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内部审计的方法8篇

时间:2023-09-06 09:30:52

内部审计的方法

内部审计的方法篇1

【关键词】医院内部审计 内容 方法分析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强化,人们对医疗单位的审计工作的认识越来越强,并且逐渐将医疗单位的财务、经营以及专项审计等工作内容作为单位内部管理和监督的重点。当前医疗单位内部经营和财务管理中存在很多影响因素,进而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包括人为、环境以及体制等因素,故必须要分析医院内部审计的内容和影响因素,从而更好的提高医疗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更好的为医疗单位服务。

一、医院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1)财务内部审计是医院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审计是关系着医院财务收支、经营成果、内部报表、财产物资、资金运用、债务债权、经营损益以及成本费用等多个环节,必须要通过多个环节全方位的配合,从而才能对医院内部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且改评价具有真实性和合法性,可以起到监督和指导作用。医院领导以及相关负责人制定经济相关的条例和方案等都需要根据财务审计的相关内容进行组织设计,保证医院资产的完整性。

(2)医院内部审计中经营审计是指对医院内部业务和医院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和监督,并且对医院活动和业务经营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等进行评价,对于医院内部活动以及财务工作的问题进行查找,并对其进行修正和修改,从而制定切实有效的策略和措施来提高经营审计的水平和能力,提高医院经营管理的效率,改善当前的状态。

(3)专项审计主要是针对医院内部贵重药品、设备以及材料和基建购置、储存和应用过程等进行监督和审计,从而保证这些重要的设备、药品以及材料和基建设备等能够满足医院工作的需求,降低医院的管理风险,减少资源的浪费。通过对这些项目的监督和审查,从而提高其经济利用价值,发挥更大的效益,确保医院价值服务的提升。

二、医疗内部审计的方法

(1)建立和完善医院内部审计制度和组织系统,首先要对医院的内部审计制度进行建立和完善,并要根据国家卫生部相关的文件和政策等来制定医院资深的审计机构或者部门,该审计部门必须要具备独立性的特点,不受其他外界环境以及自身机构的影响,能够起到监督和审查的效果。随着医疗单位业务类型和项目数量的增多,经济领域的活动也在不断增加,涉及到的科目和类型也越来越多,医院领导等需要不断的对审计水平进行提升,在审计部门必须要配备专业的审计人员,通过招聘考核等进行择优录取。从意识上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并且要积极的进行培训和指导,打造医院内部高水平、高素质的审计团队,更好的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服务。

(2)转变医院内部审计职能的模式,提高审计机构的地位。当前医院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化,逐渐出现了所有制形式、运行模式、管理方式以及投入和分配方式的转变,对医院审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在医院内部审计中必须要起到对医院内部活动的审查、防止弊端以及稽查错误等,从而实现对经济活动的监督、评价和控制。审计模式也从监督主导型向服务模式转变,对医院的财务交易进行授权和记录,保证报告和财务记录等一致性,保证财务工作的规范化和透明化,避免信息纰漏的存在。并且要从根本上确保医院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不受经济活动负责人的影响,着眼于经济效益和社会利益,确保其服务质量。

(3)完善审计机构,提升审计能力和水平,必须要根据医院内部项目以及部门等配湎嘤Φ纳蠹苹构,并且要配置相关的设备和人员,加强机构自身的建设和调配,根据医院的经营情况制定审计计划,并且要严格按照审计计划等进行落实和实施。招聘具有较高学历和水平的审计人员,并要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和指导,重点针对医院管理、护理、临床以及经济方面的内容的培训和教育,打造专业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的为医院服务。

(4)拓展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医院领导以及项目的负责人等对审计工作高度重视,才能发挥好审计工作的水平。当前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对医院财务收支进行监督和防弊,还要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纠错,并要面向人力资源、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将传统的医院内部审计模式和制度进行转变,保证审计制度的完善性,保证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具体化,从而将医院审计工作的面进行拓展,延伸审计工作的范围,对医院内部的舞弊问题 以及存在的其他纰漏等进行严厉检查、监督和打击,从而提升医院管理的综合水平。

三、讨论

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是随着医疗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产生的管理模式,该内部审计工作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并且要以服务于医院单位的经营和效益提升为前提,保证医疗项目的顺利开展。故需要加强对医院内部审计内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从而制定更适合医院发展的审计模式,提高审计的水平和综合能,减少医院经营项目的纰漏和问题。

参考文献:

[1]昂慧,杨冬叶,曾英玉,刘杰,万丽红,陈佩珠,周凤.医院内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方法和一般程序[J].中国卫生经济,2011.

[2]宋亚洲.我国公立医院的审计主体框架研究――基于文献分析法[J].现代医院管理,2015.

[3]陈佩珠,林格,古佩明,林丽婷,周凤,侯劲松,黄秋雨,王玲芳.医院内部审计风险问题的防范与控制研究[J].时代金融,2012.

内部审计的方法篇2

关健词:医院内部审计;内容方法

医院内部审计主要是由单位内设的审计机构从内部对资产及负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有效的控制、监督等,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具有不同于外部审计的特征,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只有搞好内部审计的监督,才能保证医院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有效实施和防止微观经济活动中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当前市场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如何把握关键,有的放矢地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是内审工作应该注重的新课题。以下就医院内部审计的内容和方法,谈几点认识:

一、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完善性和有效性

内部审计应从内控制度入手。医院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的会计核算应该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财务准则,并根据本行业适用的国家财务规定,制定相应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它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会计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以及财产保护和财务会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措施,包括各部门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等;管理控制制度除组织机构的设置外,还应包括管理部门对事项核准和决策步骤上的程序记录,从而有效地监督和服务于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审计人员应根据医院经营特点和会计核算过程的关键控制点以及单位或部门应当遵循的有关规定,判断本单位内控制度的内容是否齐全,方法是否可行,单位是否在这些方面建立了监督管理制度,重点审查其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完善性;其次应对单位已有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审查其是否符合行业规定,是否适用于实际情况,是否得到贯彻执行,从而审查其内控制度是否有效。

医院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亟待完善:医院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体现在门诊收费、入院预交费管理、出院结帐、药品计价、药品会计汇总核算等方面。和传统手工记帐方式比,一方面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会计资料存储方式发生变化,各种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储存在磁(光)介质上,有形记录比传统手工会计大为减少,直观性较差,修改、擦除和拷贝均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这就给一些不法之徒篡改、变造会计资料提供了可乘之机;其次,会计电算化中的反记帐或反过帐等记帐清除功能的使用,对会计帐簿的严肃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因为手工方式下,不管是采用划线更正法、补充登记法或红字冲销法来更正,更正错误的过程都会留下痕迹,从而为我们分清责任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另外,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权限分工主要依靠用户和口令授权,因此,应严格操作口令管理,严防泄密或被他人窃取。对实行电算化的软件也应有要高的要求,对有些操要有留有痕迹,以便分清责任。

二、审查各项收入的合法性和完整性

首先分清医院资金来源渠道,分清收入款项,审查其收入来源属于经营的是否合法,有无收费依据和收费代码,有无乱收费的现象,其次审查各类收入的性质是否列入相应的项目,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财务统一核算和管理,对非经营性、专项资金等资金性质有无设置账外账等违法行为,再就是审查有关收入完税情况。主要审查药品收入总额的核定是否正确合理,药品折让收入是否计入药品进销差价,是否执行收支二条线,医疗收入与药品收入的划分是否明确,超出财政部门和主管部核定的药品收入总额的部分是否按规定足额上缴等。

三、审查各项支出的合规性和效益性

对于医院各项支出,应重点审查支出结构是否合理,和收入是否相配套,有关手续是否完备,支出项目是否真实,是否具有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资金使用效果如何,有无挤占、挪用或损失浪费情况;其他支出中有无为了逃避监督的模糊项目,是否非法支出。审计部门应从实际出发,特别要抓住我院的大额资金支出项目(药品和医疗器械采购)和专项资金项目这两个突破口,必要时应对资金使用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通过审计避免经济损失。如我院就用成本核算软件加强成本核算的审计。医院成本核算的对象是医疗服务和药品经营,应重点审查医疗服务成本的划分是否正确,成本核算的方法是否得当,管理费用(间接费用)是否按规定合理分摊,加强成本定额管理,定期审查定额完成情况,必要时和奖金挂钩,努力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

四、审查资产管理的安全性

一个医院的所有资产按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二大类。流动资产中存货占大部份的比例,它带来的收益比较可观(如药品、卫生材料、试剂等)。所以说存货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一个医院的最终经营效益。存货是有形资产,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较快的变现能力,有实效性和发生潜在损失的可能性。医院要管理好存货,首先,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存货内部控制制度,使整个存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其次,就是要严格地按照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管理,把各项规章制度真正落实到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我认为主要要做好实物流和价值流二大控制系统的核对工作。因为价值流存在电脑中,只有在人工核对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

非流动资产主要包括对固定资产的购置、建设、处置等情况进行审查,主要查其账物、账账是否相符,做到每年对万元以上的进行普查,对十万元以上的做效益评估,对新购和报废的设备做一个收益和效益分析,判断是否能赢利,还是为了社会效益等情况。对报废资产处置要严查,主要查处置资金有无按规定入账,还是转做“小金库”随意挥霍等问题;资产处置手续是否完备,大额报废是否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批,账务处理是否正确。

五、审查债权、债务总体情况

主要审查债权债务的明细项目是否清晰,有无责任人员或部门负责;债权债务形成的依据、原因、用途及形成过程,有无呆、死账,有无利用债权债务的问题;有无借债乱发钱物,随意改变借款用途等问题,还要查往来账户,要对往来账户进行核对,做到笔笔落实,分清来笼去脉,做到心中有数。有时也可参考一下每年的会计师事务所所做的年审,以减少一下自己的工作。

六、审大经济事项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主要审大经济事项决策是否经领导班子集体决定,有无独断专行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有无重大遗留问题。如药品和医疗器械还有试剂的采购是否采用了公开招标方式,还有基建等是否也采用公开

招标来进行,是否经过公开的评标,实施过程中结算是否经过外部机构做审核等等,审计人员要积极参与进去,注意全过程的发展,主要考察是否公开、公平、公正,除了事前关心,还要注重事中和事后执行的实际情况。

七、加强HIS环境下内部审计风险防范

医院运用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后,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能再局限于以前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必须对HIS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管理建议。因此必须重新设置内部控制测评体系,并将对HIS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安全性、合理性作为重点内容,从中找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和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要创新工作,包括对HIS的开发和维护、核心业务的数据管理、信息安全、内控制度等方面进行审计检查,发现和揭示HIS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总之,通过内部审计应该达到为医院领导提供可靠、真实、准确的经济活动监督信息,为领导决策服务,实现其战略目标。内部审计还要不断健全审计责任制,强化审计项目质量约束,确保审计证据的客观、公正、充分、有力、到位,有效的发挥内部审计的预警作用。只有科学掌握医院内部审计的内容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为医院的发展保驾护航。为了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发生,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医院审计人员独立于财务部门进行合理合法地审计,都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刚.浅谈医院内部审计的内容和方法[A].经济师,2006,(2):242.

[2]王明东.HIS环境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探讨[B].卫生经济研究,2007,(12):47-48.

内部审计的方法篇3

关键词 审计 免疫系统 内部审计 思考

一、引言

“现代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该观点是由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此后,刘家义审计长又于2008年提出了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审计本质。审计“免疫系统论”在世界审计理论中享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是因为其是以中国特色审计实践为基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的更高定位。由此可见,这一理论不仅丰富了国家审计工作的内涵,创新了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外延,还对如何更好地预防腐败,履行预算执行、经费监控职责等审计实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企业组织内置职能部门之一的内部审计,以是否实现了组织目标、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以及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为其出发点,独立、客观、公正地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基于此,组织需要内部审计对组织面临的风险进行适当的防范与预警,需要及时、持续的监控,以帮助组织对风险做出战略反应。然而,我国内部审计在现阶段仅仅行使着监督检查的职责,该领域的整体水平较低,内部审计因现代管理实践不断的发展、民间审计扩展服务领域以及内部审计部门仍采用过时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等原因使其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但是,审计“免疫系统”的提出和实施有助于摆脱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瓶颈,极大的拓展并推动着我国传统内部审计和审计工作的转型,对内部审计来说,可谓是一次重大的审计理论创新。

基于此,本文从审计“免疫系统”的观点出发,探讨其在加强我国内部审计中所起的作用,对我国内部审计的建设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下文将首先介绍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基本理论,其次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内部审计践行“免疫系统”功能的途径与措施。

二、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基本理论

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指导和作用下,不仅使审计视角、审计范围和审计作用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功能和审计本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更是对审计基础理论的系统创新,推动了审计基础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疫”指的是病毒或疾病,这是生物学对“疫”的解释,也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就人体免疫系统而言,它是指人体具有通过防御、自稳和监视等将病毒清除的功能。那么,审计免疫系统中的“疫”,可以被理解为“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潘学模,2009),这是学术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国家就好比是一个大系统,而何一个国家在其运行过程中都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阻碍和风险,因此,为使经济正常发展,必须实施各种手段以消除这些阻碍和风险。此外,从制度角度看,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屡查屡犯”的本质也是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障碍和风险,因而“屡查屡犯”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疫”。然而,不论是哪种形式的“疫”,都需要一种可以对其进行抵御和化解的机制,审计就充当了这种角色,即具有国家经济运行的一种“免疫”能力。

可见,将审计形象的比喻为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是利用仿生学原理对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全新阐释,不仅丰富了审计的内涵,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外延,还从战略高度上对审计职能的进一步梳理和确定,更是对审计本质的全新阐释,它是重大的理论创新,为我国审计事业明确了长远的发展目标。

与人体免疫系统相似,作为国家“免疫系统”的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同样具有预防功能、揭示功能及抵御功能:第一,预防功能。预防功能即免疫防御功能,通过提前采取措施,以降低并揭示感知存在的隐患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以起到预警的作用,也就是说,审计预防是审计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抵御功能。抵御功能即免疫自稳功能,为杜绝审计中发现的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审计机关通过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对相关制度和法规进行修改。第三,揭示功能。揭示功能即免疫监视功能,是指为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审计机关采取各种措施消灭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危害,审计的揭示功能被认为是审计免疫系统的核心。

三、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

审计免疫系统由众多子系统构成,而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则被认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子系统。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在审计免疫系统中不仅具有其独特的特征,还与和其他几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但是,不论从传统内部审计理论角度来看,还是从内部审计的本质而言,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均提供了一种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免疫系统”,同样具有预防、抵御和揭示职能,不仅可以及时揭示企业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及时发现和处理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潜在的风险发出预警,还能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保证。对整个国家社会而言,其中各个单位的内部控制加强了,内部审计提高了,就会降低出现问题的概率,而在企业中,内部审计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外部环境也会随着其内部审计的变化而发生改善,以有效地发挥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的“免疫”功能。那么,为更好地要发挥监督作用,内部审计还应进一步增加评价和咨询的功能。

虽然内部审计根植于企业内部,但是企业中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因而可以更好发挥其应有的职责。因此,企业内部环境会因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而得到极大的改善,其他审计组织的压力也会在整个审计系统环境发生改善的基础上得以减轻。内部审计则构成了审计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第一道防线。

四、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有效实施的途径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变现状,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一)夯实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理念根基

内部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是对内部审计本质的重新诠释和定位,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念体系。科学的审计理念就是要贯彻落实马克思的科学发展观,用这种观点去探索审计工作规律、把握审计的本质。具体到内部审计工作中,就是要求内审人员树立以内部控制为指导、以风险导向技术为手段、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的内部审计理念。因此,要做到夯实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理念根基,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构建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体系,以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第二,在实现促进内部审计向服务型转型的基础上拓展内部审计职能。第三,以提高企业对风险的“免疫力”作为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

(二)健全我国相关法规准则制度

完善的法律、政策与规则是内部审计有效发挥功能作用,推进企业发展的法律基础,然而,目前我国仍然缺乏一部完整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指导内部审计的工作,现有的内部审计相关法规依据主要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但其属于法规层次,法律效力不高,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没有囊括其中,不能很好的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要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加快立法建设是基础,尤其需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这是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指导下,针对我国内部审计现状,结合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制定具有较高法律效力的内部审计法。该法应具有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视角,充分体现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免疫系统”所发挥的功能,体现严谨的逻辑结构及较强的实践指导性,明确基于“免疫系统论”下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职能和作用等问题,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为内部审计合法、有序地开展提供法律保障。除此之外,还需健全内部审计准则体系、建立组织自身内部审计制度以进一步确保相关法规准则制度的有效实施。

(三)完善内部审计运行环境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处处受限,各部门不能很好的协调合作,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降低了内部审计人员积极性。基于此,首先,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以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要求内部审计机构需脱离于组织中的其他管理部门,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因为内部审计是否具有较高的独立性,直接受到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合理与否的影响。其次,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这是因为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制约。再次,需进一步改善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的关系。内部审计在组织中一直扮演着“保健医生”、“安全卫士”等角色,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发挥受到了其他部门的配合以及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最后,为强化内部审计“免疫”功能,提高内审人员的工作热情,组织还需构建内部审计激励约束机制,进而提高内审人员积极性。

(四)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模式

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管理和效益,而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则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最终提高企业“免疫力”。内部审计应不断创新内部审计技术方法,并主要从扩大内部审计范围,创新内部审计内容;建立内部控制评审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实施以及推进跟踪审计和绩效审计开展等三种渠道着手,积极探索“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发展为目标、治理为核心、控制为主线”的内部审计模式,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增强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功能,切实维护出资人根本利益,强化经营风险,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水平,实现力争在应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即实现以常规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手段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方式和手段的转变。

(五)改进内部审计技术方法

首先,督促企业构建风险预警系统的同时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技术。鉴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会受到不同层面各种风险的威胁,那么风险因素应作为审计对象选择中的关键性因素进行重点关注,这也就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应以风险为导向选择审计对,在工作时要以风险为中心,在经营管理的风险区域运用更多有效的审计资源。其次,采用内部审计信息技术手段。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和运行环境随着日益发达的计算机和网络、电子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也对审计软件和审计技术研发的创新具有更大的需求。最后,建立内部审计免疫检测系统。基于提前发现风险并采取措施化解风险是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主要作用机理,通过建立一种对数据动态分析过程的免疫检测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成果质量。

五、结语

顺应时展而产生的审计免疫系统论,不仅完善和发展了审计内涵和审计职能,更是深化了审计本质,鉴于加强企业风险控制、完善公司治理以及增加企业价值是内部审计的根本目的,本文从当前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出发,在解读了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是审计免疫系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提出实现内部审计践行“免疫系统”功能的主要途径。为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实施不仅需要遵循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领导,还需要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

参考文献:

[1]陆晓辉.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论的意义.审计研究.2009年第6期.

[2]马玉珍,徐行恕.构建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框架的思考.广州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牛波.对内部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思考.中国审计.2010年第4期.

内部审计的方法篇4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手段;方法一、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含义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然而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不仅直接反映这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而且与现代审计活动的开展关系极大。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评价被审计对象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决定进一步审计工作的范围、程序和方法。所谓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指以内部控制为对象,在评审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决定抽查会计资料的、范围和程序,据以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的一种审计方法。它是从传统的会计事项为基础的详细审计转化和过来的一种新型审计方式,由于这是一种的审计方法,不仅减少了审计的风险性,而且提高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审计效益,故被许多国家确定为审计标准之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基本内容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对象是各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进行审计时,应从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内容进行,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各项管理制度之中。

1.责任控制制度。责任控制制度是以确定经济组织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各层次及其人员的经济责任为中心的内部控制制度。它由工作岗位责任制和各部门、各环节、各层次的责任制两方面组成。这种制度主要是检查各种岗位责任制赋予各职能部门和经办人员的责任是否达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的目的。

2.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牵制制度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可靠性及保护财产而形成的一种制度。它主要检查会计事项的处理或不相容的职务是否遵循必须经过两个以上的人员或部门的原则,以防止差错、舞弊的发生。

3.会计控制制度。会计控制制度是指经济组织为了保证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主要是各种凭证的记录、传递,资金的使用,债权债务反映,会计报表编制等各个环节的控制制度和程序。主要是通过帐证、帐帐、帐表之间的相符关系,检查会计数据的可靠性;通过帐实核对检查帐实是否相符,以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性;通过严格的复核审批制度,以保证会计业务处理的合法性;通过定期编制平衡表检查所有数据的正确性等。

4,经营方面各个循环系统的控制制度。它是经济组织内部为实现经营目标而实现生产经营和管理所必须经过的环节和业务操作的控制制度。如成本控制、购销控制、物资控制、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制度等。通过检查这些环节的控制是否严密,反映企业是否能正常地进行经营活动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5.财产、凭单管理制度。财产、凭单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经济组织的财产和各种凭证单据而建立的控制制度,它包括财产管理责任制和凭证单据管理责任制两部分。如财产物资的保管、清点、验收、领用、计划、预算、合同、单据等各个环节,都应实行专人管理。

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其重点是放在对于制度内各个控制环节的审查上,目的在于发现制度中控制的薄弱环节。

三、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手段和方法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范围是极为广泛的,其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一般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和评价两方面,大体上分三个步骤:

1.了解和描述内部控制制度

这一步骤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定手段,了解被审单位已经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的情况,并对其进行描述。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进行了解,这一步骤可以通过查阅有关规章制度、方针及政策等文件,查看组织机构系统图,询问有关人员进行实地观察、查阅前期审计报告或审计工作底稿等手段来实现。它为描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奠定了基础。描述反映企业内部的制度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书面说明法。即将所了解掌握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实际情况完全以文字的形式描述出来。这种描述方法一般是按不同的业务经营环节,分别说明各个业务处理环节上应完成的各种工作,办理业务所填制的各种凭证,有关人员所管的记录和实物,以及他们的职务分工情况等,表述控制点存在情况。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比较灵活,又能表达被审系统的一切特殊情况,不受什么限制。几乎适用于任何类型、任何规模的单位。其局限性是对于业务环节较多的大型单位,用文字说明显得冗长,对复杂情况不易说明清楚。

(2)调查表法。调查表法是指利用表格形式,通过查询来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强弱情况的一种方法。例如,审计人员可以把被审单位业务环节的控制点及其主要预先编制一套标准格式的调查表。在表中,为每个问题设置“是”,“否”,“不适用”和“备控”等专栏,通过填写结果,了解被审单位内部控制情况。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节省审计工作量,对表中列示的“否”专栏,可以引起审计人员的关注,其缺点是调查表格式固定,缺乏弹性,遇有特殊情况,往往因“不适用”栏境得过多而作用不大。

(3)流程图法。流程图法是指用图解形式来描述业务程序及其控制点,显示有关控制环节和凭证记录的产生、传递、检查、保存及其相互关系,便于直观地表现内部控制制度实际状况的一种方法。它是在国外审计工作中广泛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要求审计人员熟悉每一业务环节及其相互关系,识别其中的控制点,牢握制图的技术与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形象直观,便于评审,能帮助审计人员进行思考,并较快地检查出被审系统逻辑上的薄弱环节,并且应用灵活方便,只需变动图中的若干符号,就可更新整个流程图。其缺点是绘制新图,特别是描绘较复杂的业务环节时技术难度较高。

上述三种,并非孤立,相互排斥,在描述某一单位内部制度制度时,可对不同业务环节使用不同的方法,三者结合使用,往往比采用一种方法效果更好。

2.评价内部控制制度

这一步骤的主要目的是在了解和描述内部控制缺席的基础上,应就内部控制制度本身的完善程度进行评价,评价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完善,初步形成意见和建议。一般根据下列标准进行评价:

(1)控制对象:目标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

(2)控制程序:是否清晰明确?是否固定化?

(3)组织机构:是否健全?是否适应控制要求?

(4)执行人员:素质如何?权责是否对立?分工是否明确?相互能否制约?偿罚是否分明?

(5)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可行?

(6)信息资料:记录、凭证等是否健全完备?填制、传递、核对有无严格规定?

(7)成本效益:控制机构、人员、程序、措施、信息等是否进行成本效益评价?是否达到“满足要求、成本最低”原则。

3.测试评价内部控制制度

这一步骤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评审,也就是根据对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业务所发生错弊的检查、,来作出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程序的评价,并结合验证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程度评价,最后对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业务的可予信赖程度作出判断。内部控制制度测试分为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两种类型。符合性测试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情况进行检查评审的活动。其目的是测试执行情况符合制度要求的程度。它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审阅证据、跟踪重做、以及实地观察等;实质性测试是对被审单位的经济信息,各种数据进行审核检查的活动,其目的在于验证、评估信息本身的合法性、真实性。测试中常用的方法有盘存法、询证法、帐户分析法、调节法、鉴定性等。这两种测试方法的联系主要是他们在评审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能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测试的一般步骤是:

(1)检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经济业务并对检查所发现的错弊逐一作出记录。

(2)分析审查样本中发现的错弊的性质和原因。

(3)根据错弊的情况,结合验任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完善程度的评价,对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执行其业务的可予信赖程度进行判断。

(4)写出内控制制度的测试情况报表。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测试一方面是对各项制度本身是否健全、合理进行评价,并且指出其薄弱环节的部分。另一方面是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即评价已有的制度在经济活动中的实际执行情况和功能。最后把评价测试分析的结果,列入审计工作底稿,写出内部控制制度评审报告。

内部审计的方法篇5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外部审计 控制自我评估

内部审计方法与外部审计类似,即运用检察、询问、观察及重新执行、控制自我评估等方法。内部审计质量是遵循《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受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或国际参考标准的约束,内部审计质量高有利于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标准为:评价范围是否全面,审计的内容是内控的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程序是否合理,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高低,针对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缺陷所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是否具有可行性。

1 检查内容为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结构之一,是决定审计质量的基本要素。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结构包括:单位的未审情况、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有关的会计账项的未审计发生额及期末余额。检查即是指通过检查交易和事项的凭证来反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审阅会计记录和其他书面文件时,应注意是否真实、合法。

2 询问和观察是指就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等方面的情况向相关人员调查、了解,并进行实地考察,从中发现内部控制的实际运行情况,为提出审计建议提供实践依据。

3 重新执行是指选择相应的交易和事项,重新通过要审查的内部控制系统,验证内部控制在运行上是否有效,即进行控制测试,这项工作是为了获取证据,以证实单位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设计的适当性及运行性的有效性。

4 控制自我评估是一种新兴的审计方法,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定义,控制自我评估是一个旨在检验为实现组织内部所有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过程。控制自我评估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关注业务的过程和控制的成效;由管理部门和员工共同进行;用结构化的方法开展自我评估。控制自我评估通常由内审人员、管理层及员工共同参与并完成对主体内部控制的评价,主体内的所有员工都对控制自我评估过程负责,把传统的只由内部审计人员从事的内部控制评价转由主体各部门参与作业的人员亲自评估。帮助全体员工认识到内部控制不只是内部审计工作的责任,也不仅仅是高级管理层应关心的问题,应该把内部控制看作所有成员的事。具体方法主要为:

4.1基于执行效果为导向的问卷调查法,以基层操作人员为主

基层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内部控制具体执行中存在的缺陷及可能导致的后果,由实际操作人员提出来比内审部门指出来更利于接受,也易于执行。调查问卷以风险控制信息基础数据为样本,由内审人员与业务部门共同设计确定,要向被调查对象解释清楚内部控制的相关文件,介绍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和优点,并且征集员工对工作中出现问题的意见和合理改进措施为下一步提高内部控制的质量。

4.2基于风险评估为导向的专题研讨会法,以职能部门中高层管理人员为主

职能部门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对风险的认知和理解有敏锐性和全局性,对内控管理经常性的参与与关注。在内审专业人员的引导下,统筹安排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及观察视角的多部门参与者的现场交流增加研讨会的效果,针对包括调查问卷反映出的重要问题及控制环境、业务流程等展开讨论。为保证与会者充分发表真实意见,可以采取电子投票方式。研讨会要有议题范围,大家畅所欲言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下一步的内控措施。

4.3基于战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分析法

以决策层领导人员为主,完善的内部控制将保证各层级授予下属各级的职责得到正确的履行。由内审人员收集汇总风险、控制和薄弱环节的异常信号。决策层领导采用管理分析方法,从整体上对内部控制进行系统思考与评价,确认应对这些风险的内部控制的存在性和有效程度,为制订内部审计的范围提供了基础数据。决策者从全局角度审视组织目标实现的风险,将风险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等政策措施相结合,提升内部控制对整个组织的效率提高有极大的意义。

4.4基于改进为导向的报告和行动实施

报告应涵盖发现的风险及内控缺陷,提出整改措施,确定项目负责人及整改时限。整改措施应该制定实施细则并且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这一点是内部审计的关键步骤,也是开展内部审计评价的最终目的。控制自我评估作为新的审计方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与改进,及时在实践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只有较高的全员参与比率、较高的建议采纳率,才能对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起到推进作用。综合以上几点,控制自我评估方法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内审人员由警察型向引导咨询型转化,和其他人员共同完成内控评估活动,为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创造了完善的内控环境。

5 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公司资源规划、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应用不穷,信息化对组织的内部控制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实践工作中,在审计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对这些数据的快速处理及有效把握,影响到审计质量。审计软件对于大量数据的采集、转换与分析工作中得到了应用,提高了内审的工作效率,并且提高了内审工作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以上五种审计方法从为审计提供最基本的审计证据、搭建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结构到审计结果的有效转化,为提高内部审计质量起到重要作用。这些审计方法的运用保证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运行,为实现组织价值最大化目标提供了有效方法,为了更好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探索审计检查方式与技能的突破。账、表、簿、证通常是内审人员非常重视的审计证据,要保证“核实钩稽”和“寻找出入”的工作质量,可学习、借鉴先进的审计方法,运用信息技术,尝试一些简便有效的检查方式,缩短验算、核对过程。

(2)建立完善的内审管理制度与规范。内审人员的工作行为与过程,必须置于内部管理制度,每位内审人员应明确自己的岗位与职责,职责的履行应有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建立内审人员的轮岗制度,详细制定内审人员的岗位说明书,及业务说明手册,使内审人员明确自己的岗位应该作些什么,怎样做,工作的范围和程序,完成工作的程度和没实现工作目标的奖惩条例。

(3)创建学习型组织,构造良好的组织环境

(4)取得决策层的支持,领导要以身作则做好表帅。经验表明,没有组织高层的支持,实施良好的内部审计是不可能的。作为决策层,不能凌驾于单位的内部控制之上,决策层需要转变观念参与其中,为内部审计提供有力的承诺与反馈支持。

内部审计的方法篇6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报告;编写方法

一项内部审计项目按照事先制定的审计计划,完成了现场审计工作,就进入到了审计报告编写阶段。然而在内部审计报告编写过程中,在审计发现和建议方面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意见,可能是最费时间的阶段。美国审计专家拉里・索耶在《索耶内部审计师指南》中指出:“在编写报告过程中,审计部门内部引发冲突的根源无法超越。在编写审计报告的痛苦过程中,似乎忘记了最出色的分析结果和最有效的计发现。”可见中外内部审计在审计报告编写阶段都面临着相同的情形。快捷地高水平地完成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写是内部审计人员追求的永恒目标。

一、编写内部审计报告节省时间的方法与策略

现场审计结束后,开始编写内部审计报告,如何尽快完成报告编写,审计组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和策略。

(一)审计过程中与被审计单位人员经常沟通和交流,及时通报内部审计的结果

等到审计结束时才将审计意见和建议与审计单位进行交换意见,那么被审计单位见到全部结果的那一刻所受到的冲击效应,会加剧被审计单位退回审计报告的想法。逐渐向被审计单位透露审计结果,会大大降低被审计单位的激烈的抵触情绪。在项目审计过程中,审计组认为具备了沟通交流的条件,就应该以正式的或者临时备忘录的方式,与被审计单位分享信息。

(二)减少内部审计报告不必要的审查层次,减少审查人员的数量

内部审计部门的多重审查层次通常是审计报告编制延迟的最大根源。规范审查程序,减少审查层次和审查人员数量,会缩短和加快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写进程。并不是参加审查的人员越多,就能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当然每增加一次审查就会提供一个新的看法,就会提供不同层次或者不同类型的专业知识。然而让具有丰富经验的审计人员对草稿予以审查,完全可以代替其他人的审查。减少审查层次是推动报告审计编写更快向前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注意审查层次和审查人员的减少在审计报告质量方面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三)使用团队写作可以压缩审计报告编写的过程

审计报告编写一般由审计组组长指定一个成员起草审计报告,然后审计组所有成员对审计报告提出修改意见。这个过程需要很长时间。如果把审计组和所有审查报告草稿的人员集中到一起,共同起草报告,就会大大缩减报告编写的时间周期。这个方法允许内部审计团队和审计主管人员在一起,讨论报告草稿,提出修改意见,没有通常编辑过程中无休止的反反复复。团队写作要将审计组、审查人员聚集在一起,在会议室前面的屏幕上投放审计报告,所有人围着会议室的桌子坐着,都可以对审计报告发表个人看法和意见。

(四)让被审计单位的人员参加审计报告编写会议

审计报告编写会议是更为大胆的一种团队编写方式。将所有审查人员集中在会议室,与团队编写相似,报告编写会议也让被审计单位人员参加。这样被审计单位人员在报告初稿公布前,也能提出他们的一些意见和建议。这种方式可能增加会议的紧张气氛,也会增加报告修改的难度,然而报告一旦确定,被审计单位就会接受,同时为审计整改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尽量减短审计报告的篇幅以加快报告编写过程

在缩短编写审计报告时间周期方面取得成功的审计组,通常会编写较为精简的审计报告,编写这样报告不仅易于编写,而且易于阅读。报告越短,编写和编辑花费的时间就越少。繁杂也能让审查过程缓慢,所以一般而言,越简单越好。较长的报告,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意见,也是一件繁重的事情,因此在整个编写过程中,精简报告应该是值得的。

二、让被审计单位更容易接受内部审计报告的方法与策略

无论审计组在项目进展过程中沟通得多么好,被审计单位时常还是会对内部审计报告感到敏感或者担心。尽管内部审计报告编写及时,适用法规准确,被审计单位仍然会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我们不断地努力,可以减少或不让这种情况出现。有句老话说得好:“重要的是,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如何说。”一份内部审计报告所引起的反响,取决于报告中如何表述所发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表达意见和建议。

对于内部审计人员而言,不仅要能够清楚地阐明发现的问题,还要能够阐明潜在影响因素是什么,能够阐明如何加以解决问题,而且还要鼓励被审计单位采取整改,这是内部审计的终极目的。如果我们没有鼓励整改,那么审计的目的就没有达到,整个审计过程就是浪费时间。谈到鼓励被审计单位的整改,与一大堆的批评相比,一点点的褒奖更能够激发百倍的积极性。我们平常所谈论的情感和观念,算不上是什么要紧的东西,但是在接受一份内部审计报告方面,却能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报告中使用语言文字应当注意的事项

编写内部审计报告时,文字表达上要尽量做到准确、严谨,同时避免出现让被审计单位感觉不舒服的语言,这样的审计报告才能为被审计单位所接受,才能激励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有些表达方式不能使用,至少应当少用。

一要避免使用“被审计单位应当考虑……”这样的表达方式。内部审计报告应当依法依规地提出具体措施的建议。当我们的意见和建议仅仅是“考虑”某些事情时,这就将采取措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要求置于了不利地位。没有一个内部审计人员希望被审计单位对给出的意见和建议,仅仅做出一个“行,我们会考虑”的反应。

二要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话。采用诸如“似乎是”、“我们的印象是”、“表面上看是”这样的短语表述,让人感觉在回避表明观念。如果太频繁地回避表明观念,那些阅读内部审计报告的人将会得出结论,内部审计人员没有提供有支撑基础的事实。被审计单位必须知道他们可以信赖审计发现和建议,模棱两可的话让他们听上去更多地好像是直觉。如果审计报告含有模棱两可的话,那些审查报告的人也会把它退回来,要求提供更多的信息。

三要避免过度使用强调成份。诸如“明确”、“特别”或者“十分”等词语,由于增加强调语气,似乎又走到了模棱两可的对立面。但是这些强调词语也是不明确的,它们可以看成是另一类型的模棱两可的话。强调词语会引起疑问,诸如“意义重大的”,是与什么相比呢?“明确地”,依据什么样的标准呢?在审计报告中如果随意使用强调词语,不同的人员阅读同一份报告,可能对所讲的东西,会留下不同的印象。

四要避免使用绝对的语言。回避模糊是对的,使用诸如“一切”、“无”、“从不”、“总是”这些词语也是不恰当的。“被审计单位总是”、“被审计单位从不”,对被审计单位而言可能是好战的词语,促使他们开始寻找普遍情况的例外,而不是检查实际问题。审计人员测试了十项业务,没有一个得到了批准,这么说是恰当的;而声明所有业务从来没有得到批准,那就言过其实了。

五要避免使用指责性的语言。内部审计报告应该是促进积极的变化,而不是进行归责。当报告给人以中性的印象,而不是给人以有争议的印象的时候,更有可能达成一致意见。目的是要找到问题的根源,而不是列出犯错误的那部分人的名字。针对审计建议,报告中明确了负责整改的那部分人员,这是巧妙的做法;如果说成是某某人的错误,那就让人难以接受。

六要避免使用否定性的Z言。诸如“被审计单位未能实施恰当的控制”这样的描述,不可避免地会惹怒被审计单位将来进行整改的部门和人员。不用借助“没有”或者“失败”等词语进行责任归咎,只要简单地叙述问题,更有可能落实将来必须的整改措施;同时这也有助于保持与被审计单位的人际关系,毕竟我们以后还要对该单位进行审计。

七要避免过度使用专业术语。每个专业领域都有一定的专业术语,把专业术语从内部审计报告中剔除得越多,我们的信息就会越清晰。在审计报告中,如果使用诸如“业务控制”、“层次抽样方法”这样的术语,或者在审计报告中使用过多的会计语言,会让阅读审计报告的人感到无聊,难以继续阅读。

总之,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写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与被审计单位进进行更多地沟通和交流,也就更需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只有当内部审计人员掌握了报告编写过程的方法和策略,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Richard F. Chambers,Lessons Learned on The Audit Trail, [M].国际内部审计协会,2014.

内部审计的方法篇7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审计资源

中图分类号:F239.6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121-0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和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内部审计在高校管理和防范财务风险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也面临更多、更新的挑战。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的生命线,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会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进而对整个内部控制情况产生重要影响,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努力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是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是由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和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使高校各项内部审计管理工作和内部审计业务工作按预定目标和在规定程序中运作,以便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和内部审计工作效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包括高校内部审计计划的质量、高校内部审计程序的质量、高校内部审计方法的合理性、高校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和审计建议书质量等诸多具体质量因素。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内部审计效用的发挥程度,因而必须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质量控制。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于防范财务风险和审计风险,保证高校内部管理控制效果,促进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提高职业水平、业务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有着重要意义。首先,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前提。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是高校管理工作发展的内在需求,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才能使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满足高校内部控制管理的发展需求。通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可以发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可以减少影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提高的不良因素的发生或形成,对一些已经存在的影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通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也可以及早应对,从而达到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目的。其次,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高校内部审计效益的需要。内部审计工作与其他各项经济工作一样,都要讲究经济效益。高校内部审计效益体现在以较小内部审计投入取得较大的内部审计效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满意的内部审计效果。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是以不断提高内部审计效益和效率为目的的,即提高内部审计效益和效率有赖于搞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最后,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需要,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和完善,是在对其质量控制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摸索的前提下实现的。

二、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

(一)高校内部审计程序质量控制

高校内部审计程序质量控制是指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执行业务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促使高校各项内部审计活动都能合理高效的进行并能达到预期的审计目的,实现必要的审计效果。在过程控制中对于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不符的质量偏差应即时记录,迅速反馈,专人分析,进而筹划应对问题的对策。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程序控制主要体现在对内部审计计划的控制上。

高校内部审计计划是对高校内部审计的预期范围和审计行为的实施方式所作的规划,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从接受高校校长委托的审计任务到出具内部审计报告的整个过程基本工作内容综合计划。

制订审计计划需要考虑被审计部门的基本情况;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审计策略;重要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审计工作进度及时间、费用预算;审计小组组成及人员分工;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及风险的评估;对专家工作的利用等具体问题。这一阶段的主要控制点是审计风险的评估。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由于高校内部审计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其所面临的任务日趋复杂艰巨,同时高校内部审计须支持成本效益原则,因而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着审计风险。这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制订内部审计计划时应充分考虑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审计风险或控制审计风险水平,找出高校内部审计计划执行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以便制订出高质量的高校内部审计计划。

制订了高质量的审计计划之后需要注意的是如何确保审计计划的执行。落实审计计划需要相对完善的制度、组织机构及有较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制度、机构和人员是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载体,没有完善的制度、健全的机构和高素质的人员就无法对高校内部审计质量进行控制。高校内部审计计划的严格执行是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之一,在此过程中面临着问题的发现、信息的反馈和分析、质量控制体系方法的改进等诸多问题。计划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阻碍计划执行的制度、部门和人员都要认真记录,并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根据实际情况改进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这一阶段应有专人或部门对高校内部审计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抽检,对审计范围、重点审计领域、审计进度、重要性标准执行和小组分组情况、分组任务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了解有无未执行或未很好执行计划的情况,如存在未按计划进行审计的情况,应写明造成问题的详细原因并录入审计工作底稿。如果是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审计活动,要检查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审计目的,如未达到预期目的应写明原因,以便改进。

在计划制订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应及时全面的处理。组织团队对高校内部审计计划制订和执行中所发现的问题及写明的造成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应对问题的措施,并保证措施的落实或执行。整个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贯穿于按照审计计划执行审计业务的整个过程,因而这也是进行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过程。

(二)高校内部审计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

高校内部审计的关键环节是指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具有重大影响的高校内部审计活动。高校内部审计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计划中所列的重点审计领域和环节中采取的必要的手段和措施。

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前提是找出审计活动中的关键点。在高校内部审计的计划准备阶段就要确定审计项目的关键点,重点审计领域和重点过程控制部位。比如,在某一审计活动中,特定的人和物可能就是审计的重点,在其中可能包含重要的审计信息,隐藏着极大的审计风险。在高校内部审计活动的实施阶段,关键点可以按审计内容确定。内部审计报告的关键点是内部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的全面整理、分析与综合。判断是否为高校内部审计关键点的标准是看其是否会对整个高校内部审计活动的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确定高校内部审计关键环节之后,根据具体环节的特点,按照内部审计计划和审计小组的分工,指定专人进行关键环节质量控制。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对每个质量控制关键点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相关责任人员应提出可行的控制措施,以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对关键环节的内部审计情况也应进行抽检,确定相关责任人员是否按规定执行了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并达到了预期效果,每个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都要对自己所负责控制的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标准严格执行。

(三)高校内部审计资源质量控制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需要制度、机构和人员等内部审计资源,制度是体,机构是用,人员是魂。内部审计资源是内部审计活动得以进行的根本,高校领导的委托是内部审计活动进行的驱动。要搞好高校内部审计资源质量控制,一定要从根本入手。制度是体,没有完善的制度,就没有体系可谈,再怎么说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都是虚的,因而要集思广益,要在审计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高校内部审计制度。机构是用,完善的审计制度需要对应的执行机构,制度是建立机构的前提,机构是贯彻制度的组织,二者相辅相成,皆不可或缺。人员是魂,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审计制度的执行者、审计组织的责任者和审计行为的实施者,占据了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全部精髓,以人为本、善用优质审计人员是高校内部审计资源运用的中心。要有相应的制度保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对高校内部审计制度、机构和人员情况,应建立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对于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成果高校领导应足够重视。

总的来说,合理的分配和运用高校内部审计资源是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徐启哲,刘.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5).

[2] 李胜利.谈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经济师,2004,(8).

[3] 陈艳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和方法[J].内江科技,2009,30(10).

内部审计的方法篇8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审计资源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和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内部审计在高校管理和防范财务风险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也面临更多、更新的挑战。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的生命线,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会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进而对整个内部控制情况产生重要影响,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努力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是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是由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和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使高校各项内部审计管理工作和内部审计业务工作按预定目标和在规定程序中运作,以便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和内部审计工作效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包括高校内部审计计划的质量、高校内部审计程序的质量、高校内部审计方法的合理性、高校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和审计建议书质量等诸多具体质量因素。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内部审计效用的发挥程度,因而必须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质量控制。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于防范财务风险和审计风险,保证高校内部管理控制效果,促进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提高职业水平、业务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有着重要意义。首先,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前提。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是高校管理工作发展的内在需求,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才能使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满足高校内部控制管理的发展需求。通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可以发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可以减少影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提高的不良因素的发生或形成,对一些已经存在的影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通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也可以及早应对,从而达到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目的。其次,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高校内部审计效益的需要。内部审计工作与其他各项经济工作一样,都要讲究经济效益。高校内部审计效益体现在以较小内部审计投入取得较大的内部审计效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满意的内部审计效果。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是以不断提高内部审计效益和效率为目的的,即提高内部审计效益和效率有赖于搞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最后,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需要,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和完善,是在对其质量控制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摸索的前提下实现的。

二、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

(一)高校内部审计程序质量控制

高校内部审计程序质量控制是指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执行业务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促使高校各项内部审计活动都能合理高效的进行并能达到预期的审计目的,实现必要的审计效果。在过程控制中对于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不符的质量偏差应即时记录,迅速反馈,专人分析,进而筹划应对问题的对策。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程序控制主要体现在对内部审计计划的控制上。

高校内部审计计划是对高校内部审计的预期范围和审计行为的实施方式所作的规划,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从接受高校校长委托的审计任务到出具内部审计报告的整个过程基本工作内容综合计划。

制订审计计划需要考虑被审计部门的基本情况;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审计策略;重要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审计工作进度及时间、费用预算;审计小组组成及人员分工;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及风险的评估;对专家工作的利用等具体问题。这一阶段的主要控制点是审计风险的评估。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由于高校内部审计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其所面临的任务日趋复杂艰巨,同时高校内部审计须支持成本效益原则,因而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着审计风险。这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制订内部审计计划时应充分考虑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审计风险或控制审计风险水平,找出高校内部审计计划执行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以便制订出高质量的高校内部审计计划。

制订了高质量的审计计划之后需要注意的是如何确保审计计划的执行。落实审计计划需要相对完善的制度、组织机构及有较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制度、机构和人员是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载体,没有完善的制度、健全的机构和高素质的人员就无法对高校内部审计质量进行控制。高校内部审计计划的严格执行是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之一,在此过程中面临着问题的发现、信息的反馈和分析、质量控制体系方法的改进等诸多问题。计划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阻碍计划执行的制度、部门和人员都要认真记录,并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根据实际情况改进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这一阶段应有专人或部门对高校内部审计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抽检,对审计范围、重点审计领域、审计进度、重要性标准执行和小组分组情况、分组任务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了解有无未执行或未很好执行计划的情况,如存在未按计划进行审计的情况,应写明造成问题的详细原因并录入审计工作底稿。如果是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审计活动,要检查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审计目的,如未达到预期目的应写明原因,以便改进。

在计划制订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应及时全面的处理。组织团队对高校内部审计计划制订和执行中所发现的问题及写明的造成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应对问题的措施,并保证措施的落实或执行。整个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贯穿于按照审计计划执行审计业务的整个过程,因而这也是进行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过程。

(二)高校内部审计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

高校内部审计的关键环节是指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具有重大影响的高校内部审计活动。高校内部审计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计划中所列的重点审计领域和环节中采取的必要的手段和措施。

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前提是找出审计活动中的关键点。在高校内部审计的计划准备阶段就要确定审计项目的关键点,重点审计领域和重点过程控制部位。比如,在某一审计活动中,特定的人和物可能就是审计的重点,在其中可能包含重要的审计信息,隐藏着极大的审计风险。在高校内部审计活动的实施阶段,关键点可以按审计内容确定。内部审计报告的关键点是内部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的全面整理、分析与综合。判断是否为高校内部审计关键点的标准是看其是否会对整个高校内部审计活动的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确定高校内部审计关键环节之后,根据具体环节的特点,按照内部审计计划和审计小组的分工,指定专人进行关键环节质量控制。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对每个质量控制关键点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相关责任人员应提出可行的控制措施,以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对关键环节的内部审计情况也应进行抽检,确定相关责任人员是否按规定执行了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并达到了预期效果,每个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都要对自己所负责控制的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标准严格执行。

(三)高校内部审计资源质量控制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需要制度、机构和人员等内部审计资源,制度是体,机构是用,人员是魂。内部审计资源是内部审计活动得以进行的根本,高校领导的委托是内部审计活动进行的驱动。要搞好高校内部审计资源质量控制,一定要从根本入手。制度是体,没有完善的制度,就没有体系可谈,再怎么说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都是虚的,因而要集思广益,要在审计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高校内部审计制度。机构是用,完善的审计制度需要对应的执行机构,制度是建立机构的前提,机构是贯彻制度的组织,二者相辅相成,皆不可或缺。人员是魂,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审计制度的执行者、审计组织的责任者和审计行为的实施者,占据了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全部精髓,以人为本、善用优质审计人员是高校内部审计资源运用的中心。要有相应的制度保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对高校内部审计制度、机构和人员情况,应建立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对于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成果高校领导应足够重视。

总的来说,合理的分配和运用高校内部审计资源是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徐启哲,刘赟.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5).

[2] 李胜利.谈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经济师,2004,(8).

[3] 陈艳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和方法[J].内江科技,2009,30(1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