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专题研究意识8篇

时间:2023-05-25 10:48:25

专题研究意识

专题研究意识篇1

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关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文化安全、边疆安宁,关乎一个单位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一定要深刻认识加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牢牢树立和践行“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自觉,完善工作措施,强化责任担当,有效提升工作能力。下面,我就如何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讲以下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

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和政治警觉,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意识形态工作更严、更紧、更实。始终站稳政治立场。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认真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保持政治定力。

二、切实强化理论武装

结合“两学一做”持续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

三、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

各股室负责人要坚持正面宣传思想,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强正面思想舆论引导,不妄言共产党的领导、不妄议中央。同时加强监督负责范围的意识形态工作动向,严禁在QQ、微信等网络平台发表反动消极的言论、低级庸俗的图片、视频和段子,要旗帜鲜明地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专题研究意识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 专题研究教学 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109-02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提高学生分析探究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题研究教学”就是贯彻上述教学要求、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专题研究教学”的实践与总结

所谓中学思想政治课专题研究教学是指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时事教育结合起来,以问题为中心,选择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者是学生感兴趣所关心的话题,引导学生自主收集有关信息进行分析、甄别、思考、研究,以提高学生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实践和总结了以下三种“专题研究教学”类型:

1.紧扣知识点生成的简易性的“专题研究教学”

如我在当年教学高三“国际关系”之后,组织了这样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国际恐怖活动,特别是“9•11”事件给美国某些行业,如航空运输业、保险业、旅游业造成直接冲击,股市市值大幅度下跌缩水,同时造成人们对美国经济未来预期的改变,将使已经处于衰退边缘的美国经济雪上加霜,推迟美国政治所翘首盼望的经济景气回升的到来,也必然对世界经济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对此进行研究:①国际恐怖活动,特别是“9•11”事件引起股市的波动说明了什么?②面对国际恐怖活动日益猖獗,世界各国应如何应对?研究的题目在教学“国际关系”的适当时机提前布置给学生,并告之搜集有关信息的方法和大致出处,然后在课堂上组织专题研究。课堂研究时可以小组推选代表上台发言,也可以学生个人自由上台陈述观点。此专题的预期结果大致是:①说明了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的政治经济学原理;②在应对方面,根据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学生大致能想到: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建立、健全世界反恐怖组织,如“上海合作组织”成立期间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上海公约》;断绝恐怖组织及其成员的经济来源等;③通过上述分析加深学生对“国际关系”的理解与应用,活跃学生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初步掌握收集、筛选、使用资料信息的能力。

2.立足知识面生成的综合性的“专题研究教学”

如我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政治生活”知识之后,就中国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组织了这样的专题研究:有人认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是好事,有利于我国进口,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信誉和我国的经济地位提高,主张人民币升值;而有人认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是坏事,不利于我国出口,对我国国际收支将产生不利影响,必然导致我国外贸环境恶化、外汇储备减少,要求坚决抵制西方国家对我国人民币升值的要求。对此应如何评论?此专题的预期结果大致是:①学生通过讨论将认识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利弊并存。②学生能够用矛盾及其转化的哲学观点,以积极的心态,正确对待人民币升值问题,迎接挑战,趋利避害,促使矛盾向有利于我国经济利益的方向发展。③学生的国家利益观将进一步升华,在坚持原则、维护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争取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人民币币值的基本稳定。④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指导学生善于用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

3.围绕现实问题生成的跨学科的“专题研究教学”

如在指导学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有关内容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我国水资源现状、问题与对策”的专题研究。事先围绕“现状、问题与对策”发一个简明提纲,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①联系地理学科知识,分析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如何?分布有什么特点?②怎样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根据所学哲学知识提出你的战略举措?全班分两大组和若干小组按提纲各自独立地从报刊、杂志或网上收集相关资料。研究时每一大组推选代表分别向全班汇报本组的研究心得,全班同学参与提问和讨论。每位代表的发言力求简明、扼要,材料和观点要相结合。此专题的预期结果大致是:①我国水资源短缺,而且分布不均匀,从长年来看有南涝北旱的特点。②根据联系的观点,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根据发展的观点,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全民的节水意识,树立现代的水资源观。

二、“专题研究教学”的定位和依据

1.“专题研究教学”的定位

“专题研究教学”的定位:①是一种富于创新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标,使学生的学习被动,缺乏自主性、探究性。“专题研究教学”,以各种层次的专题研究渗透其中,通过自主收集信息,自主研究、探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中培养创新意识。②不同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一种学习方式,有独立的时间乃至学分,研究课题主要由学生选择和确定,一般地说,学生要走向社会,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要用一种比较规范的形式来表达研究成果等。“专题研究教学”主要是一种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专题小而精,根据教学进度灵活开展,在每课、每框乃至某些适合的目题中均可插入其中。③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要把研究渗透于包括预习、授课、作业等各个环节。“专题研究教学”没有这样“严格”和“规范”,它比较灵活,只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内容上构建一个专题,组织学生开展研究。④是一种整合性的教学模式。它是从目前的教学实际出发,通过持续不断的专题研究,把自主性教育、创造性教育、研究性教育的精神融于其中,为“研究性学习”积累经验、架设桥梁,为创设一种更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准备条件。

2.“专题研究教学”的依据

“专题研究教学”的依据:①从现实层面上说,旧的机械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也难以维系下去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和各种条件的限制,充分体现当代教育理念的新的教学模式一时又难以建立。因此,用“专题研究教学”反而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并在实践中积极创造条件向更高层次的教学模式过渡。②从教育理论层面上看,用“专题研究教学”这种模式,能较为简易地、持续地把主体性教育、创造性教育、研究性教育等教育理念融入其中,使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落到实处。③从哲学层面上看,“专题研究教学”遵循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如果不考虑当前教与学的实际,要求过高,难以操作,或仅能在观摩教学中展示一下,过后仍然依旧,那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如果长期坚持“专题研究教学”,无论是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抑或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均可以在逐步逐量的积累基础上达到质的提高。

三、开展“专题研究教学”的教育功能

1.引导学生实现学习的革命

探索、研究是人的天性。“妈妈,天上的星星为什么掉不下来啊?”这是儿童在探索!可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把人类的基本天性都扼杀了!“专题研究教学”可以引发学生学习方式上的一场革命。当我们看到学生通过自主收集、自主探索,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时候,当我们终于看到学生一改那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变得主动活泼的时候,我们就感到即使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付出再多的劳动都是值得的。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检测出各种学习方式的遗忘率分别为:阅读90%、听课80%、看演示50%、举行讨论30%、讲话30%、自己制作10%、实施计划(研究性学习)5%。这为“专题研究教学”提供了教育理论支撑。

2.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浪花

“专题研究教学”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当学生从全球视角,用具体数字说明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以及世界70个国家或地区已经或将会因水资源问题引起冲突的时候,我们惊叹学生的视野是如此开阔!当一个学生刚刚用充足的数字和理由说明南水北调工程的合理性和重要性之后,另一个学生随即从四个方面有理有据地说明调水不如节水,这种思维碰撞所萌发出来的创新意识是多么令人吃惊!那位从全球视角看水问题的学生平时并不太显山露水,他的精彩发言使大家倍感意外,他自己也因此在全班同学的赞赏中获得了极大的鼓励。人的潜能往往从某些获得表现的机会中被激发出来。人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也必须在行动中被唤醒。

3.帮助学生融会知识,贯通时空。

学生要运用知识必须首先理解所学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又必将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搞“专题研究教学”,特别是在高三毕业班搞“专题研究教学”会不会影响高考复习与升学考试?这可能是许多教师普遍担心的问题。从实践中我的体会是,只要专题选择恰当,合理安排时间,注意科学指导,把高考优异成绩的获得建立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上,将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四、搞好“专题研究教学”的几个环节

1.要选好专题

首先研究专题要以问题为中心,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社会热点和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其次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的知识联系、衔接。最后切口要小,难易适度,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摘到。专题不在大,而在精,可持续进行。最好有可辩性,能引起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

2.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不让学生来研究、思考、唱主角,则会把专题研究课变成时事报告会。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会思、能思、善思,同时又能敢问、勤问、善问,鼓励学生敢于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并让学生在专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师担当起导演的角色,做好引导工作。

专题研究意识篇3

[关键词]广告造型基础 主动式研究 思维方式 课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99-02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一起发展起来的广告行业,在经过了两个跨越式发展之后,对高级广告人才的需求从操作技能型逐渐向创意策略型转变。因此,国内各高校的广告学专业都在不断地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专业构架和课程体系,作为广告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课程的广告造型基础课也在结合广告专业特点进行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目的改变必然要求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与之紧密配合。在传统的广告基础造型教学中,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知识输出型教学模式,学生不是教学的主体,始终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和创造能力。结合广告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将西方国家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倡导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应用到广告造型基础课的教学当中,就显得尤为迫切、重要了。我们组成专门的课题组,开展了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广告造型基础课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实行“专题引导”式的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以系列造型专题为核心,以研究广告创意造型为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主动思考研究、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主动创造的良好学习状态。本文以吉林动画学院广告学院广告造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为例,探讨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广告课程中的研究与应用。

一、广告造型基础课研究型教学内容的构建

广告造型基础课是大多数高校广告学专业中的基础必修课,由于广告专业涉及传播学、美学、设计、营销管理等诸多相关学科,各高校广告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又不尽相同,因此在广告造型基础课的课程内容设置上有很大的差异,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形成一个较科学、较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总体来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沿用美术院校的纯绘画造型教学内容,另一类是直接照搬设计类院校中艺术设计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广告专业中的造型基础虽然和上述两种造型基础有相同之处,但是自身也有其较鲜明的特点,绘画造型基础更多的是以写实表现方式为主的造型训练,是较单一的技术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的是如何准确地再现客观事物,设计造型基础课则是以结构素描和三大构成为主,都缺少广告专业强调的材料(媒介)意识和联想、想象造型的训练,更关键的是学生的创意能力不能从始至终逐渐得到强化。广告专业对造型基础课的要求主要是提升学生的主动运用综合材料造型表达创意的能力。课题组根据广告专业的这个特点,结合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容结构,将基础课进行调整,形成五个大的版块,通过在每个版块中设置不同的专题研究环节,将课程的教学核心知识点逐步地渗透给学生。课程中的一系列专题研究环节构成了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操作基点(详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五个大版块教学内容依次递进,使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再现式写实造型状态过渡到主动、研究式创意造型状态。在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了一系列较灵活并结合课题讨论的研究型环节设计。专题研究环节的设计紧密联系广告专业课程内容,不但让学生能够深刻认知造型课的基础性意义,而且使课程成为真正的过渡性平台,为以后的广告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广告造型基础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设计

课题组在调整好课程内容后,对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了细致分析的设计,统一了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即建立以专题创意为核心、以研究综合表现造型为手段、以启发、引导为教学方法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思想把传授造型知识和技能当作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对学生自主研究、自主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是:老师先讲造型的基本理论知识,然后学生在指导下作画,学生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逐渐被高校广泛采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学习者利用所掌握的方法去获取知识;知识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认知主体主动构成的,学习的过程是把信息建构成知识再把知识转换为能力的过程。因此,当前课程教学模式应该积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课题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努力营造一种类似于广告项目研究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研究造型专题中学习,并将研究的收获再应用到造型训练中,从而达到积累广告造型知识、培养创意能力和提高艺术修养的教学目标。

三、广告造型基础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操作

(一)教学方法

课题组在教学实践中整体采用“学习-研究-实践”三步走的方法,即让学生在(课堂讲授)学习中掌握造型的基本规律、方法,在专题研究中发现、实验、验证、归纳新知识和技法,在实践(造型训练)中将前两种不同方式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创造作品。广告造型基础课在五个版块的教学中,课堂讲授部分占的课时比例都较小,实行多媒体教学配合课题讨论;专题研究部分占的课时比例较大,以造型实验、讨论为主,在学生利用课外搜集相关资料、造型材料的基础上,教师以启发、引导、示范、点评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艺术审美、交流和表达能力上均会有所提升。

(二)教学版块设计与实践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广告造型基础课中的运用,分为五个版块;第一个是导入课版块,开始的讲授环节主要解决学生对广告造型的基本知识、方法、规律等的认识问题。加强学生对广告造型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结合广告造型的特点在专题研究环节设置了3个讨论研究课题,先让学生比对各种造型作品,然后在讨论中逐渐认知、掌握广告视觉的通感和视觉语言要素,以及广告造型的基本属性和新要求等知识点。学生透过研究、讨论可以进一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第二个是画面构成版块,先是在教授环节中,将大量的广告设计作品和往届优秀学生作业给学生做详细的讲解、分析、对比,通过引导性的提出问题和讨论,逐步让学生明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意义和具体表现方法。然后在专题研究环节设置中,摆设有目的性的几组静物,透过构图多样性探索和限定画幅造型两个专题,让学生在研究范画、画草图中自己逐步明晰;应该怎样去改变以往的造型习惯和思维方法按照广告专业的需要以新的方式和意识去作画,即从以往的被动的、机械模仿式的造型向主动的表现情感化的对象造型方式进行转变。在研究中,学生们开始有些不习惯主动式构成画面,随着教师的不断引导和学生们不断的小稿研究,课堂作业整体效果变得越来越好,学生们做出了很多不同于以前的优秀作业,对画面的整体掌控能力提高了,造型意识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第三个课题版块是图形表现,教学中教师在每次上课刚开始时给学生安排一个快题训练;规定对象、要求和时间,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画出来,然后统一将快速作业收集上来,由教师对每幅作业进行点评,并给予建议。每次课通过这种快题式的研究,逐步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改变以往的多画少思的造型状态。在这个版块中设置了3个研究课题,先是一个物体多种表现。让学生研究运用不同表现手法和不同材料造型的多种可能性;然后是综合材料置换造型。学生用各种材料组合成不同质感的一个物体,研究主要拓展学生对材料的认识和运用;最后是再生图形研究。让学生研究利用各种现代手段(复印、拓印、照相等)去把第二个专题中的实物作品转换成平面的形象。经过这三个专题的研究,会让学生对广告造型和材料的关系形成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完成了一个“物―画形―造物―造型”的过程。

第四个版块是向以后广告专业课程过渡并实现造型基础与广告设计对接的延展课环节。因此,运用研究型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在手绘CD封套专题研究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是给学生赏析大量的相关广告设计成品,让学生从其中选出喜欢的作品,然后教师给予解析作品,使学生自己总结出好的广告设计作品的关键点和实现方法,然后教师给出研究的课题:几段音乐和MV影像资料,让学生先听和看,形成每个人的直觉认识,然后教师将音乐的相关背景资料和必要的参考素材给学生。学生运用前面掌握的多种造型表现方法结合自己的创意去手绘cd封套和光盘封面。学生一边研究参考作品一边创作自己的作品。专题的研究目的就是锻炼学生将感觉转换成创意视觉。

第五个版块是延展课的手绘海报环节,讲授部分由教师将各种手绘广告海报放在一起对比、讲解。专题研究是指定一个统一的表现对象,让学生将创意与综合材料结合起来进行造型,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启发、引导学生研究创意、表现手法、材料,使学生深刻理解广告手绘造型的特点和重要性。

(三)教材与考试

广告造型基础课研究型教学必须对教材和考核评价方式进行调整。教材上采用自编讲义、多媒体课件与辅助教材相结合的方法,并推荐国内外相关的广告造型设计书和网络资料作为辅助教材,以适合本课程的宽知识面需要,使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广告相关资料。考核评价内容则侧重于作业的研究性和创意表现,改变了以往以写实造型能力作为惟一标准的方法。将学生的专题研究作业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多次考核与多种考核相结合,鼓励积极研讨,重视对创意造型能力考察,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素质与能力。

四、对广告造型基础课研究型教学模式实践的评估

本课题经过一年来对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和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均提高了,并且形成了比较良好的研究氛围,积累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学生作品。同时提高了教师们不断加强自身专业能力、艺术修养以适应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意识。学生的很多潜力被开发出来。由此可见,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适合广告专业需要并值得进一步推广的教学模式。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课堂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一些更好的具体教学方法和研究环节,并将该种研究型教学模式逐步推广到其他的广告课程中。

【参考文献】

专题研究意识篇4

1.1科研保密意识淡薄

医学院校在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中,缺乏科研保密意识,在外校及相关合作方参观学习、交流讲座过程中,对科研成果、科研资料的管理较为随意,致使许多科研资料被有意或无意的复制印刷、拍摄等,并通过这些途径获得医学院校的科研技术细节,甚至被相关企业或校外人员非法利用这些资料,抢先申请专利,而医学院校由于缺乏充足的证据,难以证明对方为非法窃取自身科研成果,通过宣告无效程序撤销此项专利的可能性极低,最终导致医学院承受重大损失。

1.2研究过程对课题的知识产权关注较少

医学院校内,许多科研人员在进行立项研究前,并未对立项课题的国内外最新动态及知识产权进行分析,单凭自身掌握的文献资料而开展课题研究,最终形成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浪费了大量的科研资源。正常情况下,在研究课题立项确认后,科研计划便会根据所签订合同规定,严格执行并完成,因而必须慎重选择立项研究课题。据资料显示,国际上每年都有35万件左右的发明创造出现在专利文献上,课题研究中出现相同内容专利的几率非常大,甚至有部分课题在立项阶段,便已牵涉到侵权问题。

1.3教师对专利申请重要性认知不足

一方面,许多教师申请专利的主要用途是为课题提供支撑或是获得学校奖励,将专利看作是申请后续课题的科研基础,并以课题研究为主,在课题研究不受影响的状况下,往往会因申请程序过于繁琐,而鉴定报奖较为便捷,便选择以鉴定方式,通过学校奖励,完成对课题研究成果的处理。另一方面,医学院校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出现,但很少有申请专利的,绝大部分成果都用以鉴定与报奖。究其原因,还在于经费问题。申请专利需要花费一定的专利申请费,但这些费用主要来源于院校的科研经费,在经费紧缺的情况,教师通常会选择放弃申请。由于以上做法,造成大量课题研究成果处于无保护或保护薄弱状态,一旦遭受剽窃,也难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对教师及医学院校都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1.4院校内部知识产权纠纷较多

当前,课题立项研究工作通过是由医学院校内多位教师共同负责的,在科研项目完成后,往往会涉及到科研成果的权益分享问题,一旦处理不好,便会引发各类知识产权问题,如著作权纠纷、名利问题、发明人排序纠纷等。另外,科研成果权益分享中,权属不清现象也较为常见。虽然在国家所颁发的专利法中,对职务与非职务发明作出了非常明确的界定,但在实际情况中,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性质的发明创造时常被混淆在一起。部分教师及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存在错误认知,认为其为自身研发,自己有权进行科研成果的处理。还有个别科研人员利用专利法中存在的漏洞,扭曲事实,将职务发明违法转变为非职业发明,并在院校单位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进行支配,致使医学院校遭受重大损失。

1.5基础研究难以转化

在国内,高校的科研水平主要体现在其校内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上,并且教师及相关科研人员也将学术论文作为自身评聘职称及抢占至高点的重要途径。因此,许多医学院校的教师在课题研究上,以基础研究为主,科研成果多为理论性研究成果,并在研究项目取得一定效果时,直接以论文形式发表出来,而这种行为也获得医学院校的默认,致使校内的科研成果往往难以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去,许多基础研究成果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运用。

2、加强医学院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对策

2.1强化校领导及教师的知识产权意识

作为医学院校,应该及时转变思想,认识到专利法的重要作用,并在校内开展法律讲座及宣传活动,普及专利法相关知识,并通过系统的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强化学校管理者及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其中,特别注重对教师的培训,让他们了解保护科研资料及成果的重要性,并掌握一定的知识产权保护技能,能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发挥出积极作用。通常情况下,基础性研究往往是以科技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因而其产权保护可通过“著作权”形式完成。而应用性较强的科研成果或创新性研究,则需要在著作保护的基础上,申请专利保护,因为这些科研成果涉及到医学院校的长远利益。

2.2推进医学院校科研法制化管理

医学院校在对课题作出立项研究前,应进行相关专利文献的查新检索,特别是一些重点公关项目,在确保其不存在侵权顾虑的基础上,再来进行申报立项,以达到技术层面的原创目的。当完成课题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后,单位及科研人员应及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申请自主知识产权,将科研与专利预测有机融合,在合理利用专利文献的同时,防止科研内容中出现低水平重复研究或侵权现象。在完成课题研究后进行验收时,不仅要评价相关论文,还要将其科研专利成果及数量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以推进科研的法制化管理。

2.3加强医学院校的科研管理

规范医学院校科研管理程序,在进行课题立项研究前,明确科研成果的产权归属,防止后期因产权归属不明而出现纠纷问题。在科研课题管理中,应及时检索知识产权状态,并掌握知识产权信息的最新状态,以避免科研过程中出现无意识的侵权行为。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因而相关人员还需注重对科研阶中间成果的保护,确保阶段性成果具备较强的创造性与新颖性。当发现与外校及合作方学术交流过程中,出现对保密阶段科研资料的非法复印、盗取情况时,院校相关科研管理人员应通过知识产权法,及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避免造成科研成果的流失。另外,科研管理人员还需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与诉讼程序,在必要时能通过法律途径,及时争取获得相关的司法救济。

专题研究意识篇5

【关键词】研究型幼儿园教师;教师教育;职前培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4-0023-04

近年来,幼师院校本科毕业生走向幼儿园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然而,他们中的很大部分在与幼师、中师毕业生同台竞技时,面临无法发挥专业优势、就业竞争力不强的尴尬境遇。为此,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都在加紧改革,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挖掘本科生理论性、问题意识较强等优势,提出科研管理型、研究型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思路。一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甚至直接提出要进行“面向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培养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改革”。〔1〕

为什么要提出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培养问题?如何准确把握与理解研究型幼儿园教师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征?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如何培养研究型幼儿园教师?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将对探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和教育等产生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培养研究型幼儿园教师的时代意义与现实必要性

提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必要性。

(一)满足社会发展对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

社会的发展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而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教师,则首先需要完成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到教育行为的一系列转变。教师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递者、“教书匠”,而是教育实践的研究者、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专业化的、研究型的教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2〕只有专业化的、研究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会学习、会思考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学前教育领域,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幼儿园教师迫切需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反思自身教育实践,并发展成为自身教育实践的研究者。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幼儿园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高素质研究型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搭建平台。

(二)弥补幼儿园教师群体学历偏低、科研能力较弱的不足

目前,我国在职幼儿园教师入职时的学历以幼师、中师学历居多,本科学历较少。尽管大多数教师在入职之后都进行了后续学习,拿到了大专和本科学历,但他们中的很大部分是为了解决职称问题而去深造,真正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仍较弱。一方面,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在幼师、中师学校接受艺体技能培养较多,在实践中也十分重视唱歌、画画等技能技巧的培养,却不太善于对幼儿及各种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和反思;另一方面,不少幼儿园教师的后续学习多为成人大专或自考性质,其教育质量和学习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加之幼儿园日常工作琐碎、繁多,各种检查评比应接不暇,许多教师往往疲于应付,没有多余精力投入反思、科研工作。将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研究型幼儿园教师,既可以充实幼儿园教师队伍,又能弥补当前幼儿园教师整体学历水平较低、科研能力较弱的不足。

(三)增强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本科毕业生与幼师、中师毕业生相比,其明显不足在于艺体技能较弱。幼师、中师学校的生源主要为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的年龄较小,身体尚处于发育状态,可塑性较强,适合对其进行艺体技能的培养。而本科生的生源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他们的身体发育已经基本成型,再进行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训练,往往发展空间较小。因此,在艺体技能方面对本科生提出过高要求显然是不适合的。本科毕业生要想提高就业竞争力,必须扬长避短,努力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相对而言,本科生在大学接受系统、综合和全面的教育,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在课堂学习中也常常要思考、分析,加之有机会参与学校或本专业教师开展的某些课题研究,因此,他们普遍比幼师、中师毕业生有更强的问题意识、逻辑性以及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科研潜力和优势。不少幼儿园负责人也指出,之所以聘用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看重其理论水平较高的专业优势,希望能借助他们的力量积极带动幼儿园的教科研工作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看出,将本科生培养着眼于研究型幼儿园教师,不仅可以满足幼儿园的实践需求,更可以充分发挥本科生的专业优势,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二、研究型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含义与主要特征

不少研究者认为,研究型教师主要是相对于经验型教师(即“教书匠”)而言,指那些在教育领域较擅长做研究的教师,是“能积极主动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职业敏感性、反思意识、合作精神和科研意识,能及时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针对问题积极探索研究,主动吸收教育科学理论和同行经验,提出新的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3〕

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具备哪些主要特征或基本素养,有研究者从专业知识与能力、专业品质与态度等角度进行了总结归纳:从专业知识与能力上看,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应具有符合时代精神及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创造性地设计与开展教育活动的能力、沟通和反思的能力以及教育研究的能力;从专业品质与态度角度看,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应有强烈的求知和探究欲望,对外界信息非常敏感,独立意识强,勤于实践和反思,具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平易近人,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等。〔4〕还有研究者指出,研究型教师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研究”已成为他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他们能够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教育问题更敏锐、更有主见,能够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新角度,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新观念,自觉、主动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努力摆脱被动盲目的状态。〔5〕

由上可见,以往诸多研究都对研究型教师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颇具启发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幼儿园教师在对“研究型教师”的理解上存在诸多误区,需要进一步澄清。

首先,关于“科研”还是“教研”的问题。很多幼儿园教师以为,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就是让教师做“科研”――科学研究,要求教师像科学家那样去做研究,去研究和发现教育工作中的基本规律、原则等。事实上,这种研究往往不适合幼儿园教师,不是他们所需,更不是他们所长。实际上,研究型教师中“研究”的准确定位不是苛求每位教师都去做科学研究,而是做“教研”“教学研究”,即让幼儿园教师基于教学实践,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有别于科学研究意义上的教学研究,是适合幼儿园教师进行的。

其次,关于研究型教师和具有研究型特质的教师。培养研究型教师,并非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盲目给学生提前定位、贴标签,搞“一刀切”,而应该首先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地培养学生,注意逐步培养更多学生形成积极思考、善于钻研的意识,保持对学前教育各种问题和现象的高度敏感性、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并学会观察和反思。因此,与其说是培养研究型幼儿园教师,不如说是培养具有研究型特质的幼儿园教师,这种提法可能更为恰当、准确,可以避免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培养的盲目化和模式化。①

最后,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主要特征或基本素养。明确上述两个问题之后,在培养研究型幼儿园教师时,应特别注意培养以下几方面素养。一是要对幼儿教育现象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好奇心。要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见习和实习过程中积极发现,勇于提问和探索。二是要善于观察和反思。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用心去观察、分析和思考,而不仅仅是带着眼睛去看。三是要具有较强的问题研究意识。要鼓励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深入的探究,并尝试分析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四是要具有创造性地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要帮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基于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状况的观察和了解,创造性地设计出适宜的、有创见的教育活动,而不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

三、培养研究型幼儿园教师的主要途径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是研究型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尝试培养研究型幼儿园教师。

(一)日常教学

研究型教师的重要特质之一就是具有问题研究意识,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并尝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方面,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要改变过去单纯的传授知识的做法,积极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建构知识。另一方面,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利用“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这一专门课程,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设置研究方法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各种研究方法并尝试运用这些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因此,上好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如何做研究。

(二)幼儿园教育见习与实习

任何幼儿教育研究都始于对幼儿及相关教育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在研究型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中,增强观察和分析能力的最佳途径就是幼儿园见习与实习。见习主要是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幼儿及教师的日常活动,而实习往往需要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全面参与、介入幼儿园的日常工作。见习与实习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接触幼儿、深入教育实践的机会,学生可以在见习与实习过程中,学习如何更有效地观察、分析和解读幼儿的行为及各种教育现象。一般而言,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计划中,大多会安排大量的幼儿园见习和实习机会。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可以在见习和实习过程中,为学生布置各种观察任务,提供观察框架,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增强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其真正学会如何做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幼儿园教研实习

教研实习是指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深入幼儿园教研一线,全面参与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在实际参与研究的过程中积极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尝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亲身感受做教研的过程和方法。目前,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这种实习相比较于教学实习,在高等师范教育师资培养体系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6〕实际上,教研实习非常有利于职前教师全面了解幼儿园教学研究的现状,能促进他们学会在真实的教学研究中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研究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在培养研究型教师、塑造具有研究意识的职前教师时,应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幼儿园教研。比如,可以让学生参与幼儿园的研讨活动,带领他们观摩幼儿园的活动并鼓励他们参与在职幼儿园教师的活动评析与反思过程。

(四)本科生科研立项

本科生科研立项是指利用大学校园的科研资源,鼓励本科生运用所学理论,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问题或现象展开研究。本科生科研立项的开展,并不苛求研究的绝对规范性和严谨性,目的是要让学生提前介入研究活动,感受和体验整个研究的实施过程,学习如何做研究,体现了“做中学”、边做边学的思想。目前,不少高师院校都设有本科生科研立项项目,鼓励和支持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进行研究,同时指导教师对科研立项及开展进行指导和监督。比如,首都师范大学每年都会积极鼓励本科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申报科研课题。通过课题申请的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研究结束后还需提交研究报告。可以说,这种科研立项活动为学生体验研究的整个流程并最终提升科研能力等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

(五)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一次综合检验,是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中的关键环节。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完成要求学生对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相当敏感,充分调动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储备,综合分析当前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及影响因素等,形成研究思路与框架,并尝试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研究能力的一次综合而全面的考察。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要依靠自身力量,完成从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方案的确定到研究过程的实施、研究结果的分析以及最终形成研究报告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学生应充分利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机会,感受和学习如何做研究、如何思考、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强研究的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田景正.面向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培养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08,(1):49.

〔2〕宁虹,刘秀江.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J〕.教育研究,2000,(7):39.

〔3〕〔5〕冯宇红.论研究型教师〔J〕.成人教育,2005,(8):14.

专题研究意识篇6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体育部,北京 100029)

摘 要: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法,结合实际教学工作的经验,以体育教师的校本教研为切入点,分析体育专业老师的专业素养同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前景与规划之间的关系,并且深层次全面的讨论和研究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发现科学合理的专业式科学的规划,可以提高学校体育专业教师的学校归属感,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结构的改善,并探讨了专家论坛式、课题研究式、问题解决式等校本教研模式。

关键词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14-02

1 前言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教育改革和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师教研能力能力和体育专业素养的提高,是体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只有体育类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和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才能成现高质量的体育教学课程。所以,体育教师向专业化发展才逐渐成为了各个国家体育教育与改革的共通趋势。最近几年,关于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的发展研究已逐步成为我国体育教育领域内的一个热点问题。而现阶段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体育教师职业的发展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世界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本研究从探讨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为出发点,寻找作为学校基础的校本研修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意义,证明校本研修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寻找当前各个学校校本研修在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且提出校本研修对于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围绕研究主题,以校本研究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为

关键词 ,通过中国期刊网查找论文十余篇,同时阅读了教师专业化方面的相关书籍,并通过互联网收集了与研究相关的信息资料,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与分析,为理论研究寻找坚实的基础。

2.2 逻辑分析法

对收集到的资料运用归纳、演绎、对比等逻辑学方法进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师校本教育研修与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体育教师的校本研修,是以能够促进体育教师的教学目的并提升专业化发展为直接目标,以学校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以体育课堂的实践教学做为研究的前提,以授课的体育教师为研究的主体,通过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落实与执行,进行验证、总结与完善,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过程。通过体育校本研修,来有意识地培养体育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提高体育教师立足学校的体育教学情境,进行因地制宜地创新与提升教师教、学、研的能力。在体育校本研修中,教师做为参与者加入研究之中,从而保证了体育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促进了教师研修能力的发展。所以说,体育教师参与校本研修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是最直接、最适切的实践方式。

“教师的专业化”是教育和研究专业化的一种类型,而体育教师的专业化也是“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1]从广义解析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与“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两个概念是相近相同的,都是指教师专业性的过程。但从狭义研究的角度来说,它们之间还是会有一定区别:“教师的专业化”是从社会学角度加以考虑的,主要强调体育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多是从教育学维度加以界定的,主要指体育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2]而本文本的研究,是对于体育教师的科学的专业化的发展,所以选择了狭义的解释方式,也就是说,强调了体育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的发展。

3.2 体育教师的校本研修与体育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体育教师的校本研修与体育教育的专业发展,二者相互之间既互相融合又相互关联促进。体育教师的校本研修为体育教育的专业发展搭建了平台,通过校本教研活动可以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经验与实际教学问题的认识水平,促进对实际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有效地认识问题解决的路径;同时,在校本研修教研活动中,能强化体育教师对自己周围其他科目教师授课的借鉴吸收,仔细观察认真总结总结,结合自己的专业取长补短,进而可以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提高体育教师的基础理论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的专业化。而另一个角度来看,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又制约着体育教育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发,开展有效的校本研究需要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支撑。另外,学校在整体实际的校本研修活动中,由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导致体育教师会出现只对学生运动技能的观察与反思,其他的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体育教学过程的组织与控制、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等专业化的体育教学研究难以深入。需要通过体育教师自身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研修能力的发展,来促进和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教研科研能力。由此可以推断,当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与提高完成时。其科研能力,研究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完善与提高,以及文化素养和整体的全面提升,也会促进学校的整体校本研修水平和视野。

3.3 基于校本研修的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校本研修是一个建立以学校自身为基础,一学校当前教研实施情况实际为基础的一个教师对当前教学实际存在问题和教师们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提高教师们自身和他身的一个研讨实验的过程。这种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学研究,主要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这种研究模式既能够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又提炼和总结了活动经验教训,探索了教育的规律,基于这些考虑,本研究属于基于校本研修的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情况。

3.3.1 校本研修对于体育教师自身的影响

(1)校本研修对于体育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教育意识产生了影响。由于大多数体育专业教师的自身知识结构不很均衡,相对缺少些教育理论性的知识和理论,所以在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专业意识不强及、对学校的归属感不强及对自己教学的不自信等问题。而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通过研修能使体育教师获得有效参与学校发展和教学研究的实践,所以会加强体育教师对学校整体教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作为校本研修其中的一个活动主体,体育教师能够从中体会到参与活动的成就快乐和满足感,从而会影响转变其教学观念。

(2)校本研修对于体育教师自身知识建构的影响与改变。校本研修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不是新鲜事物,单是原本总认为与自身相距甚远,甚至是没什么关系。通过观念转变,体育专业教师需要了解、学习更多的关于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相关教育理念和教学技巧,并且在参与校本研修的过程当中,体育教师需要经常翻阅与教学相关的各种教育理论性专业知识,这样就会变成主动性去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使体育教师能够意识到教育学理论性知识的重要性,体会到继续学习的必要性,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从而使其教育科研知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改变原有陈旧的知识结构。

(3)校本研修对于体育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进行体育科研已经不在是一些体育专家的特权,众多的体育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调查显示,大部分体育教师通过参与校本研修,其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教学研究能力与撰写体育方面论文。

3.3.2 基于校本教研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是体育教师意识与能力问题,首先,体育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缺乏反思;其次,体育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缺乏合作。另一方面是学校内部中教学大环境的营造。在学校层面来观察,体育方面的教学研究在当前学校的大环境中,还没有能够成为一个非常整体先进的教研局势。

3.3.3 体育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活动方式的研究

(1)“名家讲坛”式教研。为了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正确把握体育类课改的本质和研究方向,学校可以开设“名家讲坛”式的教研,给体育教师提供一个专业化的指导。邀请在课改实践中有丰富经验的名家、专家、名师来举办专题讲座的形式,来开展类似于互动式的学习培训,让专家与普通一线教师之间,直接进行对话和交流,这样能够有针对性地解答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碰到的各类问题。

(2)“课题研究”式教研。在校本教学研修中,还可以采取类似于课题研讨的方式,以部分体育和其他专业的教师骨干为核心,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与界限,以研究相似问题为依据,分别组成不同的课题研究小组,各组定点定期的进行理论学习,举行课题研究观摩课。这样就会使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

(3)“发现并解决问题”式教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总会遇到不少的困惑和问题,这些障碍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一定会影响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推进。因此,我们要围绕着实际存在的需求,激励广大的体育教师,把自己在实际实践授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问题作为被研究对象,同时还要借助课程专家的帮助和指导,并且要协同课题研究小组的教师们,发挥出集体的力量来攻克解决难题。

4 结语

校本研修加强了体育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让其体会到成就感与满足感;有助于体育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从而改变其固有的陈旧的知识结构;提高了体育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撰写论文的能力。但体育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缺乏反思,合作意识不强。学校对校本教研较重视,但其中的教研往往集中于与教学无关的方面。因此,结合体育教师的校本教研活动能力与认知水平,积极探讨与开展“专家论坛”式教研、“课题研究”式教研和“问题解决”式教研,引导体育教师进行校本调研活动,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邓金。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M]。学苑出版社,1989.553.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6.

专题研究意识篇7

关键词:高职语文;研究性学习;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67-02

研究性学习目前大致有两种理解:一是作为一种课程形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不直接将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设计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收集和分析信息以及进行研究的能力。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发挥其学生对学习其他课程、启发思维、提高思想道德与文化科学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研究性学习可以是一种课程形式,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习方式。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引进语文学习,指导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问题,获取知识,探究语文学习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把语文综合能力和形成学生内在的、稳定的心理品质作为核心,把启迪言语智慧、开发思维潜能、增强发展后劲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场变革。

如果说在小学、中学阶段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异议、有难度、有困惑的话,那么在高职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既是可行的也是完全必要的。高职院校学生已具有相当的语文知识积累和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他们的思维趋于成熟,所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发掘它们的研究能力已成为高职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二、高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研究性学习主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注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知识的积累,自身修养能力的提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起主导作用,起主导作用的是学生自己。学习的内容也不再单单局限于教材,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也同样可以成为学习的内容。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将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三、研究性学习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各高职院校选用的大学语文教材课时都进行了精简,教师不可能对教材的全部内容进行精讲。教师必须注意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否则,就会造成篇篇都讲,但又篇篇都没讲透的结果。高职生一般都进行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对他们而言,人文素质的培养要高于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丰富自身的教学模式,要结合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发挥语文的工具性特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语文课堂上,实际上就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应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引发学生对文本的独特见解。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进行研究性阅读教学时,教师要交给学生学会分析各种文本的方法与欣赏技巧,让学生独立进行大量的阅读与思考。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心态转化为主动学习,以问题为中心,明确阅读目标,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阅读兴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对研究方式、研究内容进行自主选择与探究。要积极提出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回答。针对不同的问题创设出不同的情境,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进行全面跟踪,既要帮助学生走出可能陷入的困境,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的研究更加集中深入。

语文知识的另一种展现形式就是写作,它综合了多方面的创造能力。学生写作学习,无论内容对象、途径或方法都源于社会生活,又服务与社会生活。高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就是社会化写作,必须经过内容学习、形式学习和社会学习。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语文写作教学中,就是让学生把课题研究与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把研究的内容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由于研究性写作的可选课题范围很广泛,所以教师必须明确提出学习任务,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调查研究,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为研究的课题。学生进行研究性写作时,要选择贴近自己生活的选题,这样才能激发研究探索的欲望。让学生组织成各个课题小组,实行小组分工合作,大量搜集有关资料,尝试多角度、多方面地考虑问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拓宽思路,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的方法,会对自己所研究的课题进行反思和论证等。研究过程完成之后,课题小组的全体成员要共同进行分析、总结,并且写出研究报告。通过研究性写作,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研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教科书为学生展现了一个“美的世界”,教师应带领学生“入境”,去领略其中的风格情调之美、文章结构之美、艺术形象之美、语言形式之美、理想境界之美,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美感,这是语文教师不容推卸的责任。比如,学完《春江花月夜》后,引导学生把对作品的评价压缩在“哀而不伤”中,并把它定为研究性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对文学的鉴赏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分析和运用材料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就是要用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在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学习能力相对薄弱,而且对学习没有信心。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将新知识与已掌握的旧知识结合起来,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运用迁移的规律来指导教学,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迁移。

结合专业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性学习,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由于高职教育和基础教育二者的性质不同,办学的类型、形式与层次不同,培养的目标、规格不同,其教学特点必然有特别之处,二者虽然同属语文研究性学习,但要突出自己的特点,不能套用基础教育的做法。结合专业开展不同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恰恰符合这一宗旨。结合专业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但可以加速学生个体的职业化、社会化进程,而且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会有很大作用的。有针对性的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研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外课题的研究中,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选择符合自己专业特色的课题,即能使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课题研究中得到运用;二是针对不同的专业,可以让学生开展不同类型的研究性学习。采取不同专业选用不同课题。根据不同的专业,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专业着手,要善于发现与自己所学专业有某些联系的课题。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基于信息技术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经管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社会调查式研究性学习,应选择学生理财面面观;文秘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文学作品专题研究,选择以文学研究和文化作品为主;课题证券专业应选择股票与我们的生活等课题;快餐业的“白色污染”等课题。总之,针对不同的专业应选择不同的课题进行研究,无论哪一课题的研究都离不开语文的听、说、读、写的运用,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为了突出专业特色,针对不同的专业要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一是社会调查式研究性学习。这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比较适合经管专业、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二是语文专题性研究学习。这种形式比较适合文秘专业的学生进行。专题性研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前提条件,要进行专题研究就要收集并阅读大量的与专题相关的资料,并从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专题研究性学习采用的是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方法,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有很大帮助,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学要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现实的调查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与社会接触的实践中学习并运用语文知识。

四、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选题要恰当

语文研究性学习一定选题恰当,要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在选题过程中,虽然学生占主体地位,但是教师也不能对学生的选题一概不管,也不能只顾追求学术价值,选择一些高度学术化的课题让学生去研究,这样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水平,高难度的选题也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无法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既浪费了学生的精力,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2.课堂为主

语文课堂是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立足之本。它不是一项纯课外的研究活动,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研究性学习综合课程的教学不同,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以言语教学为主的,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子曰:“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罔。”因此,如果不重视语文课堂双基能力的训练,不重视对学生知识的积累,语文研究性学习乃至素质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

3.全体参与

由于高职学生的水平不同,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不愿独立思考,不想参与研究性学习。教师如果引导不正确,就会把大多数学生拒之门外,使研究性学习变成优生的专利。因此,要扭转学生思想的偏差,首先教师要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需要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语文研究性学习还有许多需要探索的地方,对于正处于起步阶段的高职语文来说,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协同合作。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推广,它必将给职业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龚清.高职语文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浅谈[J].中国科技信息,2004,(23).

专题研究意识篇8

关键词 行动研究 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教育改革一直备受关注。 1998 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 世纪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明确指出:“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 2004 年1 月,教育部出台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也是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关键。由此可见,教师专业化发展在当下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重大意义,如何为大学英语教师找到一条促进其专业发展的道路便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就对当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应具备专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行动研究主张把“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以“问题”为出发点,以改进工作为主要目标,通过探究、科研与反思活动使教师不断发展,成长为研究型与学者型的教师。这为教师提供了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可能,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1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英语教师教育,尤其是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夏纪梅诠释了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应包含外语知识和观念、外语教学能力与科研。戴曼纯和张希春认为,大学英语教师素质包括:扎实的基本功,尤其是口语流利、发音准确;教学效果好,受欢迎;较强的科研能力,尤其在外语教学方面有造诣,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陆巧玲和孔彩芳综合前人研究,认为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应该包括三方面:其一,内容性的素质要求;其二,程序性或技术性的素质要求;其三,科研素质要求。美国著名语言教育专家Donald Freeman曾说过,“不让直接参与教学的教师搞研究、发表意见,恐怕我们就会痛失解决现实教学中必须解决问题的良机,我们的研究事业就会有盲点,研究结果就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谈到切合实际。”大学英语教师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不但要成为语言专家,还要成为教育专家。具体来说,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持续更新;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技能的提高以及教学策略意识的不断强化;科研意识和能力的不断提高;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人际交往和与同事合作等能力的完善。

一个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语言理论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 还必须要具备开展教学科研的能力。只有长期坚持学科前沿研究, 将本学科最新的信息带到课堂, 把研究中获得的成果应用于课堂, 用正确的理论、方法来支撑教学, 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 教师才能对自己所持的理论和信念进行论证和反思, 从而超越理论和经验主义的束缚和局限,正确把握教育的实质和内涵。

2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主要有反思性教学、行动研究、临床性指导、合作发展。反思性教学是20 世纪80 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最早对反思问题进行系统、深刻论述。他认为反思性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主动、积极、批判地对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加以思考,找到支持这种教学理念和实践的根据以及促进其发展的充足理由的过程。反思性教学的目的是发展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行动研究是反思性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 由一个行为框架构成, 即计划构思、实践应用效果检测反思研究改进完善, 达到教学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反思性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行动研究得以完成的,同时教师的反思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培养和提高, 从而又促进了教师的教学行动研究。临床性指导是指导者和教师之间进行互动,共同讨论和分析课堂观察,目的是为了促进相关教师的专业发展。合作发展是一种为了让自己成为“更好的教师”而去跟别人进行合作的模式。一名教师作为讲述者,另外一名作为聆听者,专门倾听并帮助该教师发展自己的想法。目前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教学水平不高,科研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和协作、反思能力。行动研究能够使教师成为课程设置与开发的主体,提高教师自我发展的自觉性,增加其专业自信。同时开展行动研究还可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加强同事之间的学术对话,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因此,行动研究是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较理想的途径。

3 行动研究及模式

“行动研究”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人J.Collier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1946年,德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K.Lewin在《行动研究与少数民族问题》一文中对行动研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提出“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 因此,K.Lewin被后人公认为是行动研究的“奠基人”。 教学行动研究,简言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的行动研究,指教师对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考察和研究,并从中获取知识、改进教学质量的一种探索性活动。行动研究的基本要点就是“行动”和“研究”二者的结合。教学行动研究主要以教学环境和学生为实验对象,以观察和调查数据为主要研究手段,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认真地观察、系统地记录、全面地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再通过不断地反思和调整计划、评价效果、最后写出实验报告。在研究过程中, 教师既是研究者也是实践者。在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循环过程中,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技能得到了有效发展。

关于行动研究中的流程,国内外研究者提出了各自的模式。Jean McNiff 将行动研究的过程概括为五个步骤: (1)发现问题。(2)通过初步调查确定问题的性质。(3)实施干预。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4)收集、分析数据。(5)评价、反思教学行动结果。文秋芳( 2011) 把行动研究的流程概括为四个环节: (1)聚焦问题;(2)提出( 解决问题) 方案;(3)实施方案;(4)评价成效。这四个环节形成一个内圈的循环链,每一次行动研究的结束都将会激发新一轮的行动研究。如此循环往复,教学在研究中提升,研究在教学中得以深入。外圈包括三种活动: (1)文献学习;(2)他人请教;(3)教师的不断反思。内外圈的相互作用推动着教学的螺旋线上升,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这五个步骤为:(1)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践中的感受,意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3)制定、实施教学方案,以期解决该问题;(4)评价教学行动结果;(5)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重新发现教学问题,以便进行下一轮研究。

4 行动研究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行动研究中教师是设计者、研究者、实践者。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重新评价自己,认识到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思想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问题,及时改进,努力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4.1加强理论学习,增强科研意识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大学英语教师普遍存在教育和科研方面的理论薄弱的问题,教师在开展行动研究之前应系统学习一些理论知识,熟悉必要的研究方法,如第二语言习得、英语教学方法论、英语学习理论、英语测试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等。有了理论的支撑,教师才能深入研究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理论并通过必要的调查研究,才能科学地界定和分析问题,制定出合理的计划,从而通过有效的行动解决问题和指导实践。教师应树立科研意识,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争取把理论作为行动的依据,做到让整个研究合情合理。

4.2强化校本培训,加强学习型组织

强化校本培训、名师带教、研训一体的教师学习型组织,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合作,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可以避免选题大而空,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行动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控制性。有利于教师提高组织与控制课堂教学能力、识别学生差异与促进学生发展能力、科学评价学生学习能力。

4.3观摩教学

这是以教师相互听课为主的形式,观察和分析同事的教学活动。一些教师缺乏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发现不了问题,或对客观存在的问题重视不够,以至于开展行动研究时不知研究什么。观摩教学可以使大家共同分析确认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4重视反思,扩展研究

行动研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少反思与评价环节,得出的结论苍白、肤浅,没有进一步的提炼和升华。有的教师实施了一连串的行动后即宣告研究结束,没有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还有的教师虽然进行了反思和评价,但反思不够深刻,没有将此次行动研究的问题、对策等进行深入探讨,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系统的方法,导致研究结果缺乏说服力,且对后续解决此类问题形不成系统的指导,行动研究虎头蛇尾。 教师通过持续不断地反思,提升对研究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扩展研究,这个过程是持续不断、循环往复的。

4.5提供平台,专题研讨

研究报告是行动研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撰写报告的过程必然会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更加深入的反思,强化教师对理论进行提炼的能力,促进教师对教育过程的深层理解,也使自己对于研究和教学的深层理解在完成报告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校报、期刊等可以为教师提供的平台,学校可以以学术沙龙、研究会议、论文点评等形式,让教师交流经验,展开专题研讨。

5 结语

教师的行动研究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想改进工作或解决具体问题,就必须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努力探索研究方法和手段。这有助于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利于教师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的提升,促进教师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自身教育理论水平,避免实践的盲目性,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Lewin,K.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 [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42 (2).

[2] McNiff,J.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M].Macmillan Education.1988.

[3] 戴曼纯,张希春.高校英语教师素质抽样调查[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2).

[4] 陆巧玲,孔彩芳.英语教师师本研究[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