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计算机维修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1:28

计算机维修论文

计算机维修论文篇1

【关键词】中职院校 计算机组装维修课程 教学改革

引言

面对于社会对于计算机组织维修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加,在一些中职学校中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其中计算机组织维修课程更是成为新兴专业,由于计算机的专业课程与传统课程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但是许多中职教师依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像这种专业知识与教学方法不符的现象,使得计算机组装维修课程出现了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可见中职院校计算机组装维修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当前中职院校计算机组装维修课程存在的弊端与问题

1. 所选教材内容滞后

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产品的更新换代更是速度极快,但是在中职的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一般会使用多年,因此内容出现了严重的滞后问题。教材内容的滞后,导致学生所学习的基础与当今社会计算机专业的发展速度不一,学生无法接触到先端的计算机组装维修的相关知识,这样的现象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极其不利,让学生难以做到学有所用。

2. 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环节薄弱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但是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停留在理论重于时间的基础上,因此现实教学中,计算机的组装与维修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想脱节,实践环节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因此实践环节较理论环节相比较为薄弱。因此造成了学生们空有“纸上谈兵”的热情,却没有真实的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的技术。

3. 对学生专业考核形式单一

现阶段,中职学校对于学生们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专业考核的形式单一,一般只存在期末笔试的理论考核形式。单一的考核形式使得学生们存在于临阵磨枪的现象,很多时候根本不能真实地表现出学生们学习知识的水平,对于后面的教学安排来说,将会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二、中职院校计算机组装维修课程改革研究

1. 精选教材与学校自编课程讲义紧密结合

为了适应计算机的发展,避免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教材的内容滞后,笔者认为应该将精选教材与学校自编课程讲义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在中职教育的教材选用上,选择与中职学生的特殊背景与前途相适应的精选教材,在选择教材首先应注重教材内容的专业性与新颖性,其次要尽量选用内容最前沿、出版时间最短、专业知识最实用 、最贴近社会需要的教材。除此之外,学校应及时关注社会中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及时将社会新动态与新趋势编写到讲义中去,以便与市场需求相接轨,使同学们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2. 拓展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针对于中职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实践环节薄弱的现象,学校应积极扩展实践性教学环节,真正的让学生们体会未来职业中的技术维修问题。针对于不同的计算机组装与不同故障的维修问题,教师应积极讲解并做到“一人一机”的维修模式,使学生们真正的动手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联系到一起,培养学生们动手操作能力。

3. 扩充教学模式内容,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除此之外,教师应积极扩充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教学模式内容,提倡以学生为主的现代教学模式,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作为教育的第一要义。《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与其他的学科相比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要全方面地注重拓展学生们针对于计算机维修与组装的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们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们探究问题的实质与自主学习的意识。只有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真正地使学生们具有“要学习”的意识,为今后的学习提供不竭动力。

4. 选择合适的专业教材,自编与其配套的校本教材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学校除了选择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之外,还要根据自身专业设置情况,去编写校本教材。另外,由于中职院校学生群体英语基础相对薄弱,所以经常会在组装与维修过程中遇到英文的“拦路虎”,所以我们在教材编写中要根据常见的英文单词、缩略语、常见故障提示语、MS-DOS常用命令等。

5. 改革考核评价模式,提高综合能力

考核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专业知识是否被学生们所理解、所接受的准确反映。由于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人员,因此动手能力应成为考核评价中的主体,即以动手能力为主,以理论考核为辅的新型考核模式。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平时成绩的评估与考核,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进行监督与督促。除了以上考核方式,还要做到考核的“因人而异”,例如对于基础差的同学,可以适当地选择简单的考核方式考核;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适当提高考核程度的,达到提高学生的动手综合能力。

结语

总之,面对着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提高。中职教育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课程教育必选要与时俱进,在改革原有的陈旧教育模式的同时,更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完善教学方式。为了为社会输入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成荣. 计算机应用基础[M ].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

计算机维修论文篇2

计算机理论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对于《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学术界有许多改革建议,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本文主要从我校教学实际出发,摸索一条改善本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使学生对本门课程产生兴趣,掌握本门课的学习技巧,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本门课程的教与学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们针对传统模式下本门课程的不足,探索了三种较为有效的培养学生兴趣和增强其动手能力的方法,以就教于各位同行。

一、 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课程的传统教育模式及不足

《计算机系统维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在于多做实验。因此《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课程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但在我校,《计算机系统维护》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都是专业选修课,且课时十分有限,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课程的教学存在的不足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 重理论而轻实践

《计算机系统维护》作为专业选修课程,课时比较少,而在这较少的课时中,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却占了总课时的三分之二还多,实践教学课时所占比例还不足三分之一。这种严重失调的教学比例,就是重理论轻实践的表现,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二)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手段对本课程的教学都是从计算机的内部结构讲起,讲授计算机的主要配件的性能和基本原理。然后对计算机主要部件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进而告诉学生如何排除故障。接着讲授操作系统的一些知识。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一方面使用传统教材和知识更新都比较慢。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学习兴趣逐渐削弱,使一门原本非常生动活泼的课程变得枯燥乏味。

(三)忽视了本课程的基础作用对学生学专业技术的重要性

学校教学计划的指针通常是偏向专业重点课程的教学与实验。对于这类基础的选修课程,往往是任学生自由发展,学校不作硬性要求。事实上,学好了这门课程,对学生毕业就业和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都有重大影响。故不能忽视本课程的基础作用对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的重要性。

二、《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教学改革的方法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指导思想的重视及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二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经过多年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的总结,归纳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一) 学校教学指导思想上的重视和对教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要求

对于学校教学指导思想和理论教学等问题已经有许多教师加以研究过了,在此我们无需赘述[2],只着重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教师的教学能否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因此学校对教师高标准严要求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这方面,我们认为,学校首先应当从指导思想上树立起重视专业选修课程的实践课程观点。在教学计划上,当理论课时与实践课的课时相冲突时,应重实践。而且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即:上理论课的教师必须上该门理论课程的实践课程,而且必须要精通,否则难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二)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方法

这是本文要论述的重点,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之所在,具体可归纳为三种方法:

方法之一:加强对硬件知识(特别是计算机的新标准)的讲授

教师要结合当前计算机市场上最新硬件发展情况,以及社会对计算机硬件维护人才的需求,激发学生学好、用好计算机,维护好计算机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感受新的计算机硬件的特性,感受新知识带来的好处,而不是局限于实验项目中所要求的知识点,让学生在实验中眼、手、脑并用,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实验,教师掌控全局,最后由老师集中分析讲解学习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使学生每次实验都能学到新东西,在紧张有序的实验课中完成实验项目所要求的任务,切实让学生在每节课中都有所获,有所得。

求学网为您编辑了“计算机理论探析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

计算机理论探析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

文博系统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充分利用文物信息资源,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抢救、利用和管理工作水平。它可分技术的信息化、数据处理的信息化、管理和办公的信息化、藏品研究和管理的信息化及虚拟博物馆等五个层次。它涉及到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多项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它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传统的文博系统如何调整管理模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与整个社会共同成长,如何让科技之光照耀不朽文明,让中华文明重放异彩,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促进文博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在文物调查和数据采集中,指标体系比较复杂,这不仅要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更要注重培训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传、帮、带作用,使基层工作人员在培训、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文物系统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也是对文博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的过程,通过文物系统信息化建设,可为文博系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专业队伍。

3、促进文博行业管理的科学化。随着文物资料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和摸清文物家底,使文博信息数据一目了然,从而为文物的抢救、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使我们文博行业管理机构在资产管理、经费管理、宏观决策工作上更趋科学、合理。同时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使各级文物收藏单位文物保管的科学性大为增强,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文博系统的数字化建设可直接带动保管研究、陈列展示、宣传教育、对外交流等工作,提高了文物保护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提升了博物馆社会服务水平,扩展了博物馆的生存发展空间。 4、促进文博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作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来讲,除部分作为旅游景点开发利用以外,大部分资源价值未得到利用;作为馆藏文物来讲,除部分通过博物馆展示以外,大部分尘封在库房,文物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价值得不到体现。而信息化建设的开展为文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基础,特别是数据库建设项目的实施,给文博管理、文物宣传和文博资源信息的合理利用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契机。

5、促进先进文化的大众化。通过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开发,借助虚拟展示和交互技术,建立基于祖国深厚传统文化内涵的电子游戏、网上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知识库。通过校园、家庭、网上等多种途径,把优秀文化生动具体地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各个环节,用健康、益智、有趣的游戏和传统文化知识吸引青少年,使他们在游戏和娱乐中也能得到身心放松、知识积累和情操陶冶。通过数字博物馆建设,扩大、延伸文物展览的空间和时间,改善展示手段,从而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人民群众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自主欣赏不同地域、不同主题的文物和文化知识、充分享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接受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增强文化认同感。

方法之二:借鉴项目教学法

受许建豪先生“高职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教学改革探索”[1]一文的启发,试用其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

具体的做法是:将该课程分为三大项目板块, 采用项目化实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机房计算机系统维护;

(a)利用计算机网络调查当前计算机主要配件的品牌、价格、性能等,每组学生在任务完成时需根据自己的调查,为实验室配置一台满足计算机教学需要、价格在4000元左右的电脑。

(b)独立对计算机整机进行拆装;

(c)利用fdisk与pq进行硬盘分区;

(d)BIOS的设置;

(e)操作系统安装及优化;

(f)装机必备工具软件的使用;

(g)网线制作与网络连接以及局域网设置。

(2)计算机软硬件常见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a硬盘数据的恢复;

(b)恢复恶意代码对注册表的损坏;注册表备份及还原。

(c)操作系统的备份及还原;

(d)机房大量电脑操作系统的还原;

(e)计算机维护及监测软件使用;

(f)主板故障处理(利用检测卡分析、排除主板故障)。

(3)常用办公设备的使用及维护。

(a)打印机的使用、维护、故障排除;

(b)刻录机的使用、维护、故障排除;

(c)扫描仪的使用、维护、故障排除;

(d)数码设备(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应用。

方法之三:搭建虚拟计算机实验平台进行计算机软件类实验

虚拟机是一个想象(逻辑)的计算机,是利用软件方法在实体(物理)计算机上模拟出一台或多台与物理计算机功能完全一样的逻辑计算机。由于虚拟机的功能与物理机功能完全一致,在虚拟机上做《计算机系统维护》的软件类实验是完全可行的,并且不会破坏原物理机的系统环境[3]。

学生实验程序

学生做实验时,根据实验项目首先创建相应的操作系统虚拟机,如做硬盘分区、高级格式化实验,首先创建DOS操作系统或者Windows 98操作系统虚拟机后再进行实验。

三、在实践教学中运用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收获

本课题组在运用新教学方法进行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教学过程中,有如下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用虚拟机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软件类实验项目优势明显

首先, 经济实惠,节约教学成本

由于虚拟机实验平台是共享“软件实验室”的硬件资源,这就大大地减少了“维护维修实验室”的经费投入,因为要在“维护维修实验室完成”这些实验,则“维护维修实验室”要配置约30OO一5000元/台的物理计算机2O台及相应的配套设备~HHUB等才能达到实验要求,其经费投入大约在8—12万元人民币之间。而采用虚拟机方式,则节约了这部分经费的开支[4]。

其次,实用性强,易维护

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实验过程顺利及效率高。由于虚拟机实验平台是建立在高性能物理计算机上,实验过程中极少出现硬件类故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此外,由于物理机的性能佳,使实验进程加快,学生能在一次实验中对相应实验进行多次验证而提高熟练程度。二是减少了硬件的维护维修。由于共享了其他实验室的硬件资源,“维护维修实验室”就仅存在微机组装及硬件维护维修两项实验,这两项实验对硬件要求不高,也不存在过多的维护维修。若出现了故障,上实验课的教师就能带领学生予以排除,而不必设置专职岗位。对于软件实验室,由于虚拟机是软件方式,因此也不会增大该实验室的硬件维修工作量。

再次,是专业知识的社会价值的体现

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可指导学生,还可以为各类计算机公司提供相关咨询,体现自己专业知识的社会价值。同时还可以为学生建立若干教学实践的基地,收到一举三得的效果。

(二)项目教学法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带着项目问题进行市场调查,使学生能对当今计算机的发展状况有个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更好地做到课堂理论教学与计算机市场实际相结合。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教师轻松地完成了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任务,效果较好。此外,通过该项目的实训,在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兼顾和结合训练了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等多种职业能力。

其次,实验室实验项目的科学化分,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具有极大的好奇心,而迫不急待地进入实验环节的学习。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有限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得到加强,同时为其掌握计算机硬件维护与维修技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三)改进《计算机系统维护》课程的理论教学方法,及时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兴趣指导下,主动吸收新知识和新信息,为其进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5]。

综上所述,本课题组成员经过近两年认真负责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终于在理论课程《计算机系统维护》的实验教学环节找到了适合本校学生学习和本校教师教学的新方法,那就是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要新颖化,教学理念要具有前瞻性,教学态度要端正,掌握过硬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但最终是要与市场接轨,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市场变化来教育学生[6]。而学生则更多是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力争在短暂的学校课程学习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维修的实践经验,为自己毕业就业或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2] 李兵.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田[J].宁波大学学报,2003,(3):29-32

[3]胡庆芳,程可拉.美国项目研究模式的学习概论[J].外国教育研究.2003(8).

[4]连为民,李寅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5]苏国彬等.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基础培训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计算机维修论文篇3

一、技校计算机维护与维修的教学现状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所用教材和开设课程没有与时俱进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行业的变化尤其突出。但是很多学校所用教材,开设的课程还是和十年前计算机行业相匹配的。如果在上课时还是按照旧的内容教授,就会导致学生所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实际相脱离。这样学生学到的就是过时的,被社会淘汰的知识,长远来看会对学生的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2.计算机硬件设备陈旧

笔者在现实生活中常看到,电脑机型先进的网吧总能吸引到更多的顾客,新型的产品总能够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但是很多技校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维护与维修课程时,用的都是老旧的计算机机型。计算机机型可以说是一年淘汰一小批,三年淘汰一大批。这些学校竟还用早该淘汰的机型进行实训课程。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能学到新知识,学习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不利于先进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3.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技工学校要培养优秀的技术工人,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一些学校由于设备和实训场所的限制,把较多的精力用于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如果在计算机维护与维修的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就无法达到培养社会所需专业技能人才的要求。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解决计算机维护与实践所存在的突出问题

1.根据行业变化调整教材和课程安排

技校应该紧跟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潮流,对教材和课程安排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在CPU的安装与维护的知识中,增加了解新型的奔腾、酷睿型号的内容。在主板的安装和维护中,增加了解Inter(810、815、845、945),VIA(KT600、K8T800、P4x533、PT800)等芯片型号。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发展相匹配,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得到应用。

2.及时更新硬件设备

现代电子技术水平日渐提升,计算机更新换代的周期很快。技校只有及时更新计算机硬件设备,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水平。

3.培养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计算机维修论文篇4

关键词: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情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0-0000-01

Design of Project-driven Teaching Model

Zhang Peng

(Qingzhou Non-commissioned Officers,303 Teaching and Research,Qingzhou262500,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educational reform,we consider the process of work-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design attempts.In this paper,"Computer use and maintenance"course,for example,from curriculum design,instructional design context,three aspects of the design of assessment methods for project-driven teaching model designed to explore.

Keywords:Project-driven;Teaching design;Design of teaching situations

一、课程内容的设计

(一)课程内容选取。通过对计算机使用与维修工作过程的调研、分析,根据岗位任职发展需要和完成岗位任职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选取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以计算机硬件组装和软件安装为主体,兼顾软硬的调试、维护以及系统故障的诊断和处理,由计算机硬件的识别、选购、安装,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的安装、设置,计算机软硬件的调试、维护以及系统故障的诊断和处理等内容组成。(二)教学项目设计。“计算机使用与维修”岗位主要涉及四类基本岗位任职行为:硬件组装、软件安装、故障检测、系统维护。课程突出模块化教学特点,强化计算机使用与维护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主要构建了“硬件组装”、“软件安装”、“故障检测”及“系统维护”四个教学项目,按照“认识计算机――选购计算机――组装计算机――配置计算机――安装软件――优化计算机――使用计算机――维护计算机――维修计算机”的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1.“硬件组装”项目驱动模式。该模式的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示范引导――模仿试做――纠错重做――复述总结。主张课堂组织以学生小组为中心,内容教学以项目或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氛围。2.“故障检测”项目驱动模式。“故障检测”包括硬故障和软故障的检测,硬故障是指计算机硬件出现的问题,软故障是指软件运行出现的问题。该模式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预设故障――分组讨论――尝试修复――纠错重试――分析总结。上课前教师提前预设若干个可控制故障,上课开始时分组讨论每个故障产生的原因,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组尝试排除故障。3.“软件安装使用”项目驱动模式。“软件安装使用”包括系统软件安装和应用软件安装使用。“软件安装”行为引导教学模式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软件介绍――安装提示――学生安装――个别辅导――总结提高。4.“系统维护”项目驱动模式。“系统维护”就是清除系统运行中发生的故障和错误,目的是对软件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完善,对原系统做些局部的更新。“系统维护”行为引导教学模式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布置任务――分组操作――结果报告――比较分析。这个过程采取任务驱动来展开。(三)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情境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实施方案,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方法论和教学论转化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本课程针对以上所述四大项目,分别划分“认识计算机――选购计算机――组装计算机――配置计算机――安装软件――使用计算机――维护计算机”八个教学情境。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课程以培养学生岗位任职技能为目标,基于计算机使用与维修的工作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采用课堂实践教学与任职技能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融“教、学、练、思”于一体。

(一)理论教学的设计思路。在理论教学课堂讲授的过程中,任课教师要从基本功用、基本结构、基本原理入手,以有理分析为主线,力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过计算机系统相关实物、图片和多媒体动画把计算机硬件结构、工作原理等抽象难懂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广泛开展案例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加强教学互动;授课结束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定课后作业,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通过作业表现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理论教学基本设计思路注重贯彻如下4个原则:理论教学体现“必需,实用,先进”的原则;突出先思路再设计的原则;课堂内外结合,突出课外训练的原则;重案例分析,以项目驱动为主线的原则。首先进行用人岗位任职调查,制定岗位需求情况分析材料,然后完成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制定课程标准,最后完成整体设计。(二)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依据学生岗位任职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基于计算机使用与维修的工作过程,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编制好实践指导书,通过从易到难,化繁为简的方法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所要技能。不断增设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除课内完成部分,还设计有课外完成部分,以让学生通过重复练习,增强熟练程度;各部分实践教学有专门的实践辅导老师,在实践教学中实行主,辅双教师方式,实践辅导教师还要负责学生课外实践的指导。

重视知识学习与岗位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岗位任职能力和任职素养的培养。平时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办公用计算机和计算机中心,体会计算机及其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轮流担任本专业教室的助理管理员,定期组织学生对专业教室计算机与设备进行维护,对出现的故障及时维修实习,培养学生岗位实践技能。

三、考核方式的设计

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制度反映了行业单位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为了与单位用人标准和选改制度相结合,考虑进行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以获得职业技能证书作为课程考核的标准,建立以检测职业能力掌握为目标的考核体系。推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制度,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考核,可获得通用的《计算机维修工》(中级)资格证书。

计算机维修论文篇5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虚拟机;实训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4-5483-02

1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公共选修课概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已深入到千家万户和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它是现代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而,很多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开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公共选修课,教授非专业学生有关计算机的购买、组装、系统安装、软件维护、简单硬件故障排除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具备较扎实的计算机基本功,熟练掌握和应用计算机工具,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根据几年来讲授本课程的教学实践,结合心得体会,对开设本课程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与各位同仁探讨。

2 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课程体系陈旧,重理论偏实践,重硬件偏软件

当前,大多数院校开设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公共选修课授课内容沿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专业课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选修课的课时将专业课的内容进行相应压缩,而忽视非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导致该公选课授课内容重理论偏实践,重硬件偏软件。

2.2 实训实践条件匮乏

计算机硬件发展和更新换代非常快,同时,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实验实训操作内容多数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和破坏性,及时更新硬件实训环境则成本昂贵,因而很多高校利用不能工作和淘汰的微机作为实验实训设备,导致实验实训设备落后、数量不足、环境条件差。

2.3 教学内容陈旧,教材严重滞后

目前,市面上没有专门针对公共选修课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材,而针对专业学生的教材从出版到应用时间间隔至少也在2年以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而教材内容却很落后,教学内容与计算机快速发展的新技术严重脱节,例如,当前教材很少有介绍WIN7,WIN8,USB3.0等内容。

2.4 讲课照本宣科,授课方法单一

多数高校对公共选修课的认识和重视不够以及课时数少等原因,导致公共选修课往往流于形式,任课教师授课内容准备不够充分,较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方式,方式单一,照本宣科,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教学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3.1 制定适合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需求的大纲和知识体系

针对高职、非计算机专业、选修课有限课时这三个特点,制定合适的大纲和课程体系,一是要符合非专业学生毕业后的需求,真正对学生有用、让学生终身受益;二是要符合高职非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能够学会,理论知识适可而止;三是课时有限,一般在30学时左右,把握要点,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

因此,授课内容要重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计算机系统概述;计算机硬件知识;组装过程;常见BIOS设置;硬盘分区、格式化;操作系统安装、备份、还原;操作系统维护;微机使用环境、保养、维修注意事项;常见硬件故障及排除。

3.2 充分利用虚拟技术,弥补硬件实训之不足

虚拟机是一种应用软件,它可以模拟基于x86的标准PC环境,这样的虚拟机同样拥有自己的CPU、BIOS、内存、硬盘、光驱,同样需要分区、格式化、安装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等,在使用环境和操作上与真实的计算机没有太大的区别。目前常用的虚拟机软件有两种:VMware和Microsoft Virtual PC,两者各有特点,都可满足本课程的需要。

利用虚拟机技术模拟硬件实训环境,可以充分避免物理机的损伤和系统破坏、数据丢失,因此可以应用虚拟机完成如下实训内容:BIOS设置、硬盘分区和格式化、安装操作系统、GHOST备份还原、操作系统维护、常用软件的安装使用等,解决了本课程一大部分实训所需要的软硬件环境。

3.3搜集计算机新技术资料,保证授课内容及时更新

教材内容滞后固然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从教材的申请、立项、编写,再到出版、发行、征订,每一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导致教材与现实的新技术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有大量教材编写质量较差,从编写时间和当时的技术对比来看,编者不能够积极补充新技术新知识,大量过时的内容还是大篇幅的详细介绍,例如软盘技术、CRT显示器、滚轮鼠标等。

因此,任课教师首先要认真挑选优秀高职高专教材,包括内容图文并茂、重点突出,实践操作性强、故障维修案例分析等,同时要跟踪计算机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搜集大量的素材,内容要求精而实,可以编写新教材或补充讲义,保证讲授内容与计算机技术实时发展相一致。

3.4 采用图文并茂、实物展示、操作示范、启发互动等多方式授课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师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促使教师在讲授本课时,能够比照采用专业课的授课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图片并茂、突出重点,能够灵活应用启发互动式、情景式、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式。

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基本知识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演示教学;在讲授计算机组装和安装操作系统时,采用视频播放和操作示范相结合进行教学;在讲授常见计算机故障和排除时,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提高授课效果。

4 几点补充

除以上讨论的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既能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组装维护的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

4.1 社会实践调查

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本地的电子城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包括当前流行的计算机各部件的品牌、规格型号、性能指标、价格及发展趋势,观察学习计算机组装过程、操作系统安装过程等内容。通过实践调查,让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硬件市场,又能亲眼目睹最新流行硬件的组装过程。

4.2 组装与维护技能大赛

指导计算机类学生社团组织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技能大赛,包括理论知识、组装实战、安装操作系统、系统维护、模拟故障维修等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竞赛,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动脑动手能力,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自学意识。

4.3 组织校园义务维修队

组织学生成立校园义务维修队,将有兴趣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利用业余时间免费为全校师生维修计算机,让学生有意识地接触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学习计算机维修维护的技能,提高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总结

综上所述,要针对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特点,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技术的实用性、现实性出发,完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更新新技术新知识,加强实训实践教学环节,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兴趣,继续开展好、建设好《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和改革。

参考文献:

[1] 邱丽绚,林明儒.计算机组装与维护[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刘永新.高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改革初探[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6(2):96-97.

计算机维修论文篇6

关键词:计算机;电器维修;实际应用

前言

目前,在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电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对人们生活水平有着一定的影响,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人们为了延长电器设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使用寿命,消除电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操作,避免电器在使用是出现故障,就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电器维修过程当中,从而对电器设备起到一个很好的保护作用。下面我们就对计算机技术在电器维修中实际应用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二、电子计算机技术在电器维修应用中的理论概述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也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广泛的应用到了电气维修当中。并且通过对其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来有效的经济在电器维修数据收集和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的提高电器设备故障诊断的准确性,从而建立了一个多功能智能化的电器检修系统。

目前,我们在对其电器设备进行设计维修的过程中,电器设备系统发生的故障主要有系统全局性故障、硬件参数故障以及软件设计故障这三种,因此为了实现电器检修效果的最大化,我们就要对这三种不同的故障类型进行分析,通过相关的技术手段来对其电器参数的实践情况进行了解分析,进而找到最合适的维修方案,使得电气维修效果得到明显的增强。此外,在对其电器设备进行维修检测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采用离线检查的方法,通过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来对其电器设备故障的原因进行分析,这样不仅有利于电器故障信息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还大幅度的提高了电器的应用率。

三、计算机在电器维修中的系统组成和设计

1、系统硬件组成

在一般情况下,电器维修中的计算机系统的硬件主要是由信号输入部分、反馈部分、单片机预处理部分、主控计算机以及控制设备等组成的,它们在整个计算机应用系统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系统硬件组成部分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l)信号采集部分: 这主要是由温度、电流等测传感设备组成的,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完成对电器故障部位的信号采集,从而对电器设备的维修工作起到一个指导的作用。

2)单片机预处理部分: 它在使用的过程中,主要是对主控计算机和相关的信息数据的收集处理

3)主控计算机部分:在整个电器维修计算机系统中,主控计算机部分是整个硬件系统的核心内容,它实现了电器故障信息数据的计算、管理、比较和判断等方面的工作,这不仅有效的提高了电器设备故障的诊断结果的准确性,还大幅度的加强了电器设备的利用效率。

4)信号反馈部分:计算机系统硬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其信息反馈的部分主要是由主控计算机和单片机共同完成的,这样使得人们在对电器故障检修检测是,其结果的准确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系统软件设计:

本系统涉及到对被诊断用电器进行实时数据的采集及实时处理和分析、判断、选择最佳修理方法的大数据量高速处理两方面问题。为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在软件设计时采用了用汇编语言编程解决实时数据采集和实时处理的问题,用高级C语言编程来进行大数据量的数据管理和分析、判断的间题,即采用两种语言的相对分离编程,借助函数或堆栈调用来完成,根据本系统的实际情况,全部软件采用模块化结构,由主程序、数据采集子程序、单片机发送中断子程序、微机接收子程序、数据库管理子程序组成,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表明,把单片机与微型计算机用于用电器检修系统,用计算机灵活的软件和较少的硬件巧妙地配合,实现智能化检修用电器是完全可行的。

四、计算机在电器维修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1.印刷车间的功能模块分析

印刷车间中,有各种各样的机器,功能模块的建立以同性质的机器为一类,如胶印机可以划分为一个功能模块。将印刷车间的主功能分解为若干个子功能,然后将每个子功能模块再进一步分解成更小的功能模块,一直进行这一过程,循环往复,直到所有功能模块以及功能模块之间的相互从属关系弄清为止。每一个功能都要在一个单独的模块中实现,上层的功能模块就是指说明要做的东西,而底层功能模块要进行具体的操作。

2、印刷机械维修中的计算机应用的各个模块的原理和功能

数据管理模块用来为数据查询模块的良好运作建立起运行环境。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管理信息的输入、编辑修改、删除、打印输出等等,为数据查询管理功能创造自己的信息处理对象。数据查询管理模块的功能是:按照用户提出的各种要求和条件等等,在特定的数据库中,迅速并且准确地查询出符合用户提出的各种要求和条件的信息和数据记录,同时,要将这些信息以及数据记录进行有机的组合,按照一定的格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通过上述系统的自顶向下逐层进行功能模块分解的模块划分思想,我们就可以遵循模块独立性的原则,尽量让每一个模块都能够独立完成一项独立的功能,从而达到增强各个不同的模块内部的块内联系的目的,实现了软件工程设计中高内聚的思想。

3、印刷机械维修中的计算机数据查询管理的应用实践

该系统通过计算机进行印刷机械的维修,通过具体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该系统,可以方便地进行印刷机械零件的维修,无论是印刷机械的通用零件还是专用零件出现损坏或者磨损之后,维修人员都可以通过本套系统进行故障的查询。当查询并确认出需要更换某个零件时,还需要通过本套系统对零件进行具体的测试,并核对相应的技术资料以及相关图纸说明等,从而找到或者制作出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零件。

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可以这样做。例如,某台四开单色胶印机的链条出现故障,假设机器已经使用多年,或者出现资料图纸残缺的现象,那么这时可以先对这台四开单色胶印机的链条的销轴直径或节距进行测量,然后从单色四开机胶印机的套筒滚子链查询模块中找出故障链的链号,并且得出相应的套筒滚子链的主要尺寸和破坏载荷级别,这样也就知道了故障链的具体型号和资料,从而进一步找到相应替换的套筒滚子链。

五、结束语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被人们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这不仅有效的改善人们生活条件,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目前在电气维修中,人们为了提高电器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增强电器设备的利用率,人们也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其中,并且建立一个多功能智能化的计算机电器维修系统,从而使其电器维修的效果得到了明显的增加。

参考文献

计算机维修论文篇7

关键词:职高;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改革

计算机是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对人们学习、生活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现阶段,随着计算机价格的逐渐下降,计算机使用范围扩大化,厂家所提供的成品计算机及其功能模块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计算机个性化使用的要求。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教学是顺应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满足人们对个性化计算机的偏爱,培养计算机组装及故障维修专业技术人才而设置的。然而,在我国中职教学中,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教学成效没有很大起色,课程教学活动改革亟需开展实施。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职高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改革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教学中的弊端

1.教材内容滞后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教材内容是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然而,我国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内容严重滞后于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造成了教学与市场需求相背离的局面。计算机产品、技术更新发展速度很快,这要求计算机的课程内容也要同步进行编写、更新。但是现阶段,我国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教学中,还是沿袭几年前的教材,教材内容老旧、过时;实验内容过于简单化;实验设备仪器陈旧,型号规格不能达到现代实验的标准;缺少必要的实验器材,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会操作运用。

2.课时不足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职学校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时安排结构上不合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课时只有40学时,相对较少。而且理论课与实验课是按照1:1的比例划分,各为20个学时,导致了实验教学没有保障,学生实操能力、动手能力得不到提高。理论教学也只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为主,教师主要通过口头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软件操作流程及新产品、技术的运用,学生对知识的内容不明确,在实验操作中,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消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实验课程的难度。笔者认为,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实验理论课时应保持在1:2的比例为最佳。

二、高职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教学改革

1.更新教学内容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课程改革的第一要务是更新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一致性。在课改中对原教材、老教材要合理地进行调改和变动,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原则,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补充进去,确保教材内容的前沿性、实用性、完整性,实现教材内容与时展的同一进步。比如:在对计算机基本介绍的教学中,对计算机的CPU、内存、显卡、声卡等的讲解应当结合当下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对计算机组装、软件安装教学中,在介绍基本的安装技术、常规的安装步奏、典型安装方法后,还应当详细地教授当下流行的安装技术、方法。

2.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核心。新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机械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因此,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当实施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故障检测、故障维修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计算机在运作中常出现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这样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故障?这些故障出现的原因有何不同?通过启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转变对教学活动的认知,树立教学主人翁的意识,还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掌握教学规律,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重视实验课程的教学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操作、实验运用的课程学科。实验课、实践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操技巧及其创新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改革中,需要加大实验课程教学的比重,不断丰富实验教学的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照方抓药式”“说教式”的被动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创新实验活动方法。如应当以“精讲”为主,摒弃包办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实验基本思想及其注意事项的讲解,对实验步骤、基本操作等应当粗讲或不讲,让学生从实验活动中自主摸索、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部分组装实验、维修实验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开展多媒体实验教学,以节约课堂时间,扩大实验教学的课容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计算机维修论文篇8

一、项目教学法的提出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19世纪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19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美国的合作教育是它最早的雏形,到了20世纪中后期,经过后人的不断改进和探索才逐步趋于完善,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重要教学思想。在工业社会不断发展、信息社会不断渗透的现代教育中,项目教学模式日益走进了各种教学舞台。它促进了生产力和社会的统一关系,不断地提升生产力的发展,使更多的教育走向社会化,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成为一种把培养实用型人才作为直接目的的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法就是以独立的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指导教师的安排下,把指定好的项目让学生们独立完成处理,一般模式包括模拟项目情境、制定项目任务、制定项目计划、项目计划的实施、检查评估及最后的总结。每一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处理和讨论,学生通过制定好计划,按照分工和环节的要求完成整个项目过程。

二、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中实施的意义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主干专业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计算机使用及毕业后在计算机相关领域就业息息相关,因此受到很多学生的重视和喜爱。

但长期以来,原有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不能适应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和新形式下职业教育强调的技能创新。为此,我们一步步探索到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与维修”课程教学中是切实可行、效果明显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提升了积极性。

正常情况下,一台计算机只能同时运行一个操作系统,操作系统通过设备驱动来使用计算机的硬件。虚拟计算机技术就是用软件真实地模拟计算机硬件环境,虚拟计算机软件可以模拟所有常见的硬件设备并直接使用主机的键盘、鼠标、串口、并口、USB接口、网卡、光驱、软驱等设备完成与外部环境的交互和通讯。运行虚拟计算机软件的计算机我们称为主机,在虚拟机软件上运行的虚拟计算机可称为客户机。虚拟计算机的体系结构见图1:

目前,使用虚拟机技术的软件平台主要有以下两款软件:VMWare公司的VM virtualBox和Connectix公司的Virtual PC(现被Microsoft并购,最新版本为Microsoft Virtual PC 2004)。

下面以“安装WinXP系统”这个项目为例,首先,我们根据教材的内容先设计出本项目的项目教学学案: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项目教学学案

鉴于虚拟机的特性,本项目的教学在一般的计算机房即可实现,不一定要在组装室进行(本校在网络教室2进行,网络教室2已装有VM virtualBox虚拟软件,再加上本教室已经建立有拨号服务器,部分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完成系统的安装后可在已装好的虚拟系统上扩展教给他们拨号上网,增加趣味性)。

三、本项目的教学过程

1.创建虚拟计算机环境

启动VM virtualBox虚拟软件,根据操作向导完成虚拟计算机环境的创建。

2.硬盘初始化操作

启动虚拟PC环境,运行硬盘分区工具PQ,对硬盘进行分区、格式化等初始化操作。因为虚拟计算机支持使用光盘镜像文件(类似于虚拟光驱),这也为我们在实验中节省了大量的光盘消耗和一些实验环境准备的时间。另外,由于主机上创建的客户机只是物理计算机上的一个.VHD文件,所谓的硬盘初始化操作也只是对物理计算机上的.VHD文件进行操作,所以特别适用于学生实验环境,可以反复进行而不会对物理硬盘产生硬伤和对主机软件系统造成破坏;同时虚拟机提供的操作环境与真实的物理计算机操作完全一样,不至于有模拟的感觉。

3.安装操作系统

通过初始化操作,我们进一步理解了计算机的文件存储原理。为了使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我们还要安装计算机操作系统,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图形操作界面。在虚拟计算机的光驱中放入安装光盘或使用光盘镜像文件,执行安装程序,按照安装向导进行相关设置,即可完成安装过程。

4.效果评价

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引入虚拟计算机技术,与计算机操作相关的教学演示、实验操作都完全可以直接在虚拟机的环境下完成。

据统计,本课程所安排的15个实验中有70%左右在虚拟机环境下完成,且效果良好,教学、实验学时数也达到70%以上。结合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装实训,有效地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此外,由于在虚拟环境下实验,反复的硬盘初始化对实际的物理硬盘没有丝毫影响,大大地降低了真实环境下的硬件损伤,延长了硬件设备的使用寿命,节约了消耗。

5.结论

我们通过在计算机组装维护课程中虚拟计算机的使用实践,总结出虚拟计算机搭建的虚拟实验环境相比于真实的物理实验环境有如下优势:

(1)虚拟机软件搭建的虚拟机在真实的物理计算机中只是一个.VHD文件,为学生的重复实验节约了大量的实验准备时间和降低了环境的维护难度。

(2)虚拟机软件搭建的虚拟机模拟了真实的物理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在虚拟机里进行所有操作不会影响到主机环境,特别是完全避免了对硬件设备的损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