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8篇

时间:2023-04-17 17:22:25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篇1

内容 摘要: 旅游 经济 的 发展 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旅游地本身的发展又受客观生命周期的局限。本文立足众多学者的 研究 基础,加上多年旅游地开发规划的实践,深入 分析 了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的本质以及对旅游地发展的实践指导。并提出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的本质就是旅游地的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旅游地的发展要打破生命周期的“宿命”,必须延续现有主导旅游产品,及更新换代主导旅游产品。 关键词:旅游地 生命周期 旅游产品 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国外学者最早注意并研究这一现象, 总结 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 理论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我们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和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但是,这一理论似乎也暗示:一个旅游地的必然归宿是走向衰落,进而在无形中误导旅游管理者在旅游地发展中采取听之任之的消极态度。衰落是旅游地发展的必然归宿吗?下文拟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本质研究中找到旅游地发展“打破宿命”的实用战略。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现象与理论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地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在上世纪后半叶,国外不少学者注意到了旅游地存在着不同的阶段(周期),学者们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不断的思索与总结,进而逐步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目前 ,被学者们公认并广泛 应用 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加拿大学者巴特勒(Butler,1980)提出的。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在旅游地发展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 规律 :探查阶段。只有零散的游客,没有特别的设施,其 自然 和 社会 环境未因旅游而发展变化。参与阶段。旅游者人数增多,旅游活动变得有组织、有规律,本地居民为旅游者提供一些简陋的膳宿设施,地方政府被迫改善设施与 交通 状况。发展阶段。旅游广告加大,旅游市场开始形成,外来投资骤增,简陋膳宿设施逐渐被规模大、 现代 化的设施取代,旅游地自然面貌的改变比较显著。巩固阶段。游客量持续增加,但增长率下降。旅游地功能分区明显,地方经济活动与旅游业紧密相连。常住居民中开始对旅游产生反感和不满。停滞阶段。旅游地自然和文化的吸引力被“人造设施”代替,旅游地良好形象已不再时兴,市场量的维持艰难。旅游环境容量超载,相关 问题 随之而至。衰落或复苏阶段。旅游市场衰落,进而房地产的转卖率很高,旅游设施也大量消失,最终旅游地将变成名符其实的“旅游贫民窟”。另一方面,旅游地也可能采取增加人造景观、开发新的旅游资源等措施, 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从而进入复苏阶段。 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我们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和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但其只是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现象的阐释和归纳。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本质分析 关于旅游地兴衰的内部机制,学者们已经做了很多探讨。 一些学者从旅游地本身及其环境角度探索旅游地的演进机制。一种观点是旅游地发展悖论,即旅游地发展所带来的负面 影响 必然导致其吸引力的减弱,旅游地走向衰落;也有学者从旅游地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认为旅游地的衰落是其影响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包括旅游业本身的脆弱性、内部经营管理不善、周边旅游地的兴起以及替代产品的出现、市场需求的变化、旅游地形象的变化、政府的作用等因素,如谢彦君把旅游地的演化归结为环境因素、需求因素和效应因素三个方面的作用。 也有学者从旅游者与旅游市场角度探索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内在机制。如有学者从心 理学 角度分析,认为旅游地的衰落是由旅游者的心理图式决定的:新开发的旅游地,主要吸引多中心型旅游者,当旅游地广为人知后,中间型旅游者成为其主要客源,当旅游发展带来破坏后,中间型旅游者不再光顾,取而代之的是少数自我中心型游客,旅游地走向衰落。还有学者认为旅游地的市场是由出游游客、重游游客和潜在游客组成,其衰退是对潜在游客的开发不够导致。 上述几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演变机理做了解释,做出了重要理论贡献,但又存在局限性。其根源在于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本质认识不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篇2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普遍应用于自动化工程设计,电子档案逐渐成为档案管理的主要形式,是档案管理中的一种新型模式。由此引起的对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管理,是档案管理工作者需要面对的新问题。电子档案能缩小档案保存空间,快速传递交流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与时代接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给档案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电子文件对档案管理学研究的影响

1.电子文件对档案本质属性的影响

从本质的角度上讲,所有的档案均具备原始记录性的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上,即档案内容和档案形式。正是因为档案这一本质特征的存在,使其与图书、资料有所区别,也使档案具备了法律凭证的作用。就电子文件而言,其与传统档案最为显著的差别在于形成方式的不同,计算机是电子文件形成的重要载体,由于在计算机上能够对电子文件进行随意修改或复制,从而使得档案原始记录性这一特征不复存在。电子文件的原始记录性及其凭证作用是否具备法律作用,成为目前档案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也成为电子文件是否能够转化为档案的关键之所在,其对档案管理学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2.电子文件对档案来源的影响

档案的来源一直都是档案管理学研究的重点课题,而在电子文件出现后,使得这一课题的研究方向发生了转变。究其根本原因是电子文件的形成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再对应机关、组织和机构,而是可以按照实际需要对文件信息进行修改和重新组合,故此档案来源的确定,也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条件上,而是要阐明档案的原始联系,并了解档案在全寿命周期内的信息组合变化,逐步对档案的来源原则进行丰富和完善。可见,电子文件的出现,改变了档案来源的研究方向,其对档案的来源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3.电子文件对档案现代化研究的影响

在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档案现代化已经成为档案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关的技术作为支撑。可以说电子文件是时展的产物,它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档案现代化建设进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档案的研究内容。为此,除了要对原有的档案内容加强研究之外,还应当不断加大对各种支撑技术的研究力度,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微缩技术等等,尤其是要加强对信息安全和通信技术的研究以及各种新技术在档案中的应用研究,这对于档案的现代化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电子文件对档案保护技术的影响

对档案进行保护与利用是档案管理工作中较为重要的环节。随着电子文件的出现,传统的档案保护理论及其相关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为此,要在不断加大对传统档案载体保护技术研究力度的同时,深入研究电子文件档案的保护技术,如新型档案载体、保存环境、档案原始性及完整性的保护措施等等。由此可见,电子文件的出现,不仅使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而且也增大了研究难度,这给相关研究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对我国电子文件管理过程的启示

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对我国电子文件管理过程的指导体现在电子文件管理体制与模式的确定、管理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制度的内容和执行等方面,以保证电子文件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受到严密的控制。即对电子文件进行全程管理,对电子文件生命周期中每个阶段的管理,包括从电子文件的形成到其销毁或永久保存这个完整的运动过程。要达到有效管理电子文件的目的,就要建立电子文件管理信息系统的准则,而建立相关准则,必须关注文件从孕育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的每一个阶段。其中,在文件的孕育阶段,选择适当的阅读软件是影响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的关键因素,因为从软件工程的角度来看,阅读软件的生命周期影响电子文件的品质。在文件的概念设计阶段,按照“前端控制”思想的精髓把电子文件各个阶段的管理放在概念阶段予以考虑。例如,在概念阶段要及时采集必要的“背景信息”和“元数据”,以证实文件形成过程的真实可靠性;事先确定归档范围,判定保存价值,确定采集时间和采集方式,以保证归档文件的完整性、准确性;事先设定某些方面的技术指标,如记录载体、记录格式等,以保证电子文件的长期可利用性。总之,对电子文件管理要从信息系统源头做起,在概念阶段即考虑作为档案保管、利用的要求,把可能预先设定的管理功能纳入系统之中,如果待系统应用后再作改动往往既费钱又复杂,而且有时不可能实现。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阶段,档案部门人员应协助软件开发人员进行设计,对电子文件管理的各个过程提出合理的设计要求,使电子文件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所有管理活动和管理要素统筹兼顾,强调各项管理内容和要求无缝连接、系统整合和总体效应。

三、电子档案管理的对策

1.归档的电子文档进行规范整理

首先,有选择地保留具有利用价值的电子文档,对于事务性的电子文档,使用完毕即可删除;对需要保留的电子文档采用电子鉴定法,通过制订电子文档鉴定标准、开发电子文档鉴定软件等方法,对电子文档进行批量鉴定,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并保持鉴定标准的统一。其次,对电子文档的分类整理可借用国家归档文件的整理。第三,对同一组织机构、同一保管期限、同一级别的电子文档按文件编号的大小进行排列。

2.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

首先,采用电子通信网络系统中“双密钥码”的方法进行加密。其次,做好文档的开放与控制上网的界定工作。凡是属于公开的文档都可上网,对在保密期限的文档,可根据其时效陆续解密上网。三是保障文档的凭证作用。电子文档的凭证作用在于其原始性,要维护电子文档的原始性就要加强对电子文档的安全审理,保证电子文档不被修改和删除,其一,要重点解决对电子文档非法的访问、拷贝和打印等问题,通过设置入口密码、口令、注册登录等措施控制非法用户的访问,并通过特殊的服务措施控制用户对文件的拷贝、下载打印等行为。其二,电子文档制发单位在机内输入隐形条码,以防止电子文档被修改或删除。其三,做好防火墙的防护工作。只有符合事先制定的网络安全规定的信息才被允许通过,不符合的就要拒之墙外,以保护网上电子文档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其四,做好光盘、软盘、磁盘等电子文档的保护和安全工作,购置专门装具,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

3.加强电子文件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档案管理部门应加快电子文件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和实践档案管理新模式。首先,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并掌握电子文件档案管

理软件的特点及其使用方法,并对软件的各种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如前端控制功能、全程管理功能等等。同时,还应针对用户认证、电子签名等方面进行应用研究,在保证档案管理软件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探索最符合本单位特点的工作模式。其次,加强档案信息网络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为电子文件形成、传输、归档、整理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再次,档案管理部门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落实纸质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可行性方案,采取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共存的管理模式,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企业生命周期;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

1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核心和经济增长的源泉,从物质资本向知识资本转变。理论研究显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真正源泉是知识,在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知识型人员在企业创立、成长、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拥有了知识型员工,就是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企业职工绩效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加强知识型职工的绩效管理,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重要推动作用。

2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分析

2.1知识型员工的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是由无数个小的个体构成,这些小的个体就是员工。根据以往的研究来看,影响职工绩效的有众多因素,可以归纳为职工个体因素和组织因素。

2.1.1职工个体因素

(1)工作目的。工作目的是一种心理行为,是促使职工展开工作的无形力量。工作动机有三项主要作用:第一是激励作用,即激发个体行为的力量;第二是导向作用,人们对具体情况的指导作用不会有同样的投入;第三是持久作用,人们可能会长期从事某种事业,工作动机理论更关注知识型员工长期的行为表现。(2)工作能力。工作能力是指对一个人担任一个职位,应具备的一组标准化的要求,以判断这个员工是否合格,包括知识,技能和行为是否能够胜任工作。简言之,工作能力就是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的把握胜任工作。知识型员工要求工作特点更匹配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二者相匹配,获得高绩效的几率大大增加。(3)勤奋程度。职工的勤奋程度是由其自身决定的,源于自身的动力。勤奋程度源于情商。一个人能否通过有效的自我管理来影响和修正自我意识及社会意识,从而提高社会技能,从某种程度的上看,受到情商的影响。工作绩效与情商直接相关,如果知识型员工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能有效地调节情绪,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就会提高工作绩效。

2.1.2组织因素

(1)激励。知识型员工最关心的是:个人成长,工作自主性,商业上的成功,财富。知识型职工更偏爱需要经过自己的奋斗才能获取成功的结果的工作,渴望个人和组织一起成长;他们需要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获得与贡献相匹配的报酬。(2)机遇。在投入工作的同时,知识型职工非常重视自身的发展与成长。组织给知识型职工安排任务时,也考虑职工的自身需要,提供更多的机遇,知识型员工会竭尽全力完成工作,从而提高其工作绩效。(3)工作环境因素。和普通员工相比,知识型的员工的工作大多具有创造性,因此,知识型职工对工作环境的要求也更高。在舒适的工作环境中,知识型职工的创造力更好的发挥出来,不仅使知识型职工实现自我价值,也提高了组织的效益。(4)条件因素。条件因素包括硬性条件和软性条件因素。硬性因素是指,知识型职工在工作时所需要的设备、装置等资源,这是获得绩效的必要前提。软性因素是指组织的文化、管理、制度等。

2.2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分析

2.2.1创业期的员工绩效管理

企业的一切活动,尤其是企业经营决策,必须注重发展战略的中心,所有的资源必须实施服务战略。这一阶段绩效管理是不专业的,管理者尚未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入到组织的绩效管理方面,却希望改善员工绩效,不关注过程,只注重结果,没有绩效管理过程中的沟通。此阶段的绩效管理是杂乱无章的,从组织结构上看,主管人员比重大,基层人员比重小,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有待建立。

2.2.2成长期的员工绩效管理

随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加规范化,从混沌逐渐明确,员工绩效管理,形成了原型规范,达到系统管理水平。企业成长期实现了绩效管理的基本职能,一方面管理人员制定了基本的绩效管理制度,主要是绩效考评制度;另一方面设计出基本的激励机制,应用于绩效评估环节。

2.2.3成熟期的员工绩效管理

企业先后经历了初创期的杂乱无章,成长的基本制度建立,在企业成熟期逐步产生绩效管理的基本理念,这些理念主要有以人为本的绩效管理思想,激励与绩效精神理念。

2.2.4衰退期的员工绩效管理

衰退阶段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主要是为了维持企业经营现状,行业衰退造成的企业衰退,市场份额也在下降,成熟阶段的绩效考核指标已经不再适应衰退阶段的实际情况。随着企业生产规模不断缩小,很多岗位需要重新制定岗位职责,以适应企业在衰退阶段的发展。

3加强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的措施

3.1创业期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管理

共同愿景是组织的凝聚力所在,使企业产生一体感,使企业员工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愿景引领着企业和员工奋斗的方向。构建组织愿景时,既要有高层中层管理者的高瞻远瞩,也要有基层员工,特别是知识型职工的积极参与,通过这种途径建立的愿景才会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勤奋程度。处于创业期的企业,若想通过外部招聘揽纳知识型人才,设置的薪资水平必须具有吸引力,通常情况下,创业期的企业给知识型员工的薪资水平会高于市场上的平均水准。这个阶段,企业还可以通过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匹配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岗位培训、有激励性的股权分红吸引知识型员工。

3.2成长期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措施

3.2.1参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知识型员工是高质素人才,他们不仅关注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还关注企业是否会给自身提供一个实现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平台。所以,企业要积极地参与职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实现企业效益的同时,帮助知识型员工实现自身的发展。

3.2.2设计有效的晋升机制

构建多种渠道职业晋升激励机制。知识型员工包括技术型员工和管理型员工。对管理人员职业晋升的职业生涯路径的晋升机制可以使用传统的。与知识型员工不同,技术型员工缺乏管理方面的知识,传统的晋升机制不能适用于技术型员工,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多渠道晋升机制,确保技术型员工和管理型员工地位平等,薪酬激励机制公平。

3.2.3福利激励

福利激励的形式分为个人福利以及集体福利。集体福利是企业自己举办或者借助其他服务机构举办的,为员工集体提供可以享用的福利性设施和服务,是主要的员工福利形式。个人福利不是主要的福利激励,是组织直接支付给员工个人的货币。

3.3成熟期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措施

通过实施精神激励,管理者与知识型员工沟通交流,增进友谊,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实现动机和效果的有机统一。在成熟期,企业对知识型员工进行精神激励可采用的方式有弹性工作制、情感激励、环境激励等。在竞争激烈的现实情况下,企业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的管理者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掌握管理知识,也即学习速度优于竞争者,这样使得企业能更快的适应外界的变化,改变自己的策略和方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3.4衰退期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措施

3.4.1知识型职工的薪资水平,应该仍然以长期激励为主

这一时期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但还有利润盈余,在员工流失率逐步上升的情况下,员工的基本工资要维持在中高水平,这样才能留住知识型人才,知识型职工的绩效激励可以稍微下降,但也应维持在中低水平。

3.4.2再造企业文化

处于衰退期的企业,不仅经济效益会下降,已有企业文化对知识型职工的激励程度也会下降。企业要积极的动员管理层和基层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再造,结合企业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再造的企业文化提高团队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绩效管理和效益。

3.4.3做好裁员工作

做好裁员工作,首先需要认清裁员的责任,这样有利于企业及时对被裁知识型员工进行补偿,被裁知识型员工在感情上就容易接受;第二,采用委婉的处理方式,可以让知识型员工觉得企业有人文关怀。

4结束语

绝大多数企业的发展都会呈现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大阶段的特点,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绩效管理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为了提高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得出以下绩效管理结论:初入创业期,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一样重要。知识型员工的精神需要比普通员工高,他们非常看重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个人发展前途。成长期的企业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具备给知识型员工提供优越福利的条件。进入成熟期,企业出现衰退的迹象,为了加强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管理,此时应采取精神激励的措施。衰退期的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降,官僚气息在知识型员工中滋长,企业应再造企业文化,重新提高企业的团队凝聚力。

作者:朱兴华 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车若语,胡晓颖,李强.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绩效考评系统分析[J].金融经济,2014,(24).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建设工程 全生命周期 造价管理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造价管理模式,在国内外建设工程中已有所应用,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然而,无论是我军建设工程管理实践还是理论研究工作,都很少涉及到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内容。加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既可以为现代营房造价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也可以为有关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理论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相关概念

(一)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

中国建筑行业将建设工程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决策期、实施期和使用期,其中,决策期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实施期包括设计工作、建设准备、建设及竣工验收等。

根据中国建筑行业对建设工程生命周期的划分,可以把现代营房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决策期、实施期、使用期。其中,决策期包括规划立项、报批建设地点和规模、编报设计任务书等三个阶段;实施期包括编报设计文件、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等四个阶段;使用期 包括运转(营)维护及报废拆除等两个阶段。

(二)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经过英、美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界的长期研究和探索,已形成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关于其定义和核心思想的表述,学术界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规范形式。笔者根据有关对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核心思想的阐述,将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定义为:综合考虑各因素影响和各阶段造价比较,最终实现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包括决策期、实施期和使用期)造价最小化的指导思想和实用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研究综述

上世纪70年代末,英、美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界提出:造价管理不仅包括项目决策、设计、施工等阶段,还包括项目竣工后的使用维护阶段。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和推广,最终形成了以实现建设工程生命期总造价最小化为目标的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 关于国外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是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大概可以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完善期等三个时期。1974年到1977年: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概念和思想的萌芽期。1974年6月A.Gcordon 发表的《3L概念的经济学》和1977年美国建筑师协会发表的《全生命周期造价分析—建筑师指南》是早期使用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概念的重要代表作,其对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概念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提出了一些研究和分析的方法,对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77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形成期。这一时期对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有《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一个能够使用的范例》、《建筑师全生命周期造价核算与初略设计手册》、《建筑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指南》等行业专著和指南,这些文献对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理论的推广和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完善期。这一阶段,模型化和数字化开始应用到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中来,并且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管理支持系统和仿真系统进行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有He Zhi的《项目全生命周期造价的仿真分析》,其深入探讨了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确定项目运营维护费用的方法。

二是现阶段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研究重点。随着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国外对其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造价管理技术方法和实际应用等方面。首先是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的研究。一般来说,建设工程的生命期较长,受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这对造价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Monammed Kishk与A.AL-Hajj共同提出的LCC(Life cycle Costing)框架,该框架利用统计学、模糊集合论和人工神经网络提高LCC作为一个决策制定工具的质量。其次是实际应用领域方面的研究。如美国交通部对公路工程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进行了科学、全面、详细地分析,为其他建设工程应用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理论及方法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借鉴。再次是全生命周期造价计算软件的研究。随着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理论深入发展,出现了许多相关的软件系统,如NIST的BLCC5.0和世界银行的HDM4等。 最后是全生命周期造价与环境影响集成的研究。由于建设工程具有能源消耗较大、运转维护费用较高的特点,其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经济成本与环境成本集成正成为国外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研究者的研究重点、热点和难点。

(二)国内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研究综述

长期以来,在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实际中,主要采用的是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模式,因而对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研究比较少。

主要著作有:知名学者戚安邦的《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该书在对当今世界主要造价管理理论流派进行介绍的同时引入了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著名学者刘伊生的《建设工程全面造价管理》,在介绍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有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发展我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咨询队伍的建议。军事经济学院周述发 教授在其著作《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中对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核心思想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描述和定义。该书中有关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核心思想的阐述,是目前国内有关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研究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

主要论文有:白冰的硕士学位论文《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工程造价粗糙集估算方法研究》从粗糙集理论的角度提出了全生命周期造价投资估算方法,该文是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利用数学模型对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进行模型化分析的文章,对提高投资估算精确度和完善我国工程造价估算数学模型具有重要意义。任德瑜等的学术论文《浅议工程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从我国现行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内涵、意义,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几个关键阶段的造价管理等方面对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进行了简要探讨。韩倩倩的学术论文《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分析:

一个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理论框架》从市场视角、生产者视角和用户视角构建了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框架体系,并提出了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成本控制的措施。任国强、尹贻林的学术论文《基于范式转换角度的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研究》从现行造价管理模式的弊端、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优越性、意识形态、利益格局、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证明我国已经具备了采用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模式的条件。

(三)军队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研究综述

目前,关于军队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研究还比较少,还停留在以全过程造价管理为主的研究中。可以查阅到的有李松林的博士学位论文《大型军事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研究》,其用一个完整的章节重点阐述了大型军事工程项目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投资控制,详细地介绍了大型军事工程项目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标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的投资控制措施和模型方法。

相比而言,国外关于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研究比较多,也比较深入和完善,而国内关于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研究则显得逊色许多,尤其是关于军队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研究更少。随着军队对“生态营区”、“节能营区”建设的日益重视和“现代营房”重大战略的提出,如何在军队营房工程建设中实现资源利用率高、能源消耗少、环境保护好、总成本费用低的目标,成为了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要在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用新理论、新方法解决现代营房建设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 华志武.电力工程造价的全生命周期造价方法研究及应用[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2008:5.

[2] 马勇.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及其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5.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信息生命周期概念研究内容

[分类号]G201

生命周期是指一个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各个时期。信息作为事物内部结构与外部联系的运动状态和方式,同样具有有机生命体的典型特征,其生命周期过程经历生产、、加工、利用和处置等不同管理阶段。因此著名信息资源管理专家Horton等提出,信息是有生命的,信息资源是一种具有生命周期的资源。此后,许多专家学者纷纷提出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管理思想或理论;尤其是近些年,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与数字资源快速增长,海量资源的存储与管理矛盾日益突出,从而促使数字资源生命周期的相关文献日益增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科学有效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却始终难以实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量基础性理论问题始终未得到真正解决,例如:何谓信息生命周期,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管理周期有何异同,信息生命周期阶段如何划分,信息运动与生命周期怎样测度等。因此,要真正实现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科学管理,必须对信息生命周期的概念与研究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探讨。

1 信息生命周期概念辨析

信息生命周期是信息自产生到消亡整个过程中运动的客观规律。万事万物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中,因此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信息也必然持续运动并表现出周期性与阶段性特征。基于此,信息生命周期研究必须首先透彻把握其概念内涵,从而为后续研究与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由于以往信息生命周期概念往往只是基于信息管理活动进行简单的流程描述或阶段划分,并未深入反映与揭示信息自身的内在运动与变化规律,因此还必须明确区别信息生命周期过程中信息自身运动变化与管理活动变化两个概念。

1.1 信息生命周期的概念

信息生命周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Levitan在1981年指出,信息或信息资源是一种具有生命周期特征,具体包括信息的生产、组织、维护、增长和分配。――的“特殊商品”。Taylor在1982年提出了包含数据、信息、告知的知识、生产性知识和实际行动5个阶段的信息生命周期过程。1985年Ho~on在《信息资源管理》一书中指出,信息是一种具有生命周期的资源,其生命周期由一系列逻辑上相关联的阶段或步骤组成,体现了信息运动的自然规律,并据此定义了两种不同形态的信息生命周期:一是基于信息利用和管理需求的信息生命周期,由需求定义、收集、传递、处理、存储、传播、利用7个阶段组成;二是基于信息载体与信息交流的信息生命周期,包括创造、交流、利用、维护、恢复、再利用、再包装、再交流、降低使用等级、处置10个阶段。然而,信息生命周期真正进入主流视野还是源于ISO/TCl71文件成像应用技术委员会于2000年10月召开的伦敦年会,会议通过的405号决议建议将ISO/TC46“信息与文献技术委员会”的一个分委员会改为“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技术委员会。该决议称“信息无论是以物理形式还是数字形式管理,其信息生命周期均包括信息的生成、获取、标引、存储、检索、分发、呈现、迁移、交换、保护与最后处置或废弃”。。此后,EMC、Legato、StorageTek、IDC等存储服务商也纷纷基于组织管理需求与数据服务层级变化,提出面向企业级数据/信息存储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并推出了基于该理念的数据存储与管理解决力案。

综上所述,目前研究者对于信息生命周期概念的认识可分为三类:①基于信息运动的信息生命周期,从信息运动角度出发,将信息生命周期视为信息自身内在运动的一种循环往复过程与规律性特征;②基于信息管理的信息生命周期,从管理的视角,将信息生命周期视为一种管理过程或一系列信息处理程序的组合;③信息存储服务商提出的信息生命周期概念,从组织成本收益的角度,将信息生命周期作为一种实现组织数据/信息存储管理优化与价值最大化的工具。鉴于第三种概念主要作为信息存储产品存在于各种商业报道宣传中,并未进入主流学术视野,因此目前信息生命周期概念的分歧主要存在于前两种理解,即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管理生命周期两类认识。

1.2 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自20世纪80年代Taylor和Ho~on等学者提出信息生命周期概念以来,围绕着信息生命周期学界纷纷开展研究并产生了一系列相关概念,如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管理周期、数字资源生命周期等。然而通过文献调查可以发现,信息生命周期的概念内涵这一基础性理论问题实际并未得到深入研究。

以信息生命周期和infoiTnation lifecycle为关键词,利用CNKI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数据库、EBSCO学术期刊集成全文数据库和Spring Link电子伞文期刊检索系统等数据库,共检索出外文文献200多篇,中文文献160多篇,其发表时间集中在2003年以后,可见信息生命周期研究直到本世纪初才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目前来看,绝大多数文献往往绕过信息生命周期的概念内涵这一理论内核,直接将信息生命周期作为理论前提应用于分阶段或分层次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研究之巾,而专门针对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文献却少之又少。更为严重的是,目前大量文献将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等同使用甚至混为一谈,而没有认识到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信息运动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复杂性,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抽象运动而非物理运动,同时其运动方式也多种多样,使得面对纷繁芜杂的信息运动开展有针对性的生命周期理论研究存在很大困难。正是缘于此,研究者往往将信息管理作为切入点,从管理角度考察信息生命周期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操作与措施,并借助信息在生命周期中实施的管理流程来间接反映其生命周期运动阶段与规律特征。诚然,将具体的信息管理过程作为研究抽象的信息生命周期的一种角度和策略未尝不可,然而久而久之却造成了当前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两者的混淆,进而导致信息生命周期研究中重视应用性管理研究、忽视基础性理论研究的误区。

实际上,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存在着根本差异:①研究目的不同。信息生命周期理论主要关注信息在生命周期中的运动状态、阶段与特征,其研究目的是要对信息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运动的本质及规律做出科学的解释;而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是信息生

命周期理论在信息管理活动中的应用,其目的在于对信息进行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的有效管理,帮助组织以最小的整体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②研究性质不同。顾名思义,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内容是整个生命运动过程中的特征与规律,属于理论研究范畴;而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型,是在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阶段性管理措施,以保证信息在完整生命周期中管理绩效的最大化,属于应用研究范畴。③研究角度与对象不同。信息生命周期理论从信息运动的视角,考察这一客观运动的自身规律,具体研究对象是信息本身,通过对信息客体运动特征的定量化描述与测度来深入剖析其内在规律;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是从信息管理的视角,研究如何在信息生命周期各个阶段采用适当的操作与策略对其进行主动管理,具体研究对象既包括信息自身,也包括信息机构、信息用户、信息环境等信息主体与环境。

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之间不仅存在区别,而且也有着密切联系。从理论角度讲,信息生命周期是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理论基础;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则是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实施的一种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是一种贯穿信息生命周期全过程的主动管理过程和策略。从实践角度讲,研究信息生命周期归根结底是为了实施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以实现信息价值的最大化;反之,通过针对信息生命周期中各管理阶段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信息在不同阶段的运动规律,从而丰富完善信息生命周期理论。

2 信息生命周期运动的认识

信息是物质内部结构与外部联系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关于信息运动,许多学者已从不同方面开展研究,如Coren将信息作为运动主体,考察了信息的自组织运动。McLuhan将信息视为知识客体,考察信息载体的时空运动。皮亚杰将信息作为主客关系,在人类个体或群体认知过程中考察信息运动。Boisot等将信息作为一种可利用的资源,在社会与组织架构中考察信息运动。实际上,信息运动既是客观存在的,又是极其复杂的,它由信息内在价值和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决定,并具有抽象性、多样性、周期性和阶段性的特征。

2.1 信息运动的抽象性

信息运动的抽象性是指信息运动更多地是一种抽象运动而非具体的载体形式变化或物理空间改变,因此无法通过观察直观地看到信息运动,而只能通过信息运动过程中一些外部特征的变化间接对其进行研究。例如,承载信息的图书、期刊从甲地被移动到乙地,此时信息只是随载体介质发生了物理位移,其内容及所包含的价值并未发生变化,因此笔者认为信息并未发生运动;而如果图书、期刊所包含的内容被阅读、参考与引用,则认为信息发生了运动。

2.2 信息运动的多样性

虽然目前还无法完整地解释信息在其生命周期中的运动轨迹,但从本质上讲,信息生命周期中的信息运动是一种客观状态。在实际信息活动中,这一抽象运动过程又表现为载体变化、空间移动、价值衰减等多种具体形式。因此,通过考察信息在其生命周期中的多样化运动方式,可以分析出信息生命周期运动的阶段性特征与内在运动规律。

2.3 信息运动的周期性

信息生命周期之所以被称为“周期”,在于它并非单向单次运动,而是一个周期性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信息自创建到传播再到利用直至处置的完整生命周期中,其价值始终随着生命周期阶段的演进不断发生变化。总体而言,该趋势应当是一个价值逐渐衰减的过程,但此种规律性变化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如处于生命周期晚期价值已严重衰减的信息随时有可能随着某一学科领域甚至某一知识点的突破创新而在极短时间内重新跃迁至活跃期,从而开始一轮新的生命周期循环。随着信息资源数字化与网络化趋势的日益深入,这一现象在数字资源中可能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要完整地理解信息生命周期,就必须动态地看待信息运动,将其视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周期性循环过程。

2.4 信息运动的阶段性

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以往研究者大多是将信息作为一种具有生命的资源,并从管理角度将信息生命周期划分为若干相互关联的阶段。如“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技术委员会将信息生命周期划分为信息的生成、获取、标引、存储、检索、分发、呈现、迁移、交换、保护与最后处置或废弃;国际科技信息委员会则将数字信息资源生命周期划分为创建、采集、编目/鉴别、存储、长期保存、访问6个阶段;此外,EMC等数据存储服务商也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将信息管理过程分为搜集、组织、保护/恢复、复制/监控、访问/共享、迁移/归档、删除/销毁几个相互衔接的阶段。

事实上,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管理周期就内部阶段组成而言,显然是有差异的;但就其周期的时间跨度来说,通常却是一致的。因此,许多人往往将信息管理阶段混同为信息运动阶段。从本质上讲,两者既存在显著差异,又有着一定关联。一方面,信息管理活动的阶段性是由信息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信息的阶段性管理必须依据信息运动的阶段性规律来进行;另一方面,尽管信息运动是客观的,是由内因决定的,但对信息实施不同管理方式与手段却可以影响信息的运动过程。例如印刷型文献经过数字化加工并通过互联网后,其传播方式、范围、速度均会有所改变。总而言之,信息生命周期考察的是信息在生命周期不同运动阶段的内在规律,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探究的则是信息在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管理方法与策略。与此同时,由于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管理周期以及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均存在着相互关联,因此信息运动阶段与信息管理阶段也存在着密切联系。

3 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目前信息生命周期概念已被广为接受,许多专家学者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开展了大量管理应用研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其并未建立起完整的信息生命周期理论体系,使得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管理应用成为空中楼阁。因此,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理应成为目前该领域亟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3.1 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对象

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对象是信息,其核心是对信息从产生到消亡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的运动与变化规律进行研究。

万里鹏《信息生命周期研究范式及理论缺失》一文认为,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对象是信息运动。然而信息运动作为信息存在的表现形式,即信息如何随时间、空间而运动变化,其主体归根结底仍然是信息,因此信息生命周期本质上观察的也仍然是信息。所以笔者认为,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对象既不是信息运动,也不是信息管理,而就是信息本身。

3.2 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内容

目前来看,信息生命周期的相关理论问题主要包括:①不同类型信息的生命周期有何异同;②信息生命周期存在哪些阶段;③信息在生命周期中的阶段递进

与跃迁机理如何。对于上述问题,目前还缺乏深入研究,而是仅仅停留在初级探索阶段。具体来讲,信息生命周期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研究内容:

3.2.1

信息生命周期运动规律研究

信息生命周期的核心在于如何科学地揭示信息运动的内在规律,具体内容包括信息自产生到消亡生命周期中的内在运动规律、运动轨迹及描述方式等。

3.2.2 信息生命周期运动阶段性理论研究关于信息生命周期阶段的理论研究始终是信息生命周期研究的热点问题,Taylor、Horton等相关学者以及国际科技信息委员会、ISO/TCl71文件成像应用技术委员会等国际机构乃至EMC等信息存储服务商均对此有过论述。目前,该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信息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及依据、阶段之间的内部关联、阶段递进与跃迁的机理、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管理周期各阶段的异同等。

3.2.3 信息生命周期运动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信息运动的抽象性、多样性特征,目前还无法直接地改变信息的运动轨迹,但却能够利用信息运动的影Ⅱ向因素分析,结合信息利用结果以及信息之间的显性与隐性关联等,分析信息的生命周期运动并通过改变其影响因素间接对其施加积极影响,从而最终实现科学有效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3.2.4 信息生命周期测度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于信息生命周期测度问题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然而该领域既是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研究的关键性难点。如果不能在信息生命周期测度领域有所突破,那么相关研究就难以深入开展。既然信息从最初产生到最终消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期,那么该生命期的长度应该是多少,如何对其进行测度,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

3.2.5 不同类型信息生命周期差异性研究信息依-据其内容、载体形式、传播渠道等可分为多种类型,不同类型信息的生命周期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不同载体类型信息的运动轨迹有何异同,不同学科领域信息的生命周期存在何种差异,不同类型信息生命周期的影响因素存在哪些区别,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3.2.6 信息生命周期应用领域研究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信息的内在运动规律,为基于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与信息利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例如,基于信息生命周期内的运动规律对信息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可以改变信息的传播与利用状况,从而促进信息的价值实现,提高信息利用效率。

3.3 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方法

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对象涵盖多种印刷型与数字资源类型,同时研究内容涉及信息老化测度、影响因素分析、信息内在关联的揭示描述等多个领域,因此研究对象的多样性与研究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我们必须综合运用各种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推进信息生命周期研究,具体方法包括:

3.3.1 因素分析法

信息运动及其生命周期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学科领域范围与发展状况、信息增长与老化规律、信息介质类型、信息管理方式方法、用户利用习惯等。因此,必须借助因素分析方法针对各种纷繁芜杂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方式与影响效果展开综合分析,从而揭示信息运动与生命周期的内在机理,具体分析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灰度关联分析法等。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电子文件;档案工作

二十世纪,在文件数量急剧增长的专业背景下,美国档案学者菲利普・布鲁克斯最早提出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电子文件是指在数字设备及数字环境当中产生的,以数码形式储存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上的,通过计算机等设备进行阅读和处理的文件。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作为电子文件管理全过程的理论基础,既可以保证电子文件的真是可靠,又可以实现电子文件的归档完整,还能够满足电子文件安全利用的需要。

1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1.1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十世纪,美国档案学者菲利普・布鲁克斯最早提出了“文件生命周期”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研究文件从最初的形成到最终的销毁或者永久保存的整个运动过程、研究文件的属性和管理者主体行为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对“文件――档案”运动过程以及运动规律和客观描述,是实现文件管理的高效化,指导档案工作全过程的基本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运动过程;二是根据文件价值形态的变化,文件的运动过程可以具体划分为不同阶段;三是文件运动的每个阶段都以其特殊的价值形态,与文件的服务对象、保管场地和文件管理形式之间存在内在的密切联系。

1.2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重要意义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在文件数量急剧增长的专业背景下产生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标志着现代档案学的发展成熟。当达国家的档案学者十分重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并将其作为现代档案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档案人员在进行现行文件管理的具体工作当中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作为重要依据,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准确、完整的解释了文件运动的整体性和内在的关联性;二是体现了文件运动的阶段性变化;三是揭示了文件运动过程不同阶段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1.3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电子文件时代的指导价值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可作为电子文件管理全过程的理论基础,通过对电子文件进行前段控制。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电子文件时代的指导价值在于:可以保证电子文件的真是可靠,可以实现电子文件的归档完整,可以满足电子文件安全利用的需要。

2 电子文件对档案工作的影响

2.1 对档案归档工作的影响

电子文件是由拟稿者直接在磁盘上进行编写和修改的,保存之后便可实现共享,消除了传统纸质文件与档案之间的明显界限。由于电子文件的全过程是在计算机上完成的,因此归档工作也必须以磁盘或者光盘的形式进行操作,归档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文件本身,还包括该文件的读取软件乃至于整个的操作系统。

2.2 对档案分类的影响

电子文件中的文件信息和文件载体是可以分离的,因此对档案的分类也不同于传统纸质文件的实体分类,实体分类中的单线排列方式显然不适用于电子文件的概念式分类整理需要。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指导下,新时期电子文件在形式、特征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子文件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快速、高效的分类排序,并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2.3 对档案价值鉴定的影响

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电子文件的档案价值在于文件的自身价值和文件的可读性,原有的价值鉴定方法和鉴定内容、鉴定标准均发生了变化,分析范围也扩大到了电子文件的读取软件和操作系统。由于用户需求的不断增加,电子文件中的信息和数据也必须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和补充,因此确定电子文件的固定保管期限是十分困难的,且我国在电子文件价值方面尚无相关法律法规,因此电子文件档案价值的鉴定也无定论。

2.4 对档案学理论研究内容的影响

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档案学理论的研究内容,以往的档案学理论研究对象为传统的纸质档案。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文件逐渐取代纸质文件,档案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发生了变化,以往的档案学理论和研究模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原有的档案管理思想和档案管理原则也应与时俱进,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作为依据,不断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

3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档案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3.1 做好电子文件归档的技术处理工作

电子文件的迅速发展为归档的技术处理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其特殊性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熟悉电子文件的工作领域,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作为指导,正确操作电子文件的接收、处理、存储等工作环节。档案工作者要通过技术处理,将归档后的电子文件修改成为“只读”文件,以此作为电子文件档案的识别和保护手段,维持电子文件的原始结构,确保电子文件档案的真实可靠。

3.2 解决好电子文件的保存问题

由于电子文件以磁带、磁盘和光盘等作为载体,不同于传统纸质文件的容易磨损,因此从理论上讲是可以长期保存的。但是电子文件的储存介质如果保存不当也可能受到外界磁场的影响,或直接受到灰尘、水份的侵害。因此,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电子文件必须将其载体密封在塑料保护层当中,并进行定期复制,以防发生信息损毁。

3.3 实行档案管理立体化发展战略

传统的纸质档案在管理过程中呈现直线状态,即将档案的全部信息展示在一个平面上。随着电子文件数量的不断增长,在原有的档案管理平面结构基础上,又新增了档案信息载体的内容,形成了三维式管理结构,这种立体化的发展战略更适合新时期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下对于电子文件档案的管理要求。

3.4 提高档案工作人员能力素质

档案工作人员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其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到档案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档案工作者必须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时期档案事业的变化趋势,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主动学习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在档案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及优秀做法。

4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以及应用的普及,电子文件逐渐取代传统纸质文件。而电子文件的发展又对档案工作产生一系列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钟华.浅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J].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14(4)

[2]张伟斌,周莉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中外比较[J].山西档案,2015(3)

[3]吴文浩.运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做好学校档案一体化管理工作[J].职业,2016(17)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篇7

内容摘要: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理论,是在建筑工程领域重要的工程造价管理理论。本文在介绍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内涵、特征、优劣势理论体系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符合我国特色的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理论框架。

关键词:全生命周期 工程造价 理论框架 中国特色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英美的一些实际工作者和造价工程界的学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工程造价理论—全生命周期造价工程理论,此后在英国皇家测量师的组织和大力推动下,演变成一个非常规范和完善的理论体系。经过欧美等发达国家学者以及实际工作者的不断完善、推广,目前在发达国家已经被普遍采用。目前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理论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于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研究及推广完善。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一)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内涵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是指整个生命周期的一个项目(包括施工前、施工期间、使用期、改造和拆除的各个阶段)考虑项目成本和综合使用成本,综合运用多学科的方法,采用综合集成方法,使用数学模型和工程经济学,使得工程建设和施工前期、维修期间等各个阶段的总成本达到最低的投资成本和利益分析评价的一个管理理论方法。

(二)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特征

一是全生命周期项目成本理论目标是:尽量减少建设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总成本,其中包括建设成本和未来的运营和维护成本。

二是生命周期成本管理要对生命周期的建设项目的全部过程进行管理,除了最简单的施工阶段,还应该包括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完成阶段后的操作和维护阶段。

三是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生命周期成本分析,二是对生命周期成本的管理。生命周期成本分析主要是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来计算成本。而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是指通过对建设项目的各个流程进行控制,确保每个阶段流程的管理成本最低,进而保证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最低。项目成本的分析和管理,需要相互协调和配合。

四是通过考察建设项目的各个流程,可以对周期内的各个阶段的成本进行细化分析和管理,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不仅是一个项目成本管理系统的审计线索,还可以采取主动控制成本项目使得整体成本最小化。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阶段

对于全生命周期项目工程建设阶段的划分,西方很多研究人员和工程项目的实际工作人员做出了很多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方面的总结。同时,对于全生命周期项目建设阶段的划分,还必须考虑到各个国家之间的不同,要基于每个国家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国情上,对其进行科学、细致的考究。所以,对于在我国进行的建设项目工程的全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从我国现有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阶段进行合理的分段和界定。在造价管理方面,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是由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提出的全过程造价管理理论,而很多欧美国家建设项目使用的是由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提出的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理论,这两种理论在一些方面有些相似,但是其关注点不同,两者还是存在区别和差异。其主要差别在于指导思想和时间跨度上,我国采用的全过程造价管理理论,主要侧重的是对一个项目从决策开始到建设施工,最后到项目结束的整个全过程的造价来进行管理的,而欧美国家实施的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理论,则是基于把建设项目分为决策、设计、施工、竣工以及运营维护各个阶段,对其各个阶段的成本分别进行控制和管理,然后再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角度对其进行统一造价管理。

一个建设项目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决策、设计、施工、验收以及运营维护。每个阶段实施的顺序和内容也是不一样的,那么对于各个阶段的管理方法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全生命周期建设项目的管理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建设施工竣工验收运营维护。

对于项目决策阶段,它主要是负责对整个项目是否进行实施做投资评估,是决定项目能否进行的关键,这一阶段的成本主要是决策评估的费用;项目设计阶段则是在项目建设工程通过评估决策后,对整个项目的流程、造价管理以及总体规划进行统筹安排和设计时成本的管理;项目实施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招投标以及工程合同的签订,项目建设的施工和管理中发生的成本,把招投标的费用投入实施阶段,是因为招投标和施工比较紧密;项目的竣工验收阶段则主要是项目建设完成以后,对其造价等各方面进行竣工结算和项目验收的成本;最后一个阶段是建设项目的运营维护,主要是指项目运营以及维护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并对其进行控制。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优劣势

综上所述,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可以有效解决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方法存在的缺陷。

首先,从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出发,通过生命周期分析,从项目的整个流程视角来对成本进行规划和管理,并综合考虑管理成本,兼顾该方案的多个可行性,根据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周期成本的原则,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从而实现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其次,要站在时间跨度的视角来分析,全生命周期理论要求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阶段的成本,需要从全局出发,考虑到整个项目的时间周期,对整个时间周期内的项目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和合理。

第三,从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的角度来分析问题,通过学习和领会全生命周期项目成本管理的精神和方法,不仅能够使项目成本控制的最低,而且还能考虑到建筑设计、工程合同的总体策划以及施工方案的评价,做到既不影响项目的质量,又能控制项目的成本。

第四,从设计是否合理的观点来看,通过学习和领会全生命周期项目成本管理的精神和方法,可以引导设计师更加自觉和习惯地从工程项目整个周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和设计项目,从而在设计阶段就已经能够考虑到项目的各种建设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促使建筑设计的方案和建筑材料的选择更合理,从项目工程的全生命周期视角,确保设计质量,得到项目总体成本控制的目标。

最后,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视角来看,运用全生命周期项目成本管理的精神和方法规范项目的建设,可以从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视角来考虑成本和费用问题,并且对其进行分析和计算。因此,对整个的生命周期的所有方面,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以及使用符合国家甚至国际标准的节水和节能设施,节能和无污染的绿色环保建材,对可回收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收集和保存等措施,不仅使工程项目的建设费用最低,而且从宏观的角度确保工程项目的实施与生态发展相协调,更加环保和节能,达到改善社会福利项目建设的目的。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只适用于评价与选择各种适用于建设项目的方案,并不能直接用于精确地估算一个建设项目的造价或者成本。因此,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在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个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在建设项目初期阶段以及建设阶段存在许多不确定方面, 很难找到适用的方法。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使得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理论还只是作为一种指导方法和指导思想用于建设项目的决策、建筑方案以及施工方案的优化。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理论体系内容

基于对我国国情的认识和其特殊性,本文将从以下方面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进行理论分析:对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的成本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和测算;划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各个阶段;如何对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进行细化管理;如何从全局的角度对全生命周期项目建设进行统一、协调化的管理;最后介绍全生命周期项目建设中运用的CALS系统。

一是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成本分析和测算。全生命周期工程成本管理的理念是对工程项目的整个流程、各个阶段的建设成本进行分析和管理,所以,它不仅关注项目建设的投资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成本的控制,还要对工程项目中的评价设计方案、总体策划工程合同以及具体的项目建设等各个阶段的成本进行控制。

二是划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各个阶段。全生命周期项目建设中的整个项目,一般时间跨度非常大,而且各个阶段都是不同的特点,所以各个阶段的成本管理内容是不一样的。因此必须合理将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全过程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然后讨论和确定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每一个阶段具体的、有针对性、合理的内容,并且要经过严密的考究和推敲,保证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划分是合理、科学的,从而保证整个项目的建设顺利、高效的进行。

三是对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进行细化管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成本,建立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对各个项目阶段成本的管理必须细化和规范,严格按照之前研究出来的经过批准的可行性报告,对于各个阶段的建设规模和内容、建设的时间周期等各个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确保在保证项目质量和进度的同时,控制各个阶段项目进行的成本,推动整个建设项目的成本的节约和控制,保证成本在总造价规定的范围之内。

四是从全局的角度对全生命周期项目建设进行统一、协调化的管理。对于全生命周期项目的统一管理,可以基于以往的工程留下来的资料,对其进行收集和汇总,进而通过整理和分析,建立一种智能系统,从中总结出建设项目的阶段划分,运用与工程量相匹配的成本计算方法和原则,对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建设项目进行统一、规范化的管理。这样就可以避免在工程建设中存在的条块分割明显、造价不合理、造价测算工具不一致等现象。通过对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进行统一的管理,可以有效地对其进行协调和规范,保证项目建设的整体质量和进度。

五是在全生命周期工程项目建设造价管理中运用CALS系统,可以有效地对建设项目的管理提供技术保证和工具支持。我国当前的建设项目工程管理中运用的造价管理系统,普遍存在信息不够透明,不能有效的共享,信息出入不规范等问题,所以引入一种科学的、规范的CALS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高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水平,推动建设项目工程的顺利进行,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非常有帮助。

结论

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等发达国家,是目前国际上非常流行的关于工程造价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并且在很多建设项目中得到运用和实践。我国关于工程造价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有限,起步也比较晚,特别是对于全生命周期项目造价管理方面的研究,以及在建设项目中的具体实践,还比较缺乏。对于国内学者来说,可以在学习和研究全生命周期项目建设造价管理理论的同时,结合国内较为流行的全过程造价管理理论,取两者之精华,去其糟粕,研究出可以指导我国国内建设项目的理论成果。而对于国内的工程建设方,也可以通过学习和领会全生命周期项目成本管理的精神和方法,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工程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提高项目造价管理方面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工程建设更科学、更高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全国造价工程师考试培训教材编写委员会.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2.董士波.关于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思考[J].商业经济,2003

3.聂咸桃.浅析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J].管理与创新,2008

4.任国强,尹贻林.基于范式转换角度的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5)

生命周期管理论文篇8

摘要:随着我国煤炭企业的不断完善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矿井机械化程度有更进一步的提高。矿用变压器在煤矿输配电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矿用变压器全寿命周期成本对于延长变压器的寿命周期和减少煤矿企业的资金浪费和利益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矿用变压器寿命管理概念,其次介绍了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最后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构建了矿井变压器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为矿用变压器在矿井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矿用变压器;寿命管理;全寿命周期成本;成本模型

0引言

矿用变压器作为矿井中电力供应的核心设备之一,它的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是煤矿管理人员关心的焦点。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为解决矿用变压器的可靠和经济运行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国自引入变压器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以来,电力工作人员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文献[2-5]介绍了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在工程规划和设备维护等领域的应用;文献[6,7]提出了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变压器选择的创新方法,但未形成全面的、有效的应用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矿用变压器寿命管理概念,其次介绍了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最后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构建了矿井变压器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为矿用变压器在矿井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矿用变压器寿命管理概念

受矿井中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矿用变压器在正常运行的过程中会受到矿井内各种环境的污染而不断老化。当矿用变压器老化程度达到一定临界程度时,变压器的运行便会出现故障,甚至会彻底损坏。矿用变压器的寿命管理主要是通过适当的检测手段对矿用变压器的运行状态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有针对性地维护、延长矿用变压器的使用寿命,从而在提高矿用变压器的安全可靠运行的同时实现变压器的运行维护成本的最优化。矿用变压器寿命管理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1)状态评估;(2)矿井变压器的维护。因此,对矿井变压器的主要部件进行诊断并分析诊断结果也是矿井变压器寿命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2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

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是从项目的整个寿命周期出发,全面的对设备或者系统的购置、施工、运行维护,直至报废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使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成本最小的一种管理方法。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是一种系统的分析方法,旨在实现电气设备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所消耗的资源最节省的目的[8]。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具有全过程、全系统、全费用等特点。全过程贯穿项目规划设计到项目最终报销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全系统指将整个项目的不同阶段的成本话费考虑在统筹范围内,以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寻求最佳的成本管理方案;全费用指将所考虑到的所有会产生的费用考虑到规划当中,从而在可用率和全费用之间寻求新的平衡[2]。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的提出不仅可以解决矿井变压器使用寿命周期短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实现矿井变压器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的目的。因此,建立矿井变压器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对于矿井变压器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3矿井变压器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的构建

矿用变压器全寿命周期成本通常可以通过工程估算法来进行估算。根据工程经济学理论可先将矿井变压器在各个生命周期的成本全部折算到矿用变压器投入运行时的限值,然后对矿用变压器等额年回收成本进行计算。矿用变压器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即:LCC=IC+OC+FC+DC公式中,LCC表示矿用变压器全寿命周期成本;IC表示矿用变压器的初初始投入成本;OC表示矿用变压器的运行维护成本;FC表示矿用变压器故障成本;DC表示矿用变压器报废处理成本。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矿用变压器检修及退役策略制定流程: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矿用变压器检修决策方法可分为以下主要步骤:(1)收集矿用变压器各种实验及在线监测等状态量数据;(2)根据矿用变压器的状态量数据进行各种判断;(3)对矿用变压器的绝缘状态进行状态评估;(4)通过建立各种矿用变压器的评估模型来进制定矿用变压器的检修决策方式;(5)根据矿用变压器检修前后的全寿命周期年成本进行变压器检修决策的制定。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煤炭企业的不断完善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矿井机械化程度有更进一步的提高。矿用变压器在煤矿输配电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为切实做好煤矿企业的降本增效工作,研究矿用变压器全寿命周期成本不仅对于延长变压器的寿命周期和减少煤矿企业的资金浪费和利益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建设煤炭经济新常态也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宛净,姚建刚,汪觉恒等.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在主变压器选择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2,24(06):111-116.

[2]帅军庆,贺锡强,张怀宇.电力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3]于继来,王成福,张博等.在役电力变压器经济寿命评估[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0,22(03):86-90.

[4]史京楠,韩红丽,徐涛.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在变电工程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9,33(09):63-66.

[5]张俊.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LCC)的变电站建设的决策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07.

[6]郎斌.输变电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优化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8.

[7]薛玉兰.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概念的检修成本建立方法[J].华东电力,2008,36(10):87-90.

[8]张媛.基于灰色理论的电力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评估及模型[D].重庆: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0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