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新农村住宅设计8篇

时间:2023-09-06 09:30:52

新农村住宅设计

新农村住宅设计篇1

关键词:新农村 居住模式 功能要素 地域化

中图分类号:TU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5-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深深影响着中国当代的发展,过去的三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各个领域都进步显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数据和现实都显示,经过改革洗礼的广大的农村和小城镇地区社会成员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单一的模式走向多种模式,这种变化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从事农业活动,新农村的成员,他们务农、经商、外出务工或者自己创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当满足了低层次的一般要求之后,必然向高层次的需求去追寻。这些已经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新农村成员,开始向往新的生活,并不断追求生活的品质。

社会领域的巨大变化,必然深刻影响到建筑尤其是住宅设计领域,农村住宅设计如何面对上述这一新变化、新需求以定位自身,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能否认,当前环境下,发展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城市住宅模式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城市和农村生活,都追求生活的品质,都向往宽敞明亮的住宅,功能齐全且使用方便;但必须明确的是,农村生活不同于城市生活,不是城市生活的简单拷贝,更不能牵强附会的把城市住宅模式照搬到农村中去。本文对于新农村中的住宅设计提出如下几点原则,希望可以为农村住宅设计提供有益的建议:

第一,经济性。广大农村地区历经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上来说仍然相对落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反映在住宅领域,人们为住宅设计所进行的支出也会相对较少,所以在住宅设计中,经济性依然是一个相对重要的制约因素和指导原则,农村居民需要舒适而宽敞的住宅,但更注重为建造这些住宅所要耗费的经济成本,忽略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一味强调建筑形式和功能上的舒适度所进行的住宅设计,无疑是没有足够说服力的,也是不现实的。

第二,功能合理。设计是什么?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解决问题;农村住宅设计的问题无疑是在于满足农村居民的现实需要,比较而言城市住宅模式已经相对成熟,对于农村住宅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显而易见,农村地区的居住现实决定了其住宅设计不同于也不可能相同于城市,城市住宅中的一些空间类型,在农村居民的使用中,可能没有多少或者完全没有现实意义。不同人的行为模式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居住模式,所以在农村住宅设计中,就需要清楚农村居民的行为习惯是什么,这些因素都能够直接体现在住宅使用功能的差异性上。以住宅中的储藏空间为例,城市住宅中可能不需要较大面积的储物空间;与之相对的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从使用功能上看,一定量面积的储物空间在住宅设计中是相当必要的。对于那些身居农村的社会成员来说,务农需要大量的农资器械和其它生产工具;经商需要地点来堆放商品以及与这些活动相关的其它交通工具,在满足建筑风格统一的条件下,这些物品都需要有一个安全的存放地点。

第三,地域化。谈到设计就不能不提文化,从本质上讲,设计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二者紧密相连且不能相互脱离而独立存在。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历史特征,即地域性。住宅的地域化是指彼时彼地的建筑文化,它是建筑的个性,是区别于其它地区建筑文化的重要特征;它不同于笼统和广义上的地域文化,这种地域化住宅更加具象,更加特色鲜明而风格独特,走在这样的住宅聚落当中,能够感受到异样的气息和不同的文化感受,这也是建筑文化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从这个角度上说,差异更能产生美。

第四,生态设计。当前的设计领域中,生态设计是一个相当“时尚”的语汇,各种设计形式都言必称生态。什么是生态的设计?如何在农村住宅设计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这些课题,广大的农村地区,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现实条件――为数众多的农村和小城镇地区,或“地处偏僻”远离大城市;或“依山伴水”身处自然环抱之中,而这些地区正是人类和自然最接近的地点之一,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生活,更加利于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很生态的,他们曾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具体到住宅设计领域中,建造房屋所使用的材料可能就是直接取自当地的石材和木料,日常使用的生活设施更是直接源于自然,而所产生的建筑废料和日常的生活垃圾又可以就地处理或回收再利用,整个过程完全在自然的良性循环中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始于自然而终于自然就是最大的生态。

笔者浅见,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且受地理气候条件、风俗差异等因素的制约,在新农村的住宅设计中,并不存在一种或者少数几种可以普遍推广的“万能模式”,至少这种所谓的“万能模式”在“理性设计”条件下是行不通的。在新农村建设的住宅设计中,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农村地区的现实和发展需要,在掌握共性原则的同时,始终强调地域化的住宅特色,展现农村住宅个性的一面,从而使农村的住宅可以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新农村住宅设计篇2

关键词:新农村;住宅;设计;背景;理念;特色;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农村住宅的功能具有生活和生产的双重性。农村住宅是农民从事生产活动的一项重要的生产资料,因此农村住宅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的农村住宅设计应该适应新时代农民的需要,一方面,在住宅户型设计上,应该根据农民的职业和家庭结构特点,实现房型设计多样化;另一方面,农村住宅设计应体现农村的住宅特色,方便农民的日常生活。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把现代的科学观、生态观等先进理念与农村住宅设计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出人性的新农村住宅。

一、新农村住宅的概念

新农村住宅是农村中以家庭为单位,集居住生活和部分生产活动于一体,并能够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实用性住宅。

二、新农村住宅建设的背景

随着多元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也呈现出多元化,出现了养殖业、种植业、服务业等多种经济形式,人们对住宅样式的要求也相应多元化。目前,农村居住户家庭大致有四种类型:一是传统农户,家庭主要成员常年在村里居住,农业种植、养殖业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兼营工商业户,家庭主要成员常年在村里居住,仍种植承包田,但家庭兼营加工、运输、餐饮等;三是在外务工经商户,家庭主要成员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只有妇女、老幼在家居住并种植承包田;四是城乡两栖户,家庭主要成员在外有正式职业,在城市有住房,但其在农村的住所一直保留着,有的退休后回农村居住。这四种类型的家庭离县城或中心镇越近,其传统农户越少,其他类型户越多。所以在住宅设计中要充分调查当地用户的住宅需求,设计方案要因户而异。如经商户的住宅一般要求住房下层为商铺,上层为住宅;运输户更注重车辆出入的方便性,养殖户要考虑部分饲料的存放问题等。总之,新时代的农村住宅设计要强调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由于农村职业的不固定性,住宅也应该体现出使用的多面性,一幢房子可以使用20~60年,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职业却会不断变化。因此,农村民居的设计也应该体现出房型多样性的一面。

三、 新农村住宅的特点

新农村住宅由于使用功能较为复杂,所处的环境贴近自然和具有特色的乡土文化,因此具有五个特点:

1)使用功能的双重性

我国有九亿人口居住在农村(此处数据有待核证,2011年末统计局网站结果,中国大陆人口比例中城市人口已超农村人口,达到51.27%),广大的农民群众承担着全部的农业生产以及各种副业、家庭手工业的生产,这其中不少都是利用住宅作为生产活动的场所。因此,农村住宅不仅要有确保农民生活居住的功能空间,还必须考虑功能空间应兼具生活和生产的双重要素,同时还应该配置供农机具、谷物等的储藏空间以及室外的晾晒场地和活动场所。

2)持续发展的适应性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急剧变化必然会对居住形态产生影响,这就要求农村住宅的建设应具有适用性、灵活性和可改性,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要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避免建设周期太短,反复建设劳民伤财。

3)服务对象的多变性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域、村庄、族性有着不同的风俗民情。对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活习俗、邻里交往都有着不同的理解、认识和要求。这就要求在农村住宅的设计中必须针对服务对象,逐一认真加以解决,以适应各自不同的要求。

4)设计工作的复杂性

农村住宅不仅功能复杂,而且建房资金紧张,同时还受自然环境和乡土文化的影响,这就要求农村住宅的设计必须因地制宜,节约土地;精打细算,使每平方米的建筑面积都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和废旧的建筑材料;采用较为简便和行之有效的施工工艺等。在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和结构安全的基础上,还要求所有的功能空间都有直接的采光和通风。力求节省材料、节约能源、降低造价,创造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农村住宅,这就使得面积小、层数低,看似简单的农村住宅更凸显设计工作的复杂性。

5)乡土文化的独特性

农村住宅不仅受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因使用对象对生产、生活的要求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即使在同一个村落,有时也会有所不同,对农村住宅的各主要功能空间及其布局也有着很多特殊的要求。

四、新农村住宅的设计理念

新农村住宅在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应对传统农村住宅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改善;也不能照搬城市居住建筑的形式,毕竟城、村居民生活习惯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建设新农村住宅并不是简单的将农村住宅城市化,新农村住宅设计提倡创新的同时也要避免走入误区,要在有限物力之所能及的前提下,探索多种能尊重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的建筑形式。在新农村住宅的建设过程中,要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居住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发掘当地的建筑文化,传统农村住宅长时间积累的丰富营造经验与技艺,是新农村住宅建设的基础。同时利用政策、经济、科技等途径,推动经济在农村的发展。

4.1科学合理规划

农村生产生活的基本单元是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在设计中可以采用组团式的布局方式,形成具有层次的空间构成模式,既符合传统农民的生产关系,又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保护和产业的集中。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改变以家庭为单位的零散、粗放的建筑施工。

4.2房型结构、布局要合理化

房型好的住宅应体现在功能性、合理性、私密性及美观性等方面。在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上应进行有效分割。在农村住宅的室内布局上应注重实用性、合理性,堂屋的面积不易过大;卧室、贮藏室等面积应进行有效配置,追求生活起居的标准与质量的提高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相互独立性和私密性。人口多的用户可向立体分割方向发展,利用空间设计的不同高差分隔出不同的功能区域,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合理设计开间、进深尺寸是提高空间效益和使用率的关键因素。如图1所示为农村住宅的庭院。

图1农村住宅的庭院

4.3局部空间的设计应尊重农村使用习惯

农村的自然环境和对外相对封闭的经济形式使得农村广大农民对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倍加爱护,十分珍惜自然所赐予的一切,日出而作,日落而歇,因此,除了田间劳动,在家中也使每一时刻都用在财富的创造之中,这种刻苦耐劳的精神使得农村住宅的居住形态与城市住宅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在设计新农村住宅时应尊重农村的使用习惯。如图2所示为农村住宅厅堂主墙壁的布置图。

图2农村住宅厅堂主墙壁的布置

4.4推广低技术措施,实现生态节能设计

房屋的体型设计需紧凑,力争最小的建筑体型系数,以减少室内外的热传递。在一些条件合适的农村地区可使用乡土保温材料来达到保温隔热的效果,如农作物纤维块、草泥粘土等建筑材料,具有施工简单、价格低廉、坚实耐用等优点。另外,设计上可采用墙体绿化及种植屋面,或者结合构造采用屋顶架空层,来改善房屋的热工性能。这些措施均能达到间接减排的作用。

自然通风技术可有效改善建筑热环境、节约空调能耗。通过合理的场地设计和建筑设计,调整建筑物的朝向、平面布局及空间组织,利用地形、植物等并结合传统的自然通风手段,使通风形式多样化,如天井、冷巷、廊道等,以取得良好的通风效果。还可利用烟囱效应于建筑高处和低处开孔形成竖向通风,或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采用通风屋顶、首层架空等设计方法,来加强通风效果,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农村建筑面积小且分散,利用自然采光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合理布置建筑朝向。房屋坐北朝南排布;合理设计房屋尺度,减少建筑体型系数:南窗采用节能型外窗材料设计成利于采光的大窗等方法,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然采光,节约电能和其他常规能源。

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选择太阳能以及沼气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能源。目前,太阳能技术发展迅速,已有不少应用成果。利用太阳能集热装置或太阳能电池板,为住宅提供能源,可降低常规能源的使用比例,减少CO2的排放量。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丰富,推广使用生物质能有利于保护环境、提供能源、保持农田。 结束语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必须了解农村居民这一特定人群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的生活习惯和需求发展,把科学发展观、生态观等先进理念与农村住宅设计结合起来,设计出人性的、生态的新农村住宅。另外我们必须认真深入地发掘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优秀乡土文化,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以弘扬,使其焕发更为璀璨的光芒,创造更具独特地方风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孟磊,杨茂川.现代住区的弊端及对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新农村住宅设计篇3

关键词:新农村社区;住宅设计;要点

前言

我国有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解决好农村住宅建设,对解决“三农”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农村住宅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而且对于发展农村经济、节约土地、节约能源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加大,新农村社区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为了建设好新农村社区,所做住宅设计应以促进农村地区发展为目标,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社会伦理、资源节约、经济、产业、土地、等多层角度来综合思考。

提高做好新农村社区住宅设计工作的认识

加强新型农村社区住宅设计工作,改善村容村貌,完善基础设施,促进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变农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近年来, 新农村社区住宅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村庄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村庄住宅设计中还存在较多问题,村庄基础设施不完善、垃圾乱堆、污水乱排、村容村貌差,导致“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村庄布局散乱、住宅风格不协调、建设档次低,导致村庄建房先建后拆,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建新房不拆旧房,形成了大量的“空心村”等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因此,做好新农村社区住宅设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农村社区的住宅设计要点

改变农村传统住宅耗能、耗材、结构不合理的局面

引导农民按规划集中建设节能、节材、内部结构适合居住、外形美观大方的新型住宅。住宅建筑应符合安全、适用、经济和美观的原则,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节约资源、抗御灾害等规定,体现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对具有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住宅或祠堂等应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住宅布局应以双拼式、连排式为主,积极引导公寓式住宅建设,限制建设独立式住宅。内部平面应做到动静分离、居寝分离、洁污分离和人畜分离,切实提高住宅标准。城镇郊区和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平原地区,每户宅基地用地不得超过134,人均耕地超过1亩的平原地区,每户宅基地用地不得超过167,山区、丘陵区每户宅基地用地不得超过200;小户住宅建筑面积不超过180,大户建筑面积不超过250;建筑基底面积不应大于宅基地面积的70%;层高不宜超过3m,底层层高可适当增加,但不应超过3.6m。

(2)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功能布局

对农村住宅进行设计时,户类型、户结构、户规模是决定住宅套型的三要素。除每个住户均必备的基本生活空间外,各种不同的户类型还要求有不同的特定附加功能空间;而户结构的繁简和户规模的大小则是决定位宅功能空间数量和尺寸的主要依据。例如:种植粮食、蔬菜、果木及饲养家禽家畜的农业户型,它要求的特定空间就是生产工具的贮藏,粮仓、蔬菜的存放,以及小规模的庭院鸡舍、猪圈等。对于那些从事农村各类工商业的专业户,就要有小型作坊、工作室、业务室等用房。对于经济收人比较高的农村,就要以基本家活空间为主.并要增设

客厅、书房或健身房等。

根据农村常住户的规模,有一代户、两代户、三代户及四代户。一般两代户与三代户较多,人口多在3―6口。这样基本功能空间就要有门斗、起居室、餐厅、卧室、厨房、浴室、贮藏室。并且还应有附加的杂屋、厕所、晒台等功能。而所需要的套型应为一户一套或一户两套。当为3-4口人时,应设2-3个卧室;当为4-6口人时,应设3-4个卧室。如果从事工商业者,还可根据实际进行增加。

(3)住宅平面设计――以门厅、卧室、起居厅与客厅为例

①门厅

在农村中,传统的民居住宅设门厅的不多,进门直接是堂屋、起居厅,没有空间的过渡。新农村建设中,按照合理的文明的居住行为,门厅设计必不可少,这样便于换鞋、更衣以及存放雨具等,同时还起到屏障及缓冲的作用。

门厅的面积以3-5m2较为合适。其地面做法应以容易打扫、清洗和耐磨为原则。门厅最好是单独设置,也可以是大空间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

②卧室

对于卧室的平面设计,首先要明确卧室的功能,且应做到生理分 室,做到各种类型的卧室有其相应特点,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卧室的朝向及通风对保证户内的卫生及使用条件影响较大。卧室的朝向及通风与它所在一栋房屋中所处的位置有关,也与内部组合方式有关。卧室的开间尺寸一般在3.3m、3.6m;进深为3.6m、3.9m、4.2m甚至5m;净高均在3.2~3.5m。 主卧室面积在12~18m2之间,应设专用的卫生间,专用壁柜,并要有好的朝向。庭院式住宅的主卧室宜布置在二层,单元式住宅的主卧室,则应布置在住套的尽端为好。在农村中,三代、四代同堂的家庭住宅中必须设置老人卧室。老人卧室最好设在一层,朝南,这样阳光充足,有利于老人的身体健康。老人卧室中应设置专用卫生间,并设扶手和坐便器,适合老年人使用。老人卧室还应邻近出入口使之出入方便,利于交往。老人卧室面积不宜过大,过大则感到空虚,一般在l2平方米左右为宜。 ③起居厅与客厅

起居厅与客厅各自的功能是不同的。起居厅是对内的,而客厅(堂屋)是对外的。凡是邻里交往、来访宾客、婚寿庆典等活动均应纳入客厅的使用功能;起居厅仅供家人团聚、休息、交谈和看电视之用。在农村单元式住宅中,起居厅和客厅一般是合在一起的,而在庭院式住宅中二者是分离的,客厅设在一层,起居厅则设在二层,少数也有两者合一设在一层。

(4)住宅设计质量

农村居民的经济实力相对而言较差,总体住宅施工质量较差。农民自建房存在质量差、使用周期短等诸多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积极加强住宅设计质量监管机制,同时地方政府也应该加大对农村住房的投资力度,应该派遣一些有经验的建筑师对农村社区的设计与建设进行免费的指导,有效规范农村建筑施工队伍管理。

参考文献:

新农村住宅设计篇4

关键字:新时期农村住宅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伴随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逐步发展以及现阶段城乡经济蓬勃发展,新时期农村住宅建筑由传统的瓦房古建筑向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迈进,农村住宅建筑随着民众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升,向安全性,多样性方向发展;但我们还应认识新时期农村住宅建筑设计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解决措施。

一:新时期农村住宅建筑出现的相关问题探讨

在确保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农村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应充分认识新时期农村住宅出现的相关问题时进行合理化,高效化,安全化设计的重要因素。

抗震性能偏低

鉴于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依然存在众多居民居住于土瓦房建筑等现象,以及居民生活水平未达到城镇化水平;因此,在新时期农村住宅建筑设计方面并无专业性防震措施和防震设计,由于缺乏专业性指导和专业测量工具,民众兴建楼房过程中基本靠经验以及目测;由此造成施工技术不完善和抗震柱,圈梁拉结钢筋规格,地基承重台最大荷载力等均未达到预应力要求。并且,在地震灾害中,由于混凝土或砌体墙结构等抗震特点,在地震中极易破损,即使不坍塌,也会造成大面积裂缝,造成房屋结构毁坏。

缺乏整体性规划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新时期,部分农村居民享受国家拆迁保障房,但现阶段,大部分农村居民依然选择自建民房住宅。由于农民在施工技术以及设计规划中缺乏专业性和指导性;其住宅设计风格延续“四白一顶”设计理念,住宅整体规划上依然实行杂乱无章,开垦建造的粗放型住宅开发方式,在大量占用有限资源同时,不利于土地综合利用以及建筑整体性,规划性建设;在新时期农村发展中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及农村生态环境与建筑设计的融合。

相关质量问题

在农村自建住宅房中,由于住房环境和建筑条件有限,以及居民对自建房要求不高,因此在采光性,保温性,消防性等方面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并且非专业性建筑设计更会在建筑规划中出现数据分析,地质勘测错误造成的建筑质量等问题。

例如:在地基建设过程中,地基深度受楼房整体荷载力要求限制,但在农村自建房中,多数住宅地基深度由民众经验决定,并非结合住宅荷载力以及地质土壤来决定,因此,造成较大安全隐患。

二:新时期农村建设中建筑设计对策研究

新农村住宅建筑应统筹兼顾民众经济水平,人文风俗以及房屋质量要求等方面因素,建设具有地域特点的新型建筑,在实现方式上,应做好如下几点措施: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伴随城镇化建设趋势逐步开展以及经济建设的日益加快,新时期乡村民众在确保生活物质条件满足前提下,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和精神娱乐方面的深化作用。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完善基层社区服务,提升民众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例如:医疗机构,教育事业机构以及娱乐设施机构等在满足日常民众生活需求同时,提升生活居住质量。

在实际建筑整体化设计中,合理规划社区文化站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规划建设,确保以教育文化事业为基础的精神文明建设,并坚持“统筹规划”的基本原则,实行齐整,规划,整洁性为基本目标,加强新农村整体规划设计。

2. 设计方案选择上

建筑混合结构抗震性能总体设计理念应保证建筑结构在强震震感下仍保持良好抗震能力。为此,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结构体系控制设计;在抗震设计方案选择上,尽量选用体形简单、平面对称,规则、抗侧向力和综合荷载力的体系刚度与承载能力变化连续相对均匀的建筑设计方案。

3. 建筑结构局部抗震设计措施

由于我国处于地震带,因此地震成为不可避免话题,在进行新时期农村住宅建设规划中,应强化建筑体抗震性能,做到“小震不坏,中震不倒,大震可修”。

3.1 住宅楼房抗震设计

针对农村住宅地基差,预应力不强等情况,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应通过针对性措施,包括前期地质勘测,地形地貌,岩石土层等进行合理科学分析,或通过地质局查询相关地质资料,充分研究场地条件对地基以及上部结构震害预应力情况,减少地质或质量不合格造成的住宅抗震性能下降。

在实际农村住宅地址选择中,应避免软土地基或岩石陡坡等不利地址。在建筑结构选择中,尽量选取钢混结构取代砌体墙或瓦房结构,并在地基和上部建筑之间架设防震垫以缓解地震波巨大冲击造成的影响。

3.2 局部强化措施涉及

为提升农村住宅建筑预应力及抗震性能,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应明确从地震破坏机理表明:在地震冲击中,各相关构建连接部位是整座住宅最薄弱环节;因此对于主体建筑结构应建立牢固连接装置,确保主副体结构建筑特效。

例如:在楼板与砌体墙结构之间增设附属构件设计,确保其稳固性。

结束语:

新时期农村住宅建筑设计是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新农村改革规划的重要举措,在认真做好新农村城镇化进程以及整体规划建设中,应强化农村住宅整体抗震性能以及建筑质量,当地政府为民众营造舒适,安全居住环境以及注重民众精神文明阶段建设。

参考文献:

[1] 任云英;刘淑虎;;基于新农村建设前景的自更新住宅模式初探[J];山西建 筑;2007年24期

[2] 房志勇;黄炜;林川;;新农村住宅更新改造的设计实践[J];工业建筑;2007 年06期

新农村住宅设计篇5

关键词:农村住宅规划设计策略

新农村的住宅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处的环境贴近自然和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再加上使用功能复杂,因此,要做好新农村住宅的规划设计,就必须深入地研究新农村住宅的特点,并在设计中认真地加以体现。

一、农村住宅的特点

农村住宅建筑,既是生活建筑也是生产需要,其特点如下:

既是生活用房又是生产用房,要求有一部分室外活动场地和产品、工具的贮藏室;建筑材料应强调以地方材料为主,不能不加分析的套用城市住宅的结构形式。由于各地区气候条件差异很大,风俗习惯也不相同,建筑的地方特色比城镇住宅更为明显。

二、农村住宅规划设计的现状

(一)住房建设缺乏必要的布局规划

缺少村屯建设规划和市政基础设施差,道路路况不好,造成村容、村貌差的现象,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人均建设用地过大,超过规定的标准。村庄无规划,建筑无设计,队伍无资质,监管无机构。建设各类法规、规程、规范、标准等不适宜农村建设,致使广大新农村住宅建设处于无章可循、无人管理状态。村庄日益外延,空心村比比皆是,既浪费大量土地,又难以公用设施配套,这些都无法保障农村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农民住房缺乏必要的功能区分

目前,农民住房布局不尽合理,形式单一,功能落后,浪费严重,是农村建房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农民建房大多数是自己摸索着建,房子虽一次比一次好、一家比一家好,但住宅设计不合理,给采光、通风、排水等留下隐患,致使房屋更新换代速度快。同时,有的农户生活用房和生产用房常常合二为一,卧室里存放粮食、杂物,住宅连着畜禽养殖等生产用房现象到处可见,严重影响卫生状况的改善。

(三)农村住房缺乏质量认定,建房质量整体欠佳

目前,农村修建住房一般都是凭借经验和建筑施工常识进行,整个建房过程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工程质量认定,农民建房几乎都没有正规设计图纸,施工队伍大多是个体工匠组成,绝大多数没有经过技术培训,专业水平低,工艺落后,缺少必要的质量监督,加之部分农户建房用的是旧房子拆下的建筑材料,质量较差,导致安全保障系数低,抗灾能力较差。

三、新农村住宅规划设计的策略

(一)新农村住宅应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功能齐全

优秀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对于村容村貌整治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对改善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随意建设、模仿严重的状况,对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起到积极作用。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具有短缺性;新农村规划应该以土地的集约使用为宗旨,以节约尽可能多的土地,为农村长远的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

1.道路建设要做到系统合理、科学

道路建设要结合当地的地形,今后产业发展方向等因素,来确定道路的规划,采用数学方法,经过科学分析调查,计算现状道路的车流量、人流量来建设合理的路网体系。

2.提高绿地覆盖率

绿地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净化空气,随着小城镇的不断发展,逐步实现小康,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及工业将不断的得到发展,而使得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加大绿地的覆盖率,合理布局,将会使一些小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被生态系统自身净化,这是保护生态环境一个简便有效的途径。

总之,集中规划便于实现道路硬化、亮化、水源净化、村庄绿化等整体美化。大大缩短了村村通公交的进程,改变零散住户出行难的局面,同时也减少了通电、通水、通有线电视等对物质资源的浪费,有益集中完善附属配套设施建设。

(二)体现地域特色、民族特色

村落是社会文化的最基层单元,其街巷、建筑、环境及居民生活状态、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动等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传统特色。它是构成中华民族数千年古老文化的载体。我们在农村住宅规划中,要注重延续村落原有的建筑形态、空间构成、院落布局等建筑文化特色,协调好与旧村的关系,使新村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和功能设计与旧村能有机衔接,实现新旧村落脉络的延续和空间形态的自然生长。

1.坚持人居与自然和谐,避免破坏生态

新农村规划建设应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突出农村农业生态。不搞过度的“硬底化”工程,不轻易推山、填塘、砍树,尽力保护自然的原生态。要注意保持农村传统文化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遗产。应注意生活、生产和工业用地的适当分离与合理布局,防止只见新房不见新村,或者有了新村没了新鲜空气。

2.应充分采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和传统做法

地方材料大多适用、质朴、典雅,结合传统做法能使建筑周围的景观和环境彼此融合,浑然一体,自然天成。这样做,能赋予新农村社区住宅立面造型以浓郁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从而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因此在农村住宅建设中,应尽可能挖掘和使用地方材料,逐步探索出适合地方材料的建筑艺术造型和表现方法,从而形成独特的,具有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新农村社区住宅风貌。

(三)要适当兼顾农民生活习俗

以农村目前的文化习俗来看,有着很多不同于城市的特点:其一,农民空余时间多,居民之间交流的机会较多。其二,以种植业为主,粮食收获过程中的晒谷场、打谷场和粮食贮存仓库占用一定空间。其三,随着农村机械化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在生产和生活的配套设施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尤其表现在农民的交通工具和生产工具上。因此,在村庄规划尤其是农民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就要尽可能考虑到农民茶余饭后及劳作休息纳凉、农民生产和交通工具存放、农作物晾晒、存储以及儿童活动游戏等场所的设计与布局因素。

(四)户型设计

在户型设计中充分考虑当地村民的生活习俗,在大中户型入口处均设有传统型式的堂屋,每户人家分别设有前、后两个院子,前院主要以日常生活为主,后院主要以种植为主;每个户型中均设计有较大朝南的露台,充分满足居民对晾晒的要求。其余功能均做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不互相干扰、交通顺畅,客厅与餐厅、厨房空间配置紧密协调,有直接采光,并保证了日照的要求。

(五)立足营造完善的社会服务环境,注重服务系统的完善

在新农村规划中,社会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要考虑村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动轨迹,如乡村级商业服务设施应布置成外向型,设在人流交通必经之路的出入口附近,使村民方便顺路购买。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存放与垃圾处理也是农村服务环境的关键问题之一。在村庄住宅规划中,根据居住规模设置垃圾存放点,避免公共场所的交叉污染,委托专人清运和处理。村民家畜各家应规划饲养场所,要集中管理,不得自由放养,以免粪便影响卫生。

(六)规划设计要强化和谐性

新农村建设是通过农村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充实农村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农民丰富活泼的生活空间和具有归属感的精神家园。因此,编制设计村庄规划必要征求当地的农民意见,使规划设计编制的过程变成一个政府、专家和基层干部群众互动的设计过程,从而增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群众的认同感。

四、结论

总之,我国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走城市化的老路。应当循序渐进,不断的自我完善,寻找适合我国农村建设的可持续的规划之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的繁荣,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以达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刘文新:《农村住宅庭院规划设计浅谈》,《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1992年第1期。

新农村住宅设计篇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大农村的经济也在迅速的繁荣和发展,大量新农村住宅崛起,中国农村小康住宅电气化近十年来有了很大进展,大量的家用电器进入了农村家庭,人们对用电的需求也提高了。我们设计工作者在新农村住宅电气设计中应满足农民对住宅建筑设计的新的要求。

1、新农村住宅的类型、特点

新农村住宅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村镇居民小康住宅小区,第二是非居民小康住宅小区;第三是村镇居民和非居民综合的小康住宅小区。建筑结构形式方面有:木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框架结构等等。层高有一层的、二层的、三层及多层或高层的。另外农村小康住宅在形式上很多,大体分为:单元式、单体式、公寓式、组合式、庭院式、别墅式、西式等。对于以上各种形式的农村小康住宅,建筑电气的设计与施工应因地制宜、取长补短,根据具体条件和资金来确定具体设计方案。

根据调查所知,原有的农村住宅主要是村落式,也存在着部分散居户,无论是集中或散居,基本上呈现出院落模式,院内北面是正房,东西方是厢房的一层四合院。用电负荷只有照明和电视机用电,基本上没有其它家用电器,所以用电电源只从外网引一路电压为220V,线径为2×2.5mm2的电源线即可。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的农民住宅除了照明、电视机用电外,增加了各种家用电器设备,如空调器、电冰箱、电饭煲、微波炉等,由于这些大容量家电剧增,用电负荷也相应增加,2×2.5mm2的电源线已经远远不能承载用电负荷,线径2×10mm2的电源线才可满足用电要求。

2、新农村住宅的电气化基本功能设计

(1)供配电系统;

(2)照明系统;

(3)电话系统;

(4)计算机网络系统;

(5)有线电视系统;

(6)门禁对讲系统;

(7)防雷接地系统。

3、新农村住宅供电电源与配电系统

新农村住宅供电由小区变配电所引入,应采用三相四线(TN-C-S系统),经重复接地后进入单元总电表开关箱,改成三相五线制(TN-S系统)后再放射到各用户,配电箱中应有短路、过载、漏电保护,断路器应选用能同时切断相线、中性线的断路器。

住宅按面积一般可分为4类:一类住宅(34~45m2以下);二类住宅(45~56m2);三类住宅(56~68m2以上);四类住宅(大于68m2)。《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中规定:一、二类住宅用电负荷不小于2.5KW;三、四类住宅用电负荷不小于4.0KW。

随着家用电器的增多,为避免电气线路过载和降低谐波电压的影响,户内配电系统应采用多回路形式,至少应设照明回路、一般插座回路和空调回路,如实际需要也可将厨房和淋浴室设置为单独回路。

4、新农村住宅电气设备的选择

住宅电气设备包括室内外导线及电器设备,选择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住宅用电的安全及经济效益,因而必须在工程设计中合理选用导线和有关电器设备。

导线的选择主要是确定导线的型号和规格,其原则是既能保证配电的质量与安全又能节省材料,做到既经济又合理。其中导线型号应按使用工作电压及敷设环境来选择;导线的规格(导线截面)可按下列要求进行选择:①有足够的机械强度;②能确保导线安全运行;③能保证电压质量。

电器设备的选择主要指电源配电箱、电表、控制开关、漏电保护装置及电源插座等的选择。

5、防雷与接地系统

防雷内容一般可分为:防直击雷、防雷电波侵入2个内容。就防直击雷而言,一般是在屋面屋脊、女儿墙等易受雷击部位设置避雷带,然后通过引下线与接地装置可靠连接,安装时要注意屋面突出的金属部件与避雷带全部可靠连接。为了防止防雷电波侵入的危害,可在电缆进出户处将绝缘子的铁脚支架可靠接地,同时安装避雷器或其它型式的过电压保护器。

在住宅电气设计时,为确保电器设备和人身安全,务必做好用电系统的安全接地。目前我国的住宅配电系统方式一般有3种:TT、TN-C-S和TN-S系统,在进行设计、施工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接地系统。

农村住宅安全用电是保护农民生命安全的大事,必须做总等电位联结及局部等电位联结。防止外电路的故障电流在接地电阻上产生得高电压沿PE线引入用户,采用等电位联结是防止事故的有效措施。

除了总等电位联结外,还应作局部等电位联结,特别是浴室等电位联结,将0、1、2、3区所有可导电设备外壳及外露导体连接起来,与建筑物接地体有效连接起来。

6、新农村住宅弱电系统(电话系统、网络系统、有线电视系统、门禁系统)

电话、网络、有线电视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一般家庭应设三个弱电入户线路:一回电话线路;一回网络线路;一回有线电视线路。电话终端盒设在客厅、卧室;网络终端盒设在书房、卧室;有线电视终端盒设在客厅、卧室。弱电线路应埋管线至住宅内,分线盒或楼层公用分线箱,应设置在楼道等公共地方,便于维护检修。

门禁对讲系统将是智能建筑小区的基本配置,在新建商品住宅设计中,有的城市已强制实行。楼宇对讲系统从普通对讲,发展到黑白可视对讲、彩色可视对讲,功能更趋向多元化。门禁对讲主机设于单元门上,每户入门处设对讲分机,来客时通过视频可以看出来人,轻按开门锁按钮即可开单元门,方便、安全。

新农村住宅设计篇7

一、前言

为了贯彻落实2006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的文件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于2006年8月份组织了专项农宅设计方案征集活动,此次活动邀请了全市综合实力名列前茅的11家甲级建筑设计单位参加,每家设计单位对应一个远郊区(县),我院被指派为北京市门头沟区南辛房村作农宅设计。

二、现场调研

此次设计任务属于公益活动,在没有设计费的情况下,院里却 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接到通知后立即组织了相关设计人员,于2006年的9月10日,对北京市门头沟区南辛房村做了为期三天的调研。

在调研期间我们发现,地理位置上,南辛房村座落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寺镇域中心区,在镇政府北侧1公里处。该村北行2公里是北京市著名的寺庙潭柘寺,西行2公里是北京市级天门山森林公园,东北行2公里是广慧寺和望都峰景区,正南方紧邻潭柘寺镇,是京城游客通往谭柘寺的必经之处,潭柘寺每年50多万的游人全部从此村路过,南辛房村发展民俗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人文优势。同时南辛房村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村内有明代弘恩寺遗址,古朴的村民住宅旁古老的拴马桩、上马石和村民院内的石碾子、石磨等都向人们诉说该村的历史沧桑。南辛房村历史上建有舍粥棚和茶棚,据说乾隆皇帝到潭柘寺公园进香礼佛路过此村时,多次在此停留喝粥饮茶。南辛房村现有住家789户,1419人,其中纯农业户口为470户,平均每户2.5人,主要经济来源为农副业及运输业,人均年收入5500元,村落地势东高西低,村西侧为新区(中心村),村东为旧区,地形多为山坡地,住宅多为早期砖木结构、砖石结构或者土坯石墙、乱石土坯围墙等,屋面多为当地的页岩片石瓦屋面,木格门窗,因地形复杂,故朝向较为杂乱。

三、南辛房村农宅设计分析和展望

根据调研结果及南辛房村落的现状,得出“环境立镇、文化兴镇、旅游富镇”的设计原则, 把注重环境(自然环境与地形地貌环境)保护,弘扬地区文化与“文化名城、旅游强镇”“旅游富村”紧密结合在一起。分期建设,逐步发展,强调规划的可实施性。本着全面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指导思想。与整个区域的规划协调,坚持统一规划的原则,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将南辛房村的建设融入京西历史文化古村落群的规划之中,将南辛房村的规划融入潭柘寺镇“环境立镇、文化兴镇、旅游富镇”的规划之中。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为新农村建设积累经济基础,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通过规划将旅游服务区沿路边集中、住宅向村内集中,促进新村适度集聚发展,推进土地的集约利用。充分利用地区的产业资源、自然资源及周边资源,变资源优势为农民致富的条件和途径。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改善村庄整体生产、生活环境;坚持环境整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有效形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格局。合理保护和利用本地资源,尊重当地文化和传统。在新村建设中,尽可能利用所拆旧房的石板屋瓦,充分保留现存栓马桩、石磨、石碾,将可保留的门、窗及其他老建筑上有传统特色的小构建保留、修缮并结合到新村建设中。充分利用南辛房村集体文化优势,传承历史文脉,建设特色农宅,村东现状住宅虽因年久失修,房屋质量差,但不同时期建造的房屋见证了村落的发展历史。房屋就地取材而建成,很好地结合了山坡地形;传统形式的细部处理,如窗格,砖雕,门楼以及块石铺砌的街道景观等等,都可以成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返朴归真追怀自然的良好素材,是京郊农村发展周边旅游的重要资源,这些都可成为现代新农宅设计借鉴的文化因素。根据现状的条件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期,新建农宅建设不应一味贪求城市化,而应基于农村现状经济水平和农村的生产生活习惯,考虑今后的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

四、南辛房村农宅的方案设计

遵循设计分析得出的设计原则,及我国对“节水、节地、节能、节材”刻不容缓的要求,我们展开了南辛房村农宅的方案设计工作。

1、户型设计

农宅首先考虑自住,在自住的基础上结合民俗旅游等多种使用的灵活性,因此我们在户型设计上采用于多种居住形态:

居住形态一:二层建筑,满足三代同堂自住需求;

居住形态二:二层建筑:首层自住,二层用作子女探亲时的临时用房,旅游季节可作农家乐接待游客住宿,庭院和屋顶平台均可作为游客娱乐活动的场所;

居住形态三:二层建筑:位于街角,首层,二层屋顶及庭院可经营餐厅、小卖部等,二层自住,满足本村和旅游季节民俗餐饮业需求。

2、功能布局设计

功能布局上主要居住用房座北朝南,适合农民居住习惯。各功能用房布局紧凑,有利于采暖和水管的集中使用,功能及季节安排灵活性大。居室、庭院、屋顶平台等各功能用房彼此密切联系。节约用地,严格按照北京市农村宅基地面积指标要求,用地方正,这样可以保证在组团拼接时道路占地少,杜绝土地浪费,充分体现“节地”的要求。

3、造型朴素和谐

设计时我们充分使用当地地方材料,降低建设成本,体现“节材”要求。造型上遵循传统中式建筑特征,手法简洁,突出乡土气息,体现地域文化特征,而且经济易行。

a、墙体为当地产品粉煤灰砖,240厚,100厚聚苯外墙外保温。

b、屋面采用本地石灰石片瓦。

c、基础及勒脚采用本地石灰石砌筑。

d、庭院及室内铺装采用本地石灰石页岩。

4、节能环保措施:

建筑物居室座北朝南,南侧开大窗,二层设玻璃暖阁,冬季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纳入热量,晚间设置厚窗帘利于保温。北侧开小窗,利于夏季通风。

a、首层二层采暖分路控制,冬季居住人口少时可只开启一层,便于“节能

b、建材多采用当地天然石材,降低初始投资,与自然和谐统一,促进节能环保。

c、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在屋顶设置太阳能集热器,解决一年四季热水使用及冬季取暖问题。

d、屋面,庭院设置雨水收集,将雨水收集至庭院中水窖,可用于庭院绿植浇灌和庭院卫生,无需附加设备,充分做到“节水“的要求。

e、经过调研,原村东坡上多为老旧宅院,房屋年久失修,属于第一批修缮或拆除对象。拆除过程中,应尽量回收使用老房的有价值建材,如石板,木窗格,砖雕,木材等,节能和翻新的同时,延续古村的文脉和历史。

五、农宅方案设计成果得到高度认可

2006年底应邀的11家设计院共完成37个农宅设计方案,经专家认真评审选出27个推荐方案,我院为南辛房村设计的农宅获得了各专家的好评,被评为第一名。

2007年1月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将入选的27个方案汇编成册,并免费发放到各个村民的手里,请他们提出宝贵意见(右图为积极踊跃的村民)。此活动在京郊农村获得了积极反响,农民纷纷回信反馈了意见,我院的南辛房村农宅设计方案被印刷在第一页。

根据各村民反馈的意见,同时为了更好的了解农民对农宅设计方案的意见、更好的促进设计师对农民意愿的了解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于2007年7月19日下午在市规划展览馆召开了农民意愿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南辛房村的书记对我们的农宅方案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夸赞我们的设计不久充分的考虑了当地的民俗、民风,而且符合当的发展需要及农民的需求和习惯,当地村民非常喜欢我们给他们设计的房子。

六、细化南辛房村农宅样板间设计

虽然我院设计的南辛房村农宅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毕竟是停留在图纸阶段,对村民来说,还是比较粗向的,为了给村民比较直观、具体的认识,门头沟区规划局决定在南辛房村盖两种规格的农宅样板间。照理说农宅图样已汇编成册,我们此次的任务也该结束了,但我们为了彻底贯彻2006年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答应了门头沟规划局的要求:免费为南辛房村完成150/180平米两种规格样板间的施工图设计工作。

为了彻底满足当地群众的需求,我们就两种规格的样板间同南辛房村委进行了多次沟通。通过沟通,我们除了对功能、外观的进行了细化之外,技术上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两种规格的样板间在墙体做法上采取了两种绝然不同的做法(见下图)。墙体做

法一采用的是现代复合墙体做法,此做法目前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不仅使建筑有很丰富的外观形式,更为突出的是它有很好的隔热性能,能提高建筑的舒适性及节能上的经济性,美中不足的是初期投入比墙体做法二多一些。墙体做法二是较为常见的贴面砖墙面,比做法一相对简单,但缺少了做法一的舒适及节能的优势。两种做法各有优缺点,在使用的过程中能让当地的村名能有有个比较和选择。

因为当地的建筑有自己独特的传统风格,为了保留当地的建筑特色,我们对立面也进行了大量细化工作。

新农村住宅设计篇8

关键词:新农村住宅功能适用性地域风格

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已有时日,新农村住宅的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然而在调研中发现,新建农村住宅在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旧”到“新”的转变过程中,其功能、风格等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此次调研,我们对关中地区旬邑县各村庄的新建农村住宅的建筑功能功能与建筑风格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寻求改进、优化的方法,希望能为设计出功能合理、具有地域风格的优秀农村住宅提供参考。

传统关中民居的形制

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该地区传统的民居形式在中国的民居建筑史上具有源头性、经典性的重要地位。处于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民居,在漫长的历史过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形态,显示出各个地域的文化特征。

平面布局

由于关中地区夏季炎热,宅院的平面布局多为南北向、窄长形的院落布局(图1-1),虽然不像北方大城市中的四合院那样封闭、严谨,但仍采用轴线对称、围合成院的形式。这种窄长形布局借助两侧厢房形成的阴影,使院内空间长期处于阴影区中,在夏季起到良好的避暑作用,并且利于院内通风。

关中多独院式民居,院落由木构架、土坯墙、夯土墙、砖墙为材料的单坡顶建筑围合而成,屋顶形式以硬山式居多,坡面均朝向内庭,高耸的单坡顶屋脊,有效减少风沙的侵袭。房间布局沿中轴线对称布置,以坐北朝南的院落为例,一般由南向北依次为门房、庭院、两侧的厢房、正房和后院等部分构成(图1-2),功能布局紧凑。从高空俯视,院落形似一个顶部内凹的长方形盒子。

立面装饰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外立面,墙身一般夯土砖材料,建筑色彩以灰黄色为主,整体上显得朴素而不失稳重。建筑的各个部位均有装饰――木雕、石刻、砖雕都有发展,其中石刻、砖雕居多。门楼、照壁、屋脊、神龛、上马石、栓马庄等部位均体现着精致的砖雕和石雕(图1-3),呈现出一种端庄典雅、严谨实用的文化风格。

关中地区农村住宅的现状与分析

在新农村建设中,无论是整村搬迁还是旧村改造,新建住宅都在努力向城市化发展,这将是我国农村住宅演进的必然趋势。但应该认识到,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科学、谨慎的引导农村走向现代化,而不是一味的“克隆”与“复制”。对此,我们对关中地区旬邑县的琅琊洼新村、大槐树村、镇头村等多个村庄的新建住宅的现状展开了调研与分析。

住宅的功能布局

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新”与“旧”的关系,在继承传统关中民居建筑优点的基础上,使农村住宅向城市化、现代化发展,是设计出优秀的新农村住宅的关键。目前,土地资源日趋紧缺,农村宅基地面积普遍缩小,但这并不代表农村住宅的功能也随之减退。新农村住宅的设计应该向着功能紧凑、布局合理的集约化方向发展。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并总结出目前该地区新建住宅中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1)缺失必要的院落空间

前院的缺失:传统关中民居中,庭院是其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关中民居的精髓。然而在一些新建的农村住宅中,前院消失仅保留了后院(图2-1)。前院的消失,导致住宅的客厅与街道仅一门之隔,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毫无过渡的衔接,使安全感大大降低。没有了前院也就失去了良好的邻里交流空间。

后院空间利用不充分:无论是传统或现代的关中民宅,后院一直是村民进行简单生产劳作的场所。后院的使用频率很高,然而前院消失加之室内储藏功能较弱,导致后院储物负担加大。由于没有合理的分类布局,物品存放零散、随意性强、占地面积大,影响后院的正常使用。

(2)居住空间不满足村民的使用需求

空间大小分配不均:调研中发现,相对于城市住宅起居厅面积多在12~25平米而言,农村住宅起居厅面积普遍较大,反而卧室的面积有些小,储藏空间也偏少。这样不仅造成面积浪费而且影响其他功能空间的设置;

厨卫空间设计不符合实际使用需求:调研发现,新建的住宅室内都有厨房、卫生间,但村民又在后院自建了厨房与旱厕。经调研得出下列原因:①厨房:新建住宅的厨房虽设计在室内,但生火方式仍以柴草、煤为主要燃料而且存放于后院。生火时需要多次往返于厨房与后院,不但使用不方便而且影响室内卫生。②卫生间:由于关中地区较干旱,取水困难是当地一大问题。另一方面,自来水尚未每村接通,即使开通自来水的村庄,也经常受停水和限时供水的困扰,冲水厕所在当地实用性不高。

(3)储藏空间严重不足

住宅的储藏空间对于在城市生活的人们来说是非常实用的功能。在农村,住宅承担着生产与生活两大部分功能,相比城市,储藏空间更显得不可或缺。然而,当地新建住宅的功能组成中忽略了这一重要功能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便用空闲的房间当作储藏室来存放粮食及物品,可是在人口多的家庭中,由于没有空余房间,缺乏储藏空间这一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储藏空间的合理与否是体现农村住宅适应性的重要因素。

住宅的建筑风格

(1)千村一面的现象严重

新建的农村住宅成排布置,无论在形体、色彩、立面装饰上,均采取“复制”的方法。“整齐划一”的建筑外观使人们不得不在每排住宅端头标示出每户的姓名及门牌号,以防村民回错了家。

(2)缺乏关中地域风格

新建的农村住宅失去了原有的风格。传统关中民居建筑的形制、立面的装饰元素及色彩在新建住宅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欧式元素。甚至在有些建筑上,出现了中式屋顶形制和欧式立面装饰的混合风格。(图2-2)

农村的发展正处于转折时期,村民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居住者无序地满足自身生活需求,必然带来的是对原地区民居形态的破坏。如何对其进行适当引导,力求在建筑功能发展的同时保持建筑的地域性,是每个设计工作者的责任。

关中地区新农村住宅的优化

通过对多个村庄的住宅现状的调研与分析,找出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中住宅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实例对新农村住宅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功能性、地域性两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住宅功能空间的优化

(1)院落空间:

①恢复前院,以低矮的围墙营造前院或以毗连温室形式代替(图3-1)。庭院是关中民居空间要素重要的物质承载,是关中民居的精髓。前院,虽在功能上弱化、,但不可或缺。它不仅是连接内外的过度空间,同时也创造了邻里交流的空间。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说道,住宅中前院的存在可以明显增加人们驻流的机率,为邻里间产生自发性活动提供可能。新建农村住宅的前院可以用低矮的围墙或栅栏围合成具有亲和力的小院子;也可以采用毗连温室的形式作为前院,这种形式既保留了前院的功能,同时对于住宅的冬季保温效果起到提升作用。

②后院内划分区域,杂物分类放置;院内铺地采用透水性材料进行铺装。后院一直都承担着生产劳作、存放杂物的作用。调研中我们看到,农宅的后院存放着柴草、农具等物品,而且存放都是围着院墙底部堆放,零乱且占地方。建议在院落中划分区域、分类存放物品,通过简单搭建形成立体存放空间,将常用物品放于下部不常用的存于上部,让院墙的上部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不必要的占地。

农宅的后院,为了干净整洁被厚厚的水泥覆盖,几乎没有种植。在夏季,地表温度很高,使人无法久留。这种情形,失去应有的生命力与活力,成为纯粹的交通空间。因此,建议院落中的道路或者活动场地多采用透水性材料进行铺装,同时保留一些区域种植蔬菜、花卉,增加院落的生气;另外可在院中种植一棵大树以在夏季遮荫。

(2)厨卫空间:

①增大农村住宅的厨房空间,增强储物能力。在关中地区,由于气候原因不适合使用沼气,生火燃料仍以柴草、煤等为主。由于目前建成的住宅厨房面积偏小,厨房存放的生火燃料较占地方,影响厨房的正常使用;而且由于空间偏小储存功能弱,生一次火经常要几次往返于后院取生火燃料,很不方便。因此建议农宅的厨房空间应适当增大并且在厨房里设计存放不同类型物品的储藏空间。

②厨房的位置要考虑与放置生火材料的院落的联系。为了让厨房便于使用、提高效率,应使厨房尽量靠近存放柴草等生火燃料院落的距离。建议在布局上,可将厨房与储藏空间结合,使院落与厨房通过储藏空间相连。不仅便于存取物品,而且在冬季可利用储藏空间形成缓冲区,利于室内保温(图3-2)。

卫生间优化建议:

院落中的旱厕在一段时间内仍有必要存在;室内卫生间预留管道,前期作为储藏空间。关中地区较为缺水,只有部分村庄通有自来水。就目前情况而言,室内冲水卫生间还不能完全发挥作用,旱厕在一段时期内仍有存在的必要。在住宅设计中加设日后可改为卫生间的储藏室及其他可令灵活改动的房间,在以后需要时改建,增强建筑的适应性。

(3)储藏空间:

农村住宅的室内外宜多设置储藏空间;充分利用室内外的上部空间等形成立体的储藏空间。农民有着节约的生活习惯,喜欢保留各种各样的杂物,储藏物品如生活用品、农具等。调研发现,村民通常是利用地面存放物品,即占地方又影响日常交通行走。建议增加不同高度的储藏空间,提升储藏空间的面积,并使储藏的物品分区、分类存放。比如,可根据需要可在房间中安装吊柜、设置半地下室以及室外院墙上可设计格档,分区分类进行存储。既节省占地又增强存储能力,形成立体存储。

建筑风格与形象的优化

新农村住宅的建设,注重建设的速度却丢了建筑的性格――建筑地域性。如何在农村住宅向着城市化发展的同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保持建筑的地域风格。对此,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1)建筑材料与色彩的优化

通过对传统关中民居建筑材料与色彩的提取,制定统一标准,采用现代技术结合传统材质与色彩,恢复其地域风格。传统关中民居建筑的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土墙、青砖、灰瓦、木质格窗等,建筑的色彩来自于建筑材料本身的颜色,建筑材料与色彩都具有统一性,源于自然且融于自然。因此,在现代农村住宅的地域风格保持风格方面,屋顶可采用传统民居形制的灰瓦进行铺装;墙基采用青砖包砌,墙身可采用现代工程做法,而墙身外部可用传统的泥土装饰,这样在保证建筑结构安全与保温性能的同时又找回了传统民居建筑材料的质感与色彩。

(2)建筑装饰元素

在关中地区传统建筑的装饰元素可谓极其丰富,如入口的门楼及硬山墀头都有石刻和砖雕,厢房的山墙影壁、人字山花等的砖雕。丰富的传统元素装饰构建与新建住宅混乱不堪的装饰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恢复建筑材质与色彩的基础上增添传统关中建筑装饰构建,对恢复关中地区建筑风格起到关键作用。

优化建议:对传统关中民居建筑的装饰元素、符号进行提取并将其简化,进行批量生产形成成品构件,经过简单的施工即可安装。每一个建筑部位提取出多种样式,供村民们选择,在保持关中地区整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使每户住宅又有保留相对的个性。有效杜绝“千村一面”的单调风格出现。

结语

对于新农村住宅的设计,应该认真体会、分析农村住宅与城市住宅不同的功能需求,只有深入农村生活,了解各地区农村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独特的传统民居形制,才能真正设计出适合当地环境、符合农村实际、体现各地区独特的地域风格的优秀农村住宅,让源于自然的农村住宅重新融于自然。探索农村住宅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仅通过本文为建设优秀的新农村住宅提供一些建议及参考,同时希望能引起对农村住宅建设的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李泽慧,“北京郊区新农村的住宅优化设计”,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8年硕士论文。

推荐期刊
  • 新农民
    刊号:13-1160/C
    级别:省级期刊
  • 新农药
    刊号:--
    级别:省级期刊
  • 新农村
    刊号:33-1064/S
    级别:省级期刊
  • 新农业
    刊号:21-1091/S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