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汉语言文学硕士论文8篇

时间:2023-04-03 09:48:58

汉语言文学硕士论文

汉语言文学硕士论文篇1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43-02

一、引言

当前汉语国际推广大背景下,由教师、教材、教法所构成的“三教”问题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其中又尤以教师问题为最。为解决合格的汉语师资短缺的问题,国家加大了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力度,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下文简称“汉教硕士”),培养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我们培养出来的汉教硕士是否合格,其教学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汉教硕士的教学能力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这些问题都有待探讨。此处结合实践谈谈我们的看法,以期求教于方家。

二、汉教硕士教学能力培养的重点是什么

在教育学领域,教学能力是一个宏观概念,对其构成,各家有各种论述。在这些论述中,申继亮、王凯荣(2000)的观点最能给汉教硕士的培养带来启发。他们认为,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所涉及的教学能力可以归结为三种: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我们认为,培养汉教硕士的教学能力,就是要培养他们的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汉教硕士要成为合格的汉语教师,需要认识并掌握教学所需的知识、原则和方法,即知道“是什么”;另一方面,他们还需要将所掌握的知识、原则和方法转变为实践,即学会“怎么教”。让汉教硕士知道“是什么”属于教学认知能力培养的范畴,让他们学会“怎么教”属于教学操作能力培养的范畴。相比之下,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但它更有待于汉教硕士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自我发展。汉教硕士在读期间的教学能力培养,重点是其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两大方面。

三、汉教硕士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的具体体现

我们认为,汉教硕士的教学认知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各方面。第一,分析理解教学大纲的能力。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包括词汇大纲、汉字大纲、语法大纲、功能大纲、情景大纲、通用课程大纲等。汉教硕士有必要阅读这些大纲,领会大纲规定的语言知识点及学习者所应具备的听、说、读、写等技能的分级要求。第二,了解分析教学环境的能力。当前,汉语教学面临着从之前的吸引外国人到中国来学汉语转变为走出国门去推广汉语这种工作重心的转变。这一转变意味着汉语教学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的汉教硕士要能区别对待在国内教汉语和在国外教汉语之间的不同。第三,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目前,汉语教材的种类比较多,不同的教材反映了编写者不同的编写意图,体现了不同的教学思路。任课教师需要很好地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更需要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这种加工教材的能力的高低将决定其授课质量的高低。第四,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设计反映的是设计者对教材、学生、教学法等方面的综合认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要在细致分析教学内容、学习者起点、学习者自然特征等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教学步骤、教学行为、教学媒体等。教学操作能力是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实施的能力。汉语教师的课堂操作主要是以言行事,教学操作能力可以藉由教师的课堂语言表现得以窥见。参考杨惠元(2007)的论述,我们将教师的课堂语言分为解释性语言、示范性语言、指令性语言、反馈性语言等四类。解释性语言要求精准到位,示范性语言要求正确规范,指令性语言要求通俗易懂,反馈性语言则要求及时中肯。对上述各类语言的共同要求是简洁明了。唯有简洁明了,才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课堂上的主角――学生来练习说话。培养汉教硕士的教学操作能力,其课堂语言表现是最值得抓住的点,据此可以引导他们认识、提升教学操作能力。

四、如何培养汉教硕士的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

我们认为,利用“课堂教学设计――说课――微格教学”三步走的模式,可以将汉教硕士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的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很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都在其中。汉教硕士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重点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两大问题。“教什么”要从语言学的角度细致挖掘所要教授的语言点的用法。“怎么教”则应设计出具体的操作办法。下面以“认识”一词的教学为例,结合两位汉教硕士的设想谈谈我们的看法。学生甲的想法是:第一步,用英语解释“认识”;第二步,利用投影呈现两个例句,先由老师领读,然后叫个别学生朗读。学生乙的设计是:第一步,师生问答(老师问:来这儿学汉语以前,你们见过面吗?你知道他的名字吗?学生答:我们没见面,我不知道他的名字。老师对全班说:来这儿以前,他们两个人不认识。老师再问:现在你们两个人认识吗?学生答:现在我们认识);第二步,呈现三个例句(我认识迈克|你们都认识我|我认识到我的中文不太好)。学生甲的教法可概括为“解释――举例――朗读”模式,他没在设计中给出例句,看不出他要教“认识”的什么用法。学生乙设计了师生问答,并给出了例句,从例句大致可看出他想到的“教什么”的问题。但是,学生乙并没有提及如何处理这三个例句,我们不清楚他将“怎么教”。以上两份设想,或者看不出“教什么”,或者看不出“怎么教”,都不能让人满意。我们认为,“认识”一词“教什么”,需要先列出它的常见用法,然后确定哪些用法最适宜教给某水平阶段的学生。请看:①我认识玛丽/这个字。②这个人/字我认识。③你俩认识吗?④你认(识)不认识麦克?

①是典型的SVO句式,“认识”后接宾语,宾语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②中,“认识”的受事(即“这个人”或“这个字”)出现在句首,句子是一个主谓谓语句。③中,“认识”不带宾语,表复数意义的“你俩”充当“认识”的主语。④则含有“认(识)不认识”这一说法,涉及正反问。在设计例子、操练“认识”的用法时,以上考量基于语言视角,教师需要注重。确认了“教什么”之后,接下来需思考“怎样教”的问题,要设计具体的操练方法。设计操练的一条核心原则应是尽量调动学生的思维,想办法让学生开口说话。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问答,或者教师引介情景,学生根据引介说话。还是以“认识”为例,教师可板书一汉字,然后提问学生“这个字你认识吗?”,学生回答“这个字我认识”或“这个字我不认识”,此时他们便已在开口使用“认识”一词了。说课是促进汉教硕士改进其课堂教学设计的好办法。将说课引入汉教硕士教学能力的培养中,有三个好处:一是将个人的教学设计置于集体的监督之下,会促使设计者思考实践和理论之间的联系。二是能帮助说课者发现问题以便调整或改进。三是集体参与,共同思考,共同进步。说课时,汉教硕士要在众人面前重点说清楚“教什么”和“怎么教”。对于“怎么教”,听者可紧扣“是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精讲多练”的原则来评议说者的设计。

说课之后,汉教硕士修改和完善其教学设计,接下来进行微格教学。微格教学的时间以10分钟左右为宜。微格教学要有录像,以供指导教师一对一地帮助汉教硕士分析其教学中的成败得失,还可供集体观摩讨论,或作为教学案例保存下来。组织微格教学时,指导教师要重点把握好两点:第一,每次微格教学要设定明确的训练目标,比如训练讲解、提问、反馈等教学行为,或者训练语音、词语、语法点等语言要素怎么教;第二,微格教学者的课堂语言应成为关注重点,指导教师可以要求讲课者将其教学过程转写成文本并仔细研读,引导他们发现授课时在语言表现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思考如何改进。

参考文献:

[1]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2]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汉语言文学硕士论文篇2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汉语言文学;中外文学素养

一、研究背景

汉语国际教育,既是一种第二语言习得的信息输入过程,也是一种跨双向的文化交际沟通过程。因为语言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1];《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指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核心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也明确要求教师要“了解中国和世界文化知识及其异同,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规则。”总之,“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在国内外学界已成共识”。目前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整体视野中[2],讨论“跨文化交际课”的课程设置与教学问题。另一类是围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导因素,即教师来展开研究。梳理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如下两个特征。一是现有成果只关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汉语教师,而没有或较少关注国际汉语学习者。二是现有研究大多集中讨论了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表层文化或者说知识层面的文化,而缺乏跨文化交际中的深层次内容,也就是是精神性文化内容。跨文化交际是一种融合了语言活动、风俗习惯、价值观期待、哲思互动、心理反应、宗教情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文化传播活动。这些跨文化交际因素,至少可以划归为两个范畴和层次。第一个是表层文化或者说是知识层面的文化。日常谈论的衣食住行、习俗禁忌等都属于此类。第二个范畴,就是深层文化或者说是精神范畴的文化。人们常说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都可归属于这一类文化。目前在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展开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大多围绕第一个层次和范畴展开。这些表层文化,对初遇中国文化的国际汉语学习者快速融入其中,往往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如果以汉语学习为媒介的中外文化交际止步于此层面的话,显然是非常遗憾的。因为,“把文化背景当知识去学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透过背景知识去了解目的语国家人们的……文化心理与价值观念。”因此,本课题组设计了从国际汉语学习者入手,展开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方案和思路。期待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跨文化交际及其能力体系建设,提供更多的培养角度和具体内容。

二、研究方案

(一)方案设计的背景及思路

1.既有成果忽视了国际汉语学习者的需求,因而使得汉语国际教育在走出去时存在问题。吴应辉在《国际汉语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出路》的报告中指出,当前国际汉语师资培养中,培养方式单一和国际需求多元的供需脱节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走出去”的汉语国际教育志愿者不知道汉语学习者的需求期待,在汉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过程中无法顺利而有效地沟通。喀麦隆高等教育部官员杜迪在“我与喀麦隆汉语教学本土化”的演讲中,也以自己作为国际汉语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为案例说明了这一问题。杜迪先生说,他参与喀麦隆本土师资培养、汉语课程大纲的修改、促进汉语教材本土化等方面的工作经历和感受,都告诉他汉语国际教育要本土化,即了解并满足国际汉语学习者的需求。综上,本课题组确定的研究思路,就是要区别于以往单纯从教学活动中“教”的侧面来讨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取向,转而关注教学活动中“学”的侧面来“反观”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2.当前汉语国际教育视域下的跨文化研究,常常忽视文学艺术等精神性文化内容。但是,不管是旧版还是新版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都规定了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应了解中国文学与艺术的基本知识,并运用于教学”。具体来说就是:①应具有较丰富的中国文学与艺术知识,并能准确、客观地介绍和讲授。②能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授中国文学与艺术的基本概念,并举例说明。③能根据学习者的文化背景、语言水平及个人爱好选择多种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可是,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教师们常常喜欢通过衣食住行等外在的物质性、知识性范畴文化细节展示中国,而忽视精神性文化的内容。这常常使得国际汉语学习者想要深入精神层面的文化内部时,往往感到力有不逮。根据以上因素,课题组设计了如下的调研方案。

(二)调研对象

课题组将研究对象设定为在海外进修或来华留学的国际汉语学习者。具体来说,本次调研的对象包括:15名在韩国学习汉语的韩国人;11名来华学习汉语的泰国本科留学生;8名欧非等地区国家来华学习汉语的本科留学生;1名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埃及留学生。

(三)调研方法

项目组根据客观条件主要采用了深度访谈法和问卷调研法。

(四)调研内容

1.国际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目的;2.国际汉语学习者感兴趣的中国文化;3.重点关注中国文化中的中国文学、艺术,尤其是文学因素对其掌握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时影响作用的评价。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课题组在选取调研样本时尽量照顾了样本的丰富性,但是由于现实条件限制,比如课题组本身的资源以及穷尽样本的不可能性等,课题组最终的采样数量并不多。但考虑到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探寻不同层次的汉语学习人员在学习汉语时是否存在学习深层中国文化,比如汉语言文学的需求,以及汉语言文学的引入对其汉语学习和中国文化了解的影响,课题组认为也没必要穷尽所有样本。

三、调研结论及建议

(一)调研结论

课题组得出的结论如下:国际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是有了解、学习深层中国文化,包括汉语言文学之需求的。而且,汉语言文学引入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之后,国际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是有着明显提升和持久效力。汉语言文学的引入,尤其是中外文学素养的共聚,是能够同时实现语言教学和文化沟通的双重效果的。

(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交际及能力体系培养的建议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阶段,一定要加强他们中国文学方面的知识素养和相关内容教学能力的训练。增加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或者提高其比重,对于来华读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的留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人们常说,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的文学作品,是一个语言的精华。用该语言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既体现了该语言最微妙的语言特征,也蕴含着该语言所在文化的要旨。如果说,国内生源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因为之前主动被动接受的中国文学教育或熏染,使他们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汉语文学功底,因此在进行汉语国际教学时可以较为自如地达到《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规定的有关素质标准。那么,来华读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的留学生,则是储备不足的。周敏莉在江西师范大学的调研便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加强中国文学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分量时,要注意把握和平衡其程度。毕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有别于汉语言文学硕士培养的。

四、结语

目前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课程设置,有围绕中医文化而展开的跨文化交流培养体系,比如天津中医药大学;有以商务场景为中心的跨文化交际培养体系,比如对外经贸大学;但是,作为语言运用的重要成果之一的汉语言文学[3-4],反而缺席了,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时候,是需要引入甚至加强汉语言文学内容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也可以主动在教学过程中,调研国际汉语学习者是否想要学习汉语言文学,然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历层次等,设置一些相应难度的汉语言文学内容。剪纸、武术等手段只能作为跨文化交流的辅助,而不能淹没汉语教学的文学性、严肃性。

参考文献:

[1]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翟宜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设刍议[J].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3(02):87-93+190-191.

[3]彭军.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05):695-698.

汉语言文学硕士论文篇3

关键词:应用型;民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229-02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制定并颁布的《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规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10)

基于官方文件中给出的定义与描述,我们不难可以总结出专业硕士的一些特点,例如: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

提起专业硕士,很多人经常与学术型硕士混淆,在此为了让大家更清楚认识专业硕士,我们有必要对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加以区分,其实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1.学制长短不同,学术型硕士三年,专业硕士多为两年;

2.培养目标不同,专业硕士重视实践,是以培养符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为导向,制定其教学大纲的。但学术型硕士以培养日后致力于本学科研究的偏理论性人才为导向。

二、应用型为导向的民办高校现存问题

现下我国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民办高校趋势有所攀升,民办高校与公立型大学相比而言,若想要有所创新,突破,从而异军突起,吸引学生报考的确面对很多问题,以国内排名前十位的几所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高校为例,它们的学科负责人曾多次表示,民办高校在生源方面很是担忧,一方面,专业若想办下去,招生是民办高校要考虑的头等大事,另外一方面,若对生源严格把关,那么也许会面临生源减少,某高校的负责人甚至说,报考其学校的学生都是调剂的,学生们往往把民办高校作为退而求其次的保险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民办高校略显尴尬。

基于民办高校的办学现实,以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日益火爆的局面,我们开始思考如何结合民办高校的特点,突出民办高校优势,使考生们对民办高校有所青睐,从根本上改变现存的尴尬局面。

三、应用型为导向的民办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几点建议

1.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很多人误认为专业型硕士就应该以实践为主,少讲理论,甚至摒弃理论课,因此很多民办高校为了突出实践性,应用型,不断缩减与汉语本体相关的课程,笔者统计分析了目前国内排名前十位的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高校的课程表,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课程中几乎不见汉语知识研究,汉语本体理论研究等课程,大多是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跨文化交际等偏实践类课程。

这里我们并不是认为开设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类课程不好,毕竟我们培养的是面向国际市场的汉语教师,当今的教师不仅应该知道教什么,也应该懂得怎样教,更应该明白站在学生的角度,怎样学,甚至如何学,可以学得更好。但是不能为了实践而实践,为了突出实践性,应用型,完全抛弃了理论知识,这是不正确的,也是极端的。我们需要的从来不是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目标。换言之,如果汉语教师连最基本的汉语本体知识都不懂,那么他们绝不可能胜任教师一职。

李泉曾经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有过深刻的阐述,他提出不以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是没有灵魂的,李泉(2010)。笔者十分认同他的观点,结合近几年的生源情况,我们也不难看出,加强汉语本体知识的学习是刻不容缓的。举例来说,笔者调查了三所民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源本科专业,令人遗憾的是,其中高达60%的学生,其本科专业并非汉语国际教育,简单来说,学生们都是跨专业考到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他们的理论基础是十分薄弱的,几个月的突击复习是无法代替四年的系统学习的。

2.多提供见习与实习的机会。民办高校若想异军突起,就要在实习环节进行创新与突破。换言之,如果民办高校可以与国外一些高校或国外初高中进行合作,保证每年可以全数派出其硕士生出国任教,那么将会大大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与认可度。毕竟现今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公立高校有上百所,他们的知名度与吸引力大多高过民办高校。民办高校唯有靠“后天努力”来弥补一些“先天不足”。所谓努力就是创造多一些实习的机会,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就读期间,有学校公派出国的实习机会。其实除了国家汉办外派志愿者外,很多国外高校十分愿意与国内高校合作,现下也有很多人质疑国家汉办在一定程度上垄断了外派汉语教师这条路,这是非常不健康的,呼吁外派教师权利应该不断下放,让国内外各高校可以自由结合,促进汉语教师外派市场不断发展。

3.导师指导,生生互助。很多公立学校的导师,对学生完全不进行指导,很多学生指出,一年都见不到一次自己的导师。似乎导师制只是形同虚设,在读期间,没有被教师指导过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民办高校若可以将导师制贯彻到底,使学生们真正意义上被指导,被带领,将导师制落实到实处,则会对自己学校专业的口碑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另外,学生之间的讨论,互助,交流也十分重要。很多西方国家的著名高校特别强调学生们之间的相互学习,也就是说,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甚至在一些方面,学生间的相互学习更重要,更高效。

4.重视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英语能力,第二类为小语种能力。我们建议国际汉语教师至少具备掌握一门外语的能力。民办高校应在教学过程中开设英语课程与小语种课程,供学生选择。特别是外语类课程应该与本科时期的课程有所区别,举例来说,本科时期的英语类课程大多与英语四、六级相关,仍然离不开应试二字,进入硕士阶段,我们认为,外语类课程应该与中文教学相结合,使学生们多接触教师语言,特别是本专业相关的英文表达,如何用外语授课,如何用外语开家长会,如何用外语回答专业问题,如何运用外语撰写邮件,与学生或家长,同事沟通等。

5.为学生建立学生一套档案袋评价机制。档案袋评价机制源于美国,最被大家熟悉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学生档案袋评价机制,简单来说,就是从学生入学起,到该生毕业。学校为其量身制作成长评价档案。档案中详细记录学生的表现,包括其课业表现,每一次与导师交流提出的问题,自我反思,学生实习时遇到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平时作业与重要考试的试卷等。笔者认为这样的评价机制有以下几大优势:(1)对学生而言,这样的记录无疑是自己在读硕士期间最好的证明,对于自己每一次犯下的错误,自我反思,教师的指导,包括每次作业与考试的表现,相信学生可以通过不断翻阅,从错误中总结自己,不断进步。(2)对学校而言,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位学生的成长轨迹,从而不断调整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方案等,力求将本校的硕士专业办得更好。

四、结语

通过对民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特点的分析与总结,笔者提出了以上几点建议,以求使民办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可以异军突起,脱颖而出,吸引广大考生报考。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垄断,极端,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兼容并包的,各取所长的。民办高校虽然在一些方面的确不如公立高校更有吸引力,更具优势,但是这并不等于民办高校永远在公立高校的“阴影下”发展,相反民办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比如办学的自由度,灵活度,多参考国外高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国内高校的办学经验,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们了解到,读书并不只是求得一纸文凭,而是真正学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多样的实习见习机会,为社会服务,体会到读书的价值,与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委员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三种)[S].北京: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2010.2:5-6.

汉语言文学硕士论文篇4

1928年

9月1日,出生于湖南双峰县杏子铺镇必家村,父母都是农民,勤劳善良,四邻称美。

1934年

启蒙。开始在小学和私塾中断断续续地学习。

1938年

家贫,在家务农数年,担过脚炭,在砖瓦厂做过工。

1943年

先后入新安小学、燕堂高小读书。

1944年

秋,考入湖南春元中学初中一年级。不久,日寇犯湘,学校疏散。

1945年

秋,考入双峰中学初中三年级。中途因交不上学费和伙食费,报名入伍当兵。一年半后,回到老家。

1947年

秋,考入春元中学高中,1949年冬高中毕业。

1950年

上半年,在家乡当小学教师。秋,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聆听过杨晦、冯文炳、王瑶、俞平伯、游国恩、吴组缃、浦江清、章廷谦、罗常培诸先生的课。

1954年

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留校读研究生,师从王力先生,主攻汉语史专业,并先后受业于魏建功、高名凯、袁家骅、岑骐祥、吕叔湘、陆志韦、周祖谟诸先生。

1957年

论文《〈说文〉阅读一得》(《语言学论丛》第1辑,上海新知识出版社)发表。

1958年

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四川大学中文系工作,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现代汉语语法”、“语文和写作”、“汉语史”、“古代汉语”、“《诗经》语言问题”、“《马氏文通》导读”等多门课程。

论文《〈水浒〉中的“把”字句、“将”字句和“被”字句》(《语言学论丛》第2辑,上海新知识出版社)发表。

1960年

论文《湖南双峰县方言》(《语言学论丛》第4辑,上海教育出版社)发表。

下放黄河公社劳动一年。

1965年

论文《〈古代汉语〉读后》(署名成蓉)(《中国语文》第3期)发表。论文《关于“他”的上古用法》(《中国语文》第3期)发表。论文《〈古代汉语〉(王力主编)文字上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第5期)发表。

1966年

秋,至双流县参加农村“四清运动”。“”开始。

1967年

入另册,进牛棚,审查历史,批判斗争,在校内以及富顺、什邡、广元虎跳等地劳动,前后七年。

1974年

与张永言、经本植等教研室同仁共同编纂《简明古汉语字典》,1975年国务院137号文件列入国家出版规划。这是一部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学习古代汉语、阅读古籍时参考的语文工具书。其间先生撰写初稿约二分之一。

1980年

论文《〈诗经〉里的复音词》(《语言学论丛》第6辑,商务印书馆)发表。

1981年

论文《〈毛诗传〉说》(《语言学论丛》第8辑,商务印书馆)发表。

至湘潭大学中文系为研究生讲汉语史一周。

1983年

论文《〈广韵〉入声韵同非入声韵中的重出字》(《汉语论丛》,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2辑)发表。

论文《〈诗经〉里的通韵和合韵》(《古籍整理》,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7辑)发表。

应邀至北京大学中文系讲“《诗经》语言研究”一学期。

硕士研究生何志华、郭齐、俞理明入学。

1984年

晋升为副教授。

论文《〈诗经〉里的通假字》(《语言学论丛》第l4辑,商务印书馆)发表。

1985年

硕士研究生常强华、罗骥、贺孝武、杨琳入学。

1986年

《诗经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张永言、杜仲陵、向熹、经本植、罗宪华、严廷德合著《简明古汉语字典》(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硕士研究生何志华、郭齐、俞理明毕业。

1987年

晋升为教授。

《诗经语言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论文《段玉裁与辞书研究》(《词典研究丛刊》第8辑,四川辞书出版社)发表。

论文《〈诗经〉里的通假字》(《语言学论丛》第l4辑,商务印书馆)发表。

硕士研究生罗向荣、杨珍惠入学。

1988年

《诗经词典》获第二届王力语言学奖。

《简明古汉语字典》获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诗经〉古今音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向熹、经本植、康瑞琮、李润、何毓玲合著《古代汉语知识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论文《说“屋”》(《词典研究丛刊》第9辑)发表。

T士研究生常强华、罗骥、贺孝武、杨琳毕业。

硕士研究生孙占林、石锓、段文清入学。

1989年

以张永言、赵振铎、向熹为学术带头人的四川大学汉语史专业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论文《〈诗经〉异文分析》(《语言文字学术论文集》,知识出版社)发表。

论文《〈诗经〉里的复音词》(《词汇学论文汇编》,商务印书馆)发表。

1990年

论文《(汉语大字典〉小议》(《古汉语研究》第1期)发表。

硕士研究生罗向荣、杨珍惠毕业。

硕士研究生黄尚军、胡继明、吉仕梅、刘蓉入学。

1991年

论文《王力先生对汉语词汇研究的贡献》(《三峡学刊》第10卷第2、3期合刊)发表。

硕士研究生孙占林、石锓、段文清毕业。

1992年

撰写“毛亨(附毛苌)”“郑玄”(《中国古代语言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发表。

1993年

《简明汉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论文《(说文解字〉和〈诗经〉》(《嘉应大学学报》第3期)发表。

论文《略论训诂与语法的关系》(《古汉语研究》第3期)发表。

论文《翻阅词典想到的》(《辞书研究》第1期)发表。

论文《〈诗经〉与汉语词汇[上]》(《河北师院学报》第3期)发表。

论文《〈诗经〉与汉语词汇[下]》(《河北师院学报》第4期)发表。

硕士研究生黄尚军、胡继明、吉仕梅、刘蓉毕业。

1994年

论文《〈诗经〉与汉语词汇[续]》(《河北师院学报》第1期)发表。

论文《论〈马氏文通〉的句法研究》(《三峡学刊》第10卷第2、3期合刊)发表。

1995年

《简明汉语史》获国家教育委员会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诗经译注》(许嘉璐主编《白话十三经》之一,广东、陕西、山西三省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出版。

1996年

论文《古代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刍议》(《中国语文》第1期)发表。

论文《〈诗经〉的歧义分析》(第二届《诗经》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河北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发表。

1997年

《诗经词典(修订本)》(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8年

张永言、向熹、经本植、罗宪华、严廷德合著《古汉语字典》(巴蜀书社)出版。

论文《简化汉字大有必要》(《爱国重教务实求真》,四川大学出版社)发表。

论文《阴阳五行观念和汉语词汇》(《语言学论丛》第20辑,商务印书馆)发表。

论文《论〈诗经〉语言的性质》(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1999年第2期全文收录)发表。

1999年

论文《避讳与四川地名》(《文史杂志》第2期)发表。

2000年

《忆先师王力先生》(《王力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语文出版社)发表。

论文《避讳与汉语[一]》(《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辑,巴蜀书社)发表。

论文《避讳与汉语[二]》(《汉语史研究集刊》第3辑,巴蜀书社)发表。

论文《〈诗经〉注音杂说》(《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l期;《第四届诗经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发表。

论文《宋人笔记与〈诗经〉研究》(《文化的馈赠》,北京大学出版社)发表。

2001年

论文《避讳与汉语[三]》(《汉语史研究集刊》第4辑,巴蜀书社)发表。

论文《嫘祖杂说(《文史杂志》第1期)发表。

论文《略谈〈春秋〉四讳》(《文史杂志》第5期)发表。

论文《做出新成果迎接新世纪》(《诗经研究丛刊》第1辑,学苑出版社)发表。

2002年

《〈诗经〉语文论集》(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论文《汉语探源》(《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发表。

2003年

论文《苏辙和他的〈诗集传〉》(《乐山师院学报》)发表。

所撰陈第《毛诗古音考》提要、孔广森《诗声类》提要、钱坫《诗音表》提要、江有诰《诗经韵读》提要、夏浴妒古音表二十二部集说》提要、李富孙《诗经异文释》提要、冯登府《三家诗异文疏证》提要、陈桥枞《诗经四家异文考》附《毛诗郑笺改字说》提要、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提要(均见夏传才、董治安主编《诗经要籍集成》,学苑出版社)发表。

2006年

论文《称谓词和称谓词典》(《四川大学学报》)发表。

指导新入学博士研究生唐智燕、熊辉。

2007年

《古代汉语知识辞典[修订版]》(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

论文《唐石经〈诗经〉中的文字》(《语言历史论丛》,巴蜀书社)发表。

2008年

论文《关于复辅音的思考》(《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发展之路》,语文出版社)发表。

论文《略谈〈周礼正义〉和汉语词汇史》(《孙诒让研究论文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发表。

2009年

《诗经译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论文《再谈词义引申变化》(《汉语史学报》第8辑)发表,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10年第2期转载。

论文《谈谈老湘语内部的分歧》(《湘语研究》)发表。

博士研究生唐智燕、熊辉毕业。

2010年

参加北京大学学术讲座。题目是:“研究汉语史的一些思考”。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简明汉语史[修订本]》(商务印书馆)出版。

2011年

在厦门市参加第二届两岸学术论坛。

指导新入学博士研究生孙琳。

2012年

论文《汉语复音词单音化举例》(《中国语言学》第6辑)发表。

论文《谈谈汉语避讳代称》(《文史杂志》第3、4期)发表。

2013年

《诗经译注》(商务印书馆)出版。

向熹、郭全芝合撰“经语言学”(收集在夏传才《诗经大辞典》下册内,河北教育出版社)发表。

论文《诗经语言研究古今谈》(《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6辑,巴蜀书社)发表。

论文《也谈“彼其之子”》(《诗经研究丛刊》第25辑,学苑出版社)发表。

指导新入学博士研究生左丽娟。

2014年

《诗经词典[修订本]》(第二次修订,商务印书馆)出版。

博士研究生孙琳毕业。

2016年

汉语言文学硕士论文篇5

关键词 南京师范大学 国教院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就业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概述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制两年,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简称MTCSOL。该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截止目前,全国共有82所高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自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十二所试点院校之一,正式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进步。但一个专业的成功绝不仅仅只是“将毕业生送出校门”,对于培养实践型对外汉语教师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而言,能否学以致用,将汉语推广人才与汉语教学职业选择相结合,是决定本专业能否稳定、健康向前发展的因素之一。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近期在北京结束的第七届孔子学院大会也将“加强本土教师培养培训”列为重点讨论议题,更是作为今后工作重中之重的任务之一。

本报告将以我校2011与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现状为基础,综合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就业方向及问题,提出相关对策,望可为本专业的发展提出具有参考性的建议。

二、南师大国教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

自2006年至今,在过去的七年中,我校已培养出112名合格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每年新生入学人数均保持在25人左右。以下将对2011、2012年国教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就业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国教院汉硕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2011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共毕业38人,其中已就业26人,有12人尚未就业,就业率为69%。(数据截止至2011年12月30日)见表一:

表一:2011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情况统计表

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包括2010级两年制汉硕士毕业12人;2009级三年制汉硕毕业17人; 2009级两年制汉硕(外派新西兰回国志愿者)毕业5人。共毕业34人,具体就业情况如下表所示:(数据截止至2012年12月30日)

表二: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情况统计表

结合两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较多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方向集中在四个领域: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和出国任教。相对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对外汉语教师而言,实际就业情况所显示出的就业选择更为丰富多样,打破了与专业相关的单一的职业选择。

(二)我校汉硕毕业生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具有一定认可度

2011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38人,有6人出国任教。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共毕业34人,其中有4人出国任教。从以上总结的数据可以看出,我校培养的汉语推广人才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具备了一定的认可度。

(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毕业生选择国内稳定行业者占据大多数

由表中可以看出,事业单位、公务员和企业占据了我院汉硕毕业生职业选择的大半壁江山。2011届汉硕毕业生有20人在这三个领域找到满意工作,2012届则有27人从事此三类工作。其中,比重最大的事业单位主要以国内中小学及高校为主。由此可以看出,国内行业更受毕业生们的欢迎。

(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就业率尚有提高空间

根据统计得出的数据,2011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截至当年年底未就业人数仍有12人,未就业率为31%。而2012届汉硕毕业生仍有3人未实现就业,未就业率为9%。故两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仍然具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五)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历届就业率明显提高

由表一和表二中最终的就业率数据可明显看出,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远远高于2011届汉硕毕业生,为91%,比2011届就业率增长了22%。这一巨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我院汉硕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在近两年的探索与发展中,取得了巨大进步。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

综上所述,南师大国教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相对较好,毕业生大部分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国教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就业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就业面有待拓宽

从就业情况得出:选择在国内就业的汉硕毕业生绝大多数选择了公务员及事业单位,青睐企业的人很少。2011届仅有4人进入企业工作,占当年就业率的11%;而2012届有2人进入企业,仅占当年就业率的6%。而随着研究生群体不断扩大,所谓“铁饭碗”的竞争压力也加大,进入“铁饭碗”单位的难度必将越来越大。有必要对毕业生加强引导,同时积极与相关企业单位(如民营培训机构)联系,积极拓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渠道。

(二)缺乏职业长远规划

根据数据显示,我院本专业毕业生工作的首选及签约地点绝大部分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者国外。这一方面反映了现实问题,研究生寒窗苦读十余年,想拥有较好的工作环境和较多的经济利益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沿海中小城市均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从长远来看,我院毕业研究生在上述地区获得较好发展的潜力是存在的。

(三)我院本专业部分毕业生因择业标准过高延误就业时机

2011与2012届毕业生中,尚有15人未实现就业,究其根本原因之一是理想薪酬过高。研究生是高素质人才,要求较高的工资待遇可以理解,但是部分毕业生要求过高,一旦达不到理想预期水平,便采取等靠拖延原则,耽误了择业就业的最佳时机。

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及条件

我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着眼于实践,融入了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测试、教学媒体应用等多门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教学技能的训练,同时提供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出国锻炼提升自我的机会。鉴于多方面的培养条件,我院本专业学生在毕业时自身都已具备了一定的用人单位要求的基本能力条件。

(一)语言文字能力

我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传统课程,加强学生的中文能力训练,不论是汉语本体知识还是文字写作能力都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锻炼。在外语方面,为了锻炼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我院不仅开设了“英语口语”课程,同时为了增加学生的见识广度和知识储备,还特别增设小语种例如法语、韩语等语言课程。此类课程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院毕业生在走进社会时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

(二)组织管理能力

我院不仅设置有正规的学院学生会和党团组织,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管理,同时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学生会和各种校园社团,组织国际化的交流活动,给予学生处理社会事务锻炼能力的机会。

(三)教育教学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目标主要是针对母语为非汉语的二语学习者进行汉语教学。为此,我院不仅提供本专业学生海外实习的机会,在国内也利用学院优势条件为无法出国实习的学生提供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机会。针对部分就业意向为国内中小学老师的同学,学院通过与本市优秀中小学的积极联系与争取,建立了多所实践教学基地,锻炼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

(四)自主创新能力

在国家大力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今天,我院也不乏此类优秀的创业者。2011届毕业研究生杨春花便是成功自主创业的典型代表,该生毕业后成立了教育培训公司并任董事长,发展势头良好。这和她研究生在读期间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实践和教学实习是分不开的。

五、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指导工作的成绩与不足

南师大国教院2011届、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大多数都进入了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较好的工作单位,部分毕业生还远赴重洋担任汉语教师。两届毕业生良好的就业去向极大地提高了我院的知名度,为我院吸引优质生源铺垫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主要成绩有

1.成功召开“优秀毕业研究生校友职业生涯发展”报告会

国教院每年在新学期伊始都会举办优秀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经验交流会,邀请的对象包括公务员、中小学教师、自主创业者、博士等。这些优秀毕业生受邀回到母校与学弟学妹分享自己的经历经验,以切身体会向大家介绍了宝贵的经验,给应届毕业生提供了极其有用的帮助。

2.成功建立首个海外教学实习基地

经过学院的不断努力及友好协商,2009年,新西兰路易・艾黎中文学校成为我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的首个海外教学实习基地。该基地的成功设立,不仅有助于提高我院国际汉语硕士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为毕业研究生今后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成功举行研究生教学实习动员大会

为提高研究生教学实习能力,引导研究生投身教育行业,学院会定期召开一年一度的研究生教学实习动员大会。大会主要动员对象为应届进入实习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动员大会的召开极大地增强了研究生教学实习的热情,为投身教育行业做好了预先准备。

(二)主要不足有

1.我院汉硕研究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有待加强

学子能否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正确的就业理念与社会责任感能够帮助学生找准定位,解决就业问题。而根据目前我院本专业近两年的就业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尚未能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间接导致就业情况不理想。

2.我院汉硕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反馈及总结缺乏时效性

在毕业期,学生在各地应聘、实习,在择业就业中的问题困惑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及时有效地反馈给学院;同时,毕业生就业后的工作选择情况、社会适应情况、工作满意度等就业指导的后续效应等没有给学院形成及时的反馈。这也造成了本专业就业指导工作无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措施

(一)应全面加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就业指导咨询与培训

要高度重视本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培训优秀的师资力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指导活动,以拓宽学生的就业视野,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帮助研究生理性认识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积极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

(二)应建立全方位全程就业指导体系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汉硕专业研究生就业指导应当加强全程性指导。就业指导工作应从学生入学起,在两年学制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学术、素质、心理相结合的全程就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的同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活动,如典型案例分析、专题讨论、模拟市场招聘等。

(三)应建立汉硕专业就业指导反馈信息系统

就业指导工作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研究生就业指导效果进行反馈统计。不断提高我院汉硕专业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通过建立就业指导反馈信息系统,及时收集本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方面的相关情况,从而为下一届汉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改进与开展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发展工作任重而道远,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承担了重要的检验学科培养成果的任务。与此同时,对学生而言正确树立择业就业价值观,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终生幸福,更关乎到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在今后的汉硕专业就业指导工作中,我院将继续秉承“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工作理念,积极为国家输送优秀的汉语推广人才,同时也力争为每一名学子展开未来的画卷,让他们拥有自己书写精彩人生的宽广舞台!

汉语言文学硕士论文篇6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内涵

实践教学,顾名思义是将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作为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职业需求为目标的专业,其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可从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教学和教学实习几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可以说,实践教学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包括案例教学、实训教学、观摩教学等。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而言,第二课堂是开展丰富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包括文化体验与交流、社会实践、教学见习等。通过这些实践行动,增强学生对职业的了解与体验,为教学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实习则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指出,专业采用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实习及毕业论文1年,可见教学实习作为实践教学内涵的重要性。

二、加强汉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在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汉语已经逐渐深入到世界各国的语言学习中。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球通过各类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约3000万。而据2015年9月的人民日报报道,最近10年来,中国已在126个国家设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用于帮助外国朋友学习汉语,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球汉语学习者达1亿人,比10年前增长3.3倍。

全世界学习汉语人数直线上升,国家对汉语推广的工作也逐年重视。国家汉办从2004年开始设立孔子学院,致力于对外汉语教学,而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也由最初的20余所增加到目前的107所汉硕培养院校。然而,人才培养的增长远远赶不上对外汉语教学所需要的实际人才,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匮乏的问题近年来越发突出。据相关统计,目前全球汉语教师缺口量超过500万,许多国家因汉语发展速度太快,中文外教严重不足。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适应汉语国际化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满足海外汉语教师需求有着重要作用。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培养,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在当前环境中尤为重要。

三、探索汉硕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举措

(一)建立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涵盖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教学实习等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而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是既要符合国家总体培养方案和现实需求,也要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自身办学优势与资源,建立起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符合当前社会对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当前汉语国际教师紧缺的背后,是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的诸多矛盾。要充分挖掘这些矛盾背后的原因,不断改革教学理念,丰富实践教学手段,才能真正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目标。

其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离不开培养高校自身的实际。学校国际化办学方向与思路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专业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方式。以湖北大学为例,目前学校已在除非洲之外的世界五大洲近30个国家的100余所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合作关系,在美国、巴西、波兰分别组建了海外孔子学院(课堂),中华合作办学以本科为主。在此基础上,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专业就立足学校的传统优势和现有的招生培养状况,把针对巴西和东南亚国家的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专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开设巴西葡萄牙语和东南亚国家语种的教学课程,建设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体验与教学中心等,这些都是特色发展、差异发展的探索之举。

(二)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要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就要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设课比例。没有足够的教学实践,重视专业实践教学只是句空话。目前,全国各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学分低,教学时间少。要重视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除了设置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外,在理论课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例如,语言类模块培养内容中,可以设置相应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实践课程;文化类模块中,可设置武术、舞蹈、音乐、剪纸、戏曲等方面的实践课程;在教育教学类模块中,可设置教学实习和教育技术培训等实践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时间。

此外,案例教学、实训教学、观摩教学、模拟教学等,都是在课程中实现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

(三)实践课程与教学见习相结合

教学见习可以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价值的了解与认同,并初步熟悉未来职业规范,加深对职业的认知感与认同感。通过观摩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学或视频,获得本专业的感性经验,为未来教育实习和教学打下基础。

文化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文化实践,如自愿报名参加暑假泰国文化交流,协助学校留学生举办国外传统节日庆祝等活动,参与到国外高校来我校的文化交流项目活动,参加中外礼仪、口语大赛等活动等。通过这些平台,让学生接受国际化理念熏陶,熟悉教育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锻炼英语等外语口语,对外汉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外国学生的爱好兴趣、思维方式和中外差异等。

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参加语言文化、外事礼仪等培训。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其参与教学基地和社会相关行业的工作实践,结合专业课程的科研调查、社会实践等。

(四)拓宽实习渠道,加强基地建设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教学实习是学生从理论学习到教学工作的过渡阶段,也是检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一个过程,是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必要环节。学生只有通过教学实习,才可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最终成为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和国际化的专门人才。

重视实习前培训。在学生海外实习前,可加强对其出国前的专项培训,包括外语能力强化、外事礼仪纪律培训和目的国文化风俗讲解等。

完善实习组织管理。形成一系列规范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实习每一环节的指导和管理,为实习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为实习质量的全面提高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

加强基地建设。基地建设是实现实践教学的基础。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建立稳固的、真正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条件的实践教学基地离不开与国内外高校和文化传播机构建立国际合作交流。

(五)加强实践教学效果评价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应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在教学、实习和实践等各个环节中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让不同角色的教育者参与考核与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断提高实践教学培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例如,在学生海外实习过程中,可结合导师意见、实习所在学校教师与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学生实习报告、学生自评等形式,结合制定具体的考核评价标准,最终对海外实习学生做出准确的评价。这个评价不仅能实现对学生的考核,还能不断完善海外实习这种实践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2):2-11.

[2]杨金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54-56.

汉语言文学硕士论文篇7

一、研究方向:

1.对外汉语本体研究。

2.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3.第二语言习得。

4.汉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

5.对外汉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二、修业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修业年限为2-3年,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在学期间,若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已公开发表3篇以上与硕士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经硕士生指导小组审核同意后,可申请提前毕业。

三、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汉语言文学硕士论文篇8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是应汉语国际推广事业不断发展的需求而设立的年轻专业,是对已有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的加强和完善。其培养目标定位为“能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它突出的是“应用性”“教学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说是其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那么,要想实现这个要求,必须在教学实践环节上下功夫,科学、合理的安排人才培养中的实践环节,探索构建系统、科学的教学实践模式,力争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化为实践能力,培养出水平高、业务强、适应国外汉语教学的优秀汉语教师。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的培养尚处于一个起步和探索的阶段,尤其是其实践环节,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可供遵循的模式。

二、当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第一,培养特色不突出。为了保证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和杰出中华文化传播事业的顺利实施,解决优秀汉语国际教师严重缺乏的问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7年3月公布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增设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简称MTCS0L,开始招收非全日制学生。于2009年5月国务院学位办又下达了《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开始招收全日制学生。目的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培养出适应并胜任海外汉语推广工作的专业化国际化人才。其培养目标指向清晰,可操作性强,也更符合当今对外汉语教师师资的需求。但是因为很多学校都同时设有三年制的对外汉语硕士研究生和两年制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各校对学术型对外汉语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经验,而对于开设时间比较短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就出现了二者在整个培养模式上的混淆不清的问题,甚至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致使没有明显的区别。而《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明显提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是应用型专业教学人才,而对外汉语研究生是培养学术型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二者都需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前者强调具有较高的教学实践能力,后者强调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也就是说,专业硕士的培养更应该重视和强调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培养,更应重视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淀和传播能力的培养,更应该凸显其自身的专业特色,否则就违反了设立此专业学位的意义。

第二,实践环节监管不利。目前一些学校对学生最后的实践环节不够重视,尤其是在监督管理方面缺乏明确有效的措施、手段来保障实习效果。对于集中安排实习的学生,还比较容易做到较为全面的指导和监管,但是对于以分散形式进行实习的学生,基本流于形式。因此,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实践环节,同时也要对整个实践过程给予正确的指导、监督、管理和评鉴,才能让实习达到理想的效果,尤其注意不能让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出现失联的状态。应该任用那些真正具有海外汉语教学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并且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监管体制。

三、实践环节运作模式上的探索

技能培养部分。其一,国内实践环节。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周期短,此环节一般应该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就要进行。课堂实践环节可以采用“三段式”模式。即教学观摩、模拟操练、互评、改进三个阶段。教学观摩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基础阶段,在此期间,主要以听和看为主,让学生深入课堂,认知和感知对外汉语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教学步骤、教学环节、课堂气氛和整体教学环境。当前的海外汉语教学面临的是多元化的教学层次和教学环境,这相应的也带来了多元化学习目的和需求,多元化的学习目的和需求带来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因此,应该尽可能地提供良好的、典型的校内对外汉语课堂资源,正如赵金铭先生说的:“观摩教学应选取具有典型的教师和班次;照顾到各种类型、各个层次、各种课型的汉语教学”。也就是说,要精心安排见习计划,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学生的观摩能基本涉猎各种不同课型,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的汉语教学。如汉字教学、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不同类型的教学以及听力课、口语课、阅读写作课、中国文化课等不同的课型,乃至零起点、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等不同的层次。另外,也可以穿插观看教学实况影像资料,如国家汉办就发行一套非常有价值的教学实况光盘资料。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可参照模版,为他们下一步的实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观摩结束后,还应以观摩记录和教研活动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反馈。此后,就要尝试独立完成不同课型的课堂设计,并走上讲台,进行模拟操练。最后,学生们根据自己平时所学理论知识和前期的优质课课堂观摩,在比照模拟训练,师生一起进行讨论,总结优点与不足。然后再次进行模拟操练。经过这样的反复过程,以达到改进教学,获得较佳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完成上述课堂实践环节基础之上,在第三学期,学生就可以在校内进行小范围的实践。一般设有此专业的学校都有留学生教育,但是,因为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和教学秩序,大多很难让实习生真正的进行留学生正规教学。那也可以充分利用留学生资源,采用以下几种方式:首先,可以从“一对一”过渡到“一对多”的业余汉语辅导模式,让学生逐步入手,同时也提供了跟外国学生交流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可以安排他们给留学生授课的教师当助教,让他们协助并参与到真正的留学生教学活动中去,为他们下一步的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提供搜集语料的机会。最后,让他们组织安排一些为留学生提高汉语水平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实践活动,比如汉语角、中国传统手工制作、传统武术学习、中国书法、绘画班、中国荼艺学习等,这样既给他们创造了接触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和文化的机会,也提高了他们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外语水平;其二,国外实践环节。根据“09培养方案”的要求,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第二年都要派往海外进行实习。同对外汉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相比,汉语国际专业硕士的海外实习机会较多,而且主要是通过国家公派或者国内外校际友好合作来实现的。目前,国家汉办掌握着最全面的海外汉语教师需求信息,在派出项目上汉办会优先考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同时,各培养院校也都积极努力开拓海外实习基地,甚至通过访学和交换生等途径,使学生真正从国内走向国际舞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海外实习机会,还原培养目标本位。但是,由于海外实习地域分散,时间、地域跨度都较大,就需要对整个过程进行精心安排、设计和严格管理:

首先,要做好培训。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针对国家汉办派出前的选拔面试,如面试技巧、着装、礼仪、心理、、外语、综合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等各个方面,这种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培训,不仅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考核效果,也会增加被派出的机会。另一部分是针对出国前的准备的。如思想动员,使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海外实习的意义以及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根据学生实习的国家和地区不同,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实习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俗、宗教、习惯以及外事纪律等等;短期目的语国家语言的日常用语培训,以方便进行简单的日常交际。其次,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海外实习期间,要由培养院校、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国家汉办(如果是国家汉办派出的)共同进行监控和管理。要在不同层面经常与实习单位保持沟通联系,有时候安排指导教师去实习国家进行巡视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真实准确地了解实习学生的教学情况、生活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以保证实习有序进行和最佳效果,同时也为下一届学实生的实习指导积累了可借鉴的经验。同时也可以建立网络平台,进行校际之间、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实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及时了解实习动态,做到有效沟通和指导。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每个周末要提交下一周教学活动计划和教案,通过指导教师审核,才能实施。并提交上一周的教学活动记录和总结(包括授课类型、授课对象情况、课堂环节设计、教学特色手段、学生反馈意见和教学效果自我评价),最后指导教师给出评鉴意见。最后,建立多维度的评鉴体系。

实习结束后,学生需提交实习材料(包括活动计划书、教案、课堂影像资料、实习日志等)、实习报告、实习所在国家或地区或学校的汉语教学及文化传播方面的调研报告、实习单位的综合评价表、指导教师评价意见表,组织实习汇报会,实习学生之间进行“互评”通过这样多维度的评鉴体系,能够对学生的实习效果做出全方位、多角度、客观公正的评判。

第二,综合能力培养部分。根据“09培养方案”的要求,要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培养成“能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复合型”的人才,也就是说,不仅要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汉语知识、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和具有较高外语水平,还要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技能、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及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此外,也要具有一定的科研及管理能力(包括汉语国际推广项目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外事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这也凸显了本专业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和目的性。

这个环节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是难度较大、最具有挑战性,它培养的是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个环节主要是跟政府或学校的外事部门合作,通过志愿者的身份,让学生协助参与各类外事活动以及校内留学生的管理和文化活动策划、组织等。以锻炼学生的综合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结束后,学生要对每一项活动提交总结报告,然后由对方单位和培养单位以及指导教师共同做出综合评定。

四、结束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