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内容提要]我国古代数学对于世界文化有过伟大的贡献,代数学无可争辩地是中国所创,我国古代数学是讲道理的,是来源于实践,尤其是来源于农业生产中的。从丰富的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创造了有我国特色的几何学。有足够多的例证,说明我国古代数学立论严谨,为农业生产的实践需要而服务。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成就巨大,科学技术方面的指南针、造纸、印刷术、火药这四大发明,举世闻名。可是,对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了解的人却不多,甚至还有人误以为我国历来在数学上是落后的。
其实,我国古代数学对于世界文化有过伟大的贡献。我国古代数学是讲道理的,有足够多的例证,说明它们立论严谨,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古代数学在一些重要项目中获得了“世界冠军”。而古代数学是来源于实践,尤其是来源于农业生产的。这是由于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农业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它发生于原始采集和狩猎的经济母体之中,又由于农业生产受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受“地”的影响,古人把“地”看成是“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它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有了“地”,就要有测量,就要有计算,当然就有了数学。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我国古代数学恰恰是在数、形、数形结合这三方面有其特色和自成系统。
首先,我国最迟从春秋战国开始就普遍用算筹记数,而且采用了十进位制,有了良好的记数工具,就可以比较轻便地进行自然数运算;除不尽的除法还出现分数记法及其运算,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算筹区别正数和负数就可以通行无阻地进行有理数四则运算,能够解决各种比例问题的“今有术”也是在这种算筹制上进行的;从两汉历经隋唐宋元,正确、快捷列出方程、方程组、不定方程和不定方程组也都是在这种算筹制上进行的。
另一方面,从汉末三国时代开始的出入相补、损广益陕原理在处理空间形式问题上起到主导作用,平面图形的割补和立体图形的棋验都体现了这一原理。用长方形余形相等出入相补法则来诠释刘微重差九术就来得自然,用此来补证秦九韶三斜求积公式,“秦氏承袭希腊海伦”之说也将不攻自破,著名的刘微割圆术是出入相补的应用,祖用牟合方盖这一专用模型来推导球的体积公式,在方法上、理论上和所得结果至今无可指责,究其原理还是出入相补之理。
数形结合、相辅相成。开平方、开立方无疑是刘微“解体用图”的具体应用,犹如层层剥茧、井然有序。沈括、杨辉堆垛求和,又与相应立体体积公式类比,从而导出正确结果。反过来,几何问题又依赖于数量关系。例如赵爽“勾股圆方图注”凭借计算,以证明勾股弦关系,海岛重差借助长方形余形,其理始显。圆,作为内接正多边形倍增边数的极限也是通过计算,得以阐明的。
一、勾股定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举例
中国古代数学家研究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是自成体系的,其证明方法,大都采用青朱出入法,也就是今人说的割补法。通过适当的划分,将勾上的正方形面积与股上的正方形面积,划分成若干个部分,而这些部分的总和又恰好能填满弦上的正方形。所谓青朱出入就是把划分出来的图形,添上青、朱、黄等各种颜色,以次出入(割补时容易识别),方法巧妙简单,令人叹服。
据历史资料记载,夏禹(公元前2140年——公元前2095年)治水时就已用到了勾股术(即勾股的计算方法),因此我们可以说,夏禹是世界上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与勾股定理有关的人。
《周髀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算书,成书太约在公元前100年。在该书中说到“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这说明在大禹时,就能应用特殊情况下的勾股定理和测量了。赵爽在《周髀算经》注中说:“禹治洪水,决统江河,望山川方形,定高下之势,除滔天之灾,释昏垫(老百姓)之厄(危难),使与注于海于无浸逆(溺),乃勾股之所由生也。”这说明当时大禹治洪水之所以成功,是由于使用勾股测量而取得的。
《九章算术》也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数学名著,是我国数学方面流传至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世界数学史上极为珍贵的古典文献,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后100年。该书总结了秦汉以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辉煌成就,开创了独具一格的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有不少来源于农业生产的例子。
例1: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池)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选自《九章算术》)
今译:有一正方形池塘,它的边长为1丈,一棵芦苇生长在这池塘的正中央,长出水面1尺,如果将芦苇拉向池塘边,茎尖刚巧碰到池岸边,问池塘水深及芦苇长各是多少?
这就是一个勾股定理的题目,使用勾股定理经过简单计算,知水深一丈二尺,葭长一丈三尺。
二、盈亏问题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举例
历史上任何重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术”,而总有其产生的实际背景和理论渊源的。那么盈不足术是在怎样的数学历史背景下产生,又是在何种数学思想与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问题的探讨对于了解秦汉以前古算中农业生产应用问题解法的演进以及方程术的产生都是很有价值的。
众所周知,《九章算术》是我国秦汉以前数学成就的总结,它是一部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的数学著作,全书分为九章,第一章“方田”就是讲述远古时代简单的土地测量及分数算法。第七章“盈不足”讲什么呢?随着农业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入,数学应用问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已远远超出了比例关系的陕隘范围。形式多样而复杂的线性问题和非线性问题的出现,使原始的比率算法已无能为力了。一方面,应用比率算法解题需要“因物成率,审辩各分,平其偏颇,齐其参差”,这对于复杂的比例问题要求很高的分析能力和技巧性;另一方面,对于“隐杂互见”的各种线性与非线性问题,使用比率算法根本不能解决问题。这便要求数学家创造一种新的有力的一般解题方法,盈不足术就是在这样的数学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例2:今有共买牛,七家共出一百九十,不足三百三十,九家共出二百七十,盈三十。问家数牛价各几何(选自《九章算术》)
今译:有若干户人家共同买牛。如果7家共出钱190则不够330,如果9家共出钱270,则多钱330。问家数及牛价各是多少?
将盈不足术翻译成如今方程组求解就是:
设x为家数,y为牛价,由题意得:
x/9×270-y=30
y-x/7×190=330
解得家数为126,牛价3750钱。
据《唐阙史》记载:公元855年左右,唐代有位大官叫杨损,在选用和提拔行政官吏方面以公正闻名。一次,有两个办事员,需要提升其中一个,麻烦的是这两个人的职位相同,在政府里工作的时间也同样长,甚至他们得到的评语也完全相同。那么,究竟提拔谁好呢?负责这项工作的官吏对这件事感到很伤脑筋,便去请示杨损。杨损仔细考虑了一番,说:“一个办事员的最大优点之一是要算得快,现在就让这两个候补人员都来听我出题,哪一个先得出正确答案,他就该得到提升”。他的题是:“有人在林中散步,无意间听到几个盗贼在商量怎样分偷来的布匹。他们说,若每人分6匹,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就会差8匹。试问,这里共有几个盗贼?布匹总数又是多少?”杨损让两个候补人员当场在大厅的石阶上用筹进行计算。不一会,其中一个得出了正确答案,他被提升了,大家对这个决定也都表示心服。
三、体积计算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举例
我国在古代,由于水利工程、国防工事、房屋营造和道路修建的需要,土方计算十分频繁。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各种谷仓、粮库容积的计算也益加繁重、到《九章算术》成书时代,我国的各种几何体体积公式都已具备,除了常见的长方体、棱柱、棱锥、棱台、圆柱、圆锥、圆台以外,还出现了某些拟柱体体积公式。这些公式大量汇集在《九章算术》商功章里。
古代世界各国体积公式都没有推导证明,所以在几何体求积方面我国成果遥遥领先,不论在种类齐全完备上,在逻辑推理的完整上都是同时期外国所不能比拟的。还必须指出二千年前我们祖先曾经使用过的许多丰富多彩的各种体积公式至今仍有使用价值。以下给出《九章算术》的精彩例子,以飨读者。
例3:今有委粟平地,下周一十二丈,高二丈,问积及粟几何?
今译:有粟若干,堆积在平地上成圆锥形,它的底圆周长是12丈,高2丈,问它的体积及粟各是多少?
答曰:积八千尺,为粟二千九百六十二斛二十七分斛之二十六。
例4:今有委菽依垣,下周三丈,高七尺,问积及为菽各几何?
今译:有菽若干,靠墙堆积,它的底圆半周长3丈,高7尺,问它的体积及菽各是多少?
答曰:积三百五十尺,为菽一百四十四斛二百四十三分斛之八。
例5:今有委米依垣内角,下周八尺,高五尺,问积及为米几何?
今译:有米若干,堆积在墙的内角,它的底圆周长的四分之一是8尺,高是5尺,问它的体积及米各是多少?
答曰:积三十五尺九分尺之五,为米二十一斛七百二十九分斛之六百九十一。
关于这种计算堆积的方法,在我国民间沿用很广,并将这些公式编成歌诀流传下来。其歌诀是:
光堆法用三十六,
倚壁须分十八停,
内角聚时如九一,
外角三九甚分明。
这些流传的歌诀,可能就是后人根据《九章算术》的这个“委粟术”编写而成的。很明显,歌诀前三句的意思,就无异于“委粟术”的术文。至于歌诀的第四句,就是依墙外角堆米,参照术文可表达为:“依垣外角者(居圆锥之四分之三也)二十七而一”。不过,《九章算术》中没有这样的例子。
总而言之,我国古代数学思想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极广,本文所述仅是冰山一角,该文的作用充其量是抛砖引玉罢了。
[参考文献]
[1]吴文俊.九章算术与刘微[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沈康身.中算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3]夏树人,孙道杠.中国古代数学的世界冠军[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
论文关键词:互助,制约机制,考察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中国农业经济的主导形式。在小农经济下,伴生着各种各样调剂民间生产资源的互助组织。对于这些组织制约机制的考察,目前研究成果多是简单罗列,并未对其进行过系统性考察。本文以大量原始史料为基础,尝试对传统农业生产互助组织制约机制进行系统性考察,因笔者学识有限,不足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一、互助领域
我国民间传统互助始终处于自发状态下,农民仅仅根据自身的现实需要进行互助。在我国乡村,“有些农作不仅有强烈的时间性,而且在一定的季节里错综复杂”,此时“农民既无钱请工,同时又无工可请”,加上“有些农事活动范围很大”,个体农民很难完成,这样就需要互助。[1](p63)因此,传统互助依据互助时间可分为农忙时间的互助活动和农闲时间的互助活动两种。
第一种是农忙时间的互助活动,该互助活动一般限于时间性要求比较紧迫的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冀西的拨工,一般限于“耕地、播种、送粪、锄苗、秋收” [2](p25)等农业生产活动。陕北的变工农业论文,一般限于“耕作和农业输送、打场”[3](p44)等农业生产活动。广东的换工,一般限于“犁田、插秧、割禾”[1](p66)等农业活动。延安的札工,一般限于锄草、开荒、收割等农业生产活动。[4]华东的对工,一般限于“播种、插秧、收割”[5](p143)等农业生产活动。湖南的调工,一般限于“插秧、捺禾(即锄草或叫薅草)、车水、扮禾(即割谷)”[1](p65)等农业生产活动。该种互助活动在传统互助中具有经常性。
第二种是农闲时间的互助活动,该互助活动一般限于规模较大的农业基本建设活动和与农业生产紧密关联的副业生产活动。例如,太岳的互助活动,一般限于“修渠、打井、防冲、修滩”[1](p47)等农业基本建设活动。湖北的互助活动,一般限于“修塘、筑堰”[1](p63)等农业基本建设活动。广东的互助活动,一般限于“修堤、围、陂、圳、山塘”等农业基本建设活动和“挖河泥、塘河、烧石灰、修山、挖煤、斩松枝”[1](p67)等副业生产活动。冀中白洋淀一带的互助活动,一般限于夹泥(即挖河泥)、打水取鱼、割苇等副业生产活动论文提纲怎么写。[2](p5-6)此种互助活动在传统互助中并不具有经常性。
二、耕作方式
因为传统互助是农民自发组织的互助,规模很小,加上农民不习惯时刻算计,为图省事,所以采取轮流耕作的方式,即耕作是以参与互助的农户为单位,一户一户轮流进行。轮流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时间标准,以天为单位;一个是土地标准,以亩(或垧、担等)为单位。例如,陕北的人力变工,其耕作方式是“第一天共同在甲的土地上劳动,另一天又共同在乙的土地上劳动”。[3](p2)冀鲁一带的拨工,其耕作方式是“你给我做一天,我给你做一天”。[6](p19)太岳的变工,其耕作方式是“今天给你做,明天给他做,后天给我做”。[1](p45)东北的插犋,其耕作方式是“轮流种,你种两垧我种两垧”。[7]其中,有一些互助组织在轮流耕作的前提下,能够适当照顾农作物的实际需要。如种地时,先阴后阳,那块地“地跑风”容易干,就种那一块。锄地时,先荒先铲、先铲先趟,先草大后草小。收割时,先熟先割。
此种耕作方式,其优点可以概括为:既可以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又可以相对提高生产效率。其缺点可概括为:一是轮流耕作,由于耕作早晚会对收成有很大影响,越轮到后面的成员越吃亏农业论文,这就会限制更多的人参加互助。二是由于每户地块零散,经常倒地就会浪费时间。
三、组织制度
因为我国传统民间互助局限在农业生产领域和规模大的互助不具备经常性,加上采取轮流耕作的方式,所以传统互助的制约机制相对简单。本文从组织制度、核算机制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组织制度大致可分为组织机构、组织分工、组织纪律。
在组织机构方面,札工、合工一类组织虽然规模较大,但组织内部并没有根据需要再分有二级单位,而是笼统的一个大单位。
在组织分工方面,札工组织的成员一般有工主(功德主)、工头(领头)、管账(书班)、工人四种分工。工主负责组织札工,工头负责管理札工,管账专门负责札工的记工及财务收支,工人专门负责劳动。例如,延安的札工,成员有工主、工头、管账、工人四种分工。[4]关中的唐将班子,成员有包头、领头、书班、工人四种分工。[3](p21-22)合工形式的成员一般有组织者和劳动者两种分工,例如,太岳打井、修渠时,“临时选举一定的负责人,领导大家干活”。[1](p47)
在组织纪律方面,札工形式有不少规矩。例如,“作息要绝对服从工头的指挥”,[3](p17)“天明上地,太阳落回来,迟到算半工”[3](p22)等等。合工形式也有简单的规矩。
传统互助的组织制度很不健全,例如陕北的变工,基本上“没有一定的组织和领导人,也没有一定大家必须遵守的劳动纪律”。[3](p41)太岳的变工,“没有固定的领导人,给谁做活计,主要就由谁来安排”。[1](p45)
四、核算机制
核算机制是否简便合理,涉及到互助组织的存亡,所以各类互助组织均规定了适合本组织的核算机制。该制度是由记工、计工、还工三个部分组成。在记工部分,可分为记工载体和记工方式两个方面;在计工部分,可分为按人(或牲畜、或农具)计工、按时间计工和按劳动效果计工三个方面;在还工部分,可分为还工时间和还工方式两个方面,还工方式又可分为工还工和钱粮还工两种。
在记工部分,其记工载体是大脑;记工方式是记出工。在计工部分,按人(或牲畜、或农具)计工以数量为标准;按时间计工以粗略估计的时间(半天、整天)为标准;按劳动效果计工以数量为标准。习惯上多采用以人和时间相结合的标准,一人一天为一工。在还工部分,还工时间规定较僵化,习惯上采取隔天还工的方式,如两家人力互助农业论文,今天我帮你做,明天你就得帮我做;还工方式以工还工为主,不同工种(如人工与畜工、耕种工与锄草工)间的折算比例和各工种与钱粮间的折算比例根据习惯而定,一般不变。
现实中,大多数互助组织的核算并不严格。例如,陕北的人力变工,“对工的计算,许多是不严格的”。[3](p4)冀西的拨工,“没有严格的计工”。[2](p3)冀鲁豫的合犋,“不计较谁多使几晌少使几晌”。[6](p18)湖北的换工,工数“即使有些差额,一般不去斤斤计较”论文提纲怎么写。[10](p62)广西的换工,“大牛、小牛都算一个工,农具和一些耕牛(如人牛一起换工)不给代价”。[1](p69)少数规模较大互助组织的核算较严格。例如太行的工队,“按工分配工资,出工少的要补工”,习惯上要“给工头送工一二天”,或是让工头“白吃一份工钱”。[8](p16)陕北的札工,习惯上“空工”工钱(即九人做工按十人的工钱算帐,多算一人的工钱叫做空工工钱),工主得“一半”,工头得“四分之一到三成”,管账得“四分之一或是二成”。[3](p16-17)关中的唐将班子,习惯上包头“从每个工人的工资内抽取1/10到1/20”,领头“没什么额外报酬”,班子散工时可义务为他做工一天。[3](p21-22)太岳的札工,习惯上工钱采取“八工九算账”(即八人做工按九人的工钱算账)和高于短工工资1/10左右两种算法。多算的工钱一般是“工头占50%,领工30%,管账20%”。[1](p46)太岳修渠、打井所用经费习惯上由受益各户分摊,[1](p47)广西兴修塘坝,“出工多少,原则上按受益田亩来定,所需木料、石灰等物,则按各家谷本多少平均分担。”[4](p68)苏南的大伴工,一般是“按受益的田亩出工,田多劳动力少的出工资”。[5](p143)甚至部分组织没有明文的核算机制,依靠一种大家都心照不宣的自律机制(即诚信原则)来维持组织的日常运转。例如,陕北的搭庄稼,“习惯上彼此都不还工,不找工钱,而且也不记工账”。[3](p10)冀中的插伙组农业论文,没有“记工清工的”。[1](p35)冀东的包工,男女间“不还工也没有报酬”。[9]苏南的打混作,“平时不计工”。[5](p143)
总体而言,传统互助如果仅仅针对某一具体互助活动,确实不是半斤对八两,但对于互助活动总体而言,基本上是互利的。例如,冀中温仁村,赵玉明家和赵彦春家插伙作活,赵玉明一个壮年劳动力、五亩地,赵彦春半个劳动力、二十亩地、半个牲口一个旧车。[1](p34)从表面看两家条件不对等,但是玉明使用彦春家的牲口和车,给彦春家做活时管饭,而彦春家给玉明做活时不管饭,并常年给玉明做针线活,这样一搭配便近于互利了。事实证明,互助违反互利是不能持久的。
传统互助“组织形式复杂多样;组织方式强调血缘性、地缘性和绝对的自愿性;组织分布呈现极不平衡性;组织规模一般较小”[10](p37-41)的特征,导致我国民间互助组织制约机制的相对简单,这一机制除了基本保证组织正常运作外,无法为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中国的传统互助一直处于止步不前的状态,除非外力介入,传统互助才能得以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史敬棠.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上册)[M].三联书店,1957.
[2]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实业处、晋察冀边区农会.晋察冀边区的劳动互助[Z]1946.河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号:579-1-118-1.
[3]中共西北中央局调查研究室.边区的劳动互助[Z].1944.河北省档案馆藏,索书号:F321.21.11.
[4]王丕年,石毅.关于札工的几个问题[N].解放日报,1943-04-14.
[5]华东农业生产中劳动互助的情况[J].新华月报,1952(4).
[6]张广居.冀鲁豫劳动互助组织中几个问题的商榷[N].边区政报,1946-10-01.
[7]唐楠.镇东县英华区农村原有“劳动互助”的调查[N].东北日报,1947-02-23.
[8]刘岱峰.关于劳力互助的总结[N].边区政报,1943-09-01.
[9]冀东的劳动互助组织[N].长城日报(冀东),1946-05-07.
[10]李小红.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互助组织模式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1).
论文关键词: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投入-产出法,经济效益
中国吉林森工集团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降水量丰富,土壤肥沃,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总经营面积134.8万hm2,有林地面积120.4万hm2,活立木总蓄积1.69亿m3,年生产木材89.3万m3,作为国家重要商品材生产基地,以培育、经营森林资源、木材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林特资源综合开发为主。随着天保工程和森林分类经营的深入实施,在木材和林产品需求与生态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僵化的形势下,在商品林区大力营造工业原料林、提高林地生产力,林业产业化经营成为缓解森林采伐压力,保护生态公益林的必要手段,同时也促进了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林区。
一、绪言
吉林森工集团是中国国有林区开展森林集约经营试点最早的企业农业论文,相对于中国南方集体林区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起步较晚。1995年-2000年实施了用材林集约经营试点建设阶段,工业原料林建设是其中的一部分,分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和杨树中幼龄人工林改培为工业原料林两种方式;2003年-2006年集团实施了工业原料林试点建设阶段,该阶段阶段全部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1(柏广新,2009)。集团现有杨树工业原料林面积9114.5hm2(商品林区),蓄积53.5万m3,平均hm2蓄积58.7m3。其中:幼龄林面积428.5hm2,蓄积3.5万m3;中龄林面积796.8hm2,蓄积5.7万m3;近熟林面积1707.3hm2,蓄积17.0万m3;成熟林面积1979.2hm2,蓄积22.6万m3;过熟林面积266.1hm2,蓄积4.7万m3。应该特别指出,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位于各林业局商品林区内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各种环境因子适合树木生长和营建短周期杨树工业原料林,工业原料林建设在高产出木材的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2(杨树速生丰产林考察组,2001)。
随着天然林的锐减与人工林建设的发展,对人工林经济效益的研究不断发。国外多用一般均衡模型与不同种类人工林生产经营活动效率来计量其经济效益;国内主要集中于南方集体林区人工林经济效益分析,国有林区由于思想观念、配套机制滞后,工业原料林建设地区规模有限,进而导致工业原料林建设经济效益计量处于初级阶段。王炳南3等(2008)对南方集体林区案树不同无性系树种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此文以案树不同性系树种分类通过计算成本、年利润等指标分析讨论人工林经济效益。柏广新4(2009)年运用林木市场成熟理论结合其基层工作经验和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在经济学的基础上,通过区分不同森林成熟龄提出森林市场成熟理论,实证部分通过工业原料林生长仿真数据求轮伐期用四种方案对工业原料林分析经济效益;本文拟结合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现状,在细化单位公顷工业原料林单位轮伐期内经营活动与深入林区调研获得试点数据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吉林森工集团国有林商品林区工业原料林建设的效益模型,从多角度考虑其经济效益。
二、经济效益模型
本文拟运用投入-产出经济效益模型构建适合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经济效益核算的经济模型。投入产出法是用来研究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数量经济方法,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创立,他先后发表了《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美国经济结构研究》阐述“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发展,1973年Leontief由于从事“投入产出分析”获得第5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论文下载。下文将结合投入-产出法总利润等于总产出扣除总投入的基本思想和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及发展现状对经济效益模型进行设定。
(一)模型假设及符号说明
本文假设工业原料林过程中最求利润最大化原则,遵循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目标。为研究方便,假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轮伐期为15年,且在第7年进行抚育伐农业论文,第15年主伐;工业原料林建设不考虑林地地租,即地租为零。
(1)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投入为I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建设投入,其中A表示期初投入,A1为整地费用,A2为苗木费用,A3为植苗费用;C表示期中投入,期中C1为补植费用,C2抚育费用,C3掰芽修枝费用,工业原料林在造林后第2年掰牙;C4包括预防病虫害、火灾、偷伐、盗伐在内发生的年例行管理费用且每年只进行一次病虫鼠防治,主伐前1年结束,C5施肥费用(包含肥料与施肥工费),Iij=Aij+Cij;
(2)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木材产出为Gij(G为目标林地蓄积X与相应出材率z乘积),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产量,且包括期初现有林采伐、抚育间伐、主伐、采伐剩余物四部分,其中G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产量,G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产量,G3表示主伐木材产量,G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产量,G= X·z ;
(3)设Kij为采伐生产成本,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采伐成本,S1为现有林采伐单位成本,S2为抚育间伐单位成本,S3为主伐单位成本,S4为剩余物采伐单位成本,此处主要是指木材从活立木到伐倒木过程中发生的采伐人工费用与从伐倒木到可销售的原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如伐后运输费、加工费、销售运输费、营销费用等项目Kij= Sij·Gij(i=1,2,3,4;j=1,2,3,…15);
(4)设木材销售收入为R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销售收入,P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价格,P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价格,P3表示主伐木材价格农业论文,P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价格,为简化模型,我们假设所有木材价格均为含税价,在计算过程中不再考虑木材税收问题,Rij=Pij·Gij(i=1,2,3,4;j=1,2,3,…15);
(5)根据吉林森工集团森林经营方案与1995-2005年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国家林业局2009年出台新的育林基金征收标准为从原15%降为10%,若假设育林基金为Tj,Tj=0.1R
(6)设吉林森工集团总利润为V,总利润为总收入扣除生产销售成本、建设投入、育林基金;Vj为集团在第j年利润收益;
(7)设r为银行同期利率,资本增长以利率为r的速度增长,则n年后的资本价值为Vn与现值V0的关系为复利关系,Vn =V0(1+r)n ;
(8)设NPV为资本净现值,NPV为资本毛收入现值扣除支出现值5(KlempererW D,2003),表示投资者在一定收入、支出及贴现率r时对现阶段投资的一种衡量方式。
如图 1所示,根据吉林森工集团规划工业原料林轮伐期为15年时,以单位公顷新植工业原料林第一次工业原料林经营的第一个轮伐期为例,其期间每年发生所有经营活动可表示如下,表中0-1之间时间段表示第一年,以此类推。
要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依靠科技来提升农业,依靠农业机械化来进行规模经营,依靠农业龙头企业来组织高效农业。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可以概括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这是在总结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概括许多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这样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第二,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第三,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第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关系重大,解决好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存在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的缺陷,农业生产经营粗放,加上城市倾斜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工业抽吸农业、城市吸吮农村,国家对农业投入不足,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含量低,技术装备水平差,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l/8和第三产业的1/4左右,农村生态环境不佳。农产品供给处于紧平衡状态,农民积极性受到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2006年,我国耕地有效的灌溉面积为8.48亿亩,仅占总面积的46.41%,每年自然灾害损失的粮食就超过700亿斤。农业基础薄弱,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关键词】农业保险农险缺位政策性保险
一、前言
2006年,重庆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给农业、农民都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全市农村直接经济损失66.7亿元,粮食减产22%。干旱肆虐,而本应在此次特大旱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农业保险却鲜见作为。据媒体报道,除人保财险重庆市分公司在旱灾初期因承保的林木发生火灾支付了15.6万元赔款外,农业保险在关键时刻近乎缺位。重庆大旱农险缺位是我国农业保险举步维艰,面对自然灾害力不从心的一个缩影。究其原因,一方面农业保险本身存在风险大、赔付高、业务分散导致经营费用高等特点,在无政策支持的情况下,高风险、高赔付、高费用必然导致保险公司的高亏损;另一方面地区间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投保需求的不平衡,造成农业保险难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二、各国农业保险模式
美国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试办农业保险,经过近70年若干次的实践探索与创新,美国农作物保险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农作物保险向现代风险管理制度的历史性演变,其保险密度已高达70%左右。在美国农保全部以政府补贴方式执行。美国政府对农作物保险的补贴主要分两大部分:一是保费补贴,二是业务费用补贴。目前美国大规模天灾的农作物损失支付的保险赔偿金完全由政府补贴。美国联邦政府还向农作物保险提供4大类政策和经济支持:一是通过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向私营保险公司提供比例和超额损失再保险保障;二是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明确规定联邦政府、州政府及其他地方政府对农作物保险免征一切税赋;三是联邦政府法律鼓励各州政府根据自身的财力,向农作物保险提供补贴,进一步减轻农民的保费负担,提高农作物保险的吸引力;四是联邦政府对投保的农场主给予保费50%-80%的补贴。
美国幅员辽阔,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低,加之财政收入丰厚,在美国实行由政府全额补贴的农保政策是可行的。在中国很多人认为可以借鉴美国经验,建立政策性保险公司,由财政补贴亏损以继续保险业务。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及农地制度的局限性等诸多因素,完全实行财政补贴是不太可能的。
相对的日本的农村情况和我国比较相似,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在日本,农业保险制度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在市、町、村范围内建立相互性质的保险组织“农业共济组合”(相当于互助会)由该组织实施农业保险、收取保费、建立保险基金、为遭灾农户提供损失补偿,凡经营种植业、养殖业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户,都必须加入“农业共济组合”(互助会)。第二,都、道、府、县(相当于中国的省)设立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各共济组合按照《农业灾害补偿法》,将本组合(互助会)所负保险责任的一定比例向共济组合联合会分保,联合会以收来的分保费建立基金,当组合的成员受灾索赔时按照规定予以摊赔。第三,联合会依法向中央政府(财政)分保、中央政府(财政)以分保费建立再保险基金,并向联合会负分摊赔款的责任,但中央政府接受的分保仅限于法定保险项目,对于任意共济,中央政府不提供再保险,而由全国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接受分保。日本的农业保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值得我国借鉴,特别是在市、町、村范围内建立相互性质的保险组织“农业共济组合”对于我国部分地区有很强的适用性。但是我国毕竟幅员辽阔,农业发展情况比日本复杂得多。因此我国在农业保险模式的探索中应该结合自身特点,选择适合我国特殊国情的农保模式。
三、我国农业保险模式探索
近年来,由于农业风险的加剧和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民盼望农险“保护伞”能为其生产、生活带来保障。但是由于政策环境及我国农险本身的高风险、高赔付、高费用导致保险公司的高亏损,造成我国农业保险呈现逐年萎缩的态势。
然而在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农业结构仍然以小农经济为主。这部分农民收入低,风险意识淡薄,多数人认为天灾人祸是不可抗的,保险解决不了实质问题,更有甚者不知道什么是保险,也不知道到哪里办理保险。这些农户在遭受自然灾害损失时都选择了“独立承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农业结构调整的不一致必然要求我国农业保险实行分层次经营。首先是基础农业,即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粮食作物,这一层次的基础农业具有如下特点:受自然力影响较大,产值较低,进口替代品竞争力强,受灾后对农民影响巨大。针对这种特征,这一层次的保险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从投入产出分析,经营是亏损的。因此保险策略应是政府介入的政策性保险。由政府财政补贴为主,农民缴纳少量保费为辅,成立灾害补偿基金。采用强制参加原则,以保证保险标的大量同质性原则,也保证了基本保障的覆盖性,使得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户也能享受农保带来的实惠。这一层次农保实施的关键是国家政策支持,因此国家应该在立法层面上给予农业保险相关的地位,改善农业保险政策环境,建立法律或者法规平台对农业保险予以支撑。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性特性、各级政府有关机构的管理职能和支持作用、保险费率的形成机制、经营主体应该享受的政策支持、农业保险补偿体制框架、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政府各部门的协调机制、农业保险保户的相关权利等等都应当在相应的法律中予以明确,并且成立综合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把农业保险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成立综合性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形成以国家农业保险公司调控引导农业保险发展方向,以各省农业保险公司的区域性管理为业务主导,以县乡两级的农业保险合作社为经营主体的组织体系,这不仅符合国家农业政策,而且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个层次上的农业是产值较高的养殖种植业,如大棚蔬菜、畜牧业。其显著特点是产业增值快,产品价格较高,市场需求量大,经营效益显著,且衍生产品产值也较高。在第二层次上开办保险较大程度是盈利的,因而这一层次上的保险经营属于市场行为,经营主体应归于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户采用自愿投保原则。在这一层次上开展农业保险应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引入竞争,提高管理水平以降低管理费用。例如开放农业保险领域,充分竞争。打破垄断经营机制,提供各种有效的优惠政策,鼓励各种资本类型的财产保险公司进入农业保险领域,只有让众多保险人在不同的地区和领域展开充分竞争,才能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费用,从而降低保险费率,解决高保费率问题。同时,拓展承保范围和保险责任。根据各地区农业特点,针对农户最需要保障的风险设计险种,提供相应的保障,使农户感到参加农业保险能真正起到保障作用。利用再保险避免巨灾发生时给保险人带来的高额赔偿风险,解决高赔付率问题。在这一层次中政府同样给予商业保险公司一定的政策性优惠,如免去营业税、所得税,给予管理费用的补贴及专门的精算机构的辅导等。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而农业保险则是专门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这种制度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的全局,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功能和作用,对于保障和促进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农业保险模式的选择中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各地区的农业具体情况展开竞争,以提高效率。提供政策优惠,促进我国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重思大旱保险缺位破解农险难题.
[2]陈舒:农业保险应分层次经营,来源:中国保险.
[关键词]近代东北农业综述
自古以来,东北都是农业大省,在六七千年以前就己出现原始农业;明清时期,东北农业有所发展;自清朝中期以后,随着汉族农民的流入而急速发展起来,“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农业迅速殖民地化,1945年后,东北地区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起步和发展。为此,学术界对东北农业十分重视,产生了相当多的论著。有鉴于此,笔者特将主要论著梳理如下,以期推动研究的深入开展。
一、研究概况
(一)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界的关注
大批以农业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专著、论文,就笔者目力所及,以下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著:衣保中的《中国东北农业史》[1]一书,为目前国内最大的一部区域农业史专著,对时期殖民地农业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该书基本勾勒出东北农业发展的总体脉络,使读者了解东北农业在作物种类、生产结构、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之所以与内地不同的缘由,同时,作者也着意于该区域人文地理状况对农业的影响,对我们研究东北农业史有重大参考价值。章有义的《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2],该书运用较大的篇幅,较为全面的记载了东北农业的发展状况,是研究东北农业必须参考的。衣保中的《东北农业近代化研究》[3]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农业近代化问题的专注,该书揭示了东北农业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填补农业史研究的空白,对东北近代农业进行综合而系统的研究。刘祖荫的《满洲农业经济概论》[4],孙心农等编的《东北农业概况调查》[5]一书将东北农业的实况,产量,农业经营等搜罗一齐,并提出兴农方案:合作社、农产公社等。李文治的《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6]详细论述了清末吉林、黑龙江、奉天的开禁放垦情况。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研究组编的《东北经济小丛书》[7],于春英、衣保中的《近代东北农业历史的变迁》[8],郭葆琳的《东三省农林垦务调查报告》[9],黄希源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农业经济史》[10],陈振先的《奉天全省农业调查书》[11],东省铁路经济调查局编的《北满农业》[12]等等。
在论文方面,出现了一大批专门研究成果,对东北农业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和分析,如:魏芙蓉、张锐的《东北农业近代化的特点》[13],衣保中、吴祖鲲的《论东北农业近代化》[14],衣保中的《论近代东北地区的大农规模经济》[15],吴祖鲲、富萍的《东北近代农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16],谢学诗的《“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农业与农民》[17],徐萍的《试论民国时期东北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硕士论文),衣保中的《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线索》[18],衣保中的《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影响的研究》[19],郭有义的《满洲农村现状及其农业对策》[20],景爱的《历史时期东北农业的分布与变迁》[21]等都不同程度对东北近代以来的农业进行了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近代以来东北农业提供巨大帮助。
(二)涌现了许多关于东北农业资源被侵略的文章
近年来,许多关于日本、俄国侵略我国东北的文章不断涌现,例如,李晓光的《1904~1911年日俄对我国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22]此文介绍了“日俄战争”给东北的农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一方面使东北的耕地面积减少,造成粮食大量出口,农业生产单一化;另一方面也促使了东北农业的商品化、机械化生产,桑润生的《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农业的掠夺》[23],李淑娟、王鹤的《日伪统治时期日本对东北棉花的统制与掠夺》[24],朱艳、李闰华的《时期日本对东北的粮食掠夺》[25],孙玉玲的《东北沦陷时期日伪的农业资源掠夺政策》[26]对日伪时期的农产品掠夺及给东北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进行了探讨,单魁贤的《日伪统治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硕士论文),等都对近代以来东北的农业资源被侵略做了不同程度的论述,并取得不小的突破。
(三)关于东北地区农作物的发展变迁的文章丰富
近年来,随着对东北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东北农业经济特别是东北大豆经济的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大豆业是近代东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东北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近代东北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大豆业经济。其研究者层出不穷,文献主要有:叶晗的《1914年至1931年东北大豆贸易研究》(硕士论文),杨光震的《清末到1931年东北大豆生产发展的基本趋势》[27],佟静的《近代东北大豆业概论》[28],于亚莉《论近代东北大豆贸易》(硕士论文),韩玲红的《浅析前期(1931―1935年)的东北大豆业发展》[29]一文,对“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大豆业发展状况、日本在东北地区对大豆产销采取的政策及影响做了详细介绍,较为全面介绍了前期日本对以大豆为主的东北农产品的掠夺。牛伟的《时期东北大豆业研究》(硕士论文),王影的《“九一八”事变前“满铁”在中国东北的经营及对大豆出口的控制》(硕士论文),李淑娟的《时期东北大豆经济衰落对农民生活的影响》[30]一文深刻的揭露了时期以大豆为主的东北经济的衰落,乃至给农民生活带来的深重灾难。郭文韬的《略论中国栽培大豆的起源》[31],朴永兰的《论近代东北大豆出口贸易中外来因素的作用》(硕士论文),胡雪梅的《近代中国大豆出口贸易论述》(硕士论文),张左华的《东北大豆国际贸易的衰落》[32]。
关于水田的研究主要有:金颖的《近代水稻传入东北及其影响研究》[33],金颖的《近代东北地区水田农业发展史研究》[34],吉林省农科院主编的《东北水稻栽培》[35],于春英的《时期水稻发展研究》[36],姜丰裕的《民国时期日本对东北水田投资研究――以朝鲜移民水田开发为中心》(博士论文),衣保中的《朝鲜移民与东北地区水田开发》[37],衣保中的《民国时期吉林省的水田开发政策》[38]等等。
关于东北地区棉花业的论著主要有:许的《时期东北棉花的统制研究》(硕士论文),董师嫡的《近代东北棉业经济初探》(硕士论文),季道藩主编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39],万连步的《棉花》[40],胡华的《日伪在沦陷区的棉花增产与棉花统制》[41],等等。
以上论著对东北近代以来的作物研究多集中在时期,通过农作物的兴衰,来揭示东北农业经济急剧地衰退,并影射处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诚然,笔者整理了仅几种农作物的主要研究状况,其他作物的研究也不胜枚举。
(四)国内、国外移民都给东北的农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大量人口的入住给东北带来压力,另一方面也带动了东北的发展。近年来,研究东北移民问题的文章,成为农业研究不可缺少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王衫的《二十年代移民开发东北农业略论》[42],吴希庸的《近代东北移民史略》[43],何廉的《东三省之内地移民研究》[44],让慈的《中国移民满洲之过去及现在》[45],范立君的《近代东北移民与中国东北社会变迁(1860~1931)》[46],陈楠的《近代东北荒地垦殖述略》(硕士学位论文),满洲移民史研究会的《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移民》[47],中央档案馆等编的《满洲农业移民概说》[48],衣保中的《日本移民与洲国的殖民地农业》[49],刘大可的《山东移民垦殖与东北农业发展》[50],高乐才的《论近代中国东北关内移民与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51],桑润生的《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52],范立君,许凤梅的《近代东北流民与农业开发》[53],刘信君的《民国时期吉林省的移民浪潮与农业开发》[54],于春英的《朝鲜移民与近代黑龙江地区水田开发》[55]等论著都分别对近代东北移民做了不同角度的分析,其价值巨大。移民虽然给东北地区带来压力,无可厚非的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北农业的发展。
(五)同时,外国主要为日本在侵略东北的同时,对东北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东北农业的文献也不断增多,对我们研究当时的农业情况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的主要思考
纵观学术界对近代东北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清末开禁放垦对农业带来发展机遇,日为侵略时期日本对东北农业资源的掠夺和建国以后农业的复兴等农业经济发展史,当然其他方面的论著也对东北农业方面做了不同程度的剖析,这些论著都较为全面的记载了近代以来东北农业的发展状况,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大部分论著都集中的讨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上,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拓展一些新的领域以期推动研究的深入开展。
东北的农业,自清朝后期的开禁放垦政策的繁荣到“九一八”事变后期一段时间的危机,在曲折中发展,笔者认为农业的发展贯穿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农业是立国之本,农业的兴衰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的兴旺发达,是对历史的反馈。笔者认为近代以来东北农业在学术界的研究大致分三个阶段:(一)清朝后期开禁放垦政策后的繁荣。(二)“九一八”事变后出现农业危机。(三)建国后农业的发展时期。以上大致分几个方面,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就近年来学术界对近代东北农业的研究状况,做了较为粗略的概述,当然,应特别指出,由于笔者自身能力有限,在对大量的论著进行取舍和分析的过程中,在文章的论述可能存在许多偏颇之处,还望各位前辈学者予以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衣保中:《中国东北农业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2]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3]衣保中:《东北农业近代化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4]刘祖荫:《满洲农业经济概论》,新京建国印书馆刊印,1944年版。
[5]孙心农主编:《东北农业概况调查》,农政班印1945年版。
[6]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7年版。
[7]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研究组编:《东北经济小丛书・农产(生产篇)》,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刊行,1948年版。
[8]于春英、衣保中:《近代东北农业历史的变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郭葆琳:《东三省农林垦务调查报告》,东京神田印刷所出版,1915年版。
[10]黄希源主编:《中国近现代农业经济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陈振先:《奉天全省农业调查书》,1910年版。
[12]东省铁路经济调查局编:《北满农业》,中国印刷局,1928年版。
[13]魏芙蓉、张锐:《东北农业近代化的特点》,东北亚论坛,1998(04)。
[14]衣保中、吴祖鲲:《论东北农业近代化》,社会科学战线,1997(01)。
[15]衣保中:《论近代东北地区的大农规模经济》,中国农史,2006(02)。
[16]吴祖鲲、富萍:《东北近代农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长白学刊,1998(03)。
[17]谢学诗:《“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农业与农民》,社会科学战线,2001(05)。
[18]衣保中:《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线索》,《中国农史》,1994(01)。
[19]衣保中:《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影响的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20]郭有义:《满洲农村现状及其农业对策》,益世报,1935年7月6日。
[21]景爱:《历史时期东北农业的分布与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02)。
[22]李晓光:《1904~1911年日俄对我国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12,(03)。
[23]桑润生:《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农业的掠夺》,社会科学战线,1987(07)。
[24]李淑娟、王鹤:《日伪统治时期日本对东北棉花的统制与掠夺》,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04)。
[25]朱艳、李闰华:《时期日本对东北的粮食掠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8(03)。
[26]孙玉玲:《东北沦陷时期日伪的农业资源掠夺政策》,近现代史研究,1998(04)。
[27]杨光震:《清末到1931年东北大豆生产发展的基本趋势》,中国农史,1982(01)。
[28]佟静:《近代东北大豆业概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03)。
[29]韩玲红:《浅析前期(1931―1935年)的东北大豆业发展》,学理论,2011(28)。
[30]李淑娟:《时期东北大豆经济衰落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学术交流,2008(02)。
[31]郭文韬:《略论中国栽培大豆的起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01)。
[32]张左华:《东北大豆国际贸易的衰落》,新亚细亚,第十卷第二期。
[33]金颖:《近代水稻传入东北及其影响研究》,中国农史,2010(03)。
[34]金颖:《近代东北地区水田农业发展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5]吉林省农科院主编:《东北水稻栽培》,吉林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6]于春英:《时期水稻发展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09(03)。
[37]衣保中:《朝鲜移民与东北地区水田开发》,长春出版社,2000年版。
[38]衣保中:《民国时期吉林省的水田开发政策》,古今农业,2004年(02)。
[39]季道藩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分册,棉花),农业出版社,1986年版。
[40]万连步:《棉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41]胡华:《日伪在沦陷区的棉花增产与棉花统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42]王衫:《二十年代移民开发东北农业略论》,史学月刊,1999(06)。
[43]吴希庸:《近代东北移民史略》,东北集刊,1941(02)。
[44]何廉:《东三省之内地移民研究》,经济统计季刊,1932(01)。
[45]让慈:《中国移民满洲之过去及现在》,湖南大学期刊,1933(08)。
[46]范立君:《近代东北移民与中国东北社会变迁(1860~1931)》,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7]满洲移民史研究会:《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移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8]中央档案馆等编:《满洲农业移民概说》,中华书局出版,1991年版。
[49]衣保中:《日本移民与洲国的殖民地农业》,东北亚论坛,1996(04)。
[50]刘大可:《山东移民垦殖与东北农业发展》,东岳论丛,2001(04)。
[51]高乐才:《论近代中国东北关内移民与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东北师大学报,2008(05)。
[52]桑润生:《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农业出版社,1986年版。
[53]范立君、许凤梅:《近代东北流民与农业开发》,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
关键词:天津市农业科学院;Web of Science;SCIE;论文产出;被引频次;学科分布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4.031
Analysis of Output and Academic Influence of Papers of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ased on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ZHANG Yu-wei, WANG Xiao-rong, JIA Bao-hong, SONG Bi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has statistical analyzed the research papers published by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AAS) between 2003―2013, based on the Web of Scienc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situation of constructing disciplines of TAAS has been analyzed through the amount of published papers,the cited frequency, H index, the distribution of cited countries,disciplines distribution, etc.
Key words: TAAS; Web of Science; SCIE; paper output; cited frequency; disciplines distribution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天津农科院)成立于1979年,是一个以应用研究为主,具有较强实力和地方特色的社会公益类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历经几代农科人的艰苦创业,天津市农科院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已成为天津农业科技战线的主力军,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位居全国先进行列,为天津乃至全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0年来,天津农科院注重顶层设计,强化全院协同创新,打造了一支由院士、国家和市级专家、高中级研究员为主体的500余人规模的科技创新队伍,各研究机构呈现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可喜局面。目前,已经建成了14个研究机构,分别为: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简称黄瓜所)、天津科润蔬菜研究所(简称蔬菜所)、天津市农作物(水稻)研究所(简称作物所)、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简称畜牧所)、天津市林业果树研究所(简称林果所)、天津市植物保护研究所(简称植保所)、天津市园艺工程研究所(简称园艺所)、天津市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简称资环所)、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简称保鲜中心)、天津市农村经济与区划研究所(简称区划所)、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简称信息所)、天津市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简称生物中心)、天津市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简称质标所)、天津市设施农业研究所(简称设施所)等。
科研论文是体现科研单位工作成效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个单位、一个学科和一名科技人员产出科研论文是体现该部门、领域或该人的科研活力的重要参考。Web of Science是一个基于Web而构建的动态的数字研究环境,兼具知识的检索、提取、分析、评价、管理与发表等多项功能。在内容上,Web of Science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著名的三大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为核心,有效地整合了学术期刊等重要的学术信息资源。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高校都将Web of Science的信息产品作为评价科研成果的重要依据。在我国,Web of Science的信息产品,尤其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简称SCIE)收录及引用论文的统计分析结果成为评价学术单位科研成效和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天津农科院科研水平不断进步、重视国际间合作,陆续有优秀论文被SCIE收录。分析天津农科院科研论文的SCIE收录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客观地评价该单位的科研现状和水平。
1 数据收集
通过Web of Science的SCIE数据库,于2014年11月对天津农科院各研究所2003―2013年被收录的论文进行检索。利用数据库的检索、分析功能结合手工统计,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天津农科院论文发文量及变化趋势
2003―2013年,天津农科院共有76篇论文被SCI收入,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为33篇,如图1所示。11年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总体呈波动上涨趋势,其中2003―2005年无,2010年以后增长较快。
2003―2013年,天津农科院各研究所发文量中,如图2所示,保鲜中心发文量最多。保鲜中心、植保所、畜牧所发文量大于5篇,蔬菜所、黄瓜所、作物所、生物中心、林果所发文量小于5篇。质标所、园艺所、资环所、信息所、区划所、设施所无。
2.2 天津农科院论文学术影响力分析
为反映天津农科院的发文质量,分别统计了2003―2013年天津农科院各研究所的SCI科技论文被引频次(以后简写为TC)、篇均被引量、TC≥20、10≤TC<20、1≤TC<9、TC=0的占比,以及潜在被引指数和H指数,从而反映学术论文影响力。
表1显示,2003―2013年天津农科院SCI发表的论文总被引量为175,篇均被引量为5.30,潜在被引指数为-3.03,H指数为7。被引频次1≤TC<9的论文最多,占到了发文总量的60.61%。其次是TC=0的论文,占发文总量的24.24%。TC≥20、10≤TC<20的论文分别只占6.06%和9.09%。
农科院各研究所中,保鲜中心的总被引量和篇均被引频次均为最高,分别达到了87次和10.88次。总被引量排名前4的从高到低依次为保鲜中心、植保所、作物所、蔬菜所。篇均被引量排名前4的从高到低依次为保鲜中心、作物所、植保所、蔬菜所。
潜在被引指数统计的为各单位零引用发文占比与最近一年(2013年)发文量占比例之间的差,差值越小,被关注度越高。各研究所的潜在被引指数,黄瓜所最低为-66.67,畜牧所最高为33.33。发文被国内外同行关注程度排名前3位由高到低依次为黄瓜所、作物所、植保所。
各研究所的H指数方面,保鲜中心的H指数最高为4,其次植保所、蔬菜所的H指数为3。
2.3 天津农科院论文施引文献的国家分布
施引文献是指引用天津农科院发文的SCI文章。通过分析2014年11月统计的引用了天津农科院2003―2013年发表SCI文章的施引文献的分布情况,可以了解天津农科院的研究成果被哪些国家所关注,从这个角度可以反映天津农科院科研的影响力。
从图3中可以看到,天津农科院的研究论文受到22个国家科研人员的关注,关注度(引用次数)最高的为中国,引用次数占所有国家的42.44%。对天津农科院论文关注度最高的前5个国家从高到低依次是中国、美国、巴西、伊朗、韩国,5个国家的引用次数超过了总引用次数的70%。
2.4 天津农科院各学科论文产出量分析
天津农科院整合院内科技力量,促进软硬学科协调发展,形成了学科齐全、优势突出的良好局面。目前,该院已形成了作物、蔬菜、林业果树、畜牧兽医、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农业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观赏园艺等11个学科大类。
如图4所示,天津农科院2003―2013年被SCI收入的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集中在林业果树、作物、畜牧兽医、植物保护、蔬菜、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6个学科,其中蔬菜、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两个学科的论文最多,分别为8篇。观赏园艺、农业信息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等学科还未有论文被SCI收入。
2.5 天津农科院各学科论文学术影响力
表2显示,天津农科院各学科论文中,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的总被引量和篇均被引量均为最高,分别达到了87次和10.88次。总被引量排名前3的学科从高到低依次为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植物保护、蔬菜。篇均被引量排名前3的学科从高到低依次为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作物、植物保护。作物学科的总被引量排名第4,但篇均被引量排名较高,排名第2。
各学科中,被引频次1≤TC<9的论文,林业果树、作物、蔬菜、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4个学科均超过了学科论文总量的50%。畜牧兽医学科1≤TC<9,TC=0的论文分别占50%。植物保护学科TC=0的论文最多,占到了57.13%。
各学科的潜在被引指数,作物最低为-33.33,畜牧兽医最高为33.33。发文被国内外同行关注程度排名前3位由高到低依次为作物、蔬菜、植物保护。
各学科的H指数方面,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的H指数最高为4,其次植物保护、蔬菜的H指数为3。
3 结 论
2003年以来,天津农科院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总体呈上涨趋势,2010年以后增长较快。尽管论文数量还不算多,但表现出了较好的增长趋势。这是天津农科院近年来重视科研工作、积极引进人才、加大科研投入的结果。
天津农科院下设14个研究机构,分为11个学科大类。2003―2013年发表的SCI论文集中在8个研究所、6个学科。这说明天津农科院学科优势明显,在林业果树、作物、畜牧兽医、植物保护、蔬菜、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工程等学科论文产出量较多。而在观赏园艺、农业信息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等学科还未有论文被SCI收入,反映出天津农科院在学科布局的完整性、均衡性上欠佳。今后,天津农科院在保证优势学科发展更强、更高的基础上,要注意学科的均衡发展,通过引进和培养领军人才、年轻力量加强薄弱学科的建设,提高整体的科研水平,逐步形成优势学科突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2003―2013年天津农科院SCI发表的论文总被引量为175,篇均被引量为5.30,受到22个国家科研人员的关注。天津农科院的科研成果正在受到世界上科技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是,发表的论文中被引频次1≤TC<9的论文最多,占到了发文总量的60.61%,TC≥ 10的论文只占15.15%,高质量论文较少,在提高论文质量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因此,天津农科院要通过制定各种奖励机制、培训机制、考核机制,鼓励与其他科研机构进行交流合作,做出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发表更高质量的论文。
参考文献:
[1] 王婷,刘敏娟.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产出及学术影响力评价:基于论文、专利产出的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2] 王婷,颜蕴,续玉红,孟宪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论文产出及国际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2):54-63.
[3] 马桂莲,张琴,姚佳,等.基于Web of Science收录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科研论文统计分析[J].上海农业学报,2014(2):115-119.
[4] 马超,董巧连. 基于Web of Science收录的河北农业大学科研论文定量分析[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1):116-119.
在中央关于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下,已有多个大城市把城市农业发展定位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了由传统生产型城郊农业向具有多功能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
为更好地总结都市农业12年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研究和促进城乡统筹背景下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的科学发展,中国农学会拟于*月上旬在*市召开第八届全国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产业学术研讨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议题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城乡统筹与都市型现代农业、休闲农业产业创新发展”。
主要议题有:城乡统筹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格局;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都市型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创新发展与典型模式;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科研教学体系建设;政府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影响未来中国都市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对策;休闲农业的理论建设;休闲农业成功案例与典型模式;休闲农业产业的经营与管理;国内外在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进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发展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
二、会议时间和地点
*月*日在*市召开,*月*日报到。
三、组织形式
会议由中国农学会主办,中国农学会都市农业分会、*市农学会承办。
四、主要内容
(一)本次会议将作为第*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与会代表参加中国科协年会主会场活动,参与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学术研讨会的交流,参观*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的示范单位。
(二)召开中国农学会都市农业分会理事会,并对多年来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理论与实践创新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专家进行表彰。
(三)商讨建立“城市农学会协作网”,发挥学会体系优势,促进都市农业与休闲农业的发展。
五、会议征文
(一)论文征集
请围绕本次会议的议题撰写相关论文,论文格式详见附件1。
(二)其它资料征集
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相关专著、完成的相关课题、各地都市农业的发展规划、各地推动都市农业的政策和保障措施、各地都市农业的主要模式、都市型现代农业主导产业与休闲农业产业(企业)的成功运作模式及相关照片等。
中国农学会都市农业分会将组织有关专家对征文进行遴选、汇编成《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并作为《中国农学通报》(增刊)发行。
(三)征文投送
论文投送截止日期为2009年7月1日(当地邮戳为准)。
1、请通过中国科协通用会议系统网上注册个人信息();
2、征文和报名表的电子版请同时发送至castnh@和castnh@两个邮箱;
3、请将征文及资料的纸质版邮寄至中国农学会学术交流处。
六、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20号楼
中国农学会学术交流处100125
联系人:周宪龙、康亚军、王全辉
电话:010-5919449759194487
传真:010-59194449
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