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4:04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篇1

1.地方政府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当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农村经济建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这就使得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宣扬政绩而只做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却忽略了对当地尤其农村范围内一些健身场所的修建;还有的地方官员不经过民意调查,只为了所谓的政绩就强行要求农民盖别墅或盖楼房,对农民的经济条件和主观意识不予以考虑,使得农民无心无力去留意健身场地;有些健身场地的设施极其简陋并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在体育文化建设上的要求。

2.一些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阻碍了体育文化建设的实施党中央从20世纪末就已经展开了在我国部分地区尤其偏远地区的助贫、扶贫工作,这些工作和相互惠农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些明显效果,可是并没有从根源上对农民贫困的现状问题进行解决,导致城乡经济差距逐年加大,城乡贫富分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机械化水平也不高,再加上生产方式比较单一,农民收入只靠简单的体力劳动来实现,这样就导致农村经济严重阻碍着国民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而农民生活水平要想得到很大的提升就需要大力发展经济。目前,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起到阻碍的很大的因素就是农村日前比较低的生活水平和比较差的经济基础。

3.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导致其不能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农村比较传统的生活方式,对于农民参加农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随着我国党中央对农村经济的重视,农村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这样农民群众的休闲时间就日渐充裕,但他们的休闲方式、休闲观念及休闲文化各方面活动比较单一。据调查,农民群众的主要休闲时间主要是睡觉、看电视和打牌等活动为主,这些活动对农民的身体健康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同时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所以,对农民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引导,使他们在劳动之余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体育文化构建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和谐社会中新农村体育文化构建的有效途径

1.对政府职能进行强化,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中体育文化部分的保障体系,加强和完善农村体育文化相关体制各个地方政府的基础职能之一就是积极发展人民群众的体育事业,一个地方的体育文化管理机制是否完善是鉴别在新农村建设中其农村体育文化活动是否能够组建好的关键因素,所以各级地方政府需要从大局考虑,建立健全新型农村体育文化保障体制。第一,为了使农民群众能够在劳动之余体会到较为丰富的体育文化生活而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对应的农村体育文化管理机制。第二,为了使农民群众能够放心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对农民生命健康进行保障,还需要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体育救助系统和必要的应急措施。第三,对农村体育文化潜在的环境进行改善优化,全力支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体育文化的建设。

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积极推动农民体育健身项目在比较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和变迁的大环境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已经初见成效。在农村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会出现一种因这种趋势而带来的“中心镇”的现象,这种“中心镇”就渐渐发展为附近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及体育建设的核心地带。在这种以中心镇为核心的各项文化发展进程中,对本地及外地的体育投资项目的吸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这种中心镇的形成对本地及其它一些体育爱好者和相关专业人才的吸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各个地方政府部门需要以乡镇为主要实施地区,大力发展经济,大力举办相关体育活动,将农民体育建设的热情激发起了,形成良好的农民健身的氛围,积极引导城市体育文化活动向农村地区的开展,最终可以让农村和城市的体育文化建设以健康、科学的方式进行融合,并达到使和谐社会新农村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大力发展的目的。

3.加大体育文化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为了使农村广大群众的基本消费观念、体育意识和工作之余的进行娱乐活动的陈旧观念得以改变和提高,需要以电视宣传、广播宣传或报纸的方式对农村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做好必要的宣传,让农民群众对体育的功能及作用方面得到全新的认识,使他们能够较为主动的参与到农村各项体育健身项目中去。当前,我国传媒市场的发展较为迅速,各级政府需要对传播制度及政策进行合理的制定、科学的规划。对农村范围内比较先进的体育文化思想进行大力传播,促使和谐社会的发展中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科学、快速及健康的发展,为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在我国的大力推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需要将现代化体育与农村本土化项目进行有效结合为了使当今农村体育文化被抛弃一边的现象得到改善,促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大力发展,我们需要采用新的形式和方法来扭转目前的局面。在举办农村体育健身活动时,可以将农民较为熟知的在广大农村较为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形式与体育健身活动进行很好的融合,比如:赛马、赛龙舟、扭秧歌、舞狮子或摔跤等农民较为喜欢的活动。由于这些活动有传统型、可操作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比较容易让农民群众接受和参与其中。由于如今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再加上农民的休闲娱乐的时间也比过去更充裕,农民对各种文化需求尤其是体育文化的需求也在朝着多样化、现代化及标准化的方向延伸和发展,现代农民群众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像过去本土化这种比较单一的体育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因此,为了提高农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的积极性,并且满足更多农民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将现代体育活动项目比如兵乓球、足球、羽毛球、游泳、武术等引入到本土活动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广大农民群众摆脱过去较为陈旧的娱乐方式而积极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达到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和本土化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结论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篇2

1地方政府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当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农村经济建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这就使得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宣扬政绩而只做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却忽略了对当地尤其农村范围内一些健身场所的修建;还有的地方官员不经过民意调查,只为了所谓的政绩就强行要求农民盖别墅或盖楼房,对农民的经济条件和主观意识不予以考虑,使得农民无心无力去留意健身场地;有些健身场地的设施极其简陋并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在体育文化建设上的要求。

2一些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阻碍了体育文化建设的实施

党中央从20世纪末就已经展开了在我国部分地区尤其偏远地区的助贫、扶贫工作,这些工作和相互惠农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些明显效果,可是并没有从根源上对农民贫困的现状问题进行解决,导致城乡经济差距逐年加大,城乡贫富分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机械化水平也不高,再加上生产方式比较单一,农民收入只靠简单的体力劳动来实现,这样就导致农村经济严重阻碍着国民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而农民生活水平要想得到很大的提升就需要大力发展经济。目前,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起到阻碍的很大的因素就是农村日前比较低的生活水平和比较差的经济基础。

3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

导致其不能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农村比较传统的生活方式,对于农民参加农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随着我国党中央对农村经济的重视,农村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这样农民群众的休闲时间就日渐充裕,但他们的休闲方式、休闲观念及休闲文化各方面活动比较单一。据调查,农民群众的主要休闲时间主要是睡觉、看电视和打牌等活动为主,这些活动对农民的身体健康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同时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所以,对农民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引导,使他们在劳动之余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体育文化构建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和谐社会中新农村体育文化构建的有效途径

1对政府职能进行强化,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

中体育文化部分的保障体系,加强和完善农村体育文化相关体制各个地方政府的基础职能之一就是积极发展人民群众的体育事业,一个地方的体育文化管理机制是否完善是鉴别在新农村建设中其农村体育文化活动是否能够组建好的关键因素,所以各级地方政府需要从大局考虑,建立健全新型农村体育文化保障体制。第一,为了使农民群众能够在劳动之余体会到较为丰富的体育文化生活而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对应的农村体育文化管理机制。第二,为了使农民群众能够放心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对农民生命健康进行保障,还需要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体育救助系统和必要的应急措施。第三,对农村体育文化潜在的环境进行改善优化,全力支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体育文化的建设。

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积极推动农民体育健身项目

在比较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和变迁的大环境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已经初见成效。在农村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会出现一种因这种趋势而带来的“中心镇”的现象,这种“中心镇”就渐渐发展为附近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及体育建设的核心地带。在这种以中心镇为核心的各项文化发展进程中,对本地及外地的体育投资项目的吸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这种中心镇的形成对本地及其它一些体育爱好者和相关专业人才的吸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各个地方政府部门需要以乡镇为主要实施地区,大力发展经济,大力举办相关体育活动,将农民体育建设的热情激发起了,形成良好的农民健身的氛围,积极引导城市体育文化活动向农村地区的开展,最终可以让农村和城市的体育文化建设以健康、科学的方式进行融合,并达到使和谐社会新农村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大力发展的目的。

3加大体育文化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

为了使农村广大群众的基本消费观念、体育意识和工作之余的进行娱乐活动的陈旧观念得以改变和提高,需要以电视宣传、广播宣传或报纸的方式对农村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做好必要的宣传,让农民群众对体育的功能及作用方面得到全新的认识,使他们能够较为主动的参与到农村各项体育健身项目中去。当前,我国传媒市场的发展较为迅速,各级政府需要对传播制度及政策进行合理的制定、科学的规划。对农村范围内比较先进的体育文化思想进行大力传播,促使和谐社会的发展中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科学、快速及健康的发展,为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在我国的大力推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需要将现代化体育与农村本土化项目进行有效结合

为了使当今农村体育文化被抛弃一边的现象得到改善,促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大力发展,我们需要采用新的形式和方法来扭转目前的局面。在举办农村体育健身活动时,可以将农民较为熟知的在广大农村较为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形式与体育健身活动进行很好的融合,比如:赛马、赛龙舟、扭秧歌、舞狮子或摔跤等农民较为喜欢的活动。由于这些活动有传统型、可操作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比较容易让农民群众接受和参与其中。由于如今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再加上农民的休闲娱乐的时间也比过去更充裕,农民对各种文化需求尤其是体育文化的需求也在朝着多样化、现代化及标准化的方向延伸和发展,现代农民群众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像过去本土化这种比较单一的体育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因此,为了提高农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的积极性,并且满足更多农民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将现代体育活动项目比如兵乓球、足球、羽毛球、游泳、武术等引入到本土活动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广大农民群众摆脱过去较为陈旧的娱乐方式而积极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达到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和本土化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结论

(1)构建和谐社会及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较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农村体育文化的大力发展。农村体育文化良好的发展不仅能够起到农民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而且能够对社会群体的行为进行同化、整合和规范。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这些内容都是其它社会文化无法达到的重要内容。

(2)虽然农村体育文化的构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大力发展,但是总体来说其体育文化水平还不高,这种现象和当地文化教育、经济发展水平还有乡镇政府的管理和组织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篇3

(一)民族体育开展的意义

1、实际意义:在全球化日益凸显和强大的西方现代体育发展潮流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受到了强大的冲击,导致许多民族传统体育在生存与发展路上步履艰难。本课题从社会学的角度探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对策,有利于整体提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地位,使其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稳步走向世界,在现代社会中得以振兴。

2、理论意义:本课题将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借助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担负起解释、指导和预测的理论责任。旨在建立起完善的保护体系与策略,形成坚实的理论基础,贡献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三)课题研究的重、难点突破

1、拟突破的重点问题:从社会学视角去探讨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课题将运用社会学的理论,通过定量与定性的分析,运用统计学的科学原理,挖掘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现状与面临的主要困境。通过深入探究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现代文化的发展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冲突、民族地区传统农耕文化的滞后性以及政府决策与引导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等,以此来分析这些主要社会因素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的重大影响以及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的改革与变通。

2、难点问题:一是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由来已久,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广,对这些地方的民俗习惯与传统体育开展情况的搜集与调研将面临较大的难题,对搜集的众多资料的归纳与整理也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让这些资料实现科学化、精确化、实用化也是需要进行重点部署与考虑的,将是一个比较长期的统计与分析的过程。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审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相关的研究资料少,这是一个崭新的突破,在研究过程中将面临不少的难题。

二、课题的主要研究过程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将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从社会学视角对影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状况进行审视,提出维护和改善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状况的主要对策。

1.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的状况进行实际调研,全面准确地了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的现状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

2.在结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的现状和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困境,挖掘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面临困境的主要根源。

3.从社会学的视野去探讨影响我国民体育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学因素,这些因素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困境将带来哪些关键性的影响。

4.结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从社会学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维护和改善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状况的主要对策,从而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实现可持续与良好发展。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农村民族体育的研究,找出民族体育的开展目前的困境。

2、通过查找资料以及调查分析了解民族体育出现困境的原因

3、调查影响传统体育的因素又哪些?对民族体育有哪些影响?

4、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找出影响民族体育生存的主要措施

(三)、研究方法与措施

1、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重点放在对民族体育目前的困境、现状、影响民族体育的因素以及解决民族体育现在存在的各种问题的措施上面进行总结分析和阐述,反思与调节,在此基础上辅之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分析法。

2、研究手段

1.文献资料法。

在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员会,中国期刊网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网站、中国现代化网站等收集相关研究资料。

2.访谈法。

抽样走访调查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状况、通过走访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中山大学、国家、省体育总局等单位有关专家进行访谈。

3.逻辑分析法。

在文献资料及相关材料获得的基础上,对本研究中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阐述。将本研究作为一个系统,遵循系统研究的要求,在把握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相关性和有序性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

4、统计分析法。

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进行数据资料统计,得出科学的结果,为出台对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研究步骤与进度

1.准备阶段(2011年*月—*月):建立课题,确立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11年*月——2011年*月)

(1)学习相关理论,制定具体操作计划。

(2)常规性开展研究活动,收集、整理、改编传统民族体育相关资料,组织实施活动,定期开展研讨,整理研究资料。

3.总结阶段(2011年*月—*月)

(1)整理分析资料。

(2)课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三、研究的结果

(一)农村民族体育开展的现状

对100名农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运动的时间、地点、从事运动的态度,认为运动的重要性等。

民族体育在农村开展的现状不乐观,在表一里面,调查的内容是农民觉得开展民族体育的重要程度时,农民普遍觉得重要的仅占1.9%,而抱着无所谓态度的就有38.5%,甚至觉得民族体育的开展不重要的比例占到了48.36%,在表二里面调查的内容为民族体育开展得地点、时间等,在这种人数里面,农民普遍在房前屋后活动的人数比例为31.05%,一般都是在家随处适当运动就好,在表三里面,调查的内容为民族体育对日常生活是否有影响,结果显示,不影响的仅为8.31%,这些都显示了人们的民族体育锻炼意识淡薄,对民族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没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由此可见,农村民族体育开展现状有待提高。

(二)农村民族体育开展的问题

1、体育意识淡薄

一直以来,农村由于经济不发达,传统观念的束缚让农民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体育的思想意识淡薄,并且他们对于参加体育与运动的主动性不高,没有多大的兴趣,缺乏一定的运动观念。

2、进行体育运动的人数非常少

在农村由于体育人数的稀少,所以体育活动一直不能够被开展起来,这就致使很多人怕别人笑话或者觉得团队的弱小二不愿意在进行体育锻炼,致使很多人忽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却不明白进行体育锻炼是提高经济素质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人们体质的重要因素。

3、体育消费水平低下

在农村的体育馆开展的一系列的运动,很多人都没有去里面消费过,调查显示,在农村的100个农民里面,有80%的人都从来没有去体育馆里面进行过消费,就更别说体育运动了,并且在农村的健身会所也是相当稀少的,倘若在农村建立一所体育健身会所,里面的人员将会少的可怜,这些都是由于农村的消费水平和经济收入水平导致。

4、体育场所匮乏

在农村的一些大型体育运动场地非常匮乏,基本就只有一些道路,房屋前后的一些空旷地区,这些地区根本就不能够锻炼人们的素质和体能,像运动健身会所少的可怜,甚至连麦体育器材的商店都很少。

5、指导员缺乏

民族体育要想在农村得到蓬勃的发展,指导员是关键。指导员只有在掌握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技能才能对民族体育有深切感受,才能教给其它人们相关的知识并且进行相关资源的开发,但是现在农村的指导员缺乏,没有一定的工资酬劳,没有多少人愿意从事这些职责。

6、不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农村,乡镇干部为了搞经济建设,将体育都搁置一边,由于干部的不重视,就只是农村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并且农村的体育器材不健全,没有一定的体育网络体系,虽然总是会涉及一些重点抓农村的民族体育建设,但是真正将其付诸实践的很少,基本都是“纸上谈兵”,使得农村的管理混乱,没有一定的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

(三)促进农村民族体育建设的措施

1、促进农村的经济建设

农村的经济建设是现在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目标,只有使农村的经济建设得到提高,才能够保证农村的经济建设项目得到开展和实施,才能够保证农村的体育建设得到开展,只有经济得到提升,农村的体育建设才能得到开展。

2、扩大体育场所

在农村由于体育场所的匮乏,使得农民只能在道路上远东,倘若在一个乡镇能够有大型的运动场地,那么将会使得农民在这里进行活动,并且避免在道路上运动的尴尬场面,只有扩大体育场所才能够保证、农村的民族体育得到开展。

3、加大指导员队伍建设

对于农村的指导员应该给予一定的薪金鼓励,提高指导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并且定期给予指导员进行培训,只有指导员的素质以及技能提了上去,才能够保证农民的体育素质得到提升,指导员能够精通掌握较多的民族体育项目,而不只是传统的几项,不仅仅是几个教师掌握几个项目的教学,而是要求所有的体育指导员都要学会几项民族体育项目。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到体工队、文艺团体、基层拜师学艺;通过教研活动,相互传授;通过现代媒体,自学自练,互学互练,提高自身的水平的同时帮助其他人掌握一定的体育水平。

4、加大宣传力度

农村人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得他们对体育没有一定的意识和观念,致使很多人对体育运动项目失去兴趣,这就需要改变传统观念的影响,让他们自觉的培养起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

5、建立健全制度

农村人由于很少进行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的锻炼,可以说制度建立起来的速度会很缓慢,并且也有一定的难度,就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管理体育等一系列器械,并且针对农村的体育运动管理,就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针对体育管理进行那个针对性的档案、器材、信息等管理。

四、不足与反思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民族体育开展状况》这个课题我们研究已经快两年了,在研究期间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农村进行的民族体育开展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参与课研的教师的民族体育相关的知识也得到了提升,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惑:

1、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很多农民仍然没有改变传统观念的束缚,他们不愿意去参加一些运动项目,并且要改变这一现状的情况需要的时间尚比较长,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篇4

1.落后的学校体育教学观念,不够重视学校体育的功能。

不可置疑的是,大部分城镇和农村之间存在各方面比较大的差别,家长们急功近利,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根据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决定对孩子的奖惩。并且目光不够远大,只是集中高考上,只求孩子能够考取好的成绩,所以所有与高考成绩挂钩的学分都会认真对待给以足够的重视,而像体育这类不纳入高考成绩中的学科则既得不到家长的重视,也得不到相关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所以对孩子是否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根本不在乎。而相关的领导,同样在利益的驱使下,只关注本校的升学率以及学生考取的高考成绩是否足够高,是否影响到本校的招生率,而对于体育教学的作用,无人问津,大家甚至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体育课只不过是让学生自己玩耍的时间,试问,在各个社会角色都不重视体育课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很好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呢?其教学施行的关注度可见是有多么地差。

2.教师教学人数不够,传统的教师教学观念难以改变。

近年来,受领导观念和地方人事制度的影响,专职体育教师的教学素质根本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特别是村级学校,专职教师的数量简直屈指可数,好多不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师进行教学。因为并非是专业教师,所以在教学安排以及教学内容的施行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把体育课当成是应付学生的时间,随便敷衍了事,只求体育课上不出事故,这样子的心态,怎么能够使体育课见成效呢?

3.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导师体育教学难以进行。

体育本来就是一个结合游戏且在课堂中进行的活动的学科,所以体育课受到学生的青睐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事实却相反,学生不但部队体育课感兴趣,甚至厌倦体育课,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学习压力大,认为体育课占据了他们的学习时间,认为体育课应该用来抓紧时间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学生认识不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特别是女生,在体育课中经常会用各种理由来请假,甚至以不屑的态度对待体育教师,如此,体育教学便难以实行,教师根本没有办法很好的进行体育教学。

二、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对策

尽管农村体育教师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但是仍有相应的对策来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

1.适当增加对农村体育教师的培训。

无可否认,农村的教师素质与城镇教师的素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减少的,所以需要利用积极的方法来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使他们的教学素质能够达到教学标准。

2.体育教师要更新自己的传统观念,从而适应新课改。

农村体育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改之后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以及指标,多方位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从而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足够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尽量使自己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总结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篇5

新农村的建设,给澜沧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添加了许多的活力,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存在着很大的经济活力。依靠这些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当地可以发展旅游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提高村民的思想、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文化需要植入到人们的脑子里,让人们自觉进行体育活动,由于人们越来越对健康的重视,参与体育运动是必不可少的。人们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和别人进行愉快的交流,还可以消除生活中的一些烦恼,所以,许多的村民都喜欢参与这些的体育活动。村民在传统文化中享受生活,还能够积极感受民族体育项目的魅力。

二、对澜沧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保护的建议

(一)建议成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机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依然保留着到现在。除了存在一些外界的帮助意外,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具有自我保护机制,能够自我继承和发展。澜沧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是关键所在。随着体育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会受到四面八方的冲击。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在复杂环境中会遇到许多困境,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加大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力度,需要建立良好的保护机制,为民族文化的传统提供良好的条件,这样就能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好的保护。

(二)建议政府加大民族体育扶持的力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国少数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支持的力度。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严重制约国家体育发展,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对各个少数民族的支持,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现在,政府为了能保护传统文化和遗产,已经采取措施来保护非物质遗产,由国家确定给继承人提供一定的补贴。澜沧江的少数民族传统的保护与传承也可以效仿这种做法,制定适当的激励措施来让更多的人来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三)建议各级组织和相关协会利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传统体育项目的持续发展澜沧江流域拥有十分美丽的山川,资源非常丰富,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在澜沧江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利用地理优势来发展旅游业,随着旅游业的逐渐回暖,许多地区都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针对人们的需求,都已经开始利用自身的资源,吸引游客来进行观光,并推出一系列鲜明的民俗旅游的特点,其中包含了很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这样就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如在彝族火把节的期间,彝族年期间,“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让游娱者参与彝族传统体育活动,感受和领悟具有彝族特色和彝族共同心理特征的体育文化。如赛马、斗牛、斗羊可以让游娱者饱尝观赏之快,而荡磨秋则让游娱者体验参与之乐。这一种现代手段是促进彝族传统体育可持续性发展的一种最佳途径[4]。这样就能够让游客体验的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的魅力,感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还能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三、小结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篇6

1.1经济实力薄弱是贫困地区体育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雄厚的经济做后盾,才能实现体育的发展和普及。[1]然而在对贫困地区经济调查中,家庭年收入在50000元以上的占4%,在20000元~50000元的占18%,10000元~20000元的相对较多占41%,收入在10000元以下的占37%;在体育年消费调查中没有消费的占47.2%,消费在1元~100元的占36%,消费在100元~300元的占14.8%,消费在300元以上的占2%。由此可见,贫困地区农民在经济收入和体育消费上处于非常低的状况。因此,在新农村背景下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少,整体生活水平较低,思想觉悟低,是制约贫困地区农村体育事业的根本因素。[2]贫困农村经济的发展将促进农民有更多的精力去锻炼身体,有了更多的财富才能进行体育消费。同时农民的身体健康也将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民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相对提高,创造的经济价值就高,农民的身体健康可以促进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只有很好地处理二者关系,使其处于一个良性循环,才能有效地促进贫困地区新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体育更好的开展。

1.2贫困地区体育场地设施短缺,体育专业人才匮乏,制约体育发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发展贫困地区农村体育,必须要有足够数量的体育场地设施与专业人才的指导。在农村体育设施状况调查中,完全能满足体育活动需要的占8.2%,基本能满足的占11.6%,不太能满足的占16%,完全不能满足的占40.6%,几乎没有体育设施的占23.6%;所在乡村是否有社区体育指导员或专业体育人才,有的占32.6%,没有的占67.4%。由此可见。贫困地区的体育设施严重缺乏,根本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造成这种原因在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低,政府给予的有限资金都用于改善当地经济建设与当地社会需求更高的建设中,对于当地农民认为可有可无的体育设施投入力度很低,这特别又体现在偏远的山区。同时,由于社区体育指导员的严重缺乏,使得很多体育运动没有专业指导,导致体育活动不能很好开展。因此,贫困地区体育场地短缺和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匮乏,是制约贫困地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3体育宣传、体育管理组织不够完善,难以推动农民健身工程的发展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发展农村和农民体育事业的政策文件的施行,离不开基础政府的配合与支持,尤其是县(市)、乡镇一级政府对国家政策的执行和落实。[3]调查中对我国实行的一系列农民体育政策仅仅知道的占26.3%,了解的占18.7%,完全不知道的占55%;对体育相关政策,从不宣传的占49.5%,很少宣传的占27%,为应付检查时才宣传的占13%,经常宣传的仅占10.5%;组织开展情况调查中从不组织的占53%,很少组织的占20.75%,经常组织的为19.5%,为应付检查才组织的占6.75%;政府或村委会在节日和农闲期间是否有必要组织体育活动调查中,很有必要的占54.25,有必要的占30.75%,无所谓的占10.75%,没必要的占4.25%。调查结果显示:一是,贫困地区农村相关体育部门对科学锻炼、体育相关政策宣传力度不足,对体育活动开展较少;二是,在农民健身工程的宣传方式中不够细化;三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农民文化素质较低,限制了农民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理解。

2四川省贫困地区新农村体育发展对策建议

2.1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发展观即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同时贯穿于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组成部分,新农村体育的发展也贯彻“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实现对贫困地区广大农民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把全民健身作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这才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新农村体育事业内涵上的真正体现,也是全面健身和农民体育健身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必要。

2.2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激发农民融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农村农民体育的发展同样是建立在贫困地区农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但我们不能等待贫困地区农民经济收入发展好了再来发展农村体育,但脱离了经济的发展一味追求精神文化无异于奢谈。贫困地区农民农业生产落后,经济特点不突出,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也农业生产为主,土地荒废严重,利用率低,投入体力、经济较高,产品的附加值较低,是影响贫困地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村,提高农民对土地的投资和合理的利用;当地各级政府要根据该县的特色来发展地方经济,改善生活环境,出台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社会企业将资金投入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来,以此来解决当地农民经济收入单一性问题。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将有利于激发农民融入农民健身工程。

2.3加大体育设施的投入,提高宣传力度,增强农民体育意识国家体育总局在《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基本标准为:一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配备一副标准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球台。在贫困农村地区连最基本的要求都不能满足,经济较少的投入导致体育设施严重不足,从而影响全面健身计划和农民健身工程的开展。因此,当地政府部门对贫困县在体育设施建设中应加大投入力度。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的具置、需求,多渠道地去筹集体育资金。同时利用建设新农村的契机,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对贫困县体育事业的捐赠与赞助。结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公益金实施的“雪炭工程”“农民健身工程”[2],根据实地情况修建适合当地农民适用的体育场所,购置一些适合当地农民喜闻乐见易于开展的活动器材,以此来保证、满足贫困地区农民健身需要,推动四川省“农民健身工程”更好地开展。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根据当地农民的乡土情谊,采用内容实际、主题明确、形式新鲜的方式进行有效宣传。首先利用地方电视台、村广播站等媒介对全面健身、农民健身工程进行宣传,使贫困农民进一步了解或认识农民健身工程。其次,聘请相关体育专家、体育教师、结合体质测试相关仪器,以送健康下乡的活动,对村民进行体育相关知识的讲解,并结合体育测试仪器实际测试评价,以简洁明了的形式让农民更加直接地接触和了解现代体育文化,以此来提高农民的体育意识。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篇7

关键词: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

1前言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大力推动农民健身工程,结合全民健身计划,有目的地在农村积极开展寓教于乐的体育活动”的建议;借此良好的发展机遇,有必要对新农村概念提出以来我国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力求为广大体育研究工作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的现状提供参考,为今后体育研究工作者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中的问题提供参考方向。

2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的综述

2.1的数量

的数量是反映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受重视程度的重要依据。为了对比,我以相同的“关键字”检索2005年至2010年和2011年至2016年有关新农村体育文化的研究成果。造成研究地理分布较为集中的内在因素:首先,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建设新农村的政策实施,使全国大部份省份都有关于新农村体育文化的研究成果;而在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是我国新农村发展的试点区域,研究具有模版性和参考性,吸引了研究者研究的注意力,成为研究成果的热点地域。其次,研究成果的热点区域具有农村人口多、面临的问题较多且集中、研究结果具有代表性的特点;而、云南、海南等省份因为农村人口的分布不集中,面临这新农村体育文化难以发展的困境。

2.3研究人员所属研究机构的分布

2.4研究的方法

在对研究成果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研究成果的表述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但是按社会学研究分类方法可分为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3类

2.5主要研究方向与代表性学术观点

2.5.1关于基本概念的研究

新农村体育文化基本概念主要体现在“农村”“农村体育文化”的界定上,在对研究成果的统计过程中,发现98.2%的研究成果中缺少这一前提的研究。造成研究结论的不统一,出现了什么是农村,什么是农村体育文化的争议问题。对于这一争议问题,在研究成果中只有2篇论文对其进行概念的界定。这说明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的科学严密性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张文静、田雨普提出“农村应该有广域农村、中域农村和狭域农村之分”[2]。王振涛、单清华、周毅认为“农村体育文化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体育文化价值观念”[3]。

2.5.2关于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作用的研究

研究工作者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作用的重要性在认知上趋向于积极的方面,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涉及农村文化建设、农民自身发展等多个方面。集中在“营造和谐社会;促进生产发展;促进农村生活现代化”的观点。研究工作者认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全民健身体系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4]。

2.5.3关于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有关于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成果占总研究成果的98%。在对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成果中,学者都提到有关制约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农民自身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其中农村经济水平不高和农民参与意识不强是制约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另外,王振涛等学者在《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一文中认为“我国农村体育文化教育功能的弱化,无法满足农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3]也是影响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2.5.4关于新农村体育文化未来发展对策的研究

自我提高型:持有这种观点的研究学者认为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加强体育健身的宣传力度,提升农民积极参与体育健身的意识,只有满足农民物质文化的要求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才能营造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所需的文化氛围;如“提高农民体育参与意识、提升农民经济收入水平、提高农村体育人口规模和质量”[5]。外在驱动型:持有这种观点的研究学者认为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驱动下,企业提供相关支持下,解决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在物质方面、经费方面、组织方面等问题。如“通过政府拨款,公益与企业赞助筹集经费,夯实物质基础;建立乡镇文体站为主、村级文体室为辅、农民体协为纽带的组织网络,运行县级-乡镇-村委三级监管模式,形成制度文化保障机制[6]。因地制宜型:持有这种观点的研究学者认为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应该考虑各地的民俗体育文化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在建设新农村体育文化的道路上结合各地的民俗体育文化更有利于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如“民俗体育在新村体育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挖掘和利用长期积淀的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对弘扬和发展农村优秀体育文化传统,提高农村现代化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是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民形象、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7]。以上三种类型没有好坏之分,重要的是其综合运用与适用性,比如在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具有显著的民俗体育地区应以这三种类型综合运用。三种类型并不是独立开展的,科学地综合运用更有利于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在不同地域的发展。

2.6对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成果的特点

2.6.1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热度不减,研究成果有递增趋势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三农”政策及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关于新农村体育文化的研究已经引起研究工作者的重视,研究成果在稳步增长,研究热度在经过12年后并没有减弱。根据统计,参与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的研究工作者有135人,参与研究的单位以高校为主。也有部分国家社科基金、各省市社科规划立项中有关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的项目;由此看出,新农村体育文化的研究达到一定重要的地位。

2.6.2研究内容较广,实地调查研究相对较少

关于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的内容相对较多,大部分集中在新农村体育文化现状、组织管理、运行模式、影响发展的因素及发展对策等方面,研究的内容较为全面。在未来发展对策研究中,研究对象从地理条件、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村向偏远、贫困地区农村相偏向;新农村体育文化调查现状向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农村体育产业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归纳分析发现,研究成果中,笼统性、论述类文章较多;关于主要概念的界定文章较少;造成“农村”“农村体育文化”这两个基本概念和研究体系没有形成;对农村原有的民俗体育文化及农村的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理解不透彻;多数研究成果缺乏实地调查,通过原有的理论知识并不能科学的反映出农村体育文化的现状,因而提出的对策缺乏说服性。

2.6.3研究地域分布的差异性

对研究成果的统计可知,研究成果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这种差异性分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华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影响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条件的制约、不同地区农民体育文化需求的差距等。虽然造成这种地域分布的差异性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是,对“西部大开发”和“三农”等相关政策的重视程度不高,付出的力量不足,是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原因。

3对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的建议

(1)要将新农村体育文化置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中研究;(2)运用多学科知识,对新农村体育文化进行研究;(3)适应新农村建设,开拓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2-73.

[2]张文静.田雨普.对农村体育中“农村”含义的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5(10):46-48.

[3]王振涛,单清华,周毅.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7(3):15-17

[4]徐成立.严珍.王丽清.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体育文化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6-69.

[5]岳辉.河南省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0):19-21.

[6]肖伟.农村体育文化结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9):12-15.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篇8

关键词:陶行知;乡村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现实意义

为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和未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我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必须重视农村教育和教育的公平性。首先,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飞速发展,农村经济与教育也不断的发展,然而城乡差异依旧很大。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但我国城乡差距,东西中部差距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诸如入学不公平,起点不一致,校内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因此,为了促进教育尤其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重视农村;其次,我国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重视农村教育也是适应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而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平民教育、大众教育思想给予我国关于教育公平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一、陶行知乡村教育运动的内涵和评价

陶行知先生(1891-1946)毕生致力于中国乡村教育的改造,并力图通过乡村教育来改造中国乡村社会,在30年代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乡村教育运动。陶行知说“乡村教育的生路是: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我们深信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1]他主张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加强农村教育可以丰富农村生活,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大的理论指导作用。

陶行知先生提倡平民教育、大众教育思想(现代大教育观思想),而他的教育公平思想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就是教育平等。首先,他提到了和谐教育,在学校的资源配置、师资安排、入学考试等都应有相应的保障公平措施,也是对所有大众而言,不论年龄大小,身体好坏都应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其次,陶行知先生认为受教育的机会一定要均等,不仅是对农民和城市平民而言,也是对所有大众而言。再次,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公平思想所关注的是全民教育及普及教育。我们可以看出,他所关注的平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侧重于如何普及教育的问题,一旦教育普及了,那么人人受到教育的想法就可以实现。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伴随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发展起来的,并且也收到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在不同的实践时期,他对教育问题的思考,都与相应的教育运动紧密结合,形成特定的教育思想,并成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他的乡村教育思想就是这样一个结合产物,对它的研究不但对于深刻理解生活教育理论是有益的,而且有助于推动乡村教育理论的发展进而推动当前的乡村教育。

二、陶行知乡村教育运动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在科教兴国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提出了要统筹城乡之间的发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而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中之重。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和奉献精神对我国如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陶行知从近代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社会发展特点出发,提出乡村教育要面向中国的现代化,乡村教育的使命,是在农业文明上建筑工业文明[2]。现代化需要建筑在农业的基础上,在农业上安根[3]。他的乡村教育运动思想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加快农村的现代化,从而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有很多的积极效果。

(二)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陶行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展乡村教育实践和创建的乡村教育理论,对我国当今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乡村教育适合乡村实际生活,这体现了陶行知先生乡村教育价值观的首要特征为农性。

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崭新的时代命题,为我们勾勒出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宏伟蓝图。有学者认为:建设新农村的困难和症结,从长远看,最重要的是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太差、农村教育太落后[4]。陶行知先生早期的农村教育实践为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总之,要以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以农村教育繁荣农村文化,新农村建设尽管突出农村经济发展,但不再片面地强调经济增长,同时也包括农村的文化建设、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农村的社会组织建设;以农村教育建设农村道德,从而响应同志所指出的“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5]以农村教育丰富农村生活,从而响应同志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所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内容相吻合。从而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意义主要表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与农村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经济建设、社会生活等方面。第一,以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着眼点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二,以农村教育繁荣农村文化。新农村建设尽管突出农村经济发展,但不再片面地强调经济增长,同时也包括农村的文化建设、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农村的社会组织建设[6]。第三,以农村教育建设农村道德。同志指出: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7]。传承以道德为核心的精神文明是乃教育的题中之义,中国教育也向来有为人重于为学的传统。第四,以农村教育来丰富农村生活。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他认为生活的性质、内容决定了教育的性质、内容。因此,在农村要建立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培养学生爱农、务农的思觉悟。

(三)有利于促进社会教育公平

1、我国农村教育现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革,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农村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劳动者。虽然我国十分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教育基础薄弱,人均教育资源依旧很少。而且,不同地区、群体之间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很不平衡,教育整合资源也不够,使得我国的农村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1990-2005 年城乡教育差距和城乡居民教育投入差距[8](单位:元/年)

2、陶行知教育公平思想理念的促进作用。在晓庄,陶行知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统筹兼顾的乡村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实现了其“在立脚点谋平等,于出头处求自由”的教育诉求[9]。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农村教育体系单一,以普通教育为主,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缺失。这不仅违背了教育公平与公正的基本原则,也使农村教育在改造农村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为此,我们应该借鉴陶行知先生统筹发展乡村教育的做法,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建立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均衡发展的农村教育体系,三教统筹,使农村教育惠及所有农村人民和儿童。

3、陶行知现代大教育观的促进作用。1946年,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的方针总结为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他的生活理论大众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理论。上世纪30年代,陶行知就指出,办农村教育“不是教育界或任何团体能单独办得成功的。我们要有一个大范围的联合,才能希望成功”,“教育要与农业携手,也须与别的伟大势力携手”[10]。现代大教育观认为,教育应是一个综合的、开放的大系统,应与经济、政治相适应,协调发展。而“村级大教育”是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当代的继承与发展,是现代大教育观在中国农村最基层的自治单位――村落的实践。这一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教育观有利于落实农村地区,偏远地区的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更加重视农村教育,加大农村地区教学资源投入,为农民子女入学提供一定保障,减少农村学生辍学率。总之,“村级大教育”理论的提出和践行,使农村学生受教育权利受到保障,从而缩小与城镇学生的差距,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教育公平的发展。

三、结论

首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陶行知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构建了乡村教育理念。新农村建设是时代的需求,农村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其改革迫在眉睫。时代需要我们继承、创新,对陶行知关于乡村教育的有益探索进行批判性的继承,从而更好的完成农村教育的预期目标。

其次,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不公平现象非常明显,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学生入学机会不公平,毕业生就业机会不公平等问题依然很严重。从教育公平角度,政府应及时调整学校的布局,重视贫困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多设立综合型大学,为贫困地区的教育、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最后,他的平民教育和普及教育对于我国高校改革具有借鉴性意义。我国高校的入学不公平,各类学生得不到同等的高等教育,应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多元化的高考考核方式和多元化的分数录取制度,使高考考核和录取制度尽可能的公平,并且进一步的关注平民教育。

参考文献:

[1]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2)[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729,2,5,711-712.

[2]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1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 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 这是北京大学教授马戎在接受《人民论坛》记者采访时所表达的观点,参见曹钰、王慧.建设新农村:中国式道路该如何走[J].人民论坛,2006,(1B).

[5] [7] 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人民日报,2006-2-15.

[6] 赵雪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J].中国金融,2005.

[8] 刘云忠,徐映梅.我国城乡教育差距与城乡教育投入差距的协整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7年第4期.

推荐期刊
  • 新农民
    刊号:13-1160/C
    级别:省级期刊
  • 新农药
    刊号:--
    级别:省级期刊
  • 新农村
    刊号:33-1064/S
    级别:省级期刊
  • 新农业
    刊号:21-1091/S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