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学体育舞蹈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1:52

大学体育舞蹈论文

大学体育舞蹈论文篇1

关键词:大同大学; 体育舞蹈; 选项课;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152-00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山西大同大学普通院系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图书馆书籍、期刊,收集相关论文,对全面了解体育舞蹈在高校的发展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本论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2问卷调查法。向山西大同大学普通院系随机抽查45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419份,回收率93.1%,其中有效问卷405份,有效率96.7%。

2.3访谈法。对山西大同大学普通院系体育舞蹈选项课进行实地考察,与学生交流,将其内容进行记录与整理,并面访了从事体育舞蹈教学的10名教师。

2.4数理统计法。根据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体育舞蹈师资结构

从调查结果显示,我校体育舞蹈教师均为女教师,男体育舞蹈教师严重缺乏。在年龄结上,教师年龄40岁以下的占86.7%,以青年为主,年龄结构合理,学历与职称结构上较为理想。专业结构上,健美操专业26.7%、体育舞蹈专业6.7%、体操13.3%、其他专业53.3%,表明体育舞蹈教师大部分不是体育舞蹈专业出身。通过访谈调查得知,74.1%的教师只参加过1-2次体育舞蹈培训,只有9.1%的教师参加过3-4次。综上所述,我校体育舞蹈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对于非体育舞蹈专业的教师来说,专业知识水平与技术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体育舞蹈教学场地器材不完善

调查显示,我校体育舞蹈选项课只有少数在室内进行,多数是在室外的操场、篮球场等露天场地进行教学。而在这种环境条件进行教与学,体育舞蹈教师认为严重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多数学生也对教学场地条件表现出了不满意。

3.教学文件、教材的现状

教学文件是指以学校正常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师进行有序教学的遥控器。目前各所高校都没有具体的体育舞蹈理论教材,我校体育舞蹈选项课是按教学大纲来进行教学,就目前而言,体育舞蹈是新开课程,还在摸索之中,需要逐步的改进和完善。

4.体育舞蹈教学状况

4.1体育舞蹈教学内容“重技术,轻理论”,且陈旧、单一。调查表明,我校体育舞蹈课是以慢三步、平四步自编套路动作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课程并没有安排理论教学课程进行穿插教学,明显的是“重技术,轻理论”的思想。

4.2教学时数安排状况。体育舞蹈普修课安排为32个学时。教学时数决定着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关系着学生学习的效果。我校选项课制度采用“一学期一次选择制”,学生在选择科目时针对同一项目只有一次选择机会,如果错过就没有再接触的机会,这无疑阻碍了部分喜欢但因名额限制而错失接触体育舞蹈的学生,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兴趣,不利于体育舞蹈教学中的连续性,阻碍了体育舞蹈在我校的推广及发展。在此方面,应引起院领导的重视,适当的更改教学学时安排的结构,相应的调整选项课的选课制度。据调查资料显示,85%的学生希望在教学中融入形体训练、音乐教育,对于只有一年选修课,一学期18周左右的课时,重点练习的舞种可占6-7个课时,其余课时可相应的融入理论课、形体训练、音乐教育课。融入这些元素将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当代大学生。

5.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状况分析

5.1学生对体育舞蹈项目的了解。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64.2%的同学表示起初对体育舞蹈并不是十分的了解,一些同学往往停留在想当然或传统观念的体育舞蹈的误解上。体育舞蹈班的学生对体育舞蹈这一项目了解的占少数,67.6%的同学对该项目略有一些了解,却又不是非常清楚,因而带着一种好奇和向往选择该项目,其中包括部分男学生选择了该课程;而53.1%的学生没有选择体育舞蹈的原因是对这一项不了解,没有喜爱的感觉,因而也就没有选择这项课。

5.2学生对体育舞蹈课的项目选择。分析调查结果可知,交谊舞、拉丁舞、摩登舞等舞种中,学生更偏爱于拉丁舞、摩登舞两大系列,因为它们节奏明快,不受约束,热情奔放,洒脱豪放,比较能体现当代大学生的个性。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们希望在学习实用性较强的舞厅舞的同时也能结合一些高雅的国标舞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1大同大学体育舞蹈选项课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偏女性化,教师培训体制有待于完善,技术技能水平有待于提高。

1.2大同大学体育舞蹈选项课仍没有统一的舞蹈课程教材,教学内容较单一,“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

1.3大同大学体育舞蹈教学场地和设备尚不完善,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2.建议

2.1大力提高山西大同大学体育舞蹈教师人员的综合素质,及其增添专业教师数量,逐步完善体育舞蹈教师的培训体制,不断提高青年体育舞蹈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2.2学校有关的负责部门应该对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环境改善的问题予以充分的重视,加大对体育舞蹈运动的扶持力度,提高对基本设施的投入,增加教学设备,逐步改善教学条件,保证教学质量。

大学体育舞蹈论文篇2

【关键词】《外国舞蹈史》,美育,价值研究

一、《外国舞蹈史》课程渗透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黑格尔美学的中心思想。这个定义强调了美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也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而舞蹈的本质也正是内容与形式二者完美的统一,通过肢体动作的不断变化创造了美感,是一门情感表现艺术。在舞蹈基础理论教育中,关于审美的部分涉及到学生对于舞蹈美的认识深度和对于舞蹈艺术的掌握程度。在课程中对外国舞蹈类型及舞美风格加以研究,在授课过程中贯彻以“美”带论的总体原则,结合实际课堂需求和舞蹈史论发展进行研究,对课程具备的高雅之美(芭蕾艺术)、自由之美(现代舞艺术)、多元之美(外国其他风格舞蹈艺术)加以研究,为学生提供了审美体验的平台。在欣赏美的同时结合自身实践,将美感收获与美育实践二者有效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表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创作美的综合能力。《外国舞蹈史》课程渗透美育教育不仅仅要结合舞蹈史论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更需要结合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外国舞蹈史》课堂教学渗透美育教育的教育新模式

(一)激发学生审美创造力

美育教育属于美学研究的范围,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外国舞蹈史》课程在授课过程中由理论概念、作品鉴赏与舞蹈实践三大部分组成,核心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从而激发学生是审美创造力。让学生了解外国舞蹈的同时加入相关舞蹈的文化,如民族活动、神话故事,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感受外国舞蹈艺术之美。加以提升学生的感知明锐度,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都有明显作用。美育的终极目标“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并从而丰富人的审美情趣,发展人的审美理想和美的创造力,使人最终能自觉乃至自然地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和重塑主观世界,使每个人都以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为目标。”因此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才是《外国舞蹈史》课程美育的核心,审美创作力的实现也正是建立在审美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的基础之上,三者唯有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舞蹈美育。

(二)创建民主平等的课堂管理机制

舞蹈美育的原则是以人为关怀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关注到学生需要的,满足学生的需求进行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上课不再是一种学习过程,而是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在教学过程需要身体力行的传递舞蹈理论知识与技术技巧,更需要以渊博学识与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直接决定了舞蹈教育的成败,因此教师不仅要备好课还需要做到语言美、形象美、板书美等。

(三)立体全方位模式教学

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要想通过舞蹈教育来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仅单一方面的训练是不能满足的。《外国舞蹈史》授课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外国舞蹈的历史与文化,还要让学生多方位的从视觉、感觉与动觉去感受外国舞蹈的魅力所在。视觉即作品欣赏。在讲授该时期舞蹈作品的历史背景、人物与故事情节之时通过多媒体将该作品以视频的形式欣赏,让学生从视觉角度充分享受感官上的盛宴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观后感,进行“百家争鸣”式的讨论。感觉即心得体会。撰写心得体会主要是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及表达的能力,这是也是欣赏作品后的思考与总结。动觉即舞蹈实践。舞蹈美育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解放身体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美育功能。舞蹈是身体的艺术,也是通过肢体来传情达意的,因此唯有解放身体才能全面发挥舞蹈美育的功能。

(四)广泛涉及多元文化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多元化的相互交融,舞蹈的传播与交流已不局限于地区,舞蹈教育更是应当尊重并承认世界各国地区的不同文化群体。在讲授《外国舞蹈史》课程内容时也应秉承文化学的角度来学习舞蹈、赏析舞蹈,例如在讲授芭蕾舞时,介绍同时期的作品可借鉴中外的经典芭蕾舞作品进行分析与总结,通过对比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芭蕾舞之美。

(五)引入高雅艺术进校园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高校要大力支持并落实校园文化建设,使舞蹈艺术贯穿于课堂内外,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校园演出活动外,学校应大力引进一些高雅、经典的艺术演出或讲座走进校园,例如经典古典芭蕾舞作品《天鹅湖》或国内外一流的现代舞团,让学生零距离地去感受外国舞蹈艺术的魅力,相信舞蹈美育的功能也会逐步显现。

三、关于《外国舞蹈史》课程美育教材建设的构想

目前关于大学生舞蹈美育出版的教材数量较少,适用性不强。因此当前舞蹈教材建设首要关注的是舞蹈美育中“育”的问题,舞蹈教材传递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与技能,更是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外国舞蹈史》课程选用的参考教材是欧建平教授的《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朱立仁教授的《西方芭蕾史纲》与刘青弋教授的《现代舞史纲》。这几本教材出版时间较近,印刷版次较多,系统性强,使用率较高,对舞蹈美育基本实现其内涵与功能。《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通过“来龙去脉”“逻辑定义”等传递文化理论知识,“舞蹈个案”以作品鉴赏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但“舞蹈个案”的直观体验性较弱,教材中基本是以文字与图片的形式对舞蹈作品进行介绍,教师在课下备课收集相关作品影视资料难度较大,多涉及到外国舞蹈版权问题很难将最新的外国舞蹈视频呈现在课堂上,因此许多舞蹈美育的教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发挥最大的价值。教材中对于艺术创作实践部分也是难以满足美育课程的要求。舞蹈艺术的媒介是人的肢体动作,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外国舞蹈史》美育课程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身体力行中去。舞蹈美育教材发展至今已取得了较多成就,但与其他艺术相比舞蹈美育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未来充满机遇也要迎接挑战。这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更是舞蹈学科发展的有力保障。舞蹈美育教材的建设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最重要的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断的建设与发展。

四、结语

大学体育舞蹈论文篇3

[关键词] 舞蹈教育 舞蹈技能 舞蹈基础理论 辩证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我国现当代的舞蹈艺术呈现出百花争艳、硕果累累的喜人局面。各种具有不同艺术风格、不同艺术表现手法、不同艺术表现技巧,不同题材、不同内容的舞蹈作品,多方面地满足了我国广大观众的精神生活需要。舞蹈艺术天地里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但是,面对可喜的局面,我们也要冷静下来思考一下舞蹈艺术中存在的问题:如有的舞蹈演员理解能力低下,艺术修养不高,很难创作出具有情感丰富、思想内涵深刻、富于艺术魅力的舞蹈形象;有的舞蹈编导搞创作,只重视舞蹈作品的形式,而忽视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他们没有自己更高的艺术追求和理想,也许有的人能够取得一时的成功,但这样不可能有什么艺术上的真正的创新,也不可能创造出真正出色的、艺术上有价值的舞蹈作品;有的舞蹈教员只能够墨守成规过去是怎么学的,现在就怎么教,不能根据学员的具体条件和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一些舞蹈理论知识答不出来,或是马虎应付过去,这样是不可能成为一名名副其实、合格称职的舞蹈教育家的;有的舞蹈专业的大学生,舞蹈技能十分娴熟,可是舞蹈理论知识却是一知半解,只能说得出一些舞蹈常识,对自己所掌握的舞蹈,也只会跳、不会“说”,这样是难以达到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舞蹈人才的标准的。以上出现的这些现象,严重地阻碍了舞蹈艺术的发展,导致了舞蹈学科落后于其它的艺术学科,以至于社会上的许多人对舞蹈艺术产生了很多误解。我想,产生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我们舞蹈教育出现了亟待改革的问题,特别是我们的舞蹈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计划、教材和教学方法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很多舞蹈工作者,特别是舞蹈教育工作者都普遍重视舞蹈技能而轻视舞蹈理论。

“舞蹈教育学,是研究应用什么样的舞蹈教材和舞蹈教学大纲,以及采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和规范的方法,来培养训练舞蹈人才,传授舞蹈技艺,以促进舞蹈的流传和繁荣的一门学科。”舞蹈教育根据不同对象和不同目的,可分为业余舞蹈教育和专业舞蹈教育两种类型,业余舞蹈教育,以广大舞蹈爱好者为对象,普及舞蹈文化开展自娱性舞蹈活动为其重要目的;专业舞蹈教育,主要为职业舞蹈团体培养高质量的各种舞蹈人才进行舞蹈基本功底和舞蹈技能的系统、规范、科学的训练,同时还进行文化和文艺理论的学习,高等舞蹈教育结构还将艺术实践与艺术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向舞蹈艺术更广更深更高的领域探索。无论是舞蹈技能,还是舞蹈理论,在舞蹈教育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舞蹈技能,主要是指舞蹈的动作和技巧,动作是构成舞蹈最基本的元素。一部舞蹈作品,就是在一定的时空中,通过人体各部位连续、有节奏、有韵律的动作完成的。人体动作各部分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表现出的速度、幅度和力度,并赋予不同的情感,进行有规律和目的运动,就会产生和变化出无穷无尽的舞蹈动作,组成丰富多彩、变动多端的舞蹈形态、技巧。感受舞蹈艺术魅力,首先,接触的是舞蹈形态、色彩、情感、音乐等诉诸人们的审美情感的,因此,舞蹈形式――身体线条、肌肉能力及技巧显得十分重要,道理就在这里,舞蹈技能是概括凝结地表现了人们的动作和技术能力的艺术创造,是舞蹈艺术揭示美的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舞蹈艺术如果失去了动作、技巧、缺少表达感情的舞蹈美的形式和手段,就等于取消了舞蹈艺术的存在。因此,对于从事舞蹈工作者或是初学舞蹈的人来说,必须掌握舞蹈技能。舞蹈技能是舞蹈艺术创造形式美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基本要求,如果一个舞蹈工作者不能掌握好舞蹈技能,是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舞蹈工作者的,所以舞蹈技能是舞蹈的基础,是表现手段。

“舞蹈理论,主要研究舞蹈艺术和现实生活的关系,舞蹈艺术的发展规律等问题。其中,又分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舞蹈的基础理论,主要研究舞蹈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舞蹈的起源和社会作用、舞蹈的本质特征、舞蹈的继承和发展、舞蹈的种类和体裁、舞蹈的内容和形式、舞蹈的创作过程和方法、以及舞蹈审美特征等。”舞蹈艺术是对生活的反映,舞蹈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和其它艺术一样都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学习舞蹈中学好舞蹈理论,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舞蹈技能。

理论来源于实践,舞蹈理论是舞蹈实践的经验概括总结,正确的、科学的舞蹈理论又能反过来推动、促进舞蹈实践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学好舞蹈基础理论是克服我们在学习舞蹈技能中的盲目性,加深对舞蹈技能的认识和运用,提高舞蹈工作者的自身文化素质,从而提高舞蹈创作思想艺术质量和舞蹈表演艺术水平以及其它舞蹈工作的唯一有效途径。在教学中,舞蹈教师除了让学生牢固掌握舞蹈技能之外,同时还要对舞蹈的形式、种类、要领、风格和文化等相关理论做具体地、细致地、深入地研究,从而对舞蹈技能及其相关的舞蹈理论和文化有一个清楚、明确、详细的了解。在传授舞蹈技能中,教师要注重舞蹈技能知识与舞蹈基础理论知识的贯穿和联系。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重技能轻理论的教学方法严重地限制了舞蹈人才的培养、舞蹈学科的发展,并与社会需求错位。作为舞蹈教育工作者,首先应从自我做起,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改变“填鸭式”教学,注重舞蹈基础理论和舞蹈技能的相互贯穿、相互联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教好专业课的同时,辅之以相关的基础理论和文化内容,通过由“形”到“神”的演示和提升,完成将一个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动作提升到形成舞蹈自我,舞蹈内在的修养的层面,这种提升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的理解力,为培养一个优秀的舞蹈艺术人才提供了并不可缺少的阶段。同时,舞蹈教师要充分利用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教学中不断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积极开展与其他兄弟艺术门类间的学习和合作,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空间中接触到更为广阔的艺术世界。综上内容对学生的培养和舞蹈艺术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2]韩瑾.从桃李杯比赛看军队的舞蹈教学改革.

大学体育舞蹈论文篇4

关键词: 独立学院 体育舞蹈 动机

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它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1]。一般来说,影响动机强度和方向的因素有两大类,即人的内部需要和外部条件。良好的学习动机,对活动起着唤醒、定向、选择、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体现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愿望、兴趣等。体育舞蹈这项集音乐与舞蹈于一身,集艺术性与体育性于一体的运动项目自产生之日起便受到广大练习者的喜爱。这项发源于西方的体育运动虽然在中国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却凭借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广大的练习者,特别是朝气蓬勃的在校大学生。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同样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本研究以培养学生对体育舞蹈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切入点,了解并分析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兴趣和动机,推动独立学院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更好地开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本院选修体育舞蹈课的大学生400人。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在选修体育舞蹈课的学生中随机抽取男女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80份,有效率为95.0%,其中男生158人,女生222人。

1.2.2访谈法。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与部分学生、任课教师进行访谈。

1.2.3数理统计法。将调查、访谈所收集到的数据分类整理,并进行统计处理。

2.2.4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通过参阅大量相关文献,结合统计的调查信息进行逻辑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独立学院学生认识、了解体育舞蹈的途径

学生最初认识体育舞蹈主要是通过影碟、书刊、课堂、社交活动等途径。其中中学体育教学、书籍杂志等认识途径使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识较为客观准确,而其余的对体育舞蹈的认识途径对学生学习体育舞蹈形成误导,如影碟、表演中的体育舞蹈部分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不能准确反映体育舞蹈的本质。学生通过这些途径认识的体育舞蹈,易产生超现实的学习体育舞蹈动机。真正的体育舞蹈是通过形式多变的肢体运动增进人们的身体健康,塑造美的体形,而且陶冶美的情操,并通过掌握体育舞蹈的基本技能,达到健身和健心的目的。

2.2大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动机良好

表1 学生选修体育舞蹈课的目的

从表1可以看出,在通过选修体育舞蹈调节生活情趣、促进人际交往、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综合素质等问题上,大学生们表现出比较一致的态度赞同,比例均占到90%以上,而在体育舞蹈能塑造优美形体上占32.9%,在为了评奖学金和利于今后求职的问题上,仅仅占20%左右。访谈中大学生们普遍认为体育舞蹈既是一项体育运动又是一项艺术活动,认同这项新兴又时尚的运动项目对身心发展非常有益,同时利于形成舒展、挺拔、端庄、典雅的体态,改善人的气质,提高综合素质。作为一种健康的爱好学习,有利于丰富文化生活,但不能与专业相提并论,因而多数学生不选择为了今后求职。说明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不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日趋成熟,价值观已非常明确,对于学习体育舞蹈表现出良好的动机。

2.3大学生学习体育舞蹈后的心理状态

表2 学生学习体育舞蹈后的心理状态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通过体育舞蹈的学习感到充实、快乐、舒畅,以及与舞伴关系融洽的占到了95%以上,感到精力充沛、异性朋友增多的占到了88%以上,认为不妨碍文化学习的占到92.6%以上。访谈中学生普遍认为学习体育舞蹈是轻松愉快的,跳舞能让人暂时忘掉烦恼,愉悦心情,消除疲劳。体育舞蹈也为学生之间搭建起了与异流的平台。在谈到是否妨碍文化学习时,多数学生认为跳体育舞蹈是放松思想、为文化学习降压的健康行为,不妨碍文化学习。在与教师访谈中得知,在教学中不论男女学生都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尤其在配合练习时由于不断与舞伴进行肢体和语言上的交流,增进了学生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学生更注重在异性面前的形象。说明大学生跳体育舞蹈能很好地调节心理状态,充实精神,促进男女学生友好交往且不妨碍文化学习。

2.4大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求知欲望强烈

由于体育舞蹈包含的内容广泛,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学生只能掌握少部分内容,出于对新事物的好奇,绝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舞蹈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希望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3]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体育舞蹈中不同舞种的爱好表现出明显的不一致,对体育舞蹈的爱好排列居前的有:华尔兹、恰恰、探戈、伦巴、牛仔。由于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大纲并无固定的内容,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均是任课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选择部分舞种教给学生,学生当然不能满足,问卷中有90%以上的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学习体育舞蹈的机会,希望今后有机会继续学习体育舞蹈。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对体育舞蹈运动的认知是明确的,都能充分认识到体育舞蹈运动的锻炼价值,这是体育舞蹈教学及积极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在独立学院实施的有利方面。

3.1.2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不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日趋成熟,价值观已非常明确,对于学习体育舞蹈表现出良好的动机。

3.1.3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积极性高、求知欲望强烈,且学后的心理状态良好。

3.1.4独立学院开设的体育舞蹈课程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是一热门课程,但各校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教学资源贫乏状况,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求知愿望。

3.2建议

3.2.1为解决当前广大学生选修体育舞蹈难的问题,各独立学院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学习体育舞蹈的机会,如:开放体育舞蹈活动室、开办课余体育舞蹈培训、支持学生活动中心开放交谊舞厅、积极引进或培训体育舞蹈教师等。

3.2.2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前选修体育舞蹈学生的求知愿望,学院之间定期举行体育舞蹈教师的教学交流活动,重视体育舞蹈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办法的科学构建研究,加强体育舞蹈教师的业务培训。

3.2.3积极关注大学生推广体育舞蹈的方式和合理建议,鼓励大学生建设体育舞蹈协会(或俱乐部)和开展各类活动,支持体育舞蹈在校内外的表演、竞赛和与兄弟院校、社会间开展广泛的交流活动。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李志.试论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评定[J].教育探索,2002(1):43-44.

大学体育舞蹈论文篇5

一)吴晓邦通俗舞蹈理论概述

“为人生而舞”、“为人民而舞”是吴晓邦先生舞蹈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其一生的崇高目标和奋斗准则。吴晓邦先生认为“通俗舞蹈”就是流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娱乐型舞蹈,基本特点就在于普及型、日常性、群众性、娱乐型等,其形式简单、内容单纯,符合时尚,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便于老百姓亲身参与。吴晓邦通俗舞蹈教育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通俗舞蹈的群众基础

从事民族舞蹈、古典舞蹈、民间舞蹈和芭蕾舞的艺术家和教育者应该对通俗舞蹈充分重视。吴晓邦认为,通俗舞蹈是艺术舞蹈的基础,一个社会缺乏通俗舞蹈,艺术舞蹈的发展将失去根基。因为,如果人们没有亲身参与舞蹈的经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通俗舞蹈的耳濡目染,那么对舞台上的艺术舞蹈就必然会产生隔阂,缺乏兴趣,甚至无法领会艺术舞蹈的表现方式和深刻内涵,所以,通俗舞蹈的普及是推动艺术舞蹈发展的重要基础,两者应加强合作,才能共同繁荣。

2、通俗舞蹈教学要注重生活实践,寓教于乐

不管是艺术舞蹈还是通俗舞蹈,它们的生存发展都归根于人民的现实生活。通俗舞蹈只有真正同人民生活血肉相连,从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和文化秉性中获取优秀品质,碰撞艺术火花,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通俗舞蹈。吴晓邦认为,舞蹈学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而不是从书本到书本,不以生活为轴心的任何舞蹈学研究,最终将只能是空中楼阁,失去存在的必要。吴晓邦倡导在教学中注重实践、寓教于乐。他认为,过去我们对于以娱乐作用为主的通俗舞蹈并未引起足够重视,通俗舞蹈要以娱乐为主,并需要组织者合理引导,发挥必要的教育作用,这样,通俗舞蹈也就得到普及和提高。

3、通俗舞蹈应注重其审美作用

舞蹈美育是以舞蹈艺术为手段的审美教育,它是舞蹈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吴晓邦十分关注舞蹈美育,他认为舞蹈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舞蹈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还要以舞蹈艺术为手段达到创造“美”、传播“美”的最终目的。“学习舞蹈实际就是学习‘美’。这里指的‘美’代表了我们寻求真理,即我们理想的化身。把‘美’作为舞蹈教育的目的,舞蹈就会成为人们情操上的教育。无论是最基本训练教育,编导教育,还是理论教育,都首先要有这个认识。”(参见吴晓邦《舞论续集》,中国舞蹈出版社,1989年版,第166页)所以,吴晓邦认为必须注重通俗舞蹈的审美作用,并将通俗舞蹈的娱乐作用和审美作用相结合,如果背道而驰,通俗舞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会大打折扣。

二)通俗舞蹈理论对高校通俗舞蹈教学的启示

吴晓邦是新舞蹈教育的奠基人,他的很多舞蹈教育理论具有高度的前瞻性,但在以前较长一段时期内,其实并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一个时代的舞蹈教育积淀之后,人们再回过头去审视他在数十年前提出的观点时,才会印证他提出的观点已然成为现实或逐步成为现实,他的理论和智慧影响了我们数十年,甚至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对我们产生重大影响。

1、注重通俗舞蹈教学与艺术舞蹈教学相结合

通俗舞蹈的发展,或转化为艺术舞蹈,或为艺术舞蹈的创造提供新素材、新技巧、新境界。目前中国很多艺术舞蹈都是中国民间舞的升华和延伸,如在很多芭蕾舞、现代舞中我们都能看到华尔兹、爵士、迪斯科、霹雳风格的影子。然而,在我国高校舞蹈教学当中,更多地是把通俗舞蹈与艺术舞蹈教学完全割裂开来,舞蹈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当前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应该对通俗舞蹈教学与艺术舞蹈教学结合起来,以一定比例安排课程和实践。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甚至可以在大一的阶段,不要将舞蹈类学生盲目地、人为地划分通俗舞蹈和艺术舞蹈两个专业方向,而是让他们集中学习通俗舞蹈和艺术舞蹈的理论知识,然后在大二甚至大三的时候,再根据他们的兴趣和意向划分主攻专业方向,让学通俗舞蹈的学生更多地了解艺术舞蹈,也让学艺术舞蹈的学生更多地了解通俗舞蹈,了解两者之间的共性,看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在教育资源上实现相互结合,优势互补。

2、注重通俗舞蹈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与当今学院派舞蹈教学相比,吴晓邦的教学体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更加贴近生活。为了让学生搞创作,他鼓励学生深入社会、观察和体验生活,从中寻找创作的素材。吴晓邦的通俗舞蹈教育理论,强调通俗舞蹈教育必须与群众生活相结合,同时在通俗舞蹈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理论的传授,二者是有机的结合体。而长期以来,中国通俗舞蹈教育的教学方法都是以口传身授为主,”在强调教学分工的当代舞蹈教育中,各学科间的天然内在的联系被人们忽略了,各学科往往自行其事,不相往来”(魏传义主编,《艺术教育学》,重庆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舞蹈本来是一种活泼灵动的表现艺术,需要灵感、需要激情、需要创造力,但古板的教学模式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抑制了人们的创造力,所以,我们的通俗舞蹈教学应该实现理论与实践穿行、交替进行,通俗舞蹈教育在开设理论课的同时,穿插加入形体训练课和创作实习课,使理论课与实践课很好的结合起来,用通俗舞蹈理论指导通俗舞蹈实践的具体环节。

高校通俗舞蹈教学更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高校通俗舞蹈教学是舞蹈教学的高级阶段,也就是说,通过高校通俗舞蹈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马上投入到市场,投入到社会,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适应社会需要,满足大众需求”将成为空谈。

3、注重通俗舞蹈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大学体育舞蹈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高校 体育舞蹈 教学 舞蹈教学论文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及人才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容之一。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能改善大学生的形体条件,还能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及审美观,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及精神生活,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1 舞蹈教学论文——体育舞蹈的特点

体育舞蹈是由属于文艺范畴的舞蹈演变而来的体育项目,它兼有文艺和体育之间的边缘项目,是以竞赛为目的,具有自娱性和表演观赏性的竞技舞蹈。它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严格的规范性

规范性首先表现在体育舞蹈是一个完整的舞蹈系统,它是经过数百年历史的锤炼,几代人的加工而成的;其次表现在技术的规范性上,它严格到多一分嫌过,少一点欠火。

表演观赏性

体育舞蹈融音乐、舞蹈、服装、风度、体态美于一体,既有观赏的价值又有参与的可能,被认为是一种“真正的艺术”。

体育性

(1)竞技性:即比成绩、拿冠军、为国争光;

2 舞蹈教学论文——高校开展体育舞蹈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应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求,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切实加强索质教育。体育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舞蹈教育有利于学生开启思维、挖掘想象力,有利于学生提升智能、增强创造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魄。体育舞蹈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舞蹈教学论文——体育舞蹈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3.1 体育舞蹈能引导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

人的个性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的发展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价值标准的要求。健康的个性,从内部心理机制讲,应是和谐发展的;从外部活动效能讲,应是有高度创造性的;从伦理讲,应表现为体力与智力、知识与道德、性格与才能、理性与直觉、美的体验与美的展现等方面高度协调的发展。

体育舞蹈作为一种体育与时空艺术相结合的运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发展健康个性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体育舞蹈是多层次的结构体,由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以全新的活动形式,以空间姿态和时间运动的完美融合,展现整体舞蹈艺术形象,形成各自独立的风格体系,呈现不同个性风采。如国际体育舞蹈的现代舞,从总体上讲,其风格特点是舞姿优美,舞步流畅,气质高雅,动作规范性强,一派绅士风度;又如拉丁舞,从总体上讲,音乐节奏强烈,热情欢快,激情奔放,能培养人的韵律感和审美感。

3.2 体育舞蹈能增强大学生审美能力

追求美是人的正常的心理需求,集服饰美、形体美、音乐美于一体的体育舞蹈可以使舞者在运动的同时产生各种审美的心理效应。在美的旋律中达到最佳心理状态,轻松自如的舞步抒发内心情感,从而得到精神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愉悦,情感的升华。

大学生时期正处在青年中期,从人的整体发展过程看,是人生身心发展的敏感期和易变期,也是形体可塑期。体育舞蹈对他们的姿态、动作和风度等进行严格的、专门的训练,可以修饰、改善和矫正身体不良姿态,塑造健美的形体。

3.3 体育舞蹈能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对于大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体育舞蹈的运动性、艺术性、娱乐性和社交性等功能,不仅能使大学生达到强身健体、自娱自乐、陶冶情操、消除疲劳等目的,而且能有力地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素质教育环境,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4 舞蹈教学论文——体育舞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体育舞蹈十个舞种的起源和发展都是与发源地各国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传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相联系的,进而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表现民族思想情感、心理状态、理想愿望的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可见,体育舞蹈包含着极其丰富、深厚的内涵。对学生而言,提高文学修养有助于提高观察生活、捕捉形象、升华创造的能力;提高音乐修养有助于把握音乐的作用、风格及其描述的意境;提高史地知识的修养有助于理解各利,舞发源地的民俗风情和生活方式等有关知识。这样就可在丰富知识、开拓眼界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使其通过经常的、独立的观察、联想、分析与综合,对技术动作进行艺术处理,最后以生动直观的舞蹈形象、丰富优美的舞姿造型、自然独特的舞蹈风格、浓郁感人的抒情色彩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

4.2 注意讲解示范的重要作用

讲解和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法。舞蹈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是用身体和节奏表现思想感情的。因此舞蹈教师在教学中要用生动的形象去指导和启发学生,给学生反复地示范动作。教师示范要有充沛的感情与热情,示范动作要力求准确无误、节奏鲜明。示范包括单一动作和组合动作,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局部动作示范,但局部示范应尽可能减少。此外,也呆以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或者选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示范。

4.3 注意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

音乐是体育舞蹈的灵魂,音乐能激发人们的兴趣。体育舞蹈的节奏是音乐节奏与各舞种自身内在节奏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倘若练习者舞姿非常优美,但却跟不上乐曲的节奏,也把握不好某舞种自身的节奏,跳得时快时慢,这样就不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就达不到审美效果。良好的节奏感还可以促进练习者对音乐的欣赏,对舞曲结构的理解,对舞种自身节奏的理解,从而促进习舞者兴趣。

4.4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校这方面的师资较少,有的教师是从体操、艺体转过来的,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充实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通过教学观摩与研讨话动,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现有的教师提高业务水平。

5 舞蹈教学论文——结论

大学体育舞蹈论文篇7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延安大学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状况为研究对象,以延安大学担任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和12级、13级选修体育舞蹈课程的非体育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学方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延安大学体育舞蹈教师基本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具有一定数量和专业水平的体育舞蹈教师队伍是保证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开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提高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质量的关键。调查结果显示,延安大学体育舞蹈教师职称分布比较合理,有利于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但从教师的原始专项来看,体育舞蹈专项教师较少,大多数教师都是自己喜欢体育舞蹈从其它专项转项从事体育舞蹈教学的。

(二)体育舞蹈选项课学生对教师技术水平的满意程度分析

体育舞蹈是直观性很强的项目,教师教学必须要身体力行,正确的示范、优美的姿态、精彩的讲解及其高雅的气质。这就要求教师通过长期的培训和不断的练习巩固、勤于探索、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从而熟练掌握体育舞蹈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熟悉教学内容,真正具备准确熟练的示范讲解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的体育舞蹈技术水平对舞蹈的发展也很重要。从延安大学学生对体育舞蹈选项课在职教师技术水平的满意程度的调查情况来看,有近七成的学生对教师的技术水平感觉只是基本满意,非常满意的学生只占到调查总数的28%。

(三)延安大学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情况分析

调查中发现,延安大学体育舞蹈选项课课程技术教学内容是以华尔兹、恰恰恰、牛仔舞等几种体育舞蹈的初期套路动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也基本都是学生特别喜欢的舞种。据有关资料显示,学生和社会认可的舞种主要有华尔兹、恰恰恰、桑巴、伦巴等。说明延安大学体育舞蹈选项课课程技术教学内容安排是顺应学生喜好和社会认可程度的,比较合理。

(四)延安大学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学时的安排

延安大学体育舞蹈选项课设置在第二学期―第四学期,共三学期,每学期为36学时,周学时为2学时,体育舞蹈是由各类具有独特风格特点的舞蹈组成,身体感觉要求很高,要求有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和学习的延续性,延安大学选项课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课程前都没有经过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教师必须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地,有步骤地教授体育舞蹈基本功。因此,延安大学如果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客观的调整教学时数的安排,势必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延安大学体育舞蹈选项课场馆设施情况分析

体育舞蹈是一项高雅的运动,它要求舞蹈在环境优雅的室内场地翩翩起舞,使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怡,给人以美的享受,愉悦人的身心,从而陶醉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观念。通过延安大学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师和学生的调查,了解到目前延安大学体育舞蹈选项课场馆条件能够基本满足目前教学需求(表4),但由于学校室内场馆较少,有的体育专业课程如艺术体操、健美操、跆拳道等项目也都在室内进行,体育舞蹈选项课只能在室外空地进行,场地的不足影响了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水平的提高。

(六)提高延安大学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水平的对策分析

延安大学体育舞蹈选项课的教学水平要想有效发展,就必须从体育舞蹈的相关政策、教师、学生、教学情况、教学设施等方面入手,实现延安大学体育舞蹈推广的最终目的---理论与实践并重,身心培养并重,两手一起抓,而且两手都要硬,改变现在的“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让每一个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收获,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结论

(一)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延安大学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具体表现在教师职称分布合理,但专业结构很差,体育舞蹈专业出身的教师不多,男女教师失衡,缺少男老师。

大学体育舞蹈论文篇8

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创作的发轫期,几位海外归国舞蹈前辈借用西方现代舞创作思维,运用风格化的民族身体语言来表现民族的气质与精神。在他们的努力之下,部分少数民族民俗舞蹈被激活了,堂堂正正地登上了近现代社会的舞台。前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也直接影响、指导着我国当时的民族舞蹈艺术创作。不过,这时期的少数民族舞蹈还处在原始的收集整理阶段,舞蹈风格简单朴素、舞蹈结构粗糙、舞蹈语言风格不统一、缺少专业特征等显示出创作的不足。但在主题思想方面还是明确的。“”前后,少数民族舞蹈创作逐渐被极“左”思潮所摆布,舞蹈创作从题材到体裁趋于僵化,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终止发展。

“”结束后,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的现展阶段开始启动。少数民族舞蹈创作开始注重理性主导,肯定现代性,积极为社会变革服务。但由于缺乏对现代性的反思与审视,少数民族民俗舞蹈被现代性肢解得面目全非,未能充分体现出少数民族舞蹈审美特征,其发展受到限制。

改革开放新时期初始,一批舞蹈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史实,表达了各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改革开放的肯定。一些舞者肯定现代舞,接受现代艺术思维,但因缺乏对现代性的理性批判,导致盲目照搬西方创作模式,肢解了民族传统舞蹈,从而影响了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的健康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波涌大潮,现代性继续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也深刻影响着少数民族舞蹈创作活动。一些表现极端现代性的民族舞蹈创作倾向导致出现艺术结构混乱、民族舞蹈语言模糊、风格严重缺失、特征完全抹平等问题。这种现象引起广大民族舞蹈艺术创作者的反思。一些创作的先锋派开始以保护、创新民族舞蹈文化遗产为核心,来表达个体的生存体验,反抗极端化的现代性。

21世纪,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将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来重构,挖掘、抢救、保护、创新民族舞蹈文化遗产将成为现代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的基本任务。

艺术教育的变迁与变革

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教育是随着学校和社会政治文化关系及舞蹈艺术自身结构的变化而进行的。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旨在建立与完善革命的民族国家而进行,戴爱莲先生在重庆育才学校传授边疆舞蹈、新中国成立之时北平大学生跳着新疆舞蹈欢庆中国革命的胜利都印证了这一点。

新中国成立不久后建立的北京舞蹈学校将办学聚焦在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与发扬方面,将课堂教学与演出实践相结合,推出较为系统的几个民族的舞蹈教学体系,并且直接影响着全国各地舞校。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建立后,将教育目标直接定位于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期间,许多优秀民族舞蹈文化遗产消失,破坏了民族舞蹈教育学科的建设与运转。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人们思想大解放,反映在教育方面就是恢复被破坏的少数民族舞蹈教育体系。改革开放,西方现代化文化潮涌而至,市场经济大潮的掀起,使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教育面临着极为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现代文化环境,即少数民族舞蹈教育的定位、学科的结构、人才培养方向等方面与现代化社会发展存在着结构性不协调,特别是市场的功利化与少数民族舞蹈文化遗产挖掘、抢救、保护、传承的大学民族舞蹈教育规律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教学体系单一化、雷同化、狭窄化、现代化等方面。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潮流中,一批有见识的舞蹈人士从自我使命及保护、传承少数民族舞蹈文化遗产的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探讨转型时期高校少数民族舞蹈教育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各地少数民族舞蹈教育均将视线转向少数民族舞蹈文化遗产中的伦理、道德和民俗层面,致力于挖掘富有民族气韵、民族性格以及民族审美习惯的舞蹈文化遗产,并将此纳入少数民族舞蹈教育体系。

21世纪将是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教育大发展时期,舞蹈教育者的自觉自醒,使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与少数民族舞蹈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传承紧密联结起来。

基础理论的启动与发展

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从一开始就紧紧围绕着创作和教育而展开,也受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制约。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理论研究尚处在启蒙阶段。人们忙于挖掘、收集、整理少数民族舞蹈素材,以用于创作和教学,并对挖掘、整理民族民间舞蹈的方法、态度、步骤进行过一些讨论,虽然还停留在认识阶段,但也包含着两方面深层次的主导:一是国家政府、专家学者对少数民族歌舞文化传统的重视、参与和扶持,关照着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建设的起步。二是,这时期少数民族舞蹈基础理论研究的取向偏向于挖掘与整理。

改革开放,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趋向是修复现代性的长期缺失,其发展呈现出现代思考。不过,由此也带来了某些偏颇行为,加速了某些少数民族民俗舞蹈的消失。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