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闽台文化论文8篇

时间:2023-03-30 10:39:12

闽台文化论文

闽台文化论文篇1

6月15日至19日,由文化部、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员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福建省人民政府等单位主办的第五届海峡论坛·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在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泉州盛大展开。来自世界六大洲36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嘉宾共襄盛举,10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名记者见证与记录了她的盛大规模、丰厚内涵、浓郁特色和独特魅力。

本届世界闽南文化节以“弘扬闽南文化,增进合作交流”为主题,举办开幕式暨《闽南风·四海情》文艺晚会、台湾特色庙会、台湾县市推介会、海峡两岸金融合作与发展论坛、第二届世界泉州同乡恳亲大会暨泉州市海外交流协会成立大会、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开展暨闽南文化图书发行仪式、设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闽南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论坛、世界华文媒体闽南文化泉州行、南少林武术系列活动、第十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精品剧目展演、招商推介洽谈会、第七届闽台对渡文化节、“魅力瓷都”大型瓷艺展、参观考察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示范点等系列活动。

70多场次的活动,将泉州浓缩成一座活色生香的千年闽南文化大观园。穿行园中,美不胜收、一步一叹。这里面最原始的是“祭祀郎君”仪式,最原汁原味的是闽南红砖建筑美术摄影展,最价值连城的是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的世界各地记录闽南文化传承传播的文物瑰宝展示,最闪耀闽南文化精华的则是《闽南风·四海情》文艺晚会!

文艺晚会:汇集闽南文化之精华

在6月16日晚举行的开幕式上,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榕明宣布文化节开幕。中国副主席林丰正,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德铭,全国人大常委、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台盟中央副主席汪毅夫,国侨办副主任任启亮,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中华文化联谊会会长赵少华,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全国人大常委、台盟中央副主席苏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武寅,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雷元亮,知名侨领陈永栽、林树哲、蔡天宝、杨孙西、许健康、陈明金、陈祖昌,台湾无党团结联盟主席林炳坤,法国埃罗省议会副主席、副省长亨利·卡巴内,土耳其梅尔辛伊尼塞市副市长·泽基·伊塞和海努拉赫·尤瑟苏伊,以及部分福建省和泉州市领导参加开幕式。

蔡武代表文化部向长期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的海内外各界朋友表示感谢。他说,适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10周年,6月8日又是我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我们此时相聚在“多元文化宝库”泉州,与海内外宾朋一同共商中华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可谓意义深远。衷心希望两岸同胞以及全世界闽南人以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为契机,以文促情,以情聚心,在交流中增进了解、增进信任、增进友谊。

林丰正在致辞中表示,长期以来,闽南文化始终保存古汉语精髓,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庞大而独特的文化圈。台湾属于闽南文化圈的一环,语言、血统、文化上的亲近,为两岸文化交流提供了深厚的基础。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期间,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将充分展现闽南文化的精华,盛会的举办将搭起闽南文化交流桥梁,充分展现闽南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并为闽南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陈德铭代表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向海内外乡亲表示问候。他说,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的举办,印证了海峡两岸同根、同族、同文化。长久以来,闽南人铸就了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深入闽南人血液,广大海内外闽商在闽南文化的熏陶下,发扬敢拼、爱拼、善拼的精神,不断艰苦创业;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我们希望在庆祝节日、传扬文化的同时,亦能在发扬闽南精神、闽商精神上赢得突破,并衷心祝愿闽南文化与闽南人创业更加辉煌。

随后的《闽南风·四海情》文艺演出,以恢弘的气势、典雅的气质向四海嘉宾展现了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演出中最为摄人心魄的节目是南音表演。南音是泉州地区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项目,是世界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代表。它汇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吸取了元曲、戈阳腔的特长,由中原移民带来闽南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会一体而逐渐成为词曲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的美妙乐种,尤长于抒发乡人思亲、游子怀乡的真挚情怀。舞台上那如怨如慕、如丝如缕的南音妙曲之音,就犹如南国夏夜的玉兰花香,一阵阵沁人心田。而回乡参加《闽南风·四海情》文艺晚会的泉籍歌星张明敏告诉大家,“闽南人都有一颗爱国心,一份家乡情,不管走到哪儿都将家乡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牢记心底”。

文艺演出前,武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基地授牌。泉州市长郑新聪则与2014世界闽南文化节举办地澳门的代表陈明金进行了会旗交接。

展示中心:为闽南文化开窗

为配合世界闽南文化节的举办,泉州组织建设了弘扬闽南文化的重要工程,也是展示闽南文化世界性的窗口——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

6月17日上午,“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开展仪式在泉州市博物馆露天广场举行。蔡武、汪毅夫、任启亮、赵少华、苏辉、武寅、雷元亮等领导,以及香港南益(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树哲先生、新加坡福建会馆主席蔡天宝先生、台湾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杨渡先生等与各科研单位、学校工作人员、海内外新闻媒体记者共400多人参加了开展仪式。

开展仪式上,中共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女士致辞后,主礼嘉宾在掌声中一起推动开展仪式彩杆。

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设立于清源山下西湖公园北侧的泉州市博物馆内,该中心展示面积为6500多平方米,由主题馆、闽南音乐戏曲展览馆、闽南传统建筑展览馆、闽南传统建筑石构建展示区四个展区组成。展示主旨是呈现闽南文化独具特色和多姿多彩,以及闽南人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精神,讲述闽南人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故事,同时也唤起世界闽南人对本土文化的珍视,共同保护和建设世界闽南人的和谐家园。

中心的展示内容有五大部分。首先是“方言古韵,美在乡音”。该展厅除了介绍闽南方言的形成和特征外,还讲述以闽南语为载体发展出来的方言文学和文艺形式,如诗词、歌谣、俚语、故事、音乐、戏曲等。

第二部分是“文化渊源,美在底蕴”。闽南文化传承于中原文化,融合原住民闽越人文化、以及海外文化,经先秦至唐五代的形成、宋元的发展、明清的传播,成为影响广袤的世界性闽南民系文化。

第三部分是“慎终追远,美在亲缘”。闽南人在移民和再移民的历史过程中,保留了中国最为完整的宗族文化形态。该部分展示闽南宗族郡望堂号、大量族谱、历史照片,并透过多媒体投射等方式重现谢谱祭祖场景等,向观众呈现延绵不息的宗族文化。

第四部分是“多元信仰,美在和谐”。闽南历史上多元的族群构成,曾蕴育了多元宗教、多神信仰和平共处的人文奇观,本土化的儒道释和民间信仰融为一体,外来宗教如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摩尼教等也渗入闽南文化。

最后一部分是“遗产绚烂,美在传承”。从精致传统手工艺品的展示,到闽南建筑多样化的介绍,和闽南地区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的说明,都在向观众展现闽南文化遗产的无比绚烂。文化论坛:召群贤毕至论道

6月17日上午,文化节的又一大轴节目——闽南文化论坛,在泉州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办开幕式。汪毅夫、武寅等领导出席。

这是一场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交流闽南文化研究成果的盛会。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两岸的嘉宾共300多人参加了文化论坛。

武寅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希望这次论坛能进一步坚持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围绕主题,广泛交流,深入研讨,共同促进学术的繁荣与发展。

论坛会上,部分专家学者进行了主旨发言,并与大家共同探讨和分享了闽南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内容涵盖闽南方言、宗教、戏曲、文教等诸多方面。主论坛还向外延伸了“郑成功与闽南文化”、“闽南文化之戏曲系列讲座”、“闽南文化引领泉州品牌发展”研讨会,每个研讨会同样新意无穷、硕果累累。参与论坛讨论的学者一致认为,闽南文化随着闽南人跨越海洋传播到世界各地,现在已经成为祖国与海外华人的重要精神纽带。闽南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对于团结各地华人共同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意义重大。

在闽南文化节前夕泉州出版的《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闽南民居传统营造技艺》、《回望“泉州学”》等著作,当日也举行首发。金门县文化局则向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捐赠图书,同时海内外专家学者也捐赠了150多种闽南文化书籍。

闽台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闽台;休闲体育文化;特色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1 ― 0131 ― 02

前言

休闲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闽台两地隔海相望,地域关系紧密。台湾人口除少数原住居民,主要以闽粤移民及其后裔为主,两岸文化民俗同宗同源,同属中华文化,但也有其自身特点,称为闽台文化。闽台休闲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闽台文化色彩,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考察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闽台休闲体育文化加以概述,归纳闽台休闲体育文化特色,为促进两岸和谐统一发展,对闽台休闲体育文化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1闽台休闲体育文化概述

1.1闽台休闲体育文化的形成

闽台两地隔海相望,地域关系紧密,现今台湾人口闽籍移民和后裔占到70%以上。1944年以前,台湾本岛种族有汉族、平博族、高砂族等,汉族以闽地漳州、泉州移民及后裔为主,且占到人口的大半以上〔1〕。闽台休闲体育文化是闽台文化的一部份,也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闽台休闲体育文化地处闽台文化区,形成和发展受闽台文化的影响。

闽台休闲体育文化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

1.2整体发展

闽台休闲体育文化在中华文化、闽台文化及地理区域的影响下,表现出闽台地区特有的面貌。1、闽越民俗体育的融合:闽越族在汉朝时期融入到汉族之中,在闽台文化中包含了闽越族人的文化习俗,同样闽台传统体育中融合了闽越风俗,例如迎神赛会的歌舞戏剧以及肢体语言活动。2、地理环境的影响:闽台两地濒临山海,具有明显的陆路文化和海洋文化,修身养性的儒家中华文化与开拓张扬的冒险海洋文化都融汇于闽台文化中,静与动很好的融合在闽台休闲体育文化,表现出明显的闽台特色。

台湾经历了很多异质文化冲击。研究表明, 台湾经历了五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分别是荷据时期,明郑时期,满清时期,日据时期,光复后。特别是在日本占据台湾时期,禁止学习传承中华体育,更加激起了台湾人民的抵抗和学习的意愿〔2〕,正是如此,才使得闽台文化、闽台休闲体育文化得以保存传承。

1.3新中国建立后闽台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1.3.1敌对时期

改革开放以前,闽台两岸在政治上相互对立,但是两地民间体育交流并未因此中断。台湾民众驾船来福建祭拜妈祖,进行地方民俗体育交流。七十年代初期,台湾同胞乒乓球代表团通过第三方国家来到福州厦门访问〔3〕。闽台两岸的民间体育交流,使得闽台休闲体育文化继续融合传承发展。

1.3.2逐渐缓和时期

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提出,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僵局逐渐打破。大陆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台湾提出的“不规避、不退让、不畏缩”的 “三不政策”〔4〕,使闽台两岸的体育交流“合法”化。例如, 1986年,福建羽毛球队与台湾运动队在香港进行友谊赛〔5〕。中国国际奥委会资格的恢复,台湾地方奥委会的成立,使大陆与台湾进行正常体育交流成为可能。这种“奥运模式”是“一国两制”制度的重大贡献。

两岸体育交流逐渐走上正轨,1988年台湾成立“大陆体育研究小组”, 并在福建举行了闽台两地武术交流〔6〕,中国台北奥委会宣布参加1990年北京亚运会,允许台湾单项运动协会参加在大陆举行的国际体育赛事〔7〕。

1.3.3广泛合作发展时期

海峡两岸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深度合作,共同发展,在体育交流方面更是如此,1992年大陆邀请台籍教练指导国家棒球队,1993年,中国台北奥委会主席来闽参加“海峡两岸奥林匹克城”签字仪式〔8〕。进入新世纪,闽台体育交流更加开放,体育人才、体育学术、体育教育、体育产业、体育法规、体育科研等方面进一步合作与交流〔9〕。

2闽台休闲体育文化的特色

闽台休闲体育文化受到闽台文化与闽台休闲体育的共同影响,形成过程复杂漫长,是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文化。

2.1鲜明的地域性

闽台休闲体育文化表现出闽台地区特有的面貌。古时闽越族人的文化习俗,在闽台文化中包含了闽越族人的文化习俗,闽越族在汉朝时期融入到汉族之中,同样闽台传统体育中融合了闽越风俗,例如迎神赛会的歌舞戏剧以及肢体语言活动。闽台两地濒临山海,闽台文化包含了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修身养性的儒家中华文化与开拓张扬的冒险海洋文化都融R于闽台文化中,静与动很好的融合在闽台休闲体育文化,表现出明显的闽台特色。

2.2包容的开放性

闽台地区是中国向世界各地接触的窗口,与世界上的各种文化最先相接处,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阿拉伯文化,无论是以和平贸易方式还是残酷的战争方式,闽台休闲体育文化都会因此受到影响。特别是近现代对西方文化的接纳,使闽台休闲体育文化更加丰富,棒球成为近现代台湾的重要运动项目,融入到休闲体育文化当中。闽台人民思想的开放性,让很多体育人士将更多的现代休闲体育项目引入到中国,例如足球、棒球、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等,丰富了人们的休闲体育意识,促进了闽台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

2.3传统的民俗性

闽台休闲体育活动大多是在祭拜神灵、庙宇以及祭祀等活动时进行。《八闽通志》中记载的民间俗神有119个,林国平等研究认为实际数字可能数倍于此〔10〕,台湾地区更有“神明三百, 庙宇逾千”之称。在闽台地区,各种节日及祭祀时都会举行各种民俗体育活动,例如每年朝拜妈祖、保生大帝,民间都会举行龙舟、花鼓、舞龙、舞狮等各种体育活动。闽台两地虽属同一文化区,但台湾经历了很多异质文化冲击,但是这种冲击,并没有改变台湾的民俗体育观念,仍然保存着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台湾颁布的《普遍推行民俗体育活动》中的体育项目有武术、围棋、花鼓、龙舟等等五十余种,闽台民俗体育文化并未因此阻断,而是继续融合发展。

2.4与产业的互动性

产业可以支撑和推动文化的发展,产业的发展需要企业的市场化运作,市场运作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扩大,而文化的植入可反过来促进产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两岸的特殊关系,闽台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并不同步〔11〕,福建要落后10年左右,但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进入21世纪,闽台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差距逐渐缩小。2004 年,福建体育用品品牌全国第一,在500家体育企业中,有近300家是台商投资建立〔12〕。

2009年海西经济区的建立,2014年福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2015福州新区的正式批复,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实施促进了福建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闽地休闲体育产业也跨进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同时,在2013年,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的设立,加强了闽台产业经济的合作交流,闽台休闲体育产业得到共同发展,将进一步推动闽台休闲体育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传播也将促成了两岸人民的交往, 促进民族融合。

3闽台休闲体育文化发展对策建议

新中国成立后,闽台两地的特殊政治关系,两岸对峙隔离长达几十年,阻碍了闽台休闲体育文化发展。大陆的改革开放、两岸军事对峙的结束、经贸文化的交流合作,使海峡两岸关系逐渐缓和融洽。闽台的交流与合作成为闽台休闲体育文化发展的驱动力。

3.1抓住开放机遇,加强闽台休闲体育产业的合作与交流

产业可以支撑和推动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推广传播可促进产业的发展,休闲体育也是如此。现阶段,海峡两岸正处于经济开放、充分交流融合的大好时期,特别是福建自贸区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的建立,进一步促进闽台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加强闽台休闲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开展体育经纪业;建立闽台体育产业REP系统,即闽台休闲体育产学研联合体;加强闽台体育用品业的合作交流,打造联合知名体育品牌;鼓励闽台两地城市共同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宣传城市名片。

3.2整合文化资源,扩大、增强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

}台两地同属同一文化区,休闲体育文化内容及形式相同,台湾的民俗体育文化都沿袭着闽风特点。为扩大、增强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可以共享闽台的文化资源,在文化资源的配置和文化信息的交流方面相互补充,发挥各自优势,加强民间休闲体育文化的融合交流,改善外部环境;学习国内外休闲体育文化传播的经验,扩大对国内外的影响,促进自身文化与先进文化的融合发展;利用现今经济开放政策,充分发掘与经济相关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助推闽台休闲体育文化交流发展;建立闽台休闲体育文化交流平台,加强直接交流,提高民族认同感。

3.3建立政策法规,完善闽台休闲体育文化发展的管理

海峡两岸特殊的政治关系,决定了闽台休闲体育文化的交流合作基本停留在民间层面,两地体育主管部门未设置专职机构,未有相应政策法规。为促进闽台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政府层面也应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成立相应的闽台休闲体育文化领导机构,从制度、管理上促进闽台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促进海峡两岸的和平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黄玉斋.台湾年鉴〔M〕.台湾:海峡学术出版社,2001:106-108.

〔2〕庄嘉仁.台湾传统武艺之研究〔C〕.成都:2001年东亚体育史论坛论文集:221.

〔3〕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福建省志―体育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339.

〔4〕王功安,毛磊.国共两党关系史〔M〕.武汉:武汉人民出版社,1988:54.

〔5〕陈壮荔,邱少茹.谈闽台高校竞技体育的交流与合作〔J〕.体育科学研究,2002,(04):73.

〔6〕陈如桦,陈融,陈壮荔.闽台体育交流合作回顾与现状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 2000,3(03):46-48.

〔7〕萧真美.两岸体育交流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大陆研究,1996,(09):75-77,83.

〔8〕白少华.两岸体育交流的回顾与展望纲要〔J〕.国民体育,1995,(02):89-93.

〔9〕台湾省“体委会”中程(2001-2004年度)施政计划〔R〕.2004,6-11.

〔10〕林国平.福建民间信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32 -33.

闽台文化论文篇3

闽南文化研究关注闽商精神

闽南文化是中原文化、闽南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长期碰撞、交流、融合而形成的具有多元互补蕴蓄、独特地域内涵的文化;就历史而言,闽南商帮是闽商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闽南文化不仅直接哺育了闽南商人,也在闽商精神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是研究福建文化还是研究闽商,闽南文化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石。

闽南文化研讨会是闽南地区厦漳泉三地共有的学术交流平台,自2001年创办以来,一直致力整合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的学术力量,推动闽南文化的研究。11月27日上午,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漳州开幕。来自海峡两岸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就闽南文化研究中的许多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在研讨会上,闽南文化与闽商精神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对闽南文化的研究,促进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促进新闽商的成长壮大,成为不少专家学者所关注的话题。出席此次研讨会的海峡两岸专家学者对闽南文化和闽商之间关系的发言可谓是妙论迭出,精彩纷呈。

闽商精神是闽商长成不衰的键

“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争气不争财”、“三分本事七分胆”,还有就是那早已成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闽南习语――“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些从闽南乡土中走出来的朴实话语深藏于闽南商人乃至福建商人的内心之中,它们中间反映出来的闽南文化的特点伴随着他们从故乡发展到他乡,从历史繁盛到现代。

福建师范大学的苏振芳教授分析说,闽商自宋元尤其是明清以来,在中国商界活跃了几百年且至今兴盛不止,得益于他们在商场运筹过程中,孕育和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闽商精神,而闽南文化正是孕育闽商精神的重要条件。

苏教授进而指出,研究闽商精神。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闽人经商意识的形成,唐代以来,世界上几大自古便以从事海外贸易而著称的商人集团,都曾落户福建泉州等地像阿拉伯商人、欧洲意大利人及犹太人,还有南印度商人,这么多历史上以善于经商而闻名的民族,不期而遇,汇聚福建泉州等地,与福建人杂居相处,甚至通婚繁衍,福建人受其经商意识的濡染很深,并且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其次是,历史上闽商国内经营活动所具有的地域特点,尤其是明清时期,以江浙地区和广东地区为多,这些地区成为闽商南下东南亚的中转地:最后,福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福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闽商商帮。他们各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但都共同创造了闽商的辉煌。

闽南“国民性:”对闽商发展利大弊少

“个个猛”、“输人不输阵”,闽南的俗语也从侧面反映着闽南人的性格。胡沧泽教授是国内知名的历史学家。他总结说,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迁徙和联姻,外地、外省、外国人的加入以及闽南人向外地、外省、外国的播迁,形成了闽南人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胡教授认为,闽南人的性格特征主要有:强悍拼搏,甚至敢于冒险犯禁;重商务实,讲求实利、讲究实际,既有获取高额利润的愿望和要求,又有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包容和合,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开放性和“海纳百川”的胸怀。而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里,方能孕育出闽商这朵历百年风雨依然盛开不败的鲜花。

不过,胡教授也分析说,物极必反,闽南人强悍拼搏的精神走到极端就是目无法纪和胡作非为,重商务实走到极端就是唯利是图和市侩哲学,包容和合走到极端就是不讲原则和目光短浅,因此,闽南人性格特征又有目光不够远大,集体观念不强,法制观念较弱等弱点。

华侨大学的陈少牧先生也提出,在闽南文化辐射的区域内,面子心理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撑门面”的事情随处可见。这其中,有些是礼节礼仪和规则的需要,但更多的是人为的浪费和造假。这些缺点,对闽商的健康发展和闽商自我人格的塑造,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

闽南人性格创造宝岛辉煌

正如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所强调,福建和台湾有着“五缘”,存在深厚的历史渊源。当年众多福建人尤其是闽南人东渡台湾,在宝岛上打拼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台商,亦可说是广义上的闽商。闽南文化和闽商精神,同样是他们的文化血脉。

台湾知名人士、台商服务总会总会长廖正豪先生表示,当年的移民发扬闽南人的性格,筚路蓝缕,方把台湾建设成一个“宝岛”。做好闽南文化的传承、接受、整理、再出发,对台湾和台商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闽南经济学是研究和提倡闽南学的重要分支

台商的发展离不开闽南文化的哺育,但相辅相成的是,台商和台湾经济发展的成就也为闽南文化和闽商精神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意的启迪。台湾知名人士魏萼先生指出,台湾闽南文化是闽南文化圈中的重要成员,但台湾的闽南文化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因而经济发展的生命力特别强。它从本土文化出发,趋向于全球化价值观接轨,也从国情出发趋向于国际的理想接轨,因此它的市场经济本能特别发达。

闽台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 闽台文化;文化认同;发展对策

一、闽台文化认同

闽台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展现着闽台人民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密切关系。闽台现存的民间信仰、语言文化、民情风俗,宗亲活动等,无不展现着闽台文化的高度认同。

1、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文化构成了闽台文化的独特现象。台湾民间供奉的神祗,大部分与福建地方神相似。据统计,台湾除了中国传统神明外,诸如天上圣母、保生大帝等,都是泉漳民间供奉的神明。

以妈祖信仰为例。妈祖传入台湾后,位居台湾民间信仰之首,祀奉妈祖的天妃庙“无市肆无之,几合闽、粤为一家焉”。在妈祖诞辰前后,台湾民间常举行盛大的“迎神”、“游神”活动,许多妈祖庙都先举行“回娘家”进香、请火并过炉,再回本地庙中举行诞辰庆典,固有“三月疯妈祖”之说。20世纪80年代后,海峡两岸的“三通”呼声高涨,许多妈祖信众不顾当局禁令,通过各种渠道前往湄洲祖庙进香。当局放宽禁令后,“妈祖热”更是席卷全岛。20世纪90年代后,台湾信众更是络绎不绝到福建祖庙进香,数量成倍增加。

台湾学者张殉认为:“‘湄州进香’因此不只是表面的往湄州一地,向‘妈祖’瞻礼,而更可说台湾汉人对祖先所来自的乡土及文化的回归与瞻仰。”[1] “对妈祖崇奉不单是信仰问题,也是在妈祖身上寄托着深厚的源远流长的民族感情。”[2]在某种意义上,妈祖已成为台湾同胞对故土思念的象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在妈祖信众的带动下,台湾其他信众各捧着所信奉的神灵到闽祖庙谒祖。台湾民俗信仰文化对福建民俗信仰文化的认同,即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随着闽台民间信仰的不断往来,这种文化认同感将进一步增强。

2、语言文化

闽南话是闽台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台湾闽南方言被称为“台湾话”,是台湾岛内的主要语言。台湾闽南话和福建闽南话几乎没有差别,其语音系统声母都是15个,声调7种,不论是泉州腔或是漳州腔,所有的韵母都没有超出福建闽南话已有的范围。[3]

长期以来,台湾人民努力保存并传承闽南方言,重要原因之一是闽台文化富有强烈的乡族故土观念。许多从闽南地区迁入台湾或东南亚的姓氏家族,总要顽强地保留自己的母语,这些移民的子孙在语言中始终保存着祖籍地的俚俗语汇和本土乡音。这种力量主要是来自对故土乡情的眷恋,对祖先的爱戴以及对祖先所创造的文化的自豪感。同时,共同的方言也有助于移民们沟通情感,团结互助,甚至身份认同。

如今台湾人仍广泛使用闽南方言,实质是通过这种特殊媒介来承认祖籍、记载故土情思。有一句闽南俗语说:“宁卖厅(屋),不变声(乡音)”。闽南传统文化通过方言、谚语、歌谣融入血液,织就与家园故土千丝万缕的联系。闽南方言承载着闽台人民创造的社会文化,体现了闽台人民共同的价值观,体现了闽台文化的认同。

3、民情风俗

台湾的民情风俗也与福建极为相似,尤其与闽南民俗最相近,如生产习俗、生活习俗、婚丧喜庆习俗、衣食住行习俗等。

如台湾的商业习俗就带有浓厚的闽南地方特征,店主俗称“头家”,被雇佣者称为“伙计”,薪金称为“辛苦钱”。与闽南商人一样,台湾商人也拜关公、财神、天神、妈祖以求平安发财,并利用节令进行祭祀活动,如二月初二敬拜福德正神,让佣工食酒肉,俗称“做头牙”;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各商家铺户备牲礼供神,俗称“做尾牙”等。台湾的其他的岁时节庆,如除夕“围炉”、新正贺岁、元宵闹花灯、清明扫墓祭祖、端午插艾和赛龙舟、七月乞巧“普渡”、八月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冬至做“亚岁”等,也与福建近似。

随着年代的更替,福建人在台湾已形成与故乡相同的地域性民俗风情。闽台共有的民情风俗保存着大量的中原古风,在一定程度体现了闽台文化之间的亲缘性,也是对闽台文化的认同。

4、宗亲活动

宗亲文化以血缘、姓氏为传承,是闽台人民进行交流的重要精神纽带。闽台各种宗亲活动,以祭祖认宗和修谱续世为核心,聚合了流散世界各地的同族共姓,把对祖根与本土的双重文化认同合二为一。在台湾的居住地多沿用家乡地名,如安平镇、东山乡、泉州厝、同安村、安溪寮、福安里等。有学者统计,台湾地名用福建故乡地名的至少有91个。[4]沿用家乡地名寄托着移民对祖居地的眷恋,更是让后代子孙保持对祖居地的认同意识。

移民们还经常回祖籍修墓祭祖,翻盖祠堂、续修族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修谱是不忘本的表现。两岸族人共修族谱,不仅是维护血缘纽带关系的一种需要,更是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外在反映。“其水源木本之念,实相传勿替”,这种民族文化认同的观念代代相沿,逐渐沉淀为强烈的寻根意识。

闽台文化具有同质性。闽台文化的认同,远非上述的语言文化、民间信仰、风情民俗,宗亲活动,还包括闽台在姓氏、学术、衣着、礼仪以及民间艺术等方面。闽台文化也存在差异,如政治制度差异等,但这并不能影响闽台文化内在的同质性。闽台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无论怎样的阻隔,都挡不住文化上的皈依和亲和。

二、闽台文化发展对策

闽台文化脐带的连结是真实的,也是永久的。发展闽台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进一步研究保护发展闽台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与沟通,重建两岸文化认同。

1、政府方面

发展闽台文化交流。政府要发挥闽台文化主的体作用:首先,政府应成立一个专门的闽台文化交流组织机构,组织领导闽台文化交流工作。其次,政府应积极建立一个长效的闽台文化管理机制,做好文化交流每一个环节的策划与控制的规范性,保证闽台文化交流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顺利实施。最后,政府应积极成立一个合法的闽台文化交流基金会,为闽台文化交流提供经费保障,增强闽台文化交流的层次和规模。

2、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传承

关于闽台文化资源的整合,首先,要整合闽台文化资源,建立大文化的发展格局。其次,要整合文化优势力量,提升文化的规模化与品牌化。最后,要创新闽台文化双向交流平台,建立文化交流品牌。不断开拓创新闽台文化交流平台,探寻多渠道,建立品牌,扩大闽台文化交流的影响度和效应度。

关于文化资源的保护及传承,首先要组织力量做好闽台文化资源的普查、收集与整理,抢救濒临失传的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祖祠、祖墓、民间信仰场所等实物文化遗产进行及时的保护和修复。其次要建设好文化传承队伍,对民间艺人进行表彰奖励,授予称号,防止人才流失、文化断层。同时,要做好下一代的文化教育工作,为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培养补充新生力量。

3、民间交流

民间文化交流是闽台文化交流的推动力。首先,以政府主导,培育各类对台民间团体的建立,如各种的联谊会、商会、交流协会等,广泛地发动各种社会力量投入到对台文化交流中。其次,加强各类对台民间团体的合作,在更多领域以更多形式开展闽台交流,增进闽台一家的共识,促进两地的融合。最后,鼓励两地各种社团组织的协作。鼓励和支持涉台民间团体与台湾各民间社团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开展政策协调、信息交流、资金筹措、市场开拓等中介、服务功能,并建立长期对流机制,积极开创福建对台文化交流的新局面。

【注 释】

[1] 陈晖莉.传承、变异与发展-台湾社会传统宗教文化的现代性转向[J].东南学术,2009(3) 163.

[2] 高梁.海峡女神一妈祖[J].华侨世界,1986(2) 3.

闽台文化论文篇5

【关键词】闽台区域;节庆旅游;协作体系

一、绪论

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在中国旅游产业转型时期,旅游与节庆的“跨界”结合新业态,已成为促进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旅游产业优化升级的典型案例。节庆旅游是以某种具有鲜明主题的公众性庆典活动作为旅游吸引物而开发出来的一种现代新型旅游产品。旅游节庆让旅游目的地更具吸引力,让旅游产品更具特色,让旅游体验更加丰富,让旅游者更直观地了解异地文化。节庆旅游可以说是在节庆基础上的一个创新,效果明显。近年来,福建联合台湾民间旅游机构共同举办了妈祖、关帝、客家、闽南文化、保生大帝、开漳圣王文化等旅游节庆活动,扩大了八闽文化对台湾民众的影响力[1]。新形势下的闽台旅游合作是福建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闽台区域节庆旅游的协作开发必将带动闽台旅游合作的突破进展。

二、闽台区域节庆旅游协作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提升闽台旅游区域竞争力的发展需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旅游业进入了区域竞争阶段。闽台处于长三角和珠三角旅游区的夹缝中,二者早已打响了各自的旅游品牌。闽台旅游区的建设虽然有着两地长期的合作基础,仍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闽台旅游合作的优势在于传统文化的同根同源,同属独特的闽南文化区,文化的整合有极大空间可操作。然而传统文化旅游产品表现形式单一,无法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体验需求,闽台旅游区急需寻找新的增长极,努力打响海峡旅游区的独特品牌,增加区域旅游业的竞争力[2]。“两岸三通”后的两地旅游业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闽台应积极推进旅游合作,对接已有的品牌资源优势,整合两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在传统文化保留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加快闽台旅游产品结构升级,由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发展,观光旅游产品向参与性和互动性产品等转变。在发展背景下,承载文化的节庆旅游优势凸显,以节庆推动闽台区域旅游合作,以区域旅游合作促进旅游节庆的开发,打造独特的区域节庆品牌,进而提升闽台旅游区域竞争力。

(二)应对闽台旅游市场拓展的战略需要

应对“三通”直航,福建要寻求向外发展就是对台,台湾属于海岛型经济,岛内有限的旅游资源和空间,旅游市场的发展要求其放眼全球市场,特别是与之同根同源的海峡西岸,通过整合大陆的旅游资源进行分工和合作,为台湾旅游业优化升级开辟一条出路。闽台旅游市场的拓展除了要求较有影响的景区景点实现全面对接外,以节庆项目引领旅游市场发展是闽台旅游业发展和拓展的出路之一。闽台两地的旅游有着长期的合作基础,但以往的旅游形式、内容较为单一,主要是“寻根祭祖”的探亲旅游。随着旅游合作的不断深入,闽台两地的旅游形式已逐渐从单一的探亲旅游,不断向观光、商务、交流等多方向发展,然而游客将需要更多主题鲜明、富有创意的互动体验旅游项目。福建“妈祖文化旅游节”、“海峡两岸关帝文化旅游节”以及“福建古田陈靖姑文化旅游节”等旅游节庆的成功举办带动了众多的游客,在海峡两岸影响都很大。在闽台旅游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和节庆的发展需求相得益彰,只要合力协作,必将开辟出一片前所未有的旅游市场的新局面[3]。

三、闽台区域节庆旅游协作体系构建的基础分析

(一)闽台节庆旅游协作开发的区位分析

海峡两岸一衣带水,闽台相距不足250海里,两地高速船舶约3个小时,普通船舶6~7个小时即可到达。从福州长乐机场、厦门高崎机场若取直线飞航台北、高雄仅需30分钟。随着“两岸三通”的不断实现,闽台间交通往来将更加便利,可以满足旅游节庆的短时间集聚要求,并且闽台文化资源一般都位于历史上和现代交通要道,区位上有着向大规模、高水平的区域节庆品牌开发的潜力。仅以福建而言,“妈祖文化旅游节”、“海峡两岸关帝文化旅游节”以及“海沧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三大旅游节庆资源都位于福建沿海一带,无论是在点上还是线上都具有较大的节庆旅游协作开发优势。

(二)闽台区域节庆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分析

闽台两地的节庆文化旅游资源相当富饶,特别是一些还比较传统的地区,发展民间节庆文化旅游,得天独厚,因此,把节庆文化资源转化为促进旅游经济是很有前途必要。福建的各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不管是民俗节庆、传统节庆、祭祀节庆、还是社交节庆,都有极强的吸引力。闽台区域节庆旅游协作开发不只是两地政府主导和社会团体的组织参与,必须进行科学严密地论证,节庆旅游资源应具备可能性与可行性,否则缺乏可操作性,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旅游资源上的相似性或互补性是构建区域旅游协作体系的前提条件。闽台两地文化有着同根同源的优势基础,节庆旅游资源在类型上有较强的相似性,相似的旅游资源使得闽台区域节庆旅游协作可以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从而在市场竞争中携手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其次,基于闽台不同的现代经济文化格局,不

同的市场运作模式,现代节庆旅游资源的协作开发上有极强的互补性。

四、闽台两地节庆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闽台两地节庆旅游协作开发格局尚未形成,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把节庆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而且以闽、台各自开发为主,闽台统筹规划、联合开发的格局尚未形成。从表1中可以看出,两地的旅游传统节庆文化资源相似度极高,具有极大的整合潜力。并且,基于两地不同的现代文化发展格局基础上开发的现代旅游节庆活动,具有极大的互补性,闽台两地的节庆旅游协作开发亟待展开。

五、闽台区域节庆旅游协作体系构建的模式探讨

(一)资源要素整合化模式

1.资源品牌对接

闽台区域节庆旅游开发时,区域内的相似资源可以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大节庆系统”。在对闽台区域的节庆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寻找闽台两地的共同节庆文化,根据共同的文化资源整合分散的节庆活动;二是要理清脉络层次,深度挖掘节庆资源。分清资源整合后的节庆产品层次结构,优选出闽台区域主打品牌[4]。在整合的过程中,首先对闽台两地现有的节庆旅游品牌实现对接,比如福建的“妈祖文化节”和台湾的妈祖祭祖活动都已有一定的知名度,打造出区域性的妈祖文化节庆品牌,继而推广成国际性的区域品牌,其次是对可开发的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有利于提升资源利用水平,和区域节庆品牌的竞争力。

2.组织人员互派

区域旅游合作说到底还是人的合作,要实现闽台区域节庆活动人员的完全自由流动是不容易的。节庆旅游活动组织的特性决定了区域内部的主体无法由单一方面来实现,需要社会各界和区域间政府组织的协作。闽台区域的互动在这方面存在着一个无法进入的问题,导致区域之间人员不能顺畅流动,这样会影响到闽台节庆旅游实现长久协作的发展,影响到节庆旅游经济优势的整合,最终延缓合作目标的实现。因此,应建立人员合作交流机制,为实现优秀组织人员资源共享、流动合作提供支持和保障,通过组织人员的互动互派互相学习带动闽台两区域内各种与节庆旅游相关的资源、要素的整合。

3.交通系统整合

交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区域协作的进程,区域协作的第一条件是区域之间的交通系统实现整合,改变区域间因交通因素制约而带来的协调发展难度大的问题。“两岸三通”的不断突破为闽台两地交通整合的实现带来希望,“三通”后将节省大量的交通中转费用和时间,两地之间的交流将更加活络,在这样的历史转折时期,闽台两地的节庆旅游协作也将更加顺畅,节庆活动的规模也将越来越大。节庆旅游短时间集聚的特性要求交通的便利和可达性,虽然近年来福建省的交通建设有了很大改善,但旅游节庆基础设施不齐全和交通不便状况依然存在。“行大于游”的矛盾成为发展协作最大障碍,为此闽台协作区应统一协调,积极争取推进两岸三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要加快福建公路的改造升级,提升交通等级。同时加强协作区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硬件设施的建设,增强游人的体验满足感。

(二)组织管理共同化模式

闽台两地节庆旅游的组织和管理实施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参与的人数多、管理难度大,一些地方在组织节庆活动时由于无序管理最终失败。节庆旅游组织管理的主导者应该是地方政府,协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利益冲突,为了更好地协调关系、分配利益,促进闽台节庆旅游协作的健康发展,必须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才能保证有效运转。因此,需要两地组织者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建立制度化的多层次组织机构、有效的区域旅游利益分享机制。两地联合举办的节庆活动都应建立完善的组织运行机构,可以成立区域节庆旅游合作领导小组,由国家旅游局牵头,福建省和台湾地区协商签订共同发展协议,成立节庆旅游合作领导小组,通过制定有关政策,为闽台区域节庆旅游协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5]。保证活动的规范运作和实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两地协作的活动管理、服务流程,为各项节庆活动提供了高效快捷、细致周到的服务。宣传、公安、消防、城管、卫生、交通、接待等部门都健全了联动机制,随着闽台节庆市场的不断规范,两地的旅游业发展合力也将逐步增强。

(三)市场运作协助化模式

由于节庆旅游的市场化运作是一个新生事物,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规则,很可能出现运作上的弊端。旅游节庆市场化经历的运行时间不长,由于体制、政策上的原因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经营,因此,如何协助开展闽台区域节庆旅游市场化运作是两地政府的首要责任。旅游节庆活动的筹备过程繁琐,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政府独自承办不仅影响正常的行政管理工作,还难以很好满足市场需求,不利于节庆旅游的长期发展。因此,两地政府应相互协助开展市场化运作,在相互协助能力范围之外的部分可以在主办方政府的带动下进行招标,充分发挥市场智慧,使其更好的挖掘节庆资源,从主导变成引导、协调和监督,具体的策划和操作逐步交由市场去完成,由相关企业承担,交由专门的部门和专业人士运营。

(四)品牌营销协同化模式

节庆旅游产品的协作营销是闽台两地品牌形象提升的良机,闽台共同举办的节庆活动需要两地开展联合营销。要开展跨区域的、跨省的,组合广泛的旅游产品在旅游者进行选择时更能受到青睐,这是开展联合营销的基础。然而区域内部在目标、对象、策略和时间安排上的相互重叠,导致其达不到资源配置的最合理利用,也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区域性品牌形象,因此需要从几个方面实现协同营销。

1.要实现闽台两地之间的协同营销。区域节庆旅游举办的主体城市和协作城市如何协同营销,如何协同主办城市和周边地区的营销,如何协同区域内的旅游景区一起营销成为闽台节庆品牌营销的最关键的问题。

2.要实现政府和企业的协同营销。由于闽台两地的经济体制不同,政府的作用方式也不同。并且在节庆旅游举办的期间,随着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大量流动必然会带给投资企业市场波动,因此,两地政府应在政策制定、信息方面增强企业的营销信心,同时政府部门还应该协同节庆活动的赞助企业营销,扩展同活动赞助商的合作。

(五)保障机制协调化模式

协作开发闽台区域节庆旅游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政府投资、政府引导性投资资金有限,依靠市场建立多元化投资保障机制成为必然。闽台两地应共同建立节庆经济运行保障制度,降低节庆经济成本风险。同时要求两地按照“共赢”的原则建立经济运行保障制度,协调利益,并以此减少因为制度障碍而带来的成本。节庆旅游的长久发展保障来自市场的多元化投资体制而非单方面的政府经济支持,台湾投资企业的支持能为闽台节庆旅游协作开发带来资金保障。节庆活动的投资企业冠名与赞助的目的是宣传自己,因此,作为节庆的组织者要考虑旅游节庆和企业的整体效益,而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量,企业的经济利益和旅游节庆的经济效益具有联动性,要协助企业设计好宣传的途径,让企业融入到旅游节庆的活动组织中来,共同打造品牌效应。并且发挥媒体、网络的作用,使节庆活动的经济运行和投资企业的长久经济效益在降低成本风险的机制下得到最大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爽.浅谈闽台民间信仰文化与旅游开发[J].亚太经济,2003,(4):84-85.

[2]徐心希.闽台民间信仰的功利主义特点探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112-118.

[3] 秦宝华,翁之光,加强闽台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措施[J].两岸交流,2000,(3):44-45.

[4] 袁书琪,郑耀星,等.论闽台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对促进祖国统一的作用[J].亚太经济,2003,(3)∶73-74.

[5] 袁书琪.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战略研究[J].亚太经济,2003,(3)∶69-72.

[6]张慰冰.合作开发环太湖旅游圈探求区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1997(4):42-44.

闽台文化论文篇6

根据福建作为海峡西岸主体的优势,其和谐文化的构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作为中国文化的亚文化圈,福建是个相对独立的历史文化单位和类型,是灿烂的中国文化在实践时空中的一个代表性区域。因此,文化和谐必须实现福建“小文化”与整个中国“大文化”的和谐。第二,文化是一种历史过程的积淀,它与特定区域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因缘关系。在地理生态环境上,福建特殊的山海相随的自然环境造成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历史文化传承方面,福建文化的形成不是一个单一体,而是一个复合体,具有文化的多元性特点。从这两方面上看,必须实现福建文化内部的和谐。第三,福建是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的独特优势的地域。因此,在和谐文化的建设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构建闽台和谐的文化共同体。

立足全局,实现海峡西岸“小文化”与中华“大文化”的和谐

1.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认为“闽”是自古以来就在中华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族类。中华文化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又明,是一个文化多元共同体。其不朽的生命力来源于它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与对民间区域文化的包容。这两种能力既保持了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明对话、交流的平等地位,同时也确保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没有了个性纷呈的、鲜活的、有时甚至是粗糙的民间区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必将是无源之水。闽文化就是中华文化中极具个性的区域文化。早在远古时期,闽文化就以“闽在海中”的区域特色进入中华文化的源头。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闽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实现了全球文化格局中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同时,由于闽文化在海外华人、台湾人民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其海洋文化的特性,如何构建和谐的闽文化,必将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2.在统一创新中实现“大”“小”文化的和谐

一方面,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文化统一体,大一统的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心目中。中国历史上尽管多次出现过政治纷乱的局面,有过南北政权的对立,有过地方政权的割据,但是,不久就又归于统一。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大势,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维系统一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之根。可见,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有机部分,闽文化无论如何发展都要统一于这个中心。另一方面,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是,由于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的又化存在差异。中国各地的地域文化富有特色,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形式多样,为中国文化增添了绚丽多姿的风采。因而,闽文化要充分发挥本区域的文化优势,以区域化、多样化、个性化为一体,增强区域文化活力和竞争力,共建海峡西岸文化“核心圈”,促进闽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协调发展。

立足整体,实现闽文化的区域内部和谐

1.文化的多竞性和不协调性,造成了闽文化内部的不和谐

福建文化在源流上是多元性的,在现状布局上则呈碎状割据的状态。从源流上看,福建文化的形成与闽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台湾文化的交融、邻域文化的渗透等诸因素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现状上,福建文化在布局上呈碎状割据的状态,如闽中三山文化、莆仙文化、闽西客家文化、闽南海洋文化等等,它们彼此之间呈相对独立且平行并存的状态,尽管在相互交融上有逐渐加强的现象,但彼此的地域文化距离仍是十分明显的,并且谁都无法占据绝对优势的主导地位。这些不同层次的文化成分在福建文化这个动态系统中其同构造了多向度的文化力,但是从整体上制约了福建的文化发展。

同时,福建文化在整体上呈现不协调性,一方面,福建地处边远,与内地的交通不发达,地理条件比较封闭,在历史上长期是个远离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区域。与此相对应,海洋商业文化则往往以动态和开放为特征。自宋以后,福建人口迅速增长,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中,向内陆延伸困难,人稠地狭的矛盾使许多人无可耕之田,只能转向大海谋求发展。山海相随的地理环境迫使人们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就使得福建的文化呈现既封闭又开放的不协调的文化状态。福建的文化建设近年来并没有太大突破,也无法从一个宏观的角度上进行把握。因而,要实现又化内部的和谐,就要从整体上加以整合,在文化发展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

2.整合文化资源,打造区域文化品牌

前面提到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福建文化一直较为零散,再加上闽西北和闽东南发展的不协调,整个区域内部文化呈现不和谐的状态。因此,通过整合的系统的功能是大于各个独立单位功能的总和。有必要将福建文化资源和建设现状作一个合乎逻辑的梳理。福建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与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惊人的奶合。福建西北部向东南部延伸是陆地向海洋的进军,西北部的山脉与溪流是东南部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福建文化的发展,正是以西北部作为中原文化与福建本土文化的交汇处,不仅使中原文化牢牢地扎下了根,而且在文化的最高层面,即思想上超越中原文化,出现了以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有超越中原文化的西北部文化向东南部侵润,使福建东南部文化发展有了十分优越的古代文化历史积淀,就像涓涓流水汇入大江大河。福建东南部文化发展随历史进程在近代处于最佳发展机遇,国门被动打开,江河与大海的拥抱,使中原文化与海外文化、陆地文明与海洋文明融合,出现了“晚清人物数候官”的局面,出现了无数彪炳史册的历史文化名人,如林则徐、严复等等。福建南部最接近海洋,最靠近台湾,厦门则置身于大海之中,现代化进程最快,形成又一新的文化类型。因此,根据福建文化的时空发展,可以把福建文化整合为三大品牌:(1)闽西北树朱子文化品牌,辅以武夷自然风光,客家土楼文化;(2)闽中树林则徐、严复文化品牌,辅以福州文化名城,船政文化,

(3)闽东南树闽台交往文化品牌,辅以闽南文化、厦门经济特区。这三大品牌全国独特、绝对先进、规模宏大:不仅在全国,而且在世界,都影响巨大。这样,不仅打出了福建的文化品牌。而且也充分实现了福建文化的内部和谐。

立足开放,实现闽台文化的和谐

1.闽台文化自古一体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位于海峡的西岸。两地史缘久:血缘亲、语缘通、神缘同,正是闽台文化的这种多缘性使得闽台人民血肉相连、亲如一家人。从史缘久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福建境内的闽越族就已经东渡台湾,而到了宋元时代,福建就开始与台湾进行贸易往来,并有福建移民到台湾定居,明代闽、台文化来往更加密切,尤其是郑成功后,大量闽人移居台湾,带去福建的语言、风俗,在清朝,台湾曾归属福建省管辖。从血缘亲来看,台湾人的祖先绝大多数都是从福建泉州、漳州、汀州,还有粤东一带过来的,现在台湾同胞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祖籍地都在福建,尤其是闽南地区,闽台的血缘关系可谓是同宗同祖。从语缘通来看,现在台湾岛内所讲、所称的“台语”其实就是我们福建的闽南话,大量闽南人移居到台湾后,闽南话就逐渐成为台湾岛内的主要语言。300多年来闽南话始终是台湾岛内以及台湾与中国大陆、东南亚国家交往的极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从神缘同来看,台湾同胞与福建民众有着众多共同的民间信仰,今天大多数台胞信奉的妈祖女神、保生大帝、开漳圣王,全部来自福建。可以说史缘和地缘是闽台文化的根,血缘和语缘是闽台文化的干,神缘是闽台文化的枝,正因此闽台文化自古一体、闽台人民自古一家亲,台湾与福建、与祖国大陆有着永远割不断的纽带、永远挥不去的情缘。

2.多方位、多层次开辟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渠道,促进文化共荣

闽台文化论文篇7

[关键词] 海西城市化 乡土景观 传承 应用

0 引言

所谓乡土景观,是指在山坳和平地以及低洼处等可以耕作的地方,农民用自己的双手,灵活地掌握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情况,巧妙地应用地形、水利条件,精心构筑的自然景观。闽台乡土景观研究针对闽台区域,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它涵盖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学、地理学、文化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学科专业知识,是一个较新的课题。西方有关乡土景观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40~50年代,它是建筑学和考古学携手并进的产物。主要集中在乡土景观演变与评价、乡土文化遗产及实物的保护、乡土景观实践应用等方面。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乡土景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引起了有关学者的研究注意。目前对该课题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乡土景观研究、闽台乡土景观研究、实践应用研究等方面。国内很多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也参与到地方乡土景观保护和利用的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先进的设计师和优秀的设计作品,如由俞孔坚先生主持设计的广东中山歧江公园、昌都镇步行街设计;建筑师王澍主持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校园景观设计。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与此同时,我们的城市却在快速城市化中失去了城市的记忆与地域文脉特色。随着福建省《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以及国务院最近批复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相继实施,海西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必将加速,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将不可避免,这必将导致闽台地区乡土景观特色在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快速流失。如何保护、传承闽台乡土景观特色已经成为海西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迫在眉睫的重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本研究试图从景观视角研究海峡西岸城市化进程,并以乡土景观为切入点探索海西城市化进程中地域文脉传承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从景观视角研究闽台乡土景观特色在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增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极具前瞻性和现实意义的。福建和台湾距离较近,气候略同,可发挥地缘的影响力,借助风俗、信仰、文化、语言的渊源拉近两岸民众的距离,台湾民众前往福建时,无形之中产生自然的归属感,加上优惠利多的诱因,与台湾民众强化更紧密的联系[1]。对闽台乡土景观文化的系统研究,可以促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同时有利于增强两岸同根同源的地域文化的向心凝聚力。

2 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主要内容

⑴ 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闽台乡土景观特色的传承与应用研究概述。

⑵ 乡土景观传承与应用对城镇特色建构的成功案例研究。

⑶ 闽台乡土景观特色的综合构成研究(如结合乡土景观建筑、构造、材料、工艺、细部等进行分类研究与分析)。

⑷ 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闽台乡土景观与城镇特色理论建构体系研究。

⑸ 研究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闽台乡土景观在城镇特色建构中的传承与应用,并试图建立在海西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操作的方法、程序,从发行乡土景观的指导性手册直至建立相关的建设规范。

2.2 研究基本思路

⑴ 先进行相关理论资料收集、整理。

⑵ 对闽台乡土景观进行实地调研、考察,以形成初步的调研成果。

⑶ 最后以考察、调研成果为基础,结合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分析。

2.3 研究方法

理论结合实践,本研究综合运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以及比较法、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用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实际案例进行闽台乡土景观传承与应用对于城镇特色建构的实践探索,在实践中检验和进一步发展、检验、提升所得出的成果。

2.4 研究的技术路线(见图1)

3 主要研究结论

在全球化进程日趋紧迫的今天,乡土景观特色正面临严峻的考验,海西在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同样也面临着乡土景观与城镇特色的快速丧失并日益趋同这一极为严重的形势,在海西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城市景观空间中,如果我们不能让闽台人民在海西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城市景观空间中感受到闽台文化的“根”与“源”,又何以能吸引台湾同胞在此长期生活、工作直至取得海峡西岸经济持续发展的巨大成绩?从乡土景观这个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领域切入城市特色研究应该说将能够填补国内城市特色研究的一大空白,为海西城市化进程和城镇地域文脉的传承作出重大贡献,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3.1 在海西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特色、风貌建设中引入景观学

试图在景观的宏观视野之下,以乡土景观特色的传承及应用作为切入点,从宏观至微观探索海峡西岸城市化进程中具有地域文脉特色的闽台乡土景观设计、管理、建设的有效途径。将城镇特色建设落实到实处,避免“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因经济快速发展而迅速消解城市特色的发展道路。

3.2以福建高校和福建省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依托,聘请国内一流景观学专家主持创建闽台乡土景观特色的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

闽台文化论文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0-08

2008年11月,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签署海峡两岸“三通”协议,海峡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全面启动,进入“三通”时代。

2009年5月6日,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发表,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定位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区域,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迈进 。在此历史背景下,闽台交流与合作日趋活跃,本文重点关注闽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诸多问题。

一、闽台职业院校领导交流

举办“海峡两岸职业院校校长论坛”。2007年12月04日,首届海峡两岸职业院校校长论坛在福州举行,来自海峡两岸107所职业院校的校长参加,围绕“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现状与前瞻”“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三个主题进行深入研讨。

据了解,近年来闽台教育交流频繁,2000年以来,来闽访问的台湾地区教育界人士近8000人次。2000年至2007年期间,福建省教育系统有600多批、1600多人次赴台讲学,开展合作交流、学术交流等活动。2007年,教育厅组织了三批职业教育代表团赴台访问 。高教院校领导交流先行先试,签署相关合作交流协议,带动闽台院校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等各对应团体进行沟通,进而交流与合作。

二、闽台职业院校学生交流

举办“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2002年开始举办,至今共举办12届,闽台职业院校学生较少参加,主要是普通高校学生参与。辩论赛的成功举办,促进两岸大学生的了解和沟通,增进友谊和感情。举办“海峡两岸大学生篮球赛”。海峡两岸大学生篮球赛创办于2006年,以篮球为载体,以运动为媒介,为两岸大学生加强沟通与交流建立了友谊的桥梁。闽台职业院校学生组队参加比赛,篮球比赛已成为两岸高校影响力较大的一项重要赛事,促进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促进两岸大学生思想、感情和文化交流,增进两岸大学生的互信、了解和友谊。

“学生辩论赛”“篮球赛”等闽台高教院校学生间的各种文艺、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促进闽台大学生之间,部分带队领导、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了解,使闽台各院校间从认识、相识到相知,部分院校间结成兄弟、姐妹院校,从而进一步深化交流与合作。

三、闽台职业院校科技和文化交流

邀请台湾地区专家来闽讲学。2013年8月,台湾兰阳技术学院院长林江龙教授等专家受邀到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讲学,福建职业院校选派教师赴台开展项目交流。2014年4月,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地区高职院校合作完成“闽台协作构件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建设,该项目获2014年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

独具闽台特色的茶文化交流。2014年11月,由天福集团与漳州科技学院联合主办的“天福杯海峡两岸名茶邀请赛”在漳州科技学院隆重举行,两岸500多位茶农欢聚一堂,赛茶、品茗、用餐、谈心、颁奖,穿插文娱演出,丰富多彩,庆祝新一届茶王的诞生 。

四、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交流合作

继续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涉及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2014年,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地区高职院校合作完成“闽台协作构件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对于高职教育的教学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闽台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交流合作刚起步,有待今后共同努力,主要原因是台湾地区严格控制大陆人在台就业,两岸职业资格证书无法通用,无法互认。

五、高职院校间人员交流合作

拓展交流渠道,建立长效的闽台高职院校交流互动机制。分期分批组织职业院校领导赴台访问,实地考察学习台湾地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教学和管理方法。邀请台湾地区职业院校领导、教师和研究人员到福建交流、讲学和开展科研,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会。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在此方面作出很大的努力,取得初步成效。自2011年以来,与台湾地区多所职业院校先后多次互派教师参观访问、交流学习。2014年1月,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地区高职院校合作编写教材,双方教师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针对教材编写内容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交流与合作,双方取长补短,强强联合,既促成教学内容的契合,又建构教学方法的互通机制。

六、闽台高职教育合作办学

探索闽台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模式。2009年,启动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研究闽台职业教育资源的互补性,引进台湾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闽台职业教育合作培养研究生项目,聘请台湾地区职业教育的知名教授、研究人员来福建高职院校担任研究生导师,讲授相关课程,共同指导学术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早在2009年,福建就有多所院校开展闽台合作办学项目。如闽江学院、武夷学院、福建工程学院、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等。本科学制4年,普遍采用“3+1”“2+2”模式,专科学制3年,采用“2+1”模式。学生前段在闽读书,后段在台读书,学分互认。这些合作项目比较成功,多年来一直实行,现在已经是新常态。

七、闽台高职教育学分、学历互认

2014年4月18日,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宣布新承认18所大陆地区高等教育机构的学历,目前承认名单已达129所。所承认学历的大学以综合大学为主,福建省53所高职院校均未在这129所承认学历的名单中。为进一步推动两岸教育领域的全面合作,2006年3月,大陆单方面宣布承认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核准的台湾地区高等学校的学历 。闽台高职教育学历互认处于单方面状态,闽承认台而台不承认闽。闽高职院校招收“2+1”学生,即前两年在闽就读,后一年在台就读,闽承认在台就读的学分,因而发放毕业证书。

八、台资企业在闽创办职业院校

2007年,台资企业天福集团出资人民币2.5亿元创办民办高校漳州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突出茶的特色,重点培养实用型的高等技术和管理人才。2012年3月经过教育部专家组检查后更名为漳州科技职业学院。2007年以来,职业学院作为两岸交流合作平台,为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做出重要的贡献。

闽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在以上八个方面已经取得进展,并且不断深化交流与合作,成为闽台职业教育院校新常态,成为闽台交流合作的亮点。陆生赴台就学自2009年开放以来,数量逐年增加。交流与合作重在往来,有往而无来,非礼也。台生赴陆就学亦由来已久,但是台生普遍选择知名度高的研究型学校,如厦门大学。然而,陆生赴台就学无法改善台湾地区高等教育资源过剩的状况,与台生赴陆就学一样,即使台当局未放开顶尖学校,陆生普遍选择竞争力较强的院校。近五年来,台湾地区竞争力较弱的高等院校出现招不到学生的问题,而且越来越严重,部分学院甚至整个系、整个专业停办,原因是招不到学生维持运营。

台湾地区高等教育资源过剩为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契机,台高校教师赴闽就业将成为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新的亮点。从整体来看,台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源过剩,福建省高职院校教师资源不足,台高校教师赴闽就业,闽台教育资源互补达到双赢的局面。但是,实际操作并不容易,存在诸多问题和实际困难。主要有:相当多的台湾地区高校教师对福建不了解,不愿意赴闽就业。福建省53所高职院校中,公办院校对台湾地区高校教师吸引力较大,但是由于事业单位编制问题,需要政府相关单位出台政策,用于招聘台湾地区高校教师。民办高职院校的待遇难以满足台湾地区高校教师的需求。

2009年,福建省教育厅启动闽台“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闽校与台企深度合作将成为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新的亮点。进一步覆盖福建省全部高职院校和大部分在闽台资企业,促进闽校与台企深度合作,福建省高职院校应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适应台资企业专业技术、管理人才本地化的需求。一方面,高职院校设立实践教学周,聘请台资企业技术人员来校讲课,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到台资企业参观、学习,由企业技术人员亲自指导。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两个环节与台资企业紧密合作,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这些过程同时使高职院校教师更新知识,掌握新的专业技能,提高教学和技术水平。

纵观闽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现状,政府政策支持,闽校台校积极推动,交流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不仅有深度,而且有广度,对全国来说,大部分政策是先行先试,具有带动效应。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应重点推动台高校教师赴闽就业,闽校与在闽台资企业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杨 辉.研究与比较: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谭世贵,华世佳,龙 腾.大力开展琼台高校合作 促进两岸教育文化交流[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5(1).

[3]李 红,林华东.福建地方本科院校与台湾高等教育交流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6).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