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园林建筑设计论文8篇

时间:2023-04-08 11:31:28

园林建筑设计论文

园林建筑设计论文篇1

1.1景观建筑能够满足设计意图的需要

景观建筑能够帮助设计师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借助现有的环境,结合园林的功能和要求等达到设计需要。景观建筑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园林设计的需要,能够从整体上呼应园林整体景观,突出园林设计的特色,同时还能够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味道。景观建筑的设计意图与园林设计的整体思想具有密切关系,它关系着园林整体设计的成败。

1.2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景观建筑是园林设计中的主体,景观建筑的设计要满足园林设计的需要,最终达到和自然风光的协调和融合。景观建筑可以通过多种组合形式存在,通过合理地设计和布局,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通过合理应用景观建筑,能够有效调整园林景色的布局,使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园林设计中通过选择某处建筑作为其中的重点,然后再布置相应的游廊等附属建筑,将景观建筑联系起来,这样能够满足旅客赏景的需要。人们在园林中游玩时不仅容易被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同时还容易被景观建筑所吸引,景观建筑往往在园林设计中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给人们提供小憩的场所。在园林设计中,通过借景的方式,增添了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满足了艺术意境的表达和需要。景观建筑通过合理的规划,以花墙、庭院灯形式展现在游客面前,能够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2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2.1凉亭的设计

凉亭作为园林设计中必不可少的景观建筑,它能够给游客提供短暂的休息空间,也是避雨和乘凉的好场所。凉亭在园林设计中包含了传统凉亭和现代凉亭2种形式,其中传统凉亭的形状主要有梅花形、多边形等形状,在凉亭的顶部主要有单屋檐、双屋檐以及多重屋檐等形式。现代凉亭的顶部主要有弧形、平面图形以及坡面对多种形式,其建设材料主要有木料、石料以及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凉亭的外观形式更加丰富,而且其姿态也更加雄伟、精致,能够给游客更加美好的意境和感受。凉亭一般作为一种独特的景观建筑伫立在园林内部,在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地位。凉亭要想发挥其巨大作用,一般应当设立在景色优美的地方,特别是周围有流水经过,能够给游客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例如,长春市南湖公园中的凉亭,其形式是传统的四角亭,屋顶是三层檐,亭柱是传统的红色,其顶部是尖锐状。在亭柱之间有圆柱形和长方形的缓台,能够供游客休息。其中4个凉亭两两连接在一起,凉亭下面是荷塘的流水,荷塘上面有绿色的荷叶和粉红的荷花。这样的凉亭能够给游客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发挥了凉亭建筑景观的作用。

2.2桥的设计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也常常需要应用到桥梁,特别是流水能够给人们带来活力的感觉,同时河流还能够达到湿润空气的作用,人们都希望感受到流水的力量。在这样的园林景观中,通过特意设计一座桥梁,不仅能够达到观赏的作用,同时也增添了景观的艺术效果。对于规模比较小的园林,通过设计一座桥梁,能够有效增添景观面积,增加了景观层次感。对于小园林来说,桥梁可以设计的更加精巧,并且和水面十分接近,这样能够使旅客的游玩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大型园林来说,桥梁应当作为整个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标志,在布局上应当和园林景观整体风格相适应。桥梁应当和周围的景色相互呼应,同时和整体的园林景观相互融合。

2.3廊的设计

廊在园林设计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往往是连接景点的重要通道,具有连接建筑物和外部空间的作用。廊的存在能够使园林景观更加具有空间性,特别是不同的廊结构和形式能够丰富园林景观的类型,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具有重要帮助。同时廊还能够和藤类植物结合,形成葱葱郁郁的外部结构,使游人走在里面感受到凉爽,具有一定的避阳效果。廊的存在延长了游客的观赏时间,使游客有更多的时间融入到园林景观中。在历史上有不少的故事都和廊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廊的存在具有一定的人文意义。

3结语

园林建筑设计论文篇2

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发展至今,基本已经脱离为了某些权利集团的个人,设计、修造私家或者皇家御用园林的模式。设计的重点早已面向大众,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设计理念。文教建筑是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下一代茁壮成长所修造的场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基本人人都要经历。适用不同年龄段的人性化设计决定了设计成功与否的标准。幼儿园的园林景观设计比较多考虑的是幼儿活动空间的安全性,大量柔性材料的使用,哪怕儿童摔倒都不易受伤。更要注意使用醒目的色彩,提醒儿童注意,哪些可以游戏,哪些是危险的,不可以尝试。小学的园林景观比较注重活动范围,随着年龄的增大,对于活动范围的需求明显增加。捉迷藏就需要极大的空间进行,当然万万不可超出学校范围,防止发生意外。而到了中学,随着学业加重,园林景观设计应该着重体现在学生晨读,自习或者英语角这样相对安静的学习氛围。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十年寒窗苦读,走进大学的象牙塔,园林景观设计自然而然需要营造一个安逸、放松的环境,在这里大家围坐于公共绿地,鸟语花香,谈笑风生,欢声笑语度过无悔的四年大学生活。

2、园林景观设计的特点研究

园林景观设计的特点,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与众不同,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我们研究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究它们的特点。前面已经说了,园林景观设计的不同在于是否人造,人为的。大自然自身就存在曼妙的自然景观,世界各地都有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遗产。山,水这些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产物,如果本身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特别是非常有“缘分”出现在文教建筑周围,我们应该怎么办。往往事与愿违。很多施工单位挖山搬山炸山,让原本巍巍青山面目全非;填水污水改道水,让江河湖海风云变色。其实改造设计对于原有地的保护性开发设计才是最为重要的。我的母校中南林学院,坐落于湖南株洲,整个校园被群山环绕,自然环境宜人,风景秀丽,四季如春。学院按照山体走势,顺势而上,主教学楼位于“九宫格”中轴线的正前方,左右裙楼相互辉映,高处俯瞰形似“凹”。校园园路基本都是围绕“凹”左右前行,一直延伸到室内运动场,再四散分开。在这里没有挖山搬山炸山,也没有填水污水改道水,完完全全保留原始荷西樟树下的原汁原味,别有一番滋味。

3、总结

园林建筑设计论文篇3

1.1立意的简述及其作用

立意指的是园林设计总的思路,就是设计者根据园林的功能、艺术和环境等条件而萌生的设计意图。立意可以分为主观意图和客观意图,主观意图是指设计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客观意图是指设计者对环境的充分利用。景观建筑的设计首先是要立意和构思,景观建筑的设计要服务于园林设计的主题,要在整体上呼应园林的全局景观,既要在整体上相互交融,又要突出各自的特色,展现独特的韵味。在景观建筑的设计中,立意关系着整个园林景观的设计意图和目的,所以,立意在景观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它的优劣关系着整个园林景观设计的成败。

1.2立意的依据和方法

俗话说“凡画山水,立意为先”,景观建筑的创作也是如此,没有好的立意,就谈不上优秀的景观建筑。但是,立意并不代表着凭空胡思乱想,这是要充分考虑到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园林的自然条件等方面,并通过整体的把握,创造出良好的园林意境,要根据不同景观建筑的功能划分,同时有效结合园林的文化等方面立意,当然,也可以根据设计者个人的意图立意。立意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常用的包括这样几种方法:首先,模仿立意。即模仿类似或者相同的建筑进行立意,并加入自己的元素。其次,生态立意。从自然地角度出发,要求将破坏自然降到最低,充分展现自然的和谐。再次,诗画立意。着重表现文化的深远,将诗画融于建筑。第四,地方风情立意。这是用来表现地方特色,反应地域性文化和风俗的最佳立意方法。最后,历史立意。将历史文化的元素加入到景观建筑中,可以有效增加园林的文化内涵,增强游客的怀旧情绪。

2、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的实践运用

2.1凉亭的布置与设计

作为园林中重要的人文建筑,凉亭是游客休息、避雨或者乘凉的场所,也是必不可少的景观。一般情况下,凉亭往往坐落于景观园林的内部,它的设计通常包括:现代凉亭和传统凉亭。现代凉亭的设计思路一般为平面图形或弧形等形态,而传统凉亭主要以梅花或者多边形等形状为主,亭子的顶部经常设置单屋檐和双屋檐,甚至是多屋檐。主要以木料、石料以及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构成材料。凉亭的形状因此千变万化、雅阁精巧、样态宏伟,给乘凉的游客一种如临仙境的感觉。凉亭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凉亭应当设置在景色秀丽的地方,有水的地方更佳,这样不但能够保持整体的美感,还能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服务,亭内风光旖旎,空气清新,是游客欣赏风景、休息的绝佳场所。

2.2桥的建筑与设计

河流是园林景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河流对于调节气候,润湿空气有着重要的作用,要使人们能够接近河流,呼吸到新鲜空气,感受到大自然的芬芳,最佳的方案就是设计一座桥梁,在提高观赏性的同时,也使桥梁达到了很好地渲染美景的美术效果,良好的融合了交通和艺术。在规模较小的园林中,往往把桥梁作为划分水面的景观,用这种方法来扩大景观的面积,着重突出水面的悠远与幽深。面积较少的园林可以将桥梁设计成质朴、简约的拱桥,并尽量接近水面,让游客在观赏园林景观的时候,能够良好的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是面积较大的园林,桥梁的设计要以作为园林的重要标志为指导,桥的设计要与整个园林的景观相呼应,同时要和自然的景观相呼应。为了丰富景观的人文艺术,可以将桥的形状设计的丰富多彩,例如,可以设计在悬崖上方,衬托山的陡峭,水的幽深。

2.3廊的安置与设计

廊的作用是连接建筑物外部世界,是狭窄的通道,作为一个过渡性的空间,廊不仅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交通作用,还能为游客提供休息的场所,廊的设计使得园林景观更有层次感和空间感。同时,回廊具有遮阳避雨的实用价值,能够有效保护游客。游客在游廊上漫步,可以看到廊外的风景,可谓是一步一景,在不同的季节可以感受到不同景色带来的不同心情,充分感知自然的和谐,延长了观赏的时间。

3、结语

园林建筑设计论文篇4

中华传统文化在明代再次回归正统,无论思想还是表现手段都得到继承和发展。这一时期,宗教、绘画和隐士思想,都对明代园林建筑产生很大触动,从而塑成明代园林特有的艺术特点。在众多因素影响下,明代园林建筑在艺术大师的构思中体现出发自天然,融于自然,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园中建筑朗疏有致,在注重位置搭配上来体现与自然山水之间关系。每栋建筑物既独立成景,又与周围环境意境相容。人工建筑功能不在单一更趋多样化。在高雅古朴的形态表现中,又体现人文特征。这种人与自然、社会相互关联的建筑语言,成为明代中期园林设计主要表现形式,如明代拙政园中亭台楼阁、廊桥舫榭,在展现人文景观的同时,又兼具游人在此小憩、茶饮、抚琴弈棋等生活化作用。在空间设计上,明朝园林更能体现建筑中景物之间的巧妙设置,以合理性特点达到形式与内容之间的默契统一,从而达到对园林建筑要求和精神世界之间的满足。明代园林最能够展现空间的合理设计,在城市中的深宅大院的有限空间内也可营造出山水错落有致的境地,在郊外大型园林中,则突出分散点缀设计,体现田园野居风格。人文景观散布园林中,以散逸形态出现,每一个建筑个体都有其独立性,建筑格局看似随意,实则在建造过程中,每处建筑都经过精确巧妙设计,与周围环境相互呼应。散乱的建筑多建于山林或溪水畔,以水体、密林围绕建筑组成园林景观。

建筑往往隐匿其中,随着视角变化时隐时现,这种建筑设计表现,呈现出无欲、无求、无为境界。在明代园林建筑设计中,围绕中心组建建筑群落经常被用到,这种建筑构思到了明朝已经打破传统基础表象,更多的是通过与自然环境的意境互动表现这种效果。园林景观的设置都暗含向心力。随着观赏角度的移动,可以感受到这种奇妙布局特色。在多数情况下园林景观核心区都建有高大建筑,其旁簇拥山石、水体。明代园林中的突出印记是亭台楼阁的临水而建。在书画艺术影响下,园林与山水意境就已经密不可分。园林设计已经不再突出堂皇富贵,更多的是体现山水意境。明代园林“古猗园”就以这种人文景观建筑与山石水景相互映衬,在山水映衬中体现了“亭台皆临水,屋宇不碍山”的书画境界。常常使得游人观风赏景过程中,经常处于“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奇妙境地。在建造园林建筑过程中,曲廊花墙相阻隔,在院内形成大小不等的自然空间,有些空间小巧玲珑,如同秀美的盆景赏心悦目。园林建筑与大空间展现的山水意境之美自然衔接,很有中国传统诗画意境,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妙处。园林建筑多以楼阁亭台展现,建筑屋顶覆盖琉璃小瓦,各种斗拱造型飞檐翘角,门窗多经过精雕细琢,油漆粉刷,在简朴中透出高雅。殿堂小筑中多悬挂书画匾额,书画内容多反映园林建筑者对山水怡情,在欣赏风花雪月中透出隐逸为高的思想境界。明代园林因地域不同,园林主人造园理念和喜好各异,以园林形式抒发心志。同时园林主人身份和园林设计特点都有很多类别区分。从史料记载和现存明代园林中,可以从园林主人地位分清园林规模和等级。很多明朝园主自身修养较高,他们建造的园林品味具有很高的艺术人文价值。这些人建造的园林,一方面体现出其高贵不俗的地位品格,抒发他们的情感抱负,另一方面又展现园林艺术风雅独具,在不同形式园林规模表现上,体现出与天对话的场所效果。这种园林多属于私人园林,并不对外开放,仅供私人及友人赏玩游乐。除此之外明朝园林类型还有寺院道观园林如狮子园、书院园林和少量官府开辟的公共开放园林。

二、明代园林建筑设计留给后人的特殊文化价值

园林建筑设计论文篇5

关键词:传统园林建筑;细部;发展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细部作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创造才能,形象地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其中蕴含的园林建筑细部的发展规律、优良的传统经验和技艺,仍能为今天借鉴和应用。这些传统经验和技艺,主要是指园林建筑细部在历史实践中反映出本民族、本地区最具有本质的和代表性的东西,特别是反映出与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文化习俗、审美观念密切相关的特征,同时还包括园林建筑细部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如何反映人们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技术和经验,这些都是传统园林建筑细部文化的精髓。

一、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传承与创新

在园林建筑细部创作中保持传统文化的延续,必须以一种真实的态度对待历史,超越它的表面形式而深入传统文化的内部,通过分析观察具体的传统形式,深入体验和确切把握其中隐含的种种文化含义。在做园林建筑细部设计时必须从国家民族文化整体的深层意义出发,发现把握那些具有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元素,给予恰当的诠释和表现,从民族发展的层次上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寻求符合人们文化心理需求的表达方式,创造给人以自豪感、归属感的园林建筑细部。传统延续性的保持,不仅仅是采用传统的形式,更重要在推陈出新、源于传统的创造。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关于怎样继承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如何创新,以及继承传统文化的手段、方法、途径等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对它的系统探讨与研究对于中国园林建筑界来说将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在对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创新上,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吴良铺先生曾经提出过“抽象继承”的设想,“抽象继承”既有创作原理的继承和发展,又有形象的借鉴与创造,使得过去所谓对传统的“形似”还是“神似”之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化解。

二、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利用与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园林建筑细部设计必须抓住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共同利用科技成果和智慧结晶创造的良好的契机,创造性地继承传统文化之精髓。在把传统园林建筑细部要素运用于当代园林建筑细部创作之中的时候,应当找到正确的途径。传统与当代之间无疑是有辩证的关系,当代不可避免地要在古代给与的基础上起步。当代的速度和高度总会不同程度地受制于传统的成就,从这个角度看,传统又是当代的动力和财富。在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孕育之中的传统园林建筑细部,为当代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地基础支持。在认识到传统园林建筑细部在当代设计的优势的同时,还必须了解将这种优势转化为设计实力的途径和方法。如何将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设计手法和艺术思想应用到当代园林建筑的细部设计中,这是每一位设计师需要思考和面对的最紧迫的问题。根据上述研究和分析,笔者提出几点建议和看法:

(一)提高当代园林建筑设计者的美学修养和传统艺术文化的欣赏水平

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具体化的物质实体。园林建筑细部就是这样一种“物质实体”,一方面它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和对未来的限定性,并且直接对人们的视觉、心里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园林建筑细部设计是一种物质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表达。园林建筑细部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其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产物。优秀的园林建筑细部往往是从美学角度苦心经营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美学修养,就很难构思精妙的设计意图。相应地,如果艺术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设计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因此即便是在今天,广大园林建筑设计人员也应认真研究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才能创作出既和传统文化有渊源关系又能体现当今时代特征的精美细部乃至作品。

(二)增强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当今社会,在园林设计中很少关注到园林建筑细部的设计,这与当代的社会、时代背景等有着很大关系。特别是在西方设计理念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园林及园林建筑细部文化受到很大挑战,甚至出现断层现象。面对着这样的局势,园林建筑设计者必须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在园林建筑细部设计时,传统园林建筑细部中的图案、纹样、形制都可作为当代设计形态创作的原型。这是一种比较表象的、简单的运用方式,是传统的具体形态的运用。而对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运用,要从一个崇高的民族性和历史文化的传承性角度去看待它、运用它,因为面对当前的全球化,只有把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提炼成民族性的,这样才能将其发展成为世界的。

(三)加强当代园林建筑细部设计的理论研究

传统园林建筑细部也为当代园林建筑细部设计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论据。对中国传统的社会和文化研究,可以通过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大量视觉材料得到验证。各种形态复杂、造型多样的传统园林建筑细部不仅会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会让人们了解形态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同时根据不同时期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显著特征,也可以研究社会历史,为当代园林建筑细部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四)重视对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抽象运用

将传统园林建筑细部元素进行加工,在形象上对其简化、变形。在材质上使用新的材料,新的工艺和质感,使原有的传统园林建筑细部元素保留某些本质特征,成为新的视觉符号。当代社会是一个节奏非常快的社会,人们繁忙工作、生活之余,对园林享受可能更多的倾向于物质性,对园林精神方面的关注相对就次要。要想将这些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做法应用于当代园林建筑细部设计上,必须深刻发掘其根本性、精神性的东西,抽象出来代表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特征的符号,并对其进行创造、发展。透过表面的东西,把握事物的本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精神继承方法是一种更高的层次和境界,它要求人们把握传统园林建筑细部中传统本质、内涵、抽象的东西,提炼出代表性符号,将其运用到当代园林建筑的细部创作中。

参考文献:

园林建筑设计论文篇6

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令世界瞩目,号称世界园林之母。但是,中国现代园林在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后,仿佛迷失了方向。中国需要自己的现代园林理论,中国现代园林才能走出困境,再创辉煌。近年来,经过众多专家学者和园林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不断探索,实践,提炼,总结,中国现代园林已经开始形成理论的雏形——大园林理论。但是,这一新兴的园林理论基础还很薄弱,需要我们加以呵护归纳总结和研究,使它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以指导我国现代园林前进的方向。本文尝试做一归纳,诣在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1 大园林理论的萌芽

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渴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亲近自然和回归自然的愿望,促使园林事业得以迅速发展。我国现代园林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经历了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从混合到磨和到融合3个阶段,逐渐达成了一些共识,孕育了大园林理论。

1.1 传统园林——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的混合阶段

传统园林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的需要而专门建立的模仿自然,供人观赏游憩的场所。这个时期,主要是借鉴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在一个个独立的地域内建造一些公园花园和纪念园等。事实上,这个时期很多的园林就是古典园林经过简易的改造后,对外开放而形成的。这时的园林虽然结束了园林为少数人服务的狭隘,打开了对外开放,为大众服务的园林,但毕竟园林还只是一个个独立的园子,与城市建筑街道等城市设施没有形成相互的联系。园林.建筑.城市设施都是城市建设中的独立都是城市建设中的独立体,是一个简单的混合,是园林发展的初级阶段。园林的研究主要偏重于古典园林造型艺术和园林的观赏方面。

1.2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的磨合阶段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生态恶化导致人们对绿色植物的渴望,因此产生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理论。该理论强调城市园林建设点.线.面的结合,主张城市园林绿地要成网状.放射状等系统方式渗入城市中。此时的园林虽然注重了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但仍以观赏为主,缺少多功能兼顾。这个时期,园林开始探索服务大众.与城市结合的途径,有了较大的发展。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虽然还存在距离与区别,但已有了一定的联系,形成了相互的渗透和磨合。这是园林发展的中级阶段,园林研究也进入了生态研究和城市园林系统研究等方面。

1.3 大园林——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的融合阶段

近年来形成的大园林思想,是在传统园林和城市园林绿地渐成系统的基础上,继承和借鉴古典园林理论,前苏联城市系统绿地规划理论和起源于美国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理论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是建设园林式的区域.城市甚至国家。实现大地景观规划,其实质应当是园林与建筑及城市设施的融合,也就是说,将园林的规划建设放到城市的范围内去考虑,园林即城市,城市即园林。它强调城市人居环境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满足人们改善生态环境,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建筑室内外空间相互交融,以提供休闲交流运动活动等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建筑等硬质景观与山石水体和植物共同构筑的环境美自然美的需求,创造集生态功能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大园林。因此,大园林理论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它使园林进入了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融合的高级阶段,也使园林进入了对园林艺术园林生态和园林功能综合研究的大园林阶段。

2.大园林理论的内容

我国现代园林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从绿化美化系统绿化到现代城市大园林,园林工作者在不断探索中,拓展壮大了园林学。现在园林学领域已经包含了传统园林学.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和大地景观规划3个层次,已初步形成了以生态园林城市系统绿化和景观设计等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现代园林发展规律的理论,我们暂且归纳为大园林理论 。

2.1大园林理论的核心

大园林理论的核心是指园林不仅仅是要在有限的绿地上建造公园,也不仅仅是要规划一个区域.城市乃至整个国土的大地景观,即大地景观规划,将整个区域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建设成一个大园林,实现城市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园林化。也就是说,现代园林应当结合城市规划和建筑,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是简单割裂开来谈园林。吴良镛教授也曾呼吁实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园林设计融为一体的整体性城市建设,并在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外环境规划设计中,作了成功的尝试。

2.2大园林理论的内容

大园林理论的实质是园林内涵的扩大,使园林从狭隘的造园转入整个区域或城市乃至大地的园林化,是园林与城市的融合,是由园林绿地系统向系统化城市大园林的转化。大园林理论认为,园林应当是对一个区域或城市人居环境(包括人工的和自然的环境)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并将重点放在城市开放空间上,用建筑.山系.水体和植物等园林要素构建具有生态.艺术和使用三大功能的城市大园林。因此,大园林理论应当建立在统领建筑室外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的协调性研究,进行包括城市道路.路灯.构筑物及其它市政设施等城市设施和绿地,并包括城市依托的自然环境在内的开放空间的环境设计,并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和建筑外观设计,构筑园林化的城市空间。

2.3大园林理论的宗旨

(1)大园林是园林生态功能,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的和谐统一

园林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具有改善生态净化环境的生态功能,创造意境美化环境的艺术功能,以及供人游憩交流等等的使用功能。建设城市大园林就是要利用现代设计理念,结合现代城市建筑设施等,在首先满足城市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植物山石水体和建筑,构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生态的,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城市人工环境,以实现园林三大功能的有机结合。

(2)大园林是城市建筑城市设施与园林艺术的和谐统一

我国传统的城市园林只局限于城市的建筑道路及其它设施之外的空余地块,也即“建筑优先,绿地填充”。而大园林理论要求园林去关注整个城市的整体性,即在规划设计的城市生态环境中,科学的设置建筑道路和城市设施。换一句话说,就是要用城市的建筑,城市道路,广场等城市设施,与城市绿地共同构筑一个整体性的大园林。实现“城市即园林,园林即城市”的构思。

(3)大园林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居环境是一个囊括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复杂体系,其中最具人情味,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合作的便是园林。园林是人工创造的,源出自然,高于自然的模拟自然生态的人居环境,园林创造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直接发生作用的过程,大园林思想就是要力求在人与自然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使人与自然共享与交融,以达到重塑人工模拟自然的城市环境,走出私密的园居小圈子,走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共享与交融的人居环境的大天地。 3.传统园林理论,城市绿地系统和Landscape Architecture理论是大园林理论的三大支柱

继承和借鉴是任何事业发展的途径之一。当中国园林打开院墙,走向公众参与的开放空间时,西方也开始反省与自然过分对立的态度,向东方学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两种文化的撞击,势必会产生新的契合点,使园林走向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大园林理论虽已形成,但毕竟还很稚嫩,还有许多问题尚待研究解决,如: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现代城市建设思想对园林观念的影响和要求,现代园林体制的改革,建筑,城市设施与园林融合的原理和方法,园林的功能,园林涉及的范围,园林设计师的知识结构和地位,园林专业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等等。我们必须在继承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加以研究和提高,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使它逐渐发展壮大,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3.1传统园林理论使大园林理论的立足之本

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留下了辉煌的园林遗产。中国的古典园林,尤其是私家园林,在明清时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再造园艺术上深受绘画诗歌的影响,讲求师法自然,重在诗情画意,以创造意境为园林设计的核心,其实质是以“咫尺”塑造“自然”,表达了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将人工美融入自然美,使园林成为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的天人合一的园林观。在园林设计中,讲究以人为本,人与自然要素(建筑,山石,水体,植物)以及自然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系列的景观构图,彼此协调互补,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满足园主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大园林理论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理论,就应该继承和吸收古典园林的创作理念,结合现代工艺和手法,根据现代人行为模式和欣赏水平,在园林的内涵和思想方面下功夫,创造出人,自然,建筑彼此和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城市开放空间。

3.2城市绿地系统理论使大园林理论的 生存之道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理论,强调从生态学的角度深化园林理论的研究,力求建立生态健全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希望通过不断延伸和渗透,有效地拓宽园林的范围,增加城市的绿量;并通过研究,在城市环境下改善园林植物生存条件,发展适应城市生态环境的园林植物种类与品种,以保证绿地的质量。强调一个城市,首先要拥有相当的绿量,并通过合理布局,达到良好的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净化环境,改善环境质量,是绿色植物特有的功能,是园林的三大功能之一,也是现代园林研究的重点。大园林理论必须注重生态研究,也要采用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等方法,尽一切可能扩大绿量并构成有机的系统。

3.3Landscape Architecture理论是大园林理论的发展方向

Landscape Architecture起源于美国,是国际通用的学科代名词,是针对开放空间及其相关领域,并且强调这些空间设计的意义,重要性和可能性的一门学科,国内有多种译法,但大多译为“景观设计学”,1996年被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确认为“园林学”的英文名称。它从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人类文化出发,将艺术和科学的原理应用到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研究,规划和管理中,创造出以人为本的,艺术的,生态的城市整体环境。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城市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3个方面为研究对象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学科的含盖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园林学范围,这是大园林理论应当充分借鉴的。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大园林理论,就是要在具有丰富内涵和文化的基础上,研究城市生态和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与建设,达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园林设计三位一体,创造人性化的,生态的,艺术的人居环境。

园林建筑设计论文篇7

【关键词】园林建筑设计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九江学院2016年度校级教改课题――《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编号:850017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2-02

《园林建筑设计》在园林专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通过该课程的理论学习和设计制图,使学生能够掌握园林建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技能,设计各类园林建筑,并能够从功能、技术、形式、环境多方面综合考虑园林建筑的设计,提高学生的园林建筑设计能力,为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老师,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在实践方面的应用,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一、《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常见的问题

1.教学方式的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为“讲与听”,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降低,教学效果欠佳。一贯的教师灌输式教育为主,较少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自身发展和素质提高。

2.教材的选取欠恰当

《园林建筑设计》这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在选择教材的时候,会发现大部分教材都只集中在理论部分,并且更多的是涉及古典园林建筑,涉及很少的现代园林建筑和实际案例。

3.实践课程课时少

目前很多学校安排实践课时较少,有的是设置一周的课程实习,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短。而设计类课程,大多时候需要靠实践课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了解建筑材料、建筑工序、设计要点、图纸绘制及文本制作等。实践可以将理论知识形象化,并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二、关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灵活授课

在教学中,教师不再唱独角戏,以学生为本,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但不意味着教师工作量的减少,项目实施前,教师应该选择适合的方案设计、组织相关的课程内容及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园林制图、效果图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不仅引导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而且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

2.实地测绘法的运用

实地测绘是学习园林建筑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能让大家高效理解园林建筑基本尺度、功能需求、设计要点。带学生进行实地测绘园林建筑,挑选九江市南山公园、甘棠公园、南湖公园及校园中具有代表性的景观亭、景观桥、景观廊、茶室、公共厕所等进行测绘,完成底平面图、屋顶平面图、正立面图、侧立面图、剖面图的绘制,加强大家的直观感受和实际操作能力。

3.项目教学法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知识体系,结合实际项目,由浅入深地设置相应项目,如景观亭设计、公园公共厕所设计、度假别墅设计,围绕各个相对独立的设计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系统性的项目教学。

4.模型制作结合建筑设计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尺度感,试图将模型与建筑设计相结合,打破传统的纯粹图纸表达方式,由于模型能弥补图纸设计中的不足,能增加空间立体想象能力,现在已经成为表达设计效果的重要方法。模型制作包括两种:虚拟模型制作(利用Sketch Up进行虚拟建模)和实物模型制作(采用雪弗板、塑料板等材料)。在设计的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模型来表现方案,构思方案时候,用微缩版模型进行推敲,设计方案定下来后,让学生按所画图纸制作相应比例的模型。图纸绘制:一般比例采用1:50或1:100的比例绘制,环境、配景、人物同样需要按比例完成。

园林建筑设计结合模型制作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将自己头脑中的方案设计构思与创意能准确、直接和有效的进行表达;并成为沟通和交流的一种手段;是培养和开拓学生设计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模型比图纸表达更直观,让人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总结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向名校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运用。科学、有针对性选取教学内容,以掌握设计规范和技巧为主线,采取实地测绘法、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模型制作法,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消化理论知识,促使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培养社会更需要的人才。

园林建筑设计论文篇8

关键词 园林建筑设计 教学改革 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农林院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建筑设计相关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缺乏建筑基础课程

我国的园林专业主要由工科、农林、艺术三类院校承担办学,其人才培养因办学主体的优势不同而略有差异,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由于不是其专业培养目标的优势学科,重视不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园林建筑设计所需要的前期的基础课程缺乏系统考虑,忽视建筑基础知识的整体构架。先开辅助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后续园林建筑设计课严重脱节。如园林制图课对建筑制图相关知识训练较少,使学生在后期园林建筑设计课绘制图纸时总是“图不达意”。

1.2 教材和参考书陈旧,缺乏应用型教材支撑

在教材选用上,大多数院校仍以1984年杜汝俭先生等主编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园林建筑设计》为主。还有一些辅助教材等等;教材内容和现在的市场需求不太相符,师生普遍反映应该编写与现行教学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教材。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对园林专业学生进行将来岗位分析,园林建筑不在单纯以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亭、台、楼、榭、花架、园林建筑小品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时,园林建筑还包括了传统建筑,另外,随时展、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应运而生许多新型的园林建筑类型,如娱乐型建筑、文化宣传类以及一些膜结构的建筑等等。可以说,中国现代园林建筑是脱胎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而又有所超越,是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一种新形式,所以在课程的定位、教学内容的深浅、课程体系的设置、采取何种实用的教学方法、新教材的编撰等,是该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实验课学时少,缺乏信息反馈,对学生能力培养不全面

农林类院校传统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设计实验课学时安排少,实验课内容多和学生人数多,并且农林院校园林建筑基础课薄弱,加之专业基础课前后衔接不好,导致学生绘制出的图纸只停留在二维思维图纸的表达上,缺乏对方案空间理解、方案的讲解和训练。最终也不知道作品的优缺点、不知道怎么加以改正得到更大的提高,更不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从整个实验课程来看,教学过程中存在缺乏信息反馈和能力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4 传统考试模式相对滞后

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课学生往往采取的是“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应试对策与做法,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即使是实训课,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取相应设计图纸进行抄绘,没有认真思考和创作。这样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难以适应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2 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2.1 理论教学

首先,在教材选用上,根据农林院校园林专业“课时少、内容多”特点,把建筑学专业教材重新整合撰写,分为三个板块:

板块1:建筑基础知识(包括建筑基础知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对于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园林建筑设计之前,必须构建建筑基础知识理论平台。通过建筑基础知识和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使学生在设计中能恰当划分功能、掌握人体尺寸和人体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尺寸、道路宽度的确定、无障碍合理设计等等,树立正确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板块2:建筑史基本知识(中国古代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丰富多样,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五种基本类型。后期又演变成为十字脊、盔顶、顶等不同形式的顶。这在园林建筑仿古设计中最为常用。并且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可以借鉴中国古代建筑的符号抽象变形等设计手法广泛运用到园林建筑实践中,使现代园林建筑保持“中而新”的现代韵味。现在欧式居住区规划比较多见,那么对外国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现代建筑史的学习越显重要,了解主要建筑流派的基本理论和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的艺术特色,对提高学生创作水平和专业素质起重要作用。

板块3:园林建筑基本知识(亭、台、楼、榭等、及其建筑小品)

本篇教学内容主要侧重对园林建筑的设计手法。并且结合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案例,使学生拓宽眼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2 实训教学

在实训教学中,我校进行教学改革,在原有少量实训课基础上,又增设园林建筑设计A、园林建筑设计B两门实训课,分别循序渐进、逐渐加深实训难度。笔者将整个实训课程分成几个阶段:任务书讲解与场地分析阶段,方案构思与初稿阶段,方案深入与推敲提升阶段,方案讨论与定稿阶段,方案讨论与汇报总结修改阶段。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模型推敲方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理解和想象能力,把二维平面图纸转化为三维的真实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对比例目测和缩放能力。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显著。

2.3 改革考试模式

传统考试模式是以主观题和客观题为主的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和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对于园林建筑设计实践强的课来说,传统考试并不适宜,因此,我校进行大胆的尝试,在园林建筑设计理论课中采取闭卷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30%;“园林建筑设计A”课交课程设计作业并结合学生方案汇报表达能力综合打分,可采用同学打分与教师评价结合的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30%;“园林建筑设计B”课做4~6个小时快题设计,占总成绩的4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