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8篇

时间:2023-05-08 18:12:59

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

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篇1

社会保险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维护职工稳定、保障铁路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涉及到每名职工及家属的切身利益。因此,在社保处日常管理、业务经办等过程中始终坚持把科学严谨、高效规范、服务群众等作为工作目标。

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险事业的不断完善、职工群众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社保工作必须不断推进才能适应新的局面。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社保工作面临着新的难题和挑战,而社会保险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就是其中之一。

经过调研,从社会保险发展趋势、铁路行业特点、处内管理现状等各个方面深入探讨,提出了建设局社会保险管理平台的设想。

1 社保工作特点及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社会保险内涵逐渐加大,且更加注重合法合规,尤其是社会保险法公布后,使社保工作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2 社会保险工作涉及参保人员切身利益,随着社会发展、法律意识提升。参保人员对自己的利益的关注度和维权意识逐步加强。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保工作必须科学严谨、合法合规,增强服务意识及功能。

1.3 铁路企业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行业特点,存在参保人员范围广,参保情况复杂,待遇支付存在差异,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等问题。

1.4 社会保险的工作具有繁琐、直接面向职工、信息异动多、政策算法调整多、环节多、数据多、资料多等特征。在工作中,每个业务流程都不能出错,且具有衔接性等。而依靠人工不能保证信息的绝对准确及变更的及时有效性。

1.5 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管理相对复杂。根据省人社厅的要求,我处实现了各种保险基金的统一征缴,存在参保人员基数大、情况复杂、异动频繁、数额大等特点,为了减轻站段工作量,确保征缴及时准确,保障基金安全,亟需信息系统的支持。

1.6 我处在日常工作中非常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因为各项保险的各个环节最终还是落实到信息的处理上。所以日常工作必须依赖于计算机,包括字处理、表格处理、计算、打印等处理。各科也在工作中摸索实践,基于工作开发了部分信息系统来辅助业务处理,如社保统一征缴系统,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提高征缴率。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弊端:

①各科室的信息不共享,形成信息孤岛。导致信息维护多头化,增加工作量和出错率。容易导致信息不一致。如:职工个人信息不一致、需重复录入、维护工作量大,易出错。

②现有系统只是基于各自自身业务的需求,进行数据处理。各科各险种之间数据交换和衔接能力差,与业务流程不能很好对应。

③存在一定的风险点。系统的开发与使用没有明显区分、不能较好地实现相互卡控。个人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现有系统界面不够友好,纠错能力不强,可能造成主客观数据错误。

④业务经办人员需精通业务,岗位互控互换不能有效实施,业务流程不易进行有效卡控。

⑤站段工作量增加、需多个科室进行不同的业务。站段报数需通过FTP、U盘等模式操作。工作效率有待提高,并有一定风险。

⑥数据安全性不高,各自维护自己的系统及数据,容易丢失,不易管理。

⑦各种报表、查询不方便、不规范。不方便领导查询、单位查询、及参保人员个人查询。

⑧操作日志记录不完善、个人操作权限管理不方便、存在安全隐患。

基于以上现状,经多方调研、借鉴先进经验,提出了开发一套社会保险管理平台的设想。社会保险管理平台主要是指:基于路局现有办公网,在现行社会保险政策和相关管理办法基础上,运行最新信息技术,建设一个以科学方法对各管理和经办环节进行规范优化的信息系统,集成各险种业务数据及流程,并具有安全、准确、简便、高效、可扩展性等特性。

2 社会保险管理平台所需达到的要求

2.1 安全性

管理平台需把安全性放在首要位置,充分保证基金征缴、待遇支付等环节安全性,确保基金安全。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①业务流程的安全可控性。需设立相应用户权限,管理层、各科室、查询、单位操作、单位查询、个人查询等分级管理。重要操作需实现岗位互控,并均在数据库中日志记录。无相应权限人员不能修改或查询数据。分层管理。路局――站段――个人。重要环节,需多人审核。

②平台安全性。平台的开发基于成熟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及开发工具,保证平台的安全性,保证系统不被篡改攻击。

③数据的安全性。设置相应权限,做访问控制,不能随意更改后台数据。每日业务数据均需实现自动备份,并借助安全的备份设备及技术,避免数据的损坏、丢失等现象。

④个人操作权限实行秘钥管理,并定期更换密码。

2.2 准确性

①维护同一个单位库、个人信息库。在参加工作、参保、调动、信息异动、退休、基数调整、待遇审批支付等各个环节,进行统一信息维护,保证各险种信息共享一致。操作人员按照各自的权限来分别完成信息录入、维护、删改、审批、确认等操作。

②严格按照相关政策、办法等要求,用计算机来实现各个流程的业务处理,保证处理正确,避免人为因素。

③征缴计算、待遇支付、各项汇总等均按系统预设各参数字典、计算方法实现计算。

2.3 简便性

①键盘或鼠标操作,界面友好,无歧义,流程清晰。

②操作简单、各站段使用方便。

③考虑个人计算机水平差异,简化操作。

④各项查询,及报表准确方便。减少人工填报。避免二次录入错误,自动汇总计算。

2.4 高效性

借助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缩短业务办理时间,优化业务办理流程。

2.5 可扩展性

①模块化管理,业务及政策变动后,可较好地实现新政策的功能需求。

②方便开发后续功能,如个人社保权益查询、社保信息推送等。

③数据接口,实现原有系统数据较易迁移。与地方社保管理部门导出导入数据准确方便。

④与财务系统的数据交换。

⑤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家属费用补助管理。

⑥将地方社会保障管理部门、总公司、路局等每年相关报表数据的查询汇总逐步纳入系统,实现自动计算,保证准确率,提高效率。

⑦为了使全局广大职工、离退休人员、家属以及各级社保专兼职干部了解掌握社会保险知识,知晓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我处根据国家、地方政府和总公司的政策规定,结合职工群众的需求,本着“方便职工办事,提升服务效率”的理念,编制印刷了业务办事流程、各险种相关政策、两定机构介绍等资料。社保信息平台建成后,可将上述资料电子版本挂载在平台上,方便查阅。与纸质资料形成互补,实现多渠道覆盖。

通过社会保险平台的建设,我们最终要实现以下目的:

①规范工作流程,实现业务闭环管理。社保管理流程其实是一个闭环管理的业务过程,业务一般由参保人员提出,站段上报,社保处审核,经办机构办理,最后结果反馈参保单位,通知到参保人员,享受相应待遇。通过信息平台来规范工作流程的目的就是要顺利完整的实现这个闭环管理全过程,使各项社保业务办理能够准确、有效、完整的进行。

②数据集中管理,维护多险合一的数据库。

③实现数据共享,业务网上办理。

④数据挖掘,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⑤逐步形成电子档案,记录业务经办日志,完善社保历史延续。

3 社会保险信息平台功能设置及技术实现

系统划分为基本信息维护、统一征缴平台、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企业年金、后台管理、公共服务等十个子系统。

各子系统基本功能为:

基本信息维护:单位信息维护,包括成立、撤销、变更、合并等;参保人员信息维护,包括新增、修改、调动、身份转换、其他异动、维护个人各险种编号等功能。

统一征缴平台:实现单位及个人基数的上报、审批、汇总;每月各险种基数的计算、上报、确认;补扣补缴;相关报表的汇总打印等。

养老保险子系统、工伤保险子系统、失业保险子系统、医疗保险子系统、生育保险子系统、企业年金子系统等实现各险种业务流程的网上处理。

后台管理:由管理员或各险种负责任维护,包括各项基础字典数据、待遇计算支付中需要的各参数、比例等信息,各级操作人员权限,系统设置等。

公共服务:包含最新社保政策及管理办法速递、最新通知、公文流转、业务办理进度查询、个人社保权益查询等等。

每个业务功能:由具体业务流程构成。

各种相应数据维护、报表生成打印、信息查询。

上述子系统均分为三级管理:路局、站段、参保人员。分配不同的操作权限,如不同险种,或修改或查询权限。

4 社会保险信息平台开发过程

社会保险信息平台实现需采用较为先进的开发语言、数据库。保证系统先进性和后续可维护、可扩展性。基于较为先进的开发平台、服务器架构。

开发过程须遵循科学严谨、从实际出发、解决管理问题等原则,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4.1 调研阶段

通过现场考察、座谈交流、专家咨询、借鉴经验等方法,制定出具体需求,调动各科室积极性,充分考虑经办人员、基层站段的建议和意见,充分调研、进行可行性分析,制定系统的总体研制方案,包括软件需求、系统结构、系统流程、功能模块。与此同时,为保证系统开发的合理性和准确性,降低开发成本,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工作,调研工作始终贯穿于系统的开发整个过程。

4.2 软件设计、研发阶段

制定与业务办理流程相匹配的信息处理流程,设计出科学的系统模块并搭建起后台数据库的模型,整个设计研发过程中要依据总体研制方案充分体现上述社保信息平台的要求。开发需采用较为先进和成熟的平台及工具,采用三层结构,数据库及业务实现层架设在服务器端,客户端只需能访问路局办公网即可访问社保信息平台,无需安装其他软件。

4.3 软件测试和使用阶段

系统开发完成后,需从业务流程、数据准确、安全性、报表查询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测试,发现存在的漏洞,并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对提出的修改意见认真归纳分析,经过多次修改完善,系统的各项功能满足了现场的实际需要后,才能投入运行。

4.4 后续维护阶段

系统投入使用后,要做好系统的软硬件及网络维护,做好后台数据字典及应用权限的管理,做好数据库的备份工作。并在使用过程中,收集整理发现的问题及用户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及时响应社保政策法规或管理办法的变动,及时修改维护系统。建立严格的权限分配、系统巡检维护、数据备份、功能修改、数据维护等管理办法及台账。

5 社会保险信息平台产生效益分析

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篇2

关键词:社会保险;信息管理;安全性;闭环管理

社会保险管理处承担着在职、离退休等人员的各项社会保险管理业务,包括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生育、企业年金共五险一金以及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业务的经办、代办、管理等职能。

社会保险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维护职工稳定、保障铁路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涉及到每名职工及家属的切身利益。因此,在社保处日常管理、业务经办等过程中始终坚持把科学严谨、高效规范、服务群众等作为工作目标。

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险事业的不断完善、职工群众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社保工作必须不断推进才能适应新的局面。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社保工作面临着新的难题和挑战,而社会保险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就是其中之一。

经过调研,从社会保险发展趋势、铁路行业特点、处内管理现状等各个方面深入探讨,提出了建设局社会保险管理平台的设想。

1 社保工作特点及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社会保险内涵逐渐加大,且更加注重合法合规,尤其是社会保险法公布后,使社保工作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2 社会保险工作涉及参保人员切身利益,随着社会发展、法律意识提升。参保人员对自己的利益的关注度和维权意识逐步加强。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保工作必须科学严谨、合法合规,增强服务意识及功能。

1.3 铁路企业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行业特点,存在参保人员范围广,参保情况复杂,待遇支付存在差异,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等问题。

1.4 社会保险的工作具有繁琐、直接面向职工、信息异动多、政策算法调整多、环节多、数据多、资料多等特征。在工作中,每个业务流程都不能出错,且具有衔接性等。而依靠人工不能保证信息的绝对准确及变更的及时有效性。

1.5 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管理相对复杂。根据省人社厅的要求,我处实现了各种保险基金的统一征缴,存在参保人员基数大、情况复杂、异动频繁、数额大等特点,为了减轻站段工作量,确保征缴及时准确,保障基金安全,亟需信息系统的支持。

1.6 我处在日常工作中非常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因为各项保险的各个环节最终还是落实到信息的处理上。所以日常工作必须依赖于计算机,包括字处理、表格处理、计算、打印等处理。各科也在工作中摸索实践,基于工作开发了部分信息系统来辅助业务处理,如社保统一征缴系统,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提高征缴率。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弊端:

①各科室的信息不共享,形成信息孤岛。导致信息维护多头化,增加工作量和出错率。容易导致信息不一致。如:职工个人信息不一致、需重复录入、维护工作量大,易出错。

②现有系统只是基于各自自身业务的需求,进行数据处理。各科各险种之间数据交换和衔接能力差,与业务流程不能很好对应。

③存在一定的风险点。系统的开发与使用没有明显区分、不能较好地实现相互卡控。个人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现有系统界面不够友好,纠错能力不强,可能造成主客观数据错误。

④业务经办人员需精通业务,岗位互控互换不能有效实施,业务流程不易进行有效卡控。

⑤站段工作量增加、需多个科室进行不同的业务。站段报数需通过FTP、U盘等模式操作。工作效率有待提高,并有一定风险。

⑥数据安全性不高,各自维护自己的系统及数据,容易丢失,不易管理。

⑦各种报表、查询不方便、不规范。不方便领导查询、单位查询、及参保人员个人查询。

⑧操作日志记录不完善、个人操作权限管理不方便、存在安全隐患。

基于以上现状,经多方调研、借鉴先进经验,提出了开发一套社会保险管理平台的设想。社会保险管理平台主要是指:基于路局现有办公网,在现行社会保险政策和相关管理办法基础上,运行最新信息技术,建设一个以科学方法对各管理和经办环节进行规范优化的信息系统,集成各险种业务数据及流程,并具有安全、准确、简便、高效、可扩展性等特性。

2 社会保险管理平台所需达到的要求

2.1 安全性

管理平台需把安全性放在首要位置,充分保证基金征缴、待遇支付等环节安全性,确保基金安全。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①业务流程的安全可控性。需设立相应用户权限,管理层、各科室、查询、单位操作、单位查询、个人查询等分级管理。重要操作需实现岗位互控,并均在数据库中日志记录。无相应权限人员不能修改或查询数据。分层管理。路局――站段――个人。重要环节,需多人审核。

②平台安全性。平台的开发基于成熟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及开发工具,保证平台的安全性,保证系统不被篡改攻击。

③数据的安全性。设置相应权限,做访问控制,不能随意更改后台数据。每日业务数据均需实现自动备份,并借助安全的备份设备及技术,避免数据的损坏、丢失等现象。

④个人操作权限实行秘钥管理,并定期更换密码。

2.2 准确性

①维护同一个单位库、个人信息库。在参加工作、参保、调动、信息异动、退休、基数调整、待遇审批支付等各个环节,进行统一信息维护,保证各险种信息共享一致。操作人员按照各自的权限来分别完成信息录入、维护、删改、审批、确认等操作。

②严格按照相关政策、办法等要求,用计算机来实现各个流程的业务处理,保证处理正确,避免人为因素。

③征缴计算、待遇支付、各项汇总等均按系统预设各参数字典、计算方法实现计算。

2.3 简便性

①键盘或鼠标操作,界面友好,无歧义,流程清晰。

②操作简单、各站段使用方便。

③考虑个人计算机水平差异,简化操作。

④各项查询,及报表准确方便。减少人工填报。避免二次录入错误,自动汇总计算。

2.4 高效性

借助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缩短业务办理时间,优化业务办理流程。

2.5 可扩展性

①模块化管理,业务及政策变动后,可较好地实现新政策的功能需求。

②方便开发后续功能,如个人社保权益查询、社保信息推送等。

③数据接口,实现原有系统数据较易迁移。与地方社保管理部门导出导入数据准确方便。

④与财务系统的数据交换。

⑤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家属费用补助管理。

⑥将地方社会保障管理部门、总公司、路局等每年相关报表数据的查询汇总逐步纳入系统,实现自动计算,保证准确率,提高效率。

⑦为了使全局广大职工、离退休人员、家属以及各级社保专兼职干部了解掌握社会保险知识,知晓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我处根据国家、地方政府和总公司的政策规定,结合职工群众的需求,本着“方便职工办事,提升服务效率”的理念,编制印刷了业务办事流程、各险种相关政策、两定机构介绍等资料。社保信息平台建成后,可将上述资料电子版本挂载在平台上,方便查阅。与纸质资料形成互补,实现多渠道覆盖。

通过社会保险平台的建设,我们最终要实现以下目的:

①规范工作流程,实现业务闭环管理。社保管理流程其实是一个闭环管理的业务过程,业务一般由参保人员提出,站段上报,社保处审核,经办机构办理,最后结果反馈参保单位,通知到参保人员,享受相应待遇。通过信息平台来规范工作流程的目的就是要顺利完整的实现这个闭环管理全过程,使各项社保业务办理能够准确、有效、完整的进行。

②数据集中管理,维护多险合一的数据库。

③实现数据共享,业务网上办理。

④数据挖掘,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⑤逐步形成电子档案,记录业务经办日志,完善社保历史延续。

3 社会保险信息平台功能设置及技术实现

系统划分为基本信息维护、统一征缴平台、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企业年金、后台管理、公共服务等十个子系统。

各子系统基本功能为:

基本信息维护:单位信息维护,包括成立、撤销、变更、合并等;参保人员信息维护,包括新增、修改、调动、身份转换、其他异动、维护个人各险种编号等功能。

统一征缴平台:实现单位及个人基数的上报、审批、汇总;每月各险种基数的计算、上报、确认;补扣补缴;相关报表的汇总打印等。

养老保险子系统、工伤保险子系统、失业保险子系统、医疗保险子系统、生育保险子系统、企业年金子系统等实现各险种业务流程的网上处理。

后台管理:由管理员或各险种负责任维护,包括各项基础字典数据、待遇计算支付中需要的各参数、比例等信息,各级操作人员权限,系统设置等。

公共服务:包含最新社保政策及管理办法速递、最新通知、公文流转、业务办理进度查询、个人社保权益查询等等。

每个业务功能:由具体业务流程构成。

各种相应数据维护、报表生成打印、信息查询。

上述子系统均分为三级管理:路局、站段、参保人员。分配不同的操作权限,如不同险种,或修改或查询权限。

4 社会保险信息平台开发过程

社会保险信息平台实现需采用较为先进的开发语言、数据库。保证系统先进性和后续可维护、可扩展性。基于较为先进的开发平台、服务器架构。

开发过程须遵循科学严谨、从实际出发、解决管理问题等原则,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4.1 调研阶段

通过现场考察、座谈交流、专家咨询、借鉴经验等方法,制定出具体需求,调动各科室积极性,充分考虑经办人员、基层站段的建议和意见,充分调研、进行可行性分析,制定系统的总体研制方案,包括软件需求、系统结构、系统流程、功能模块。与此同时,为保证系统开发的合理性和准确性,降低开发成本,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工作,调研工作始终贯穿于系统的开发整个过程。

4.2 软件设计、研发阶段

制定与业务办理流程相匹配的信息处理流程,设计出科学的系统模块并搭建起后台数据库的模型,整个设计研发过程中要依据总体研制方案充分体现上述社保信息平台的要求。开发需采用较为先进和成熟的平台及工具,采用三层结构,数据库及业务实现层架设在服务器端,客户端只需能访问路局办公网即可访问社保信息平台,无需安装其他软件。

4.3 软件测试和使用阶段

系统开发完成后,需从业务流程、数据准确、安全性、报表查询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测试,发现存在的漏洞,并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对提出的修改意见认真归纳分析,经过多次修改完善,系统的各项功能满足了现场的实际需要后,才能投入运行。

4.4 后续维护阶段

系统投入使用后,要做好系统的软硬件及网络维护,做好后台数据字典及应用权限的管理,做好数据库的备份工作。并在使用过程中,收集整理发现的问题及用户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及时响应社保政策法规或管理办法的变动,及时修改维护系统。建立严格的权限分配、系统巡检维护、数据备份、功能修改、数据维护等管理办法及台账。

5 社会保险信息平台产生效益分析

社会保险信息平台实现了利用计算机网络将各个险种的信息及业务处理流程进行科学化管理,提高了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方便了信息的查询、统计、分析,可产生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该系统的投入运行,可有效提高准确性及工作效率,规范业务流程,缩短业务办理时限,节约人力物力;可减少管理过程中的人为因素,提高社保业务办理的合法合规性;可为领导及时掌握社保动态和工作实际,及时发现关键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提供准确参考和决策支持。系统对加强各部门基础工作,衔接地方政府社保管理部门,服务好基层单位和参保人员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杜小青.铁路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创新探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4(8):290-291.

[2]王武礼,杨华.基于B/S与三层C/S混合模式的MIS构建[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7(03).

[3]杨百昌.建立与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若干问题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12.

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篇3

太原铁路局社会保险管理处山西太原030013

摘要:随着社会保险事业的不断完善、职工群众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社保工作必须不断推进才能适应新的局面。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从社保工作及特点、信息化现状、管理要求、技术实现、效益分析等几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建设社会保险信息管理平台的必要性及实现方式。

http://

关键词 :社会保险;信息管理;安全性;闭环管理

社会保险管理处承担着在职、离退休等人员的各项社会保险管理业务,包括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生育、企业年金共五险一金以及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业务的经办、代办、管理等职能。

社会保险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维护职工稳定、保障铁路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涉及到每名职工及家属的切身利益。因此,在社保处日常管理、业务经办等过程中始终坚持把科学严谨、高效规范、服务群众等作为工作目标。

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险事业的不断完善、职工群众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社保工作必须不断推进才能适应新的局面。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社保工作面临着新的难题和挑战,而社会保险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就是其中之一。

经过调研,从社会保险发展趋势、铁路行业特点、处内管理现状等各个方面深入探讨,提出了建设局社会保险管理平台的设想。

1 社保工作特点及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社会保险内涵逐渐加大,且更加注重合法合规,尤其是社会保险法公布后,使社保工作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2 社会保险工作涉及参保人员切身利益,随着社会发展、法律意识提升。参保人员对自己的利益的关注度和维权意识逐步加强。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保工作必须科学严谨、合法合规,增强服务意识及功能。

1.3 铁路企业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行业特点,存在参保人员范围广,参保情况复杂,待遇支付存在差异,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等问题。

1.4 社会保险的工作具有繁琐、直接面向职工、信息异动多、政策算法调整多、环节多、数据多、资料多等特征。在工作中,每个业务流程都不能出错,且具有衔接性等。而依靠人工不能保证信息的绝对准确及变更的及时有效性。

1.5 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管理相对复杂。根据省人社厅的要求,我处实现了各种保险基金的统一征缴,存在参保人员基数大、情况复杂、异动频繁、数额大等特点,为了减轻站段工作量,确保征缴及时准确,保障基金安全,亟需信息系统的支持。

1.6 我处在日常工作中非常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因为各项保险的各个环节最终还是落实到信息的处理上。所以日常工作必须依赖于计算机,包括字处理、表格处理、计算、打印等处理。各科也在工作中摸索实践,基于工作开发了部分信息系统来辅助业务处理,如社保统一征缴系统,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提高征缴率。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弊端:

淤各科室的信息不共享,形成信息孤岛。导致信息维护多头化,增加工作量和出错率。容易导致信息不一致。如:职工个人信息不一致、需重复录入、维护工作量大,易出错。

于现有系统只是基于各自自身业务的需求,进行数据处理。各科各险种之间数据交换和衔接能力差,与业务流程不能很好对应。盂存在一定的风险点。系统的开发与使用没有明显区分、不能较好地实现相互卡控。个人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现有系统界面不够友好,纠错能力不强,可能造成主客观数据错误。

榆业务经办人员需精通业务,岗位互控互换不能有效实施,业务流程不易进行有效卡控。

虞站段工作量增加、需多个科室进行不同的业务。站段报数需通过FTP、U 盘等模式操作。工作效率有待提高,并有一定风险。愚数据安全性不高,各自维护自己的系统及数据,容易丢失,不易管理。

舆各种报表、查询不方便、不规范。不方便领导查询、单位查询、及参保人员个人查询。

余操作日志记录不完善、个人操作权限管理不方便、存在安全隐患。

基于以上现状,经多方调研、借鉴先进经验,提出了开发一套社会保险管理平台的设想。社会保险管理平台主要是指:基于路局现有办公网,在现行社会保险政策和相关管理办法基础上,运行最新信息技术,建设一个以科学方法对各管理和经办环节进行规范优化的信息系统,集成各险种业务数据及流程,并具有安全、准确、简便、高效、可扩展性等特性。

2 社会保险管理平台所需达到的要求

2.1 安全性

管理平台需把安全性放在首要位置,充分保证基金征缴、待遇支付等环节安全性,确保基金安全。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淤业务流程的安全可控性。需设立相应用户权限,管理层、各科室、查询、单位操作、单位查询、个人查询等分级管理。重要操作需实现岗位互控,并均在数据库中日志记录。无相应权限人员不能修改或查询数据。分层管理。路局———站段———个人。重要环节,需多人审核。

于平台安全性。平台的开发基于成熟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及开发工具,保证平台的安全性,保证系统不被篡改攻击。

盂数据的安全性。设置相应权限,做访问控制,不能随意更改后台数据。每日业务数据均需实现自动备份,并借助安全的备份设备及技术,避免数据的损坏、丢失等现象。

榆个人操作权限实行秘钥管理,并定期更换密码。

2.2 准确性

淤维护同一个单位库、个人信息库。在参加工作、参保、调动、信息异动、退休、基数调整、待遇审批支付等各个环节,进行统一信息维护,保证各险种信息共享一致。操作人员按照各自的权限来分别完成信息录入、维护、删改、审批、确认等操作。

于严格按照相关政策、办法等要求,用计算机来实现各个流程的业务处理,保证处理正确,避免人为因素。

盂征缴计算、待遇支付、各项汇总等均按系统预设各参数字典、计算方法实现计算。

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篇4

主观:公路工程管理的发展与人的主观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公路管理人员认为继承下来传统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对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的管理有着极大的帮助,一味的去按照传统管理方法去实行。导致公路工程管理停滞不前,缺乏创新。客观:客观影响质素之一是公路工程的监理影响。是公路工程建设管理的第三方,是推进公路工程建设管理的创新体制之一。它可以独自对公路工程进行项目的审查与管理。但是由于它的发展比较缓慢,在工程管理操作中起不到实际作用。还有一个客观因素就是我国政府公路单位对部门管理监督力度不够。

二、高速公路工程管理信息的内容

高速公路工程管理信息化是指是信息化的引导下,借助工程项目管理思想,把信息系统开发技术与网络技术综合在一起,结合高速公路管理的实际状况,开发研究出合适的管理信息化平台,并通过信息化平台达到降低成本资源、提高公路管理运作的效率。

三、高速公路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结构

公路工程建设的类别可划分为:资金信息、质量监督信息、工程项目进度信息、合同信息、档案信息、日常办公系统信息、监控信息、人员考勤信息、征迁信息。(一)资金管理。资金管理是指整个公路工程建设的资金流向与结余的信息和预算工程资金的使用、审批、支出的信息及工程中每一笔资金计划的信息说明和记录。(二)档案管理及征迁管理。档案管理是指在公路工程建设里相关的档案信息。项目预归档信息,项目文件详细资料信息,移交接受档案信息等。征迁管理是指在工程项目建设中需要征地、拆迁信息,征地以及拆迁的经费文件信息。(三)日常办公管理及监控管理和人员考勤管理。日常办公管理是指在公路工程建设中一些公文、行政指令的处理信息。比如监督办信息,开会笔录信息等等。监控管理是指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及时收集、施工过程与结果信息。根据工程施工的情况对现场采集相关信息。人员考勤管理是指记录公路工程建设中的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信息记录。

四、公路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效果

公路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是高速公路管理平台的理论基础。在整个公路工程建设时期中,确保工程的质量,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合理的运用资金为目的,按照管理者的要求和内容,运用信息化系统将工程各类的结构体系组织在一起。应用公路信息化系统管理后,使公路管理达到了精细化的程度,提高了对公路工程的管理力度,节约了时间与成本,也使公路建设更加的人本化,防范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公路隧道是公路工程中最多发事故的地方,利用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最大程度的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应用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最显著的改变有三方面,一是质量监督管理,它是公路工程建设的质量监督信息。国家规定的工程质量法规、政策、以及项目建设的质量标准信息,质量控制信息,项目工程质量抽样检查信息,质量事故信息和事故处理报告。可以使业主以及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快速准确取得工程质量信息,控制工程质量。二是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是指建设施工计划进度的信息。工程项目建设总进度计划信息、计划进度目标信息、风险分析信息、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偏差,工程进度控制流程以及工作制度信息及时发现工程进度产生的偏差并采取措施。提高工程进度控制工程质量与效率,增强辅助决策能力。三是合同信息管理,是指在公路工程中的各类合同信息。是主要职能之一,包括公路工程招标文件信息,施工承包合同信息,合同签订信息、变更信息、执行以及索赔信息,工程建设物资供应合同信息等等。合同的信息量非常巨大,使用合同管理系统可以辅助管理部门快速有效率的实行工作。

五、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注意事项

注意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网络具有虚拟性,它的安全性能有时候会出现问题。应注意保护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对网络系统中的用户采取访问权限的设置,用防火墙等技术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加强对各方资源的深入了解,整合资源信息。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需要最先进和新的技术作为基础,因此,需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公路工程管理人员提升了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带动整体素质,工程信息化系统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来。

六、结语

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篇5

【关键词】铁路局机务部门;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一、铁路局机务部门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

铁路局机务部门引入信息化技术进程一直走在全路的前列,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功能简单的单机操作程序,如工资程序、会计程序等,开始服务于生产,减少一些重复性的工作。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入会计电算化、乘务员待班管理等一批网络版软件系统,一些需要多人依次协作完成的工作可以同时进行,减少了工作量,压缩了完成任务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进入新世纪后,铁路信息化建设化开始新的纪元,在铁道部推进TMIS、DMIS等一些系统建设同时,机务部门也开始与一些IT企业合作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尝试用管理信息系统来改善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并逐步建成运用安全管理系统、检修过程控制系统等某一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化,促进了铁路局机务部门运输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然而当管理者想在信息化建设上走得更远,希望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管理变革时,就不得不思索导致已建成信息系统应用范围有限、出现重复建设、投资浪费、信息资源浪费等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得不思索如何才能搞好信息化建设。

二、铁路局机务部门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化建设缺少总体规划的引导。铁路局机务部门建成的信息管理系统比较多,基本上覆盖所有的部门。但是由于没有信息化建设规划,建成的系统往往只站在局部的、业务的层面,系统之间相互独立,开发建设的厂家不同,使用不同数据库平台,相互之间没有接口,从而导致各信息管理系统出现重复投资、各自维护工作量大、应用范围有限、总体效益差的局面。

(二)信息化建设得不到各部门及职工的支持与参与。铁路局机务部门几十年不变的管理模式,几十年相对固定岗位职责,使很多职工对信息化建设持消极态度。职工普遍认为信息化建设是技术部门的事,是领导们的政绩,从一开始就被动接受各项工作,而没有各部门及职工的支持与参与,建设的系统往往从开发阶段就脱离业务实际,建成后成为一种高档摆设。

(三)信息化建设缺少管理制度支撑。铁路局机务部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成后,往往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来推动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用,造成各部门没有主动积极参与系统调试完善,没有主动尝试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来改善管理,而只会抱怨系统这样那样的问题,形成现行管理一套,信息管理系统一套的“两张皮”局面,导致信息化建设陷入困境。

三、铁路局机务部门信息化建设如何走出困境

为什么铁路局机务部门信息化建设会出现哪么多问题,要找到其中真正的原因,就要弄清企业信息化本质是什么。企业信息化并不是单纯地引进信息技术,而是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相结合的过程。企业信息化本质是以信息化促进企业管理变革,即引发企业业务模式、组织文化和价值导向的变革,而这三大变革体系的实施都脱离不了人员的职能定位、意识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因变对应,因此,企业信息化必须首先解决人员的职能定位、意识观念和行为模式方面的问题。

没有人的高效执行,任何管理方法都只能停留在设想、计划和纸面的阶段,铁路局机务部门信息化建设之所以出现这样哪样的问题,就在于人的问题没解决好。信息化建设不能只依靠几个专业的信息化管理技术人员,必须从思想观念、业务知识等方面改变职工队伍素质,才能搞好信息化建设。铁路局机务部门职工结构、人员相对稳定,要建设一支具备信息化素质职工队伍,就要以挖掘内部潜力为重点,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事实上,企业信息化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企业是否在信息化过程中较好地

完成了企业内部信息人才的挖掘和培育工作。因此,必须对内部人力资源进行特定的开发与管理,使职工队伍素质适应信息化建设要求,才能尽快走出信息化建设的困境。

四、如何围绕铁路局机务部门信息化建设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内容。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其开发与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岗位设计与分析、绩效评价、培训与开发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内容,围绕上述三方面的内容开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可以促进企业的人力资源不断提升,促进企业管理不断得到升华,进而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能力。因此,铁路局机务部门信息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应重点围绕岗位设计与分析,绩效评价、培训与开发来进行。

(二)结合信息化建设开展岗位设计与分析。铁路局机务部门人员结构相对稳定,更多地只能依靠培训来提高人员素质。培训体系建设的内容主要涉及:分析企业内部的人才结构和外部人才环境,明确人才梯队建设的思路。因此,开展好岗位设计与分析是建设信息化培训体系的基础。

铁路局机务部门各种工作岗位相对稳定,因此,岗位设计与分析主要应围绕信息化建设来对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责重新定位和调整,为信息化人力资源培训提供依据。

信息化建设应使大多数人受益,提高大多数岗位的工作效率,信息化建设需要对作业流程进行合理调整,而作业流程合理调整依赖于正确的岗位设计与分析。

(三)建立铁路局机务部门全方位、层次化、动态化的培训模式

1.实施全方位培训。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中每一位职工都必须面对的,信息化建设对每一个岗位的技能都有新的要求,信息化知识培训是企业中每个人在每个岗位上都必须经历的学习,因此,信息化知识培训的对象必须是全方位的。

2.层次化培训方法

(1)根据信息化建设对企业中每个岗位要求,可将铁路局机务部门人员分为四个层次,即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应用人员。每个层次应确定不同的培训重点,每个层次人员都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

(2)高层管理人员培训。信息化建设需要高层管理人员准确确定符合企业经营管理特点的系统目标和信息需求,必须对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规划知识的培训,使他们真正的了解信息化建设的内涵,树立信息化建设规划来指导信息化建设的思想。

(3)中层管理人员培训。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理解、支持参与程度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败。不能简单通过行政手段促使中层管理人员被动参与信息化建设,必须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使他们的管理方法和管理行为能与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协调。

企业信息化要切实有效,需要职能部门和整个调研小组很好地配合。这时候直接的困难往往是,如何让职能部门与调研小组很好地沟通。因此,通过培训使中层管理人员能将工作范围、业务流程根据信息化建设要求描述清楚是必要的。

(4)技术人员培训。机务部门正面临着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和减员增效的压力,不可能引入专业信息化人才,不可能设立专门的信息管理部门,因此,要立足于企业充分挖掘内部人才。在技术管理部门配备一名专职技术管理人员,并从各部门选一批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受专职技术管理人员指导和管理的技术人员负责各部门信息化管理维护工作。这批技术人员没有必要了解太深的技术层面的知识,但必须了解业务流程、了解信息系统基础知识、了解信息系统维护管理。因此,要不断对这批技术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的系统培训,并且在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的让他们参与进来,全面了解系统运作过程,不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5)应用人员培训。信息化建设只有全员参与才能保证顺利实施,对普通的应用人员,不能过多靠行政指令让他们服从信息化建设的大局,如果这样做会给信息化建设在实施过程中带来相当大的阻力,对应用人员进行一些必要的计算机操作基础知识和应用信息系统培训,使他们具备基本的技能,使他们的思想逐步转换,自觉融入信息化进程。

(四)建立适合信息管理系统的新绩效评价机制。没有考核的管理是无效的管理,推动信息化建设,还必须改变原有的绩效评价办法,制定基于信息化要求的绩效评价办法。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逐步转换到新的绩效评价办法,通过新的绩效评价办法来促进系统不断运用完善,促进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刘世峰.信息管理系统[J].2003年昆明铁路局在职MBA班讲义.

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篇6

【关键词】财务管理 信息化 石油企业

石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新思路可以体现在石油企业对信息、业务以及各户之间的关系来分析。要在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下,实现企业信息化的高效便捷发展,通过了解市场和竞争对手,来确立石油信息化的新思路和发展方向及目标。通过具体数据来解财务管理中的信息便捷和高效,实现企业各部门高度统一和积极配合,从而使财务部门的工作顺利开展,使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进行高效的配置,实现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完成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最终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做出贡献。

一、财务管理在石油企业中展现出的不足

(一)石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健全

随着现代社会对石油的使用和需求,石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逐渐得到重视。但是仍有一些企业尚未意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企业信息流通的不顺畅,会导致企业落后市场发展步伐。企业信息流通的滞后导致了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各项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企业未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和新思路的拓展对财务部门及整个企业的重要影响。信息化未实现顺畅、高效的在企业内各部门之间流通,阻碍了企业各部门信息的传递及共享,影响了企业财务部门的发展。

(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石油企业作为维持国家发展的重要行业,一直是国家重视的项目和行业。石油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的不健全制度会导致整个企业的瘫痪,财务部门的资金链使用不当和一些不必要的支出会导致企业的资金短缺。财务管理制度在计划和实施上仍未得到普及,企业内部员工仍然为意识到财务部是企业发展和运营的基本目标,导致企业未能确立具体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资金使用方向。企业不注重内部员工的专业素养培养和业务水平的熟练,在财务工作中无法保证预算或资金的使用方向,不利于财务部门的综合管理,也不利于员工之间的交流,会影响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守旧的财务管理机制未全面更改

石油企业的守旧财务管理制度一直是值得研究的热门话题,也是影响着整个领域、整个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大部分都没有确立自身发展方向及目标,守旧的财务管理制度在转变现代管理制度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转变过程中,尚未寻找到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路径,没有从根本出发解决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未寻找到影响财务管理顺利开展和实施的因素。企业管理者没有站在合理的角度对财务管理部门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评估以及检测,因此,导致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不能高效开展,不能对员工和企业进行具体详细的评估,对企业资金流向掌控不完全。

二、开拓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新思路

(一)建立信息化管理体制

石油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是支撑整个财务部门的重要支柱,企业建立健全的信息化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维持企业财务可持续性发展。在信息化发展时代的逐步完善和创新的前提下,企业要立足自身发展现状,整顿企业内部结构,对员工素质和专业水平进行培养,通过一些考核或者测评来增加员工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知。对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进行重新搭建和疏通,让每个部门都意识到信息化制度的重要性。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应保持以自身发展为主要目标,立足于企业经营项目和资金状况,制定合理的信息化发展方向和新思路,不跟风,不盲目追随市场发展,能够建立起有效的监督监管部门,对财务工作信息化进行监督与管理,创建统一信息化工作平台。

(二)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领导者充分了解企业自身发展现状,了解正在运营的项目和资金链大部分流向。了解市场对石油的需求,能够通过调查了解到其他企业的一些成熟的财务管理机制,灵活的引入到自己的企业中来。对企业内部资金的使用、外部资金的流向、企业预算以及企业年利润进行综合审评和监督,用科学的方法来管理企业的流动资金和使用权力。建立健全的科学财务管理制度,能够使财务部门掌握企业资金的流向,能够极大程度上降低财务风险,减少财务支出。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还可以对企业的财务流动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能够及时了解企业资金去向,缩小财务工作的管理范围,是整个财务工作顺利进展的重要环节。

(三)全面改革内部财务管理体系

对财务管理旧思路的创新和改革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发展历程。建立现代的管理模式影响着财务部整体发展和信息化脚步的进程。将收旧的管理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融入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新制度,形成一个完善的、科学的、全新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制,有完善的系统和健全的管理制度,有信息化的融入,有创新的思维和管理方法,可以使整个财务部门实现更有效更快捷完成财务工作。通过加强对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和管理,来维护企业内部信息化发展,实现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发展,使企业利益最大化。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目前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建设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企业作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支柱型企业,要立足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上,不断增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信息化职能,提高管理水平。正确审视企业需求和发展现状,通过创新和挑战,不断尝试新的信息技术,不断开展新思路,能够使信息化的思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发挥作用,并且深入其他部门及管理中,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高石油企业的财务资金的高效利用,确保财务管理在企业的重要作用,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军.浅谈石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思路[J].才智,2014.

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篇7

一、学习实践情况及成效

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认真回顾、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情况,在谋划、推动和实现财政信息化更好更快发展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通过广泛动员,开展学习培训和解放思想大讨论,大家充分认识到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关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举措。结合当前信息处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工作,对促进财政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解放思想,拓展思路

通过学习调研,大家深入实际,总结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紧紧围绕信息处当前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摒弃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维模式,积极转变职能,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

3、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信息处各技术人员分系统实施业务系统运维工作,尽全力为局内外用户服务,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了所有财政业务系统稳定、高效、安全运行。针对当前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家结合各自的工作岗位特点查找差距,积极转变思路,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对照检查、分析问题阶段,信息处认真开展“五对照、五查找”。即对照科学发展的新思路,认真查找在理财观念、管理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照科学发展的新要求,认真查找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照科学发展的新方法,认真查找财政信息化建设方式、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照科学发展的新目标,认真查找财政信息化建设在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照科学发展的新标准,认真查找财政信息化建设在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思想观念还不能完全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信息处成立伊始,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发挥信息处职能作用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够,缺乏敢想敢干、创新突破的胆识和魄力。

2、管理和工作方法创新不够,工作作风还不能完全适应信息处新职能、新任务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比较习惯于按照传统模式想问题、办事情,以求稳为先,习惯于循规蹈矩。对新形势下如何提升财政信息化水平、做好财政信息化工作的新点子不多,被动居多,主动的少,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3、财政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和深度还不够,现有模式还不能完全满足新时期财政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信息资源的整合不够,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无法形成统一的信息一体化平台;二是信息处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权利、义务不对称,在业务系统建设上更多地听从业务部门的意见,但系统的管理责任和风险却落在信息处;三是存在重“前”轻“后”的现象,信息系统的建设往往只重视前期的建设过程,而对后期的维护与升级等工作重视不够。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改进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巩固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始终坚持以深化财政改革为主旋律,围绕“保增长、促转型、维稳定”的目标,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参谋助手”和技术支撑的作用。

(一)深刻领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增强做好财政信息化工作的信心。要根据新时期财政改革和财政信息化工作的要求,把握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规律,紧紧围绕财政改革与发展大局,坚持“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五统一”原则,积极推进财政信息化和金财工程建设,加大对财政管理与改革的技术支撑力度,为实现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研究制定推动科学发展、建设信息财政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1、高位科学规划,为高效财政打造“高速公路”。

高位规划就是要高起点、高标准统筹规划,财政部门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和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管理一体化、业务一体化、技术一体化,达到低投入、优质量、高效益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科学理财的水平和效能。

2、强化安全管理,为安全财政构筑“铜墙铁壁”。

一方面要加快制定内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标准化体系,加强对信息系统的规范管理。另一方面,要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确保财政信息系统和财政数据在安全环境下运行。

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篇8

一、学习实践情况及成效

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认真回顾、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情况,在谋划、推动和实现财政信息化更好更快发展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通过广泛动员,开展学习培训和解放思想大讨论,大家充分认识到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关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举措。结合当前信息处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工作,对促进财政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解放思想,拓展思路

通过学习调研,大家深入实际,总结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紧紧围绕信息处当前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摒弃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维模式,积极转变职能,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

3、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信息处各技术人员分系统实施业务系统运维工作,尽全力为局内外用户服务,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了所有财政业务系统稳定、高效、安全运行。针对当前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家结合各自的工作岗位特点查找差距,积极转变思路,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对照检查、分析问题阶段,信息处认真开展“五对照、五查找”。即对照科学发展的新思路,认真查找在理财观念、管理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照科学发展的新要求,认真查找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照科学发展的新方法,认真查找财政信息化建设方式、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照科学发展的新目标,认真查找财政信息化建设在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照科学发展的新标准,认真查找财政信息化建设在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思想观念还不能完全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信息处成立伊始,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发挥信息处职能作用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够,缺乏敢想敢干、创新突破的胆识和魄力。

2、管理和工作方法创新不够,工作作风还不能完全适应信息处新职能、新任务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比较习惯于按照传统模式想问题、办事情,以求稳为先,习惯于循规蹈矩。对新形势下如何提升财政信息化水平、做好财政信息化工作的新点子不多,被动居多,主动的少,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3、财政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和深度还不够,现有模式还不能完全满足新时期财政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信息资源的整合不够,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无法形成统一的信息一体化平台;二是信息处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权利、义务不对称,在业务系统建设上更多地听从业务部门的意见,但系统的管理责任和风险却落在信息处;三是存在重“前”轻“后”的现象,信息系统的建设往往只重视前期的建设过程,而对后期的维护与升级等工作重视不够。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改进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巩固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始终坚持以深化财政改革为主旋律,围绕“保增长、促转型、维稳定”的目标,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参谋助手”和技术支撑的作用。

(一)深刻领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增强做好财政信息化工作的信心。要根据新时期财政改革和财政信息化工作的要求,把握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规律,紧紧围绕财政改革与发展大局,坚持“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五统一”原则,积极推进财政信息化和金财工程建设,加大对财政管理与改革的技术支撑力度,为实现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研究制定推动科学发展、建设信息财政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1、高位科学规划,为高效财政打造“高速公路”。

高位规划就是要高起点、高标准统筹规划,财政部门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和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管理一体化、业务一体化、技术一体化,达到低投入、优质量、高效益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科学理财的水平和效能。

2、强化安全管理,为安全财政构筑“铜墙铁壁”。

一方面要加快制定内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标准化体系,加强对信息系统的规范管理。另一方面,要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确保财政信息系统和财政数据在安全环境下运行。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