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8篇

时间:2023-04-01 10:07:42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篇1

纸张的耐久性取决于纤维素的性质,尽管纤维素在一定的条件如高温、高湿、酸、酶、氧化剂等下,可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但只要我们在档案保护过程中,注意排除发生两大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条件,就可以使纸质档案的寿命达到上百年甚至上千年。

电子文件的载体材料是磁性物质和光盘。聚酯底基是磁盘和磁带的支持体。聚酯底基具有易产生静电而吸引尘埃导致卷曲、易与磁粉脱离、伸长后不易恢复等缺点。粘和剂起着连接底基和磁粉的作用,它具有易热胀冷缩、磨损、脱落、粘连、生霉等缺点,直接影响信息再现。磁粉中的磁性氧化物颗粒的剩磁感应强度是记录和再现信息的决定因素,它极易受外磁场影响而导致退磁、消磁等。光盘是利用激光进行信息存取的,它呈圆盘状,由盘基、记录介质和保护层等部分组成。目前光盘常用的记录介质主要有碲、碲合金、硒、碳铝化合物以及一些在激光热效应作用下易产生物化性质变化的材料。这些材料不稳定、易氧化、易与碱溶液发生反应。与纸质档案载体相比,电子文件载体材料的寿命要短得多,一般仅为5—15年。

二、环境条件影响的差异

1、温湿度影响的差异。不适宜的温湿度对磁性载体、光盘和纸张均有影响。对纸张而言,高温高湿,可促进纸张发生水解-氧化反应,加速纸张内部不利化学成分对纸张的影响,也可使字迹材料发生扩散、洇化现象。而电子文件载体受温湿的影响方式截然不同。在温度过高或过低条件下,聚酯底基易膨胀或收缩变形,光盘载体中使用的塑料、铝和多碳材料也会弯曲变形,影响激光束精确定位和数据的读写。实验证明,保存纸质档案的标准温度为14℃—24℃,相对湿度为45%—60%,而保存电子文件的理想温度为16℃—20℃,相对湿度为40%±5%,可见,温湿度对电子文件和纸质档案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2、灰尘影响的差异。灰尘对纸张的危害主要是机械磨损纸张、使纸张发生粘结而形成“档案砖”、给纸张带来霉菌等。而灰尘对电子文件载体的损坏主要有物理损坏、化学损坏和生物损坏。物理损坏是指污染、划伤磁盘、磁带、光盘表面,造成记录信息的损毁;化学损坏是指灰尘中所含的化学成分会不同程度地引起磁盘、磁带、光盘载体腐蚀、降解等化学作用而毁坏,造成记录信息消失;生物损坏是指灰尘是霉菌孢子的传播者,也是霉菌的培养基、繁殖地,霉菌分泌的酶和有机酸会损坏磁性载体和光盘,使数据丢失。综上所述,灰尘均可以损坏纸张和电子文件载体。只是对纸张而言,即使灰尘已经对其产生实质性的损害,如磨损纸张、形成“档案砖”、产生色斑和霉斑等,也可通过修复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其所记录信息。而灰尘一旦对电子文件载体造成危害,载体上所记录的信息可能会局部丢失,在计算机系统上便无法读出原始信息,使电子文件失去保存价值。因此,防止灰尘对电子文件载体的危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电子文件形成和使用过程中,要采取严密的防灰尘措施。

3、外来磁场和机械震动影响的差异。磁场和机械震动对纸质档案无任何影响,而对电子文件的磁性载体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外来磁场作用于磁性载体,能使磁性涂层的剩磁发生消磁或磁化,造成信号失落或信噪比降低,破坏记录信息,影响读出效果。此外,强烈的机械震动也会影响磁性载体材料中磁分子的排列次序,造成剩磁衰减,从而破坏记录信号。因而要防止外磁场的影响,如远离强磁场,将磁性载体存放在有抗磁性的框架内或金属盒内等等,并避免强烈的机械震动。

4、光线和有害气体影响的差异。光线和有害气体对纸张的危害主要是促进纸张发生水解氧化反应,导致纸张强度的降低。而有害气体和光线特别是紫外线对电子文件的破坏力更大。有害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和氯气等具有酸性和氧化性,在一定条件下,腐蚀、破坏磁性载体和光盘,致使盘基带基老化、变质和磁粉脱落,使电子文件信息丢失。光线能使电子文件载体材料发生光氧化反应,使盘基带基老化,强度下降。同时,紫外线的能量足以破坏磁性载体的剩磁的稳定性,导致信号衰减,影响磁性记录信息的读写效果。

三、技术寿命的差异

纸质文件一旦形成,其制成材料——纸张、字迹材料、字迹三者永远结合在一起,它的寿命与其内部诸因素和保护环境条件有关。而电子文件的寿命不仅与其内部诸因素和保护环境条件有关,更与技术革新有关。因为电子文件是通过计算机将信息与载体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必须通过计算机才能识读。一旦技术过时,则载体上的信息就无法读出。技术过时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术革新,使旧的存贮技术消失。二是由于商业性的原因,使由单个厂家生产或销售的电子文件设备会由于厂家的破产或改变产品生产而很难找到配套产品。一般说来,大多数电子文件载体的预期寿命都超过了识读它的硬件和软件的技术期限,也就是说,技术过时对电子文件安全性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对于电子文件中数字化信息的长期存取而言,技术过时比载体损坏是更为严重的危害。针对技术过时,欧美国家在理论上提出三种解决办法:将阅读电子文件的设备与软件保存到某种技术博物馆中;在纸与缩微胶片上制作拷贝;将电子文件转换为尽可能中性格式的文档。这三种方法只能是在没有其它更好措施的情况下的暂时性办法,因为随着需要保存的电子文件数量的增大,这三种方法都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最近,信息专家提出了用标准化的方法,即用国际标准化组织用于连接开放系统的互连标准,使不同系统和不同软件的数据可以进行互换。这种方法不失为解决技术过时的新途径。

四、信息保护的差异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篇2

电子 文件以其载体和载体与信息结合方式的特殊性对传统档案保护 理论 造成很大的冲击,电子文件与传统纸质档案在保护技术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将是电子 时代 档案保护技术的新领域。 一、载体寿命的差异 纸张的耐久性取决于纤维素的性质,尽管纤维素在一定的条件如高温、高湿、酸、酶、氧化剂等下,可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但只要我们在档案保护过程中,注意排除发生两大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条件,就可以使纸质档案的寿命达到上百年甚至上千年。 电子文件的载体材料是磁性物质和光盘。聚酯底基是磁盘和磁带的支持体。聚酯底基具有易产生静电而吸引尘埃导致卷曲、易与磁粉脱离、伸长后不易恢复等缺点。粘和剂起着连接底基和磁粉的作用,它具有易热胀冷缩、磨损、脱落、粘连、生霉等缺点,直接 影响 信息再现。磁粉中的磁性氧化物颗粒的剩磁感应强度是记录和再现信息的决定因素,它极易受外磁场影响而导致退磁、消磁等。光盘是利用激光进行信息存取的,它呈圆盘状,由盘基、记录介质和保护层等部分组成。 目前 光盘常用的记录介质主要有碲、碲合金、硒、碳铝化合物以及一些在激光热效应作用下易产生物化性质变化的材料。这些材料不稳定、易氧化、易与碱溶液发生反应。与纸质档案载体相比,电子文件载体材料的寿命要短得多,一般仅为5—15年。 二、环境条件影响的差异 1、温湿度影响的差异。不适宜的温湿度对磁性载体、光盘和纸张均有影响。对纸张而言,高温高湿,可促进纸张发生水解-氧化反应,加速纸张内部不利化学成分对纸张的影响,也可使字迹材料发生扩散、洇化现象。而电子文件载体受温湿的影响方式截然不同。在温度过高或过低条件下,聚酯底基易膨胀或收缩变形,光盘载体中使用的塑料、铝和多碳材料也会弯曲变形,影响激光束精确定位和数据的读写。实验证明,保存纸质档案的标准温度为14℃— 24℃,相对湿度为45%— 60%,而保存电子文件的理想温度为16℃—20℃,相对湿度为40%±5%,可见,温湿度对电子文件和纸质档案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2、灰尘影响的差异。灰尘对纸张的危害主要是机械磨损纸张、使纸张发生粘结而形成“档案砖”、给纸张带来霉菌等。而灰尘对电子文件载体的损坏主要有物理损坏、化学损坏和生物损坏。物理损坏是指污染、划伤磁盘、磁带、光盘表面,造成记录信息的损毁;化学损坏是指灰尘中所含的化学成分会不同程度地引起磁盘、磁带、光盘载体腐蚀、降解等化学作用而毁坏,造成记录信息消失;生物损坏是指灰尘是霉菌孢子的传播者,也是霉菌的培养基、繁殖地,霉菌分泌的酶和有机酸会损坏磁性载体和光盘,使数据丢失。综上所述,灰尘均可以损坏纸张和电子文件载体。只是对纸张而言,即使灰尘已经对其产生实质性的损害,如磨损纸张、形成“档案砖”、产生色斑和霉斑等,也可通过修复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其所记录信息。而灰尘一旦对电子文件载体造成危害,载体上所记录的信息可能会局部丢失,在 计算 机系统上便无法读出原始信息,使电子文件失去保存价值。因此,防止灰尘对电子文件载体的危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电子文件形成和使用过程中,要采取严密的防灰尘措施。 3、外来磁场和机械震动影响的差异。磁场和机械震动对纸质档案无任何影响,而对电子文件的磁性载体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外来磁场作用于磁性载体,能使磁性涂层的剩磁发生消磁或磁化,造成信号失落或信噪比降低,破坏记录信息,影响读出效果。此外,强烈的机械震动也会影响磁性载体材料中磁分子的排列次序,造成剩磁衰减,从而破坏记录信号。因而要防止外磁场的影响,如远离强磁场,将磁性载体存放在有抗磁性的框架内或金属盒内等等,并避免强烈的机械震动。 4、光线和有害气体影响的差异。光线和有害气体对纸张的危害主要是促进纸张发生水解氧化反应,导致纸张强度的降低。而有害气体和光线特别是紫外线对电子文件的破坏力更大。有害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和氯气等具有酸性和氧化性,在一定条件下,腐蚀、破坏磁性载体和光盘,致使盘基带基老化、变质和磁粉脱落,使电子文件信息丢失。光线能使电子文件载体材料发生光氧化反应,使盘基带基老化,强度下降。同时,紫外线的能量足以破坏磁性载体的剩磁的稳定性,导致信号衰减,影响磁性记录信息的读写效果。 三、技术寿命的差异 纸质文件一旦形成,其制成材料——纸张、字迹材料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电子档案;档案保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2

我国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经过20年发展逐渐稳定、成熟,为了全面了解几十年以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领域的研究情况,笔者对1994-2013年间发表在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上的有关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以期对我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现状有一宏观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考。

一、数据来源

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是探索数字信息的完整,安全、可靠的技术手段和法规体系的学科,其目的是保持数字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长期可读性。某学科(或专业、或专题)的核心期刊,是指该学科所涉及的期刊中,刊载论文较多(信息量较大的),论文学术水平较高的,并能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本学科前沿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的,较受学科读者重视的期刊。对于整个期刊出版业来说,核心期刊具有示范作用。研究核心期刊对于发展科学事业、推动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1994-2013年间发表在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按核心期刊表分类的中文核心期刊涉及到档案事业类的有9种核心期刊,即《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兰台世界》、《山西档案》、《档案管理》、《中国档案》、《北京档案》、《档案与建设》、《浙江档案》;以及涉及到非档案事业类的其他10种核心期刊,即《档案》、《湖北档案》、《计算机工程与设计》、《农机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水利水电技术》、《思想战线》、《四川档案》、《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市场》上的有关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借助电子查询,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以主题为检索方式,以“电子档案”、“保护”、“修复”为主要检索词,精确匹配,统计了1994-2013年中国知网的19种核心刊物上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这些论文是本文分析的依据。近二十年来,中国知网19种核心期刊共发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学术论文108篇。

二、统计分析

1.研究发展历程分析

1994-2013年20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的逐年统计结果表明,年度论文数有较大的波动,见图1。波动曲线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表明了这一阶段我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1]。

第一阶段:从1994到1996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酝酿和产生,是学科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除《湖北档案》外,其它核心期刊尚未涉及电子档案保护或者电子档案修复相关研究,包括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在内的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队伍也很小,因此,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为数不多。

第二阶段:从1997年至2002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经过90年代中的低谷期后,步入了平稳发展阶段。图1表明,自1997年始,相关核心期刊刊载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论文持续增多,在这一阶段,年均3.5篇。这表明,1997年后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已明显超过90年代中的研究力度,呈现出一种平稳的发展态势。

第三阶段:从2003年初到2013年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第二阶段的研究水平的基础上发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并在2012年形成了一个高峰。图1的曲线表明,从2003年到2013年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一直持续稳定地增长,在近几年达到了顶峰。统计表明,从2003年到2013年,年均7.8篇,比前一阶段年均增加论文4.3篇,是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繁荣时期,近几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研究达到了高潮。

2.核心作者分析

从本文统计的108篇论文的作者组成来看,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逐渐形成了一支由大学教师、档案局档案保护工作者、研究所档案科研人员等组成的研究力量。几十年以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之所以硕果累累,与他们的辛勤耕耘密不可分。在这个不断壮大的研究队伍中,以辽宁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学术骨干是这个队伍的核心,组成了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核心作者群。统计表明,核心作者人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论文数为2.7篇,最高达6篇。

3.来源期刊分析

由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知:

第一,在20种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中,总体看来,只有《北京档案》和《档案学通讯》两种期刊20年中刊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论文数量基本稳定,没有出现“0”发文现象。这表明,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尚未趋于常态化、理性化,也从侧面反映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队伍的不稳定性。

第二,《兰台世界》、《档案学通讯》、《档案管理》与《档案学研究》4种期刊刊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数量居多,这些期刊学术研究性和理论性较强,对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较为关注。

第三,从年度论文数量分布来看,《档案与建设》、《兰台世界》、《农机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山西档案》、《浙江档案》、《中国档案》自1998年以后发表数量逐渐增加,可能与这些期刊对电子档案保护类论文的重视不无关系。

第四,《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水利水电技术》、《思想战线》、《四川档案》、《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市场》8种期刊近二十年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发文量上均稳中有减。分析其原因,由于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探索,传统的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已经较为成熟,而数字环境下电子文件的保护研究工作对于保护技术学者来说还是个巨大挑战,处于潜心研究阶段,因此公开数量暂时略有减少[2]。

4.论文内容分析

依据搜索到的1994-2013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所包含内容范围,及现有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科结构,我们把108篇论文分为九大类,按年度进行相关统计。

从研究内容来看,在1994-2013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展,不仅涉及到前人的研究、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相关内容,而且还更多关注了档案保护技术发展、电子文件的安全、长期存储、电子文件的载体、电子文件与纸质档案保护的比较、数字化技术保护等问题。但是,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在不同时期所体现出的侧重点有所差别,例如在2009-2013年,虽然论文发文总量有所增多,但是在电子档案长期存储方面,发文数量却减少,这体现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内容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也从侧面折射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是一门与社会实践相伴互动的学科[3]。

从研究类别来看,电子文件保护的综述、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电子文件的安全和档案保护技术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是1994-2013年期间关注较多的内容。例如,电子文件保护的综述方面36篇,占到总1994-2013年期间总发文量的近33.3%,档案保护技术发展方面19篇,占1994-2013年期间总发文量的17.6%。

从研究热点看,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电子文件的安全成为近年来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热点。之所以成为热点,是因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使用和保存电子文件,电子文件、电子档案也成为档案保护技术的重要对象,但鉴于电子文件的安全性不足和法律地位尚待明确,电子文件的安全性保护必然成为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和电子文件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热点。

三、总结与思考

尽管我国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发展的头二十年内硕果累累,但是仔细分析却也仍然存在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说对国外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理论和技术的吸收不多、与国际电子档案保护界接轨缓慢、重复性研究成果较多、科学研究成果真正应用于实践的较少、专业分工程度不高、电子档案保护理论研究基础薄弱、研究深度不够等等。这是不可忽视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可以说,这些问题解决的程度直接关系到21世纪今后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方向和发展的水平。在上述论文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未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发展的几个方向,旨在分享、交流,共同促进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向前发展。

第一,深化现有研究。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是一个深化、持续的过程。在未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应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不断深化和拓展研究领域。如在电子档案制成材料耐久性上方面不断创新、研制更加有利于延长电子档案寿命的材料,针对材料性质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管理研究方面,更加突出非技术因素的作用。

第二,数字档案及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备份中心建设。档案数字化及数字档案的网络化应用已经成为网络时代服务的新模式,也是保护珍贵档案原件的根本措施,包括数字信息档案内容的真实可靠性保护、数字信息档案长期可存取性保护和数字信息档案载体保护三个方面。

在未来,数字化技术与存储解决方案及数字信息档案长期安全保存策略研究应从实用性、操作性角度出发,注重探索数字信息档案的长期安全保存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如以档案数字化实际业务管理系统为原型,研究档案的数字化方法与技术,提出较为通用的档案的数字化加工解决方案。

第三,电子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一方面提高了档案工作的效率,扩大了档案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存储介质的不稳定、技术过时、黑客入侵、电脑病毒破坏等都使得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未来,应注重分析电子文件的安全性,并研究建立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如针对电子文件移交的安全应用需求,应用可信网络、数字版权保护、版式文件、全程加密、打印控制和电子印章与数字水印等技术,解决电子文件利用中的惟一性、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防扩散和防复制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周耀林.对1949~2000年我国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J].档案学研究,2002,04:33-37+43-44.

[2]张艳欣.2000―2009年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统计分析[J].档案学研究,2010,06:48-51.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档案 保护技术

档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产生于社会各方面,它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活动产生作用,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为后来的人总结历史经验、创造未来也是不可多得的。一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表现,一定时期的技术的发展是与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技术亦是如此。

本文以时间为轴,主要通过对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进步或某一特殊工艺的运用,总结先人档案保护技术的经验和思想,以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优良传统,提高现代档案保护技术的工作水平。

一、中国古代的各种档案载体及其保管方式

在纸张没有发明以前,我国记录事物多靠龟甲、兽骨、金石、竹简、木牍、缣帛之类。商代的甲骨文、钟鼎文实物资料,战国到秦汉的竹简、木牍和帛书、帛画,近年来有大量出土实物。20世纪初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档案表明,至迟在公元前13世纪的殷商武丁时期,王朝的档案已经是集中保管了,并有了类似“归档”的制度和初步的整理。甲骨档案的保存采用窑藏法,即 “登于天府”。西周时发展到专为记事铭文而铸青铜器,这种具有书史性质的青铜器铭文称金文档案。金文档案的保存也采用窑藏法,并使用草木灰作为防腐蚀防磨损的填充料。石刻档案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古人对它的保护采取了任其自然的方式。简册档案通常保存于“金滕之匮”中。随着丝织业的发展而产生,战国时已有用缣帛作为书写材料。古代缣帛档案在左右或上下有木轴,阅后沿木轴卷起来保存。这些档案载体的出现及其保管方式,给后来出现的纸质档案的保护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二、造纸术的发明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寻找廉价易得的新型书写材料。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终于发明了用麻绳头、破布、旧鱼网等废旧麻料制成植物纤维纸。公元105年,蔡伦在东汉京师洛阳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等作为原料造纸,大大提高了纸张的质量。扩大纸张原料来源就降低了其生产成本,为纸张取代竹帛开辟了前景,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纸张的出现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贡献。造纸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艺,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中国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对中国历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纸张的出现给档案载体带来变化,产生了纸质档案,应运而生的就是纸质档案的保护技术。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的档案和管理,同样源远流长,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

三、造纸术发展的各个时期及纸质档案的保护

(一)诞生、初创时期――东汉三国造纸技术与档案保护

早在西汉初就已有了用废旧麻绳头和破布为原料制成的麻类植物纤维纸,中国传统手工纸生产中具有特色的技术主要有:发酵制浆、分级蒸煮、日光漂白、高浓打浆、使用植物黏液作抄纸助剂、流漉法抄纸、精制草浆生产高级纸以及丰富多彩的加工技术等八个方面。近年来有机制纸生产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微生物制浆、氧气漂白(又称氧脱木素)、臭氧漂白以及高浓打浆、化学助剂的使用等新技术,就其基本内涵来说,中国传统的手工纸生产工艺都包含这些新工艺的萌芽。

日光漂白是我国古代漂白纸浆的传统方法,有一些要求耐久性的高级手工纸,如宣纸、连史纸等生产仍在沿袭使用。由于不使用含氯漂白剂,同时又是在缓和的反应条件下进行的,纤维素不会降解,所以制成的纸具有耐久性和不存在污染环境的优点。

(二)成长时期――魏晋南北朝的造纸技术与档案保护

如果说汉代在书写纪事材料方面还是缣帛和简牍并用,纸则只是作为新型材料刚刚崛起,还不足以完全取代帛简的话,那么这种情况到了晋朝就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晋代已造出大量洁白平滑而又方正的纸,人们就不再使用昂贵的缣帛和笨重的简牍来书写了,而是逐步习惯于用纸,以致最后使纸成为占支配地位的书写材料,彻底淘汰了简牍。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加工技术也有相当发展,较重要的加工技术之一是表面涂布,粉笺是我国古代用白色矿物研粉底淀粉糊或动物胶为粘剂涂布于纸面的早期涂布。从出土的纸样的分析结果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了早期的施胶技术,经过植物淀粉糊剂处理的纸可以提高纸的强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公文纸的耐久性,古人在纸张中加入了药物,防蠹纸就是添加药物加工而成的纸张。到东晋时,已经有了染黄技术,用黄Y染过的纸可以防蛀,延长纸的寿命。用黄Y染纸避蠹,是在纸张这一新型载体的前提下,进行档案自身保护的措施之一。黄Y染纸,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档案保护技术上的一项重要成就。

(三)辉煌时期――隋唐、宋元的造纸技术与档案保护

我国封建社会经过了长期的动荡,又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诸方面都出现封建盛世的发达景象。档案保护技术亦进一步得到发展,书写材料纸张质量的提高、防蠹技术的扩展等在诸方面都超出了前一时期,档案保护技术提高、内容充实,一些技艺由民间走向官府,由传统技艺升华为理论上的总结。

隋唐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均采取和亲政策,造纸术由此传向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开始了造纸及以纸写经的历史。造纸工匠在世界高原就地取材,找到一种狼毒草的根,用狼毒草造的纸不被虫蛀,使大量佛经能保存至今。纸面还采用当地的仙人掌捣汁做纸药,用白土作纸的填料,从而发展了中原的造纸术。

唐代的安徽宣州府出产一种质地优良的纸,人们把这种纸按其产地命名为宣纸。我国唐宋以来的书画作品多采用宣纸。古代造纸用的 “日光漂白”.的方法,宣纸长期不会变色和发脆,所以古画宣纸的色泽变化不大,有“纸寿千年”之称。

宋元时期是我国科技史上高度发展的阶段,档案保护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和进步。魏晋南北朝以来流行的黄Y染纸避蠹法,在宋元时期仍被广泛使用。宋代统治者甚至规定,凡皇帝制敕、赦书等重要公文一律要用精心染制的黄纸。

南宋时代还出现过一种“以椒染纸”的染纸防蠹法。这也是一种对书写材料纸张进行药物浸染处理的方法,即将抄出来的纸张,用花椒溶液染渍,制成所谓“椒纸”。椒纸良好的避蠹性能,其功能在于浸染椒纸的花椒中的化学成分。

(四)鼎盛时期――明清两代的造纸技术与档案保护

明清两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国家。为了适应中央集权和加强统治的需要,明、清两朝都对档案的保护和控制采取了一些加强措施。明中叶以后的档案保护技术的轨道上仍然是继续缓慢地进行的,如在档案库房建筑技术、档案修裱技术、生物危害的防治技术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

竹纸生产自晋代萌芽,历经隋、唐、五代十国至宋元时期,其早期的生产技术尚未达到成熟,到了明朝中期,竹纸生产技术不断改进,竹纸的质量大有改善。到了清代,竹纸生产品种繁多,各种规格齐全。万年红纸是一种橘红色的防蠹纸,制造于广东佛山一代,把这种纸装订在档案的扉页和封底,能够长期预防蠹虫危害。

四、结束语

先秦时期(商、周、春秋战国)是我国档案保护技术萌芽、产生时期。档案载体材料由甲骨到简牍的演变,人们开始有意识地从事保护档案的实践活动,档案保护技术在中国萌生。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科学发展出现高峰的一个时期,也是档案保护技术知识的积累和发展时期,新的书写材料纸张的出现并开始用于书写公文,预示着档案载体将发生历史性的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技术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主要是由于新的书写材料纸张普遍用于公文,从保管、欣赏的角度,给档案的保护技术提供了发展的时机。隋唐五代时期的档案保护技术的内容已经比较充实,技艺不断提高,一些技艺由民间走向官府,由传统技艺升华为理论上的总结。宋辽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技术达到高峰的时期。明清时期是一个继承发扬的时期,理论上日渐上升,技艺上日渐发展,特别是对前人创造的技术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总结。规模宏大的后湖黄册库,石室金匮的皇史k,成为档案库的典范。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档案保护技术,产生于殷商,积累于秦汉,深刻变化于魏晋,成熟于隋唐宋元,理论总结于明清。这一变化的历程是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的产物,与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在继承传统的保护技术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新的保护方法,使档案保护技术日臻发达、完善,其技巧工艺也逐渐升华为理论,从而使档案保护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菊华等.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M].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2.第一版.

[2]王良城,杨继波.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方法与技术[M].档案出版社,1993,9,第一版.

[3]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第一版.

[4]胡惠仁等.造纸化学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5]郭莉珠等.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8,第一版.

[6]周雪恒.中国档案事业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12,第一版.

[7]连成叶.中国古代档案典籍保护技术探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2).

[8]麻新纯.中国古代档案保护科技探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

[9]黄震河.浅谈古籍中常见的古纸种类与制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3.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档案;保护技术;灾害预防

世界各国都或多或少地有档案制度,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档案都没有中国的档案要更为重要。我国的档案不仅应用在科学技术、军事领域,并且在民生和社会领域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都休戚相关。但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在新世纪前后才普及开来,传统的档案仍然以纸质的形式保存,在保存过程中极易发生破坏甚至损毁。再加上当前各种全新档案形式的出现,做好档案保护工作和对于自然灾害的预防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档案及档案保护概述

对于档案的定义来说,学界迄今为止并没有定论,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档案就是个人、机构、组织在日常活动中产生并保存的记录、文件和资料。对于该词的起源,有学者认为源于清初,有学者认为源于古代中国,这两种观点迄今为止都没有确实的证据予以证实。

档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档案是记载历史内容的最直接最真实的载体;个人档案是每一个中国人接受教育的凭证,也是就业、干部提拔、进行医疗等活动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科学技术档案是记载科学技术的第一手资料;统计档案是记载各项统计数据,指引国家和各级政府作出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基于上述档案的重要作用,档案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优秀的档案保护和灾害预防手段是确保档案完整、准确保存下去的前提,是档案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2 档案保护技术研究

档案保护技术,顾名思义就是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延长档案的寿命,是档案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破坏和损毁,从而最大限度地使档案能够长久保存和流传下去。本文所讨论的档案保护技术一律指的是传统纸质档案的保护,对于当前时代产生和发展的电子档案在所不问。

当前档案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其一,档案的类型越来越多样化。抛开电子计算机信息资料不算,纸质档案、录音录像资料、照片、磁盘、胶片都成为了当前重要的档案类型,类型的多样化也给档案保护工作带来了更多的难题;其二,档案的数量不断增长且增长速度非常迅速。档案数量增长是毋庸置疑的,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机关、机构和组织产生的各项活动也越来越多,档案数量只会越来越多;其三,档案保护工作的发展跟不上时展的脚步。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档案保护的手段非常陈旧,完全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档案工作;其四,档案人才越来越其稀缺。由于档案管理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年轻人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并不高,档案管理工作出现人才断层。

笔者认为,档案保护工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其一,做好档案保护技术评估。“凡事预则立”,做好档案保护工作,首先要对因地制宜地对本地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系统的评估,分析对于档案管理影响最大的因素到底是资金、还是人才,到底是硬件条件、还是软件技术等等;其二,要做好日常档案保护工作。要对档案进行分级管理和保护,对于特别珍贵和特别重要的档案资料,实行优先级较高的保护和修复。并且要定期、不定期地对档案数量进行统计,制定好长期的保护计划;其三,加大资金、技术、观念和人才等多个方面的投入。要想做好档案保护,必要的资金、先进的技术、符合时展潮流的观念和综合性档案管理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

3 档案灾害预防研究

对于档案保护来说,档案灾害是摆在档案管理者面前的最重要的核心问题。档案灾害指的是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造成的,能够给档案造成不同程度破坏力的各种灾害的总称。档案灾害的主要类型包括:(1)气候灾害,包括台风、洪水、地震、沙尘暴、泥石流、塌方等等;(2)工业事故,包括核泄漏、各种爆炸、大气和水污染等等;(3)人为灾害,包括纵火、决水、电力破坏等等;(4)环境因素灾害,包括电线老化、档案室存放易燃易爆物品、消防设施不完善等等;(5)计算机系统问题,包括计算机病毒、硬盘故障、木马等等。

对于档案灾害的预防来说,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其一,从制度上予以规范。当前我国现行《档案法》于1987年制定,于1996年修改,最近一次修改距今已经有20年之久,其中的很多规定在当前的档案管理实践中已经落后,新的《档案法》亟需出台。只有从法律层面进行规制,才能够切实有效地面对档案灾害预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二,建立起应急处理机构,无论在任何时候,一旦出现可能影响档案安全性的灾害,能够第一时间消除影响或者进行档案转移,最大限度地将各种灾害对于档案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其三,加大资金投入,要采用更为先进和有效的档案灾害防护手段,例如建立隔水、防火、防爆炸的档案保存空间。除此之外,还要研究档案的修复技术,对于部分损毁的档案能够做到及时有效的修复,提高应急技术的研发,以提升紧急情况的应对能力。

4 结语

我国由于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治理国家的难度非常大。而系统的档案制度,使得每一个中国人最基本的教育、医疗、就业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都能够以档案的形式保存下来,极大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大大降低了社会管理和治理的难度。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电子档案将会让档案的输入输出与保存都变得更加便捷,但是对于老旧档案的电子化来说,还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传统档案的保护和灾害预防仍然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当然,限于阅历和水平问题,本文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胡金玉.汶川地震中受灾档案的保护与抢救及其启示[A].2011年海峡两岸档案暨缩微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

[3]高宏伟.天津市档案保护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篇6

Keywords:Archives safety system; Archives conservation; Disaster management; Risk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ecurity

1 引言

2010年以?恚?从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提出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档案安全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说明: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已成为档案事业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一个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已经形成。反思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快速推进的深层次原因,离不开学界多年来对档案安全问题的不断研究。从最初对档案安全保管、档案安全保护的研究到如今从档案安全体系的层面展开对各类档案安全问题的系统研究,档案界人士充分汲取相关学科的思想源流,并将其融入档案安全问题的研究当中,取得了重大进展。时至今日,我国档案安全领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研究当中缺乏对档案安全体系理论的系统归纳和科学提炼。因此,厘清档案安全体系研究的理论源泉,对于促进档案安全体系的深入研究,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安全理论体系的形成意义重大。

2 档案安全体系研究的主要理论阐释

2.1 档案保护与档案管理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档案保护技术学是研究档案制成材料损坏规律及科学保护档案技术方法的一门学科,它的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档案安全的理论最初就体现在档案保护之中。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档案保护研究逐渐从各个层面展开,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学界不仅对档案保护技术学科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知识基础和理论框架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梳理,还将目光转移到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当中。我国档案保护技术学所形成的核心思想和理论方法,是以纸质档案为核心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例如档案修复技术方法、档案馆建筑与设备、档案害虫与微生物的防治等,它们在我国传统档案保护工作以及“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理论角色。然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档案保护的范围逐渐拓展到电子文件(档案)的安全保护、备份与长期保存等领域,而这些领域同样也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下,档案安全保护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1]。总之,在档案安全体系理论建构当中,档案保护领域的理论方法不可或缺。

档案管理理论是围绕档案收集、整理等工作流程形成的一整套理论、原则和方法。科学的档案管理对于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意义重大。从这个角度看,档案安全体系理论的构建离不开档案管理理论的指导。首先,要确保电子文件的安全,除了探讨电子文件信息的安全保密技术与方法外,电子文件的归档、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同样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中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一方面,电子邮件、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等新型“文件”的出现,如何确定归档范围,如何鉴定其价值、划定保管期限,如何完整捕获文件内容及其结构和元数据信息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另一方面,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和维护,尤其是新型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策略方法也是需要涉足的重要问题。其次,从文件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文件(电子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的整个周期都存在安全问题,因此,对文件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安全管理,既要防止重要文件由于没有归档或归档信息不完整造成的丢失,也要防止保管当中的篡改、泄密,以及注意防火、防盗等,当然,还有利用过程的原件保护、信息保密、隐私保护甚至销毁阶段的安全等。

2.2 风险社会理论。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的理论命题。此后,英国学者斯科特?拉什、安东尼?吉登斯、沃特?阿赫特贝格等人对风险的概念、风险社会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探讨。风险社会理论对风险、风险社会进行了完整描述,对如何规避和应对风险作了阐释,是开展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思想源泉。风险社会理论提出之后,风险的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多维度视角也为关注风险社会问题提供了多种理论分析路径。此外,风险社会背景下,风险社会理论已经对政府管理、企业管理、社会治理等领域产生显著影响,基于风险社会视角展开的安全问题研究层出不穷。

对于档案界而言,对档案安全问题的认识通常有两种视角:一是从档案的存在形态、固有特性以及档案保管的场所、方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着手,力图从内部发现档案安全风险因素;二是从档案安全所面临的外在环境,包括各种自然灾害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着手,力图从外部分析档案安全风险因素。风险社会理论为理解和思考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为档案安全风险的防范、规避与管理提供重要思路。

总之,探索风险社会理论对档案安全问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认识现阶段我国面临的档案安全问题提供理论借鉴。从风险社会理论视角切入对档案安全体系建设进行透视和反思,剖析产生安全问题的深层原因,这对于档案界树立风险意识、培育风险文化有导向作用。此外,有利于档案机构明确风险社会中档案安全的责任担当,从宏观和微观的双重视角展开,树立“大安全观”,建立安全防范机制、制定安全应对策略与相应的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机制。

2.3 风险管理理论。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与客观存在性,它由潜在的损失、损失的大小、潜在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三种因素构成。为了避免事件发生的不良后果,减少事件造成的各种损失,即降低风险成本,人们引用管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规避风险,于是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便应运而生。

风险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管理活动,常被视为一种保险,一个缓解不确定性的缓冲区,最终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安全保障。因此,在进行风险管理的时候,管理主体通常致力于通过风险的识别、评估等一系列流程?矸治瞿谕獠看嬖诘姆缦找蛩兀?并制定一系列方案、措施来应对风险,以达到风险管理的目标。目前,风险管理理论已经在企业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医疗护理管理等领域得到了极其深入的应用与理论拓展,并逐步运用到政府管理、信息管理、IT项目管理、自然灾害管理等领域中。

2000年,王健等人翻译了戴维?比尔曼的著作《电子证据――当代机构文件管理战略》,比尔曼认为,在电子文件管理中应导入风险概念,进行风险管理。之后,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开始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其中中国人民大学的“电子政务系统中文件管理风险防范与对策研究”课题组进行了系统研究,探索了电子文件管理风险及其产生原因[2][3]、电子文件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流程与方法等[5][6],并于2008年出版了专著《电子文件风险管理》。

总的来说,在文件与档案管理当中引入风险管理理论是十分必要且可行的[7],在数字时代,文件与档案管理活动中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这些风险不仅出现在收集阶段,还出现在整理、利用等各个阶段,尤其是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阶段[8]以及档案数字化项目外包当中[9]。在文件与档案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理论,已成为我国档案安全管理的重要思想。

2.4 灾害管理理论。灾害是由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原因而形成的、发生于自然界的或突发或缓慢发生的能给人类造成各种损害的事件。灾害与防灾、减灾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永恒主题。因此,灾害管理(disaster management)逐渐成为应对灾害的重要活动,它通过对灾害的研究、预测、减灾措施实施和灾后恢复等活动,以预防灾害的发生或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现代灾害管理理论主要有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GCSP 管理理论。危机管理理论侧重于灾害的防治,风险管理理论更侧重于灾害预防,GCSP管理理论则是综合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理论,侧重于灾害的管理方法。

我国自然灾害频繁,档案面临着各种潜在的威胁。国家档案局对自然灾害的防治非常重视,每年都要专门发文强调汛期档案安全,此外还出台了《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其目的就在于进一步强化档案工作者的灾难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为各级档案馆和档案工作者在制定灾害管理政策和战略过程中提供必要指导,以便进一步增强档案馆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确保档案的安全保管和妥善处置,把各种灾害对档案馆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10]。针对档案以及档案馆所面临的灾害威胁,灾害管理领域的理论方法(诸如灾害恢复、灾害风险评估、灾害损失预测与评估、灾害分类与等级划分、防灾减灾对策、灾害应急管理、灾害风险管理、灾害危机管理等)对档案安全管理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因此,近些年来,有学者对档案灾害预警机制[11]、档案部门灾害事件应急准备能力[12]、档案灾害管理体系[13]、档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14]、数字档案灾害[15]等问题进行了探索,还有学者对“档案灾害学”进行了深入研究[16][17]。

2.5 信息安全理论。信息安全是信息时代永恒的需求。可以说信息安全是信息的影子,哪里有信息哪里就存在信息安全问题。当前,信息科学技术空前繁荣,可危害信息安全的事件也不断发生,敌对势力的破坏、恶意软件的入侵、黑客攻击、利用计算机犯罪等,对信息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信息安全的形势是严峻的。信息安全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一般而言,信息安全主要包括设备安全、数据安全、内容安全和行为安全4个层面的内容,而信息安全学科就是研究信息获取、信息存储、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领域中如何保障这四个层面安全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在信息安全理论当中,技术被认为是信息安全保障最重要的手段,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数字水印技术、网络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访问控制技术、信息加密技术、可信计算技术、RFID技术等安全保护技术。

进入21世纪以来,档案信息安全受到了高度重视。学者们纷纷针对档案信息安全的因素以及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从技术、管理以及保障体系等层面阐述应对策略。研究中不难发现,档案信息安全研究不能脱离信息安全领域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的指导,信息安全领域的诸如网络安全机制、隐私保护、设备安全、信息系统安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技术、PKI安全认证体系、可信计算技术等理念、技术和方法对档案信息安全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2.6 安全文化与管理理论。安全问题是伴随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防御灾害、事件和保障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之一。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与“天灾”和“人祸”相关的安全问题。“天灾”包括地震、台风、洪水、旱灾等。“人祸”就包括战争、环境破坏、恐怖活动、网络黑客事件、大面积停电、交通事故、公共安全等。安全科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安全现象中的安全规律,安全科学原理就是安全规律的核心内容。这些原理当中:安全文化原理、安全伦理原理、安全教育原理、安全法律法规原理等社会科学方面的原理对于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以及档案安全观的形成研究颇有参考价值。此外,从安全管理的层面来看,安全生产管理当中的一些经验教训、体制机制以及管理理念、管理策略方法等同样可以作为档案安全管理的参考。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篇7

1.原始记录性价值。古建筑档案是还历史面貌之依据。古建筑如同其他历史文物一样,一旦毁去,将无法挽回,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既能反映中华民族建筑风格又能反映出自身建筑特点的分门别类的古建筑档案体系,有利于对古建筑的维修、保养与利用。

2.依据凭证价值。古建筑的构造复杂,由于构件本身材质性能所限,再加以人为的破坏和自然营力的侵蚀等多方面的原因,古建筑必须经常保养维修,才能保护其年代久远[3]。为了对其进行科学的保护,需要在研究古建筑遗物的同时,配合相应档案资料的研究,两者互相作证、互相结合可以使研究成果更为可靠,更具有说服力。因此必须重视档案资料,发挥其依据凭证作用,应当要求达到万一这一建筑物全部毁掉时,能根据档案资料加以复原的程度。

3.参考决策价值。古建筑档案在古建筑保护中除了具有依据凭证价值,还具有参考决策价值。如文化部门在研究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时,借助档案,便于了解古建筑的全貌与细节,或者对古建筑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规划建设部门在研究古建筑价值,衡量哪些古建筑在城市发展中是否应该保留修复、拆除或者改造时,借助档案,便于进行反复研究并作出科学决策;设计施工单位在修复或改造古建筑时,借助档案,参照古建筑过去原貌细节,便于制定科学的设计与施工方案[4]。

4.科学技术价值。中国古代有着领先世界的建筑技术,而作为这些技术载体的古建筑档案也是浩如烟海、富有特色。研究古建筑档案的科技价值,不仅对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建筑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技资料。比如通过现存的样式雷图档,就可以看出清代皇室建筑完整的设计程序,无论是宫殿、陵寝还是园囿,都是先由算房丈量地面,再由样房里以掌案为首的“样式雷”进行设计,然后是设计绘制地盘尺寸样,即立样图并估算工料,呈奏钦准,而后实施[5]。

5.文化艺术价值。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历史积淀,同时还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体系,是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当前各地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已日渐增强,在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维护中,古建筑档案在体现其文化艺术价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对木(石)构件的更换,对碑文的复原,对建筑雕饰的修补不仅仅靠工匠的技艺和经验,将档案的原始记录利用于此,无疑能更真实体现该物质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

二、古建筑档案工作

1.科学鉴定是确保古建筑档案真实性和准确性的首要环节。古建筑档案鉴定是指运用古建筑和档案学的理论和技术,科学地判定古建筑档案的真伪、是否准确、价值大小等。由于古建筑形成时间长,设计、施工、实测、历史考证和现状调查各步骤间隔时间久,经手人员多等因素影响,档案中记载的信息,特别是古建筑实测、历史考证和现状调查部分档案的内容只有经过后人的鉴定方能确定其真实性。根据《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规定,古建筑档案鉴定工作要在总建筑师或工程师的领导下,由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和档案人员共同组成。上述“三结合”的组织形式,适应了鉴定工作的实际需要,是古建筑档案鉴定工作经验的总结。

2.全面收集是保证古建筑档案齐全完整的有效手段。首先,改变古建筑档案不齐全的被动局面,从古建筑测绘入手,积极主动立项开展专题研究,保证古建筑档案的齐全完整。古建筑测绘的基本原则是:弄清历史沿革,保持建筑风貌,据实测绘。具体要求是:据实精确测绘,做到图物一致,测绘语言统一,凡是原古建筑物已无遗迹或遗址,而由测绘者根据各类材料绘制的建筑图,应注明原由;测绘图中反映不清楚的,应以文字、图表作补充说明。实测内容包括:总平面图;单体平面、立面、剖面图;单体台基、结构图;节点大样详图;屋盖结构图;特殊结构用料情况、截面尺寸、图例等。测绘所附说明包括:古建筑物的历史沿革;所处地理平面分布位置;各个立面照片及局部照片;现使用单位及使用情况;文物保护等级及保护方法,维护管理等有关规则;名人参观记录及名人题词;事故报告及处理情况记录;今后规划设想。对于图纸、文字说明难以反映的应采用录像、照片等方式予以补充[6]。其次,除了实测和现场拍照外,多渠道地对相关历史文字和图片信息进行收集,如档案部门保存的档案、考古出土和文博部门保存的档案、地面遗存的石刻档案、古人今人的科技建筑汇编、以相关著作等保存的史志著述等,有利于全面收集到珍贵的档案资料。

3.现代化管理手段是保护古建筑档案安全的重要途径。古建筑档案的寿命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内因即档案制成材料的耐久性,如发黄、变脆、褪色等现象,尤其是经过复印的图纸和文字更难保存,二是外因即档案保存环境与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线、有害生物等都是影响古建筑档案寿命的因素。因此需要及时补救受损的古建筑档案,可采用防治结合的保护措施,一方面改善档案保管条件,防止或减缓自然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对档案的破坏;另一方面,运用档案保护技术对受损的古建筑档案进行修复、补救;此外,在生成古建筑档案时要注意对档案生成材料的规范要求,从源头上保护档案的安全,延长档案的寿命。另外要逐步实现双轨制管理,运用高科技手段,将纸质档案数字化,既有效保护古建筑档案的实体,也提高了档案利用效率[7]。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篇8

摘要:如何充分认识护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使护理档案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是提高护理管理水平和发展护理学科的客观需要。关键词:护理档案建设体会医院档案工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医院管理水平,我院在1999年度被评为档案管理国家I级单位,我护理部一贯注重档案工作,作为护理部干事并兼职档案员充分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全面负责护理档案的立卷归档同时力求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积极发挥档案存在的提供利用价值。事实证明,加强护理挡案建设对提高护理管理水平和发展护理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工作实践中的有关体会报告如下:1.立卷归档内容:护理管理可分为行政管理、教育管理、业务管理三个方面,护理档案立卷可根据这三方面进行。行政管理类:行政管理是有关护理的组织形式,如人员、物质、和设备的合理分配与作用,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与本单位任务的贯彻等。见表1.教育管理类:护理教育管理是培养和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与业务水平,其中包括对护生的教学安排、新护士的熟悉环境,以及在职护士的培训提高。见表2.业务管理类:业务管理是在护理业务技术方面如何保持提高质量,如各项护理技术的改进操作常规的制定,各项护理工作的质量标准的控制,新业务、新技术的改进和推广,护理科研的组织领导。见表3.2.立卷归档方法:2.1学习档案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好各类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等一系列基础工作必须掌握档案学理论。{1}为了提高专业水平,阅读《文书学》《实用立卷方法指南》等四、五种专业书籍。积极主动地与档案室同志取得联系,请她们教授文书立卷知识,常用公文的写作要求及注意事项等,并不断提高文书处理、分类、立卷等基本技能。因为公文的形成是否规范,各类档案的收集是否完整,分类是否科学,案卷质量能否达标反映了本部门档案管理水平。2.2注重基础环节,及时收集文件材料。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是管理或处理事务过程中形成的一切具有原始性、记录性、知识性、信息性的物质材料。我护理部平时重视文件材料的形成和积累,把护理部主要职能活动和各时期发展面貌的各方面文件材料完整地保存。我院共有护理人员782名,分布东西两院28个病区,7个辅助科室、5个监护室及门急症,过去经常有因归档范围不清楚而随意毁坏文件材料的现象。为了完整地收集文件材料,就必须掌握各科护理信息,积极主动参与各部门的重大活动,如论文交流会、经验研讨会等,一方面可以现场拍照,一方面可以收集在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兼职档案员在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处处留心收集,包括条例、会议文件、会议纪要、图表、计划总结、汇报材料、规章制度、登记本、名册、调查报告、访问记录、各类证书等。如上报材料发现应归档的就留一份,要是仅一份手稿,就重新抄一份或复印一份存档。只有明确归档范围,加强大家归档意识,才能切实地把不易收集和控制集中起来并加以整理。[2]2.3严格把关,确保案卷质量。定时检查卷内文件,质量问题及时纠正,如有些会议文件上没有完整的写明年、月、日的重要文件,没有作者或文头、文尾没有落款,有些先进材料用园珠笔书写,还有些打印件没有加盖印章等,对检查出来的问题当即进行解决。2.4合理组卷,系统排列。由于分类不科学是难以提高案卷质量的根本要素,案卷组织原则和方法要有利于档案的提供利用,以利于护理管理为立卷目的,立卷标题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利于平时经常翻阅查找。3.立卷归档体会与成效:3.1加强归档力度,为护理管理服务。建立护士人才库,有利于管理者培养人才梯队。设立护士长档案,包括任职年月、奖励情况、论文撰写及发表情况,主要经历等,使护理部全面掌握护理管理层的动态变化进行合理调控科学管理。3.2加强护理科技档案收集,发展护理学科。我护理部凡完成的课题,按课题建立技术档案。研究周期长的可分阶段归档,待课题结束后再综合整理归档,不论研究工作成功或失败,以及因故停止,材料均全部保存,技术档案必须做到完整、准确、系统、有签署、密级、保管期限等。99年度,我院开展“围术期系列心理护理”的课题研究,研究期间有七篇系列论文数次获得奖励表彰,因通过阶段性归档及时收集资料,使课题的研究资料全面完整,课题得到及时申报,该课题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三等奖。4.展望4.1档案工作方式与工作手段计算机化。应用计算机数据库建立护士人才库,三基理论题库、规章制度库建立健全的系统护理档案信息,加强档案利用工作,努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护理管理服务。{3}4.2管理对象信息化。传统的档案管理对象以纸质载体形式为主,随着办公自动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对象将转向以机读档案—存储于计算机中,可将档案信息的存储以图像、动画、视频、音频信息的立体化多媒体形式存储和利用。如护理技术规范操作可集图、文、声于一体的多媒体表现,并进行每步动作的分解。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