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马克思课程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2:20

马克思课程论文

马克思课程论文篇1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讲授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它在讲授内容上、与其它课程的延续性上都应该在学员政治理论的学习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要加强本课程的基础性作用必须从提高授课教员的素质、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以及革新内容设置三个方面下功夫。 

1 《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基础性地位的体现 

1.1 内容上的基础性 

马克思主义不仅在过去, 而且在当前依然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不仅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飞跃—— 毛泽东思想, 指引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而且不断地实现着新的飞跃,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的实践中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第二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之,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地位总是会不断遇到挑战和考验,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在不断地接受挑战, 并逐步发展壮大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创立的,正是运用这一方法使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庞大的理论体系。马克思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认识社会制度的变迁,依据经济关系来理解和说明政治法律制度和伦理规范,通过社会实践,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来达到预期的目的。唯物辩证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世界,按照不断变化的实践来认识事物,按客观存在着的经济规律办事,理论要联系实际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一科学的方法论是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一切新事物、新发展和新变化的法宝。这一方法论贯穿于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 

1.2 与其它课程的延续性 

士官学员在学完《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之后,将学习另外一门重要的政治理论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这一课程是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阵地,也是学员所学的政治理论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门。但是要学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必须要以学好《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为基础。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能够使学员更好的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上的延续性,以及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本质联系。 

2 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基础性地位的具体做法 

2.1 提高授课教员的自身素质 

所谓教员素质,是指教员个人的政治品格、知识才能、道德情感、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创立至今已经有160多年的时间了,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今天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再仅仅照本宣科,而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同今天的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讲解,才能够使学员真正信服。授课教员要跟上时代建设的节奏, 传递新信息, 满足学员精神文化的合理需求。因此,授课教员首先要原原本本的研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这一工作是不能忽略的。一个连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都没有读过的教员,很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楚,更谈不上讲透、讲活了。其次,授课教员要适应形势任务和实践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紧紧围绕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授课中解决和回答广大学员关心的现实问题,凝聚人心,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授课教员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不但要懂得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还要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风土人情,中知政策法规。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并配以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理论的魅力在于认识现实, 理论的生命在于指导实践。因而能否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让学员入耳入脑, 增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便成为提高《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基础性地位的关键问题。目前我校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程中设立了实践教学环节,效果很好,《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也应该设立。比如,在讲解科学社会主义部分时,可以带领学员到社会主义建设较好的社区去参观,比如武汉的百步亭社区、沌口经济开发区等,让学员亲身体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在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时,可以带学员参观可口可乐公司等世界知名企业在中国设置的工厂,让学员亲身体验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相信通过这些现地教学,学员将能够更加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组成部分的内涵和精髓,并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今天仍然是适用的。 

2.3 革新内容设置 

革新《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的内容设置,也是加强本课程基础性地位的当务之急。在过去的授课中,我们偏重于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这也跟本课程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演变而来有关。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讲解较少。而目前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却多集中在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方面,所以,在今后的课程内容设置中应适当加强这两个部分的比重,笔者认为三大部分的内容在总课时中占40%、40%和30%比较合适。 

与此同时,教员还可以把自己所研究的动态介绍给学员。前沿问题的介绍与研究不仅可以使教员培养自己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还可以活跃学术气氛,引起学员对学科的兴趣,拓宽学员的视野。教员在正常授课之外,在坚持政治课程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前提下,应该可以由教员自主地选择学术前沿和现实热点问题以及自己的相关研究结果,辅以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员。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单一的说教和灌输,真正在争鸣中启发学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郭学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07.2. 

马克思课程论文篇2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讲授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它在讲授内容上、与其它课程的延续性上都应该在学员政治理论的学习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要加强本课程的基础性作用必须从提高授课教员的素质、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以及革新内容设置三个方面下功夫。

1 《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基础性地位的体现

1.1 内容上的基础性

马克思主义不仅在过去, 而且在当前依然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不仅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飞跃—— 思想, 指引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而且不断地实现着新的飞跃,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的实践中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第二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之,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地位总是会不断遇到挑战和考验,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在不断地接受挑战, 并逐步发展壮大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创立的,正是运用这一方法使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庞大的理论体系。马克思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认识社会制度的变迁,依据经济关系来理解和说明政治法律制度和伦理规范,通过社会实践,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来达到预期的目的。唯物辩证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世界,按照不断变化的实践来认识事物,按客观存在着的经济规律办事,理论要联系实际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一科学的方法论是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一切新事物、新发展和新变化的法宝。这一方法论贯穿于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

1.2 与其它课程的延续性

士官学员在学完《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之后,将学习另外一门重要的政治理论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这一课程是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阵地,也是学员所学的政治理论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门。但是要学好《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必须要以学好《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为基础。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能够使学员更好的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上的延续性,以及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本质联系。

2 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基础性地位的具体做法

2.1 提高授课教员的自身素质

所谓教员素质,是指教员个人的政治品格、知识才能、道德情感、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创立至今已经有160多年的时间了,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今天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再仅仅照本宣科,而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同今天的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讲解,才能够使学员真正信服。授课教员要跟上时代建设的节奏, 传递新信息, 满足学员精神文化的合理需求。因此,授课教员首先要原原本本的研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这一工作是不能忽略的。一个连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都没有读过的教员,很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楚,更谈不上讲透、讲活了。其次,授课教员要适应形势任务和实践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紧紧围绕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授课中解决和回答广大学员关心的现实问题,凝聚人心,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授课教员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不但要懂得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还要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风土人情,中知政策法规。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并配以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理论的魅力在于认识现实, 理论的生命在于指导实践。因而能否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让学员入耳入脑, 增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便成为提高《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基础性地位的关键问题。目前我校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程中设立了实践教学环节,效果很好,《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也应该设立。比如,在讲解科学社会主义部分时,可以带领学员到社会主义建设较好的社区去参观,比如武汉的百步亭社区、沌口经济开发区等,让学员亲身体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在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时,可以带学员参观可口可乐公司等世界知名企业在中国设置的工厂,让学员亲身体验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相信通过这些现地教学,学员将能够更加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组成部分的内涵和精髓,并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今天仍然是适用的。

2.3 革新内容设置

革新《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的内容设置,也是加强本课程基础性地位的当务之急。在过去的授课中,我们偏重于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这也跟本课程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演变而来有关。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讲解较少。而目前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却多集中在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方面,所以,在今后的课程内容设置中应适当加强这两个部分的比重,笔者认为三大部分的内容在总课时中占40%、40%和30%比较合适。

与此同时,教员还可以把自己所研究的动态介绍给学员。前沿问题的介绍与研究不仅可以使教员培养自己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还可以活跃学术气氛,引起学员对学科的兴趣,拓宽学员的视野。教员在正常授课之外,在坚持政治课程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前提下,应该可以由教员自主地选择学术前沿和现实热点问题以及自己的相关研究结果,辅以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员。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单一的说教和灌输,真正在争鸣中启发学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郭学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07.2.

马克思课程论文篇3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讲授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它在讲授内容上、与其它课程的延续性上都应该在学员政治理论的学习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要加强本课程的基础性作用必须从提高授课教员的素质、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以及革新内容设置三个方面下功夫。

1 《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基础性地位的体现

1.1 内容上的基础性

马克思主义不仅在过去, 而且在当前依然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不仅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飞跃—— 毛泽东思想, 指引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而且不断地实现着新的飞跃,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的实践中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第二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之,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地位总是会不断遇到挑战和考验,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在不断地接受挑战, 并逐步发展壮大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创立的,正是运用这一方法使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庞大的理论体系。马克思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认识社会制度的变迁,依据经济关系来理解和说明政治法律制度和伦理规范,通过社会实践,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来达到预期的目的。唯物辩证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世界,按照不断变化的实践来认识事物,按客观存在着的经济规律办事,理论要联系实际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一科学的方法论是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一切新事物、新发展和新变化的法宝。这一方法论贯穿于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

1.2 与其它课程的延续性

士官学员在学完《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之后,将学习另外一门重要的政治理论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这一课程是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阵地,也是学员所学的政治理论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门。但是要学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必须要以学好《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为基础。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能够使学员更好的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上的延续性,以及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本质联系。

2 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基础性地位的具体做法

2.1 提高授课教员的自身素质

所谓教员素质,是指教员个人的政治品格、知识才能、道德情感、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创立至今已经有160多年的时间了,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今天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再仅仅照本宣科,而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同今天的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讲解,才能够使学员真正信服。授课教员要跟上时代建设的节奏, 传递新信息, 满足学员精神文化的合理需求。因此,授课教员首先要原原本本的研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这一工作是不能忽略的。一个连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都没有读过的教员,很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楚,更谈不上讲透、讲活了。其次,授课教员要适应形势任务和实践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紧紧围绕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授课中解决和回答广大学员关心的现实问题,凝聚人心,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授课教员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不但要懂得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还要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风土人情,中知政策法规。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并配以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理论的魅力在于认识现实, 理论的生命在于指导实践。因而能否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让学员入耳入脑, 增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便成为提高《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基础性地位的关键问题。目前我校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程中设立了实践教学环节,效果很好,《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也应该设立。比如,在讲解科学社会主义部分时,可以带领学员到社会主义建设较好的社区去参观,比如武汉的百步亭社区、沌口经济开发区等,让学员亲身体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在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时,可以带学员参观可口可乐公司等世界知名企业在中国设置的工厂,让学员亲身体验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相信通过这些现地教学,学员将能够更加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组成部分的内涵和精髓,并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今天仍然是适用的。

2.3 革新内容设置

革新《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的内容设置,也是加强本课程基础性地位的当务之急。在过去的授课中,我们偏重于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这也跟本课程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演变而来有关。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讲解较少。而目前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却多集中在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方面,所以,在今后的课程内容设置中应适当加强这两个部分的比重,笔者认为三大部分的内容在总课时中占40%、40%和30%比较合适。

与此同时,教员还可以把自己所研究的动态介绍给学员。前沿问题的介绍与研究不仅可以使教员培养自己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还可以活跃学术气氛,引起学员对学科的兴趣,拓宽学员的视野。教员在正常授课之外,在坚持政治课程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前提下,应该可以由教员自主地选择学术前沿和现实热点问题以及自己的相关研究结果,辅以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员。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单一的说教和灌输,真正在争鸣中启发学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郭学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07.2.

马克思课程论文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育

我国的教育的根本任务主要是“培育什么人以及怎么培育人”。现阶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育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学生的需求不断增多,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也面临很多困境,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才能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为高校培育更多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一、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育必须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1.思想政治理论课能为培育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供良好的基础

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能够为培育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高校青年是未来的希望,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对其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其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成为一名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同时坚持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而思想政治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及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这是高校其他的课程都不具备的优势。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就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学习这门课程要了解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历史发展进程等知识。只有掌握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培育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理课程具有广泛的受众,我国几乎所有高校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高校青年必须进行这门课的学习。因此也意味着, 思想理论政治课程能够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育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培育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传授给广大学生,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高校青年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理论;第二,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教师也可以通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系统的、正确 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对指导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认同和接纳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后,学会在日常的生活中,运用马克思的相关理论和思想来进行实践活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真正成为一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二、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育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

1.高校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以及接受情况不容乐观

现阶段的大学生主要以“90后”为主,其思想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度不是很深。有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在一个没有参加过青年马克思工程培训的班级中,有26%的学生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同时有18%的学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不反感,但是也没有很大的积极性。而在参加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培训的班级中,有近半学生是抱着应付考试的态度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此外,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并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学习,还只停留在表面,难以通过理论学习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抱有偏见,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理论性强于实践性,难以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

相关调查表明,很多学生都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过于重视向学生传授理论,而忽视了其理论对学生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这就会导致学生缺乏信仰,难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也无法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马克思的相关理论就是为了指导人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现阶段思想理论课程教学中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实践指导作用,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也不会使学生产生认同感,不利于高校青年马克思培育和发展。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还应该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而我国高校的很多思想政治教师因为对公共课教学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的责任感不强,没有进行比较完善的教学设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产生一定的认同感;同时,在课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比较少,因此很难更多地了解学生更深层次的需求,难以建立较好的师生关系。思想政治理论本来就是一些很枯燥的知识,其中有关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很多地方也难以理解,如果教师无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再加之没有以丰富的案例来讲解,则很难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三、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育必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

1.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应该始终做到“三个坚持”

在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其促进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育的主渠道作用,就必须始终做到“三个坚持”,这三个坚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即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科学性、政治性以及实效性。

(1)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科学性。我国一直不断在高校推行思想政治课程并将其作为全校学生都必须学习的一门公共课程,从中就可以发现,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因此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并且加大学科建设的力度,从各个角度增强其政治理论课程的科学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教材进行重新编写和完善,以跟上时代的步伐,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最后,还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融入一些有关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讲解,让学生能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以及发展的整个历程,以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科学性。

(2)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政治性。我国之所以要在全国范围内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向高校青年传递主流意识形态,让高校青年能够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并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3)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主要是指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让高校青少年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2.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传播者,要真正发挥思想政治课程培育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作用,就必须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素质,发挥教师的作用。首先,在提高理论知识水平方面,教师要继续阅读一些书籍,扩展自己的知识面,积极了解世界的变化,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理论知识以更好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其次,在职业素养方面,要不断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要让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多了解学生的需求,在课后,也能够回答学生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沟通和联系,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体验。最后,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在课堂上采取案例的形式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用与生活更加贴近的语言来让学生理解复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在课堂上采取更多的实践互动以及探讨模式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

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从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活动,主动学习,主动深化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可以在课堂上举行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小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相关理论并根据实际案例说出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这样既能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时也能促进课堂内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讨论,从而促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感兴趣,让其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内涵。第二,可以积极进行实践创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勇于创新,不仅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还可以在类似科目的教学中讲授更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帮助高校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结语

总的来说,本文概述了要通过加强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来培育高校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同时也探讨了在培育高校青年马克思思想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遇到的困境,并进一步提出了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培育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 影,任传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视角下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5(3):42-44.

[2]杨小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7):34-37.

[3]胡文婧.试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3(3):53-58.

马克思课程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之后,在学科发展起步阶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涉及诸多内容和因素。其中,课程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辩证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互动关系的基础上,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平台,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对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水平,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思想政治理论

课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学科、专业和课程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要素,学科是专业和课程的基础,要提高专业和课程的建设水平,必须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为前提。因此,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一起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示范性于一身,教学具有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课程彰显引力效应、愉悦效应、优质效应和主导效应的优秀课程。其课程之本、精品之基、魅力之源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水平。

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学科支撑

为课程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学科支撑是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使命。《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提供学科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可或缺的重要使命,也是我国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要动因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体系下,“05方案”中的各门课程具有自己的二级学科依托。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与之相对应的主要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与之相对应的主要学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之相对应的主要学科是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之相对应的主要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了学科归属的“家园感”,更重要的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旨在“向精品,要质量”,“向课程,要效果”。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并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这对于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顺利实现党和国家提出的“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明显改善”,“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现实表现和具体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目的在于,通过建设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队伍、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其目标依然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确立信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根本目的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与我国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根本目的和基本任务具有一致性。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即提供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基本的理论原则、核心的思想观点、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教学符合学科要求,呈现出学科特色,凸显独特个性。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有机统一层面上来,整体提供马克思主义主义的体系、范畴、原理、规律,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品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学理基础更加坚实宽厚。

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人才基地

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在这“五个一流”中,一流教师队伍起决定性作用,是一门课程能否成为精品课程的关键之所在,师资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未上升为一级学科的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自己的学科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科归属感普遍缺乏,学术意识薄弱,学术氛围不浓,教学名师稀少,学术带头人匮乏,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主持人及主讲教师素质不高。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全面统筹,整体规划,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与队伍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人才支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使师资队伍建设能够建立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以来,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性质、特点和要求,凝练二级学科方向,认真做好了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工作,迅速搭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平台。“目前,全国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72个,共有二级学科博士点210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单位9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单位842个。”2007年7月,国务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组织专家又评审出2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这些为数众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将不断地培养大批专门人才,为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对于一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具有“优质”和“一流”的特性,课程教学彰显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精品效应”。这一课程定位无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精品效应”不足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陷于发展困境,更加迫切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1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吸引力。使学生“真学”。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研究“吸引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优质”和“一流”特性的第一外在表现,其教学能够像磁铁石一样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能自始至终自觉地坚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较之于一般课程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第一关键点,唯有具有“吸引力”的课程,学生才会愿意走进课堂真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思想才可能人脑、人心。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普遍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很难激起自己的学习兴趣。究其原因,除了教学模式、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外,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心的教学内容的抽象性与书斋性。如“物质”、“意识”、“质、量、度”等范畴以及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过程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研究外,更需要上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来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师能够采取大学生愿意接受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生动活泼的话语形式来进行精品课程教学,而非大众难以接受的学术的、书本的、抽象的话语形式,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出书斋,变得可亲、可爱、人脑、人心,真正成为大学生所掌握的思想武器和精神食粮。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说服力。使学生“真懂”。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研究“说服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优质”和“一流”特性的第二外在表现,其教学阐述的原理原则、思想理论、观点内容要令学生信服,能够澄清学生头脑中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使学生真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当今世界是一个疑难众生、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社会的剧烈变革和转型所产生各种问题在大学生头脑中不时浮现,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以及当代大学生极强的自我选择性,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说服力”危机,甚至出现个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己对教材教学内容也动摇不定。真理的力量是政治理论课教学说服力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力量,亦即灵魂。没有科学地、与时俱进地把握学习真理,研究真理,运用真理无疑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说服力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科学。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论境况上讲,新的时代条件提出了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结论,哪些是借助于不全面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适当附加,哪些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性理解,等等,都需要给予澄清和梳理。”这些理论问题不是靠教材研究和教学法研究所能圆满解决的,它需要上升到学科的高度,聚合学科整体力量,以学术攻关的形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研究,通过彻底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化来解决。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感染力。使学生“真信”,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感染力”原是文艺美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文学作品中语言文字或形象所具有的感动人、打动人、令人印象深刻的品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优质”和“一流”特性的第三外在表现,“感染力”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能够深深打动学生,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动,思想得到升华,精神得到鼓舞,从而真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感染力的充分发挥,有赖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更有赖于教学内容的科学处理。处理的方法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研究。即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实际,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针对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来选择和处理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由于这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往往是改革开放前沿中的实践问题表现出较强的前沿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并非所有实践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都有现成的答案。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这些实践问题就不仅是教学疑难问题,更是属于学术研究问题。问题的解决单靠教材教法的研究已经无法圆满完成,而是需要上升到学科的高度,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系统性,而不是按照以往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门别类式的研究来加以解决。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影晌力,使学生“真用”,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性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对大学生的终极影响在于影响大学生的实践,使其在真学、真懂、真信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应用、针对问题应用,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指导实践,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落实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在实际行动中。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宏观的理论叙事方式和强烈的社会本位的特性,在张扬个性与注重自我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似乎与大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远。特别是面临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剧烈的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认为“我要主义,但我更要生存”,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被看成“贵族学问”而被束之高阁。因此,如何将学生的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同思想政治理论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问题,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和严格的教学纪律要求,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解决已经无济于事,必然要求上升到学术高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研究,使其能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中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新的平台,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失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有效途径。

1.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一流教学内容的研究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

实践已经证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精品效应”的关键,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中心。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研究上升到学科建设高度,探究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和针对性的一流教学内容,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有机结合,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一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思想和基本观点的研究,弄清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如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明确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般原理以及针对某时某地某事提出的个别结论,弄清这些原理的适用范围。二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入学科,依托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如采取精品课程建设经费资助,以课题项目的方式,加强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既可以解决精品课程教学问题,也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要加强富于地方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际问题研究。如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所在单位、所在区域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研究,探讨其现状、分析其问题,提出建设对策,其研究成果既可以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可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

2.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一流教学团队的培养中,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

目前,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队伍必须以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的人员为主体,必须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队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内在统一,使得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带头人和主讲教师,成为培养马克思主义学科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可以通过精品课程主持人的培养,增强其科研能力,丰富其科研成果,促使其由课程负责人向学科带头人转化。二是可以通过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的培养,结合精品课程教学,增强其科研意识,提升其研究水平,促使其由课程教学骨干向学术骨干转化。三是通过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采取传、帮、带的方式,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单一教学型教师向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方向发展,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建设的合理梯队。四是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搭建的各种平台,如学术会议、师资培训等,加强学术交流,拓展研究视野,提升研究能力,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建设。

3.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一流教材的建设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根本内容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材体系则是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课程表现。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这二者之间,就其根本的理论内容而言,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加强精品课程教材体系的研究,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发展。一是结合精品课程教学实际,加强新教材内容的研究,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换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细致化,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的内涵。二是在依据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研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走进生活、走进大众。三是在教学辅助材料的编写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的发展。四是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

马克思课程论文篇6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建设;影响力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历史使命

首先,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建设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需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建设的最根本的使命就是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并应对时代不断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学科支撑,为党和国家在建设过程中提供理论支撑,并指导不同领域和层次的具体工作。社会在飞速发展,许多规律性的内容还有待完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分析、探索、研究。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就必须要建立学科基地,研究与探索符合中国现阶段发展情况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实践探索中发展理论,指导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再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学科、人才、学术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必须身兼重任,不仅要研究、发展理论还要进行教育和教学。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研究内容一定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结合。

2.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影响力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不仅要遵循学科建设的普遍规律还要遵循学科建设的特殊规律。要想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影响力就要明确学科内涵,清晰学科方向,建设教师队伍,完善课程体系。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讨论氛围,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研究前沿信息,要逐渐融入国际范围内的理论研讨活动,了解及掌握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程度。教师积极参与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题的研究,在交流与合作研究中提升学术能力,培养教师研究的学术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力中。集中体现在如何对待、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党,怎样实现发展目标等等。我国立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它也彰显出了社会主义意识的格局,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影响力也是提升全民族思想教育的影响力。

3.构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

首先,构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融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属的二级学科较多,内在联系密切,这些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密不可分。因此,学科建设要包含课程体系,教材及教学体系配套,建设专业型师资队伍,教师把握教育规律和教学重难点、热点话题,并将前沿研究成果编写成教辅书籍,用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来武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加大对教师专题培训力度,以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并提升课程的科学性、实效性。

其次,开拓思路,探究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路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在联系较为紧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建设以来,已经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出了大量的工作,还需加以改善的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侧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师的特殊要求,从多方面培养教师,科学规划教师队伍。这也是基于不同学科间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向差别较大。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要以从事本学科研究和有一线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现阶段部分院校出现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担任授课教师,但是出现了授课教师偏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要求方向。教师队伍的不规范、不整齐不仅不利于课程建设也不利于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教师要从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一步的深入坚持研究下去,得出教学成果再回到教学中。教学与研究不能分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内容不仅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向、课程安排、选题研究、实践活动、培养途径以及专业素养培训等等,还要在教师队伍中加入新鲜血液,加大对新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所有专业课教师的综合素养。在此基础上,教师队伍建设还必须要加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带头人以及教学骨干,否则就背离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来建设以及课程改革的初衷。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建设要由带头人负责规划和实施具体策略。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依靠作为建设主体的教师来完成。两者要更好的沟通、融合,在教学中起到中坚力量。这样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建设良性循环的坚实基础。在这样的条件下,课程建设的成果才能够更好的、更高效的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最终,促进学科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第二,要侧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以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发展规律的学习。自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已经积累丰富的经验,结合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课程建设上的正反经验,结合我国现阶段国情进行科学总结,并认真梳理建设规律,为今后的课程发展与教学提供更完善的理论指导。

最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进行创新性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学生感觉枯燥,对于纯理论知识不感兴趣,逐渐产生厌学情绪。面对这一现实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性教学来解决。第一,为学生创设师生和谐的情感性教学环境。许多学生都提到过,没有和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师沟通过,感觉彼此距离很遥远。针对这点反馈意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要反思,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感性教学环境不仅仅是帮助学生优化认知过程的良药,它还可能将这种软环境建设形成价值观从而影响一生。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不能是纯理论的课程讲授,还是老师与学生利用课堂教学提供的环境进行知识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理论性较强的马克思主义课程产生兴趣,学生带着愉悦感学习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为了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要从与学生间的相互尊重开始。教师尽可能的尊重每一个学生,与学生沟通时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授课时,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达到融洽的情感交流,教师通过对学生课上学习情况的关注,对学生课后生活情况的关心,表达对学生的爱心,走进学生心里,达到与学生心灵对话。只有这样在平等、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师生才能互敬互爱,教学相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也要用发挥个人教学魅力,用自己积极的态度去感染、感化学生,以情动人,渲染气氛,达到师生共赢的局面。第二,加深教学主体的参与意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学生都是被动学习,教师长篇大论的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的听讲。在新一轮的课程建设中,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要从课堂的主演转变成与学生共同学习、成长、发展的合作者,引领者。让学生这个教学主体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推动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通过师生互动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自尊心、表现力等等的渴望得以满足,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参与到全部的教学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教师也要处理好课堂学生参与学习的形式,教师通过设疑、导入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以合作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尤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理论性的学习任务还要与社会发展趋势、社会实践活动相匹配。将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愿望融合在一起,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推动学生自主设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形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整体学情,既要推进班级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还要满足个别学生吃不饱与吃不透的需求,注意学生间的差异,对于自主学习能力教差的学生个别进行沟通和交流,不能局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层面上,还要着重对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态度的纠正。让这些学生彻底改变学习状态,走出学习困境,进行良性循环。教师也要进行分层设疑,并侧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教师的分层分类引导,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也尊重不同观点的存在。知识只有在问题中展现出来,才能成为学生理解、吸收、运用的前提。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在合作中提高竞争意识,在竞争中优化资源提高团队合作精神。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要重视知识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处理问题的理论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案例揭示理论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构建认知结构,让学生遇到问题能够有章可循,形成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结构和体系。这样全面的认知结构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根据理论依据多维度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更具有灵活性和广阔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程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完善的体系,现在的问题不是如何来建设,而是如何更好的建设、如何更好的适应时展的要求。只有专业的教师队伍、精心的课程设计、开阔的思维模式、现代的考核方式综合运用,才能完成现代高校所要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建设需求。 [科]

【参考文献】

[1]王宏波,彭瑾,苏玉波.简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5).

[2]袁小云,许丽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关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3]秦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03).

马克思课程论文篇7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严重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本文从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整合力量、加大投入等方面,提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许多高校注重调整充实教学内容,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表现在: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形式单一,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的现象普遮存在

形式单一、讲课乏味的“满堂灌”的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开放性发展,忽视学生的自我内化在政治道德社会化中的重要意义,只注重教育信息从师到生的单向流动,学生失去自主、自觉性。这种教学方式所具有的封闭性、强制性和单向性的特点,导致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中出现口服心不服,表从里不从,甚至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厌倦心理,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WwW.lw881.com

2.马克忍主义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存在形式与内容的严重脱节

一些高校在教育改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堂教学时数多,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纷纷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总课时划分为“课内学时”和“课外学时”,以适应压缩课堂教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的要求。从理论上讲,这样的教学计划可以从课时安排上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满堂灌”的倾向,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但在实际上,目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仍然局限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由于种种原因而被束之高阁。在理论教学学时数减少的情况下,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没有跟上去,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时“课内”、“课外”的划分,实际上成了减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总时数的代名词。

3.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面临诸多实际困难

为了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些教师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如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参观考察、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效果。但是这些活动又常常因课时安排、经费保障以及一些社会因素等方面的问题而难以坚持。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滞后的成因分析

出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在许多高校被忽视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认识上的误区,也有操作上遇到的困难。

其一,在认识层面,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方式所具有的灌精性,使一些人陷入了重课堂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教学的认识误区

理论需要灌输。列宁曾明确指出,“工人阶级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任务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列宁所说的灌输,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通过系统的教育,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传播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去,用以武装头脑,启发觉悟,认清使命,并为实现自己的使命而奋斗。因此,理论灌输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原则。

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方式具有灌输的特征,一些人就误以为,只要搞好课堂理论教学,就能使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他们习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把大学生当作是被动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容器”,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实际感受,以为通过课堂理论讲授就能使学生接受并最终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稳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这种对理论灌输原则的曲解,极大地阻碍了公共理论实践教学的开展。实际上,列宁所讲的“灌输”,是启发广大群众政治自觉的、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联的理论教育,决不是目前这种“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满堂灌”最多能灌输些知识,而无法解决道德情感、理想信念、行为抉择等更深层次的问题。正如列宁所说,“离开工作,离开斗争,从共产主义小册子和著作中得来的关于共产主义的书本知识,可以说一文不值。”由此可见.社会实践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发展的基础,也是达到理论灌输目的的必要途径。实践教学有着理论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富有实效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应该是既有灌输,又有启发,既有严谨的课堂理论教学,又有生动活泼的实践教学。

其二,在操作层面,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宏观性,给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带来了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众所周知,理工类课程实践教学的课堂在实验室或实习工厂。现在,有一些文科专业也尝试建立了实验实习场所,如文秘专业的办公自动化实验室,财经专业的会计实务实习基地,金融专业的模拟证券市场,法律专业的模拟法庭,等等。然而,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或者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普遍规律,或者是经济社会的一般进程和重大事件,或者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因此,其实践教学难以在狭小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里进行,而只能在社会这个广阔的大课堂里进行。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借鉴理工类课程和一些文科专业组织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但难以照搬这些课程和专业组织实施教学的基本方法。这就给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目标确定、内容安排和组织实施带来了一系列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课堂的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堂在社会。但社会并不会自发地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堂。社会生活中有许多有益的教育资源,也有许多可能会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社会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课堂的前提是,任课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目的,对社会教育资源进行取舍。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宏观性和社会生活的广阔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目标、内容的确定和场所的选择要比理工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和生产实习困难得多。

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理工类课程在实验室和实习工厂进行的实践教学,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教学大纲或实验实习指导书。只要任课教师与实验、实习指导教师相配合,就能顺利的组织实施。以社会为课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涉及到校内、校外各个方面,又没有现成的教学大纲和指导教师,单靠任课教师来组织安排是难以胜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怎样组织实施?靠哪些人来组织实施?这是目前困扰许多学校的主要问题。

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目前,理工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已经建立了教学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怎样评价?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同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如何体现共同性和差异性?如何处理好评估指标稳定性与实践活动的创新性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尚待我们进行深人研究。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1.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内在要求。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显著的特点,实践性以及由其所规定的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教条而是作为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和锻炼,加深对所学原理的理解和把握,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二,注重实践教学,是许多国家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趋势。

从20世纪世界各国思想道德教育改革趋势来看,教育模式正在由空洞的虚无缥缈的说教转向人类的社会实践,从书本转向活动,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从知识传授转向社会活动,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思维和抉择能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思想信念、社会情感、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在参与一定的实践活动中、在与外在社会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中能动地产生的,实践是人的政治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和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更应通过实践教学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努力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并巩固正确的理想信念、高尚的社会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三,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

应当承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案例教学”就是常见的一种。这种教学方法选取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使理论教学贴近了社会生活。生动活泼的案例教学虽然有时能给学生亲临其境之感,但它毕竟局限在课堂教学的范围内,终究无法代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切身感受。因此,案例教学虽是改进“两课“理论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并不能代替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实践教学是以引导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为前提的,有助于调动大学生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知与行的统一。

2.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分门别类地设计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

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基础课程。第二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课程,这些课程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这两大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既相互联系,又各有特点。因此,其实践教学环节应各有侧重,不能“一锅煮”。

实践环节的设计应体现时代性、并具有可操作性。各高校应鼓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结合自己所任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提出加强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案,并组织相关课程教师协作攻关,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制订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或实践教学指导书),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有章可循,逐步趋向规范化、制度化。

3.整合学校、社会的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合力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单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调动、利用校内外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社团活动、专题社会调查和参观考察等结合起来,与学校所在地区可供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结合起来,统盘考虑与设计。整合校内外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逐步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只要我们统筹安排,精心组织,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而且可以缓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时间安排上的困难,还可以解决组织和指导实践教学的力量不足等问题,可谓一举三得。

4.加强管理,增加投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必要保障

高校党政领导要认真贯彻教育部“三进”精神,“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证。当前要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创造条件。

马克思课程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语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话语权

这是一个“话语霸权”的时代。在这个跌宕起伏又充满诸多共同性问题的时代里,最令人尴尬的就是在“话语霸权”的强势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患上了某种“失语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肩负着由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向现实的马克思主义过渡和解读的责任,肩负着培养学生认识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精神的责任。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以所谓正统的“教科书式的马克思主义”作为讲坛上的话语材料,势必使得学生的思维指向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差距,势必会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话语权的强弱。

一、全球化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也有一个“话语权”问题。“学术界的马克思主义力图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本文’,先‘正本清源’,然后‘返本开新’,但问题是是否存在这样一个原原本本的‘本文’?而‘现实’更是充满歧义的‘文本’,看一看有关‘全球化’这两个概念解读版本之多就可以理解这其中的困难。”这种困难也恰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全球化的话语权强势下缺乏了话语理论的依靠。而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话语权,就必须破除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之前的某些话语也是有错误的。这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也清楚明确地认识到,并且还为我们树立了科学对待的榜样。“他们说:‘我们两人于一八四五年在布鲁塞尔决定共同来阐述我们的同德国哲学的思想观点相反的观点实质上也就是来清算我们过去的哲学信仰。对于早期马克思的某些错误话语,我们不能把它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更不能把它当作教条来遵奉。

其次,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方法告诉我们不能脱离辨证联系的统一体来一句句地教条式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某个别话语。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本质是要求我们在动态发展中、在相互联系与制约中认识理论观点的价值和意义。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序言中就这样说道:“在事物及其相互关系被看作可变的东西的时候,它们在思想的反映,概念,会同样发生变化和变形;我们不可能把它们限定在僵硬的定义中,而是要在它们的历史或逻辑的形成过程中来加以阐明。”

最后,马克思主义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权。马克思主义原著的话语权不代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话语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等,来确定使用什么类型的话语,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使用的话语权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话语权,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原著的话语权。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话语权是非常有必要强化的,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话语权的造就、形成和运用又往往体现了特定时代的要求,这就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话语在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原著话语权的时代阐释,但在这个话语权的运用中,我们不能忽视对此话语权命题来源的考究以及此话语与不同话语之间的对话和交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权在当代也必须加强,这个话语权不仅体现了时代要求、民族特征,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发展的指导意义。

二、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权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具体体现。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权表现为由过去(特别是改革开放前)的话语强势向现在的话语弱势转变的这样一个递减趋势。

首先,话语强势体现了时代精神的凝聚。任何一门学科课程的话语权都反映了现实环境对该课程理论与效用的回应,同时也反映了这门课程的时代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强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时展中旺盛生命力的根本表现,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凝聚力作用的内在原因。但话语强势并非永远不变,如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强势的衰落也表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而且此话语与时代的要求越来越远去了。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重大问题。

其次,话语弱势体现了时代精神的分散或思潮的多元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非排斥、否定全球化和现代化。但全球化和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质并非只会附庸,也会提出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指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权威,也指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权威。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是不是过时了?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没有过时或不会过时,还不如实事求是地分析究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中什么没有过时,为什么没有过时。所以,笔者认为,转换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表达方式和话语的时代化是全球化时代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话语权威的重点之所在。

在全球化语境的时代环境下,转换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方式和实现话语的时代化,笔者是从以下几点来考虑的。

第一,从众到内化的教育过程。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从众教育是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育者合理地创造有利于影响学生价值体系的环境和空间,使绝大多数学生的意识与社会主体意志相符合的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从众教育如果从话语角度来说,就是构建统一的话语方式和话语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从众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较为统一的意志表达和价值观念,也有利于学生不断完善思想品格和提升道德情操。所以,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从众教育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话语权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但从众教育也会产生诸如对学生个性的否定和抑止等方面的消极作用,所以,在从众教育的基础上,必须采用内化教育的过程,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方式。

何谓“内化”?内化就是教育者把所传授的道理和所激发的情感转变为受教育者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使受教育者从内心产生履行道德准则的自觉性,从而形成道德动机和道德信念。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内化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多采用引导式的话语方式,尽可能在话语运用方式上体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处在同一层次上的交流与沟通,而不是以上对下的强压式的灌输。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表达也要充满真诚和信心,这是影响受教育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只有充满自信和真诚的话语表达,才能使受教育者在“良性”刺激下采取更积极的态度,从而接受更多的信息,产生更多的信息反馈。

第二,分散到趋同的教育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分散式的话语就是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合理地引入其他学科的话语内容或话语表达方式,在话语运用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为轴心,间或使用其他话语的权威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从内容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可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从话语方式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可谓单调枯燥、缺乏生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出该课程话语体系的缺失、话语权威的衰落。所以,分散式的话语方式构建可以从数量层面上来扩大话语使用的范围和运用的力度。趋同的话语方式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整合其他学科课程的话语基础上所要达到的力量凝聚和权威增强。吸取其他学科课程的话语表达最终是要把别的话语强势融人自己的话语表达中,并把其他话语的精华改造成为有自己学科课程特色的话语体系,从而不断实现话语权由单一到复杂、由分散到集中、由弱小到强大的转变。

三、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育者的话语权

教育者的话语权是教育权威的一种体现,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某种程度上的保障。在全球化的时代,教育者的话语权威受到不同的价值思维和利益多元思想的影响。教育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要尽力演好主体“角色”,树立“角色权威”和“话语权威”,用“话语权威”的秘密武器去打开受教育者的心灵大门。“在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米德写的《代沟》中,把文化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后象征文化、互象征文化、前象征文化。所谓后象征(postifgurative)文化是指‘未来重复过去’,晚辈主要向前辈学习;互象征(configurative)文化是指‘现在是未来的指导’,晚辈和前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之间,以当代流行的行为模式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前象征(preifgurative)文化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他们未曾有过的经验。”笔者认为,无论以“后象征文化”还是以“前象征文化”为标准来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育者,教育者都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开阔理论的视野和知识的范围,否则,教育者作为理论的传播者,就很难更好地取得传播理论的效果,教育过程中的话语方式也不会得到受教育者的理解和尊敬,教育的话语权威就会失落;同样,教育者在与受教育者交流中,也不会容易得到一个与自己学生处在同一层面上的交流氛围和话语方式。因此,加强教育者的话语权威是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 转贴于

首先,教育者话语的时代素质。全球化是当今时展的大趋势,这个趋势呈现的是对不同文化与思维的接受、对不同价值与观点的包容。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育者,要想体现自己话语的权威性,就必须学会以不同的话语方式来回应不同的话语要求。教育者话语的时代素质主要体现在话语的时代内容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长期以来变化不大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导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兴趣不断下降。当然,这不完全是教育者的责任,但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通过改变自己的话语方式来影响、改变学生学习兴趣不断下降的这种状态。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科书囿于出版时间和审核过程的限制,所以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反映现时展状态的现实比较而言相对滞后一点。所以,教育者应该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把现实重大问题引人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视野中去,并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依据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本质内涵。这就需要教育者在教育过程的话语表达中要包含时代的内容,教育者自身也要不断培养、提高与时俱进和不断吸纳新知识的能力。全球化时代就是一个以能力为主导的时代,除非你不断地与时代同步,否则就会丧失说话的权威。

其次,教育者话语的理论素质。理论的多元与强势影响也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教育者话语的深刻程度,是依据教育者本人对不同理论的吸纳和理解程度而论的。一个没有理论素质的教育者是很难把现实的问题解释清楚的,更不用说把理论指向到受教育者的实践活动中。可见,理论素质奠定了话语表达的权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者的理论素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者对“过去”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所谓“过去”,是指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态,对“过去”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主要是从“正本清源”做起,区分马克思主义名下的很多非马克思主义,从而才能真正地做好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础理论的研究。但在理解“过去”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必须要反对两种错误的观点,即僵化、教条式的理解和主观、随意式理解。二是教育者对“现在”马克思主义的把握。“现实”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实问题,特别是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相结合的理论体系,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育者在讲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时,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相结合的研究角度来把握马克思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内在联系、逻辑发展过程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全球化时代中、在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新问题。三是教育者对“未来”马克思主义展望和信念。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过程,构想了未来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美好状态。虽然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以西方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世界里面临空前的危机,甚至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衰落了。但事实证明,马克思本人和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马克思依然被评为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共产党宣言》所昭示的“全球化”时代已经成为事实,“共产主义的幽灵”不停地闪现在越来越强大的东方中国。这一切都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社会主义的财富,也是全世界人类的财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而且在话语表达中也要真实、真情地流露这种理想和信念。

最后,教育者话语的批判素质。教育者不仅要会解释一个世界,还要善于打破一个世界。解释世界是教育者传授知识于受教育者的过程,打破世界是受教育者自我创造、自我批评的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者话语的批判,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话语批判中升华自身对理论的认知程度和思考力度。要做到和实现话语的批判,教育者首先要做到“三真”,即真信马克思主义;真情对待学生、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实的反映时代问题、不回避问题。做到此“三真”,教育者的话语批判就会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加强教育者话语的批评性是激发受教育者冲破传统桎梏的重要因子。没有批判性话语素质的教育者是无法亲身体验该批判素质对于受教育者的巨大作用。

四、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受教育者的话语权

随着教育主体论的理论演变,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凸现出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象征文化所要表达的意涵。所以,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话语权也浮出水面来。而且,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权在受教育者那里往往能够得到最好的证明,受教育者的话语权也能从反面来表现教育主体的话语力度和作用。

首先,受教育者话语的多维性及其诉求。全球化的语境下,受教育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要求。这一方面反映了现代语境下的话语自由表达的权利,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话语在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话语权的重塑,是一个以受教育者为出发点的构建之路,是一个以多元话语为基础的话语整合过程。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