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初中体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3-25 10:45:05

初中体育论文

初中体育论文篇1

研究对象为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七中学初一(1)班学生,其中男生15名,女生15名.研究时间为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研究的方法为实验法.

二、实验过程

通过比较,确立初一(1)班为本项实验的试验班.这班学生共30人,男女生各15人.对其在校体育活动参与度的调查显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7人,占23.3%;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15人,占50%;基本不参加体育活动的8人,占26.7%.而对体育活动喜爱程度的调查显示,占86.7%的26名学生喜爱体育运动.冬季经常患感冒的学生为22人,占72.3%,在同年级中较高.而另一项家长对孩子校外体育锻炼的支持率仅为40.7%,主要出于对安全和影响学习的考虑.本班学习成绩在年级中学期初属中下等.首先,让学生明确具有强健体魄的重要性.然后,在给家长的一封信中,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只要处理好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学习时间的关系,两者是不会受到影响的,反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适当有效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明白了这些道理,家长和学生对体育健身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绝大部分学生对跳绳、踢毽、篮球、羽毛球等易于开展且娱乐性较强的项目普遍感兴趣.因此,试验从这些活动入手.每天固定的体育锻炼为两次.早上大课间时组织学生跳绳、踢毽等活动.下午社团课时,开设篮球、羽毛球社团训练.双休日及节假日,则对学生提出要利用社区体育活动场地或在家进行1-2个小时的体育锻炼.在体育与健康课上,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出现的问题加以指导.这样的练习进行了近两个月,进入冬季后,又特别强调学生练习时必须结组进行.较高强度运动前,准备活动要做充分,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避免伤害事故发生.随着练习的深入,学生已不满足单纯的活动练习.于是又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各种体育信息,在班内的板报栏展示,培养锻炼兴趣,学生的热情也更加高涨了.

三、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近一个学年的锻炼,这班学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校运动会比赛中,总分列年级第二名,学年综合评定体育成绩列年级第一名.这一学年中,感冒发病率为46.7%,在同年级中最低.学生上课时注意力比以前有了较大提高,学习成绩也有较明显的进步,第一学期期末学习成绩量化为年级第3名,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列年级第2名,期末列年级第2名.上体育课时,半数以上同学能根据课程项目做较系统的准备活动,对各种技术动作的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在全年级中也是最好的.从实验中可以看到,运动方式也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独自进行体育锻炼,易使人产生枯燥感、疲劳感,合作式集体参与的锻炼形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锻炼热情.小组内的互相影响、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协作、共担风险的精神,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当今的少年儿童,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感差的不良心理,而合作的方式使他们更容易克服困难,实现交流,有效地促进了责任意识的培养.对于运动场地及时间的安排也应受到重视.教育学生在校外体育活动时应选择在较安全的场地进行,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环境及有限条件进行;时间上不能过于集中,早晚分散进行.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同时,应消除家长的顾虑.多数家长的意识中,学习是第一位,体育活动被部分家长认为是妨碍了文化学习,甚至被制止.所以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健身计划,在保证安全和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体验运动的乐趣,获得智育、体育的双丰收.校内校外相结合,这样才有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通过实验可以看出,有计划、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反而会促进文化学习的进步,使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强健的身体,使学生学习更有保障.综合考虑,只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效、适宜地参加体育锻炼,就能够促进文化学习成绩的提高.通过实验证明,教师的鼓励和取得成绩的激励,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促进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孩子是在不断表扬中进步的.教师应随时监控学生锻炼,及时收取反馈信息,发现进步,随时表扬,出现问题,及时纠正,加以正确引导.学校要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对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体育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发挥体育运动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应从学生喜欢、易于接受的运动项目开始,逐渐渗透,培养广泛兴趣,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结成锻炼小组,采用合作型的锻炼方式,有益于学生自信心和责任感的形成,有利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校外体育活动是校内体育活动的补充与延伸,要做到合理安排,达到安全效益双丰收.适宜、正确的体育锻炼对于文化成绩的提高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有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教师的鼓励和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学生坚持锻炼的促进力,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起促进作用.

五、建议

初中体育论文篇2

【关键词】放眼未来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兴趣突破

一、改变教学模式

1.体育教师自身的习惯

每位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都能于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是却能束缚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自己陷入条框之中,易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题都是如此。这种固定的模式时间一长会给学生带来很大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没有达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类似这样的问题还表现在对教材的使用和选择上,不思创新,不求进取,自我感觉良好。

2.课堂结构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脚,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通过多年体育教学,在教学课堂结构这方面进行的改革实现了很大的突破。

例如:

(1)三部分式结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技术学习和身体素质练习)——恢复和结束部分。

(2)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有机体的生理活动规律安排的六段式结构:

1)引导阶段——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提高活动能力——学习技术——发展身体素质,满足活动愿望——放松与恢复。

2)引起动机——满足活动愿望——适当降低强度,保持运动情绪——发展运动能力,掌握技能——恢复身心,调整——小结,布置作业。

(3)按人体机能的活动规律,练习与休息合理交替,使练习按照一定顺序连续地进行,侧重学生情绪与心理活动的调节,而不分阶段的顺序式结构。

“教无定法”,现代体育教学提倡课堂教学、结构的多元化,根据课的类型、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人有机体的活动变化规律,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既完成一节课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也要在内容之间巧妙转换,体现体育教学的连贯性,不断发展和突破,提高教学质量。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碍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1.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好方法。

从教学最优化的实现条件来讲,教学过程最优化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最优化一起构成的。

2.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现代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七八十年代的青少年,形成了一定的效应。但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地变化进步的。现实中,我们面对的是在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小太阳、小皇帝”,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兴趣,思维敏捷,活泼好动,爱上体育课,却不愿意参加剧烈或难度较大的活动,更不愿意在活动中受到太多的约束。再加上班级人数多,肥胖儿多,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弱,给我们的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我们本来可以利用这些因素有针对性地加以突破,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的形式单调,同时也无情的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3.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不适应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的身体好,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掌握方法,通过正确的身心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发展人际关系,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掌握对美的认识和理解。传统的教学是在应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生长并形成的一种固定模式,片面强调了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不能以大多数学生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与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并不相符。

三、突破传统授课模式

达到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纵观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几经起落,步履蹒跚,历经了太长的封建社会,受太多重文轻武的思潮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才真正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初创阶段,由于未能结合自己的国情而照搬前苏联的体育理论,造成了学校体育实践发展的单一模式,再经历了的停滞甚至倒退,给体育教育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体育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深入,体育教育迅速发展,体育改革方兴未艾,但体育理论和实践还不尽如人意。

初中体育论文篇3

例如在上广播操课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媒体将教师示范的每节广播操的整个技术动作进行动作分解,并在每个动作旁边作出文字解释,在课堂上以大屏幕的形式展现出来,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现场的示范和纠错,这样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影像就会在学生大脑中形成,动作要领便能被直观理解,整个技能课的授课质量也会得到质的突破。建立体育教学资源库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让体育教学符合新课改要求,体现学生学习的层次性、主体性和创新性,建立体育教学资源库尤为重要。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也为建立教学资源库提供了条件,便于搜集和整理一些资源。体育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对体育教学有很大方便。体育资源库内容包括丰富的体育教学素材,如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心得、优质课、教学论文以及一些体育教学网络资源,对于一线体育教师改进教学、增强教学效果提供了便利。

2多媒体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一些实施的策略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视频、音频、图片等素材以及动画的运用无论是初中体育理论课还是初中体育技能课,因实际教学的需要,教师经常把零散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搜集整理起来辅助教学,然后在设计课件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加以选择应用。教师把整理好的影音资料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暂停、慢动作播放或重复播放,视频画面配上文字说明,形成动静结合的、课堂容量大的教学内容,以达到视听结合、直观形象、便于观察和模仿的目的。除此之外,初中体育技能课中的一些技术动作的学习还要经常用到多媒体软件设计动画来辅助教学。课上利用多媒体软件模板技术,诸如图形和动画的移动、旋转、定格、慢速播放、闪烁、色彩变化等,配以同步解说等手段来表达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笔者给学生讲解“立定跳远”技术动作这一节课时,整个讲解示范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中的图形的移动、旋转、定格来演示立定跳远起跳动作和动作运动轨迹的整个的过程,以及身体各部位在每一个动作的空间位置,同时配合教师的讲解,不仅让学生生动直观地掌握了立定跳远的动作要点,形成运动表象,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传统的教学只是依靠教师的示范和图例的讲解,收不到应该达到的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实现人与机的对话以及对技术动作进行对比分析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机交互性。初中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来设计课件实现人机对话。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解篮球规则中的“什么是跳球违例”时(定义:除了跳球球员以外的人不可在跳球者触到球之前进入中央跳球区),怎么讲解,学生也不明白。课后,笔者把这节课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模板设计成课件和一些交互性练习,学生可以与多媒体交互对话学习。笔者把相关的难理解的知识编成题,并在题后面设置了两个题按钮,一个是关于题的解析,一个是关于题的对错。并把这些题像单机游戏一样设置成分几关、从易到难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逐步通关,很容易获得成就感,不仅掌握了知识,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

除此之外,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对一些高难度的技术动作还需要做对照分析。所谓技术动作的对照分析,就是把要比较的学生的动作录像或者图片和一些优秀运动员的动作录像或图片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找出技术动作的差异与不足,并完善动作。这一方法对于体育教学中的那些身体本体感觉较差的学生,特别是对那些不能够很好地感觉自己身体动作的学生,运用效果较为显著。

3结语

初中体育论文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学生的重视越来越高,优越生活使得绝大部分学生缺乏生活的考验和锻炼,相对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较低,心理问题普遍偏高。据有关调查显示:热爱体育游戏的人产生懦弱、焦虑、恐惧等心理的机率大大低于那些不喜欢体育游戏的人。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学生通过体育游戏教学可以体验到胜利或者失败的感觉。一方面,经历过多次游戏比赛后,学生对比较的胜负表现出平常的心态,他们的情绪不会受结果的影响而过于激动或产生自负,自信心也不会受很大影响,他们通过游戏的方式调整自我心理素质,养成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得失的习惯,有利于自身身心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体育游戏教学不同于传统体育教学,它摆脱了枯燥、单一的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技术动作,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学习兴趣,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比如,在篮球教学的“运球折返跑游戏”中,教师若单纯的针对学生在原地进行篮球拍球训练,肯定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达不到预期的训练效果,相反,教师如果把学生分成几队,采用竞争的锻炼方法对运球进行折返跑比赛活动,必然增加学生与老师的互动,通过提高学生的活动量,增加学生积极参与的动力与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随着体育教育的改革和更新,初中体育教学的课程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新型教学模式下的新课程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初中体育教学为了实现课堂内容的多样化可以借鉴高等院校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通过丰富的授课内容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要想提高体育教学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取决于初中体育教学能否对俱乐部授课方式进行良好的应用。例如在平时的文化课学习时间外,可以鼓励男同学自发组织篮球俱乐部、女同学积极组建健美操俱乐部等,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之下,利用课余时间互相之间交流俱乐部组建成果,沟通俱乐部体育项目训练成果,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体育教学效果,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浓厚的体育锻炼兴趣,还能够增强其身体素质,为文化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实现体育游戏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增加一些排球、兵乓球、足球、篮球以及健美操等体育相关课程。另外,社团式的体育教学模式通过体育活动课平台将学生进行组织,不仅有利于整体体育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初中体育教学课堂的整体规划,学生可以接触和进行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促进体育教学的规划和发展。

三、结束语

初中体育论文篇5

关键词:自然体育;道法自然;道家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12-0017-04

The Concept of “Natural Sport" Based 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

SUN Qingbin

(P.E.Dept.,Yulin Normal College,Yulin 537000,Guangxi China)

Abstract:By means of documentary and logical analysis,the author excavates wi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named “natural sport” according to the spiri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The natural sport is a kind of sport that its philosophy is “ Tao by the selfso” which belongs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Its basic sport methodology principle is “acting according natural rules”.The ultimate sport purpose is to promote man to return to nature and can be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The methodologies of the nature sport include that the sport’s loads are natural,the sport’s actions are natural,the sport’s time selections are natural and the sport’s psychologies are natural.Putting forward the concept of “natural sport" could enrich the theory system of Chinese national sport and could provide a practice selection for the multiply sport societies in China.

Key words: natural sport;Tao by the selfso; Taoism

1“自然体育”的提出

1.1“自然体育”提出的背景每一种人类文明均有其认知世界的基本观点,这恰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言之“理念”,亦如葛兆光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思想要义时所言之“终极依据”概念[1]。普通中国人体育活动的“终极依据”应是什么?或许我们需要聆听道家创始人老子那穿透2500多年时空的如钟洪音――“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极高明而道中庸,它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浩瀚的中国思想史天空熠熠夺目,放射着智慧的光芒。从战国时期的庄子,到汉代的王充、魏晋的王弼何晏,乃至宋代以后的张载王安石王夫之戴震等,他们的思想成就无不承蒙“道法自然”思想的裨益。今天,“道法自然”不仅成为中国人的重要思维方式,并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共鸣。目前国际上已有250多种外文版《老子》面世,其发行量仅次于《圣经》而排名第二。[2]美国《纽约时报》更把老子推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有西方学者预言:21世纪将是道家哲学的世纪。[2]

凭借深厚的自然哲学底蕴,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了众多以太极拳(其精髓就是“自然”[3,4])为代表的具有自然性质的民族体育项目。但自上世纪20年代袁敦礼、吴蕴瑞、方万邦等引入西方自然体育思想之后,“自然体育”一词似乎就成了一个表述西方体育思想的专用名词。在中国期刊网,以自然体育为精确的篇名检索词搜索1982-2011年的论文,搜索出的论文几乎都是关于欧美自然体育思想的,似乎自然体育是西方人的专利。海德格尔指出:“如果语言是存在和思想的家,那么东方思想与西方思想就不是栖居在一个家中,这种不可通约性使两者间的有意义的对话变得几乎不可能”[5]。如果海德格尔的观点成立的话,源自西方的自然体育思想对于仍然居住在中国传统的“家”中的民族体育的指导作用就有很大的局限性。

今天,在全球化的喧嚣中,中国体育的主流思想实质上已往西方思想的“家”中迁移,国民的体育价值观日渐扭曲、迷失,民族体育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而边缘化、碎片化,一些传统体育文化(如中国射学等)已经湮灭于历史典籍之中,只能供人们作历史缅怀或理论把玩,而无法在现实中得到传承。在此背景下,有必要以中国传统思想为依托,提出一种价值指向明晰、民族主体性鲜明的“自

投稿日期:2011-05-30

基金项目:2010年玉林师范学院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石――中道思想及实践运用”(2010YJZD09)。

作者简介:孙庆彬,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体育文化。然体育”概念,希望能为我国日趋多元化的体育社会提供一种本土化的价值选择。

1.2“自然体育”的定义“自然体育”是一种以“道法自然”为终极依据、以“守自然之道,顺自然而动”为基本方法论、以“回归自然,天人合一”为终极目的的体育观或体育形态。“自然体育”的方法论包括:运动负荷“自然”、运动动作“自然”、运动时机“自然”、运动心理“自然”等内容。下文对“自然体育”的内涵进行阐释。

2“自然体育”的终极依据――道法自然

2.1“道法自然”的内涵道,始见于殷周之际的金文,原指路。在老子哲学体系中,道是宇宙的本源,是自然万物(包括人类)的总法则。今天,道已成为真理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心仪的最高价值追求。

法,即效法、取法、遵循、依循。

自然,其字面含义为:自,自己,非他因而自有;然,这样,这样的状态。老子哲学中的自然是指事物原生原动、适宜合理、恰到好处的本然状态。王安石释曰:“本者,出乎自然,故不假乎人力而万物以生也”[6]。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而然的事物,其存在的根据、发展的动因必定是内在的,自然就意味着自身具有运动源泉的事物的本性,“本性就是自然万物的动变渊源”[7]。

“道法自然”一词最早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思想内涵可作如下理解:人依附于大地,承蒙衣食恩泽,因此应效法“地”的法则;大地依偎于上天的怀抱,承蒙阳光雨露,故此大地要尾随“天”的法则。“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所以“天”也要遵循“道”的法则而斗转星移,周流不息。“道”隐于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欲觅“道”的踪迹,须“法自然”,从自然流变中去感悟。

可见,“道法自然”的要义就是:人之道要效法自然之道,人类的任何行为都应尊重事物的本然状态,遵循事物固有的、内在的自然发展规律。

2.2“道法自然”是体育运动的终极依据“道法自然”是人类最佳的生存方式。孕育人类生命的自然大存在,其空间浩瀚无垠,时间无尽无休。一百亿光年,不可穷其遥;一百亿年,不可言其永。老子把这冥然的自然大存在用“道”一词描述,而人类不过是“道”的摹品。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第五章》)。人类在自然面前,除去敬畏、尾随之外别无选择,否则你刚刚跨出违拗的一步,便可能落入凶险的深渊。本本分分地做自然之子,已是人类无上的荣光。人类所有的体育活动,若能做到谨小慎微、如履薄冰般地尾随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老子・第六十四章》),便是守本分、顺天理的理智行为。否则,妄自尊大,自作聪明,终将吞食违逆自然的苦果。

“道法自然”应确立为体育运动的终极依据。大道至简,仔细观察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便可领悟“道法自然”思想的高明。在动物界,被视为长寿象征的鹤,其飞行姿态自然舒展,很少做剧烈运动,却得“松鹤延年”之美誉。“大象在野外生活,可活200年,而关在动物园中的大象,则活不到80年;野兔可活15年,而家兔只活4至5年”[8]。野生动物能够自然舒适、无所羁绊地奔跑、嬉戏,符合自然之道,因此活得长久;而圈养动物的身体活动受限,悖逆自然本性,因此存活时间短。古代隐居深山密林的高僧、道人、隐士们,他们的生活悠然自得,率性而为,大多健康长寿。从自然万物的生命现象中不难得出结论:任何体育活动都应遵循自然法则,以自然性质、自然原理来善待呵护生命,排除任何违背生命规律的刻意“有为”。

道法自然,看似人人都懂的道理,但其内在的精义有多少人能真正领会?看世间,有多少人在运动中逆自然而动,损筋伤骨,饱尝苦涩的运动之果;有多少健美先生将自我躯体视为对抗性的改造对象,甚至不惜健康代价,锻造着血管暴涨的畸形肌肉;有多少爱美之人为了瘦身,无节制地节食、运动,即便饥肠辘辘、身心俱疲,仍在苦苦支撑……上述诸端,皆不合“道法自然”之要义。人类躯体是人类唯一的精神寓所,不应被视作对抗性的改造对象,需要人类告别无休止地挑战生理极限的自负,使体育回归自然、中道,从而彰显体育运动的“自然”品性。

3“自然体育”的基本方法论――守自然之道,顺自然而动

3.1运动负荷“自然”所谓运动负荷自然,就是顺应生命自然规律,以适量负荷为原则,恰当地调节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和运动频次,既要保有一定的运动量,也要量力而行,知止知足,不贪不恋,运动有所节制和限度。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过:“生命在于运动”。但并不是说所有的运动方式都能带来健康,只有适宜的运动才符合健康之道。研究证明,适宜的运动不仅能激发大脑分泌更多的内啡肽,使人精神振奋[9],还可以延缓衰老[10]。美国运动专家弗雷德・卡什(Fred Cashier)的一项长达10 a的跟踪试验表明[11]:运动负荷并非越大越好,每天半小时的“温和运动”最为适宜,继续增加运动时间,被试者的有氧能力不再有明显提高。

运动过度,违背自然之道,危害健康。2 4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欧里庇得斯说过一句至理名言:“上帝首先要毁灭那些走极端的人”。为追求所谓的“高、快、强”,频繁地以极限负荷进行练习,固然能使人肌肉强壮,但强壮并不等于健康。运动生理学研究显示,运动过度会加速人体器官的磨损,破坏人体内环境的平衡,损害机体功能。运动过度还有如下危害:激活中性粒细胞产生的活性氧对淋巴细胞DNA损伤[12,13];心肌损伤[14];骨量降低[15];神经损害[16];急性肾损伤[17]等。美国一家保险公司曾调查了5 000名已故运动员的寿命和健康状况,发现他们的平均寿命比普通人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频繁、激烈的过度运动会破坏人体内环境的平衡,使身体受到不可逆转的伤害。[18]

运动不足,亦不符合自然之道。《吕氏春秋》载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不足,会使人体肌肉松弛,血管萎缩,生命力衰退。国外有试验证实:“身体健康的青年人在床上静卧20 d后,心脏功能下降70%,血压也降到危险程度,肌力极度衰退”[18]。

3.2运动动作“自然”所谓运动动作自然,就是在运动中恰当地权衡刚柔、强弱、动静、虚实、轻重、缓急、进退、快慢、屈伸、收放等对立因子,将它们自然圆融、兼顾两端地揉为一个和谐整体。如此才能展示出刚柔相济、以弱胜强、动静相辅、以静制动、虚实结合、以退为进、以柔克刚、随屈就伸的和谐动作,达到最佳的运动效果。

以“以柔克刚”为例,普通人在运动中往往趋刚避柔,而根据“道法自然”思想,“刚柔相济”才是正道。“柔”中往往蕴藏着坚韧,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四十三章》)。没有“柔”相佐持的“刚”,预示着持久力的缺失,容易被摧毁。再看“以静制动”:运动中的“静”,往往对应着冷静、自信和力量的积蓄,是一种伺机待发的守势状态,在紧急情势下,“静”更显可贵。而缺乏“静”相制衡的“动”,往往对应着浮躁、恃强和力量的衰减。

被誉为哲拳的太极拳,其运动的精髓便是“自然”。[3,4]唯有淡泊泰然,无拘无束,凭虚驭风,让动作自然地流动,才能真正达到悠然的太极境界,体悟到大自然的无为状态和圆通无碍的妙境。任何人为的技术动作,包括大师们所讲的技术方法,充其量只是趋向最佳运动方式的一个必要过渡手段而已。“切不可把那些过渡性的技术手段当成追求的目的,虽然并不能抛离那些手段而直接达到目的。”[4]

3.3运动时机“自然”运动时机“自然”,就是根据客观条件的可能性,自然灵活地选择最佳运动时机去从事体育活动,以期收到理想的健身效果。

老子主张做事情要“动善时”,他借喻水的自然特性形容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事善能,动善时”(老子・第八章)。老子认为,水在万物之中最富有生存智慧,水的迂回变通之特性“几于道”(老子・第八章),最接近天、地、人的生存之道。水顺应天时机遇,动静有时,虽有开山辟谷之力和滴水穿石之韧,却不妄动、不勉强,遇阻则让,逢高则绕,进退反侧灵活自如,收缩舒展随机而动,最终蜿蜒入海而成其大。

人体运动也应效法水的自然特性,择机而动。如:身体强壮时可增加运动负荷,身体虚弱时就减小运动负荷。情绪高昂时可延长运动时间,情绪低落时就减少运动时间。疲劳了就停下来休息,困倦了就回家睡觉。春天阳光明媚,可多野外踏青;夏天烈日炎炎,可多游泳沐浴;秋天秋高气爽,可多登高远望;冬天大地冰封,可多室内活动……一切皆顺应自然,机动灵活。凡是雷打不动的运动时间、十年如一的运动负荷、缺乏变通的运动频次等,皆非善时择机的健身之举,甚至健身不成反以致害。

3.4运动心理“自然”所谓运动心理自然,就是指在运动中保持心平气静、松心凝神、自然无为的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环节,只有心理自然,不急不躁,方能够做到心动意出,意动形随,确保动作自然圆融、心体谐一。

中国传统体育就讲究心理要中正自然。例如古代典章《礼记・射义》载曰:“射者……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这里的“内志正”,便是指射箭者的心理要自然中正。古代射箭的动作至少由站立、校正姿势、备弓、举弓、拉弓、开弓、放箭等环节串联而成,每个环节都应有相应的“内志”参与构筑。若射箭时心理不自然,肌肉就会僵硬木讷,动作犹豫不决,犯呆滞不活的毛病。只有心态自然,心如止水,才能催生出精湛的技艺。射箭高手大都深谙其中奥妙,力求射箭动作自然圆融,握弓的力道适中,宛如握住一只小鸟不让其受伤,也不让其飞走。再如,和式太极拳的第三代宗师和庆喜在授拳时,要求学拳者在拳架功夫没有达到自然圆转的程度时不能学练推手技术,就是担心拳架的基本功不扎实影响到意念守中。[19]

国内外的心理学研究已证实,大多数的运动心理指标都以自然适中为宜,极端的心理状态不利于运动。例如,唤醒水平与工作效率呈倒U型关系,人处于自然适中的唤醒水平时运动效率最高,而处于较低或较高唤醒水平时,运动效率都会下降。[20]95北京体育大学的张力为先生的研究显示[20]139:唤醒水平过高,周围视觉的敏感性降低,注意范围变窄,会遗漏一些与运动操作有关的信息。再如,运动焦虑水平也以自然适中为宜。张立为等研究认为,焦虑水平过高会限制人在任务变化中转移注意的能力。[20]139心理学家罗伯特・奈德弗(Robert Nideffer)认为,焦虑水平和唤醒水平过高会干扰一种注意方式转至另一种注意方式的过程,造成注意范围过窄。[20]230可见,只有自然中正的心理状态,才能达到最佳的运动效果。

4“自然体育”的终极目的――回归自然,天人合一

“自然体育”之合目的性,就在于它遵循生命之道,追求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根据“道法自然”思想,天地间的自然万物,皆因道而生成,因道而化灭,各循其道,各有其位,生生不息。而人类自身是天地自然的化育之物,属于自然万物中的一类,因此人的所有体育活动理应回归自然,融汇到宇宙大道的运行之中,顺应天地自然的律动,追求万物同律、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体育的真谛就在于以身体运动为手段,适时调节生命的动静、阴阳、刚柔、虚实等存在状态,使生命依其本然的“道”而跃动。只有在遵循“道”的基础上,体育的本体价值才能实现。只有自觉接受“道”的约束,才能使体育真正成为人们呵护身心、自我完善、自由发展的最佳手段。

将“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确立为体育的终极目的,有利于引导体育运动回归其本体价值。从体育项目的起源看,体育的最初目的多与健身、娱乐、嬉戏、宗教生活等关系密切,此时体育的价值无疑指向运动者自身,体育的价值与运动者自身是同一的。但就当今社会现实而言,体育却常沦为沽名逐利的工具,体育的价值往往指向运动者之外的他者,从而导致体育价值和体育主体的分离、体育目的和体育手段的混淆。特别是在竞技体育领域,为挖掘运动者的潜能,频频使用“极限负荷”的高强度训练手段,甚至不惜以健康为代价,这与其说是为了增强体质,还不如说是为了展现运动员的力量以攫取名利。只有自觉坚持“道法自然”的体育观,凭“道”而动,重自然化育,“不夭其生,不绝其长”,才能使体育回归呵护运动者身心的本体价值。

将“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确立为体育的终极目的,有利于矫正人们的健康观。与传统的健康观不同,“自然体育”主张自然的健康观,认为健康的真谛是自然、合道。当生命以合道的方式自然诞生、自然存在、自然发展时,人体就已然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老子指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老子・第五十五章》)。强壮不等于健康。体育运动不必刻意追求“强”与“壮”,拔苗助长式的“强”与“壮”不是健康,违反常态的肌肉暴涨也不是健康。体育的健康价值在于:当生命的运行状态因各种内外因素而偏离生命固有的“道”时,适时、恰当地运用体育手段对生命状态进行调节,保持生命运动的平衡,辅佐生命依照自然、合道的方式正常运转。

5结语

“自然体育”并非凭空臆造,“自然”确系中国传统体育的特色。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了崇尚自然的体育思维。如孔子在教授射箭时主张:“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即认为一般人射箭的力道不用穿皮(靶子),而是以自然中道为宜,不像军人的武射,以穿破皮候(靶子)为标准,古代已然。中国体育博物馆的体育史专家崔乐泉先生指出:“中国古代体育并不刻意追求超乎自然常态和令别人叹为观止的体格与体能,甚至拒绝仅仅用一些赛场上人为的量化指标,去判定人们的健康水准,特别是在人们为了身体某一部分过度发达而损害另一部分的健康成长时”[21]。

基于中国文化的“自然体育”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很多非西方价值系统所能涵纳的东西,而这些恰恰是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是其精蕴所在。“自然体育”从维护人的生命健康出发,善待运动者的身心,虽然其思想源头古老悠远,却可以承载发展个性、丰富生活、关怀生命的现代价值,能够在本质上迎合现代人因日趋远离自然生活方式而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长远看,回归自然是中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走道路。

参考文献:

[1]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0.

[2] 许建良.道家万物的视野及世纪意义[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9.

[3] 邱丕相.悠悠太极养性情[N].文汇报,2005-1-4(4).

[4] 乔凤杰.由松而静,道法自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4):7-8.

[5]〔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6.

[6] 王安石.王安石老子注辑本[M].北京:中华书局,1979:19.

[7] 〔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89.

[8] 金秋.生命在于运动还是静养[J].健康生活,2008(11):41.

[9] 春生.生命在于适度运动[J].养生宝库,2004(1):57.

[10] 陈万,章岚,谷忠德.衰老的生物学特征与运动健身效果的国外研究进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1):38-43.

[11] 钱星博.温和运动――健身长寿的法宝[J].体育科研,1997(2):31-34.

[12] 陈佩杰,董静梅.过度运动激活中性粒细胞产生的活性氧对淋巴细胞DNA损伤及干预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1):29-38.

[13] 王茹,陈佩杰.运动诱导的TH1/TH2淋巴细胞亚群失衡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9(1):112-117.

[14] 刘铁民,张玉玲.过度训练状态下心肌损伤线粒体机制的研究[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9(3):300-302.

[15] 陈晓红,郑陆,王智强.过度运动致骨量降低动物模型的建造[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9(6):660-664.

[16] 赵宇.过度运动锻炼致臂神经丛麻痹4例报告[J].中国临床医生,2007(5):49-50.

[17] 佟强,曹建民,吴翱,等.过度运动对肾脏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7):931-933.

[18] 马寿成.动静相宜寿自高[J].养生月刊,2004(5):455.

[19] 贾澎.和式太极拳的中正、求中、守中、用中[J].中华武术,2004(1):20-22.

初中体育论文篇6

求学网为您提供“教育教学论文浅析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体会”解决您在写物理教学论文中的难题

教育教学论文浅析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体会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教育教学论文浅析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体会”,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初中体育论文篇7

1990年国务院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根据《条例》精神,在认真总结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国家教育体卫艺司于1992年,确定北京等省、市为全国试点单位;于1993年5月,印发了《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体育试点工作方案》,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这项工作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的开展。1995年1月,国家教委体卫艺司传达了柳斌同志关于考试体育工作的意见后,各地进一步统一思想,不断完善考试办法,加大管理力度,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考试体育取得了很大成效。1996年,此项工作已在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试行。为了更详尽地了解全国考试体育的现状,研究对策,促进考试体育工作的完善,使党的教育方针真正得到全面贯彻,我们于1997年初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教委体卫主管部门发出了调查表,对各地考试体育工作的有关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有关调查结果与分析综述如下: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1996年,此项工作已在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试行。其中,全面实施的有17个省、市,占67%。在全面实施和部分地区实施的省、市中,最早的开始于1979年,至1996年平均实施年限为6、7年。实施考试第一年学生人数每省平均数为11.73万人,覆盖面为34.1%;至1996年,参加考试体育的学生人数每省平均数为40.0万人,覆盖面为84.6%;至1996年,累计参加考试体育的学生人数约1870.4万人,占初中毕业参加升学考试学生总人数的73.3%。

调查显示,凡是能全面实施的地区,都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各级、各部门领导重视、支持,思想比较统一。(2)具备一定的师资、场地、器材条件,交通较为便利。(3)组织管理工作得力,考务工作规范,各业务部门相互协作,团结一致。

二、关于考试体育的作用和社会影响

经过多年努力,考试体育已逐步成为各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举措。

1.全面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和机能,增强了学生体质。

有关省、市(60%)对高一级学校新生身体素质和机能的调查表明,考试体育实施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为高一级学校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考试体育已成为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

作为一种考试制度,考试体育实施后,其积极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引起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对体育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考试体育日益成为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凡是实行考试体育的地区和学校,即使在紧张的复习考试期间,也不会擅自停止体育课,学生也会抽出一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体育用品脱销的情况。

3.考试体育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同时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

在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前景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的大环境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也倍受注目,这就形成了社会、家庭、学校都来关心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的良好气氛。考试体育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步被社会理解、认可和接受。1993年广东省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97%的各界人士赞成考试体育。

4.改善了学校体育条件。

考试体育使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一定提高,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体育教学时间得到充分保证;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大大增加,场地、器材等教学条件得到普遍改善。1992年浙江省湖州市用于改善体育器材的经费达21.5万元。

三、关于考试体育的管理工作

为了保证考试体育的顺利进行,各省、市分别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一整套符合各省、市实际,易于操作,可量化,且较为科学严密的考试体育办法已基本建立,考试体育已初步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基本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

1.凡实施考试体育的省、市在当地行政领导的重视和具体指导下,教育系统内部有关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建立了系统的考试体育实施、管理和监督办法。各地在考试体育的实施过程中均有体卫、基教、职教、招办、纪检、监察乃至公安武警等部门参与。

2.为保证考试体育充分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成绩,提高考试的信度,各地均在考前进行了严格的业务培训和考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3.在项目选择方面,各地遵循的原则是:(1)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项目。(2)可量化、易于操作的项目。(3)针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薄弱环节,如耐力素质差、心血管机能弱等特点。这大大增强了考试体育的适应性、针对性和规范化程度。

4.对于有残疾和有病的学生,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都制定了相当的免考、缓考及补考办法。对于免考学生分别给予40~50%的补偿分。

5.为保证考试体育的权威性、严肃性,各地严密考场制度,严肃考场纪律,严格监督检查,基本杜绝了考场作弊事件的发生。同时,正是考场制度的完善,在发生个别作弊事件时都能及时发现,迅速处理,不留后患。

6.针对考试体育初期个别地区存在的安全、运动损伤问题,各地采取了加强安全教育,强化保健指导,严密体检制度,严格把关等措施,消除了隐患。

总的来看,考试体育的考务工作是严肃的,认真的,是具有权威性的,可信度较高。在组织管理方面,尤其是考场监督方面各地都采用了联合监督管理,对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处理,各地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四、关于考试体育的科学化

为了进一步巩固考试体育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并使之不断完善,各地教育部门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提高了考试体育科学化程度,使可行性与科学性紧密结合。

1.各项考试项目标准的制定以《体育教学大纲》、《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依据,结合各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使考试标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针对性。

2.仅仅把考试作为一种杠杆,以推动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如遵循“不追求考试本身的测试作用,而重视因考试带来的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以提高的‘滞后效应’”的原则,各地将考试标准定在“只要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就能得到较高分”这一基点,用统计控制方法,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好成绩。调查表明,就整体而言,得考试体育总分59%以下的仅占学生总数的6.3%,得总分60~70%的占29.9%,得总分75~89%的占37.6%,得总分90~100%的占28.2%。学生成绩优良率达65.8%。

3.各地对“考试体育会不会影响文化成绩”这一专题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是:(1)考试是公平的,评分标准是恰当的,且相对较低。(2)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大脑积极休息,对文化学习有促进作用,同时,锻炼对于身体素质和机能提高相对容易,因此,考试体育是一项一举两得的举措。

4.由于严格控制考试体育总分比例,并用统计方法进行有效控制,调查显示,在总体上不会对文化尖子产生影响。内蒙古、湖南的调查表明,文化尖子在总体上比其他学生的平均体育成绩要高,加上考试项目难度小,分值低,其对升学的影响微乎其微;山东省的一项调查表明,略受影响的文化尖子比例在0.4%以下。

5.在考虑项目的确定方面,各地考试到目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特点,经过研究,各地都设有可供选择的项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发挥优势。同时,针对男、女学生考试项目不同的特点,各地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调整评分尺度和给分比值,使男、女生得分相对平衡。

6.调查显示,体育考试总分平均为37.3分。总体来说,各地对于目前总分水平都表示满意,总分的确定结合了各地的实际情况。调查表明,如果分数太低(低于30分),不足以体现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不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加强,不足以引起学生、家长、社会对体育的重视,不利于考试体育工作的开展;如果总分太高(高于60分),作为一种新的考试制度,除个别地区外,不利于社会认同,易造成欲速则不达的局面,同时,由于考试体育具有组织工作复杂、难度大、易受场地、气候等条件的制约等特点,分数定得太高,一些非人为因素的影响程度较高,致使考试不尽公平。

一些地方提出可以在目前总分水平的基础上适当提高(46.1分),其主要出发点在于加大考试力度,进一步全面落实教育方针,提高各地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这个意见值得考虑,但必须通过实验尝试。

7.针对考试体育工作中部分地区出现“应试现象——考什么练什么,干扰正常体育教学”的倾向,一些地区(24%)采取了建立题库,考前(1—3月)随机抽题的办法,此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次调查显示,这个做法得到了近一半(47%)省、市的认同。

8.为最大限度保证考试体育的可信度,避免人力测量可能带来的误差,一些地区自行开发了许多测量器具用于考试。如沈阳市的考试工作,采用光电仪器测速、电脑计次的方法进行耐力、仰卧起坐项目的测试,给考试体育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消除了一部分人对此项工作的疑虑。

五、关于考试体育目前面临的困难

1.目前对于考试体育工作在认识上不尽一致,特别是一部分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不予支持,挫伤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2.考试系统内部业务部门不能协调一致,在实施考试体育工作的一些地方(23.5%),学生体育成绩不能全部纳入各类招生学校录取总分,造成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在落实中不能保证对学生要求的一致性,造成学生可以择校而轻视体育。

3.由于场地、器材条件的限制,制约了考试体育工作在一些地区的推广。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气候、地理的影响,如南方地区的每年考试时间正值梅雨季节,加之考生分散,给组织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4.国家教委对考试体育工作领导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在目前全国试行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统一基本要求,以免部分地区观望、等待。

六、建议

1.对一项日趋完善,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等方面均已达到一定水平,且在实践中卓有成效的考试制度,国家教委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推进,国家教委应在近期出台更有力度的实施措施和管理办法,以便在政策上引导考试体育工作向健康方向发展,同时,消除一些地区工作中的消极等待现象。

2.调查反映,1995年1月柳斌同志关于考试体育工作应“停止考还是不考的争论,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考试制度的方法上,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的意见在一些地区、某些部门工作中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因此,国家教委要加强宣传力度。同时,国家教委,要及时总结各地经验,利用多种媒介、各种机会大力宣传考试体育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气氛,以取得社会、家庭、学校各界人士的理解。

3.国家教委体卫部门要同基教、职教、招生等部门协调一致,做到政出一门、政令一致。

初中体育论文篇8

大多数人在观念中认为体育就是一种游戏、玩耍而已,却没有真正从人文精神的深度和高度上来进行深入的认识。可见,这种教学观念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学的生存和发展。

在土语教学的目标上需要进行重新设定,真正树立素质教育中人文精神为指导的一种教育教学理念。逐渐改变传统意义教学中对体育知识的灌输模式教学,真正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和锻炼的教学模式,注重并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在人文精神指导下的体育教学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的体育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体育教学应该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充分体现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构建出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真正了解和把握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建议和个人意见,比如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程教学,希望从体育学习中获得哪些知识,当教师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就可以有效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增加注重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当然教师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进行体育教学计划的设置,因为每个学生的兴趣点是不同的,但学校体育教学的资源又是相当有效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有效的引导,并且是通过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的方式更好地解决这些教学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矛盾。

教师需要对当前的体育教材和课程安排进行深入的研究,制定出符合人文精神要求的初中体育教学大纲和教学教材。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教材选择上的基础性、科学性和全面性的问题,注意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一种师生合作的关系,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体育的教学活动中来,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锻炼身体。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尽量选择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方法,并且要便于操作,从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就能够最大限度地锻炼自己的身体和意志力,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需要遵循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并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优化,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学生多种因素的全面发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