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市场发展前景8篇

时间:2023-05-22 10:07:16

市场发展前景

市场发展前景篇1

过去十年来,国际证券市场突飞猛进,急速发展。在1984到1998的十五年间,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累计额年平均增长12.34%,而全球GDP年平均增长3.37%,国际贸易额年平均增长6.34%。

在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资本市场,资金开始大范围地跨过边界自由流动,各类债券和股票的国际发行与交易数额快速上升。整个90年代,主要工业国家企业发行的股票增长了近6倍。1975年,主要发达国家债券与股票的跨境交易占GDP的比重介于1%到5%之间;1998年,此比重上升到91%(日本)到640%(意大利)。其中,美国由4%上升到230%,德国由5%上升到334%,各国该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几乎都集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国际债券市场的二级市场蓬勃发展。债券市场信息传递渠道、风险和收益评估方式以及不同类型投资者的行为差异逐渐减小,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以复杂的财务管理技巧,根据其信用、流动性、预付款风险等的差异,在不同货币计值的不同债券之间进行大量的"结构易",导致各国债券价格互动性放大,价格水平日趋一致。

海外证券衍生交易的市场规模快速提高。几乎在所有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都在进行大量的海外资产衍生证券交易。在新加坡商品交易所,既可以从事日经225种期货合约的交易,也有部分马来西亚的衍生证券交易;美国期货交易所的交易对象则包括了布雷迪债券和巴西雷亚尔、墨西哥比索、南非兰特、俄罗斯卢布、马来西亚林吉特、泰国铢和印尼盾等多种货币计值的证券和衍生产品。

二、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发展

在席卷全球的证券市场一体化潮流中,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悄然启动。1992年,我国允许外国居民在中国境内使用外汇投资于中国证券市场特定的股票,即B股。有关管理部门对于B股市场的总交易额实行额度限制,超过300万美元的B股交易,必须得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

1993年起,我国允许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到香港股票市场发行股票,即H股。部分企业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称为N股。境外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必须汇回国内,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开设外汇帐户,筹集的外汇必须存入外汇指定银行。

进入2000年后,部分民营高科技企业到香港创业板和美国NASDAQ上市筹集资金,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债券市场,我国对于构成对外债务的国际债券发行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由经过授权的10个国际商业信贷窗口机构和财政部、国家政策性银行在国外发行债券融资,其他部门可以委托10个窗口单位代为发行债券,或得到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特别批准后自行发债。债券发行列入国家利用外资计划,并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在国外发行债券所筹集的资金,必须汇回国内,经批准开设外汇帐户,存入指定银行。

三、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前景

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证券市场正在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国际化进程将明显加快。

根据我国与有关国家达成的双边协议,加入WTO后,中国将允许外资少量持股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从事基金管理业务,享受与国内基金管理公司相同待遇;当国内证券商业务范围扩大时,中外合资证券商亦可享有相同待遇;外资少量持股的中外合资证券商将可承销国内证券发行,承销并交易以外币计价的有价证券。

显然,随着金融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我国证券市场将逐步走向全面的国际化。

这种全面国际化含义是:以资金来源计,国外资本以允许的形式进入我国证券市场,国内资本则可以参与国外有关证券市场的交易活动;以市场筹资主体计,非居民机构可以在国内证券市场筹融资,国内机构则可以在国外证券市场筹融资;国外交易及中介机构参与我国证券市场的经营及相关活动,国内有关交易及中介机构获得参与国际证券市场经营及相关活动的资格和权力。

四、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利益

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将降低新兴市场获得资金的成本,改善市场的流动性和市场效率,延展市场空间,扩大市场规模,提高系统能力,改善金融基础设施,提高会计和公开性要求,改进交易制度,增加衍生产品的品种,完善清算及结算系统等。

海外证券资本的进入,以及外国投资者对市场交易活动的参与,迫使资本流入国的金融管理当局采用更为先进的报价系统,加强市场监督和调控,及时向公众传递信息,增加市场的效率。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通过采用国际会计标准,改进信息质量和信息的可获得性,改善交易的公开性。交易数量和规模的增加,有助于完善交易制度,增加市场流动性。而外国投资者带来的新的证券交易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衍生产品的出现及发展。建立一个技术先进的清算和结算系统,对于有效控制风险、保持该市场对外国证券资本的吸引力、有效地分配金融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风险表现

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在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蕴涵着一定的风险:

1、市场规模扩大加速甚至失控的风险

与国际化相伴随的外国资本的大量流入和外国投资者的广泛参与,在增加金融市场深度、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将导致金融资产的迅速扩张。在缺乏足够严格的金融监管的前提下,这种扩张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爆发的根源。此外,由于国内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低,金融体系不成熟,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资本流入导致其金融体系规模的快速扩张,而资本流入的突然逆转,则使其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大幅度上升。

2、金融市场波动性上升

对于规模狭小、流动性较低的新兴金融市场来说,与国际化相伴随的外国资本大量流入和外国投资者的广泛参与,增加了市场的波动性。尤其是在一些机构投资者成为这类国家非居民投资主体时,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表现得更为显著。

由于新兴市场缺乏完善的金融经济基础设施,在会计标准、公开性、交易机制、票据交换以及结算和清算系统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无法承受资本大量流入的冲击,导致价格波动性上升。新兴金融市场股票价格迅速下降以及流动性突然丧失的危险,大大地增加了全局性的市场波动。

3、与国外市场波动的相关性显著上升

外国资本的流入和外国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大量参与,潜在地加强了资本流入国与国外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导致二者相关性的明显上升。

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①国内金融市场与主要工业国金融市场波动的相关性,即主要工业国金融市场对资本流入国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显著上升。国外研究表明,美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对韩国股票市场波动性溢出的相关程度在1993年到1994年间高达12%;美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对泰国股票市场波动性溢出的相关程度在1988年到1991年间高达29.6%;美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对墨西哥股票市场波动性溢出的相关程度在1990年到1994年间高达32.4%。

这种溢出的影响表现为两方面:其一,在市场稳定发展时期,资本流入国金融市场波动接受主要工业国的正向传导,表现为二者波动的同步性;其二,在市场波动显著、存在一定的恐慌心理时,二者波动出现背离,甚至呈反向关系。

从日本和韩国股票指数的相关性看,从1989年1月到2000年4月,二者股票指数的相关系数为36.52%,而在1989年1月到1992年7月间,该相关系数达89.09%。从1992年7月到1998年5月,该相关系数下降到44.86%,此后,该系数再度提高到80.65%。

②新兴市场国家之间金融市场波动具有一定的同步性。

由于新兴市场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外资流入周期及结构基本相同,因此,其金融市场表现具有很强的同步性。

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间的股票市场相关系数显著增大,韩国和印尼股市的相关系数由43%上升到73%,印尼和泰国股市的相关系数由15%上升到78%,泰国和韩国股市的相关系数由55%上升到63%。显然,在金融危机期间,国际投资者把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视为一个整体,同时从上述市场撤出资金,导致其同时崩盘。

市场发展前景篇2

关键词:发酵调味品;产业发展;市场前景

从食品工业的发展速度来看,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准的提高,调味品的发酵产业进入了繁荣期,新产品层出不穷,也带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复合调味品的发展势头尤为迅猛,市场发展空间十分巨大。发酵调味品包括了酱油、食醋、腐乳类和调味料等。调味品的主流就是以发酵调味品为代表,伴随着调味品的发展壮大、循环利用、节能减排和废物再利用等,逐渐被提上了日程,兼顾安全和卫生、营养和健康的发酵调味品成为新时期的发展方向。

1发酵调味品的发展

1.1企业认可、消费者满意是企业产品永恒的主题

无论市场经济如何发展,品牌永远是企业发展的无穷动力。资源配置和企业品牌发展是企业发展中的无形资产,对产品的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主要围绕着品牌来进行的,必须要不断简化消费者的选择,建立起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才能保证品牌效应和企业利润,为产品的质量提升注入无穷动力。如今,发酵调味品产业已进入集团化、品牌化的阶段,传统调味品行业的工艺在内容和形式上相似,因此在风味上以及产品的形态上,差异性不强。因此无法突显出品牌效应。行业的品牌包括国内的厨邦等,外资企业中的雀巢、联合利华等,都占据着市场的一隅,试图分到一杯羹,因此品牌营销是企业始终坚持的努力方向。

1.2做好复合型调味品的市场营销是保证其快速发展的力量

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同时对生活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快餐业的迅猛发展,对复合调味品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带来了复合调味品产业的大发展。传统的调味品能够让食品有好的味道、漂亮的颜色和吸引人的香气,现代工业的标准化生产,不仅要求食物要色香味俱全,还要有营养,讲究卫生条件,同时还要保证可口和便捷。国际上,复合调味品占据了半壁江山,我国也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着,如今行业中的翘楚不断涌现,但市场的需求却始终没有得到完全满足,因此复合调味品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以铁强化酱油为例,在这款复合型调味品的研发上,食品生产企业一直在进行着研究和尝试,其目标就是希望在投放入市场后,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解决我国铁营养缺乏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关于铁强化酱油的管理上,一直在制定相应的标准,通过严格的市场监管,推动铁强化酱油的工作不断开展。复合调味品是未来调味品的发展趋势,复合调味品的研制也是未来规模化生产的参照和依据。当前,复合调味品中高档次产品的缺口很大,加工和开发的国标标准尚未出来。而且,运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风味物质的提取,经过科学调配,得到多样化的复合调味品,是未来科技水准不断提高,产业不断升级的方向。

1.3调味品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会用到调味品,安全是人们的第一需要,调味品的安全问题始终维系着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的最基本需求。要达到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必须要正视当前调味品的安全问题。当今调味品生产中,越来越多地应用生物和化学领域的高新技术,从发酵菌种的基因工程处理到风味物质的分离提取,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各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给调味品生产带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行业的迅速发展。目前经常应用于调味品中的食品添加剂包括增稠稳定剂、凝胶剂、防腐剂、增鲜剂、香精、色素、品质改良剂和营养强化剂等,今后还有不断增长的趋势。新技术为新品种和高档品的开发提供了可能,也为调味品的复合化、保健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2促进发酵调味品发展的调配技术手段

2.1调味品的搭配技术

为达到发酵调味品整体营养指标的均衡,做好调配是一门科技含量非常高的合成技术。例如国内的白酒普遍是用食用酒精进行调配的,在调配技术上有严格执行标准。随着技术的进步,不仅仅是在酒类食物的调配上,在食醋、酱油的调配上都已经进行了产业化的运用。形成了当前带有风味的,营养强化的,保健和方便的调味品的调配技术,在此基础上,还进行了一系列方便调料的研发,这些调味品的出现,在口味上也打破了传统的风格。

2.2调味品废渣处理问题

随着发酵调味品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废渣的生产的数量也变得十分巨大。过去废渣一般是卖给了个体养殖户,但随着加工业的发展,发酵调味品生产的废渣的市场已经不像原来那样受到欢迎,有时即便是无偿赠送都无人问津,导致了环境污染的出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不断研究如何变废为宝,对生产废渣中含有的丰富的营养物质进行了大量的论证,例如酱废渣中含有的蛋白质,醋废渣中含有的淀粉等,经过现代生物技术的研发,废渣纷纷变身为绿色的肥料,例如生物酵蛋白饲料等,为生态农业提供了更多有机肥料。

3发酵调味品的产业前景

现代食品工业的不断进步,给发酵调味品所在的餐饮业带来了无限商机。无论是连锁快餐店,还是大型餐饮服务店,都是以复合调味品为基础的,在餐饮业的规模化、工业化发展的前提下,进行了调味品的市场调配,生产原料和调味料已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专业化。而且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安全卫生和营养健康成了发酵调味品的发展方向。

4结语

市场发展前景篇3

关键词:保险业发展前景高速增长

随着资本金融全球化浪潮的迅猛推进,国际间资本流通的速度不断加快,金融业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金融业的发展不仅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整个市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起着催化、促进和巩固作用。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金融的稳定或动荡,对各国经济会产生重大影响。保险业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产寿险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转向了以寿险为主的格局。中国保险市场的现状呈现出了如下的状态:

一、中国保险市场的现状

1.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但产寿险增长不同

(1)保费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并且已经进入稳步增长时期。自1980年至1999年,保费收入从4.6亿元增加到1393.2亿元,年平均增长35.1%,远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9.7%的增长速度;2000年保费收入为1595.9亿元,增长率为14.5%,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保险业务恢复晚、起点低。

(2)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快于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4.6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521.1亿元,年平均增长28.3%;1982年中国恢复了人身保险业务,当期的保费收入为0.016亿元,1999年为872.1亿元,年平均增长97.71%。

2.险种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自1997年保费收入从财产保险业务为主,转向人身保险业务为主,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占保费收入的比重从1996年的58.27%降为1997年的44.67%,直至1999年的37.4%。同时,产寿险各自内部结构不同,在中资寿险公司中,寿险业务占其业务的89.12%,在寿险业务中,投资型险种增加,如万能寿险、投资连结保险、分红寿险。在财产保险业务中,机动车辆保险业务占绝大部分。在中国财产保险保费收入中,1987年机动车辆保险保费收入首次超过企业财产保险保费收入,成为财产保险的第一大险种,其后逐步增加;1997年占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55.33%;1998年、1999年分别占56%。有些地区的机动车辆保险业务的比重更高,如北京1999年将近70%。

3.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明显提高

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明显提高,但是保险深度、保险密度仍然较低,说明中国保险市场的潜力较大。中国的保险密度从1980年的0.48元增加到2000年的127.7元,保险深度则从0.1%增加到1.8%,但是国民保障程度和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均较低。

4.保险仍然属于垄断型市场

我国自恢复国内财产保险业务至1985年,全国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保险公司,1986年成立了新疆兵团保险公司打破了独家垄断的局面。至2000年4月底,保险公司发展到28家,其中,国有独资公司4家、股份有限公司9家、中外合资和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15家。相应地,市场占有率由1985年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垄断变为1997年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4.7%、36%;平保为13.75%;太保为12.02%,其余保险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仅仅3.53%。这说明多主体的市场格局虽然基本形成,但仍属于垄断型市场。

二、中国保险市场发展前景探讨

近几年来,中国保险业发展相当快。以中国人寿为例,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国大陆最大的商业人寿保险公司,直接隶属国务院,公司总部设在北京。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10月的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及其分设于1996年2月的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经过50余年的发展,公司的机构网络已遍布全国,成为中国寿险市场的领袖。2003年12月,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两地成功上市,是国内第一家同时在港、美两地同时上市的金融企业。2005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2004年全球500强排名,中国人寿销售收入排名世界500强第212位,领先中国保险业。中国人寿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成果的精华,结合自身的优秀传统,形成了以“成己为人、成人达己”为核心的新型企业文化。

在目前的保险险种中,对于一些非强制性保险,人们的投保意愿在不断加强。主要可能是因为现在关于非强制性保险的宣传力度高了,而且有些社保无法解决的风险分摊可以有商业保险来帮助解决。而这里所说到的非强制性保险可指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是保险险种本身所包含的不强制性,而另一方面是指在一些强制性保险中的保额数量的不强制性。

例如车险的强制性保险,如第三方责任险中,虽然保险公司的数量在增加,车辆的数目也在增加,但人们对于这一强制性保险的投保意识也在不但加强,这体现在保额的增加,它的保额由最低5万至最高50万。过去人们一般投保额为5万,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一旦出了事故,那么如果投保额越少,自己将付出越多,所以,越来越多的投保人将保额不断增加。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私家车,这势必会导致事故的发生率比以前有所增加。因此,人们对这一保险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

另外,在人寿险方面,人们的投保意识更强。而且,特别是养老类的保险。其中又以理财、分红类的保险为主。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在提高,“以钱生钱”的经济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将资产投入到这一类的保险中,具有了保值增值、避税的功能。其次,一般人认为生命价值远高于其他,因此,人们对于寿险的重视程度远大于财产险,但总体比养老类少。因为如理财、分红类的保险,不但解决了投保人的养老问题,而且也是一种投资理财的好方法。

其实,人们对于财产类保险并非不重视,只是在现在这个以人为本的社会里,人们自然而然地更重视一些关于生命类的保险。但在财产险中,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人们对于盗窃险这一附加险的投保意识已超过了自然灾害险。这是因为,不管社会的发展有多好,犯罪现象总是有的,如盗窃的家庭是属于贫穷的,那么哪怕被盗少量的东西,对他们也是会造成一些损失;而对于一些富裕的家庭,那么一旦遭窃,损失的数目更多,因此,人们不希望自己遭受太大的损失,而这一附加险正好可以分摊人们的原本要由自己所承担的经济损失。

保险业作为如此重要的一个行业,其从业人员也对它寄予了厚望。保险从业人员对于保险公司的发展和看法非常看好和认同。他们相信保险业是个十分具有潜力的企业,而且加入WTO后外商保险公司要进入中国,这对于保险业的发展十分有利。他们认为中国保险业今后的发展会不断进步,作为保险公司来讲,由于群众的认识加强了,保险业的竞争也促进提高了保险公司的质量,所以他们对保险公司的发展十分看好。

参考文献:

[1]徐文虎.中国保险市场转型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市场发展前景篇4

[关键词]货币市场 基金发展 资工具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不断深化,货币市场也发展迅速,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已成为了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鉴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由此可见,货币市场基金在我国的发展必将经历曲折,但也预示着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要促进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突破瓶颈,就要建立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促进其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我国货币基金市场基金的发展现状

(1)投资工具单一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的规模较小,投资工具单一。主要的投资种类为债券和国债,企业企业债券和市政债券货币等其他的投资工具,在资本市场市场上比较少,就国债而言,以中长期国债为主,短期国债和其他投资工具相对较少,不利于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

(2)流动性低且风险大

货币市场基金的高度流动性,是其在发达国家受到投资者追捧的主要原因,在发达国家中,随时赎回或签发支票支付使得投资者的投资得到高度的流动性,但是在我国,最快的也只是T+1的支付模式,这就是说,投资者不但不能签发支票支付,即使是赎回也要提前一个工作日通知基金公司。这致使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和灵活性比银行的1年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还低,使其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再次下降。

二、 我国货币市场基金落后的原因分析

(1)低效率的货币市场

首先交易主体的缺乏。由于资金的主要供给方是商业银行,而需求方是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就是说,同构性在货币市场的参与主体上表现的十分明显,这样便会导致市场需求单一,从而难以促进市场交易。货币市场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国有商业银行与央行的利益基本一致,这就使银行业形成了一股垄断势力,央行为宏观调控货币市场而实施的货币政策效果并不显著,导致市场上很难形成一个基准利率来反映市场上资金的真实需求。

(2)汇率利率制度改革发展缓慢

我国人民币汇率明显低估。从我国国情看,内需不足,经济增长和就业对外贸依赖较大,特别是外汇储备占款过于巨大,使资金大量流向金融市场,从而使得市场流动性过剩,导致货币市场工具和市场利率的收益率持续低迷,进而引发我国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恶化。因为我国现在的存贷款利率都非市场化,使得储蓄利率比金融市场上金融投资工具的收益率还要高,导致货币市场基金的处境尴尬。因此汇率利率制度改革的缓慢发展,制约了货币基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三、改善货币市场的发展方法与对策

(1)丰富和完善货币市场

目前我国的我国货币市场主要的几种金融机构分为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证券公司、银行和保险公司等,机构种类不多,并且这些不同的金融机构也分别参与不同的金融市场活动,要想促进货币资金市场的发展,就要积极扩充交易主体的范围和加大金融机构的参与程度,把这个作为金融市场改革的主要任务推进。因此,为了加快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应加快证券投资基金、信托投资公司和财务公司进入货币市场的进程,以此来推动货币市场的快速发展。

(2)推进汇率利率制度改革

我国利率主要还是由国家实施直接管制,要想促进货币市场的发展,要加快推进汇率利率制度改革,让市场成为利率变化的主要操控手段,要求国家逐步放松并进而取消对利率的直接管制,以此来优化资金的配置。目前,我国还未实现利率市场化,在严格的利率管制下,基准利率并不是由货币资金的供求情况决定的,使货币市场基金难以具备绝对优势。

四、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闲置资金的出现,投资需求日益凸显。这些闲置资金需要更多更好的的金融投资工具来满足人们对货币资金市场的投资需求。货币资金市场应运而生的理财产品

作为良好的储蓄替代品应运而生,较好的满足了居民的投资需求,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货币资金市场的发展需求必然成为促进其发展的原动力,也必定使其获得迅速的发展。

投资者的需求由于其风险偏好、流动性偏好和收益要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基金业的发展需要一条完整的产品链来满足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在我国目前发行的股票型基金、平衡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都代表了其不同的风险收益偏好,货币市场基金作为基金产品链中重要的一环,使这条基金产品链更加完整。从这个角度来看,货币市场基金在我国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井海波,我国基金产品创新模式方向性分析,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4期

市场发展前景篇5

关键词:寿险市场;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840.3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前言

自2008年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都被卷入到这场史无前例的危机之中,直至今日,后续危机效应仍在继续蔓延,并渗透到其他行业领域(比如金融、证券、房地产、保险等等),从而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在上述宏观因素的冲击下,我国寿险行业在2009年与2010年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但到2011年则出现增长速度放缓,甚至回落。对此,保险业产生了两种不同的争议,即“拐点论”与“支点论”。前者认为:随着经济的转型与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寿险业可能进入到低速增长的发展阶段;后者则认为:目前寿险业的增长速度放缓只是短暂性的,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方向并没有偏失,因而成为提高寿险业不断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在笔者看来,“拐点论”与“支点论”都有其合理的理论依据,关键在于需要全方位地认识到整个寿险行业的发展动态,这也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

一、我国寿险市场发展的现状

(一)目前寿险市场初具规模

在中国,保险业已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新兴朝阳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政府恢复了商业保险,整个行业的业务收入逐年递增,其发展形势喜人,进而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从1980年到2000年,我国的保险业的收入年均增长率达百分之三十二;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保险业依然保持持续增长的劲头,迅速扩大其发展规模,保费也在不断地增长。

(二)目前寿险结构呈现合理化

从国内外的保险行业发展动态来看,寿险业通常处于主导性地位,其发展速度要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保险,其保费收入也高于非寿险。以往,因为企业员工的生老病死统一由国家或企业包揽,所以寿险业自然会受到国家体制与人们保险意识的限制,其市场占有额往往会低于产险。然而,随着我国保障体制的不断改革与人们保障需求的提高,我国寿险保费收入占整个保险行业的比例大幅度地上升,在保险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寿险比重大于财险的现象,促成了与世界保险发展相类似的格局,寿险结构呈现合理化。

(三)寿险实力明显提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国仅仅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保险公司(比如中保、太保、平保等等),但随后一些股份制的保险公司加盟(比如华泰、新华、泰康等等)和众多区域性的寿险公司的成立,使得我国的保险机构数量迅速增加。根据2009年的数据统计,我国人寿公司共计五十八家,财险公司共计五十家,进而形成了多种保险类型的经营格局。现阶段,大多数保险公司改造股份制,变为混合所有制。除此之外,从事保险行业的人员数量与日俱增,保费收入也逐渐扩大,保险实力进一步提高。

(四)寿险功能迅速增强

保险准备金和赔付金的不断增长,不仅有效地增强保险机构的抗风险能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保障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支持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从而体现出保险强大的社会功能。

二、我国寿险市场发展的前景

虽然我国保险业自改革开放以来都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但是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国内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都相对落后,进而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滞后,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保险市场需要社会经济作为条件支撑,影响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人口因素

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显示:大陆总人口共计13.47亿,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另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医疗技术的发展,我国人口结构逐渐步入老龄化。上述的背景给保险行业带来了有利的发展契机,扩大了保险市场的规模。另外截止2000年末,在职员人员与退休人员数量之比为4.1:1,1985年退休养老金占工资比例的百分之十,2000年则达到百分之十五。因为社会保险只能维持人们的基本生活,而其余部分就需要商业保险的支持,包括在内的寿险。

(二)人们的收入水平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存款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截止2010年底,其储蓄存款总额突破三十万亿元,其中百分之二十五为定期存款,这也在无形之中成为寿险市场的资源。以此同时,人们的储蓄方式逐渐发生变化,由之前的现金储蓄转为购买理财产品,这也是推动保险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与源泉。总而言之,人们的收入水平是寿险市场发展的经济基础。

(三)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

就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走势来看,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创新,国民经济发展保持平稳的态势。据实证分析显示,我国保险行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关系,并且保险需求目标值通常控制在1.015到1.058的范围内。这也就意味着寿险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大力开发我国寿险市场的对策

(一)构建合理的寿险监察体制

构建合理的保险监察体制是开发保险市场的制度保障。具体而言,首先,建立相对独立的监管机构,实施督查管理,以保证保险监察的力度;其次,构建保险公司评估体系,定期评估从事保险人员的工作与计划,进而让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作出理性的选择,维护他们的权益;最后,加强自律,促进保险业协调发展。

(二)加强寿险风险防范

目前,国内保险行业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作为一种相对弱质的产业,保险业应要加强自身的风险防范,具体要达到如下几点要求:其一,要建立健全保险行业的各项制度,尤其是审计制度、赔付制度、会计等;其二,制度等构建风险管理体制,加强国内保险行业风险防范与管控能力,确保偿付能力。其三,落实各项制度,对违纪行为作出严肃的处理,不留后患,以维护其权威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寿险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力,随着寿险的持续发展,寿险市场的规模不断地扩大,城乡居民的寿险意识逐步提高,因而人们对寿险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只有充分意识到寿险市场的发展前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张彪,万里龙.个人寿险市场营销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34)

市场发展前景篇6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 现状 发展前景

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中,房地产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国民经济,还改善了人民的住房条件,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然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速度过快也导致了很多问题,抑制了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房地产的现状、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进行研究。

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近年来的发展势头迅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建筑、家装、家电等行业的发展也都息息相关,具有关联性强、设计范围广等特点。

但过快的发展速度也让很多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在繁荣发展的表面之下,制度的不健全、市场的不完善、发展的不均衡都使得各方面矛盾愈发尖锐起来。房地产市场的暴利与长期居高不下的房价使市场中的投机行为越来越多,很多房产已经严重超出了其实际价值,居民也越来越难以承受,房地产泡沫也因此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想要买房的人对房子望而却步,如果长此以往,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条件降低,随之而来的便是房地产市场的走低,供求关系也在此基础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我国政府为了解决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强化了行政管理力度,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宏观管理政策,但这些手段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状况,房价依然居高不下。加之建筑材料,土地等物资价格的逐年上涨,使房地产运行的成本提升,也导致了我国房价上升。

二、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前景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发展动力,对经济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房地产泡沫虽然是当前主要的发展问题,但房地产的振兴依然是主要的发展方向。想要房地产市场在未来稳定健康的发展,政府就需要更加理性的对待市场,充分了解并分析市场信息,构建起长效机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

(一)房地产市场的改善方式

在现阶段的经济形势下,政府需要更加重视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性。在最大程度上使房地产交易成本降低,迎合普通公民的经济能力与住房需求,加大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建设,运用民生手段,将当期房地产供需问题解决。银行也可以为房地产市场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金融环境,提供更多的贷款,转变传统区别对待的方式。另外,科学合理的规范房价也是当前必须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可以运用减免税费、低补高加等方式实现。与此同时,构建起信息披露机制,将房地产开发商、房屋实际情况等信息公开,提升消费者对这些信息的了解程度,以促进购房。

实际上,解决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并不是片面的拯救开发商,而是在保障我国国民经济体系,让普通群众了解这一本质,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转变当前持币观房的现象。如果房地产市场崩溃,我国工业必然会面临着经济滑坡,失业率也会随之增加,这些问题都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随着央行连续降息,我国整体性的经济环境也因此得到了有效刺激,房地产市场快速升温,并逐渐平稳下来。从近一阶段的楼市成交信息来看,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会面临新一波的增长。资金链紧张的问题也随着贷款利率下调得到了缓解,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瓶颈已经过去。

(二)政府提出的调整政策

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不难发现,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态度是积极且平稳的,运用了很多“促进”、“支持”、“稳定”等词汇,这也表明国家对房地产市场正在积极进行调整,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发展也更加趋于健康与稳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稳定住房消费,实行因地制宜的政策,将地方政府的主体作用充分落实,满足普通公民的正常住房需求,从而稳定房地产市场,政府政策的着力点则主要放在金融机构等部门,为房地产市场提供更多的消费支持。第二,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实行物质保障与资金补贴双管齐下的住房保障政策,将一部分存量房转变为保障房。第三,改革住房公积金政策,提升其利用效率。第四,将城市危房改造计划提上了日程,与棚改计划的资金政策一样。第五,明确的路径,强化确权、登记、颁证等实际工作,保证不占用耕地,保障农民的实际利益。除上述五点以外,还有特大镇扩权增能、促进信贷证券化等诸多政策,都是房地产未来的主要发展指导。

房地产行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在经济条件的压力下,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愈发凸显出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将会有4亿左右的农民转移到城市中来,房屋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因此,房地产市场在我国未来的发展空间仍然非常巨大,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结束语

房地产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当前,面对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和市场都在积极面对,并提出一系列方法,用以缓解房地产市场中的泡沫现象,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从当前形式来看,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潜力仍然非常巨大,发展前景也相当可观。

参考文献:

[1]赵杨,张屹山,赵文胜等.房地产市场与居民消费、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基于1994―2011年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11,06:30―41

[2]冯科,何理.中国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研究――基于反需求函数的理论与经验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2,02:53―60

市场发展前景篇7

关键词:互联网;市场调研;前景;优劣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市场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连通性进一步加强,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企业为了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以提升企业的业绩,他们不仅在产品的生产和营销中采取措施,同时在开拓市场方面利用市场调研,寻求适合企业的最佳产品或服务,所以市场调研在这种情形下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市场调研法日益兴起,借助虚拟网络的辐射,市场调研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延展与升级,有效配合了市场变动频繁、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为企业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提供了可能。

二、互联网市场调研法产生背景

(一)市场调研对于时效性和高效性的要求

市场调研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是企业获取市场实时信息的最有效途径。在当今市场竞争如此激烈、信息爆炸的时代,更要求企业对于市场动态能够拥有最快的把握才能及时反应、及时调整企业战略与策略,才能在行业竞争当中长期占据市场份额。这就对于市场调研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1.网络用户以及网络使用频率的快速增长

随着各类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据CNNIC2015年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531%的网民认为自身依赖互联网,其中非常依赖的占12.5%,比较依赖的占40.6%。同时,全国使用互联网办公的企业比例为78.7%,其中50人及以上规模的企业,互联网使用比例均超过80%。网络的普及使得互联网市场调研作为更广泛更全面的市场调研手段成为可能。网络作为联通全球的信息网络,不仅将市场调研的范围扩展到几乎世界每一个角落,同时全球化也将各国家与地区的市场相连通,传统调研方式能发挥的实际作用越发有限。

2.大数据进一步延展互联网市场调研的适用性

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站数量为335万个,年增长4.6%;中国网页数量为1899亿个,年增长26.6%。①基于网络大数据的市场调研使得调研信息具有更强的连续性和比较性。调研数据不再仅仅是近期数据的比较与分析,大数据使得调研数据可以以年为单位进行纵向比较,甚至可以在同行业与其他企业进行横向比较。2014年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5.22亿,用户规模较2013年增长3257万人,增长率为6.7%;手机搜索用户数达4.29亿,使用率达77.1%,用户规模较2013年增长6411万人,增长率为17.6%②。搜索引擎是除即时通信外使用率最高的互联网应用,手机搜索也在手机应用中位列第二位。作为基础应用,搜索引擎用户规模随着网络用户规模的扩大而持续增加;同时,搜索引擎企业产品与服务的多元化发展,也吸引着更多用户积极使用互联网搜索。

三、互联网市场调研法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一)互联网市场调研法的发展现状

从总体上看,互联网市场调研服务供求并不平衡,互联网市场调研服务滞后于互联网市场调研需求。一方面,一些市场调研企业排斥新技术,不愿意在实际的调研过程中使用新技术,这就使得互联网市场调研的进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也有许多全球市场调研企业愿意接纳新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全球竞争力。尽管一些市场调研机构利用新技术的能力不强,但是另外一些全球性的市场调研企业已经意识到必须要对技术进行投资,否则难以生存。

(二)互联网市场调研法的发展前景

总体来说,互联网市场调研法利大于弊,互联网市场调研法尚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而它作为新兴的市场调研方法的地位和作用是传统市场调研方法无法替代的。未来,互联网市场调研发展将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市场调研将成为跨国消费者定量调查的标准模式

技术是效率和效益的代名词,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技术架构能够为人们带来效率和效益。与此同时,还将出现一些有效的、与互联网系统紧密结合的离线市场调研方式,例如使用以网络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个人访问和以网络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电话访谈。互联网把消费者和市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需要通过市场调研获得商务信息的跨国企业,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单一服务提供商来为自己提供服务。今后企业若要在竞争中胜出,离开了互联网平台和网络运作是难以想象的。

2.不断涌现的互联网市场调研新技术和方法将推动市场调研机构的变革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整合技术,多渠道收集信息,将开发出新的市场调研技术和方法,设计出新的商务流程,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服务的各种手段也将不断更新。一旦市场建立起了一种规模巨大的调研基础平台,便可以实现知识与信息的集成处理,人们可以借此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由于从各种渠道收集到的数据得到整合,而且市场调研行业可以方便地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获取这些数据,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和商务流程会自然地出现,市场调研机构将参与到信息管理和商务信息的变革之中去,这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市场发展前景篇8

【关键词】 亚洲债券市场; 金融合作; 前景与对策

近年来,亚洲的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取得了很大进展。当前,欧洲债务危机仍在发酵,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东亚各国也不能独善其身。未来东亚各国需要继续深化经贸合作,更需要加强金融合作,以此拓宽区域内的投融资渠道,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促进各国间的相互投资与合作,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大力发展亚洲债券市场是重要的一环。

一、发展亚洲债券市场的意义

第一,亚洲债券市场建设有利于完善和稳定区域金融体系。目前,东亚各国普遍以间接融资为主,这种以银行体系为主导的金融结构,不仅使金融风险主要集中于银行部门,而且因为金融市场不完善,当遭遇外来冲击时,易引发危机。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将会使金融市场更加完善、金融结构更加合理,有利于区域金融市场的稳定。

第二,亚洲债券市场的建设能够增加区域投融资渠道、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一般来说,东亚各国的储蓄率比较高,平均水平在30%以上。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的储蓄率非常低,美国的储蓄率只有5%左右。东亚积累的大量资金并没有转化为本地区的投资,而是大量投向了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在东亚国家中普遍存在储蓄—投资的缺口。截至2012年3月,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所持有的美国国债占到这些国家外汇储备总额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却大量依赖国际资本的投资,表明东亚区内自身的融资能力较差。通过建立亚洲债券市场,能为本地区及全球的企业提供投融资平台,让区内储蓄真正为区内企业投资和生产服务,促进东亚实体经济的发展。

第三,亚洲债券市场的建设有助于区内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适应全球金融中心东移的趋势。同时,还能够扩大区内各主要货币在金融市场的交易和使用,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二、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的条件

第一,东亚区域内的经贸关系日趋紧密。近年来,东亚区域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达5 000亿美元左右,占到东亚全部贸易总量的四分之一(图2)。以中国为例,尽管欧盟和美国仍是中国最大的两个贸易伙伴,但是中国和日本、东盟、韩国等亚洲地区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规模稳步上升,2011年中国和东亚地区经济体贸易占比已经达到全部贸易的四成(图3)。实体经济合作的深化,为区域金融合作以及金融市场的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第二,东亚地区巨额外汇储备为建设亚洲债券市场提供了保障。长期以来,东亚大部分经济体选择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由此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目前,在全球外汇储备排名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中,东亚占据了5席,所持有的储备规模在6万亿美元左右,占世界外汇储备总额的近一半。这些巨额外汇储备,可为区域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三、亚洲债券市场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挑战

第一,亚洲债券市场发展迅速。应该说,亚洲金融危机后,在各国政府的努力下,亚洲债券市场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2003年6月,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央行行长会议组织提出并实施“亚洲债券基金(ABF)”,进一步推动了亚洲各经济体在亚洲债券市场发展方面的积极合作。2003年8月,“东盟10+3”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正式推出“培育亚洲债券市场倡议”,以此完善债券市场发展的基础条件。2008年5月,为了更全面地发展亚洲债券市场,东盟10+3财长会议又创设了区域内信用担保投资机构和东盟+3债券市场论坛。

目前,亚洲债券市场建设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币债券余额从1998年底的3 042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底的5 6714亿美元,13年增长了18倍。其中,企业债券总规模由1998年的570亿美元发展到2011年的18 970亿美元,增长了33倍;国际债券余额从1998年底的1 300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底的4 500亿美元,13年增长了2.3倍,显示出市场结构不断优化。

第二,亚洲债券市场的建设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尽管亚洲债券市场发展速度很快,但和全球其他地区相比,尤其是与美国、欧元区等发达国家相比,亚洲债券市场总体规模依然较小。目前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1/4,但该地区债券未清偿余额仅占全球总量的8%。二是目前亚洲债券市场的债券期限结构还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中短期;品种创新步伐较慢,债券类衍生工具依然缺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不同融资需求,需要加大力度推动市场的创新活动,这不仅包括债券期限结构的完善、创新工具的丰富、产品品种的增加、投资者队伍的扩大、衍生产品的推出等,而且包括市场和制度层面的创新。三是信用评级、投资者保护、清算结算等在内的一整套市场基础设施也还不够完善和健全。比如说,在信用评级方面,虽然不少国家已成立了自己的评级机构,但存在着公信力不高、市场认可度不高等问题。

四、进一步推进亚洲债券市场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尽管债券市场的建设会给亚洲地区带来多方面的好处,但亚洲债券市场的建设还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各国应高度重视亚洲债券市场的建设。亚洲债券市场应该创造更加灵活的投融资方式,提供多种期限的债券投资工具,以吸引区内各国的外汇储备和民间储蓄,不仅要吸引区内资金,而且吸引区外资金。这就需要区内各国加强彼此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共同推进亚洲债券市场的建设。

第二,壮大投资者基础,增强市场流动性。一个高效、有深度的债券市场需要市场流动性作保障。目前,亚洲各国政府对债券市场的参与程度较深,但共同基金、保险公司等地位相对弱小,金融机构在债券承销方面的作用还比较有限,未来应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提高私人部门的参与程度,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从而改善投资者结构,壮大投资者基础,提升市场流动性。

第三,安排好债券发行计价货币。鉴于目前东亚国家持有大量美元储备,而区域内还没有足以充当亚洲债券的定价货币,因此,初期可以发行美元计价的债券,从而增加亚洲美元交易,提高外汇资金在本地区的利用效率。与此同时,也可以探索以人民币、日元等区内货币计价发行债券的可能性。目前,中国香港地区的人民币债券市场已经初具规模。未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增强,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发行将会越来越多,从而实现用区内货币发行债券市场的目标。

第四,充分发挥国际金融中心在亚洲债券市场建设中的作用。东京、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基础设施齐全,不仅有利于亚洲债券的建设,而且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者参与到市场中来,有利于亚洲债券市场得到国际市场认可。

第五,健全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完善与否,对债券市场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各国应完善债券市场的法律制度和监管体系,建立有效的支付清算系统和客观公允的评级体系。由于东亚区域内缺乏权威性的评级机构,导致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等国际评级机构基本垄断了评级业务。不过,这些评级机构并不能做到客观公正,由此阻碍了亚洲金融市场的发展。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评级机构,并提高其权威性和认可度,促进亚洲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适时、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体系是提高债券市场效率的前提。各国间需要加强技术交流,促进各个国家和地区清算体系的协调与合作,最终建立能够满足跨境交易要求的地区清算体系。此外,还要推进基金市场、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为债券市场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亚洲债券市场的建设既是区域金融合作的一部分,也是各国贸易和投资等实体经济合作的必然要求,需要各国政府共同努力,加快推进,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虹.培育东亚债券市场:现状、障碍与前景[J].世界经济,2007(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