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项目式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3-29 09:19:34

项目式教育论文

项目式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7-174-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时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也日益壮大。高职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性,怎样针对高职生的特点,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1密切联系社会发展和学生思想认识实际来制定工作项目

在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16号文)的过程中,在2003年9月开始探索专题教学方式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为了更好地结合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实际,更好地突出职业教育特点,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2006年具体制定了项目化专题教学的实施方案,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分解为9个项目模块体系,依次是项目一绪论;项目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精髓;项目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项目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项目五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任务和改革开放理论;项目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项目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和谐社会理论;项目八祖国统一和外交战略;项目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这九个项目模块基本上涵盖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全书的主要内容,而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无论是课程的逻辑性还是衔接都比较得当,同时根据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突出了实践环节的项目实施方案,改革了课程教学模式,改变了单一靠教师课堂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填鸭式”教学,通过合理分解、优化组合,使广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师包括实习指导老师都参与到项目化运行当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了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使学生理想信念通过项目实践启航,学生思政教育通过亲历实践感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取得良好的效果。

1.1理念创新,“项目化”推进学生素质教育

创立以项目化教学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学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大学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广泛,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探索运用现代管理学的“项目管理”理论,形成了有创新性的项目实施方案,通过“学习指南项目计划项目任务书项目运行项目总结评价”一套完整体系,力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给予学生更多展示个性和激发创造性的空间,淡化了传统的组织行为,强化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机制,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2构建机制,“项目化”规范实践教育环节

运用项目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对接学生工作,创建项目实施团队,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效性。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中期检查、集中督导等形式,对项目的实施及进展情况进行监督、管理、指导,从而将管理贯穿于项目过程的每个阶段,确保了学生教育活动的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有序推进。以项目化规范活动,以活动推进项目化的良性互动,使学生思想教育活动规范管理,层层推进,逐渐形成了以项目模块为引领,以项目教学为基础,以班级、学生单项活动为补充的项目化实践教育活动体系,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僵化向灵活转变、从松散型向实体型转变、从自发型向自觉型转变。

1.3长效建设,“项目化”拓展延伸育人途径

运用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陆续制定了《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化教学管理办法》《项目化实践教学实施体系》等配套的管理制度,持续推进项目化工作。通过项目化模式运作,学生可以根据学科特色结合个人兴趣,自组团队,开展项目化研究。为做好长效管理,持续推进项目化工作,项目教学团队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督导和考核。此外,大学生活动项目化运行中心还定期组织项目化工作的研讨和培训,对学生落实项目情况进行审核和评比,对优秀的项目执行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从2006年起在思想政治考试评价方案中增设素质拓展教育评价指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教学项目,拓展个人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特色践行,“项目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项目化运作模式营造了“项目教师负责,学生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极大的激发了思想政治教师、普通同学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了活动的载体、提高了活动的有效性,成为我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平台和学生第二课堂精品活动的孵化器,在学校的育人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明确目标、责任到人、有序推进项目化的运作模式,使更多的学生在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在学校中就开始按照项目管理的理念尝试项目的实施,对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项目化的思想政治专题教学,使我校的第二课堂实践教育也获得了层层推进,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一批批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2创建项目专题教学平台、开展集体备课

为了做到资源共享,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个人特长,适应当前教科研提倡的集体备课的要求,指导教师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思想政治教学团队制订了我院思想政治课程的集体备课方案。这是促进思政课教师合作研究实践课程改革的一种教学管理机制尝试。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目前的集体备课活动过程为:

2.1基本要求

集体备课主要围绕项目教学的内容进行备课;集体备课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由教研室主任负责组织。教研室根据老师讲授课程情况成立备课小组;教研室主任安排好每次集体备课的主备老师,其他老师为议课老师。主备教师必须预先精心研究所承担的教学内容;议课教师必须亮出自己的观点;主备教师必须在集体备课后形成电子文本预案;教师必须对集体备课的预案进行补改才能上课;上课后必须对亮点和不足进行反思;集体备课必须坚持“六备”:备学情、备目标、备重难点、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设计。

2.2具体步骤

个人提前准备;个人提前准备是集体备课的基础,教师要按照课程要求,单独对教材进行充分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主备老师,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写出详细的备课提纲,找准教学的关键点,提出自己有独创的预案;主备老师发言,在周二的备课时间,主备老师要以“说课”的形式陈述其备课方案,主要包括课时安排、教学重难点、教学步骤等。主备老师要陈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程序,并说明设计的理由。原则上由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先主备发言,新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后主备发言,让新教师很快成长起来;集体研讨,这一环节是集体备课的关键,主要是研究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过程的设计,所采用的教法与学法,以及为提高教学质量所选用的教学手段等。备课组的其他几位教师围绕主备老师的发言,进行分析研究,结合自己所准备的材料,提出补充、修改意见,同时主备老师认真做好记录,综合后实施到教案之中;丰富和完善整体教学活动计划,主备教师将集体讨论的意见整理,形成集体备课的教案设计,并制作电子文本预案;?集体备课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老师们对思想政治新教材的性质、逻辑结构与主线有了充分的认识,系统完整地把握教材的内容设计,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对于我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有重大意义。同时,集体备课为教师们提供了交流学习的良好平台,有利于新教师学习和成长。

3系统论作为理论依据

在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教新模式过程中,必须把系统论作为理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四个层面,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教新模式,必须把四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时,按照系统论的要求,我们不能够用一种目的来作统一的要求,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分解成若干目标,形成一个发展的目标链条。比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目标可以分为时间意义上的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空间意义上的宏观目标,中观目标和微观目标;目标对象意义上的个体目标和群体目标;目标内容意义上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目标地位意义上的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以及目标效果意义上的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等。并且认真把握各目标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把握目标实施的关键,特别是对于一时不能实现的目标,一定要及时做出调整,才能够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要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来设计。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应该针对性更强。践行科学发展观,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新模式,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坚持改革创新,鼓励各个部门因地制宜创新,突出实践特色,着力解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完善体制机制,鼓励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的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项目式教育论文篇2

论文摘要: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初阶段,因其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围,国家在课程计划、评价方法等方面未做出严格的限制,这一方面使幼教领域的理论和操作模式百花齐放,同时又使处于其中的教师们时常面临各种困惑。本文试图从汇佳幼儿园老师们面临的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思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下的五大领域课程、多元智能课程及pyp课程的异同,以此阐明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应用使三者相结合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作为一所有自身特色的民办幼儿园,汇佳幼儿园在开办之初就思考总体办学目标和教育理念,力争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建立在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之上。汇佳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自开园至今,经历了以国家文件为指导的课程,到自主研发的多元智能课程,再到全面引进pyp项目课程的历程。然而,无论是对于不同课程模式本身来说,还是对于一个实践某种课程模式的幼儿园来说,相互之间的融合是必然的,如何实现不同课程模式之间的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是教育实践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拟从五大领域课程、多元智能课程及pyp项目课程的异同分析入手,探讨如何使三者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较好的融合。

一、不同模式的介绍 五大领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是我国幼教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教育体系,是国家行政部门规范幼教行为,指明幼教发展方向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对教育内容以五大领域来划分,这是中国幼教最熟悉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幼教发展的主导思想。

从《纲要》整体来看,涵盖了教育目标与内容要求、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育活动评价等各个方面,其中主体部分教育目标与内容要求以五大领域作为分类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了与课程实施相关的信息,既可以按照五大领域的形式来进行课程的实施。同时,纲要的编写专家在提到新《纲要》与旧《纲要》的差异时曾提出,新《纲要》的领域是幼儿发展的领域,侧重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描述,旧《纲要》的学科是与知识技能相关的学科,侧重从外部知识系统性的角度对目标进行描述。所以,从一定程度上将,《纲要》的五大领域体系更多是一种目标体系,不等同于课程体系。

另外,作为全国幼教的纲领性文件,《纲要》在教育活动的实施、教育活动评价等方面的描述多是原则性的,不涉及具体形式及方法,因此在这两个方面,纲要给教育实践工作者提供的还仅仅是思想或思路,没有具体操作模式。

多元智能

从本质上来讲,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重点解决人的智能是什么的问题,加德纳教授认为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生产和创造产品的能力,智力的结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数学逻辑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旋律智能、空间视觉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然认知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教育的作用在于创设丰富多元的环境,促进幼儿优势智能的发展,同时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经典的教学模式以多彩光谱项目为代表,通过多元智能活动区,发现幼儿的优势智能,并通过多种活动促进优势智能的发展;加德纳教授也指出,瑞吉欧教育模式也是表现多元智能理论的最好的教育模式之一。所以从理论本身角度,虽然没有提出该理论通过那种教学模式去实现,但理论提出者对于实现该理论的课程模式有一定的想法和实践经验。加德纳教授同时指出,多元智能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对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指导作用,如何实施这种理论,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去体现,主题形式、多元智能活动区、以一种活动推进多种职能的发展等,都是实现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模式。

从评价的角度讲,多元智能理论侧重过程性评价,《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评价》一书中强调评价的四个显著特点:

一、在有意义的、真实的活动情境中进行评价

二、模糊了课程和评价之间的界限

三、关注活动的风格特征

四、采用对各种智能一视同仁的公平测量方法

该项目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评价策略,如多彩光谱艺术夹,观察、录像分析、建立多彩光谱文件夹等,同时提供了一系列以识别儿童智能强项并引发儿童活动兴趣的活动项目。

pyp项目

ibo的教育宗旨是终身教育(education for life),它倡导国际主义和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致力于培养酷爱探究、知识渊博、有人道主义精神的青年,使他们成为积极主动的终身学习者、全面发展的人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旨在通过他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平的世界。

pyp是一个国际教育项目,要解决的是怎样使包含了一定教育理念和社会价值判断的该项目运作成功的问题,所以,作为项目,它更关注操作层面,其突出的特点是与实际操作的紧密联系,其核心是以有目的的问题教学方法为主导,形成对重要概念(concepts)的理解、形成积极的态度(attitudes)、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skills)、采取负责的行动(action)。

pyp的十大培养目标为会探究的人(inquirers)、会思考的人(thinkers)、善于交流的人(communicators)、敢于冒险的人(risk-takers)、有渊博知识的人(knowledgeable)、有原则性的人(principled)、有爱心的人(caring)、有开放头脑的人(open-minded)、全面发展的人(well-balanced)、会感悟的人(reflective)。

在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上,pyp主张通过六大跨学科探究主题进行课程的组织实施(six trans disciplinary themes),包括我们是谁(who we are)、我们处于什么时空(where we are in place and time )、我们如何自我表达(how we express ourselves)、世界怎样运作(how the world works)、我们如何自我组织(how we organize ourselves )、共享地球(sharing the planet )。

在实施过程中,pyp提出要融合六大学科知识,包括语言(language)、人文(social studies)、个人/社会/健身教育(personal/social/physical education )、数学(mathematics )、艺术(arts)、科学技术(science & technology )

从教学方法上,小学项目提供全面教与学的教学方法,完整而具体的教学模式明确指出了学生应该学生们;如何教学以及评估策略,其中关于教学,pyp项目指出要制定计划大纲(我们要学习什么)——教授大纲(我们如何最有效地学习)——评估纲要(我们如何知道是否学到了什么?)。

pyp项目作为全球性的教育模式和课程方案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鼓励教师根据项目所遵循的教育理念,依据本国、本地区和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教学内容,并强调突出本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特征。

二、综合比较

在执行一种课程模式之前,我们必须了解和认同该课程模式所蕴含的教育理念,了解其文化背景,与我们所面临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如何理解多种教育和课程模式之间的关系,怎样在不同的教育体系之间进行选择,取长补短,是首先要做的。

三者的相同之处:

一、都强调儿童个性化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和证明了人的智能结构是不同的,不同人具有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在相同的智能领域,人的发展潜力和速度也是不同的。以此为基础,该理论强调在活动中发现儿童的智能强项,促进其发展,并使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这是该理论及该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模式对儿童个性化发展的突出体现。

在新《纲要》的总则中,这样表达:“幼儿园教育应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在第三部分“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这样描述:“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和成功。”

作为起源于欧洲的教育项目,pyp对儿童个性化发展也有突出表现,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追求结果的统一和知识上的共同所得,侧重儿童通过对同一主题的探究,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强调教师尊重儿童独特的发展历程和学习体验。

二、都提倡以整合的方式实施课程

具体的说,都提倡以主题的形式作为实施课程的主要形式。这在pyp项目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相关资料中都有明确的表示,如pyp项目提出:小学项目的核心是提倡以有目的的问题教学方法为主导,六大主题为探索知识领域提供了框架结构,老师和学生在这些主题思想的指导设计课程单元,学生通过这些主题探索知识,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重要的概念得以理解,对基本技能和知识得以掌握,对事物发展具有积极态度并付诸实际行动。

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项目零点项目主要通过多彩光谱活动区的形式进行,但加德纳教授在2004年《借鉴多元智智能理论,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研讨会上指出,瑞吉欧教育模式也是最代表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模式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主题式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一种课程实施形式。

在《纲要》中,教学内容和实施虽然是以五大领域的形式出现的,但也强调:“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可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还可按其它方式作不同的划分。各方面的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在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已有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

三、都强调评价与课程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上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策略

三种不同的课程模式都对评价作了充分的论述,都强调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评价。

《纲要》中这样描述对幼儿的评价:“应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幼儿的观察、谈话、幼儿作品分析,以及与其他工作人员和家长的交流等方式了解幼儿的发展和需要。”

多元智能理论对于评价方面的专著《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评价》一书中所列举的用以对幼儿进行评价的内容实质上也是课程内容,评价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进行的。作者同时强调,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可以随时转变角色,根据幼儿状况确定自己在特定时刻是评价者的身份还是参与者的身份。该项目中提供的评估策略有多彩光谱艺术夹,观察、录像分析、建立多彩光谱文件夹等。

pyp项目在“为什么要评价幼儿的学习”中提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学习,提供学生学习的信息以促进课程的有效性。”评价方法有观察法、作业评估、测验、作品袋等。

由此可见,尽管是不同的项目,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共同之处,这也表明,教育本身越来越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无论是本土化的教育方案,还是国际化的教育方案,在教育理念和操作方法上,都整合了当代最先进的教育资源。

三者的差异

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从理论或理念到具体教学过程中的环节:

第一个环节:理论基础或教育理念的确立

第二个环节:根据一定的理论基础、教育理念,根据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根据儿童发展的特定阶段,提出培养目标

第三个环节: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

第四个环节:根据课程体系,确定教学模式

第五个环节:根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确定评估体系

第六个环节:实施教育内容;

第七个环节:进行教育评价;

第八个环节:根据课程实施与评估结果,调整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育目标或评估体系,使以上环节形成闭合回路。

因为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以上八个环节的某些环节可能被忽略,如评价的环节,有些环节可能不突出,如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自然而然地认定了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那么第四个环节就不再突出。  

图1:成熟的教育项目应具有的八个环节及流程图

8对各个环节进行反馈

  1确立教育理念

                

5确立评估体系

  3确立课程体系

 

 

 

                   

4确立教学模式

 

总体来说,作为一个成熟的教育项目或教育体系,需要在理论基础(理念基础)、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形式、评价体系上,都有完善的方案,只有这几方面都完善,才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那么,pyp、多元智能和五大领域在这些方面是否完善或相对完善呢,见表一:

表一:多元智能、五大领域与pyp在不同方面的侧重点分析

理论基础

目标体系

课程体系

教学形式

评价体系

操作性

多元智能理论体系

五大领域体系

pyp体系

多元智能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所以其理论基础最为突出,五大领域作为一个国家的行业性文件,起到指挥棒的作用,所以在发展目标上的描述最为突出;pyp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教育项目,在很多方面都有比较清楚的论述,如目标、课程、教学形式、评价等方面。所以从整体操作性上分析,pyp项目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这也是pyp项目最为优势之处。

另外,从本质上讲,三者与教师教育实践之间的距离是不同的。当然,无论是处于哪个层面的概念,对于一个成型的体系来说,具体到操作层面,都综合了各方面因素,如五大领域主要是目标体系,但整个《纲要》作为中国幼教的纲领性文件,融合了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同时也从教育过程和教育评价的角度指明了方向,目标中蕴含了人们对幼儿教育基本规律的认识,同时融合了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取向。pyp作为一个项目,虽然未曾提到该项目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但在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取向上,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如何处理多元智能、五大领域和pyp项目之间的关系

经历着不同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我们怎样思考和处理多种理念和模式之间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我们不断改革教育教学过程,使我们的教育朝着既定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又要继承和发展以往教育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的经验财富,使我们接下来的探索建立的以往经验的基础上。

简单的说,本人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以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理论基础

无论是新《纲要》还是pyp,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参考了多元智能理论的思想。应该说,多元智能理论为儿童的个性化发展及教师的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它从心理学的角度证实了人的智能结构是不同的,不同个体的智能优势和弱势是有差异的,同一种智能在不同个体身上表现出的发展趋势也是不同的,这就为儿童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与此相关的其它理论,如费尔德曼的非普遍性发展理论、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等,都对具体的教育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因此,无论实践中采用哪种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我们都可以以理论为指导,使教育实践过程更为科学有效。

二、以五大领域规定的发展目标为幼儿发展基础,描绘幼儿发展的具体形象

《纲要》中的目标以学科领域为线索,幼儿发展的目标融合在学科领域中,对于在学科教学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习惯了学科教学的广大中国幼儿园教师来说,是一种熟悉的描述方法。我们总是希望用一种量化的、科学化的目标去衡量孩子,如某个年龄段的孩子在数学上应该发展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在分科教学体系下,这些就是教学内容,同时也是孩子的发展目标,掌握了这些,教学有内容,发展有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新《纲要》传达的还是一种分科的精神。

在整合的概念充分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考虑新《纲要》中此种概念的定位呢?

我认为广大的幼儿园教师可以以旧《纲要》、新《纲要》及《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传达的信息作为一种专业背景知识,当作心理学、教育学教材中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描述。这种描述是我们进行教育的基础,但并不一定等同于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即:我们把纲要的目标作为幼儿心理发展的知识,有了这些具体知识的描述,幼儿就会更加具体、形象。

三、以pyp项目中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的理念以为线索,以pyp所提供的教育模式作为操作指南

通过对pyp项目的介绍及多元智能、五大领域及pyp项目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pyp是具有国际化教育理念,同时在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明确描述的相对较完善的项目,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结合汇佳教育机构“新型、高品位、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将pyp项目的培养目标作为汇佳幼儿的整体发展目标,将pyp的课程模式作为汇佳幼儿园主体的课程模式,将pyp所包含的国际化理念全面融合到行政管理及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是我们面对纷繁的国际化教育趋势做出的选择。

事实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一种教育理想,现实教育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使所有的儿童都获得全面的发展。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必须有自己主体的价值取向,这就需要我们在丰富多元的发展目标中强调自己的特色和方向。

pyp项目融合了一定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选择pyp,其实是选择了一种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我们将以往的教育经验和其它教育模式的精华与此相结合,努力打造有特色、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教育品牌,为越来越多的儿童和他们的家庭服务。

参考资料:

《什么是pyp》:国际文凭组织资料

《多元智能理论与与儿童学习活动》:李季湄

《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评价》:玛拉.克瑞克维斯基编,李季湄  方均君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

《多元智能在中国》,陶西平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国家教育部  2001年7月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国家教育部  1981年

项目式教育论文篇3

论文摘要: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初阶段,因其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围,国家在课程计划、评价方法等方面未做出严格的限制,这一方面使幼教领域的理论和操作模式百花齐放,同时又使处于其中的教师们时常面临各种困惑。本文试图从汇佳幼儿园老师们面临的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思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下的五大领域课程、多元智能课程及pyp课程的异同,以此阐明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应用使三者相结合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作为一所有自身特色的民办幼儿园,汇佳幼儿园在开办之初就思考总体办学目标和教育理念,力争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建立在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之上。汇佳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自开园至今,经历了以国家文件为指导的课程,到自主研发的多元智能课程,再到全面引进pyp项目课程的历程。然而,无论是对于不同课程模式本身来说,还是对于一个实践某种课程模式的幼儿园来说,相互之间的融合是必然的,如何实现不同课程模式之间的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是教育实践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拟从五大领域课程、多元智能课程及pyp项目课程的异同分析入手,探讨如何使三者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较好的融合。

一、不同模式的介绍 五大领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是我国幼教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教育体系,是国家行政部门规范幼教行为,指明幼教发展方向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对教育内容以五大领域来划分,这是中国幼教最熟悉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幼教发展的主导思想。

从《纲要》整体来看,涵盖了教育目标与内容要求、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育活动评价等各个方面,其中主体部分教育目标与内容要求以五大领域作为分类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了与课程实施相关的信息,既可以按照五大领域的形式来进行课程的实施。同时,纲要的编写专家在提到新《纲要》与旧《纲要》的差异时曾提出,新《纲要》的领域是幼儿发展的领域,侧重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描述,旧《纲要》的学科是与知识技能相关的学科,侧重从外部知识系统性的角度对目标进行描述。所以,从一定程度上将,《纲要》的五大领域体系更多是一种目标体系,不等同于课程体系。

另外,作为全国幼教的纲领性文件,《纲要》在教育活动的实施、教育活动评价等方面的描述多是原则性的,不涉及具体形式及方法,因此在这两个方面,纲要给教育实践工作者提供的还仅仅是思想或思路,没有具体操作模式。

多元智能

从本质上来讲,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重点解决人的智能是什么的问题,加德纳教授认为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生产和创造产品的能力,智力的结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数学逻辑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旋律智能、空间视觉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然认知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教育的作用在于创设丰富多元的环境,促进幼儿优势智能的发展,同时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经典的教学模式以多彩光谱项目为代表,通过多元智能活动区,发现幼儿的优势智能,并通过多种活动促进优势智能的发展;加德纳教授也指出,瑞吉欧教育模式也是表现多元智能理论的最好的教育模式之一。所以从理论本身角度,虽然没有提出该理论通过那种教学模式去实现,但理论提出者对于实现该理论的课程模式有一定的想法和实践经验。加德纳教授同时指出,多元智能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对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指导作用,如何实施这种理论,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去体现,主题形式、多元智能活动区、以一种活动推进多种职能的发展等,都是实现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模式。

从评价的角度讲,多元智能理论侧重过程性评价,《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评价》一书中强调评价的四个显著特点:

一、在有意义的、真实的活动情境中进行评价

二、模糊了课程和评价之间的界限

三、关注活动的风格特征

四、采用对各种智能一视同仁的公平测量方法

该项目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评价策略,如多彩光谱艺术夹,观察、录像分析、建立多彩光谱文件夹等,同时提供了一系列以识别儿童智能强项并引发儿童活动兴趣的活动项目。

pyp项目

ibo的教育宗旨是终身教育(education for life),它倡导国际主义和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致力于培养酷爱探究、知识渊博、有人道主义精神的青年,使他们成为积极主动的终身学习者、全面发展的人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旨在通过他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平的世界。

pyp是一个国际教育项目,要解决的是怎样使包含了一定教育理念和社会价值判断的该项目运作成功的问题,所以,作为项目,它更关注操作层面,其突出的特点是与实际操作的紧密联系,其核心是以有目的的问题教学方法为主导,形成对重要概念(concepts)的理解、形成积极的态度(attitudes)、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skills)、采取负责的行动(action)。

pyp的十大培养目标为会探究的人(inquirers)、会思考的人(thinkers)、善于交流的人(communicators)、敢于冒险的人(risk-takers)、有渊博知识的人(knowledgeable)、有原则性的人(principled)、有爱心的人(caring)、有开放头脑的人(open-minded)、全面发展的人(well-balanced)、会感悟的人(reflective)。

在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上,pyp主张通过六大跨学科探究主题进行课程的组织实施(six trans disciplinary themes),包括我们是谁(who we are)、我们处于什么时空(where we are in place and time )、我们如何自我表达(how we express ourselves)、世界怎样运作(how the world works)、我们如何自我组织(how we organize ourselves )、共享地球(sharing the planet )。

在实施过程中,pyp提出要融合六大学科知识,包括语言(language)、人文(social studies)、个人/社会/健身教育(personal/social/physical education )、数学(mathematics )、艺术(arts)、科学技术(science & technology )

从教学方法上,小学项目提供全面教与学的教学方法,完整而具体的教学模式明确指出了学生应该学生们;如何教学以及评估策略,其中关于教学,pyp项目指出要制定计划大纲(我们要学习什么)——教授大纲(我们如何最有效地学习)——评估纲要(我们如何知道是否学到了什么?)。

pyp项目作为全球性的教育模式和课程方案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鼓励教师根据项目所遵循的教育理念,依据本国、本地区和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教学内容,并强调突出本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特征。

二、综合比较

在执行一种课程模式之前,我们必须了解和认同该课程模式所蕴含的教育理念,了解其文化背景,与我们所面临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如何理解多种教育和课程模式之间的关系,怎样在不同的教育体系之间进行选择,取长补短,是首先要做的。

三者的相同之处:

一、都强调儿童个性化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和证明了人的智能结构是不同的,不同人具有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在相同的智能领域,人的发展潜力和速度也是不同的。以此为基础,该理论强调在活动中发现儿童的智能强项,促进其发展,并使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这是该理论及该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模式对儿童个性化发展的突出体现。

在新《纲要》的总则中,这样表达:“幼儿园教育应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在第三部分“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这样描述:“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和成功。”

作为起源于欧洲的教育项目,pyp对儿童个性化发展也有突出表现,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追求结果的统一和知识上的共同所得,侧重儿童通过对同一主题的探究,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强调教师尊重儿童独特的发展历程和学习体验。

二、都提倡以整合的方式实施课程

具体的说,都提倡以主题的形式作为实施课程的主要形式。这在pyp项目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相关资料中都有明确的表示,如pyp项目提出:小学项目的核心是提倡以有目的的问题教学方法为主导,六大主题为探索知识领域提供了框架结构,老师和学生在这些主题思想的指导设计课程单元,学生通过这些主题探索知识,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重要的概念得以理解,对基本技能和知识得以掌握,对事物发展具有积极态度并付诸实际行动。

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项目零点项目主要通过多彩光谱活动区的形式进行,但加德纳教授在2004年《借鉴多元智智能理论,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研讨会上指出,瑞吉欧教育模式也是最代表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模式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主题式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一种课程实施形式。

在《纲要》中,教学内容和实施虽然是以五大领域的形式出现的,但也强调:“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可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还可按其它方式作不同的划分。各方面的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在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已有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

三、都强调评价与课程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上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策略

三种不同的课程模式都对评价作了充分的论述,都强调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评价。

《纲要》中这样描述对幼儿的评价:“应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幼儿的观察、谈话、幼儿作品分析,以及与其他工作人员和家长的交流等方式了解幼儿的发展和需要。”

多元智能理论对于评价方面的专著《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评价》一书中所列举的用以对幼儿进行评价的内容实质上也是课程内容,评价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进行的。作者同时强调,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可以随时转变角色,根据幼儿状况确定自己在特定时刻是评价者的身份还是参与者的身份。该项目中提供的评估策略有多彩光谱艺术夹,观察、录像分析、建立多彩光谱文件夹等。

pyp项目在“为什么要评价幼儿的学习”中提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学习,提供学生学习的信息以促进课程的有效性。”评价方法有观察法、作业评估、测验、作品袋等。

由此可见,尽管是不同的项目,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共同之处,这也表明,教育本身越来越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无论是本土化的教育方案,还是国际化的教育方案,在教育理念和操作方法上,都整合了当代最先进的教育资源。

三者的差异

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从理论或理念到具体教学过程中的环节:

第一个环节:理论基础或教育理念的确立

第二个环节:根据一定的理论基础、教育理念,根据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根据儿童发展的特定阶段,提出培养目标

第三个环节: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

第四个环节:根据课程体系,确定教学模式

第五个环节:根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确定评估体系

第六个环节:实施教育内容;

第七个环节:进行教育评价;

第八个环节:根据课程实施与评估结果,调整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育目标或评估体系,使以上环节形成闭合回路。

因为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以上八个环节的某些环节可能被忽略,如评价的环节,有些环节可能不突出,如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自然而然地认定了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那么第四个环节就不再突出。

图1:成熟的教育项目应具有的八个环节及流程图

8对各个环节进行反馈

1确立教育理念

5确立评估体系

3确立课程体系

4确立教学模式

总体来说,作为一个成熟的教育项目或教育体系,需要在理论基础(理念基础)、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形式、评价体系上,都有完善的方案,只有这几方面都完善,才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那么,pyp、多元智能和五大领域在这些方面是否完善或相对完善呢,见表一:

表一:多元智能、五大领域与pyp在不同方面的侧重点分析

理论基础

目标体系

课程体系

教学形式

评价体系

操作性

多元智能理论体系

五大领域体系

pyp体系

多元智能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所以其理论基础最为突出,五大领域作为一个国家的行业性文件,起到指挥棒的作用,所以在发展目标上的描述最为突出;pyp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教育项目,在很多方面都有比较清楚的论述,如目标、课程、教学形式、评价等方面。所以从整体操作性上分析,pyp项目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这也是pyp项目最为优势之处。

另外,从本质上讲,三者与教师教育实践之间的距离是不同的。当然,无论是处于哪个层面的概念,对于一个成型的体系来说,具体到操作层面,都综合了各方面因素,如五大领域主要是目标体系,但整个《纲要》作为中国幼教的纲领性文件,融合了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同时也从教育过程和教育评价的角度指明了方向,目标中蕴含了人们对幼儿教育基本规律的认识,同时融合了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取向。pyp作为一个项目,虽然未曾提到该项目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但在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取向上,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如何处理多元智能、五大领域和pyp项目之间的关系

经历着不同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我们怎样思考和处理多种理念和模式之间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我们不断改革教育教学过程,使我们的教育朝着既定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又要继承和发展以往教育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的经验财富,使我们接下来的探索建立的以往经验的基础上。

简单的说,本人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以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理论基础

无论是新《纲要》还是pyp,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参考了多元智能理论的思想。应该说,多元智能理论为儿童的个性化发展及教师的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它从心理学的角度证实了人的智能结构是不同的,不同个体的智能优势和弱势是有差异的,同一种智能在不同个体身上表现出的发展趋势也是不同的,这就为儿童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与此相关的其它理论,如费尔德曼的非普遍性发展理论、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等,都对具体的教育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因此,无论实践中采用哪种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我们都可以以理论为指导,使教育实践过程更为科学有效。

二、以五大领域规定的发展目标为幼儿发展基础,描绘幼儿发展的具体形象

《纲要》中的目标以学科领域为线索,幼儿发展的目标融合在学科领域中,对于在学科教学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习惯了学科教学的广大中国幼儿园教师来说,是一种熟悉的描述方法。我们总是希望用一种量化的、科学化的目标去衡量孩子,如某个年龄段的孩子在数学上应该发展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在分科教学体系下,这些就是教学内容,同时也是孩子的发展目标,掌握了这些,教学有内容,发展有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新《纲要》传达的还是一种分科的精神。

在整合的概念充分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考虑新《纲要》中此种概念的定位呢?

我认为广大的幼儿园教师可以以旧《纲要》、新《纲要》及《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传达的信息作为一种专业背景知识,当作心理学、教育学教材中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描述。这种描述是我们进行教育的基础,但并不一定等同于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即:我们把纲要的目标作为幼儿心理发展的知识,有了这些具体知识的描述,幼儿就会更加具体、形象。

三、以pyp项目中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的理念以为线索,以pyp所提供的教育模式作为操作指南

通过对pyp项目的介绍及多元智能、五大领域及pyp项目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pyp是具有国际化教育理念,同时在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明确描述的相对较完善的项目,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结合汇佳教育机构“新型、高品位、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将pyp项目的培养目标作为汇佳幼儿的整体发展目标,将pyp的课程模式作为汇佳幼儿园主体的课程模式,将pyp所包含的国际化理念全面融合到行政管理及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是我们面对纷繁的国际化教育趋势做出的选择。

事实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一种教育理想,现实教育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使所有的儿童都获得全面的发展。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必须有自己主体的价值取向,这就需要我们在丰富多元的发展目标中强调自己的特色和方向。

pyp项目融合了一定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选择pyp,其实是选择了一种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我们将以往的教育经验和其它教育模式的精华与此相结合,努力打造有特色、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教育品牌,为越来越多的儿童和他们的家庭服务。

参考资料:

《什么是pyp》:国际文凭组织资料

《多元智能理论与与儿童学习活动》:李季湄

《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评价》:玛拉.克瑞克维斯基编,李季湄 方均君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

《多元智能在中国》,陶西平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国家教育部 2001年7月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国家教育部 1981年

项目式教育论文篇4

[论文摘 要] 法学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法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问题,项目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视野等优势。本文通过《劳动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实例介绍,分析了这一教学模式在法学本科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和推广,力图实现教学改革的创新,探寻培养创新人才的路径。

本文为西北政法大学2010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法学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法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法学教育的效果。笔者在《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教授过程中深感教改之关键在于摈除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学生个体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弊端,寻求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发展。项目式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改革模式,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应用以及推广。

项目式教育概述

1.项目式教育概念及应用说明

所谓项目式教育,本文特指在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以科研项目为基础,由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教师有条件的吸纳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工作,或以项目为教学补充或以项目为教学延展,在课程教授与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启发和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研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笔者在高校一直从事《劳动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的教授与研究工作,该门课程在我校属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必修课,2010年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作为法学本科生而言,了解和掌握本学科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帮助其构筑完整的法学理论体系,而且有利于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发展,加之本学科实用性非常强,因此日益受到学生的欢迎与关注。随着对劳动法学研究的升温,也给本课程的教授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许多突出问题,难以全面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第一,忽视学生自我需求及学习兴趣,难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第二,教学模式单一,难以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第三,师生之间交流途径有限,缺乏互动。2010年4月,笔者申报本学科的校级课题获准立项①。以此为契机,笔者将部分本科学生吸收进项目组,意通过项目式教育寻求教学模式改革之尝试,实现培养创新人才之目标。

2.项目式教育的优势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项目式教育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有利于提升学生自我认同感,激发自主学习兴趣。项目式教育是吸收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学生与教师共同研究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其本身就是一次受到肯定的过程;能够进入项目组的学生,往往是对项目存有兴趣的学生,学其所好,研其所想,可以有效地将研究兴趣与研究内容结合在一起,不论最终是否能取得重大科研成果,仅就这一教育过程而言,学生所获将远远大于传统教学模式。

第二,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培养良好法学思维和研究思路。以法学专业为例,法学教育在本科阶段受课时、教学模式等限制常常沦为普法教育。本科生大多只关心本专业的基本制度,对许多专业问题的认识只停留在皮毛阶段,视野不够开阔,更谈不上法学思维的养成。开展项目式教育实际上使学生有了一次更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及作深入研究的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其视野得到了拓展,思维局限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突破;同时,开展项目式教育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在教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得资料搜集整理、论文写作等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学习正确的法学研究思路,培养法学思维能力。

第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一般而言,高校课堂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介绍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侧重的是基础教育。而社会对法学本科生的要求绝不止于此,因此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开展模拟法庭、实地调研、法律诊所等各种实践教学方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期望达到培养全面创新人才的目标。笔者认为,项目式教育就是一种直接实用并且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实践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项目式教育尊重学生的主观需求,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远远超过基础理论的传授,其时刻关注学生法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对毕业后即就业的学生而言,项目式教育为其提供了从事劳动法律工作技能的训练机会;对毕业后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学生而言,项目式教育巩固和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其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项目式教育可以成为连接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桥梁。

第四,有利于增进师生交流,构筑和谐师生关系。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相配合的一个人才培养过程。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欠缺师生良性互动机制的问题,高校代课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基本局限于课堂上,课外的交流互动比较少。虽然网络发达,但有很多局限,网络互动往往只能成为课后解答专业问题的工具。通过项目式教育,实际上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一定期限内建立了一种定时交流沟通的机制,增加了课外的师生相处时间。而且面对面可以让教师更直观的感知学生需要、更深入具体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可以说项目式教育本身就是对“教学相长”最好的诠释。

3.项目式教育的教学目标

通过开展项目式教育,笔者试图实现以下教学目标: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在语言表达、法律思维等多方面的素质;第二,提供更多途径使学生在深刻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扩展师生交流方式,搭建构筑和谐师生关系的平台;第四,研究和检验法学本科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式,实现教学改革的创新,探寻培养创新人才的路径。

项目式教育应用实例

1.学情分析

本次项目式教学改革的实施对象是笔者所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二年级本科学生以及经济法专业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向研究生,以本科生为主。从本科生的知识水平来看,除哲学等公共课外已修完法学概论、民法总论等专业基础课,具备一定的法学理论基础。同时正在学习合同法、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对笔者教授劳动法知识的理解。从实践能力上来看,学生都具备对网络等媒体的运用技能,而专业课的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弱,基本上没有参与过任何法学实践活动。从情感起点上来看,学生大多认为现有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因而对教学模式改革持有欢迎和积极的态度,乐于接受教师设计的项目式教育。

2.实施策略与过程

笔者应用的项目式教育主要通过三个阶段开展:

第一阶段:组织准备阶段,主要的流程是项目介绍——学生报名——确定成员。为了进行项目式教学改革,笔者首先在所教授的部分本科学生中举办了专场项目介绍会。一是向学生介绍笔者获准立项的课题基本情况,包括课题内容、立项依据、研究方案等等,让学生了解项目情况及判断是否对该领域有研究兴趣;二是向学生介绍项目式教育的基本构想,主动向学生发出邀请并告知学生报名方式等等,让学生了解何为项目式教育以及笔者预备实施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会后在笔者规定的报名时间内,陆续有十余位学生提出了报名要求,最后笔者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十名学生(包括一名研究生)参与项目组。为了规范日后的教研工作,笔者还与部分学生签订了“助研岗位聘用协议”,该协议主要包括:学生成员的基本信息、进入项目组的职责等等。

第二阶段:项目教研阶段,这一环节实际就是围绕课题开展具体项目研究工作,是项目式教育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首先,笔者与学生确定了“定期研讨+不定期沟通”相结合的联系方式,即每月至少与学生见面一次,就项目进展及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平时学生有任何关于项目开展的问题可以随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其次,笔者将课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此范围内自选题目。最后,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笔者专门向学生介绍了项目研究的思路及方法、资料的收集整理技巧以及论文的写作规范等。在此阶段,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不仅在项目研讨时积极发言,而且平时也非常认真的收集资料,备写论文,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例如:项目组中一名学生有出国留学的打算,因此在自选课题时,该生就选择了“工资集体协商的国际比较”这一子课题,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外语专长拓展项目研究视野,用项目研究锻炼和检验自己的外语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阶段:项目考核总结阶段,这一环节贯穿项目式教育始终。关于项目考核,主要是根据学生完成教师布置任务情况来判断学生参与项目式教育的效果。例如,学生是否按时提交了研究书面计划、是否按时参加研讨活动等等。关于项目总结,一方面是师生之间对研究课题本身不断进行自修、反思、再讨论等,另一方面指师生之间对项目式教育的进展进行不断修正与总结。

项目式教育在本科生教学过程中的推广及反思

一直以来,项目式教育多应用于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在本科生中应用较少。随着社会对法学本科人才素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现代法学教育的目标也由单一知识型向综合素质型转变,即融传授法律知识、培养运用法律能力和提高法律职业素质于一体②。因而在高校本科生教育过程中引入项目式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对其进行推广的现实土壤也已形成。首先,项目式教育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实现了教研一体化,即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中心,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补充,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融合提高。其次,现代社会对高校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寻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不仅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科研能力。项目式教育很好的把二者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提高、教学与科研共同进行的“双赢”局面。

当然,项目式教育也有许多值得再思考的地方:第一,对项目式教育外延的理解不应过于局限。笔者此次教学改革有立项课题作为支撑,所以将其称之为“项目式教育”似乎比较贴切,但如果对“项目式教育”的理解仅局限于教师有课题才能应用就太狭隘了。即使教师没有课题,也可以就所教授学科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作为专题而开展项目教育。毕竟,项目式教育的精髓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提高能力的平台,有无项目支撑并不是必然要求。第二,项目组学生成员的吸纳要科学合理。笔者认为,首先项目组成员的人数应该和研究内容相匹配并作好分工和研究计划。另外,确定参与学生时有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以本次教改为例,笔者所选择的学生均具备基本法学理论基础,已修过或正在学习《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这样才能将基础教学与能力提升结合起来。如果参与项目组的学生不具备理解项目研究内容的基本知识,将会直接影响教改和能力提高的效果。第三,项目式教育的考评体系有待完善。在笔者的教改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学生访谈、问卷调查和学生科研成果的提交等方式来检测项目式教育的开展情况和效果的。但项目式教育考评体系还有更多的研究空间,比如如何将项目式教学效果与高校对学生或教师的日常考评结合起来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与研究。总之,缺乏教研的教学是无生命力的教学,项目式教育是既注重教学又注重教研,值得在法学本科教育中采用和推广。

注释:

①2010年4月,西北政法大学校级优秀青年人才项目——“和谐劳动关系视角下工资集体协商的法律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9XJC006.

②陈红梅.对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方法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9:193.

参考文献:

[1][澳]Michael Prosser,Keith Trigwell著.潘红,陈锵明译.理解教与学 高校教学策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

项目式教育论文篇5

“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中的问题:学科教师的参训观念有待转变,学科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偏低,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异显著、整体水平偏低。完善和提高“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的对策:领导重视和加强新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加强教育新理论的学习和研修,不断提高学科教师的理论水平;实施补偿性培训和提升培训相结合,分层次提高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英特尔(R)未来教育 学科教师 项目培训 “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是英特尔公司为支持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而设计的一个全球性的教师培训项目。“英特尔(R)未来教育”的实施目标是:使受到培训的教师充分领会“英特尔(R)未来教育”的教育理念、掌握“英特尔(R)未来教育”的教学模式,并将它们应用到各自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去,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中的问题 (一)学科教师的参训观念有待转变 学科教师对本次“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表现出一定的热情,但许多学科教师还固守着传统的教育培训的观念,没有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迫切需求和意识。一部分学科教师甚至还认为参加培训是走形式,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考试;因而,还存在着一定的应付培训的消极心态。最为严重的是,绝大多数的学科教师仍把本次“英特尔(R)未来教育”培训完全等同于传统的课程培训,期待着从中得到传统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术。当他们发现“英特尔(R)未来教育”培训带来的是完全不同于他们所熟悉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技能,他们开始失望,进而产生抵制情绪和拒绝的心理。外在表现为学习情绪低落、上课迟到、旷课、应付作业和拖拉作业的完成等。学科教师的陈旧培训观念和意识严重阻碍着培训的顺利实施,严重制约着培训效果的提高。 (二)学科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偏低 学科教师缺少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特别是一些新的教育理论,直接影响着学科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实施,这在“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中就有明显的反映。例如,许多教师对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了解很少,甚至一无所知,这严重制约这学科教师对“英特尔(R)未来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一些学科教师甚至连一些基本概念都难以理解,如学习支架、框架问题等。因而,更谈不上对“英特尔(R)未来教育”的内涵和精髓的把握和应用。 (三)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异显著、整体水平偏低 在培训中,我们发现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异显著,一些年轻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较高,能够很顺利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资料的搜集和作品的制作。但是,绝大多数的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仅局限于文字的录入、编辑和简单的幻灯片的制作,甚至部分教师尚不能熟练地录入文字和进行网络浏览。据调查,80%以上的学科教师除上公开课以外,很少制作课件和利用课件进行授课,也极少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和学习。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异过大和整体水平偏低的现状,严重影响着培训的顺利实施和培训的效果。 二、完善和提高“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的对策 为了更有效地实施和推广“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进一步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有效实现项目培训目标,针对“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一)领导重视和加强新理念的宣传和教育 1.教育主管部门的主管领导和学校领导应当重视“英特尔(R)未来教育”的新理念,充分认识新理念对“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作用。同时,领导要积极倡导、宣传教育新理念,积极鼓励教育教学创新,逐步引导学科教师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摆脱“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 2.开展学习先进地区的先进教育理念的活动,增强学习新理念的紧迫感,进而强化接受培训的需求意识。例如,一些学校通过教育刊物和网络对上海、广东等先进地区的先进教育新理念、新模式进行追踪和学习,使学科教师真实的感受差距、认识不足,激发学科教师的学习意识和追赶意识。这对转变学科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培训观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教育新理论的学习和研修,不断提高学科教师的理论水平 加强教育新理论的培训和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目前,比较成熟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1.开展教育新理论专题讲座。教育培训机构和学校定期聘请教育理论专家、学者举办教育新理论、教育热点问题等方面的专题讲座。这一方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学科教师系统得学习教育理论专题,把握前沿的教育教学新理念,了解教育理论发展的新动态。 2.把教育新理论的学习纳入校本培训计划。一些学校成功地把教育理论的学习纳入校本培训计划,积极引导学科教师进行教育新理论的学习、研修,并定期开展教育新理论研讨,鼓励学科教师运用所学的教育新理论进行教学创新,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一方式的优点是:学习费用低、简便易行。同时,有利于学科教师各取所需,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有利于长期、持续的进行。 3.通过科研拉动教育新理论的学习和研修。在教育科研活动和教育教学科研成果的认定和评比中,强化教育新理论的作用,加强教育新理论所占的比重。例如,在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论文的评比中,突出教育新理论的应用和实践创新,多评选和刊登的新理论应用和实践创新性的论文,逐渐从“经验性”论文向“新理论的应用和实践创新性”论文的过渡。这一方式的优点是:刺激学科教师的客观需求,直接激发学习积极性。 (三)实施补偿性培训和提升培训相结合,分层次提高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1.学校应有计划地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特别是“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补偿性培训,以便快速提高学科教师的整体水平,确保“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的顺利进行。 2.引导有能力的学科教师利用校园网等信息平台和网络资源进行集体备课和研讨,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鼓励学科教师利用网络展示课件、作品,建立网页和网站,在同外界的互动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总之,我们应当采取积极措施,促使学科教师转变培训观念和教育理念、提升理论素质、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走出误区,排除障碍,为“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的全面实施和新课程的深化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英特尔公司.英特尔(R)未来教育核心课程[M].2007. [2]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孟宪凯,李涛.英特尔未来教育与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J].中国电化教育,2003,(4).

项目式教育论文篇6

1.教师专业素质的界定教师专业素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

2.教师专业素质的结构教师的专业素质具有结构性特征。其结构素质包括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道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教育部2012年2月下发的《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其基本内容包括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三个维度是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分别对应的领域有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同时,每个领域都有具体的基本要求。

3.综合文科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应着眼于培养教师专业素质对于进行教师职前培养的综合文科教育专业,笔者认为,其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应着眼于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如综合文科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的积累、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能力的获取、教学实施及反思与发展的体验、教师专业情感与教育教学态度的养成等,为将来能够走上或适应中小学教师工作岗位做准备。

二、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1.改进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素质在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素质的课程目标下,依据学科课程的特点,专业任课教师探索和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人文社会科学概论课程的自学辅导式教学方法、政治经济学的案例教学法、自然地理学的直观教学和读图分析法、世界通史的探究式教学法、中学政史地教学论的项目实训教学法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以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为课程主要目标的是中学政史地教学论课程的项目实训四阶段教学模式。依据初中政史地教材内容体系与特点,我们分别将中学历史教学论、中学政治教学论、中学地理教学论课程设计为5~6个实训项目,并将课程理论内容融入贯穿到项目实训过程当中。该模式是把项目实训过程分为项目实训任务布置—实训准备—实训展示—总结提升四大阶段,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实训的教学模式。第一阶段,项目实训任务布置。该阶段需教师组织,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每个项目需要有相关的理论做背景,均有教师素质训练的侧重点,需要任课教师做相关说明。如教学设计与模拟教学项目,往往侧重于教材内容的分析、教案的设计及教态的训练,需要任课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初中教材的内容结构,每一部分内容有什么特点,教学内容如何设计才能符合逻辑性,在此基础上怎样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才能让学生接受,并将教学设计编写为教案,教案与教态有哪些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等,必要时还要展示以往学生的模拟教学视频加以说明,之后布置该项目实训任务,发放项目实训指导书。第二阶段,实训准备。该阶段由项目实训小组长组织,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事先将学生分为6人一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套该学科初中教材、配套教学参考书及课程标准,每个学生选择好内容,依据项目实训指导书的要求和课上所学内容,利用课下时间,研读教材、教参和课程标准,并查找相关资料,小组进行集体备课,做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作课件,小组长组织试讲、试评。第三阶段,实训展示。该阶段还是由项目实训小组长组织,其中一组在多媒体教室模拟教学、模拟说课或见习交流,教师全程跟随,适当评价,小组成员详细记录教学过程,依据评价标准评分,教师组织自评、互评。其他小组同时在微格教室模拟教学展示,同一小组成员记录、评分,小组长组织自评、互评。该阶段重点培养学生教学实施能力与教学评价能力。第四阶段,总结提升。各小组项目实训展示结束后,全体同学集中起来,由教师组织有针对性的总结,回放学生模拟教学录像视频或微格视频,指出存在的问题,学生反思、改进、提高。该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要有驾驭全程的组织指导能力。首先,需要教师依据初中教材的内容特点及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并确定实训项目,每个项目要有具体的实训指导方案;第二,教师要研读初中教材、教参、课程标准,并经常到中学听课,研究中学相应学科的教材、教法,以便对项目实训实施指导。我们有的任课教师有中学相应学科教学经历,运用该教学模式得心应手;第三,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项目实训展示进行理论提升,需要精心筛选学生展示实例,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要学生知道怎样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由于该模式各实训项目将课堂教学形式生动化,将实训任务布置、实训准备、实训展示、实训总结紧密衔接,将“全班”与“小组”“、小组”与“个体”有机结合,学生全程参与体验,既有现场指导,又有总结提高,体现了目前倡导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特点。并且,在中学政史地教学论项目实训教学模式的带动下,其他学科课程也依据课程的特点,设计1~2项实训项目,以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师专业技能。

2.形成实践课程体系,探索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教师专业素质本专业的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社会调查、综合技能训练与考核、教育实习等。2012年,结合《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我们对综合文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实践课程课时有所增加,其中教育实习增加到480学时(14.5周),目前已形成学科课程项目实训教学、教育见习和社会调查、综合技能训练与考核、教育实习在时间上前后衔接,在内容上相互贯穿的实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也为四阶段,即:课程实训奠基—教育见习(包括调查)感知—综合训练强化—实习体验。对于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对于学生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操作过程及特点是:一是在时间安排上,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体现课程内容及课程目标的衔接性。在大二下学期配合教育学课程,安排1~2天的教育见习,初步感知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在大二结束后的假期,安排1周的社会调查,综合文科教育专业的内容是教育调查,进一步探讨中小学、教育问题;在大三上学期,配合中学政史地教学论,安排2天的教育见习,学生观摩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改进、教学设计、模拟教学及教学评价;大三下学期,首先安排4.5周的教师综合能力训练与考核,将教师的基本能力综合为几个大的项目,逐一训练,集中考核,考核合格,才具备实习资格。之后安排14.5周的教育实习,一般是8周的集中实习,统一组织到初中进行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实践。其余时间学生自主分散实习,进一步强化教师职业素质。二是在组织形式上,自大三上学期的教育见习始,对应中学政史地教学论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学科(历史、地理、政治任选其一),依据选择该学科的人数,再分成小组,分别配备指导老师全程跟踪指导,包括教育见习、综合能力训练与考核、教育实习、集中考核、总结交流。该模式以培养学生教师综合能力为主要任务,形成了从组织方法到组织形式都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体系。三是在管理方式上,采取系主任监督,教学主任主管协调,教研室主任落实,中学政史地教学论任课教师、初中学科教师协同具体指导的组织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的作用,设置活动课程组长(由班长或学习委员担任)、学科组组长(由学科教学论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担任)、学习小组长(小组推选)三级管理体系,负责活动课程的纪律、安全、活动项目的准备、练习、与指导教师沟通等工作,使各门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按计划有序、高效运行。由于学生自我管理与教师督促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各门实践课程教学效果非常好。四是在实践课程评价上,各门实践课程均制定了课程教学评价方案,采取综合评价的办法,实行校内指导教师评价、校外中学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形式上,实行书面评价与学生实践表现评价相结合,书面评价包括教育见习报告、教育调研报告、教学设计方案、教育实习参与活动的记录及教育实结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探索采用定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学生教师专业技能,还关注教师专业态度、教育教学反思等的考查。

三、结语

项目式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任务驱动;问题导向;项目教学;体育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1—0115—04

Abstract:Sports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curriculum。The paper takes the project teaching theory as a foundation to make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 to the teaching for this curriculum and makes good progress。 It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for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to the general teachers。 Also, it tries to give a solution to the question that puzzled the general teachers and students “how we should teach and learn the curriculum like the sports management”。 The author hopes others may offer their valuable ideas after this study。

Key words:mission driving ;issue—oriented;project—based learning; sports management

体育管理学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在课程体系和学生专业培养中占有重要位置。长期以来,体育管理学的教学以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的课堂学习为主,学生的考核也主要是闭卷形式。为了不断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实际分析与解决能力,在过去几年的教学改革中,该课程形成了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体系,实现了由全部理论讲授向更多案例教学的过渡,但仍然无法走出理论学习的范式。而体育管理学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应用性、实操性、繁杂性、多环节、灵活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沿袭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很难走出课堂去体会创新的过程与方法并在体育管理的实践中加以运用。基于任务驱动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项目教学模式,则是在体育人文学科课程教学改革中新的尝试。目的是让学生不仅在问题导向下掌握理论知识,而且在任务驱动下,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ng)”,使学生在“学与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职业能力并内化职业素养,从而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

1项目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项目教学” (Project—based Learning)由英国的瑞恩斯(Reginald Revans)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随后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项目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围绕项目进行,教学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以核心项目贯穿整个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本思路。通过设计操作性强、预期较好的项目来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将理论和应用结合起来学习,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作为教学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

项目教学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通过让学习者参与一些实际工作项目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来发展能力。强调体验式学习,注重反思性、行动性与合作性。项目教学法在我校两个年级已连续实施一年,实践证明,学生在学期结束后收获巨大。项目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发展,而职业行动能力正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图1所示)。本研究将以《体育赛事组织和管理》一节为例,介绍如何将项目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中。

图1学生能力培养结构图

2教学对象和目标

2。1教学对象

笔者在2009—2010年的上、下两个学期分别对社会体育系两个年级共4个班级尝试实施项目教学法,每一学年两个班级同堂上课,以下将以其中两个班级的教学情况为例,阐述该方法的实施过程。

2。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编写主要是采用ABCD模式,即A(audience)—对象:阐述教学对象;B(behavior)—行为: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能做什么;C(condition)—条件: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D(degree)—标准: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程度。本项目的教学目标经分解后如表1所示。

2。3评价标准

评价是项目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评价能够促进教学的实施。项目教学中,制定评价标准的原则是:第一,评价标准要在教学进行前提出预期,使学生对自己要达到的结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样,学生会主动地使自己的学习进度与任务的预期要求看齐。第二,评价要基于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的表现。第三,学生对评价进程和质量承担责任。本次教学的评价标准将教学目标分解后制成表2所示评价标准量表,作为后期评价的依据。

3前期准备及方案制定

3。1课程分解

教师首先将教材中理论知识为核心和以技能为核心的章节分离,将后者设置成若干可操作性项目,并为每个项目分配课时数。根据体育管理学的课时总数,本节内容的课时数分配如表3所示。

项目式教育论文篇8

新中国成立以后,法制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各个高校从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全面加强法制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些成绩主要包括:①许多高校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对法制教育社会实践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②有些高校拓展大学生的学习途径,在教学中坚持讲解式与启发式相结合;③有些高校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④一些高校把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活动与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此外,不少高校还借助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利用网络、手机等新载体,法制教育网站(页)、论坛、微博等新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开展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是增强法制教育实效极其重要的环节。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法制教育仍然停留在单纯的理论环节的教育教学上,有些高校进行了一些法制教育实践活动,重视实践环节,但是实践环节中实践活动的目标、程序、考核评估等方面仍然十分缺乏,因而造成知行脱节,知行脱节成了大学生法制教育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从总体上看,目前高校法制教育还没有形成一套普遍有效切实可行的运作模式,结合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以及国外法制教育经验,构建大学生法制教育项目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克服目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项目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

1.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是一个交叉学科的理论,是研究在特定文化历史背景下人的行为活动的理论。活动理论认为,人的意识与行为是辩证统一的,即人的心理发展与人的外部行为活动是辩证统一的,人类活颖匦胍怨ぞ呶媒介。工具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手段,它可以是像剪刀、计算机等具体的、实物的东西,也可以是像符号系统、程序语言、模式或启发等抽象的、精神上的东西。

2.行为理论

行为理论认为,人的活动分为内部行为活动(即心理操作)和外部行为活动,而且两者是相互转化的。人的社会活动或者外部活动通过感官与心理过程密切联系,由前者向后者转化的机制是“内化”过程;反之则是“外化”过程。“内化”提供了一种手段,使人们在不执行实际操作的情况下与现实世界进行潜在的交互,即进行脑内试验活动。当内部行为需要被证明或调整,或是多个协作者需要协调时,常常需要“外化”过程,即进行实物性试验活动。活动的“内化”和“外化”体现了行为活动发展与心理发展的辩证统一。

3.建构主义和多元智力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指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背景构建知识体系,它强调学生积极地进行实践活动,它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多元智力理论强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力类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力优势。学生通过运用自身的智力优势来完成一个学习项目,就意味着他们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法制教育项目学习活动把各种教与学的策略综合到项目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帮助学生开发各种智力。这种建构模式注重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融合,能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通过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发挥各自的智力潜能。

三、项目学习活动在大学生法制教育中运用的现实可能性

项目学习活动是以研究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展示给他人为目的,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各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在解决问题中形成专门的技能并获得发展的学习活动。它能为学习提供真实而具体的学习情境,且具有学习内容综合而开放、学习途径多样而协同,学习收获多面而有个性的特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小组合作学习。而法制教育实践也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法制知识和原理去解决特定的法制问题并形成法律意识和法制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和熟练运用法制知识技能。一般也可以分组进行,要求学习者综合多学科内容,非常适合运用“项目学习”来提高法制教育实践的效率。

项目学习活动的教学过程,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施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学生制作某一个特定的“产品”或完成某一项特定的“任务” 来实施教学的过程。项目学习活动赋予学生一个能动的角色―― 问题的解决者、决策者、调查者、记录者。项目学习活动服务于明确的、重要的教育目标,它们不是对“真实”课程的转移或增加,因而是可行的。

项目学习活动由于有一个学术研究团体支持着项目的学习应用,因而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减少旷课,推进技能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性能。除此之外,每个学生的参与,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改善学习态度。在项目学习活动中,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比课堂教学更高,学习上的收获也比其他教学模式多。项目学习活动还能够提供发展综合技能的机会,如高层次的思维,问题的解决,合作,沟通等。对许多学生来说,这种学习风格的吸引力来自于实践的真实性。学生在活动中承担任务和行动,不管是制作一个关于法制案例问题的录像,设计一个宣传社区、人物等具有法制意义的小册子,还是制作一个关于支持或反对法制案例的多媒体介绍,大学生都是在进行真实社会中的活动,这些活动远离课堂,却非常有意义。同时,项目学习活动受益最多的往往是那些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学习无效的学生。对教师来说,项目学习活动可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加强同事之间的合作,增加和学生建立关系的机会。法制项目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各种不同层次的学习者都能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和技能,对教师来说,是一种适合各个层次学习者的教学模式。

四、结语

网络作为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技术力量,体现出自身的工具价值,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网络信息传递的快速性、开放性、互动性优势使得法制教育的实践活动获得技术的支撑,只要充分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便有可能促使法制教育实践创新的过程更加顺畅,效果更加显著。项目学习活动完全可以通过网络等现代技术进行。

参考文献:

[1]周 睿.从活动理论看网络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2]王蕴慧.高校法治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4).

[3]李 丽,王永明.90后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