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7:03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篇1

1.概念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为其成员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和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和一系列的心理互动,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问题或共有的心理障碍。团体心理咨询这种操作形式,突破了个体心理咨询的一些束缚,使它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咨询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持。

2.特点

与个体辅导相比,团体辅导有如下优点:首先,团体辅导是一种多向性的交流,当事人看到其他人有着与自己类似的问题或痛苦,可以提高自我认识,安定情绪,进而互相支持、互相影响;其次,团体辅导效率高,能够集中解决一些共同的问题;再次,团体辅导对于帮助那些具有害羞、孤独的人际交往障碍者,有特殊的功效。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如人际交往、入学适应、自信心培养、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认识等,都可以通过团体辅导来解决。与个别辅导相比,团体辅导的特色在于培养人的信任感与归属感,从而在放松、安全的环境氛围中面对自己的问题。鉴于是由一些具有相同问题的人群组成,经过辅导可以达到涉及范围广的效果。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层面

由于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效率高、涉及范围广等优点,应用于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缓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不足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之间的矛盾。如果仅仅依靠班主任(或辅导员)或者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室)来解决高校学生的共性问题,则对这些部门的工作者是非常有压力的。因此,从各个层面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必要的。

1.宿舍层面

宿舍是大学生们生活的小社会,很多问题的出现与发现都是在宿舍。因此,如果能从宿舍抓起,一方面可以解决很多管理和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团体动力的影响,团体会逐渐具有预防的功能,能够及时发现隐藏于大学生内部的心理问题,可以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这就要求团体心理辅导能够走进宿舍,需要学校的心理咨询部门、公寓管理部门、朋辈互助团体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维护宿舍健康的成长环境。

2.班级层面

目前,在部分院校团体心理辅导已经走进了班集体,但是,由于各种限制条件,还不能覆盖到所有的班集体。一个班集体往往会具有一些共同性的问题,如果能营造很好的团体氛围,则会具有很好的咨询效果。班集体可以利用团日活动时间、班会时间或者特定的心理辅导时间开展关于班级凝聚力、职业生涯规划、学习技巧的团体辅导;也可以利用某一危机事件进行相关主题的辅导,如网络成瘾、拒绝、珍惜生命、借钱不还等心理辅导。利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可以让更多的同学在团体中共同获得成长,从而丰富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3.学校层面

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室)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及心理问题开展,根据针对性强、需求性迫切的相关主题的心理辅导。如在新生刚入学时可以开展新生适应心理辅导;在新生心理普查结束后,根据筛查结果,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针对毕业生可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心理辅导等。学校也可以从培训方面开展团体辅导。培训的对象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以及宿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及心理部(协会)成员等。通过对心理工作者的培训,使心理工作者们更具有专业精神与专业素养,从而提高整体心理工作者的素养,壮大心理工作者的队伍,充实心理工作的力量。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内容

把高校学生工作的目标具体化,我们会发现有以下一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管理时间;应对压力;提高创新能力;培养批判思维;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习人际沟通的技巧;提高情绪控制的能力;增强心理保健的意识;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掌握求职技巧……而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可以借鉴团体辅导的诸多理念和做法。

1.自我认识,准确定位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大学生可以通过认识生理我、心理我以及社会我来完成自我认识,并进行准确定位。良好的自我认识可以形成良好的自我统一性,对于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水平是有重要意义的。比如,可以运用“小小动物园”、“化茧成蝶”、“优点轰炸”等小游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善对自我的认识。

2.能力培养的技巧

概括来说,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学习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而这些能力是大学生们都需要具备与提高的,因此,应该有针对性、有主题、有目标地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创设日常情景进行心理剧表演、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心理游戏等。通过团体这样一个轻松、无压力的社会小环境,参与者在不断地互动过程中掌握与别人相处的方式。通过团体这个微型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参与者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讨论彼此的心得体会,并不断审视、改进自己;同时,培养学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具有教育、发展、预防和治疗的功能。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是教会学生提高各方面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技巧的掌握与练习,达到学生能“自助”的目的。如,在我校的日常工作中已经开展了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的团体辅导、情绪控制能力提高的团体辅导等。运用的心理小游戏包括“我说你做”、“解开千千结”、“情绪万花筒”等。

3.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

目前,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课堂讲授、专家讲座等。学生在听完授课及讲座后,只能被动地、从理性层面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很少能实际地、科学地进行规划设计。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在创设的模拟情景中变被动为主动,从团体的每位成员身上借鉴不同的价值观与观点,从而对自己的各方面进行衡量,在真正意义上帮助自己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设计方案中可以舒伯(D.E.Super)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职业人匹配理论、克朗伯兹生涯决定社会学习论及帕森斯和威廉姆逊的特质因素论为依据进行设计。运用“生涯十字路口”、“价值观大拍卖”、“条件大扫描”等心理游戏进行辅导,在辅导的过程中,通过感受分享、价值观表述等,让参与者进行深入思考。

4.其他

如进行关于自信心培养、压力管理、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人际关系技巧及恋爱技巧的团体心理辅导。

四、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开展团体辅导的困难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篇2

(一)产生孤独感

初入学的高职新生刚从中学校门走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一张张陌生的面孔,难免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在这个新的环境中,他们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理解,渴望与他人进行交往,往往基于其他因素,如得不到别人的理解等,而产生一种失落感,进而感到很孤独。

(二)产生自卑感

高职是高考后最后一批录取的院校。对很多学生来说,升学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喜悦,却往往是感到无奈和伤感。他们并没有从高考的焦虑中走出来,对自己缺乏信心,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从而产生深深的自卑感。

(三)不会与人交往

新入学的高职新生首先遇到的问题便是与他人的交往。高职新生刚刚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们渴望与他人进行交往,被他人接纳、理解,结识新的朋友;但是由于缺乏与他人交往的经验和技巧,心理上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受等,从而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很难融洽。

(四)缺乏集体意识

大多数高职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有很强的优越感,对父母以及他人的依赖很强,自立能力差;个人主义较强,缺乏集体意识。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同学的行为方式还停留在中学阶段的状态,单独行动的时候较多,对集体活动没有什么兴趣,班集体荣誉感不强,与人合作的意识很弱。

二、入学教育中施加团体心理辅导的探索

(一)团体心理辅导前后高职新生的精神症状变化

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Inventory),又名90项症状清单(SCL-90)。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高职新生经过团体心理辅导训练前后各项因子指标变化。

(二)团体心理辅导前后高职新生社交苦恼与回避变化

社交回避及苦恼分别指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及身临其境时的苦恼感受。回避是一种行为表现,苦恼则为情感反应。高职新生经过团体心理辅导训练前后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变化。

(三)团体辅导后高职新生学习成绩的变化

与同期的往届高职新生相比,经过团体心理辅导的高职新生在平均成绩、考试优良率、及格率方面提高都比较明显。

(四)团体心理辅导后高职新生入学适应自我感觉的变化

经过团体心理辅导之后,高职新生对大学阶段的学习特点和规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明确了学习动机,并感觉到自己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对自己在本学期以及大学三年的学习和生活做了明确的规划,对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也有了初步的规划。另外,经过团体心理辅导的高职新生与以往未经过团体心理辅导的高职生相比,其完全适应大学生活所用的时间明显有所缩短。

三、团体辅导在新生入学适应教育中的影响力探索分析

(一)引导新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高职新生首次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的生活,必然会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心理会发生强烈的变化。如在表1中,学生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前的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的因子分分别为2.13±0.31、2.16±0.25、2.17±0.43、2.18±0.37、1.89±0.53、1.86±0.56;而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后这些项目的因子分又分别变为1.77±0.39、1.60±0.48、1.65±0.52、1.48±0.56、1.60±0.54、1.58±0.64。在这个时期,性格外向、独立性强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适应新的环境,产生的负面性情绪较少;而那些性格内向,独立性不强的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如惊恐、失眠、食欲不振等。从上面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对新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可使学生学会积极的进行自我调节,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另外,团体心理辅导可引导学生认识到向别人寻求帮助并不是无能的表现,而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学生打消顾虑,从而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有助于认识自我,认清职业方向和职业兴趣,做好学习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

高职新生在进入大学后往往找不到学习的方向,学习的动力不足,通过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安排“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使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爱好再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来做好自己的学习计划,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另外,学生在团体辅导中可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使自己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职业发展能力、竞争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3]。

(三)有助于了解大学学习的特点与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高职新生在入学适应过程中对将要进行的学习不甚了解,因而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缺乏动力,学习效率低。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他们能够对大学阶段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进而效率也得到显著提高。

(四)有利于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乎一个人的生活质量的高低。高职新生的年龄一般在18—20岁之间,他们有独立的个性、独特的思想、敏捷的反应等优点,但是往往缺乏与他人交往的经验,比较注重自我,喜欢我行我素,不懂得宽容,不善于同他人合作;而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就能够有效地预防这些问题。团体心理辅导给高职新生提供了一个压缩版的社会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体验与人相处时所出现的问题,通过观察和学习来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4]。

(五)能有效缩短入学适应的时间

任何一个人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期才能真正地融入这个环境,高职新生也不例外。倘若他们需要花费过长的时间来适应这个全新的环境,那么势必会对大学生活和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对于高职新生来说,影响他们适应新环境的因素有很多,如个体方面的因素、学校方面的因素、社会方面的因素等,而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本次的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可知,高职新生的入学适应时间有了明显的缩短,这是因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对激发学生自觉增强适应大学生活的动机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从而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努力地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另外,高职新生在团体辅导中能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技能,从而将入学适应的时间大大地缩短了。

四、结语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篇3

传统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知识的灌输性,教师在备课时预设好教学环节:比如设定教学目标,将授课的知识点即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引导学生重点解答,若学生无法正确会到,老师则通过引导将设置好的问题答案呈现在学生眼前。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本书的权威和绝对性,教学效果通过预设环节来完成,是一种强调师本位,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的关键,使教学过程变成了灌输知识的过程。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按授课计划完成认识性的教学任务,是心里健康课堂教学的中心”。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授课教师是主动的,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在教学中倾向自身的主导地位,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老师甚至在课堂上搞起一言堂,用单一的语言讲述来实现知识的传授,束缚的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学生在互联网时代下已经不能满足教师的这种灌输是授课方式。有学者在探索性的研究“新基础教育”时曾提出:一个课堂教学的真实过程就是营造一个师与生、以及多种教学因素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推进的,并且是在新的状态不断生成的选择过程中推进的,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设计

团体心理辅导,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协助与服务来助人自助,它是一个教育过程,具备教育活动的性质,其目的是以是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而心理健康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民族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从中不难发现,团辅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两者的目标都具有相似性,可以把两者的理念相互融合,进一步拓展、创新。因此,笔者根据团辅理论,借鉴专业的技术,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特点,尝试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2.1根据授课内容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根据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高职学生成才与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的策略与训练、高职大学生情绪的调节、高职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的调控、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因此,要推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必须设计针对以上教学内容的活动主题,使教学内容变得既生动有趣又便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如教授“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这一情景时,可以设计“我是谁”的团辅活动,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同事进行了自我剖析。

2.2根据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方案设计实施办法

在一个情景的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团辅活动的设计可以单一,也可以采用多重形式和方法,只要能够密切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即可,不要本末倒置。如过游戏环节设计时间过长,虽然学生互动性高,课堂也会很活跃,但是这样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就不能进行充分的分享和讨论,后期的理论分析阶段学生也就很难进入,教学效果不好。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具体操作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下面以情绪与调节单元为例,阐述笔者在课程教学中所实施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教学内容:高职大学生情绪调节教学目标:使学生认知情绪,识别自我情绪的多样性,通过情绪轮稳定性测试尝试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1)探究自我的负面情绪:让学生雨大家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的负面情绪,要求描绘得尽量具体。请其他同学相互讨论,帮助分析出引发这种负面情绪的行为或心理的原因。

(2)收集情绪形容词汇:将学生分成六人一组,要求每组在五分钟内尽可能多的在一张卡纸上写出表现基本情绪的词语,写好后让其中一组学生和大家分享其想到的词汇,其他组别分别进行补充。

(3)讨论放松情绪的方法:通过组织学生互相分享自己有效调节情绪的心得体会,找出共性的内容,组织起来,变成通俗易懂的放松情绪的方法。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篇4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

【分类号】G441

引 言

高职学生学业拖延一般是指高职学生在学习情景中的拖延,通常表现为学习者虽然知道本身是该在原计划的时限内按时完成学业任务,并且学习者自己愿意这样去做,但实际上出于多种原因,最终却没有在时限内完成学业任务的行为。学业拖延导致学业拖延者产生不符合要求的学习结果,使其遭受负面情绪的困扰,体验痛苦、焦虑等,除此之外还导致大大降低了个体学习的信念和生活的幸福感。在高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高职学生的学业拖延问题应该受到关注,本文将对团体心理辅导运用于高职学生学业拖延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可行性进行探索。

一、团体心理辅导发展现状分析

由于学业拖延的干预研究逐渐进入研究者视野,团体心理辅导在学业拖延干预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引人注目,团体心理咨询是自我认知、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完善、学习新态度、形成新行为、建立新的良好人际关系的个体,从而实现辅导目的的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形式。

目前团体心理辅导在一些院校的F体心理咨询中得到广泛应用,是一种广受欢迎且有效的辅导形式,尤其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其作用更为凸显。如今,国内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中获得蓬勃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和借鉴经验。客观来说,高校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加强团体心理辅导的学习和实践,更有益于推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高职学生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

团体心理辅导用于干预高职学生学业拖延并非凭空想象,闭门造车,而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论依据上,具体如下:

(1)团体动力学。团体动力学又叫群体动力学,源于勒温的场理论,理论认为团体是由相互联系的个体共同组成的整体,不可分割,每个成员都是其他成员心理场的组成部分,因此团队成员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根据团体动力学理论,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领导者可以通过营造团体气氛、团体内聚力,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团体的动力性作用的目的。

(2)社会学习理论。1941年,米勒和多拉德提出社会学习理论,重点解释人在社会环境中是怎样学习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将该理论发展壮大。在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中,一方面成员之间通过分享拖延状况及共同处理共有的学业拖延困扰,从团队中学习对自己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团队创造信任和信赖的氛围,彼此放下防守开放自己,这种开放性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还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以培养良好的适应行为。

(3)自我效能感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在该理论下,评价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成功与否,标准中必然包括了活动中干预对象能否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期待―我相信我可以成功,从而通过个体成功的经验,提高干预的有效性。

(4)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也称为RE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在20世纪6O年代成立。在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中,领导者要协助成员积极面对自己的非理性观点,帮助他们厘清学业拖延的行为和非理性信念之间的联系,改变不合理信念,形成合理信念,培养正确的行为。

(5)人本主义。该理论坚信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的潜能。团体心理咨询满足人们实现自我的需求,从目标分析,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是以人本的概念为基础的。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成员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行为来解决实际问题,从中学会实现自我的自我控制与选择。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能够让成员感受真实的自我,发现自己的潜能,最终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实现自我。

三、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对学业拖延研究的深入,研究从学业拖延“是什么”、“为什么”逐渐转向“怎么办”即“如何对干预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运用于高职院校学生学业拖延干预研究是可行的,原因如下:

(1)模式相同。团体心理辅导过程是信息的双向沟通和传输过程,在此过程中成员彼此互动。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学业拖延的干预时,各团队成员通过对于学业拖延这一主题的充分讨论和鲜活真实的活动体验,能充分调动成员参与的热情,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从而帮助成员尽快成长。

(2)目标同质。在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员所面对的学业拖延相同或相似的问题中,参与辅导的目标是改变成员行为,而干预组成员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学业拖延行为,也有着相同的降低拖延行为的高愿望,他们渴望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减少自己的学业拖延行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最终培养适应,增加自信,并形成积极的自我。

(3)心理特点相同。参与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的学生处于同一年龄阶段,处于同一心理发展阶段,面临同一学业拖延现状,且降低学业拖延的愿望非常迫切,正是因为他们正面临相似的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为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保证干预效果提供了有力保证。

(4)团体心理辅导领导者特质。学业拖延团体心理体辅导的领导者是经过多年的心理学学习研究,并具有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的个体,领导者基于学业拖延干预目标和成员对象特征,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设计针对高职学生学业拖延的心理辅导方案,并与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以完善和落实团体辅导方案。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具有模式相同、目标同质、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相同、符合要求的领导者特质等条件下,为具有学业拖延并有降低拖延愿望的高职学生进行学业拖延团体心理辅导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张艳秋. (2008). 论高职院校心理教育课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07期, 55-57.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篇5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

就业抗挫能力是指个人在遇到就业挫折时,能顺利地克服挫折带来的消极心理状态的能力。抗挫能力有两方面的构成要素:(1)自控能力。自控能力是人们以自己明确的目的,善于通过理性的思考,以达到维持心理平衡,能动地支配行为的能力。(2)应变能力。应变能力是一个人受挫后的自制力、适应性、灵敏性的综合表现。

受过专业训练的职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遵照团体动力学和群体心理学等原理,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运用团体辅导的技巧,指导学生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可以有效提高职校生的就业抗挫能力,最终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一、国内外善于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团体心理辅导起步早,发展快,已从学校发展到社会和家庭,覆盖面相当广。而我国团体心理辅导起步较晚,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但是近些年发展迅速,尤其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领域,理论研究涉及范围颇广,但在具体实践操作上未形成系统。团体心理辅导如今最活跃的地方仍是高校,研究对象也多是面对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近年来涉及的领域开始逐渐增多,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发生了多样性的变化,从过去的自我成长、人际交往、情绪抑郁等主要领域,开始向网络依赖等崭新领域尝试探索,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涉猎的领域有自我概念、厌学心理、自信、学习的适应性、学习动机等领域,但多数还是偏向于发展性团体,治疗性团体辅导因为对团队领导者的要求比较高,数量还是较少,有些职业学校开设的团体心理辅导主题上则主要针对新生适应、人际关系、团队建设等,另外团体心理辅导的辅导模式较为单一,对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性进行论证较少,发现针对职校生的挫折教育系统研究较少,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职校生抗挫能力特别是就业抗挫的实践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水平,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二、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1.理论基础

(1)团体动力学理论

团体动力学理论旨在探索团体发展的规律,它研究团体的形成与发展、团体内部人际关系及对其他团体的反应、团体与个体的关系、团体的内在动力、团体冲突、领导作用、团体行为等。

(2)社会学习理论

人们通常是通过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所以团体辅导可以为各种适应不良的成员提供多个可模仿的榜样,以帮助他们改变不适应的行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为职校生就业挫折教育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和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气氛,使成员可以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同时也成为他人的社会支持力量。

(3)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2.实践依据

作为长期从事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教工作者,我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就业受挫能力普遍处于较低水平。我们抽取了学校部分班级,对学生进行就业抗挫能力水平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我们的看法。近年来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经常开展各类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是在对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中采用了各个主题的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培训后心理健康教师对培训的效果进行了测试,结合有关班主任和部分家长的访问情况来看,团体心理辅导这种方式对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有着较好的效果。因此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提高学生的就业抗挫能力,教育学生正确地面对困难、面对挫折,这是一堂重要的人生之课。

三、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的研究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在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培养上的可行性、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培养团体心理辅导整体方案、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培养团体心理辅导操作模式、团体心理辅导在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培养上的实效性。在实践过程中,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

1.收集文献研究资料,完成调查研究。

通过收集、梳理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设计两份调查问卷,分别是《职校生就业挫折状况调查问卷》和《职校生就业挫折应对方式问卷》。通过调查问卷,初步了解学生在就业抗挫能力的特点,以及面对挫折选择应对方式的情况,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依据。

2.建立课题研究QQ群,搭建交流共享平台。

在课题研究人员QQ群,把研究计划等课题研究的资料共享,将调查问卷的设计在QQ群里充分征求意见。

3.收集学生受挫个案,提高学生抗挫能力。

通过在学校心理咨询室担当专兼职心理咨询师,收集大量学生遇到挫折的真实案例,通过咨询老师的帮助,使学生迅速找到应对挫折的方式,从而充分了解了学生的抗挫能力,完成个案后对咨询记录进行整理,并定期进行案例分析,找到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的方法。

4.撰写团体辅导方案设计,应用教学实际。

在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前先讨论方案的基本框架结构,按照“导入――活动――体验――总结”模式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完成多个方案的设计工作,主要有:“游戏破冰,成员互识”、“理想现实,分享焦虑”、“职业兴趣 自我探索”、“模拟招聘 自我认识”、“穿越生死 突破自我”等,并在心理课和心理委员培训中加以实践,最后将方案总结成册。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虹、郑小东主编.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3]郭韶敏.谈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及其心理辅导方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2001,(3).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篇6

关键词: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团体动力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11-01

1.团体动力学理论

团体动力的概念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在1939年发表的"社会空间实验"一文中首次提出的,是指团体中一些相互作用的力量。在团体中,团体成员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会传递给其他成员,从而他们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会发生变化。团体动力就是这些促进改变的力量,这些力量定义了整个团体要如何发挥其功能。团体动力的理论基础是勒温提出的场论,场论把人的心理和行为视为一种场的现象,随着动力场的变化,人的心理和行为也随之变化。

团体动力学注重研究对象的动力关系和相互关系,研究所观察的对象是如何相互依存的,团体中各种力的交互作用以及影响团体行为的潜在动力、变化、对变化的抵制、内聚力、吸引、排斥、平衡和不稳定性等。应用性与实践性是团体动力学的突出特征,团体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已被教育、心理治疗、企业管理、政府与军事等许多领域广泛采用。团体动力学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团体动力属于意识形态。团体动力就是有关团体应该如何组织和如何管理的方法与态度,同时强调民主领导的重要性,强调团体成员参与团体决策及团体合作。其次,团体动力是一种管理技术。团体动力学可以应用于学校、企业和工厂等方面的管理,也可以应用于领导干部培训、人际交往培训。第三,对团体本质的研究致力于探索团体发展的规律,研究团体中团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以及团体与其他团体、以及团体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2.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由团体成员和团体指导者组成的一种心理治疗形式,在团体情境下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成员之间互动的互动、反馈、回应,从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团体成员通常由6-10人组成,每周在固定的时间进行团体活动,并持续一段时间。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成员所面临的问题或心理障碍。

团体辅导以每个成员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压抑的成员提供温暖、信任的氛围,相当于一个微型的社会。参与者在这个信任和理解的环境下,愿意探索与他人的相处方式,尝试各种选择性的行为,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团体成员之间能相互觉察,相互探讨,获得他人对自己观察的反馈,从而从别人的角度审视自己。团体辅导的内容丰富,方式多样化,是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途径。

3.增强团体动力的意义

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就是团体动力学理论,通过团体内在的动力能够促进成员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从而引发改变,达到发展或治疗的目的。团体动力是团体辅导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是影响整个团体力量及团体成员的主要因素,重视团体动力,催化和增进团体动力,才能使团体辅导的功效发挥到最大。

团体动力是指发生在团体里的各种驱动性的力量,既包括被人们觉察到的(如团体认同的规范、言行的相互影响、人际互动等),也包括未被人觉察到的现象(如团体的舆论、风气、潜规则等)。正是因为这些动力的存在,团体的运作才得以开始并持续下去。团体动力存在于成员间互动的行为中,团体气氛是团体动力强弱的标志。增强团体辅导中的团体动力,有助于成员自信心的增强,促进积极自我的形成。

4.团体动力增强的方法

4.1根据发展阶段设计有效的团体活动。团体动力是贯穿团体始终的,而团体活动是团体的运作载体,因此,团体活动的设计与选择一定要谨慎,要选择有助于催化和增进团体动力的活动。团体辅导都有四个阶段,即团体的创始阶段、过渡阶段、成熟阶段和结束阶段。在团体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要根据各个阶段的目标和特点,选择激发和促进团体动力的活动,加强团体的凝聚力。

(1)创始阶段时,团体成员对团体的认同度较低,要设计活动以促进团体成员的互动,安排暖身活动、促进彼此的熟悉。除此之外,还要澄清或制定团体目标、指导者以身作则拟定团体规范。

(2)在过渡阶段,团体已经成立一段时间。此时,可安排分享活动、信任活动、沟通活动、冲突解决活动来增进团体关系的进展。目的是协助成员彼此沟通与协调、使成员能彼此关心、帮助解决冲突与消极情绪。

(3)团体辅导的关键时期是成熟阶段。可安排深层次的自我探索活动、反馈与分享活动。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鼓励成员探索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与行为,深化对自我的认识,并尝试新的行为。

(4)结束阶段成员即将分离,主要安排展望未来和告别的活动。帮助成员归纳整理在团体中学到的东西,并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使改变和成长继续。

4.2使用积极的辅导技巧。增加团体动力,有赖于指导者使用一些积极的技巧对成员施加一些外力。在辅导初期,指导者和成员及成员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用温暖、关爱的态度对待团体成员,尝试建立初步的良好关系,可以避免出现沉默和尴尬的情形。引导成员注重"此时此地",及时处理团体中发生的问题,还要带领成员进行标准的设置,制定团体规范,包括团体时间、团体伦理守则。随着辅导进程的推进,要给每个成员分配发言的时间,允许成员提出不同的、创新的观念,使成员更投入,给整个团体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对出现的各种观点给予的正确引导,讨论团体的问题并澄清相关观念,使其向积极的方面转变,向设计的目标逐步靠近,使成员能获得学习和促进。

4.3提高团体指导者的素质。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的一种心理咨询的特殊形式,通常由一名或两名受过心理学专业教育与训练的指导者主持,多个团体成员参加。团体辅导中领导者的职责是:注意调动成员的积极性,适度参与并引导,提供恰当的解释,创造融洽的气氛。团体领导者是专业的助人者,必须了解团体咨询的理论,还要掌握团体咨询的方法与技术,有丰富的经验。除了专业上的要求,作为一名团体辅导者应具备一定的团体管理能力与积极的人格特征。

参考文献:

[1]申荷永.团体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101-105

[2]陆晓花,徐雷.浅谈团体辅导中的团体动力[J].黑龙江教育学院报,2008,27(4):80-82

[3]黄惠惠.团体辅导工作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篇7

关键词:团体;团体心理辅导;效果

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越来越普遍地被运用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去。这同时带来一些关于辅导效果的问题:团体心理辅导究竟能不能取得一些实际的效果?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过程两方面,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做一些探讨。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概念及其范围界定

团体,是一群人在同一目标的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和协同活动的一个组合。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个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

行为。

二、如何检验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检验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应当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去考量。方法如下:

观察,可以是对当次团体心理辅导的总体效果进行观察,也可以是对一个专题辅导过程和结果进行观察,还可以是对一个时间段后的学生的某一方面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

测量,是通过量表进行测量,针对的只能是学生的某一具体态度在一个时间段后的转变情况,也就是选定某一专题的心理辅导,用辅导前的态度,与辅导一段时间后的态度进行对比,将对比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三、从实践环节上追求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1.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

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只对学生产生导向性的影响,确定内容之后,才能对这一辅导内容考察效果。正因为辅导内容是效果的依托,才将其列出说明。在班级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内容来自心理教育教程,也可以选择学生展现出的整体性的、倾向性的问题。

2.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

目标,是对团体心理辅导过程和效果的预期,是团体活动的导向。目标既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服务,又是检验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依据。

3.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设计

教师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所做的一切行为,都应当与达成目标有关,否则就是在浪费有限的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达到目标就是追求效果。那么所有的方案设计都要围绕目标进行,也是追求效果的必然要求。

判断方案是否围绕目标进行,首先要判断方案能够对内容起什么作用,如果看不到作用,就应当予以否定。

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方案从呈现的形式上讲,不外乎四种:讲述、问答、讨论、体验。

相对于什么内容,在什么时机采用哪种形式,需要从可能产生的效果出发考虑,全程考虑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以方案最适合团体心理辅导目标的要求为准。

4.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和修正

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是前述设计的实际呈现,但不是设计的简单再现。这个阶段对“领导者”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领导者”负有维持和指引团体心理辅导按预定方向进行的责任。并且,在实施的同时还伴随着对辅导发展偏差的修正,实施与修正始终贯穿于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专题的导入、活动的展开、讨论与反馈、总结与结束。要想将这个过程完成好,还需要一些技术,如何完成也必然涉及技术,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这些技术。技术有很多,而且技术还是发展的,不可能面面俱到,这里选取几个常见的、主要的技术作一个说明。

分组技术

分组作用是在团体心理辅导中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或者团体活动。

反应技术

反应技术是团体“领导者”的基本功,包括倾听、复述、反映、

澄清。

互动技术

建立关系是互动技术的基础,互动就是团体成员间的交流,利用互动可以在团体中形成良好的气氛,形成尊重、接纳、信任、关怀的人际关系。互动技术包括解说、联结、促动、沟通。

行动技术

行动技术指的是“领导者”在维持团体心理辅导时所作的行为技巧。行动技术包括提问、调停、聚焦、示范。

参考文献:

[1]陶泻.中学生心理素质训练[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吴增强,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德里斯科尔.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M].王小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篇8

关键词: 港台 内地 班级心理辅导

一、引言

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目标。一般说来,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基本上处在同一层面。他们在智力、人格的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大体呈现出普遍性和规律性。这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基础。

就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人员配置情况而言,人数常控制在十人左右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显然不能及时满足同龄学生的大量心理需求,班级心理辅导形式便应运而生。吴丽娟(1985)指出“学校班级辅导是我国的特色,是以团体辅导的模式运用在班级”[1]。因此,可以通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整体发展。在我国的具体国情下,这样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对于普及心理常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防止因缺少关怀、引导而发生的心理不适应、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的特殊功能,是其他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载体所难以替代的。

二、港台地区的研究

台湾地区的心理辅导运动始于1954年。自1982年开始,台湾师大、彰化师大等高校成立了几个“心理辅导咨询中心”,分片负责学生的咨询心理辅导教育,培训中学的心理辅导队伍,并在具体操作上给予指导。在台湾教育厅的主持下,还编了《团体心理辅导手册》、《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手册》等实用性操作指南,具体指导中学的心理辅导工作。

可贵的是,台湾地区的团体心理辅导在学习西方国家的基础上既有学习,又有创新,他们将团体的规模扩大到班级,在班级中再分成一个个小的团体,通过班级心理辅导的实施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将班级中的团体心理辅导教育作为学校整体心理辅导中的一个重点。此外,他们还参考美国学校心理的理论架构,尝试将团体的心理辅导与团体的治疗有机结合起来,将临床心理学引进校园,确定一种“学校临床心理师”的模式,一方面面对学校各种对象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协助学校处理一些校园危机,如自我伤害,校园冲突等,这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工作[2]。

香港地区的心理辅导在使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上,也做了一些实质性的探索。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面,香港着重探索在班级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香港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开始于70年代初期,最初的工作完全由班主任策划和推行,后来逐渐得到专门负责家庭与儿童福利的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的帮助。目前,班主任仍是心理辅导教育的骨干力量。这样的发展对于中学进行班级心理辅导的普及有很大帮助,但是这样的辅导人员心理学专业素质较难掌控,需要不断发展和探讨。目前,这种模式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框架的形成仍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内地的研究

我国大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北京、上海、湖北、江苏、辽宁等地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与实践工作。主要形式有:建立心理辅导室,针对学生的一些个别问题开展咨询与辅导;少数试点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排入课表;大多数是结合班级,在团队活动时间进行。由于贯穿了新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课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上海是中国内地最早在中小学开展心理辅导的地区,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面的实践探索走在全国的前列。他们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其中在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面开展了一些课题研究,形成了论文、研究报告等成果形式。如2000年上海教科院普教所的吴增强发表了《班级心理辅导——着眼于同辈群体资源的开发》一文,就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做了研究,比较系统地对“班级心理辅导”与“班级主题班会”、与“团体辅导”进行了概念上的区分,介绍了班级心理辅导的特点,班级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辅导的形式等[3]。这些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

新世纪,出现了大量与心理辅导在中小学的应用相关的著作,使得此方面的研究达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钟志农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要领》对于现在中小学较为常用的辅导形式进行了辩证的论述,认为心理辅导应将理念放在第一位。他认为理念是班级团体辅导的灵魂,班级团体辅导的价值及其深刻性主要就是体现在辅导理念上。他认为,心理辅导课的设计应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创新精神,需要有很鲜明的层次感和连续性,这样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4]。鞠玉翠撰写的《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论述了心理辅导方法和教育途径,认为心理辅导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班级活动与管理实施、心理辅导活动课和专门的心理辅导实施,这样有利于在班级中形成互相尊重、接纳、合作的气氛,从而对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5]。

港台地区在心理辅导教育起步较早,在团体心理辅导方面的探索逐步展开,他们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结合了本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使之更加本土化。由于港台地区与祖国大陆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因此,港台地区的成功经验对起步相对较晚的大陆心理辅导教育来说,具有更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丽娟.理情教育课程设计[M].台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2]舒敏熠.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初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16).

[3]吴增强.班级心理辅导-着眼于同辈群体资源的开发[J].思想·理论·教育,2000(1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