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教学技能论文8篇

时间:2023-03-27 16:39:49

教学技能论文

教学技能论文篇1

实践经验证明,技能、技术的形成和提高,大致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即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改进、提高动作阶段;动作趋于巩固、运用自如阶段。这三个阶段既反映了人们认识的逐步提高和深化过程,也反映出人们的体质机能能力不断提高过程。

1.动作技术的粗略掌握阶段

这个阶段一般是通过讲解、示范、尝试练习,建立动作的概念,体会动作的过程和要领,从而粗略地掌握动作。其特点是大脑皮层的条件联系处于泛化阶段,动作表现紧张、牵强、不连贯,缺乏控制能力,并伴随着一些多余的动作。因此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动作的能力,并利用各种方法,如徒手或各种教具给予保护、助力、阻力,以及固定和限制动作的方向、路线幅度、速率等,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动作。

2.动作技术的改进提高阶段

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以及深入动作的示范,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的质量,逐渐消除动作的紧张、牵强,以及多余的或错误的因素。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条件联系处于分化阶段,动作逐渐变得连贯、准确和轻快起来。教练应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不倦地钻研,掌握动作的内在联系,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例如:拳击,不仅要求会出拳,而且要求出拳好;不仅要求懂得出拳的一般技术要领,而且要懂得手臂幅度、速度、出手角度,以及全身的有关部位的动作与提高拳击成绩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采用比较对照、分析、综合的方法对于改进提高动作的质量有积极意义。例如:摆拳动作中,对各种刺拳、直拳、冲拳的技术作对比;技巧运动中对鱼跃前滚翻与前滚翻作对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精密更准确地掌握动作。在完成技术教学与训练中,通过动作各个部分、各个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能使学生清晰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局部动作与整体动作之间、动作的这一要素与另一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在练习过程中更自觉地掌握和完成动作。

3.动作技术趋于巩固和动作自如阶段

通过反复练习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质量,使动作趋于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这一个阶段的特点是动作定型,已经形成和巩固。能高度准确熟练和省力地完成动作并能随机应变、轻快自如地加以运用。动作到了自动化阶段,活动技能和运动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没有完结,而是将不断趋于更加完善的地步。其提高和完善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学生的健康状况、训练水平以及教学与训练的质量等条件。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对于自动化的动作,仍然是要注意反复练习和经常运用,以便不断提高动作自动化程度和机体的能力。因为练习长期中断会使自动化的动作逐渐消退。在运动训练中创造各种条件(如利用电化及各种科学仪器进行教学)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改进技术某些细节问题,以便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成绩。技能、技术的形成和提高的三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着的,也是相对而言的。教学与训练工作,应从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这个规律,以加速掌握和提高技能、技术。

二、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渊源

体育教学与训练是统一和有机联系的,但也有区别。教学、训练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具体任务和方法不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运动员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技术、战术等;而训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技能、技术、战术等身体训练水平。由于任务不同,采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教学和训练是在统一的教育过程中进行的,两者不能截然分开,而只是各有所侧重而已。进行教学时虽然是以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技术、战术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训练的因素;进行训练时虽然是以提高技能、技术、战术和身体训练水平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教学的因素。无论是进行教学或是训练,都应贯穿一定的思想教育,教练员应经常注意在教学与训练工作中加强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使之渗透到知识、技能、技术、战术教学和身体训练的各个方面。因此,对体育教学与训练进行探讨显得尤为必要。

三、小结

体育教学与训练是一对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统一体,在实际的教学训练中要充分的利用二者的优势互补特点进行教学与训练,在动作技术形成的三个阶段科学合理地处理好教学与训练各自的任务和重点。只有把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教学训练的最佳效果。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体育教学与训练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几个阶段的特点和任务以及教学训练的重点等,旨在提高对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认识,为研究和探讨体育教学与训练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训练;技术技能

【参考文献】

[1]王波.我对体育技能教学的感悟[J].科学大众,2008,(10).

[2]左茜颖.反馈原理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运用[J].许昌学院学报,2008(05).

教学技能论文篇2

1.课程结构单一,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在保留了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小学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教学内容呈综合化的趋势,而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是以学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实践课程明显不足。由于课程结构单一,尤其是实践性课程不足,教学实习时间短,导致师范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欠缺,难以胜任小学教学工作;学科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小学实际,尤其是教育理论的有关课程在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多样化学习方面的建构亟待完善。

2.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形式封闭

目前的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强制性的要求(有的学校明确规定,不达标则不发毕业证等)、一刀切、整齐划一的做法,与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及个性化的培养要求相冲突,难以真正调动师范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技能培养难以收到实际的效果。教学技能培养以课堂教学、单一技能培养为主,情景性、实践性、综合性不足,是导致师范生教学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3.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内容定位低,体系不完善

目前国家对本科水平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相应的培养内容没有一个基本设定。我国职前本科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应达到怎样的专业水准,在实施中缺少可依据的文本参照。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目前的教学技能目标的不足也日渐显露出来。培养目标定位水准偏低(目前的教学技能训练仍然以教学基本功为主),教学技能培养内容单一,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不足,这些已明显不适应学生及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提出科学有效的培养目标是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4.学生素质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生源基本上是由各中学学习成绩居于中等的高中生构成,而且进入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些对专业选择并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出于无奈。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教师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善,但相比之下,教师的实际收入还是较低,尤其是小学教师的工作繁重而又复杂,教师的付出和他们的实际待遇很不相称。笔者近几年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作了未来职业选择调查,结果发现,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真正愿做小学教师。因此,大部分学生进人大学后,学习动力不足,对专业技能培养不感兴趣;虽然是高中毕业生源,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文化素质及能力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受就业选择市场化、选择多元化等(一些学生有考研打算或考公务员等其他想法)的影响,学生一入学,就为就业做准备,忙于各种过级考试,对教学技能训练热情不高,对教学技能训练时间投入不足,这些不利因素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带来一定的困难。

5.高师教学重学术、轻培养,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目前在高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主要还是讲授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缺少质疑、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学习,不利于学生形成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由于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因此教师的教学一方面难以为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缺少有效的方法和对策。高校教师缺乏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及经历,课堂教学脱离基础教育实际,脱离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建议

1.改革课程结构,加强教育实习

第一,建议进行课程调整,实施3+1模式。一年级,开设通识课程,在设置学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和小学相对应的综合课程,为师范生拥有广博的而深厚的知识打下基础。二年级开设教育理论基础课程和教育类选修课程。具体做法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设置教育选修课程。例如设“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小学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校本课程研究”等。三年级,开设技能训练类课程。例如设“小学基本教学技能训练”、“课堂教学模拟训练”等。四年级,进行一个学年的实习。实习期间同时完成毕业论文的工作。

第二,加强教育实习。新近的研究显示:教师的专业化是凭借“实践性知识”加以保障的,而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关键要素。为解决实习时间短、实习效果差的问题,目前一些学校实习时间增加到16-18周,但时间的安排有所不同。有的采用分散见习(每学期一周的见习)和集中实习(八周的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有的学校采用两次实习,称之为小实习(集中见习)和大实习(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模式等。见习是近年来小学教育专业比较重视的一个实践环节,有逐渐增加见习时间的趋势。但从目前实际效果来看,由于见习本身的特点及受其他因素影响,见习的收效不大。易导致走马观花;由于见习时间多,必然占用了有效的实习时间,而实习时间短,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建议取消见习,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年。为解决见习问题,建议实施“拜师制”,即有目的地选择小学和小学指导教师,从学生一入学,即安排他们到小学和指导教师见面,确立“师徒关系”。师徒关系明确以后,学生要和指导教师保持一定的联系,随时可以在课余时间定期到小学观摩、助教。

2.采取多元、开放的培养理念,优化培养途径

第一,教学技能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应该多元、开放。遵循的原则应是,统一要求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技能培养与专业方向技能培养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练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应建立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技能主题活动相结合、校内训练和校外实际教学相结合等多元的评价方式,将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还应使实践与反思相结合、训练与环境陶冶相结合,通过多种方法与多条途径,构建全方位、全员、全程的培养体系。

第二,制订系统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培训组织机构。为保证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应制订系统有效的培养计划,并将其纳入课程计划中统一安排实施。在计划中应规定培训的时间、学时、培训内容及达标要求,使教学技能培训落到实处;应加强对教学技能培训的领导和管理,成立由相关负责人、任课教师、学生参加的领导小组;应制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规程》,保证技能培训工作有序地进行。

3.明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完善教学技能培养内容

第一,应依据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师范生的发展需要及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采取长远目标与具体目标协调统一的办法确定培养目标。长远目标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适应小学教学需要的合格小学教师。具体目标分三个层次:首先,培养学生具备作为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次,培养具有基本教学技能的小学教师;再次,培养具有综合教学能力的小学教师。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目标的落实,建议采用和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教学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第二,完善教学技能培养的内容体系。依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发展顺序构建教学技能内容体系。教学技能培养包括一般技能、教学专业技能、综合教学技能三个层次。基本技能指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生存技能,是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的素质要求。一般技能包括言语技能(包括口语表达、体语表达)、书写技能、运算技能和艺体技能等;教学专业技能主要是指作为适应小学教学要求必备的基本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掌握运用小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技能、了解学生的技能、编写教案的技能、选择课程资源的技能)、上课技能(导入技能、设计教学过程技能、选择教学方法技能、板书设计技能、结课技能、多媒体使用技能、作业布置与批改技能、课外辅导技能、教学评价技能);综合教学技能主要是指在学生掌握基本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强调训练的情景性和实践性,具体包括说课技能、选择运用教学模式技能、组织教学技能(沟通与交往技能、调控教学技能)、教学应变技能、教学反思技能、评课技能等。

4.创造有刺条件,提高师范生素质

第一,从根本上解决师范生的生源问题。“两会”刚刚结束,免收“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学生学费的提案令人振奋,这将是提高师范生生源素质和切实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建议国家也能够选择一所市属师范院校实施免费教育,尤其是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实施免费,这将是提高基础教育师资质量的根本保证。同时,还应该切实提高小学教师的经济收入,提高小学教师的地位,从根本上解决小学教育的人才质量问题。

第二,制订系统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培训组织机构。

第三,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具体措施是:(1)利用新生入学的最佳时机开展专业思想教育。通过请优秀小学教师讲座、观摩基本功表演、参观展览、毕业生汇报等形式对学生渗透专业理想教育,逐步明确教师的素质要求。(2)学习有关教学技能的文件,使学生明确各阶段教学技能的培训目标要求及措施,在知晓的前提下,导之以行。

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构建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形成的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形成和谐、活跃的校园气氛,是教师形成教学技能的重要环境和氛围,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开展各种教学技能大赛、教学科研立项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能力训练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些做法能促进学生教学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技能论文篇3

(一)备课:分项过关。

备课即在进行正式的课堂教学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内容包括课标研读、文本解读、学情了解、目标设定、重点确立、难点挖掘、过程设计、方法选择、课时安排、课件准备、板书设计等,最终落实到教案编写。课堂如同战场,教案如同作战计划,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对课堂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既体现出师范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情况,也体现出他们的专业综合能力,难度较大,可以采取分项过关的方式。可以先过文本解读关,然后练习目标设计,初步掌握目标确定的方法,能够运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表述教学目标。如:“学生(行为主体)在课堂讨论中(行为情境),至少能够比较(行为动词)两种(行为标准)课文所用修辞手法(行为对象)的异同。”之后进行教学过程设计的训练,在对程翔的“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四步单元教学过程模式、钟德赣的“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以及潘凤湘的“八步教读法”、魏书生的“六步法”、钱梦龙的“导读法”、余映潮的“板块式”等单篇课文教学过程设计及依据了解的基础上模仿总体教学过程设计,再根据课堂教学过程所需技能分项训练,如导入、提问、讲解、结课、板书等。这样一步一步逐项训练,最后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修正,相对会减轻备课的难度,而且比较扎实。

(二)说课:开口论辩。

说课是既要说出课上什么、如何上,又要说出为何要这样上,既考察教师的实践能力,又考察其理论素养,是进行教学研究、培训师资的重要活动形式,可放在课前,也可放在课后。课前说课,主要说为何这样设计,可起到对课堂教学矫正的作用,增强上课的理性;课后说课,主要说为何这样设计及课堂教学实效,可起到检验教学设计的作用,反思意味浓厚。说课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升理论素养,撰写好说课稿。说课稿一般要涉及五个方面: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其核心应是说出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独特理解及教学设计的思想、思路,力求达到既具备科学性,又具备理论性、可操作性。二是多开口练习。稿子过关后读熟,直至脱稿,把握好说课的时间,提高说课的逻辑性与艺术性,力求语言表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字正腔圆,悦耳动听。三是在论辩中提升说课水平。一般训练把说课仅仅作为了一种形式,师范生说课完毕后辅导教师点评一下说课就结束,忽视了说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与同行及专家交流。所以说课训练除了让师范生准备好说课稿,自己多开口练习外,应有重要的一环,即提问与答辩。教师与其他师范生在说课结束后可模仿专家与同行,针对教材内容、目标设置、教学思路、方法选择、重难点突破等提问,使说课者在与专家及同行的对话交流中进一步明晰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升说课水平。

(三)讲课:自讲合作。

自讲即按照教案设计,自己在空教室或其他地方反复演练,进一步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发现疏漏,及时修改。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为下一步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打下基础。试讲中的合作学习主要体现为小组活动及班内交流,在个人讲熟之后把全班师范生编为小组,在小组内试讲,进一步发现问题,使教案更加科学,教学更加有效。还可结合年轻人精力旺盛、争胜好强的特点,在组内展开比赛,以赛促讲。小组试讲之后,组内选拔代表进行班内交流。讲课要求抓住重点,突出重点,让学生掌握重点,透彻理解重点,能够结合运用,转化为能力最好。因为师范生的试讲没有真实的教学对象,缺乏真实的体验,讲课易出现两个问题:其一是忽视学生的学,以个人讲解为主。讲课中要培养师范生一种教学生学,引导学生喜爱、理解、欣赏、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而不是当知识的“掮客”。其二是贪多,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结果每个问题都是走马观花,要引导师范生学会一节课着重解决一两个问题。这些都要在师范生自讲与合作学习的反复练习中加以解决。

(四)评课:先写后评。

评课实际属于教学研究范畴,评课训练不仅使师范生具备评课能力,更重要的是起到如何导引教学的作用。从以往师范生的评课来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过多关注外在的东西,如教师的仪容仪表、语言表达等,对教学内容是否适切、教学方法是否灵活、课堂结构安排是否合理、学生接受是否难易等涉及较少。还有的要么全评优点,看不到问题;要么全评缺点,一概否定,抹杀授课者的创造,严重打击授课者的自信。作为师范生的能力弱项,不妨先练习写较详细的评课稿,慢慢明确评课的原则、内容、方法后,再写较简略的评课稿,直至最后列出要点评课甚至打好腹稿脱稿评课。评课稿主要包括评课的内容与思路。评课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效果、教师素质等方面。评课思路可以有两个:一是按照上述内容逐项点评;二是抓住一项或几项内容点评,先说优点,再提出问题,最后提出建议。评课稿必须有理有据,不能只有论点。评课可培养师范生的反思意识,自我反思有利于师范生专业发展,因此在他评前应该先自评,进行自我剖析。

二、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策略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文教学能力的高低,除了与师范生掌握的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理论高度相关外,其自身具备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听说读写能力本身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区别于其他专业师范生的重要标志,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底气、看家本领,可称为专业核心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始于小学一年级,直至大学四年级,本文着重探讨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课学习中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听:课例讲座。

教师要对学生的答问做出反应,具备良好听力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对语文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对话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而对话的基础是理解与尊重,其表现则是倾听能力。现在的大学生,个性都比较强,善于自我表现,对别人缺乏应有的尊重与理解,可借助师范生课堂试讲、见习、听讲座等机会,对其进行听的能力的培养。一是善于倾听,在别人讲课解说时尽量不交头接耳、嘀嘀咕咕地说,有问题记下来,可在小组互动、师生互动环节进行表达。二是听课、听讲座要专心听,记录要点。三是边听边思,记录自己的感想、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师范生听的能力会有所提高。

(二)说:备课讲课。

说课就是说备课,是面对同行专家介绍说明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设计依据的教学研究活动,是培训师范生的重要方式,也是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说的能力的良机。说课前要求其撰写好说课稿,自己课下反复练习,直至脱稿,然后小组内说课,借助微格训练,调出录像反复查看比对,查漏补缺,提升说课的逻辑性、艺术性,从而提升说的能力。讲课中的讲授技能训练、课堂引导及课例观看后的反思评课,也是提升说话能力的机会,可组织师范生辩论研讨,一方面增加了开口说话的机会,另一方面加深了对教学的理解。比如针对案例发表自己观点的即席讲演,考察了师范生多方面的知识储备,特别是训练了师范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三)读:教育名著。

读书,应该是语文教师的一种生活状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阅读能力培养的主要凭借是教材及语文教育名著。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文学名著读的较多,语文教育名著阅读量较少,对语文教材的阅读也比较忽视,不明白语文教材阅读与一般阅读不同,一是不管喜欢与否都应细读,二是阅读中不仅有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还有教师与作者、教师与编者、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从而把语文教材阅读简单化。针对上述情况,可在课程开设之初,向学生开列语文教育名著书单,推荐语文教育名著,如《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导读的艺术》、《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思想录•中学语文卷》等,以及语文教育报刊杂志《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国教育报》、《语文报》等,要求做好笔记,在合适的时机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进行交流。语文教材的阅读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如朗读、诵读、细读、读书报告会等。

(四)写:教学论文。

研究,也是教师的生存状态,是未来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要素。教师需要对教育教学进行创新,如果认为其只是技能的叠加,则教学活动就会很快陷入满足,继而无趣,行而不远,体验不到职业的幸福感、愉悦感。目前,语文教育科研的训练欠缺,毕业后能够写出教研论文者寥寥。只有认真从事教学研究的教师,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教学的规律,更好地运用技能传授知识。要学会在调查中了解,在实践中反思,在研讨中提升教学科研能力。要结合教材分析、教案设计、说课稿撰写、评课稿撰写、读书笔记、调查等常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把探讨的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并在写作中创新。写作是思维的利器,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教师只有写,才会写,如果能够把其中优秀的文章修改发表,对师范生会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一方面在写作中提高了写作能力,保留了精神作品;另一方面也体验到了问题解决的喜悦,增加了对原有问题的认知与解决能力。

三、结语

教学技能论文篇4

我国高等院校每班学生数标准为30人,但是在实际教学组织中,每班学生数目甚至达到四五十人,班级学生数较多。而服务技能课程又不同于其他理论课程,实践性较强,如果学生数量过多,就会加大教师上课时对学生实践操作进行个别指导的工作量,降低教学效果,影响教学进度,以至于完不成教学任务。加之学生之间个体差异,在接受能力和技能水平方面有先有后,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顾及平均水平,容易忽略两头的学生,致使后进学生“吃不了”,优秀学生又“吃不饱”,影响教学效果,甚至造成课堂秩序混乱。通过实行“导生制”教学模式,由“导生”来指导培训技能操作上落后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为其排忧解难,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具体指导,真正能兼顾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人为本,有效提高服务技能课程的教学效果。

“导生制”在服务技能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导生制”在服务技能课程中的实施可以按照“选拔导生培训导生划分课题,布置任务,提出具体要求课堂实施效果反馈总体评价”这六个步骤依次进行。

1选拔导生。选拔导生是导生制实施第一步,是关键步骤,原则是力求“宁缺毋滥”。教师要选拔出“上进心强、动手能力强、表达能力强”,并且为人热情,乐于助人的学生作为导生,选拔的方式可以采用测试或者以竞赛的形式,结合学生上课时的综合表现,以及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最终决定导生人选。

2培训导生。选拔出导生之后,要对导生进行培训,才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正式实施导生制。导生的培训工作要根据教学进度有计划地进行,要适当超前、深入进行。同时,由于导生本身也是学生,课业任务也比较繁重,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和课余时间对导生进行培训。对导生培训的主要目的是让导生清楚自己的职责,是做老师的助手,协助老师教学任务,作为导生是很荣耀的一件事情,是对自己的实践能力的锻炼。导生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教师把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提前教授给他们,使导生事先掌握操作要领,并明确重点,难点,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指导本组同学。

3划分课题,布置任务,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服务技能课程的内容,目前各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客房服务技能和餐饮服务技能。以餐饮服务技能课程为例,其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服务操作规范,包括、托盘、斟酒、餐巾折花、摆台、上菜、分菜等;一类是情景模拟服务操作,包括迎宾、点菜、传菜、酒水服务、结账、席间服务、中餐宴会服务等,每次实习都有具体要求,有明确的内容、目标、重点、难点。

4课堂实施。教师以导生为中心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一般为4-6人一组,同时考虑各组组员中学生技能水平以及男女同学比例,保证各组间水平层次差异不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服务技能课程教学的目标来实施训练,对主要教学内容面向全班同学主讲或演示,向全体学生明确操作的重点、难点。之后导生作为教师的助手,要对本组同学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够认真地加以指导,协助教师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而教师要对整个课堂进行宏观调控,对学生中产生的共性问题或导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予以解答和示范。同时,对于导生而言,其对服务技能基本操作或教材内容已经很熟悉,所以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指导他们自主学习更加深入的内容。要加强导生的责任感,要求他们更多学习,提前学习,真正成为教师教学中的助手。导生也可以负起召集人和组织者的作用,选择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整合学习内容,参加服务技能比赛。

5效果反馈。每次服务技能课程结束后,导生负责把每组的情况进行总结,把本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导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汇总,形成文字材料汇报给老师,以便老师能把握全班同学的学习状况,跟踪学生学习效果,对下一步的教学内容和策略进行合理优化。

6总结评价。在实施导生制过程中,要定期对导生工作进行检验评价,可以每学期进行一次评比,评选出优秀导生和服务操作能手。对导生进行检验评价的依据,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组员学生评价。组员学生对导生日常工作表现有着直接的了解。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向组员发出问卷,主要就导生的工作能力、对组员的关心程度、总体工作素质、在组员中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调查。对于具体评价内容可以设定相应分值,汇总出每位导生的最终平均得分情况。根据每位导生的平均得分值,评出候选优秀导生。

(2)导生自评。导生每学期要对自身的工作做出总结,并对照导生工作规范和条例,根据自身工作效果,给自己打分。

(3)教师考评。主讲教师根据导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对导生进行总体评价,给出具体分数。最终,教师根据以上三个方面的结果进行汇总,评选出学期优秀导生,可适当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示对导生工作的充分肯定,同时也调动了导生的工作积极性。

“导生制”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关键问题

1教师要注意角色转变,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在实施“导生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放鸭式”教学的弊端,让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教师要注意自身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给导生以正确合理的指导,同时要兼顾全体同学的情绪,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教学技能论文篇5

所谓导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状态,主动地发现、

运用和探索恰当的学习方法的一类教学行为。导学技能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 个方面:

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从教学过程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而存在的,只有通过"学"才能体现

教师"教"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认真考虑教法,更要细心研究学法,积极主

动地渗透学法。这样举一反三,日积月累,学生掌握了系列的语文论文学习方法,就能自觉、主动地完成

学习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学习主要

是学习者个人的事情。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质疑解难的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

学生掌握了相应的学法,将有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并受益无穷。

二、导学技能的类型及其范例导思维之路。

就课堂教学而言,学生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学生的思维也在教学活动中发展,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

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法。因此,教师设计教学不仅要考虑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要考虑怎

样进行思维的训练。

捕捉思维火花。

因为学生的思维方法直接受教学方法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到哪些问题有利于培养学

生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哪些方法有利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怎样的教学过程才能让学

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状态之中。要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重视各种反馈信息,善于抓住学生表述的每一

个思想认识,不放过任何一个启发思维、提示某种新东西的机会,不断开拓学生的思路,把学习引向深入

引导思维途径。

即思维指向要明确,明确"想什么"和"怎样想",克服思维的盲目性。比较、分析、归纳、判断、推理、综

合、概括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给这些方法,有系统地、有侧重地训练学生,

有助于他们思维质量的提高。如"比较句子,体会怎样把句子写具体"的训练,就要告诉学生运用比较的方

法去认识事物,分辨句子之间的内在差别,在比较中获取知识。

导学习方法。

要引导学生多观察思考,寻找运用知识的规律。布鲁纳说:"教育的经济法则,需要学生记住事(信息量

)愈少,而掌握的学习方法(规律)愈多就愈经济,要提高学习效率,必须提示学习规律。"

因此,要注重从个别事例出发,从特殊的课例中引出一般的结论,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性,达到举

一反三、灵活运用之目的。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第四段时,教师引导阅读,然后总结出阅读

方法:看图---找出课文的对应段落---画出 与 第 三 段 不 同 的 地 方 ---朗读---说 出 老 黄 牛

不 借 尾 巴 的 原因。在教学第五段时,教师可启发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这样,学生通过"学会"达

到了"会学"的目的,学以致用,效果颇佳。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学习能力当然也就提高

了。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索知识的能力是指导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说

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是思考和记忆之母。"很多新知识是在观察世界、探索事物中获得的,教师必

须引导学生去观察事物,丰富知识,发展认知能力。如教学 《小蝌蚪找妈妈》,就可让学生捉来小蝌蚪

用玻璃缸养着,认识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写上观察日记。如教《一粒种子》,就可让他们种一粒种子,仔

细观察其发芽的过程。语文论文这种方法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

获取知识的能力。导学生质疑问难。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答疑,还应善于激疑,使学生"于无疑

处生疑",把学生的思维引 向峰 回路转 的知识 道口,促使他们动脑筋,提问题。如一位老师教学《草

地夜行》最后一段时,有意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提出疑难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1.这一段两次出现"要记住革命",为什么前一次加引号,而后一次不加引号呢?

2.这一段开头写了风大、雨大、天黑,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这一段的第七句是不是前后矛盾?既然是"无边的黑暗",又怎能"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

4.前面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能"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休息过,也没有吃东西,怎么能"迈开

大步"走呢?

看得出,学生提出了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包括标点用法、环境描写的作用、句子的特殊含义、内

容是否前后矛盾等方面,思维的触角也伸向了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没有对课文内容全面的、整体的

把握,是提不出这些问题的。因此,质疑问难,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

的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三、导学技能的运用原则整体性原则。主要表现在:

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教"是"学"的前提,"学"是"教"的结果。只有当教师采取的教法与学生采取相应的学

法紧密配合,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运用导学技能时,既要考虑教法,又要考虑学法,做

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学生掌握方法的过程是观察、思维等智力活动的过程,也是兴趣、情

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参与活动的过程,两者的发展是互相促进的。因此,运用导学技能时,要注重智力

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与同步。

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加强对个别的指导。

主体性原则。导学的真正内涵是引导学生积 极主动地去掌 握知识,领悟自身在有效地获得这些知识

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会学的本领。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途径和策略去引发和激

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

主导性原则。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性要求教师既不能代替学生掌握知识,又

不能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它要求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把握学生的现状,把握掌握知识和发

教学技能论文篇6

过去的师范生培养重视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许多高师院校存在着重学科理论轻教育实践的培养模式。这些学校非常注重对学术性的追求,教师们在努力探索学科专业新知识的同时,也在向师范生传授这些新知识,师范生大多是掌握了学科的新知识,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却被忽视,有些学校虽然也教给学生教学技能,但大多从理论层面分析教学技能,师范专业的师范性表征得不到较好地体现。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强调了实践技能的重要性,比如:2011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都提出了要强化教育的实践环节,加强技能训练。教师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学技能培养有了新内涵,即教学技能培养应体现实践性特点。实践性是指要加强实践教学,真正训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使学生具备实践素质。通过实践训练,应让师范生达到如下标准:能开发与使用课程资源,对教学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会编写教案,有声语言与态势语言运用自如,能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能利用媒体传递信息展示所学对象的形态、特点、结构、性质或发展变化过程,能进行恰当的提问,能与学生有效地交流、合作与沟通,能利用黑板以凝练的书面语言和图表、简笔画等形式传递教学信息,在课上能很好地进行课的导入和结束,组织教学要贯穿于课的始终。以上教学技能理应得到重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国家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对师范生系统的教学技能训练还不够充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存在弱化的趋势。如果教师的职前培养不达标,就会影响未来教师队伍的素质。怎样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已成为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师范生教学技能教育改革中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中小学反馈的信息是:高校师范生成才周期过长,缺乏必要的教学技能。这样的反馈会让我们想到这样的问题: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中到底训练了什么?联系高校实际,经过多角度的分析、思考,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主要存在如下六方面的问题:

(一)师范生在思想上对教学技能训练不够重视

一方面,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多,师范生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许多师范生有过不想当教师的想法,再加上很多师范生要“考研”,因此,教学技能的训练在他们心目中的重要程度不断降低。另一方面,高校师范生高估了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认为无论从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层面,教中小学生绰绰有余,想当然地以为中小学教学既简单又容易,在实习之前随便上讲台练一练就能进课堂上课,从而导致教学技能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

(二)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不够扎实

多年来,高校师范生非常重视“三字一话”的训练,但是,“三字一话”并不等同于教学技能。首先,从教学的角度看,只要师范生练好了粉笔字,其钢笔字、毛笔字完全可以胜任教学的要求。而实际上,粉笔字恰恰是师范生平时练习得最少的字体,许多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课堂上的板书不仅不美观,而且还出现了错别字。其次,教学语言训练力度不够,教学语言与一般的语言不同,它不仅要求发音准确,而且要求艺术性和教育性兼具,但师范生“三字一话”中的“一话”训练仅仅是普通话训练,距离教学语言技能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再次,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还应包括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呈现等方面,它们要比“三字一话”显得更重要,但却缺乏应有的训练。

(三)指导教师队伍实践素质缺乏

高校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师往往缺乏中小学教学的经验,重理论轻实践,有的虽然到中小学的课堂上听过课,但自身素质有可能离中小学教学的要求相差很远。这样的教师要想指导好学生的教学,可想而知并非一件易事。我们往往很多时候为了操作方便,学生的某一学科所有的教学技能都让同一位教师指导,并且训练中没有聘请中小学教学第一线的优秀教师参与,严重影响了师范生教学素质的提升和教学技能的提高。

(四)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不够到位

微格教学和教育实习是培养和提高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但受实习时间有限和实习基地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和训练还不够到位。许多师范生在学校简要试讲或微格教学后,就进行分散实习。而分散实习很难保证每个师范生都真正进行实习,即使每个师范生都进行实习,高校的指导教师很难对分散实习的每个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而很多实习学校往往让实习生进行顶岗实习,虽然实习生能够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教学中,但由于教学技能训练和培养的欠缺,会导致实习生心有余而力不足。

(五)师范生的教学视野不开阔

教学视野不开阔主要表现在教育实习中实习生只关注自身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无论是编写教案还是在课堂教学中,他们比较关注的是教师教的能力的发挥,比较重视教师作用的张扬,潜意识中把课堂作为教师表演个人学识的舞台,忽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创新。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听到“今天要讲的内容是”“谁能告诉老师”“谁能补充”之类的教学语言。实习生的备课和上课常常围绕“教师怎样教”而不是围绕“学生怎样学”来进行,很难纠正实习生潜意识中的“教学就是考验教师的教的能力”的错误观念。现代教学观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学,而实习生表现出来的教学观念的滞后着实让人担忧。

(六)师范生的教学管理能力较差

师范生实习时过度强调学生听话,要求课堂安静,这是缺乏必要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的表现。每到实习时常听到实习生埋怨:实习班级的任课老师没去,学生课堂纪律乱,没法正常上课。很多实习生总是强调学生不听话,纪律差,而不去考虑是否是自身的课堂管理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在课堂上如何管理学生和引导学生学习?这是每一个实习生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实习生很多时候需要想:为什么学生不爱听自己讲课?教学环节设计是否合理?学生是否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学生是否能听明白教师所提的问题?实习生要与学生多交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有可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上来,否则课堂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和顺利进行。

三、消解师范生教学技能教育改革问题的对策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中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为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提升专业素质,必须从如下六方面解决教学技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一)提高师范生对教学技能训练的认识

高校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巩固师范生的专业思想,让师范生愿意当教师,乐于当教师。要让师范生认识到,无论是“考研”还是参加教师招聘,教学技能对他们来说都非常重要,在教师招聘的面试环节要考教学技能,让考生讲课或说课,即使“考研”,毕业以后也要参加教师招聘,而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不再安排教学技能训练。也就是说,如果错过了教学技能训练,师范生会失去训练的机会,直接影响其在教师招聘时教学技能水平的发挥,当然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能当一名合格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与教学技能的掌握是两码事,文化素质高并不等于会教学生,要想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参加教学技能训练。

(二)全方位地训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传统的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技能;备课技能;基本教学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教学演示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板画技能);调控教学过程的技能(导入技能、组织教学的技能、结束技能)。高校师范生不能仅掌握以上技能,新课程背景下还应拥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技能、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的技能、交流、合作与沟通技能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技能。首先要抓好基本功训练。高校师范生通过书写技能课、教师语言课和美术课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书写技能、语言技能和绘画技能,学生每4—6人为单位,全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由水平较高的同学任组长,负责各组成员课后书写、语言和绘画技能训练的指导和监督,直到组内每位成员的基本功合格为止。其次要搞好实训教学。高校教师教育专业教师在学科教学法课上,应结合学科特点对以上教学技能进行全方位地训练,从而提升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三)强化指导教师队伍的实践素质

高校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将传统的高校封闭培养教师转向开放的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培养。充分利用地方中小学优秀的师资和丰富的教育资源,积极探索校内培养和校外指导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双导师制”。高校既要聘请校内指导教师,也要聘请校外指导教师。这样学生在高校有指导教师,在中小学也有指导教师。高校指导教师和中小学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让学生在实训教学、教育见习和实习中,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提高教育教学技能。要真正做到“走出去,请进来”。一方面,要让高校指导教师定期去中小学听课、上课,加强与中小学指导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在实践中指导师范生;另一方面,高校要聘请校外指导教师,把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和名师请到大学的课堂上,让他们为师范生上教法课,指导其备课、上课以及说课等技能训练,同时高校指导教师要跟进学习。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协同创新。

(四)保证师范生的技能训练落到实处

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在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注重教学评价。学科教学法课要求每一个师范生针对学科教学内容的专项训练,做好充分的准备,写好有关教学内容的教案、说课稿,课下让每一个师范生反复练习,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讲课和说课,组内成员要进行评价。课上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共同检查和指导,也要进行评价。每一个师范生还要进行自我评价。师范生同伴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师范生的自我评价要以较高的权重量化作为技能训练的成绩计入该门学科教学法总成绩,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每项技能培养和训练落到实处,真正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素质。

(五)促使师范生拥有宽广的教学视野

要让师范生真正把握教学概念的内涵,认识到教学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统一的双边活动。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态度和能力。在教育实习中,师范生要改变“教学就是考验教师的教的能力”的错误观念,备课和上课要围绕“学生怎样学”来展开。教师的教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学。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教师主导作用的任务、内容,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标志。师范生要拥有宽广的教学视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既要关注自己怎样教,更要关注学生怎样学。

(六)加强师范生教学管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技能论文篇7

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由音乐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四大要素构成。在音乐技能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歌唱、器乐、舞蹈、欣赏等方式进行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及理解能力,使他们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心理体验,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样获得的音乐技能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自然真实,也是音乐审美心理要素培养的价值所在。

音乐审美感知是一切音乐审美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人们把感觉到的美通过知觉反映、评价做出的情感判断。音乐审美想象是人们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由感知到的事物(声音、图像等)通过高级神经活动对以往知识、经验的重新排列组合而产生的联想和创造。如果说感知是眼前形象的呈现,想象则是运用这种形象思维来设计音乐语言。丰富的音乐审美想象力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大大激发人的审美感受力。学生在努力探求和挖掘自身亮点的同时,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接受了德育、美育教育,所以“感知与想象”这两个心理要素应作为教学的基础阶段,使学前幼师教育培养目标得到初步体现。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不仅进行认识,还会对它产生一定的态度和体验。音乐审美理解是人们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用某种感性形式对审美活动意蕴进行直接的整体把握和领会。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是在聆听、体验、观察、欣赏某种事物产生情感之后才去活动的,审美情感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活动、组织活动。审美理解是审美活动的理性因素,广泛渗透在感知、情感、想象等整个过程中。学前专业音乐教师在音乐技能教学中,应运用以情感为主线的感染教学法,通过挖掘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行为、语言等要素来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对音乐某种审美情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材施教,使学生向个体素质多元化的理性高度发展。所以,“情感与理解”这两个心理要素能够健全学前专业学生的人格品格,通过发展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学习能力开发自身的智育功能,具备适应幼儿园音乐教学设计和需要的职业技能,从而成为优秀的幼儿教育者,这是培养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作用所在。

二、德育功能——学会做人是前提

学前幼师教育是一个集综合性、实用性、职业性为一体的专业教育,学生除了要掌握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外,学会怎样做人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教师应善于在教学中挖掘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德育功能,通过倾听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音乐作品来进行教学,这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中十分重视的音乐审美心理的教化作用。孔子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就强调了音乐在人格塑造中的作用。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人深也。”意思就是通过音乐学习完善审美心理培养品德,道德情操最终得到升华,这是沟通人类情感的桥梁,也是培养幼教人才的前提。

近几年,我国适龄人口中大学生的比例在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但随之带来的是一些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所下降,特别是现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一些学生的入学水平,大致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中等教育的学生入学水平。一些学生素质差,也是导致职业技能教育起点低、培养难等问题出现的原因。这些学生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有的是孤儿、有的认识问题容易偏激、有的人际关系差、有的人格发展不健全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关注和认识。音乐技能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特点。通过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综合课教学,改善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格取向问题,使学生的音乐技能素质和心理素养得到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挖掘德育功能之学会做人的前提所在。

三、美育功能——学会学习是条件

美育功能具有启迪智慧,激发创造力,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是音乐技能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手段。学前专业的音乐技能教育以声乐、钢琴、舞蹈等常用技能学习为主,丰富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感受力和创造力,这对培养未来高素质、高技能的幼师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用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美育功能来评价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很有前瞻性眼光和科学意义的。

在几年的音乐技能课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正是由于教师对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引导教育认识不够,才使得学生对该课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例如,对钢琴小乐曲中旋律形象和风格的想象力,对声乐演唱中音乐旋律线条的运用力,对儿歌即兴伴奏弹唱中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对舞蹈中肢体语言的表达力等,这些音乐技能的掌握都需要开发音乐审美心理的美育功能教育才能实现。那么针对学前专业学生多、技能基础薄的实际特点,应对音乐技能学科采取综合性训练和集体性教学,比如,在教学形式上各种技能相互渗透,在教学内容上开设风格各异的欣赏课、电子钢琴集体课、合唱课、指挥课、创编课等,把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审美经验在“时间上贯穿、空间上拓展、课程中渗透”,启迪学生的智慧,张扬学生的个性特色,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不会学到会学习”。所以,挖掘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美育功能是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音乐技能快速而有效提高的必要条件。

四、智育功能——学会实践是准备

音乐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中之重,而目前学前专业音乐技能课从教法上在全国的很多学校都强调“专业性和技术性”,对“师范性、基础性、多元性”和学前特色“认识不透,突出不够”,这就直接导致学生的智育功能得不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也很难适应当前幼师职业能力素质全面提高的需要。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以规划职业生涯为目标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课和实训基地,以音乐审美心理引导为核心进行知识结构的提取、分析、整合、运用,使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在理论学习阶段得到加强和巩固。

创新能力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学前专业音乐技能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因此,音乐教师要特别注重在教育过程中利用审美心理引导教育手段、方法的艺术性,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音乐技能学科(演唱、演奏、舞蹈、和声伴奏)的学习中,使学生运用丰富的感知力、想象力来表达即兴伴奏、歌曲弹唱、舞蹈的表现风格;运用情感力、理解力来进行儿歌、舞蹈、音乐活动的创编;运用音乐教育手段开启幼儿智力及初步的科研能力等,而学前专业音乐技能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多变的教学导入方式,重视简单节奏、童谣曲调以及给歌曲填词的简单创作教学;通过创设钢琴、声乐、音乐综合技能比赛、综合性的文艺汇演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运用多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方法组织学前儿童参与各种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课是集艺术性、实践性、创造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学生要在表演、塑造、鉴赏的过程中运用学到的音乐技能知识,通过接受艺术熏陶创设更多有价值的实践机会来完成人格品格的塑造,全面培养自身的音乐素质,使音乐技能得到综合运用。同时,音乐技能教育也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充满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教育形式,将音乐审美心理要素引入到音乐技能教育中发展学生的德育、美育、智育,这将对学前幼师教育的培养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但菲.关于学前教育本科生艺术教育改革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1(4).

[3]钟武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现状与培训策略[J].继续教育,2006(9).

[4]胡松.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及实现探讨[J].重庆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06(7).

教学技能论文篇8

1加强技能操作,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对于操作技能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兴趣是学生学好计算机教学计算机课程最重要的推动力。计算机是一门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科,因此加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当前很多计算机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通常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感受,只是一味的对计算机操作步骤进行按部就班的讲解,随后在将操作的相关步骤演示一遍给学生看,在这枯燥教学的过程中,只能使得学生被动的获取相关知识。如果计算机教师能够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方面出发,就可以使学生更加充分的了解到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这样就能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的积极性[1]。举例来说,教师在讲解计算机操作的入门知识时,可对学生充分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与进程,同时向学生详细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理念以及硬件组成,并对不同硬件的相关功能进行分析解说,同时为学生展示计算机基本外设的用途和使用效果,这样既可以有效的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

2实际操作中,融入互动教学

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巧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枯燥乏味地对课本内容进行解读,一切照本宣科,学生的积极性就无从体现。现在很多教师喜欢照着课本内容给学生一次性演示操作步骤,只是在重点环节强调两句,但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大部分的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规程,都是经过教师对计算机的讲解而了解的,但当自己操作时,就无法想教师一样操作的得心应手,在操作的过程中不得不查阅相关书籍,从而导致的最终结果,学生还是参考书籍的相关步骤来进行操作,这种结果对于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没有多少帮助。教师可以采取设计问题的方式提升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理解,而具体问题则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设置。举例来说,当学习到处理图画的方法时,教师可以以教材为平台,让学生从教材中充分体会到图画变化的效果。当学生对绘图软件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之后,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提问,例如让学生用某作绘图件绘画一些图案后,再让学生思考此软件和之前所熟悉的软件之间有什么区别。这样一来,不仅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教师和学生之间也能实现良好互动。

3加强操作技巧培养,重视理论结合实际

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对学生进行操作技巧上的培养。理论和实践总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影响的,所以教师应具备足够的灵活性,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和培养。教师要想加强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必须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手段[2]。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学生们不仅能够有效避免在操作计算机时出现违规操作现象,还能够加强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理解。因此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教师应将理论充分渗透到实际操作当中。举例来说,当学习word软件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讲解word的理论知识,包括其历史、各窗口的主要功能等,教师先带领学生认识word主要工具和选项的作用。当学生对word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了。在教导学生word的实际操作技巧时,教师可以选择一则带图片的新闻报道,然后让学生用word软件还原这则新闻报道,将相关图片嵌入文字区域中。当学生完成了实际操作后,学生对word软件的理解程度就会得到显著加深。

4在教学评价中,纳入操作技能

教学评价不仅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水平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为充分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实际操作的重视,教师有必要将相关操作技能纳入到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标准当中,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应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照顾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3]。举例来说,当教师对窗口知识进行评价时,不仅要评价学生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窗口知识的理论基础,还应提升学生对窗口知识实际操作能力的评价,例如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最大化、最小化及还原窗口的技巧,学生是否学会了关闭窗口的技巧。同时,教师也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评价,不要打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纳入评价标准,不仅加强了学生灵活运用计算机操作知识的能力,还能加强学生对计算机操作重要性的认识。

5结束语

综上,在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应用的质量,因此教师也应以积极的态度应对这一形势,加强对计算机操作教学重视程度。

作者:高亚玲 单位: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引用:

[1]王晓英,冯珊珊.计算机教学计算机教学中操作技能培养[J].西南财经大学,2015,(04):2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