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计算机大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3-29 09:20:13

计算机大学论文

计算机大学论文篇1

1.1总结大学计算机教育基本经验和规律

大学计算机教育已历经30多年,其间经历多次改革,其教学体系、课程内容不断完善,教育理念逐步形成,以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有必要对迄今大学计算机教育所取得的基本经验和形成的基本规律进行总结,它们反映了大学计算机教育相对稳定和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1)大学计算机教育应是面向应用的教育。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初衷就是要培养能够在各自专业中应用计算机工作与学生自身发展的合格大学生。(2)大学计算机教育应是以需求为导向的教育,需求决定了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存在、改革与发展。(3)大学计算机教育应是以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应以应用为目的,支持能力的培养。(4)大学计算机教育应是分类指导的教育,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分类不仅要考虑学科专业,而且与正在形成的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相关。

1.2探索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特征

大学计算机教育是在不断改革中发展的,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较之现行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有了重大突破和发展,这些突破和发展可以表现为多个方面,但重点是在大学计算机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基本规律中,其能力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发展,使能力突破了计算机学科专业领域层面,发展到普适性的计算思维和行动能力层面,提升了问题求解能力的培养。能力内涵的变化本质上已使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功能发生了重大转变,超越了大学计算机教育仅解决计算机领域问题的局限,开创了运用源于计算机的思维与行为方式解决各类专业或社会生活问题的新功能,这是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特征,也是包括计算思维在内的科学思维的提出对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新贡献。

2需求导向是保持大学计算机教育生存活力的基础

多年的计算机教育实践和研究都表明,大学计算机教育必须面向应用选择其学习内容,面向应用的首要体现是需求导向,因此需求导向是保持大学计算机教育生存活力的基础。需求导向应包括目标需求和起点需求两个方面。

2.1大学计算机教育的目标需求

目标需求包括以下5个方面:(1)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及应用对大学计算机教育的需求;(2)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计算机教育的需求;(3)高等教育发展对大学计算机教育的需求;(4)学生生涯发展对大学计算机教育的需求;(5)大学计算机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

2.2大学计算机教育的起点需求大学计算机教育的起点需求是指由于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出现和加强,大学新生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要求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教学起点相应调整。确定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的起点要从我国每年700万大学新生整体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出发,计算机教育教学要适应不同计算机基础学生的学习差异。

3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是大学计算机教育的长效目标

大学计算机教育发展初期以培养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将计算机视为工具,培养计算机操作和编程能力;但时代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有熟练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还要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技术以及运用其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计算思维的提出进一步将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到普适能力层面。在能力体系中计算机理论知识是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础,不同层次的能力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内容、宽度和厚度会有不同的要求。

3.1重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

计算思维是美国学者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概念,是计算机科学技术深度发展和广泛应用的结果;本世纪初我国学者也有相关计算思维论述;2006年美国学者周以真教授全面定义和阐释了计算思维的内涵;近年在推动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中,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指委的专家学者们深入研究了计算思维及其应用;大学计算机教育的一线教师在了解计算思维的过程中,开始将计算思维引入大学计算机教学。计算思维能力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所以必须高度重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融入计算思维,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3.2重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计算机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是检验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根本标准,是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最终目标,也应是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解决问题要由计算机应用能力结构体系中的诸多能力合作完成,必须统筹规划专业、思维、行动等能力在培养中的作用。学术性人才比较强调思维能力,应用型人才比较强调行动能力,大学计算机教育则更应强调以计算机专业能力为基础,将计算思维和科学行动相互结合,并按培养类型各有侧重。

4分类指导是实施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基本原则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始终是分类指导的,如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指委曾分为理工科和文科教指委,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下设有理工、文科、农林、师范等专业委员会,实施按学科专业的分类指导。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的分类被最先提出,CDIO、卓越工程师等项目的实施开启了教育分类发展的进程;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又明确要求建立高等学校的分类体系;2013年成立的“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显示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在实践中的落实。这就要求大学计算机教育必须适应分类指导的新形势,要在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标准、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贯彻差别化、多样性和针对性的思路,实施在人才、教育和学校维度的大学计算机教育分类指导。

5构建以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5.1大学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框架

以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基础是大学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包括专业和普适两个层面。专业层面(第一层面)分为基础、技术和综合应用3个层次,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将寓于该层面框架之中;普适层面(第二层面)为思维与行动融入提升层面,不建议单独开设课程,而应通过融入第一层面课程以提升培养。从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需求的视角,将计算机技术分为计算技术、数据技术、网络技术和设计技术4个技术领域,要重视用最新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更新课程内容。

5.2研究计算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方式

落实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必须研究其教学方法,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大体有3种:第一种为问题启发式教学法,是在传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将学科概念升华为思维要素,通过问题、实验、练习等方式启发学生联想和思考,逐步建立思维方式;第二种为案例教学法,通过设计具体案例,分析计算思维在案例中的应用,建立思维方式;第三种为项目教学法,通过项目或任务实践,体验计算思维的应用,建立思维方式。行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其教学方法也是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而且追溯这些教学方法产生的历史渊源,主要是从培养行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开始的,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功能,提高教学法使用效率,实现大学计算机教育目标,值得研究和思考。

5.3更新教育观念,改革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方式

实施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要求从事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原计算机教育基础课程基于安排和给予型的教学管理形式,即靠学校规定计算机基础教育学时的教学管理形式,而变为主动服务型的人才培养形式,即以学校安排学时和主动争取教学任务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形式。这就必须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开发一批使各专业切实感到需要,学生切实有兴趣的大学计算机教育课程,吸引专业和学生选择。大学计算机教育要敢于创新教学方式,带头运用混合教学方法,尝试网络在线学习,即将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与现代的学生选课和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将网络学习、软件平台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纳入正常的教学管理体系,引领教学改革。

6大力推动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

6.1高职同样面临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

高等职业教育虽然没有建立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各专业的发展需要,都开设了计算机类课程,其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类似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第一门课程,一般称为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程,有些相关专业还依据专业需要开设其他计算机类课程。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的动因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同样存在,所以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同样面临大学本科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因此本科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改革必然波及和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

6.2构建高职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职业与技术教育经验基础上,走了一条与本科不同的改革路线,因此高职计算机教育改革不能照搬大学本科计算机教育改革的经验。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同处在信息技术发展与迅速普及应用的环境中,同样受到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新形势的推动,高职教育可以借鉴本科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经验,在已取得专业教学改革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克服改革中的问题,完善高职改革成果,构建起高职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高职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按课程使用的广泛程度可分为3个层次模块:第一层次模块是作为公共课程的高职“大学计算机”课程,所有专业都需开设,是使用最广泛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第二层次模块是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类所需要的计算机类课程模块,可设计多门课程供需要的高职专业类别选择使用;第三层次模块是高职计算机专业类课程,与本科不同,高职专业目录包含有电子信息大类专业,细分为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和通信类3个子类,除计算机类全部专业以及后两类中很多专业都可属于高职计算机专业类。按如上3个层次模块,构建高职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每个层次模块可遵循不同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进行课程开发。

6.3高职计算机教育课程开发理念

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既要适应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特点,又要适应高职教育理念和专业课程设计特点。对于第一层次模块的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程,要以信息素养为导向,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融入其中,支持其职业工作应用,但重点考虑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为其职业生涯发展服务。就其课程设置可以只设置一门高职“大学计算机”课程,但应开发不同内容的高职“大学计算机”课程。由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编写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2014》(中国铁道出版社预计2014年5月出版)将给出几种不同模式的高职“大学计算机”课程典型案例。对于第二层次模块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平台课程,要采用改进的高职专业平台课程设计理念,设计相关专业可以共用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平台课程,将信息素养的养成融入专业平台课程中。第三层次模块是高职计算机专业类课程,属专业问题,应按高职专业课程设计理念和方法进行设计开发。高职计算机教育课程改革要考虑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实施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课程设计。高职课程改革以能力为主导,重视职业行动能力培养,对于高职计算机教育课程应继续坚持,但也应学习和借鉴本科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经验,适当融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使行动与思维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结语

计算机大学论文篇2

1.1增加知识容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去了解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结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仅凭粉笔和黑板很难讲解清楚计算机硬件内部的结构,学生无法清楚地理解相关知识点,并感到枯燥乏味。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却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图片展示,再配上简明的解说,可以将计算机内部结构清楚地展示出来,增强了视觉效果,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1.2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

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将图片、音频、文字、板书、动画等各种元素结合起来,将知识呈现给学生。比如在讲解《大学计算机基础》Excel电子表格的填充功能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时,可能会使学生一头雾水,只停留在理解概念的层次上,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这四种填充的功能和不同之处。但如果采用多媒体方法,可以将填充的过程以及这四种填充得到的不同结果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进行对比,同时再结合教师的现场操作和讲解,可以将相关知识点直观地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系统以及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之外,同时它也是一门理论性课程,对于一些文字理论的讲解,不仅是教师难以表述清楚,学生更是难以理解掌握。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表现出来,可以模拟教学所需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新的教学当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使教师处于主导位置,增强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

1.4重点、难点突出,可以进行分层次教学

在讲解计算机如何实现运算过程中,可以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语言描述讲解运算过程。如果利用多媒体,可以制作图、文、声并茂的课件,可以制作一个动态的运算效果图。这样就可以把运算过程清楚地展示出来,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具体和抽象、形式与逻辑之间的矛盾,可以突出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分层次教学。

2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不足

2.1多媒体制作过程花费时间过长,消耗精力过大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当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固然能够将需要展示的效果动态展现出来,但目前用于多媒体制作的软件很多,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不仅要掌握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还得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并且还要收集与上课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制作出图文并茂的课件。在这过程中需要准备的材料很多,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往往需要教师花费比传统备课方式多几倍的时间才能完成。特别是对于有一定年纪的教师,不一定有这个能力和精力,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即使把多媒体课件制作出来了,可能也达不到预期效果。

2.2教师授课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过分夸大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作用

依靠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提高了教学质量。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学的一种工具,但只是一种辅助工具,不能过分夸大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作用,过多地追求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功能是错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仍旧处于主导作用,整个课堂仍旧由教师来掌控。必要时,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表情言语、肢体动作以及进行现场演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如果教师仅是面对着电脑屏幕按照课件的内容从头念到尾,从开始播放到最后,平铺直叙,没有抑扬顿挫,没有任何言语情感,那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是起到一个扬声器的作用,教学形式呆板,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边操作边讲解的方法,适当时可要求学生到讲台进行操作演示,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

2.3容易改变教师的主导位置,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师生间的互动关系

尽管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科学的教学模式,但我们应该清楚,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还应该教会技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中的一种辅助工具,完全依靠多媒体教学,师生之间将会缺少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被多媒体所取代,教师应该通过必要的言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地系统地掌握知识。只有师生之间存在交流时,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师生间的互动关系能够激起学生的智慧火花。

3总结

计算机大学论文篇3

本次分层考试采用计算机题库方式进行,设置了三种题型,分别为单选题、填空题和操作题,总分为100分。其中,单选题和填空题侧重于考察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基本结构、数值编码及二进制运算、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等,总分为25分;操作题主要考察Windows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和PowerPoint操作,总分为75分;其中,Win-dows操作部分占25分,Word操作部分占20分,Excel操作部分占15分,PowerPoint操作部分占15分。理论题部分设置有单选题和填空题两种形式,其中,单选题涉及二进制运算、ASCII编码、数制及数制转换、文本压缩、IP地址及分类、MAC地址及其与IP地址的转换、操作系统的进程管理、设备管理、处理器字长和冯诺依曼原理等内容;填空题涉及多媒体文件存储容量计算、计算机网络协议、绝对路径及相对路径、计算机工作原理和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等。操作题部分包括Windows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和Power-Point操作四个部分,其中,Windows操作主要考察文件夹的创建、删除和修改、快捷方式及其创建、记事本软件相关操作、计算器软件相关操作以及文件的复制、重命名和删除等,Word操作主要考察文字格式设置、指定内容查找、文字的基本编辑、表格制作及格式设定以及图片插入及格式调整等,Excel操作主要考察单元格格式设置、基本公式(含求和、求平均数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等)的运用、数据区域选择及图形生成、背景设置和自动筛选等,PowerPoint操作主要考察模板设置及应用、文字格式设置、动画设置、放映方式设置和背景设置等。这些内容的设计基本符合国家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规划和要求。此外,考虑到大一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没有系统地掌握,而在平时生活中相对比较多地接触计算机的相关软件操作,将基础理论题与操作应用题的分值比例设置为1:3。

二、考试结果的分析

(一)总体结果分析

总体考试结果的平均分为47.19分,看似这一成绩还算不错。考虑到基础理论题与操作应用题的分值比例设置为1:3这个前提,一方面说明当前大学新生对常见操作软件并不是非常陌生,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缺乏一个系统全面的掌握。Windows题目得分率为83.27%(按照百分制进行折算,其他类似),说明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Windows操作系统都能够有很好地掌握;Word题目得分率为51.96%,说明接近一半大学新生对Word的基本使用,如输入、简单格式排版和替换等基本操作有所掌握;Excel题目得分率为12.54%,说明绝大多数大学新生没有接触Excel软件操作,没有建立数据处理的理念;PowerPoint题目得分率为44.51%,略差于Word题目得分率,说明大学新生对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也有所掌握;理论题得分率为28.66%,说明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全面的掌握;及格率仅为18.82%,说明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理论和操作)的系统掌握还很不够。特别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本次分层考试的题库中,操作题和理论题的难度都相较于期考考试标准有了较大程度的降低。如果按照常规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的要求来进行的话,可能在各项指标上还要有较大程度的下降。总体考试结果说明,大学新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还很不够,尤其对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是非常欠缺的,本门课程的设置非常必要。考虑到计算机对于大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取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不合适的。

(二)分类结果分析

本次分层考试还对考试结果进行了分类统计。考试结果按照三类进行统计,即信息类、非信息理工类和非信息文管类。其中,信息类选择的班级包括计算机1301、通信1301、物联网1301、信息安全1301、自动化1301、测控1301和人工智能1301等共计14个班级;非信息文管类的班级包括工商管理1301、经济1301、企业管理1301、社工1301、法学1301、行政管理1301和日语1302等共计14个班级。由于非信息理工类学生人数在全校占据绝大多数,所以选择了更多的班级,具体包括土木工程1301、采矿1301、环境工程1301、矿加1301、机械工程1305、能源工程1301、安全工程1301、工业设计1301、物流工程1301、材料工程1305、生物技术1301、数学1301、物理130和化学1302等共计28个班级。从以上选择的班级可以看出,这些班级基本上涵盖了学校在信息类、非信息理工类和非信息文管类中的所有学生,样本具有显著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对于及格率,信息类为23.81%,非信息理工类为15.55%,非信息文管类为16.71%。信息类学生在及格率指标上高于非信息理工类学生和非信息文管类学生,这得益于信息类大学新生在理论题得分率、Win-dows得分率等其他指标上也高于非信息理工类学生和非信息文管类学生。究其原因,信息类大学新生可能在高中阶段对计算机较为感兴趣,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但是,这一及格率指标的绝对值还是很小的。单纯从这一指标上来看,不管是取消信息类,还是取消非信息类大学新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课程都是不合适的;对于Windows得分率,信息类为83.96%,非信息理工类为82.27%,非信息文管类为82.85%。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Windows基本操作的掌握都比较良好,这得益于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对于Word得分率,信息类为54.00%,非信息理工类为50.13%,非信息文管类为52.68%。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Word基本操作的掌握还比较欠缺,这是由于大多数大学新生没有对Office相关软件进行系统的学习,Word等软件的学习可能是自发的和随意的,这不利于对Office软件的系统掌握;对于Excel得分率,信息类为16.03%,非信息理工类为11.27%,非信息文管类为11.34%。绝大多数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Excel的基本操作还没有涉及,对数据处理的概念还没有形成,而考虑到数据处理对于大学生未来学习、科研和工作的重要性,对Excel软件操作的掌握和数据管理概念的形成具有特别的意义;对于PowerPoint得分率,信息类为47.31%,非信息理工类为43.63%,非信息文管类为44.90%。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PowerPoint基本操作的掌握也是比较欠缺的,而随着大学新生步入社会,利用PowerPoint作为平台来展示自己或介绍产品或规划项目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理论题得分率,信息类为29.82%,非信息理工类为28.50%,非信息文管类为27.59%。绝大多数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都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基于这样的基础是无法完成后续计算机相关软件和硬件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三、考试结果的启发

本次分层考试目标是选拔优秀大学新生组成快班,进行差异化和针对性的教学。这里,我们不涉及有关分层教学体系的内容,主要是从本次分层考试的数据结果分析中,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并没有系统的了解和掌握,考虑到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于未来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取消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课程是不合适的。

2.就理论知识来说,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掌握非常欠缺,需要在课程学习中加强计算机工作原理、编码、多媒体、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3.就应用操作来说,虽然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Windows操作都有比较良好的掌握,对常见的Word操作和PowerPoint操作的掌握仅限于对一般的文字编辑操作上,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对Excel操作则非常陌生,没有形成数据管理的基本概念。因此,需要在应用操作方面继续完善Word和PowerPoint等常见办公软件的高级操作的练习,并重点加强数据管理操作软件的学习,如Excel或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4.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相当,作为入门课程可以采用基本相同的教学体系。当然,如果考虑到信息类学生未来专业学习的需要,可以适当引入一些专业化的内容,并进行差异化教学。

5.总体来说,大学新生对计算机操作软件的掌握要好于计算机基础理论,考虑到基础理论中有关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的抽象性,可以适当地增加相关操作软件的学习,如Photoshop或网络模拟软件等,以便具有形象化的学习效果。

四、小结

计算机大学论文篇4

美国大学的计算机教育鼓励学生靠大量阅读、多做实验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来积累知识。由于人类的记忆、精力和喜好都具有局限性,美国大学的计算机教育是把广博的知识教给学生,使它成为大脑记忆中的一个节点,当需要更多高深的专业知识时,学生可到图书馆或网络上进行查找和验证。反观国内大学的计算机教育,学生知识的积累基本是靠死记硬背和应付考试得来的。虽然知识很精很专,但难而且很窄,更不要说对新知识的分析与见解了,因此很难达到更深入、更高层次以及创新的水准。美国大学的计算机教育,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是把工具和技艺教给学生,但具体应用要看学生未来如何发展,如何适应社会对创新的要求。有机会看过美国的中小学课本,课本厚度令人吃惊,几乎是同年级中国学生的3-4倍。另外,这些课本都是可回收和连续使用的。教育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思维创新能力的关键。美国中小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相当轻松,虽然早上7点以前就得出门,但下午3点左右就可以回家了,而且经常没有作业或作业很少。到了大学阶段,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则相当大,部分学生需要靠打工来支付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美国大学的计算机教材一般也比国内的厚,而且老师还会在课上给出更多的参考资料。大量的阅读和实验通常是美国大学计算机教育的一个特征。美国大学的计算机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强烈建议避免死记硬背。到哪里寻找所需的知识比能记忆多少知识重要得多,另外就是强调对知识的综合使用和创造能力。美国教师认为,死记硬背不可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而对知识的综合把握和创新才是力量之源。

2教学大纲和课程考核

2.1教学大纲

美国大学计算机的教学大纲和国内的教学大纲差别非常大。美国大学计算机的教学大纲是为计算机教学服务的,基本上和行政管理没有关系。它是教学规范要求,而不是形式要求,它会列出完整的教学要求细节,也是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方向。每个教师在每一学期都可能重新修订同一门课的教学大纲,使得所传授的知识点能保持与时俱进。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包括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材、参考书、网上参考资料,有些还会细化到每一次课的具体教学时间、地点、内容与具体要求等。教学大纲所列教材一般都有两本以上,参考书少则五、六本,多则数十本,参考资料所列文章和有关专著相关章节有的多达上百篇,而且多是本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教师基本上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讲课,学生按照教学大纲预习和复习功课,教师有时还会在授课时临时加入一些前沿知识。因此,教学大纲是经常需要修订的。同一门课程,每位教师每一轮授课的教学大纲都可能不完全相同。

2.2课程考核

和国内计算机课程考核不同的是,美国大学课程成绩评定包括课内与课外、笔试与口试、理论与实践、过程与结果。具体为:课堂参与(ClassParticipation)、班级测试(In-ClassQuizzes)、问题与案例(ProblemsandCases)、设计任务(ProgrammingAssignments)、小论文(Essay)、家庭作业(HomeworkandIn-classWriting)、第一次中考(FirstMidtermExam)、第二次中考(SecondMidtermExam)、第三次中考(ThirdMidtermExam)、期末考试(FinalExam)等,并根据各学科课程性质、类型、目标的不同,成绩评定的各项取舍、标准和权重也不同。

2.3作弊处理

作弊在大学中具有世界普遍性,但在美国大学里,发生作弊的概率非常小。诚信是美国社会的基石,作弊直接联系到学术诚信,因此,作弊基本上等同于犯罪。国内那种严重试卷抄袭,监考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景在美国大学里是看不见的。不管是考试作弊还是其它类型的作弊,一旦败露,将会面临严重后果。在美国社会中,很多制度是程序化的,看似僵硬,但具有合理性。几乎任何一种错事,都有事先定义好的处理程序,实际操作时只需按照步骤,按部就班就能很好地处理。大学也是这样,万一哪位老师想走捷径,别出心裁,最终出了问题,不但会给学生,也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烦恼。作弊处理程序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老师首先和学生进行沟通,给予学生一个解释的机会。所以处理程序都是秘密进行的,既不伤害学生自尊,其他学生也不会知道。美国社会极其注重个人隐私,作弊处理也一样。如果学生承认作弊行为,任课教师可把他这门课程记为零分,也可视情况处理。主管部门原则上视学生学习情况和作弊影响情况给出处罚意见。如果是初犯,会面临警告处分并记录作弊在其诚信档案中。如果学生多次作弊,则有可能被开除学籍。从程序上看,相关的处分和沟通都是无痛且透明的。相关部门和老师不会从道德上去谴责学生,其他老师和同学也不会知道。这样隐蔽的好处是学生不会因此而受到歧视。所有程序都是保密的,即使学生被开除,不相关的人员只会看到一个学生不见了,但不会清楚是什么原因。否则,学生可能会拿起法律武器相关老师和部门。这大概是美国社会尊重个人隐私最好的例证。

3教学组织方式

3.1上课点名

某著名大学曾对本科生课堂教学状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非常令人意外。在随机抽取的608名大一到大四的学生中,只有86名同学从来没有逃过课,比例为14%;其他522名同学都有逃课经历,比例为86%。其中,70%的学生逃课后会去参加社团活动、上网、玩游戏等。在美国,社团活动会占据学生不少时间。美国大学也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可让学生的大学生活更多地贴近社会。有些美国大学甚至将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看作是招生录取和评定学生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多数老师上课不会主动点名,上课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进入教室,不用敲门,也不必得到教师允许,多数学生会直接走进教室。但一般来说,迟到依然是对教师不礼貌的,如果学生缺课太多,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该教师课堂吸引力、亲和力及其他能力的不足。有些教师会课堂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得到一张卡片,下课时,学生写上自己的姓名和序号,并将卡片交回教师。这也是一种变相点名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并提升学生的注意力。

3.2课堂教学

美国大学的计算机教学有如下原则:①师生间的积极沟通交流是被鼓励的;②强调学生间的交往与团队合作精神;③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④教师应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⑤相信学生,认为每个学生都能成材;⑥尊重学生多样性的学习方法,尊重学生的才能。根据以上原则,美国大学的计算机教学一般会围绕一定主题进行讨论,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从教师的角度看,教材及参考资料只是一种教学工具,它们可以为师生交换意见和开展学习讨论提供帮助;对学生而言,教材不过是辅助学习的工具,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考试宝典,死背教材不一定能获得很好的成绩。以大学计算机教材为例,其行文方式多为谈话式、探讨式或案例式,表达形式新颖、流畅,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体现了教材为学生服务的教学理念。教师多喜欢小班教学。美国大学的教学班规模通常都不大,一般课堂的规模在20~30人。多数教师喜欢圆桌会议的教学形式,有的教室虽然配备座椅,但教师更愿意让学生呈弧形围坐在自己周围。教室的教学设备相当齐全,多配备有多媒体、投影仪等设施。多数中小型教室的桌、椅都可以移动,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组合,重新布置。学生课桌上多配有电源插线板、计算机网络接头,方便学生课堂使用。美国大学计算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学。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答疑、小组工作、读书报告、实习、实验、社会调查等教学方法穿插其中。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们所普遍采用,同时配以传统的板书、幻灯、投影等技术。美国大学课堂一般较为活跃,教师表情丰富,有时甚至动作也非常夸张,力求吸引学生参与到整个课堂活动中来。在任何一个授课环节,学生随时都可以举手提问,也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学生提问频繁成为美国大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每堂课结束前,教师都会提示下一次课的教学内容,给出学生需要重点阅读的文献资料,包括相关教材的章节和重要的文献报告等,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3办公时间

大多数美国教授(包括副教授)都会有自己的办公室。一门课选课前,会在教授各自的网站上公布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考核方式及教授的办公时间。有些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甚至会在网上学生集中的地方课程广告。办公时间一般一周两次,如果有助教,通常也会公布助教的办公时间。在此期间会看到不少学生排队在办公室外,一个个依次进入教授的办公室向教授(或助教)请教和讨论问题。助教会承担批改作业和课程实验教学的任务,学生也可以和助教讨论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知识点和难点,以及其它感兴趣的话题。

4美国大学计算机教育及启示

计算机大学论文篇5

关键词大学生;计算机维护;故障;技能

计算机现在已经是大学生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了,它虽然集成度非常高,但还经常出现各种故障而不能工作,影响了工作、学习,而找专业维护人员又不能立即赶来,其实如果大学生掌握一些维护常识,具备一定的维护技能,通过自己维护将会改变这种情况,而作为计算机教育基础与核心的学校更应增加和加大计算机维护方面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维护技能。

1大学生具备计算机基本维护技能是非常必须的

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一个学电脑美术的学生计算机经常出故障,每次她都求人来解决,而她只能在旁边看;一个WINDOWS2000的用户中了高波病毒系统运行非常慢,虽然电脑有杀毒软件,但没有打相应补丁,他说自己电脑太差了,而他的电脑才买来只有一年;一个用户因误操作把防火墙断开了网络连接,却说网络出现问题,总联接不上网络;一台XP系统的电脑上网时,被一些不良主页安装一些程序,使系统非常慢,实际通过Msconfig去掉启动加载项(或者是系统还原)就可以了;一台电脑因BIOS被人乱设置错误而无法启动,被黑心的维修人员说是硬盘坏了;……。计算机每次出现故障就会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工作,如果找专业维护人员不但费时费力,还不能及时处理掉故障。如何让计算机更好地工作,让计算机尽快从故障中恢复过来,这就要求计算机的使用者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维护技能,出现常见故障时可以及时排除。现有计算机基础教育虽然都有维护内容,但因总课时少、维护内容多而杂、不易操作等原因基本没有老师讲授,这是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被遗忘的角落。学校应重视和加强计算机基本维护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具备一定计算机基本维护技能。

2应具备哪些计算机基本维护技能

计算机维护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大部分学生只能具备一些最基本的、平时能使用最多的技能,特别专业的维护技能、知识对普通学生还是难以接受的,有以下方面技能可以让学生掌握:

2.1计算机基本硬件维护

在使用时我们要定期除尘,计算机工作时有风扇,所以主机箱内有灰尘积累,每三个月或半年要将这些灰尘除掉。计算机都是芯片组成的,芯片怕静电,计算机工作环境也要注意静电的产生,增加湿度也可以防静电,计算机因工作一个基本干燥的环境中,湿度不能超过85%。电脑每天至少开机半小时,长期不用或长时间连续使用都不好。电源插座要放在安全地方,要接触良好,要有接地线,雷雨时要关机断网线。

2.2计算机的软件维护

计算机故障90%都是由软件引起,也是最常见的,有些故障处理非常简单,普通教师完全可以掌握,以下内容可以让普通教师掌握:

(1)板卡的驱动程序,计算机各种板卡驱动程序,如主板、显卡、声卡、网卡的驱动程序,因这些型号较多,没有一个通用的,所以要把这些驱动程序与电脑放在一起,保存好,不能随便放,建议在硬盘的D、E分区上将驱动程序都拷贝进去。

(2)对系统备份(C盘备份),对所有的系统软件要做备份。当遇到异常情况或某种偶然原因,可能会破坏系统软件,此时就需要重新安装软件系统,重新安装系统至少要花2个小时时间,如果没有备份的系统软件,将使计算机难以短时间恢复工作。现在用的最多的是一键恢复系统只要数分钟就可以恢复系统,其核心就是Ghost,可以掌握使用一键恢复(或者是ghost的备份恢复功能)。

(3)计算机要安装杀毒软件、防火墙,现在电脑病毒越来越多,没有被感染的电脑越来越少,尤其联网的计算机一定要安装防火墙,因病毒更新非常快,最好每周升级一次杀毒软件。现在联网的电脑也越来越多,而现在90%的病毒通过网络传播,不要打开来历不明的邮件,尤其是附件,去大型正规的网站。重要文件、数据要备份,重要的数据最好不要和操作系统放在一个分区内。

(4)会打补丁升级,软件现在越来越复杂,使用的人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易出现各种漏洞,尤其是微软的Windows系统补丁包每月都会公布一次,及时打补丁升级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高波病毒,杀毒软件只能杀,可过一会系统还会中毒,只有打了补丁后才能防再次感染。

(5)分区使用硬盘,分门别类,定期整理硬盘。C盘放操作系统、应用软件,而用户的文档如DOC文件、MP3、RM文件可以放在D、E等盘上,建不同文件夹,存放不同的文件,分类可以多级,这样易查找。不要只分一个区(现在有一些品牌电脑刚买来时,只有一个分区),有条件可以教PartitionMagic软件,让中小学教师学会无损分区。定期整理硬盘空间、删除无用文件。我的文档是在C盘的,不要将自己的文档放在我的文档中。

(6)系统优化处理,大学生们可以掌握使用Windows优化大师、超级兔子等工具的使用,可以提升系统的性能,删除垃圾文件,增加使用空间,还可掌握使用Msconfig去掉启动中不必要的选项及系统还原。

(7)文件及文件夹的属性,如何设置为只读、隐藏属性,只读文件不能修改,光盘上的文件都是只读的,在文件夹选项中如何显示所有文件及显示所有文件类型的扩展名;以及文件夹的图标的修改和打开方式。

(8)控制面板知识:一定要会看设备管理中各板卡情况,如是否有显示(表示安装了),如何启动禁用各板卡,红、黄色代表的意思。以及如何调整显示器的分辨率、声音、输入法、服务等。

(9)网络知识,网络配置如果是IP固定的话,要把IP地址、网关、DNS等数据记在一个安全本子上,以备以后查看;拨号方式的要记住用户名、密码。网络邻居、网络共享的使用。

(10)死机的处理,死机有时只是内存不足,只要减少运行的程序窗口就可以,如果死机按Ctrl+Alt+Delete不能重启的话,直接按主机上复位按钮(电源边上的小按钮)。在Windows任务管理器中如何查看进程、性能中的CPU及内存使用情况。

(11)BIOS的设置,BIOS虽然内容较多、专业性强、界面不太一样,但还是可以让大学师生掌握开机密码的设置修改、硬盘的设置,开机启动顺序的更改以及将所有配置设置成出厂值。

(12)教普通大学生安装操作系统、应用软件,这一般是专业人员做的,但实际并不难,现在因各种原因系统经常出现问题,有时就需要重装系统。

(13)密码的设置,密码要设置成组合形式的,要定期或不定期的更改。

(14)打印机相关知识,如何安装打印机,卡纸的处理,如何换墨盒,加墨水及共享打印的设置。

(15)注册表方面的知识,如更改IE里默认的主页,注册表备份恢复等。

(16)U盘及MP3的使用,如何正确退出,如何写保护,如何在Win98下使用。

3如何让大学生具备计算机基本维护技能

大学生都在学校学习,要具备计算机基本维护技能还主要靠学校教育,以及自己动手实践。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让大学生具备计算机基本维护技能:

(1)增加计算机课的课时数,可由每周2节增加到3节。

(2)减少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的课时,增加技能训练的课时。如现在有很多学校教学生2进制、8进制、十进16进制如何相互转换,其实只要给学生稍微讲一下理论就行了,没必要让每个学生都会手工计算;减少打字练习时间,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专业打字员,现在输入法也多,只要学生把字能打出来行有一定的速度就行了。

(3)减少高级语言上课时间,多年来学校一直给学生开设高级语言课,各种考试也考,随着信息化越来越普及,标准化越来越统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统一标准化的软件,使用者自己编写程序越来越少,所以完全可以少上这部分内容,把有限时间教授学生日常生活以及以后工作能经常用得到的维护方面知识技能。

(4)增加学生研究性学习时间,现在有的学生掌握一些维护知识,基本都是通过自学的,学校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计算机维护方面的条件和资料,让学生自己学习。如增加维护方面的图书、校园网增加维护的知识的网页等。

(5)增加选修课,给学生上计算机维护课,现在计算机维护课一般只有计算机专业才开,其实各专业、各级各类学校都可以开设一些计算机维护基础课,让普通学生也学一学计算机维护的基本知识。

(6)增加计算机维护方面的课外活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维护的课外活动,通过真实的案例维护让学生掌握维护知识。

(7)成立计算机兴趣小组或社团,参加学校机房的维护工作,由老师指导维修学校内电脑,学生的电脑。现在学校不可能没有电脑,有电脑就有坏的,经济条件好点的学生家里也基本都有电脑,在电脑出现故障作时,组织兴趣小组或社团边学习边实践。

(8)现在学校都有大量的旧电脑,旧电脑虽然很少用了,但报废也不合算,利用旧电脑教学生学组装维护还是可以的,虽然硬件、软件可能落伍了,但计算机维护一些基本知识是相通的。

计算机维护内容多、更新快,但大学生只要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维护的技能,就能更好的让自己的“爱机”安心地工作,大大提高使用效率。特别是以计算机教育为基础的学校更应想方设法地增加计算机基本维护技能方面的教育,想方设法地增加计算机基本维护方面的授课内容,想方设法地增加计算机基本维护方面的授课渠道。

参考文献

[1]朱杨清.关于21世纪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模式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1,(5)

[2]申仁洪.计算机教育应用的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2,(3)

[3]吴百峰,彭澄廉,钱乐秋.计算机教育中应建立多渠道获取知识教学模式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3,(6)

[4]刘娜.计算机维修与维护课的教学改革[J].教学研讨,2003,(3)

[5]郝兴伟,柳秀丽,龙世立.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育[J].中国大学教育,2003,(1)

[6]郭晋太.计算机维护不求人[J].计算机与农业,2003,(2)

计算机大学论文篇6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应用性与理论性紧密结合且对应用性要求非常高的学科。在教学内容方面,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开设需要根据不同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设置,例如,人文社科类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文字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考虑到毕业生从事文字编辑、图形图像和音频视频处理等工作,可重点开设高级办公自动化和多媒体技术课程;经济管理类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数据库应用系统能力,毕业生未来从事数据分析和处理等工作,可重点开设数据库技术的实验课程;艺术类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毕业生将来从事数字媒体处理等工作,可重点开设多媒体和硬件技术课程。这些课程内容的设置,一方面要参考行业实际需求,另一方面需要了解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兴趣程度,因此,不定时地设置课程调查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回答问卷,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可以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教学进度方面,由于短学期制的限制,每个学期的教学周缩短为10周,这必然需要课程压缩学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授课,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要围绕基础知识,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难点,同时增加课外实验与上机练习要求,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课程调查和反馈机制通过设置合理的调查问卷,采取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最大化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学习兴趣点,方便教师有效掌握教学进度。

2课程调查和反馈系统的可行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学过程影响学生,学生通过学习过程反过来影响教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讲什么、怎么讲是一个复杂的、循环的教改话题,最直接的反馈形式来自于学生。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另一方面,通过课程调查反馈系统,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了解学生的偏好,使其及时转换为教师个人的教学信息,从而调整或加强课程内容的讲解和答疑。尤其是在调控教学内容时,教师能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循序渐进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最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每一环节都力求与学生的需求相吻合,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面向美术学院的学生授课时,教师应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将一些艺术素材引入到课堂上,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移动终端在大学生中已非常普及,因此课程调查与反馈系统在应用实施方面是可行的,但随之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教师授课时,大批学生低头玩手机现象十分严重。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或者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点。教师如果能提供一个移动终端可访问的课程调查与反馈系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习兴趣,显著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互动环节,由于性格等原因,不少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移动终端和无线接入点的普及改变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允许学生点点手指头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当堂设置课程调查问卷,允许学生通过智能终端实现师生互动,为教师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方便。因此,智能移动终端和基于网络的课程调查与反馈系统的有机结合,将成为教学质量监控的主流方式。

3课程调查与反馈系统设计

3.1总体设计

系统主要包括用户管理、课程与班级管理、问卷管理、数据统计与分析四大功能。用户管理部分包括用户信息导入、用户账户维护、用户与班级关系绑定功能。课程与班级管理部分包括课程信息导入、课程与班级关系、课程与任课教师关系绑定功能。问卷管理包括问卷命题、问卷维护和修改、问卷复制与有效时间设置等功能。数据统计与分析部分主要以多维度呈现定量和定性统计结果,并以图形化和表格化输出方式展示统计结果,包括按问卷模式统计、按学生模式统计、打印以及文档输出等功能。系统包括4种角色,即超级管理员、管理员、教师和学生。其中超级管理员拥有初始化数据库权限,管理员拥有系统配置、修改个人信息、导入用户数据、出问卷、修改问卷、统计与分析问卷、修改有效时间等权限;教师则具有修改个人信息、导入用户数据、出问卷、修改问卷、查询与统计问卷、修改有效时间等权限;学生能修改个人信息,并有根据问卷回答问题等权限。为了实现灵活多样的课程调查,系统将课程、班级、教师与学生存在逻辑关系的数据结构进行第三范式的设计,从而降低偶然性。教师和课程是一对多的关系,课程与班级是一对多的关系,班级和学生是多对多的关系,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任课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某个班级学生开展调查问卷进行调研,同时通过问卷复制功能可以将问卷快速复制给另外一个班级,提高问卷出题的效率。

3.2系统功能介绍

3.2.1批量导入数据

为了方便数据的维护和管理,系统允许管理员和教师采用电子表格XLS的形式导入用户人员数据。导入用户信息时,可先设置学(工)号作为用户名和默认密码,允许用户登入后自行修改。在管理员角色下,可以对用户重新分配一个角色,但系统中的每一个用户只允许绑定一种角色。

3.2.2课程管理与维护

系统会自动分页,每页20条记录。管理员可对课程进行维护,其中每个课程编号对应一个课程名称,允许根据查询条件和关键字查询相应的课程,同时提供全选、反选等按钮便于删除操作。

3.2.3添加班级与问卷

将课程绑定到某个教师的操作后,每个教师可针对自己的授课班级定制调查问卷。添加新问卷时,需要选择班级、教师,并填写调查问卷名称;同时,设置问卷开始和结束时间,确保问卷的有效性。问卷形式包括单选、多选和问答3种。在出题过程中,管理员或教师可以随时浏览和修改问卷。

3.2.4问卷与结果导出

在结束调查统计之后,系统允许管理员导出问卷结果并以电子表格XLS形式保存输出,问卷内容则以文档Word形式保存输出。系统提供了汇总模式、题目模式和学生模式查询统计输出,此外,还提供了历年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功能,使教师能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届学生的反馈信息和教学效果。

4结语

计算机大学论文篇7

1.1引导自学教学法的构成要素

1)自学。大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学生自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自学是创新型教学法的主要构成要素。但是如果教师不加引导,让学生完全放羊式地自学,要么无的放矢、要么由于自学内容难度过大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自学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

2)授课。该模式下授课不是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而是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点的梳理,为知识点建立关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讲解知识点不求面面俱到,关键知识点要讲深讲透。

3)讨论。围绕重要的知识点和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需要加入讨论环节,讨论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后进行,可以采取学生事先制作课件汇报交流、教师组织课堂问题的讨论、学生课后小组协作学习讨论等形式。

1.2引导自学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在课前引导自学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一些难度适中的自学内容,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给出学生自学要达到的阶段目标。在这个阶段,可以加入讨论环节,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小组组长可将自学内容划分为更细的知识点分配给不同组员自学,然后定时讨论交流各自自学的内容。在有针对性自学的基础上,进入课堂授课阶段。教师按照提出问题、找出相关基础性原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由于课时有限,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不求面面俱到,对关键重要的知识点讲深讲透,为学生课后开拓学习其他知识点提供指引。在这个阶段,也可以加入讨论环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以主题形式组织若干问题让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后开拓自学阶段,学生除了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对课堂上未深入或未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开拓自学,通过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向高年级学长请教、成立学习小组展开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学习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将部分学生开拓自学的学习成果制成课件,在下次课上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

1.3引导自学教学法的教学监督

为了更好地实施引导自学教学法,需要在各个环节中做好监督检查。在课前引导自学阶段,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小组自学讨论,初步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在课堂授课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和主题讨论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掌握情况;在课后开拓自学阶段,教师可以参与学习小组的开拓自学交流,查看学生制作的交流课件,了解学生的学习深入程度。根据检查得到的反馈,教师可以更好地调整教学,因材施教。

2引导自学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设计,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论题,为每个论题建立自学目标,设计课堂授课的知识点,设计讲解知识点的教学主线,设计知识点的讲解深度,设计课堂讨论的主题,设计开拓自学知识点。

(2)教师布置自学内容、自学目标。此时进入引导自学阶段,教师将计算机硬件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教学论题: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CPU、存储系统、总线、输入输出系统,并将这些论题布置给学生自学,同时给出通过自学要达到的目标。

(3)教师参与学生自学讨论,学生可以采取灵活的自学方式。例如学生可以自由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分别自学表1中的1~2个论题,并约定在课前的某个时间进行自学交流。教师旁听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自学深度,为下一阶段的课堂授课做准备。

(4)教师组织课堂授课。此时进入课堂授课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前参与学生自学讨论所了解的情况,对论题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深度讲解关键知识点及易混淆的知识点(如表2所示)。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以建立关联、构建知识体系为教学实施主线。例如讲解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时,以人的信息处理过程作为引入,将人的各个信息处理器官类比体系结构中的五大功能部件。教师对知识点讲解的深度要恰当,例如,对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不仅要讲清各层设备有哪些,还要讲解为什么计算机要分层存储。而对指令系统,只需讲清组成指令结构的操作码、操作数的含义并举一两个例子加以说明即可,不必深入讲解有哪些指令类型。教师还要适时选择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例如ROM与RAM有什么区别,计算机中只有ROM或只有RAM行不行。通过讨论,进一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教师布置课后开拓自学知识点。此时进入课后开拓自学阶段,教师将课堂上未展开讲解的知识点及一些具有启发性质的知识点列举出来,布置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展开深入学习。其中有些知识点学生容易自学,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在课堂上不做深入讲解。例如课堂上介绍了3种打印机:点阵打印机、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它们的工作原理完全可以课后自学。

3引导自学教学法的优势分析

采用引导自学教学法,能够很好地解决以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该教学法的实施明显改变了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通过引入课前引导自学和课后开拓自学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尽可能迎头赶上。

(2)该教学法的实施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引入学习小组,相互交流学习收获,可以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了向小组成员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收获,学生的学习动力被大大激发了。

(3)该教学法的实施很好地解决了课程教学知识点多与授课学时数有限的矛盾。教师在课堂上深入讲解主要和关键的知识点并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而课程的一部分知识点被分流到学生的自学环节中。

4结语

计算机大学论文篇8

为了更好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该校在新生入学后,组织学生统一参加学校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测试”,根据测试成绩将学生划分为免修和必修两个层次(分数介于80至100分之间为免修,80分以下为必修)。其中,必修的学生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正常学习。免修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教学体系中第二层次课程即计算机公选课阶段的学习,通过选修一门或以上其他计算机类课程来保证计算机学习的连续性。但是,免修的学生不能免考,期末要和必修学生一同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考核,通过考核才能修得该门课程的学分,目的是督促这部分学生能够对基础课程中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自主学习。为了保证免修学生的自学效果,为这部分学生配备了一名指导教师,制定了一套自主学习指导方案,并依托于网络教学平台,以“实践教学”为核心,为学生构建了集教学资源管理、网络教学、教学资料库等多种服务的开放、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教学平台。引导学生自主的、有目的学习,同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更新和拓展学习内容。

2文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为了科学、客观、公正地考查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制定出更加符合计算机基础教学规律、迎合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考试形式与内容,该校将“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水平测试(吉林省考区)”与该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统一、科学、准确的评价标准,搭建一个通用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检验的平台。具体考核方式如下。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总评成绩=期末考核成绩50%+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水平测试(吉林省考区)成绩50%。

(2)所有学生将统一参加学期末学校组织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期末考核”,期末考核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3)所有学生将统一参加本学年教育厅组织的“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水平测试(吉林省考区)”,成绩按实际得分计算。

(4)文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总评成绩“大于或等于60分”,且两项单科成绩同时“大于或等于60分”,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5)两项或其中一项单科成绩不合格者(保留已经合格的单科成绩),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补考或重修。

3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