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校园建设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5:51

校园建设论文

校园建设论文篇1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引言

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一系列变化:招生人数迅速增加,在校生人数倍增,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等等。截至2003年,高校毛入学率达到17%,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意味着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应用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应运而生,其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思路、方法也必将受到应用型大学的特点所制约和影响。

应用型大学培养的应用性人才,应突出表现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组织管理和人际协调能力的特点的新型人才,主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基层工作岗位就业。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则应该有与之相应的校园文化。

一、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特点

大学校园文化是在社会人文环境和大文化背景下,在学校这一特定社会空间内,师生依据学校的特殊条件,在从事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高校校园文化通常分为物质文化层、精神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等四个层面,其内涵非常丰富,并且要始终围绕大学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目标展开。应用型校园文化建设应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办学方向上把握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笔者认为,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是: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基层岗位开展务实教育,侧重理论与工程的结合、教育与职业的联系;注重培养学以致用、具有较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

1.2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突出实践教育基于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突出实践教育是应用型大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应用型大学开展的教育教学科研也以解决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产业发展为主要任务。因此,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将来的毕业生尽快融入社会、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创造条件,也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体现时代性的特点。

1.3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特点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还要考虑受教对象的知识储备、能力基础和个性特征,以此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特点使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有些欠缺,对学理论不大感兴趣,但他们是一个兴趣广泛、喜欢动脑筋、实践能力强,充满着个性化、多元化特点的、适合从事应用型职业的青年群体。因此,因材施教对应用型大学来说有着特定的意义,那就是扬长避短,因势利导。

1.4突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应用型大学强调培养学以致用的学生,而不是将其简单等同于培训一批批迎合市场逻辑的“功利化”和迎合公众口味的“平庸化”的人才,因此,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体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

1.5校园基础设施投入较大,但精神文化内敛不足应用型大学是近几年产生的大学新类型,由于产生时间较短,物质环境文化往往经过精心规划,吸取百家建筑之长,斥以巨资进行兴建,但在重视物质环境文化建设的同时,由于历史积淀不足,往往容易导致精神文化建设的滞后,而精神文化建设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

二、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作为大学的一种类型,应用型大学同其他类型的大学一样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特点,其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这样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用型大学的校园文化应如何建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明确培养目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必须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加强领导。

2.2知行合一,投身实践,开展各种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两条基本途径,更是应用型大学办学的根本着力点。因此,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求我们做到知行合一,投身实践。通过多种渠道如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鼓励大学生走进社会,并通过组织充满朝气的第二课堂活动等来为大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舞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应用型创新人才。

2.3环境文化引导精神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环境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大学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承载着大学的历史。环境文化建设要区别于艺术文化建设,它不在于追求时尚和标新立异,不在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环境文化建设要有着深刻的教育学和文化学的意义。首先做好文化引领工作。利用教学楼走廊,宣传栏等构建环境文化建设主体,设置标语、名人名言灯箱语录牌等张扬人文精神,浓郁学术气息,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生活氛围。其次,适当设置人文景观。人文景观的设置要体现公民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要求、素质教育实施、人文精神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等。人文景观的设置可以极大增加学校的文化积淀。以人文本,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使学生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作为我国高等院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是社会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其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大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一环,为大学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和精神支持。因此,应用型大学在发展的道路上,一定要充分的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积极的从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入手,多管齐下,以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合格的接班人为工作核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结合院校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方式,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最终达到理想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各级教育毛入学率.[EB/OL].

[2]宣勇,单玉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建设中高等教育理念的融入[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2.30(3).302-307.

[3].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N].人民日报.2005.01.18.

校园建设论文篇2

1.1高职办学目标要服务于企业的发展要求

世界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走势要求职业教育课程应该从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出发,强调能力本位。[2]随着学院的发展,学院的各项课程改革也提出了“对接”的教育模式,从整体上确定了三种职业素养:充沛的职业体能、扎实的专业的技能、吃苦耐劳的精神作为我院培养人才的标准。而仔细进行分析,除了在专业技能素养外,职业体能,实质上归根到底就是要求学院培养出的学生具备充沛的体能来满足煤矿主体专业的生产要求,而吃苦耐劳的精神,则是体能的进步要求,虽然现在煤矿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但是在煤矿井下生产条件下,大多数还是从事基本的身体活动或是长时间的工作耐劳要求。故由职业素养的要求促使学院加大重视了学生体能的培养,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手段只是一种方法论层面的解决措施,而缺乏从系统论,学生体能的根本来源(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来看待学生体能发展问题。体育课程的改革只是学校体育的一部分,文化是最好的孕育培养人的载体,故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到了迫切突出的位置上来。

1.2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

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高等技术应用职业能力培养为主旨,以人文修养培育为底蕴,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加强内涵丰富的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夯实基础,培育快乐文化,突显特色,实施“六大主题教育”,为“创建示范高职教育,打造一流培训基地”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一所企业办学下的高等职业技能院校,抓好企业文化和职业技能的同时,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上来,而且成立了学院党政领导一手抓的机制,最为明显的则是学院积极加大以“养成、关爱、欣赏、智趣、感恩、幸福”组成的“六大主题教育”,旨在从思想上、行动上加强我们学院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提升学院“质量立校、品牌强校、和谐兴校”的三大工程建设。于此同时成立了德育导师工作室,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把企业文化中的4E和6S的员工职业道德行为标准引入学院的道德文化建设上来。但从学院体育发展角度来看,学院先后改善了体育硬件条件,建立了带有灯光的标准草坪操场,体育测试体育馆,塑胶篮球场地,体育教学场所与条件得到了更大的改善。即使学院每年举办一般常规的体育活动,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没有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

1.3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国家的相关政策与法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顽强毅力”;校园体育文化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其建设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十六大以来,构建和谐社会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从上面的这三个文件精神可以看出,体育是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给予高度重视。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应该从建设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入手,丰富体育文化内涵,加快其现代化进程,使校园体育文化为学生健康服务,为和谐校园文化服务。

1.4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有关校园体育文化的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在相关的论述当中很多,诸如:有利于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相关其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激励价值、竞争价值、人文价值、健康价值、审美价值。[3]不论综述如何,校园体育文化本身对于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健康意识和品德修养、协调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办学理念的统一

人是“身心”合一的个体。身一般客观是指身体方面,而心则是作为基于身体之上的精神与文化的层面来理解。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学院的办学理念是由其自身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来统一的。校园的体育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办学的学校定位于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而学院的办学理念正是教育的方针政策与学院根据自身特色结合的具体体现。大同煤矿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有很多,最为显著的则是勇于奉献、争创一流。[4]它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与时代特色。勇于奉献,是人类社会崇尚的美德,是大同煤矿工人长期以来艰苦奋斗、勇挑重担、为国家多做贡献的真实写照。“爱企敬业,创新发展”爱企敬业强调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理念。从勇于奉献,爱岗企业,体现出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人们做过调查,煤矿工作是高危行业,因为其生产条件环境极其恶劣。对员工的身体要求很高,所以奉献与爱岗的前提是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做前提的。而体育之功能的团队拼搏意识无疑是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心齐人和”的强大精神动力。学院的校训“立德立身、修业修能”,它是做人做事、齐家治国的永恒追求,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根本要求。其中“立身”即为立足安身、处世为人,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成功之事。首先指人的思想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对于如何适应社会,如何待人接物,有了独立、自觉、正确的观点。另外,作为工科类院校,立身还有强魄健体之义。此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学院发展总思路:质量立校工程、和谐兴校工程、品牌强校工程中的和谐兴校工程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学院的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三个有益于。“三个有益于”,即“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益于职工的共同进步,有益于学院的科学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可以作为其实现总目标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贯彻学院精神必不可缺的重要一环。

3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策略

3.1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组织领导与建立相关机制

学院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而且成立了院党政领导一手抓的领导小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基本问题。首先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在德育、美育、体育上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如在学院德育工作开展中,建立了德育导师领导小组,建立相关机制,各系部门成立了德育导师站,而且还提出了六大主题教育,把这项工作从上到下进行系统的开展。其次,从学院特点出发对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缺乏深层认识。由于本校是工科院校,采矿机电作为主干专业,学院男学生占了很大比例。即使认识到岗位体能的重要性,但仅停留在课程的教学改革单独阵线上,而没有把培养目标的实施系统化,即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并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在实施机制上,建立工会、团委、学生会、体育教研室、学生处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与协调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体育教师和相关人员大力发展校园文化的“正能量”激励机制、校园体育文化的评价机制与考核机制。

3.2发挥体育教学主阵地作用

学院的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体育教学方法为“直接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上不足,体育教学内容为基本的三大球,对于职业素养相关的道德品质与技能缺乏斜街。其次,虽然在采矿机电两系的体育课堂中,突出专业体能训练。但是在学院突出专业建设,把体育课压缩为一年的体育教学,使得学生在培养体育兴趣与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掌握上比较困难,学生的目标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自己的“个人修行”。最后教师教学科研深入开展不够,如相关的职业体能的训练内容与标准的研究,如何最大的发挥课堂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如何协调体能训练与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的关系等等,这都有待于体育教师在实施前而进行相应的基础研究。

3.3发挥学院社团作用,创新学院体育活动

目前,学院里成立了许多相关体育的社团,如滑轮社、足球社、街舞社、武术社等等。这些社团都是学生自发形成的,它们在促进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其开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学生兴趣有限、教师指导不够、活动引导与保障不足而导致没有形成相应的体系。活动的开展没有充分发挥社团之功效,在学院的体育影响中不是很强烈。一般情况下,运动会或课外体育活动都归结为隐形的课程体系。它们可以和正式的课程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起到潜以默化的作用。而在我院的运动会开展中,仍然存在着先前的传统模式。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普及上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参赛人数少,积极性不强,流于形式与投入不成比例。对于运动会的项目设置上,总是以“运动”的形式呈现,缺乏创新的“职业体能或职业素养”开发项目。另外,从学院课外活动组织体制来说,从学校开始设置下的以学生处和团委组织下的运动竞赛,现在却成了系部下的体育运动项目。体制的变化最终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这个群体的积极性,使活动的受益者真正的是广大学生,而且在学生中形成相对的体育氛围。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体育竞赛有时却成了“游戏趣味赛”,虽然激发了一些学生参与,但是在这个项目的参与过程中,我们所关注的“体育拼搏精神,学生的身体活动量、团队精神”等等,有时显得不足。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活动体制的变化与组织者,不论是谁,要区别趣味体育与真体育的价值。第二要以学生处与团委牵头,搞一到两项传统的项目,以体育活动月形式,办成传统的精品体育文化。对于激发学生群体的运动参与有深远意义。第三,学院体育活动要在普及性做文章,为大多数学生身体健康服务,使学生真正在体育文化的氛围中受

3.4组建特色体育项目的业余运动队

学院可根据自身的特点与实际,创建自己的业余体育训练队———篮球与足球队。这是校园体育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丰富旷工文化生活,提高旷工的团队合作力,同煤集团每年在矿工节期间都安排企业间的篮球比赛,每个生产矿都有自己的矿篮球队。学院隶属于同煤集团下的二级单位,为了融入企业的文化,学院可以组织校篮球代表队与各生产矿之间展开比赛,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此外,大同是山西的足球发展重要城市,大同有很深的足球底蕴,可以联系大同地区及周边地区的足球爱好者展开比赛,一是宣传校园之功能,而是对于促进学院业余代表队的训练提升,为创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服务。

3.5充分发挥体育场地作用,做好体育文化宣传工作

体育资源这个问题上主要谈以下几点:第一就是关于维护与更新问题。当前学院的资源问题上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场地进入了一个“衰变期”也就是它自建成后,到现在有五个年头。场地需要维护。传统的老器械,及时的更新,要满足学生锻炼身体之需要。第二就是资源没有充分的利用。如学院建设全院的校园广播系统化了很大的资金。而现在从早晨起来,广播只能在广场听到,学院的操场上,一点也没有音乐。运动与音乐的关系相当大,即便是散步中的老师,有点音乐它会忘掉身体的困倦,激励起坚持锻炼的信念。还有就是操场上的花费25万元的照明灯,也就是偶然举办晚会时用下,就连晚上举行盛大的体育比赛也没有。所以在这里明显的表现出资源浪费。第三,丰富的场地器材资源利用存在着不平衡,足球场地下午活动的学生还是少,没有充分达到资源的有效最大化利用与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第四,就是器械的充分利用上和补给上,可以利用学校的环境,在生态园里,适当的设置摆放几个乒乓球案,或是增设几个羽毛球场地。还有就是适当的免费开放对于学生的体育场馆问题。让学生可以用上体育器械。在宣传上,首先是在课程中对于体育文化知识的传递。虽然有些文中提到了当下的课程中的理论课时少,但是在传授技能的课程中,适当的穿插体育文化还是有益的。还有就是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做好体育宣传工作。如在学院的体育场地上,因为四周用护栏围起来,所以在护栏上可以做一些宣传广告的提示牌。内容可以为健康的重要性(周立波秀的关于健康,如果你现在不花钱,就是把钱省下,给将来的医院留着)、体育名人名言等其他形式。也可以在灯柱上张贴运动标语。因为这样的花费是永恒的花费,是文化建设的投入,总要比在运动会上,邀请外人的表演,或是奖品更实际。创造出有一种想健身参与的环境。另外,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传播途径来进行特色体育文化工作的宣传,如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站、广播、报纸、多媒体设备等传播媒介来进行广泛的图片、新闻、信息传播。如每周可以选一周的播报《体育》栏目,介绍当前的有关体育赛点新闻动态。或是请专业的体育教师开展讲座例如健身指导,比赛规则讲座,如何欣赏比赛等等。

3.6深入实施企业快乐工作法,不断挖掘企业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的衔接

快乐工作,就是以愉快的心情,快乐的心态面对工作,把工作快乐化。快乐工作是一种文化,员工离不开工作,不仅是因为工作能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更重要的是工作已经成为员工的一种追求,一种需要,是企业所有员工共同的理念与思想。快乐工作是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体现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对马克思关于劳动解放理论的新时代诠释,是大同集团公司精心化人性化管理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学院积极贯彻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快乐工作法,为员工开设活动室和娱乐健身场馆,充分建设美好和谐校园,让大家在工作之余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广场,公园、文体中心等阵地,有序合理的安排员工健身娱乐。工会要利用矿工节、五一劳动节等重大节庆日坚持开展好旷工篮球比赛、拔河比赛、歌咏比赛等大型文体活动。学院中的教师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以员,教师的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让员工从工作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干好工作,有劳有逸,劳逸结合,使工作岗位成为播散快乐的场所对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起到潜默移化的作用。

4结语

校园建设论文篇3

1.1选择性忽视党建文化

近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每个高职校园重点培育方向是以就业为前提进行培养,针对这一现状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了加强毕业生的市场工作竞争力,高职校园文化偏重于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建设,选择性忽视了对学生党建文化的传授,将传统的校园文化转变成了具有商业目的性的针对性文化,使得学校文化发展大打折扣。

1.2党建文化宣传实施不到位

目前高职校园的党建文化宣传主要是针对高校入党的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对于大多数没有入党的同学们没有给予教授的机会,造成了党建文化普及性低,没有引入新鲜的活力,使得党建文化逐渐被忽视。

2.高职校园文化和学生党建文化

2.1高职校园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支柱,其文化内涵是经由时间不断地实践和积累出来的对学生的成长、校园的建设有益的文化,是经过时间沉淀与浓缩的以学生为主体、以道德建设和思想价值观念为准则,在不断地开展适应学生发展教育同时,积极吸收现代文化的精髓,使其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因此高职校园的文化是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来辅衬的发展文化。

2.2学生党建文化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彻高等学校党组织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推进教育改革、搞好教书育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说明了党建文化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党建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坚持以德育人,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同学们走入正途,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3.学校党建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联系

3.1学生党建文化推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现阶段迫切需求高素质技术人才。学校的党建工作就是将各类优秀的学生成员吸纳到党的怀抱中,在党的指导理论下,不断的提高自身能力,使之具有担当与责任,不断辅育优秀的大学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出指导方案,综合采纳,不断深化高职校园的文化,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2党建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相关性

学生党建文化在高职院校中作为政治核心,主要渗透着高校建设的价值观,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抵御不良诱惑的侵袭,同时也促进了高校文化管理制度的生成,管理制度更民主化。丰富充实的学生党建文化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关键。党建工作实施落实到基层中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只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的进步。

4.学生党建文化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途径

4.1由党课传播党建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当前的党课教学中,部分只针对于入党学员,由于入党人数的限制使得未入党学生对于党课处于无视的状态,对此要改善这种教学状态,就必须将党建文化纳入主要的教育重点中,使得每位同学充分的认识到党建文化的重要性。

4.2培养党的骨干精英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培养学校党建文化的骨干精英,成为高素质、高水平、高志向的人才,有吃苦耐劳、踏实肯干、作风端正的优良品质,积极活跃在党组织和学生团体中,带领党组织建设好党政文化,抓好党建工作促进校园的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骨干的领头、示范作用,成为引领校园先进文化的建设者,使校园文化更具影响力。

4.3建立党建文化媒体网络

为了更好的发展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建立数字化网络是主要的宣扬手段,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把党建文化深入的扩张到各个领域,从而完善教学、研究、管理、服务的综合管理系统,利用网络技术更快更方便的构建党建文化平台,在平台上发表近期党的工作现状及党建文化信息,提高党建工作的管理制度,以利于同学们了解实事现状,更好的融入社会。不断地将好的党建文化传承下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不断熏陶其他人,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4加强社会实践,推进校园的文化建设

社会实践要求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社会活动,接触社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来更好的获得知识。鼓励党建学生骨干分子带动学生参与到各种校内或校外实践活动中,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拓展教育渠道,将党建文化带入到校园文化中,大力弘扬党的先进文化,改善落后文化,实现文化的创新。

5结语

校园建设论文篇4

关键词:设计; 校园环境; 教育精神; 育人之境; 文化建设

游过苏州园林的人都会有种奇妙的感受,这方寸之间的小天地竟有如此魔力,让人感觉很丰富,自然的山水草木与人文的亭台楼阁交相呼应,变化万千,空间在曲折间延伸、放大,天地之美尽收眼前。人们在这里感受到的已超越了自然的花草树木、山石建筑构成的景色,而是一种境,这个境让人获得精神的愉悦、获得文化的气息,坐在园林里,你会感到中华文化的分子通过那些蜿蜒的小径、透过那百变的窗、趟过那映日荷塘向你飘来,那静立着的白墙青瓦长廊似乎在向你诉说着一个遥远的故事,这就是中国的意境,绝对的中国。你会有想要坐下来读书的愿望,有想要探索古老中国悠悠历史长河的愿望,会感叹这里真好,要是每天都能来这里坐坐,浸泡荷香梅韵该多好,会带给人无限的遐想……这就是苏州园林设计的魅力,它所呈现的精神境界是远远超于景物本身的。透过那精美的雕花木椅、花几,我们可以感受到主人对美的极致的追求,饱满的花纹、圆润的线条体现的是富足、大气,连地面的石子也是那么考究,拼出的图案表达主人祈求吉祥美好的愿望。

我在 2004 年接受四川大学附属小学西区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设计时,就在想,校园文化建设是什么? 我想一定不是写几句诗文、画几幅画、挂几块牌匾,当然更不会是豪华的装饰材料堆砌的造型。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对基础教育建设的力度越来越强,家长们也越来越重视校园环境,我国很多中小学校纷纷着手校园文化建设,但怎样搞,都还弄不太清楚,还处于摸索中。多数学校的做法是做点雕塑、画点壁画,把校园景色做得像花园一样漂亮,建筑很现代、很洋盘。但是,我不认为这就是校园文化建设,充其量是做景色而已。于是我想起了苏州园林。

“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概念听起来并不新鲜,但做起来却很费思量。校方的理念是通过校园环境营造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学校的所有活动、所有环境中都能受到文化的熏陶接受到教育,通过环境育人。环境育人是现代教育家倡导的一种教育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尤其强调“在生活中学习”,“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让孩子们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给孩子一片自由的蓝天。

我曾有过几年当中学教师的经历,我认为教育是从人的内心开始,教育是对学生心灵的感化,不是像给电脑输入数据那样简单,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学生自己消化、吸收,学生心性的成长尤其重要,所以我就想,校园环境对于教育能起什么作用,又如何发挥作用?

首先要明白教育的实质是什么? 传授知识、育人思想、陶冶情操、健人体魄,可以用 9 个字概括: “传知识,炼能力,学做人”。那么校园环境作为教育的硬件环境又怎样体现教育的实质呢? 中国文化自古推崇“境界”,无论是建筑、书法、绘画、文学都讲究“境”的营造,“境”是一种神,一种精神,而非形式。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通过校园环境体现教育的精神。这就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装饰,不只是景观的设计,而需要在整体规划设计时遵循教育的精神理念,把教育的精神贯穿始终,寓教育精神于环境之中,通过环境的设计体现这种精神。环境有引导人的行为的功能、熏陶人的功能、启迪人的功能、感化人的功能,那么在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这些功能怎样产生作用,用什么形式表达。

然后需要理清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的关系,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教育手段,具有功能性,文化不是点缀,更不是装饰; 文化教育是一个活动过程,是一种生命行为,不是静态的。而环境是静止的、固定的,但是有了生命的参与,环境就能活起来,草木鱼虫能赋予环境生命的活力,人的参与能使环境具有文化的内涵,拥有精神。所以“参与”就是核心,我把人、动植物、土地、水、空间、建筑作为参与的元素进行组织,让他们动起来。

川大附小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曾培育出无数的伟人和名人,学校一直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精神,重视传统文化,但同时紧随时代步伐,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推崇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校方希望通过校园环境的设计推行他们的文化理念。我想,对这种教育精神的融化就是设计的突破点。

明确了设计思想后,我开始做设计。我以主题空间环境为主营造育人之境,每个空间环境之间又互相贯通,彼此产生联系,组成一个整体的校园文化环境。

从进入校园开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陶行知先生的汉白玉塑像和一段爬满藤草的木刻铭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一直是川大附小奉行的办学指导精神,所以首先要让每一位进入校园的人了解他的教育思想。移步大厅,厅里原本有几根大柱,于是我因势利用,设计成几组浮雕柱,每根柱一个主题,分别体现该校的校训: 求真、从善、尚美、学活。爱因斯坦、达尔文、雨果、老子、孔子、李时珍……,他们都微笑着与你交流,诉说他们的故事。我一改他们高高在上的形式,让孩子们可以抚摸他们的脸庞,揪他们的胡子,通过这种形式告诉孩子们他们也是凡人,他们之所以不平凡是因为他们有思想,会思考,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不平凡的人。 大厅里靠近鱼池的位置设一架钢琴,无论是老师、学生、家长或者客人都可以在这里随心弹奏乐曲,让音乐的分子飘荡在校园的空气中,滋养每一个人。钢琴上空是一幅梵高的“星空”,让这位艺术天才的杰作去激励每一位热爱艺术创造的人。这个设计的切入点就是营造一种氛围,具有无意识的引导作用,空旷的大厅中间出现一小片闪烁光彩的蓝色星空,星空的下面是一架古典钢琴静静地立着,让人产生想去弹奏的强烈愿望,就像一个充满诱惑的舞台,等着你去表演,只要指尖一动,顿时就会让这个安静的大厅活起来。

大厅的天棚原本是普通矿棉板,与主题柱不协调,但我又不想拆了做什么复杂的造型,于是我把一部分矿棉板取下,用浮雕板替换。这些浮雕板不是装饰性的图案,我把一些人类有代表性的发明创造和一些代表文化图形做成浮雕板,按类别进行组合,形成几个不同的主题区域,与柱子相呼应。孩子们可以躺在大厅的地板上,听着美妙的乐曲,仰望过去的历史文化,猜想着那些古老的故事,幻想着自己的未来世界。大厅边上是鱼池,我把鱼池延伸进大厅里面,铺上玻璃,人就可以站在鱼池上面,可以一览无遗,孩子们可以趴在地上观察小鱼的生活,近距离追踪小鱼、进入它们的世界。室外部分的鱼池上搭了一些木栈道,孩子们可以趴到宽阔的木栈道上逗乌龟,捞蝌蚪、喂小鱼……满足孩子喜欢与自然生物亲密接触的天性,满足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

操场边的花园设计为户外情景教室。这里原本是一片开阔的绿地,学校的校长希望孩子们能在这里尽情嬉戏,还可以读书,所以不希望只是一个花园而已。我想起儿时常与小朋友躺在山坡上草丛里捉蛐蛐、斗草根,绕着池塘抓蜻蜓,爬树,掏鸟窝,坐在竹子上看小人书、聊天,快乐得很。我就想是否也可以给小学生提供这样一个环境,让他们与自然亲密接触,让生命向自然靠近,在自由的活动中获得快乐,使他们的心性自然而健康。有起伏草坪缓坡伸入蜿蜒的浅水池塘,池塘边稀稀落落摆放一些圆石,一块菜地等待他们去种植,一片竹林隔离校外街道的喧嚣,几棵大树挺立在后坡上,一条小路进入一蓬曲折的花架廊下,那是一个安静的读书去处。这条花廊的地面用卵石拼了一些数字和公式,让孩子们去猜、去想; 几十根廊柱上面是孩子们的艺术创造,那是他们用纯真的心绘出的五彩世界,这足够让他们去憧憬和畅想了。

整个情景教室没有故作姿态的痕迹,没有严肃的说教,就是一个能让孩子们开心、放松、尽情释放天性的地方。他们可以在这里打滚儿,可以把心爱的小兔放在这里玩耍,可以在池塘里养自己的小鱼、小乌龟,他们还可以在这里种上一棵自己的树,每天给它浇水。孩童是在玩耍游戏中成长的,在玩耍过程中自然会获得一些课堂教学所不能给予的知识和能力,是对课堂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不仅通过与自然的接触了解一些知识,还在玩耍中学会协作、学会互相帮助,学会解决困难,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坚强。

通过川大附小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我把学校的教育理念一点一滴地融入到设计的每个细节之中,使每一处的设计都巧妙地体现育人的功能,赋予校园环境实质性的文化内涵,而不仅仅是说教和养眼。人与景是一体的、互动的,没有人的参与和融入,景也就是个自然之物,有了人的参与和融入,景便活了起来,也就有了思想,便成了境。

校园建设论文篇5

一、环境育人,凸现教育无穷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赋石壁、砖壁生命,让墙壁“说话”,并使其成为陶冶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

1.走廊艺术,成为孩子们努力攀登的又一高峰。在我们每个班级外面的走廊里,都有一张巨幅照片,那是大家一致推选的“每月之星”。上面有他们的自我简介,更重要的是还有他们获得的一份份荣誉。所以,每每新更换一期,都有同学们驻足欣赏的身影,那是对被选同学的羡慕,也是对自己的期待。校园走廊成了同学们引以为豪的领地,因为在“每月之星”旁边的墙面上,还有属于他们的“名人名言”。每到征集“名人名言”时,每个人都绞尽脑汁,希望自己能成为班级中的名人,就算平时懒于写作的同学也不例外。

2.教室布置,是孩子们各显神通的绝佳时机。教室里分布了各种各样的版块,这些版块上都有不同的名字“优作园地”、“我们的故事” 、“成长的足迹” ……学生的优秀作文、成长记录、美术作品在这里展示,从而形成了每个班级不同的人文氛围。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的汗水在这里凝聚,智慧在这里闪光,个性在这里张扬,梦想在这里起航……

3.“温馨提示”,是孩子们品德形成的又一途径。走进校园,你会发现门口的草坪上有着孩子们温馨的提示:“建文明校,做文明人。”、“手上留情花自香,脚下留青草如茵。”、“珍惜一份绿,留于千人赏。”、“ 学校是我家,洁净靠大家。”……这些儿童化的语言对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学们驻足观赏或嬉戏玩耍时,那些提示语是他们无声的老师,告诉孩子们其实它们也有生命。

二、主题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活动是学校生命力所在,活动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1.有重点、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结合重大事件、传统节日、法定节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月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2.开展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如三月份“学雷锋”活动,四月份“书香校园读写大赛”,五月份“春季运动会”,九月份“庆祝教师节”,十月份“祖国颂诗朗诵”,十二月“冬季三项运动会” ……从而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增强校园文化氛围。

3.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要求班级每月出一期黑板报,每学期看两次电影。星期六还组建了校美术、书法、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兴趣小组。以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展示我校学生的青春活力和无穷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高尚师德,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1.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是一本无字德育书,学生时刻都在阅读。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师风则是教育之魂。著名教育家斯霞也曾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因此,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思想建设的首要工作。我们每个星期一坚持组织教师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教育理论、常规,使每位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近年来,我校广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深入学习师德规范,涌现了一大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开拓创新的先进典型,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广大教师坚持育人为本,以德立教;广大干部勤政、廉政,师德师风的主流是好的。

2.狠抓制度和规范建设。明确而严格的校规和校纪是强化校风的重要方法,我们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的特点,师生共同制订了体现时代要求的校训、校风、校歌、校服等,制订了一系列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严格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坚持开展文明班队等的评比活动,以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联系社区,繁荣通小文化建设。

1.学校作为社区的一部分,同样学校文化也是社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带动整个社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学校成立了社区家长委员会,成立了家长学校,通过对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与沟 通,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水平及家庭的文明和谐,提升家庭教育效能,从而达到对社区文化的辐射。我们经常组织师生走访社区各单位,同时邀请社区各届代表人物走进校园,为学校作报告、进行法制讲座、交通法规宣传等,以社区文化来推动校园文化,以加强“亲密接触”。校江海小记者则如辛勤采蜜的小蜜蜂,对居委会进行了采访,收获颇丰。同时,新近成立的学校“爱心社”也将把爱心奉献给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

校园建设论文篇6

论文摘要: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其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层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本文分别从四个层次探讨如何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护理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同时,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代表一种风气,体现一种和谐,孕育着一种教育力量。笔者就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作用及如何推进进行探讨。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小学的核心竞争力 护理

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师生员工都生活在其中,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具体说来就是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通过创设良好的自然环境,形成学校的特有的物质文化;通过修订、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从而优化校园外部环境,提升校园内在品味。

二、如何推进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1.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停留在外在的形式上,更值得关注的是能包纳其内涵与实质的精神领域。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是校园人的心理层面,其内容是校园成员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及素养的提升。精神文化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实质和水准。首先,要有比较高的思想品味,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要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现代的眼光为学校的生存发展决策。同时,要竭力把全体教职员工凝聚在一起。其次,是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一个学校如果校风不正、学风不浓、教风不严,很难说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社会也不会认可。但如果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齐心协力,校园文化建设一定会呈现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

2.制度文化建设

干净、整洁、优雅的校园孕育的是团结、民主、和谐,学生展现的是积极、自信、勇敢。通过具体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将展示的是一种积极健康、团结进取、和谐的校园风貌。学校制度文化是规范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校园文化中其他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润滑剂,具有巨大的潜在保障功能。其应该在充分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修订、补充、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凸显学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色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制度无情人有情,体现人文关怀,让制度成为规范师生行为的自觉规范,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学习的热情。 3.行为文化建设

优美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它的感染力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旷神怡,大脑更聪慧,思维更敏锐,行为更文明,激发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但这些良好的环境必须靠日久天的行为来支撑,所以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无小事,作为总务领导人,就需要从思想、制度、行为等方面加以反思、注重引领,从而促进教师行为文化的建立。同时应该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热情,引领其学会合作、学会理解、学会忍耐、学会宽容、学会放弃,应该引导教师尊重、理解学生,学会以公正的态度、发现的目光、宽广的胸襟去欣赏学生。同时领导人要和老师进行密切沟通,及时有效地配合老师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

4.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是校园文化发展程度的一个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对师生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美的物化环境包括校园建筑风格、绿化、美化的环境、自然的景物特色、现代化的设施等。由文化构筑的环境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激励和约束双重作用,熏陶人的灵魂,感染人的心境。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心情是不一样的,受到的教育和感染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一个庄重、整洁、肃穆的环境里,谁也不会嬉笑、打闹、随便吐痰、乱扔纸屑,这就是环境的约束作用;在一个群情振奋的环境里,人们也会热血沸腾。兴奋不已,这是环境的激励作用;“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说的就是环境的感染作用。这种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它给师生创造了一个庄重的“磁场”,其教育魅力于无形中统摄着师生的灵魂,从而内化为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创造力量。总之,在校园文化的创建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合理培育校园文化,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进行。校长是校园文化的领袖,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对教育的发展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掌握教育理论、尊重教育规律、把握教育改革动态,对自己所在学校定位准确。运用现代的文化模式,来规划和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的长短期目标。以此确立起全校师生员工为之奋斗的共同文化愿景,营造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位哲人曾说:“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校园环境表现出一所学校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精神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它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校的宏观发展具有不可言喻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校园建设论文篇7

关键词: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四项原则 四个关系 重点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建设的一个永恒课题。从大学产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大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culture)原意为种植、耕作,含有通过劳作获得成果之意,到后来才逐渐演变为培育、教养等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各级、各类大学如何更好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的独特作用,需要我们每一个大学人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

一、大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其职能的必然选择

不同的高校,因类别不同、人才培养的规格不同及社会文化背景和办学理念上的差别,会表现出类的属性和个性化特征属性,但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却是一致的,反映在教学、科研和服务三大职能中,就是育人是根本,科研是重要职能,服务是职能的延伸。大学校园文化因其特殊的价值,在大学校各项职能中,始终起着独特的、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就校园文化的功能而言,它表现为一种特殊的课堂,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概括起来有精神激励、价值导向、行为约束、情操陶冶等教育功效。其次,从校园文化的育人方式上讲,校园文化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环境创设”和“文化营造”潜移默化而非强制性地发挥影响,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不教之教化。最后,从美学角度分析,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发展过程就是对能够启迪、感化学生各种美的潜在客体进行精神化再创造的过程,也是对其文化价值挖掘和升华的过程。通过审美,学生得以解读校园环境中蕴涵的精神;通过审美,学生能够将个体耳濡目染的感悟和体验,内化为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认同,成为约束和指导个人的处世方式和人生的指航明灯。

二、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

1.没有摆正校园文化各组成部分,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行为的、组织的等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过于追求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

2.在特色建设上,没有很好地考虑学校的历史背景、学校定位、培养目标,盲目从众,满足于借鉴他校现成的经验,自主与创造不够,致使校园文化特色不突出,个性不鲜明。

3.在实践操作层面,没有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方案,不能把校园文化建设同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学校主体活动结合起来,始终形不成对校园文化具有统领作用的学校精神。

4.在组织管理上。把校园文化建设只视为某个或几个部门的职能,没有发挥和调动校园人(教师、职工、干部和学生)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校园文化建设许多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流于形式。

三、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四项原则,处理好四个关系

1.坚持传承原则,处理好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虽然我国的近代大学直到十九世纪末才出现(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问世、1903年“癸卯学制”的颁发为标志),比欧洲(我国学者普遍认为西方现代大学萌发于中世纪的欧洲)晚了数百年,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成果的积淀,却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不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遗失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选择就是要坚持文化传承原则,认真梳理、发掘和反思办学历程,正确处理好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将校园文化建设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这片沃土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广大校园人通过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在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增强校园文化的先进性,进而对整个社会文化建设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2.坚持时代性原则,处理好与时代文化的关系。

“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1]生活是与时俱进的。显然,文化也并非永恒不变,它必然会随着社会环境和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嬗变。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即是一个营造过程,也是一个发展过程。只有在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的基础上,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才能实现创新与跨越,而且这种创新越多,跨越越大,大学校园文化就越富时代朝气。哈佛大学的成功归根结底就在于她不断主动迎接时代的挑战,敢于推陈出新,领导潮流的创新精神。北京大学在“五・四”时期之所以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摇篮,也是得益于敢为时代先的文化创新精神。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如果不能体现时代的特征,站在时代改革发展的前沿,也就失去了其先进作用。

3.坚持多元化原则,正确处理与域外文化的关系。

在教育日渐走向终身化、民主化、个性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今天,大学正以其广博的胸怀接纳来自世界不同的文化与声音。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已成为现代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学校园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激荡,青年学子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不出国门就能快速便捷地享受世界各国的文化大餐。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开放式的趋势,以海纳百川的气魄,正确对待域外文明,广泛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也唯有如此,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吸引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而被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

4.坚持区域化原则,正确处理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一切大学的校园文化都有具有一定的时空特征,也无不打上她所在区域的文化烙印。身居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国际化大都市中的大学,其时代气息和前瞻意识要强一些;而地处经济偏远地区的大学,则更贴近宁静志远、淡泊明志的精神港湾。因此,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既要注重规范化、科学化,又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发挥区域文化的优势,形成人无我有的独特区域个性特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越能吸收她所在区域文化的优势,校园文化建设就越具特色。越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就越能提升校园人的个性品位。

四、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重点加强的几项工作

1.凝心静气,突出学校精神的培养。

学校精神在整个校园文化中处于灵魂的地位,是由学校办学的历史传统、学科特色和名师、名生的品格、修养、社会影响力等共同孕育而形成的,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独特、鲜明的办学理念和个性特色,反映着校园人群体意识的价值追求。学校精神所具有的号召力、凝聚力、感染力和向心力是办好一所学校所必须具备的宝贵精神财富。世界上所有特色鲜明的大学都具有独特的办学理念和精神。牛津大学在八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献身上帝、献身学术的精神和求实、辩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耶鲁大学的“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的教育理念;我国北大的“兼容并包”,清华的“厚德载物”,南开的“允公允能”无不都是这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精神层面的凝聚和结晶。

学校精神主要是通过校训、校风、校歌和校徽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校训是一所学校传统和特色的简要概括,是学校制定的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校风则是学校风气的总称,是由学校成员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是校园文化建设诸方面的综合反映。二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文化核”的作用。一旦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就会自然而然地被他们自觉发扬,从而演变、升华为代表学校整体价值追求的学校精神。成功的校训和优良的校风的形成不是空穴来风,也不能通过某种方式从别处移植而来,只有在学校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合理的现实存在的基础上,经过校园人(几代,甚至十几代人)倡导、践行、提炼、升华、结晶而形成。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者们要潜下心来,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目标,认真总结和梳理本校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征集、挖掘、设计最能体现本校办学特色的校训、校风、校歌、校徽,并在实践中积极倡导,身体力行,循序渐进。大力营造学术自由和科学、民主之风,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学术腐败等不正确文化的侵蚀和蔓延。引导广大教师潜下心来做学问,管理人员专下心来做管理,全体学生静下心来做功课,为学校精神的早日形成而努力奋斗。

2.强化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校园和谐。

校园人的行为主要是指师生员工在一定的思想支配下,从事教学、科研、文体娱乐及对社会服务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有意识的能动反映,是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在师生员工个体及群体身上的具体体现。养成师生员工良好的行为习惯,创建和谐校园,对当前我国高校由外延型扩张发展向内涵式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各级、各类高校都要根据总书记在清华大学成立一百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立即行动起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开展行为规范教育、文明礼貌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从言谈举止、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尊敬师长等方面强化当代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全面而系统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从精神风貌、敬业态度、专业水平、人际关系等方面塑造高校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形象;广泛而深入开展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本领的教育,促使各级管理、服务人员形成履行职责,忠于职守,敢于负责和乐于奉献的优良工作作风。

3.营造多元智能型校园,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教师、学生、干部、职工等)属于高深知识密集型的社会群体。较高层次的智能型知识文化是大校园文化区别于其他亚文化(如企业文化、商业文化、乡村文化、城市文化等)的重要标志。美国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传统智商理论的局限。认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有至少8项智能,即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韵律、人际沟通、自我认识和自然观察智能[2]。这不仅为教学策略,而且为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重视差异教育和个性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首先,要在广大教师中大力宣传倡导多元智能理论,促使他们更新观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自觉地把促进大学生的智能发展同专业设置、学科建设、课程开设等结合起来。自觉实现由学生的控制者向学生的观察者转变;由学生的监护者向学生的协助者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情景的提供者转变。其次,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会、团委会牵头组织,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各种有益于大学生智能发展的活动。除了定期开展艺术节、科技节、科普讲座等活动外,还要组织起学校、院系和专业三个层面的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努力做到:学期初有计划,学期中有检查,学期末有总结。确定好辅导教师、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和资金投入,使各项活动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要全面规划,综合考虑,围绕着大学生智能活动的开展,优先配置好各项教学设施、活动设施和生活设施,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度,为大学生智能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和制度保障。

参考资料:

校园建设论文篇8

论文摘要: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其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层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本文分别从四个层次探讨如何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同时,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代表一种风气,体现一种和谐,孕育着一种教育力量。笔者就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作用及如何推进进行探讨。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小学的核心竞争力 

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师生员工都生活在其中,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具体说来就是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通过创设良好的自然环境,形成学校的特有的物质文化;通过修订、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从而优化校园外部环境,提升校园内在品味。 

二、如何推进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1.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停留在外在的形式上,更值得关注的是能包纳其内涵与实质的精神领域。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是校园人的心理层面,其内容是校园成员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及素养的提升。精神文化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实质和水准。首先,要有比较高的思想品味,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要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现代的眼光为学校的生存发展决策。同时,要竭力把全体教职员工凝聚在一起。其次,是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一个学校如果校风不正、学风不浓、教风不严,很难说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社会也不会认可。但如果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齐心协力,校园文化建设一定会呈现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 

2.制度文化建设 

干净、整洁、优雅的校园孕育的是团结、民主、和谐,学生展现的是积极、自信、勇敢。通过具体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将展示的是一种积极健康、团结进取、和谐的校园风貌。学校制度文化是规范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校园文化中其他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润滑剂,具有巨大的潜在保障功能。其应该在充分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修订、补充、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凸显学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色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制度无情人有情,体现人文关怀,让制度成为规范师生行为的自觉规范,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学习的热情。 

3.行为文化建设 

优美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它的感染力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旷神怡,大脑更聪慧,思维更敏锐,行为更文明,激发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但这些良好的环境必须靠日久天的行为来支撑,所以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无小事,作为总务领导人,就需要从思想、制度、行为等方面加以反思、注重引领,从而促进教师行为文化的建立。同时应该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热情,引领其学会合作、学会理解、学会忍耐、学会宽容、学会放弃,应该引导教师尊重、理解学生,学会以公正的态度、发现的目光、宽广的胸襟去欣赏学生。同时领导人要和老师进行密切沟通,及时有效地配合老师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 

4.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是校园文化发展程度的一个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对师生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美的物化环境包括校园建筑风格、绿化、美化的环境、自然的景物特色、现代化的设施等。由文化构筑的环境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激励和约束双重作用,熏陶人的灵魂,感染人的心境。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心情是不一样的,受到的教育和感染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一个庄重、整洁、肃穆的环境里,谁也不会嬉笑、打闹、随便吐痰、乱扔纸屑,这就是环境的约束作用;在一个群情振奋的环境里,人们也会热血沸腾。兴奋不已,这是环境的激励作用;“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说的就是环境的感染作用。这种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它给师生创造了一个庄重的“磁场”,其教育魅力于无形中统摄着师生的灵魂,从而内化为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创造力量。总之,在校园文化的创建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合理培育校园文化,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进行。校长是校园文化的领袖,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对教育的发展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掌握教育理论、尊重教育规律、把握教育改革动态,对自己所在学校定位准确。运用现代的文化模式,来规划和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的长短期目标。以此确立起全校师生员工为之奋斗的共同文化愿景,营造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位哲人曾说:“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校园环境表现出一所学校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精神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它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校的宏观发展具有不可言喻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