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旧城改造论文8篇

时间:2023-04-13 17:08:48

旧城改造论文

旧城改造论文篇1

关键词: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旅游商业区(rbd);吸引力

rbd (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译为“旅游商业区”。目前,国内比较成型的rbd有:北京的金源shopping mall、三里屯酒吧街、什刹海,广州天河城地段和惠州市步行街,杭州丝绸文化特色街,重庆约克风情街,南京夫子庙地段,上海城隍庙地段,杭州上城区涌金门地段,天津古文化街,成都市东郊猛追湾地区,深圳华侨城和珠海九州城地段等。

一、rbd概念的界定

保继刚(1995)在探讨深圳华侨城城区发展模式时,提出以主题公园带动城区全面发展,使该区域发展为一个旅游商业区(rbd),这是第一次在国内的城市与旅游研究中运用rbd的概念,并预见它可能成为新的城市功能区;保继刚、古诗韵(2002)将rbd定义为:城市中以游憩与商业服务为主的各种设施(购物、饮食、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集聚的特定区域,是城市游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继刚(1998)还将城市rbd分为大型购物中心、特色购物步行街型、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新城文化旅游区等四种类型。

二、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的发展现状及其原因

旧城的历史文化地段,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对旅游者有相当强的吸引力。wWw.133229.COm在进行更新改造时,积极利用旧城原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休闲旅游业,由此形成一个不仅对本城居民具有吸引力,而且也将吸引外来游客的rbd。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城市却相继出现了这种rbd衰落的趋势。据报道,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城隍庙、郑州的二七纪念塔附近地区、成都的春熙路等闻名全国的旅游商业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客流量减少、销售收入和利润下降的现象;而国外一些大城市的著名旅游商业区,如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蒙马特高地,纽约的第五大道、四十二街,新加坡的牛车水、乌节路,东京的银座等也都失去了昔日的繁荣。原因在于:

1.场所感的缺失,文化真实性的丧失,导致主题缺位同质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rbd中的传统元素在逐渐消失,文化的真实性在递减。很多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只是在建筑外观上采用了复古风格,但实际上并不具有历史感和标志性,作为文脉的根源,这些地方能让人回味的历史片断极其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它满足了当代人在视觉方面对历史文脉的要求,但是,并不能传达给后人一个真实的历史,并不能引起当地社区居民情感的共鸣,满足不了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人们对历史价值认同感的需求。

2.城市规模的扩展和布局的调整,改变了原来的基本游憩圈。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原历史文化街区附近进行城市改造,居民被迁到城市的新居民区。于是,造成了原历史文化街区中心地带人口密度下降和城市外缘人口密度上升,而新建居民点的空间位置超过了原历史文化街区的游憩半径。

3.与游憩活动相适应的配套设施和服务的滞后,影响了游憩功能的发挥。很多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的主体都是零售商店和餐饮店。一个现代化的旅游商业区,只强调购物功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注重“游憩”的功能。

4.业态单一,商品结构重复,经营无特色,造成了rbd的总体单调。商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惜牺牲自己长期形成的经营特色,一是在业态上竞相发展百货业,从而使rbd演变成百货街区;二是在经营上缺少有特色的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这样造成了rbd内商品种类、档次、风格的千店一面,失去其应有的魅力。

5.管理不善导致经营混乱。为了快速回笼资金,开发商往往采用销售的方式开发商用物业,很少对已开发的商业进行持有经营,获取长期的租金收益。为了快速使资金回笼,开发商往往将商铺的面积划分至小单元(100平方米左右),然而,商铺一旦被销售出去,开发商将放弃对项目整体的统一管理的权利,在前期策划时所设想的业态、业种的规划也无法实施,在后期经营中,无疑会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恶性循环下去,商业价值将无法体现,消费者不认可项目,整个rbd经营陷入混乱状态。

三、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的吸引力塑造

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之所以成为城市内集中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区域,不仅在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更在于通过其吸引体系中的吸引物产生强大的“磁场”吸引力,这也是体现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场所感的最重要的途径。rbd的旅游吸引力体系包括形象吸引力、活动吸引力、设施吸引力、景观与环境吸引力及氛围吸引力等五个方面。

1.形象吸引力。rbd的形象定位与其游憩、商业的特点分不开。通过形象设计,勾勒出rbd鲜明的个性,从而产生强大的吸引力。rbd的形象视觉识别系统分为rbd名称、标志性建筑物、户外广告、纪念品、交通工具、当地人的形象等。如rbd的命名宜取所在城市传统的地名或街区名称,具有历史沿革和内涵;将rbd所在区域的最具识别性的建筑物确定为rbd的标志性建筑物,从而成为地标;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为顾客创造更有价值的体验;通过培训、说服教育等方式提高当地居民尤其是服务者的形象。

2.活动吸引力。在rbd中除了别具特色的建筑物、规模化的商业街区和舒适的休憩场所外,有组织的各项活动也是形成吸引力的重要方面。rbd区域内进行的旅游活动可以分为文化旅游活动、旅游节事活动、体育旅游活动、会议旅游活动等。旅游活动可以围绕某一主题将高品质的产品、服务、娱乐等因素整合,利用大众媒体的报道传播,迅速提高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欧洲许多城市之所以成为旅游胜地,除了具有优美的自然和历史人文景观,同时,还因其每年一度的各种节日而久负盛名,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重要因素。如举办狂欢节的习俗不仅扩大了城市的影响,还能在短时间内促进该城市的旅游业收入。

3.设施吸引力。在rbd内,无论是风情万种的都市风貌,还是处处透出历史感的传统街道,都因其独有的建筑、广场空间和细致入微的旅游服务设施吸引着游人。在进行rbd规划时,对旅游服务设施的布局、形式、数量等,要按照功能属性的不同,适应游客游览的流程需要,合理设置旅游服务设施,无论是建筑物或构筑物,不仅要满足功能需要,而且要重视人文关怀,细微处见真情。

4.景观与环境吸引力。游憩环境、购物环境和建筑环境是形成rbd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满足游客游憩和商业购物功能的rbd,主要营造的是游憩环境和购物环境。因此,rbd供给商品品种要多样化且独具特色,尤其是相当数量的著名品牌商店,如“老字号”特色商店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极其强大;要有数量适中、分布合理的餐馆、酒吧和娱乐设施等辅助性设施;有步行街区,出入方便,出入口有停车设施;等等。建筑环境主要指人工环境。人工环境又可分为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有形环境包括建筑物、雕塑、广场、公共设施、人工景观、绿地、公园等。无形环境包括广播、电视、文化艺术活动和各类群体社会活动等。建筑环境的营造主要从旅游道路、水面和绿化、广场、建筑物、环境建筑和小品、城市夜景等细节体现。

5.氛围吸引力。在氛围的营造方面,除了关注大的街区、空间等氛围以外,在小的方面,如商店内部的购物氛围营造也应得到重视,良好的氛围营造可以使游客在消费时的感受成为旅游经历中值得记忆的事件,留下难忘的回忆。如杭州的邓丽君主题餐厅——“筠园小镇”,就是氛围吸引力成功营造的典型案例。底层的门厅过道处摆放着一架老式喇叭留声机,播放着邓丽君的优美歌声。沿着阶梯拾级而上,沿墙挂着70多张邓丽君的原版照片,每张倩照光彩照人,让人驻足流连。在餐厅的二楼,设有6间精美的包厢,包厢的棕色木格玻璃门透着秀雅的格调,每扇门上分别刻着“小城故事”、“在水一方”、“淡淡幽情”等邓丽君专辑的曲名,这些曲名便是包厢名字,慕名而来的宾客一推开包厢,便仿佛沉浸在那一首首娴熟的旋律之中。置身于筠园餐厅,无论从哪一个角度都会使人情不自禁地沐浴在浓郁的邓丽君情结之中,点点滴滴都能唤起人们对这位歌后的深切追忆,这正是“筠园小镇”所刻意营造的文化氛围。

四、结论和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集休闲、商务、文化于一体,是旧城改造的一种理想模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很多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呈现出衰落的趋势,原因在于其缺乏完善的旅游吸引力体系。通过对形象吸引力、活动吸引力、设施吸引力、景观与环境吸引力及氛围吸引力等方面进行重新塑造,能够促使其复兴或更新。但如何对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经营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getz d. planning for tourism business district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3,(20):583-600.

[2]stansfield c a, rickert j e. the 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70,2(4):213-2250

[3]保继刚.古诗韵.城市rbd初步研究[j].规划师,1998,(4):59-65.

旧城改造论文篇2

关键词: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旅游商业区(RBD);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F5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6-0151-02

RBD (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译为“旅游商业区”。目前,国内比较成型的RBD有:北京的金源Shopping Mall、三里屯酒吧街、什刹海,广州天河城地段和惠州市步行街,杭州丝绸文化特色街,重庆约克风情街,南京夫子庙地段,上海城隍庙地段,杭州上城区涌金门地段,天津古文化街,成都市东郊猛追湾地区,深圳华侨城和珠海九州城地段等。

一、RBD概念的界定

保继刚(1995)在探讨深圳华侨城城区发展模式时,提出以主题公园带动城区全面发展,使该区域发展为一个旅游商业区(RBD),这是第一次在国内的城市与旅游研究中运用RBD的概念,并预见它可能成为新的城市功能区;保继刚、古诗韵(2002)将RBD定义为:城市中以游憩与商业服务为主的各种设施(购物、饮食、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集聚的特定区域,是城市游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继刚(1998)还将城市RBD分为大型购物中心、特色购物步行街型、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新城文化旅游区等四种类型。

二、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的发展现状及其原因

旧城的历史文化地段,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对旅游者有相当强的吸引力。在进行更新改造时,积极利用旧城原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休闲旅游业,由此形成一个不仅对本城居民具有吸引力,而且也将吸引外来游客的RBD。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城市却相继出现了这种RBD衰落的趋势。据报道,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城隍庙、郑州的二七纪念塔附近地区、成都的春熙路等闻名全国的旅游商业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客流量减少、销售收入和利润下降的现象;而国外一些大城市的著名旅游商业区,如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蒙马特高地,纽约的第五大道、四十二街,新加坡的牛车水、乌节路,东京的银座等也都失去了昔日的繁荣。原因在于:

1.场所感的缺失,文化真实性的丧失,导致主题缺位同质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RBD中的传统元素在逐渐消失,文化的真实性在递减。很多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只是在建筑外观上采用了复古风格,但实际上并不具有历史感和标志性,作为文脉的根源,这些地方能让人回味的历史片断极其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它满足了当代人在视觉方面对历史文脉的要求,但是,并不能传达给后人一个真实的历史,并不能引起当地社区居民情感的共鸣,满足不了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人们对历史价值认同感的需求。

2.城市规模的扩展和布局的调整,改变了原来的基本游憩圈。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原历史文化街区附近进行城市改造,居民被迁到城市的新居民区。于是,造成了原历史文化街区中心地带人口密度下降和城市外缘人口密度上升,而新建居民点的空间位置超过了原历史文化街区的游憩半径。

3.与游憩活动相适应的配套设施和服务的滞后,影响了游憩功能的发挥。很多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的主体都是零售商店和餐饮店。一个现代化的旅游商业区,只强调购物功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注重“游憩”的功能。

4.业态单一,商品结构重复,经营无特色,造成了RBD的总体单调。商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惜牺牲自己长期形成的经营特色,一是在业态上竞相发展百货业,从而使RBD演变成百货街区;二是在经营上缺少有特色的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这样造成了RBD内商品种类、档次、风格的千店一面,失去其应有的魅力。

5.管理不善导致经营混乱。为了快速回笼资金,开发商往往采用销售的方式开发商用物业,很少对已开发的商业进行持有经营,获取长期的租金收益。为了快速使资金回笼,开发商往往将商铺的面积划分至小单元(100平方米左右),然而,商铺一旦被销售出去,开发商将放弃对项目整体的统一管理的权利,在前期策划时所设想的业态、业种的规划也无法实施,在后期经营中,无疑会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恶性循环下去,商业价值将无法体现,消费者不认可项目,整个RBD经营陷入混乱状态。

三、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的吸引力塑造

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之所以成为城市内集中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区域,不仅在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更在于通过其吸引体系中的吸引物产生强大的“磁场”吸引力,这也是体现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场所感的最重要的途径。RBD的旅游吸引力体系包括形象吸引力、活动吸引力、设施吸引力、景观与环境吸引力及氛围吸引力等五个方面。

1.形象吸引力。RBD的形象定位与其游憩、商业的特点分不开。通过形象设计,勾勒出RBD鲜明的个性,从而产生强大的吸引力。RBD的形象视觉识别系统分为RBD名称、标志性建筑物、户外广告、纪念品、交通工具、当地人的形象等。如RBD的命名宜取所在城市传统的地名或街区名称,具有历史沿革和内涵;将RBD所在区域的最具识别性的建筑物确定为RBD的标志性建筑物,从而成为地标;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为顾客创造更有价值的体验;通过培训、说服教育等方式提高当地居民尤其是服务者的形象。

2.活动吸引力。在RBD中除了别具特色的建筑物、规模化的商业街区和舒适的休憩场所外,有组织的各项活动也是形成吸引力的重要方面。RBD区域内进行的旅游活动可以分为文化旅游活动、旅游节事活动、体育旅游活动、会议旅游活动等。旅游活动可以围绕某一主题将高品质的产品、服务、娱乐等因素整合,利用大众媒体的报道传播,迅速提高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欧洲许多城市之所以成为旅游胜地,除了具有优美的自然和历史人文景观,同时,还因其每年一度的各种节日而久负盛名,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重要因素。如举办狂欢节的习俗不仅扩大了城市的影响,还能在短时间内促进该城市的旅游业收入。

3.设施吸引力。在RBD内,无论是风情万种的都市风貌,还是处处透出历史感的传统街道,都因其独有的建筑、广场空间和细致入微的旅游服务设施吸引着游人。在进行RBD规划时,对旅游服务设施的布局、形式、数量等,要按照功能属性的不同,适应游客游览的流程需要,合理设置旅游服务设施,无论是建筑物或构筑物,不仅要满足功能需要,而且要重视人文关怀,细微处见真情。

4.景观与环境吸引力。游憩环境、购物环境和建筑环境是形成RBD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满足游客游憩和商业购物功能的RBD,主要营造的是游憩环境和购物环境。因此,RBD供给商品品种要多样化且独具特色,尤其是相当数量的著名品牌商店,如“老字号”特色商店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极其强大;要有数量适中、分布合理的餐馆、酒吧和娱乐设施等辅设施;有步行街区,出入方便,出入口有停车设施;等等。建筑环境主要指人工环境。人工环境又可分为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有形环境包括建筑物、雕塑、广场、公共设施、人工景观、绿地、公园等。无形环境包括广播、电视、文化艺术活动和各类群体社会活动等。建筑环境的营造主要从旅游道路、水面和绿化、广场、建筑物、环境建筑和小品、城市夜景等细节体现。

5.氛围吸引力。在氛围的营造方面,除了关注大的街区、空间等氛围以外,在小的方面,如商店内部的购物氛围营造也应得到重视,良好的氛围营造可以使游客在消费时的感受成为旅游经历中值得记忆的事件,留下难忘的回忆。如杭州的邓丽君主题餐厅――“筠园小镇”,就是氛围吸引力成功营造的典型案例。底层的门厅过道处摆放着一架老式喇叭留声机,播放着邓丽君的优美歌声。沿着阶梯拾级而上,沿墙挂着70多张邓丽君的原版照片,每张倩照光彩照人,让人驻足流连。在餐厅的二楼,设有6间精美的包厢,包厢的棕色木格玻璃门透着秀雅的格调,每扇门上分别刻着“小城故事”、“在水一方”、“淡淡幽情”等邓丽君专辑的曲名,这些曲名便是包厢名字,慕名而来的宾客一推开包厢,便仿佛沉浸在那一首首娴熟的旋律之中。置身于筠园餐厅,无论从哪一个角度都会使人情不自禁地沐浴在浓郁的邓丽君情结之中,点点滴滴都能唤起人们对这位歌后的深切追忆,这正是“筠园小镇”所刻意营造的文化氛围。

四、结论和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集休闲、商务、文化于一体,是旧城改造的一种理想模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很多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呈现出衰落的趋势,原因在于其缺乏完善的旅游吸引力体系。通过对形象吸引力、活动吸引力、设施吸引力、景观与环境吸引力及氛围吸引力等方面进行重新塑造,能够促使其复兴或更新。但如何对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经营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Getz D. Planning for Tourism Business District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3,(20):583-600.

[2]Stansfield C A, Rickert J E. The 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70,2(4):213-2250

[3]保继刚.古诗韵.城市RBD初步研究[J].规划师,1998,(4):59-65.

旧城改造论文篇3

关键词: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旅游商业区(rbd);吸引力

rbd (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译为“旅游商业区”。目前,国内比较成型的rbd有:北京的金源shopping mall、三里屯酒吧街、什刹海,广州天河城地段和惠州市步行街,杭州丝绸文化特色街,重庆约克风情街,南京夫子庙地段,上海城隍庙地段,杭州上城区涌金门地段,天津古文化街,成都市东郊猛追湾地区,深圳华侨城和珠海九州城地段等。

一、rbd概念的界定

保继刚(1995)在探讨深圳华侨城城区发展模式时,提出以主题公园带动城区全面发展,使该区域发展为一个旅游商业区(rbd),这是第一次在国内的城市与旅游研究中运用rbd的概念,并预见它可能成为新的城市功能区;保继刚、古诗韵(2002)将rbd定义为:城市中以游憩与商业服务为主的各种设施(购物、饮食、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集聚的特定区域,是城市游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继刚(1998)还将城市rbd分为大型购物中心、特色购物步行街型、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新城文化旅游区等四种类型。

二、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的发展现状及其原因

旧城的历史文化地段,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对旅游者有相当强的吸引力。在进行更新改造时,积极利用旧城原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休闲旅游业,由此形成一个不仅对本城居民具有吸引力,而且也将吸引外来游客的rbd。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城市却相继出现了这种rbd衰落的趋势。据报道,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城隍庙、郑州的二七纪念塔附近地区、成都的春熙路等闻名全国的旅游商业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客流量减少、销售收入和利润下降的现象;而国外一些大城市的著名旅游商业区,如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蒙马特高地,纽约的第五大道、四十二街,新加坡的牛车水、乌节路,东京的银座等也都失去了昔日的繁荣。原因在于:

1.场所感的缺失,文化真实性的丧失,导致主题缺位同质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rbd中的传统元素在逐渐消失,文化的真实性在递减。很多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只是在建筑外观上采用了复古风格,但实际上并不具有历史感和标志性,作为文脉的根源,这些地方能让人回味的历史片断极其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它满足了当代人在视觉方面对历史文脉的要求,但是,并不能传达给后人一个真实的历史,并不能引起当地社区居民情感的共鸣,满足不了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人们对历史价值认同感的需求。

2.城市规模的扩展和布局的调整,改变了原来的基本游憩圈。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原历史文化街区附近进行城市改造,居民被迁到城市的新居民区。于是,造成了原历史文化街区中心地带人口密度下降和城市外缘人口密度上升,而新建居民点的空间位置超过了原历史文化街区的游憩半径。

3.与游憩活动相适应的配套设施和服务的滞后,影响了游憩功能的发挥。很多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的主体都是零售商店和餐饮店。一个现代化的旅游商业区,只强调购物功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注重“游憩”的功能。

4.业态单一,商品结构重复,经营无特色,造成了rbd的总体单调。商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惜牺牲自己长期形成的经营特色,一是在业态上竞相发展百货业,从而使rbd演变成百货街区;二是在经营上缺少有特色的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这样造成了rbd内商品种类、档次、风格的千店一面,失去其应有的魅力。

5.管理不善导致经营混乱。为了快速回笼资金,开发商往往采用销售的方式开发商用物业,很少对已开发的商业进行持有经营,获取长期的租金收益。为了快速使资金回笼,开发商往往将商铺的面积划分至小单元(100平方米左右),然而,商铺一旦被销售出去,开发商将放弃对项目整体的统一管理的权利,在前期策划时所设想的业态、业种的规划也无法实施,在后期经营中,无疑会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恶性循环下去,商业价值将无法体现,消费者不认可项目,整个rbd经营陷入混乱状态。

三、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的吸引力塑造

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之所以成为城市内集中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区域,不仅在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更在于通过其吸引体系中的吸引物产生强大的“磁场”吸引力,这也是体现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场所感的最重要的途径。rbd的旅游吸引力体系包括形象吸引力、活动吸引力、设施吸引力、景观与环境吸引力及氛围吸引力等五个方面。

1.形象吸引力。rbd的形象定位与其游憩、商业的特点分不开。通过形象设计,勾勒出rbd鲜明的个性,从而产生强大的吸引力。rbd的形象视觉识别系统分为rbd名称、标志性建筑物、户外广告、纪念品、交通工具、当地人的形象等。如rbd的命名宜取所在城市传统的地名或街区名称,具有历史沿革和内涵;将rbd所在区域的最具识别性的建筑物确定为rbd的标志性建筑物,从而成为地标;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为顾客创造更有价值的体验;通过培训、说服教育等方式提高当地居民尤其是服务者的形象。

2.活动吸引力。在rbd中除了别具特色的建筑物、规模化的商业街区和舒适的休憩场所外,有组织的各项活动也是形成吸引力的重要方面。rbd区域内进行的旅游活动可以分为文化旅游活动、旅游节事活动、体育旅游活动、会议旅游活动等。旅游活动可以围绕某一主题将高品质的产品、服务、娱乐等因素整合,利用大众媒体的报道传播,迅速提高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欧洲许多城市之所以成为旅游胜地,除了具有优美的自然和历史人文景观,同时,还因其每年一度的各种节日而久负盛名,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重要因素。如举办狂欢节的习俗不仅扩大了城市的影响,还能在短时间内促进该城市的旅游业收入。

3.设施吸引力。在rbd内,无论是风情万种的都市风貌,还是处处透出历史感的传统街道,都因其独有的建筑、广场空间和细致入微的旅游服务设施吸引着游人。在进行rbd规划时,对旅游服务设施的布局、形式、数量等,要按照功能属性的不同,适应游客游览的流程需要,合理设置旅游服务设施,无论是建筑物或构筑物,不仅要满足功能需要,而且要重视人文关怀,细微处见真情。

4.景观与环境吸引力。游憩环境、购物环境和建筑环境是形成rbd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满足游客游憩和商业购物功能的rbd,主要营造的是游憩环境和购物环境。因此,rbd供给商品品种要多样化且独具特色,尤其是相当数量的著名品牌商店,如“老字号”特色商店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极其强大;要有数量适中、分布合理的餐馆、酒吧和娱乐设施等辅助性设施;有步行街区,出入方便,出入口有停车设施;等等。建筑环境主要指人工环境。人工环境又可分为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有形环境包括建筑物、雕塑、广场、公共设施、人工景观、绿地、公园等。无形环境包括广播、电视、文化艺术活动和各类群体社会活动等。建筑环境的营造主要从旅游道路、水面和绿化、广场、建筑物、环境建筑和小品、城市夜景等细节体现。

5.氛围吸引力。在氛围的营造方面,除了关注大的街区、空间等氛围以外,在小的方面,如商店内部的购物氛围营造也应得到重视,良好的氛围营造可以使游客在消费时的感受成为旅游经历中值得记忆的事件,留下难忘的回忆。如杭州的邓丽君主题餐厅——“筠园小镇”,就是氛围吸引力成功营造的典型案例。底层的门厅过道处摆放着一架老式喇叭留声机,播放着邓丽君的优美歌声。沿着阶梯拾级而上,沿墙挂着70多张邓丽君的原版照片,每张倩照光彩照人,让人驻足流连。在餐厅的二楼,设有6间精美的包厢,包厢的棕色木格玻璃门透着秀雅的格调,每扇门上分别刻着“小城故事”、“在水一方”、“淡淡幽情”等邓丽君专辑的曲名,这些曲名便是包厢名字,慕名而来的宾客一推开包厢,便仿佛沉浸在那一首首娴熟的旋律之中。置身于筠园餐厅,无论从哪一个角度都会使人情不自禁地沐浴在浓郁的邓丽君情结之中,点点滴滴都能唤起人们对这位歌后的深切追忆,这正是“筠园小镇”所刻意营造的文化氛围。

四、结论和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集休闲、商务、文化于一体,是旧城改造的一种理想模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很多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呈现出衰落的趋势,原因在于其缺乏完善的旅游吸引力体系。通过对形象吸引力、活动吸引力、设施吸引力、景观与环境吸引力及氛围吸引力等方面进行重新塑造,能够促使其复兴或更新。但如何对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经营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getz d. planning for tourism business district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3,(20):583-600.

[2]stansfield c a, rickert j e. the 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70,2(4):213-2250

[3]保继刚.古诗韵.城市rbd初步研究[j].规划师,1998,(4):59-65.

旧城改造论文篇4

【关键词】旧城改造;空间生产;上海新天地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现代城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于建成区的扩展,第二方面是对于建成区内部空间的改造,换句话说就是对于旧城的改造。1990年后,我国由于土地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建成区向外扩展的速度变慢。城市既然不能够向外扩展自然就进行了对于城市内部的改造,旧城改造就是这些改造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现在的社会,对于旧城改造的研究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技术方面的和制度方面的。技术方面的一般来说都是从规划设计的方向来对城市进行相应的改造,对于城市的空间、形态以及空能都进行了比较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制度方面的则是指分析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这种问题在目前的社会是十分常见的,也是在旧城改造工作中比较困难的,因此对于这方面问题的解决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对于这两个方面有着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并且不断的对于旧城进行改造才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成功的改造旧城。

1.空间生产理论

1970年左右,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过多或少的出现了城市危机,对于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十分不好的影响,严重阻碍了各个国家的发展。一些西方学者开始通过马克思主义来寻找一个突破点希望可以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突破这一困难,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生产理论就是在这种时期诞生的,这种理论的诞生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解决了当前社会的问题,从而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空间生产理论的时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困难,使得资本主义国家成功的度过了困难从而取得了更好的发展。

空间生产理论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原来存在的地理学所存在的物质研究态度,将地理学、哲学等重要的社会科学合理的联系在一起,扩展了学者的研究视野。西方学者通过空间生产理论对城市进行了合理的改造,将城市的空间变化和政治经济力量很好的联系起来,使得城市中各个集团之间得到了平衡的发展。

2.空间生产的目的

上海新天地是我国上海市旧城改造计划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上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上海新天地地区的建设主要是在我国建设初期,因此该地区缺少现代建设的基础设施并且房屋也比较破旧,甚至出现危房。这样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在如今的国际大都市,新天地已经不能够满足上海的需求,因此对于新天地的改造迫在眉睫。太平桥地区是城市规划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在以前的社会中一直保留着石库门里弄建筑,这种建筑的主要功能是给人们提供居住,换句话说也就是居民房。在如今的改造中更换了建筑的功能,不再是原来的居住功能,而是具有了商业性,在改造后的该地区建立起了很多高级的餐厅、酒吧以及时尚店等建筑,使得当地的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提高,这一种举动也被我国其他许多城市模仿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对于政府来讲,旧城改造的目的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城市利益,使得城市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使得政府、城市和人民的利益共同发展;对于开发商来讲,旧城改造的目的是为了在旧城中开展自己的公司或者企业,使得公司或者企业在旧城改造后可以获得巨大的利润;对于居民来讲,旧城改造的目的是为了使个人的利益得到最大化,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居民可以获得更好的居住条件并且获得巨额的补助,在更换更好的居住环境的同时还可以提高生活的品质,对于原来的居民来讲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3.空间生产的行为

政府在改造中的行为主要是确定空间的具体定位以及引进投资,使得旧城在改造之后就可以得到快速的发展。上海市卢湾区政府对于新天地就进行了很好的管理。比如说将新天地划分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对新天地的开发商进行了有规律的引导并且出台了一些了的鼓励政策使得开发商可以在新天地改造之后更好的发展。开发商的行为就是投入资金,在新天地中建立自己的商铺或者公司,从而达到赚取利润的目的。在新天地的改造过程中,开发商投入了十分巨大的资金对于新天地地区建筑进行了相应的修筑。这样使得在改造之后的新天地焕然一新并且在改造后的几年中迅速赚回资金并且开始盈利。居民的行为主要是配合政府的改造措施,积极的搬出原来的居住他并且获得相应的补偿金。这样是一种十分积极的情况,会极大的提高工程的竣工时间,也加快了旧城改造速度和城市发展的速度,对于城市来说是很好的。对于旧城的改造,只有在政府、建筑商和人民之间达成一个共识,使得三方能够对于旧城改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更好的配合旧城改造的计划才能够使得旧城改造工程更快更好的进行,从而使得城市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使得人民群众过上更加舒适的生活。

4.空间生产的结果

随着旧城的改造,新天地已经成为了上海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上海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政府、开发商以及原有居民的合作使得对于新天地的改造更加的快速,不仅仅使得城市的空间形态发生了变化,也使得城市的经济发展更加的快速,使得新天地地区渐渐符合上海经济发展的需求。新天地是我国旧城改造工程中相对来说比较成功个例子,新天地的成功改造也给我国其他城市的旧城改造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5.总结

上海新天地地区的旧城改造在我国众多城市改造中是十分常见的一种情况,对于我国其他城市的旧城改造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以新天地为例对于我国旧城改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对于我国其他城市的旧城改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姜文锦,陈可石,马学广. 我国旧城改造的空间生产研究――以上海新天地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11,10:84-89+96.

[2]邹丹丹. 现代性怀旧和记忆的空间生产――以上海新天地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2012,02:24-29+35.

[3]乔蓉蓉. 旧城改造设计方法研究[D].山西大学,2013.

作者简介:

姓名:陈衡 性别:男 民族:汉 出生年月:1985年12月 籍贯:合浦

旧城改造论文篇5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house is one of the urgent problems we are facing. Old hous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ity, and lack in function, security, facilities and other aspects, with a large number and a wide range. Nowadays city is also facing the shortage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land shortage and other urban diseases. Chinese architectural Feng Shui emphasis on harmony, advocates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introduction the principles of Feng Shui into the transformation can bring new ideas to the city's old house.

关键词:旧房改造;风水;和谐性;资源紧缺

Key words: old house renovation;Fengshui;harmony;resource shortage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2-0127-02

0 引言

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业成为国家支柱行业,大批量的新生建筑占据了城市,却少有人关注城市中老旧房屋的改造。城市规模的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对外的扩大和对内的优化,即向城市郊区、外部新建城区和城市内部危旧房的改造更新。国内在城市旧房改造更新方面研究起步较晚,并未达到较高水平。在国外,如英国,泰晤士河旁的上世纪80年代旧工业区满足不了新兴城市的审美观,英国并未将这部分老建筑推倒重建,而是加以改造升级,打造成了世界闻名的泰晤士河旅游区,成为旧房改造的成功案例。旧房改造不能照搬照套,应当形成中国的独特风格,而我们老祖宗通过经验、观察总结出来的建筑风水是最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城市建设理论,体现的是人与居住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风水强调的是人们如何合理利用环境营造舒适环境,在改造中尊重自然规律,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居住与生态环境。这套理论思想并未广泛使用到旧房改造当中。

1 旧房改造现状

据国家颁布的《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规定,普通房屋和构筑物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在现实中,由于企业的责任心和技术水平,我国普通房屋的平均寿命仅不到30年。不少城市对旧房的改造维修并不重视,一味的推倒重建,造成了很多的“短命楼”,不符合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除了旧房的“多”和“广”,部分房屋不具备整体拆迁的条件,并未达到使用设计年限,经过维修、改造后的旧房仍然可以发挥其价值。本文研究对象界定: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符合《房屋质量检测规程》(DG/TJ 08-79-2008)、建成据今有超过15年、住户愿意参与改造的旧房。

旧房是城市发展演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和文化的体现者。旧房多保留原来的建筑风格,以当今的标准去审视,旧房与周边环境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因素。

旧房存在的不足:

①结构和空间使用不合理。旧房的设计和建造大多距今较久远,当时建造施工技术的落后,工程人员设计观念和现在不符合。房屋大多结构简单,布局单调,没有很好的利用房屋的空间。整体性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

②相关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年代久远的配套设施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旧房街区存在着很多户共用一间厕所、共用一个厨房、几代人共住一间卧室、空调一用就跳闸、房屋内油烟无法排散、雨天漏水等等诸多问题。旧房内居住的老年人行动不便,原本狭窄的楼梯更为这些老年人的生活带来行动上的不便。

③安全性存在隐患。旧房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甚至经历过地震,房屋结构平时无人检测、维修,消防设施欠缺,线路的老化,这些因素都为旧房带来的极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④所处城市中心地带。旧房建造之时,城市扩张较慢,当时的旧房所处的郊区很多成为城市现在的中心。市中心寸土寸金,旧房占据的优越的位置却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土地使用率低,建筑风格不美观,影响整个城市的规划。

⑤不符合环保概念。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资源紧缺,作为人口第一大国的中国也面临着资源、土地紧缺、环境恶化等困境。强行拆迁将会带来诸多问题,如建筑垃圾的排放、资源的浪费、施工带来的空气污染、资金不到位、破坏旧房的文化价值等等。这些问题均不是环保的体现。

2 建筑风水中体现的和谐性

建筑风水是我们老祖宗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体系,主张“天人合一”,人们应当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筑风水在我国的发展跌宕起伏,在两宋、明清时期达到顶峰,经历后的浩荡,到如今,人们正在重新审视风水学的合理性,其中部分理论已被现代科学所证明。有更多国外的学者将目光投向建筑风水,希望在风水理论中找到解决当今城市发展困境的思路。

古人建造房屋时,也遵循了风水的理论,在有些建筑中将风水发挥到了极致,如北京故宫、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湖南吊脚楼、安徽宏村等等。这些富有中国特色的旧建筑在当今看来仍然美观,尽管地域风格皆不同,但都遵循风水理论的与自然和谐,利用自然的条件让居住者更舒适。处于内陆的居民大多选择依山傍水的地带作为居住地,通过山来遮挡大风,临近水源来得到气候湿润、方便取水,房屋向阳来获取温暖等等,这一理论实际上是对地质、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景观等学科的综合应用,取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让自然山川和建筑环境共同产生优美的居住景观,不仅仅让居民生活的更舒适,更是将居住地融入自然。

3 遵循建筑风水和谐性的旧房改造

建筑风水作为中国的一项传统文化,其中的精华部分是先人留给我们的财富。而中国的大部分旧房或多或少都在遵循风水的理论,并未达到经典建筑的极致。应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水理念中的“和谐”,将旧房改造过程中的诸多因素得到最大程度化的平衡。

基于风水的和谐思想,旧房改造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和谐性。我们生活应与自然融为一体,在旧房改造中,应当注重旧房与周边环境的整体性。优化老旧房屋的空间布局、结构等,体现人性化的设计方案。让居住在老旧房屋中的居民生活的更方便。

②经济性。居住在老旧房屋中的居民收入并不会很高,而旧房改造中不宜将建造成本过于放大,否则引起居住方的反对。而就地取材,将旧房屋中能利用的一切资源加以利用,让改造成本最低化,让居住方和改造方都易于接受。

③美观性。旧房屋在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旁显得十分突兀,随意铺张的电线、老旧发黑的墙面、污水排放不畅等问题影响城市美观。旧房改造中应当将这些不利的因素整合,用现代技术加以改造,改变之前不美观的局面。

④环保性。当今社会资源紧张,将很多未到达使用年限的旧房推到重建,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建筑的施工、建筑垃圾的排放,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符合。在旧房原有的基础上,在保障安全前提条件下,对房屋进行改动给周边环境带来最小的污染,以及旧材料的重复利用也是环保性的体现。

⑤文化性。旧建筑是当时人们的艺术水平的体现,应当适当保留这些文化价值,为城市增添文化气息。

4 旧房改造带来的社会效益

从最根本意义上来说,旧房改造最直接的受益者便是居住方。旧房改造后的功能、结构的完善让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经过检测和加固后的房屋结构也能适应需求,消除老旧房屋的安全隐患。风水的和谐原则应用,深化旧房与城市的和谐性,改变原来曾经较为“尴尬”的局面,也解决部分低收入者的居住情况。

如今有许多城市正在建造仿古街区,打造旅游文化区。而这些旧房经过改造后,结构安全达到一定标准,可将原有的功能进行转变。征得居民同意,将这些旧民居改造成老街旅游区、城市创意街、文化艺术中心等,都是对城市品位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种提升。

城市病的一大主要特征就是堵车,由于老旧城区的规划受到当时环境的限制,狭窄、拥挤,只适合行人和非机动车辆通过,车辆行驶不便。旧房改造将原有的规划进行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将旧房街区改造成适合车辆通行,也为缓解城市交通出了一份力量。

5 风水和谐思想的应用――以武汉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

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背靠龟山,面临长江,曾经是中国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汉阳兵工厂的一部分。厂区内老旧房屋遍布,林荫茂密,具有珍贵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园区改造之前的状态不符合城市需要,武汉市政府并未将这块风水宝地推倒重建,而是作为武汉市重点项目升级改造。结合风水中的和谐平衡思想,设计师将旧建筑的布局、结构加以优化加固,改造成为适合现代人居的空间,利用老旧历史遗留下来的物品打造出创意雕像、地标等,并且保留了部分老旧房屋构件,形成了屋外部年代沧桑,内部简约美观的“新”建筑,房屋整体性既有历史的韵味也有现代的气息。该区域与龟山、长江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建设期间并未给周边环境带来较大的影响,和谐美观。在既有旧房基础上的改造,很大程度上的降低了建设成本,节省了人力物力。此园区目前成为武汉市文化创意公司聚集地,也是一处值得游览的风景区。

6 结语

在市场经济逐渐饱和以及经济体制转型的情况下,有学者曾提出“旧房改造是必然趋势”的观点。在城市建筑发展过程中,对旧房的改造十分重要。中国资源有限,人口庞大,旧房遍布,将建筑风水和谐理论融入旧房改造中,是老祖宗为我们提供的一些灵感,需要我们在旧房改造中进行实践,达到和谐的平衡发展,探索出一条属于中国特色的旧房处理道路。

参考文献:

[1]崔莹.CJX危旧房改造项目的经济评价及风险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2.

[2]邓中亚,韩若兰.关于城市危旧房改造的思考[J].城市建设,2008(07):12-13.

[3]高宇波,王东东.走旧房改造精细化之路[J].山西建筑,2010(2):16-18.

[4]徐燕,谢东营.喀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老城区危旧房改造[J].山西建筑,2009(22):27-28.

[5]邓茗尹.浅谈中国古代风水文化与城市规划[J].历史论衡,2013(8):11-15.

旧城改造论文篇6

关键词:旧城改造项目 风险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158-02

1 旧城改造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解与认识

1.1 旧城改造的背景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城市的发展水平总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类的生产方式相适应。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旧区的基础设施不健全,住房拥挤,交通不畅,布局混乱等问题日益突出地表现,城市老化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出现了旧城区衰落现象。

目前,我国正处于调整产业结构,促使经济结构合理化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速度大大加快,城市更新改造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旧城改造获得新的改造动力和契机,推进了旧城改造的发展。

1.2 风险管理的理解与认识

解读风险构成了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石。威雷特(1901)给出了比较准确的风险定义。他认为,风险是关于人们不愿看到的事件的发生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第一,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第二,风险的本质与核心是不确定性。威雷特关于风险的定义特别指出了不确定性在风险中所处的核心地位。

为了避免事件发生的不良后果,减少事件造成的各种损失,即降低风险成本,人们引用管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规避风险,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便应运而生。但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方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务应用,与西方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都有很大差距,我国的水平仍然处于引进、吸收和消化阶段。

1.3 淄博市旧城改造项目的背景

淄博市地处鲁中,城市形态独具特色,呈T字形分布,城乡交错,形成组群,总面积5938 km2。这种形态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发展生产,方便生活,淄博因此而成为世界大城市协会的会员。淄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功能的扩大,许多老城区逐渐不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功能退化。淄博市旧城改造项目应运而生。

2007年淄博市根据省、市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的要求,标准规划新城区,优化提升老城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组织修编了《淄博市城市总体规划》,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淄博市旧城改造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尝试提出一些应对之策,是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的。

2 淄博市旧城改造项目的模式研究和风险管理研究

2.1 淄博市旧城改造项目的模式研究

总结国内外许多城市旧城改造的模式,淄博市旧城改造项目可以采取的方式有两种:开发型模式与非开发型模式即是指政府将旧城改造项目交由房地产开发商主持,采用此种方法可以大大的减轻政府财政的负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房地产综合开发已成为我国旧城改造的主要形式。但是开发商出于商业利益和市场诉求等多方面的原因,在旧城改造中往往会将利益的天平向自身一方倾斜,香港的“铅笔楼”便是这种超强度开发的典型例子,改造之后的房屋也可能出现“驱贫引富”现象。

非开发型模式是指由政府作为旧城改造项目的开发主体,而不由房地产开发商承担项目建设。当前背景下,更加关注民生的非开发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由于这种模式出现的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安置难、融资难等一定的困难。

2.2 淄博市旧城改造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1)两种模式下都存在的风险,拆迁安置风险:旧城改造项目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旧城区原有建筑的拆迁补偿和居民安置问题。该问题能否妥善处理不仅影响到社会稳定,而且直接影响到开发商整个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成败。

融资风险:由于旧城改造项目一般投资金额较大,靠开发商的自有资金或政府投资很难满足项目资金需求。因此,融资理所当然是旧城改造项目的重要环节之一。

成本风险:工程成本是一个综合指标,简单地分解为人工费、机械费、材料费、管理费等几项内容。一般来讲,工程造价是由工程投标报价决定的,而投标报价是以预算定额为依据;但市场价格行情,考虑施工期间物价上涨和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都要面临的风险。

另外,两种模式下都存在质量风险、安全风险、不可抗力风险和环境风险等。

(2)开发型模式下可能存在的特殊风险,开发型模式下可能要面临区位风险、政策风险等。淄博市是齐文化发源地,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可能面临文化古迹等设施保护风险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淄博市旧城改造项目中可能存在一种风险,也可能出现多种风险并存的局面,我们可以运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通过风险识别等理论方法,实行项目管理,有效避免或减少各种风险。

3 淄博市防范旧城改造项目风险的对策

3.1 防范两种模式共有风险的对策

了解政府相关规定,做好拆迁安置工作,旧城改造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坚持法治和人本并存、保护与改造并举、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原则,以人为本,实施“阳光拆迁”工程。在张店区旧城改造项目中,省道102线建设工程拆迁涉及33家果园,10余家工业企业,区、镇两级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研究制定了麦田补偿、设备搬迁、果树移植,房屋拆除等多项补偿标准,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拆迁安置工作就进行得十分顺利。

合理安排项目资金来源及投放程序,在淄博市旧城改造项目中,项目承办方应积极谋求政府与各大银行的合作与支持,确保在需要资金投入时能够及时得到资金来源。在保障了资金来源之后,项目承办方还应该组织财务人员、专家及其他有关人员认真分析预计的资金使用情况,合理安排资金的投放。

保护与开发并举,保护旧城区原有的历史文化特色,淄博市是其文化的发源地,在旧城改造项目同时,应尽量注意不要损害淄博市的城市特色,对于如蒲松龄故居之类、周村古大街等文化底蕴深厚的建筑应该加以保留并进行适当的修缮,不能一味的推倒重建。并且在设计其周边建筑时,应使其他的建筑与这些古建筑融合在一起,突出其文化特色。

严格遵守各项环保法规,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在当今社会,环境污染的成本越来越高,已经引起了各个项目承办人的高度重视。为了防范环境风险,项目承办人应该严格遵守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增强社会责任感。

3.2 防范开发型模式特有风险的对策

加强建设项目合同的风险管理,建设工程合同既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条款,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

4 淄博市旧城改造项目风险管理的经济社会意义

旧城区整治改造有利于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淄博市的旧城改造,为产业空间转换,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推动了城市经济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型,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

旧城区整治改造有利于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完善城市服务功能。通过旧城改造项目,可以对城市的交通、供水排水、供气、供热、通讯等基础设施进行修复升级。

旧城区整治改造有利于改变城市景观面貌,优化城市生态环境。通过旧城改造项目,合理规划产业空间布局,可以缓解淄博市目前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同时扩大绿化面积,有利于恢复淄博市的发展环境与人居环境。

旧城整治改造有利于扶持城市弱势群体,改善市民居住条件。通过旧城改造项目,整合配套社区管理和生活服务设施,大大改善了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

旧城整治改造有利于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淄博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丰富,1989年就被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蒲松龄故居、齐长城遗址、陶瓷工艺品等更是远近闻名。通过旧城改造项目,修缮老建筑,复建部分古建筑,可以增强城市魅力。如淄博周村重现明清商城,就注重了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22-137.

[2] 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 调查研究・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71-87.

[5] 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45-47.

[6] 王卓甫.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29,33,40-50.

[7] 解春芳,强青军.市政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对策.

旧城改造论文篇7

【关键词】我国中小城市;旧城改造;问题;应对策略

一、我国中小城市旧城改造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旧城区是城市在长期发展和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历史、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中小城市的旧城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过度集中、布局混乱、房屋破旧、居住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市政和公共设施落后、名胜古迹与绿地遭受严重破坏等问题,影响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旧城改造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重要而棘手的问题。一些中小城市,对旧城改造不敢问津,而竞相向城市扩展,一味专搞新区开发,侵占了大片郊区良田好土,造成交通和市政设施被强制拉长,城市结构和功能出现失调。当前,我国中小城市旧城改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旧城改造的复杂性认识不够,在确定改造项目的投资方向时,方式简单、机械,缺乏战略性,缺乏通盘考虑,投资结构与城市综合效益不相协调,使旧城改造投资重点偏移,合理性差。(二)对现有房屋和设施,不是因地制宜、区别对待,而是搞“一刀切”,将问题简单化,不顾具体情况而一律采用推倒重建的单一开发方式,造成财力和物力的浪费,破坏了原有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原有社会网络。(三)一些城市在旧城改造中,不重视规划,只顾地上建筑,不注意地下建筑,忽视配套建设,使整个旧城改造内部相互脱节,综合效益难于提高,成了旧城改建成旧城,没有整体效益。(四)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标,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 过度提高容积率、增大建筑密度,减少绿地以及公建配套,造成过密开发和土地滥用,以获取利润,导致旧城改造项目环境和社会效益不能充分得以体现。

二、我国中小城市旧城改造应对策略与措施

旧城改造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难度大,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综合性工作,旧城改造要走综合开发,配套建设之路。城市规划部门要花大力气对旧城改造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制定系统的改造规划,而非局限于开发有利可图的项目和地段,开发过程中应着眼全局,放眼未来,发挥规模效益以实现成片改造的社会效益。同时应加强开发商的社会责任感,在商业利润和公众利益之间谋求合理平衡。针对上面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整改 :

(一)更新观念,深化认识,正确处理好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的关系。旧城改造要遵循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采用适当的规模,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新区与旧区,目前与将来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因地制宜,就事论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一刀切”的现象发生,并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旧城改造建设,以达到投资少,见效快的目的。

(二)在旧城改造中应加强宏观调控,制定指导性原则。老城区大多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在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聚集着城市景观的精华,浓缩着市民对城市过去美好的记忆。由于对投资回报率的盲目追求,打破了城市规划对建设控制的各种要求,导致城市历史格局、肌理的破坏和传统风貌及特色的丧失。因此应遵循城市原来的社会结构、文化脉络及地方风情以减少开发活动中的盲目性和投机性。

(三)在改造实施过程中应加强规划引导,重视方法论。政府有必要在改造过程中制订与旧城改造有关的更科学合理的地方性法规和技术标准推进旧城改造合理、科学地进行。

(四)应注重公众利益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应该看到,由于眼前可观的经济利益的诱惑,加上强大的商业利益的推动,我国部分中小城市在旧城改造工作中时采取了不分良莠,一律大面积拆迁,整理土地,重新建设的做法。这样的做法虽然见效明显、工作简单,但往往会造成瓦解城市原来的社会结构、文化脉络及地方风情的问题。旧城改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而非以利润为最大目标,因此应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原则推进旧城改造工作,使旧城区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得以保存,充分体现旧城改造项目环境和社会效益。

结语:

旧城改造是个系统性的工程,它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合理应用有重要的影响。旧城改造广泛包括了老、旧城区的人口疏散、经济社会结构调整、设施更新、环境改善、建筑形体空间的再创造以及人文感知空间重新塑造等内容。应该说,旧城改造是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应依照情况按规划进行,要避免分散改造,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要努力使城市整体环境得到改善。建议应由政府牵头,从合理利用资源,服务公众利益统一资金,统一规划,整体(成片)改造,从而提升旧城区的居住环境和城市整体形象,实现旧城改造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旧城改造与城市社会空间重构―以武汉市为例》 .田艳平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现代城市更新》.阳建强.吴明伟.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旧城改造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旧城改造;和谐社会;“大拆大建”;“团地再生”

一、旧城改造概述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旧城区的设施不健全、布局混乱、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达不到城市生活水平的要求,严重阻碍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对旧城区进行有计划地改造。旧城改造是指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根据城市发展规划的要求,对旧有城市基础设施实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变,有规划地进行城市改造建设,主要包括再开发、整治、保护三个方面的内容。

旧城区改造是衡量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布局合理和完善的必然要求。旧城改造合理能促进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改善,改造不当则造成诸多不利局面,甚至引发社会矛盾,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

二、国内旧城改造现行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活动起步较晚。一些城市取得了成功经验,但也有一些城市由于指导思想发生偏差,旧城改造的矛盾日益尖锐。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旧城改造采取“大拆大建”的传统模式,这种简单粗放的模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暴露出太多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旧城改造、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

(一)大拆大建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据统计,拆建过程的直接和间接能耗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6.7%,这不仅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浪费,而且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十分严重。例如,建筑能耗排放的温室气体已占全国总量的25%。由此形成的恶性循环,是与我国和谐社会理念中倡导建立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一致的。

(二)大拆大建催生了一些违法行为,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不利于社会稳定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搞政绩工程,一味注重经济效益,轻视居民的切身利益,在拆迁中纵容开发商乱拆乱建、强拆强建的违法行为,严重侵害了群众利益。由于我国人地矛盾突出,城市拆建的不当很容易引发居民的不满,甚至会引发社会动荡。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出现大量上访、群众与拆迁单位对峙、与开发商打官司等现象,这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宗旨是相悖的。

(三)大拆大建毁坏了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破坏了城市的个性和特色

大拆大建的旧城改造模式认为旧城是城市发展的严重包袱,要改造就要拆除重建,而这些旧城大多有悠久的历史,有独特的人文社会环境和城市历史风貌。彻底拆除重建就把城市原来的文化遗存、社会风貌以及地方风情全部一扫而光,把城市的历史文脉割断了。同时,在新建设施时,多数城市为了追求现代化城市景观,出现了大量相似的建筑,而没有根据自身城市的特色和形态进行改造和建设,极大地减弱了城市特色和城市个性。这与科学发展观严重不符。

三、国外旧城改造模式的经验借鉴

旧城改造是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存在于每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之中。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外旧城改造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全盘改变,以新换旧

这种旧城改造接近于建一座新城,改变城市的宏观布局与城市风格。

(二)保留旧城不动,新建卫星城

这种模式保留旧城不变,然后选择在附近的地域建立卫星城,用来充实完善旧城的现代功能,维持城市跟高要求的运转。意大利的罗马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转贴于   (三)维持旧城原样不变,只做局部维修

在国外城市,对保存较完好,有着大量历史文化沉淀旧城区的改造,往往采用这种方式。为传承历史文化,采用精雕细凿,很少有大规模拆建。

(四)保留旧城的形式与精髓,更换外表的材质

这种模式是把破旧的旧城变为全新的旧城,这样既保留了城市原有的人文和特色,又迎合了城市发展的需要。日本东京的“团地再生”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团地再生”是对功能、设施已经严重落后的集体住宅进行翻新、改造,使居住质量得到提高、价值得以提升的一种城市规划活动。它决不是简单地对旧建筑进行加固翻新,而是要给旧城市实行一次整形外科手术,使其成为一个能够提供高品质生活的新型社区。

可以看到,国外在旧城改造过程中的模式经过了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这些模式都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国内旧城改造大多采取前两种模式,改造方式粗放,以“大拆大建”为主,严重制约了旧城改造的进程,长久以来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尚未得到完全解决。

四、国内旧城改造模式的新思路

为了解决我国旧城改造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更加合理科学的完成旧城改造,不能一味地采用“大拆大建模式”,日本旧城改造中的“团地再生”模式,既可节约社会资源,还可减少矛盾,值得我们借鉴。

(一)团地再生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居住要求不断提高,旧住宅不再满足人们的要求,拆迁重建的费用要远远大于“团地再生”。因此,对原有土地上的建筑、绿化、道路等进行改建、翻新,改善小区的环境景观、居住品质,使得住宅的居住品质和周边的商务区形成配套。这样就解决了老社区的形象与城市中心地带的黄金价值严重不符的现象。“大拆大建”带来的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也就不复存在了。

(二)团地再生可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团地再生”带来的好的效应,使居民、政府和开发商,通过市场的方式,在城市建设中获得各自利益的平衡,进而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在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同时,推动城市建设良性循环,缓和社会矛盾,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三)团地再生可保护城市的文化传统和特色

“团地再生”模式是在尽可能保留城市原样的基础上进行的局部翻新改造,将不会对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造成破坏,这也解决了城市改造中既要符合城市发展需要又要保留城市文化传统特色的矛盾。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