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通信行业论文8篇

时间:2023-04-03 09:48:13

通信行业论文

通信行业论文篇1

论文摘要:随着通信设备制造业规模的扩大,科技的发展,使管理工作不断复杂,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管理企业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与需要,因此,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迫切地需要根据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特点,针对目前管理中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并要求把多年的管理经验加以总结,使之系统化、科学化,使通信设备供应管理趋于优化。

管理活动是时展的产物。然而,管理活动真正形成为理论,却是在工业企业产生之后,工业企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这就是一种优化。

自从加入WTO后,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规模越来越大,使得管理工作不断复杂,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管理企业已不能适应企业管理的发展与需要,本文将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实际管理情况分析通信设备制造业供应管理的优化。

一、通信设备制造业

制造业是指经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后成为了新的产品,不论是动力机械制造,还是手工制做,也不论产品是批发销售,还是零售,均视为制造,通信设备中的各种制成品零部件的生产就是制造。通讯设备包括无线产品、网络产品、终端产品三大产品系列,但在通信设备制造工地,把主要部件组装成线路、网络设备等组装活动,均列为通讯设备制造活动,从事这个活动的行业就是通信设备制造行业。

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特点

1市场需求复杂。通信设备市场需求一般可分为电信级需求和企业级需求。相比企业级需求而言,电信级需求更大更强,此外,由电信运营商带来的网络设备需求更加稳定。一般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业均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电信级市场的竞争,从而导致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较为复杂。

2能充分利用工作人员优势。网络设备往往以整机机型作为研发目标,但生产任务一般分制造任务和装配调试任务两种。制造任务以半成品为对象,制造完成后将进行装配调试,对确实没有问题的入库管理。当客户实际订单来到后,由装配调试任务的工作人员对半成品进行组装成成品。这样做的好处不但使技术积累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利用,而且客户订单下达后能够迅速交付成品。

三、通信设备制造业目前管理中存在问题

1成本计算不准确。在我国通信设备成品一般采用人工成本核算,而人工核算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费用分摊很粗,无法准确进行数据处理,使得成本计算存在相当大的误差。人工一般不进行标准成本的计算,也很少进行成本分析,因此所生产产品价格昂贵,根本无法与世界同类产品形成竞争机制。

2管理工具落后。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手工分散管理,有的企业虽建立了全厂的计算机网络,但应用仍是分散的,没有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现代化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很少应用到这些企业当中。因此提高管理工具的性能成了摆在通信设备制造企业面前的首要任务。

3通信设备制造业应变能力差。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多级世界,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按订单装配、制造、设计、定制,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这是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只有动态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才能适应千变万化市场和客户定制化的要求。

四、通信设备制造业管理优化的建议

1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要真诚合作。在通信设备供应链中,不但要求各企业之间的联系紧密,而且需要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供应链管理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发和分享市场机会。随着合作形式从收集信息到制定决策的不断提高,合作程度与信息共享程度不断增加,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也会增加。据调查,企业之间进行了合作,就会使销售收入稳步上升,供货时间大大缩短,原材料成本大大降低。超级秘书网

2通信设备制造业要实行信息化。由于通信设备制造业专业行业多,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基础条件也不相同,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因此,通信设备制造业实施信息化必须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确定信息化的范围、内容、进度。推进通信设备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应该坚持:经济市场引领、分类分别引导的方针,遵循互利互惠的原则。

3建立有效的集成信息共享系统。在一般的认识中,供应链各环节中流转的主要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控制流等的概念。这些“流”的存在,大都离不开一个高效集成的信息和数据共享系统。在大中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选择MRP系统成为世界主流,但相对于中国更加无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企业更加脆弱的抗风险能力,其适应性不可乐观,所以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应利用企业自身的力量建设辅助的外部信息系统,才能较为理想的达到预期目的。

五、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前景

通信行业论文篇2

关键词:通信电源;设备管理;设备维护;阀控式蓄电池

通信电源的基本任务是向通信设备提供不间断的、符合质量要求的电能。它作为通信网的“血脉”,是确保通信畅通的必要条件。要保证现代化通信网全程全网的畅通并做到高可靠、低电磁干扰,低功耗通信电源系统是基础。

一、加强通信电源管理的专业化

随着通信网装备水平的逐步提高,电源也同样处在大量引进新设备、淘汰旧设备的时期,同时为配合维护体制全专业、大配套的改革,用了许多新的维护手段,出台了许多新的维护管理办法。论文百事通所以在通信网的各级管理层次及建设、维护方面都应该有独立的电源专业管理机构和人员。因为通信电源不仅是一个专业,而且是一个包括多种系统和学科的大专业,由其他专业的人员来兼管电源专业是不科学的,也是不专业的。因此,要管理和维护好现代化通信网,电源专业同其专业一样存在着维护人员素质、水平亟待提高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加强日常及定期管理,根据新设备、新技术的采用及新的网络体系结构重新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在新建工程时,要从工程设计、方案会审、工程实施到验收竣工各个阶段积极参与和把关。继续搞好技术练兵,加大培训力度。引进电源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二、加强通信电源安全可靠运行的管理与维护

通信电源安全可靠运行是由多种因素和环节所决定的,它与设备质量、工程勘察与设计、运行方式选择、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管理等各环节相关。其中对于设备选择、方案设计、工程管理等环节尤其要加强重视和管理。一个先天不足的通信电源系统将造成通信安全的巨大风险和后期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重复投入。

2.1动力电源

动力电源设备是所有通信设备运行的动力之源,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通信业务能否有效提供。在日常设备运行中,常存在高压电源单引入、逆变电源不稳定、UPS应用不当等问题,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机房的高压宜采用双回路供电,即两路不同的变电站输入,以确保供电不间断。对于给机房通信设备供电的交直流电源列头柜,也应采用双路供电,以保障业务设备用电安全。逆变电源与整流电源应采用一体化设备,以保障安全供电,易于监控,同时可减少设备投资,降低维护工作量。目前,一些通信机房为部分设备提供220V交流电时,采用2KVA~6KVA的UPS(另带有220V蓄电池组)供电,单机工作不可靠,成本高。建议使用逆变且与整流功能一体化的电源设备,其结构为:在整流电源机架的空余子框中插入1KVA~1.5KVA逆变模块,1个子框一般插3~4个,逆变模块均流输出,实现N+1容量冗余,这样不会因某个模块出现故障而影响正常供电。逆变模块的运行监控由整流电源的监控模块统一实现,从而可节省机房空间。由于共用原有的-48V蓄电池组,省去了UPS必须另带其他型号电池组的费用(以16个单体65AH电池为一组,约需1.5万元)及其维护,并减少了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协议转换节点(约需0.4万元),6KVA的逆变器(4个1.5KVA模块)比同容量UPS少2万元,因此1个机房就可减少建设投资及运行维护成本约4万元,同时可大幅度减少维护工作量,设备运行也更安全可靠。同时建议在机房新建通信项目时,不应另购小的UPS/逆变器,而应使用机房原有的大UPS交流电源,以保障设备用电可靠,减少故障环节。

2.2蓄电池

蓄电池作为直流(直流系统)或交流(UPS系统)不间断供电的保证,在整个系统中最为关键。电池不但在交流系统或整流器出现问题时保证不间断供电,而且还要在市电正常转换时提供保证。如果电池丧失容量,即使对前端的交流高低压系统、整流系统等配置管理得再好,在一次正常的市电转换中,都可能造成失电而引致通信故障。因此,应把蓄电池的维护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目前阀控式密封蓄电池以其体积小、电压稳定、无污染、重量轻、放电性能高、维护量小等特点,而成为通信电源系统的首选电池。但在实际使用中,达不到理论预期寿命的比比皆是。

2.2.1影响阀控式蓄电池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

阀控式蓄电池全浮充正常使用寿命在10年以上,理论上可到20年,但在实际使用中,影响阀控式蓄电池使用寿命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环境温度。环境温度过高对蓄电池使用寿命的影响很大。温度升高时,蓄电池的极板腐蚀将加剧,同时将消耗更多的水,从而使电池寿命缩短。蓄电池在25℃的环境下可获得较长的寿命,长期运行温度若升高10℃,使用寿命约降低一半。

过度充电。长期过充电状态下,正极因析氧反应,水被消耗,H+增加,从而导致正极附近酸度增加,板栅腐蚀加速,使板栅变薄加速电池的腐蚀,使电池容量降低;同时因水损耗加剧,将使蓄电池有干涸的危险,从而影响蓄电池寿命。

过度放电。蓄电池过度放电主要发生在交流电源停电后,蓄电池长时间为负载供电。当蓄电池被过度放电到其电压过低甚至为零时,会导致电池内部有大量的硫酸铅被吸附到蓄电池的阴极表面,在电池的阴极造成“硫酸盐化”。硫酸铅是一种绝缘体,它的形成必将对蓄电池的充、放电性能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阴极上形成的硫酸盐越多,蓄电池的内阻越大,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就越差,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就越短。

2.2.2阀控式蓄电池的正确使用和维护

蓄电池应放置在通风、干燥、远离热源处和不易产生火花的地方,安全距离为0.5m以上。在环境温度为25℃~0℃内,每下降1℃,其放电容量约下降1%,所以电池宜在15℃~20℃环境中工作。

要使蓄电池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应使用性能良好的自动稳压限流充电设备。当负载在正常范围内变化时,充电设备应达到±2%的稳压精度,才能满足电池说明书中所规定的要求。浮充使用的蓄电池非工作期间不要停止浮充。

必须严格遵守蓄电池放电后,再充电时的恒流限压充电恒压充电浮充电的充电规律,条件允许的最好使用高频开关电源型充电装置,以便随时对蓄电池进行智能管理。

新安装或大修后的阀控式蓄电池组,应进行全核对性放电实验,以后每隔2~3年进行一次核对性放电实验,运行了6年的阀控式蓄电池,每年作一次核对性放电实验。若经过3次核对性放充电,蓄电池组容量均达不到额定容量的80%以上,可认为此组阀控式蓄电池寿命终止,应予以更换。

三、结语

虽然通信电源不是通信网的主流设备,但它却是整个通信网中最重要、最关键的设备。必须看到,通信电源是整个通信网的能量保证,它的作用是整体性和全局性的。在日常维护工作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明确工作重点,抓住工作重心,确保重点系统的安全运行,减少因电源引起的通信故障,降低故障的影响程度,从而确保通信网的安全畅通。

参考文献:

通信行业论文篇3

融合通信技术属于计算技术和传统通信技术融合的一种新型通信技术,其融合了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络,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传真、短信、电话、实时通信以及多媒体会议等众多网络通信服务。随着电网业务不断改革,对于通信平臺的信息交换要求变得更高,电力通信通过互联网实现不同方式的网络信息交换服务。融合通信技术将通信系统和IP设备集成到一起,创建一个涵盖整个企业的通信平台,将用户像电一样实现实时沟通。本文针对电网企业中采用融合通信技术的应用进行讨论,分析了融合通信技术基本概念、发展现状以及融合通信平台构建等内容,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融合通信简介

融合通信技术实现了计算机技术和传统通信技术融一种新型整合通信模式和解决方案,融合通信技术构建的网络平台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集成性以及实用性较强的特点。融合通信技术实现了企业客户之间进行网络交流全新体验,简化了交流方式和提高了沟通效率。融合通信技术将会把持企业内部所有的通信模式,将固定电话通信、电子邮件通信以及移动设备通信等实现数据相互交换。融合通信技术将固定通信和移动通信模式整合到一个平台,实现了提高数据交互效率和节约交流沟通成本,并最终实现电网企业的综合实力提升。融合通信技术具有通信网络的融合性、扩展性和多样性,网络通信的融合性将终端统一到一个网络之上,并实现网络统一管理和维护;网络通信扩展性将通信功能更好的嵌入应用系统之中;网络的多样性使得网络不仅是IP网络、固定网络,还包含了GSM网络和无线网络。

二、电网企业通信环境现状

随着人们对电力网络的需求日益增多,电网企业的通信网络服务负担越来越大,如何实现高效通信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现代的电网企业故障造成的损害非常大,要求电力用户必须要快速高效寻找应对策略。电网企业的员工和业务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方式主要有下面几种:移动电话、语音通信、邮件通信、传真通过信、即时软件通信以及短消息等方式。伴随着电话会议、视频会议、Web会议、移动互联网和多媒体的普及,人们对于沟通交流的网络通信质量也正在不断提高。通过融合通信技术构建起组织结构,在组织机构中工作人员的沟通,通信的核心数据的准确性和数据来源相当重要。目前,核心数据主要来源于LDAP目录。其主要的内容包含了组织机构人员的固定电话、邮件信息、Ip电话、手机号等重要信息。通过组织机构、个人组织和公共组进行分析和统计,使得用户可以更加方便查询。

三、融合通信技术应用效果

3.1优化工作人员及业务流程效率

融合通信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员工更加高效合作,通过融合通信技术来开拓员工之间的关系,使得员工关系更具有价值。按照电网企业的分布式通信对象进行集中统一综合,从而获得更加高效的通信模式。融合通信技术可以帮助电网企业员工协助工作。

3.2拓展电网企业价值

融合通信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的企业资源设备,并创造出新的价值。传统的通信模式迁移到IP电话,用户的所有设备均能够得到大部分保留。通过融合通信技术扩展资源能力,充分发挥出企业的价值。

3.3更好发挥软件应用价值

融合通信技术不仅可以为电网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的多厂协作通信服务,而且还可以更大限度的发挥出企业的价值。将企业的更多资源集中到企业的核心文化之中,并且通过企业的核心业务来实现资源集中。

四、结束语

通信行业论文篇4

如果能在单一架构下管理多个无线网络的实时数据,或者说在单一架构下管理统一后的单一无线网络的实时数据,应该是过程行业用户一致的要求,所以我们说多种无线通信技术标准的融合是一个大趋势,它可以提供远程操作的更高可靠性和更低成本。三大无线国际标准合作的技术基础原本是存在的,因为ISA100.11a、WirelessHART和WIA-PA的底层协议都是IEEE802.15.4,而提供芯片和通信协议栈的商家往往同时提供这几种技术的部件,即使是在ISA100.11a、WirelessHART和WIA-PA阵营内,还包括有很多相同的会员。作为ISA100的核心成员单位的尼维斯(Nivis)公司一向以其管理和优化网状网络的软件而闻名,同时在利用ISA100.11a、WirelessHART和6LoWPAN开发基于标准的无线网状通信堆栈方面拥有丰富的知识和能力。

尼维斯公司目前是我们所了解到的唯一同时提供ISA100.11a和WirelessHART两种流程行业无线产品供应商,比如其无线节点和路由器用在ISA100.11a和WirelessHART的型号是相同的,使用户能够在单一的硬件上运行任何一种标准。如VersaRouter910路由器既支持Nivis的ISA100.11a标准,也支持WirelessHART标准,拥有在同一平台上运行的软件,VersaRouter910是一个双启动硬件(Dualboothardware),是集全功能于一身,专门为客户准备好提供的无线解决方案设计的工业级无线路由器。中科博微公司是可同时提供WIA-PA、WirelessHART两种流程行业无线产品供应商,比如其无线网关既有属于WIA-PA无线网络的WIAPA-GW1498、WIAPA-GWS12002种型号的网关,又有属于WirelessHART无线网络的WHT-GW1250网关。北京天宇蓝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可提供WIA-PA、WirelessHART两种无线网络产品。在ISA100.11a和WirelessHART问世之初,在ISA名下成立过ISA100.12工作组,负责寻找将WirelessHART和ISA100.11a无线标准融合的技术途径。当时认定实现无线标准融合技术途径的唯一方法是提案申请,后有3个团队提出申请。

但最终这些团队没有解决以下核心问题:网络规范的定义能够取代ISA100.11a和WirelessHART及提供2个现有网络的反向兼容。代表ISA100.11a和WirelessHART供应商的两个团队都不能接受修改自己基础网络的要求,因此无法达成任何妥协协议。其原因非技术方面,而是集中在营销效应方面。因此在2013年,ISA100.12工作组已决定放弃在无线通信技术标准融合方面的努力。ISA100.12工作组中的最终用户曾建议的融合备选方案是供应商可提供同时对ISA100.11a和WirelessHART无线网络进行操作的产品,即“双启动”产品的解决方案。2010年初,德国测量与控制标准委员会NAMURPressRelease(公告),开始提出单一(融合)工业无线标准(仅过程自动化领域)的要求,建议三个标准合并为一个IEC标准。2010年8月在伦敦的Heathrow(希思罗)机场召开了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工作组即以希思罗命名。2011年3月底在瑞士的融合工作组会议形成备忘录决定成立技术工作组,重庆邮电大学是希思罗工作组的5名核心成员之一和技术工作组主要成员。

技术工作组首先完成“三个标准的异同”资料的编辑,然后达成分三步开展工作的共识,第一步是实现三标准共存,如图1所示,第二步完成渐进式融合,第三步以单一的OSI/ISO层过程仪表协议的现场设备、统一的接入点、统一的网关实现标准的最终融合,这里的现场设备、接入点、网关均以希思罗命名。2012年12月现场总线基金会(FF)宣布与国际自动化学会自动化标准委员会ISA100合作提出了一个通用的框架,允许多个工业通信协议通过共享无线集成架构在过程自动化系统中运行,使现场总线连接到远程的I/O和ISA100.11a、WirelessHART、有线H1协议集成到单一的标准化环境中,这称为基金会的远程操作管理ROM,这是通过第三方的开放融合,以便为用户提供更高的可靠性和更低成本的远程操作。这个框架保持了“基础设施”战略,而不是试图在无线设备水平方面竞争。

2、系统架构的创新

霍尼韦尔公司2004年推出工业无线变送器——基于ZigBee无线技术的XYR5000无线压力变送器,载频为902MHz~928MHz,以此为基础的无线网络系统构成如图2所示。作为网关设备的基站WBR与各种类型的XYR5000无线变送器可直接通信,最大数量为50台,最大距离610m。基站还可有线接入最多25个AO/DO组件,基站与控制系统的连接有RS485ModbusRTU接口,还可提供RS232到WMT无线管理工具上显示。随后IEC三大国际标准的早期无线网络系统的架构是由网关和无线现场设备组成,如横河电机无线系统的早期架构是YFGW710现场无线一体型网关和现场无线设备,一台网关可接入最多10台(刷新率1s)或50台(刷新率5s)现场无线设备,如图3所示。艾默生过程管理公司下属的罗斯蒙特公司真正针对流程行业无线网络系统的研究始于1998年,2006年推出的智能无线解决方案是采用900MHz,2007年以后在欧洲和亚洲则推出2.4GHz的解决方案。早期无线网络系统的架构也是由网关和无线现场设备组成,可能会包括适配器等设备,同时每一台无线现场设备还可作为路由器将其他无线现场设备的信息传送到网关,如图4所示。

2007年6月11日,霍尼韦尔公司推出基于ISA100.11a思路的OneWireless无线网络方案,采用了XYR6000变送器,载频为2.4GHz。推出OneWireless无线网络后,系统架构也在不断更新,较早的版本是2009年4月的120版,当时作为网关的是多功能节点;2011年9月200版的新功能包括无线变送器无路由功能改为路由功能可选、增加了现场设备接入点FDAP、增加了HART适配器等,2011年10月又引入了CiscoAironet1552SOutdoorAP节点设备、CiscoWLAN控制器;2013年4月210版的新功能包括在线

无线设备授权等新功能。AP节点设备被分为两类:网格接入点(MAP)和根接入点(RAP)。网格接入点是Mesh网络的远程接入点,它作为ISA100.11a无线现场设备网络和IEEE802.11a/b/g/nWi-Fi网络的接入点,这是所有接入点的默认角色。对下层ISA100.11a无线现场设备网络来说,每个网格接入点都可以发送和接收来自无线现场设备的消息,同时,它又作为一个路由器,为其相邻网格接入点以IEEE802.11a/b/g/nWi-Fi网络转发消息,从而在2层网络中为无线设备和主机应用之间实现数据传输,通过转发过程,数据可以找到通过中间网格接入点抵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 如果一个链路因为任何原因而出现故障,网络会自动通过其他路径安排数据传输,直到数据抵达网关为止。根接入点通过光纤、有线以太网或电缆连接器连接到有线网络或服务器,作为到有线网络的“根”或“网关”,它必须在接入点配置时设定为根接入点。通信时,网格接入点通过网格接入点之间的路径或直接传送到根接入点。在这种网络拓扑结构中,接入点之间有许多冗余路径连接,因而特别可靠。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大和网格接入点数量的增加,有必要使用多台根接入点以保证无线网络所需的性能和吞吐量(如图5所示)。推荐根接入点对网格接入点比值为20,这意味着,最多20个网格接入点可以共享相同的一次和二次根接入点,由于每个网格接入点可接入数十台无线现场设备,每个根接入点可接入20个网格接入点,而根接入点又可以多个同时接入交换机,其应用规模可满足数百点到数千点的大型无线网络的要求。

艾默生过程管理公司在WirelessHART网络中也推出了CiscoAP节点设备作为构成回传网络节点的接入点,菲尼克斯公司在WirelessHART网络中也推出了可与该公司多台WirelessHART网关组成骨干网络的WLAN接入点,且都通过Wi-Fi传送采集的所有信息,同时,WirelessHART网络也可接收支持802.11Wi-Fi通信的无线设备的信息。随着工业无线网络将过程控制延伸到工厂现场的各个角落,其应用越来越普及,单个应用实例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已突破一个工序或一个车间的范围。在这种形势下,流程行业无线网络设备的制造厂家不失时机地推出可覆盖整个工厂的全集成式多用途无线网络。这样的网络中既包括简单的无线现场仪表网络,也覆盖多种无线应用的场合。创新的系统架构主要体现在接入点设备作为主干网络节点,比如OneWireless无线网络先后推出的现场设备接入点FDAP、CiscoAironet1552SOutdoorAP节点,横河电机ISA100.11a无线网络的YFGW510现场无线接入点,艾默生过程管理公司WirelessHART无线网络推出的781远程链路、CiscoAP节点设备和WLAN接入点,菲尼克斯公司WirelessHART无线网络的WLAN接入点。这些设备具有骨干路由器功能,可将众多的无线现场设备的信息通过底层网络采集后,尽快地通过骨干网络传送到无线网关。这种将网关功能分离为接入点和现场无线管理站以及将信息传送分为底层网络及骨干网络的分层架构,不仅扩大了网络的规模、提高了信息传送速度,还能更好地实现同时管理多个现场无线子网通信系统的要求。

通信行业论文篇5

1.1基于无线的工业化调度和应急通讯

通过矿用McWiLL无线通信系统不仅可实现工业生产的调度管理、无线语音通话和集群调度管理业务,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矿井应急指挥通讯的灵活性和时效性。

1.2视频监控

基于矿用McWiLL无线通信系统,不仅可以脱离物理连接的束缚,实现矿井上、下各处的视频监控,还可以满足对实时移动视频监控和一些边缘、死角区域的视频监控要求。

1.3人员定位

矿用McWiLL无线通信系统可以非常轻松的实现手机和人员定位卡的实时定位、跟踪和轨迹再现,满足调度中心对于全矿井人员定位的要求。

1.4自动化数据

通过矿用McWiLL无线通道和数据终端,可实现矿井机电设备的远程数据读取和自动化控制,更进一步的加快了煤矿的工业自动化进程。

1.5环境监测

矿用McWiLL无线通信系统还具有移动监测瓦斯的功能,补充和完善了现有的瓦斯监测系统。

2矿用McWiLL无线通讯系统网络结构

总体网络可分解为核心网络设备、基站设备、终端设备,通过传输层构建组成,如图1所示。

2.1传输层

利用已经建设的IP数据网络作为矿用Mc-WiLL系统网络骨干传输链路,构建基于IP网络的语音、数据等综合业务平台;通过部署矿用Mc-WiLL基站进行构建,基站间传输利用工业以太网构建的自愈光纤环网,系统终端采用无线方式与矿用McWiLL基站进行通讯;根据煤矿的实际网络现状,也可采用已有的其他链型、网状、树形或星型以太网架构进行传输。

2.2核心网络设备

核心网络设备包括业务接入控制器和各个子系统平台。业务接入控制器负责管理、维护终端设备和基站设备,通过设置用户使用权限,控制和管理用户可以使用的业务,包括业务的存储、登记、变更等,并根据以上这些业务信息对用户所使用的业务进行管理,业务接入网关与基站之间通过的IP专网进行交换和沟通。各个子系统平台包括系统网络管理平台、视频监控平台、触屏式调度平台、人员定位平台和工业自动化平台等。业务接入控制器可通过IP网络与原有的程控交换机连接,实现有线和无线语音的互联互通,业务接入控制器还可通过IP网络与运营商提供的语音和数据接口对通,实现广域网连接和PSTN语音接入。

2.3基站设备

基站设备包括地面型McWiLL基站设备和井下矿用隔爆兼本安型McWiLL无线基站。地面性McWiLL基站设备与地面工业以太网交换机连接,实现地面无线信号的覆盖;井下矿用隔爆兼本安型McWiLL无线基站提供以太网光\电接口,连接井下隔爆兼本安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实现井下无线信号的覆盖;基站完成网管流和业务流的分离主要是通过VLAN标签,这样更便于业务的控制和管理,有效地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于终端设备产生的各种数据、影像和定位信息等一系列服务,基于McWiLL网络建立终端设备与基站之间的无线透明连接,将各种业务无线透明传输至IP有线网络;终端的语音业务和集群调度业务,经由基站和业务接入控制器后完成用户所需接续和呼叫控制功能。

2.4终端设备

矿用McWiLL无线通讯系统可为矿井提供多种类型的终端接入,工业级本安型集群手持终端,可实现集群调度和移动语音业务。工业级本安型智能PDA多媒体集群手持终端,可实现移动语音业务和多媒体集群调度业务,并可在终端上实现各类移动信息化的应用。矿用工业级本安型数据终端提供RJ45以太网接口和RS232接口实现数据和视频接入;可实现各类功能和应用,与核心网络设备中的相关业务平台进行数据交互。

3矿用McWiLL无线系统的优势

3.1可同时实现井上和井下的无线覆盖

矿用McWiLL系统有专用频段(1800MHz),与运营商的频段完全错开,可同时实现井上和井下的无线覆盖。同类各种方案中,仅有McWiLL和WiFi可实现井上覆盖,其余方案均涉及和运营商频段重叠而不能实现井上覆盖。

3.2超长的覆盖距离

矿用McWiLL基站可采用较大额定功率的隔爆兼本安型矿用设备,在巷道中单台基站可实现半径800m,长度1.5km的无线信号覆盖。在井上工作在1800MHz频段的矿用McWiLL基站最大覆盖半径可达到15km。同时,矿用McWiLL的利用空间波束赋形智能天线技术,可大大的提高链路预算,从而保证较大的覆盖范围。矿用Mc-WiLL方案的覆盖范围更远、更大,意味着在同样的巷道长度或覆盖面积下,需要的基站数量远远小于其他方案,从而有效地节省了投资成本,并降低了工程难度。

3.3一体化的多业务综合接入

矿用McWiLL系统综合了数据和语音的优势,可以通过一个系统承载多种综合业务,成为真正宽窄带一体化的多业务综合接入平台,为煤炭行业综合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奠定基础;针对煤炭行业的需求,矿用McWiLL系统可以实现语音、数据等基本业务,也可以承载应急调度、环境监测、人员定位、视频监控等多种业务,真正实现了多业务综合接入平台。

3.4稳定高质量的语音通话和真正的集群调度功能

基于空中接口的高品质的语音通话质量,可媲美有线通话。大大优于完全基于VOIP的WiFi方案。同时,矿用McWiLL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基于空中接口的下行共享信道实现语音组呼功能,组呼呼叫时延和容量等性能指标均符合集群调度应用要求,支持动态重组、话权抢占、迟后进入、优先级呼叫、强插强拆等传统集群功能,支持无线虚拟专网,通过图形化调度台可实现用户状态的实时呈现、录音监听、视频转分发等指挥调度功能;完整的集群调度功能,可以促进煤矿的生产管理更加高效流畅。

3.5利用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光纤环网实现基站传输

矿用McWiLL系统可利用煤矿原有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架构的光纤环网实现井下基站的数据传输;一方面节省了光纤投资和施工难度;另一方面,可利用光纤环网的自愈特性,实现传输线路的高可靠性;这一方面,明显优于TD-SCD-MA系统目前采用的BBU+RRU自建光缆的架设结构。

3.6高数据带宽

矿用McWiLL系统承继了McWiLL无线接入系统的高数据吞吐量的优势。矿用McWiLL宽带系统单基站提供15Mbps的净吞吐量。同时,可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实现上下行带宽的灵活调配;这方面大大优于采用公网3G通讯制式的方案。此类公网制式,本身数据带宽较小、上下行带宽不对称,导致上行带宽很小,不能满足专用网络对于上行带宽的高带宽要求。矿用McWiLL系统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其真正可以在煤矿应用中承载视频、数据采集等高带宽应用。

4结论

通信行业论文篇6

1.1通信行业中计算机技术的含义分析

通信技术是当今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具,主要包括光通信技术以及电通信技术等。其中,电通信技术又涵盖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通信技术有着高效的数据传输功能,能有效获取手机信号及卫星通信信号,然而该技术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即运行周期小、成本高以及维护耗费时间长等。而计算机通信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有效融合,凭借射频辨识模块、GPS无线通信技术、红外感应器件以及激光扫描部件等技术及部件,将互联网与任意物品相连,进而达到实现网络信息高速通信的目的。另外,计算机通信技术能够智能识别信号,并物联网进行全面的分析,是当今相关领域研究学者研究的热点所在。

1.2通信行业中计算机技术的特点

首先,计算机通信技术能够实现多媒体形式的信息传输。该技术以二值信号为重要基础,完成语言、声音以及图片等信息的传呼,与此同时,还完成了传输与处理过程中的监管工作。其次,数据和信息的传输效率较高。一般情况下,一条语言模拟数据的传输能达到每秒2400比特,换句话来说,一分钟传输的字符数为18000个;而在数字信息传播模式中,每秒传输的字符数可达每秒64000比特,既一分钟传达480000字符。可见,数字信息传输模式的速度是模拟信息的数据传输速度无法比拟的。再次,计算机通信的呼叫持续时间较短。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仅有少部分的计算机通信是在一秒内就可完成的,大多数计算机通信都需要在5s内才能完成。在传统通信模式的信息传递中,即电话的信息传输中,一般情况下,都需要持续三到五分钟。然而在计算机通信中,建立信息传播方和信息接收方的联系的时间通常都短于一分三十秒。

2计算机技术在通信行业中的应用分析

2.1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各企、事业单位对信息处理和管理系统的需求日益增多。而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选择了通过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方式,来将信息处理及管理系统进行不断完善,进而到到提升企、事业单位业务工作效率的目的。具体来说,既是在通过上级业务单位合理引导的基础上,以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为重要依据,完成从办公室自动化到远程自动化的转变,进而推动终端设备得到切实有效的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有效应用不仅缓解、减轻了相关部门的工作压力,保障了企业的业务质量,与此同时,还有效地促进了各企、事业单位的通信活动的顺利开展,保障了信息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2.2计算机通信技术在计费系统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信息传输系统在功能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需要具备专项计费功能等。然而事实上,计费工作大多都是由计算机技术来完成的。专门的计算机利用性能强大且储存着大量信息的计费模板,来根据顾客的实际需要进行计费系统的规划与完善,在提升计费工作效率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了计费的需要[3]。例如,我国的三大通信运营商——移动、联通以及电信,其经营运作便运用了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通信计费系统,利用其统一性的通信计费方式来完成高效、便捷、合理的计算收费工作。另外,该系统还具有实现地方与地方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计算费用功能,还能扩展计算机通信计费系统的兼容性,有利于计费的灵活性。

2.3计算机通信技术在数据管理和数据查号中的应用

计算机通信技术是对传统查号方式的有效改良,该技术不仅提高了查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还能为客户提供统计、数据更新以及修改用户密码等功能,大大促进了数据查号和数据管理的效率,其具体应用如公用网的长途电话局、短途电话局等。除此之外,需要强调的是,在设计该系统之前,就需要考虑到要在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实现查号时对相关部门的信息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以保障系统的有效性。

3结语

通信行业论文篇7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B/S结构;信息资源库;架构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4-0912-02

Architecture of Network-based Thesis Management Platform

GE Fang-zhe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 Huaibei 235000, China)

Abstract: Undergraduate thesis is the comprehensive inspection of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issues and solve problems by using their basic knowledge, basic theories, is also the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n the quality of four-year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herefore, thesis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process of undergraduate thesis management, we propose architecture of thesis management platform based on the Internet and the GSM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design concept is feasible.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hesis; management platform; B/S structure; information resources database; architecture

毕业论文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进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和进行科研训练的一种有效形式,是本科生四年教学计划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1-2]。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或设计,进行科学研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及数量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论文管理工作压力不断增大,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论文管理工作还是处于人工管理阶段,难以兼顾公平与效率。同时高校毕业论文具有一定的学术及收藏价值,但学生论文数量多、纸制论文或光盘刻录的论文不易保存,并且增加了对往届论文检索的难度。为方便毕业论文的管理和查询,提高毕业论文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节省管理资金,我们设计了基于Internet和GSM网络的毕业论文管理平台,实现了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1 毕业论文管理的过程

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是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使毕业论文各环节中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从而确保学生按时地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基于此,高校基本都建立了“选题开题中期管理评审”的毕业论文过程体系[3],确保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1) 选题。选题是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第一步,毕业论文选题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一般是指导教师填写毕业论文选题表,提出选题,然后,开展学生选题。

2) 开题。每位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选题后,要充分地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自己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实验方案等基础性工作,为正式开始论文工作做准备。

3) 中期管理。在毕业论文中期,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工作进程和论文质量进行认真指导、监督、检查,与学生交流,并帮助他们解决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困难。通过中期管理,强化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工作责任心,使学生顺利推进毕业论文。

4) 评审。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后,指导教师组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情况、答辩情况、评分情况以及论文的归档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以保证论文答辩的质量,从而确保整个毕业论文的质量。

2 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需求分析

本平台设计需求是利用高校完备的校园网络系统,设备档次高、配套设施齐全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管理中开放、交互、共享、协作的特征及网络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的特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现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4]。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设计要应现代教育的教学模式及管理模式,符合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基本过程[5]。因此,本文基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理论和软件理论构建毕业论文管理平台。

本平台采用B/S结构,帮助指导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提供毕业设计课题以及课题介绍,供学生选题,之后,系统就自动在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链接。指导教师的指导或要求可以直接发送到学生的电子邮箱内,同时通过GSM网络,发短信息到学生手机,达到及时通知学生的目的。学生也可以直接从指导教师的公告栏上获得导指导教师的指导或要求。学生可以在BBS上咨询某指导教师,平台会自动将咨询内容发送指导教师的电子邮箱内,同时平台可以通过GSM网络,发短信息到指导教师手机,达到及时通知指导教师的目的。平台可以帮助指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电子函件建立联系与帮助,以及通过电子函递名单、BBS专题组建立公共联系、讨论和互助。

3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架构

3.1 网络系统架构

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设计开创性地将新兴的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讯终端引入校园管理,在学生、教师和学校间架起一座空中桥梁,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方便快捷的沟通平台,有快捷、方便的特点。毕业论文管理平台为学校毕业论文管理提供可监督、管理的环境。

本平台的网络结构示意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服务器、连接服务器与GSM的短信中心接口、校园网等几个重要的部分。

3.2 软件系统架构

软件主体框架由“在线审核”、“信息资源库”、“论文交流”三部分构成,具备网络化管理、资源共享、学习支持及过程管理监控等基本功能。

1) 在线审核

在线审核依据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流程设计,支持毕业论文各主要环节的申报及审核管理。在线审核包括:指导教师资格审核、课题审核、答辩小组审核、成绩审核等模块。

指导教师资格审核模块: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学历、职称、教学经历等资格条件进行审核,对每学期每位教师的论文指导总量进行控制,防止指导超篇。

课题审核模块:对学生或指导教师申报的论文初步选题进行审核。选题审核通过后,学生方可进入毕业论文设计和写作环节。对没通过审核的选题,学生或指导教师可根据系统提示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或重新申报。

答辩小组审核模块:对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指导委员会、答辩小组的成员构成及其资格条件进行审核。

成绩审核模块: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进行初评、由小组指导教师复评、由院校复审。复审后的成绩数据可导入学校的教务管理系统,不需要手工录入成绩。

2) 信息资源库

建立信息资源库,有效开展管理支持服务和教学支持服务。信息资源库应包括:教师资源库、学生信息库、毕业论文素材库等。

教师资源库:教师资源库包括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库、答辩教师库。指导教师信息数据,学生和管理人员可登录查询,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论文指导教师。

学生信息库:学生信息库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专业特长等信息,有助于指导教师了解学生、对学生的指导有目的性、方向性。

毕业论文素材库:建立毕业论文素材库目的在于为指导教师和学生提供毕业论文教学全过程的支持服务。毕业论文素材库应包括:毕业论文管理文件、优秀论文、参考资料等,可以考虑按学科、专业以及课题方向来分类建设。

3) 论文交流

论文交流是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关键部分。设计的目的就是使论文的管理方便、快捷,对论文的质量管理提供帮助。论文交流应包括:师生个人专区和专业公共论坛。

师生专区:是师生间开展个别交流互动、个性化论文指导的平台。学生可在该区提交毕业论文提纲、初稿、修改稿,指导教师及时将指导意见或修改稿反馈给学生。学生可查看指导教师修改意见,并通过历次指导纪录,领会指导教师的思路,使毕业论文的指导、修改过程具有连贯性。在这个过程中,短信中心接口及时地通知教师和学生,使他们之间交互时间尽可能的短。管理人员可跟踪学生论文进程及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系统自动形成记录文档作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

专业公共论坛: 是学生间的互助协作学习、信息交流的平台,以BBS的形式设计。在交流过程中,短信中心接口仍然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服务。

4 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设计技术

本平台以SQL Server2000 作为后台数据库,采用B/S结构,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浏览器、Web服务器与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组成的三层体系结构。主要采用动态网页技术,建立动态交互且高效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通过ODBC(开放式数据库互联技术),利用SQL语言实现数据库的访问。系统通过与数据库连接,实现数据库的相关操作。

5 结束语

基于Internet和GSM网络的毕业论文管理平台利用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建立一个开放的、可监督的教学管理方式,对本科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有较大意义。目前已完成网上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总体框架的搭建,部分在线审核模块及信息资源库已正式启用。我们将不断完善网上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建设, 逐步完善网络环境下的毕业论文管理运行机,实现毕业论文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网络化。

参考文献:

[1] 史增喜.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49-52.

[2] 赵旦峰,李刚.论科学选题在本科生毕业设计中的重要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109-110.

[3] 黄英金.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05(9):57-59.

[4] 陶文平.网络环境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探索[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5):88-91.

通信行业论文篇8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如何提高毕业论文的选题管理效率成为毕业论文工作面临的一个难题。2012年,全国具备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学校有2492所,本专科毕业生人数600多万人,50%以上的高校对毕业论文收集、处理、检索、更新采用人工处理,已经无法达到信息化处理的要求,效率非常低。而其它大多数教学管理应用已实现数字化管理操作,绝大多数高校都已经拥有自己的机房,校园网,这就提供了很好的硬件基础,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打造毕业论文的网上管理。一个可行的解决思路就是依托建好的校园网,采用技术,通过C#2005编程,后台采用MS SQLSERVER2005数据库平台,构建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

本系统旨在使毕业论文信息管理网络化,可以直接在网络对学生论文进行管理。首先,学生通过网络选择论文题目,待教师审核通过后,完成论文并提交;其次,教师(包括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教师)通过网络对论文进行评分;最后,由系统计算出学生的综合成绩,供学生在网上查阅。

2需求分析

2.1功能需求

该毕业论文评分系统需要满足来自三方面的需求,分别是学生、教师和管理员。

学生对该系统的需求主要是查询学生个人基本信息、查询可选课题情况并进行选择、提交选题申请、查询已选课题、下载论文所需的相关文件、上传论文、查看毕业论文成绩、修改密码等功能。

教师的需求是查询教师个人基本信息、课题、课题审核、上传文件、下载文件、对学生的论文、答辩情况等进行评分,修改密码等功能。

管理员的功能包括对公告、文件、学生、教师、论文、分组、成绩、用户等8个模块进行管理和维护,包括添加新教师、添加新生、添加公告、上传文件、进行学生和老师的分组、审核成绩、修改管理员密码等,并对模块的信息进行查询、修改、删除等操作。

2.2性能需求

根据用户对本系统的要求,确定系统在界面、响应时间、可靠性、安全等方面有较高的性能要求。

2.2.1界面需求

(1)页面内容:主题突出,站点定义、术语和行文格式统一、规范、明确,栏目、菜单设置和布局合理,传递的信息准确、及时。内容丰富,文字准确,语句通顺;专用术语规范,行文格式统一规范。

(2)导航结构:页面具有明确的导航指示,且便于理解,方便用户使用。

(3)技术环境:页面大小适当,能用各种常用浏览器以不同分辨率浏览;无错误链接和空链接;采用CSS处理,控制字体大小和版面布局。

(4)艺术风格:界面、版面形象清新悦目、布局合理,字号大小适宜、字体选择合理,前后一致,美观大方;动与静搭配恰当,动静效果好;色彩和谐自然,与主题内容相协调。

2.2.2响应时间需求

无论是客户端和管理端,当用户登录,进行任何操作的时候,系统应该及时的进行反应,反应的时间在5秒以内。系统应能监测出各种非正常情况,如与设备的通信中断,无法连接数据库服务器等,避免出现长时间等待甚至无响应。

2.2.3安全性需求

系统有严格的权限管理功能,各功能模块需有相应的权限方能进入。系统需能够防止各类误操作可能造成的数据丢失,破坏。防止用户非法获取网页以及内容。

2.2.4开放性需求

系统应具有十分的灵活性,以适应将来功能扩展的需求。

3系统设计

3.1系统功能设计

本系统依据用户角色划分主要由三大模块组成:管理员功能模块、教师功能模块和学生功能模块。其中管理员模块又包括公告管理、文件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论文管理、分组管理、成绩管理、用户管理以及退出系统等子模块。

3.2数据库设计

3.2.1 数据库结构设计

E-R图是一种用于描述静态数据结构的概念模式,它直接使用信息世界中的术语来表示现实世界中的联系。E-R模型的基本元素包括:

实体:它是客观存在可以相互区别的事物

属性:指实体的某一特征。

联系:表示一个或多个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

3.2.2 系统E-R图

4模块设计与实现

在整个开发过程中,采取的方法是:分工精细、紧密合作,系统主要分为以下模块:公告管理、文件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论文管理、分组管理、成绩管理、用户管理、退出系统等子模块,在这些子模块下包括对公告信息、文件信息、学生信息、教师信息、论文信息、分组信息、成绩信息以及用户信息的添加、查询、修改、删除等操作。

以下仅以论文管理页面为例进行简单描述。

当用户名和密码都正确时,管理员进入界面默认是论文管理页面,如图2所示。管理员可以根据论文编号、题目和指导老师查询相关的论文信息,并适时对论文信息进行更新和删除操作。另外,页面左边导航栏论文管理下面还提供了一个“添加论文”链接,单击此链接,页面将跳转到添加论文信息页面,管理员可以在添加论文信息页面上添加新增的论文信息。

5系统测试

系统的各功能模块需要进行测试,对于模块化应用程序,软件开发的最后一部分就是不断的测试程序,该阶段主要对系统的正确性及完整性等方面进行测试。主要进行:功能确认测试、运行测试、健壮性测试、安全性测试以及查错方面的测试等,系统测试由测试组成员(或质量保证人员)或测试组成员与用户共同测试,在整个系统开发完成,即将交付用户使用前进行。测试阶段的信息流如图3:

在这一阶段,为使系统最终能够顺利运行,对整个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测试。严格按照软件测试步骤从管理员模块测试开始到系统集成测试止,所有测试都追溯到学生、教师以及管理人员的要求,这种测试符合现代软件测试准则从“小规模”测试开始逐步进行“大规模”测试。并严格按照程序内部的逻辑测试程序,检查程序中的主要执行通路是否能按照预定要求正确工作。

在测试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检验数据显示区域的GridView控件是否能够按要求格式正确显示输入数据。

(2)检验数据显示区域的GridView控件的相关列是否能够实现数据的删除及更新操作。

(3)检验能否对输入数据进行适时查询并作相应更新操作。

(4)检验功能模块中所涉及的所有功能的实现及健壮性。

在整个系统调试程序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某些内在的错误影响程序的运行,在采用上述调试方法对程序进行反复修改调试后,程序运行情况良好,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基本上可以满足用户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程不功,龙跃进,卓林. 2.0动态网站开发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1).

[2]邓文英,陈惠贞,陈俊华.挑战ASP与网页数据库设计[M].中国铁路出版社,200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