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创业计划论文8篇

时间:2023-03-28 14:58:18

创业计划论文

创业计划论文篇1

关键词:SYB创业培训,模拟公司创业实训,衔接与融合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总书记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战略”,这无疑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是我党“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在实施这一战略过程中创业培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实现了就业的倍增效应。论文格式,SYB创业培训。但就目前国家的创业培训形式和效果来看,创业实训已成为实施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过程中创业培训项目不可缺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工作的有机结合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部分省市创业培训工作的培训模式,效果非常好,并正在以星星之火之势迅速在全国展开。究其原因有以下 三点:

一、 政府支持

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7年11月5日颁发了《关于开展模拟公司创业实训项目试点工作的通知》(劳社培就司函[2007]93号),要求在北京、天津、杭州和成都等十三个城市和中南大学开展模拟公司创业实训试点工作。

模拟公司 “2+X”基准版创业实训模式与SYB教程

比较汇总【教材内容比较】

一、SYB创业培训教程:

(一)SYB-创业意识第一步 将你作为创业者来评价

SYB创业意识第二步 为自己建立一个好的企业构思

1、企业类型

2、微小企业成功的要素

SYB-创业计划第三步 评估你的市场

1、了解你的顾客

2、了解你的竞争对手

3、制定市场营销计划

4、预测你的销售

SYB-创业计划第四步企业人员的组成

1、一般微小企业的人员组成

2、员工的岗位职责

SYB-创业计划第五步 选择一种企业法律形态

1、企业的影响

2、各类企业法律形态的特点

3、、选择合适的企业法律形态

SYB-创业计划第六步 法律环境和你的责任

1、法律和责任

2、工商行政登记

3、依法纳税

4、尊重职工的权益

SYB-创业计划第七步 预测启动资金需求

1、启动资金的类型

2、投资(固定资产)预测

3、流动资金预测

SYB-创业计划

第八步 制定利润计划

1、制定销售价格

2、预测销售收入

3、制定销售和成本计划

4、制定现金流量计划

SYB-创业计划

第九步判断你的企业能否生存

1、完成你的创业计划

2、开业前准备

3、制定开办企业的行动计划

SYB-创业计划第十步 开办企业

1、企业的日常活动

2、下一步做什

(二)SYB-创业计划书

二、模拟公司创业实训:2+X基准版创业实训模式

(一)模块一:确定公司构架

1、确定经营团队

2、确定经营项目

模块二:分析经营环境

1、浏览模拟公司黄页

2、分析母版公司

模块三:试行业务原则

1、确定年度经营规划

(资金来源、资金使用计划、预测销售收入)

模块四:奠定经营基础

1、成本核算

2、产品定价

(二)实岗工作任务

1、公司人员考勤表

2、模拟公司人员名单

3、部门岗位职责

4、公司注册流程

5、Swot分析+示例

6、公司简介

7、市场营销方案

8、模板公司信息

9、部门月度工作计划

10、 成本费用预算

11、 产品定价表

12、 年度经营规划

13、 采购意向函

14、 确定外包项目

15、 员工工资标准表

16、 产品宣传单

17、 第一年度利润表

18、 第一年现金流量计划表

(三)创业实训创业计划书

创业实训的五个模块的内容对应了SYB创业培训教材十步内容,理论体系是一致的,演练部分SYB运用了游戏教学、38个练习和创业计划书;创业实训的演练部分采用了让学生用“上课”“上班”“上网”三结合的形式体验真实企业的运作流程,经历了只有货币是数字化的商业交易模拟,最后完成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和SYB创业培训是殊途同归,最后的的落脚点皆为“创业计划书”。论文格式,SYB创业培训。使有创业愿望的学员根据“创业计划”这条红线一步步走向成功创业。论文格式,SYB创业培训。论文格式,SYB创业培训。论文格式,SYB创业培训。

三、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教学理念一致

在教学方法上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都是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员为中心让学员高度参与、互动式的培训方法,模拟加实操演练。论文格式,SYB创业培训。

总之,创业培训、创业实训的融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帮助学员提高了创业成功率和经营稳定率;帮助学员提升能力、树立自信实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有效地推动了创业培训工作的开展;推动了党中央“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的贯彻和落实。

创业计划论文篇2

关键词:SYB创业培训,模拟公司创业实训,衔接与融合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总书记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战略”,这无疑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是我党“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在实施这一战略过程中创业培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实现了就业的倍增效应。论文格式,SYB创业培训。但就目前国家的创业培训形式和效果来看,创业实训已成为实施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过程中创业培训项目不可缺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工作的有机结合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部分省市创业培训工作的培训模式,效果非常好,并正在以星星之火之势迅速在全国展开。究其原因有以下 三点:

一、 政府支持

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7年11月5日颁发了《关于开展模拟公司创业实训项目试点工作的通知》(劳社培就司函[2007]93号),要求在北京、天津、杭州和成都等十三个城市和中南大学开展模拟公司创业实训试点工作。

模拟公司 “2+X”基准版创业实训模式与SYB教程

比较汇总【教材内容比较】

一、SYB创业培训教程:

(一)SYB-创业意识第一步 将你作为创业者来评价

SYB创业意识第二步 为自己建立一个好的企业构思

1、企业类型

2、微小企业成功的要素

SYB-创业计划第三步 评估你的市场

1、了解你的顾客

2、了解你的竞争对手

3、制定市场营销计划

4、预测你的销售

SYB-创业计划第四步企业人员的组成

1、一般微小企业的人员组成

2、员工的岗位职责

SYB-创业计划第五步 选择一种企业法律形态

1、企业的影响

2、各类企业法律形态的特点

3、、选择合适的企业法律形态

SYB-创业计划第六步 法律环境和你的责任

1、法律和责任

2、工商行政登记

3、依法纳税

4、尊重职工的权益

SYB-创业计划第七步 预测启动资金需求

1、启动资金的类型

2、投资(固定资产)预测

3、流动资金预测

SYB-创业计划

第八步 制定利润计划

1、制定销售价格

2、预测销售收入

3、制定销售和成本计划

4、制定现金流量计划

SYB-创业计划

第九步判断你的企业能否生存

1、完成你的创业计划

2、开业前准备

3、制定开办企业的行动计划

SYB-创业计划第十步 开办企业

1、企业的日常活动

2、下一步做什

(二)SYB-创业计划书

二、模拟公司创业实训:2+X基准版创业实训模式

(一)模块一:确定公司构架

1、确定经营团队

2、确定经营项目

模块二:分析经营环境

1、浏览模拟公司黄页

2、分析母版公司

模块三:试行业务原则

1、确定年度经营规划

(资金来源、资金使用计划、预测销售收入)

模块四:奠定经营基础

1、成本核算

2、产品定价

(二)实岗工作任务

1、公司人员考勤表

2、模拟公司人员名单

3、部门岗位职责

4、公司注册流程

5、Swot分析+示例

6、公司简介

7、市场营销方案

8、模板公司信息

9、部门月度工作计划

10、 成本费用预算

11、 产品定价表

12、 年度经营规划

13、 采购意向函

14、 确定外包项目

15、 员工工资标准表

16、 产品宣传单

17、 第一年度利润表

18、 第一年现金流量计划表

(三)创业实训创业计划书

创业实训的五个模块的内容对应了SYB创业培训教材十步内容,理论体系是一致的,演练部分SYB运用了游戏教学、38个练习和创业计划书;创业实训的演练部分采用了让学生用“上课”“上班”“上网”三结合的形式体验真实企业的运作流程,经历了只有货币是数字化的商业交易模拟,最后完成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和SYB创业培训是殊途同归,最后的的落脚点皆为“创业计划书”。论文格式,SYB创业培训。使有创业愿望的学员根据“创业计划”这条红线一步步走向成功创业。论文格式,SYB创业培训。论文格式,SYB创业培训。论文格式,SYB创业培训。

三、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教学理念一致

在教学方法上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都是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员为中心让学员高度参与、互动式的培训方法,模拟加实操演练。论文格式,SYB创业培训。

总之,创业培训、创业实训的融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帮助学员提高了创业成功率和经营稳定率;帮助学员提升能力、树立自信实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有效地推动了创业培训工作的开展;推动了党中央“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的贯彻和落实。

创业计划论文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梳理;策划;设计;意识;能动

题目是一个缩略语,完整准确地说,应该是“企业文化建设不能没有策划”。在企业文化策划几度热潮之后,现在又有一股否定企业文化策划的思潮,诸如 “企业文化是梳理出来的,不是策划出来的”,便是这种否定策划论的典型代表。

说“企业文化是梳理出来的,不是策划出来的”,有一些道理,但不全对。比如,对于一个刚刚脱离自为阶段而进行自觉建设企业文化的企业来说,他是需要经过一个“梳理”阶段的,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梳理”层面,没有进一步的策划设计、指导按排、深化化实,那也不能自然发挥“梳理”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能动作用。说“企业文化是梳理出来的,不是策划出来的”,实际上就是说企业文化不需要策划,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是不可知的,就是把企业文化的形成理解为与人们的主观努力无关的自然而然的发展,就是否定人的科学认识和逻辑思维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的能动作用,站在自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角度,这个话就有点消极无为的意味,更否定了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引领作用。因为要引领就需要策划,要自觉建设,就需要设计,要发挥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管理、企业建设能动的反作用,就需要策划设计。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论。人民的核心价值观不单单是对历史的总结和梳理,还有兼于对未来军队建设的考虑,关系未来,这就需要策划与设计。而其实,“梳理”本身就需要策划与设计,比如,要梳理就需开展调研,要调研就要有计划,有组织,有分工,调研分几个阶段,几个方面,何人负责,何时完工等;梳理分几个维度,从哪儿开始,用什么方法,梳理出来的东西如何总结,如何提炼,如何上升到理论层面等等,这些都需要精心设计,精心策划,精心组织。所以说,企业文化不能没有策划。当然,如果把策划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自然是划出来的;或者策划脱离实际,化不起来,那是策划存在问题,而不能说策划无用,不用策划。

实践需要策划,没有策划,实践就没有方向。科学技术创新需要设计与策划,用什么方法、走什么路径、用什么工具、如何检验等,理论创新、文化创新也需要设计与策划,用什么原理、什么材料、什么方法、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论证等,梳理是继承,是总结,是基础,创新是发展,是完善,是提高。科学的策划是企业文化建设从自发走向自觉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意识论,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出的巨大的能动作用。说:“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选集》第二卷,第445页)什么叫能动?能动就是主观努力,积极主动。同志所说的“必须先有”就是策划与设计,策划与设计就是人积极主动地发挥意识对客观实际的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和有效形式,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本能,也是理性建设企业文化的必要技能。

企业文化策划是指从实际出发,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愿景、规划、计划、活动的按排、理念的提炼、渗透和传播的方式、方法、策略、艺术、技巧、细节等进行系统谋划和科学设计的全部活动。企业文化的设计与策划,是一个认识、发现和运用企业文化建设客观规律的过程,是一种发挥人的意识能动作用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由于文化的建设是一件非常细致的事情,也是一件在短时间内不容易见效的事情,所以策划与设计就非常重要。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都是如此。不要说一个组织,一个人的活动也需要策划,比如你找一个员工谈话,走一位亲戚,拜访朋友,在员工大会上发表讲话,说什么,做什么,怎样说,怎样做,包括肢体语言,都需要设计。

策划是一种高级意识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即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企业文化策划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比如我们所讲的企业文化的规划设计;第二,意识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过程,它不仅反映当前,而且能追溯过去,预见未来,比如企业文化策划对当前文化的调研,对过去文化的梳理,对未来文化的设计;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科学的策划能够有效地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可见,策划充分体现了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主动性、预见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我们应该站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策划的作用和意义,自觉运用、正确发挥企业文化策划对于认识、改造和创新企业文化的功能与作用。另外,策划是一种创造性的理性思维活动,思维也是一门科学,科学的思维有许多方法,归纳、演绎、分析、综合、从个别到一般、从抽象到具体、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等等,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果能请经过这种训练的专业公司或专业人士来帮助,则对理念的提炼、过程的设计都会有好处。

我承认文化有“自然生成”的特性,但我同时也要说,文化毕竟是人创造的,人在文化的生成过程中完全能够发挥能动作用,比如一棵大树,它在自然环境中慢慢长大,但如果我们掌握它的生长特性和规律,对它加以爱护,注意施肥、剪枝、理叶,甚至从小给它造个型,它就会按照人们的意志生长。

创业计划论文篇4

Abstract: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TPB), designs a two-stage questionnaire scheme to assesses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grams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of 202 students following entrepreneurship courses at three universities in Xi'an. Result indicated tha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gram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and subjective norms. However, no support was found for the effect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grams on attitudes toward entrepreneurship and intention. 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TPB could be considered to provide a concise and useful framework to analyze how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grams might influenc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意愿;计划行为理论;学生

Key word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college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7-0176-04

0 引言

创业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重要的经济与社会话题,同时在学术界也是一个受到普遍重视的研究课题。创业的重要意义――促进经济增长、引领创新、增加就业――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认可(Shane&Venkataraman,2000)。大部分的实证研究结果证实个体的创业能力和意愿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加以影响,即教育可以用来培育和促进创业(Gatewood,2002;Mitra&Matlay,2004;Kuratko,2005;Harris&

Gibson,2008)。上述研究结果为政府、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计划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Finkle&Deeds,2001;Kurakto,2005;Matlay,2005)。

与其他国家开始重视创业活动同步,我国也高度重视创业及与创业相关的活动,尤其是高校层面。国务院办公厅要求从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使得高校创业教育的迫切性增强,也使确定创业教育是否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的研究愈发重要,这对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1 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在社会科学文献中,意愿常被视为一个重要的预测个体计划行为的指示器,尤其是当某种行为较为罕见、很难观察或存在无法预测的时滞时。创业即是符合上述特征的一类典型个体计划行为。大量文献证实创业意愿在个体实施创业行为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Linan&Chen,2009)。因此,在过去几十年中,创业意愿相关的研究成为创业研究领域的关注焦点,在诸多研究中,计划行为理论(TPB)模型受到广泛关注,计划行为理论在预测创业意愿方面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创业研究领域的广泛证实(Kolvereid,1996;Krueger,2000;Autio,2001;Engle,2010)。该理论认为体意愿支配个体行为,而个体意愿又主要由以下三个关键性因素决定:I态度(attitudes toward the behavior),指个人对行为所抱有的积极或消极评价,亦指由个人对此特定行为的评价经过概念化之后所形成的态度;II主观规范(subject norms),指影响个体决策的外界因素,包括个人感知到的来自家人、朋友、老师、同事等重要参照个人或群体对行为的期望;III感知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即个体感知到的执行某种行为的控制能力。该理论预测积极的创业态度和主观规范,结合高感知的行为控制,则个体实施特定行为的意愿也愈强烈。

国内外许多有关创业研究的文献已广泛应用计划行为理论来研究大学生的创业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其创业意愿的影响(Kolvereid,1996;Krueger,2000;Autio,2001;Kennedy,2010;李永强,2008)。这些研究进一步证实了Ajzen(1991)的研究结论,也即创业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创业意愿非常重要,但它们的重要性在不同的情况下(如不同国家、不同群体等)并不一样,同时这三个因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大小亦不相同。根据上述论述,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创业态度、与创业有关的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

为了评估创业教育活动的实施效果,本文的研究沿袭Fayolle(2006)和Souitaris(2007)的研究方法将创业教育活动作为一个外生变量纳入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来探讨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创业教育通常被认为是促进创新的一种重要策略,虽然它的重要性已被大量研究人员和教育工作者所肯定,然而学术界目前对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之间更深层的了解和探究并不全面,两者之间的关系仍然不明确,某种意义上,创业教育活动对受教育个体所产生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因此,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创业教育与态度--意愿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提出如下两个假设:

假设2:与接受创业教育之前相比,接受创业教育后大学生将有更积极的创业态度、主观规范和更高的感知行为控制,同时,他们的创业意愿也比受教育前更加强烈。

假设3:接受创业教育后,对于创业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有明显改善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创业意愿同样也有明显提高。

2 研究方法

2.1 方案设计与样本

为了分析接受创业教育前后大学生创业意愿所发生的变化,本文设计了一个两阶段的研究方案来实现上述目标。也即随机选取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打算接受一定期限、一定创业课程教育的大学生,然后针对选取的大学生分别在学期初(T1)和学期末(T2)进行两次问卷调查,最后利用统计方法来量化分析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前后创业意愿所发生的变化。

虽然国内很多高校都已开设了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但因各高校重视程度、师资力量以及学生参与积极性存在的差异,使得很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在教授的范围、开设的时间、课目的设置存在很大不同,考虑本研究的目的,本文界定所调研的高校应符合以下特征:创业教育课程的教授应该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课程的时间应该是以学期来衡量,科目的设置应当包括创业学和管理学的核心课程:如创业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商业计划书撰写、经济法、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等。从上述条件出发,经过仔细全面的考察,本研究选取西安地区符合上述特征的三所高校作为此次调查问卷的目标高校,一所985综合类高校、一所211理工科高校、一所省属二本综合类高校,问卷调查的时间分别为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初(T1)和学期末(T2)。每所高校分别发放100份问卷,共计300份。学期初回收问卷272份,学期末回收问卷231份,经统计,共计有202位大学生同时参与了两次的问卷调查,占全部调查对象的比重为67.33%,此202份问卷也是本研究最终获取的有效样本。表1为样本分布情况的描述,在样本分布上,由于三所高校实际上总体偏工科,男性比例一般均多于女性,工科专业的学生占样本量的近50%,而高校学生年龄基本分布在19-23岁之间,因此我们认为本次调查样本在人口统计特征分布上是合理的。

2.2 测量题项

本研究中所有变量均采取7分制Likert量表进行测量(1为非常不同意,7为非常同意)。变量包括:创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以及创业意愿。以上四个变量的测量题项均来自于对有关计划行为理论(TPB)及创业意愿相关文献的研读与选择,相关测量题项及其出处如表2所示,表2中同时也显示了四个变量在两个阶段的因子载荷和信度。

3 实证分析与结果

本文采用EXCEL2010进行受访者基本特征分析,运用SPSS18.0软件对调查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回归和相关性分析。本研究对每一个变量在两个阶段的测量题项分别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并进行正交旋转,各题项在相应变量上的因子载荷如表2所示,大多数题项在相应变量上的载荷均大于0.7,仅有少数变量载荷小于0.7,说明各变量的结构效度良好。此外,四个变量的信度如表2所示,所有变量信度均位于0.8左右。Alpha系数反映数据的内部一致性,而因子载荷反映了各变量的内部结构,各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水平是较为理想的,可以用来测量相应概念。由此获得各变量及其观测指标。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来验证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创业态度、主观规范以及感知行为控制之间的关系(假设1),结果如表3所示,实证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前(T1)后(T2),其创业态度、主观规范及感知行为控制均对创业意愿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假设1得到验证,同时也可看出,感知行为控制对创业意愿的作用最大。此结果也证实了计划行为理论(TPB)的正确性(T1时刻:R2=0.810,p

为了评估创业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创业态度和创业意愿的影响(假设2),本文对两阶段的变量进行了配对t检验,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实证结果显示接受创业教育前后大学生的感知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有显著的积极性的改善,假设2得到部分验证。结果也显示虽然接受创业教育后,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态度有所提高(相关变量T1-T2的均值为负),但其显著性检验并未通过。

本文采用相关性分析来验证假设3,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与本文的假设一致,接受创业教育后,对于创业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有明显改善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创业意愿同样也有明显提高。因此,假设3得到验证。

4 讨论与结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相关学者先前的发现,也即创业意愿与创业态度、主观规范以及感知行为控制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应用计划行为理论(TPB)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预测和理解创业行为。同时,研究结论也进一步证实了创业教育活动主要会对感知行为控制(Peterman & Kennedy,2003)和主观规范的产生影响(Souitaris,2007),与我们的期待相反,创业教育活动对大学生创业态度和创业意愿并没有明显作用,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大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之前就持较积极的创业态度和强烈的创业意愿(通常积极参加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学习的大学生基本上就属于对创业教育课程感兴趣或有志于毕业后创业的一个群体),因此,对其而言,改变自己创业态度和创业意愿的空间并不大。

由上述研究结论出发,本文的研究结论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带来如下几点启示和建议:①计划行为理论(TPB)能够帮助政府和高校来评估创业教育计划的实施效果以更好的完善现有创业教育政策和更好的实施现有创业教育计划;②高校创业教育计划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提升作用是确定的,各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创业教育计划以促进国内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繁荣发展,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关注全面性,授课的方式应多样化,授课期间应当具有延续性;③一方面,感知行为控制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最大,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感知行为控制力有显著提升作用,这意味着高校创业教育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感知行为控制力的培养,如引进沙盘模拟、创业大赛等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来树立学生的成就感,体会成功的经验,也可以通过塑造和宣传“典型形象”来刺激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等。

5 意义和局限性

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制定、实施和评价创业教育项目来提高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观察和启示。也即高校完善的创业教育计划可以非常有效的对大学生与创业有关的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产生正面的影响,各个高校可以通过创业教育计划来培养和形成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及与此相关的主观规范。

但本文的研究也存在若干不足,未来更进一步的研究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首先,本研究中并没有控制变量,因此,无法确定创业教育计划对学生创业意愿更准确的影响,虽然我们可以认为接受创业教育前后的显著差异是参加创业教育计划的结果(因为各个高校的创业教育内容都是不同的,如课程的设置不一样),但通过添加控制变量也许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发现;其次,本文的研究仅仅依赖抽样个体的自我报告,未来更深的研究应该包含除自我报告以外的其他变量来评价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最后,未来的研究应该关注意愿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两者关系的研究文献相比创业态度、主观规范以及感知行为控制与创业意愿之间关系的研究情况而言比较少。因此,从创业态度到创业意愿再到创业行为这样的纵向的研究在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如可以关注创业态度和创业意愿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以及创业意愿变化随后对创业行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Shane S, Venkataraman S.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0, 25:217-226.

[2]Gatewood E K.et al. 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n task effort, performance, and expectancy[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2,27(2):187-206.

[3]Mitra J, Matlay H. Entrepreneuri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lessons from Eastern and Central Europe[J]. Industry & Higher Education,2004,8(1):53-69.

[4]Kuratko D F. The emerg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Development, trends, and challenge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5,29(5):577-598.

[5]Harris M L, Gibson S G. Examining the entrepreneurial attitudes of US business students[J]. Education & Training, 2008, 50(7):568-581.

[6]Lián F, Chen Y. Development and Cross-Cultural Application of a Specific Instrument to Measur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9,33(3): 593-602.

[7]Kolvereid L. Organizational employment versus self-employment: reasons for career choice intention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J]. 1996, 20(3): 23-31.

[8]Krueger N. The impact of prior entrepreneurial exposure on perceptions of new venture feasibility and desirability.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J], 1993, 18(1,): 5 -21.

[9]Autio E, Keeley R H, Klofsten M, Parker G. and Hay M. Entrepreneurial intent among students in Scandinavia and in the USA[J]. Enterprise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Studies, 2001, 2 (2): 145-60.

[10]Engle R L, Dimitriadi N, Gavidia J V, Schlaegel C, Delanoe S, Alvarado I,He X, Buame S, Wolff B. Entrepreneurial intent: A twelve-country evaluation of Ajzen's model of planned behavio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ur and Research. 2010, 16(1):36 -58.

[11]李永强,白璇,毛雨,曾峥. 基于TPB模型的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8,5: 122-128.

[12]Ajzen I.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J]. 1991, 50: 179-211.

[13]Fayolle A, Gailly B, Lassas-Clerc N.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grammes: a new methodology[J].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2006, 30 (9): 701-20.

创业计划论文篇5

[关键词]广西师范学院 研究生 创新能力 培养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研究生具有探索精神和主动创新的意识,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形成新的思维、新的观点、新的理论,取得新的研究成果。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根基和生命线,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点所在。

广西师范学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的一所省属本科高等师范院校,199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目前广西师范学院有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广西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院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科研基础以及研究生培养的历史等方面与重点高校、名牌高校无法相比。但多年来,广西师范学院坚持质量为本、创新为魂的教育理念,强化质量意识,以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不断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创造机会、搭建平台。

一、科学规划和制度保障

十一五期间,广西师范学院制定了《2006—2010年广西师范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对学校十一五期间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进行了规划,提出了学校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主要任务、组织实施与管理办法等;十二五期间,学校在《2011-2015年广西师范学院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中,明确了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完善和规范检查、监督机制,探索和完善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的发展目标;学校先后制定了《广西师范学院校级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实施和管理暂行办法》、《广西师范学院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确保学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运行。

二、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培养研究生的基本依据。广西师范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上,突出对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要求各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要充分反映国家研究生教育转型和改革的要求,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体现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要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进一步突出各专业的最新进展,并与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相适应,满足社会各级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①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学校对各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是:注意课程体系的优化,专业课的设置要体现国内外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状况,注意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更新陈旧的内容;要注意突出重点,在发挥本学科专业的优势和特点的同时,注重将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努力把握本学科、专业发展的主流和趋势。②

三、创新教育方式

(一)以“研究生学术论坛”为平台,活跃学术氛围

广西师范学院每年都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为研究生开展学术交流和展示成果提供平台。每年举办的“研究生学术论坛”都有明确的主题,开展跨校和跨专业的研究生自主开展学术交流、邀请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研究生的学术成果报告、研究生学术论文评比等活动。通过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有效地活跃了学术氛围,开拓了研究生的视野,培养和训练了研究生撰写科研报告、表达学术成果的能力,同时加强了研究生的学术交流、促进学科交叉、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二)开展高水平的学术讲座,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

学校每年都精心组织和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给研究生作几十场高质量的学术报告,专家学者为研究生们讲授了本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进展和研究前沿,这些学术报告引起了研究生的极大兴趣,让研究生有更多机会与优秀专家学者进行交流,调动了研究生的学术探讨的热情,拓宽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启迪了研究生的心智。

四、创新培养模式

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为研究生的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基地。目前学校与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建立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数十个,其中自治区级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4个,校级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11个。学校与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的共建单位签署了开展长期科研项目合作和共建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的合作协议。通过互聘对方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作为本单位兼职技术人员,开展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活动,并定期与不定期地就双方长远发展规划、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进行研讨,开展合作。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为学科建设、科研、研究生培养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有利地促进了学科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有效地推进了产学研的一体化,为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自主学习、自我构建知识结构和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实践平台,极大地创新了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拓展创新实践途径

(一)以创新计划项目为依托,鼓励研究生开展创新实践

为进一步推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③,在全国开始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广西高度重视,并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广西通过立项的方式给予立项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必要的研究经费支持。

广西师范学院鼓励研究生开展创新计划项目的申报和项目研究,对获得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立项的项目,学校根据自治区下拨的项目经费给予1:2的经费配套。同时开展校级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并给予项目研究的经费资助。通过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更大、更好的平台,进一步激发研究生从事高水平科研活动的热情。学校鼓励和资助研究生自主开展科学研究、创新实践和发表学术论文,学校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以来,研究生发表的项目研究论文约两百多篇,其中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被SCI、EI、ISTP等著名国际检索论文数十篇,多项项目研究成果申请了专利。

(二)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在学科竞赛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学科竞赛是检验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对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是由教育部倡导的学科竞赛之一,是研究生在数学建模方面全国性顶级水平的学术活动。举办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目的在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调动研究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竞赛在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构建研究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支持和服务体系,努力营造研究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环境和氛围,精心组织研究生参与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全区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在2009年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校获得全国二等奖(广西没有一等奖,只有广西师范学院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学校已连续三年在比赛中获得二等奖,是广西高校在此项比赛中的最好成绩,这也是全国地方性院校取得的最好成绩之一。通过组织研究生参与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有效地调动了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大程度的挖掘了参赛研究生的学习潜能,培养研究生的创新与团队合作精神。

(三)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项目研究,在科学研究中创新

学校有效地把科学研究贯穿在研究生的日常教学和培养中,鼓励教师将自己的学术思想、科研成果运用和转化到研究生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鼓励研究生参与到导师的课题研究中,导师悉心传授研究方法,导师根据自身科研方向和学术专长,积极引导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科研创新能力。例如,“土地资源管理”是我校的优势学科,为广西国土资源管理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承担了广西60多个市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任务,承担了30多个市县的基准地价评估及征地价格评估工作,累计横向科研经费达4000余万元,研究成果直接为各级政府应用。为了促进研究生培养与导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带领研究生直接参与导师在土地资源利用、管理和规划方面的科研项目,使研究生能够在科研中学习和创新。

六、强化学位论文的创新性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集中反映。学校不断强化学位论文的规范性,严把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关,对论文的选题、论文撰写、学术不端检测、论文送审、论文答辩等各环节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导师对自己指导的学生从开题选题、论文撰写、进展报告、论文答辩等环节进行全程指导和监控。学校还使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检测,实行学位论文送审前检测。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行双盲送审制度,即每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都必须从学校的论文评阅专家库中随机抽取2位专家评阅该论文,送审的论文中不能出现学生姓名、导师姓名及一切可能表明研究生身份的文字。学校的硕士毕业论文已进入《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自觉接受社会的质量监督。

为了突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导师注重引导和鼓励研究生选择本学科的前沿,且具有原创性的研究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鼓励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研究中,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在理论、观点、方法、材料上实现创新。学校把创新作为评价学位论文质量的核心标准,要求研究生在学位论文中形成新的思维、新的观点、新的理论,取得创造性的研究成果。通过学位论文的研究和撰写,使研究生得到了一次完整的科研创新训练。

[注释]

①《广西师范学院关于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有关规定》

②《广西师范学院关于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有关规定》

③《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研[2005]1号

[参考文献]

[1]刘新亚,柯瑜,宣江雷,赵宏.把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特点,努力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J].中国医药导报,2011(9).

[2]郑小林,邹成诚,冯斌,张伟.强化创新实践基地作用,提高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以重庆大学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5).

创业计划论文篇6

一、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是具有现代酒店服务技能和基层管理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通过近五年来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设计的指导,笔者认为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毕业设计模式单远远超出学生的能力。现在多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仍采用毕业论文的模式,以学科为本位,沿袭普通高校毕业论文的写作方式,与专业人才目标培养大相径庭,也与其他教学环节脱节。有些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兴趣,论文写作基本素养如资料检索、分析、整理等方面能力匮乏,导致不知如何撰写论文,产生畏惧心理,抄袭、拼凑、节选、剽窃现象严重。

其次,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每年的四到六月份是高职毕业生最忙碌的时刻,既要为毕业做准备又要忙于找工作。在曰趋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就业显得尤其重要,最后一个学期往往成为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关键时期。毕业生往往将重心放在择业上,有的忙于实习就业,有的忙于到处赶场参加招聘会,有些学生甚至已提前就业。同时毕业生通过与往届学生的交流发现,极少有人因为毕业论文不合格而拿不到毕业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对毕业论文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有些毕业生直到毕业论文提交期限前几天才开始撰写,甚至出现个别学生答辩当天才将论文提交给指导老师的现象。还有一些学生在论文提交后就认为万事大吉,无视指导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个别学生提交论文后就再也不与指导教师联系,直到出现在论文答辩现场。

第三,指导考核过程重形式轻内涵。由于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低下,毕业生学术水平的不足,导致指导教师很难就论文的内涵进行指导。无奈之下,高职院校更重视毕业设计的形式,有些高职院校甚至提出论文格式不对不能答辩的要求,因此在论文指导以及答辩过程中出现过度注重论文形式的情况,论文样式、字体、字号、行距等要求必须严格符合论文的写作格式。即便如此,有些学生的论文格式也达不到要求,指导教师只好一点一点地教,给他们补课。论文答辩过程更是流于形式,只要不出现原则性错误,基本都能够顺利通过。

笔者认为要解决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问题,必须进行毕业设计模式改革,由理论性向实践性转变,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转变,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毕业设计真正起到衡量教学水平和毕业生质量的作用。

二、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创新模式

基于工学结合导向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采用多种创新模式,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具体岗位结合起来,根据酒店服务、管理工作的实际进行选题,采用双导师制,由学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酒店实习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完成。采用工学结合导向的毕业设计模式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可进行以下几种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毕业实习报告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人文素养、专业知识以及校内实训课程后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最后的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的目的在于深化学生对酒店的认识,让学生全面掌握酒店服务和基层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向“酒店职业人”的转化,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将毕业实习报告作为毕业设计的一种模式,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对毕业实习的重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更高层面上对专业进行思考。

毕业实习报告是学生在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完成的,要求内容实事求是,有独立的见解,能够反映岗位、企业的真实情况,表达出学生的体会和感受,是对实习过程获得的经验的整理、提炼和升华。毕业实习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实习时间、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实习情况、实习总结及体会等。

(二)案例分析报告

据北青网报道,自2008年起清华MBA要求所有毕业生写一份综合案例分析报告,以取代原来的毕业论文或报告。笔者认为该模式值得我们借鉴。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顶岗实习过程中会遇到大量服务、管理和经营案例,有些案例对他们的触动和影响很大,能够引发他们深层次的思考。对学生而言,描述一件工作中亲身经历的事件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撰写毕业论文更具有现实性和挑战性,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对案例的描述可能不够生动条理,分析可能肤浅、片面,但是,他们会有自己的分析视角,可以在实践中检验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案例分析报告可包含案例描述、酒店采取的解决方案及取得的效果、解决方案的利弊等,同时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与之进行比较。指导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进行案例分析,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通过教师的整理和提炼,可以成为教学中鲜活的案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三)酒店活动策划方案

酒店活动策划方案是酒店活动策划成果的表现形式,以文字或图文为载体,对饭店活动进行全面构思和谋划,并进行持续完善,其目的是客观、清晰、生动地展现活动策划的内容和思路,并对实践行动进行有效指导。虽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往往不会参与酒店活动的策划,但却会参与策划方案的实施过程,有特色和创意的酒店活动的实施,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在酒店的实习经历,针对酒店活动的不同类型或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进行策划,形成策划方案。策划方案的内容包括酒店活动类型、活动目的、策划主题、策划内容以及形式等,要求策划方案突出整体性、创新性以及可行性。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围绕酒店常见的节假曰型、庆典性、家庭活动型等活动类型进行策划和方案的撰写。

(四)酒店接待方案

酒店接待方案是酒店为保障接待服务质量,满足客人需求而为接待VIP客人、会议、团队及有特殊要求的客人所制定的综合性的接待服务方案。2012年4月在青岛酒店管理学院举办的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现代酒店服务”项目竞赛规程打破了传统的酒店技能大赛的模式,对各参赛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了由技能大赛向服务大赛的转变。此次大赛以“客人”“需求”为核心,要求各参赛队进行接待方案的设计和阐述。接待方案要求主题明确,并设计相应的突发事件和解决方案,方案的实施要与接待方案相吻合,突出了竞赛的行业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此次竞赛的规程给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指导教师可参考竞赛规程,设计几种常见的客人类型或由学生自行设计熟悉的客人类型,要求学生从客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爱好、生活习惯、禁忌及特殊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设计一个综合接待方案,重点对前厅、客房、餐饮三个接待项目进行详细设计。通过接待方案的设计,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饭店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紧密结合,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合理化建议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校进行系统学习后进入酒店实习,会发现在学校学的知识和酒店实际工作之间的矛盾、冲突和问题,部分学生会进行深入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毕业生的合理化建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指在实习过程中,对酒店的组织、制度、服务流程、工作标准等提出的具有改进、创新、完善、提高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和方案;另一类是指通过学生的实习,对专业教学的课程、标准、内容、授课方法等提出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合理化建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议提出的原因或理由、建议方案或措施以及预期效果等。合理化建议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实习经历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挥学生的智慧,同时有助于改进酒店经营管理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工作。

(六)创业计划书

麦可思公司于2011年6月的《2011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2010年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5%,比2009年的比例1.2%高出0.3个百分点。其中,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2%,比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高出1.3个百分比。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高职酒店管理毕业生青睐于自主创业。同时国家也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灵活就业。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可以对实习单位的经营管理进行反思,为今后的创业做基础。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包括市场需求分析、产品定位、店面地理位置的选择、筹集及投资方式、产品设计、实施方案等,是对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毕业生撰写创业计划书的过程相当于提前在理论上演练了一遍创业的过程,同时创业计划书经过校内外指导教师的指导后,往往更具有可行性,有助于增强毕业生创业的信心。对于创新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创业计划,学院还可以提供相应的扶持,帮助学生实现创业的梦想。

(七)获取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奖励

目前,各高职院校参与职业技能竞赛的热情和积极性都很高,其目的在于适应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促进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工学结合和教产结合,检验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展现高职学生规范、精准的职业风采。从近年来大赛的规程看,大赛设置的项目越来越贴近于工作实践,参赛学生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为激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竞赛的积极性,学校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允许获得省级以上职业竞赛奖项的学生申请不进行毕业设计。因为参加比赛的都是在学生中选拔出的佼佼者,并且其在参赛过程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比赛项目进行设计、分析、论证以及操作技能的强化过程中,各项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是高职院校优秀学生的代表。

创业计划论文篇7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创业意向;创业教育

【作者简介】王本贤,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江苏徐州22111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3—0219—04

创业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创业教育以及其中的某一现象或问题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创业意向作为其中的研究重点已被纳入视野,本文以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分析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高校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建议。

一、计划行为理论简述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是在多属性态度理论、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要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主要应用于对多种行为的解释和预测。计划行为理论有其丰富的内涵并重点阐述了6个主要观点:其中,基于实际控制条件充分的前提。行为意向直接决定行为;知觉行为控制(新增变量知觉行为控制是计划行为理论与理理论的最大区别)视为实际控制条件的近似量度,能够预测最终行为的成功与否;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个主要变量决定行为意向等是理论最为重要的部分。行为态度是个体对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喜爱或不喜爱);主观规范是指个体感知到的重要他人或团体对其是否执行某种特定行为所施加的压力;知觉行为控制是个体感知到的对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控制程度的估计(容易或困难)。决定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的信念分别是行为信念、规范信念和控制信念。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模型图如图。

计划行为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分别得到大量支持和广泛运用,同时也在诸如以下的争议和质疑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行为意向和实际行为之间是否可能存在执行意向这一中介变量;是否增加诸如行为经验这些可能变量;主观规范与行为意向关系相对较弱的原因是应该完善主观规范的概念还是个体因素本身就是影响行为的主要因素;个人规范、示范性规范、指令性规范对个体行为是否存在或有哪些不同的影响作用;知觉行为控制与自我效能有无差异,自我效能能否作为知觉行为控制的测量指标,如何对知觉行为控制进行更为精准的测量等等。

二、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创业意向

创业行为在某些情况下会看似偶然,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大学生创业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特定行为。所以,可以用相关理论来解释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解释创业意向的社会心理学模型主要有计划行为理论模型(TPB)和创业事件模型(SEE)。这两个模型均表现出对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较好的解释力和预测力。这两个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相互对应和交叉,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体现出更好的连贯性和细节把握,本文是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的。

国内学者基于中国文化背景进行了计划行为理论的验证性分析,样本为高校学生。李永强(2008)认为创业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均对创业意向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主观规范对创业意向的影响效用大于国外学生。莫寰(2009)认为只有知觉行为控制直接影响创业意向;创业态度通过知觉行为控制影响创业意向;创业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之间存在交互影响,其他两者之间都没有发生交互作用。齐听(2010)认为创业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都是大学生创业意向形成的因素,且创业态度最为关键。这些结论的不一致或冲突在国外基于该理论对创业意向的验证性研究中也时常出现,这与前面提及的理论本身尚未成熟相吻合,也可能因为地域(发达地区高校与欠发达地区高校不同)、样本(在校大学生、毕业生不同且目标都有易变性)、度量方法(比如采用欲望、倾向、计划、行为预期等不同的创业意向的度量方法,结果会有所不同)、因素概念(比如有没有对创业意向进行阶段划分,结果会有所不同)等导致。但,计划行为理论作为一个理论框架和分析框架,是创业意向研究领域的重要工具,具有很高的认同性和适用性。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知觉行为控制、主观规范、创业态度可以有效解释和预测创业意向,创业意向则可以进一步解释和预测创业行为(并非所有的创业意向最终都能转化为创业行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创业意向主要由创业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决定,创业意向决定创业行为,知觉行为控制作为实际控制条件的替代测量指标,可以决定创业行为。第一,创业态度是创业及创业结果对大学生的吸引程度。决定创业态度的创业信念包括信念程度(即对创业结果发生可能性的评价,比如,创业是机遇还是风险)和结果评价(即对创业结果的评价,比如,风险创业值不值)。创业及创业结果的吸引力越大、大学生创业态度越积极,创业意向就越高,创业行为的概率就越高:反之就越小。第二,主观规范是大学生创业决策时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决定主观规范的信念包括期望程度(即重要他人或团体对创业行为的期望。比如,家长认为应该去创业)和遵从程度(即对这些观点的依从程度,比如,一贯按照家长的期望做事)。大学生创业决策时感受到的压力越大,创业意向就越低,创业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就越小。第三,知觉行为控制是大学生实施创业行为的控制能力,自我效能可以作为知觉行为控制的测量指标。决定知觉行为控制的信念包括促进或阻碍创业的因素(比如,创业需要资金和机遇)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力(比如,资金和机遇能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大学生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所预期阻碍愈少、知觉行为控制就愈强,创业意向就越高,创业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就越小。总之,大学生态度愈积极,知觉行为控制愈强,重要他人或团体支持愈大、社会压力愈小,创业意向就愈大;实施创业行为的可能性就愈大;反之就愈小。

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校创业教育

计划行为理论可以很好地预测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同时也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计划行为理论下的创业教育要基于以下两种假设:一是创业教育是激发、强化创业意向,继而向创业行为转化为目的的;二是创业是可以学习的,比如,德鲁克认为创业家可以从自身的某些特征中获益,大多数这样的特征可以通过学习或培养得到,但创业家的人格特质不可能通过学习或培养得到;蒂蒙斯总结了创业可以获得(学习或培养)的六种核心素质(责任感和决断力,领导力,对机遇的执着。对风险、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容忍度,创业性、自力更生和适应性,超越他人的动机)和不可获得的令人向往的三种素质(精力,健康和情绪稳定,智力);维斯珀把创业知识分为一般性商业知识、一般性创业知识、具体的机遇知识和具体的创业企业知识四种。维斯珀和雷丁的观点相同。雷丁认为一般性商业知识、一般性创业知识是可以在课堂传授的,另外两个在课堂上无法传授。创业是可以学习的,至少目前大学生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反馈是积极的,当然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观点持否定态度。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创业教育的内容无疑是创业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个要素以及创业意向向创业行为的转化。第一,创业行为的控制能力越强,创业意向就越高,自我效能、充分的准备、资金、信息、人际网络可能反映知觉行为控制,那么知觉行为控制要素就可以从这些环节人手。从体会成功、替代强化、言语说服、假想成功等环节提升自我效能,从创业培训、资金支持、信息提供、项目孵化等环节优化创业条件。第二,重要他人或团体的积极影响可以产生创业意向,那么主观规范要素就可以从榜样示范、榜样宣传、良好创业氛围营造、创业案例教学人手,创业案例未必是国内外知名企业家,校园的、身边的可触可及的重要他人的成功案例最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第三,积极的创业态度可以产生创业意向,独立、挑战、财富、成就、认可、应变、冒险等可能反映创业态度。格劳斯贝科辨析出伴随创业成功的五种态度(他所指的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有些交叉):一直对现状不满足、健康的自信、擅长所做的事(即合理的能力)、关注细节、容忍模糊性,那么创业态度要素就可以着手从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以上几个环节进行改变。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创业教育的重点理应是激发、强化创业意向,继而向创业行为转化。第一,从创业教育的起止点来看。创业的起点标志是行动,即项目的选择,创业的终点标志是运转,即新企业创造了一个发挥功能的系统。终点之后是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持续久远的发展过程,是企业管理。所以,创业教育的起点应该在创业的起点之前,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产生创业想法和创业意向;创业教育的终点即是创业的终点,是产生了创业行为并使企业能正常运转。所以,创业教育的重点就是从创业教育的起点至终点的内容。即激发、强化创业意向,继而向创业行为转化的内容,终点后的企业管理不是创业教育的重点内容(这虽都是高校教育的内容,但要明确学科的界线划分)。第二,从创业教育的阶段来看。我们把创业教育分为创业精神教育、创业体验教育、创业实践教育三个阶段。创业精神教育阶段是关于冒险精神、团队精神、敬业精神等创业精神的教育和创业意识、创业基本知识的教育,是关于自我效能、创业风险承担、自我价值实现、成就动机等创业素养中个体影响因素的教育;创业体验教育阶段是创业专业知识、创业能力的教育,是创办企业、经营企业等能力提升的教育,是帮助有创业潜质的大学生走向创业之路的教育阶段:创业实践教育阶段是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创业精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教育,对大学生创业知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进行再提升和验证的教育,是针对有创业项目且正在实施的大学生进行的帮扶教育。根据创业教育的阶段划分,高校创业教育的重点应是创业精神教育和创业体验教育阶段,即激发、强化创业意向。继而向创业行为转化的内容,创业实践教育阶段不是创业教育的重点,它是学校牵头,学校和政府、企业或社会组织共同负责,以政府、企业或社会组织为主的帮扶阶段。第三,从创业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个要素来看。主观规范很难通过创业教育进行刺激和改变,课堂上创业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家长、亲朋等重要他人或团体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态度只能在课堂外尝试推进。大学生感受到的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越多、所预期的阻碍越少,知觉行为控制就越强,而高校所能及的是校园创业环境的优化和校园创业条件的改善。而创业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创业风险投资体制的完善、多元化融资渠道的设立、地方支持政策和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社会舆论环境和舆论导向的营造。高校或许能起到建议或呼吁的作用,但起不到决定性作用。所以,高校创业教育的重点是大学生创业态度的改度和自我效能的提升,即激发、强化创业意向,继而向创业行为转化的内容。巴林杰和爱尔兰总结了阻碍创业的九种谬误,比如“创业需要非凡人士、创业要冒很多风险、创业需要大笔资金、创办成功的企业需要丰富的从商经验、做生意的最佳创意都已被用过”等,创业教育可以通过理论和实际案例分别证明“你能够成功创业、创业的风险不像你想的那么多、创业所需的资金不一定很多、各种阅历的人都能创办出成功的企业、好创意不胜枚举”等,以此来纠正这些错误观念,这是创业教育可以做到的重点。

创业计划论文篇8

一、毕业论文的目的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相应学力层次的重要依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获取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治学方法和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深化有关理论知识,扩大知识面,获得阅读文献、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工程训练以及使用工具书和写作等方面的综合训练,锻炼和开发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得到提高:

1、调查研究、方案论证、分析比较、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 2、设计、计算、绘图与标准化正确选择的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撰写论文能力。 4、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选题范围包括:旅游经济、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地理、旅游规划、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经营管理。具体范围包括:

1.休闲旅游2.旅游教育发展趋势研究 3.城市旅游4.旅游规划 5.旅游目的地形象6.旅游区域合作 7.旅游市场营销8.旅行社集团化研究 9.旅游企业管理10.饭店业发展趋势研究 11.旅行社发展趋势研究12.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13.旅游服务管理14.旅游产业集聚 15.生态旅游16. 旅游电子商务

毕业设计地点可以在学校内、科学研究单位、旅游公司、旅游企业等,只要有研究、开发环境即可。时间一般要求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毕业设计原则上一人一题。

三、毕业设计选题参考

1.城市旅游发展的竞争力分析与政策建议 3.旅游目的地空间规划布局研究 5.我国城市国际旅游竞争优势研究 7.城市旅游核心竞争力与旅游创新 9.中国区域旅游发展与合作态势分析 11.旅游开发与管理的时空耦合规律初探 13.对旅游策划和旅游规划的思考 15.旅游地衰退与复苏的驱动力分析 17.旅游规划失灵与利益主体分析 19.旅游规划中的SWOT分析

21.论旅游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3.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与协调 25.论旅游规划的基本功能

2.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4.旅游城市空间竞争探析 6.旅游事件对城市旅游的影响 8.边缘型旅游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10.旅游中心地研究及其规划应用 12.中国旅游业的区域差异分析 14.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理论探讨 16.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 18.旅游规划与旅游营销关系辨析 20.论旅游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22.谈我国旅游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4.旅游地空间竞争与弱势旅游地的发展研究 26.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探讨

27.旅游规划中的旅游经济分析与预测问题 29.旅游地品牌与形象规划

31.从旅游者角度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探讨 33.旅游地形象形成的心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5.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研究 37.旅游目的地形象形成机理初探 39.论旅游地形象建设的内容与方法

41.区域旅游形象塑造如何避开形象遮蔽现象 43.我国实施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策略初探 45.旅游空间竞争研究

47.加强区域旅游协作的几点思考 49.生态旅游与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化研究 51.生态旅游规划的功能空间分析 53.旅游发展驱动机制分析

55.我国旅游产品结构现状及优化策略 57.关于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建议 59.旅游规划运作的项目管理探讨 61.旅游服务创新分析

63.旅游企业的运作模式演变及其对策 65.我国旅游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67.区域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发展趋势研究 69.我国散客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浅析 71.旅行社低价竞争的原因分析

73.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75.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进程问题研究 77.我国旅行社集团化发展模式探讨 79.旅游企业的管理创新

81.论我国旅行社业实现科学管理的途径 83.论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85.信息时代旅行社战略管理的思考

87.对我国旅行社品牌经营管理模式的探讨 89.我国旅行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营销对策 91.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分析与战略选择 93.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95.中国休闲产业发展的趋势及对策 97.主题饭店发展模式的创新

99.浅谈激励理论在现代旅游企业中的运用

28.论旅游规划的人本主义原则 30.“形象遮蔽”与“形象叠加”的理论研究 32.基于旅游者认知的旅游目的地印象管理 34.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空间认知过程与规律 36.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过程与生命周期初探 38.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构建与运作机制研究 40.区域旅游形象的设计与构建 42.试论旅游目的地的定位

44.政府主导与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研究 46.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其研究进展 48.试论跨行政区域旅游经济合作 50.生态旅游规划的层次分析

5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管理要求 54.旅游需要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56.知识经济时代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58.我国旅游产业的投资需求与对策研究 60.论旅游地形象系统的层次性 62.旅游管理中挫折心理的运用 64.旅游市场营销管理创新探析

66.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68.论体验经济下的营销创新

70.我国旅游企业跨国经营障碍分析 72.旅行社对旅游者行为影响研究 74.中小旅行社未来发展策略浅析

76.我国旅行社集团化的动因与模式探讨 78.旅游企业信用缺失及其管理对策 80.论旅行社管理比较研究的体系与方法 82.我国旅行社行业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 84.中国旅行社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86.我国旅行社品牌经营管理模式研究 88.旅游产品营销渠道策略探析 90.试论旅行社业的危机管理

92.旅游风景区产品生命周期与产品的创新 94.我国休闲旅游发展趋势及制度创新思考 96.中外饭店集团比较研究

98.论饭店资源激励机制的系统建构 100.现代饭店管理中激励方法的研究

四、毕业论文步骤

选择题目、收集资料、计划进度、前期准备、论文设计、资料整理、撰写论文、答辩。 1.选择题目

可在参考课题中选择毕业论文题目,也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把握选题内容的“质”与“量”,确定该内容是否符合毕业设计的总体要求。

2.收集资料

搜集资料是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可以在图书馆、资料室查资料,可以做实地调查,做实验等搜集资

料,可以通过网络收集资料。

搜集资料越具体、越细致越好,应该把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主要内容记录下来。 3.计划进度

大致时间安排为:

(1)准备阶段(收集资料、文献阅读、必备知识、确定题目):一周到两周 (2)构思阶段(题目论证、详细构思、确定大纲):七周到十一周 (3)编写论文(资料整理、撰写论文):一周 (4)答辩阶段(答辩准备、答辩):一周 具体时间安排以教学计划为准。

4.前期准备:了解所选课题的必备知识、要求和设计步骤。在熟悉课题、调研、收集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对设计课题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形成相应的文档。

5.大纲设计:用较好的方法对论文大纲的总体结构进行设计并写出详细大纲。 6.撰写论文

7.答辩:一般在15分钟左右,简明扼要地说明论文的目的和意义,论文的基本内容,论文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措施,毕业论文自我评价。

五、毕业论文要求

论文一般应包含有摘要、关键字、目录、综述、论文主体及参考文献等,同时应附注相关图表等。 1.字数要求:不少于8000字。

2.中文摘要:汉字400字左右。摘要应具有四要素:目的、方法、结果、结论。 目的:研究论文的目的和任务,所涉及的主题范围。 方法:所用的原理、理论、条件、对象等。

结果:论文研究的结果,数据,被确定的关系等。

结论:结果的分析、研究、比较、评价、应用,提出的问题,今后的课题等。 (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不要在摘要中分项列出,只需涵盖这些内容即可)。 3.关键词3~5个。论文中引用的部分必须注明参考文献序号。 4.毕业论文格式:按毕业论文参考格式书写。

5.论文要求:内容符合要求,分量适度,书写规范,文字通顺,无错别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用词准确,图表清晰,数据完整,表面清洁。

六、毕业论文答辩提交的材料

1.毕业论文 2.答辩框图 3.电子文档

4.论文袋(写明作者、题目、袋内材料)

重要说明:毕业设计答辩之前,必须提交电子文档(包括毕业设计论文全部文件),发送到远程教务部信箱,否则没有毕业论文成绩。

七、毕业论文参考格式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Abstract and Keywords 目录

第1章引言

1.1课题介绍及研究意义

1.2相近研究课题的特点及优缺点分析 1.3现行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4本论文的目的及工作内容 第2章问题分析

2.1研究设计中要解决的问题 2.2可行性研究

2.2.1要解决的问题的可行性分析及复杂性分析2.2.2经济可行性分析 第3章解决问题

3.1问题设计的总体结构和框图 3.2设计中采用的策略 第4章研究案例

4.1详述理论各部分的实现方法 4.2分析案例 结论(结束语) 致谢

(致谢对象应该是那些文章作者以外的对文章内容或写作提供过帮助的人或机构。应事先征得被致谢人同意,然后方可致谢。致谢的内容必须属实,对被致谢人的贡献应有确切的表达。)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