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有机农业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09:30

有机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篇1

一、日本有机农业“再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

从日本有机农业的发展阶段来看,大体可分为20世纪70~80年代中期的“萌芽阶段”、1986—1995年的“迅速发展阶段”、1996—2000年的“无序徘徊阶段”和2000年以后的“再发展阶段”[9-10]。“再发展阶段”中生产者、消费者、加工和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农业劳动力老龄化

2010年,日本农林水产省对有机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有效样本573份[11]。受访者的户主年龄基本上呈正态分布,最小值26,最大值89,平均值59。有机农户户主平均年龄远远超过国际劳工组织对于老年劳动力人口的界定:45岁。大部分研究认为,老龄劳动力生理机能下降,体力差会导致有效农业劳动投入不足。尤其强调老龄劳动力学习能力差、受教育程度低、思想僵化,不利于农业生产新技术、新作业方式的应用,从而对农业产出产生负作用[12-14]。2000年以后才从事有机农业的受访者占整体的41%,且基本上为60~65岁的高龄农户。这是由于有机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高龄农业生产者从认知到采纳的过程相对缓慢。

(二)单位产量大幅下降和成本增加

与传统农业相比,在任何阶段,都存在有机农产品主要种类单产大幅下降和成本增加的问题。以2010年为例(表1),除了大豆以外,其他几种农产品的产量减少率都集中在24%~30%。产量减少率最高的是水果,高达30%,但其销售价格增加率却最低,只有16%。另外,米的销售价格增加率高达99%,其他种类的销售价格增加率都集中在30%~40%。同样,张文胜以水稻为例,对日本农户有机生产与传统生产的经营收支情况进行对比发现,有机经营费是传统的1.3倍,产量却仅是传统的0.8倍;收入虽然是传统的1.9倍,但劳动时间却是传统的1.6倍[10]。因此,有机生产在销售价格方面比传统生产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单位面积所需劳动时间却大大增加,单产也有大幅的下降,采纳有机农业还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三)消费者认知水平有待提升

2011年,日本有机农业研究会对2000名消费者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其结果表明,虽然“听说过有机农业”的受访者高达93.5%,但“关心有机食品”的受访者却只有56.0%,且“从未买过或吃过有机食品”的受访者为52.7%;对于“有机农业原则上不使用农药和化学肥料”这一基本常识,只有40.6%的受访者“知道”;有55.1%的受访者“不知道”日本有机农业标准认证(JAS)标识,有40.7%的受访者“知道但不了解其内涵”,只有4.3%的受访者“知道且了解其内涵”[15]。

(四)营销缺乏效率

经常购买有机农产品的消费者主要通过“产消协作”和超市购买[16]。“产消协作”是日本有机农产品流通和销售的特征之一,大部分是地理位置相近的农户团体与消费者团体“协作”,消费者和农户协商销售价格,1~2周给消费者送货一次。加入“产消协作”的农户平均经营面积为0.2hm2,以家族经营为主,实施多种类生产和多种流通渠道销售。“协作”消费者团体基本都在500人以下,且60岁以上的会员最多,高龄化现象突出,可以预测未来消费者团体的会员会自然减少。目前,“协作”消费者团体通过“环境问题”、“有机农业”和“厨艺”等学习会,积极吸纳新会员,但效果不是特别显著[17]。2009年,销售有机农产品的超市比2005年增长58.2%,这表明有机食品市场在逐步扩大。但有一半以上的超市,有机农产品销售额还占不到其整体的1%,在整体经营战略中的位置极其低下。主要面临与传统食品相比“进货价格高”、“销售剩余多”、“种类不齐全”3大问题。超市经营者期望能够建立安全便捷的供货体系,以解决种类不齐全和进货价格高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期望政府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让消费者理解和关心有机农业,扩大有机食品市场[16]。

(五)政府支持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2011年,虽然有45个县颁布具有各地特色的“有机农业发展计划”,但84.0%的村庄和街道还未推出“有机农业发展计划”。同样,2007年日本农林水产省“以有机农业为代表的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意识与意向调查结果”表明,有49.4%的农户表示,在政府支持体系完善的情况下,会从事有机农业;64.0%的消费者认为,具备一定条件时,会购买有机食品;64.0%的加工和销售企业表示,在政府支持体系完善的情况下,会从事加工和销售有机食品[18]。可见,无论生产者、消费者、加工和销售企业都期望政府支持体系能进一步完善。

二、日本政府有机农业的支持政策与效果分析

(一)日本政府的支持政策

对于上述有机农业“再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日本政府从5个方面推出具体的支持政策和措施[19]。具体如下:1.促进年轻人从事有机农业为促进年轻人从事有机农业,实施每年增加2万青年农户政策。为了确保青年农户收入,增强其对农业生产的兴趣,开始从事农业生产的5年内,给予每人每年150万日元(100日元约合5.85元人民币,2014)补助。对于雇佣青年的农业公司,给予每年最高120万日元补助。此外,日本各都道府县的农业培训学校每年总计招收4800人,学生未满45岁者,培训期间可获得每年150万日元补助。2.提高有机农户生产积极性日本在2007—2011年,实施了土地、水、环境保全向上政策。2011年起,又实施环境保全型农业直接支援政策,除了按照400日元/公亩(日本1公亩等于中国的0.15亩)的国家标准补偿外,还有地方实施的“特殊认定”补偿;增加设施购买资金、从事农业准备资金和农业培训基金的额度,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基于各地的“有机农业推进计划”,日本各级政府机构通过实地调查、意见交流会和讲座等多种形式,对有机农户进行指导和建议,并逐步提高每年实施次数;向有机农户及时传递消费者需求、协助其获得JAS认证、加强与消费者团体的交流;在各地建立有机农业培训基地和商谈窗口。3.加大技术开发和普及力度在有机农业技术普及方面,2010年共有22个县配备有机农业技术普及员,并定期对农业技术普及员进行培训;编写实用的水稻、大豆、水果和蔬菜等主要种类的“标准栽培指导书”,并上传到日本农林水产省官方网站及其他民间团体网站。技术开发主要分为先进事例解析和与地域特性相吻合的生产技术开发。①先进事例解析是为了探明有机农业的科学依据和成立条件,具体包括水稻的有机栽培技术(杂草和病虫害抑制、养分供给、栽培管理)、蔬菜和水果的病虫害抑制、有机农作物代谢成分解析。②与地域特性相吻合的生产技术开发是为了开发能够对应不同地域条件的杂草和病虫害防除技术,具体包括东北地区等寒冷水田技术、关东地区的马铃薯栽培、关西地区的蔬菜和水果栽培、关西和四国地区的露地蔬菜栽培和九州地区的水田栽培。另外,日本政府对各地农户具体特例进行调查,开发能够对应栽培年限的病虫害防除技术,探明导致单产低的杂草防除技术缺陷,推广单产高的土壤养分供给技术。4.提升消费者认知水平为了让消费者更多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有机农业、JAS标识,增强消费者的理解和关心,日本中央政府在各地举办有机农业学习会,并利用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全面进行广告宣传;各级地方政府和各地农村则举办了厨艺培训、地产地消、农业体验学习等多种体验活动;通过对消费者的问卷调查、有效利用网络宣传、论坛、广告、杂志、超市的促销广告等,加大对有机农产品知识的普及力度。5.进一步完善政府支持体系为进一步完善政府有机农业支持体系,以农林水产省的生产局为中心,密切联系消费安全局、经营局、技术会议室和统计部等。其中,生产局负责有机农业的推广和普及,消费安全局负责推广有机农产品标识,经营局负责培养有机农业人才,技术会议室负责技术开发,统计部负责把握有机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政府支持体系的完善目标还包括:日本48个都道府县,都要制订具有各地发展特色的“有机农业发展计划”,50%的农村也要制订“有机农业发展计划”;有机农业全国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地方会议不定期举行;与民间团体进行意见交流,并举办各种研究成果探讨会;举办面向各地方员工的有机农业知识讲座。

(二)日本有机农业支持政策效果

由表2可知,日本农产品国内生产总量一直停滞不前,特别是从2007年开始逐年减少,2010年比2009年减少16.2%。与此相反,有机农产品生产总量稳步逐年增加,从2005年的48172t增加到2010年的56415t,占国内农产品生产总量的0.2%。2010年,日本有机农田面积为16417hm2,占总耕地面积的0.4%,与2005年的0.2%相比,逐年稳步递增①。日本有机农产品的种类主要有蔬菜、水果、米、麦、大豆和绿茶等。2010年,产量位居前3位的是绿茶、大豆和蔬菜,分别占国内生产总量的2.4%、0.5%和0.4%。与2005年相比,前3位的有机农产品种类没变,但所占比例有了较大的提高(2005年分别为1.6%、0.4%和0.2%)。消费者最经常购买的是蔬菜、米、水果和以大豆为原料的加工品,这反映了日本有机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与供给基本达到了种类吻合。有机农户数也逐年增加,从2005年的5104户增加到2010年的11859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0.6%。有机农产品生产总量和有机农户数逐年增加的同时,平均每户生产量也逐年提高,从2005年的0.1t攀升到2010年的0.2t。这意味着每户生产规模的扩大或生产效率的提高。

三、基于日本经验的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瓶颈与相应政策启示

(一)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与日本相比,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既存在共性问题,又有中国特有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共性问题(1)单产降低和成本增加。成本收益比较是生产者决策的重要依据。笔者在山东省青岛和寿光市对有机菜农的实地调研结果表明,50.3%的受访者认为投入在蔬菜大棚和灌溉水井维护的成本增加,84.6%和88.7%的受访者分别不满意现有的有机肥料价格和生物农药价格,76.8%的受访者认为投入劳动成本增加,89.6%的受访者认为单产降低。(2)消费者有机食品认知程度低。笔者在城市展开实地调研,选取5个有机标识让受访者选择。结果表明,所有受访者皆没有全部“见过”和“识别”给出的有机认证标识,超过80%的受访者“见过”和“识别”的有机标识均在4个以下,只有极少数受访者“见过”和“识别”的有机标识数量是4。由此可知,受访者对有机食品认知程度低。(3)营销缺乏效率。小规模农户处于市场的不利地位,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当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宣传和建立良好的品牌知名度,使得目前的有机产品市场存在鱼目混珠管理混乱和价格昂贵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信任和消费[20]。(4)政府支持体系不完善。具体表现为政府支持力度小,财政投入不足。相对来说,中国政府对于有机农业的发展虽然持有积极的态度,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质性的资源投入。中国多数有机农业研究项目是受到来自于国际农业开发基金会、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国际机构的资助和支持[21]。

2.特有问题(1)有机认证公信度有待提高。中国正逐步建立起“以中国有机认证体系为主体、适当引入国外认证”的多元化有机认证政策。国内已有可从事有机产品认证的各类机构20多家,认证机构间的恶性竞争与投机行为,导致有机认证缺乏公信度。笔者的实地调研数据反映了这一基本现实,消费者对有机认证食品信任的比例,远低于不信任的比例,这也与尹世久研究中国消费者对有机食品信任状况的结论基本一致[22]。(2)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推广服务体系薄弱。中国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缺乏关于病虫害防治、土壤肥力保持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在国家政策方面,中国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国家层次上的有机农业研究平台;在地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方面,缺乏相应的技术和人员来开展有机农业的服务工作,尚未有效发挥对于有机农业的推广作用[23]。

(二)推动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有机农业论文篇2

有机农业大多数生产环节与我国传统农业有相通之处,便于广大农民操作,这也正吻合门头沟区农村劳动力富裕而科学文化素质又普遍偏低的现状。农民可以利用较多的时间从事有机农业生产,解决农民就业难的问题。有机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大大高于普通农产品,农民可以从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和较高的价格中得到实惠。发展有机农业,能加快农业内部劳动力的转移,缓解农村就业压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禁止使用合成肥料和农药,代之以有机肥料,能够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壤结构,增强保持养分的能力,大大减少地下水被污染的风险,并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有机耕种的土壤能更好地抵御风蚀和雨水冲刷,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有机农业能够更多地把碳截留在土壤中,可以减轻温室效应。在生态系统中,有机农田保持没有化学投入物的天然环境,为野生动物创造了有利的生境。有机农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

势门头沟区处于首都北京西部生态带,被定位于生态涵养发展区,山区面积占98.5%,山地辽阔,人口密度小,发展空间大;地理隔离程度高,工业污染少,水(域)、土(壤)、气、生(物)基本上无污染,生态环境优越,物种资源丰富,且绝大多数动植物品种未经过基因重组,很多农副产品可以通过有机转换成为有机农产品,十分符合有机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化肥、农药的用量增多,但是门头沟区仍然有很多地方特别是广大山区,很少使用或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自然资源未受破坏,现存着许多天然的有机农产品,只是没有当作有机农产品来开发,没有形成特色和品牌,知名度低,市场狭小,效益不高[2]。如果按照有机农产品的标准开发,很快就会见到效益。门头沟区邻近北京市区,交通相对较便利,依托首都广阔的市场,有利于有机农产品的快速流通。

中国的有机农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3],门头沟区有机农业起步较晚自2003年才开始发展有机农业,且发展相对缓慢。门头沟区发展有机农业面临着一系列制约因素:一是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偏少;二是科技支撑不足,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不成熟,大部分还处于传统的经验耕作阶段;三是耕地资源和水资源限制,农产品总量有限,属小农业;四是有机农业认证成本较高。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循序渐进要制定一个符合门头沟实际的有机农业全方位的、由点及面、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划。对生态环境好,已经申请绿色农产品的区域,进一步加大措施积极进行有机申报论证。对含有害残留的耕地要规划进行3~5a转换期,按照有机生产标准,采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轮作,发展绿色生产、畜禽放养等既能提高种养效益又能加速有机转换的生产模式,全力推进有机农业的发展。建议以村或合作社为单位,通过土地流转,因地制宜发展合适的作物、畜禽,集中土地发展农场式的休闲观光农业园。

有机农业论文篇3

(一)农户文化素质不高,栽培技术相对落后

在辣椒种植上,我省虽为种植大省,种植技术水平普遍不高,种植多为一家一户分散操作,产业化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农户多居住在较边远地区甚至山区,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户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种植技术不强,许多地区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栽培技术模式,椒农种植过程中随意性很强,没有精细培育与管理的意识与技术。

特别是受秋冬季低温少照、连续阴雨、冰雪天气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冬辣椒种植品种选择就要特别注意,还要专门进行苗床管理、大棚内土壤的处理与培护,病菌的清除等工作,这样才能有效防治根细弱、量少的情形,防治弱苗等状况。管理中没有做到起高垄栽培、通风不当、浇水时大水漫灌、施肥不合理等,这些都能影响到作物根系的发育,造成根系瘦弱不发达;不注意棚内光照条件,造成叶片早衰,无法坐果;开春后进行肥水猛施,造成伤根,又容易造成根系供水供肥不足而落花落果。秋冬辣椒栽培由于前期处在炎热高温、暴雨高湿、强光常照,后期又转处干旱、低温少照的环境中,容易使辣椒免受雨淋与暴晒,直接影响其产量与质量

(二)防病虫意识弱,治重于防

影响秋冬辣椒种植的主要病害还有病毒病,在秋冬辣椒的栽培过程中,病毒病蔓延问题也是椒农种植中普通存在的问题。一些菜农就是“重治轻防”的想法,往往等到病虫害已经很严重了才去关键解决,没有事前防治的意识。如在品种的选择上很随意,有些农户甚至自留种苗,没有选择抗病品。而由于种辣椒根系浅,如果根受到伤害,很容易发生根部病害,形成镰刀菌根腐病、枯萎病、立枯病外,近几年疫霉根腐病危害明显增加。而许多椒农往往就不注意根系的保护,常错过预防根部病害的关键时期,在种植过程中又不注意去打好预防药,冬辣椒容易受到蚜虫、烟青虫、小菜蛾及各种病害的浸害。

(三)布局不合理,市场适应性差

撇开单纯的种植技术不说,如今,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随时掌握市场信息,农产品能够灵活应变,及时适应市场的需求,才能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该选什么种,种什么苗,什么才是市场需要的,种多少才合适,这样都是椒户必须要考虑的,而我省由于辣椒种植主要集中在边远地区,做为大部分种植主体的农民来说,他们本身就没有意识也很难了解国内外市场行情与动态,面对变化多端的市场,常常显得信息不灵,常常是跟风性很强,眼见其他农户种植尝到甜头后自己也大面积扩大种植,看到别的地区种植经济效益好以后马上效仿,处于盲目生产经营状态,供过于求,把握市场机遇的能力差,许多辣椒由于无法销售常常浪费严重。

二、发展对策与措施

(一)合理选种,科学管理

针对农户文化素质低,冬辣椒种植技术落后的情况,政府应积极应对不良影响,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扩大招商,引进邻村种植专业户,到本地区进行冬农开发,带动当地村民进行冬辣椒示范种植。也可以组织专门的推广技术服务部门,常年深入各村举办辣椒种植方面的专题讲座,组织农户去听座去讨论提出问题,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免费进行标准化种植模式培训,并组织专人进行常年的技术跟踪服务,亲自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农户进行实地操作、示范,手把手教椒农选择植株长势强、抗病、丰产的品种,选配疏松、肥沃的育苗土,改栽后浇水为栽前浇水,在浅层适量施用基肥,宜过多使用氮肥,可适量冲施优质复合肥,这样切实地提高自身的种植技术,帮助真正长效地提高其辣椒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二)纠正重治轻防的思想,有效防治病虫害

政府应积极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特别增强其有效防治病虫害的意识,改变过去不重视,或者“重治轻防”的思想,在品种的选择上,宜选择植株长势强、抗病、丰产的抗病种如洛椒4号、湘研3号、早杂二号、皖椒1号等。注意清除大棚内病菌,保持棚膜清洁,防止膜面附着水滴和灰尘,播种前要深翻细整,播种后幼苗成长期要及时打好预防药,有效地预防猝倒病、蚜虫、烟青虫、小菜蛾及各种病害。

有机农业论文篇4

1发展农业生态经济

低碳经济时代下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另一重要措施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来说就是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农业资源的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积极生产绿色环保农业产品。坚决制止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积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实现农民增收,积极发展良性的农业种植方式,实现农产品的附加效益。

2发展有机农业经济

所谓有机农业经济主要是指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依据生态学原理以及生态自然发展规律等,在具体生产实践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物质,而是积极使用有机物质,实现自我循环,运用天然植物性的农药和杀虫剂以及物理法和生物法等措施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且建立农作物的轮作体系,利用秸秆还田、施用人畜粪便等措施提升土壤肥力、保持养分循环,促进农业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有机农业经济能够将农业生产发展归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中去,因此属于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积极发展有机农业能够实现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且能够降低农药和化肥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有机农业通过使用人畜粪便以及生态系统自我循环的方式,还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品质,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性,有利于实现绿色环保型农业产品。积极推进有机农业的发展,还能够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以及土地荒漠化和贫瘠化的问题。有机农业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提高农民劳动收入,且有机农产品符合国际市场农产品的要求,能够促进农产品的出口,进而也能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3运用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应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积极引入现代化科技技术。通过培训农民的农业种植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建立健全农业基础设施,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广泛使用,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及时了解市场上关于农产品的信息,降低农民盲目跟种而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的局面,从而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进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4发展都市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

农业经济不仅仅具备了食品保障的功能,还应该具备原料供给、生态保护以及观光休闲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城市生活压力日趋增加,城市居民更加趋向于走向自然、回归田园旅游、放松生活压力、增进朋友感情的的生活方式。因此,农业生产发展模式不能仅局限于提高农民收入、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还应该积极推进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发展都市休闲农业能够拉近城乡居民的关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还能够积极培养城市儿童尊重农业生产成果、养成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都市休闲农业还能够积极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总结

有机农业论文篇5

目前,绿色有机农业生产都会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即病虫害防治问题。由于反季节生产温室内湿度大、空气不流通,以及轮作期限的缩短、连作,适宜病害发生的生态环境持续建立,导致温室土传、气传病害传播频繁。

设施栽培中植物全生育期病虫害的全方位物理预防体系,从种到收全程物理保护,包括对土传病虫害、气传病害及飞翔类害虫的物理控制,即对看不见的真菌、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和能够看到的微小害虫、大型害虫实施系统的物理控制。1)土传病虫害的控制主要包括镰刀菌引起的枯萎病、大丽花轮枝孢菌引起的黄萎病等通过土壤、灌溉水、施肥引起的植物病害和根结线虫病。采用的物理农业技术装备为3DT系列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机。2)气传病害的控制主要包括植物的霜霉病、灰霉病、疫病、锈病、黑痘病、白粉病、炭疽病等通过气流传播的真菌、细菌病害。采用的物理农业技术装备为3DFC系列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系统。3)微小飞翔类害虫的控制主要包括白粉虱、蚜虫、斑潜蝇、蓟马等害虫。控制设备主要是3DJ-2A型介电吸虫板/筒,表面包括蓝色和黄色两种颜色。4)大型类飞翔害虫的控制主要包括食心虫等果树害虫,小菜蛾等蔬菜害虫,以及蝼蛄、金龟子等地下害虫。控制设备主要是3DS-15型多功能静电灭虫灯和防虫网。

品质调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长调控。采用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系统,利用空间电场和二氧化碳增施农业技术的配合使用可获得产量倍增效应。二是成熟度控制。在果实类蔬菜生长接近常规商品质量时可采用声波农业技术进行促早熟控制。通常采取的农业技术及生产模式为: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机+温室电场除雾防病促生系统+介电吸虫板+多功能静电灭虫灯+声波仪。该农业技术及生产模式中,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机的作用是控制土传病虫害;温室电场除雾防病促生系统的作用是控制气传病害,以及提高植物的低温吸收(钙、磷)与合成营养(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的能力;补光灯的作用是补充提供必要的光照;多功能静电灭虫灯的作用是控制飞翔害虫;声波仪的作用是控制植物的成熟度。

2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生产农业技术及模式

疫病预防是养殖业的生命线。据调查,在已发生的疫病中,有40%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另有40%多的疫病是通过流媒接触传播的,近10%的疫病与粪便高度关联;而在突发的烈性疫病中有70%多与环境空气质量相关,所以控制空气安全和粪便安全就能控制住50%以上的疫病发生。为此,提出和强调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的概念、设计及建设是极为必要的。环境安全型畜禽舍是一种可以自动防疫而且无臭的畜禽舍,其关键之处在于采用了整体空间的空气净化农业技术,即上层空间设置了畜禽舍空气电净化自动防疫系统,粪道则采用了粪道空气电净化自动防疫器或粪道等离子体除臭灭菌系统。因此,进行畜禽舍物理保护、空间电场防疫、牧场无臭化建设,主要目的是降低病死率、粉尘与氨气浓度。可采用的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生产农业技术及模式有两种:一是每栋布置300型畜禽舍空气电净化自动防疫系统和粪道等离子体或臭氧灭菌除臭机;二是每栋布置内循环空气净化消毒机和空间电场自动防疫系统。

畜禽舍空间电场防病防疫系统可对畜禽舍的粪道及粪尿出口、地面至屋顶的空间、进气窗、排气窗、操作间等部分,进行气体的粉尘净化、病原微生物的灭杀、有害气体的分解与抑制。试验证明,此项农业技术在温室可有效去除空气病菌40%~90%,降低空气湿度5%~20%,除雾50%~99%,使室内空气清洁无异味,对生物气传病害的防治效果可达70%以上。对畜禽舍内有害气体的分解率为硫化氢(H2S)50%~80%、氨气(NH3)40%~75%、有机臭气72%~98%,可防止高浓度氨气、硫化氢引起的畜禽呼吸道系统、消化道系统、眼结膜、眼角膜炎症等病变的发生,增强了畜禽对疫病的抵抗力。

3磁化处理种子农业技术及模式

有机农业论文篇6

1.1病虫综合治理理念

初期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和农业措施对有机农业植物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预防、治理、保护,最终依据《有机产品生产和加工认证规范》规定,使用收录在其中的产品。

1.2善待环境的理念

在有机农业植物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是天然的、无残留的、不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产品,从而避免使用化学合成的药物或者肥料,例如:植物生长剂、农药等。

1.3规范操作理念

严格按照《有机产品生产和加工认证规范》里收录的可以安全使用的农药等产品,同时需要准确按照上面内容进行操作使用。

2有机农业植物保护的技术措施

2.1病害防治技术

2.1.1控制病害及其流行的一般方法(1)逃避病原菌。在种植和栽培过程中不仅仅需要选择远离病原菌的地区进行种植,还需要在播种时间方面进行合理选择;(2)控制病原菌传播。在种质材料的选取和处理过程中要依赖检疫对病原菌进行消除;(3)根除病原菌。对病原菌生物进行严格监控,对染病的植被进行彻底销毁,消灭其相关寄生源,不仅对种子和土壤进行清理,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病品种,对有病植物和栽培环境不断改善。2.1.2病害防治物质有机产品生产和加工认证这一规范对植物的保护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定,介绍了病虫草害防治措施,还表明在植物栽培过程中对化学合成的农药明确规定不允许使用,对可以使用和禁止使用的物质以及科学的使用方法进行阐述,严格控制基因工程产品的使用。在不经机构认证情况下可以使用的物质有:高锰酸钾、乙醇、醋等。在机构认证同意的基础上可以限制使用的物质有:波尔多液、石灰、不含禁用物质的病毒等。与此同时,阿维菌素制剂及其相关复配剂是被欧盟有机生产机构所明令禁止使用的物质。

2.2虫害防治技术

2.2.1提倡生物防治充分利用虫害天敌来实现有机植物的保护。捕食性天敌包括:小黑隐翅甲、大草蛉、捕食螨、小花椿、塔六点蓟马等,寄生性天敌包括平腹小蜂、茧蜂、赤眼蜂等。2.2.2虫害防治物质虫害防治物质包括植物性杀虫剂、软皂、植物提取剂等,提倡运用物理性捕虫设施、可使用性诱剂等来驱除害虫。对鱼藤酮、乳化植物油、植物来源的除虫菊、硅藻土进行限制性使用,对微生物以及其相关制剂进行部分有限制性的使用,微生物以及其相关制剂包括Bt制剂、杀螟杆菌等物质。

2.3草害防治技术

草害防治技术采用的是物理技术和农业技术,借助绿肥种植、合理轮作等栽培技术可以对杂草进行有效控制,禁止秸秆焚烧还田,提倡机械除草、热法除草、秸秆覆盖除草。

2.4农业耕作技术

2.4.1科学的种植制度一种作物长期种植会对作物的抗逆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就病虫而言,在同一片土地上长期种植某种作物必将为病虫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适宜环境和食物供应。同时,长期存在的寄主植物,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土传病原物的不断繁殖,从而导致病原物数量增加。害虫情况严重,因此,采取科学的种植制度,能为有机农业植物提供切实保护。2.4.2轮作轮作充分利用了时空差异,对农田生态、土壤理化特性、生物多样性等有所改善,从而实现植物的自我保护。轮作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对病虫生存条件的恶化。科学合理的轮作可以对单一植物病虫进行有效控制,具备迁移能力小、寄主单一、寄生性强特点的病虫,在经历寄主和食物减少的情况下会出现部分甚至全部死亡的现象;其次是分泌抑制物质。像马铃薯这样寄生性不强的植物会因为缺少食物而不能够再繁殖。像胡萝卜、大蒜、甜菜等植物分泌的物质对后茬作物具备抑制病毒发生的作用。再次,调节土壤生态。科学合理的轮作对病源物的滋生产生抑制作用。2.4.3间(混)作和套种科学合理的间(混)作和套种可以实现农作物的多样化,从而抑制或减轻病害的出现。例如,粮棉套种对棉蚜的危害产生抑制作用:在棉田里同时种植诱集棉铃虫产卵的作物玉米、高粱等,实现产卵的集中化,从而起到保护天敌和集中诱杀虫害的目的。

2.5农业培肥技术

有机农业论文篇7

1.1健康的生产环境

高质量的有机产品首先来自于健康的有机农场,由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微生物和土壤动物丰富、生命力旺盛的健康土壤,生长出健康的植物,构成多样性丰富、景观优美、功能协调的生产环境,花草散发芳香,蜜蜂、蚂蚁、蚯蚓、昆虫大量出现,一个和谐、自然、高效的生产环境是保证有机产品高质量的第一步。如果只是一味地对环境造成破坏,有机完整性将没有立足之地。

1.2适宜的作物品种

有机农场的建设要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原则,首先是选择适合当地的高质量品种。有机农业不仅拒绝转基因作物,以避免带来健康和生态风险,更肩负着保存当地原生种、保护当地遗传基因种子库的使命。虽然有机农业不拒绝外来高质量种子的进入,但更主张强调生产和消费的本土化,以避免引种不当造成生产“全军覆没”或生物入侵等潜在风险,而这种例子在中国时有发生。因此,以当地种为主,选育适合当地环境、适宜有机种植的优良作物品种也是保证有机生产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1.3严把加工、储藏、流通质量关

有机产品首先是尽可能地少加工,保持产品营养成分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即使要加工,也只能采用生物、物理和机械的方法。当有机和非有机的产品储存在同一仓库时,容易发生有机产品被常规产品污染的危险。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最好有专门的有机产品生产线和储藏仓库。如果不能满足这样的条件,也要做好将有机和常规产品分离和清洗的工作,在流通环节也最好配备有机产品专用运输车辆,如果条件达不到,则在有机产品装车前要彻底清洗,将风险降到最低。首先,应该对所有生产场所和生产流程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然后,制定防止污染的措施,例如与认证机构协商制定生产场所和机器的清洗步骤;最后,由认证机构进行检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控制风险,确保有机产品的有机完整性。

1.4有机产品的可追溯性

有机产品的可追溯性要贯穿到“从田头到餐桌”整个过程,以确保消费者了解自己消费的有机产品是健康的、安全的、可靠的。因此,有机产品必须具备可追溯性。而这也给生产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一个企业要做到生产的有机产品可追溯,必须精心准备相关文件,以应对认证机构和管理部门的严格审查。认证机构要对生产基地进行检查、认证,查明生产过程是否使用过禁用物质。对有机转换期的判定,必须要有证据证明停止使用化学合成农用化学品的日期,并提供改良和保持土壤肥力的方法,这是有机农业的一个基本目标。另外,追溯确认中应该包括生产基地作物的轮作计划、豆科作物和绿肥的种植、间作套种、动物粪便和其他有机肥料的使用以及保持水土等内容。而且,在转换期过程中也必须严格遵守有机生产的所有要求,不能使用任何禁用物质,这是有机生产的重要保障。同时,国家认监委对我国有机产品的追溯性做出了严格的要求。建立了有机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标志使用的追溯系统,要求企业销售产品需开具销售证并建立“一品一码”追溯体系,消费者通过查询产品的“有机码”就能了解其全部信息,此举对于打击假冒有机产品行为,确保有机产品完整性,规范有机产品市场行为,增强有机产品消费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2生态原则要求保持有机农场生产技术和管理的完整性

有机农场应基于活的生态系统和物质循环,与自然和谐共处,效仿自然并维护自然。有机农业采取适应当地条件、生态、文化和规模的生产方式,通过回收、循环使用和有效的资源和能源管理,降低外部投入品的使用,以维持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自然资源。因此,生态原则体现了有机农业的和谐、循环、低碳理念,主要体现了要保持有机农场生产技术和管理完整性的要求。

2.1多样性种植

一个健康、有活力的有机农场必然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仅体现在环境背景丰富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有机作物的多样性种植。通过间作、轮作、混作、套种等种植方式,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光、热、土、肥、水、气等环境因子的增产作用,而且可以有效防御病虫害,增加种植效益,美化农场景观,体现生态理念。通过间作、套种等方式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有机作物的抗病能力,也是保证有机农场生产管理完整性的重要环节之一。

2.2按自然节律进行生产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就讲究根据自然节律、生物生长发育规律,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以“顺天地时利之宜”,使“五谷繁盛”。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一年中季节的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指导着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现代有机农业生产虽然允许使用温室、大棚等技术手段以提高温度、防风抗灾、预防病虫害,但仍推崇根据作物的•108•席运官等:基于有机农业基本原则的有机完整性诠释自然属性和气候节律进行生产,即大自然长什么,人们吃什么,即食在当地,食在当季,这不仅保持了食品的天然属性和口感,更体现了遵循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理念。

2.3科学的土壤培肥

土壤肥力是衡量有机农场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维持较高水平的土壤肥力不能仅靠大量投入有机肥来实现,更需要智慧的设计和科学的实践,体现生态、循环理念。因此,应通过适当的耕作与栽培措施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包括:回收、再生和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来补充因植物收获而从土壤带走的有机质和土壤养分;采用种植豆科植物、免耕或土地休闲等措施进行土壤肥力的恢复;施用有机肥以维持和提高土壤的肥力、养分平衡和土壤生物活性,同时应避免过度施用有机肥,造成环境污染。通过上述有机产品基地建设手段体现有机农业生产的生态原则,以保证有机农场生产管理的完整性。

2.4促进当地消费

有机农业提倡本土化,在当地生产,同时优先供应给当地人们消费,以尽量减少运输距离和贮藏时间,减少能源消耗,体现生态原则。中国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原生态地域很多,比如云南、贵州、内蒙、新疆,发展有机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气候、品种和自然资源,很多龙头企业也正是看中了这些优势,花大力气、下大成本投资有机农业开发,然而其生产出来的有机产品大部分由飞机运往北京、上海等地,运输成本和储藏成本(特别是蔬菜)非常高,能源消耗高,损害了有机生产的完整性。人们更应该推动有机消费的本土化,由当地的专卖店、超市、有机餐厅、社区等来消费有机产品,采取会员制、配送、团购、电子商务、CSA等多种行销模式促进当地消费,体现有机农业的生态、低碳原则。

3公平、关爱原则要求保持有机产品开发目的意义的完整性

有机农业倡导建立开放、机会均等的生产、流通和贸易体系,以符合社会公正和生态公正的方式管理自然和环境资源,在所有层次上,对所有团体——农民、工人、加工者、销售商、贸易商和消费者,以公平的方式处理相互关系。在全球化作为主流、两极分化日益严重、自然资源破坏的今天,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人与动物之间的公平、人与自然的公平是顺应生命、顺应社会发展、顺应自然规律的本质需求。有机农业有责任保护当代人类和环境的健康,并防止后代的健康受到损害。关爱原则表明,有机农业的管理、发展和技术选择应考虑预防和责任2个主要因素。人类根据实践经验和现有的知识所提出的一系列技术方案都要经受时间的考验。有机农业应通过采用合理技术、抵制无法预知结果的技术来防止重大风险的发生,如基因工程技术。因此,公平、关爱原则是保持有机产品开发目的意义完整性的重要一环。

3.1价格与利润的公平

公平价格体系对有机完整性来说至关重要。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农民、工人、加工者、零售商及消费者都必须要公平对待。生产成本之间的公平关系,即消费者支付给产品的价格和生产者获得的利润应该相互协调。如果有机产品的价格比常规产品高出十几倍,远远高出生产成本和实际价值,那么有机生产的完整性也将缺失。另一方面,如果农民得不到从事有机农业带来的应有回报,大部分的利润仍然被农业企业或贸易商所掌控,同样严重损害了有机生产的完整性。

3.2公平的社会环境

有机产品的命脉是广大消费者,是基于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信任以及对安全食品的追求,这些利于人体健康的食品应该具有环境友好性和人文关怀的因素。而这些因素都需要生产者公开、真诚、直接地面对消费者。有机完整性还要求审核生产企业,以确认他们的有机生产和加工过程是否对当地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有机完整性还包括促进公平贸易的发展,支持当地生产机构、家庭农场、食品安全及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为营造和维护一个健康、积极、向上、温暖、和谐的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3.3尊重地方文化与习俗

有机农业强调个性化、地方化和本土化,要求在有机农业的原则和标准下,尊重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尊重历史、文化、习俗,保持地方农业传统和技术,保护地方传统文化和乡村文化,保障地区性结构安全(强调无化学投入品、无转基因品种和辐射污染),这是有机农业在中国也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指导原则。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文明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它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农耕文化中的农谚、农事节日、饮食文化等等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以其中具有典型代表的二十四节气来说,所蕴含的天文、气象、地理、自然、历史、饮食文化相当丰富,比如“立春”就有“咬春饼、吃春盘、鞭春牛、剪春鸡、塑春娃”等多个习俗,丰富有趣,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有机农业不仅仅是提供有机产品,在生产上是传统农耕技术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在责任上是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弘扬,在义务上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与自然的回归,维护我们的精神家园[14]。

3.4关注动物福利

动物福利涉及动物保护、自然环境、人文政治、国际贸易以及社会自身的发展等多个方面,有机农业重视生产中的动物福利,善待动物,不仅仅是人类爱心的体现,也与我们人类健康息息相关,体现公平原则。国家《有机产品》标准中针对畜禽生产中的饲养条件、疾病防治、繁殖、运输和屠宰等均有明确规定,比如提供给畜禽活动足够的空间和充足的睡眠时间;应使所有畜禽在适当的季节能够到户外自由运动;不应使用抗生素或化学合成的兽药对畜禽进行预防性治疗;运输和宰杀动物的操作应力求平和,并合乎动物福利原则;不应使用电棍及类似设备驱赶动物;不应在运输前和运输过程中对动物使用化学合成的镇静剂等。

3.5对人类、自然和社会的关爱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大量使用“生长剂”,配合化肥施进土地。生物动力农业创始人Steiner博士回答说,吃此粮食的人短期看不出有什么不好,但他们的下一代精神系统会衰弱,他多次强调农业上的问题经常在第2代、第3代才出现,但那时并不知道问题的根源。当今社会儿童性早熟、老人痴呆症、癌症、精神病、神经衰弱的例子日益增多,也许Steiner在80年前已预言到了。有机农业给人们提供健康、安全、营养、补充生命力的食物,在增强人类体质的同时也在滋养人们的灵魂,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人类的繁衍不息做贡献。同时,有机农业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植物保护产品、兽药和食品添加剂,结束农民“泡在药水中种地”的局面,有利于改善农村日益增多的重大疾病的出现,体现出对农民的关爱。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不高于自然,更无法脱离自然。从事有机农业,首先就要维护人们的地球家园,呵护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尊重在土地上生长繁衍的万物,唤醒人们重新认识天与地的关系,通过跟土地接触来涵养人类自然的心灵,建立起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同胞关系,把人类曾经对天与地的古老智慧带回自然和人间,顺应自然之道,和谐共存。有机农业通过向人们提供健康、优质的食物,弘扬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传播正面能量,以改变当前浮躁、压力过大等社会不良风气,通过推行有机慢生活逐步树立人们乐观、向上、相互关爱的精神风貌,为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做出贡献。

4结语

中国有机产品市场还是个“柠檬市场”,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有机产品产业链的终端环节即消费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表现出对有机产品真实性的质疑。管理部门采取的系列法规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笔者认为,以下3点需要人们持续努力。

4.1尊重农民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地位举足轻重,农民同样是有机农业的实践者,处于核心地位。整个社会要懂得尊重农民,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有机农业的开发者懂得如何与农民打交道,将他们作为有机事业的重要一份子,而不是简单的把农民当作农民工来对待,要通过利益共享、共同学习、相互关爱,使农民具有有机农业开发主人翁的意识,其才能在生产中严格执行标准、辛勤耕作土地、细心照看庄家,把产量和品质提高上去。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努力创建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生产组织,来确保有机生产环节的完整性。

4.2培养现代有机农业家

美国农业从“传统农业1.0”到“工业农业2.0”,现在向“生态农业3.0”过渡,其核心的转变就是培养现代农业家(Agriculturalist),要求其不但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农场管理经验,而且是一名优秀的营养学专家和人体健康医生,懂得如何从土地获得对人类健康有益的食物,同时又是一个“自醒”的人,具有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懂得如何与别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样,中国有机农业的开发紧缺这方面的人才,而随着大型国企、私企纷纷进军有机农业,更是对有机农业专家型人才求贤若渴。值得一提的是,一大批“80后”也纷纷加入到有机农业中来,他们有热情,有学历,有实干精神、吃苦精神、拼搏精神,通过5~6年在有机农业第一线的磨练,将成为有技术、懂市场、善管理的综合型骨干人才,从中产生一批专家型人才,对于引领有机农场可持续发展、保障“子实体”有机完整性起到关键作用,而这对于确保整个有机产品产业的完整性同样至关重要。

4.3培育健康、公平、透明的有机产品市场

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制定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市场行为规范引导,加大监管和惩戒力度,以确保有机产品市场的严肃性和真实性,有机产品开发的企业、生产者和消费者也需要行动起来,建立多样化的沟通和信任渠道,比如国内日渐兴起的有机农夫市集、有机体验之旅、田间生产网上实时监控等都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努力建立信任与合作的有益尝试,对于保持有机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索,增强鉴定工作的针对性,确保对鉴定对象职业水平的鉴定考试客观真实。

4.3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有机农业论文篇8

1.1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求

当今社会的农业已经不是低端劳作,不只是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既要外在整洁美观、内在营养丰富,也要健康卫生。

1.2促进农田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保护,保护环境

多年来,我国多数农田滥用农药化肥,导致农田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而有机农业综合当地环境条件采用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施用有机肥、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方式、秸秆还田、轮作等),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和生态学原理,有助于农田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或提高,进而保护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1.3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互均衡

有机农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较快的一种可持续、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其安全生产和健康消费理念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发展有机农业可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2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2.1有机农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

有机农业是个潜在的市场,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和主要发展方向,与生态旅游具有共同的环境保护理论基础,共同发展,可实现双惠。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指导下,以有机农业技术为推动力,推动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互动发展,建成具有有机农业生产科研、生态旅游观光度假等多项功能的有机生态旅游园。

2.2发展设施有机农业,减弱不良气候条件对有机农业的影响

温度、水分、光照等气象条件与有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在有机作物生长季节内,气象灾害频繁,将影响气候条件的有效利用,所以,应加强优质高抗品种的筛选和推广,加快设施有机农业建设,提高农业效益。

2.3规范有机产品标准,健全认证工作体系

目前,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已陆续制定了有机产品的法规与标准,随着有机农业的飞速发展,各国认证机构的认可结论将互相承认,这会给我国认证机构和生产经营者带来巨大效益。

3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发展真正的有机农业

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有机农产品,符合标准的很少,所以,需建立规范的有机农业认证标准,完善认证管理制度,加强对认证部门的监管力度,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做到规范运作、确保质量,保证认证工作的公正性、有效性和规范性。

3.2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对有机农业的正确认识

产业化背景下的农产品,在生产、流通等环节上出现了不安全因素,由此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虽然促进了有机农业的发展,但消费者对其的认识却还停留在表层。因此,生产者应建立有机生产过程的记录与可追溯体系,销售者加大宣传,让消费者正确认识有机农业。

3.3提升生产管理者素质,改进有机生产技术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