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医学教师论文8篇

时间:2023-03-28 14:59:23

医学教师论文

医学教师论文篇1

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保方向)办学十余年,已培养了近十届毕业生,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主要分布于保险企业、各级医院的医保科室以及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等企事业单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成为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也对专业教师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组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目前在医保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

1.医保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欠缺目前医保专业教研室共有教师7人,其士1人,博士在读2人,其余均为硕士毕业生,教师的理论功底深厚,科研能力较强。但突出问题是均无在职期间的企业挂职锻炼经历。由于医疗保险的专业特点是应用型较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较多,加之保险行业近年来快速发展,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变化速度较快,这些特点决定了理论课教学内容较为死板,与社会实践差异较大,所以在理论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近年来专业招生数量较多,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每位教师承担2-3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导致教师无法通过到相关单位的挂职锻炼提高实践教学水平,进而影响了专业课教学效果。

2.医保专业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内在动力不足首先,“重理论、轻实践”。在高等学校的教学理念中,对于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实践教学,仅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而轻视了实践教学在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这也使青年教师的重视理论教学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理念根本性的影响了专业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内在动力。其次“,重科研、轻教学”。在国内各高校的考评体系和晋职标准中,科研成果成为了教师晋升职称和评优获奖的必备条件,科研水平的高低和科研成果的大小成为高校衡量优秀教师的首要标准。在科研先行的政策指引下,教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研究,与此同时,提高教学水平和开展教学活动的时间被大量压缩,很多教师只保证完成基本的理论教学学时数,并不重视教学效果和教学反馈,更谈不上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重视科研成为了影响专业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首要原因。再次“,重回报、轻奉献”。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高等学校的内外部环境也面临巨大的变化。在高校扩招,新管理主义的出现和教育技术变迁的历史背景下,高校教师的压力与日俱增,突出反映在教学压力、科研压力以及经济生活压力等各方面,以此产生了巨大的科研产出和职业倦怠。“高校社会外部环境及内在组织系统已成为中国教师身心健康的最主要因素”。教师在工作压力下注重投入的时间及经济成本的回报,而忽视了教学活动的情感投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专业教师投入本职工作以外的时间来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比如深入企业进行长时间的挂职锻炼;设计实践教学情景;组织实践教学活动;制定各学科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等具体工作,而这些工作不仅占用正常教学活动以外的时间,并且几乎不计回报,无疑需要教师具备对教学活动的高度热爱和奉献精神。而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现实压力导致具备奉献精神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

3.医保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条件有待提高首先,实践教学的学时偏少。在目前的教学培养方案中,对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教学大纲,都设计了一定的实践教学学时,占理论教学学时的六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左右。在教学活动中,实践教学大多为4-8学时,由于学时数偏少,而近年来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因此教学内容多设计为小组作业演示或教学案例讨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因受到教学内容的局限,学生参与度不高,小组作业多是小组中的少数人完成,其余学生“搭便车”,实践课成绩依赖于主要完成者的学习态度,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其次,实践教学场所和设备条件不足。医保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应立足于校外教学基地和实践软件实验室,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校外活动难度较大;另外,软件实验室资金投入较大,短期内难以建立实践平台,所以教学活动的场所大都设置在理论教学的教室,教师是实践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而大多数学生都是被动听从教师的活动安排,导致体会度和参与度不强。

二、提高医疗保险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途径

1.提高专业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思想认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尤其是应用性学科的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能力培养、社会的需求导向作为设计教学内容的首要目标。高校应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视为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的重要能力,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教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重视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依据所授课程的规划教材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高等学校作为立足于培养为社会服务的应用复合型人才的摇篮,要求专业教师能够独立完成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具备引领学生完成实践教学内容并参与企业实践的能力。在医疗保险专业课教学中重视集体备课和教学方法研究,集思广益,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医保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模式和路径。立足教学活动的长远目标,设计培训方案并贯彻实施。教师要在企业顶岗培训中总结教学智慧,指导教学内容的更新,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确保提高医保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质量的本科人才。

2.完善现有的实践教学计划教师的实践教学计划应包括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实施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调整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目前医保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有小组专题演示、案例教学、录像教学、撰写论文等形式,主要是依靠课堂完成,并且仍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应完善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核心应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针对医保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将实践教学内容与保险企业的经营活动相联系,以《人身保险》教学为例,实践教学设计主要应侧重在保险产品营销策略、保险产品利益分析、核保理赔操作要点、机构讲师技能培训以及办公软件使用等方面。例如在教材“人寿保险”章节内容讲授完毕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查询国内寿险企业官方网站,下载感兴趣的寿险产品,结合课堂内容撰写产品销售计划书,在实践教学学时中向其他同学推广产品并检验效果。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起到引领和补充的作用,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主导课堂。同时强化实践教学考核结果的差异化,这是促进实践教学的实施和推行的重要保证。要加强实践教学计划的考核力度和赋分比重。我校的课程考核方式以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实践教学是形成性考核的主要手段,占学生总成绩10%-20%不等,而且实践教学基本不会影响终结性考核的结果,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不高。如果将每个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作为是否能够取得课程终结成绩的指标,将极大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热情,避免存在“搭便车”现象。

3.高校应建立健全实践教学激励评价机制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是教师教学的直接受众,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有绝对话语权;同行专家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较为专业的评价,因此开拓学生、专家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渠道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意义。我校建立了完备的教学评价机制,包括学生网上评教系统、大学生评教委员会、大学生信息反馈中心以及毕业生调查反馈;同行专家评价渠道主要包括教学督导听课、同行教师听课以及试卷、论文专项检查等。但对于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还远远不够,实践教学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没有单独建立评价以及激励体系。另外,进行实践教学的最优场所不是学校的课堂,而是实验室甚至校外实习基地,这些都需要经费投入和制度保障。高校只有真正对长期进行实践教学深入探索的教师给予晋职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设立实践教学奖励制度,才能激发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比如对于医保专业教师,如果在进行日常教学的同时可以参与保险企业的营销晨会或产品说明会,为此所投入的时间计为绩效工作量将极大的促进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探索。

医学教师论文篇2

2002年2月,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基本要求》,界定了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职业价值、态度、行为与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交流沟通技能,群体健康与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与研究;阐述了医学院校毕业生所必须具备60种核心能力。从《医学教育全球最基本要求》和全国医学院校的卓越医师培养模式来看,与传统医学生培养目标相比,卓越医师的培养更强调和注重人文素质。鉴于在卓越医师培养中,人文素质的培养越来越重要,人文教育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预防医学的教学更应发挥学科人文科学的特点,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起来。

2将预防医学教育融入临床教学过程

2.1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国际趋势

早在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五星级医生(医疗保健提供者、保健方案决策者、健康知识传播者、社区健康倡导者和健康资源管理者)的概念。医师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疾病治疗者,而是一个针对全人群的健康服务者。传统的培养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五星级医生。因此,预防医学的教育在医师培养中承担了更大的任务。从国际来看,预防医学的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美国,预防医学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社区保健、预防医疗、统计学、营养学、社会医学、家庭医学,并组织学生进行基层社区保健实习和门诊保健见习。在俄罗斯,预防医学也为必修课,定为国家考试科目,其内容包括医疗机构卫生(医院规划、卫生技术设备要求、放射防护、微小气候、照明、噪音、医院设计、劳动卫生、营养卫生、课间实习),并规定临床实习时每个学生必须在疾病控制中心实习一个月。在日本,文部省规定预防医学为社会保健课程,另外由教师制定课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德国,预防医学包括统计学、卫生学、劳动卫生学、社会医学、公共卫生事业课。在英国,公共卫生课也称社区医学,十分重视用流行病学方法来研究基础保健问题。

2.2结合卓越医师培养目标,将预防医学融入临床医学教学中

2.2.1预防医学理论与临床医学各学科融合渗透预防医学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合格的卓越医师,预防医学的教学活动都应围绕这一目标服务。因此,预防医学的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弥合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裂痕,将预防医学理论渗透到临床各学科,提高卓越医师的思考能力与逻辑能力。如将营养与食品卫生理论渗透到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中;将环境与健康理论、行为医学理论渗透到病因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将流行病学理论和概率观点,渗透到疾病的病因探索、诊断与治疗中;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理论与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控制结合起来。

2.2.2预防医学实践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卓越医师的岗位适应力人类疾病发生、发展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要求卓越医师有广阔的视野、深厚的知识底蕴与突出的实践能力。卓越医师培养过程中的临床实践,固然能够提高医师的临床实践能力,但对于卓越医师来说,尚不能满足由于人群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对健康服务提出新的需求。加强卓越医师的预防医学实践必不可少,我国控制2003年SARS和2009年H1N1流感流行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表明:一个优秀的卓越医师必须具备能防、能治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预防医学实践主要内容包含社区预防、保健、免疫接种、疾病统计、疾病监测、疾病筛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在临床实践中,不仅要体现预防医学的实践内容,而且要将预防医学的实践场所从疾病控制中心,逐渐扩展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临床场所中,与卓越医师的岗位衔接起来,增强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

2.2.3培养卓越医师的科研思维与探索能力创新与探索精神是卓越医师的重要素质之一,对卓越医师而言,传统培养方法缺少相应的训练。预防医学学科中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和卫生统计学等学科对培养卓越医师的科研思维和探索精神有重要作用[5]。预防医学的教学中应适当加强这些课程的学习,以适应医学生将来从事临床科学研究的需要,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提高临床工作的诊疗水平。突出循证医学的地位,培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

2.2.4培养卓越医师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医学的目标和任务决定了卓越医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与技术能力,而且应具备良好的法治精神和职业素养。因此,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卫生法律、法规的知识,让学生尽早产生法律意识,明白医学的法治精神;除此之外,应让学生尽早地参与社区实践、社区活动,体验和了解社会实际情况;广泛与社会人流,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训练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从而提高其职业素质。

3编写用于卓越医师培养的预防医学教材

卓越医师的培养在我国还是一个较新的课题,全国尚无统一的模式与教材。现阶段我国应用于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教材,主要是国家规划教材,经过多年实践与数次修订,内容选择和安排有很大的改进。但笔者认为尚不能完全适应卓越医师的培养,尤其是目前我国卓越医师培养方案均采用模块式教学,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全部分解到各个教学模块中,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融合在一起,极大地限制了预防医学的教学设计,因此如何设计和编写用于卓越医师培养的预防医学教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4综合应用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考试评价体系

预防医学教学内容涉及理论、知识、技能和科研设计等内容,要全面提高预防医学教学质量,达到卓越医师的培养目标,必须综合应用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现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法(C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方法(RBL)和团队导向学习法(TBL)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基础理论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环境与健康、卫生法律法规可采用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法(CBL);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可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流行病学可采用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方法(RBL)和团队导向学习法(TBL),鼓励学生进行流行病学课题的设计、调查。此外,改变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采用以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法。过程评价重点考查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过程评价采取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后,根据学生的表现、结果质量及时予以评分的方式进行。过程评价成绩与最终卷面成绩一起进行学生成绩的综合评定。

5注重教师发展,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医学教师论文篇3

本研究以高校医学专业教师师德现状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调查对象为张家口学院医学专业教师及北方学院医学部教师(包括临床带教教师)。统计显示,该市高校医学专业教师职业道德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由于存在各种因素的阻碍,问题也是难免的,尤其在少数教师身上问题突出,这从整体上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清楚

部分教师把“稳定”作为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主要原因,对职业理想的追求逐渐变为对第二职业、“走穴”的追求。对于他们来说,大多是因为高校教师的自由度比较大才选择这一职业的:完成本职工作后,自由支配时间较多,可以做一些兼职,这就导致了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用心不足、精力外流,进而影响到高校的教学质量。对于临床教师来说,他们的职业观念淡薄,在内心深处医生身份大于教师身份。另外,部分临床教师,为追求职称岗位,急功近利,重科研论文的发表,轻临床教学工作,甚至将临床教学工作看作是谋求职称岗位的手段而不是责任。

(二)教学运作的适应性和有序性不足

肩负临床工作的医学专业教师因医疗任务繁重、突发事件而对教学工作难于投入更多的精力,常会出现上课迟到或旷教等现象,也有的教师备课不充分,上课照本宣科,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实施缺少重要的教育专业等基础的支撑

对于教师来说,把自己的工作作为一个职业来看,需要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来进行教学。教育专业的知识主要包括本体性的知识——学科专业的知识、条件性的知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实践性的知识——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个体经验。从我国医学专业教师的培养现状来分析,他们还未能完全掌握这些内容。对于多数的医学专业教师来说,其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比较浅显,即只停留在初始的水平,未能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准。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教学往往单一、呆板,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四)年龄结构欠合理,出现断层现象

我市医学专业教师出现两头重的现象:年轻教师比例过大,聘请的退休专家比例过高,呈现出新老交替、青黄不接的现状。因缺少中间层传、帮、带的作用,医学院校的教师队伍凝聚性较弱。另外,年轻教师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不满足于现状,对物质利益看得重,缺乏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等。

(五)对病人、学生缺乏爱心少数

临床教师爱心不足:作为医护人员,未能关爱自己的病人;作为教师,未能关爱自己的学生。这影响了医患关系、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

(六)教师创新精神不强,因循守旧

调查结果显示,某些教师的知识方面结构变得退化,教育教学方法不新,没有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等,未能适应素质教育所提出的要求,这是影响我市师德建设的重要因素。

(七)缺乏团结协作精神,教育合力差

部分教师崇尚个人奋斗,对同事及领导出现文人相轻的现象,难以团结协作。此外,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常出现各自为战的分散现象,如任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专业课教师与临床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二、师德建设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自身因素

首先,部分教师的认识不足,不能加强对自身职业道德的修养,尤其是部分年轻教师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因业务的繁重和工作压力的巨大,高校医学专业教师往往过于忙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自身道德修养。

(二)学校因素

学校师德建设机制工作乏力,部分高校行政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没有重视教师的利益、要求,而对于学校的管理缺乏民主性,从而阻碍了教师工作的热情。此外,把医疗、教学和科研变为一体来对待,这是发展职业生涯的一种方式,但却造成医学专业教师的精力与时间得不到合理分配,影响了他们规划发展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三)社会因素

首先,社会存在浮躁的现象,往往追求的是名和利,严重影响着医疗行业的发展,对于医学专业教师来说,养成一个自律、自觉的品性会更加困难。其次,国家扶持力度不足,使得人们的重视程度不高,使得教师对教育的热情不高。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医学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文化环境

可通过主题教育、座谈学习、经验交流、典型宣传等多种活动形式,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广大教师认识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二)严把临床教师选派的双重道德关

临床教师在医疗实践中除了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其言行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医德、品质。学校要严把临床教师选派的双重道德观,既要注重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还要关注他们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准。

(三)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机制

1.建立医学专业教师执业资格考核制度。为了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保证医学专业教师的水平和素质,应建立特殊的医学专业教师执业资格考核制度,不仅要考核教师有关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确保他们具有一定的医学人文素养,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

2.要完善医学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制。通过各种培训,来指导教师的学习和成长,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

3.建立阶段性的脱产带教制度

让医学专业教师暂时脱离紧张的医务工作,把心思放在教学活动中,这既可暂时摆脱疲劳所致的职业倦怠,又能够保证教育质量。

4.健全师德建设的考核评价机制。我们要重视对师德的考核,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建立激励机制,并把师德作为评价临床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工作自觉性。如建立教师教学和医疗工作档案,达到水平晋级,并且和岗位聘任、职称评聘相挂钩,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总结

医学教师论文篇4

随机抽取南华大学医学院2010级临床医学卓越医师班一半学生共26人(男、女各13人)为实验组,同班级另一半学生共26人(男、女各13人)为对照组。在进行ECS教学前先对两组学生进行临床技能理论和实践的摸底考核,然后对实验组进行ECS模拟教学,对照组进行传统课堂教学。教学结束后再对两组学生进行临床技能的理论和实践考核。ECS模拟教学的程序如下:学生自由分为5个小组,每小组5~6人,由两名经过ECS培训的教师授课。教师通过计算机程序,运用模拟人设置一个临床常见病例作为教学病案,将教学病案的主诉及部分简单病史在课堂上发给学生,组内阅读病史并进行讨论,教学病案的讨论点包括患者的主要不适症状、进一步的病史采集(包括现病史及既往史)、查体时发现的阳性体征及相应的诊断治疗等,讨论之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对模拟人进行问诊(由教师控制ECS模型,通过语音系统模拟病人的声音)、详细的体格检查,再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床旁心电监护仪提供的信息等,对患者做出相应的诊断,并讨论治疗措施,然后每组由一个学生将组内讨论意见汇总并进行汇报,模拟早晨交班的病情汇报。最后教师分别对每组学生在各个诊治阶段的表现及最后的汇报进行点评,点评后各小组再次进行讨论与总结,总结各阶段的不足、失误与收获。课后对学生进行ECS模拟教学的满意度和必要性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主要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操作、团队合作、爱伤意识及是否愿意进行ECS模拟人授课等方面的内容。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forwindows(SPSSInc,Chicago,USA)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用t检验,以P<0.05来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男、女性别比没有差别,摸底考核显示两组学生对临床技能(包括理论考试及实践操作)的掌握程度无明显差别,但实验组的学生在进行了ECS教学后,无论在理论知识或临床实践操作较之以前都表现出明显的进步,其临床技能考核成绩显著高于本组学生之前的摸底考核成绩,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未参加ECS教学的对照组学生在临床技能方面进步不明显。

2.阅卷调查显示,参加ECS教学后,绝大多数(80%以上)学生自我感觉临床技能(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操作方面)有所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有所增强。在“爱伤意识”培养方面,有70%的学生认为ECS模拟人能促进其“爱伤意识”的培养,20%的学生则认为ECS模拟人教学不利于“爱伤意识”的培养,另有10%的学生表示不太确定。课后100%的学生都表示愿意接受这样的教学形式且要求更多的开展ECS模拟人教学课程。

三、讨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民自我保护意识逐步提高,加之近年来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学生能直接在病人身上进行技能操作与训练的机会越来越少,学生人数增多、临床教学资源不足、医疗纠纷增多等问题越来越明显。随着大众对医护人员的临床操作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医学院校学生在临床技能的掌握方面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急需一批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基础扎实、专业突出、实践能力强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卓越医师队伍。在临床技能教学中,模型是很重要的一项实验室教具,而现有的功能单一的模型如穿刺模型、心肺听诊模型、腹部触诊模型等已无法满足广大医学生对临床操作技能训练的需要,生理驱动模型系统如ECS模拟人则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国际模拟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校也引进了ECS模拟人并将其运用于卓越医师班学生的临床技能教学。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相较于单一功能的模型来说,ECS有很多优点:(1)可以自行编写软件程序从而模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各种病人,并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材对象,设计不同的疾病情景,模拟病人全身状态的改变,如血压、呼吸、脉搏、瞳孔大小等,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对临床病症细心观察的能力,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疾病、对于病人形成整体的印象,将各学科如病理学、生理学等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2)通过ECS内置的语音系统可让教师模拟病人与学生进行交流,如问诊等,使两者之间产生互动,且通过设置仿真的医疗情境,如模拟ICU、心电监护仪上患者生理参数的变化,能逼真地展示临床环境中的诊疗过程及救治效果,为学生创造一种交互式情境教学和实践的机会。(3)通过计算机程序的设置可使模拟人对不同的临床处理做出相应不同的反应,对于学生在诊疗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分歧,可以按照不同的分歧意见予以不同的诊疗处理。观察不同的诊疗措施在疾病的救治过程中的不同效果,从而选择出最为迅速、有效的诊疗措施。学生在进行了错误的处理导致病人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后,还能重新启动软件并进入该步处理前的疾病状态,使学生重新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诊疗措施,可以避免以后面对真实的患者时不正确的操作对临床患者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此外由于软件的无限可重复性,能使所有学生的学习机会均等,保证了教学质量。(4)在整个的病案讨论、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诊疗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自己思考、讨论及动手操作,这区别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通过模拟病例的讨论,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病史采集时,学生需做到边问边想,发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体格检查及临床诊疗时,学生需体贴病人,积极思考,根据不同的表现调整诊断与治疗的措施。总而言之,整个过程都需要学生分工合作、积极沟通、互相学习,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被长时间吸引到寻找答案的学习活动中,一改以往“各干各的”的学习训练方式,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融会贯通的能力,为今后成为高素质的卓越医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医学教师论文篇5

按照农村医学专业教学计划,生物化学属医学基础课,在第二学期开设,每周3学时,共54学时。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基础知识部分涉及生物化学内容一般有15个选择题(15分),题虽不多,但涉及面较广,难度较大。针对考试涉及知识范围而言,生物化学学时少、内容多,且抽象难懂,教学难度大;再者目前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学生基础差,要学好生物化学更为困难。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的不断摸索、实践,采取以下措施,使生物化学日常教学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紧密衔接,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化学成绩,学生毕业后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时,生物化学答题正确率、得分率普遍有了提高。

2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

2.1考纲引导教学法

第一次上课笔者就把当年新颁布的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生物化学考试大纲印发给学生,并明确告知学生,今后生物化学课程就是紧紧围绕这个大纲来教学的。每次开课前,先给学生展示本次课对应考纲要学习的内容,明确达成目标,按目标进行教学。

2.2内容摘要引导学习法

由于生物化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并且开课的第二学期节假日较多,会耽误一些课时;加之学生书写较慢,只顾抄笔记,影响了听讲,导致学期教学任务难以保质保量完成。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将教学中学生要做笔记的板书,以及归纳总结的重要内容课前印发给学生,减少学生记笔记的时间,为学生赢得深入思考、记忆和做题的时间。

2.3复习题引导师生一对一考核法

农村医学专业开设课程多,学生平时学习任务繁重,需要教师加强平时学习过程的督导;生物化学教材每章后只有少量选择题,为使学生全面掌握、理解、记忆考点,笔者制作了一份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常用缩写符号及结构的综合性复习题印发给学生,题目涵盖了考点,同时将复习题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题目,将每类题所占分值进行公布,平时考核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20%(即20分),由教师对学生一对一考核获得。具体实施如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完一章或一节后,做复习题上有关的题目,由教师课堂提问学生,并点评、讲解。到学期中期,用两节课时间和课余时间,学生按自己掌握的程度主动找教师进行考核,教师按每类题所占的分值随机抽取复习题上的各类题目逐个对学生进行考核。

2.4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题强化法

为了使生物化学教学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零距离,笔者参考当年的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卷,以及历年考试真题和最新公布的考试大纲,编印了生物化学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模拟题。每学完相应章节,就布置相应章节的题目让学生来做,通过批阅发现存在问题,进行点评讲解,强化学生记忆,使其在校期间就接触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生物化学部分真题,减轻毕业后考试的压力。

3效果分析

按考纲进行教学,做到了有目标、有内容;内容摘要引导学习法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使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复习题引导师生一对一考核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较为懒惰的学生,有了面对教师考核的压力,不得不去学习、记忆,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了期末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考核合格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助理医师资格考题强化法,让学生了解了考题类型与难度,毕业后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时,生物化学答题正确率普遍提高。课程结束后,对农村医学专业3个班共156名学生进行测评,结果如下:认为内容摘要引导学习法好的学生人数占75%,较好占20%,一般占5%;认为复习题引导师生一对一考核法好占77%,较好占19%,一般占4%;认为助理医师考题强化法好占64%,较好占32%,一般占4%。

4结语

医学教师论文篇6

伴随全国性医学院校发展策略及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实施,近年来扩招和新建医学院校学生陆续毕业,英国注册医师队伍结构逐渐发生了改变。

1.1英国注册医师人数呈上升趋势为了保证卫生服务的质量,GMC规定所有在英国行医的医生必须获得行医执照并通过GMC注册。英国注册医生数量近年呈显著上升趋势,2001年注册医生数为205829人,2011年增长至245903人[2,4]。2011年注册医师人数与2001年相比,增加了19.5%。

1.2英国注册医师队伍年龄呈下降趋势2010年,英国注册医师平均年龄为39.9岁,而注册高峰年龄为33岁[2]。但在注册医师中,仍有一定比例的60岁以上的医师[4]。GMC2012报告明确指出,当更多年轻医生不断进入卫生行业后,英国医生的平均年龄将持续下降[4]。

1.3英国女性注册医师比例逐年提高10年来,英国注册医师队伍最显著的变化是女性医师数量的稳步增长。2001年,男性注册医生的数量几乎为女性的2倍;而2011年,这一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英国女性注册医师人数首次突破10万大关,女性医生的比例上升到42.5%[4]。尽管目前男性医生数量仍多于女性,但皇家医学院预测2017-2022年,英国半数以上的医生将为女性。

1.4英国以外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医师注册数量有所下降英国注册医师中,有许多是英国以外医学院校毕业的。国外医学毕业生在英国注册行医的比例,2005年达到最高峰,占英国执业医师总数的40%。目前这一比例略有下降,2010年为37%[2]。随着更多英国本土医学院校医学生的毕业,国外医生的注册比例将会继续下降。近年来,英国医生来源的国度以不发达国家为主。2010年约有150个国家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在英国注册行医。印度居首,占英国总注册医师的10.8%;其次是巴基斯坦,占3.4%,南非2.6%,尼日利亚1.5%等[2]。

2相关政策及措施的配套实施

医学院校扩招后,随着扩招医学生的陆续毕业,GMC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措施,从岗位就业条件、医师执照验证以及职业规划培训等方面,进一步解决了院校教育后续问题。

2.1优先满足本国医学院校毕业生岗位就业需求伴随全国性医学院扩大与新建计划的实施,医学生数量显著增加并随之不断毕业。为了保障本国医学生的就业需求,同时也为了改变对国外医生过渡依赖的现状,降低欠发达地区医学人才大量跨国流动对原住国卫生体系造成的巨大冲击,GMC从2006年开始,明确要求英国所有卫生机构在招聘时,只有证明所招聘职位不能被本国医生担任时,才能聘用来自非英国或欧盟的医生[2]。事实上,面临全球卫生人力的短缺,许多不发达国家也在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本国医学人才的流失。虽然印度占据着英国国外医生来源的首位,但印度自身却面临着短缺60万卫生人力的严重局面。为此,印度政府及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不断采取措施,阻止本国医学人才的流失[5]。这一政策的实施,也是导致近年来在英国的国外注册医生数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2.2优化注册医师队伍年龄结构为了优化注册医师队伍年龄结构,有3项政策与此相关,一是GMC废除了老龄医师免交GMC年费的政策;二是实施医师执照的重新验证制度;三是领取退休金最低年龄的改变。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2009年以来,有63%的65岁以上的医生不再成为注册医师,使得注册医师平均年龄有所下降[2]。

2.3实施执业医师执照验证制度执业医师执照验证(revalidation),即执业医师通过系列评估后,所持有的医师执照的重新生效。这是一项保障执业医师队伍质量的强有力制度措施,它的实施,将结束医师执照的终身制。同时这项制度规定,医师所持有的医师执照必须每5年更新一次[6]。这一政策的实施,亦使许多老龄医师陆续离开医师队伍,这也是医师队伍年龄下降的原因之一。

医学教师论文篇7

1方法

1.1问卷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医学生医学职业人文素养现状我们首先根据《新世纪医学职业精神》中阐述的三项基本原则和十项责任原则以及《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以及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阐述新世纪医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设计问卷,调查研究了我市5所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的带教医生以及在校不同年级本科生对医生职业精神以及医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与职业人文素养的认知情况[11]。

1.2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确定了我院医学生职业精神与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内容,即根据《医生宣言》要求的医师职业精神以及当前与社会和医学密切相关的热点话题,于三、四年级本科生中就涉及医学伦理、医学与社会、医学的意义和目的、职业伤害与权益、医学心理、医学法律法规、医学与环境以及医患关系等相关医学人文知识进行系统讨论学习并撰写讨论报告。

1.3培养模式为融入我院现有的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为学生与专业教师进行深度交流提供有效平台,使得学生在与专业教师的密切接触和交流过程中,充分感知教师的言传身教。我院根据确定的医学人文培养内容,于每学期开学初提出4-5项医学人文讨论主题或基于背景的讨论主题,每个导师组(4-6名学生/组)中的学生须在其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就他们感兴趣的、与他们职业生涯相关的、密切结合社会实践的人文主题进行深度讨论,以摆脱目前在医学人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反感的说教式空洞理论以及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课堂授课模式。期末每位学生须提交一份医学人文讨论报告,其中优秀者鼓励投稿发表,参加某些学术会进行交流。我们从2010年10月开始至今,在我院2008级、2009级和2010级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科生中实施了该项教育。两年多时间内,学生共就20多项主题对相关医学人文进行了系统学习讨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讨论

医学教师论文篇8

关键词:青年教师;综合素质;中医经典课程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不断推进、对中医药院校教学现状的不断反思,发现中医药教育事业需要与时俱进、加速发展。中医经典是中医的灵魂,中医经典课程是包含《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温病学》在内的由基础向临床过渡的课程,属于中医主干学科。学习经典绝不是守旧的表现,只有打好根基,深植沃土,才能使中医学事业不断发展和进步。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中医经典课程教学相当重要,要使青年教师(45岁以下)成为中医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因此,如何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提升教学能力,值得不断思考和研究。本文主要就笔者多年在教学工作中的体会和认识来探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主要措施。

1更新教育理念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应以学生为中心,即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考核体系等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学”,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水平为准则,教学相长,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轻松、稳固的教学环境,推进中医经典课程教学的深入发展。

2加强传统文化修养

中医经典是中医的魂和根,其思维模式、系统联系、理论体系都根植于传统文化。中医经典著作既是以理解生命为特点的医学典籍,又是荟萃我国古代百科知识的文化精品。而经典著作本身所具备的“行文古奥,言简意赅,内容繁冗,学术底蕴深厚,信息观点各异,展现各家之长”等特点,一直是导致中医经典课程“教学不易,使用更难”的重要因素,也是困扰学生学好中医经典课程的重大障碍。这就对中医经典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博学、慎思、明辨、笃行。除了应熟读中医四大经典,对经典原文熟记成诵,熟背条文及经方,熟练掌握原文,做到融会贯通外,还应努力提高传统文化修养,注重中国古代哲学、文化思想及中医古籍名篇的选读。如学习《易经》《论语》《老子》等,了解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易学思想;从名篇著作中探寻各家中医思想,博览群书,领悟其真谛,把握其精髓,拓展其内涵,从而加深对中医经典的理解,真正建立传统中医思维模式,构建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把握中医经典著作的精髓。

3夯实临床基础

一名优秀的中医经典课程教师应该做到教学与临床两不误。“无理论则浅,无临床则空”,教学为临床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临床是教学的反馈和检验。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是中医经典教学的重要内涵,若没有临床,即使理论讲得头头是道,也只是“纸上谈兵”,难以让学生真正达到学习经典的目的。从教学过程中反映的情况看,95%的学生更愿意听取从临证经验或体会中把握经典经方并灵活运用的例子。因此,作为一名中医经典课程的青年教师,一定要下功夫“学经典,做临床”,以临床验证教学,提高辨证论治水平,让学生体会经方的实用性,以医促教。笔者近五年来坚持每周上2~3次门诊,积累临床病案,丰富临床经验,同时也很重视学术与临床的传承与发展。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以培养优秀的中医接班人。可见,“跟名师”也是夯实临床基础行之有效的环节。笔者除门诊外,每周还有1~2次到我院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跟师上门诊,不断学习名师运用经典经方及辨证诊疗的方法,从而提高诊治水平,增强临床能力。有了在临床跟随名老中医运用经方治病的实践体会,讲课时自然更生动灵活、精彩丰富,趣味性也更浓厚,与学生互动良好,颇受学生好评。

4提升自身水平

中医经典课程综合性很强,对教师水平要求甚高。青年教师应不断提升自我,攻读学位,丰富知识储备,加强科研能力;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学习,互补提高,掌握专业知识的全面性和前沿性,学习其他院校教学中的新思路、新方法;参加经典理论课程进修、研修或学术传承培训班,听取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讲授中医经典课程,强化经典,注重临床;参加校内外各级教学竞赛,如基本功竞赛、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微课比赛、慕课比赛等,开阔视野,展示风采,体现自我,以赛促教,从而提升教学能力,激发教学热情,促进自身的成长和进步。

5改进教学方法

经典教学应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上进行拓展,改进教学方法,统筹安排课时,合理设计教学单元,将教学的主动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建设多元化课堂。(1)随堂抽背原文,定期安排默写及背诵。中医经典课程需要学生不断诵读和记忆名家学术思想及经方,要求掌握一百多条原文和二百多首经方,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通过随堂或定期的背诵或默写,督促学生对经典著作进行学习,在熟记的基础上领会经典的精华。(2)适当增加文献资料查阅课程,利用文献教研室现有的设备和条件,积极为学生提供文献研究平台。如中医古籍、名家讲稿、医家医案、期刊文献等各类文献资料及工具书,查阅相关知识,加强理论学习,做到有据可循。(3)适时安排临床见习,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收集整理病案,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和思考,体会临床疾病的变化,体现中医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临床能力的培养。(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构建翻转课堂。要求学生提前查阅资料,整理临床收集的病案或通过文献查阅的名家医案,分组进行病案讨论;播放名家讲课视频,学生观看后分组回答提前设定的问题,以更好地掌握经典内容;师生互换教学,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讲授部分经典原文,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真实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测试学生自学的情况,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做到“授之以渔”。

6加强教学反思

每堂课、每一单元内容结束后,都应进行教学反思。笔者通过自制的中医经典教学效果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同时,建立QQ群或微信群作为交流的纽带,全方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反馈意见,弥补不足,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策略,如调整教学节奏、提前安排学生预习等,充分把握学生的需求,进一步完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能力。

7结语

作为青年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而作为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师,还担负着传承祖国医学宝贵财富的责任。只有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多方面、多层次、多手段[1]地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教”与“学”结合,“教”与“医”齐发展,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现代社会中医经典教育的需求。

作者:王倩 单位:西南医科大学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