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3-21 17:03:50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篇1

有句话说得好,“生命在于运动”。从人类诞生的几千年来看,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发展与进化。早期的人类靠打猎与果实采摘来维持生活,后来人们不断地优化、改善他们所参与的实践活动,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与指针就是这一优化历程中强有力的证明。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是合理的,它有着独特的意义,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是相互依存的,它们相辅相成,保证了生命的精彩与充实,彰显了生存的意义。毫无疑问,体育可以锻炼人类的体魄,帮助人们强身健体,适量的体育活动能够充实人类的生活,改善人们的健康与体质,使自然生命得到保障,向着健康的方向前进。同志就主张一个人只有拥有一个充实、健康的生命,也就是只有保障了自然生命,他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才能得到完善与健全,自然生命是社会与精神生命的必要前提与强有力的保障,因此,一个人若是想要拥有一个正常、充实的人生,体育锻炼必不可少。传统的只注重学生身体健康的高校体育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代高校教育的需求。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当代的高校体育教学不但注重学生身体的锻炼,更使学生的意志力得到了锻炼和加强,使学生的精神层面得到了提升,精神生命得到了改善。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时常会需要几个同学结为一组,共同完成一项体育活动,所以体育学科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利于培养学生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使学生的社会生命得到了锻炼并更加积极地发展。体育这一学科从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三个层面出发,使学生的生命能够正确、积极地发展,体育学科较其他学科来说更加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是一门极为重要并不可轻视的学科。

2当代高校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的现状

虽然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成长有较大的意义,但是当代的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高校体育教学的教职工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不深,并且重视程度不够,有的教师会认为体育是一项无关紧要的课程,相对于文化课程来说价值不高,学生也往往是应付公事地来上课,所以体育的教学往往比较散漫,授课的效率不高。第二,体育是一项注重身体活动的课程,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所耗费的体力是十分大的,老师在一天的教学过程中,难以维持旺盛的精力。第三,传统的体育教学都是重视身体的锻炼和各项竞技活动的进行,老师很难意识到学科术语、营养学、健康学、保健学等一系列的教学的重要性,这些内容的教学会让学生受益颇多。第四,传统的体育教学缺乏安全教育。安全意识对每个人、每项工作来说都至关重要,体育的教学相对于其它文化课程的教学来说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因为体育教学是一系列竞技活动的进行,女学生还好,性子一般较为温柔,她们之间的相处模式较为融洽,很少发生肢体上的冲突,但男生的好胜心较强,他们会因为肢体的摩擦或一言不合便发生冲突,所以在竞技运动的进行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潜在危险。但是由于高校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很少提及关于安全教育的问题,导致学生在体育课受伤的现象频发。第五,竞技运动过程中会因为剧烈运动造成人员伤亡,在这些意外情况发生时,大多数的学生都惊慌失措,并不能及时地、正确地处理伤口,这是由于老师只一味带领学生做一些肤浅的准备活动,并不教育他们如何预防激烈的运动所造成的意外伤亡;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第六,因为体育这一门课程一般不计入总成绩,对学生排名和领取奖学金没有什么影响,所以大多数的学生对体育抱有轻视的态度,他们只是应付公事一般去上课,在老师教授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时,态度散漫、举止轻慢,这是对授课老师的不尊重也是对自身生命的不尊重,会造成极坏的后果。

3高校体育课程的安全教育的引进与实施

3.1在高校体育的授课过程中引入安全教育理念

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往往没有很好地理解和重视,他们会因为学业不顺利、感情生活的失败、与同学关系不融洽便产生轻生甚至危害他人生命健康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教育他们用一个乐观的、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教师要充分地向学生展现生命的活力与精彩,在教学内容上既要让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同时也激发学生自身对运动的兴趣,让他们能够做到自主运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存在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充分地享受生命的精彩和运动的乐趣。体育教学要利用自然资源,适当地实施户外运动,让学生在自然中锻炼自己的运动能力并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3.2向学生教授安全实例,设立生命课堂情景

单纯地向学生讲授一些安全教育知识未免太过枯燥乏味,这与实际生活相差甚远,很难引起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并且很难将所学到的安全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体育老师在安全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些安全实例,可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一些危险的严重性,能够引起他们的重视,同时教导他们面临这种情景时的正确做法,保证他们弄得懂、学得会、用得着,让他们对生命有更深一层的感悟,学生往往会更加主动、认真地学习这些知识。

3.3保证教师的专业性与教学质量

有些体育老师在繁重的教学过程中,精力不能长久地保持,他们往往会提供给学生较长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在这期间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没有老师的监督,学生间的冲突、激烈的体育运动都会对学生造成伤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松懈,要保持一个严谨的教学态度。同时要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他们的教学能力必须较强,能够正确地、有力地教育、引导学生,让学生安全意识得到较大提升,学到充足的安全知识。

4结语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篇2

生命何其宝贵,安全重于泰山。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课上落实安全措施,引导学生树立生命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1)开学之际,学校应当对体育器材进行严格的细致检测,排除存在的安全事故隐患,以生命安全第一的宗旨去开展体育教学。预先考虑安全措施,做好体育课安全预案,消除一切对学生生命健康不利的外部因素,避免体育课堂事故的发生。(2)要把生命安全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去,要写好具体的教案,要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场地、备器材等诸多方面。要合理的安排体育强度、体育课密度,减少不安全因素。“身教重于言教”,体育教师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以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为宗旨和准绳,使学生真正领悟体育教学的意义。(3)在平时的体育课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体育活动的基本规则十分必要,一些对抗性强和游戏性活动中,如果出现违反规则的现象,就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因此,我们体育教师要在课前加大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基本规则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进而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4)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做好准备活动,包括一些专项的准备活动和身体大关节部位活动。教师应采用科学的教法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动作技能、技巧,由易到难。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在体育课上提高纪律性,使学生有更好的自我约束意识,消除不利于学生的安全因素,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要地位。(5)活动后的安全非但不可忽视,更要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因为一节体育课上完后,只有及时的做好放松活动,使学生心率平缓下来,身体肌肉松弛下来,学生的亢奋状态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同时还要安排好器材收回,保证学生安全离开活动场地。

2、掌握一定的保健知识,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加强自身学习,掌握一定的体育事故处理知识与技能,对课堂事故做出正确的判断,做到课堂事故发生时临场不乱。如:篮球活动中,一同学手指受伤,要先询问事情的经过,检查具体情况,是挫伤还是钝伤,是否是关节错位还是骨折等,考虑是否去医院检查治疗。要及时地采取措施,同时或事后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急救教育,使学生学会、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学会提高关心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的能力。

3、做好事故的善后工作,关爱学生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篇3

(一)提升教师的责任感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中的主导者,体育教师的工作效果直接关系着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能不能顺利完成,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职责,要认真开展对学生生命安全的教育,转变自身的认识,提高对工作的责任感,主动参与到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的工作中去。教师应该建立学生健康的安全档案,及时的掌握学生的身体现状,对于不适合参加剧烈活动的学生,在活动量上给予适当的控制,另外,教师还应该加强与患病学生家长沟通,提醒家长定期为患病学生检查身体,进而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

(二)提高学生对于生命安全的意识

在体育教育课程中,要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除了教师要具备责任感之外,学生也要高度的配合,才能杜绝生命安全的事件发生的隐患,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促使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杜绝学生为了赢得比赛,而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同时,培养学生理智分析问题的能力,减少学生因为不能够理性分析而带来的冲动,进而减少因为争强好胜引发的生命安全问题。

(三)设置科学的教学内容

在对于生命安全的教育工作中,工作方式要求防范式教育变为主动式系统式的教学方式,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在选择上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兴趣为朱发电,并结合学生思想现状以及身体发育的特点入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生命安全教育,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以及健康的体格,进而实现终身的生命安全意识,减少生命安全的隐患。

(四)加大基本设施建设的投入

基础设施是进行体育教学的基础,高职院校要对体育设施不断加大投入,注重高职院校体院场馆的改造与完善,并要加大对体育器材的监督管理,要定期巡视检查体育设施,并在购买体育设施时要把好质量关,从根本上杜绝危及生命安全的事故发生。

二、结语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篇4

摘 要 在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背景下,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逻辑归纳法等方法,通过对当前高校体育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存有的问题是:当前高校的体育安全教育缺乏实践性、系统性、全面性、实效性与系统性。为敬畏生命、构建安全校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的对策思考为:授课过程中引入安全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要创设生命课堂情境;体育教师用发展的眼光与包容的态度关注生命;构建体育生命安全课程体系;优化体育教学安全管理过程,以期为当前体育安全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生命安全 中学体育 安全教育 思考

诺贝尔曾说过“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生命是人类鲜活个性的载体,失去了生命,一切都将成为空谈。生命安全教育是各类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自古就有安全重于泰山之箴言警训。可见生命安全教育工作责任之重大,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背景下,体育教育应承担起生命安全教育的伟大使命和责任,这不仅是为了保障人类生命的安全,也是为了自身的发展。体育教育在生命安全教育中有着先天优势,体育教育与生命安全教育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培养具有强健体格、健全人格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是体育教育的基本任务,而这些素质恰恰又是生命安全教育的基础要素。体育教育应敬畏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应主动探索生命安全教育的规律,唯有如此,才能找到自身的归属和价值。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笔者利用节假日走访调查了附近的几所普通高校,围绕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对部分大学生和体育教师进行了访谈,后进行了统计、归纳与分析,发现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缺失原因如下:

(一)体育安全教育缺乏实践性

多年以来,由于传统体育教育的影响,部分高校体育教育只重视大学生体育课的技术水平与理论成绩,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大学生在意外伤害事故中缺乏与安全相关的生存技能、生活经验、心理知识以及基本的医学尝试,导致大学生在遇到危险时自我保护能力很差,部分高校体育教育受传统教学和竞技体育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运动技能,过分强调大学生的体育成绩,而忽视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阻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我国教育部门早已明文规定要在学校开展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但部分学校只是流于形式,照本宣科,大学生缺乏相关的实践活动,当真正发生危险时,大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自我保护。

(二)生命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

学校生命安全教育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系统的内容体系,这样才能保障安全教育的长效性。生命安全教育是生命安全知识、生命安全情感、生命安全意识、生命安全行为的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最终使学生具有生命安全素质与意识。当前部分高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内容注重校纪校规教育、心理健康、防诈骗、防盗窃、交通安全、用电安全、饮食安全等方面,主要针对学生个人安全知识培训,忽视了生命安全理念、情感、责任和文化方面的教育,主要侧重于保障大学生自身的安全。由于体育教师对生命安全知识的储备不够,许多体育教师没有参加过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培训,不能保证生命安全教育的收效。

(三)生命安全教育缺乏全面性

调查走访发现,目前部分高校所进行的安全教育的主要手段有:第一,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强调减少和避免运动损伤;二是对体育器材的安全使用与注意事项;第三,大学生在上体育课时老师在准备环节带领大让学生做热身活动,目的是防止大学生在运动中受伤。综上看出,高校对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只是停留在理论宣贯上或是对运动项目本身的安全讲解,并没有涉及到对发生意外伤害、自然灾害等情景的安全保护教育,缺乏全面性。

(四)生命安全教育缺乏实效性

生命安全教育没有受到教育者足够重视,在认识水平和实践程度上均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为理论化、概念化、教条化等特点,当前的应试化功利化教育影响,片面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可有可无,甚至认为不是教育内容,只强化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灌输,对生命安全教育忽视和淡化,造成大学生对生命安全教育认识淡漠。多数高校平时只注重校园外在的安全防范管理,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缺乏伤害防范技能的实际操作和演练,例如制定一条条禁令,组织一两场生命安全宣讲就算是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孰不知,这种枯燥、呆板的教育方式即便是入了学生的耳也很难以入其心.当灾难来临时,学生没有足够的安全常识和基本技能来应对灾难,造成悲剧的重演。尽管职能部门在大灾或重大事故之后总结了不少应急避险的内容与方法,但在实践途径上还是摇摆不定,难以找到一种奏效的根本途径。

(五)生命安全教育缺乏科学性

马卫平教授说过:当前学校体育目标应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学校体育与人的成长、发展的关系,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关注生命活动的释放、生命情趣的体验和生命的价值取向。然而,大多数普通高校在制定体育课程目标时,往往注重的是知识系统的整体性和学科结构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个体生命的科学性,从而导致了课程目标没有从学生的整体发展出发,课程目标过分偏重于学生的自然生命――体质的增强,轻视学生的精神生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学生的社会生命――人际交往、组织协作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明显缺乏科学性。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在高校体的授课过程中引入安全教育理念

大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往往没有很好地理解和重视,他们会因为学业不顺利、感情生活的失败、与同学关系不融洽便产生轻生甚至危害他人生命健康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教育他们用一个乐观的、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教师要充分地向大学生展现生命的活力与精彩,在教学内容上既要让大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同时也激发大学生自身对运动的兴趣,让他们能够做到自主运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存在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充分地享受生命的精彩和运动的乐趣。体育教学要利用自然资源,适当地实施户外运动,让大学生在自然中锻炼自己的运动能力并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二)教学过程中要创设生命课堂情境

体育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它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情感教学法作为体育教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正是强调了往往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大学生的情绪领域。体育教师应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创意地去创设一些相关生命的、生活的情境,这些情境当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使大学生能弄得懂、想得到、学得会。运用情境教学,根据体育课程目标,生命教育的需要,从中引出体育问题中的生命问题,并以此让大学生感悟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求知欲和对生命的反思,从而使大学生积极意愿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中去。由于这一情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贴近,大学生比较容易接纳,从而使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基础上,促进了大学生知识的汲取,体育课程中相关生命教育的实践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体育教师用发展的眼光与包容的态度关注生命

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包容的态度关注生命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发现学生的长处,并发展学生的长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摒弃对“差生”与“优生”的差别对待方式及态度。在体育教学中的技术与技能没有绝对的准则规范,技能的评价对普通大学生来说意义不大,体育教师应认识到技能的学习是为了生命发展而服务。同时,在同一种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以同样的教学方法训练、同样的时间,对不同运动基础、不同领悟能力的大学生来说结果都是不同的。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发展的眼光、包容的态度关注生命,重视学生的感受。教师应使大学生体会生命的愉悦,使大学生懂得欣赏运动的内涵,应避免言语过激的批评,尽可能地营造赞美、欣赏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四)构建体育生命安全课程体系

敬畏生命,就要提高安全意识。可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后,构建体育生命安全课程体系。因为体育课已经不单单是只为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培养终身体育为目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更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一方面教育大学生要珍爱生命、注意保护个人及他人的安全,无论是在体育课堂,还是在课外参加体育活动,都要以人为本,首先考虑安全因素,多观察与思考有无意外险情发生。例如在练习推铅球时,要严格按体育教师所教的方法进行,要远离他人,因为高校运动场存在多班级同时上体育课的情况,若有其他同学从投掷区附近经过,要等他人远离投掷区后再练习,或者用实心球代替铅球练习,但仍旧要注意安全。另一方面,可通过模拟真实的场景对大学生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指导大学生要学会自我保护,例如在体操课教学中,可以把引体向上和攀爬有机结合起来,把跳高和跳远跟急性跳跃结合起来;在武术课教学中可以学习一些自身防卫和逃生的知识和技能等;只有把不同情景进行模拟教学,才能更加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将所大学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加以巩固和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更能在实践中提高生命安全保护和防卫的技能。

(五)优化体育教学安全管理过程

在生命安全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必须突破原有教学思路和教学体系,通过教学制度、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丰富,实现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效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优化整个教学管理过程,确保各环节有效衔接。相对与以往体育教学来说,融入这一理念的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不仅仅要向学生讲述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让教师适应教学新内容,完善整个教学体系,还要确保教学质量,这一过程中要对教学管理环节进行优化,重点关注学生的掌握状况,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大学生能形成清晰理论体系、完善健全生命安全知识体系,养成安全运动、维护生命的意识。

生命是最美的花朵,开放的体育课堂则更应重视安全工作。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结合校情,构建安全健康的体育课程体系,删减那些有潜在危险性质的教学内容,同时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时刻警示大学生在学习和锻炼时,要安全第一,警防危险事故发生。此外,还要教育大学生学会自我保护与一定的急救与护常识,以确保体育运动中的安全。总之,要多措同举,共同搞好普通高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童锦等.“生命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教学现状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6:115-117

[2] 益盏芝.生命视野下的中学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大硕文.2009,5.

[3]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4] 许智勇.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问题初探[J].运动.2014,9:86-87.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延安; 红色文化资源; 思想政治理论课; 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1-0072-03

2010年5月13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全体学员座谈时,提出“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1]。为此,我们深感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责任的重大,义不容辞,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地处革命圣地,更应该承担起这份重担。因此,我们建立了“延安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对于大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环节,努力为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一门大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尽我们一点微薄的力量。

一、对延安红色文化的解读

要把握延安红色文化的内涵,首先还得从文化、红色文化谈起。关于“文化”一词在《辞海》中表述为,“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2]当然,这里讲的文化是从广义的角度而言的,是指文化资源包含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两种表现形态。

红色文化是我国文化现象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广义的角度上而言,所谓“红色文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过程中的文化现象。具体说来,它包括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文化、长征文化、延安文化、太行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文化、“两弹一星”文化、“九八”抗洪文化、“5.12”抗震救灾文化,以及反映这些文化的遗迹、文物、具体事件、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等。就狭义而言(本文讲的红色文化是从狭义的角度而言的),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精神及其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当然,红色文化资源又包含了精神和物质两种形态。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形象直观,在推动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民族文化遗产革命时期形成的文艺和民间习俗为核心,内涵丰富,有着更加巨大的开发空间和潜力。因此,所谓延安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到延安全境解放期间,在延安所发生的革命历史事件、革命遗址,在这一时期创作的革命文章、诗篇、歌曲、戏剧等作品(物质文化)以及革命战争时期所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革命传统(精神文化)这两种表现形态。

二、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在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大学是人生接受教育最为关键的阶段,这个阶段最为突出的特点是逐渐形成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年学生在这个阶段除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外,形成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观、价值观是事关国家与民族振兴的大事。在父母的眼里,孩子离开家庭就意味着把孩子托付给了学校;在学生眼里,进入大学就意味着开始独立决定自己的人生;从国家的角度而言,要求大学把孩子们培养成未来的栋梁之材。然而,近些年有关这个象牙塔里天之骄子自杀、打架斗殴、酗酒、、盗窃等行为的报道却屡见不鲜。反思这些现象的发生,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着直接的相互联系。为此,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加强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利用延安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实践教学的实践基地,多次的教学实践已证明,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在推动我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具体表现如下:

1.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了本源性优质资源

如上所述,延安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到延安全境解放期间所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革命传统。它折射着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思想作风和优良品质,彰显出中国革命理论的先进性,是中国革命最终能够取得胜利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军队进行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教育,始终坚持为“为人民得解放”、“为三座大山”、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使命。由此可见,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中所呈现出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价值追求、精神品质与思想作风,与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同宗同源,同时在新的时代我们又赋予了延安红色文化资源新的内容,既体现其优质性,又凸显出教育的本源性。因此,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为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优质资源和本源性的思想理论教育支撑。

2.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价值观在《辞海》中表述为:“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3]这说明了价值观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它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人类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取向,因而它对于人类的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导引意义。就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彰显出的价值观来看,它再现了延安时期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观及其伟大实践,这种价值观与实践观科学地把党的利益、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以及个人利益,统一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斗争中。这就客观真实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特别是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中所呈现出的要忠诚于党、忠于革命首先就是要以党的利益和革命利益为重;忠于人民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报效国家、献身革命就要坚持国家民族利益至上,坚持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前途命运高度统一。可见,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观与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观教育教学内涵,形成了天然的“联姻”,并为其提供了正确的教育教学导向。

3.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奠定了优秀的革命文化根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职能就是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正如所说:“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凝聚人心、激励全国人们团结奋斗的基础性工作”。[4]这也就是说,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所以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是因为它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5]由此可见,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出先进文化的支撑性和根基性。延安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思想和制度,承载着革命军人听党指挥、匡正勇胜的军魂,勇往直前、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保家卫国、爱国爱民的革命情怀,英勇牺牲、献身使命的革命气节。这种优秀革命文化的先进性,既被红色革命历史所印证,又被中国革命胜利的实践所检验,还被时代所认同和接纳。它的内涵特质、历史地位、精神价值,与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基本内涵本源上达到了有机统一,因而客观上、本质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奠定了优秀文化根基。

4.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延安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一种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是人们超越时空感悟红色历史的客观载体。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个革命事件、每一位革命先辈、每一种革命精神,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展示着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都以不容置疑的史实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热爱祖国、依靠群众、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思想道德境界,诠释着人民军队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爱国奉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关于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和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可以在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中找到真实的、有说服力的教育素材。开发、利用延安红色文化资源成果,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其优势就在于它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与红色革命历史事实进行对话,与中国共产党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对话,让大学生在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信服的事实面前亲自去感知和体验,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三、充分发挥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精神世界的工作。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正如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等领域,也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6]

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是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极为重要环节。对此,我们党一直非常重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教育价值,早在解放之初,就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要“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邓小平指出:“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革命)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7]20世纪80年代末,指出:“无论现在还是今后,我们都应该发扬井冈山精神,发扬长征精神,发扬延安精神。革命传统、革命精神,是我们的传家宝,永远不能丢。”[8]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利用延安红色文化资源这一地理优势,为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们思想政治素质又开辟了一个新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达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一目的,除了按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搞好教学之外,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建了“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教学基地。以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的红色革命精神,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中蕴涵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源泉。

因此,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又建立了“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延安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可以进一步增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近现代史教育、艰苦奋斗精神等教育,帮助他们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国史,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必须倍加珍惜,从而使他们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进一步开发、利用延安红色文化资源成果,利用实践基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其优势就在于它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与红色革命历史事实进行对话,与中国共产党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对话,让大学生在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信服的事实面前亲自去感知和体验,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以达到提高当代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一最终目的。

概而言之,以“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为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枣园、王家坪、杨家岭、凤凰山等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以其承载的革命历史、宝贵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和培养大学生们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加大对于大学生们在实践基地的教学环节,使民族精神渗透到大学生们的血肉之中,成为他们的内在灵魂,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11-14.

[2][3]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4][5][6].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28,65,53.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生命安全教育;体育课堂教学;高职学生;《体育与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存环境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因素也日益增多,主要表现在车祸、火灾、踩踏、暴力、溺水、校园安全事故以及地震、台风、泥石流、洪水等所造成的伤亡损害上,因此,生命安全正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学生时代是学习安全防范技能的最佳时期,学校应该成为生命安全教育的首要场所。如何从生命安全教育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掌握有关生命安全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存,学会保护生命,提高应对危机、避免灾难的能力,已成为教育专家及学校师生员工共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的探究来展开相关问题的讨论,分析目前高职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阐述高职体育课堂教学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与内容,探究两者有机融合的途径,以期能为高职体育课堂介入生命安全教育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为其他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提供借鉴,为更多的研究者提供素材。

1国内外对生命安全教育问题的重视

1.1国外对生命安全教育问题的重视

在生命安全教育进入学校体育教学这一问题上,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了生命安全教育理论思想,著作有《生命教育》。美国中小学开设了一门《健康与幸福》的生命教育必修课。从文献资料分析,美国的安全教育专家对生命安全教育目标的研究,多基于对威胁学生生命安全的因素进行,如提高认识、个人技巧、行为改善等,以其达到认识危险、评估危险、避免危险的能力。俄罗斯学校体育课程分设体育与生命安全基础两门课程,体育课程包含了身体发展、运动技能、卫生、意志、心理的身体调节方法等内容,生命安全基础课程则包括了自然灾难、交通事故、意外伤害等预防与处理等内容,课程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认识危险的能力,学会在出现危险时进行自救、互救的方法。

1.2国内对生命安全教育问题的重视

我国对生命安全教育研究较早的是江苏省和上海市的学者,但总体情况还是滞后,仍处于缺位和起步状态。我国的生命安全教育内容过于偏重认知教育,缺乏实践锻炼,学者也主要侧重于校园安全制度的建设、生命安全意识的树立、生命安全知识技能传授等方面的研究,结合学科教学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实践不多。国内对于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如何结合的研究与实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缺乏两者相结合的策略方法。当然,随着生命安全教育受到的关注度逐渐上升,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

2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的关联性

2.1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

生命安全教育是指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应急、应变能力的教育,是提高自我保护、安全防卫、法制观念、健康心理和抵御违法犯罪等能力的教育。生命安全教育涉及生活、生命、生存等各个方面,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可使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从而思考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

2.2高职体育健康第一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发展学生体育能力为出发点,以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以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公共体育必修课。

2.3体育与健康和生命安全教育目标一致

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课程定位与指导思想上和生命安全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以身体锻炼为主的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的结合有其优越性,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途径,两者有机融合是大学生获得生命安全基本技能、基础知识、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

2.4生命安全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现实需求

生命安全教育自身的价值迎合了现代教育的发展理念,生命安全教育是学生发展的诉求,体育课程的特殊性能更好地实践生命教育。高职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拓宽了体育教学功能,对当前和未来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平安校园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3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

3.1生命安全教育的时代性、紧迫性和创新性

生命安全教育和高职体育课堂教学的结合,紧扣当今社会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和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的大背景,切合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急需完善的现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紧迫性和创新性。实施生命安全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是对学生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掌握和安全素养提高的养成教育,是在校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

3.2《体育与健康》课程为生命安全教育搭建平台

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殊性,能更好地实践生命安全教育。通过搭建生命安全教育与高职体育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的平台,使高职体育课程能够更好地和高职学生的职业特点和需要紧密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提升学生岗位迁移能力、应激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3激发学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学习兴趣

通过审视生命安全教育的内涵,找到适合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内容与相应的载体,把生命安全教育渗透到高职体育课堂教学当中,在现有的教学内容中引入互动性强、形式多样的项目载体,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在运动中、在项目内容中完成,激发学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学习兴趣,提高生命安全的意识和技能,最终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4生命安全教育与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融合的途径

4.1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高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

4.1.1身体安全教育

在高职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运动安全、运动损伤、急救等专业知识的理论和实践培训,使学生理解各种危险的发生原因及防范处置方法,储备身体安全应急避险知识,熟悉自救、互救措施,并将安全知识践行于日常生活之中。

4.1.2公共事件安全教育

通过灾害的逃生技能教育、自救互助教育等,使学生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知识和安全准则,理解采取安全行动的意义,端正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态度,锻炼对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4.1.3心理安全教育

通过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安全教育、心理疏导与预防教育等主题教育,营造学生相互间信任、尊重、关心的氛围,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掌握调适心理状态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和期望,从而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4.2生命安全教育与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融合的途径

4.2.1教学目标制定

教学目标应从培养社会安全责任感、学会运动安全技能、了解法律法规常识、掌握心理安全知识、具备自救自护能力、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等几个方面制订。

4.2.2教学内容选择

如选择安全救护、防身术、定向越野、拓展训练等运动项目,擒拿格斗、走跑攀爬等身体素质练习,紧急疏导、灾害自救互助、伤害应急处理等实战演习进行教学。

4.2.3教学形式设计

通过现有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各种选项课,渗透体育运动的安全意识、知识和技能,分阶段、分批进行授课,或者在全校开设大学生集中式生命安全教育课。

4.2.4加大科研力度,提升教师素质

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职体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掌握大量的专项技能以外的知识,很多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掌握,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与科学研究能力,并将获得的知识通过有效的途径传授给学生。

4.2.5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而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需要在一定的运动技能课教学中穿插一些安全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如果教学内容为遭遇突发事件的逃生练习,教学中可根据不同险情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应用运动处方教学、团队教学、分层教学等教学方法。如果安全教育内容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需融入主题教育,通过学生活动体验、分享回顾、教师引导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5结论

明确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使生命安全教育成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书育人的实效。论证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基础,充实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搭建生命安全教育路径,积累体育课程改革经验,使体育课堂教学成为生命安全教育的载体。培育校园生命安全文化,建立长效机制,开发高职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教材,发挥两者有机融合的优势。

作者:卓贤迪 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曹湘.生命安全教育初探.体育世界.学术[J].2011,(1).

[2]马忠利.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增设生命安全教育方向的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6).

[3]王晓萍.大学生生命安全和生命安全教育现状分析[J].黑河学刊,2011,(1).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中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体育教学;建构

一、学校安全问题的内容和范畴

安全问题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础设施问题。校园的基础设施存在隐患,楼梯间过于拥挤,缺乏照明设施,上下课容易发生踩踏事故;第二,食品安全问题。目前很多学校食堂餐厅实行外包制,学校对餐厅缺乏安全监督,校园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第三,交通安全问题。交通伤害已经是世界范围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校车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学校交通安全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第四,校园伤害问题。由于现在社会环境的变化,校园伤害事故时有发生。有些同学心理不平衡,采取报复同学或老师的行为,社会负面影响和危害极大,法律意识和道德感薄弱,甚至做出危害同学生命安全的事情,暴露出了我们的安全教育的缺失。我国青少年生命安全意识淡薄,学校缺乏必要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演练,灾害发生时,学生根本无法采取必要的避险措施,导致损失惨重。

二、生命安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缺失的原因

1.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学校对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局限于生活安全常识的普及以及校园安全管理条例的制定,形式化严重。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过于片面化和形式化,通过一些强制性的措施来减少学生进行相对危险的活动,只是单纯地进行校园安全管理。对于安全教育应该设置应急预案,平时在课程中添置应急演练的环节,对学生教授自救互救基本知识和技能,教授只是单纯地进行理论的讲解,没有把安全教育付诸实践,对安全教育缺乏更深入的思考。2.生命安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在孩子全面发展过程中,家长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大部分家长缺乏科学健康的生命安全观,过分注重所谓的成功,过分注重孩子的智商和文化课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和体育锻炼,忘记了生命健康才是一切的根本。忽略了体育运动对孩子健康的作用,忽视了教育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活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综合的教育。等到事故真的发生以后,将责任全部推卸给学校,从根本上忽略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缺乏健康科学的生命安全观。

三、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构建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理念

1.坚持以学生的现实需求为主要原则。体育教学的内容应该从学生的主体性的角度出发,以保障学生的安全为基本的原则,使中学体育教学生活化。因为我国的体育发展受竞技体育的影响,过分注重体育教学中技术和战术的教学,而我们进行体育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培养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在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应急救险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生存环境的预判能力,达到对生命安全的保护。2.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不注重学生的真实感受,学生的内在兴趣与创新精神得不到发展,体育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整个体育教学的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应保持良好的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兴趣。

四、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构建原则

1.教学目标生命安全化原则。现有的体育教学目标没有具体的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目标,这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应该使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更加系统化,更加明确。只有设置了清晰的目标,才会为生命安全教学内容的开展奠定基础。2.教学评价多元化原则。注重对教学评价的研究,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选择教学评价的方式。在评价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定位,改变以教师为权威的评价模式,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评价当中,使评价体系更加系统化。3.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标准。体育教学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运动技能的教学,将生命安全教育中的逃生自救技能和运动技能进行结合,通过锻炼身体,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着重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意设置一定的运动难度,挑战其心理极限,让学生在自救和互救的过程中发展团队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五、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构建

1.体育理论课的教学。通过理论课让学生了解到生理解剖的知识以及如何应对生理反应,通过讲解经典的案例将生命安全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运动损伤的预防,以及包括发生灾害后如何逃生自救。2.体育实践课的教学。通过体育教学,将各种武术的攻防组合加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面临危险时做到基本的自我保护。模拟基本的伤口处理以及各种身体损伤的应急处理,增强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3.定期举办生命安全运动会。体育教学离不开运动竞赛,定时定期开展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主题运动会,将生命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与运动会进行结合,例如:将障碍跑和救助伤员进行结合,让学生在紧张的竞赛状态下将学到的生命安全知识用于实践,强化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4.加强社会资源的利用。学校、家长、社会有共同构建生命安全观的责任,地震、公安、交通、消防部门要积极配合,请有经验的人帮助制定应急预案,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

六、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构建保障

1.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中学体育教学制度中。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以运动技术的教学为载体,将运动技术的培养内容和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进行结合,有意识地将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中的开展制度化。2.体育教学环境的创建。在体育教学的课堂上,不仅要进行运动技术的学习,还要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应急避险的能力,挖掘不同地域环境资源,和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开展生命安全教育。3.师资保障。(1)生命安全意识的树立。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用爱来教学,要从内心开始认识并尊重生命,要做好生命安全教育的倡导者,只有体育教师具备了科学的生命安全观,让教师明白课堂是自己诠释生命价值最好的舞台,要认识到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2)体育教师知识技能体系的完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有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二是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三是体育专业知识;另外,体育教师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生理、品德、审美情趣等全方位的教育。(3)体育教师的培训。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不仅取决于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体育教师具备丰富的生命安全知识。生命安全教育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面要足够广,相关教育部门要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体育院校在专业教学中开发生命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更好地为学生的生命安全负责。4.全方位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要做到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根据自身地域和学校的情况制定适合自己学校和地域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生命安全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生活安全知识,二是主要针对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进行评价。

七、结论

我国学校教育现有的生命安全教育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学校、学生以及家长对于生命安全教育具体的实施没有很好的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更具实践性,中学体育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是对体育教学的内容和价值的升华。采用生活化、个性化、多元化的原则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使体育教学课程更加具有实践性,使体育教学课程中的生命安全教育更加规范,评价机制更加健全,将生命安全教育和中学体育教学进行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土学风.国外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1):43-44.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中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体育教学;建构

一、学校安全问题的内容和范畴

安全问题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础设施问题。校园的基础设施存在隐患,楼梯间过于拥挤,缺乏照明设施,上下课容易发生踩踏事故;第二,食品安全问题。目前很多学校食堂餐厅实行外包制,学校对餐厅缺乏安全监督,校园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第三,交通安全问题。交通伤害已经是世界范围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校车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学校交通安全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第四,校园伤害问题。由于现在社会环境的变化,校园伤害事故时有发生。有些同学心理不平衡,采取报复同学或老师的行为,社会负面影响和危害极大,法律意识和道德感薄弱,甚至做出危害同学生命安全的事情,暴露出了我们的安全教育的缺失。我国青少年生命安全意识淡薄,学校缺乏必要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演练,灾害发生时,学生根本无法采取必要的避险措施,导致损失惨重。

二、生命安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缺失的原因

1.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学校对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局限于生活安全常识的普及以及校园安全管理条例的制定,形式化严重。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过于片面化和形式化,通过一些强制性的措施来减少学生进行相对危险的活动,只是单纯地进行校园安全管理。对于安全教育应该设置应急预案,平时在课程中添置应急演练的环节,对学生教授自救互救基本知识和技能,教授只是单纯地进行理论的讲解,没有把安全教育付诸实践,对安全教育缺乏更深入的思考。2.生命安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在孩子全面发展过程中,家长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大部分家长缺乏科学健康的生命安全观,过分注重所谓的成功,过分注重孩子的智商和文化课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和体育锻炼,忘记了生命健康才是一切的根本。忽略了体育运动对孩子健康的作用,忽视了教育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活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综合的教育。等到事故真的发生以后,将责任全部推卸给学校,从根本上忽略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缺乏健康科学的生命安全观。

三、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构建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理念

1.坚持以学生的现实需求为主要原则。体育教学的内容应该从学生的主体性的角度出发,以保障学生的安全为基本的原则,使中学体育教学生活化。因为我国的体育发展受竞技体育的影响,过分注重体育教学中技术和战术的教学,而我们进行体育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培养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在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应急救险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生存环境的预判能力,达到对生命安全的保护。2.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不注重学生的真实感受,学生的内在兴趣与创新精神得不到发展,体育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整个体育教学的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应保持良好的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兴趣。

四、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构建原则

1.教学目标生命安全化原则。现有的体育教学目标没有具体的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目标,这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应该使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更加系统化,更加明确。只有设置了清晰的目标,才会为生命安全教学内容的开展奠定基础。2.教学评价多元化原则。注重对教学评价的研究,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选择教学评价的方式。在评价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定位,改变以教师为权威的评价模式,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评价当中,使评价体系更加系统化。3.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标准。体育教学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运动技能的教学,将生命安全教育中的逃生自救技能和运动技能进行结合,通过锻炼身体,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着重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意设置一定的运动难度,挑战其心理极限,让学生在自救和互救的过程中发展团队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五、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构建

1.体育理论课的教学。通过理论课让学生了解到生理解剖的知识以及如何应对生理反应,通过讲解经典的案例将生命安全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运动损伤的预防,以及包括发生灾害后如何逃生自救。2.体育实践课的教学。通过体育教学,将各种武术的攻防组合加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面临危险时做到基本的自我保护。模拟基本的伤口处理以及各种身体损伤的应急处理,增强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3.定期举办生命安全运动会。体育教学离不开运动竞赛,定时定期开展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主题运动会,将生命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与运动会进行结合,例如:将障碍跑和救助伤员进行结合,让学生在紧张的竞赛状态下将学到的生命安全知识用于实践,强化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4.加强社会资源的利用。学校、家长、社会有共同构建生命安全观的责任,地震、公安、交通、消防部门要积极配合,请有经验的人帮助制定应急预案,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

六、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构建保障

1.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中学体育教学制度中。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以运动技术的教学为载体,将运动技术的培养内容和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进行结合,有意识地将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中的开展制度化。2.体育教学环境的创建。在体育教学的课堂上,不仅要进行运动技术的学习,还要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应急避险的能力,挖掘不同地域环境资源,和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开展生命安全教育。3.师资保障。(1)生命安全意识的树立。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用爱来教学,要从内心开始认识并尊重生命,要做好生命安全教育的倡导者,只有体育教师具备了科学的生命安全观,让教师明白课堂是自己诠释生命价值最好的舞台,要认识到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2)体育教师知识技能体系的完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有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二是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三是体育专业知识;另外,体育教师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生理、品德、审美情趣等全方位的教育。(3)体育教师的培训。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不仅取决于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体育教师具备丰富的生命安全知识。生命安全教育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面要足够广,相关教育部门要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体育院校在专业教学中开发生命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更好地为学生的生命安全负责。4.全方位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要做到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根据自身地域和学校的情况制定适合自己学校和地域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生命安全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生活安全知识,二是主要针对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进行评价。

七、结论

我国学校教育现有的生命安全教育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学校、学生以及家长对于生命安全教育具体的实施没有很好的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更具实践性,中学体育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是对体育教学的内容和价值的升华。采用生活化、个性化、多元化的原则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使体育教学课程更加具有实践性,使体育教学课程中的生命安全教育更加规范,评价机制更加健全,将生命安全教育和中学体育教学进行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土学风.国外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1):43-4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