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学术道德教育8篇

时间:2023-03-22 17:33: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学术道德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术道德教育

篇1

[摘要]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道德教育的内在依据。大学生在从事学术研究开始就应该培养学术精神和学术责任,自觉接受学术规范和学术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并在学术实践中恪守学术道德。加强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实现大学学术自由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确立马克思主体性道德教育目标体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制度保障作用,激发学生内在道德需求,走道德教育自律之路。

[

关键词 ]主体性 学术道德教育 学术精神 学术规范

[作者简介]徐萍(1968-),女,江苏南京人,常州大学工会副主席,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江苏 常州 21316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2-0064-03

大学生学业水平、科研能力及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乎我国的学术之风,而且关系着国家未来科技人才素质的高低以及经济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大学生在课业、考试、毕业论文、项目申报、学术等环节中频现道德失范现象。虽然各主管部门已颁发文件强调要予以整顿,高校也纷纷开展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教育相关活动,但高校学术道德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演愈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一、主体性德育和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

主体性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引导和启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德育需求,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品质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人格的教育活动。主体性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确立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道德教育意识根植于受教育者心中,为受教育者道德素质提升提供无限的自身动力。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对道德的自主需求和自主教育,在面对道德情境选择时,能理性思考并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抵制诱惑,积极主动地履行道德规范,并对自己的道德行为和结果负责。在主体性德育语境下,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就是把学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外在的道德命令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自我要求,即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主体实践途径强调实践活动在学术道德教育中的载体作用,师生的主体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形成和发展,大学生主体性学术道德教育其本质是通过师生主体实践性的外显,让大学生在现实实践中不断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认知、自我内化和自我行动,实现学术道德规范内化为学术道德品质。

二、主体性视角下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内容

(一)学术精神

学术精神反映学者的理想、信念、情操、价值观和道德观水平的高低,主要包括“锲而不舍的求真精神、独立不羁的自由精神、勇于进取的献身精神、敢于批评的无畏精神和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等。学术精神是学术活动和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学术储备人才,从踏上学术研究之路开始,就要内修学术精神。然而现实中,为了拿到学位而无视真理的追求,学术研究媚俗现象盛行。究其原因,市场经济对教育的侵蚀、功利思想的盛行虽然要负一定的责任,但归根结底还是大学生对科学精神的坚守不足造成的。

(二)学术责任

进行学术责任教育,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学术责任意识。大学生虽然处于学术研究的起步阶段,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进而自觉内化为强烈的学术责任感,在学术研究中严格要求自己,勇于为自己责任范围内的行为后果担负责任。其次要明确学术责任的具体内容。学术责任主要包括“服务公众和社会的责任、研究发现的责任、学术成果发表的责任、诚实的责任、技术转让的责任以及社会变革的责任”等内容。最后要自觉承担学术责任。当学术研究从纯粹的探求真理变成一种可以获取荣誉、权力和福利,能得到社会广泛资助的高度组织化社会化的职业时,学术研究就具备了利益性的特点,初入学术研究行业的大学生难免在权力的介入、利益的诱惑面前放松学术责任心。因此,抵制诱惑.自觉承担学术责任是学术责任教育的根本。

(三)学术规范

学术规范包括基本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和学术批评规范等内容。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各部委陆续了《关于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的若干意见》《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学术规范,对规范学术行为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如果高校不将学术道德规范纳入德育教育的范围,并将学术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学术道德品德,仅仅采取事后处理的方式,很难改善目前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整体情况。

(四)学术法制

法律法规是维护学术道德外在的强制手段,是学术研究者必须遵循的普遍行为法则。宪法、民法通则、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国家法律法规都对学术研究的不同侧面进行了强制性规定。但由于全社会学术法制氛围不浓,高校本身对学术法律制度的宣传、普及和教育不够,致使大学生学术法制意识淡薄。为了维护学术研究的净土,高校应该通过加大宣传、开设讲座和专门课程等方法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学术法律规定,提高自身的法律自律能力,尊重他人的学术劳动和学术权益,自觉保护知识产权,减少和杜绝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三、主体性视角下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策略

(一)确立学术道德教育的目标

学术道德教育的价值目标是学术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学术道德实践活动的价值导引。主体性学术道德教育以培育主体性的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教育目标包括以下内容:其一,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大学生作为学术道德教育的主体,不仅要充分认识和积极发挥自身主体性,也要尊重和肯定他人的主体性,自觉维护学术秩序,抵制学术道德不端行为,为学术道德教育树立好的榜样。其二,塑造人的主体人格。主体人格是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综合,是主体道德修养成果的集中体现。在学术研究中,只有具备主体人格,才能在实际研究中不惧怕权势的威胁,不受利益的诱惑,潜心学术,攀登科学的高峰。其三,开发人的主体能力。学术道德从来都是通过学术研究实践体现出来的,大学生作为学术活动的主体,如果既具备主体意识,又形成了独立的主体人格,但没有超越客体的主体能力,就无法完成赖以体现学术道德的学术研究活动,学术道德教育也成了一句空话。

(二)发挥教师的主体引导作用

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必须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道德、科学精神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治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学术道德素质,做好学生的学术“带头人”。而且,高校在处理学术道德事件上,对教师和学术也应该一视同仁,给全体师生传递学术道德素质底线不可触碰的信号。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术道德引导和学术规范教育,在课堂、定期见面会、科研活动和论文指导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有意识地传授学术道德规范的相关知识,并明确提出学术道德应该达到的要求,对于学生在学术、科研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要及时纠正和教育,甚至惩处。

(三)激发大学生学术道德内在需求,走自律之路

自律是指人们在无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法度,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是道德实现的最高形式。社会和学校要给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引导,确保大学生逐步走上学术道德自律之路。第一,端正学术动机。高等教育不仅培养学术型人才,也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让其对自身的优势和理想有清醒的认识,选择适合自身兴趣的培养方向,杜绝功利性学术研究行为和动机。第二,形成良好的研究习惯,增强自身科研能力。虽然道德修养是学术道德失范的最直接成因,但科研能力的缺失却是学术道德失范的直接诱因。从实际情况分析,学术道德失范的实施者除了部分学术功利之人,还有部分是研究能力欠缺之人,因此加强科研能力训练也是道德教育的辅助手段之一。第三,自觉增强学术规范和学术法制意识。高校极少有在培养方案中专门开设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课程,大学生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认识主要从导师的指导和零星的学术讲座中获得。在学校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就只能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去自修学术法律规范和学术道德规范的知识,增强法律和规范意识,把握学术道德的标准与尺度。

(四)健全学术道德保障制度,为主体性道德教育保驾护航

1.健全学术管理制度,确立正确的学术研究导向。学术研究受到研究对象、研究者知识范围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不能简单用数量来衡量。然而,毕业论文要求、研究生毕业资格对学术论文的“过量化”要求、项目申报结题对论文的要求以及高校对高等级期刊发文数量的追求等因素导致了高校急功近利的学术价值观。可见,学术研究的行政干预是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一个重要诱因.要想净化学术研究的环境,真正实现学术自由,减少学术研究的行政干预十分必要。

2.革新学术评价制度,营造自由的学术研究环境。学术评价制度其本质涉及两个问题:谁来评价和如何评价?大学生的学术活动涉及课程论文、学术论文、参与课题、研究实验、毕业论文等,评价主体涉及任课教师、导师和专家组。对于不予公开发表的成果,高校通常将评价权力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也是结合数量和质量进行评价,受条件和知识的限制,一般不会将学术道德纳入评价范围。对于公开成果则是按照数量和成果等级简单评价,不十分注重成果实际质量,也没有将学术道德纳入评价范围。这样的评价方法纵容了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而学术道德教育要想取得良好效果,在评价环节纳入道德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篇2

关键词:研究生;学风建设;学术道德;学术自律性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238-02

通过近些年的调查发现,研究生在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培养上总体上是好的。大多数研究生能够明确和树立正确的科研观,掌握最新的研究方法以及具有高尚的科研品格,在学习中踏实认真,在科研中一丝不苟,拥有符合当今社会要求的科研精神。但是,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体制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出现了“学术造假”现象[1]。在很大程度上损坏了研究生的名誉和质量。出现这一系列现象的原因,不仅要从研究生自身素质找原因,而且也要充分考虑社会因素和学校教育问题。

研究生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多方面协调推进,稳扎稳打,坚持常抓不懈,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同时营造一个和谐纯洁的科研气氛。通过对高校研究生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指出了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以及如何防止。同时围绕学风建设和学术不端进行了实证分析,从科研工作、就业形式以及社会环境为突破口,认真分析导致学术不端行为出现的原因[2]。通过建立研究生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教育平台,引导学生端正科研态度,营造纯洁的研究氛围,提升导师的示范作为。推动研究生的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

一、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现状、问题及其原因

(一)研究生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现状分析

对于研究生的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的现状分析,主要通过实证分析和理论论证两方面进行。在实证分析方面,主要采用的是调查问卷法,通过对我校研究生群体的问卷调查,发现一些研究生的一些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有61.3%的研究生为了找到一个心仪的工作,16.2%人为了继续向上学习或出国深造,14.5%的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4.5%人是家庭需要,仅仅3.5%人为社会做贡献。通过数据分析,超过90%以上的人是为了自己今后的发展而选择读研,仅仅不到10%的人对科研感兴趣,为国家做贡献。

在学风方面,由于研究生的学习时间比较自由,没有固定的学习任务,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通过一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有52%人认为研究生阶段学习不重要、29.3%人认为考试抄袭很正常、17.3不用按时去课题室学习。这些数据表明,研究生在学习方面过于懒散,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风气。

在学术道德方面,很多学生认为抄袭和篡改实验数据是一种普遍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自身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目标,导师监管不力,社会利益关系影响,以及学校监督体制不健全。另一方面各大高校不注重学术道德教育培养,没有把自律性培养放在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

(二)研究生在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在学风方面:首先,社会就业压力变的尤为突出,用人单位更加注重研究生学习成果,通过一些学术论文和获奖来评定优劣,导致研究生在校期间,为了发表更多的学术文章,从而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其次,学习出现功利化,学习目的不纯洁,为了得到某种奖励而去学习,缺乏奉献精神,甚至出现勾心斗角的现象。最后,研究生本身对科研工作投入不足,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挣钱交友上。学校科研设备不健全,导师研究方向不明确,也是研究生科研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在学术道德方面:由于学生学习心态浮躁,学习态度不端正,出现了许多学术造假现象。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影响着研究生的质量。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过多的追究利益化,学生们急于求成,蒙混过关,弄虚作假现象层出不穷,这种学术失范现象,是一种学术准则的缺失,更是一种科研态度的缺失,严重影响研究生的科研精神的培养,给研究生的声誉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二、学术自律性培养作为研究生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的切入点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切入点的论证

研究生学术自律性培养就是将学术道德品质转化为研究生的学术自律行为,将学术道德问题上升到社会道德的层面,突出其重要性,使研究生从内心养成维护学术尊严的习惯。以学术道德为主导的自律性养成是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关键,思想领导行动,确立和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才是引导正确行为的关键。大量研究生普遍缺乏学术道德方面的知识,自律意识淡薄,认为抄袭文章是一种借鉴,通过伪造数据来得到实验结果。这些行为表明只有让类事件的发生。自律性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广大研究生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则产生认同和拥护,并自主把制度规范转化为内部准则。

以学术诚信意识为根本的自律性养成是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的价值取向,是研究生们充分的认识到学术诚信的必要性,将学术诚信作为一种人格培养的升华。对学术活动行为要自我要求、自我监督、自我批评和自我践行,使学术自律性变成一种平常的习惯,从内心去遵守和捍卫。将学术责任感作为自律性养成的基本条件,当受到外部利益驱使时,一定要强化自己的意志力,不要为了一些小的利益,使自己误入歧途。加强责任感的培养十分必要,它能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能够指导和调节正确的学术行为,把责任心的培养变成行动上的指导策略,这样当代研究生才能真正具有较强的自制力,学术行为更加纯洁,在利益面前总能把握合适的度,并能时刻把责任感作为行为的第一指导思想。这样我们的科研环境才能得到升华,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加强研究生学术自律性培养的对策

自律性培养是道德规范的一个软约束力,除了研究生自身的觉悟还需要外部的引导,所以需要各大高校协力合作。首先,高校应加强学术自律性教育,反思现有教育体制的弊端,认真分析和面对当前出现的学术问题,把德育工作摆在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将优秀研究者的优良传统引入到研究生教育中,使同学们培养出科研精神,自觉抵制各类不文明行为。其次,要不断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发挥导师的导向作用,导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定制符合研究生自身发展的培养计划,使学生充分发挥其长处,同时也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学校应尽量配置完整的实验设备,建立科研交流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不断的增加研究生的自信心,良好的学习气氛必定会提高科研能力[4]。最后,要建立合理的学术奖罚机制,将学术成果同合理的评价体系相结合,同时建立学术行为的监管制度,从制度上制约,从行动上规范,从根本上消除不良学风现象。

三、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防治

(一)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

学术规范教育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必要环节,学术不端行为严重违背了学术规范。为了提高研究生自身的学术道德水平,必须狠抓学术教育,将学术道德作为研究生培养阶段的必修环节,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讲述科学研究规范知识,在科研过程中,导师应监督指导,在制度和管理上要严格要求,对一些投机取巧、心存侥幸心理的学生给予处罚,杜绝此类不良事件的发生。高校应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将我国的传统美德,贯彻到每一个人心中,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与此同时高校应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建立自由健康的学术风气,应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示范作用,开展学术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

(二)利用多种社会媒介加强监督管理

发挥社会舆论监督引导作用,社会应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的学术道德风气,把求真、求善、求美的品质作为高尚学术道德的评价准则。加强学术出版界的监管,评审专家必须按照严谨,务实的学术规范去评阅文章,不能因为个人情感降低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净化科研风气。

(三)研究生自身应树立正确的学术观

当代研究生需具备正直、谦虚、务实、无私的科研精神,对学术研究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要树立不怕失败,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坚决抵制一些不良诱惑,尊重前人的成果,积极学习学术规范方面的知识,做到学术道德自律性。总之,学术研究的实践性、真实性、纯洁性,要求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只有好的科研态度才能指导正确的科研方向。因此,研究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学术观。

参考文献:

[1]杜瑛,刘念,冯小明.论研究生学术行为的引导与规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8):43-46.

[2]凤启龙.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学风、学术问题研究综述[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156-158.

篇3

关键词: 高校教育 学术道德教育 德育人文关怀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学生学术失信事件频发使其学术道德受到质疑。造成学术失信的原因包括功利化错误价值观的影响、考评机制过于看重科研成果等,但最本质的原因应归结为高校学生学术道德水平较低,因此高校针对学生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应是解决学术失信问题的重要手段。

学术道德包括诚信、责任等方面,诚信是学术研究的基础,责任是搞好学术研究的保障。学术道德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即高校采用多种教育方式使学生认知学术道德理念并将其转化为自身信念指导实践的活动过程。学术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内容离不开人文关怀理念。德育人文关怀强调尊重关心人的精神需要、培养人的伦理情操、完善人的道德境界,对高校学术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德育人文关怀与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联系

德育人文关怀理念与高校学术道德教育在属性及主要内容上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学术道德教育与在德育人文关怀理念属性上具有密切联系。学术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属于德育的范畴。而德育人文关怀则是一种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德育中的新型理念,对于强化德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从本质上说两者是内容与手段的关系,恰当的手段有利于内容的实现。

其次,德育人文关怀内涵与学术道德教育主要内容向契合。学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诚信教育、责任教育及法律法规教育。诚信教育主要是指学生在科研全过程中自觉秉承诚实守信的原则,严谨求实地获得学术成果。诚信教育是对学生的精神品位、心灵世界的教育,德育人文关怀以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丰富人的心灵世界为价值取向,以陶冶人的伦理情操、完善人的道德境界为主要内容与学术道德教育中的诚信教育内涵相契合。责任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学术成果的享受者必须且有能力对自己的学术成果负责。责任意识是对学生学术主体意识的培养,德育人文关怀以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和塑造独立人格为本质特征与学术道德教育的责任教育内涵相契合。法律法规教育的目的并不仅是促使学生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价值观,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科研事业的进步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与德育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相契合。

三、依托德育人文关怀进行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关注学生迫切需求,协助学生提高学术水平。

专业学术水平有限,达不到学校要求是部分学生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因此,只有先处理好这一问题,积极采用多种方法协助学生提高专业学术水平,才能更好地发挥学术道德教育的效果。根据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可以结成以导师为中心、高年级帮助低年级、优秀生带动普通生的学术引领小组提高学生的学术平均水平。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擅长的理论知识对其学术研究的方向或主题给予因人而异的指导,尽可能提供有利资源,助其进步。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结对、优秀学生与普通学生结对,通过开座谈会、私下交流等形式将自身经验、感受传达给需要帮助的对象,这样既能关注导师所关注不到的问题,又能帮助学生通过较为轻松的交朋友的方式尽快掌握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术水平。

(二)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强化学生在学术中的主体意识。

德育人文关怀的目标理念是主体建构,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术道德教育中采用榜样示范方式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在学术中主体地位的作用。榜样包括三个层面:名人伟人、导师及优秀同辈人。注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敬业的优良传统,通过观看电影、阅读传记、召开读书分享会、茶话会等多种形式了解钱学森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的奋斗历程,感受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让学生意识到遵守学术道德不仅是对自己的学术成果负责,更是对祖国的发展负责,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导师是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重要角色,因此要充分发挥导师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只有导师以身作则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示范才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遵守学术道德的必要性,导师的个人魅力是最有力的学术道德教育方式。此外,由于同辈人之间最容易形成有效的沟通,因此,充分发挥同辈人群体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作用,使学生主动掌握学术研究的有效方法,更切实地落实学术道德教育。

(三)以高奖励与重惩罚相结合的规定为契机促进学生学术德育内化。

学校对于学生真正的学术成果应当给予较高的物质及精神奖励,同时也要对学术失信行为进行极为严厉的惩罚。高奖励与重惩罚相结合的学术规定可以较有效地激励优秀学术成果的产生、遏制学术失信的现象,但根据德育人文关怀回归生活的实践理念,规范学生行为并不是学术规定的最终目的,其终极目标是将学术道德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价值选择,即在没有规定的强制要求下,学生也能主动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诚信负责地开展学术活动,将学术道德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尽管这将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但只要坚守规则,最终可以实现学术道德的内化。

高校学生学术道德水平的提升将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有赖于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日益发展。根据德育人文关怀与学术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将德育人文关怀切实融入高校学术道德教育中是强化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陈艳.关于研究生学术失信治理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2):88-91.

[2]王学风.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J].德育,2008(1):45-48.

[3]赵琴琴.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刍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3):199-202.

篇4

总书记关于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行动指南,对加强教育系统学术道德建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为深入学书记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证,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术繁荣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术道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与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学术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方面,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

2.教育系统学术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对存在的问题也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系统一直重视学术道德建设工作。教育部近年来先后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广大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维护学术道德、弘扬良好学风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有的情况还比较严重。主要有:夸大研究成果,一稿多投,虚假署名,放弃评审原则;甚至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篡改事实,系统造假。这些行为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学术资源,而且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损害了学术形象,对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必须坚决制止。

二、加强自律,维护学者和学术尊严

3.自律是维护学术道德的基础。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要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修身正己,自我约束。要具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政治责任感和社会正义感,勇于承担学术责任和学术义务,努力做学术道德和良好学风的维护者、践行者和弘扬者。

4.实事求是、严谨治学。要忠于真理、探求真知,反对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要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潜心研究,努力铸造学术精品,反对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要正确对待学术荣誉,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反对抄袭剽窃、哗众取宠。

5.正确行使学术权力。在各种学术评价活动中,要认真履行职责,发扬学术民主,客观公正、不循私情,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杜绝权学、钱学交易等腐败行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积极扶持青年科研工作者。

6.积极开展学术批评。健康的学术批评是净化学术空气、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勇于开展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与自我批评。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和争鸣。

三、建章立制,为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7.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学术评价对学术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克服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把是否发现新问题、挖掘新材料、获得新数据,是否提出新观点、采用新方法、构建新理论,作为衡量科研质量的主要指标,改变简单以数量多少评价人才、评价业绩的做法。建立符合各学科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推广同行评价和优秀成果代表作制度。在学科评估、职称评聘、项目立项、论文答辩、、著作出版、成果奖励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实行评审回避制度、民主表决制度和专家信誉制度,建立评审结果公示和意见反馈机制。强化同行专家在学术评价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海内外同行专家学术评价机制。

8.建立和完善人员聘任制度和人才评价机制。要逐步完善岗位分类分级体系,按照“因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择优、合同管理”的原则,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根据学校、学科和岗位的不同特点,坚持公正规范的评价程序。

9.建立学术监督和制约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评审、学术成果鉴定程序,强化申报信息公开制、异议材料复核制、网上公示制和接受投诉制等制度,增加科研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10.建立学术道德奖励和惩处制度。要开展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标准制订、情况调查、考核评议等工作,促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对模范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科研人员,要广泛宣传和表彰;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要视具体情况分别给予批评教育、撤消项目、取消晋升资格直至解聘等处理,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在评奖、晋升等过程中,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

四、加强领导,把学术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11.各级教育部门、高等学校、教育科研机构要把学术道德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要把学术道德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组织机构,有效动员各方面力量,协调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全面推进教育系统学风、教风、校风建设。

12.树立有利于学术道德建设的政绩观。高等学校和教育科研机构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教育和科研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避免急功近利。要把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定期对本单位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进行自查自纠。领导同志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学术道德的楷模。

13.及时妥善处理学术不端行为。要认真受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要严格掌握政策尺度,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对检举不实、受到不当指控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保护。要严格区分学术不端与不同观点争论的界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14.加强学术道德教育。通过广泛深入的学术道德教育,明辨是非,对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旗帜鲜明。培养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坚韧不拔、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要将职业道德、学术规范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作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

15.加强对学术出版的管理。教育系统出版社、学术期刊要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积极探索建立作者和审稿人双向匿名的审稿制度,从出版与发表的环节上,堵塞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和抄袭剽窃的漏洞,切实把好学术成果的出口关。

篇5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道德教育;反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343-02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大学图书馆作为大学生们学习、交流、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毫无疑问地肩负着道德教育的重任。近年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图书馆在高校德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在自2000年以来相关逐年增多,但是大学图书馆在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反道德现象却尚未引起高校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一、反道德现象的内涵和体现

道德教育是指影响个体道德形成和发展的教育活动。然而现实中,由于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教育材料不当,教育者自身等多种原因,极有可能出现德育没有达到效果,反而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形成起到了消极作用,这就是道德教育中的反道德现象。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育人机构,其德育功能不可忽视,但实际中的反道德现象却比比皆是。

近期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分别对图书馆馆员和大学生群体进行了不文明行为的问卷调查,要求受调查者从20项不文明行为中选出自己认为最不文明的十项行为。共发放学生问卷300份,馆员问卷24份。所列出的每一项不文明行为都有人投票,结果显示图书馆的德育现状不容乐观。

学生问卷得票前四位的分别是:情侣在阅览室里过分亲昵,得票240,比例80%;手机铃声不调为振动,在阅览室内接打手机或在阅览室外过道里大声接打手机,得票236票,比例79%;在阅览室里吃零食、讨论、聊天或是小声读外语,在阅览室外过道里谈笑打闹,得票220,比例73%;乱扔杂物,把使用过的面巾纸堆放在阅览桌上,乱倒茶叶水等,得票220,比例73%。

馆员问卷得票前四位的分别是:同时占用多册书、刊,阅后乱放,得票22,比例92%;以书、包等物品占位,得票19,比例79%;乱扔杂物,把使用过的面巾纸堆放在阅览桌上,乱倒茶叶水等,得票19,比例79%;把自己想要看的图书馆的书藏在书架顶部或者插在其他书中间,得票19,比例79%。

二、图书馆反道德现象的分析

1.图书馆馆员缺乏“教师意识”

一般观点认为,大学图书馆是支持学校教学、科研的辅助部门,其地位远不如教学部门和实验室,在学校教育中被人为地边缘化,导致图书馆的教育功能被许多高校管理者所忽视。这种外在的因素导致图书馆馆员普遍缺乏“教师意识”[1],而这种身份认同的缺失直接导致管理员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意识到自己为人师表、身为正范的职责,意识不到自己的言行对学生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影响了图书馆整体德育功能的实现。再者,由于高校对图书馆地位的定位不准,导致图书馆将日常工作的重心集中于图书资料的管理,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笔者认为,“重物轻人”的这种反道德现象日趋严重,已经成为激起图书馆与学生之间矛盾的根本原因。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图书馆馆员“教师意识”的缺乏不仅影响了正常的秩序,而且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榜样的消极作用。

同时,图书馆馆员“教师意识”淡薄也带来了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缺失。信息素养教育是图书馆员的常规工作,提高大学生们的检索能力是图书馆教育功能的主要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道德教育也已成为图书馆的职责之一。而实际上,目前大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主要来自信息技术课程,图书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作用,仅仅是在毕业论文提交时告知大学生们不得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不得侵犯创作者版权,或是针对毕业生举办一两次以“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为主题的讲座,远没有将这项工作日常化、规范化。

2.图书馆自身建设不足,无法发挥隐性德育功能

一个优秀的图书馆包括丰富的藏书和优质的阅读环境两个部分,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硬件建设的短板。

一方面,图书馆拥有大量的馆藏纸质文献,尤其是人文类书籍,对大学生的心灵塑造、品德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一些图书馆过于重视支持学校科研和教学,忽视了人文类馆藏建设,即使学生提出来采购某种书籍的想法,也因采购过程缓慢,往往需要两三个月时间才能到馆上架,无法达到及时教育的效果,使德育作用也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良好的阅读环境离不开必要的物质保证。图书馆阅读环境不再简单的是书架与桌椅,更要与其他硬件设施相配套。但是在现实中,这些隐性德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环境布置充满随意性、偶发性,使得读者体会不到在图书馆阅读的一种特殊氛围,降低了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也弱化了图书馆对读者的德育功能。

3.图书馆是陌生人空间,缺乏对道德行为的监督

教室、宿舍、图书馆同属公共空间,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区域,三者具有相似点,又各具特色。教室作为日常教学的主要场所,是一个由熟悉人组成的公共空间,学生会自然地接受集体的纪律约束和道德监督,同时尽力表现出完美的道德形象,以获取他人的认可。宿舍与教室类似,属于由熟悉人组成的公共空间,同时还具备私人空间的特点,因此宿舍比教室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但学生仍然会自觉接受集体的道德规范要求。图书馆同样属于公共空间。但是相对于教室和宿舍,图书馆所涉及的人员多、流动性强,属于由“陌生人”组成的公共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心理上就会潜意识地放松自己对自己的道德要求,认为“反正做了什么不恰当的事情也没有人认识我”。正是因为缺乏这种外在的道德监督和内在的心理道德约束,导致图书馆出现了许多诸如随意接打手机、乱扔杂物、同时占用多本书册、涂污损坏书籍的反道德行为。

三、加强图书馆德育功能的建议

1.突破传统观念,明确图书馆作为大学学习中心的地位

图书馆里哪个地方最受学生欢迎?不是畅销小说的I类藏书地,也不是休闲杂志的阅览处,不是疯狂英语的藏书架,也不是上机的电子阅览室,而是自习室。这说明,图书馆目前仅仅是发挥了一个提供集中自习场所的功能,离发挥德育功能还有很大距离。在传统观念中,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大学图书馆的功能逐渐增多,它不再只是一个藏书楼,而是蕴含了无尽的教育意味,更肩负着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重任。大学不应只注重教学、科研水平的发展提高,强调学院、实验室的建设,却忽视了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图书馆应作为学校的教育中心,承担起全校师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终身学习教育、自我教育的使命。

2.改革人事体制,提升图书馆员队伍的素质

由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员工作对人员素质要求并不高,这种工作方法和工作环境已经与时代要求的求新求变、开拓进取完全脱节,无法取得进步。笔者曾对部分高校的图书馆人员学历结构进行了调查,硕士以上占总人数比例最高为34%,最低仅10%,这说明高素质人才在图书馆极为缺少。因此图书馆馆员队伍中也需要引进一些高素质、高水平的年轻人才,来引领和带动图书馆员的发展,促进整个图书馆形成蓬勃向上、积极创新的工作氛围。同时也需要引入竞争机制,改革考评制度,对在工作中做出成绩、用心服务读者的馆员给予奖励,对工作态度马虎了事、消极怠工的馆员进行惩罚,优胜劣汰,在图书馆形成良性竞争、个个有干劲求上进的环境。只有图书馆馆员的队伍素质提高了,图书馆才能发展地越来越好,只有图书馆馆员意识到了自己是一位“育人者”而不是“管书者”,图书馆才能发挥出它的德育作用,进而影响学生们的道德发展。

3.多管齐下,构建图书馆全方位德育体系

图书馆建设是多方面的,除了人的因素,在硬件建设、课程设置、管理思路等方面都有许多亟待改进之处。首先,通过图书馆的墙壁来创设教育环境,利用电子公告栏、书签、展示柜等作为人格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诚实品质,通过图书馆志愿者的途径来进行教育[2]。其次,举办讲座、展览,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加强人文类馆藏资源建设,注重环境的德育功能,这些都是图书馆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第三,作为高校管理者,应该正确认识图书馆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努力将图书馆教育功能最大化。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构建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德育体系,使得大学生们在图书馆这个空间体会到美德无处不在,自觉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四、结语

图书馆是一个公共空间,这里有美也有丑,有善也有恶。大学生们从刷卡入馆的那一刻起,在这里所看、所听、所感都将成为教育资源,对其思想道德有一定的影响。进入到图书馆这一个物理空间之后,他在这里看到的宣传展板、标志、通知,听到同学在阅览室的轻声说话、在过道接打手机的聊天对话,看到阅览桌上遗留的废纸和被摊开的书所占据的座位,从楼层管理员处找到了昨天丢失U盘的兴奋心情,因忘记带门禁卡和门卫发生的不愉快经历……这些场景、这些情绪每天都一幕幕的发生在图书馆这个场所,年轻的大学生们在这里或激动或哀怨,或愤怒或感激,图书馆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阵地,让学生们体验着真实的生活,尽可能地提供学生最大的自主空间。因此,作为图书馆员,要充分认识到这些资源的德育意义,辩证地看待图书馆德育的正负向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有目的、有方法地让大学生们在这里幸福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篇6

通过调查发现网络在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网络信息的复杂性易对中学生造成“信息污染”

网上内容丰富,既包括教育、学术尖端科技等方面的内容,也有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黄色、暴力等不健康的信息。这些东西都极易对青少年造成精神污染,尤其是“黄色”信息影响最大,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于两性问题,有着极强的好奇欲和探索欲。缺乏基本的选择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再加上我国这方面的教育相对滞后,往往会使青少年受到伤害和误导。另一方面,长时间连续上网会造成青少年情绪低落、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等乃至严重的心理疾病。

二、沉湎网络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中学生的自制力差,很容易造成上网成瘾。长时间面对计算机屏幕,导致青少年生理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正常节律被破坏等等。据有关专家介绍,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的青少年中,30%患有缺铁性贫血、近视,脊椎及身体其它部位的患也明显偏高。

三、上网可导致青少年荒废学业

一方面,上网挤占了青少年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在网上抄作业,甚至在考试时拿手机“百度”,这使部分人过度迷恋于网络,依赖电脑,沉湎于电脑网络,正常学习、生活秩序受到破坏,学习成绩下降,有些甚至厌学、逃学、辍学。

网络的负面作用对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辨别能力、抵抗能力不强。所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在教学上对德育教育的渗透,已势在必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师本身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就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1.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信息技术课。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不断的为自己充电,不断的加强、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2.教师还应该努力去了解与计算机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随时留意报纸、杂志上的相关事例,把这些知识点融入到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该在工作、生活中以身作则,严肃网上纪律,具有高度的自律意识,不能制作、复制、传播各种违法乱纪和不利于先进文化建设的信息,应该自觉建立并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养成个人网络道德的高度自律,做好榜样。

二、要求青少年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严格遵守互联网管理的各种法律、法规,不做“黑客”,也不做“黄客”;讲究社会公德和IT 职业道德,做诚实用户;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不利用互联网从事危害国家、集体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杜绝与青少年身份不相符的网络行为。

三、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确定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

1.引导青少年确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使他们认识到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调节器,做一名网上道德人。

2.采取新的教育方法,发挥网络的正面效应。网络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根据青少年对网络感兴趣、对网络技术接受快、喜爱集体活动等特点,学校和有条件的社区可以组织青少年适当举行关于网络的专题活动,如网上读书活动,网上的“发贴”竞赛或开办网络技术的讲座等等。

篇7

【关键词】导学教师;非学术性支持服务;审视

一、导学教师的概念及其提供的非学术性支持服务

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师配置基本要求”,规定了基层电大教学点要配置导学教师,导学教师的基本职责是负责指导学生学习等工作。但尚未对其概念进行界定。有研究者认为导学教师的角色很难用传统教育中的“班主任”来概括,导学教师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生”,协助学生自主选课的“策划员”,帮助学生学习的“咨询员”,学生心理的“导航员”,日常事务的“管理员”,以及鼓励学生学习的“啦啦队员”。也有的研究者认为远程教育导学教师指在我国远程教育环境中,引导、支持、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其学习目标的一类专职人员,其工作职责主要包括对学生的入学指导、咨询服务、情感关怀、管理服务等非学术支持服务。

二、重新认识导学教师的非学术性支持服务

(一)从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方向看

从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看,导学教师是现实教育与虚拟教育的桥梁,是促进这两种教育形式不断融合的中坚力量。当网络远程教育兴起的时候,它的发展前景并不怎么被看好,从事传统学校教育的人几乎都怀疑它对学校教育的竞争力,更不会相信它会对学校教育会构成威胁。但是MOOC突然强势兴起的时候,学术界出现过网络远程教育将来有可能取代传统的学校教育的论调根据“交互距离理论”,远程学习者处于分离状态,“学生、远程教育机构和教师之间的分离导致三者之间的交流缺失”。网络远程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的融合,意味意着网络远程教育要在保持自己的优势和长处的同时,吸收传统学校教育的优点,弥补自身的缺点。由于在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学生及远程教育机构处于分离状态或准分离状态,三者之间缺乏传统学校教育的那种频繁的交流。因此,教师很难言传身教,以自己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也会对不能亲自聆听自己敬重和崇拜老师的讲学和教诲而感到十分遗憾;学生之间也很难有大学校园生活中形成的终身难忘的同学友谊,对远程教育学校也感情也会相对陌生而显得淡漠。

(二)从以人为本的育人角度看

从加强远程开放教育的育人功能上看,导学教师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的主要承担者。长期以来,由于开放教育的学生不住校,和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时间相对较少,学生在线上或线下接受的主要是专业知识的教育或专业素质的培养,开放教育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但真正的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必须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本,必须以人的生活幸福为本,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和谐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持续发展、人的终身发展和人的健康成长。远程开放教育的导学教师所从事的非学术性支持服务,主要是育人的工作,是在课程教师提供的学术性支持服务之外,关注学生在远程开放教育过程中的感受、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导学教师所提供的大量非学术性支持服务中,至少以下几个方面,是与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想契合的,是更关注人本身的教育活动。

(三)从远程开放教育的主体作用看

远程开放教育开宗明义,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特别注重和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是远程开放教育这一教育活动的绝对主体。“目前,英国的全日制教育的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至少是听老师讲课的三倍。”在远程开放教育中,上课的时间更少,教学的作用远远赶不上全日制教育。一些教学平台或虚拟的学习空间,对学生网上学习行为进行监控,强调学生必须观看某些视频或浏览某些文本,试图以教师的网上教学取代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在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的情况下,有一定的必要性。其实,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学生看完课本,也许只能几个疑难问题,只要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文本的或视频的辅导,也许就解决了问题。在虚拟学习空间一味地设计看起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不仅提高学习门槛,增加了导学教师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这是试图以网上的远程教学来主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既然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就要让学生的学习来主导教师网上教学,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帮助的角度来提供教学支持服务,这种服务应该以简洁、直接、明了为基本特征,对重要的知识可以同时提供背景知识等拓展阅读链接,学生需要是快捷、方便、低成本的有效学习。例如,在网上提供文本教材,直接在教材中对某个重要的词语、段落根据具体情况提供文字、图片和视频的解释、说明或讲解,并且是通过链接的形式,在电子文本教材外提供,在电子文本教材中只显示有这种帮助服务,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点击链接有选择性地学习。

篇8

[关键词]学术道德 学术诚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123-02

研究生整体水平和学术研究的好坏,是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繁荣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如何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的作用,促进研究生学术道德和诚信意识的培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人才,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诚信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是东北某高校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调查对象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物理与化学等相关专业,采用网上答题的问卷调查方式,对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诚信的认识进行调查。本次总共参与网上答题人数214人,有效答题175人,有效答题率81.78%。在被调查的学生中,硕士一年级学生占65%,硕士二年级学生占28%,博士研究生占7%。

(二)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1.当前研究生关于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方面的认识情况。从调查看出学生对教育部关于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方面的宣传总体还是了解的,对了解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积极性和认同度还是很高的。调查显示,90%以上学生认为有必要去了解和规范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诚信教育。

2.研究生针对学校开展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的认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导师在学生的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方面的整体作用还是比较大的,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是也体现出了一些导师对学生的疏于指导,比如说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是否影响研究生失范行为、导师对学生是否有过学术道德方面的指导,两个方面的欠缺率已经达到近21%和12%。

3.研究生对于导师在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中所起作用的认识。这是从学生方面进行调查,显示了是否当过、是否抄袭、是否搭过便车、是否篡改和伪造数据等方面,同时还调查了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的学生表现良好,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学生运用以上手段来。从分析原因来看,学生在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意识不强、对学术规范了解不够、为获得利益置规范不顾、评价制度不合理等方面造成的认可都很高。

4.研究生针对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中不良行为的认识。这方面体现的是当前研究生关于学生道德与诚信教育的认识,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的学生对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的相关知识还是了解的。这说明我们这个方面的教育有一定效果。

(三)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现状分析

1.对知识的认识不够深刻,科学研究中自律性差。近几年伴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的组成成分、年龄、背景、社会经历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和区别。有一些学生上研究生只是为了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对科学研究和学习新知识漠不关心,对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课程作业敷衍了事,这类学生往往对专心搞科研提不起兴趣。与此同时为了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多评奖、评优等机会,而在考试、或者要求发表文章时,只是一味地追求结果,这样就会导致这类学生把研究生的学术规范置之度外,运用各种手段获得利益。

2.在科学研究中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研究生作为我国选拔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途径之一,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学术研究,突出“原创性”的一个过程。但是随着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多,由于多种原因,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为了使自己能够达到学校的要求,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弄虚作假、抄袭和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找人代替撰写论文等。更严重者,一些研究生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运用重金主动找一些论文等。都是严重有损学术道德、学术诚信的恶劣行为。破坏了学术研究的规律和健康机制,使学校建立的一系列考核标准、督促手段产生的作用大打折扣。

3.管理体系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当前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但是很多高校在学术和研究生管理方面没有一套详尽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的机制。从表面看,多层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已经存在,学术道德的管理和推进正在展开。但是从实践看,研究生工作部门对研究生管理是侧重业务管理,至于研究生个体的学术道德与诚信问题没有具体办法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同时制度规定仅仅停留在墙上、文件里,规范条文贯彻不到位。并且对导师来说,在学生的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中是起决定作用的,导师的言行对学生都有深刻的影响,但是现在的研究生导师对学生关于学术道德与诚信方面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还不重视,不积极,认识不深刻。

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改善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途径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健康学术道德与诚信意识

在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中,充分认识到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和诚信意识放在突出位置。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和学风问题归根结底是理想信念问题。我们必须在研究生中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理想信念教育。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多开展学术规范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学教育、专题讲座、主题学习、征文活动、签名活动、签订承诺书、主题班会、典型案例以及在学校网页及学生生活公告栏的显著位置上设置有关学术道德和诚信问题的专题,以提醒和告诫学生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的危害,并且增加学术诚信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及相关法律教育等;另一方面为研究生开设包括学术道德和诚信问题在内的学术规范课程,让硕士生充分认识学术道德和诚信的重要性。增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和诚信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培养他们学术道德和诚信意识,形成一种健康的学术氛围。

(二)健全奖励和惩罚机制,树立良好学术道德与诚信风尚

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诚信是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因此在研究生科研中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学校和学院不断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把研究生的培养、日常管理和思政教育统一起来,同时要把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纳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对在日常学习和科研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表彰和奖励,对于那些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科研成果的学生,建立研究生道德和诚信库,并给予严厉的惩罚,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在全校内形成业务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局面,树立良好学术道德与诚信风尚。

(三)加强多方管理,发挥导师作用,注重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实效

研究生是一个分散而又集中的群体,他们不但要在导师的领导下进行学习和科研,又要在学校、学院的体制内进行思想教育管理。因此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主管部门、辅导员等管理体制内的学术诚信教育,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入手,管理机构要不断创新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建议,组织多样性的学术活动,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辅导员应注重研究生学术道德平时教育工作,及时了解研究生的学风状况和思想动态,对学术道德教育做到警钟长鸣;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导师在学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方面的作用,导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经常给学生灌输在科研中的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学术诚信知识。同时,完善和健全学术评审制度,是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前提,是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高效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建立科学合理的专家遴选和监督制度,这对学术评审活动起到了制约和监督的作用。

在新时期,高校必须在研究生的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才能够培养出职业素养好、实践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高素质的学生,才能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才能促进研究生自觉遵循学术规范、提升学术道德水平、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 参 考 文 献 ]

[1] 丁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创新及其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2007,(9).

[2] 李国涛.胡艳芳.浅谈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2).

[3] 黄文彬.研究生科研道德与诚信状况的分析及建议[J].北京教育,2010,(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