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广告心理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2:22

广告心理学论文

广告心理学论文篇1

【论文摘要】作为一门正规的学科,广告学科具有自己独立的品格。其研究范畴包括广告源流研究、广告本体研究、广告传播研究、广告与营销研究、广告与社会研究几个方面。

广告学是新兴科学,自然也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和未知的空白区,但绝不能因此而否定它是一门独立科学。在学术史上,每一门新的学科的建立,既要有其目的性,又要有其条件性。若论条件,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外在条件,表现为社会生活需要、学科本身的发展、学者的研究成效。二是学科自身的条件,表现为学科必须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广告学经过长期的学术积累和沉淀,已经从其他学科中完全分离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最早的广告学论著出现在美国,这不是偶然的,它是与美国高度发展的经济状况相适应的。l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的经济已经高度发达,这在客观上推动了广告学的建立。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的需要,促使了专业广告公司的出现;另一方面,专业广告公司的出现,又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商品经济的高度化发展又给广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需在广告理论上将广告实践中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提高,以便完善广告业本身。所以,19世纪末的经济大发展,在客观上奠定了广告学的物质基础。

有关广告的知识,起初只零星地见之于新闻学科和经济学科的内容中。随着市场经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运用广告来争取消费者,成为企业开拓市场、扩大商品销售的重要手段。由于广告活动的范围日益扩大,广告活动的形式日趋丰富多彩,广告业务不断增加,对广告理论和广告策略的研究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为了加强对广告人才的专业化培养,高等学府也增设了广告专业或开设广告课程。正是广告理论研究的日益发展和广告工作的实际需要,逐渐使广告学成为一门正规的、独立的学科。1869年,费城艾耶父子广告公司的成立,带来了专业广告公司广告专业作业的机制,加速了广告研究的进程。1888年,罗厄尔创办了美国第一家广告专业杂志《印刷者墨计》。19世纪,美国一些有关经济、商业的论著的出版为广告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00年,美国学者哈洛·盖尔在多年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广告心理学》一书;1901年,美国西北大学校长、心理学家瓦尔特·狄尔·斯柯特首次提出建立广告学说的设想,1903年,他出版《广告原理》一书,宣告广告学已具雏形;1902-1905年,美国一些高校,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州大学、密歇根大学和西北大学广告学课程的开设,促使广告学的研究走向深化;1925年,美国广告大师克劳德·霍普金斯的《科学的广告》一书,对广告科学化产生了巨大影响。1926年,美国成立了“全美市场学与广告学教师协会”。随后,英国、法国、日本等经济发达的国家也相继开展了广告学的研究。1938年,美国创立了世界性的广告研究机构“国际广告协会(IAA)”。之后,美国又成立了“广告主协会”、“广告商协会”、“广告实践委员会”等,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广告理论、广告实践等进行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广告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专业广告教育终于在美国完善起来了。据统计,1994年,美国有116所大学开设广告专业,其中有37所设有硕士学位,主修广告的大学本科生共一万三千多人,另有四千五百多人兼修广告和公共关系专业。20世纪中叶,营销学、传播学这两门新学科的形成,也很快被引入广告实践中。后经著名的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克劳德·霍普金斯、雷蒙·罗必凯等在理论和实务上的艰辛努力,广告学的构架和体系得以创立。

19世纪末20年代初,心理学学科的成熟与发展也为广告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心理分析学派对于人的潜意识的研究成果,成为了广告对于消费者受众心理、行为的影响以及对于消费者决策过程影响的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影响人的行为刺激条件,对商品销售方式、商品包装及商品广告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学科大分化也推动了广告学的形成。在学术史上,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走过了一条综合——分化——综合道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社会科学学科独立分化的集中时期。广告学就是适应这一学科大分化的客观形势,把原属新闻、营销、心理学科中研究的广告现象加以综合、抽象和分离,使之具有了独立的学科品位。

广告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尽管人们对广告学的学科性质有不同的看法。但对其研究对象却殊途同归:广告学是研究人类广告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广告活动的特殊矛盾其运动规律,即广告活动和广告事业。

科学都是有体系的。广告学在确立自己学科的独立品格时已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其理论体系分为理论广告学、历史广告学、应用广告学三个层面。理论广告学是运用科学方法,对广告活动中的根本性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的是广告活动的基本规律。它解决了广告认识论的问题,即如何认识广告活动中的各种现象的实质及其规律,是广告学研究的核心。历史广告学侧重研究广告产生、发展以及广告事业变迁的规律。它揭示了广告发展的历史规律,是理论广告学的基础。应用广告学以广告实践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和揭示广告在商品促销中的活动规律。它解决了广告方法论的问题,即如何根据广告活动规律的要求来进行广告活动实践,是理论广告学和历史广告学的落脚点。

由于广告学是在众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和综合性的边缘学科,这就使得广告学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可以作为它的研究方法很多。除最一般的科学方法外,凡是传播学方法、社会学方法、语言学方法、心理学方法、文化学方法、“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都可作为广告学的研究手段。

广告学是关于广告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其研究范畴包括:

1.广告源流研究。研究广告历史运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作为一门科学,广告学无疑要通过对广告历史变迁的科学透视来认识广告的基本历史态势、广告发展的各种因素和未来的走势。这部分内容包括广告的历史变迁、广告业的发展、广告发展的各类条件等方面的研究。

2.广告本体研究。研究广告学的基本范畴与理论。基本范畴是描述、研究某一学科所必需的基本概念,是范畴体系中的主要范畴、根本性的范畴。它们往往相互对立,构成一对互向式的关系,成为该学科的理论框架。研究广告,我们也要研究广告学的基本范畴。一般而言,广告学的基本范畴可分为核心范畴和相关范畴两大部分。核心范畴是构成广告学的基本框架、支撑广告学学科体系的主要范畴,它是广告学范畴体系的主干。它们是:广告主体——谁来做广告,包括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广告对象——对谁做广告,包括广告对象是谁、广告对象有哪些需要、广告对象的消费水平、广告对象对产品的态度、广告对象对广告的态度等基本内容;广告客体——广告什么,具体指广告的内容;广告方式——怎么广告,指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把广告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送给消费者;广告管理——广告监控,只有对广告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保证广告活动正常开展;广告效果——广告效益,广告主做广告的目的决定了广告效果是现代广告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相关范畴是指与广告学直接相关的一些重要范畴。如“市场”、“创意”、“媒体”、“策略”、“受众”、“消费者”等这样一些“基本概念”。现代广告学的基本理论则从宏观上探讨现代广告的基本性质、社会功能、分类、表现形式与方法、运作过程、规律、原则、构成要素,重点研究广告的基本运用原则与方法,包括创意理论、策划理论、设计理论、公众理论、媒体理论、效果理论、定位理论、诉求理论、目标市场理论、广告文案理论、心理理论、促销理论、文化理论等。

3.广告传播研究。广告是为商业营销服务的,准确地说,它是以一种特定的传播方式应用于商业营销的。从本质上讲,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信息传播,而是一种特殊的商业信息传播。一旦人们对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社会传播形态的认识得以确立,广告的传播学研究即成为广告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视点。广告传播研究涉及广告信息的处理(其物化形态为广告作品),广告传播通道的选择(广告媒体),广告信息的到达与接受(广告受众),以及广告效果的达成等诸多方面。

广告心理学论文篇2

【论文摘要】作为一门正规的学科,广告学科具有自己独立的品格。其研究范畴包括广告源流研究、广告本体研究、广告传播研究、广告与营销研究、广告与社会研究几个方面。

广告学是新兴科学,自然也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和未知的空白区,但绝不能因此而否定它是一门独立科学。在学术史上,每一门新的学科的建立,既要有其目的性,又要有其条件性。若论条件,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外在条件,表现为社会生活需要、学科本身的发展、学者的研究成效。二是学科自身的条件,表现为学科必须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广告学经过长期的学术积累和沉淀,已经从其他学科中完全分离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最早的广告学论著出现在美国,这不是偶然的,它是与美国高度发展的经济状况相适应的。l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的经济已经高度发达,这在客观上推动了广告学的建立。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的需要,促使了专业广告公司的出现;另一方面,专业广告公司的出现,又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商品经济的高度化发展又给广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需在广告理论上将广告实践中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提高,以便完善广告业本身。所以,19世纪末的经济大发展,在客观上奠定了广告学的物质基础。

有关广告的知识,起初只零星地见之于新闻学科和经济学科的内容中。随着市场经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运用广告来争取消费者,成为企业开拓市场、扩大商品销售的重要手段。由于广告活动的范围日益扩大,广告活动的形式日趋丰富多彩,广告业务不断增加,对广告理论和广告策略的研究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为了加强对广告人才的专业化培养,高等学府也增设了广告专业或开设广告课程。正是广告理论研究的日益发展和广告工作的实际需要,逐渐使广告学成为一门正规的、独立的学科。1869年,费城艾耶父子广告公司的成立,带来了专业广告公司广告专业作业的机制,加速了广告研究的进程。1888年,罗厄尔创办了美国第一家广告专业杂志《印刷者墨计》。19世纪,美国一些有关经济、商业的论著的出版为广告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00年,美国学者哈洛·盖尔在多年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广告心理学》一书;1901年,美国西北大学校长、心理学家瓦尔特·狄尔·斯柯特首次提出建立广告学说的设想,1903年,他出版《广告原理》一书,宣告广告学已具雏形;1902-1905年,美国一些高校,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州大学、密歇根大学和西北大学广告学课程的开设,促使广告学的研究走向深化;1925年,美国广告大师克劳德·霍普金斯的《科学的广告》一书,对广告科学化产生了巨大影响。1926年,美国成立了“全美市场学与广告学教师协会”。随后,英国、法国、日本等经济发达的国家也相继开展了广告学的研究。1938年,美国创立了世界性的广告研究机构“国际广告协会(iaa)”。之后,美国又成立了“广告主协会”、“广告商协会”、“广告实践委员会”等,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广告理论、广告实践等进行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广告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专业广告教育终于在美国完善起来了。据统计,1994年,美国有116所大学开设广告专业,其中有37所设有硕士学位,主修广告的大学本科生共一万三千多人,另有四千五百多人兼修广告和公共关系专业。20世纪中叶,营销学、传播学这两门新学科的形成,也很快被引入广告实践中。后经著名的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克劳德·霍普金斯、雷蒙·罗必凯等在理论和实务上的艰辛努力,广告学的构架和体系得以创立。

19世纪末20年代初,心理学学科的成熟与发展也为广告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心理分析学派对于人的潜意识的研究成果,成为了广告对于消费者受众心理、行为的影响以及对于消费者决策过程影响的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影响人的行为刺激条件,对商品销售方式、商品包装及商品广告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学科大分化也推动了广告学的形成。在学术史上,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走过了一条综合——分化——综合道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社会科学学科独立分化的集中时期。广告学就是适应这一学科大分化的客观形势,把原属新闻、营销、心理学科中研究的广告现象加以综合、抽象和分离,使之具有了独立的学科品位。

广告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尽管人们对广告学的学科性质有不同的看法。但对其研究对象却殊途同归:广告学是研究人类广告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广告活动的特殊矛盾其运动规律,即广告活动和广告事业。

科学都是有体系的。广告学在确立自己学科的独立品格时已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其理论体系分为理论广告学、历史广告学、应用广告学三个层面。理论广告学是运用科学方法,对广告活动中的根本性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的是广告活动的基本规律。它解决了广告认识论的问题,即如何认识广告活动中的各种现象的实质及其规律,是广告学研究的核心。历史广告学侧重研究广告产生、发展以及广告事业变迁的规律。它揭示了广告发展的历史规律,是理论广告学的基础。应用广告学以广告实践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和揭示广告在商品促销中的活动规律。它解决了广告方法论的问题,即如何根据广告活动规律的要求来进行广告活动实践,是理论广告学和历史广告学的落脚点。

由于广告学是在众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和综合性的边缘学科,这就使得广告学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可以作为它的研究方法很多。除最一般的科学方法外,凡是传播学方法、社会学方法、语言学方法、心理学方法、文化学方法、“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都可作为广告学的研究手段。

广告学是关于广告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其研究范畴包括:

1.广告源流研究。研究广告历史运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作为一门科学,广告学无疑要通过对广告历史变迁的科学透视来认识广告的基本历史态势、广告发展的各种因素和未来的走势。这部分内容包括广告的历史变迁、广告业的发展、广告发展的各类条件等方面的研究。

2.广告本体研究。研究广告学的基本范畴与理论。基本范畴是描述、研究某一学科所必需的基本概念,是范畴体系中的主要范畴、根本性的范畴。它们往往相互对立,构成一对互向式的关系,成为该学科的理论框架。研究广告,我们也要研究广告学的基本范畴。一般而言,广告学的基本范畴可分为核心范畴和相关范畴两大部分。核心范畴是构成广告学的基本框架、支撑广告学学科体系的主要范畴,它是广告学范畴体系的主干。它们是:广告主体——谁来做广告,包括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广告对象——对谁做广告,包括广告对象是谁、广告对象有哪些需要、广告对象的消费水平、广告对象对产品的态度、广告对象对广告的态度等基本内容;广告客体——广告什么,具体指广告的内容;广告方式——怎么广告,指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把广告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送给消费者;广告管理——广告监控,只有对广告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保证广告活动正常开展;广告效果——广告效益,广告主做广告的目的决定了广告效果是现代广告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相关范畴是指与广告学直接相关的一些重要范畴。如“市场”、“创意”、“媒体”、“策略”、“受众”、“消费者”等这样一些“基本概念”。现代广告学的基本理论则从宏观上探讨现代广告的基本性质、社会功能、分类、表现形式与方法、运作过程、规律、原则、构成要素,重点研究广告的基本运用原则与方法,包括创意理论、策划理论、设计理论、公众理论、媒体理论、效果理论、定位理论、诉求理论、目标市场理论、广告文案理论、心理理论、促销理论、文化理论等。

3.广告传播研究。广告是为商业营销服务的,准确地说,它是以一种特定的传播方式应用于商业营销的。从本质上讲,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信息传播,而是一种特殊的商业信息传播。一旦人们对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社会传播形态的认识得以确立,广告的传播学研究即成为广告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视点。广告传播研究涉及广告信息的处理(其物化形态为广告作品),广告传播通道的选择(广告媒体),广告信息的到达与接受(广告受众),以及广告效果的达成等诸多方面。

广告心理学论文篇3

[关键词]广告翻译;研究综述;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2-0146-02

作者简介:郝栓虎(1978-)男,陕西人,石河子大学商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汉翻译和英语教学。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研究者开始对广告翻译进行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是针对广告用语翻译方法论和汉语广告英译中所存在的问题及难点,尚处于广告翻译研究的“起步阶段”。后来,随着广告语言翻译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入,开始涉及广告翻译过程中的原则和标准。然而从90年代后期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到广告翻译疑难问题中,比如意境的可译性、广告语言的艺术性等。本文就中国期刊网上挑选出该领域的86篇研究论文,并对它们进行归纳分析,希望为今后广告翻译研究领域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范围

为了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我国广告翻译研究领域近10年的真实情况,笔者对2000—2009年期间发表在中国期刊网上的有关广告翻译研究的论文进行了整理。具体的方法是在期刊网上用“广告翻译”作为关键词进行论文检索,然后对这些论文进行了阅读、筛选与分类,最后选取了其中的86篇论文作为研究材料,并对这些文章按照外语类核心期刊、非外语类核心期刊(包括学报)、其他期刊三个分类标准对文章进行分类统计。

(二)分析与讨论

1.总体上来看,在近10年期间,我国关于广告翻译的研究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呈递增趋势,特别是2005年以来的5年中所的成果是2000—2005年间的1.6倍,这充分说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和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广告翻译研究的兴趣浓厚,并且使广告翻译研究进一步深化。

2.就近10年来关于广告翻译研究所刊发的期刊来源来看,《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中国翻译》所占的比例是31%。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刊物为翻译研究者提供了有利的学术交流平台,并且这些权威的杂志在刊登广告翻译的研究成果方面始终走在前列,为广告翻译相关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共享搭建了平台。

3.其他外语类核心和非外语类核心期刊,如《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国语》《外语》《外语学刊》《山东外语教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外国语学院学报》和《商场现代化》等体现出对广告翻译研究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对广告翻译研究成果的介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越来越多的外语学习者和外语教学者踊跃参加到广告翻译研究的行列,为我国今后广告事业国际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二、目前我国广告翻译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广告翻译理论

1.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是基于关联准则而提出的认知语用学理论,该理论普遍认为语言的交际其实就是从明示到推理的过程,并不是像传统交际理论所认为的语言的交际就是一个从编码到解码的过程。关联理论的核心就是寻求最佳关联,也就是说所有的交际行为都会产生一个最佳相关性的期待,如果接受者明白交际者的交际意图,那么就必须在交际双方共知的认知环境里找到交际者双方之间的最佳关联。同时还必须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所隐含的意义,实现交际的最终目的。广告其实就是一个“AIDA”的过程,即受众者的注意(Attention)—兴趣(Interest)—购买欲望(Desire)—采取行动(Action)。这个过程清楚地揭示了广告接受者接受一则广告的心理过程。但是由于英汉在语言文化上存在着差异以及广告文体自身特有功能,广告翻译很难实现最佳关联,这时翻译者就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变通,采用改写或重写的翻译策略(刘芳,2008)。

2.功能派翻译理论。20世纪70年代有些翻译学家曾提出翻译批评应该根据“特定的翻译目的”来重新展开。在这一思想的启发下,赖斯的学生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著名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它是功能派翻译论的核心思想,指出在翻译过程中,如果目的法则要求译文与原文的功能不同,那么忠实法则就不再适用;如果目的法则要求译文不够通顺,“忠实法则”从属于“连贯法则”,但二者都必须服从目的法则。从中可以发现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三个法则是怎样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贾文波,2005)。

3.文化学派翻译理论。广告翻译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研究广告翻译时,必须考虑民族文化差异因素,也就是文化学派翻译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比如,胡作友先生就从视界融合视角来研究跨文化交流中的广告翻译,他提出广告翻译的实质是传递广告的生命,使之在新的文化中得以生根、发芽、成长,得到译语读者的喜爱、呵护,并使他们付出实际行动(胡作友,2007)。因此,广告翻译者必须融合作者、译者与读者的视界,以读者为主体,充分考虑其接受心理与审美要求。译者在进行中文广告英译时,必须体察英汉民族文化中人们不同的心理期待,认知了解广告创作者和目标受众的文化语境,选择合适的语言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

以上情况表明,我国广告翻译研究正在朝着理论化深度发展,但从研究的方法上看,基本上都是质化和非材料性研究,研究方法过于单一。

(二)广告翻译的原则

由于广告文体的特殊性,所以广告的翻译原则也有别于文学和科技翻译的原则。通过对收集到的文章进行研读,对广告翻译的原则进行了归纳总结,得出广告翻译遵循的原则有变通论、简洁论、对等论等。

1.变通翻译理论。

由于不同国家人们的语言、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存在差异,翻译时必须适当变通,使译文符合当地的文化习俗,激起人们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欲望。英汉广告翻译过程中需要变通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广告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导消费者购买产品或者服务,文字只是一个手段。因此,翻译广告时就不应该拘泥于文字层面上的对等;第二,广告语大多数都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是语言的精华,如果不变通的话,就不会有出神入化的译文(李克兴,2004)。另外,有的研究者认为就某些特定的广告,变通可能是翻译的惟一出路,特别是以下几种:(1)利用有些知名品牌的文字构成而展开的广告;(2)利用谐音创作的广告;(3)含有浓重民族文化色彩的广告;(4)使用双关语的广告(杨全红,2000)。

2.简洁翻译理论。

广告要做到语言简练意思清晰,吸引广大受众者的注意,有利于他们识别和记忆,因此广告语言的写作应遵循KISS原则,也就是“Keep it short and sweet”(曹顺发,2002)。大量有关广告翻译研究的文章几乎都涉及到简洁问题,比如,李国庆提出英语广告则用词简单,以口语型为主,而汉语广告往往用修饰语来加强语气,说明产品特征。许多汉语中的主谓词组可以直接翻译为英语的形容词。像“效率高、速度快、行动灵活”可译为“efficient,fast and handy”(李国庆,2008)。另外,著名的学者张基佩先生也曾指出:英汉广告在语言上有很大的差别,汉语广告中经常使用大量的四字结构,利用排比、重叠等修辞手法来加强语势,但是英语语言却没有汉语这些特点。因此在翻译汉语广告过程中,应抓住中心意思,围绕中心词引出其他方面(张基佩,2003)。

三、我国广告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广告翻译的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

从目前所收集的研究资料来看,我国广告翻译研究在理论层次上需要加强。目前大多数论文对广告翻译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就某些翻译实例做出总结性描述、阐述研究者个人的心得体会,与此同时,对广告词汇、句式、修辞手法的翻译问题的研究占到42%。值得一提的是,广告翻译的研究成果值得肯定,但是在这些研究中有许多重复性阐述,研究者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有待进一步拓宽。

(二)广告翻译研究缺乏创新意识

有些论文选取的翻译例句,有浓厚的模仿痕迹。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分析,发现有些汉译英译文实质上就是对广告做了回译,甚至有些译例只是替换了原来的品牌名称而已,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这种人云亦云的研究方法不但有悖法理,而且还不利产品或者服务的促销。

四、结语

通过对我国近10年来广告翻译研究论文的归类和分析,发现这些研究成果值得肯定,但是在这一领域还存在上述的问题以及有待改善和提高的方面。今后的研究者应从更新的视野和更高的视角来研究广告翻译,促进广告翻译这一领域的发展。笔者认为,研究者应该在增强学科独立意识的同时,更需要把广告翻译理论、批评和实践结合起来,加强三位一体的学科建设,使这一学科建立在语言学、营销学、社会学、美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跨学科理论之上。

[参考文献]

[1]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刘芳.从关联理论看广告翻译[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34-38.

[3]刘杰辉.从功能角度论广告的翻译[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153-155.

[4]胡作友.从视界融合看跨文化交流中的广告翻译[J].学术界,2007(5):216-222.

[5]李国庆.从文化语境层面谈押头韵广告语篇的翻译策略[J].外语学刊,2008(11):128-130.

[6]张敬.对文化语境的认知与广告语篇的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9(5):29-31.

广告心理学论文篇4

关键词:接受美学;目的论;广告翻译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9-0170-02

当今社会,广告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与日俱增,外国商品也不断地融入中国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广告在产品促销和繁荣市场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广告翻译的地位也随之显得越来越重要。

翻译本非易事,广告的翻译尤为困难。广告翻译过程潜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翻译的不同目的,会影响译者对广告翻译策略的选择。事实上,进行广告翻译的译者必须关注广告中涉及到政治观点、生活方式、宗教观念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要遵循社会文化习惯和迎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这和接受美学和目的论这两种理论的精髓不谋而合。鉴于此,结合一些实例,本文以接受美学和目的论这两种理论为支撑,对广告翻译进行研究。

1 接受美学视角下以读者为中心的广告翻译

作为对传统翻译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和翻译理论研究的有益补充,由Jauss和Iser所提出的接受美学理论无疑为广告翻译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接受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联邦德国,作为该学派最主要的理论代表之一姚斯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者关系之中,读者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读者的“期待视野”。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它决定着读者接受能否实现,以何种方式、何种面貌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效果如何。意义产生的关键是“视野融合”,即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与本文或生活实践视野的交融和相互影响。接受美学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下的“作者中心论”,认为读者才是翻译过程中的中心环节。这对于指导广告翻译实践中文化差异的处理的若干精义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任何读者在进行阅读活动之前,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作品产生特定的期待视野。今日的广告翻译面向的是更广泛、更多阶层的大众,接受美学强调以读者为中心,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情趣,要求作家赋予作品足够的意义“不确定性”和“空白”,召唤读者潜在的想象力,达到作品的预期效果。对目的语读者的关照首先在于对文化差异和文化禁忌的考虑。以商品名翻译为例,把“五羊”牌自行车译为“Five Rams bicycles”;“芳芳”牌唇膏译为“Fangfang”。这些商标牌号在汉语文化中有着不错的联想,却有悖于英语文化,因为“ram”含有碰撞的意思,而“fang”指毒蛇的尖牙。试想有谁敢买乱碰撞的自行车、有毒的唇膏呢?由于翻译中出现的这一败笔,产品的销路大概是不难想象的。

总而言之,接受美学理论为广告翻译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它对广告翻译的最大启示是把重心移向读者。译者应以读者为中心,揭示出广告的信息和价值,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经验,唤起他们对产品的渴望和想象。因此,译者必须具有足够的审美素养和语言文化的驾驭能力。在迎合读者口味的同时,译者还应构建出适当高于读者“期待视野”的文本,提高大众的品位,在吸引和说服消费者的同时推动文化进步。

2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目的论( Skopos)于20 世纪70 年代由德国的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提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主导理论。它强调翻译要以读者和读者文化为中心,而不是把“信”和“忠实”作为首要的标准。即“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广告翻译属于应用翻译,特别强调信息的传递, 侧重信息传递的内容和效果,文本的“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突出。广告翻译是要实现译文预期目的,在译语文化环境中再现原语广告劝诱功能,其最终目的是影响消费者心理,诱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可见,功能目的论为广告翻译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运用目的论进行广告翻译研究具有较强的合理性。

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存着一种不完全对等性,因而各自群体对待自然和社会的态度当然有异,双方读者对广告文本的“期待视野”也不会完全相同。所以在进行广告翻译时,仅是做到“信息对等”是不够的。广告翻译的首要目的就是:跨越文化障碍,以实现源语广告在目的语文化中的促销功能,实现译文的预期目的和功能为中心,以译文读者为目标,以目的语言、文化为取向,由译者灵活地采用翻译策略,在译语文化环境中再现原语广告劝诱功能的前提下, 再现其信息功能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根据目的论,翻译应遵循三个法则:目的、连贯和忠实。其中目的法则是最高法则, 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从属于目的法则。目的法则认为任何翻译行为都是有一定的目的,且这一目的决定整个翻译的行为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在翻译“轻身减肥片”时,为迎合大众心理,译者必须作出适当的变通。该药品属于杭州中药二厂的拳头产品,其原有译名是OBESITY-REDUCING TABLETS。该译名会使西方人认为此药专给特胖的人吃的,所以许多胖人碍于面子,并不会去选择此药。为此,根据目的论法则,我们可以考虑该药除了能治肥胖症状之外,还有减肥的功效,为投顾客之所好,将译名改为Slimming pills,就会使得其销售状况大大改善。

在广告翻译时必须明白,国际间的相互了解是不均衡和变化的。当读者对于异域文化的了解和接受能力发生变化时,对广告语中文化因素的处理也应随之改变,以确保迎合受众审美情趣,最终达到宣传的目的。

3 结语

广告翻译有其内在的法则,而接受美学和目的论对广告翻译有极强的指导作用,两者有着内在的统一性。目的论帮助我们明确翻译的最终目的与价值;而接受美学则指明了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及价值。在广告文体的翻译中始终明确和谨记翻译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充分注意原语与目的语的文化差异并关照读者的接受能力及期待视野,有助于提高广告文体翻译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梁婷.英文广告实用手册[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 陆全.谈广告汉英翻译的变通[J].山东外语教学,2000,(1).

广告心理学论文篇5

企业导向阶段:传播的一元功能

企业导向阶段的营销观念一切以企业为中心,包括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生产观念是以生产者为中心的企业经营思想,认为消费者会接受任何买得到、买得起的产品。因此,经营者主要注意力集中在追求生产率和建立广阔的销售网络上。产品观念是以产品为中心的企业经营指导思想,认为产品是最重要的因素,消费者总是喜欢质量最优、性能最好的产品。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企业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产品的精心制作上,根本不去考虑市场上的消费者是否真正接受这种产品。推销观念是以销售为中心的企业经营指导思想,认为消费者通常有购买迟钝或抗拒购买的表现,如果听其自然,消费者不会购买本企业太多的产品。因此,企业必须大力开展推销和促销活动,剌激消费者购买。

广告理论酝酿于生产观念和产品观念时期,成长于推销观念时期,1900年美国学者哈洛盖尔在多年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广告心理学》一书;1901年,美国西北大学校长、心理学家瓦尔特狄尔斯科特在芝加哥的一次集会上,首次提出要把广告活动和广告工作的实践发展成为科学,1903年,他写成广告原理》一书,书中首次提出了科学广告的一般原则,第一次把广告当作一种学术理论来探讨。1905年,约翰肯尼迪为广告下了‘印在纸上的推销术”的不朽定义。908年,斯科特又编撰出版了广告心理学》一书。在1902年4905年,美国的加州大学、密西根大学等高校开始讲授有关广告方面的课程。所有这些努力,为广告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23年,霍普金斯科学的广告》一书出版,对广告科学化产生了巨大影响。1926年,美国成立了‘全美市场学与广告学教师协会”对广告学开展了更加广泛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写出了一批广告学的教材和书籍。随后,英国、法国、日本等经济发达的国家也相继开展了广告学的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许多广告人也开始对自己的从业经验进行总结,构建了众多流派的广告理论,如拉斯克尔的硬性推销理论”罗必凯的软性销售理论”

广告功能是伴随着广告的产生而显现的。从远古时期开始,广告就一直在自我摸索,寻找规律。经过最初自发的叫卖广告,到以印刷报纸为标志的近代广告的发展,近代广告媒介、广告公司、广告教育和管理开始成熟这一系列漫长的过程,终于出现了富有指导意义的广告理论,使现代广告步入了理性的经济时代。尽管广告的早期历史不详,但从广告词源上仍然可以追溯其最初的功能。据考证,英文广告一词,源于拉丁语“dverture”意思是‘我大喊大叫”约在1300年4475年中古英语时代出现了“dvertise”一词,最初含义仅是‘某一个人在注意某一件事”后来延伸为使某件事为大众所知悉”或使某人注意到某件事”17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商业活动,这一词得以流行,约在18世纪初,广告真正与商业活动联系在一起,原来带有静止意义的advertise被人们赋予了现代意义,转化为有活动色彩的Advertising”,广告己不单指某一个广告,其更多的是指一系列的广告活动。可见,人类最初的广告活动,由于生产力还相对落后,经济不够发达,广告基本是以简单告白为主的,广告着眼于商品信息的传递,其功能单一,仅仅限于传播信息。

20世纪初,伴随着大规模生产的兴起,广告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被正式确立,并逐渐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但在生产观念和产品观念时期,企业的主要精力还是着眼于生产,以向社会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为己任,广告也仅仅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诚如当年福特所说的不管顾客需要什么样的汽车,我只有一种黑色的”在求大于供的市场背景下,广告传递商品情报,仍然承担着商品信息告知的使命。

消费者导向阶段:传播、营销相统一的二元功能

消费者导向阶段的核心营销观念是市场营销观念,认为要达到企业目标,关键在于断定目标市场的需要,并且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顾客的需求,被公认为是现代市场营销学的第一次革命”这一‘革命”要求企业把市场在生产中的位置颠倒过来,过去市场是生产过程的终点,而现在市场则成为生产过程的起点;过去是‘以产定销”而现在是‘以销定产”过去高压式的‘硬卖”转变为现在诱发式的‘软卖”整个营销活动建立在如何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出发点、以顾客为中心、整合营销、盈利性是市场营销观念的四大支柱。

消费者导向阶段是广告理论的成熟时期。20世纪40年代,罗瑟瑞夫斯提出了独特的销售说辞”理论,在这个被称作‘产品至上”的时代,曾经一度执掌了广告理论的牛耳。随后,形象时代到来,大卫奥格威、李奥贝纳、韦伯扬、威廉伯恩巴克等这些来自广告行业一线的广告大师,结合各自多年丰富的广告实践,以各种方式,夯实了广告理论大厦。大卫奥格威创立了品牌形象理论,李奥贝纳建立和发展了芝加哥广告学派”韦伯扬贡献了广告创意‘组合说”威廉伯恩巴克的广告理论被总结为ROI论……这些理论不仅在广告实践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作为现代广告理论中的经典而被后人传诵。20世纪70年代,艾里斯和杰特劳特提出定位”概念,并写了一系列名为定位时代》的文章,倡导起定位理论。2001年,在美国营销协会举办的20世纪营销理论的评比中,定位理论被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定位理论一改先前的广告理论由内向外一一从产品出发思考的模式,转而由外向内一一从消费者出发进行思考,改变了广告的发展,标志着策略至上时代的来临。1993年,美国西北大学的舒尔兹教授首次提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将与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有关的一切传播现代广告。

活动一元化:一方面把广告、促销、公关、直销、CI、包装、新闻媒体等一切传播活动都涵盖到营销活动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则使企业能够将统一的传播资讯传达给消费者。

事物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固然是由事物本身内在因素所决定的,但这是潜在的,要使事物的某种功能显现并且明确,人的需要则起着至关重要的确定性作用。而事物的潜在的功能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不同时期的人的需要和同一时期不同的人的需要也是千差万别的,因而,事物的功能的显现就会呈现出主次、变化和不断丰富的特点。广告的功能也是如此。

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竞争的加剧,推销观念兴起。此前,约翰肯尼迪提出的广告主张广告是印在纸上的推销术”在理论上首次鲜明地表述了广告促销功能,得到广泛认同。拉斯科尔倡导的顿性推销理论”也迅速得以普及,更加明确地把广告的功能从单纯的‘传播”中提升出来并引向营销”随后,霍普金斯科学的广告》出版,倡导预先占用权”认为广告的唯一目的便是实现销售,使得广告的基本功能进一步由‘传播”偏向于营销”20世纪60年代初,在市场营销观念勃兴的背景下,罗瑟瑞夫斯出版了实效的广告》把他提出的独特的销售说辞”浓缩为USP,鲜明地亮出了实效”的广告哲学,认为只有最终吸引人们来购买广告商品,广告才算有‘实效”广告成功与否,实效”是判断的基础。葛里宾则非常注重文字的力量和趣味性,认为广告的根本力量在于其文字的力量,并由此给出了一个广告人的定义:广告人就是把组合的文字放在一起以说服别人去购买商品的人。

20世纪60年代被誉为广告‘创意革命时期”也是市场营销观念高歌猛进的时代。‘创意革命时期”的三位代表人物和旗手——李奥贝纳、威廉伯恩巴克、大卫奥格威相继提出了各自的广告学说,在进一步肯定广告营销功能的基础上,提出广告营销与传播的双重功能。李奥贝纳强调发掘产品与生俱来的戏剧性”相信如何表达”与表达什么”同样重要。威廉伯恩巴克认为,仅有独特的销售说辞”是远远不够的,广告的处理方式与所说的内容同样重要。他解释说:‘你没有吸引力使人来看你的这页广告。因此,不管你在广告中说了什么,你都是在浪费金钱。”虽然大卫奥格威斩钉截铁地说过‘广告的目的就是为了销售,否则就不做广告”但他同时又提出了品牌形象论,认为任何一个广告都是对品牌形象的长期投资。从长远看,广告的目的再也不是直接追求短期的销售效果,而是传播品牌信息,扩大品牌知名度,提升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把管销”与传播”的双重功能并置于广告之上。

广告心理学论文篇6

关键词:心理学;经济学;中国广告学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construction, use of advertising product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during the operation of business. For advertising knowledge, also become the enterprise related department personnel must master the knowledge of advertising, in addition to simple advertising knowledge, also relates to the knowledge of psychology, economics, art and journalism.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foundation in the research on China's advertising started, and analysis of a comprehensive carding two construction several historical and academic history in the process of meaning in Chinese advertising, so that the relevant staff to better grasp.

Keywords: psychology; economics; Chinese advertising

[中图分类号] F71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几年来,企业对于广告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广告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是研究广告活动的历史、理论、策略、制作与经营管理的科学。一些与广告有关的知识,比如说新闻学、心理学等,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偶尔会在经济学科中出现,而且尚不能形成一定的系统。到现在为止,广告知识仍是这些学科的组成内容之一,如新闻学、市场学、企业管理学、商业心理学等都论述到广告的内容。

一、我国广告学研究的起步和发展

我国最早出版的广告学研究专著是由甘永龙编译的《广告须知》。正本书的篇幅不大,书中提到广告是:“将有关发卖品之事实,布告于公众,并宣传其价目也。”对广告学研究最早的团体是1918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它把广告作为新闻学研究和教学的组成部分。1919年12月,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所聘的导师之一徐宝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全面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全书共14章,其中把《新闻纸之广告》列为第10章,予以专章探讨。徐宝璜认为“求一报广告之发达,应先求其销路之推广”。

此外,为早期广告学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还有新闻界名人戈公振。他在1927年出版的《中国报学史》中,利用丰富的广告史料,较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广告学的理论和观点,并着重论述了广告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价值。他认为,“广告为商业发展之史乘,亦即文化进步之记录”,“不仅为工商界推销出品之一种手段,实负有宣传文化与教育群众之使命”。他还强烈抨击了“不道德与不忠实之广告”,“不但为我国实业界之大忧,亦广告界之大耻”。

稍后出版的广告学专著还有1929年出版的蒯世勋的《广告学ABC》、1930年出版的刘葆儒的《广告学》、1931年出版的孙孝钧编的《广告经济学》、1933年出版的王贡三的《广告学》等。但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告学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非常有限。

二、心理学与广告学的科学化进程

虽然心理学作为一门严格的科学的历史并不漫长,但是却从一开始出现就与广告学息息相关。广告学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如果缺少了心理学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工具作为支撑,那么广告学成为一门学科的时间可能还要延长一段时间。而心理学成为广告的一个重要学术源头,起初是发生在西方的事情,主要由早期留学生的译介和转述。这些留学生的主要代表就是孙科和师泉,孙科和师泉分别在《建设》月刊和《东方杂志》上发表的《广告心理学概论》实现了广告心理学在中国的引介。

孙科和师泉仅仅是将广告心理学引介到中国,却并没有对其作更多的研究。对广告心理学实施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标志是由唐开斌和吴应图所翻译的井开十二郎的《广告心理学》和斯科特的《广告心理学》两本著作。前者虽然不是广告心理学领域的学者,但是其书中对经济、商品、联想以及表现等广告学的核心内容的表述却尤为深刻,加上译者译笔流畅,堪称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版的唯一一本译自日文的体系性广告学著作。而由吴应图所翻译斯科特的《广告心理学》,更是为此书赋予了本土化的亲和力和可读性,加深了心理学在广告业界中的实用价值。

三、经济学与广告学的现实关联

许多人都将广告看作为“商战的利器”和“提倡国货的手段”,这是因为广告学除了与心理学有密切的关系,与经济学的关系也是不容忽视的。作为一种商业现象,广告公司、媒体等也逐渐成为了广告活动的主体,由此可见,单纯的从新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对广告进行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此项问题的认识,在早期广告学研究中就有了清楚了认识。比如说孙孝钧的《广告经济学》和何嘉的《现代实用广告学》,目前,经济学已经成为了一门当之无愧的“显学”,但是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却并不是十分顺利的。从起初的“平准学”、“理财学”到后来的“经济学”、“生计学”,最后到现在的“经济学”。孙孝钧的《广告经济学》可以说只是一本普通的广告学教科书,全书中也只是围绕经济学广义和狭义的概念进行阐述和替换,虽然如此,这本书却让人们看到了,谈论经济学已经成为了一个时髦的事情,是让商学领域的广告研究更加繁荣的基础。此外,便是何嘉的《现代实用广告学》,该书的创作具有一定的经济学背景,,得到了政界、商界、学界许多名流的重视与题词,其在商界的交往尤其使得本书标榜和突出商业上的“实用”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利用广告宣传产品必然会得到企业领导人员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人员必须要对广告学的知识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并将其合理的应用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尽可能将其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祝帅.心理学、经济学与早期中国广告学的发生[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0(05)

广告心理学论文篇7

[关键词]广告学 教学改革 网络课程 教学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我国的飞速发展,利用网络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并越来越多地进入到日常教学中来,网络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广告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行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意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作为向广告行业输送专业人才的广告专业教育,面临着“优化教育机构和课程设置,提高广告师资水平,改革教材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广告新媒体研究,促进现代科技在广告专业教育中的普及和运用”的任务。建设广告学网络课程,可充分依托现代科技在教学中的优势,探索新型的广告学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此,我校的广告学系列课程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借助学校提供的4A网络教学平台,积极开展广告学网络课程建设,尝试利用网络进行辅助教学,目前已初步建成《广告学概论》、《广告文案写作》和《广告心理学》3门网络课程,并已在教学中应用,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本文结合上述3门广告学网络课程的建设,就如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广告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谈谈自己的实践与体会。

一、4A网络教学平台是先进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改革的有效工具

4A网络教学平台是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工具。所谓网络课程,“简单地说就是以网络为媒介的课程……是传统课程在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重建,是教师、学习者、媒体教材和网络学习环境四者持续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与内容的总称”。

4A网络教学平台始于国家教育部2000年启动的“面向21世纪教学振兴行动计划”,是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共同负责研发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它是学校以课程为基本单元,进行全面教学质量管理、全面教学资产积累、全面教学风采展示的校园课程资源管理中心。

4A分别指代Anyone(任何人)、Anywhere(任何地方)、Anytime(任何时间)、Anything(任何内容)。4A网络教学平台在功能设计、技术架构和用户数量方面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是国内主流网络教学平台之一。主要由课程管理系统、作业系统、答疑系统、考试系统、评价系统等组成。其设计理念先进,设计基本出发点在于网上教学不仅仅是将教学内容在网上,更多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沟通与交流。同时,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如作业、考试、答疑、笔记记录等,都能在网上得到良好的支持,为教师在网上实施教学提供了全面的工具支持。

我们的广告学网络课程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借助了这一平台实施了广告学理论课程教学的网络化。由于我校的广告学专业以艺术类招生为主,学生的高考文化课分数偏低,文化基础较差,理性思维相对较弱,理论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而我们通过网络课程的建设,建立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形式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将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形象化、生动化,切实提高了广告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广告学理论课程网络教学的设计策略

1.课程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中心

网络教学结束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网络教学模式。它改变了教师的施教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网络教学环境中的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已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因此,我们在建设广告学网络课程时,始终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来思考。学生喜欢怎么学,愿意学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依托网络技术手段实施有效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怎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照顾到个性差异,等等。为此,我们在对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广告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策略。

2.课程内容设计:自主化、情境化

网络教学突破了以教室为中心而形成的“同一时间和地点内教与学”时空的限制,建构起了无围墙无时空的“虚拟教室”。网络教学提倡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处在分离状态,如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呢?我们认为,教师在这“虚拟教室”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和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对此,我们在“课程信息”模块中将每门课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考核及评价方法等在线,要求学生了解每门课程的学习目标、教学活动日程安排、课程阶段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的方式与内容;在“课程学习”模块中,我们不仅要求课程内容的系统和完整,更注重向学生告知每门课程每个章节的学习难点和重点,并使每章的内容都设有扩展知识,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和相应的网址,对于同一知识内容,提供不同角度的解释和描述,让学生在对多样看法进行交叉思考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利用4A网络教学平台良好的开放性,我们将广告学界与广告业界的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及时上转补充到扩展知识中,做到课程的教学资源始终处于动态调整的状态,以期教会学生对信息及资源进行思考、整合和吸收,为学生营造了探索与创造的空间。

鉴于广告学理论课程比较抽象难懂,艺术类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有畏难情绪的现状,我们结合其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通过将理论教学情境化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据研究表明,文字描述性的情境或案例由于表述的过于简化以及不够准确,所以容易使问题脱离了原本复杂的真实情境,并容易导致学生的片面理解,妨碍知识在具体情境中的有效迁移。多媒体形态,尤其是视频形态的情境、案例可以促进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能有效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利用4A网络教学平台丰富的信息技术手段对课程的内容作补充与拓展,在“资源库”模块中分别对《广告学概论》、《广告文案写作》和《广告心理学》课程安排了相关的视频广告资料,借助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形式对理论内容作了形象化的演绎与延伸,使抽象的广告原理、规则、概念等变得具体化和可视化,给学生以感性认识来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切合了艺术类学生擅长形象思维的学习特性。

3.教学活动设计:参与式、竞赛式

网络课程建设中教学活动的合理设计,将更进一步实现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助学、导学作用,重视问题与回答方式的设计,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度是网络课程的一项设计原则。在《广告学概论》、《广告文案写作》和《广告心理学》课程的活动设计中,我们首先在每个章节的内容之后都附有课后练习与思考题,并在4A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交流”模块中设立了讨论区,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互提供了场所。网上交往的虚拟性使人与人的交往变得自由、平等,有助于消除师生间的隔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意识,深受年轻学生的喜爱,可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与延伸。在讨论区中,学生分别对课堂上有疑难的内容提出问题,或就课后思考练习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则及时回复,对学生的疑难与看法进行一一解答,并可将它们进行再次延伸,进一步提高问题的难度,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思考。与此同时,我们还把《广告学概论》、《广告文案写作》和《广告心理学》课程近几届学生的优秀作业上传到“作业”模块供后学者学习讨论,并欢迎后学者进行点评,教师则认真做好讨论的组织和引导工作。这种教学活动因消除了课堂教学中面对面发表已见的顾虑,同时又因可比性和借鉴性较高,同学们的参与积极性很高涨,唇枪舌剑,各抒己见,有助于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学习经验的交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和“发现学习”。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提高他们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广告实践的能力,我们结合《广告学概论》、《广告文案写作》等课程的理论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的广告大赛。为了便于组织参赛,我们以课后作业为形式要求选修课程的同学全体参加比赛,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各类比赛的信息、开展教师的个性化辅导和学生之间的即时交流。近三年来,我们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的广告大赛,如世界华人大学生广告“金犊奖”和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获奖颇丰,捷报频传。通过竞赛,使学生运用、检验了所学的广告学专业理论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结语

通过《广告学概论》、《广告文案写作》和《广告心理学》4A网络课程的建设,我们体会到网络教学具有学习资源丰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操作使用方便、交互性强等优势,“实现了从手段到环境、内容、方法的质的变革”,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为广告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工具。

参考文献:

[1]国家工商局,国家发改委.关于促进广告业发展的指导意见[J].现代广告,2008,(6).

[2]陈宝军,杨改学.试论网络课程的教学交往本质[J].中国远程教育,2003,(1).

广告心理学论文篇8

关键词:广告创意;共鸣;机制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0日

一、广告创意与“共鸣”论

1、广告创意的概念认知。关于广告创意的概念,综合广告创意的形成过程和特征与作用,笔者认为广告创意即在广告活动中通过巧妙构思,运用简洁、生动、诙谐的广告语言和符号突出广告主题,对广告创作对象进行想象、加工、组合和创造,使商品潜在的现实美(性能、品格、包装、服务等)升华为消费者能够感受到的思维活动过程。

2、“共鸣”论的理论认知。“共鸣”源于声学中对声音共振现象的表述,而后引入到文学艺术领域,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标志,也是优秀艺术作品达到高水平状态的心理体验。把文学艺术上的“共鸣”原理引入广告传播领域就有了“共鸣”论,“共鸣”也就成了广告创意的经典法则。“共鸣”论主张对目标受众珍贵的、难忘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感受的传达,以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回忆,与此同时表达出商品特定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形成目标对象的移情与联想效应。把受众心理与商品联系起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通过广告与生活经历的共鸣而产生效果和震撼是实现这一联系最好的策略。

二、“共鸣”论的形成机制

广告是信息传达的过程,更是情感与文化沟通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涉及三个角色:广告主(客户)、广告组织(商)、广告受众(消费者)。广告主是信息传达的源点,负责提品信息,要求商提供有创意的广告使信息被受众接受并认同。广告组织是信息加工者(加密者),一方面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广告服务;另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客观的信息服务,广告组织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在塑造品牌和创造品牌价值。广告受众是信息传达的宿点,负责信息的收集与消化(解密),其需求是市场行为的驱动力。

在这个信息传达过程中,信息知晓是容易的,使人理解、信服、渴望、行动是困难的,塑造品牌和创造品牌价值是更困难的,“共鸣”论就是能解决这种困难的有效途径,使广告主和广告受众的理性变得感性起来,产生更多思想和文化的共鸣。

三、“共鸣”论构成要素

1、需求。人的需求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原动力,也是广告开展的驱动力。广告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各方(广告主、广告、受众、行业机构和政府管理机构)都有参与理由,特别是最基本三方:受众、广告主、广告。

在“共鸣”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受众需求。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消费行为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社交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消费者的需求包括对商品的基本功能、安全性能、便利性、审美与情感功能、社会象征性及享受服务等需求,这是“共鸣”论的着力点;其次要考虑广告主的需求,广告对广告主来说是一种投资行为,为了促销和提升企业形象,广告主的需求是“共鸣”论的发力点;再次要考虑广告的需要,广告是广告商的生存来源,广告是“共鸣”论的借力点。只有实现和满足三方需求和实现各自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共鸣”。需求是构成“共鸣”论的基础要素。

2、情感。有专家认为现代社会已进入到情感消费阶段,广告中的情感诉求也备受青睐。这里的情感消费就是菲利普・科特勒所持的感性消费观点,他把人们的消费行为分为量的消费阶段、质的消费阶段和感性消费阶段。当然,情感也有消极和积极之分,“共鸣”论是激发受众积极的情感,满足其自尊、自信的需要,让这种良好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渗透到受众的消费行为中去。

“共鸣”论中的情感元素是联系广告主和受众的特殊介质,在实际操作中应关注以下几点:符合受众的文化特征;引起受众积极的情感体验;与产品或品牌相结合;适合产品的生命周期。情感元素的使用最适合产品的成熟期,有利于提升产品的形象。豪尔・内利曾说:“有效的广告就是使某些人领悟到某些东西……所有的广告都是一些情感,一些广告则全部是情感。”可见,情感是构成“共鸣”论的关键要素。

3、文化。广告在发挥交流沟通渠道作用时常常面临这样的窘况:一个创意在这里是成功创意,能够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塑造优秀的品牌形象,放诸别处却可能收效甚微,甚至失败。究其原因,是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国”,未能有效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所以广告创意要注重文化沟通甚至跨文化沟通。

广告与市场细分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一个广告都力图使自己所要说服的对象产生某种共鸣。广告传递的是有关某一品牌的文化信息,但实际操作中对各种文化的解释和表现的方式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广告创意与表现中,必须深入理解受众的文化并熟悉其文化表现。特别是在情感诉求中,情感元素必须符合受众的文化特征,才能真正实现积极有效的文化沟通。由此,文化是构成“共鸣”论的核心要素。

四、小结

广告信息传递的过程不仅是广告参与者需求实现的过程,也是情感沟通和文化沟通的过程。“共鸣”论的成功运用不仅使受众理解广告承载的理性信息,更使其被广告所承载的感性信息打动,从而把认同感延伸到品牌和产品中去。“共鸣”论的应用在形成企业品牌效应方面作用是突出的,尤其适合大众化的产品或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福宝.广告创意常用策略及其心理学基础探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