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企业科学管理体系8篇

时间:2023-05-17 09:56:32

企业科学管理体系

企业科学管理体系篇1

一、目前员工绩效管理存在问题

1.重经营轻管理

目前企业在员工绩效管理中,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过于强化业绩经营指标,弱化管理控制指标,这是不利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如果没有严格规范的内部管理作保障,企业业务经营就如同失去了僵绳的马,跑得再快的马也会偏离正确轨道,成为害群之马。

2.重个人轻团队

目前企业在员工绩效管理中,过于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弱化了团队协作精神。试想在现代化企业中,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简单化劳动,而是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工作项目。在过于重视个人业绩考核,轻视团队协作考核的管理体系下,势必造成员工个人利益至上,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最终集体效益得不到保障,形成恶性循环。

3.重惩罚轻奖励

在目前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中,大多是没有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或某项经营指标的绩效考核得分扣减项,而较少主动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或提出某项合理化建议的绩效考核得分增加项,这是重惩罚轻奖励的怪象。员工在正能量的绩效鼓励下应该比负能量的绩效惩罚下工作效能更能提高,而且正能量的绩效鼓励环境才能吸引人才,负能量的绩效惩罚环境只会流失人才。

4.重结果轻过程

目前企业绩效管理的实际操作中,大多绩效管理体系强调的是绩效考核结果,如为了在短期内达到某个企业经营目标量身定做,更多反映了领导意志,而忽略了被考核者的意愿,忽视了沟通反馈的环节和过程。一个科学有效的员工绩效管理体系,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管理者闭门造车为企业目标量身定做的员工绩效管理体系,如果得不到大多数员工的认可,让大多数员工感受不到绩效管理的公平公正性,那只能是一纸空文,毕竟员工才是企业绩效的具体落实者。

二、员工绩效管理的定义

目前企业员工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管理者未能清晰地定义绩效管理,而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员工绩效管理是指采用科学有效的考评方法,对照企业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评定员工的工作职责履职程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

绩效管理不能等同于绩效考核:绩效管理强调的是过程和结果,绩效考核强调的仅为结果;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激励和发展,绩效考核的目的是监督和控制;绩效管理的重心是绩效与企业战略的关联度,绩效考核的重心是如何考核评价;绩效管理的流程为持续评估和沟通,绩效考核的流程为一次性考核。所以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绩效管理是对绩效总体工作把控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过程。

三、建立员工绩效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

1.业绩优先、规范管理原则

员工绩效管理须紧紧围绕企业战略规划,在突出企业价值贡献度的同时,强调合规管理的重要性,引导合规经营的价值理念,经营部门固然重要,但管理部门是支撑保障,不能顾此失彼,经营和管理同时创造价值,要科学合理地评价各类员工的价值创造和业绩贡献,建立导向清晰、激励有效的专业化员工绩效管理体系。

2.分级负责原则

按照科学绩效管理体系的要求,企业须结合员工所在岗位的特点,分类开展绩效考核评价工作,提高绩效管理的针对性。同时,按照员工岗位汇报关系,由各级管理者具体承担下级员工的绩效管理职责。

3.客观公正原则

企业须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员工绩效管理工作,从组织需要和个人需要的双向角度实现制度公平、操作公平和结果公平,客观评价被评价者取得的真实业绩,准确反映被评价者的努力程度、履职程度和价值贡献。

4.持续沟通原则

企业管理者须对辖属员工的绩效进行全过程管理,既要在绩效管理体系建立阶段全面征求员工的意见,更要根据员工各阶段绩效表现和工作业绩,经常与员工及时地正式或非正式沟通,帮助员工提升绩效,将改进提高作为绩效管理的根本目标,确保实现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的共同提升。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员工绩效管理体系

1.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指标管理

在企业员工绩效管理体系中,有两种重要的考核指标体系,一种是定量指标体系,一种是定性指标体系。定量指标可以体现企业经营业绩,具有简单明了、容易实施、约束力强的特点。定量指标非常客观、具体,能准确地反映工作成果,评价结果比较直观,一般适用于业务经营岗位。定性指标可以体现企业控制协调水平,需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来反映评价结果,一般适用于行政管理岗位。企业需在建立具体详尽的岗位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各类岗位特点,按不同比重科学设置定量定性指标组合,构建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2.分类分层相结合的类别管理

企业的组织架构是以责任来分层的,分为高级管理层、中级管理层、基层管理层、普通员工层,在推动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工作时,要提炼出共性的、具有可比性的考核指标,对不同层级的考核对象进行考核,建立纵向分层次绩效管理体系。同时企业的岗位类别是以职种来分类的,分为企划人员、市场人员、营销人员、工程人员、行政人员等,在设计企业员工绩效管理指标时,要考虑到各专业人员的岗位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绩效考核指标,建立横向分类别绩效管理体系。在纵向分层次绩效管理体系和横向分类别绩效管理体系双重结合下,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分类体系。

3.部门岗位相结合的责任管理

部门职能绩效指标是衡量部门工作绩效表现的具体指标,是对部门工作任务完成效果的直接衡量方式,该指标为企业总体战略指标和经营目标的分解、部门应承担的职能等。员工岗位绩效指标是衡量某岗位员工工作绩效表现的具体指标,是对员工履行岗位职责能力的直接衡量方式,该指标为部门职能的承接和分解以及个人应该履行的岗位职责。在设计员工绩效管理体系时,应以岗位指标为主,辅以部门指标,建立个人团队相结合的绩效管理责任体系。

4.KPI考核和360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管理

企业科学管理体系篇2

关键词:企业 绩效管理 体系 科学性

正方:

如果把企业比作大象,绩效管理就是能使大象起舞的工具。近年来,国内很多大中型企业先后建立了绩效管理制度,但在管理实践中,和许多管理工具一样,企业绩效管理也面临着众多难题,我们通常看到的是这种景象:企业花费大量精力,设计了若干绩效考核的制度与流程,然而在考核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从干部到员工的感觉都是 “茫、盲、忙”,绩效考核长期流于形式,工作的成效并没有得到多大改观,反而因为绩效考核增加了很多工作量,更有不少管理人员对绩效考核的作用产生了怀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管理人员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另一方面是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存在偏差,管理体系不健全或存在薄弱环节。

一、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区别

很多管理者往往只注意到了绩效考核,而忽视了对绩效管理全过程的掌控。于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匆匆过客”般的绩效考核:每当临近绩效考核的时间,人力资源部照例将一些固定的表格发给各个部门主任,各个部门主任则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填完表格,交回人力资源部。于是管理者们写上一些轻描淡写的考核事项,再填写一个看上去还不错的分数,这次考核工作就算万事大吉了。每个人又回到现实工作之中,至于那些考核事项、考核分数能发挥什么作用,没人再关心,也就不了了之。

绩效管理不只是针对过去做考核,重点要解决“如何能够实现目标?为何部分工作没做好?应该如何改善?如何做得更好?”等问题,强调管理者应该帮助下属分析工作中的不足,并进行绩效改善。因此,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必然造成“瞎子摸象”—只看到了冰山一角,而忽视了诸如绩效辅导改进等其它更为重要的环节。事实上,单纯地为了评价团队和员工业绩而做绩效考核,管理者和下属就像是“审判者”和“被审判者”,使得双方更关注于绩效考核的分数,而缺少对工作绩效欠佳的分析与反思,甚至部分员工产生埋怨“考核就是扣钱”,绩效考核变成“烫手山芋”,费力不讨好,久而久之,当然大家都不愿意深入推进绩效考核工作,即使上级强制要求做,也是应付了事,绩效考核因此流于形式。

二、建立科学的企业绩效管理体系

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完整地认识绩效管理的全过程,转变固有的思维观念,即从绩效考核转变为绩效管理,而且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企业绩效管理体系。通常,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绩效目标体系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组织中的成员并非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相反是有了目标才能确定组织成员的工作,如果一项工作领域没有目标,这项工作必然被忽视。

因此,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当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需要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部门及岗位的分目标,各级管理者应该根据上级下达的团队工作任务和业绩目标,与员工进行充分沟通,认真分析目标任务特点,按照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与员工共同分解设定员工绩效指标、制定团队绩效计划,使每一位员工任务清晰,标准明确,认识统一。对于下属不清楚或不确定的目标和指标要及时用“5W法”进行辅导,即Who由谁做、 When在什么时候做、Where在哪里做、Why为什么做、What做什么,避免指标分解下达时产生误解或冲突。

(二)绩效标准体系

指标完成的好坏,需要一个确定的标准来衡量。一般情况下,符合SMART原则(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到的、相关的、有时间限制的)的标准比较客观、合理、易于操作。例,“今年利润总额指标完成较好,则对营销部、财务部进行奖励” 的标准不易操作,如果将其改为“今年利润总额指标完成值每超过目标值10%,对营销部加2分,财务部加1分”后则更加量化,更容易操作。

在绩效指标与标准确定后,管理者应与员工签署绩效协议,并指导员工根据绩效协议明确任务目标,制定出合理的绩效计划。通过签订绩效协议可使团队与员工对各自任务目标、工作标准、职责作用和奖惩方式更加清晰明确,体现对员工任务有计划的事前管理,同时也是员工对管理者的一个正式承诺。

(三)绩效辅导体系

管理者应在团队和员工完成绩效目标的过程中,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团队与员工完成业绩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共同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为员工完成业绩提供有效的支持与帮助,促进与督导员工不断改善和提高业绩。在辅导过程中应注意做到:一是充分信任员工,相信每一个员工都具有自己的优点;二是善于激励员工,相信每一个员工都希望获得上级认可;三是合理使用员工,相信每一个员工都具有智慧与专长;四是懂得培养员工,相信每一个员工都具有可开发的潜力。管理者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提供的帮助才能不被曲解而富有成效。

(四)绩效考评体系

能否客观、公正地评价员工业绩,直接决定着员工对绩效管理工作是支持还是反对。管理者应根据员工绩效表现,客观全面地从员工业绩、能力、行为和态度等多个方面,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员工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做出客观评价。根据考评指标的类别的不同,可以把考评方式分为以下两种:

1.考核。即“考量+核算”,是针对量化指标所采用的考评方法。

2.评议。即“评价+议论”,是对难以量化的定性指标所采用的考评方法。

目前,绩效考评的工具有品质主导型、行为主导型、结果主导型和综合型4大类20多种,如目标管理法(MBO)、强制分布法、关键业绩指标法(KPI)、岗位胜任特征指标法(PCI)、平衡计分卡(BSC)、日清日结法(OEC)等,各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适用于不同的考评环境和对象。考评工具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用与否,管理者在考评工作中应掌握各类工具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加以运用,发挥各自的功能。

不管采用哪种考评工具,管理者都要在平时做好员工的绩效记录。区别员工绩效的好坏,单凭主观感觉是不行的,需要有据可查的绩效信息,而只有经过平时细致的收集和记录,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信息,为考评打分提供依据。

(五)绩效沟通体系

绩效沟通(面谈)是双方取得互信的过程,管理者要用恰当的反馈方式,让员工理解考评结果是怎么得出的,依据是什么,接下来才能深入探讨产生不良绩效的原因以及如何改进的问题。在沟通过程中,应灵活运用以下基本技巧:多用开放式问题少用封闭式问题,让员工多说、自己多听;批评对事不对人、表扬对人不对事;采用“三明治”的谈话方式。

(六)结果运用体系

企业应将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到人员配置、岗位变动、薪酬分配、培训开发、评优评先、职业生涯规划等各个方面,以健全绩效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根据绩效沟通环节双方达成的改进方向,制定绩效改进目标、个人发展目标和相应的行动计划,从而进入下一轮的绩效管理循环。

参考文献

[1]安鸿章.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企业科学管理体系篇3

关键词:企业 绩效管理 体系 科学性

正方:

如果把企业比作大象,绩效管理就是能使大象起舞的工具。近年来,国内很多大中型企业先后建立了绩效管理制度,但在管理实践中,和许多管理工具一样,企业绩效管理也面临着众多难题,我们通常看到的是这种景象:企业花费大量精力,设计了若干绩效考核的制度与流程,然而在考核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从干部到员工的感觉都是 “茫、盲、忙”,绩效考核长期流于形式,工作的成效并没有得到多大改观,反而因为绩效考核增加了很多工作量,更有不少管理人员对绩效考核的作用产生了怀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管理人员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另一方面是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存在偏差,管理体系不健全或存在薄弱环节。

一、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区别

很多管理者往往只注意到了绩效考核,而忽视了对绩效管理全过程的掌控。于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匆匆过客”般的绩效考核:每当临近绩效考核的时间,人力资源部照例将一些固定的表格发给各个部门主任,各个部门主任则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填完表格,交回人力资源部。于是管理者们写上一些轻描淡写的考核事项,再填写一个看上去还不错的分数,这次考核工作就算万事大吉了。每个人又回到现实工作之中,至于那些考核事项、考核分数能发挥什么作用,没人再关心,也就不了了之。

绩效管理不只是针对过去做考核,重点要解决“如何能够实现目标?为何部分工作没做好?应该如何改善?如何做得更好?”等问题,强调管理者应该帮助下属分析工作中的不足,并进行绩效改善。因此,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必然造成“瞎子摸象”―只看到了冰山一角,而忽视了诸如绩效辅导改进等其它更为重要的环节。事实上,单纯地为了评价团队和员工业绩而做绩效考核,管理者和下属就像是“审判者”和“被审判者”,使得双方更关注于绩效考核的分数,而缺少对工作绩效欠佳的分析与反思,甚至部分员工产生埋怨“考核就是扣钱”,绩效考核变成“烫手山芋”,费力不讨好,久而久之,当然大家都不愿意深入推进绩效考核工作,即使上级强制要求做,也是应付了事,绩效考核因此流于形式。

二、建立科学的企业绩效管理体系

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完整地认识绩效管理的全过程,转变固有的思维观念,即从绩效考核转变为绩效管理,而且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企业绩效管理体系。通常,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绩效目标体系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组织中的成员并非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相反是有了目标才能确定组织成员的工作,如果一项工作领域没有目标,这项工作必然被忽视。因此,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当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需要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部门及岗位的分目标,各级管理者应该根据上级下达的团队工作任务和业绩目标,与员工进行充分沟通,认真分析目标任务特点,按照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与员工共同分解设定员工绩效指标、制定团队绩效计划,使每一位员工任务清晰,标准明确,认识统一。对于下属不清楚或不确定的目标和指标要及时用“5W法”进行辅导,即Who由谁做、 When在什么时候做、Where在哪里做、Why为什么做、What做什么,避免指标分解下达时产生误解或冲突。

(二)绩效标准体系

指标完成的好坏,需要一个确定的标准来衡量。一般情况下,符合SMART原则(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到的、相关的、有时间限制的)的标准比较客观、合理、易于操作。例,“今年利润总额指标完成较好,则对营销部、财务部进行奖励” 的标准不易操作,如果将其改为“今年利润总额指标完成值每超过目标值10%,对营销部加2分,财务部加1分”后则更加量化,更容易操作。

在绩效指标与标准确定后,管理者应与员工签署绩效协议,并指导员工根据绩效协议明确任务目标,制定出合理的绩效计划。通过签订绩效协议可使团队与员工对各自任务目标、工作标准、职责作用和奖惩方式更加清晰明确,体现对员工任务有计划的事前管理,同时也是员工对管理者的一个正式承诺。

(三)绩效辅导体系

管理者应在团队和员工完成绩效目标的过程中,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团队与员工完成业绩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共同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为员工完成业绩提供有效的支持与帮助,促进与督导员工不断改善和提高业绩。在辅导过程中应注意做到:一是充分信任员工,相信每一个员工都具有自己的优点;二是善于激励员工,相信每一个员工都希望获得上级认可;三是合理使用员工,相信每一个员工都具有智慧与专长;四是懂得培养员工,相信每一个员工都具有可开发的潜力。管理者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提供的帮助才能不被曲解而富有成效。

(四)绩效考评体系

能否客观、公正地评价员工业绩,直接决定着员工对绩效管理工作是支持还是反对。管理者应根据员工绩效表现,客观全面地从员工业绩、能力、行为和态度等多个方面,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员工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做出客观评价。根据考评指标的类别的不同,可以把考评方式分为以下两种:

1.考核。即“考量+核算”,是针对量化指标所采用的考评方法。

2.评议。即“评价+议论”,是对难以量化的定性指标所采用的考评方法。

目前,绩效考评的工具有品质主导型、行为主导型、结果主导型和综合型4大类20多种,如目标管理法(MBO)、强制分布法、关键业绩指标法(KPI)、岗位胜任特征指标法(PCI)、平衡计分卡(BSC)、日清日结法(OEC)等,各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适用于不同的考评环境和对象。考评工具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用与否,管理者在考评工作中应掌握各类工具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加以运用,发挥各自的功能。

不管采用哪种考评工具,管理者都要在平时做好员工的绩效记录。区别员工绩效的好坏,单凭主观感觉是不行的,需要有据可查的绩效信息,而只有经过平时细致的收集和记录,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信息,为考评打分提供依据。

(五)绩效沟通体系

绩效沟通(面谈)是双方取得互信的过程,管理者要用恰当的反馈方式,让员工理解考评结果是怎么得出的,依据是什么,接下来才能深入探讨产生不良绩效的原因以及如何改进的问题。在沟通过程中,应灵活运用以下基本技巧:多用开放式问题少用封闭式问题,让员工多说、自己多听;批评对事不对人、表扬对人不对事;采用“三明治”的谈话方式。

(六)结果运用体系

企业应将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到人员配置、岗位变动、薪酬分配、培训开发、评优评先、职业生涯规划等各个方面,以健全绩效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根据绩效沟通环节双方达成的改进方向,制定绩效改进目标、个人发展目标和相应的行动计划,从而进入下一轮的绩效管理循环。

参考文献:

[1]安鸿章.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企业科学管理体系篇4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体系建设

作为中国经济命脉决定性支柱的国有企业,正在进行着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在内的各个管理系统的不同层面的变革,以适应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忽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缺乏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缺乏激励机制,考核体系陈旧、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数据化水平落后等。如何从企业实际出发,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理解和人力资源部门的定位,最终科学地建立起一套能够适用于当前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方案,以达到指导、解决企业人力资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目的,值得深入探讨。

一、科学完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各管理层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由于企业管理层多是由原本单一的专业技术岗位提升的,没有经历过除自身所学专业外其它专业方面的综合性素质培训,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也是未曾参加过,因此缺乏系统化认识和理解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更是无从谈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与企业战略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尽快的做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完善和发展规划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企业领导层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供一些基础的人力资源信息外,缺乏明确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和发展规划,更多的还是凭借着个人的主观印象,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还停留在处理日常行政事务性工作的阶段,未曾提升到为企业高层战略决策提供依据、成为战略合作伙伴的地位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被认为不需要任何专业技术含量低,也无需特殊专长,只要具有最基本的文化水平即可胜任的工作。企业管理层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完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等项工作的开展全部是凭借着业务开展的惯性而进行的,现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所设岗位及人员配备早已经满足不了当前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投入上,企业领导层还停留在成本投入上,还没有意识到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实际上是一种投资来,常常在投资观与费用成本观之间的犹豫着。

(二)向企业管理层导入全员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

国有企业大多数的管理层还普遍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是属于一个专门业务部门的工作,与其它的业务职能部门没有太大的关系。在企业高层领导中的业务分工中人力资源工作是由总经理兼管着的,对于其他领导不让也不能主动的参与人事工作,否则可能会被人员越权,甚至

被认为要挑衅总经理的权威性,所以其他副总少有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更难能主动将主管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而去考虑问题。至于其它的业务管理部门的领导多是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并非是自己主管的业务范围,与自己关系不大。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能深入全员人心,缺乏全员管理、系统管理的思维,这也造成了在实施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难于落实,难于准确契合实际,难于与各项职能工作有机结合的问题。这就造成了企业无法有效提出具有良好可操作性的职位分析、岗位说明书、培训计划、绩效指标方面的合理有效方案;缺乏全员参与、主动沟通的意识,无法让管理理念深入基层、深入人心,更是极少在日常生产管理之中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予以传播灌输。

(三)将数据统计信息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领导层决策客观依据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工,除极少数人员外,绝大部分是从其它业务部门转岗过来的。这部分人员既没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背景,也没有进行过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因此,根据员工任务完成率,期望值,以及历史数据作为衡量标准。目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大部分职工的精力仍放在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的处理上。对于工作中所必须要熟练掌握的人力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等专业性的知识,主要是工资发放、档案和人事关系处理、社保业务的办理等日常事务性工作工程中被动性接受到的;对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实务操作都是通过各种途径只鳞片角了解到的,而对于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是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薪酬福利、绩效考核及劳动关系管理的各个业务职能工作的开展中都是无法独立完成的,甚至还有部分人员在专门的指导下也无法胜任,至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是无从谈起。

(四)加强工作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企业现有的岗位职责还都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所制定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演化而来的,并且还没有形成书面形式而予以准确的描述,对于自身岗位职责的理解完全是凭借着业务工作开展的惯性发现和上级领导或主管部门的要求。对于工作分析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管理中所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在日后工作中,着重针对工作分析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

(五)树立“以人为本”、淡化“政治”选人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努力摆脱过去那种沉冗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要把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以激发人的潜能和活力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够充分发挥出专业方面的特长实现企业发展的既定目标。努力创造条件,让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能够得到可持续性的提高,以保证人力资源部门成为既能够较好履行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办事C构,又是领导班子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的合作伙伴。

企业科学管理体系篇5

关键词: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1

随着知识经济与人本管理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无疑成为了企业单位的核心资源,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合理的组织架构、完善的职位体系、培训开发体系、职业生涯规划、绩效管理体系、薪酬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及企业文化等。

宣钢是具有九十多年历史的国有企业。二十世纪以来,公司致力于“做大做精做强”的战略目标,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显著成效,但依然存在很多阻碍宣钢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当这一严峻的课题摆在面前,我们认为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者,必须有一个系统的思路,才有助于正确的评价、引导和规范人力资源相关部门和全体成员的行为。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第一步,首先应该从加强基层单位的战斗力入手,并且在提高基层单位管理能力的同时,重点加强和提高公司的管控能力。有了这样的一个准确定位,就可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思路、制度、措施、办法和符合公司人才开发工作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一是理念:即我们的指导思想。就是人力资源部要坚持并践行公司“唯才是用、搭建平台、建立新型团队”的人才观,为各类人才的成长、发展提供和创造更多的机会。

二是制度:即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比如聘用制度、薪酬制度、培训制度、评优制度等。

三是层次:即人才开发与培养的层次。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对新入厂职工、关键岗位、管理人员、中层领导进行培训,实施、建立梯队人才队伍,保证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性。

1.完善新入厂职工的职业发展规划的设计和实施,帮助他们制定既符合自身特点,又符合企业实际的职业规划,同时新入厂职工坚持签订师徒协议制。

2.加强对关键岗位和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鉴定、技师、职称的管理与提高,建立有助于培养青年人才的平台,即给位子、挑担子。

3.加强对骨干职工和中层领导的职务晋升与薪酬晋升机制,真正让有能力愿干事、能干事的职工在薪酬和职务方面获得企业回报和认可,在成就个人同时也为企业留住人才,留住人心。

四是流程。选(选苗子)、用(人事相宜)、育(培训培养)、留(留人、留心)。要想从制度上、机制上保证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性,须在选、用、育、留的各流程关键环节,规范相关制度的操作流程。选人,要在招聘制度中提高门槛,以改善人才队伍在学历结构和高级工程师少的不合理状况。用人,要通过职业规划设计和见习期甄选有潜质的准人才,根据专业、性格特质、特长,安排合适的人做适合他的工作岗位。同时坚持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用工制度。育人,在加大培训力度和资源投入的同时,要在培训的层次、内容、方式要有新的不断的突破。层次上,要着眼于企业未来发展所需人才,内容上,不仅限于产品质量和管理技能的提高,更要在提升管理质量和品质上提升。方法上不仅限讲座、看碟,要以公司个案研讨、观摩、视频会议、网络信息,以增强培训方法和培训效果。留人,不仅靠薪酬激励来留人,更要以情留人,既要留住人,又要留住人心。

五是标准。是我们对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评价标准。一是满意度,通过填表问卷调查、评价、交流沟通、个性发展、公司发展战略等,用来评价人才的归属感与成就感;二是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这是用来评价人力资源开发、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能否满足企业规模发展与企业长期发展的要求。一方面衡量人才数量是否满足需求,另一方面是对人才队伍结构整体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评价。

六是目标。就是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或者说人力资源管理的终极目的,实现人才的价值与企业价值和个人的发展与企业发展的一致性,达到双赢和多赢。

人力资源理论体系的整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有了清淅与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体系,我们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建立一个强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我们知道除了要有一个切合实际的战略指导思想,还需要扎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工作和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作为支撑。

首先,应该抓基础工作――劳动人事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加大对公司各基层单位的劳动人事基础资料的检查考核与指导。检查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各基层单位的管理制度、人员资料、考勤资料、培训资料及应建立的各类台帐等基础资料所涉及的内容。在进行检查考核之前,设计好检查考核打分表,并对每一项应填写的内容设计相应的参考分值,作为劳资人员年终考核的一项内容。同时,在检查考核工作之后,我们还应该对基层单位劳动人事基础资料存在的问题专项进行培训,以促进劳动人事工作人员的基础资料工作的完善,为公司做大做强夯实基础的管理工作。

其次,我们要做好专业培训,提高业务能力。比如开展劳资人员培训工作,从我公司全部基层劳动人事管理人员做起,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学习,给基层劳资人员得到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培训的内容从意识、能力、专业等几个方面进行,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业务知识,还可以开拓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对今后人力资源部工作的有序、高效的开展有着切合实际的指导意义,为打造优秀的人力资源团队奠定基础。

最后,增强服务意识,建立人力资源工作人员深入基层、服务基层的作风,及时了解需要协调、沟通处理的人事问题,配合基层做好基础资料工作。同时基层劳资人员要为职工做好服务。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将基层劳资业务和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真正做到扎扎实实为职工、为公司解决实际问题。

企业科学管理体系篇6

关键词: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随着知识经济与人本管理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无疑成为了企业单位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状况直接影响着各项职能的履行成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合理的组织架构、完善的职位体系、培训开发体系、职业生涯规划、绩效管理体系、薪酬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及企业文化等。在企业中,是否有一个科学、有效且切合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决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品质的关键。

宣钢是具有九十多年历史的国有企业。二十世纪以来,公司致力于“做大做精做强”的战略目标,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显著成效,但依然存在很多阻碍宣钢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如何适时调整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继承与发展?当这一严峻的课题摆在面前,我们认为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者,必须有一个系统的思路,才有助于正确的评价、引导和规范人力资源相关部门和全体成员的行为。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第一步,首先应该从加强基层单位的战斗力入手,并且在提高基层单位管理能力的同时,重点加强和提高公司的管控能力。有了这样的一个准确定位,就可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思路、制度、措施、办法和符合公司人才开发工作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一是理念:即我们的指导思想。就是人力资源部要坚持并践行公司“唯才是用、搭建平台、建立新型团队”的人才观,为各类人才的成长、发展,提供和创造更多的机会。

二是制度:即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比如聘用制度、薪酬制度、培训制度、评优制度等。

三是层次:即人才开发与培养的层次。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对新入厂职工、关键岗位、管理人员、中层领导进行培训,实施,建立梯队人才队伍,保证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性。

1.完善新入厂职工的职业发展规划的设计和实施,帮助他们制定既符合自身特点,又符合企业实际的职业规划,同时新入厂职工坚持签订师徒协议制。

2.加强对关键岗位和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鉴定、技师、职称的管理与提高,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断进步,提升自身的能力,在工资待遇、个人荣誉方面得到实惠和褒奖。有助于培养青年人才的平台,即给位子、挑担子。

3.加强对骨干职工和中层领导的职务晋升与薪酬晋升机制,真正让有能力愿干事、能干事的职工在薪酬和职务方面获得企业回报和认可,在成就个人同时也为企业留住人才,留住人心。

四是流程。选(选苗子)、用(人事相宜)、育(培训培养)、留(留人、留心)。要想从制度上、机制上保证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性,须在选、用、育、留的各流程关键环节,规范相关制度的操作流程。选人,要在招聘制度中提高门槛,我们由过去的招聘大专、中专毕业生,变为现在以招聘本科生和研究生,以改善人才队伍在学历结构和高级工程师少的不合理状况。用人,要通过职业规划设计和见习期甄选有潜质的准人才,根据专业、性格特质、特长,安排合适的人做适合他的工作岗位,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坚持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用工制度。育人,在加大培训力度和资源投入的同时,要在培训的层次、内容、方式要有新的不断的突破。层次上,要着眼于企业未来发展所需人才,内容上,不仅限于产品质量和管理技能的提高,更要在提升管理质量和品质上提升。方法上不仅限讲座、看碟,要以公司个案研讨、观摩、视频会议、网络信息,以增强培训方法和培训效果。留人,不仅靠薪酬激励来留人,更要以情留人,既要留住人,又要留住人心,给职工以轻松愉悦、快乐的心境、才能使职工在艰苦环境饯行高效、健康、快乐的理念。

五是标准。是我们对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评价标准。一是满意度,通过填表问卷调查、评价、交流沟通、个性发展、公司发展战略等,用来评价人才的归属感与成就感;二是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这是用来评价人力资源开发、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能否满足企业规模发展与企业长期发展的要求。一方面衡量人才数量是否满足需求,另一方面是对人才队伍结构整体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评价。

六是目标。就是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或者说人力资源管理的终极目的,实现人才的价值与企业价值和个人的发展与企业发展的一致性,达到双赢和多赢。

人力资源理论体系的整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有了清淅与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体系,我们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我们公司每一位人力资源工作人员,上至总部,下至基层兼职劳资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与意义了然在心,不再认为是做好一件事,或一项具体的工作那么简单。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建立一个强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我们知道除了要有一个切合实际的战略指导思想,还需要扎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工作和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作为支撑,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抓基础工作——劳动人事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加大对公司各基层单位的劳动人事基础资料的检查考核与指导。检查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各基层单位的管理制度、人员资料、考勤资料、培训资料及应建立的各类台帐等基础资料所涉及的内容。在进行检查考核之前,设计好检查考核打分表,并对每一项应填写的内容设计相应的参考分值,作为劳资人员年终考核的一项内容。同时,在检查考核工作之后,我们还应该对基层单位劳动人事基础资料存在的问题专项进行培训,以促进劳动人事工作人员的基础资料工作的完善,为公司做大做强夯实基础的管理工作。

其次我们要做好专业培训,提高业务能力。比如开展劳资人员培训工作,从我公司全部基层劳动人事管理人员做起,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学习,给基层劳资人员得到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培训的内容从意识、能力、专业等几个方面进行,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业务知识,还可以开拓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对今后人力资源部工作的有序、高效的开展有着切合实际的指导意义,为打造优秀的人力资源团队奠定基础。

最后是增强服务意识,建立人力资源工作人员深 入基层、服务基层的作风,及时了解需要协调、沟通处理的人事问题,配合基层做好基础资料工作。同时基层劳资人员要为职工做好服务。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将基层劳资业务和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真正做到扎扎实实为职工、为公司解决实际问题。

企业科学管理体系篇7

国有企业战略管理体系就是根据国有企业内外部的各种影响因素,制定出适合企业长远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环境相适应、既具有全局性和动态性,又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的企业战略管理计划和布局。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有企业经历了政企分开、股份重组等改革,改革效果显著,有力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在当前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HH公司仍需要把握时代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构建科学战略管理体系的改革。如何提升HH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构建科学的战略管理体系,不仅关乎HH公司自身的发展,对其他国有企业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当前国有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分析发现,当前国有企业的战略管理体系主要呈现出以下几大特点。

1.1科学性

我国国有企业逐步改革,已经基本形成科学化的战略管理体系,但我国国有企业的战略管理体系与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相比,仍存在一些不科学的方面。因此,要构建科学的战略管理体系,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科学分析,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自身所处行业环境以及国家政策环境,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1.2前瞻性

国有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前瞻性要求不同于一般私营企业,国有企业要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科学制订战略管理体系发展规划,拒绝固步自封、一成不变。要时刻掌握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动态,特别是自身所处行业的发展动态。保证自身战略管理体系的前瞻性,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1.3全局性

国有企业的战略管理体系与其他企业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其必须具有高度的全局性。在我国,国有企业通常是所在行业的龙头老大,其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其战略管理体系也会深深地影响同行业企业。国有企业在制定战略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足够的全局观念,从全行业角度出发,深刻认识自身在行业中的重要作用。

2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国有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发展方向

进军海外是HH公司扩张升级的必由之路。加强对海外的工况、条件、环境认知,明晰海外施工风险因素,积极面对和科学应对机遇和挑战。国家、行业之间的经济关联程度越来越高,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部分,其战略管理体系首先应该做到与国际接轨。与国际接轨也是国有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第一发展方向。战略管理体系的国际化,不等于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战略管理体系与模式,而是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与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国有企业自身发展特点,制定灵活、科学、有针对性的战略管理体系。国有企业应该重视以下方面。

2.1切实转变管理思想

国有企业想要构建科学的战略管理体系,首先要转变自身战略管理思想,要具备国际化的战略管理视野。我国的国有企业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实际的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相关领导层并没有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制定科学的战略管理规划,而是根据以往经验,按照固有的战略管理套路实施企业战略管理工作。这种管理方式必然会导致自身战略管理模式脱离国际先进水平,影响到企业的战略管理效果。

2.2制定科学战略管理决策机制

要充分尊重企业战略管理规律,不盲目跟风,在制定科学战略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制。要切实加强考核力度,通过对管理前后进行严格考核,以实践结果检验战略管理是否有效。要建立常态机制,不能朝令夕改,要禁得起国际国内各种复杂环境的考验,坚持自身科学的战略管理体系。

2.3切实将战略管理体系的目标落到实处

企业科学管理体系篇8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企业管理  管理科学化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其实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修正,是对以往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总结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只有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才能有新举措。每一个企业的迅速发展,均得益于正确的战略选择,得益于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探索,得益于企业远景的部署和推进过程的美好实践。就是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实践过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企业科学化管理,用科学的方法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本方针

企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繁多,包括资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市场开拓、企业文化等,可是,为什么在同一个国家、同一种制度下、不同的企业发展水平常常会有天壤之别呢?原因可以有多种,比如说地域不同、行业不同等等,但是导致企业发展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这里,而是科学化管理,有了科学化的企业管理,没有技术可以创造技术,没有人才可以吸引人才,没有市场可以开拓市场。而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企业的科学化管理。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企业管理水平很人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内容、企业管理的理念、企业管理方法,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企业管理的基本方针,就能敏锐地把握时展热点,紧扣企业当前面临的质量成本的竞争或新产品等竞争的中心任务,有针对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从而克敌制胜、做大做强。此科学发展观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不仪用科学发展指导企业内部管理,而且可以把科学发展指导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在企业发展战略一以贯之,尤其是在围绕如何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化解发展难题,以顾客和全体员工的需求和期望为主旨,为企业和市场贴得更近一些,更好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取得政府和顾客的支持,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只有这样,我们企业管理工作,才能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二、科学发展观是企业管理科学化的精髓

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滞后是对企业发展最要害的制约。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寻求在努力适应市场的同时,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管理的体系,确保以管理科学和管理实践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一是在建立管理科学化体系中注重坚持“以人为本”,抓好人才培养,注重调动人的聪明智,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因素。把抓好人才培养和管好职工队伍作为企业管理体系的核心,使管理体系既科学化又人性化。_=是科学建制、合理规范、高效执行,实现企业在更高层次上的科学管理和持续经营。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完整的管理制度。要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出发,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管理制度要体现严密性,完整性,可操作性,易考察性。企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管理制度也要系统化,哪一处存在管理漏洞都可能导致企业全盘失利,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完全能够闭合的“制度环”。三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好的制度能够得以落实,必须要配套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就是要鼓励全体员工照章行事,全面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度要求内充分发挥其才智,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对遵章守纪,对企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职工要给予表彰、奖励、重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就是要对那些不执行制度,不照章行事的职工实行纪律约束。激励和约束要形成规范的机制,体现公平、公正、合理性。四是大力加强管理监督机制的建设,建立机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大力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党和职工群众赋予的权力真正用到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和企业全面发展来。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三、科学发展观是管理科学化的行为动力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是企业通过科学管理逐步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奋斗目标。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管理科学化的动力,辨证地认识和处理与企业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关系,运用科学管理的手段改革创新,企业发展才会有新思路和新突破,才能打开新局面,使企业在管理科学化的作用下走出低谷,迈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完善管理科学化,必须要在当前形势下,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一是抓住机遇,发挥现有优势。坚持走自我发展道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存质量,争创各种效益,共同协调发展。优化企业内部格局,提升服务竞争力,以最科学的管理手段,最实际的目标制定,推动企业向新型化方向发展。二是在管理作风上下工夫。注重调查研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要求企业领导者不能单靠听汇报,拍脑门来进行管理,而是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狠抓工作落实,到生产一线中去,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获取第一手资料,针对不同情况解决不同问题。三是向管理民主化方向努力。建立符合广大职工群众根本利益的周密,高效的民主管理机制。注意发挥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作用,从抓班组建设做起,调动工、青、妇等组织的基础优势,形成人人参与管理,管理条理明确,民主参与浓厚的局面。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