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狼文化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09:29

狼文化论文

狼文化论文篇1

1.1一般资料

从2004年10月至2014年12月共收治SLE合并妊娠并分娩患者17例,年龄21~35平均27.6岁;初产妇14例,经产妇3例。病程1~14年。

1.2SLE诊断

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1997年修订的诊断标准,与内科免疫组专家组会诊判断。其中:发热15例,关节痛7例;颜面、颈四肢有红斑9例,白细胞减少13例,血小板减少8例,尿蛋白14例。剖宫产4例,自娩13例。

1.3妊娠期及分娩期的常规处理

妊娠期需进行孕检及风湿病学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沉、肝肾功能、ACL、抗ds-DNA、补体C3、C4、心电图、无应激试验(NST)、胎儿超声等。孕期注意酌情服用泼尼松;ACL阳性者口服阿司匹林,不用免疫抑制剂,以免引起畸胎或其他副作用;孕妇32~35周的患者给予地塞米松6mg,肌内注射给药,2次/d×2d;分娩前则给予甲基强的松龙40~80mg/d或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200mg/d,静滴给药3~5d;分娩后据病情再继续治疗SLE;产后及时回奶,新生儿采用人工喂养,避免食用被药物污染的母乳。

1.4观察指标

(1)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护理前后的SAS和SDS评分;(2)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转归及新生儿情况。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患者护理前后SAS和SDS评分为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护理前后SAS和SDS评分比较

患者护理后SAS和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随访

17例患者均好转出院,出院后随访结果显示,并发多脏器受损病情加重5例,临床缓解7例,再次妊娠5例,17例新生儿存活15例,1例新生儿患SLE。

3护理

3.1一般护理

3.1.1加强休息,防止劳累:SLE患者抵抗力较弱,所以孕期和围产期尽量卧床休息,期间定时翻身,做被动运动,防止褥疮的发生。关节肿痛时限制活动,活动量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注意劳逸结合,以免劳累加重病情,外出时避免日晒,同时还要防止受凉感冒及其他感染。在此期间还应该注意营养均衡,及时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增强机体活力。

3.1.2预防感染:由于大剂量激素的应用,SLE患者特别是皮损型极易感染,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感染迹象,如发热、白细胞低等。如果患者经济条件允许,最好是选择住单间,以防止交叉污染。对探视及陪护人员实施护理培训,并严格限定探视时间和人数。定时打开门窗进行通风,房间实施紫外线消毒时要对患者进行保护,防止紫外线的直射。床单保持平整、干燥;医护人员与患者接触时应戴口罩,并设专门的责任护士负责护理。要保持患者的口腔清洁,给予过氧化氢漱口,3次/d,有口腔黏膜破损时,每日晨起、睡前和进餐前用漱口水漱口,有口腔溃疡者在漱口后用中药冰硼散或锡类散涂溃疡部,有水疱者要保持疱壁完整,遵医嘱可以使用表面收敛剂。保持皮肤干燥和清洁,不要接触染发剂、烫发剂、发胶和农药等刺激性物品。皮损型患者头、颈、面部忌用碱性碱性清洁剂和化妆品,以减少刺激;如果病房内有皮疹、红斑或对光敏感的患者,请键入文字或网站地址,或者上传文档。室内可应挂深色窗帘,避免阳光直射患者部位的皮肤加重病情。外出时要穿长袖的衣裤、晴天时注意打伞或戴遮阳镜及遮阳帽,千万不要日光浴;保持会位清洁,经常用0.5%碘伏或0.1%洗必泰擦洗,忌用碱性肥皂;产后应注意观察产妇会阴或剖宫产切口部位是否感染,是否有子宫内膜炎、尿路感染、肺炎和狼疮恶化现象,一旦发生上述情况迅速治疗,必要时可转到上级医院诊治。

3.1.3病情监测:患者开始妊娠后,应根据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活动性及累及脏器状况进行评价;指导患者自己及家属协助护理。加强妊娠期的检查,一旦发现妊娠期或产后狼疮恶化,应尽早作出诊断并予以积极治疗。皮损型患者特别防止紫外线的照射;对妊娠期高血压,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患者的自觉症状,给予降压、解痉、利尿等处理。肾炎型患者要检测血压,防止骤升或骤降,监测肾功能,注意观察尿量和尿色,有异常现象及时与医生沟通。临产时注意产程进展及产妇变化,记录24h出入水量,严密观察尿量,每日检测体重、腹围及患者全身皮肤是否发生异常。由于患者长时间卧床,所以要注意加强对患者关节的活动和护理。为防止合并症的发生,住院期间最好间歇性吸氧,以便保证血氧浓度维持在适当的水平;在患者床头时刻都应该备有开口器,压舌板等急救工具(用灭菌的纱布包裹)。如果并发症突然发作,要沉着冷静,积极配合医生抢救治疗,切忌延误病情。

3.1.4胎儿及新生儿监测:孕妇在住院期间应经常做血小板聚集试验和无负荷试验。有肾脏损害者,不管患者有否原高血压,为防止产前子痫的发生,都应给以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孕后期采用电子胎心监护、定期对胎儿进行B超监测,定期测定脐动脉血流波型,检查胎盘功能。患者采用左侧卧位,有利于纠正右旋子宫,解除子宫对下腔静脉挤压,促进子宫内胎盘的血液循环,同时辅以间歇性吸氧,防止胎儿宫内缺血缺氧症状。患者应学会自数胎动的方法,每天定时自检并做好记录,以便胎儿情况骤变或短期内(1~3d)剧变时及时发现。临产时密切注意产程进展及胎心音变化;由于罹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孕妇易发生早产,加上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窘迫等危险状况时有发生,新生儿病死率高,故所有新生儿均按高危儿加强护理并实施人工喂养,其措施不再赘述。

3.1.5产后指导:产后根据病情遵医嘱继续用药治疗,因患者分娩前后均应用了大剂量的激素,因此产后不宜哺乳,需及时回乳。可用溴隐亭、生麦芽口服,予大黄、芒硝热敷回乳,以降低乳腺炎和产后高热的发生,忌用雌激素回乳,以免加重病情。产后避孕不宜用上环方式,可能会造成感染,可采用其他避孕工具避孕。

3.2人性化护理

3.2.1心理护理:长期以来,SLE一直是一种顽固的心身疾病,不得不长期服用激素治疗,疾病导致的蝶形红斑及激素带来的体貌变化(满月脸、脱发、向心性肥胖等),给患者尤其是女性心理带来很大负担,因此抑郁、悲观、自卑、排斥等不良心理不鲜见。甚至轻生,走上“自杀”这条不归路。妊娠后心情虽然有所好转,但疾病的遗传性和前期用药对胎儿的潜在危害又使其产生焦虑、恐慌心理。加之医患矛盾现象屡屡发生,敌对和抗拒情绪难以避免。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精神紧张状态,体内就会发生应激状态,加剧了患者免疫系统的紊乱,使SLE症状加重。所以,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主动多与患者进行交流,随时洞察心理变化,促进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首先,在护理患者时,护理人员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用乐观向上的世界观影响、感染、鼓舞和激励患者走出心理的“低谷”,通过给患者耐心讲解诊疗过程,如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及注意事项,给患者以充分的心理准备;其次,在孕后期话题多以谈论胎儿为主,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让其感受到将为人母的幸福和神圣,通过胎儿对孕妇互动及带来的激励作用,大部分孕妇都能心情好转,积极主动配合治疗。通过上述方法,营造出医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和谐友好局面,利于治疗的进行。

3.2.2患者家属的参与:通常情况下,患者最相信的人莫过其家属,所以应及时掌握患者家庭情况、知识接受能力和经济承担能力,摸准他们的心理变化。每项治疗措施实施以前,应先在回避患者情况下与家属沟通,变被动为主动,家属思想工作通了,他就会督促患者积极配合护理。住院期间,我们还向患者及家属耐心宣讲,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疾病和药物知识,解释用药的必要,保证患者按医嘱用药。

3.2.3满足个性化需求:每个患者都有独特的家庭背景和文化差异、经济背景也不尽相同,所以其心理需求也千差万别。通常,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比较注重治疗经费问题;有工作的患者则对治疗时间的问题考虑较多,但都希望医务人员充分告知病情、治疗和预后,以便采取应对措施。这些要求因人而异,个性化很强。护理的宗旨是,只要要求合理,尽量满足,尽早解决;要求不甚合理的,要充分理解,作好解释、沟通和疏导工作,尽力为患者营造舒适、满意的心境环境。

3.2.4建立护理个案: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状况,由责任护士为每位患者建立个案,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这些措施要贯彻始终,直至患者出院后,也要保持通讯联系,定期进行电话回访,跟踪反馈,指导患者及婴幼儿的护理。若患者出现严重抑郁症、自杀倾向等,则及时与家属沟通,必要时请专业心理治疗师给予特别帮助。

狼文化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狼,反传统,狼歌

 

一、传统狼的消极形象与品质

狼,自然界的一种常见动物,客观地说,狼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同时有的民族甚至有狼图腾、狼崇拜。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狼既然在进化过程中得以繁衍存在至今,是符合了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平心而论,狼应该是自然界的强者、胜利者;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难以解释的文化的积累与沉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却获得并具有“消极与负面”的形象与品质。

现代汉语词典对狼的解释为:“哺乳动物人文历史论文,形状和狗相似,面部长,耳朵直立,毛黄色或灰褐色,尾巴向下垂。昼伏夜出,性残忍而贪婪,吃兔、鹿等,也伤害人畜,对畜牧业有害。毛皮可以制衣褥等。”从这个解释来看,是比较客观的、公正的,但是其中的“性残忍而贪婪”却显示出极强的文化评判色彩,对“狼性”给予了负面的注解。

根据“百度百科”的统计,包含“狼”的成语共有100多个。兹列举数例:(一)狼在第一个字,如: 狼子野心、狼狈不堪、狼狈为奸、狼奔豕突、狼嚎鬼叫、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烟四起、(二)狼在第二个字,如:豺狼成性、豺狼当道、豺狼野心、除狼得虎、虎狼之势、拒狼进虎、如狼似虎、引狼入室(三)狼在第三个字,如:杯盘狼籍、狗肺狼心、狗行狼心、鬼哭狼嚎、虎穴狼巢、前怕狼,后怕虎、声名狼藉(四)狼在第四个字,如:官虎吏狼、使羊将狼、引虎拒狼、拒虎进狼从以上的例子,可以得出结论,在汉语中人文历史论文,狼的构词能力极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与狼有关的成语几乎都是负面,消极的,例如:贪婪、凶残、狡猾等等论文网。二 反传统的“狼歌”(一)坚定的《北方的狼》这首“狼歌”,作词与作曲是齐秦。歌词如下: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凄厉的北风吹过/漫漫的黄沙掠过/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凄厉的北风吹过/漫漫的黄沙掠过我只有咬著冷冷的牙/报以二声长啸/不为别的,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歌词很简单,内容也很少,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北方的狼的恶劣的生活环境:无垠的旷野、凄厉的北风与漫漫的黄沙。但是此歌的狼虽然生存的环境很糟,但是此狼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与执着的理想,那就是要找到传说美丽的草原。我们可以说,这匹是有信仰、有毅力、脚踏实地去实现梦想的狼。(二)疯狂的《狼爱上羊》这首歌的作词与作曲是汤潮。歌词如下:

北风呼呼地刮/雪花飘飘洒洒/突然传来了一声枪响/这匹狼它受了重伤 /但它侥幸逃脱了/救它的是一只羊/从此它们约定三生/互诉着衷肠/狼说亲爱的/谢谢你为我疗伤/不管未来有多少的风雨/我都为你扛/羊说不要客气/谁让我爱上了你/在你身边有多么的危险/我都会陪着你/就这样/它们快乐地流浪/就这样 它们为爱歌唱/狼爱上羊啊 爱得疯狂/谁让它们真爱了一场/狼爱上羊啊 并不荒唐/它们说有爱就有方向/狼爱上羊啊 爱得疯狂/它们穿破世俗的城墙/狼爱上羊啊 爱得疯狂/它们相互搀扶去远方

我们从小学课本中就学到了“亡羊补牢”的成语,《狼与小羊》的故事。实际上,按照传统的理解,狼与羊是恶与善的化身,是天生敌人,是水火不能同炉的。而后现代反传统的语境中,狼羊的互相对峙的状态得到了调和,可以更进一步地说他们的关系发生了逆转:弱者的羊不但挽救了强者狼的性命,而且他们相恋,爱得疯狂人文历史论文,发誓要打破世俗人城墙,实际上也就是打破了传统的狼与羊二者之间的对立关系。

(三)偶像丈夫--灰太狼随着《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热播,后来出现了《嫁人要嫁灰太狼》这首歌。作词是李继宏作曲是雅锋。这首歌的歌词更进一步颠覆了传统的理念,灰太狼如今变成了姑娘嫁人的首选对象。原因是:“为了他心爱的姑娘 灰头土脸在奔忙; 从不把那私房钱藏/虽然我饥肠响如鼓,抓到羊亲爱你先尝;他会把你放心上,为你摘星捧月亮 用爱陪伴你共飞翔,对你的爱永远珍藏;今生为你最痴狂 无怨无悔陪在你身旁;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心爱的老婆想吃羊;吃苦受累又何妨 因为我是你的灰太狼;老婆我身体最棒 所有家务我一人扛;我为你开心漂亮 钱花光了可以再抓羊。”

在此歌词,充分体现了灰太狼的模范丈夫形象,展现出为了自己的爱人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赴汤蹈火的气概。如果挖掘深层的意义,歌词打破了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此歌中灰太狼是边缘,是绕着其夫人这个“中心”转的陀螺,而不是发号施令的“统治者”。

三、反传统的当代语境反传统“狼歌”的出现,究其原因是由于有滋养它们的土壤,即反传统的当代语境。我们如今处在一个反传统的后现代的语境中,许许多多的传统的二元对立的观念都得到了重新的思考与审视。

狼在传统文化的消极、负面的形象与品质,经过了反传统的当代语境的洗礼,使我们认识到北方狼虽处在恶劣的环境,但它有坚韧与执着的信念与理想,它具有为实现梦想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与意志。使人们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地认识了狼性论文网。狼与羊人文历史论文,善与恶的代表,典型的传统二元对立,在现代语境中,狼与羊的品质得到了调和,也就出现了狼与羊的突破世俗城墙的恋情;在此种反传统的当代社会,狼的品质与性格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灰太狼才名正言顺地成为模范丈夫。

提到反传统的语境与理念,我们当然应该提一下反传统的哲学大师们,是他们大胆的创新与勇敢的开拓进取,才打破与颠覆了传统的二元对立,也就是,一方压抑统治另一方;一方主导,一方从属;一方是主人,另一方是仆人;从而形成了承认他者他性(otherness), 多元和谐并存的现代语境。德国哲学大师—海德格尔,他把他之前的所有哲学都归结为在者(beings)的哲学,也就是形而上学,他追溯了哲学的起源、发展至今的历史,反思了整个哲学史,提出自己独树一帜的“在”(being)哲学,对以前所有哲学思想进行了彻底的颠覆。法国哲学大家—德里达也对他之前的所有哲学进行了解构。德里达提出著名的“延异论”, (la différance)即时间方面的延人文历史论文,与空间方面的异。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的本质在于“差异”,语言符号有两部分组成,即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能指就是语言符号本身;所指就是语符所含的意义(meaning)。而人们探究语言符号的“所指”时,会用一个“能指”替换另一个“能指”,其结果是一个无穷的“意指链”(the chain of sinification),根本无“所指”的意义。延异理论这样就解构所有的在场哲学,动摇了结构主义的基础。所指是永远的不在场;文字意义的“播撒”是必然的,这就导致了所有书写都没有终极的意义与解读,宣告文本的不完整性,这里就显现出了德氏理论与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所提出的文本与文本间的“互文性”不谋而合。由此而论,在场的所有哲学都被颠覆了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宋永培,端朩黎明编.汉语成语词典(修订本)[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

3.Martin Heidegger, Beingand Time, Trans. John Macquarrie andEdward Robinson, London: SCM Press Ltd, 1962.

4.Derrida, Jacques. Structure, Sign and Play in theDiscourse of the Human Sciences[A], 张中载等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狼文化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狼,反传统,狼歌

 

一、传统狼的消极形象与品质

狼,自然界的一种常见动物,客观地说,狼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同时有的民族甚至有狼图腾、狼崇拜。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狼既然在进化过程中得以繁衍存在至今,是符合了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平心而论,狼应该是自然界的强者、胜利者;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难以解释的文化的积累与沉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却获得并具有“消极与负面”的形象与品质。

现代汉语词典对狼的解释为:“哺乳动物人文历史论文,形状和狗相似,面部长,耳朵直立,毛黄色或灰褐色,尾巴向下垂。昼伏夜出,性残忍而贪婪,吃兔、鹿等,也伤害人畜,对畜牧业有害。毛皮可以制衣褥等。”从这个解释来看,是比较客观的、公正的,但是其中的“性残忍而贪婪”却显示出极强的文化评判色彩,对“狼性”给予了负面的注解。

根据“百度百科”的统计,包含“狼”的成语共有100多个。兹列举数例:(一)狼在第一个字,如: 狼子野心、狼狈不堪、狼狈为奸、狼奔豕突、狼嚎鬼叫、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烟四起、(二)狼在第二个字,如:豺狼成性、豺狼当道、豺狼野心、除狼得虎、虎狼之势、拒狼进虎、如狼似虎、引狼入室(三)狼在第三个字,如:杯盘狼籍、狗肺狼心、狗行狼心、鬼哭狼嚎、虎穴狼巢、前怕狼,后怕虎、声名狼藉(四)狼在第四个字,如:官虎吏狼、使羊将狼、引虎拒狼、拒虎进狼从以上的例子,可以得出结论,在汉语中人文历史论文,狼的构词能力极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与狼有关的成语几乎都是负面,消极的,例如:贪婪、凶残、狡猾等等。二 反传统的“狼歌”(一)坚定的《北方的狼》这首“狼歌”,作词与作曲是齐秦。歌词如下: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凄厉的北风吹过/漫漫的黄沙掠过/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凄厉的北风吹过/漫漫的黄沙掠过我只有咬著冷冷的牙/报以二声长啸/不为别的,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歌词很简单,内容也很少,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北方的狼的恶劣的生活环境:无垠的旷野、凄厉的北风与漫漫的黄沙。但是此歌的狼虽然生存的环境很糟,但是此狼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与执着的理想,那就是要找到传说美丽的草原。我们可以说,这匹是有信仰、有毅力、脚踏实地去实现梦想的狼。(二)疯狂的《狼爱上羊》这首歌的作词与作曲是汤潮。歌词如下:

北风呼呼地刮/雪花飘飘洒洒/突然传来了一声枪响/这匹狼它受了重伤 /但它侥幸逃脱了/救它的是一只羊/从此它们约定三生/互诉着衷肠/狼说亲爱的/谢谢你为我疗伤/不管未来有多少的风雨/我都为你扛/羊说不要客气/谁让我爱上了你/在你身边有多么的危险/我都会陪着你/就这样/它们快乐地流浪/就这样 它们为爱歌唱/狼爱上羊啊 爱得疯狂/谁让它们真爱了一场/狼爱上羊啊 并不荒唐/它们说有爱就有方向/狼爱上羊啊 爱得疯狂/它们穿破世俗的城墙/狼爱上羊啊 爱得疯狂/它们相互搀扶去远方

我们从小学课本中就学到了“亡羊补牢”的成语,《狼与小羊》的故事。实际上,按照传统的理解,狼与羊是恶与善的化身,是天生敌人,是水火不能同炉的。而后现代反传统的语境中,狼羊的互相对峙的状态得到了调和,可以更进一步地说他们的关系发生了逆转:弱者的羊不但挽救了强者狼的性命,而且他们相恋,爱得疯狂人文历史论文,发誓要打破世俗人城墙,实际上也就是打破了传统的狼与羊二者之间的对立关系。

(三)偶像丈夫--灰太狼随着《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热播,后来出现了《嫁人要嫁灰太狼》这首歌。作词是李继宏作曲是雅锋。这首歌的歌词更进一步颠覆了传统的理念,灰太狼如今变成了姑娘嫁人的首选对象。原因是:“为了他心爱的姑娘 灰头土脸在奔忙; 从不把那私房钱藏/虽然我饥肠响如鼓,抓到羊亲爱你先尝;他会把你放心上,为你摘星捧月亮 用爱陪伴你共飞翔,对你的爱永远珍藏;今生为你最痴狂 无怨无悔陪在你身旁;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心爱的老婆想吃羊;吃苦受累又何妨 因为我是你的灰太狼;老婆我身体最棒 所有家务我一人扛;我为你开心漂亮 钱花光了可以再抓羊。”

在此歌词,充分体现了灰太狼的模范丈夫形象,展现出为了自己的爱人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赴汤蹈火的气概。如果挖掘深层的意义,歌词打破了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此歌中灰太狼是边缘,是绕着其夫人这个“中心”转的陀螺,而不是发号施令的“统治者”。

三、反传统的当代语境反传统“狼歌”的出现,究其原因是由于有滋养它们的土壤,即反传统的当代语境。我们如今处在一个反传统的后现代的语境中,许许多多的传统的二元对立的观念都得到了重新的思考与审视。

狼在传统文化的消极、负面的形象与品质,经过了反传统的当代语境的洗礼,使我们认识到北方狼虽处在恶劣的环境,但它有坚韧与执着的信念与理想,它具有为实现梦想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与意志。使人们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地认识了狼性。狼与羊人文历史论文,善与恶的代表,典型的传统二元对立,在现代语境中,狼与羊的品质得到了调和,也就出现了狼与羊的突破世俗城墙的恋情;在此种反传统的当代社会,狼的品质与性格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灰太狼才名正言顺地成为模范丈夫。

提到反传统的语境与理念,我们当然应该提一下反传统的哲学大师们,是他们大胆的创新与勇敢的开拓进取,才打破与颠覆了传统的二元对立,也就是,一方压抑统治另一方;一方主导,一方从属;一方是主人,另一方是仆人;从而形成了承认他者他性(otherness), 多元和谐并存的现代语境。德国哲学大师—海德格尔,他把他之前的所有哲学都归结为在者(beings)的哲学,也就是形而上学,他追溯了哲学的起源、发展至今的历史,反思了整个哲学史,提出自己独树一帜的“在”(being)哲学,对以前所有哲学思想进行了彻底的颠覆。法国哲学大家—德里达也对他之前的所有哲学进行了解构。德里达提出著名的“延异论”, (la différance)即时间方面的延人文历史论文,与空间方面的异。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的本质在于“差异”,语言符号有两部分组成,即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能指就是语言符号本身;所指就是语符所含的意义(meaning)。而人们探究语言符号的“所指”时,会用一个“能指”替换另一个“能指”,其结果是一个无穷的“意指链”(the chain of sinification),根本无“所指”的意义。延异理论这样就解构所有的在场哲学,动摇了结构主义的基础。所指是永远的不在场;文字意义的“播撒”是必然的,这就导致了所有书写都没有终极的意义与解读,宣告文本的不完整性,这里就显现出了德氏理论与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所提出的文本与文本间的“互文性”不谋而合。由此而论,在场的所有哲学都被颠覆了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宋永培,端朩黎明编.汉语成语词典(修订本)[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

3.Martin Heidegger, Beingand Time, Trans. John Macquarrie andEdward Robinson, London: SCM Press Ltd, 1962.

4.Derrida, Jacques. Structure, Sign and Play in theDiscourse of the Human Sciences[A], 张中载等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狼文化论文篇4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狼意象往往是充满负性情感的阴险、狡诈的代名词。21世纪以来,关于狼性的文章作品重新审视了狼意象的基本特征。梳理并勾勒狼意象及其文化内涵的演变,可以更为明晰地辨识出“狼”形象在文学、史学、社会学等文化中所扮演角色的变迁历程,从而改变中国文化中狼意象在较长一段历史时间上的单纯文化内涵,使之重新恢复其多元象征意义。

关键词:狼性;意象;内涵;文化;演变;变迁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1009105

狼作为生物链中的普通物种,多年来一直恣意自由地生活着,与其他生物一样,并未引起世人的关注。21世纪以来,从贾平凹的《怀念狼》、姜戎的《狼图腾》刊行以来,一时间,文坛上“狼言”四起。《狼的故事》、《像狼一样思考》、《狼魂》等作品相继涌现,更有许多未公开刊印,只是在网络上的有关“狼”的作品亦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2015年初,电影《狼图腾》、《战狼》以 “非商业、非主流、非娱乐化”的“黑马”姿态,低调冲入新年电影排行榜并力拔头筹后,“狼”现象引起了诸多评论者的关注。大部分的评论着眼于作品本身所蕴含的幽远意旨、主题意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对作品通过文字所传达的生态话语和人文话语进行了理性的思考。然而,对于“狼”现象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似乎不够深入,有进一步将其延伸、拓展至历史学、文化学、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等相关领域进行综合研究,以寻根溯源、见微知著,探寻其来龙去脉的必要。

狼作为一种自然物种大多栖息于山地、草原、森林周边。在古代,以至近、现代,这些地区居住的人群多为少数民族、游牧民族。因此,现实生活中与狼关系较为密切的人群大多为少数民族、游牧民族,而农耕民族与狼的关系则较为疏离。狼作为山林、草原地区最为强悍、勇猛、智慧的动物而成为游牧民族、少数民族的精神崇拜,并且往往与部落首领、英雄、始祖的出生、兴起联系在一起,进而形成“图腾”崇拜。《史记・大宛列传》记录了乌孙王昆莫奇异的出生及其成长,与《诗经》中《大雅・生民》篇后稷被弃,各种动物对其的种种保护有相近之处。现代学者认为,《大雅・生民》是远古图腾崇拜下的产物。那么,有理由相信,乌孙王昆莫传说就是狼图腾影响下的文化产物。相似的记载又见于《汉书》卷六一《张骞传》。狼图腾在游牧民族传说中记载还见于《魏书》卷一零三《高车传》载录的关于高车远祖的传说。故事中匈奴单于之小女主动“下为狼妻”,从文中的“后遂滋繁成国”之句来看,或可推测出与她婚配的是以狼为图腾的高车远祖。而“其有好引声长歌,又似狼嗥”之句,或可理解为高车族是喜欢引吭高歌的游牧民族。追认狼为本民族始祖的游牧民族还有突厥族和蒙古族:突厥族认为其男性始祖是一匹狼;蒙古族也认为其始祖是“苍狼”。现代文化人类学学者普遍认为,人与兽婚配的故事,通常是图腾崇拜的产物。在这些始祖崇拜的传说故事中,狼无疑是作为游牧民族之神圣崇拜物而存在的,且后世的诸多史书中亦有不少狼图腾崇拜的痕迹,如《隋书》、《新唐书》、《北史》中都载有少数民族在“牙门树狼头蠹”的习俗。不仅如此,少数民族的可汗甚至常常以狼头赏赐有功之臣,于此可见,绝大多数的游牧民族都对狼保有着特殊的感情上的信仰与崇拜。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之子窝阔台以畋猎中一只苍狼不幸殒命于犬群来预测自己命之将尽。从中可见蒙古人对狼在感情上对宗族的认同。

秦汉以来,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一直处于胶着之态。直至汉武帝后,中原农耕集团不断地稳定与发展,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加之汉人在生产技术水平方面不断地提高,农耕集团在与本来就在数量上呈劣势状态的游牧集团的对垒中明显地处于优势,使得生活于周边的游牧集团不断地流转、迁徙、分化、融合,直至形成今天的生活于边疆地区的不同的少数民族。尽管如此,这些少数民族依然保留了不少关于狼崇拜的民风、民俗:如柯尔克孜族至今还有许多关于狼的信仰,认为狼是圣物,它的肉可以保佑妇女生育,它的拐骨挂在孩子身上,作为护身符,可以保佑平安。维吾尔等民族的日常生活中也保留着许多崇尚狼的习俗,远行时要将狼骨带在身上作为护身符;产妇分娩后躺在新剥来的狼皮上;将狼的踝骨挂在婴儿摇篮上用以避邪,并希望婴儿能成长为勇敢的人;在木勺、乐器等器物上雕刻狼头等。塔塔尔族相信狼有非凡的超自然能力,至今乐于珍藏狼的后踝骨。满族和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哈萨克族等一些萨满教有崇敬黑狼的信仰,认为它是英勇无敌、嫉恶如仇、除恶祛暴的萨满护神与助手[1]。

与中国古代的狼信仰、狼崇拜一样,在古代,西方也有作为英雄崇拜的狼信仰。如罗马人相信罗慕洛(Romulus)和勒莫(Remus)是被一只母狼哺育的,他们甚至还在罗马的朱庇特神庙(canitol)树立了母狼的铜像;弗雷泽的《金枝》中记录了欧洲大陆直到19世纪上半叶,还保留着的“绿狼兄弟会”;以至波兰人现今还保留有圣诞节时人们头顶狼皮装扮成狼,让别人或牵着、或抬着走,而牵他或抬他的人可以向人家讨赏钱的风俗。所有种种表明,狼信仰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在文化、文学的初始发展中都呈现出多元意象。狼意象的正面形象在西方文学中始终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然而,在东方,尤其在我国的文化、文学发展中,狼意象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生了较大的变迁与演化。

就我国文化的发展而言,由于我国历史的长远,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间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相互冲突、相互交流与交融,汉民族与少数民族间也是一次次地融合与分化,这些复杂的历史变迁所造成的复杂因素,使得中国文学中的狼意象在各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内蕴并逐渐趋于汉化的统一过程。具体而言,这个历史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唐前阶段、唐宋阶段、元明清以降阶段。

其一,唐代之前因华夏文明所处的历史时期,农耕民族的力量尚未足以掌控宇内八荒,农耕民族的文化尚未足以同化融合游牧文化,故而此阶段的狼意象具有多元多意性,既有狼性贪婪、凶恶、狠毒的一面,又有无畏、勇猛、执著的一面。

一方面,狼性中丑陋方面自不待言:《史记・项羽本纪》中有“猛如虎,很(狠)如羊,贪如狼”的形容;《苏秦列传》有:“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之比喻。然而与其丑陋一面性格相较而言,对其性格中另一面美好品性的描写也不乏见:《诗经・豳风・狼跋》云:“狼跋其胡,载F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 狼F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暇。”《诗序》曰:“《狼跋》,美周公也。周公摄政,远则四国流言,近则王不知。周大夫美其不失其圣也。不失其圣者,闻流言不惑,王不知不怨,终立其志,成周之王功,致大平,复成王之位,又为之大师,终始无愆,圣德著焉。”[2] 郑玄笺曰:“老狼进则躐其胡,退则O其尾,进退有难,不失其猛,喻周公将欲摄政,遭四国流言,归政成王,王复留为大师,进退有难,而不失其圣。……美其圣德”[2]。诗歌将历史中上鼎鼎大名的周公比喻为“狼”,由此可见,汉代之前,狼的形象具有象征美好品德的特性。

狼性中强悍勇猛的一面,在唐前文化中也是常常受到赞扬。《礼记・玉藻》云:“君之右虎裘,厥左狼裘。”郑玄注:“卫尊者宜猛也”。这里的狼形象显然是具有正面的积极意义的,它象征着英勇、神猛和力量。法国作家勒尼・格鲁塞在《草原帝国》载,拓跋焘(魏太武帝)于429年决定向东戈壁的蠕蠕蒙古部落采取反侵寇的行动时,他的一些顾问们向他预告说:南朝(南京)帝国的汉人可能要趁机来牵制他的兵力。他简单地回答道:“汉人乃步卒,吾人则骑士。驹犊群岂能抗拒豺狼”。书中又引《阙特勤碑文》有“吾父可汗之骑士英勇如狼,其敌人则怯懦如羊”之句。这里的“豺狼”、“狼”显然也是英勇无敌的勇士的代名词。

由此可见,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关系尚处于较为疏离游移的历史阶段,狼的意象处于多元多意的状态中。正面形象与负面形象相较,似乎“狼”意象的正面形象稍占上风。随着农耕民族文化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渐显渐强,狼的意象也渐渐由多元多义走向单一并最终归于统一。

其二,唐宋时期是狼意象发生转变的过渡阶段。此时狼意象的出现往往与异族犯边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与胡人、胡族结合在一起。具体而言,唐代时期,安史之乱前文学中很少有狼意象,渔阳鼙鼓阵阵擂响后,唐代文学中的狼意象陡然增多。无独有偶,靖康蒙难前宋代文学中狼意象也很少,而自金、辽犯边后,宋代文学中的狼意象频频出现。如李白《幽州胡马客歌》、刘商《胡笳十八拍》、李光《水调歌头》、胡铨《好事近》、吴潜《满江红》(齐山绣春台)、李曾伯《满江红》(得襄阳捷)等,诗词中的狼意象大多为凶狠、狡诈的形象。

唐宋时期之所以在以游牧民族为主题的异族进犯中原后频频出现狼意象,其主要原因当在于异族的入侵打破了农耕民族的祥和安宁,使得农耕民族的百姓流离失所、家无宁日。而游牧民族的节节胜利与农耕民族的连连失败两相对照,严重地伤害到农耕民族的民族自豪感,激起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怨恨、排斥与对抗。而以游牧民族为主题的异族胡人多以狼为图腾,以崇拜仰慕狼为信仰。故而,唐宋文人在表达内心对游牧民族的愤懑不满之情时自然地与狼相联系。而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入侵与践踏抢掠之残暴野蛮行径自然也为狼意象涂上了一层血腥的色彩,使得狼意象由最初的英勇神猛逐渐转向贪婪、野蛮与残暴。

其三,经过唐宋时期狼意象与胡人相缠绕的过渡时期,至元明清时期,狼意象逐渐由专指走向泛化。在狼意象走向定型的过程中,元代是其重要时期。元代时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封建专制国家,其对国家的严格管理及对国人的严格分级,使得汉人难以以胡人指斥统治阶级的严酷统治,而转以蒙古族图腾狼来指代。故元代文学中以狼指斥统治阶级是一鲜明特点。如:马致远《黄粱梦》:“怎禁那公人狠劣似狼豺”、施惠《幽归记》:“虎狼似恶公人”、孟汉卿《张孔目智勘魔合罗》:“则见几个巡捕弓兵如虎狼”等。元代文人以狼比喻统治阶级以发泄心中对异族统治的不满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封建统治的加强,这种对异族统治的不满情绪逐渐泛化下移,出现了以狼贪酷之人的义项:如,郑廷玉【感皇恩】:“你恶如虺蛇,毒如蝮蝎,狠似豺狼”;白朴【伊州遍】:“恨冯魁,趋恩夺爱,狗行狼心,全然不怕天折挫”。元代狼意象的下移表明狼意象已经完全由多元多义走向了统一。明清两代的文学作品中狼意象都成为残忍、贪暴、缺少人性的象征:如何景明《述怀》:“豺狠满道尤行路,戎马他乡有战尘”、郑燮《悍吏》:“豺狼到处无虚过,不断人喉抉人目”、王惟孙《征谷谣》:“怒吏如虎虎拥狼,踞坐上头索酒肉”。

非仅诗词如此,明清小说、戏剧中的狼意象亦如此。如马中锡《中山狼传》中狼意象即显示了狼之贪婪残忍、恩将仇报的本性,借此以警戒世人。《聊斋志异》卷六《狼三则》中有对狼因贪婪之本性而送命的揭示。《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中载有富人家自小养的两只狼在长大后食其家人后被杀的故事。作者讲完故事后,议论道:“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对狼凶险狠毒的本性进行了揭露。值得注意的是,在有关狼的故事中,往往加入了人对狼本性最终的洞察与制裁,表现了残暴不论如何伪装,必将被正义之剑挑去其脉脉面纱。“狼……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这是蒲松龄对残忍、凶诈、狡猾的狼意象所象征的一切邪恶势力的慨叹和评价。

自元明清以来,狼之贪婪、狡诈、阴险、狠毒的意象形成后,中国近现代以至当代的文学作品很少有狼的正面形象的出现。提起狼,人们脑海中涌现出的往往是厌恶、甚至是恐惧的情感。然而,自20世纪50年展起来的“造田”运动,以至于八九十年代对经济指数的扩大化追求,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予取予求,毫无节制的破坏与掠夺破坏了自然的平衡,导致了生物链的断裂,自然物种不断减少甚至趋于灭绝。当作为邪恶化身的狼因现代工业车轮的碾轧而不断地失去栖息地以及人类的大量猎杀而导致数量骤减, 草原鼠害肆虐、沙化严重,人们开始反思,开始对自身的生存的困境有了一种深深的忧虑与恐惧,开始对社会、对现实、对自然、对人生表现出了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关怀。

较早对狼性的有多重意象进行反思的是贾平凹的《怀念狼》。小说中,狼既可以被看作是自然的生态学的对象,也可以被看作是抽象的形而上的对象,具有强健、气概和精神正映衬着人的强健、气概和精神。但是,在滚滚的商品经济大潮的推动下,作为人类生存威胁的狼没有了,人的意志也因之消减了,人性中原有的顽强、进取、坚忍也随之消减,进而人的美好品格和崇高的精神只能作为一种怀想而存在了。《怀念狼》中,傅山与子明身上所体现出的狼性上的美好和烂头身上所体现出的狼性的丑陋完整地体现出了狼性的全部。然而,就狼意象而言,总是让人感到有一丝的缺失。狼性中贪婪凶狠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如狼群在白天公然地围攻家畜以至人类。而狼性中机智英猛仁慈的美好特征似乎缺少全面的表现,只有老狼送金香玉给老道士一笔是肯定的描写,即使如狼群叠摞攻城的智慧似乎给人的感觉仍然是狡诈而不是机智。这或许就是长久以来狼意象所形成的“集体潜意识”的存留。《怀念狼》中人性中的狼性意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狼性中的人性意象却较为含混,没有得到充分的呈现。从而作品中人的形象与狼的形象的某种隔阂,难以引发读者情感上的高度共鸣。

姜戎的《狼图腾》是一部值得深入思考的小说。“横看成岭竖成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关照,可以得到不同的内核,狼意象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全面而细致的反映。如狼在捕黄羊时的耐心,其等候黄羊松懈,以抓住最佳时机提高成功机率,表现了狼的智慧;在围捕猎物时,群狼合拢三面而留一口,以诱惑猎物出逃,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猎物,表现了狼性中的合作精神;母狼为了小狼崽的安全,独自出去诱惑敌人,表现狼性中的护犊慈爱;当狼群落入狗阵时,群狼破釜沉舟、孤注一掷,终于置之死地而后生,表现了狼性中的勇猛;失去父母仅三个月大的小狼在没有父母言传身教下独自谋生,表现了狼性中的顽强;母狼主动养育为失去妈妈的小狼,表现了狼性中的仁爱,等等。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浓墨淡彩地为我们刻画出狼性的不同风貌,展现出狼意象的多重内涵。难怪评论家孟繁华说:“《狼图腾》在当代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是一个灿烂而奇异的存在:如果将它作为小说来读,它充满了历史和传说;如果将它当作一部文化人类学著作来读,它又充满了虚构和想象。作者将他的学识和文学能力奇妙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作品的独特性。它的具体描述和人类学知识相互渗透得如此出人意料、不可思议。”[3]评论家白烨认为:姜戎笔下的草原狼,是生物的狼,也是人文的狼;是现实的狼,也是历史的狼[4]。因之,这是一部狼的赞歌,也是一部狼的挽歌。小说通过对狼意象的剖析,可以从中体味出许多令人深思的人文话语:狼作为自然物种,其身上所体现出的勇猛、顽强的生命本能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机智勇敢、团结合作、耐心待等精神,都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故而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评价《狼图腾》时指出:大草原上的生物百态在揭示着一个市场竞争的准则――竞争和变化是常态,谁也无法回避竞争,只有置身其中。

其实无论是狼还是羊或是其他生物,都在为生存拼搏,在拼搏中进化,强者恒强,适者生存。永远是“有序的非平衡结构”,如果你在竞争中被平衡掉,不是竞争残酷,而是你不适应竞争。而狼的许多难以置信的做法确实也值得借鉴:其一,不打无准备之仗,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堵截,组织严密,很有章法。好像在实践《孙子兵法》的“多算胜,少算不胜”。其二,最佳时机出击,保存实力,麻痹对方,并在其最不易跑动时,突然出击,置对方于死地。其三,最值得称道的是战斗中的团队精神,协同作战,甚至不惜为了胜利粉身碎骨,以身殉职。商战中这是对手最恐惧,也是最具杀伤力的。

以狼性作为写作视角的文学作品从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狼意象的丰富性,同时在对狼意象的展示中“直逼儒家文化民族性格深处的弱性”[5],引起人们的深层思考,与受众产生互动与共鸣,从而有可能改变中国文化中狼意象在较长一段历史时间上的单纯文化内涵,使之重新恢复其多元象征意义。

参考文献:

[1]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1990:19.

[2][唐]孔颖达.毛诗正义[C]//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体.北京:中华书局:1980:400.

[3]汤哲声.中国现当代通俗小说赏析[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196.

[4]姜戎. 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封底.

[5]姜智芹.中国新时期文学在国外的传播与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11:275.

The Wolf Image in Chinese Literature Shape Evolution

and the Reform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ZHANG Guiqin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Law, Dalian Radio & TV Univerc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1,China)

狼文化论文篇5

前段时间,有一本叫《狼图腾》的书十分风行,受到了很多文学爱好者的热捧,让大家一时热血沸腾。而在我看来,如果仅仅当作一部文学作品来看,我认为《狼图腾》并没有多少语言价值,表面看似充满激情,然则只是一种狂躁的虚热。而这本书真正的贡献,却是在于它带给我们精神内容上的思考。因为它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摆在了国民面前:我们中华民族是要狼性,还是羊性?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教育到底是在培育狼性,还是羊性?

“狼性”是华夏民族性中被压抑的自由精神的象征。《狼图腾》张扬了狼的原始生命强力,是现代民族精神复兴的号角。与之相反的“羊性”,则是民族精神被奴化的象征。狼和羊,这一对处于自然界“食物链”之两端的动物,从来就是作为人性二极性的隐喻。在现实世界中,它们又是作为社会对立阶层的隐喻。然而,现实中从来就不存在单方面的“羊性”或“狼性”。所谓“羊性”,总是与另一部分人的“狼性”并存的。“羊性”有多强,便可见另一方面的“狼性”有多强。“狼性论”者有意忽略“狼-羊”的共存关系,极力把“狼性”鼓吹为某种超级禀性,并将其想象为本民族失落以久的文化精神。“狼”文学则将萎靡、麻木的民间社会夸张为血性、荒蛮、弱肉强食的世界。这从另一角度表明,这两个世界是可以相互替换的。羊们披上狼皮也会高唱“北方的狼”,狼们批上羊皮也可宣称“我本善良”。但二者之间错位的存在,也正是当下中国文化“精神错乱”的表征。“狼性论”的第一原则,是“强者为王”的原则。自19世纪以来,中国作为一只大绵羊吃尽了狼的苦头。众多国人发出这样的呼吁:“起来!不愿做羊的人们!”。这不仅是对自由野性的呼唤,更是一个孱弱的种族在饱受屈辱之后的发出的呐喊。因此,尽管狼凶残,尽管狼荒蛮,可我们宁可做狼,不愿作羊。

然而,《狼图腾》一书却将狼性的作用过于夸大,否认了羊性的必要。狼和羊是一条不可分割的食物链,一个也缺失不得。只有狼性,社会将野蛮、残暴而凌乱,只有羊性,民族将只能任人宰割。因此,中国教育无论要狼性,还是要羊性都有失偏颇。我们应该辩证地看这个问题,我们要的不只是狼性或羊性,我们要二者的结合――人性。其实,人性是狼性和羊性的综合体,我们并不缺少狼性,也不少羊性,问题是,如果总是对上是羊,对下是狼,对外是羊,对内是狼,这种错位,将中国基层社会近乎于扭曲,使得中国教育走了许多弯路。不过,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因此,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而且已经在教育第一线取得了成效。

当然,我们拒绝作羊,但我们也不能异化为狼。异化为狼者,如曾经的中国某邻国,易走上宣扬野蛮、暴力的极端,我们要自强,但绝不要荒蛮。

(作者单位 重庆市渝北区第三实验小学)

狼文化论文篇6

一、解析辩论含义,围绕辩论理解课文

辩论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之一。在给学生讲解了辩论的含义之后,我组织学生针对课文提出了一些具体问题。而学生们的表现也十分让人欣慰,他们都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如“狼和小羊因为什么辩论?它们一共辩论了几次?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以上述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作为基础,组织他们分角色上讲台表演,借此还原狼和小羊辩论的场面,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文本内容。紧接着我抓住时机提问:“同学们,你们说狼和小羊第一次辩论谁胜利了?辩论的核心是什么呢?”随后,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分组探讨,最终得出了结论:狼和小羊第一次争论的核心是狼要喝的水到底有没有被小羊弄脏。结果小羊在辩论中胜利,小羊在下游而大灰狼在上游,就算是弄脏水也是狼弄脏了小羊要喝的水,因为水往低处流都是上游流淌到下游的。接着我又问学生:“狼和小羊第二次辩论围绕什么展开的呢?”学生们纷纷回答,第二次辩论的核心是小羊最终有没有说狼的坏话。结果是小羊不可能说狼的坏话,因为狼说的时间小羊还没出生呢。

通过上述的案例可以看出,这样围绕辩论解读文本,不仅让学生理清了文本内容,也理解了辩论的意义。

二、课文结尾的辩论是激发学生想象的重要手段

在理顺全文的基础上,学生都明白了全文的核心就是狼为了吃小羊故意找茬,找了很多虚假的借口,都被小羊一次次的驳倒。初读课文,从一开始的狼看见小羊就特别想吃,故意找茬;第二次对话,狼被识破谎言后的气急败坏和蛮不讲理的语气;第三次,狼“不想再辩论”,凶相毕露,连歪理也不讲了。这次,可怜的小羊连说话的余地都没有了。首先引导学生明确狼的凶恶目的,再读狼和小羊的对话,明确狼找的借口是什么,小羊反驳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和狼这样的坏家伙是没法讲道理的,从而抓住课文的思路。这个时候学生会进入学习的佳境,理解能力也会有很大的突破,更是引导学生辩论的最佳时机。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小羊,大灰狼说你父亲说了它的坏话以后,你会怎么回答大灰狼呢?”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学生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有的说:“尊敬的狼先生,请问你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听见我父亲说你坏话了,坏话的内容是什么?”有的同学说:“狼大人,你一定是记错了,我父亲是个老实人不会说你坏话的。”还有的同学说:“动物界也是有言论自由,平等自由的,谁说你的坏话你找谁去,干吗找我呢?”这样的辩论既活跃了思维,也拓展了想象。

三、让课堂辩论直指课文中心

多年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就是应该根据文本形式特点,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方法,直指文本中心揭示文本内涵。在讲《狼和小羊》的时候,我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到辩论之中,借此来揭示文本内涵的。首先我让学生讨论他们对羊的认识。有的说小羊非常糊涂,有的说小羊非常聪明。但是在性格方面他们都能达成一致,那就是小羊温顺、谦逊有礼貌。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将学生分成两组,鼓励他们用更好的理由来驳倒对手。激烈的辩论就此展开了。A队说:“小羊真的很傻,大灰狼的目的多直接啊,故意找茬就是为了吃到它,但它还没看清大灰狼的丑恶嘴脸,还自信十足的和大灰狼讲道理,难道这不傻不糊涂吗?”B队说:“小羊很聪明,大灰狼虽然找了很多的借口要吃掉它,但都被他一一化解了。”在辩论进入白热化的时候,我开始引导学生再次做思考:小羊和狼讲道理,驳倒了大灰狼就很糊涂很傻吗?最终学生综合狼找的各种借口以及最终目的,达成了一个共识:小羊没必要和狼讲道理的,应该想尽一切办法与狼展开斗争。面对这样的结局我十分的欣慰,便趁热打铁:“假如小羊在争论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了狼的最终目的,将会选择什么样的办法逃脱呢?”有的学生说拿起木棍和大灰狼搏斗,但这样的说法刚提出来就遭到了反驳,“小羊才一岁,就算是能拿得动木棍,又怎么是成年狼的对手呢?”随后有学生又说:“小羊可以骗大灰狼说猎人来了,在大灰狼分身的时候跑掉。”这样的说法再一次被否定,理由是羊跑得很慢,就算是跑了,狼反应过来的时候一样会抓到小羊的。这个时候学生们都出现了焦急的神色。最后,一个女同学的观点得到了其他学生的认可:“小羊可以像《喜洋洋与灰太狼》中美羊羊那样假装肚子疼啊,告诉大灰狼自己吃了一块有毒的蘑菇,让大灰狼快点吃了自己,解除中毒的痛苦。”这个观点得到了有力的支持,狼不会为了一块有毒的肉牺牲自己的生命的。此外,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加深对辩论的认识,让辩论更生动活泼的表现出来。这样学生也能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明白辩论最终展现出来的经验教训和事物道理。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是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来找到适合不同课堂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狼文化论文篇7

井上靖(1907—1991)的历史小说《苍狼》于1959年10月至1960年7月在日本月刊杂志《文艺春秋》上连载,并于1964年由日本新潮社出版首发单行本。小说一经问世便引起了读者的热切关注和强烈反响,连续数周蝉联畅销书榜首,并荣获当年度的“文艺春秋读者奖”。井上靖的这一力作不仅受到了读者的喜爱,也得到了当时文艺界的高度评价,并引发了日本文学界有名的“狼论争”,即关于历史小说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尊重历史的争论。恰恰是这个曾经备受争议的“狼原理”,使《苍狼》的艺术虚构大获成功,其中的成吉思汗形象得以深刻演义,更使“苍狼”认知被世界、包括当今蒙古民族所逐渐接受,并不断地全球化。萨义德在其《东方学》绪论中提到“将东方学视为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4)其所指出的东方主义的构造一般被理解为西方与东方的二元对立,是以西方自身为主体并强加给自己对立面的他者为中心的。但是在致力于脱亚入欧全力推进近代化的日本社会中,东方主义并不仅仅是单一的西方与东方的二元对立。日本利用来自西方的他者建构和维持自己的“日本特性”,在“自我东方论述”(self-orientalism)中获利,而这一过程中的他者不可避免地分裂成西方的他者和东方的他者。日本是在同时追求与这两个他者的自我同化过程中进行着日本的自我东方异化过程,通过利用东方论述的凝视把自己转化为他者,从而与东方主义构成一种“渊深的共谋”。(岩渊功一:168—70)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与西方的东方认知同宗同源但样式稍有不同的日本式的东方主义。本文将在试图解读小说《苍狼》中“狼原理”的基础上透视其内在的日本式东方主义逻辑认知。

一、“狼原理”与“狼论争”

所谓的“狼论争”即为1961年1月到3月,以杂志《群像》为舞台展开的,日本作家、评论家大冈升平与井上靖之间的文学争论。1961年1月大冈升平发表《〈苍狼〉是历史小说吗?———常识的文学论(1)》一文,对当时的畅销小说《苍狼》的创作手法提出质疑,认为《苍狼》“谈不上是什么英雄叙事诗,甚至怀疑其能不能称为历史小说。这哪里算是井上文学的转折点,应该是清楚的展示了井上靖的创作极限。”(『「蒼き狼:218)其主要论点为《苍狼》着重塑造的“狼原理”完全是井上靖本人的杜撰,并将《苍狼》与作品创作时依据的资料《元朝秘史》相对照,列举其中的多个“篡改点”,以此来质疑《苍狼》的历史性小说问题,并因此做出《苍狼》不过“就像一部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加了料的美国大片”(224)的判断。对此,1961年2月井上靖发表《关于我的作品〈苍狼〉———读大冈氏的〈常识的文学论〉》一文,为自己的作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辩护。文中首先承认“我想写的确实就是您所说的‘狼原理’”,“《苍狼》中我想写的是小说,而不是历史”。(1961:176)针对大冈升平列举的几个“篡改点”,井上靖回应:“《元朝秘史》是一本比较特殊的史书,同时它更是一本文学书、一部叙事诗”,所以“它是比较重要的资料,但绝不是史实”,(178)认为对此做出何种取舍是作家的自由,自己并没有因为某种动机而随意改变历史事实。3月份的《群像》杂志上再次出现大冈升平的质疑文章《成吉思汗的秘密———常识的文学论(3)》,对此做出新的反驳,“即使《元朝秘史》不是历史书,但也不能否定其中有史实的成分”,“您所记述的那些没有真实再现蒙古人的心”,(『成吉思汗:180)以此来进一步批判井上靖对待史料的态度。井上靖对此没有再做出新的回应,当时备受日本文学界关注的“狼论争”就此落幕。也许是因为井上靖对大冈升平的批判没有正面反击,低姿态地表达了对其“忠告和好意虚心接受”的态度之后一直保持了沉默的缘故,导致这场继森鸥外提出“尊重历史与脱离历史”命题以来日本文坛再次出现的对于历史小说本质问题的讨论草草收场,让许多日本评论家都觉得虎头蛇尾。

通过这场论争我们不难看出,井上靖的历史小说《苍狼》的一个最大的主题就是“狼原理”。井上靖在《苍狼》中运用通俗心理学手法,依据蒙古族的传说对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不断发动征服战争的心理根源进行了艺术虚构,即有着“出身之谜”的成吉思汗为了证明自己的苍狼血统不断发动征服战争。事实上,将历史英雄们的行为通过现代心理分析手段将其合理化的艺术虚构手法并不是井上靖的独创,而是日本的大众小说业已醇熟的技法。比如在《苍狼》付梓之前,日本大众文学大师吉川英治的《新?平家物语》于1957年5月在《周刊朝日》上连载结束且广受好评。在《新?平家物语》中,吉川英治以现代文学笔法改写了日本古典名作《平家物语》,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主人公平清盛的行为通过心理学手法进行了合理化改写。对应来看,井上靖在《苍狼》中也将这一手法照搬到成吉思汗身上。前文提到的井上靖自我辩护的文章里也提到了中世的《平家物语》与后来出现的如《新?平家物语》一类有关《平家物语》的作品之间的用辞差异等问题,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否是有意识的,井上靖总归还是受到了它的影响。再有,关于英雄出生的秘密,可以说是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以来日本文学的一个传统主题,《源氏物语》中的主人公光源氏和他的长子熏都是拥有秘密出身之人。吉川英治的《新?平家物语》通过平清盛为自己的出身之谜苦恼这一伏线,描写了日本武家政治鼻祖平家一门的荣华与没落,精彩再现了日本平安末期百年人间世界的兴亡和流转。而在《苍狼》中,成吉思汗的出身之谜更是得到了完美演绎,这与吉川英治的写作技法显然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了给这种心理描写找到一个依据,井上靖不惜故意将小说《苍狼》的重要依据史料《成吉思汗实录》(《元朝秘史》那珂通世日语译本)进行误读,甚至舍弃了被许多日本作家大做文章的“沐浴着光之精华而诞生的孩子”孛端察儿(成吉思汗所在的孛儿只斤氏族的祖先),而片面根据《元朝秘史》的记述,将“苍狼”的血统与成吉思汗之间主观联系在一起,刻画出了一个要使自己成为勇猛的狼的成吉思汗形象。如前所述,井上靖本人也非常坦率地承认“作品中我想写的也就是您所说的所谓的‘狼原理’”。正像大冈升平的评论中所言,“狼原理”是一个发明,是与包括成吉思汗在内的所有蒙古族人都无关的发明。

二、“狼原理”与他者认知

井上靖对《元朝秘史》的“曲解”和“更改”,引发了前面提到的日本文学史上有名的文学争论———“狼论争”。在这一“《苍狼》论争”中,相对于稍稍带有攻击性语调的大冈升平,更多的舆论则是倾向对为了维护自己的作品而避开论点放低姿态的井上靖报以同情和支持。但是从井上靖就史料应用中所表现出的潜藏在其历史认识中的他者认知这一点上来看,与历史文学的争论重心略微不同的另一个侧面浮出了水面。首先,我们可以考察一下《苍狼》在日本发表时蒙古人对成吉思汗的形象认知。蒙古国曾在1962年,即“狼论争”的第二年,举办过纪念成吉思汗诞辰800周年的庆祝活动,当时蒙古国的现代诗人普莱布道尔基(ДэндэвийнПрэвдорж)曾在一首题为《成吉思》(Чингис)的诗中反复吟诵:“铁木真,不是生自弓箭;铁木真,不是生自箭镞;铁木真,是由诃额仑而生的。”(芝山豊:27—29)从诗句中可以看出,以普莱布道尔基为代表的蒙古人认为是母亲诃额仑这一母系血统孕育了成吉思汗,而非支撑了井上靖的“狼原理”的父系血统。根据《元朝秘史》的记述,铁木真(青少年时期的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仑是一个宽容的母亲,无论是谁的孩子她都会当做家庭成员来养育,从一定程度上说,正是她的这种宽容态度才孕育出了一个从小部落发展壮大的、各种文化兼收并蓄的大蒙古。实际上,这也不是诃额仑的个人特性,根据一些史料记载,12世纪前后的蒙古社会虽然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可是仍然保留着一些母系氏族的遗风。从《元朝秘史》一书所描述的谱系图表中也能推断出,成吉思汗事实上并没有所谓狼的血统。《苍狼》的重要史料依据《元朝秘史》,即那珂通世的《成吉思汗实录》中,开头第一句话就做了详尽且重要的秘史解释:当初元朝的人祖,是天生一个苍色的狼(蒙语:孛儿帖赤那,《蒙古源流》:布尔特奇诺。

这个注释引自《蒙古源流》,是乾隆期的史官翻译的汉文版。去年九月,我的朋友内藤湖南在盛京的官库里得到了《蒙古源流》的蒙古文原版并将其拓写。该书是仅次于《蒙古秘史》、具有极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的珍贵书籍。根据此书也可以修正明代译本中的误译问题)……(1—2)那珂通世的这一解释在当时算是比较先进的。明代译者可能对于图腾与姓氏起源乃至民族起源的关系等缺乏了解,对蒙古人祖的解释望文生义而产生误译,这一点在现代史学研究中已经被承认。即使是一般的读者,在读那珂通世的《成吉思汗实录》时都会注意到开头部分的解释而不会产生错误的理解,而井上靖虽然采用了那珂通世的一些用词,却为了在作品中构筑自己的“狼原理”而彻底无视那珂通世在开头部分便已经做出的重要解释。就像大冈升平所指出的那样,井上靖将《元朝秘史》中的狼形象等内容描述加以篡改,以其强硬的姿态来构筑自己的“狼原理”。我们在蒙古族译者翻译的《蒙古秘史》的不同译本———包括蒙古族译者札奇斯钦、特?官布扎布———及汉族译者余大钧等的译本中可以看到与《元朝秘史》不同的开篇:“成吉思汗的先世,是奉上天之命而生的孛儿帖?赤那,他的妻子是豁埃?马阑勒。”(札奇斯钦:3)在特?官布扎布等人翻译的《蒙古秘史》译者序言中甚至直接指出了明代译者的误译问题,成书于约1300—1310年间的《史集》中记载:所有的蒙古部落都是(从某时)逃到额尔古涅昆来的那两个人的氏族产生的。那两个人的后代中有一个名叫孛儿帖赤那的受尊敬的异密,……名叫豁埃马阑勒的长妻为他生了一个诸子中最有出息、后来登临帝位的儿子。(拉施特:6)通过这段文献我们也可以获知,至少在中古波斯文献中,孛儿帖赤那是蒙古部落祖先的人名而非一匹苍色的狼。实际上,许多的文献记载都证明,孛儿帖赤那与豁埃马阑勒确实为人名。而在现在所有蒙古文献及传说中,均认为孛儿帖赤那(苍狼)和豁埃马阑勒(白鹿)是成吉思汗的先祖,但也仅仅是作为人名,并未提及“苍狼”、“白鹿”结合而生人的故事。据日本的蒙古学者芝山丰考证,在一些蒙古语译本中,《元朝秘史》开头部分的“苍狼”是与普通名词的狼相区别作为固有名词来使用的。无论是在汉语音译还是维吾尔式竖写的蒙文中,很难区分那个“孛儿帖赤那”是固有名词还是普通名词,但是在西里尔式横写的现代蒙古语中,固有名词的词头都是大写的。蒙古语译本中“孛儿帖赤那(苍狼)”通常都译作Бθртэчино或者Бθртэ-чино。(芝山豊:32)在《元朝秘史》卷一的前三节中蒙古族产生源流的部分,并没有出现任何类似朝鲜、韩国的“壇君神话”那样的动物化身为人的阐述,所以《成吉思汗实录》或蒙古语译本的《元朝秘史》所表达的应该是一个叫孛儿帖赤那的男子娶了一个叫豁埃马阑勒的女子,并在斡难河源开始游牧为生。而井上靖《苍狼》中的解释明显是对《成吉思汗实录》的有意误读,以期达到建构和支撑其艺术主题“狼原理”的目的。根据罗马传说,罗马的祖先罗慕路斯(Romulus)是由狼哺育成人的。到了现代,世界各地也有一些有关狼孩的报道,我们依此可以推断在一些原始民族的心目中,狼作为人类的一种伙伴式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日本民俗学者柳田国男的一些著作中提到,在日本,由于狼在农业中起到了很重要的驱逐害兽的作用,故已被神格化为“多产之神”。但这个理由并不适用于牧羊人,特别是成吉思汗生活的13世纪的蒙古草原。实际上,在鄂尔多斯绵延至今的祭祀活动中,成吉思汗多被比喻为“鹰”或“骏马”,而不是“狼”,这从祭祀活动的祭文、祭词及祭歌中都可以明确看出。显然,“狼原理”的证据在《蒙古秘史》等蒙古人书写的年代记中是完全不存在的,而以井上靖为代表的日本人并未将蒙古看做是一个“鹰”或“骏马”的国度,而是看做“狼”的国度。将蒙古视作“野蛮的”、“兽性的”存在,其实质与近代西方的东方学中的东方认知是同宗同源的。通过阅读西方流传下来的相关作品和典籍也可以看出,在中世纪的欧洲,成吉思汗绝不是一个恶魔般的存在。在英国中世纪作家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成吉思汗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王者来记述的。这位国主名叫成吉思汗,在他那个时期,他的声誉和才能,超过了任何一国的帝王。

凡是帝王所应有的一切品质他都齐备。他出生于哪一教就始终诚信着,立誓尊奉;他又勇敢、贤明、富有、守信、遇事仁爱、公正、生性稳健、像大地的中心一般;他又年轻、活泼、坚强、善战、如朝廷中任何一个武士。一表人物,是幸运的受宠者,永远保持着他的高贵地位,举世无匹。(276)近代以后,特别是在19世纪的东方学和黄祸论等思想学说的渲染之下,成吉思汗才被赋以嗜血的征服狂魔的化身这一形象,就像1939年法国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在中亚通史著作《草原帝国》中写的那样:成吉思汗是草原游牧部落入侵定居文明的典型,他们凌厉的攻势,强大的战斗力和惨烈的屠杀被看做人类的灾难。蒙古人给人类带来的噩耗超过了他们的任何祖先。他把恐怖当做一种政体,把屠杀变为一种有条理的制度。(112)西方作品中曾经的“高贵君主”,从19世纪开始变成了“人类灾难”。井上靖《苍狼》塑造的“狼原理”,根本上还是基于近代传入日本的这种东方主义认知。与其说“狼原理”是借鉴了蒙古的始祖传说,不如将其视为与井上靖文学中共通的创作动机密切相关。井上靖作为父母的长子出生,却从小远离父母,由与其关系极其复杂的祖母(曾祖父的妾室)抚养长大。井上靖作品中反映这一人生经历的作品有很多,小说《白牙》即为其中之一,它以描写亲子关系及厌恶放纵为主题。对于这部小说井上靖曾坦言,他想写的是一位像一个远离世俗与常规世界的白牙一样的年轻女性。小说最后以诗一样的语言写道:“再见了,约翰;再见了,爸爸;再见了,妈妈;再见了,角田康之;再见了,涌动着粘稠血液的沼泽……”(1995:430)这里的“约翰”是小说中多次登场的狼狗的名字,最后一句“涌动着粘稠血液的沼泽”,根据小说情节,将其理解为人难以摆脱的血统问题也是符合逻辑的。无论从这部作品的名称还是小说重要情境中多次登场的狼狗“约翰”来看,我们都很容易联想到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白牙》,这部小说写的是一只有狼的血统的犬的故事,某种程度上也是“狼原理”的构思。在日本近代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日本作家反复描述日本人不断抗争的封建家长制度,而这种封建家长制度与其说是前近代(明治维新之前)的一种存在,不如说是西方的家族观念在日本衍生的一个近代性问题。井上靖所追求的血统问题,可以说是日本近代化自身的问题。井上靖在《苍狼》中着力刻画的主题除了“出生秘密”之外,还有成吉思汗与忽兰之间的爱情。小说中忽兰质问成吉思汗:“你现在对我的感情是爱吗?……你说你爱我,可是你是不是真的比对其他任何女人更深沉地爱着我呢?”(202)相信无论是日本读者还是中文译本的读者,读到这里时难免都会产生某种隔膜的感觉,细究其原因,无非是这种颇具现代性的大胆的“爱”的叩问方式和用词。作品中忽兰反复确认的“爱”字虽然早在平安时代的日语中业已存在,但该字指向的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爱情。作为表示男女之间相互吸引并升华了的情感的这个字,是在进入明治时代以后作为英语love的对译字出现的,而它开始广为接受并被频繁使用则是进入昭和时代以后的事情。而实际上,据有关学者考证,表达这种意义的“爱”字在蒙古语中跟在日语中一样,都是近代以后翻译过来的外来语,蒙古语中就如何翻译“爱”这个词的讨论一直持续到上世纪50年代。所以,无论是在当时的日语还是蒙古语中,并不存在相当于“爱”这样的字词。关于小说《苍狼》,井上靖反复强调“没有篡改历史,叙事诗的解释是自由的”,但不管是《苍狼》中描写的“狼原理”还是那种西式的极具罗曼蒂克情结的爱情,无论是在成吉思汗生活的年代还是《苍狼》发表时的蒙古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里,都没有这种表达方式。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正如大冈升平所论,井上靖并不是要描写历史上的蒙古人,而是借用《元朝秘史》的舞台上演了一场日本的时代剧,描写的是一群日本“近代人”。因此可以说,《苍狼》是一部凸显了井上靖历史小说的现代性的作品。

三、“狼原理”与“《苍狼》本质”

在《苍狼》问世前夕,日本小说家尾崎士郎曾于1940年写过同样以成吉思汗为题材的小说《成吉思汗》,两者之间虽艺术虚构手法不尽相同,但写作意图及目的指向却有着某种异曲同工之处。尾崎士郎在《成吉思汗》序中写道:“成吉思汗无限的征服热情和野心在今日看来并不是一个古老的故事,而是暗示了亚洲民族未来的一个大方向。”(2)这里所谓“暗示”就是指日本要在蒙古曾经支配过的版图下再建一个“泛亚洲帝国”,也就是说尾崎士郎在此所写的并不是什么“蒙古实像”,而是当时自诩为亚洲盟主的日本应该继承的理想的领导者形象。二十年后,在日本战后迎来了新的阶段的1960年的日本安保斗争前后,井上靖的《苍狼》问世了。尾崎士郎利用《元朝秘史》中的“沐浴着光之精华而诞生的孩子”孛端察儿的意象使之与日本的日丸旗和日本当时鼓吹的大东亚共荣圈的意象相重叠,而井上靖则是彻底舍弃了这一点,无视那珂通世的译本《成吉思汗实录》中的注解,仅根据明朝的《元朝秘史》译本的记述,将《苍狼》的血统与成吉思汗直接联系起来,描写了一个要使自己成为狼的成吉思汗和蒙古形象。引申开来,井上靖的成吉思汗的形象就是努力使自己成为狼的日本现代人形象。基于“狼原理”的《苍狼》延续了把蒙古从现实生活中剥离开来的做法,暗示的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普遍存在于日本人世界观中的战后版的“脱亚入欧”情节。当然,在作家执笔之时也许完全没有将读者设想为蒙古人,只是想提供给日本读者一个蒙古世界。这部小说和被称作日本大众文学大师的尾崎士郎的《成吉思汗》一样,都是为日本人搭建一座他们向往的舞台,即他们能够肆意驰骋“成吉思汗即为日本源义经”这一幻想的舞台。

13世纪的成吉思汗时代,驰骋欧亚的蒙古骑兵军团的征服使许多历史学家困惑不解。而在被西方学者指为与蒙古同属一个人种的日本,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对蒙古问题、对成吉思汗尤为感兴趣,泛蒙古主义在这里极具吸引力,甚至许多日本学者著书立传,试图证明成吉思汗与日本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源义经(1195—1189,日本平安末期名将)同为一人。尽管这一说法在当时就备受争议,然而这个牵强附会之说仍然在日本民众之间广为接受和流传,并延续至今。井上靖在小说《苍狼》后序《〈苍狼〉的周围》一文中,开篇就提到了1924年出版的小谷部全一郎的《成吉思汗乃源义经是也》一书,该书一经出版就广为流传,而井上靖身边的朋友们读后也深以为然,可见“成吉思汗与源义经同为一人”的说法在日本民众之间的接受度。历史小说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尊重历史这一问题,是一个长时期构成困扰的问题,而一般读者更为关注文学文本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这是毫无疑问的。作为被日本文学评论家誉为“战后让日本文学重新恢复趣味性的先驱者”,(佐藤春夫:213)井上靖更是深谙此道。在日本,成吉思汗就是源义经的说法已经被日本人广为接受,井上靖迎合了现代人的喜好,塑造了这样一个成吉思汗形象,是该小说一经问世便持续畅销的一个重要因素。日本著名文艺评论家中村光夫评论说:小说中描写的“支配了成吉思汗内心的多个固定观念之中,无处不折射出现代日本人的影子。但这并不是井上靖的个人感情,而是他人生观中的思想性体现,或者可以直接说是现代日本人的人生观的一种抽象描写”。

狼文化论文篇8

关键词:狼图腾;文化强弱;生态平衡;电影主题;电影艺术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125-01

十一年前作为一本四不像(自传体小说、生态报告文学、民族史、学术论文)的异类小说,《狼图腾》一经发表就已经引起热议争议的狂潮,而今随着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公映,又聚起新一波对原小说的逆袭,这种“狼文化”真的值得重新审视和探究了。做为同一原体的《狼图腾》从小说的文学样式转变为电影的艺术样式,最重要的是发生了作品主题,从文化的民族主义到人文的环保主义的重心转移和嬗变。

姜戎的小说最后一部分是《关于狼图腾的讲座与对话》作者借用小说主人公陈阵与杨克对话的口吻,洋洋洒洒四万余言大谈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兴衰演变,把中华民族的兴盛与衰败解释两种文化谁领。作者认为“中国病”就是“羊病”。而羊病来于农耕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闭锁生产方式,相反,狩猎、游牧、商业、航海、工业五种生产方式必须要“通过竞争交换搏杀才能生存发展”。书中列举了从中华文化始祖炎黄二帝、周朝三王到秦汉唐宋元明清,游牧民族每每战胜大汉民族的大量史实得出结论:辐原辽阔的中国疆域都是游牧精神占据上峰时期开拓和保卫下来的。进而认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实质就是炎黄先祖的游牧精神和草原精神,其核心就是狼图腾精神”。作者认为,吸取历史发展的教训,现今的中国要想彻底扭转落后挨打的被动现状,就要与世界强国比肩而邻,唯一能支撑这个中国梦想的民族精神是要“保持狼一样不屈不挠,勤奋进取的性格和精神”。这就是彻头彻尾的大国民族主主义主题了。上述内容是这部五十万字小说的第一主旨要义,显然,以小说的形式,以区区几万言的论述要想把这一博大艰深的历史主题阐清楚,对作者实在勉为其难,也难以胜任。因此,自小说发表以来质疑声连天不断,批驳之语连篇累牍,这从一个方面说明《狼图腾》小说主题立论有欠工稳,难以服众。

小说的第二主题是探讨人与自然,包括人与草原、家畜、野生动物,特别是天敌狼的依存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是一部揭示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关系的自然探索小说。作者在揭示不同生命形式互相依存的关系,使用了老牧民有关“大命小命”的说法:“在蒙古草原,草和草原是大命,剩下的是小命,小命要靠大命才能活命,连狼和人都是小命。”狼的存在可以控制食草动物黄羊、野马野驴、野兔,甚至可以抑制鼠类(狼也吃鼠)繁衍数量,如果没有了狼,草原会被食草动物啃光,“要是把狼打绝了,草原就活不成,草原死了,人蓄还能活吗?”作者姜戎在接受《张家口日报》记者采访中也说:“这个‘大命小命’的关系,连西方读者都觉得深刻,而蒙古人几百年前就有这种意识了。” “大命小命”的命题与西方生物链和生态平衡的观念是完全贯通的,很容易被现代人理解和接受,从而引起中外各名族受众的共鸣。

电影《狼图腾》的导演让・雅克・阿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甩开了难以阐明,也难以厘清的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主要靠自足为主的农耕文化还是向外扩张的游牧文化的第一主题,转而把镜头视角集中在了世界范围共通共鸣的生态平衡的第二主题。这不是题旨广度的窄化,也不是题旨高度的降低,而是对小说思想枝干的芟荑与梳理。这种创意无异于作品主题表达的升华与再造,为了强化这一主题,电影将小说中陈阵豢养的小狼为了挣脱桎梏抗挣至死,改成最终被放归草原,这样温馨的结局是人类对其它动物最科学最正确的态度,是我们无可选择的行为选择。其实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狼图腾》都不惜笔墨描写了狼的习性、智慧与精神,正如该书《编者荐言》所总结:“狼是草原民族的兽祖,宗师,战神与楷模;狼的团队精神和家族责任感;狼的智慧,顽强和尊严;狼对蒙古铁骑的训导和对草原生态的保护;游牧民族千百年来对于狼的至尊崇拜;蒙古民族古老神秘的天葬仪式……均使作者沉迷于其中,从而进行了30余年的研究与思考,写出了这部有关人与自然、人性与狼性、狼道与天道的长篇小说。”电影尤以批判眼光描写了牧民掏狼窝,摔死小狼的残忍作法,让笔者一下子想到了“尊重生命,敬畏无敌”的主题立意。因为,无论何种形式的生命,其原本的意义应该是平等,每种生命形式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不管是存在于生命链的低端还是高端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即使我们人类自命为生命的顶端的尊位,人类也没有理由无视其他形式生命的存在,更不能为了满足人类无休止的贪婪,随意剥夺其它形式生命存在的权利。当人类毫无节制的灭绝动物、昆虫、植物的同时,离人类自身的灭绝也会不远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狼图腾》显示的思想内容比原小说更加清晰、宏阔、深邃,大大提高了艺术作品的时空穿透力。不信,待这部影片竞争奥斯卡金像奖时就会得到充分的证明。

参考文献:

[1]姜戎.狼图腾:关于狼图腾的讲座与对话[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