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理工类核心论文8篇

时间:2023-05-15 16:13:01

理工类核心论文

理工类核心论文篇1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学校文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84(2008)10-0004-04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学校文化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文化管理正在成为激发学校师生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新型管理模式。在学校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模式构建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学校价值观建设特别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一些先进的学校已经开始讨论学校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学校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并着手探索学校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具体模式。这是令人非常欣喜的事情,也是值得大力鼓励和积极支持的事情。本文拟就学校核心价值观及其形成等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供中小学校的同人批评讨论。

一、什么是学校核心价值观

关于这个问题,当前教育界包括高等教育界的认识比较多样。有的论者认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在学校中的体现和反映。有的论者侧重于从重要性上将核心价值观理解为学校追求的某些核心价值如尊重、关心、和平、感恩等等。也有的论者从内容构成上认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了学校理念、学校使命、学校愿景,以及理想的教育、教学、评价、管理模式等。还有的论者认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学校意图在青少年学生身上培养的核心价值。这些认识启发了人们多方面地认识和理解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不过,这些认识在给人们以启发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困惑。

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有联系,但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转变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时究竟要发生哪些变化呢?是否可以直接将两者等同呢?比如:《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中小学校当然应该传播这些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但是它们是否直接就是指导中小学校具体工作的核心价值观念呢?学校所追求的其他一些价值范畴如尊重、关心、和平、感恩等确实也对学校师生员工的行为产生了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它们是否可以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呢?如果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包括了许多层次、性质和存在形态的内容,它们是否还能够称得上是核心价值观呢?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与学校意图在学生身上培养起来的核心价值观是否是一回事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价值观不就等同于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了吗?

关于什么是价值观,目前国内哲学界比较权威的理解是: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价值的总观点、总看法,是人们的价值信念、信仰、理想、标准和具体价值取向的综合体系。价值观作为人们关于事物是否具有价值、具有什么价值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区分好坏、利弊、得失、善恶、美丑、正义与非正义、神圣与世俗等的观念,是人们特有的关于应该做什么和禁止做什么的约束性规范。Ⅲ一般来讲,学校核心价值观是有关学校核心价值或基础价值的一整套看法或观念,它是从多样的学校价值观中抽取的带有基础性的或能够为不同价值主体共同选择的价值目标。

当然,弄清上述概念是必要的,但在笔者看来,当前要澄清“学校核心价值观”,难点恐怕不在于对上述概念的阐释上,而在于对“学校”这一概念的理解上。杜威早年在谈到“什么是学校”的时候,曾经明确地说:“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再展开一点说,“学校主要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组织”。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核心价值观在内涵上是指学校这种培养人的社会组织所应当遵守的核心价值观。简而言之,学校核心价值观从性质上说不是一种个体的核心价值观,而是一种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它要激励、维系和约束的并不是学校中哪一个个体或哪一类个体的行为,而是学校中所有成员的行为,是对学校中所有成员行为的期待、要求和规范。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学校目标(目的或使命)或学校目标的一部分,而是实现诸多学校目标必须遵循的若干价值原则。它也不同于学生应该树立的核心价值观,而是学校在实现学生预期发展目标中应该反复应用和始终坚守的价值原则。不过,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的选择与践行反过来也确实会影响到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甚至有可能成为学生所终身奉行的价值原则。这是由学校环境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中的主导作用决定的。例如:如果某一所学校将平等、公正和追求卓越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那么生活在这个学校环境中的学生就很可能通过耳濡目染、榜样学习、生活实践等各种途径,感受、认识、珍视并自觉形成平等公正和追求卓越的价值品质。

二、制约学校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客观因素

与其他社会组织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一样,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全体师生员工自主选择的结果,带有主观性的烙印,反映了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理想、教育追求和行动原则。不过,尽管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自主选择的结果,但是其形成过程也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直接制约。全面认识这些客观性的制约因素,是形成正确的、反映时代精神并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作。

制约学校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首要因素就是学校的组织特点。学校是培养人的公共社会机构,在人的培养过程中具有主导性作用。这是学校组织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基本特点。其他一些社会组织如家庭等虽然也具有某种程度的教育意义,也发挥一定的教育功能,但是它们从根本性质上说并不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的家庭中,父母尽管具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和一定的教育常识,但是他们大都不能独自完成长达十几年甚至二十多年的多方面的教育任务。而且,

从教育的价值立场上说,家庭中实施的教育与公共学校中实施的教育存在很大的不同。家长基本上是从子女个人的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教育问题的,学校则不仅要考虑一个个学生未来的发展,而且要考虑他们之间共同的未来,有更加宽广的社会意识和更加强烈的历史责任。这就要求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要从教育的立场出发,体现鲜明的教育性;要从社会的立场出发,体现其鲜明的公共性和社会性;要从未来的立场出发,体现出其积极的引导性和超越性。

制约学校核心价值观形成的第二个客观因素应该是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学校有各种各样的类型与层次。有普通学校,有特殊学校和职业学校;有中小学校,有高等学校;有公立学校,有私立学校。在国外,还有信仰不同宗教的学校。同一类型的学校中还有许多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生源、不同地域、不同课程安排等等的亚类型学校。不同类型和亚类型的学校,其组织目标和教育使命大不相同,师生员工的劳动特点也不相同,因此约束其师生员工行为的核心价值观念必然也会有所差别。一所同时拥有本地学生和打工子弟学生的小学可能将其核心价值观界定为“有教无类”,而另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可能将其核心价值观界定为“服务社会,追求卓越”。学校核心价值观的界定最好是建立在对学校类型、层次和发展需求的分析上,不要盲目地模仿别的学校或提一些不切实际的价值理想。

制约学校核心价值形成的第三个客观因素就是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学校师生员工多年努力创造、探索和实践的产物,是构成学校软环境的主要部分,赋予学校与众不同的内涵和特色。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不仅包含了那些以文字或档案形式存在的内容,还包括了那些口头流传的内容甚至在流传过程中被后人加上的想象的内容。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孕育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人们评判学校师生员工行为是否正当与合理的重要参照。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学校以内的人还是学校以外的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现在学校所奉行的价值原则以及建立在某些价值原则上的人们的所作所为与已往学校所奉行的价值原则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所作所为相比较,从而得出一定的结论,形成一定的价值舆论。因此,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一定要有历史意识,重视对学校历史文化传统的梳理、分析和挖掘,积极继承学校历史文化传统中那些积极的价值原则,把它们作为激励和团结全体师生员工的情感纽带。当然,如果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总体上说是陈旧的或落伍的,那么就需要加以彻底的改造,同时用新的和更具时代气息的价值原则来开创学校的新时代、新生命,就如同当年蔡元培先生对北京大学的改造那样。

三、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路径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校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具体路径多种多样:有的是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借鉴来的,有的是从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中继承下来的,有的是由学校师生员工讨论后决定的,有的则可能是受到其他组织核心价值观的启发而模仿产生的,等等。这些路径之间,不存在优先选择的秩序问题,有的时候还可能多种路径同时运用。不管采取什么路径,只要能形成一套符合教育性质、反映社会核心价值观念、体现学校特点、满足学校发展需求、能够得到师生员工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就可以。不过,学校在选择核心价值观形成路径方面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意人类基本价值、社会主流价值和学校组织价值的结合。人类的所有价值构成了一个体系,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从某种价值适用范围看,我们可以将人类所创造的价值分为人类基本价值、社会主流价值、组织价值和个体价值。当然,这四类价值之间还有许多更加具体的层次。人类基本价值是不同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中人们都珍视和信奉的价值;社会主流价值是某一个社会中的人们所珍视和信奉的价值;组织价值是某一个社会组织中的人们所珍视和信奉的价值;个体价值就是个体所珍视和信奉的价值。理想地说,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其核心价值的形成应该是建立在人类基本价值和社会主流价值基础上的,并且为个体价值的形成和实现提供良好的价值环境。也就是说,学校的核心价值从内容上说,不应该与人类的基本价值、社会的主流价值和个体的价值需要相矛盾,更不能违反人类的基本价值、背离社会的主流价值并压制个体价值的实现。当英特尔公司提出了“以客户为导向”、“严明的纪律”、“质量保证”、“鼓励冒险”、“目标激励”以及“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六项核心价值并要求公司员工恪守这些价值原则时,有人问:假如公司的核心价值与公司员工的个人价值发生冲突时怎么办?它的亚洲地区总裁这样回答:公司的核心价值是基于人类基本价值的,因此不仅不会与个体的价值相矛盾,而且还可以帮助公司员工形成正确的个体价值。学校作为青少年学生价值形成的重要场所,尤其应该做到这一点。

理工类核心论文篇2

【关键词】图情;核心期刊;论文

作为一所新组建的大学,(江苏大学是于2001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的、以工科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1]江苏大学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备受关注,而该校图书情报专业的建设也正方兴未艾。本文客观分析了19种图情类核心期刊(2002-2013.9)刊载我校论文的情况,以期见微知著,为今后该专业乃至我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1 对我校在图情类核心期刊上已数量的年份分布及上述各期刊刊载我校论文篇数的分析

1.1 我校著者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类核心期刊上已数量的年份分布很不均衡。

目前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共有19种[2]。 依据CNKI数据,2002年至2013年9月,我校(江苏大学,以下同)共在上述期刊147篇。(见表1、图1)

1.2 各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刊载我校论文的数量分布很不合理。

19种图情类核心期刊中,实际已登有我校论文的为17种,《图书与情报》及《情报学报》这两种期刊则未曾刊登过我校论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图书情报工作》与《情报杂志》(占图情类核心期刊总数的2/19,即10.526%),分别载有30篇与29篇我校论文,占此类论文总数的40.136%(59/147)。(见表2、图2)

2 有关数据采集的说明

在对数据进行采集时,首先检索出图情类19种核心期刊的名称;再以“江苏大学”及各核心期刊名称为检索条件,在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逐一检索出各核心期刊刊载我校著者此类论文的情况,包括篇名、作者(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作者)、刊名、年/期以及关键词,没有包括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部分。以此为基础,使用截屏等技术并制作EXCEL报表,进行汇总、分析。

3 对上述论文中出现的关键词以及著者(包括合著者)人员构成情况的探讨

3.1 上述论文中,共有145篇列出了关键词。通过编写、使用相应软件[3],对列出的不同关键词进行了汇总(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没有考虑同一关键词的词频问题)。可以看出,我校著者较多的使用了常用的文献计量学工具;对专利、信息、知识、图书馆及其数字化、网络以及(读者)服务、竞争情报等研究较多;对其他内容,如个性化、法律、传感网、光伏、燃料电池、薄膜太阳能等等也有所涉及;对数据挖掘、理论研究等基本没有涉足[4]。(以下是上述论文中列出的全部关键词。)

3.2 通过编写、使用相应软件[5],对上述论文著者构成情况作了进一步研究(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对同一著者的著作数量没有进行统计)。我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6],其次是刘、陈[7]。而在上述论文著者当中,李、王、张、刘、陈分别占11/145=7.586%、 11/145=7.586%、 5/145=3.448%、11/145=7.586%、8/145=5.517%,基本符合我国总体人口姓氏构成比例。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本统计方法的有效性。(以下是上述论文中列出的所有著者名单,其中没有特别注明的为本校著者。供参考。)

4 结语

以上是针对2002-2013年9月我校已登载在图情类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情况做出的研究。图书情报学目前不缺乏论文[8],而我们则应努力创作出更多图情类论文精品,并进而为提升该学科地位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晨曦.工科特色更加鲜明 若干学科国内一流:江苏大学[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5:11.

[2][2013-09-01].http:///kns/oldnavi/n_list.aspx?NaviID=31&Field=hx_sort&Value=00030004%3f&OrderBy=idno&NaviLink=%e5%9b%be%e4%b9%a6%e9%a6%86%e5%ad%a6%ef%bc%8c%e6%83%85%e6%8a%a5%e5%ad%a6%e7%b1%bb[OL].

[3][5]牛又奇,孙建国.新编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1-300.

[4]杨衍.2006-2010年国内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J].图书馆学刊,2012,05:134-136.

[6]李王张是我国三大姓氏[J].农村财务会计,2002,10:37.

理工类核心论文篇3

物理学已完

***中国免费-免费论文|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资料|专业论文:/

电子机械13民法33通信学4统计学完文化战略3

农林学完新闻传播5法学理论22

**在线-论文,免费论文,毕业论文,医学论文,职称论文

51lun-/

**中国51在线免费论文资源下载网-各专业毕业论文,奥运会论文,2009各..

**,毕业论文,论文格式,中国,免费/

*****(/)

***体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中教网:/Jylw/Sxlw/

**/一级

[工程材料论文]第一页

行政法17

(***),毕业论文,论文格式,中国,免费

数学论文2[人力资源管理2管理论文2

国际贸易149由后到前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免费论文,毕业论文,各专业论:/

国际金融完

护理427由后到产前

管理体制7

历史学9

外汇11

审计2

政治其它相关7中间

民主制度完

医学28

经济理论8

平面设计室内设计5从后到前网站设计完

市场营销10

农村研究22

现当代文学2

(五)考核标准没有严格区分

新《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公务员考核是指对非领导成员公务员的考核。对领导成员的考核,由主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虽然该条款规定了领导类与非领导类公务员的考核,但没有对非领导类公务员中不同工作职位的人员采用不同的标准考核。比如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和司法类的公务员工作性质、工作要求和责任大小都不同,对他们的考核采用同样的标准显然不合理。

(六)公务员的考核救济制度不完善

新《规定》第十四条:“公务员对年度考核定为不称职等次不服,可以按有关规定申请复核和申诉。”该条款规定了不称职公务员有权提出复核和申诉,加强了对考核中公务员的权力保障,但对其他等次的公务员却没有规定有这项权利,如被评为基本称职的公务员对考核结果有异议,自认为工作认真,完全达到称职等次,那么他的权力就难以保障。

三、完善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对策探讨

(一)科学设计考核指标体系,并尽量具体化、数量化

首先,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制定职位说明书,使每个公务员都有明确的职务、责任、权力和应有的利益,为公务员考核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对定性的指标尽量进行量化。将德、能、勤、绩、廉五个大指标根据工作和任务的实际给予细化,达到可操作化的程度,同时确定考核指标的权重,以体现以实绩考核为主的考核思想。例如:“能”这个指标可细分为专业知识、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谈判技巧、上进心以及其他专业技能等,再对各小指标进行相应的行为描述,可参考法国记分考核方法,通过与实际情况相比较给定合适的分值。考核标准量化后,在考核中既容易掌握,又便于分出高低,避免了单凭主观意愿给被考核者评定等级。

(二)适当增加考核等次,完善激励机制

我国公务员考核结果分为四个等次,大多数人都集中在称职等次上,优秀等次的人员一般都按照所给比例确定,基本称职和不称职两个等次的人员所占比例很小,不能反映我国公务员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考核结果的激励功能也难以全面体现。对此建议在优秀与称职两个等次之间增加良好等次,来区别称职人员中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都比较好的公务员与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都比较差的公务员,做到考核结果的公正、合理,进一步完善考核的激励功能。

(三)考核确定的优秀人员比例应与单位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挂钩

笔者认为,新《规定》中无条件地规定了各个参加考核的机关单位优秀等次人员的比例,为机关单位不管工作优劣,一律按人数分配指标提供了法律依据,这明显背离了考核的目的,削弱了考核的效果,因此,笔者建议考核确定的优秀人员比例应与单位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挂钩,即先制定本部门的总体目标,然后按照本部门总目标的完成情况确定适当的比例。比如,较好地完成了或超额完成了总目标的单位,可按20%的比例确定优秀人员,而没有完成目标的单位只能按10%或更低的比例确定优秀人员,这样能达到奖优罚劣、评先促后的效果。

(四)强化绩效考核结果的使用,使考核结果的运用与考核目的相符

我国公务员考核的根本目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客观公正评价公务员工作态度、工作状况和工作绩效,判断其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二是为公务员的奖惩、培训、晋级增资提供依据。三是培养、发掘优秀人才。目前,我国公务员的考核结果主要应用于人员的升、降、奖、惩,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发挥了激励竞争的作用,但要注意考核的目的不光只是激励人员,如果考核结果不能有效转化为对公务员的进一步培养、发展的途径,那么考核的激励、竞争作用会变得没有意义。因此,考核结果的运用要与考核的目的相符,不仅要切实与薪酬、晋升、培训、奖惩挂钩,还要与公务员的职业发展相联系,让公务员在为组织作出贡献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

(五)实行分类考核制度

分类考核就是对不同类别的公务员,在坚持考核标准的前提下,按照职位分类所建立的岗位职责规范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分类考核一般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对领导成员和非领导成员应分别考核,这一点新《规定》第二条有明确规定;第二,按照职位特点,对从事专业技术、行政执法及司法工作的公务员,除运用基本的考核方法外,还要采取相应的补充办法。由于我国公务员范围较大,涵盖面广,采取通用的考核方法,很难做到准确和科学,因此,在强调采用对所有公务员普遍适用的基本考核方法基础上,还应针对职位的工作情况和特点,对不同类别的公务员采取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补充性的考核方法。

理工类核心论文篇4

关键词 水工环地质;岩土工程;核心理论;理论体系;发展与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U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1-0113-01

在岩土工程学领域中,水工环地质以及岩土工程学理论的形成,最早是从相对比较分散的水文地质和工程理论中结合发展与延伸形成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日益成熟,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的理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相关的理论技术也越来越成熟,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的理论体系,在岩土工程施工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指导性作用和意义。根据目前已经形成的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来看,完整的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所包含的理论内容主要有,水文与工程地质理论、环境水文与环境工程地质理论、岩土工程地质理论、生态水文与工程地质理论、生态岩土工程地质理论等,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中的各种理论技术,在岩土工程施工建设中具有相对广泛的应用实现,并且各理论技术的相互结合应用现象也比较突出。本文将对于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应用与发展进行分析论述。

1 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核心理论的形成分析

1.1 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分析

对于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分析,要从世界性的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形成和我国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形成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概述。而世界性和我国的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包括水文地质核心理论、工程地质核心理论、环境地质核心理论。首先,世界上水文地质理论的出现和形成,是以19世纪50年代中期达西定律的建立为标志,发展至今,水文地质理论的形成建立已经有100多年的悠久历史。而在我国水文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在解放之前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方面都是空白,后来随着解放后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地质学院的成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别才在我国首次进行建立和实现,并且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建立初期使用的教材是前苏联教材,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有了自己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教材,并逐渐的发展成熟起来。其中,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水文地质的核心理论是科学技术找水理论,到80年代逐渐转移到地下水开采上,后来随着地下水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在面临国家经济发展与地下水资源消耗过大的情况下,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环境问题的产生,我国水文地质的核心理论正式进入到了生态环境水文地质阶段中,当代的水文地质理论应用也全面的进入到了水资源科学调配以及管理、利用发展时期,并且形成了水文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技术量化以及社会的以人为本良性循环理论系统。其次,世界工程地质核心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前苏联,并且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我国工程地质学理论随着大型工程建设需求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工程地质的勘查,随着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与发展需求,得到飞快发展,并且在工程地质理论与实践水平上,逐渐进入到世界前列。最后,环境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世界上是在20世纪80年代,与中国环境地质同步。

1.2 岩土工程地质核心理论形成分析

世界岩土工程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次发展大浪潮。其中,第一次发展浪潮是岩土工程的出现,它的时间比较早,达到数十万年;第二次发展浪潮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第三次浪潮则是以太沙基土力学名著的发表为标志;最后,第四次浪潮是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下出现的。我国岩土工程地质核心理论形成最早以改革开放后为起始,主要将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环境相互结合,实现生态岩土工程形成基础上,与水文地质学以及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土力学等结合学科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

2 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应用与发展

1)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中,水文地质理论体系最早形成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主要是以地下水资源寻找技术为核心理论,并且在这一时期的国家工农业发展以及现代建设、重点工程项目服务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和贡献。目前,我国的水文地质基础理论比应用技术发展要快,整个理论体系分为三大类型,即标准规范和手册类、标准教材、行业学术理论的研究刊物等。并且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水文地质学理论与技术也在领域中取得了一定的开创与发展成果。在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中,工程地质理论体系最早是应用在环境地质研究中,而环境地质学理论成果是以适应工程地质为主。

2)岩土工程地质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应用,与其核心理论形成几乎同步,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它是工程地质学与水文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实际应用主要是以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基本原理与技术、方法应用到工程建设的各个领域为主,随着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技术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3 结束语

总之,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对于工程建设尤其是岩土工程施工建设具有极大的影响与作用,进行其应用与发展分析,有利于促进在岩土施工建设中进行应用,对于岩土工程建设发展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新强,牛振波.论当前我国水工环的现状及实现水工环地质新突破的办法[J].魅力中国,2009(29).

[2]姜志良,韩晓敏.切实提高水工环技术水平使其更好服务于矿产勘查[J].中国科技信息,2011(9).

[3]谢万兵,肖刚.关于矿区水工环地质工作对地方产业发展作用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2).

[4]杨亲民.太原市1:5万水工环地质综合空间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J].华北国土资源,2009(1).

[5]陈梦雄.“八五”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环境地质研究的主要成就与进展(连载V)[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1998(06).

理工类核心论文篇5

1、什么是核心期刊?

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

2、什么是中文核心期刊?

对中国(不含港、澳、台)出版的期刊中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两种版本。一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以下简称《引证报告》);另一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要目总览》不定期出版,1996年出版了第二版,2000版,2004年版。2008年版暂未出版。《要目总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引证报告》统计源期刊的选取原则和《要目总览》核心期刊的认定各依据了不同的方法体系,所以二者界定的核心期刊(指科技类)不完全一致。

3、什么是部级期刊?

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部级刊物。根据期刊主管单位的级别而做了区别,即国家单位主管期刊为部级期刊,省级单位主管期刊为省级期刊。这是期刊分级的最传统的方法,也是仍在使用的主要方法。

4.什么是“省级”期刊?

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

5、什么是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以学术论文为主,而非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则以文件、报道、讲话、体会、知识等只能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而不是论文的文章为主

6、什么是CN类刊物?

所谓CN类刊物是指在我国境内注册、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均标注有CN字母,人们习惯称之为CN类刊物。

7、什么是ISSN类刊?

现在许多杂志则同时具有CN和ISSN两种刊号。所谓ISSN类刊物是指在我国境地外注册,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前标注有ISSN字母。

8.什么是CSCD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ScienceCitationDatabase)来源期刊简称为CSCD期刊。

9.什么是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经过严格的定量和定性分析选取的各个学科的重要科技期刊。2005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共1608种。"统计源期刊"全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亦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目录每年都会出现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是受国家科技部委托,从1987年开始对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好评。

10.什么是SCI期刊?

理工类核心论文篇6

关键词:云南 高校 艺术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根据党的十八精神指出: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党的十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高度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重要意义和战略要求时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艺术类大学生当然也不例外。众所周知,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好做,尤其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多变,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同时云南地处边疆,边境线较长,地方高校中少数民族众多,比较易受民族虚无主义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些都对云南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严峻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艺术教育,努力提高艺术院校的办学质量,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准确把握云南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培养出一大批既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又具备扎实专业技能的优秀学生,这对于我们实现艺术类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确保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有力的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稳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以云南艺术学院(以下简称云艺)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为例,对抓住新时期云南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征,在云南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些初步探讨。

一、云南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近年来,云艺针对全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了分层调查。调查方式为问卷、座谈、个别访谈相结合,调查内容涉及学习、思想、心理、就业、培养目标、民族习惯、、人际关系等方面。并着重整理了学生思想状况方面的调查数据,总的来说,与普通大学生一样,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总体上来说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但由于艺术院校大学生成长过程以及专业学习的特殊性、社会交往的局限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也表现出自身鲜明的特点:

(一)文化基础薄弱

艺术类学生从小就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专业学习上,专业学习兴趣浓厚,重视专业轻视文化公共课。再加上高考本身对艺术类学生文化成绩要求较低,让学生形成“只要高考文化过线就行”的认识误区,各类文化课的学习时间被专业课取代,造成艺术类学生基础文化课学习的缺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薄弱,人文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文化基础较差。

(二)自我意识较强

艺术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强调支持学生发展和张扬个性,容易使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习惯和行为方式,自我意识强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艺术类学生喜欢标新立异,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表现欲强烈,缺乏集体观念和全局意识,崇尚自由散漫,时间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较差。

(三)政治素质薄弱

艺术类学生思想活跃,但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解放,活跃前卫,善于接受新的观念和信息,但缺乏政治崆椋很少关心政治理论、意识形态和国家时事。在学习上,对以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为目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敷衍应付。政治观念淡漠,再加上因本身擅长于形象直观感性思维,部分学生看问题存在主观片面性甚至极端性。

(四)价值观念迷茫

市场经济日益发展,西方思潮迅速涌入,网络日益发达,网络生活已经成为艺术院校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网络的虚拟和不可控性,良莠不齐的信息直接进入学生的头脑中,不良信息极易对艺术院校学生思想道德产成负面影响。部分学生在处理学习和其他活动中,过于强调自我;与人交往功利化、庸俗化倾向明显,在生活中对社会关注不够,促使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迷茫,弱化道德意识。

(五)竞争意识强烈

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艺术类学生更倾向于追求张扬的个性,从小参与各类比赛,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从吃穿住行到专业学习都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同时,在相对狭窄而又竞争激烈的艺术圈里,艺术院校学生更能体会到竞争的残酷,因此他们对自己所从事专业学习较自觉,但也扩展到生活的各方面,导致集体观念更加淡化。

二、新时期云南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一)云南高校艺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任何物质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也有同其它物质所持有的共性。事物能够之所以区别于与其他事物,是由于其自身它的特点存在,“特点”指事物内在、外在的独特的地方。事物不只一个特点,一般都有多个特点。云南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由多个特点构成的,有些是我们自身独有的,有些是普遍存在,但在云南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得更加突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性

艺术院校是为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而建立的,而云南高校大学生中少数民族众多,又地处边疆,境外敌对势力鼓吹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潮在边疆蔓延。这就要求云南高校在对艺术大学生培养中要把讲政治放在重要地位,客观而言,这就决定了云南高校艺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特点是政治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同时,要服从、服务于少数民族、民族地区这一特点,落实中央政策,增强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这一基础上,对云南高校艺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政治性但是不能“泛政治化”。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成才,政治性培养也是为了学生成才的需要,是学生素质提升的需要。但也不能事事都政治化,要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

2.导向性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一个多民族大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普遍落后。云南又地处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众多,相较东部沿海普遍落后。云南高校培养艺术人才,是出于推动少数民族、民族地区艺术发展的需要,所培养的艺术人才,应该服从和服务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所以云南高校在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3.时代性

艺术大学生普遍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社会发展,教育模式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制教育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促进各类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要适应新形势,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对大胆的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革新,重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把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向沟通式转变,从而达到高等教育的要求。

4.针对性

云南高校艺术大学生是各民族学生热爱艺术的知识青年群体,由于民族不同、发展需求不同、心理诉求不同等诸多不同,就要求我们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民族、不同学生开展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条件学生开展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开展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心理特征学生开展工作。

5.综合性

综合性特点主要体现为:要综合运用多种理论知识。要综合协调各方面力量,需要党政工团以及学校、家庭、社会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要综合利用各种教育途径和方式。如采取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的活动有机结合,政治理论学习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等。不仅仅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还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渗透到学校的课堂、活动、环境和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

三、云南高校加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措施

地方高校担负着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构筑青年的精神家园,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是时代的要求。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进课堂、进教材、进网络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关键在加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我们最常用的学习方式,担负着对艺术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艰巨任务,要在高校开展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进”是最重要的途径与渠道。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网络;使教育入耳入脑。我们在进行教育时不仅要牢牢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还要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渗透在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以及生活中。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通过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贯穿品德修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建设融入育人全过程,体现在教育教学各环节。特别是利用艺术院校学生学习的专业的特殊性,积极开展形式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如举行主题鲜明的书法绘画作品展、话剧、歌舞表演等,借助此类课外活动、教学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艺术类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其参与其中的热情,寓教于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融入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价值引导,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亲和力以及说服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艺术院校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同时,艺术院校教师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阵地,审视自己的价值取向,提升自已的价值追求,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行为世范,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教育交流氛围,用良好的师德风范影响学生。使学生自觉、自主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代表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所需要的价值追求。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载体。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陶情养性、健康人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高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同时承担着育人与承担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高校校园文化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对艺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是滋生艺术的土壤,文化的倾向性可以通过艺术表现出来”。艺术院校要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德艺双馨”的专门艺术人才需要,就必须推进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作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打造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艺术院校的学生形象思维力强,只有牢牢抓住艺术大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所在,结合其专业特点,通过通俗易懂的 、寓教于乐的、丰富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通过学生易于接受的社团活动、歌舞表演、戏剧小品、征文比赛、演讲、辩论赛等载体,发挥校园文化的人格塑造功能,用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影响人、鼓舞人、感染人。同时,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断的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培养其优秀的道德品质。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主旋律通过系列活动形式,潜移默化的融入到青年学生的血液里,提升学生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包含什么热荨⑹裁词锹砜怂贾饕謇砺鄣牧⒊ ⒐鄣悖继而达到相信、信仰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内化于广大师生之心,外化于师生之行。

(三)在社会实践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重在建设,贵在实践,着重在突出实践性,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艺术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借助艺术类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良好机会,让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社会、服务人民,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开展形式多样的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通过组织大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到孤儿院、敬老院开展教育等系列活动来深化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这些教育实践活动给大学生带来的感受是最直接的,对学生心灵产生的震撼也是最大的。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把“爱国爱党,立身做人;勤学善思,立志成才;历练本领,立业为民”的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其理想和信念,让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真正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切入点,引导艺术院校学生从自身、从小事做起,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广泛参与“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在从事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清楚的了解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大力推进艺术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志愿者服务计划,建立社会实践教学和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四)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平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开阔视野、扩大交往、更新知识的重要渠道,它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心理发展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除了采用传统载体外,还要分利用现代各种载体,不断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平台。网络的广泛运用,为宣传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曾明确指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开发运用网络载体,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阵地建设,大力支持各类“红色网站”的建设和发展,建立完善“我爱中国”、“民族魂”、“共筑中国梦”等类似的主题教育网站。同时,建立网上论坛,为师生就普遍关注的问题展开讨论提供便利的平台,使“红色网站”成为广大学生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此外,充分利用飞信、微信等在艺术类大学生中普及的主要交流与沟通载体,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手机互动平台,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云南又具有多民族的特点,云南的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应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加强自身业务知识学习和培训,增强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思考和研究,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构建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积极探索更加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做好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M].新华出版社,2013.

[2]徐精鹏.三个倡导”语境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8).

[3]吴倩华,涂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J].人口・社会・法制研究,2012,(01).

[4]王慧敏,史兆光.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状况与教育管理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4,(01).

[5]韦科扬.谈高校校园文化的创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

[6]韩春凌.论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征[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1,(03).

[7]杨洁.浅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06).

理工类核心论文篇7

论文摘要:高级技工学校的课程结构是学校培养高级技工的理论和技能支撑.它决定了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程序,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准。就高级技工学枝的课程基本构成、课程排列模式、课程构成比例、课程结构特点进行了阐述。其中贯穿了课程改革“重实践、重技能”的思想.贯穿了“就业为导向”的思想

课程结构是指各类型课程间的构成比例及相互间的纵横关系。课程结构研究在职业教育课程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课程结构决定了学生按照什么顺序来学习这些课程.以及通过这些课程学习后将获得什么知识结构课程结构开发一直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一个重要任务。研究高级技工学校课程结构需探明以下几个问题:(1)高级技工学校课程基本构成.即由哪几大课程门类组成;(2)不同课程门类之间按照什么模式排列.即相互间的纵横关系;(3)不同课程门类之间的构成比例.即课时分配。

一、高级技工学校课程基本构成

高级技工学校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并掌握生产岗位关键性操作技能和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解决生产操作中技术难题的能力和具有刨新能力的高级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要求学员应达到高级工技术等级。为此,高级技工学校课程应包括:核心技能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

(一)核心技能课程

职业核心技能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技能各国学者对这种核心能力虽然表述各异.但对以下主要内涵却是彼此认同的。即:交流与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计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自我提高能力等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这些能力.就容易适应各种职业的基本要求或实现职业变更可见.核心技能是一种“就业导向”的能力核心技能课程就是设计构建一个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方案和系统.是实现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完整的教育过程。

(二)专业技能课程

专业技能课程是旨在发展个体技术实践能力的课程.它是高级技工教育课程结构的主体.这是由高级技l丁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高级技工教育典型的应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课程设置应始终围绕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这一主题。冈此,以工作分析为基础来开发课程在高级技工教育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工作分析可以把工作任务划分为一系列独立存在的任务模块:以完成任务为核心派生工作项目:以完成项目为目标派生工作职责:以胜任工作职责为目的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这一类课程称为任务中心课程.是高级技工学校专业技能课程的主体。虽然任务中心课程要求专业理论知识应当“附着”在工作任务中.但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理论知识视野.促进他们的职业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特别是在高级工阶段有必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的专业理论知识。这些专业理论知识是没法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进行组织的.更为合适的办法是按照知识本身的相关性把它们组织成课程。这种课程可称为拓展型理论课程。除了上述课程类型以外。开设出一系列校内、外实践教学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获得综合的技术实践能力。这类课程称为综合实践课程。如上所述.专业技能课程包括任务中心课程、拓展型理论课程、综合实践课程。

二、高级技工学校课程排列模式

为了培养出职业素质高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高级技工学校必须走产学结合共同培养人才的途径.这是因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一个人的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职业环境的熏陶;离不开从事职业工作的专业人员和管理者的言传身教。因此.任务中心课程是高级技工教育的主体.而综合实践课程是高级技工教育的重要环节.对技能人才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核心技能是当今每一个社会人取得成功所必需的技能其内涵和掌握程度视不同的职业要求可能会有一些区别.但都是必须具备的。将核心技能、从业的职业索质、所需的职业技术和一定数量的拓展知识结合起来.笔者对高级技工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提出了一个框架.如下图所示:

将上述课程结构进行内涵分析和关系解读.可以看出核心技能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是支撑高级技工学校人才培养取得成功的两翼保证。任务中心课程是就业的敲门砖和关键所在.而拓展理论课程则是从业或创业的应变要素。

(一)枉心技能课程结构

核心技能课程是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对人才素质的理解。该部分课程按照核心技能的内涵、种类、要求等进行设置。对其中一部分核心技能采取单独开课的方式.如思品活动课程、数学应用课程、外语应用课程、人文活动课程、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文体活动课程、就业、创业活动课程等.供学生自由选修。另一部分核心技能采取渗透到其他课程中的方式.充分发挥各门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作用因高级技工学校大部分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薄弱.因此,在初级工阶段.核心技能课程凸显基础性的课程功能.如开设语文、英语、数学等;中级工阶段凸显服务于专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功能.如开设专业数学、专业英语、应用文写作等:高级工阶段凸显综合化的课程功能.根据

专业需要开设专业数学、专业英语等学生通过核心技能课程的学习.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价值分析与综合能力的训练.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和准确的观察判断能力。以及清晰的沟通表达能力:课程结构力求体现必修与选修、统一培养与个性发展、教学要求和学习必趣的结合.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专业技能课程结构

专业技能课程主要是任务中心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拓展理论课程在高级工阶段开设.一般在两门左右。下面主要对任务中心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结构作详细阐述:

1.任务中心课程结构。任务中心课程设计的基础是“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就是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在课程分析过程中.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准确的描述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结构见表1)

按照这一顺序设置课程符合人的职业成长规律和能力发展.即从门外汉到高级工的过程。学生首先对所学职业(专业)内容和工作的环境等有感性的认识.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然后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按照通过(职业)行动获得知识的心理规律.采用从向核心发展的结构.学生获得直接的知识。

2}综合实践课程结构综合实践课程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是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从“见习”到“顶岗”再到“就业”.设计为从低到高逐步发展的几门具体课程。(其结构见表2)

认识实习是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把教学场地搬到具备相关资源的企业现场.是学生对企业初步的、局部的接触。一般为时2周。

社会实践是学生利用二年级暑假.到专业对口行业的企业跟班学习.了解行业的产品种类、工作内容以及基本工作规范。比认识实习更进一步。是对企业相对全面的、广泛的接触。

岗位实习一般安排在中级工证书考核后,为时18周。学生到专业相关企业顶岗实习.了解生产或工作流程.训练岗位技能。比社会实践更进一步.是对中级工模块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检验和真正强化为高级工阶段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毕业实习为时l8周。建立在一系列的校外实践教学基础上,使学生面对现实、适应市场、顺利就业。

三、高级技工学校课程构成比例及结构特点

根据高级技工学校人才培养类型以及就业导向的课程观.核心技能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比例为3:7。综合实践课程占专业技能课程30%。这一构成比例.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但理论课程内容必然被精简。原有课程的学科结构被彻底改变。技术的进步逼迫人们不断地创新与学习.以适应可能面临的岗位变迁。因此.在强调技能针对性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好与岗位适应性的关系:在强调成才教育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好与成人教育的关系。

任务中课程强调课程目标与某一具体岗位知识、技能等要求的匹配性.强调课程内容对学生就业的实用性.但不能因为强调就业技能而忽视知识基础.不能因为强调零距离上岗而忽视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在强调就业技能的同时.通过如下措施提高岗位适应性:一是在高级工阶段开设拓展理论课程.增加理论课程课时:二是鼓励学生多学两项技能、拿多本证书。除获得本专业高级工证书外.还鼓励学生获得相应工种的中级工证书。

高级技工学校的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高级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专业技术技能.还要使他们的身心素质、道德、个性等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使之成长为品德高尚、人格健全、心理健康、行为端正的社会公民。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如下措施提高成人教育:一是核心技能课程与专业紧密结合。做到因材施教.而且能让学生在工作环境、实践场所学以致用。增强成就感.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充分利用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和潜能:三是改变核心技能课程考核体系。将课堂教育延伸到学生在校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将一部分核心技能融会贯穿到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中.使每一位教师都承担起育人的作用。

高级技工学校课程结构特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课程结构设计.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两个不断线,实现能力培养的递进性和渐进性。一个不断线是:专业知识学习不断线。从第一学期就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使学生尽早介入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专业兴趣,熟悉工作岗位环境。同时。专业知识和专业意识逐年得到不断加强和深化。第二个不断线是: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不断线。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螺旋递进的富于弹性和个性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基本技能实训到综合实训、从认识实习到毕业实习,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

2.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结构模式。专业技能课程大多数采用更适合高级技工教育的任务中心课程.按照工作任务,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整合.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整合、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整合

理工类核心论文篇8

关键词:核心期刊 期刊评价 来源期刊筛选

核心期刊概念的出现,源起于西方国家。19世纪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术论文及载体期刊大量增加,如何帮助读者快速有效地获取文献成为文献情报工作者研究的重要问题。这类研究取得了两方面的显著成果:一是编制文献检索工具,及时揭示期刊文献,主要表现为各种类型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包括数据库)不断涌现,二是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分析,主要表现为学术界对文献分布规律和核心期刊的研究。

为了揭示学科文献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前人曾做过大量研究。1934年,英国文献学家布拉德福在《工程》杂志上发表的《关于特定主题的情报源》一文①,成为阐述文献分布规律的开山之作,奠定了学科核心期刊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1我国核心期刊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1.1起源(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我国对核心期刊的研究,据有关学者论述,最早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即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工作。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外书讯》杂志(《世界图书》杂志前身)开始引进和介绍国外期刊评价理论和方法,如“常用期刊”、“核心期刊”的概念,引文分析评价的方法等等,并具体介绍了部分学科的核心期刊。总体来说,这一阶段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研究成果的零星翻译、介绍等方面,缺乏系统的自主研究。

1.2发展(20世纪80年代)

经过十多年对国外研究的追踪学习,“核心期刊”的概念逐渐被我国学术界熟知与接受,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一方面,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复苏,信息交流日益增多,期刊作为传播信息知识的重要载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以空前的速度和数量涌现的期刊,给图书馆的订购、收藏以及读者阅读等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核心期刊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日益受到我国图书情报界的重视,有关核心期刊的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并开始了应用实践的探索。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相继发表了一批有一定深度与广度的介绍和研究文献离散规律的文章,从理论上对核心期刊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实践应用方面,1981年,《世界图书》杂志编辑出版了“国外科技核心期刊专辑”,共选出了大、小共79个专业的核心期刊,9个专业的常用期刊,是国内进行核心期刊筛选的最早实践尝试,受到了国内图书情报界的好评,对我国的核心期刊研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中国的期刊出版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70年代初的不足百种,到70年代末的1400余种,再到80年代末的6000余种,期刊数量剧增,加上期刊价格大幅增加,内容质量良莠不齐,这使得国内核心期刊评价研究的对象由国外科技期刊逐步扩展到国内科技期刊。同时,引文数据库的建设也开始提上日程,为核心期刊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国的核心期刊研究开始进入理论和实践并重的阶段。

1.3繁荣(20世纪90年代以来)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的核心期刊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更大发展,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突进期”。进入21世纪之后,有关核心期刊的研究更是兴盛不衰,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这个时期,关于核心期刊研究的著译渐多,理论研究成果大量发表,尤其是实践应用,开始大规模地开展起来。1991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编辑出版《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在其“序言”中阐明了研究和编制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文献机构选购提供参考,“从优中选优”,旨在向读者推荐刊载最新理论、知识和信息的优秀期刊,在核心期刊研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等院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发起研究、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问世,对我国近万种在版中文期刊用统一的标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统计和分析,这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地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文期刊进行研究,在图书情报界、学术界、出版界和科研管理部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我国核心期刊理论和实践结合应用研究发展历程中重要的标志性学术成果。此后,我国的核心期刊研究一直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进入了全面繁荣的阶段。

2我国核心期刊评价研究情况回顾

2.1核心期刊评价研究

(1)兰州大学的研究

1988年,兰州大学图书馆仿照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的《期刊引证报告》(JCR),选用了其认为代表当时中国出版学术水平最高的10种自然科学期刊作为来源期刊,统计1980-1986年期间各刊所载论文的参考文献,编制引文索引卡片,并分阶段编印成册,名为《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同时按照被引用期刊被引量的多少排序,筛选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104种,结果发表在同年《世界图书》杂志的“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一文中。1992年,“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课题组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1980-1986年核心期刊表中排名前20位的期刊作为来源刊,对其在1990-1991期间的引用情况进行了引文统计、排序,并截取排序结果中的前100种期刊,公布了“1990-1991年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百种表”。这是对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较早进行核心期刊筛选的研究。

(2)北京大学图书馆等的研究

1991年11月至1992年12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编制《要目总览》1992年版。共有41所高等院校图书馆的200余名工作人员参与研究和编制工作,聘请了400多位专家进行了书面鉴定,共筛选出核心期刊表131个,核心期刊2174种。专家鉴定委员会认为:《要目总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为各类型图书情报部门的中文期刊采购和读者服务提供了较重要的参考工具。

有关学者认为,此次研究有几点值得注意:1.研究主题集团化、2.筛选领域空前扩大、3.评价体系相对完备,是国内“核心期刊”研究史上由“个人学术研究”转向“集体联合攻关”的标志。尽管今天看来尚有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但此项研究成果能够代表当时国内“核心期刊”研究的最高水平。

《要目总览》第一版问世后,在社会上引起一定反响。出版界和图书情报界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认为该项成果适应了社会需要,填补了国内空白,促进了中文期刊编辑和出版质量的提高,为国内外图书情报部门采集中文期刊提供了依据,成为大型检索刊物确定收录范围的参考工具。此后,《要目总览》分别于1996年、2000年、2004年、2008年每四年编制和出版一次,每一版都在研制方法上不断优化和改进。

《要目总览》第三版同时也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研究”的三个子课题之一,称为“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按照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第三版的“前言”以“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报告”的形式刊出,研究报告全面展示了研制过程,并对“核心期刊”概念、性质和用途做了进一步的界定。此后,公布研究报告即成为惯例。

第四版同时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术期刊评价及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子课题之一,于2001年开始研究。课题组对核心期刊评价的基础士理论、评价方法,评价软件的设计与使用,核心期刊的作用与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核心期固刊评价理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第五版于2007年初开始研究,26个单位的102位专家和工作人员参与,全国5529位学科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表的评审工作,共选出核心期刊1983种。第五版继续采用以定量评价为依据,以定性评审为补充的评价方法。在上版基础上增加了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两个统计指标,同时增加了反映期刊论文质量的评价因素。此外,还修正了影响因子和被摘率的计算方法,解决了前几版因学科影响因子评价效果不好而权重较低的问题。

(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的研究

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创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于2001年1月编制出蓝皮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①。第一版从全国3000余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选出506种核心期刊,筛选原则是:国家正式批准的出版物,有较高的学术性和理论性,全国检索类期刊收录频率和引用频率较高,全国省市自治区及各专业学会评比中获奖的学术期刊。

2004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文献计量学研究室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4年版正式出版。第二版对核心期刊的概念做出新的界定,认为某学科(或某领域)的“核心期刊”,是指那些“发表该学科(或该领域)论文较多、使用率(含被引率、摘转率和流通率)较高、学术影响较大的期刊”,“适用于读者和作者据此选用期刊,以及馆藏和文献数据库的选刊。”这一版全面采用了引文分析的方法,分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采用指标:学科总被引、学科影响因子、期刊总被引;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采用指标:总被引、影响因子、即年影响因子,入选核心期刊344种。

作为连续性成果,《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出版了2008年版。该版在2004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调整,确定分学科统计指标为:分学科影响因子及被引、影响因子、转摘频次;综合性学术期刊统计指标为:影响因子、转摘频次、在分学科的位次。最后确定的核心期刊数量为386种。

(4)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的研究

2002年6月,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依据《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评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共154种,是在第二届全国社科学报评优活动的基础上筛选出来的,用较大篇幅对27家学报的特色栏目进行评介,这是其他核心期刊评价所没有做到的。主要参照“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全面考虑政治标准、业务标准、编辑标准、出版标准,结合一般评价核心期刊的“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等定量指标,对期刊进行全面评估和鉴定。这样评选的“核心期刊”实际上是“优秀期刊”,重点在于考察期刊的出版质量,是对期刊办刊质量的整体评价。

(5)《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

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图书馆等单位研制,共选择了6170种学术期刊进行评价。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得分排序与划分等级相结合,并提出了“权威期刊”的概念,最终评价结果得到:分学科评价,权威期刊311种,核心期刊957种;分学报类型评价,权威学报74种,核心学报221种。

(6)其他核心期刊研究

1995年3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颁布,是各高校研究生院选订的供研究生用的期刊目录之一,收录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105种,自然科学类期刊305种,研究生校刊33种。

2008年初,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编辑部通过对全国上万种期刊进行认真分析,对核心期刊评价的基础理论、评价方法、作用及影响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经过定量评价和定性评审,最终从正在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评选出1736种核心期刊。

此外,还有各高校自行圈定本单位“核心期刊”,基本参照上述一种或几种核心期刊目录,做法有所不同,此不赘述。

2.2来源期刊筛选和引文库建设研究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研究成果

1987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开始利用国际重要检索刊物对我国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1989年,受当时的国家科委委托,进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的研究,开始筛选国内的科技期刊,并以选出的期刊为统计源,对我国情况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最终从全国3025种科技期刊中选出“198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1189种。此后,每年对其“统计源期刊”进行调整。

该课题研究有三个成果:一是《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公布“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名单,从1997年起,每年出版一本;二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向社会公布各种统计与分析结果;三是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提供各种科技论文产出和被引情况服务,目前由其下属的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为用户提供网上服务。2010年,该库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为1946种,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已成为一个品牌,也可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该数据库于1989年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创建。1994年起推出我国第一份“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500名排行表”,开始对外服务。1995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印刷版的《中国科学引文索引》(试行)。1999年起,编印《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统计》,每年出版一卷。2005年出版《中国科学计量指标:期刊引证报告》,弥补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制与的《期刊引证报告》(JCR)中收录国内期刊(多为英文版)只有70余种的不足,以定量的指标数据如实反映国内科技期刊在中文世界的价值和影响力。“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千余种,目前已积累从1989年到现在的论文记录300万条,引文记录近1700万条,已发展成为我国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被誉为“中国的SCI”,为我国科学文献计量和引文分析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初期,该数据库来源期刊的选刊主要指标有5个:《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1996年版)、期刊引文频次、1994年国外检索工具收录的中国期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国内检索工具核心期刊。基本思路是,某一种期刊涉及到的指标数越多,则说明该刊的质量越高,学术权威性越大。此后,来源期刊时有调整,仍采用多指标综合筛选的方法。

(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

该数据库于1998年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建立。2000年,“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正式成立,专门从事CSSCI的研制和开发。目前,该中心已完成了1998-2009年12年数据的制作,来源文献100余万篇,引文文献600余万篇”,对外提供委托查询和网上服务。该项目成果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该数据库对来源期刊的筛选,制定了严格的选刊标准、筛选指标、筛选程序和调整原则,每两年调整一次。最新一次来源期刊遴选采取的定量指标为:他引影响因子,权重为0.8;总被引频次,权重为0.2。来源期刊的数量控制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总数的15-20%。

(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

该数据库于199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开始研制。学科范围涵盖了哲学、政治、法律、经济、文学、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收录的700种左右的来源刊(含核心期刊和扩展期刊),是从全国3000多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筛选出来的。它是我国目前有较大影响、年度收文量较大的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基本上反映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学术水平,是我国文献计量评价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

(5)《中国引文数据库》(CCD)

该数据库收录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出版的所有源数据库产品的参考文献,涉及期刊类型引文、学位论文类型引文、会议论文类型引文、图书类型引文、专利类型引文、标准类型引文、报纸类型引文等,每日更新。该库通过揭示各种类型文献之间的相互引证关系,不仅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交流模式,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科学管理及评价工具。截至2007年12月,累计链接被引文献达6848642篇。

(6)《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CAJCCR)

由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共同研制,是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最大的一项文献资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所收录的6000余种各学科期刊的文献引文及CNKI中心网站全文下载频次为数据基础,以中国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信息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为依托研制而成的一部综合性的大型文献计量报告,便于了解期刊的引用和被引用情况,分析期刊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评价期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7)《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

该数据库由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以全文版为基础开发而成。可检索1990年以来国内公开出版的5000多种科技类期刊(其中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核心期刊1500余种)所的参考文献,总数据量约548万篇,可查询论著引用与被引情况、机构发文量、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开放实验室发文量、科技期刊被引情况等,是科技文献检索、文献计量研究和科学活动定量分析评价的有力工具。

从上述国内文献计量评价项目可以看出,国内对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经历了演变的过程,从最初的单指标评价到现在的多指标评价体系,有单纯的定量分析,也有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不管怎样,总的趋势是评价方法更为科学、经验日趋成熟。

3核心期刊研究成果的作用

由于核心期刊定量评价方法能对学术期刊做出比较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因而核心期刊研究成果很快得到了应用,成为常用的参考工具。3.1核心期刊表的主要作用是为期刊采访提供参考,有助于调整馆藏结构

由于受经费和馆舍空间限制,图书馆和相关机构需要有选择地订购期刊。尤其是在期刊品种飞速增长、电子期刊快速崛起的今天,如何采选期刊更成为期刊采访人员面临的难题。核心期刊表是从学科文献量和学术影响力等角度,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对期刊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采访人员通过参考核心期刊表,可以快速有效地了解某个学科的重要期刊,实现精选期刊、合理使用经费的目标。根据核心期刊表有选择地订购和收藏期刊,有助于实现期刊馆藏的分级保障体系,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优先选订重要期刊和核心期刊,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补充选订一般期刊,这种做法既能保证读者的学习与科研的需要,同时又能使期刊的馆藏结构更加合理。

3.2在图书馆导读、参考咨询方面,核心期刊表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由于核心期刊评价研究基本都是按照学科分类来进行的,当读者希望了解某个学科都有哪些重要期刊时,图书馆员可以借助分学科的核心期刊表给读者一个有效的指导,帮助读者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期刊。加上国内几个核心期刊评价研究和来源期刊研究项目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核心期刊表逐年更新,有助于学科专家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科期刊的新变化、新情况,提高研究效率。

3.3作者投稿时可以参考核心期刊表

核心期刊比一般期刊可能拥有更多的读者,其刊载文章的作者通常也具有相对较高的研究水平和文字水平。因而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能产生更大的学术影响力。当作者撰写论文不知道该往哪个专业期刊投稿时,可以参考核心期刊表。此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还提供“专业期刊一览表”,可供作者根据自己论文的水平选择最恰当的期刊投稿。

3.4核心期刊表可以为引文数据库精选统计源期刊提供参考

这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那些需要精选来源期刊的引文数据库建设方面。这些引文库为了保证数据库质量,尽可能避免漏选重要期刊,这时,核心期刊表是很有价值的参考工具。

3.5核心期刊研究有助于期刊质量的提高

核心期刊在稿源数量、作者水平和读者数量方面占有优势,这种现象促使期刊编辑部更下功夫办刊,提高期刊质量。许多期刊编辑部也进行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对各项定量指标的分析,追踪学科发展趋势,了解期刊自身发展轨迹和持续影响,制定期刊发展规划,提高办刊质量。合理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推动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和进步的作用,有利于创造更多的精品期刊。

3.6核心期刊研究对文献计量学研究有促进作用

核心期刊研究依据的是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是一种大规模的文献计量实践,因而,核心期刊研究正在不断丰富文献计量学的内容,促进文献计量学的发展。从国内现有的核心期刊评价研究工作的发展来看,评价工作的研究方法在不断改进,许多学者和工作人员在实际开展统计工作的同时,对文献计量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力求评价方法更为科学、合理。

4核心期刊评价研究发展展望

纵观核心期刊评价研究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核心期刊研究是在国外的影响和国内的需求背景下产生的,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用价值,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尽管现阶段出现了对核心期刊研究成果的误用情况,但核心期刊研究本身是迎合需求的,是顺应文献计量学理论发展的,这一点应该得到肯定。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的核心期刊研究,不仅不能因噎废食,而且还应根据形势的变化,考虑新的发展方向。

4.1从期刊评价需求来看

在数字环境飞速发展的今天,因为电子期刊存在种种问题,短期之内还不能完全取代纸本期刊,纸本期刊与电子期刊将在很长时期内并存。很多图书馆在购买了大量的电子期刊数据库的同时,还保留了相当数量的纸本期刊,经费紧缺的局面依然存在。如何以较少的资金选购优质的纸本期刊依然是各馆面临的问题;纸本刊在教学和科研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纸本刊的文献计量评价研究还应不断地继续和深入。

同时,新的需求不断产生,如电子期刊资源,在短短的几年之内迅速发展,成为教学和科研中的重要参考资料。电子期刊与纸本期刊在载体形态、检索方法、浏览方式上迥然,但面临类似的问题:如何选择电子期刊数据库?如何评价电子期刊数据库?怎样能用较少的经费选购优质的电子期刊?随着电子期刊的发展以及用户需求的增长,我国将面临对电子期刊核心期刊的评价工作。电子期刊的评价与纸本期刊的评价工作有何不同?其评价工作如何开展?它的评价方法如何?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随着纸本期刊评价方法日趋成熟、使用方法日趋理性,电子期刊的评价工作一定能从中受益。

4.2从期刊评价方法来看

文献计量学理论不断在发展,国外对期刊评价方法的研究在摸索中前进,我国目前核心期刊及引文数据库等研究中运用的评价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需要在国际研究的大背景下,从我国的国情和需求出发,根据新的情况和形势,不断优化期刊评价方法。

就我国的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而言,从理论研究方面,需要加强对国外先进经验和办法的吸收,取长补短,促进文献计量学的发展;从实践方面,要综合评判现有各种核心期刊研究的水平,抽取精华,明确权威的期刊评价研究机构,加强软件和硬件配置,提高评价研究的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蔡蓉华,史复洋.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报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6

2.陆伯华等.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1:序言

3.钱荣贵.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0

4.靖钦恕,线家秀.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世界图书,1988(2):23

5.徐瑞亚.1990-1991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初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2(4):17-18

6.蔡蓉华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研究报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