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8篇

时间:2023-05-23 09:01:20

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

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篇1

【关键词】能源;环保;新能源汽车

面对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的新形势,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汽车产业的重大战略选择。本文将分析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环境,以期探求新能源汽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 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分析

1.1 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力组合起来的新型汽车,目前种类很多,有内燃机和蓄电池混合的,有内燃机和超级电容器混合的,有内燃机和液压节能器混合的,有蓄电池和超级电容器混合的,还有燃料电池和超级电容器混合的等等。混合动力汽车具有以下优点:汽车内燃机的最大功率可以根据平均需要来设置,在一般负荷下,汽车处于低油耗、低污染的状态,当负荷增加,需要提高内燃机功率时,可以由电池来补充,当负荷减少时,内燃机多余的功率又可以给电池充电,所以混合动力汽车的行程可以和普通汽车一样;电池可以有效储蓄制动、减速时节省的能量;慢速行驶时,可以关闭内燃机,由电池进行驱动,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内燃机可以有效满足耗能大的空调、取暖设施的需要;电池不会发生过充等现象,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降低了使用成本。但如果长距离高速行驶并不能节省用油。

1.2 纯电动汽车

纯电动汽车是指采用电力驱动的新能源汽车,其动力系统主要由蓄电池、电机和控制系统构成。纯电动汽车具有以下优点:它更加适用于在城市的慢速行驶;在停止时不发生电量消耗,制动时电机可以化身发电机,对制动减速时的能量进行再次利用;能够减少对石油资源的需求,所需要的电力可以由其他能源进行转化;结构简单,维修保养的工作量小。但是蓄电池的容量有限,而且一般价格比较贵,此外还需要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基础设施,系统庞大,耗资多。

1.3 燃料电池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是指通过氢气或甲醇等燃料与大气中的氧气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电能,利用电机驱动汽车的新能源汽车类型。燃料电池汽车污染物排放量很少,甚至是零排放;燃油效率高,提高了燃油经济性;减少了因机油泄漏引发的水污染;运行平稳,不会产生噪声。但是燃料电池的生产成本比较高,制约了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发展。

1.4 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汽车

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污染物排放比较低,现已成功应用于汽油机。它的成分比较单一,有较高的纯度,与空气能够进行完全燃烧,一氧化碳和微粒的排放比较少,在温度较低时,发动机的启动性和运转性能比较高。但是与液体燃料相比,不太容易运输,发动机的性能也比较低。

1.5 氢动力汽车

氢动力汽车利用氢燃料与空气进行反应,产生水排放出来,因此,它真正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汽车类型。但是氢燃料电池的成本比较高,氢燃料不易存储和运输,最为重要的是,氢气的提取需要通过电解水或使用天然气,这样就增加了能源的消耗,氢动力汽车的优势就无法显现了。

1.6 醇类动力汽车

由于醇类燃料自身含氧,因此可以提高燃烧效率,一氧化碳的排放量比较低,几乎不存在碳烟的排放。但是甲醇毒性比较大,对人体危害大,而且对物体有腐蚀作用,这些都限制了甲醇在动力汽车中的应用。

1.7 生物燃料汽车

生物燃料做要包括从农作物或者动物脂肪中提取的物质,它能够加快燃烧速度,减少一氧化碳的排放,并且它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但是一些物质可能会腐蚀发动机。

2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和展望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发新能源汽车,目前已投资大量资金用于新能源汽车研发。我国现阶段研究的新能源汽车究竟发展哪种形式还要依据我国国情,必须符合我国汽车长期发展特点,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新能源汽车要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城市特点而不同。

我国汽车制造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传统的汽车制造技术短时间内很难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主要表现在汽车发动机制造技术上,这是我国汽车制造的一个关键难题,目前国内各大汽车制造公司仍然没有突破这方面的技术。而新能源汽车制造是一个新兴领域,对世界各国来说都是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而摆脱尾随发达国家的状态,抓住机遇,将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变为我国汽车企业取得全球先进水平的一个绝好契机,实现跳跃式发展。

目前阻碍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和应用的主要问题是制造成本较高。根据市场调查和研究,纯电动汽车在城市内将来会获得一定的市场,但混合动力汽车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汽车维护成本高。纯电动汽车要想得到较早的上市和推广,电池制造技术是关键。

日益加重的能源与环境压力使得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实现我国能源安全、环境保护以及中国汽车工业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很广阔。

3 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发展思路

3.1 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结构

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发展较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相比之下,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认真反省并解决。首先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自身角度来讲就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企业之间创新管理上存在问题。新能源汽车创新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当今时代下,并且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都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之一,而产业化的发展最终是通过市场化来决定的。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依靠政府颁发相关的扶持制度得以发展,是以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主的科技研发投资政策为主,这在无形中助长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技术自主创新问题上存在一定的惰性思想,国家的扶持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从而不断引进国外技术。但是,我国必须要明确国外在传播先进技术时,在一定程度上是保留的,不可能把最先进的技术全盘售出或者许可给中国汽车企业使用,我国引进来的技术都是表层的,没有深入。所以,技术创新的目标还得靠我国自主研发实现,在引进国外技术时,应重视消化吸收和再创造。

3.2 解决现有研发中存在的问题,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铺平道路

从我国颁发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就开始萌芽发展起来,在发展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依然不够成熟,尤其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技术上依然存在问题。我国在自主研发新能源汽车方面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面对燃料电池寿命太短、可替代新能源来源匮乏等问题,还不被大众所认可。因此,积极解决新能源汽车在研发中存在的问题,突破其在产品和技术研发方面的瓶颈,还需要汽车厂商去创新、解决。

3.3 汽车企业只有高投入才能加快创新步伐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大型汽车企业在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资金上投入份额占其销售额的比重基本都未达到1%。相对国外发达国家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投入少之又少,国外发达国家的汽车公司同期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投入占比一般可达5%左右。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与制造商对研发投入的重视程度密不可分,只有新能源汽车技术公司采用合理的创新管理的思想,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才能有效提升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创新实力,走在世界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前列。

【参考文献】

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篇2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市场培育;优化策略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4.077

1 完善相关的政府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国家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政府扶持政策,加大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力度。目前,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逐渐降低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发展的关键和重点。新能源汽车不论是在技术、设计还是在生产过程中的制造成本都比较高,另外还有后期更换电池而产生的费用使得很多消费者都放弃了购买新能源汽车,因为成本太高。很多发达国家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过程中纷纷出台了很多的政府扶持政策,覆盖了整个汽车产业链,而我国在此方面却只侧重示范运行整车,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相关政府扶持政策少之又少。为了能够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良好发展,国家必须要出台一些相关的扶持政策[1]。政府部门要给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的企业、零部件生产企业、新能源汽车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相应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相关政策,降低成本,促使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得到协同发展。

2 仔细划分汽车产业市场,抓住消费者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受到了自身技术性能、价格和相关配套设施方面的约束,导致很多消费者购买的欲望和适量还是很少。因此,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应该根据自身实际的情况,仔细划分市场,充分挖掘市场中隐藏的消费者。为了能够抓住消费者,企业应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优惠和补贴,签收后服务合同,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可以分为公共服务用车市场、汽车租赁市场、公务车市场、出租车市场和集团用车市场。其中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应该积极推广汽车租赁的服务,在适合的区域范围内使用新能源汽车,将租赁汽车的消费者逐渐转变成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购买规模,有效满足市场经济中的需求[2]。

3 尊重汽车产业市场规律,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新能源汽车产业应该尊重汽车产业市场的规律,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发展产业。越过混合动力汽车,对纯电动汽车进行跨越发展,这种战略导致忽视了对混合动力汽车的重视。但是,纯电动汽车也没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对混合动力汽车的重视力度不够,再加上纯电动汽车的电池、电机和电驱动技术发展的不是很好,阻碍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的良好发展。依据国外发达国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想要将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良好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尊重市场的规律,优先发展混合动力技术,加强对对混合动力汽车的推广和应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长足发展。

4 建立强制性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只依靠政府的资金补贴,应该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市场制度共同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假如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只靠政府部门的资金补贴,而缺乏强制性法律法规体系的保护,可能会导致汽车企业缺乏研发的动力,很容易形成技术垄断的结果。将相关法律法规强制性的引入,能够将企业销售和生产的责任明确开来,从而促使企业加大产业的研发力度,提升技术方面的创新,进而促使企业能够生产出品质好并且成本低的产品,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要借鉴和汲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帮助政府部门制定出科学、合理、有效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传统的燃油汽车的销售、生产、排放和使用等方面进行强制实行限制性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在汽车尾气排放方面的法律法规[4]。这样一来,很有可能吸引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促进其发展。

5 加强宣传,提升消费引导的效果,吸引消费者

企业要加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宣传,有效提升消费引导的总体效果,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新能源汽车是一种新兴产业的创新产品,虽然国家和政府以及汽车企业都已经人尽皆知,同时还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和支持,但是仍然有很多的普通消费者对其严重缺乏了解,因此,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和汽车企业抓住机遇,携手共同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比如广告宣传、汽车展览会、赛事在赞助活动以及乘车体验等,要注重宣传新能源汽车的节能环保的作用,促进广大消费者能够更多的了解新能源汽车的性能,让消费者更相信新能源汽车的凄凉和安全性能,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同时,在宣传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与环境保护相融合,提升社会整体的环保意识,无形当中加强对广大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购买新能源汽车不单单是一种环保的行为,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5]。

6 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问题一直都是各个国家深度关注的问题,很多国家纷纷制定出很多的环境专项计划,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产业。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我国应该完善相关的政府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仔细划分汽车产业市场,抓住消费者,尊重汽车产业市场规律,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加强产业市场的监督,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建立强制性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提升消费引导的效果,吸引消费者,有效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建龙,王宏起.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路径研究――基于模块化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4(04):508-518.

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篇3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市场培育

前言

就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发展来说,想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就要积极借鉴西方国家中的市场发展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现阶段中我国自主开发的产品已经逐渐进入到了市场中,不仅可以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同时也可以为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技术创新的内容以及对市场培育的作用

1.1 技术创新的内容

第一,我国的关键零部件技术科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纯电动车领域,我国的动力总成关键零部件技术以及动力系统集成技术都获得了突破。第二,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产业化以及整车研发进程推进有序。在电动车整车技术层面,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同时掌握动力系统、燃油电池、纯电动、混合动力技术。国内企业加强了对于系列化产生的开发不,并且取得了良好成果。第三,我国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标准以及嗜氡曜家丫开始逐步的完善,同时构建了有效的产品管理体系和法规。

1.2 技术创新对市场培育的作用

第一,可以满足相应的需求,促进新产业的发展。从理论的角度上来说,进行创新其实就是要做好技术研发以及规模化生产等工作,并将所研究出的成果推向市场中,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因此,在创新阶段时就要从市场需求上出发,挖掘出市场中的潜在需求。从促进需求的角度上来说,进行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满足创造出新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将潜在的需求转化为实际的需求。如节能环保技术以及新能源技术等。此外,进行技术创新还可以借助技术改造等来满足需求的规模[1]。第二,促进产业技术发展。随着能源问题的不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在这一发展趋势的影响下,风电、太阳能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加之关键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得成本上有了一定的降低,这样也就提高了市场竞争力。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全球现在正在兴起一场以绿色低碳为代表的能源革命,尤其是在医药、工业以及农业等领域中尤为突出。

2 完善政府中的扶持政策

对于我国现阶段来说,就要不断完善政府上的扶持政策,真正认识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性。就目前来说,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出现了逐渐降低的现象,这样也就成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实现快速发展的基础。且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不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设计与生产等方面上都存在着成本相对较高的特点。加之在后期阶段中需要更换电池等而出现了费用上,也使得许多的消费者逐渐放弃了对新能源汽车的法关注度与购买力。一些发达国家中,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过程中,就制定出了政府扶持的政策,这样也就包含了整个汽车产业。但是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我国在这一层面上却还是关注示范运行整车等方面,这样也就降低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政策的扶持。为了满足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实现快速的发展,我国政府方面就要及时做好改革与创新工作,制定出完善的扶持政策。另外政府部门还要对新能源汽车整个行业链提供帮助,通过加大政府补贴以及优惠政策等来降低成本上的投入,保证新能源汽车产业可以实现快速长远的发展[2]。

3 保证汽车产业市场划分准确

就目前来说,我国现阶段中的新能源汽车在发展上受到了自身技术性能以及价格等方面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以及适量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就要及时做好调整工作,通过从自身的实际情况上出发,做好市场的划分与研究工作,挖掘出市场中潜在的消费者。为了保证消费者可以进行购买,企业方面还要对消费者提供出相关的优惠政策,以此来吸引消费者、如补贴以及签售后服务合同等。在现阶段中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主要划分为公共服务用车市场、汽车租赁市场、公务车市场、出租车市场以及集团用车市场。所以新能源汽车企业就要大力推广汽车租赁服务,在适当的范围内来运用新能源汽车,通过将租赁汽车的消费者转变为具有购买能力的消费者,以此来保证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规模,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3]。

4 尊重发展的规律

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想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就要坚持从汽车产业市场的发展规律上出发,真正做好每一个环节,保证发展的效果。对纯电动汽车实现跨越发展,这样也就忽视了混合动力车的重要性,但是也限制了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加之认识上的不足,使得纯电动汽车的电池以及电机等方面技术上受到了影响,这样也就影响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因此,在是中想要转变这一现象,满足我国新能源市场的发展需求,就要积极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尊重市场发展的需求,先发展好混合动力技术,通过不断的推广与运用来提高发展的效果。

5 建立出完善的法律法规

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市场的不断发展,还应当要认识到不能单纯依靠政府上的资金补贴,同时还要借助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来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如果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单纯依靠政府上的补贴,并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等来进行保护,很容易造成汽车企业出现研发动力不足等现象,这样也就出现了技术垄断等现象。但是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影响下,不仅可以将企业中的销售与生产区开来,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中的研发力度,不断创新技术,保证企业可以生产出质量高、成本低的产品,这样也就满足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其次,是要借鉴发达国家中的成功经验,通过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法律法规,以此来对传统的模式进行创新。尤其是对于汽车尾气的排放等方面上,还要做好严格的规定与要求,这样才能吸引消费者的目标,主动的购买新能源汽车,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快速发展[4]。

6 做好宣传工作

对于企业自身来说,也要积极主动的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宣传,真正做好消费者的引导工作,促使消费者主动的选择新能源汽车。可以说新能源汽车属于一个新兴的产业,虽然国家与政府等方面已经认识到了重要性,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与支持,但是在消费者的层面上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所以政府与企业之间就要做好联合宣传工作,不断扩大宣传的范围,以此来帮助消费者了解新能源汽车,掌握其性能,明确安全性,产生出购买的欲望。

7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工作中,我国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政府上的扶持力度,同时还要从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的发展上出发,完善相关的体系,满足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姜江,韩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市场培育[J].改革,2011(07):57-63.

[2]刘海红.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市场培育[J].山东工业技术,2016(24):86.

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篇4

关键词: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低碳经济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日本福岛核事故等问题出现,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一个举世关注的经济和政策议题,发展低碳经济开始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所谓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1]。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以能源的消耗为基础,对能源的依赖作用大,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同时,随着汽车数量不断的增加,尾气排放引起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汽车产业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现状不改变,将会对汽车产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为加快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对汽车产业发展的制约,发展低碳经济,实现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开发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是一条有效途径。

二、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新要求

1.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有效结合

伴随全球能源、环境、气候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许多国家纷纷制定各类专项行动计划,大力培育发展以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一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对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双向驱动"作用,将技术创新同市场需求有效结合起来[2]。

基于节能环保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未来汽车产业发展将主要表现为两种趋势:一是趋向于节能汽车的研发生产;二是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因此,国内汽车企业应该抓住国内汽车消费市场转型升级的有利时机,把握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国内外市场,以需求为导向,适时优化调整研发投入的力度和方向,加大对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创造出更多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

2.技术创新与汽车政策相适应

能源与环境的问题已成为全球日益关注的焦点,全球变暖的威胁让全球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为应对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危机,发展环保型汽车是各国汽车产业的必由之路。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同时也饱受碳排放量过大的指责,政府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很大。针对我国汽车数量巨大、能源紧缺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国务院、国家环保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先后出台了多项汽车节能减排政策,旨在鼓励汽车企业提升节能水平,提高燃料燃烧效率。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引导消费者购买小排量等节能环保型汽车。

对于汽车生产厂家而言,国家不断提高新车的排放标准,技术创新有了新的要求。为了达到不断提高的排放标准,汽车生产企业应该加快技术创新,推动传统汽车提高燃料燃烧效率,以适应政策要求。此外,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实现节能减排的另一条有效途径。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汽车能够缓解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以及环境污染等压力,同时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全球汽车企业差距相比与传统汽车更小,为中国汽车工业崛起提供了机会。

因此,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应以政府政策为导向,加快对小排放量汽车、节能型汽车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开发,提高汽车节能技术和燃油利用效率,降低新车碳排放量,推动技术升级,开发清洁能源,增强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技术创新途径

近些年来,我国汽车产业虽然发展迅速,汽车产销量逐年增加,但是我国汽车企业主要是掌握一些低端技术,市场上现存的汽车产品表现出高能耗、高排放等特点,节能效率低下,对环境和能源造成了严重威胁。而不断增长的汽车消费需求与能源和环境的压力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汽车产业在能源利用方面迫切需要进行技术创新。

针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从能源效用技术创新的角度,结合目前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提出了解决我国汽车产业车用能源短缺问题的两种途径:一是大力发展节能汽车;二是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

1.大力发展节能汽车

发展节能汽车是在传统汽车高污染、高能耗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所谓节能汽车,是指以内燃机为主要动力系统,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优于下一阶段目标值的汽车。加大对节能汽车的研发力度,加快技术创新和进步,推动节能汽车产业发展。

(1)调整汽车产品结构

汽车企业应该优化研发投资结构,加大对小型车、柴油机车的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研发出更多品种的小排量车车、柴油机车,丰富车型,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符合国家政策的规定,提高小型车、柴油车等市场份额。

(2)提高汽车节能技术

传统汽车能耗高,对燃油的利用效率低,碳排放量大。对此,应加大汽车发动机、变速器的技术创新,增大R&D投入力度,掌握核心技术,提高内燃机的供能效率,以降低能耗。同时,开发出高效变速器,提高整车优化、轻量化技术,减少阻力,节约能源。

(3)推行行业标准

大力推行燃料消耗量标准和排放标准。加快技术创新,实现技术突破,研发出世界上先进的发动机系统,降低每公里的平均燃料消耗量和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排放量。

(4)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加大对新型公交车的技术研发力度,发展节能型公交,缓解出行压力,提高道路运输效率。

2.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

在能源和环境的压力下,新能源汽车成为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实现节能减排的主力军。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既是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

(1)加强核心技术研发

新能源汽车目前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电池技术,应大力推进动力电池技术创新,重点开展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和轻量化设计,集中力量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突破。

(2)加强关键零部件研发

零部件发展应该与汽车整车同步发展,重点支持驱动电机系统及核心材料,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电动制动器等电动化附件的研发。大力开展燃料电池电堆、发动机及其关键材料核心技术研究。

(3)加大节能技术研发

积极推进汽车节能技术创新,以提高汽车燃料经济性水平。重点开展混合动力技术、高效内燃机技术和先进电子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发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掌握混合动力、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汽车电子和轻量化材料等汽车节能关键核心技术。

(4)加大新型发动机开发

积极开发新型替代能源,诸如天然气、乙醇、液态氢等低污染燃料,加大对这些新型动力发动机的研发力度,获得技术上的突破,研发出新产品,以适应未来市场的需求。

总之,加大技术创新,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降低汽车燃料消耗量,缓解燃油供求矛盾,减少尾气排放,改善大气环境,促进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

四、结语

低碳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产业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手段[3]。为解决我国汽车产业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缓解能源稀缺和环境问题带来的压力,应加大对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开发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发展低碳经济,实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 (7):8-12.

[2]姜江、韩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市场培育[J].产业经济,2011(7):57-62.

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篇5

王蒂(1993-),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400067),本科。

郑维薇(1991-),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400067),本科。

摘要:本文将从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与实践评析出发,综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现状,结合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之处,从财税政策、技术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构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战略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构建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而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生产方面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薄弱,具有下面几个劣势:

(一)核心技术缺乏:零部件技术难题未解决。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件,存在着造价较高、能量密度低、循环寿命短的情况,且制造其所需材料仍需进口,缺乏专业检测设备等问题。

(二)缺乏资金:技术解决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都需大量资金。突发技术瓶颈,比如对车型的创新以及电池运行不稳定等情况,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技术不过硬。要想实现其产业化的发展,必须要在研发力度与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大量资金。

(三)其他方面。1、资源整合问题。我国新能源汽车由于起步相对较晚,且各大生产企业没有进行很好的协调,无法发挥资源整合优势。2、售后服务体系问题。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相较于传统汽车来讲还不成熟,在后期高昂的维修成本以及少量的维修站点也将成为其发展的绊脚石。3、消费者观念问题。在我国的消费群体中,大部分是购买家庭第一辆车,其目标定位比较高,也存在跟风现象,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市场拓展相对缓慢。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效果综合评价

(一)财税政策。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目前我国对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以及纯电动汽车将免征车辆购置税,购买中重度混合动力汽车将减半征收车购税、车船税和消费税。

关于新能源汽车新的补贴政策也于9月份出台,以纯电续航里程为补贴标准,新增对燃料电池车的补贴。该政策将持续到2015年,并且补助标准逐年减少,这种政策的摇摆性迫使车企必将重心放在产品研发创新上,以抓住消费者。

(二)技术创新政策。为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步,财政部将从节能减排的专项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支持对象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和动力电池项目两大类。我国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重点仍然是全面的技术创新。

(三)金融政策。目前,我国汽车金融对购车的渗透率即汽车贷款在总体购车消费中所占的比率仅有10%,与国外汽车金融市场相比有很大差距,政策收效也不明显。

另一方面,中国汽车产业金融协同创新平台的建立,以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为主要投资领域,通过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构建汽车产业金融支持模式,加速汽车产业的整合、创新、升级。

(四)贸易政策。美、日、欧等国近年来了一系列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准人标准、指令及法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由于起步较晚,应对国际产品市场准入标准的能力不足。

三.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分析

1、资金支持方面。从1971年开始,日本政府多次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新能源汽车研发,仅开发燃料电池的投入就达到了200多亿日元。除了研发,日本政府还大力推广着新能源汽车商业化项目。日本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早期研发提供100%的资金支持,对商业化的项目提供1/2-2/3的资金支持。

2、财税政策方面。为推进新能源汽车,日本从2009年4月1日起实施“绿色税制”,它的适用对象为清洁柴油车、混合动力车、纯电动汽车以及各种获得认定的低排放、低油耗车辆。购买“新一代”汽车*可享受免除多种税赋优惠。

3、技术研究方面。1974年日本提出“新能源技术开发计划”,此后又分别于1978年和1989年提出了“节能技术开发计划”和“环境保护技术开发计划”。1993年,日本政府将“以上三个计划合并成更为庞大的“新阳光计划”。“新阳光计划”提出是为了采取政府、企业和大学三者联合的方式,共同研发新能源。

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体系构建

(一)资金支持政策。核心技术的攻关、后续基础施舍建设都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目前新能源汽车想要实现产业化,还需迈进艰难的导入市场阶段。而这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到技术研究、基础建设等方面。因此,国家应投入研发经费,致力于燃料电池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以及多能源动力系统、动力蓄电池及其驱动电机三项关键零部件技术的研发攻关,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二)税收支持。1.生产环节方面,国家应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补贴,尽可能的予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税收优惠,并对从事该产业研发的技术人员个人所得税给予适当减免。同时放宽新能源汽车上市条件,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买壳上市,提高其进入资本市场的政策支持。2.消费环节方面,目前,除了国家现行的降低了新能源汽车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及车船税等税收外,还应实行“以旧换新”政策,如消费者使用新能源汽车10年,减排节能达到国家相关规定,在换购其它新能源汽车时,国家予以额外的税收资金补助,以此刺激消费。

(三)技术创新。首先,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体系相对于传统汽车产业技术体系更多的是其本身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其中最主要的是新能源汽车整车设计集成和控制能力,动力电池的制造及其寿命的延长,驱动电机的质量、安全保证,以及整车成本的掌控。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新兴产业需要大量投入,政府作为研发投人的主体,应注重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向国际标准靠拢,帮助我国品牌拓展海外市场。

(四)金融服务。提高商业银行的投资积极性,加大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的金融产品服务。国家政策性银行通过制定和实施政策性优惠贷款,对商业银行进行政策性担保等措施,将资金引向技术可行和有市场前景的新能源产业项目。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应加大力度支持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融资,如保险公司可以开发新能源汽车筹措资金的风险保障项目,增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信贷能力,加大金融服务和支持,进而提高商业银行的投资积极性。(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重庆工商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1007)

参考文献:

[1]2003国研网行业研究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发展现状及其思考[J].国研网《汽车行业月度分析报告》,2010(10)

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篇6

关键词:新兴产业 技术转轨 创生 汽车产业

技术转轨是新兴产业创生的基础

(一)技术轨道与产业生命周期

根据产业发展理论,产业发展要经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产生一个类似于“S”型的产业生命周期曲线。同样,一项新技术产生初期,由于面临各种困难,发展比较缓慢,是为形成期;随着该项技术瓶颈问题的攻克,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是为成长期;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受到材料、产业冲突、功能约束、市场等各因素的制约而使其发展达到一个极限,而进入成熟期;成熟期后,该项技术将会失去发展动力而进入衰退期。这样,技术轨道也形成一条接近“S”形的曲线(见图1)。

(二)技术转轨的概念界定

技术创新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学者刘昌年、梅强提出,基于技术轨道的技术创新模式的三种类型:一是顺轨式技术创新模式。企业沿着特定的技术轨道发展和演进,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使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呈现出连续性、衍生性和延展性的特点。二是跃轨式技术创新模式。这是企业基于技术轨道跃迁发展和演进的技术创新过程(见图2)。三是融轨式技术创新模式。在新旧技术轨道交替的过渡时期,技术范式处于一个混沌区,既需要技术轨道的多途径探索,也需要技术范式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博弈。

本文研究的技术转轨是在融轨式技术创新模式下发生的,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使用最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在新旧技术轨道的交汇处实现技术轨道转移的过程(见图3)。这不同于技术跃迁,技术跃迁是基于跃轨式的技术创新模式产生的,是技术由原有轨道直接跳到更加一条轨道上。技术跃迁需要非常强的科研能力,是一种技术的升级,这是一个非连续的过程,而技术转轨是在原有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技术的融合,这是一个相对连续的过程。技术转轨也不同于技术跨越。技术跨越是技术落后者以赶上或超过技术领先者技术能力为目标,以突破性自主技术创新为核心机能的,不同技术曲线之间的非连续技术进步的行为。技术跨越是技术落后者不经过技术领先者所有的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技术领先者目前的发展阶段,是一种技术跨阶段的发展。

(三) 技术转轨是新兴产业创生的基础

根据技术转轨的概念,技术是在两条交叉的轨道之间转移的,技术首先沿着第一条轨道发展,当该项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到达极限状态,很难再向前发展,为改变这种技术停滞不前的状态,就要寻找一条新的技术轨道,于是当第一条技术轨道与第二条技术轨道接轨时,实现技术转轨,从而可以使技术持续向前发展。依此类推,当第二条技术轨道与第三条轨道接轨时再次完成技术转轨。

技术转轨发生在技术极限状态,但在技术极限状态之前的技术快速发展期,新的技术轨道已经在运行了,第二条技术轨道在已经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在相对成熟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技术转轨。这就是说,由于技术轨道的刚性,原有轨道技术会继续向前发展,但会有一部分技术会转向新的轨道,这一时间是新旧两种技术并行发展的时期,过一段时间,新技术轨道明朗化,成为主导技术发展方向的技术轨道。这样在原来的技术轨道上运行的产业,就逐渐被在新的技术轨道上运行的新兴产业所取代。技术转轨可达性是新兴产业创生前期的主要影响因素,只有在新兴产业创生前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和技术准备,才能走过前期阶段,完成新兴产业的创生。因此,技术转轨是新兴产业创生的基础。

新兴产业创生的其他影响因素

首先,企业家群体的才能。根据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任何一种生产都需要投入各种不同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而企业家才能指企业家经营企业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在产业创生的过程中,需要企业家将影响企业创生的各种要素组织起来,只有进取心强的企业家才愿意去创新,只有企业家群体才可能创生新兴产业。所以,企业家的进取精神是新兴产业创生的核心动力。

其次,市场拓展的经济性。市场拓展是新兴产业创生过程中一个动态的循环,可以从创生成本和创生效益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对新兴产业创生的影响。在企业家将技术转轨的成果向市场推广的过程中,其成本非常大,这些成本和风险需要产业化带来的效益来解决和完善。

再次,制度安排的激励性。在新兴产业创生的过程中有很多企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困难会使企业创生新兴产业的积极性锐减,所以,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度安排的激励性作用必不可少。

最后,资源匹配的适应性。资源不足很可能成为制约某一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如煤、石油、稀有金属等都可能会影响新兴产业的创生。

新兴产业创生的阶段性主导因素及作用机理

(一)新技术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不具有新兴产业创生的条件,主要受到技术和市场因素的制约。这一阶段,新技术已经产生但还未成熟,技术稳定性很难得到保证,市场化风险较大。而原有技术已相对成熟,是市场的主导技术,市场也已形成了消费惯性,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新技术的应用需要投入大量的市场推广成本。这时期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尚不非常明朗,新技术存在很大风险。

(二)新旧技术混合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企业家群体的才能和市场拓展的经济性成为影响产业创生的主导因素。在新旧技术混合发展阶段,富有进取精神的企业家组织力量、整合资源,运用新技术,开拓新兴产业,企业家群体的才能在这一过程中尤为重要。新兴产业市场拓展的经济性依靠企业家群体的才能很难做到,制度因素同样成为这一时期关键因素,合理的制度可以激励企业家应用新技术发展新兴产业的信心,促进企业完成新兴产业的创生过程。

(三)新技术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资源区配的适应性成为主导因素。技术转轨完成,产业摆脱原有技术轨道沿新技术轨道快速发展,新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资源方面的大量需求。因此,在这一阶段,资源匹配的适应性因素非常重要,宏观资源市场的大环境是否能够健康发展将决定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

案例分析

国务院“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有一个产业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本文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属于汽车大产业中的一个新兴产业,目前处在新兴产业创生的第二个阶段—新旧技术混合发展阶段,技术转轨还没有完全完成。其实,汽车产业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蒸汽动力技术产业阶段、汽油动力技术产业阶段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阶段。而电动汽车是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点,有望率先完成技术转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汽车产业的发展史是从蒸汽动力技术开始的。自1770年法国诞生第一辆蒸汽动力技术汽车以来,蒸汽汽车技术沿着其技术轨道发展了115年。1885年德国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汽油动力汽车,使得蒸汽动力技术转轨至汽油动力技术。在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最初年代,因为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其一直沿着“S”型轨道发展,直到100年后,技术发展到“S”形的末端,这时候汽油动力技术已经开始兴起,但是还不成熟,轨道还不清晰,人们还在不停的实验和改进中,这时候汽油动力技术轨道和蒸汽动力技术轨道交融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进后,汽油动力技术日渐清晰,使得汽车技术轨道沿着汽油动力技术轨道走向了新的发展,完成了技术转轨,汽油动力技术汽车产业就创生了。

产业创生是一个不老命题,任何技术都会沿着“S”型轨道发展,也终将走向“S”形的末端,等待被新的产业取代。目前汽车大产业又处在创生另一个新兴产业的进程中,汽油动力汽车产业已经计入技术转轨的第二个阶段,新旧技术混合发展。但是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已经很明朗,新能源汽车产业即将取代汽油动力汽车产业。

那么为什么汽油动力技术会走向“S”形末端呢?首先,汽油技术受到能源约束。汽油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目前汽油能源供应趋紧。再次,汽油技术受到环境保护的约束。汽油燃烧会产生汽车尾气,已成为污染环境尤其是城市环境的一大因素,世界各国对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愈加关注,而且越来越不能容忍。再次,汽油动力技术已经发展到极限,没有创新的能量了,将会因停滞不前而逐步衰退。

那么新能源汽车技术轨道开始形成了吗?我们以电动汽车技术为例进行分析。电动汽车技术包括电气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化学技术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都已经陆陆续续发展了100多年。截至目前为止,美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陆续推出一些电动汽车概念车型,已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即电动汽车技术轨道已经开始和汽油动力技术轨道并行。且电动汽车技术轨道正在向汽油动力技术轨道接近,新旧技术正在混合发展,电动汽车技术必将取代汽油动力技术,成为新的汽车动力技术。

但是,技术转轨不易完成,电动汽车技术要实现转轨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续驶里程。目前投放市场的电动汽车续驶里程一般在100到200公里之间,远低于汽油汽车的续驶里程。电动汽车技术要跨越第二阶段,进入快速发展的第三阶段,必须解决续驶里程问题。随着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未来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问题是可以得以解决的。

技术转轨完成后,电动汽车技术并不会立刻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还有别的因素会影响其发展速度,生产成本和资源匹配的适应性即是两个重要的非技术转轨制约因素。电动汽车的储能装置是电池组,它是电动汽车中价格最高的一个子系统。因此要加快研发进度,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批量生产建立规模效应也是必由之路。汽油汽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资源匹配系统,而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资源匹配系统。

但企业降成本和解决电动汽车产业的资源匹配问题是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制度安排方面的激励,这是国务院出台《“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政府可以出资支持企业以重大项目的方式进行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并对电动汽车进行补贴,从而降低电动汽车在市场上的价格。建立密集的电动汽车的充电站和鼓励燃料电池等动力设备的配套生产等。这样对加速电动汽车产业创生的进程起到重要的外力作用。

参考文献:

1.肖静,李北伟,董微微.技术创新对吉林省信息技术制造业和竞争力影响研究[J].情报科学,2012(2)

2.李北伟,鞠德珩.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技术创新问题[J].经济纵横,2010(8)

3.欧阳 .我国转型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2010(8)

4.王忠宏,石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发展观察,2010(1)

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篇7

进入21世纪,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发展,汽车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也日益加大。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汽车产业也面临着经济下行的严峻挑战。在新形势下,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是应对能源环保压力,在新一轮国际汽车产业格局调整过程中抢占先机,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推动我国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

在国家“863”计划的持续支持下,经过十多年发展,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已基本成熟,正处于由科研转入产业化的关键时期,形成了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和产学研合作研发体系,在动力蓄电池、燃料电池、驱动电机、电子控制等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整车动力系统集成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并持续开展了各类示范运营。主要表现在:先进锂离子电池突破安全性瓶颈技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首次规模应用于城市公交客车;自主开发的低压燃料电池系统获得批量应用,燃料电池整车可靠性和燃料经济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挥我国资源优势的永磁驱动电机形成系列化产品,有力地支撑了混合动力车规模化生产能力;开发出各类电动汽车整车系列产品,已有40多款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进入国家汽车新产品公告。

另外,我国自主开发的各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初步经历了示范运营的考验。从200 5年起,累计有500辆自主开发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深圳等城市及国家电网公司进行了小规模示范运行考核,运营里程超过1 500万公里。参与了多次国际清洁能源汽车大赛,与国际同行同台竞技,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595辆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圆满完成示范运行,实现了奥运中心区的零排放和周边区域的低排放,创造了奥运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电动汽车集中应用。通过持续技术攻关与试验考核,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完善,产品性能稳步提高,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示范运行组织管理经验,为开展规模化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着眼于未来的国际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支持。一是集中产学研优势,攻克共性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形成一批自主创新的汽车产品;二是营造市场环境,发挥政策效应,通过应用示范,促进产品质量、产能建设和用户服务的整体优化;三是充分利用技术改造贴息政策,促进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适时扩大产业和市场规模。

国务院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科技支撑措施中,都把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积极发展新的汽车节能技术,大力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尽快形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战略性产业,已经是我国汽车产业面向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科技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精心策划,协力组织,启动了国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初步选择了北京、上海、重庆、长春、大连、杭州、济南、武汉、深圳、合肥、长沙、昆明、南昌等13个城市,率先在公交、出租、公务、市政和邮政等公共交通领域试点推广使用以混合动力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在一些有条件的大城市,也适当推广应用部分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汽车。计划到2012年,在全国推广6万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其中各类混合动力汽车将占95%以上。

选择在主要城市公共交通领域示范运营并给予财政补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公共交通服务大众,可以使广大乘客享受科技创新的成果;二是公共交通运行时间长、强度大,有利于考核新能源汽车产品性能;三是公交车队运营形式,便于生产厂商随时提供技术服务,有利于产品性能优化完善。

“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规模示范运行,事关我国汽车产业的调整振兴,需要多部门的合作:其中,财政部主要负责研究相关的财税政策,负责中央财政补贴资金的预算、拨付和归口管理;科技部主要负责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并制订示范试点工作的总体方案;国家发改委主要负责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的产业规划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负责推荐车型的审核认定,负责推进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技术改造以及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

各汽车企业在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方面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战略性投资规模不断加大。如:一汽集团不断投资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能力建设,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努力扩大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上汽集团组建专门开发生产新能源汽车的子公司,加大投资进行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开发;东风、长安、奇瑞、比亚迪、中通和五洲龙客车等一大批汽车企业也都在加快产业化能力建设和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市场投放。

在看到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所面临大好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在产品可靠性、耐久性和成本控制以及市场培育等方面,与大规模商业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推动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促进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培育新的经侪增长点、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积极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示范城市的启动工作将本着开放的原则,成熟一批,启动一批,逐步扩大示范范围。目前,北京、上海、重庆等1 5个城市已经成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规模化示范应用城市。这些城市汽车产业密集、技术经济基础好,具备较好的示范运行经验,地方政府也有很高的积极性,具备实施条件。推动节能与新

能源汽车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各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目前还有一些城市也对加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示范城市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我们将与各地方政府一起,共同营建有利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良好环境,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整合科研与产业化资源,认真组织实施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

第二,进一步加强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与产业化技术攻关。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将进一步加大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继续加强电动汽车整车关键技术研究,重点提高可靠性和耐久性,系统开展产品工程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技术研究,着力提高产品成本控制水平,形成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高性价比的系列产品。要特别重视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开发与产业化,提高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的能量和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及系统的可靠性;提高电池快速充放电能力,进一步降低电池成本;提高车用驱动电机的功率密度、效率、寿命和可靠性,降低产品成本,形成标准化、系列化产品。各汽车企业在做好技术研发的同时,也要重视关键零部件产业化体系的培育,不断完善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建设,及时为示范城市提供质量可靠、性能良好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

第三,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共同推动建立有利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良好环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无论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我们将进入新的汽车产业转型、市场结构变化和产业分工调整的关键阶段。为此,必须加强政府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指导。科技部将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密切合作,共同研究标本兼治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科学地制定远近结合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技术路线图,积极推动建立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按照产业链建设的需求,加快建立产学研、大中小企业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还将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相关激励政策,尽快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培育新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在做好示范推广应用的同时,要坚持加强基础研究和下一代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为节能与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坚实的技术支撑。

第四,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当前,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各国汽车产业创新技术的聚焦点和战略调整的制高点。各国政府也高度关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推出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计划。我国要通过合作与交流,充分了解各国的发展趋势和在不同发展路径上的经验教训;通过比较,及时检验和优化政策效益和技术路线,共同催生新能源汽车国际市扬,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汽车产业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市场,在我国汽车企业逐步走出国门,加入世界范围竞争的同时,我们也欢迎国际汽车企业的合作伙伴在我国建立研发机构,参与国内市场竞争,通过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篇8

关键词:视角;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0引言

伴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深,相关的信息技术现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进步,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出的作用价值已经越来越重要。只有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够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新能源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尽管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技术相对比来看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对此本文及基于城市视角下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目前所现存的新产品研发支出过大、投入冗余、规模不合理以及资源利用率偏低能问题展开了深入探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

1研究意义

在本次研究中基于城市视角下开展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方法,即利用线性组合形式来从多项具备特定关联性的变量内提取有效信息,总结规律。核心内涵即为利用较少的主要成分来获取到尽可能多的信息内容,这样不但能够实现降低指标维度数,同时还可获得更多的原始信息。考虑到技术创新的高度复杂性特点,在本次研究中对各项投入产出影响因素进行了列举类比,并展开了效率分析,以期尽可能通过最少的指标来得到最充分的信息。从当前社会发展情况来看,技术创新效率也影响到技术创新的绩效和企业的发展情况,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

2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效率分析

2.1选取评价指标

对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效率评价中,涉及到很多的问题,由于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比较多,评价指标的系统过于庞大,对于相关的指标要进行分析和研究,需要通过更多的指标来完成对效率的评价工作。以下分析了两种指标的应用。

2.1.1投入指标

对创新投入维度展开评价,其中具体就包含了参与研发工作的人员、费用等相关内容。和常规性行业存在明显差异的是,汽车行业有着高度的复杂性特点,其中所包含的投入指标不仅包括各项生产要素的投入,同时还有R&D活动企业数与汽车产品开发项目总量。由因为当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正处于创新发展阶段,主要是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学习,因此主要采用技术改造以及引进经费支出来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做出评价。

2.1.2产出指标

在本次研究中不但选取了一般性产出指标、发明专利以及新产品产值,同时还采用了新产品利润营收来一同对呈现创新经济效益和技术创新成果市场转化能力。新能源汽车相较于传统汽车有着更好的环保性特征,在产出方面还应当含括对环保性能的指标评估。

2.2创新效率的方法应用

依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6月21日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6》,以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16》对10个新能源汽车主要推广城市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计算处理。①综合技术效率。在这一方面可发现各城市之间的差异情况较为显著,上海、重庆、南通、哈尔滨分别达到了1.000的综合技术效率。其中具备DEA有效决策单元的城市,在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方面具备更高的效率,当前的生产要素投入及产出配置状态较为理想。②规模技术效率。在此方面可看到上海、重庆、南通、哈尔滨的创新效率达到了1.000,而最低的创新效率城市,武汉也达到了0.966,各城市之间的规模效率差距相对较小。并且规模报酬变动显示为drs的北京与武汉,其规模报酬呈递减发展趋势,这表明产出的增大情况低于投入情况,规模与投入不匹配,产业规模存在过大风险,应适当控制产业规模,将关注的重点放到对产业结构的优化改进方面。基于以上方面的分析表明,综合技术效率相对于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技术效率,要明显低的多,特别是纯技术效率偏低是造成综合效率不能够有效提高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今后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过程中应当将技术效率作为重点发展内容。

3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措施

当前一些城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普遍存在着技术创新投入过大,资源利用率偏低的问题情况。分析其中所存在着的问题原因,主要是受制于技术无效和规模无效互相作用所导致的后果。单从统计数据方面来分析,各城市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方面所开展的基础性研究相对不足,多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具备独立自主品牌的十分有限。产业规模和投入产出的严重出入性导致效率严重不足,而且在新产品的研发方面过度投入,所造成的冗余现象也进一步加剧了资源浪费现象。3.1在政府层面应当进一步扩大投资力度,给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时还应加大对产业发展方向的监管,以避免发生盲目性发展和因为资源配置不当所导致的浪费情况进一步扩大;进一步加强对产业规模调控力度,要能够和创新投入产出规模达到良好的适应性。

3.2从企业层面来看,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除了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同时也要树立起自主品牌意识,加强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可通过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引导创新要素实现跨区域流动,促进城市创新资源与技术的优化配置。最后,从社会层面应积极拓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渠道,做好宣传工作,促使在全社会范围内能够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引起广泛关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本文的研究表明,在城市视角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主要会受到经济、科技、自然资源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影响。而要想实现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就必须要通过政府、企业与社会等各方面的联手,来促进城市间的人才与技术创新交流,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便最终达到城市间优势互补的效果,取得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傅蔷,赵雪敏,蒙文川.广东省新能源汽车应用对能源需求及城市环境影响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13):135-137.

[2]孙正良,江帆,虞力英.新能源汽车发展对城市交通管理的影响[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6,34(06):108-113.

[3]李守伟,朱瑶.合作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6,35(11):137-144.

[4]聂凯,谢丹凤,李巍.新能源汽车城市物流碳排放模型的构建与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2(09):134-14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