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经典音乐赏析论文8篇

时间:2023-04-18 17:46:24

经典音乐赏析论文

经典音乐赏析论文篇1

【关键词】高校;音乐鉴赏课;美育;欧洲音乐作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72-01

一、欧洲音乐作品的特点与发展

高校音乐鉴赏课作为促进学生审美情操发展的重要课程,需要根据大学生自身独有的特点进行课程制定,保证能够在音乐鉴赏课中充分锻炼学生的欣赏点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欧洲音乐作品作为一门涉及历史、人文、音乐史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内容,其综合性和历史性令其能够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欧洲音乐文化的巨大变革与发展。设定欧洲音乐作品作为鉴赏课的内容,对于学生学习性、理解性和综合性的考察,对于其自我独立思考和音乐知识分析整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在欧洲音乐发展中,从中世纪开始,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维也纳古典时期还是浪漫主义时期,都有着不同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所塑造的不同音乐风格。当时涌现出来的优秀的音乐作品以及音乐家,都需要学生需要利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去欣赏和聆听经典的音乐作品,充分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风格与特点,这样才能够保证以高校的音乐赏析课为基础,在未来进一步深度探索欧洲音乐作品。

二、高校音乐鉴赏课对美育教育的作用

据上述,当前高校音乐鉴赏课中利用欧洲音乐作品来进行典型内容分析鉴赏必不可少,除了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之外,对于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美育教学也非常重要。

从美育教育的角度来说,作为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念的内容,其教学需要充分对音乐中的美好事物进行辨析和探索,利用音乐分析、音乐聆听、音乐欣赏等多种方式来塑造自我健全的音乐审美观念。在音乐教育之中,对于学生的美育教育不仅仅局限于音乐领域之中,对于其未来的心理构建、趣味人生和创造力提升都有着重要的帮助。在现代化的音乐赏析课程中,以欧洲音乐作品为例来进行学生的美育教育,可以充分保证美育教学以经典文化音乐作品为例进行教育的实质化转变,以提升学生的现代美育特点为核心,充分保证欧洲文化中的经典音乐内容能够对学生的自我音乐审美和理论起到提升作用。

在相关的欧洲音乐作品赏析课中,为了充分提升学生对于美学观念的认知,教师可以从著名的欧洲音乐家入手,根据当时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来引导学生聆听其一生中不同年龄层次所创作出来的不同作品,无论是曲式结构、创造手法还是作品内容,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发展和音乐家自我对于审美观念的不断转变和提升。这样的音乐赏析方式是对于学生的不同审美内涵的考验和探索,保证了其利用对比法、聆听法、参与法等多种音乐赏析方法进行探索之后能够深刻理解欧洲音乐作品中的美学特征。

对于高校来说,其开设音乐赏析课,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音乐的聆听和了解中充分扩展自我音乐知识领域,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这样自我音乐素养和道德素养也就能够随之提升。一般来说,鉴赏和理论相结合的课程才是美育教学的美学观念传递的核心保障。所以在进行欧洲音乐作品赏析的过程中,先从理论基础上向学生传递欧洲音乐作品的特点,再通过实际的聆听和鉴赏课来塑造音乐形象。这样的结合方式不仅能够坚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还能够以美育教育为核心来提升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保证在实践和创新探索中了解和吸收多元文化,能够激发起学生性格中积极、乐观的特点,从而保证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三、总结

对于高校来说,开设音乐赏析课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从经典的音乐作品中吸取知识和文化内涵,以此来提升和丰富自我思想和内涵。欧洲音乐作品作为音乐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在时代的变迁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艺术特征,设定其为基本的鉴赏内容,就是对学生美育能力的锻炼和自我创造力的丰富,这样的鉴赏课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我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设定,保证欧洲音乐作品中的经典内涵能够充分影响学生对于美学的认知和对于自我审美能力的构建。总体来说,音乐鉴赏课中对于学生美育教育的方式和材料选择是决定其教育效果的基础,音乐未来的教育改革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充分保证教育的综合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管建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评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J].中国音乐,2005(04).

[2]林彦君.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中的审美素质教育[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5).

[3]周静.大学音乐教材的可接受性――试评《走进音乐――音乐知识与欣赏》[J].艺术探索,2005(S2).

作者简介:

经典音乐赏析论文篇2

【关键词】古典音乐 严肃音乐 文学赏析 舞蹈赏析 绘画赏析

本论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sgh10171。课题名称:高师声乐课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研究。

古典音乐泛指西洋古典音乐,即中世界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的一种承载厚重、内涵丰富的音乐形式。而现今的乐界,古典音乐多用来特指1750-1820年这段时间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所创作出来的欧洲主流音乐,是一个独立的音乐流派,艺术手法考究。

古典音乐,在乐界,因其主要体现理性的情感表达方式,而被更多的学者认为是所谓的“严肃音乐”。[1]在我国,80后、90后这些从出身就带有强烈自由主义色彩的一代,更多地把个人喜好放在了情感宣泄自由的浪漫主义音乐上,逐步远离了带有强烈“严肃”色彩的古典音乐。因此,在自由主义蔓延的当代,如何正确引导和培养年轻的音乐人对古典音乐的兴趣,也就成了音乐教育中一个急需解决的教学难题。[2]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往往因其耳目一新的授课方式,而更容易被学生所关注和接受。通过对古典音乐深厚的文化背景的研究,本人采用以下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授课效果。

在古典音乐的教学课程中引入欧洲古典文学赏析课程

1750-1820年的欧洲,恰逢古典主义文学和启蒙文学盛行的时代,从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到巴洛克文学的兴起,无不体现当时新文化新思潮的改革,随即出现了昌盛一时的古典主义文学,兴起于当时文化科技繁荣的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当时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它和古典音乐的特点类似,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古典文学课程赏析,通过对时代背景的理解,对当时文化意识形态的理解,更容易加深学生对音乐旋律背后诠释的文化的融会贯通。往往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力复原文学作品中表达的大时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力通过自己独有的方式呈现当时的文学作品以及那个时代的特征,再对比古典音乐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激发自我的创作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和创作,更有效地吸收了古典音乐的精华,且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在古典音乐的教学课程中引入欧洲古典舞蹈赏析课程

舞蹈是在三度空间内用身体为语言的一种交流方式,是用人体的运动来体现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且舞蹈往往借助音乐伴奏,用形体的动作更加丰富地诠释音乐的力量。舞蹈赏析是通过观赏舞蹈时,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以及理解思考的整个过程,其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伴有自我思维的升华过程。舞蹈作品很直接很形象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人物的情感特点、舞者对于生活的自我审美,是一种全方位多人共同参与表达的艺术形态。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芭蕾作为欧洲古典舞蹈的经典流行并逐渐职业化。芭蕾在发展过程中有严格的规范和结构形式,要求女演员穿特制的足尖鞋立起用脚尖起舞。在古典芭蕾舞剧的赏析课程上,我们要求学生尽量重现18世纪的场景。我们的课程设计上,尽量模拟18世纪的欧洲剧场,前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舞剧简介,对接下来赏析的舞剧有个最基本的了解,接着通过对《睡美人》、《胡桃夹子》、《天鹅湖》等经典芭蕾舞的赏析,有一个全面直观丰富的体验。最后,在课程结束前通过简短的讨论和提问来对比古典舞蹈配乐和整个舞台效果与真实的古典音乐之间的差异,理解所谓的欧洲现实生活和欧洲当时理想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从而轻松地理解所谓古典音乐严肃背后的理想主义色彩,通过讨论和提问的形式来达到每个学生的自我理解消化,且所提问题不当堂解决,留为下一节课程的授课中心,学生和老师共同准备下一堂的教学内容。

在古典音乐的教学课程中引入绘画赏析课程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常常将绘画称为“猴子的艺术”,指的是人类如同猴子一样通过绘画的方式模仿人类活动,因此绘画是一种临摹自然的艺术,因为每个人对自然的理解有偏差也有自我

的独特性,绘画里面通过夹杂了画者不同的自我风格,而体现不同的意识流。

在教学中,我们主要加入对理性主义的“拉斐尔前派”作品的赏析,因为这个学派往往取材于神话、宗教传说以及一些文学作品,通过画者的理解和幻想而表达出来的,如《世界之光》、《盲女》、《基督家庭》等代表作。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不但可以通过作品了解到当时西方很多的神话、宗教故事等文化起源的故事,同时还可以了解到18世纪欧洲的画家对于文化起源的理解和自我剖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当时文化时代的意义,也理解到所谓“严肃”音乐在那种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为何“严肃”的原因。[3]

只要音乐教育者肯下功夫,结合时代特色,采用多元化教学,古典音乐也必将冲破“严肃”音乐的局限性,被年轻的音乐人和更多的音乐爱好者所喜爱和接受。

参考文献:

[1]宋莉莉.西方音乐简史与欣赏[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周佳毅.浅谈中国古典音乐现状及发展前景[j].声乐舞蹈,2012,09:119.

经典音乐赏析论文篇3

【关键词】古典音乐 严肃音乐 文学赏析 舞蹈赏析 绘画赏析

本论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sgh10171。课题名称:高师声乐课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研究。

古典音乐泛指西洋古典音乐,即中世界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的一种承载厚重、内涵丰富的音乐形式。而现今的乐界,古典音乐多用来特指1750-1820年这段时间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所创作出来的欧洲主流音乐,是一个独立的音乐流派,艺术手法考究。

古典音乐,在乐界,因其主要体现理性的情感表达方式,而被更多的学者认为是所谓的“严肃音乐”。[1]在我国,80后、90后这些从出身就带有强烈自由主义色彩的一代,更多地把个人喜好放在了情感宣泄自由的浪漫主义音乐上,逐步远离了带有强烈“严肃”色彩的古典音乐。因此,在自由主义蔓延的当代,如何正确引导和培养年轻的音乐人对古典音乐的兴趣,也就成了音乐教育中一个急需解决的教学难题。[2]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往往因其耳目一新的授课方式,而更容易被学生所关注和接受。通过对古典音乐深厚的文化背景的研究,本人采用以下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授课效果。

在古典音乐的教学课程中引入欧洲古典文学赏析课程

1750-1820年的欧洲,恰逢古典主义文学和启蒙文学盛行的时代,从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到巴洛克文学的兴起,无不体现当时新文化新思潮的改革,随即出现了昌盛一时的古典主义文学,兴起于当时文化科技繁荣的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当时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它和古典音乐的特点类似,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古典文学课程赏析,通过对时代背景的理解,对当时文化意识形态的理解,更容易加深学生对音乐旋律背后诠释的文化的融会贯通。往往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力复原文学作品中表达的大时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力通过自己独有的方式呈现当时的文学作品以及那个时代的特征,再对比古典音乐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激发自我的创作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和创作,更有效地吸收了古典音乐的精华,且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在古典音乐的教学课程中引入欧洲古典舞蹈赏析课程

舞蹈是在三度空间内用身体为语言的一种交流方式,是用人体的运动来体现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且舞蹈往往借助音乐伴奏,用形体的动作更加丰富地诠释音乐的力量。舞蹈赏析是通过观赏舞蹈时,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以及理解思考的整个过程,其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伴有自我思维的升华过程。舞蹈作品很直接很形象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人物的情感特点、舞者对于生活的自我审美,是一种全方位多人共同参与表达的艺术形态。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芭蕾作为欧洲古典舞蹈的经典流行并逐渐职业化。芭蕾在发展过程中有严格的规范和结构形式,要求女演员穿特制的足尖鞋立起用脚尖起舞。在古典芭蕾舞剧的赏析课程上,我们要求学生尽量重现18世纪的场景。我们的课程设计上,尽量模拟18世纪的欧洲剧场,前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舞剧简介,对接下来赏析的舞剧有个最基本的了解,接着通过对《睡美人》、《胡桃夹子》、《天鹅湖》等经典芭蕾舞的赏析,有一个全面直观丰富的体验。最后,在课程结束前通过简短的讨论和提问来对比古典舞蹈配乐和整个舞台效果与真实的古典音乐之间的差异,理解所谓的欧洲现实生活和欧洲当时理想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从而轻松地理解所谓古典音乐严肃背后的理想主义色彩,通过讨论和提问的形式来达到每个学生的自我理解消化,且所提问题不当堂解决,留为下一节课程的授课中心,学生和老师共同准备下一堂的教学内容。

在古典音乐的教学课程中引入绘画赏析课程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常常将绘画称为“猴子的艺术”,指的是人类如同猴子一样通过绘画的方式模仿人类活动,因此绘画是一种临摹自然的艺术,因为每个人对自然的理解有偏差也有自我

的独特性,绘画里面通过夹杂了画者不同的自我风格,而体现不同的意识流。

在教学中,我们主要加入对理性主义的“拉斐尔前派”作品的赏析,因为这个学派往往取材于神话、宗教传说以及一些文学作品,通过画者的理解和幻想而表达出来的,如《世界之光》、《盲女》、《基督家庭》等代表作。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不但可以通过作品了解到当时西方很多的神话、宗教故事等文化起源的故事,同时还可以了解到18世纪欧洲的画家对于文化起源的理解和自我剖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当时文化时代的意义,也理解到所谓“严肃”音乐在那种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为何“严肃”的原因。[3]

只要音乐教育者肯下功夫,结合时代特色,采用多元化教学,古典音乐也必将冲破“严肃”音乐的局限性,被年轻的音乐人和更多的音乐爱好者所喜爱和接受。

参考文献:

[1]宋莉莉.西方音乐简史与欣赏[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周佳毅.浅谈中国古典音乐现状及发展前景[j].声乐舞蹈,2012,09:119.

经典音乐赏析论文篇4

一、公共欣赏课的理论来源

重要学科的建设是需要强大的理论支撑、实践检验来完成的。作为“公共音乐欣赏”的基础课程也是一样,有着漫长而又深刻的发展逻辑与脉络。音乐欣赏、美术欣赏是在“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下进行的,而“艺术教育”正是“美育”方针的重要执行方式,是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德、智、体、美、劳”的重要培养方式。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美育呢?

1、美育作为学科的直接来源——从康德到蔡元培

其实“美育”,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所谓“美育”就是“美的情感教育”,是由18世纪的德国教育家、思想家鲍姆嘉通提出来的,他继承了康德以来强调“认识论”为主的哲学特征,吸收了康德关于人的认识结构的“知”、“情”、“意”的三分系统,由于关于“知”是强调“真”的追求,哲学和自然科学正是关注这一点的研究;而“意”是强调对“善”的追求,伦理学、社会学正是研究有关人的“善”的存在方式与模式;唯独“情”是一个巨大的空白,因为德国的理性主义,强调知识的有效与可行,情感是无法度量统计的,自然科学的方法对此无从下手,同时,情感也是无法用伦理学的关系去研究探讨的,最后,它们将目光投向了艺术作品。他们发现艺术是人的情感的集中表现,艺术成为了研究人的情感的主要对象。所以艺术教育承担了“美育”的主要任务。

提到中国近代的教育必然要提到蔡元培先生,“1907年赴德国留学,次年进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等学科。武昌起义后即回国,1912年1月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主持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修订课程;实行小学男女同校,推行社会教育。”后来再次留学西欧,接受了德国的教育理论,“他认为这种世界观教育是知、情、意,德、智、体诸者的统一体。从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不能依靠经验或论理,只能依靠浑然直觉的美感,美感是两个世界的桥梁。他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各级学校、各种社会活动,都要进行美育,通过美育以引导受教育者达到最高精神境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G].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但是,20世纪的中国由于战争、运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蔡元培先生的美育理论并未得到全面开展,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这项工作才得以恢复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国民素质,强调了“美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使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朝不断健康发展。

2、来自古代的回响——柏拉图与孔子,东方与西方的交融

世界闻名的发展总是在历史的巧合中前行,在古代的中国与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孔子与柏拉图齐名。他们经常被冠以“东方的柏拉图”或“西方的孔夫子”。

孔子强调对人的培养,“仁”是他哲学的核心内容。他强调一个完善的人是有“仁爱”思想的人,就是“仁者爱人”,而音乐正是对人的培养的重要手段,我们古代的知识分子分别强调“琴、棋、书、画”,这几项才能在今天看来似乎都是艺术的范畴,那么由此可以看出艺术对人格培养的重要性。孔子的教育思想很多是以“诗书礼乐”的方针来贯彻的,在音乐的认知功能上,它强调对“礼”的学习,和“乐”的学习。他看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通过对《诗经》的整理,他发现民歌含有重要的时政审查功能,民间的音乐可以看到人民对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否满意,提出音乐可以“兴”、“观”、“群”、“怨”。在音乐的教育方面,他高度强调音乐对人格的培养,认为禽兽知“声”,人知“音”,唯有君子可以知“乐”。这三个层次的分析,其实正是反映了音乐作为“美育”的培养目标。

古希腊的柏拉图是西方文化的重要先哲,他的《理想国》《文艺对话集》为西方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特别是在艺术的态度上,他高度肯定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古代雅典的城邦国度中,他只强调两种课程,一个是体育,他认为体育可以锻炼人的身体与意志;另一个是音乐,他强调音乐是灵魂的体操。指出,美好的音乐可以使人的人格更加完美。

所以,不论近代还是古代,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古代的先哲与当代的教育家都高度肯定音乐的“美感教育”,所以,对于音乐欣赏课的开展,我们是应高度重视的,当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我们要以科学的方式来分析它的功能与价值。

二、公共音乐欣赏课的教育现状

普通高校的“音乐欣赏课”作为普通高校的公共课基本上一直存在。“音乐欣赏课”一直作为重要的补充在综合类的大学作为“选修课”的形式开展。从“授业”的主体来看,它承担着学校强调综合教学、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方针的重要工具,发挥了作为教授单位为学生的培育提供多元化、全面化的教育功能;从“接收”的客体来看,公共音乐欣赏是学生非专业训练的重要课业活动,同时也是学生提高个人修养,发展兴趣的重要途径,体现了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的价值所在。所以对于公共欣赏课进行综合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要对“公共音乐欣赏课”的课程定位、一般现状(课程设置的现状、学生结构的现状、讲授形式的现状等)作为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

1、课程定位

我们国家的艺术教育方针是强调“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基本上是在“美育”的规划之下进行的,艺术课程的定位,基本上是以“人”的培养为主要目标的。

2、一般现状

关于“一般现状”的描述,我们是以“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欣赏课为基本的讨论对象的。这包括课程设置的现状、学生结构的现状以及教授形式的现状几个方面。

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基本上是以“选修课”的形式来执行贯彻的。“目前普遍开设的艺术选修课是‘音乐欣赏’、‘美术欣赏’,有的学校开设‘音乐概论’、‘中外音乐史’、‘书法’、‘摄影’、‘美学’等课程,开设器乐课、作曲课、绘画课的也不少。”(方堃,赵元修,穆礼弟。关于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N].中国教育报,1987-12-10)当然,前面所述的情形是根据学校的师资情况、教学情况、学生规模等多方面因素具体来决定的。一般的理工类大学基本上是以“音乐欣赏”课来执行的。

学生的结构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设置的关键因素,因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和目标,教学同时是“教”与“学”的互动模式,所以强调对学生生源的考察。这包括学生的知识背景、地域文化背景、家庭影响背景、个人趣味背景,这就要使用社会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做一定的资料收集、统计、归纳、分类、整理,进行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一般都是在课程的进行当中分别给予适当的问卷调查,如:个人的资料备案、课程进行的掌握备案、结业后的知识性问卷考试统计。以综合大学为例,作为“艺术欣赏课”的课程设置,它所面对的都是一般的非音乐系的同学,他们在知识结构上都是以文理科为主,对于音乐欣赏的概念理解基本上停留在流行音乐、轻音乐的范畴上,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一般都以为是“吹、拉、弹、唱”的吹鼓手印象;对于西方古典音乐又认为是相对高雅但过分压抑的。所以,学生的结构分析是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在课程设置方面,基本上是以“交响乐的名作欣赏”、“民族器乐的名作欣赏”为基本架构。首先通过知识性的讲解,让学生明了交响乐的基本概念,乐队的分类与乐器的组合方式。其次,介绍古典音乐的历史生成背景,从古典主义的海顿、莫扎特到贝多芬再到浪漫主义的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再到民族乐派的柴可夫斯基等;在民族器乐方面,介绍传统器乐的分类,独奏与合奏形式,地域性的音乐文化特征,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等。

三、公共音乐欣赏课的功能与价值

通过前面的历史叙述,我们梳理了“音乐欣赏课”的历史渊源与现状,下面我们要对它的功能与价值作一次理性化的分析。

所谓“功能”,是指“事物或方法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效能。”而所为价值,是指“物的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属性。”(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所以,我们要讨论音乐欣赏课的功能与价值,正是要从这几方面梳理:一是,作为音乐欣赏课,是以感性的音响为基本对象的;二是,音响的流动与变迁在心里学的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研究成果,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结构与音乐的流动结构有着相似性,所以会产生“异质同构”的审美效应;三是,音响并不是单纯的声音,它凝结着时代的影响,作曲家的个人情怀,有音响铺展,带给我们的审美体验凝结着深刻的历史内涵,这方面的挖掘可以使我们的历史观得到生动而又直接的体验与升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深层次的营养补充。

首先,音乐的欣赏是一种音响的具体展开。这种音响是一种有序的音乐结构组合,我们普通高校的欣赏课一般是以多媒体的形式来展现。如对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出DVD的播放,对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欣赏来展开的。在这个过程中,听众,主要是学生与这个乐曲有了相应的约定,走入书本,老师开始播放曲目,大家像电影一样去欣赏这个音乐的音响展开。音乐的展开与数学有着惊人的相似,它的逻辑结构,分为旋律、和声、复调、配器几个方面。所谓旋律,是音乐的横向发展;和声是音乐的纵向结构;复调是音乐发展的一种特殊方法,类似水中倒影与原样的重叠,高速公路两个路向的前进与逆行;配器则是根据乐器的发生特点来表现乐思的基本性格。所以面对音响的展开,我们的学生作为听众来直面这样的声音结构,其实是对数理逻辑做感性的接受。

经典音乐赏析论文篇5

课题:在大学的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对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不同态度

形式:问卷调查封闭式,半封闭和开放式问卷相结合

现状: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已经很不受学生欢迎,流行音乐以其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引领时代潮流而占据了学生音乐生活空间.

目的:为了能够更好的使大学音乐欣赏课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结合起来,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来调整课程的设置,使得音乐欣赏课真的能够学有所用。

研究背景:现在随着大众传播媒体以及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于音乐的欣赏与消费比以往的任何时代都更加迅速、有效和广泛。在最近的几年里,大大小小的演唱会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电视屏幕上。音乐排行榜、演唱会、歌友会等等音乐有关的名词对于大多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孙燕姿、周杰伦、等歌手以及音乐团体更是耳熟能详,对于古典音乐喜爱的人就越来越少了,但是在我们的大学的音乐欣赏课中对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欣赏还是占有大部分,所以很多学生慢慢的已经不喜欢上音乐欣赏课了,为了了解学生们的喜好,并且更加准确的定位上课的内容,所以我决定做这个问卷调查应有目的地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使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环境结合起来,形成合理、有效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模式.

音乐教育在大学课堂中的重要性:音乐教学在艺术教育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塑造完美人格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音乐欣赏课是最受大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在欣赏内容的选择上,大多数学生选择流行歌曲,而选择交响乐、艺术歌曲和民族音乐等欣赏内容的学生则较少.

三、调查时间,地点,对象:

1调查教师情况:谢惠迎,女 大学本科毕业,教学内容:音乐欣赏,文艺指导

2时间:2007年 9月

3地点:北京兴华大学(借助朋友的学校做的此项调查)

4对象:学生100名,平均年龄21岁

四、调查方法:

为了使我们的调查更具代表性,调查数据更具说服力,我们以不记名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校园问卷调查,派发问卷100份,收回问卷100份,有效问卷100份,有效问卷中男学生54名,女学生46名。

五、调查问卷:

1.你喜欢音乐吗?(a 100%)

a喜欢b 不喜欢

2.你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a 80%)

a流行b 怀旧c古典d戏剧

3.你认为大学中应该开音乐欣赏课程吗?

(a 92%)a是b否

4.音乐对你的影响大吗?(b 76%)

a大b一般c没感觉

5.你会选择在什么时候听音乐?(e 64%)

a心情好的时候b心情不好的时候

c 睡觉前d吃饭时e 都有

6.音乐能变你的心情吗?(a 87%)

a能b不能

7.如果音乐欣赏课程完全是古典是否能接受(b 100%)a会b不会

8.如果音乐欣赏课程完全是流行歌曲是否能接受?(a100%)

a能b不能

9.你是否会选择到ktv唱歌释放心情?

(b 73%)a会b不会

10.如果让学生选择在论文联盟音乐欣赏课上

(b 90%)a古典 b流行

六.实验过程:把问卷发给100名大学生,这100名大学生中有学音乐的,也有学其他学科的,但是都上音乐欣赏课程。让他们在特定的时间内做出这些问题,并且放一些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分别让他们欣赏,并同时写下听后的体会。其中百分之六十三的学生都不喜欢古典音乐并且听不懂。还有百分之七的同学说还可以,能接受。剩下就是能听懂的。但是对于流行音乐就出现了相反的状况。喜欢流行音乐的同学占了百分之九十。

七.调查分析: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通俗歌曲和现代流行音乐有偏爱。

八.调查结果:

转贴于论文联盟

在调查结束后让每个同学写了一个个人体会其中:

甲: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认真的去听古典音乐,以前上课的时候老师放也没好好听过,通过今天的问卷和试听,我还渐渐的喜欢上古典音乐了。

乙:我喜欢流行音乐,既能听懂娱乐性很强。

丙: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都可以

丁:我是学音乐的,古典音乐听得多一些,但是有一些理解的不够,在音乐欣赏课上正好弥补了这一点,可以更好的去听老师讲。

经典音乐赏析论文篇6

进入高中之后,学生大体上已经历了九年的音乐培养,应当具备了初步的音乐审美能力。因此,高中阶段的音乐欣赏教学重点是在原基础上进行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训练。用以训练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内容应当选取一些相对有一些难度的曲子,如中国古曲音乐和西方古曲音乐等。西方古曲音乐在人类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应予以重点处理。下面结合实际简要谈谈高中音乐课中西方古曲音乐欣赏的一些方法。

一、清晰西方音乐发展史主线,厘清教学思路

广义的西方古曲音乐历时三百多年,从被称为音乐之父的巴赫开始一直到印象派的大音乐家德彪西。在这一段时期中,出现了许多闪耀的音乐明星和音乐作品。可以说,这三个多世纪中,西方可谓音乐繁盛至极,成果丰硕。但高中阶段并非要把这些成果都拿出来欣赏,一方面时间不允许,另一方面高中生认知能力有局限。实际上,高中音乐课程不可能全部为西方古曲音乐,整个课程体系中只能拿出部分空间来容纳西方古典音乐,往往只是选取一些重头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甚至只是一个音乐名段。不过,教师在执教过程中,不能仅仅为欣赏而欣赏,而要适当贯穿讲解一些音乐史的知识,从理论上提升学生鉴赏素养。笔者综合各家观点后,将西方古曲音乐史大致分为如下阶段:巴洛克音乐——维本文由收集整理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然后按此划分规划欣赏课的内容,使教学的思路沿着音乐史的发展线条运行,最终使教学结构清晰,教学重点突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快速掌握了西方古曲音乐史的知识,提升了音乐欣赏的理论素养。

在开始讲解西方古典音乐时候如笔者上述所讲己经为学生勾勒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西方音乐发展史,这时的学生大概对西方古典音乐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基于此,笔者在讲解巴洛克时期的时候事先会大概的描述一下什么是“巴洛克”,什么是艺术中“巴洛克风格”这些基本的概念,当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一问题只是做一些概念性的描述。接着会对巴洛克音乐的艺术风格做一个大概描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何为巴罗克”这一基本概念,下来会进入对于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的一般性讲述,期间会涉及到“音乐之父”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和威尔第等人,还会讲述到这一时期的音乐类别和特征。在这一前提铺垫完成后就会进入对重点音乐家和作品的稍微详细的讲解阶段,选巴赫为例,因为巴赫的作品数量较为庞大,所以会选取被世人公认的名曲如《卡农曲》《托卡塔曲》、《哥德堡变奏曲》、《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十二平均律曲集》和《马太受难曲》等做一个概述性的介绍。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热情,笔者在讲完这些后会不时的穿插一些如巴赫终生未婚这样的一些逸闻轶事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艺术家本人伟大的艺术气质的感知,然后,笔者会选取教材或者笔者自选的上述名曲的一些精彩片段利用多媒体在课堂播放让学生切身感受巴洛克音乐中的严谨对位法的艺术风格而后让学生阐述自身的看法。在让学生熟悉了上述的课程进行方式后,对于以后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现代时期的西方古典音乐的讲解会依次进行但也会进行一些根据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特点所讲内容的粗细和方式相应的会做一些有利于学生接受的调整。

二、多学科交叉,辅助提升音乐欣赏水平

任何艺术形式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音乐也如此。音乐与当时的社会风貌、民族习俗、政治、经济、文学、科技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世上根本没有完全独立的音乐。当前享誉世界的贝多芬名曲《第九交响乐》原本就与文学相依相生。德国文学史上有一个重要的时期为“狂飘突进”时期,其领袖之一叫希勒,他写了一首诗叫《欢乐颂》,当时的音乐家贝多芬为之谱曲,在创作过程中,由于音乐天才灵感的触发,贝多芬最终写成了具有四个乐章的宏大交响乐——《第九交响乐》;此外,巴赫

的音乐带着浓浓的基督教味道,瓦格纳的歌剧完全就是音乐与文学、表演艺术等多艺术的融合产物,而一些现代乐器的创制和使用,本身就是科技的产物。由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音乐不是独立的存在,也不可能独立存在,它始终于各学科相关联,在各学科的影响和促进下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音乐时,应适当引导他们了解相关的学科背景知识。比如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在听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想象拿破伦领军驰骋的壮观凄美景象。结合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赏析,可以使学生对相应的音乐有更好的审美素养和能力。

三、因材施教,分层赏析

各个学生音乐天赋自有差异,再加上从小成长的环境以及后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上可能存在的种种差别,导致音乐审美能力发展不一致,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应因材施教,将赏析能力分为不同的层次,对应要求不同的学生。比如对同一首乐曲,针对基础好的学生,可要求其实现知识串联性的赏析,即听懂音乐节奏和旋律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其中包含的故事;对于基础弱的学生,只需要要求其感受到节奏和旋律带来的快感或其他心理反应即可。

经典音乐赏析论文篇7

【论文摘 要】音乐可以起到熏陶个人性情、培养个人高尚情操以及形成个人高雅审美趣味的作用,所以音乐教学在整个教育环节中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教学的最主要形式是音乐欣赏,音乐欣赏课以其直观的感受力、给学生切身体验等优势,成为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兴趣、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欣赏音乐能力的主要途径,音乐欣赏教学的价值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与发掘。本文通过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现状、探索如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为音乐教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一、音乐欣赏在高等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1、音乐欣赏课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改变他们学的驱动力。只有当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快乐与成就感,他们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愿意深入学习。音乐欣赏课可以让同学们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体会音乐的美妙及其带给人的感官享受,这样学生会带着兴趣主动学习,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音乐具有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道德的作用,音乐带给同学的情感共鸣,可以让学生浑然忘我,与音乐蓦然契合,给同学们带来情感的震撼与交响。乐曲中的感情,全部转化为听众的体验,使听众完全随音乐的流动而沉醉,得到高度的审美享受。它带给人们的绝对不在一个狭小的范畴之内,它会使人们在广阔的天地里飞腾、翱翔,从而情感上得到陶冶,理智上得到升华。

3、音乐欣赏课程可以培养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欣赏者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及阅历的差异,会带来他们在音乐欣赏上的差异,这些因素也会导致他们的鉴赏能力参差不齐。具有音乐鉴赏能力的人,应该能听优雅的古典音乐,也能接受现代音乐、流行音乐,甚至能够记忆经典乐章的乐谱。最终达到能分析音乐基本要素与音乐作品独创性、表现力之间的关系。通过音乐欣赏,可使学生在不断的聆听、感受、总结中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分析

1、音乐欣赏课在各高等院校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音乐欣赏课程作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一大重要途径,理应受到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视,但是开设音乐欣赏课的高校极少。而且大部分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都只是流于形式,教学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造成音乐欣赏课教学质量普遍不高。部分音乐教师的教学也仅仅局限于看懂五线谱,学唱几首歌曲,欣赏一些音乐作品。

2、音乐欣赏课内容古板、陈旧,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很多高校的音乐教材选取缺乏特色,课程主要是对中外的古典音乐作品加以欣赏,授课方式模式化,课堂气氛沉闷,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大多数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老师将欣赏的作品先做简单介绍,然后放音乐,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能从音乐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更谈不上从音乐中获得启迪和思想的升华。

3、教学理念与教学时间的矛盾。贯穿音乐教学的核心理念应该是对音乐的审美化欣赏,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操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未实施音乐课程改革方案之前,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机构也十分重视音乐教学的建设与发展,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了不同版本、不停内容的音乐教材,更有甚者,将音乐教材分为“沿海版”和“乡土版”,目的是想寻求一种更完善的途径,达到育人的效果。在教学上,除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教法外,侧重于“愉快教学”和“寓教于乐”的理念。以上状况无论优劣,究其一点,始终未将“审美”放在第一位;此外,音乐课本里有连贯的知识系统,但基于以上的教育理念,学生通过几年的音乐课程学习,仍难以真正掌握某一知识性内容。

三、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1、为音乐欣赏课程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当下的音乐教学改革所推出的音乐课程新标准给老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们要以兴趣为动力,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激发全体同学对音乐的喜爱之情,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这需要营造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使同学们潜移默化的提高音乐鉴赏水平。这就要求音乐欣赏的环境:一要物质环境美。一个优雅、整齐、美观的环境会给师生带来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影响。心理学认为,良好环境的营造,使人们的言行在心理上起着很重要的演化引导作用,学生进入的是接受音乐熏陶的音乐课堂,环境整洁安静,才会带着好的心境去接受教育。二要心理氛围轻松、和谐。教师的行为、语言、气质要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师的教态应该做到“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首先教师应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其次,教师要全身心的投入课堂,以自己良好的音乐素养、扎实的音乐功底来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中,让学生自觉提高音乐审美意识。

2、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欣赏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作品也不断地创新、更新换代,学生更容易接受时代气息浓厚的音乐作品。因此,音乐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选择那些既优美,能陶冶学生情操,又平实易懂,容易被学生接受的音乐作品。在音乐欣赏美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将自己的内心体验投射到听觉活动中,自由地表现自我。在表现和创造中提高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

3、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博引各国各时代的经典音乐作品。学生已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拥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音乐教材要灵活多变,因材施教,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应该注意积极在音乐欣赏的内容和境界上作出更深的探索,既能上升到音乐文化的高度上来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与人文色彩充分融合,使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时能够与相关的历史、文学等方面知识相联系,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进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中去,激发学生进行欣赏的兴趣。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不能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篇目,老师要旁征博引,让学生广泛接触各国、各时代的经典音乐作品。拓宽学生欣赏视野。

参考文献:

经典音乐赏析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音乐欣赏 重要性 音乐教学

【论文摘 要】音乐可以起到熏陶个人性情、培养个人高尚情操以及形成个人高雅审美趣味的作用,所以音乐教学在整个教育环节中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教学的最主要形式是音乐欣赏,音乐欣赏课以其直观的感受力、给学生切身体验等优势,成为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兴趣、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欣赏音乐能力的主要途径,音乐欣赏教学的价值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与发掘。本文通过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现状、探索如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为音乐教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一、音乐欣赏在高等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1、音乐欣赏课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改变他们学的驱动力。只有当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快乐与成就感,他们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愿意深入学习。音乐欣赏课可以让同学们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体会音乐的美妙及其带给人的感官享受,这样学生会带着兴趣主动学习,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音乐具有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道德的作用,音乐带给同学的情感共鸣,可以让学生浑然忘我,与音乐蓦然契合,给同学们带来情感的震撼与交响。乐曲中的感情,全部转化为听众的体验,使听众完全随音乐的流动而沉醉,得到高度的审美享受。它带给人们的绝对不在一个狭小的范畴之内,它会使人们在广阔的天地里飞腾、翱翔,从而情感上得到陶冶,理智上得到升华。

3、音乐欣赏课程可以培养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欣赏者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及阅历的差异,会带来他们在音乐欣赏上的差异,这些因素也会导致他们的鉴赏能力参差不齐。具有音乐鉴赏能力的人,应该能听优雅的古典音乐,也能接受现代音乐、流行音乐,甚至能够记忆经典乐章的乐谱。最终达到能分析音乐基本要素与音乐作品独创性、表现力之间的关系。通过音乐欣赏,可使学生在不断的聆听、感受、总结中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分析

1、音乐欣赏课在各高等院校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音乐欣赏课程作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一大重要途径,理应受到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视,但是开设音乐欣赏课的高校极少。而且大部分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都只是流于形式,教学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造成音乐欣赏课教学质量普遍不高。部分音乐教师的教学也仅仅局限于看懂五线谱,学唱几首歌曲,欣赏一些音乐作品。

2、音乐欣赏课内容古板、陈旧,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很多高校的音乐教材选取缺乏特色,课程主要是对中外的古典音乐作品加以欣赏,授课方式模式化,课堂气氛沉闷,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大多数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老师将欣赏的作品先做简单介绍,然后放音乐,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能从音乐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更谈不上从音乐中获得启迪和思想的升华。

3、教学理念与教学时间的矛盾。贯穿音乐教学的核心理念应该是对音乐的审美化欣赏,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操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未实施音乐课程改革方案之前,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机构也十分重视音乐教学的建设与发展,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了不同版本、不停内容的音乐教材,更有甚者,将音乐教材分为“沿海版”和“乡土版”,目的是想寻求一种更完善的途径,达到育人的效果。在教学上,除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教法外,侧重于“愉快教学”和“寓教于乐”的理念。以上状况无论优劣,究其一点,始终未将“审美”放在第一位;此外,音乐课本里有连贯的知识系统,但基于以上的教育理念,学生通过几年的音乐课程学习,仍难以真正掌握某一知识性内容。

三、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1、为音乐欣赏课程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当下的音乐教学改革所推出的音乐课程新标准给老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们要以兴趣为动力,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激发全体同学对音乐的喜爱之情,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这需要营造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使同学们潜移默化的提高音乐鉴赏水平。这就要求音乐欣赏的环境:一要物质环境美。一个优雅、整齐、美观的环境会给师生带来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影响。心理学认为,良好环境的营造,使人们的言行在心理上起着很重要的演化引导作用,学生进入的是接受音乐熏陶的音乐课堂,环境整洁安静,才会带着好的心境去接受教育。二要心理氛围轻松、和谐。教师的行为、语言、气质要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师的教态应该做到“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首先教师应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其次,教师要全身心的投入课堂,以自己良好的音乐素养、扎实的音乐功底来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中,让学生自觉提高音乐审美意识。 转贴于

2、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欣赏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作品也不断地创新、更新换代,学生更容易接受时代气息浓厚的音乐作品。因此,音乐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选择那些既优美,能陶冶学生情操,又平实易懂,容易被学生接受的音乐作品。在音乐欣赏美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将自己的内心体验投射到听觉活动中,自由地表现自我。在表现和创造中提高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

3、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博引各国各时代的经典音乐作品。学生已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拥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音乐教材要灵活多变,因材施教,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应该注意积极在音乐欣赏的内容和境界上作出更深的探索,既能上升到音乐文化的高度上来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与人文色彩充分融合,使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时能够与相关的历史、文学等方面知识相联系,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进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中去,激发学生进行欣赏的兴趣。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不能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篇目,老师要旁征博引,让学生广泛接触各国、各时代的经典音乐作品。拓宽学生欣赏视野。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