DIY雕塑结合了酒文化元素。

3.产品创意开发

黄酒文化符号化推动黄酒文化不断发展,产品品种越来越多,从日常饮食到黄酒衍生品以及礼品酒,逐渐形成一系列产品线。

有机酒:屏南境内有265座山峰海拔在千米以上,由于海拔高、气温低,病虫害较少,农民运用自然生态耕种的方法,不施农药与化肥,并且种植在隔绝污染的生态环境中,种植出的有机糯米质地柔软,颗粒饱满,淀粉含量可达到85%以上。惠泽龙有机黄酒采用这样的优质有机糯米为主原料,与普通糯米酿造的酒相比,细品慢酌,柔顺爽口,醇香淡雅,极至健康享受。惠泽龙酒业有限公司有机酒种类包括典藏版有机酒、贵宾尊享礼盒、贵宾尊享单瓶以及商务版有机酒等。

礼品酒:在黄酒的定位上,屏南黄酒致力于中高端酒的酿造,黄酒也逐渐发展出礼品酒,十五年珍藏单瓶、十五年珍藏礼盒、十二年珍品礼盒、十年珍藏礼盒、十年珍藏单盒、八年珍品、八年陈酿、月子酒以及重酿酒是礼品黄酒的主要类型。

红曲衍生品:红曲不仅安全性高而且有益于人体健康,它以籼米为原料,以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来分离出优质的红曲霉菌,再经红曲霉菌液体深层发酵精制而成,是一种纯天然的食品添加剂。红曲对人体健康有益,最为显著的是养生、降血脂以及抗癌作用。宋代制曲酿酒的一个重大发展即为红曲的发现和应用,屏南黄酒制作的重要原料之一就是自制红曲。黄酒制作的最后阶段,酒发酵后提取的衍生物的渣滓就是红糟,屏南人经常运用红糟制作红糟肉(即东坡肉)、红糟蛋、红糟菜、红糟鱼等菜品,其中红糟煮猪肚属于养胃良品。

4.黄酒产业集群

黄酒文化创意产品的不断开发,有机酒、礼品酒以及红曲衍生产品的生产促进了黄酒产业集群这一发展模式的形成。有机酒与礼品酒通过企业工厂机械化生产方式生产产品;企业周边建立红糟产品生产中心,将企业生产黄酒所分离出来的酒糟进行加工制作,生产出红曲衍生产品。同时在酒厂周边建立酒面膜、酒巧克力、酒冰激凌生产基地,增加酒产品种类生产链,丰富酒产品,从而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

(二)黄酒文化挖掘黄酒文化符号化创意服务提供黄酒文化博览园

1.黄酒文化挖掘

(1)惠泽龙传说

惠泽龙酒,源自美丽的惠泽化龙传说:传说在明成化年间,屏南的九峰寺中有一位法名惠泽的少年,一天清晨到寺院菜园浇菜,看见两只蜥蜴在争抢一颗珠子,于是捡起宝珠,但是因为僧衣没有口袋,只好先含在口中,此时正好听见师父叫他,开口回答的时候,宝珠不小心滑入腹中。那天晚上,惠泽全身发热,于是在寺内蓄水石槽中浸泡。几天之后,石槽水被泡得滚烫,于是他只好到附近的虎潮潭继续浸泡。四十九天之后,惠泽身上长出了龙形的鳞片,四肢变成了爪状,头上也长出了龙角。他的师父看到他时,明白惠泽就要幻化成龙了,顿时惊喜交加。惠泽在化身为龙,腾飞当天,为了报答师父的恩情,运用神力,摆动龙尾,造出了三百丘良田,之后就腾云驾雾向东海飞去。至此以后,此地年年风调雨顺,庇佑周遭众人。

相传康熙年间,施琅将军在之战中险遇退潮,无奈只能将战船搁浅岸上。这时多亏惠泽龙及时施法,使战船顺利通过台湾海峡,助施琅一臂之力。因此康熙皇帝封惠泽龙为东海大龙王,并赐“龙行天下,惠泽九州”的美誉。

从此以后,惠泽龙王事迹在八闽代代流传。百姓建起龙王庙,将虎潮潭改称为龙潭,取龙潭灵泉和三百丘的高山糯米为原料,为了表达对惠泽龙王的敬意与爱戴,每年都酿美酒敬献给惠泽龙王。时间久了,惠泽龙酒因此得名。

(2)黄酒习俗

黄酒习俗两大重要组成部分是酿酒习俗与饮酒礼仪。屏南人酿酒最多在冬至,屏南人酿酒有一个特殊的习俗,酿前焚香祈福,酿成散福邻里。屏南人看中礼节,凡是客人来在一定的时间一定要请他喝酒,正月期间,凡是隔壁村的客人,不管是有没有亲戚必请他喝酒,这个是很重要的礼节;屏南大小的活动都是用黄酒。

黄酒起源于惠泽龙传说,黄酒习俗也与传说息息相关,故此处的黄酒核心文化为惠泽龙传说。将惠泽龙传说这一核心文化符号化,可以得到一个全新的文化产品――闽派黄酒文化博览园。

2.黄酒文化符号化

闽派黄酒文化博览园的建立是将惠泽龙形象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闽派黄酒文化博览园是具文化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并重的旅游产品,博览园里设有生产灌装车间、原酒库、老酒坊、农耕体验馆、文化馆、展示及品鉴、特产区、假山、宴会厅和文化旅馆。在文化博览园里,可以全方位了解到黄酒历史、黄酒功效、黄酒习俗等黄酒文化。

3.创意服务提供

黄酒文化不断发展,黄酒产品趋于多元化,在这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黄酒文化创意服务也应运而生。创意服务的提供是在黄酒文化飞速发展的基础上。

(1)屏南地区黄酒收藏(酒银行)

屏南地区黄酒收藏(酒银行)是为高档黄酒拥有者提供的创意服务。持有者将高档黄酒收藏于酒银行,将证件等挂在展示处,在竞拍之后,额外的价值属于收藏家之外,每年公司会给客户的保证年利率10%以上。

(2)黄酒文化旅馆

旅馆外观造型主要以畲族房子的特色设计,提供特色的黄酒浴、休闲处和小型文化园。屏南主要以畲族为主,畲族文化是一种地道的屏南文化,旅馆外观造型主要以畲族房子的特色为原型设计成黄酒文化旅馆,旅馆还会提供特色的黄酒浴,旅馆内设有小型文化园,游客可以在这里讨论黄酒文化、诗歌、书法,尽显其才。

(3)黄酒宴

酒宴是旅客品尝特产的好场所。布局主要以古朴的风格为主,以古代酒家的座椅来布置。菜品以屏南特产为主,有米烧兔、鸳鸯面、际头扁肉、芋头面等。还提供免费的花生米和一小碗惠泽龙黄酒。

4.黄酒文化博览园

黄酒文化博览园是以创意服务提供为核心手段的综合性黄酒文化旅游产品。博览园依山而建,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以“一坊两馆三区”为主题,全方位多角度综合呈现了3000年闽派黄酒文化魅力。“一坊”指惠泽龙老酒坊,“两馆”指闽派黄酒文化馆和农耕体验馆,“三区”指产品展示及品鉴区、现代化生产区和原酒存藏区。“一坊两馆三区”不仅全面展示了闽派黄酒的发展历程,并且阐述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福建老字号、福建省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内涵。

黄酒文化博览园正式开园试运行于2011年5月。游客可通过亲子游、团队游、体验游、自驾游等方式,到园中体验酿酒、观光互动学习、感悟历史文化,感受非遗传承技艺的神奇魅力。

黄酒文化博览园内设老酒坊、黄酒文化馆、农耕体验馆与DIY手工创意酒瓶制作坊。

在老酒坊内,可以看到土垄、米筛、舂舀、风车、竹篓、谷耙、酒醋等古代器具,通过这些器具展示垄米、蒸饭、制曲、糖化发酵、开耙、榨酒等制作工艺,并且复原古代曲、谷壳等先民酿酒作业场景,完整再现世代相传的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的古老技艺,满足游客观光学习的需求。

黄酒文化馆属于文化历史区域,内有各种图文资料、文物酒器具、雕塑。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黄酒的神秘起源,包括酒的悠久历史、酒的诗文化、酒器、文物历史等。

在农耕体验馆进行挑谷子大赛,以140斤(实为120斤)作为体验重量,三人比赛,绕场三圈,先到者得惠泽龙黄酒小瓶装一瓶。创建重量记录,破纪录者可得200元和黄酒一箱。

DIY手工创意酒瓶是由企业提供纸笔,画出个人最想要的酒瓶,然后填上个人信息,如姓名、地址以及联系方式。

(三)黄酒文化挖掘黄酒文化符号化非遗技艺传承黄酒文化节

1.黄酒文化挖掘

黄酒酿造技艺世界独一无二。屏南黄酒酿造工艺千百年来很好地延续发展了黄酒酿造技艺。屏南县的白水洋,有着得天独厚的制曲、酿酒之优质原料――高山糯米与清泉,是难得的酿酒宝地。

黄色自古以来就受到华夏儿女喜爱和推崇。“黄帝”、“炎黄子孙”、“黄色”、“黄袍加身”、“黄金时代”、“黄道吉日”、“黄金”等词,皆被赋予尊贵、美好的寓意,因而“黄酒”理当是中国之国酒。相传“黄帝”酿造了黄酒。《酒诰》记载:“酒之所兴,肇自上皇”。东晋葛洪所著《抱朴子》书中提到:“黄帝曾发明过利用曲米造酒的酒泉法”,这就是现在的。黄酒是中国民族特产酿造酒。我国黄酒的主产区和主销区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因此自古就有“南黄北白”的说法。独特的红曲制作工艺,使黄酒成为酒中珍品。惠泽龙作为闽派黄酒的代表其传统工艺更是独特。福建省屏南县的白水洋原生态自然环境为福建惠泽龙酒业有限公司红曲制造提供源泉。

2007年9月,惠泽龙酒业为主的屏南“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荣列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了解,目前福建省黄酒行业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手工艺的只有惠泽龙酒业“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因此,黄酒酿造技艺为挖掘的此处黄酒文化核心。

2.黄酒文化符号化

惠泽龙黄酒历史悠久,勤劳的屏南酿酒农民,不仅酿造出了名酒惠泽龙黄酒,还积累了一整套完整的种水稻、制红曲、审评、品饮的独特技能,并形成了独特的黄酒文化,创造了古老绚丽的惠泽龙黄酒文化。通过红曲制造技艺、黄酒酿造技艺的非遗申请,实现黄酒文化符号化。

3.非遗技艺传承

(1)酿酒体验馆

自古福建省屏南县白水洋景区就有“天下绝景,宇宙之谜”的美誉,白水洋景区每年游客源源不断,酿酒体验馆设在距离白水洋较近的主题公园里。路过的游客可以亲身体验黄酒酿造,蒸饭、加水、温酒等过程都属于体验内容,同时还可以体验红曲制作。

(2)黄酒文化馆

黄酒文化展示馆,展示黄酒酿造工艺,红曲制作工艺。

(3)非遗技艺传承

编制教育实践课程,将黄酒酿造与红曲制作工艺融入中小学生的学习中,从小学起;拍摄黄酒酿造工艺、红曲制作工艺纪录片,继承及发扬非遗工艺,从被动保护转为主动保护,传承屏南黄酒非遗技艺。

4.黄酒文化节

为了加强传承与保护屏南黄酒非遗技艺的意识,每年10月,屏南县都将举行黄酒文化节,举行供奉仪式,感恩惠泽龙神而举行,穿着传统祭祀服饰进行供奉仪式;彩车游行,主办方邀请福建各地黄酒商,设计出代表自身企业特征的花车于黄酒节在屏南县进行花车游行;博览园将举行文艺演出,展示黄酒文化;同时在黄酒文化节,游客可以穿上当地的畲族服饰,体验畲族婚嫁流程,感受畲族纯正文化。

四、结论与启示

在社会学领域研究中,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被较广泛的运用,但在酒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领域研究中,扎根理论的运用成果确比较少见。本文就是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对访谈等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深入剖析,对屏南黄酒文化产业化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了屏南黄酒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包括黄酒文化挖掘、黄酒文化符号化、衍生产品开发、创意服务提供、非遗技艺传承5个主范畴,构建了黄酒文化的文化产业化理论模型,并对其进行了阐释,强调突出黄酒文化产业化发展中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本研究对屏南黄酒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实践提供以下启示:1.文化资源是影响文化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核心要素,文化产业化应以自身文化资源为核心制定发展模式;2.在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产业集群也是关键要素;如不同产业之间如何优化力量,如何形成合力去实现文化产业化发展;3.以文化为核心去构筑产业发展的共同愿景;4.地方特色性文化产业化的终极目标是带动区域性经济发展,而不是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因此,在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的构建阶段,产业升级需要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来进行。

[参考文献]

[1]刘建霞.论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化发展与重组[J].生产力研究,2007(12):91-93:114.

[2]高泽涛.期刊业未来走势--专业化集团化国际化[J].学术探索,2002(3):115-116.

[3]李迎凤.创意设计的产业化发展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4]魏文静.上海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条件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1):141-144.

[5]李鸿禄,刘同为,周刚.武术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12):36-40.

[6]厉无畏,蒋莉莉.发展创意产业解放文化生产力[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5):1-6.

[7]刘渊.创意设计对河北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1(8):277.

[8]严荔.我国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策略--以四川省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0(5):105-108.

[9]霍学喜,谭文枫,牛军让.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化项目组织管理浅析[J].陕西农学,2006(2):93-98.

[10]齐鹏.实现孙子文化产业化的思考[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39-41.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
  • 酿酒
    刊号:23-1256/TS
    级别:省级期刊
  • 酿酒科技
    刊号:52-1051/TS
    级别:统计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