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学校特色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3-29 09:20:08

学校特色教育论文

学校特色教育论文篇1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之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有着自己的显著的特点。它既有显性课程的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现场见习、模拟练习、科技活动等组成的实践教学环节,又有教学计划以外隐性课程,它包括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参与的、与专业和综合素质有关的实践活动。

显性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国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在于增加了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日本的公共职业训练体系一般为两年,每年的标准学时为1600学时,在两年总计3200学时中,68.7%的学时用于实际操作训练,25%的学时用于专门的学科学习。这反映了他们非常重视职业技能训练的特色。(1)而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大部分学生来自中专幼师、高中职业幼师、中等师范学校,有相当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因此,提前实训时间、突出实训学时,加大实训的深度和广度,是本专业的特色也是它的首要任务。实训过程应该是多层面的主题交叉,短时间的实训,应该安排具体、直观的教育主题,如环境布置、教材教法、活动区域等;长时间的实训,应该安排观察、了解、研究,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能力等各方面发展的现象、特征及规律性的主题,使学生们用已知的专业理论指导实践,又从实践感悟中发现自身的知识之不足,激发出深化和发展已知理论的欲望,增强了学习的原动力。

隐性课程中的实践学习:社会中的人它必然受到各种各样社会活动的制约,并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当中蕴含着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同学们有意无意或直接或间接都在参与着,这里边就深藏着课堂和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专业技术也好,综合素质也好,只要你多加留意把握好契机,对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一定是有帮助的。比如第二课堂的手工制作、环境布置、周末应聘家教、假期选定对象追踪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各种能力发展的规律等等,经历了那就将是一笔财富。

二、理论性和科学性是学生就业成才的关键

高职教育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主要是大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理论教学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主线,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终身教育为目标。(2)要考虑到学生的转岗、自学教育、继续深造等各方面的理论衔接。因此,大学文化基础知识就显得特别重要,它是链接未来的链条,使学生的学习能够不断升级。由于未来的职业不可能是终身制,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面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在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方面,就必须有一定的远见卓识。学前教育专业不同于高职教育的其他专业,他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又担负着培养人的任务,它的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就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道理显而易见,因此,高职院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应更具理论性和科学性,使学生面对教育对象能科学地组织教育、教学、研究、管理等各项工作。

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增加知识培养文化底蕴,而且是构建专业学科的框架和支撑点。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高职院校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在学习专业理论时教与学都感到枯燥无味的局面,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师资配备,教学改革等方面既要做到独树一帜又要考虑到符合自身特点,使学生感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也是一种乐趣。应该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强化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强调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在日后的发展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专业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应该敢于创新,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认真听取批判性的意见。理论知识也是在不断的争辩中得以发展完善,任何的墨守成规对理论知识的发展都是毫无益处的。

三、研究性和学术性是学生就业成才的保障

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如何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和实训过程中融入研究性和学术性。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学习知识、积累知识的同时,应带有批判性的反思思维,不断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中发现问题、了解问题、提出问题。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同其他学科一样得从选题开始,而选题离不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改革进程。首先应该是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的同时,善于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比较,能产生独到见解的、带有批判性继承的课题。其次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观察教育对象的言谈举止,把现象、问题、规律性等归纳、概括成为研究课题,也可以是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再有是国家根据发展和改革需要统一规划的课题。不管是从理论从实践还是从规划选出的课题,都应该与自己的兴趣、知识积累、能力水平相结合。因此,平时应该要求学生多读书,并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心得体会;实训过程中多观察、多思考、多记录。日积月累就能提高专业的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积累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教育、终身教育的过程。

四、管理性和综合性是学生就业成才的目标

未来社会充满竞争。市场的竞争、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格意志健全、态度能力一流、知识结构合理等综合性素质的人才。因此,在综合性素质教育方面,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智力、技巧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素质、社会性素质等等。台湾学者马信行在其《训练方法的创新》的文章里,把德国的实践训练方法归纳为:关键认知教学法、自学能力教学法、解决问题能力教学法、合作能力教学法。(3)笔者认为这四种方法应该贯穿在学生的任何一种学习中,它不但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还能健全学生的人格,这正是我们提倡培养学生综合性素质的宗旨。在管理性方面要培养学生对教育对象个体、班级、年段、全园性、地区性等在各种层面的管理。无论将来是在一线进行教育教学的学前教育者,还是各个学前教育机构的领导者,管理都是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课题。对教育对象个体的管理,从孩子入园的第一天起教师就必须追踪观察,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的特点、需要采取的教育措施等,应该记录在案,以便各个教育阶段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借鉴。班级管理应建立在个体管理的基础上,各个教育环节中必须考虑有效的教育方法,清楚对各种群体的孩子达到某种程度的刺激教育,这都应该贯穿在孩子的学习活动、生活活动等全面管理的过程中,并根据班级特点进行特色教育。至于年级管理、全园性管理、地区性管理,涉及到教学、行政、后勤等更复杂的管理层面,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训过程中有所接触、有所了解,尽可能多的积累管理经验,为将来就业时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能独立开展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总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是高职院校里特殊的一个专业,具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的双重性,对该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实训应该具有特色要求,以使他们更快、更高、更好地就业成才。

参考文献:

[1]王建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34期.

[2]王明伦.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6期.

[3]曹炎等.成功举办高职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2期.

[4]李秉德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3月.

学校特色教育论文篇2

由于国家体制改革,行业不再允许举办高等教育,而原属于行业管理的江苏行业特色高校,熟悉行业现状,掌握行业最前沿知识,对各行业员工的继续教育非学历培训仍有较大吸引力。例如,据河海大学统计,截至2010年,全国水利职工总数为100余万人,其中学历为本科及以上人员比例仅为18%,具有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的人员比例仅为6%。各级水利单位一直面临招收优秀毕业生难、留住高层次人才难等问题,尤其是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于一身的人才匮乏,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紧缺,亟需继续教育提供各类培训。

二、江苏行业特色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实践

目前,江苏行业特色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政府委托式培训模式

以往行业特色高校的继续教育偏重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或中低端培训,对于高端培训较少涉及。随着政府部门领导对于教育培训越来越重视,行业内新技术更新速度加快,社会更多焦点集中在具有鲜明特色的行业高校,这对行业特色高校发展非学历教育培训是一个机遇。江苏行业特色高校根据政府部门的培训目标,利用自身师资优势和先进教学设备,针对性的设计培训课程与选择培训教师,提高学员业务水平。该类培训定位明确、生源稳定、培训范围遍及全省甚至全国,有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例如,2009年,中组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通知,确定南京大学等13所高校为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南京大学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在江苏省级机关处以上干部中开展的“八项工程”专题培训计划。培训开展以来,南京大学已完成了16个班次的教学工作,培训省级机关处及以上干部4175人次,为承训高校规模之首。此外,南京大学还与南京市委组织部联合开展了南京市市级机关处级干部进高校选学工作截止目前开展培训21个班次,培训干部3000多人次,为江苏及南京的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行业学会委托培训模式

部分省级或部级的行业学会在整个行业培训中起着主导作用,但这类培训通常受制于课程照搬学历教育、师资不足、无实践环节、经费紧缺等问题,难以形成规模。而江苏行业特色高校加强与行业学会合作,可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首先,行业学会有广大会员资源,高校无需承担招生压力;其次,高校利用行业协会聚集大量行业专家和龙头企业的优势,使培训工作有更强的学术性和技术性;最后,该模式能有效完善高校继续教育体系,提升高校服务行业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学院是江苏省模具工业协会法人单位的资源优势,受江苏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委托,先后完成了《模具设计师》国家题库和《模具制造工》省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及题库的开发工作。同时,该校及时了解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需求,借助江苏省模具工业协会网站,构建服务中小模具企业的需求信息平台,同时挖掘资源,积极打造政、行、校、企联合的社会培训项目。经过近几年社会培训项目的开展,取得了丰硕的培训成果。今年,该校又与常州市热处理行业协会联合办班,进行金属热处理工的高级和技师项目的培训与鉴定共计66人次,提升了专业服务行业的能力。

(三)行业龙头企业委托培训模式

传统的企业内训模式都是以培训课程为中心,以课程实施为培训开始、以课程完成为培训结束。该培训模式在个性化培训成为主流的时代已受到挑战。近几年,江苏行业高校主动出击,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为企业不同岗位人员量身定制培训课程,并系统规划长期培训方案,构建集调研、咨询、培训、跟踪服务、反馈为一体的培训机制,已与不少企业结盟形成良好合作关系。行业龙头企业有雄厚资金和先进技术做保障,技术和产品被社会广泛认可,在该行业内有稳定的市场份额。江苏行业特色高校与江苏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开展继续教育非学历培训,既获得稳定的生源,提高高校在行业的知名度,又了解到行业最新动向并及时更新培训内容。例如,红豆集团是江苏省重点企业集团,国务院120家深化改革试点企业之一。2010年,红豆集团与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合作,成立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校外示范培训基地。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根据集团的现有资源和需求,推行“专业技术+通用技能,自我求知+规划教学”的学习模式。该模式糅合一线员工的技术更新需求,又对管理层及基层人员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极大满足集团发展要求,满足集团员工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通过合作,全力为集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市场型、复合型和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创新人才,解决了集团的难题。

(四)高校自创品牌模式

对于行业特色高校而言,品牌培训显然是高校发挥自身优势最直接有效的模式。一个培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培训课程。不少江苏行业高校充分利用本校丰富学科资源、雄厚师资队伍、先进教学条件,形成特色鲜明,系列化的品牌课程,已在行业内树立起培训品牌,使江苏行业特色高校具有更强的市场号召力。此类培训模式的缺点在于市场针对性、课程适用性以及生源稳定性较差,考虑到培训项目的运营成本,项目开展仍有一定困难。例如,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一所培养中国饭店管理人才的专业学院。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学历教育和行业培训并行的方针,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强对培训市场的管理,努力打造“学在金陵”的培训品牌。学院每年承办全国旅游行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岗位职务培训,人数达千人次,培训学员遍布全国各省市。截至目前,已为全国旅游行业培训中高级管理人员6万余人次,为旅游行业培养了大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成为国内最大的旅游人才培训基地,被行业誉为“中国酒店管理人才的黄埔军校”。

三、江苏行业特色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发展对策

(一)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工作

随着国家职业准入制度的推广,行业内竞争压力加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着手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并重的“双证”制度,这给非学历培训带来新的活力1。面对数量日趋庞大的“考证族”,行业特色高校在办好学历教育同时,需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的鉴定工作,并将此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方向。行业特色高校应根据行业和市场需求,在非学历培训中注重学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鼓励学员个性化发展,动员学员在获取学历证书同时,按行业不同岗位对接需求培训应用型人才,促进学员高质量就业,同时有效促进学员实践能力培养。如扬州大学于2005年批准为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基地。十年来,该校先后为全国司法系统、江苏教育系统、扬州综治系统、卫生系统、江苏省社区矫正局等部门培训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三级)4000多人。行业特色高校发展职业技能鉴定,需做到以下两点:一是积极向各类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申报获取职业技能鉴定资格;二是做好战略部署、统筹兼顾和细分对象工作,重点开发在校全日制学生和行业在职员工均可参加的职业技能的鉴定培训。

(二)探索项目管理方式与非学历培训的契合点,提升高校在非学历教育市场竞争力

项目管理具有较强客户导向性,有利于资源系统化的整合和控制。任何一种非学历培训项目,都是以“项目”为基本单元存在,项目管理方式可满足非学历培训追求最大效益的目标。如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下,立足区域农机技术现状,形成了“五环四层”的项目管理特色,即项目建设管理环(调研论证、项目开发、教材建设、资源库建设)、评价体系环(督导评价、学员评价、教师互评、企业评价)、考核体系管理环(职业素质、技术理论、岗位技能、过程规范)、教学设施管理环(调研、采购、开发、建档)和过程控制管理环(政府部门、管理团队、两级督导、班主任)。行业特色高校要发挥项目管理方法在非学历培训中的应用,需注意以下三点:第一,以自身优势学科为基础,开展培训项目,是高校发展非学历培训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第二,以精品非学历项目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长期目标,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系统化培训项目群。“宽基础”指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活模块”指针对特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第三,项目开发要避免以追求短期利益的商业化行为,在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着重非学历可持续发展机制建立。

(三)建立和完善非学历教育师资管理队伍,凸显行业办学优势

非学历培训的市场需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学历教育有很多区别,它具有时间短、内容新、见效快等特点,照搬普教是不现实的2。因此非学历教育师资管理队伍应包括市场开发队伍、项目研发队伍和授课师资队伍。市场开发队伍应了解和掌握非学历教育发展规律、运行特点以及运作方式,具有较强的培训市场需求调研能力,招生渠道开拓能力,组织统筹其他教育资源能力和沟通客户、解决方案、商务合同谈判等能力。项目研发队伍的构成既要来自学科、专业的专家,实践在行业第一线的工程师,还要来自成人教育学,心理学的课程设计专家。授课教师队伍质量是制约非学历培训改革发展的关键因素,培训市场的竞争,实质是师资队伍的竞争。优秀的授课教师不仅在专业领域有较高学术水平,还能针对实际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组织教学。如南京师范大学在“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师省级培训人文社科类科研方法培训班”中,组建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结合,大学教授、社科处长和学报主编组成的培训教师队伍。不少参培老师反映:“南京师范大学依托自身的优势和社会影响,聚集了一大批全国优质专家资源。聆听每一位专家的讲座是我们梦寐以求的”。

(四)坚持与服务地方、服务社区相结合,提升高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行业特色高校需树立服务社会的理念,加强本校与地方政府部门合作,由地方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行业特色高校承担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如2007年,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州军分区、泰州市民政局联合成立泰州市退役士兵教育培训中心,在全省率先启动退役士兵“学历+技能+就业”三位一体教育培训。经过7年的实践探索,学院形成了“以学历教育为基础、技能培训为核心、高质就业为目标”的教育培训模式,迄今已培训退役士兵3700余人。2012年学院被省民政厅、省教育厅等六部门核准为江苏省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学院。《人民日报》、《报》、人民网、中央政府网站、江苏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先后对此报道。此外,行业特色高校也需加强与社区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如2013年,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在南通市人社局的支持下,作为定点培训机构,与14个街道达成了“四位一体”服务意向,在16个社区开展了社区继续教育培训活动,培训规模达1000多人次,为学校辐射社区服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培训对象主要是社区内的城镇失业登记人员、进城登记求职农民工、有创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等等。这批学员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将来的就业意向,选择不同的培训工种。对于40-50岁的女同志,多会选择家政服务、养老护理员、营业员等培训工作;有创业意愿的年轻人,多会选择插花、创业意识(GYB)等培训;对于有进一步获得其他专业技能的社区学员,高校推荐其参加学校举办的其它各类专项技能培训项目。学员经过培训,增强了找工作的自信,对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充满了信心。

四、结语

学校特色教育论文篇3

面对农村每年只有少数人升学,而大多数毕业生将回乡务农的现状,特色学校一方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另一方面千方百计为那些不能够升学的学生铺设一条成才之路。让他们在毕业之前,既能学习文化课,又能学到相关农业实用技术。回乡后,能学有所用。学校在学生升入初中时,就开始实施分流教育,将那些厌学、面临辍学、升学无望的同学,在自愿的基础上,从普通班分流出来,组建分层次教学班,在适当降低文化课学习要求的同时,适时增加职业技术教育课的内容。学校从农村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学校自身发展的状况出发,经多次研究、考察、论证,建立肉牛养殖实践基地,为回乡务农的学生找到一条致富之路积累经验。为此我们先后到双辽茂林、梨树大房身、公主岭刘房子等肉牛养殖大户学习饲养技术;到伊通英城、双辽玻璃山、辽宁平岗、亮中、八棵树等黄牛交易市场考察牛的品种和价格;到市畜牧局,畜牧站学习防疫、疾病的预防治疗技术等。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经历教育的实践活动、学校开设了相关的肉牛饲养与防疫课程,专任教师自编教材,学生亲自参加饲养场的实践活动,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学生掌握了肉牛饲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体验了饲养肉牛的艰辛和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对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为校园周边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校在原有种植实践基地和肉牛养殖实践基地的基础上,2104年暑期学校又建起了饲料加工厂。饲料厂的建设,使我校形成了农科教相结合,种养加一条龙的办学模式,这些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和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2010年初我们还兴建立了果园,当年成活率达80%。目前我校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

2深化素质教育成果,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特色学校坚持走农科教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办出农村学校自我发展的特色。

2.1德育为首,大力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结合经历教育,利用主题班会、团会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开学初,对初一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事训练,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磨练学生的意志;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理想前途教育;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法制教育”,定期召开法律知识讲座。通过校园广播、板报等形式,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争做合法、守法的小公民。学校还通过播放爱国主义影片及向贫困学生献爱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五爱”意识和奉献精神。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额巩固率明显提高,学风日趋浓厚,校风明显好转。

2.2坚持以教学为本,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抓好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根本。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和业务素质。要提高课堂的授课效果,就必须努力打造一支,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在这方面我校以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汇报课、评课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带动教学成绩的提高。

2.3实施分层次教学,培养农村经济建设的适用人才

学校特色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高中;特色教育;合格+特色教育

特色教育在教育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校设施等方面均有区别于一般普通高中的独特个性。

一、“特色”的理论依据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工作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育理论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适合本校特色教育模式,并用来指导本校的教改实践,创造出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特色”发挥指导

1.发展方向

立足本校,深入发掘学校的物质资源、人文资源,用特色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探索,从教师、学生、学校三方面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特色教育要使学生身心健康,发挥潜能,志向高远,教育教学实践应让所有学生都成为“合格+特长”的高中生。

2.实践措施

多年来,我们用“特色理论”指导办学实践,具体措施为:改革招生,科学选才;调整心态,同步发展;利用时间,整合课程。加之学校具有一支年富力强、刻苦勤奋、学有专长、教学经验丰富的艺体教师队伍,鼓励广大教师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创造出富有个性的艺体教育特色。

首先是保证“合格”,即每个艺体毕业生要达到普通高中合格毕业生应具备的文化知识的要求,也就是要保证文化课的主体地位。其次,提高艺体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教师待遇。在学校日常工作考核、文化成绩的评价考核上,都适当予以奖励和加分。再次,适当突出“艺体”个性。

三、“特色”成效及思考

我校构建艺体特色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从学校现状出发,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学校的办学策略、教学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产生的巨大的意义和显著效果有口皆碑,已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艺体专业。新兴的健美操专业在国家、省、市比赛中成绩斐然,已经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已成为我校校本开发课程、大连市首批“健美教育特色项目”学校。

学校特色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办学特色 特色产业 校长 学校文化

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点和核心竞争力,体现于学校办学的个性化特征。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是指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区别于其他院校在办学风格和发展模式等的稳定的特性。既可以表现为院校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独特风格,也可以表现为学校的整体风貌。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特色高职院校建设的标志,它对创办特色高职院校,培养创新性人才,培养院校核心竞争力,树立学院品牌,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都将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受众多因素制约。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校长、教师、学校文化因素。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办学特色形成的重要条件

区域经济为高职院校提供发展所必须的物质基础,区域经济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高职院校要从所在区域得到办学经费和资源,并根据区域的产业结构确定人才培养方向、进行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等,生源大都来自本区域,毕业后也大部分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制约着高职院校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手段,决定着高职院校的体制和结构。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说,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形成的重要外部条件。

更重要的是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即不同的区域经济有不同的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和特色产业群,这就出现巨大的、多元的特色人才群,出现巨大的人才需求空间,为人们在选择职业上提供很大的自由度,为高职院校特色化提供天然的条件。

二、校长是办学特色形成的主导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评论它的校长”。办学特色是校长个性特征的外显,它既体现了校长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也体现了校长自身的品德修养、学识、威望和作风。一个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办学宗旨、培养模式、教育模式、管理模式等的特色,校长起着主导作用。办学特色的形成,校长素质就成了主导因素。

高职院校校长们应该具备的素质:首先,有深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功底,透彻理解党和国家的职业教育方针、政策。其次,有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素养。热爱职业教育,有厚实的职业教育理论,丰富的职业教育教学经验,独特的职业教育思想。再次,校长有浓厚的学术身份。高职院校的校长职务身份结构应是以学术身份为强势,如果校长学术身份的剥离就会意味着校长理论品质的薄弱、个性化思想的微弱、创新管理的淡化,也就没有了与其先进理念相一致的教育实践,更无法提升和积淀教育理论的力度和厚度,理论和实践不能互生互长,就会没有创新和个性,学校特色建设就无法实现。最后,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如渊博的文化知识、笃深的职业情感、良好的思维品质、完善的个性特征、成熟的办学思路等。

三、教师是办学特色形成的主体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中坚力量,校长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略只有通过全体教师的齐心协力才能产生实际效果。所以,必须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皮阿杰明确指出:“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会在实践中失败。”由此看来,培养大量的个性特色突出的教师理当是创办学校特色尤其是学科特色、专业特色、教学特色的重要前提。

特色出自于个性。当代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教育才能、政治素质,而且要有真诚的爱心、童心、事业心,更要有较高的文化涵养、创新意识和人格魅力。要形成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就要建立一支既具有一般优秀教师的一般特征,又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的教师队伍,建立教师培养创新机制,造就一批有教育特色、教学特色、管理特色、专业特色、个性特色的教师,为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奠定坚实基础。

四、学校文化是办学特色形成的内核

大学文化的特色是一所大学最大的特色,也是一所大学最具吸引力的名片。

大学文化包含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两个方面的内容,往往以科学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对师生产生导向、教育和熏陶的作用;是帮助师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价值观,培养和教育高素质人才的强大精神武器,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当今世界上一切有特色的大学均拥有优秀的大学文化,并在与社会的互动中不断向前发展。

大学文化不仅是制约和影响大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比政治和经济所赋予的影响更持久、更深刻。它不仅对大学的教育价值观、教学内容、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技术等产生影响,而且以“桥梁”的姿态直接制约大学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可以说,不同大学的毕业生都打下了不同大学的文化烙印,这种相异的大学文化对他们人生的影响往往比专业知识所赋予的影响更宽、更深、更远。

我国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特别是新建设的高职院校,由于建设的历史较短,文化底蕴较浅,大多表现为大学文化的缺失,特别是人文文化的缺失。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说,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对大学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以至于在特色兴校中,一些高校重视学科专业的系统性,相对忽视人的完整性,对人的健全人格、个性培养重视不够;教学侧重“教书”,突出知识、技能的传授,相对忽视“育人”,对人的思想品德、素质能力的培育不够;重视硬件、设施,相对忽视观念、制度,对教学观念、办学理念的研讨、宣传不够;特别是对学校的整体文化形象、文化气质的设计、培育重视不够。因而在深层的、全局的方面加以设计和操作的少,缺乏丰富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应当具有的高度、深度及广度。这一描述对广大高职院校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来说更为恰当一些。这种文化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的形成,影响特色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除上面因素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有重要影响外,还有社会评价、政府的政策、学生家庭、学校传统等因素也影响着办学特色的形成。办学特色是在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综合作用下通过有效的途径,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而得以形成。

参考文献

[1]罗海丰,陈泽龙.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关系的三维视角[J].教育与职业,2008,(5):27.

[2]唐珍名.大学文化与特色兴校[J].大学教育科学,2004,(2):17-18.

[3]李保强.试论特色学校建设[J].教育研究, 2001,(4):71.

学校特色教育论文篇6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关于特色学校的建设,很多国家都进行了相关理论或实践的研究,如英国的专门学校、灯塔学校的研究,美国的蓝带学校、特许学校等都是这一阶段对特色学校研究的探索与努力。我国在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了“特色学校”这一概念。然而学者关注的是教育实践层面的操作,特色学校在这个时期还是一个比较朦胧的概念,很多人仅把某一学科上的特色笼统地称为特色学校。进入90年代,以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创办出各自的特色”为标志,特色学校引起理论界的关注,成为热门的概念。在这个时期,特色学校被更多地理解为那种具有特别教育功能的学校。到90年代后期,特色学校逐步进入政府教育政策文本,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和新的办学模式。

二、研究现状

1.特色学校的内涵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特色为“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针对特色学校这一概念,学者们有着各自独到的见解。不过从已有的对特色学校的概念界定中,我们不难发现,学者们大多从风格角度或是成果角度对其加以定义,为形成清晰的思路,笔者从描述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出发,对特色学校概念进行归类。

(1)描述性定义角度。可以将特色学校概念划分为特色学校风格论和特色学校风格、成果论两类。

①特色学校风格论。赵福庆提出,特色学校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风格、独到的教育思想。王承认为,特色学校是在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本校的优势,选准突破口,逐步形成自己学校的独特风格。马联芳等指出,特色学校是学校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其具有特色的教育思想为核心的办学体系,并被全体成员所内化的具有稳定个性和风格的学校。在特色学校这一概念界定上,王承、赵福庆、马联芳等的定义属于同一类型,他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其落脚点是“独特的风格”以及独特的教育思想、鲜明的教育手段,强调的是风格而不是“学校”。因此,这类定义实质上是对学校特色的描述,而不是对特色学校的解释。

②特色学校风格、成果论。顾颉认为,特色学校是结合本校实际,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梁志大提出了言简意赅的定义,他认为特色学校就是实现整体优化、具有整体风貌、育人效益显著的学校。顾颉、梁志大等学者对特色学校的界定属于另一类。他们都立足学校来揭示特色学校的含义,都强调特色学校是有个性风格的学校,并且这种风格应是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而非个别性的,他们还指出,特色学校不仅要形成风格,而且要产出结果,要以提高育人质量为其终极目标。因此,特色学校最本质的内核是形成有特色的整体风貌和获得优秀的办学成果。本文采用的是梁志大和顾颉对特色学校的定义,二人对特色学校的内涵的解释比较到位,后者的表述尤其简洁明了。

(2)规定性定义角度。可以将特色学校概念划分成个性共性论和整体部分论两类。

①个性共性论。王建强认为,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个性特色,但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能发展成为特色学校。傅国亮则认为,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一所学校都可能发展成为特色学校,特色学校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普遍性。于文安认为,特色学校既有一般学校的共性,又有其鲜明的个性,它是以其独特性、先进性、稳定性、科学性等区别于其他学校并获得显著成绩,为社会和其他学校所认可的学校。

②整体局部论。一部分学者从整体和局部的角度来诠释特色学校。马翠微认为,特色学校是具有个性风格的学校,并且这种风格应是整体性、综合性的而非个别性的。特色学校明显不同于单一的或多方面的学校特色,是对这些特色的有机整合,使之形成整体的办学风格。梁志大指出,特色学校是实现整体化、具有整体风貌、育人效益显著的学校。

2.特色学校与学校特色的关系

一种意见认为,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意义没有什么区别,可以相互替代。另一种意见认为,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是同质而不同层次的两个概念。马翠微认为特色学校则是学校特色成熟的标志,是学校特色建设的高级阶段。李醒东认为,特色学校体现为学校的整体发展,而学校特色则仅指学校教育教学等活动所具有的某种特色。如名校有可能是特色学校,但特色学校不一定是名校,特色学校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学校特色泛指所有的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个性风貌或教育风格。特色学校常常都是特指学校在办学时“先天”就具有的某种特色的学校。

这里笔者认为,既不能把它们作为同序列的概念来看待,也没有理由作为同一个概念来理解。学校特色所指称的是一种特色,是区别于产品特色、商业特色的学校特色;而特色学校则指称的是一种学校,是区别于一般化学校的、有自身特色的学校。显然,两者不应是同一个概念,也不存在概念的上下位关系,它们分属不同的概念序列。

3.特色学校建设模式探究

特色学校建设要选好关键点,这个关键点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突破重点。只有抓住了这个重点,进行整体优化,学校才能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办学模式,创造学校教育新的局面。目前学术界对特色学校建设模式的研究讨论得出,大致有以下三种主流模式。

(1)目标优化模式。学校的第一要务是育人,那么学校首先要考虑的应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也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6月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创建特色学校首先要确定本校的育人目标,做到优化全局,形成学校特色。

(2)内容优化模式。学校教育涵盖面很广,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方面的内容。学校可以抓住某一方面作为重点,进行整体优化,形成其独特的,鲜明的特色。如德育特色要求加强德育工作,以抓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为突破口,创建学校特色;智育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民主政治的建设之中。

(3)系统优化模式。系统优化模式是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谈学校特色的。学校管理就是对学校组织系统内诸因素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实现育人目标的一种活动。管理活动渗透到学校的每一项工作,每一种学校特色的形成,都是管理活动直接作用的结果。要把学校当作一个整体,从较为宏观的层面,从办学体制的角度来谈学校特色问题。

三、研究展望

1.学校管理体制上要有实质性突破

改革教育体制,要从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两方面入手,教育机构是教育体制的载体,而制度和规范是体制的核心。教育从改革目标上看,《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倡导学校办出特色的目的是要改变我国学校存在的大同小异的现实状况。学校应是独一无二的,而这离不开使其独立发展的环境,要创造这种独立发展的环境离不开制度改革。现行教育体制的制约,仍是制约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体制改革进行学校创建,一直是焦点问题。

2.深刻落实中小学校自主发展权

学校应是独一无二的,然而,要成为“特色学校”,受到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特色学校的创建主要是通过自主成长来进行,需要通过自主成长自然形成。校领导及教师要深刻理解特色学校,才能更好地促进特色学校建设。特色学校应有着丰富的精神生活,说到底是要有思想的支撑,其文化价值在于教育性。

3.深化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研究

对特色学校定义的多种诠释代表着人们对学校发展目标的独特见解。从总体上说,不同的描述表现出学者们对学校发展问题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的关注与探讨。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要将研究重点放在创建特色学校实践和理论中去,对特色学校理论体系不断进行巩固、完善,为实践者提供更加丰富的、可供参考与选用的理念与经验。

参考文献

[1] 傅国亮.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关于特色学校的七点认识.人民教育,2009(21).

[2] 郭继东.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辨析――学校创建特色研究中概念界定的再思考.中小学管理,2000(11).

[3] 李醒东.对特色学校建设实践的审视.中小学管理,2004(4).

[4] 梁志大.关于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的思考.天津教育,1996(5).

学校特色教育论文篇7

一、特色学校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

1.特色学校的本质内涵。

所谓特色学校,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本校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学风格和出色的办学成果的学校。“独特的办学风格”和“出色的办学成果”是特色学校的本质内涵。

2.特色学校的基本特征。

(1)相对性

特色学校是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为前提的,建设特色学校不是为了特色而特色,而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不能片面强调做“特色”、造“特色”,把创特色变成“作秀”工具和“应景”文章。

(2)独特性

特色学校也就是个性化学校,是优化了个性的学校,是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风格的学校,但特色学校绝不是专业学校。

(3)优质性

特色学校是具有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是育人效果显著的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宗旨是提高育人的质量,如果不能更多更好地培育人才,学校的风格再鲜明、再独特,也是毫无价值的。

(4)稳定性

特色学校是学校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以特色教育思想为核心的办学体系,并被全体成员不断内化,从而形成独特稳定的个性和风格的学校,有经得起历史和实践考验、被社会广泛认可的稳定性。

(5)发展性

特色学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外界环境的改变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是一个不断探索、提升、完善、超越的过程。同时,特色学校不等于学校特色。学校特色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某一方面的独特风格或独特优势;特色学校是学校特色的高级形态,具有整体效应,它不是局限于某一点,而是以点带面、以局部带整体、以核心带全局,最终使学校工作在全方位、多角度,都能反映出这种独特性。

二、为什么要注重特色学校建设

创建特色学校是各级各类学校寻求更快捷、更广阔发展道路的共同课题,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特色学校建设是教育改革的趋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为此,必须打破目前的“千校一面”和“万人一貌”的局面,重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大力培养具有不同个性、不同专长、不同爱好和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真正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个体得到最适宜的发展,为其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基。这就决定了教育发展必须走加强特色教育、创建特色学校之路。

2.特色学校建设是素质教育的需求。

创建特色学校,核心在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差异发展、多元发展和整体发展,本质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发展、全面发展。这种按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的育人模式,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符合人才培养规律,更加符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3.特色学校建设是时展的要求。

特色学校建设是学校教育铸造高尚灵魂的时代性文化策略,对提高全民族素质有着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即已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对特色学校建设提出了相关要求。2010年制定的《教育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特色学校建设被提到了国家教育战略指导方针的高度,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指针。因此,特色学校建设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

4.特色学校建设是教育发展的标志。

参照世界经济论坛提出的国家竞争力模型“三阶段理论”,学校发展也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要素驱动阶段(外延型发展)、效率驱动阶段(内涵型发展)、创新驱动阶段(特色化发展)。《教育规划纲要》中关于特色学校建设的科学界说,表明了我国教育正处在从内涵发展向创新发展的过渡阶段,学校教育正朝着以彰显独特的学校文化与精神、学校特色与品牌、学校理念和价值为标志的人文教育阶段迈进。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5.特色学校建设是创新发展的抓手。

创新是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学校要创新就要有自己的特色、风格与个性,特色学校建设则是学校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和抓手。特色学校建设是中小学阶段教育目标的生动体现,是中小学阶段教育的别样追求。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抓好特色学校建设。

三、如何推进特色学校建设

1.结合学校实际,谋划特色之路。

创建特色学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实际,科学确定特色项目,准确定位特色目标,精心制定创建规划,确保学校特色的持续发展。在制定特色发展规划中,不能凭空虚构、主观臆断,需要充分考虑五个方面的因素。

(1)历史与传统

学校的发展历史和优良传统是学校自身的固有资产,是其他学校无法复制的办学资源。建设特色学校,一定要注重从本校的历史和传统中汲取营养,挖掘潜力,打造亮点。

(2)师资与专长

要分析本校教师中哪些是有专长的,有什么专长。一般来说,学校所期望的特色,应与大部分教师的兴趣爱好、专长取向一致或相近,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容易接受,容易投入,容易形成合力,否则就可能难以理解,难以推进。

(3)自身优势

要在办学过程中找出自己的特殊优势,并使这一优势科学发挥、合理利用。为此,每一所学校应当准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丰富自我。

(4)办学条件

校舍、场地以及教学设施等硬件,对学校特色的培育能起到促进和制约作用。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学校物质载体的承受力,真正做到因校制宜、扬长避短。

(5)社会背景

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背景等是培育学校特色的肥沃土壤,我们应充分挖掘、合理利用,使其为特色学校建设服务。

2.结合师资提升,稳固特色之本。

特色学校建设责任在校长,关键在教师。因此,必须全面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保证特色学校建设的顺利实施。

(1)校长队伍建设

校长是特色学校建设的领路人,要善于发展自己独到的见解,努力形成独特的教育观念,大胆实施独特的办学方略,找到办学的优势和突破口,扬长避短、推陈出新,创造出学校的特色。这就需要提到“四定”:一定目标——校长首先要为自己的发展定目标,其次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定目标,把目标定得高一点、远一些;二定特色——定出学校发展的特色之路;三定方略——需要用方略来实现和打造特色;四定时限——用阶段性目标支撑特色学校建设的总体目标。

(2)教师队伍建设

蔡元培先生说:“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教师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力量源泉和重要保证。要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自身应该兴趣广泛;要培养学生特长,教师自身应该拥有特长。广大教师要主动自加压力,潜心钻研,在教学实践中磨炼和提高自身素质,把特色学校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创建特色学校的主力军。要结合学校自身的校本研修活动,注重教师特色专业的教育与培养,使其逐步形成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教育教学风格。特色学校一定是由特色班集体构成的,一定是由特色学科来支撑的,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肩负重任。同时,要注重形成合理的梯队,使学校不仅成为培育特色学生的摇篮,也成为培养特色专业教师的摇篮。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科研工作的理论引导作用。每所学校及校内教育科研部门要深入研究特色学校建设理论,组织骨干力量对创建工作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攻关。每所学校要将特色学校建设作为校本教研的核心,积极开发与特色学校建设相适应的校本课程,把课题研究作为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提升特色层次的有效手段,为特色学校建设拓宽路子,打造精品。

3.结合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育人。

学校特色教育论文篇8

一、关于“优质特色发展”的内涵

(一)优质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对于“优质发展”,学界有多种界定,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着眼于“质量优异”的优质发展观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陶西平先生在《论优质教育与优质学校》一文中指出:优质学校的形成,一般得到政府直接的或政策的扶持,加上历史的积淀和教育的创新,以较高的教育质量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形成了知名品牌。优质学校是一个相对、动态、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和丰富。

2.着眼于“持续变革”的优质发展观

东北师范大学马云鹏教授认为,优质学校一般应具备以下特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教育价值观;能包容各种个体差异;把“促进每一位真实的学生个体的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追求;具有追求卓越的理想;充满创新精神。归根到底,优质学校是一种理想,一种文化。[1]

3.着眼于“系统优化”的优质发展观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行政研究所所长张明辉教授认为,优质教育是一种扎根的教育,主要是让学生都能就其资质,尽其潜能发展,把学生的“潜能性”化成“实在性”。为此,优质学校的发展与建立,应该被看作一个系统优化的过程,并应该以“输入-过程-输出”的系统模式作全盘思考。[2]

4.着眼于“学生发展”的优质发展观

华东师范大学胡东芳教授认为,好学校有四个关键词:支持,即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以及师生间形成良好的人际交流关系等予以充分支持;氛围,即创设团体认同感、集体责任感以及鼓励独创性的氛围;标准,即制订明确而可行的标准,相信学生能够达标而且达标的方式可以各不相同;环境,即提供师生员工在精神及身体上都能感到安全而愉悦的场所。由此,评价一所学校是否优质时,关键要看这所学校能否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3]

5.着眼于“基本素养”的优质发展观

美国马萨诸塞州塔夫茨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罗伯特・斯腾伯格教授认为,学校教育在使学生掌握传统基本素养的基础上(阅读、计算和写作,即所谓的老3R),更要帮助学生形成现代文明的基本素养(善于推理、韧性和责任感,即所谓的新3R);优质学校应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成为积极主动和有创造力的公民所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优质学校应能使学生形成传统的读、写、算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善于推理、具有韧性和责任感。[4]

基于对优质发展概念的分析,结合对中小学优质发展案例的探讨,华中科技大学周峰教授将优质学校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优质学校是以“先进理念”引领的现代学校;优质学校是注重学生“和谐发展”的高质量学校;优质学校是“勇于创新”的个性化学校;优质学校是不断“自我超越”的“善优化”学校;优质学校是高效能的学校。

华南师范大学梁永丰副研究员等指出,在确定基础教育学校优质发展标志的时候,不能光注重学校优质发展的结果,同时要把与结果相关的主要过程因素都予以考虑。根据这种思路,基础教育学校优质发展的标志有以下方面:确立明确的办学目标定位和个性化办学思想;提出特色鲜明、反映办学思想要求的培养目标;建立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科研兴校”动力机制;形成与办学目标、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校本教育教学体系;拥有一支素质高、数量足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构建高效协调的学校管理模式;建设不断满足学校办学需要的设施设备和环境;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和产出高水平的办学成果。[5]

(二)特色发展的内涵与类型

关于“特色发展”概念的学术研究发端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纲要》明确要求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为此,许多学者对其展开了激烈的论争,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特色发展即独特说

坚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从“特色”的“独特”和“出色”两层含义入手,将特色理解为优质事物所具有的内在规定性,主张从“独特”和“出色”两个方面来理解学校特色的概念。其中,“独特”强调学校在办学风格、办学风貌方面与同类学校相比所表现出来的显著差异性,而“出色”强调的是学校在办学效益方面与同类学校相比所表现出来的优质性。如王宗敏在《对办学特色几个问题的理论思考》一文中强调,学校特色就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而优质的办学风貌或教育风格。[6]钱志亮在《解读办学特色》中指出“办学特色表现为一所学校与众不同的校风、学风、师资水平、学科专业、制度规范、教学与研究方式,培养出与众不同的学生。”

2.特色发展即文化模式说

由于学校特色的精神实质在于学校独特的文化模式,因而郑金洲在《办学特色之文化阐释》一文中从文化的角度,将学校特色理解为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个性化学校文化模式。[7]更有学者指出“学校特色的内涵和核心就是一种特有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任何学校在特色创建过程中,都必须毫无例外地围绕特色创建主题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凝炼校园精神所彰显出来的激励功能反作用于特色建设。”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彭钢学者就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特色形成进行了论述,指出“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的整体表现”。[8]

3.特色发展即整体风格说

由于学校特色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最终需要形成具有学校独特个性化的办学风格,而风格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因而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学校特色确实具有独特的个性化风格,但这种风格应是整体的、综合性的而非个别化的,因而主张学校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且带有整体性的个性风格。马翠微在《中小学特色学校概念探析》一文中谈到了此观点,同时还指出“独特的整体办学风格和出众的办学成果是学校特色最本质的内核。”[9]

关于学校特色的类型有很多学者进行了划分,其中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孙孔懿在《学校特色的类型与品位》中将学校特色的类型细化为五个方面,如体现于办学上的特色如办学方向、办学模式特色等;体现于教育上的特色如创立崭新的教育模式;体现于教学上的特色如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创造先进的教学方法、形成强有力的“拳头”学科;体现于课外活动上的特色;体现于管理上的特色如管理观念上的特色、管理制度上的特色、管理行为上的特色等等。[10]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陶西平认为,从目前我国的情况看,高中学校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办学模式特色,其大多是在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色,如基于地域特色形成的文化特色,基于历史特点形成的文化特色,给予特殊价值取向形成的特色,基于特殊的教育对象特点形成的文化特色等;学科特色,从国内的情况看,有基于学校课程体系的学科特色,有基于优势学科的学科特色,也有基于优势课外教育形成的学科特色。[11]

(三)优质与特色发展的关系

优质和特色是什么关系?是包容关系,特色包含在优质之内?还是并列关系,优质和特色是两条平行线?抑或是递进关系,以优质带动特色,或者以特色带动优质?这是较为多见的三个疑惑。如何正确认识优质与特色的关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徐士强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考虑。

一是反面观,重心不同

优质的反面是低质乃至劣质,而特色的反面是同质化,学校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趋同。前者属于质量范畴,讲的是发展水平问题;后者属于方法和策略范畴,指的是发展途径问题。水平和路径是相互促进的,发展水平的提高依赖于正确的发展路径,而发展路径的选择是以一定的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所以,优质和特色是内在一致的,但思考的重心不同。

二是结果观,优质大于特色

如果从办学结果即质量的角度看,优质统帅特色。从全面质量观出发,办学质量即育人结果,包括学业水平、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学生身心健康等核心指标,也包括学生的特长、优势潜能的挖掘和进一步提升,为其将来成为特色人才打好基础,特色路径也是服务于育人目标和育人结果的。因此,优质是大概念,包容特色。从理论上讲,如果一所学校被称作优质学校,那么,其教育不但水平高,而且也是有特色的。

三是指向观,二者目标一致

从实践针对性来考虑,优质与特色共同针对的是普通高中的同质化发展,即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趋同、办学模式接近、课程设置相似、教学方法相仿,导致学校办学特色不明显。二者一并提出的目的在于引导学校以全面优质取代畸形质量观,以特色克服同质、促进优质。学校要提高质量,但不是要盯着升学率,否则,得到的质量是瘸腿的质量,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经历、身心健康、学习兴趣都纳入办学追求之中。但每一所普通高中学校因为其实践的直接性、现场性而呈现出对于学校教育目标更为立体和丰富的理解。所以,不同目标指引下追求“优质”的途径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应该走入新的“统一模式”,学校要在发展途径上动脑筋,找到自己的独特路径,这就是特色办学和特色发展。[12]

二、关于“优质特色发展”的路径

优质特色发展是普通高中的应有之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高中阶段教育要注重教育内涵的发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率先提出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双轮”驱动战略,明确了实施“普通高中质量提升和特色建设工程”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强调“坚持优质发展”、“坚持特色发展”。衡量一所高中是不是做到了优质特色发展呢?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郭志明认为,普通高中的优质特色发展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久浸润,不断积淀。

首先是主张引领,即有自己鲜明的办学思想和主张,这种主张既要符合教育基本的规律,又要有自己对教育独特的理解。

其次是制度建设,即形成一系列的现代学校制度,如高效的工作机制、民主的决策机制、开放的管理机制、有效的监督机制等。

第三是课程建设,即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交融的体系,形成领先于其他学校的优势学科领域。

第四是系统构建,即形成工作机制,细化工作内容,分工协作,整体推进。日常工作、常规活动,要渗透优质特色发展内容;方方面面、角角落落,要感受到优质特色氛围。

第五是活动促进,即精心设计并认真组织指向明确、体系完备的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促进目标的达成。

第六是文化趋同,即将学校优质特色发展这一目标融入学校精神,成为学校“底色”,化为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追求,变成支撑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精气神,营造优质特色的集体无意识,形成趋同性态势。

同时,他还指出,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是高中教育恒久的课题,对许多高中来说又是一个崭新的话题。要积极行动,又要避免“走弯路”。所以,要特别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要考虑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必须基于教育“大视角”,即要更多地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上考虑,从学生的发展这一根本上考虑,从教育的内涵发展上考虑,起点要高,要有一种“大气”。

二是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要着眼教育“根问题”,即要从如何教书、如何育人这些教育的根本问题上思考,以实现知识建构、素养形成、生命成长三者深度共鸣。

三是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要符合教育“本规律”,即要有理论的支撑,确立好发展的三个基石,即哲学基石、科学基石、技术基石。同时要建立实践的科学体系。

四是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要讲究教育“源动力”,即要有自己独立的教育思想,要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思考,要探究自己学校发展的“个性化”路径。[13]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科室徐炳嵘先生认为,普通高中的优质特色发展,要看这么三个要素:

首先,应着眼人的现代化:在优质特色学校建设中把教育主体现代化置于突出地位,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现代思维和心理素质。倡导新的学力观,在基础学力、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的复合发展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倡导“合格+特长”的理念,引导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发展兴趣、特长和个性。

其次,应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崇尚办学的优质化、特色化与现代化,在与时俱进中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借鉴企业策划方式,以校为本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设优质特色学校;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探索优质特色学校建设的内涵、过程与方法;注重长期进取与积淀,优质特色学校建设与时俱进地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

第三,以现代价值观为核心,强化学校主体成员的价值判断、基本规范以及行为方式,注重学校文化的创新、重建、积淀与弥散。体现学校文化的独特性;体现价值判断的魅力;注重优质文化的弥散。[14]

【参考文献】

[1]马云鹏.优质学校的理解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50~251.

[2]张明辉.优质学校教育指标――行政管理、领导与学校文化[J].教师天地,2005(134).

[3]胡东芳.什么样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好学校[N].中国教育报,2004-04-13.

[4]斯腾伯格.论优质学校的现代标准[J].教育发展研究,2009(2).

[5]梁永丰,雷小玲.基础教育学校优质发展的内涵及标志解读[J].现代教育论丛,2005(6).

[6]王宗敏.对办学特色几个问题的理论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1995(1).

[7]郑金洲.办学特色之文化阐释[J].中国教育学刊,1995(5).

[8]彭钢.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学校特色[J].教育发展研究,2008(2).

[9]马翠微.中小学特色学校概念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5(11).

[10]孙孔懿.学校特色的类型与品位[J].教育导刊,1997(6).

[11]陶西平.谈高色办学[J].中小学管理,2009(8).

[12]徐士强.普通高色、多样、优质发展问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

[13]郭志明.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标志与路径[J].江苏教育,2012(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