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新商业模式的创新8篇

时间:2023-05-25 10:48:25

新商业模式的创新

新商业模式的创新篇1

拉长B2B模式期刊的市场价值链

B2B 指的是Business To Business,B2B2C 指的是Business To Business To Customer。B2B及B2B2C是电子商务中网络购物的商业模式,第一个B指的是商品或服务的供应商,第二个B指的是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C指的是消费者。本文借用来说明期刊与企业及读者的关系,第一个B指的是杂志出版商,第二个B指的是企业读者群,C指的是一般读者群。B2B2C来源于B2B、B2C模式的演变和完善,C是比B更加庞大的市场读者群。期刊从针对特定的企业读者群到同时针对一般读者群的延伸,有利于更好地构建自身的市场价值链,也是当前B2B期刊模式创新与盈利突破的关键。

在新闻出版界,人们习惯于把期刊内容本身的销售,即杂志的订阅称为第一次销售;把以期刊读者群为受众的广告刊登,即一定规格的版面销售称为第二次销售;把发挥期刊影响力和品牌资源优势来实现期刊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市场行为称为第三次销售。第三次销售的核心是挖掘期刊品牌的市场价值,形成可以有效延伸的市场价值链,也是当前形势下期刊实现新的盈利模式的有效路径。

长期以来,我国B2B期刊的盈利模式主要依赖于第一次和第二次销售,因为杂志的受众主要是企业读者,因而刊物的内容也需要从读者的角度来定位。广告版面的售卖实际上是读者群的售卖,广告的有效性也是被读者群所决定的,凡是与读者群定位不吻合的广告,效果必然不佳。因此,B2B期刊的广告也会形成自己的独特性,比如,多年来《销售与市场》就自然形成了以招商和咨询为主的两大广告形态。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近年来这两大广告业务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实,包括《中国企业家》、《商界》、《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在内的众多B2B媒体,其传统的广告业务都在下滑。

显然,要改变现状,当务之亟在于推动媒体由B2B向B2B2C的模式转换,拉长杂志的市场价值链。当杂志的读者群由企业读者群延伸到更广大的市场读者群之后,杂志才可能进行多种广告形态的整合。毫无疑义,对于更多类型的消费品广告,B2B期刊的广告效果远没有B2C期刊的广告效果好,期刊由B2B模式转型B2B2C模式,有利于创造更大的读者市场,也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杂志的经营空间。在消费经济时代,这不仅是B2B期刊,也是所有B2B媒体应该考虑的问题。

互联网的冲击,特别是金融危机的侵袭,使市场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面对传统一、二次销售的快速下滑,许多B2B期刊都在努力寻找新的盈利模式。《销售与市场》充分发挥自身在营销界的资源优势和影响力,根据刊物特点和市场需求,针对银行VIP客户成功开发的增值服务为杂志社创造了新的盈利亮点,也证明了B2B期刊一种新的业务延伸模式及其盈利的可行性。

互联网及金融危机冲击下的盈利突破

2008年以来,一场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日益蔓延,使国内外多家新闻报纸和期刊深受其害。严酷的金融危机终于成为压垮美国百年大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最后一根稻草,使其被迫放弃了纸质日报出版,转而制作网络报。金融危机也使美国几大著名期刊深受冲击,《福布斯》、《商业周刊》、《财富》等三大商业管理期刊,它们都是现代杂志业的先锋和美国期刊界引以为荣的成功典范。今年5月,美国著名分析师道格拉斯麦金泰尔(Douglas McIntyre)发表文章称,以上三大主流商业杂志受广告日益下滑的冲击,正在走下坡路。特别是《商业周刊》,多年来一度蜚声国际,拥有极高的声望,其发行量10年来仍保持在90多万份,但是近年来广告营收却直线下滑。

受互联网媒体快速成长的冲击,一方面传统媒体包括电视、报纸、杂志的读者被大幅分流,广告收入锐减;另一方面,金融危机造成市场低迷、需求下降,企业因销售减少、生产萎缩而大大缩减营销支出,致使众多媒体挣扎在亏损边缘。媒体的分化、读者的分流以及经营环境的恶化,不仅给期刊界,也给整个传媒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B2B媒体因其主要依靠对企业和行业的信息服务,一旦行业环境或者企业经营出现问题,B2B媒体的盈利模式就会受到严峻挑战。

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经营环境急剧变化,媒体常规的经营手段越来越难以凑效,一些媒体便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多年来,《销售与市场》被誉为中国营销人的黄埔军校和“中国营销第一刊”,也被出版界誉为中国市场化期刊的先行者。随着期刊在市场化道路上的不断深入以及对读者需求的深入分析,杂志社把自身使命定义为“解决中国企业营销问题的专业化组织”。因而,杂志社的发展战略也围绕企业的营销问题为核心来展开。帮助企业解决营销问题,既是杂志社的办刊宗旨,也是杂志的核心职能。但是,对于媒体来说,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是通过自身对企业和行业问题的研究,以杂志媒介为载体来传播特定的战略思路、策略方法等信息服务,具体的操作流程和管理手段只能是间接的。

《销售与市场》是典型的B2B模式期刊,多年来它的读者主要是企业读者,刊物的内容定位也是以企业的营销工作为核心,以解决营销问题为导向,创刊15年来其在传统制造业和商业零售业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影响力。随着互联网的冲击和媒体的分化,杂志社的传统广告业务也受到了影响,近年来也出现了发行量下滑的阵痛。通过对B2B模式期刊的认真研究,杂志社认为,要克服传统业务的下滑趋势,必须尽快实现杂志由B2B向B2B2C模式的变革与创新。那么,B2B期刊模式创新的出路何在呢?

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杂志社确定了新的发展战略。即从杂志创刊多年来影响到的超过千万人次的营销人及读者群出发,从杂志多年来建立了广泛影响力的制造业出发来寻找业务延伸机会。同时,如果这个延伸机会能够创新和丰富杂志的商业模式,实现杂志由B2B向B2B2C的转变,即把杂志由企业读者群延伸到一般读者群并实现更大盈利,杂志社就应该进行积极的尝试。

从理论上来讲,特定的顾客群也必然是多种产品与服务的消费群。杂志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读者群与其它商品或服务的顾客群必然具有一定的重合性,这就决定了杂志社可以通过分析读者的多重需求来考虑自身业务的延伸方向。但是,杂志社十分清楚,要实现由读者向消费者的转变是极其困难的,毕竟,重合这两种身份的读者群是有限的,而且这些读者不一定都具有成熟的购物习惯。显然,要想实现新的商业模式,必须寻找一个具有庞大会员群体的行业来合作,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由杂志读者向商品消费者的转换。

近年来各大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纷纷推出会员刷卡有奖活动,会员凭借刷卡积分可获得相应的优惠折扣。杂志社决策者抓住这一机会跑马圈地,与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等达成战略合作,并针对市场需求,选择一部分企业读者合作,帮助他们实现由制造商向供应商的身份转换。显然,B2B期刊只有实现读者双重身份的成功转换才是杂志社开展延伸服务的基础。媒企双方战略合作的各自利益诉求在于:杂志社可以凭借自身在读者市场的广泛影响力来建立一个新的延伸服务消费群体,同时与特定的企业读者建立新的战略伙伴关系,直接帮助企业销售商品而获得盈利,即从营销理论和实战研究——信息传播服务——指导市场营销——直接帮助企业销售;银行则依靠自身对VIP会员的公信力来实现对顾客的增值服务,通过《销售与市场》刊登商品信息和广告来拉动渠道销售,以400全国订购热线电话为手段刺激会员刷卡消费而获利。这种双赢的合作模式是B2B媒体和银行自身资源优势和品牌影响力的有效整合与延伸应用,也是消费经济时代媒企强强联合、跨界经营的一次成功尝试。

销售与市场杂志社决策层经过认真研究,将自身业务设计为两大领域,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身明确的“双子塔”业务模式:一是传统的刊业务,二是新开发的卡业务(销售渠道业务)。2009年初,杂志社与交通银行、中国银行正式合作,向这两家银行的全国VIP客户提供增值服务。2009年1月份来自销售渠道的营业收入达到266万元、2月份上升到366万元,3月份开始每月营业收入均上升到1000万元以上,7月份达到1512万元,1~7月份该项业务实际营收达到6235万元,创造毛利数百万元。按照此项业务增长趋势,预计2009 年底营业收入将达到1.2~1.5亿元。在杂志社的纯收入中,尽管目前此项业务还占不到重要位置,但是这种探索及其发展趋势预示了B2B期刊商业模式的新动向,也为新的市场环境下B2B媒体的盈利模式创造提供了新的借鉴。

“水泥加鼠标”驱动商业模式创新

当前,新的市场环境迫切要求期刊向新的经营模式转型,就我国B2B期刊而言,极为重要的创新应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即要在一、二次销售成功的基础上实现第三次销售的成功。第三次销售成功的关键在于有效地发挥期刊的市场号召力和品牌优势,也有赖于期刊实现由B2B向B2B2C的模式突破。在这里,C是由无数个读者组成的庞大的市场读者群,其消费行为更加活跃,通过刷卡购物的习惯也更加成熟。

近年来,受互联网冲击最大的首先是电视媒体和新闻报纸,一些定位较好的B2B期刊,由于长期以来在企业界及行业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影响力,包括杂志内容的专业性以及读者构成的特殊性,短期内还不足以被网络媒体击垮。但是,由于传统媒体盈利模式单一、纸质印刷运营成本极高,中国网民在超过3.38亿之后仍会持续增长,整个期刊业所受到的更大冲击只是迟早的事。正像张伯海先生所言:“网上B2B出版物的市场优势日益咄咄逼人,使传统的B2B类期刊出版人不能不安不忘危,琢磨对策。”因此,我国B2B期刊应早日构建产业价值链,形成自身独特的战略优势和竞争能力。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的经营模式一直是以杂志销售和广告刊登为主。在传统业务不断下滑的今天,已有越来越多的媒体意识到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也有媒体主张媒企之间实行分账经营,即媒体利用自身的媒介资源优势,通过在自己媒体上刊登广告或商品目录来拉动销售,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商品配送,生产厂家负责商品供给并承担售后服务,月末或季末,媒体按照销售额和厂家进行利润分成。应该说这种分账经营模式,互联网媒体比传统媒体具有更大的优势。中国有4200万家中小型企业,其中大多数处于发展阶段,对这些企业来说,要在市场开发前期支出大量的广告费是十分困难的,甚至许多大中型企业,被巨额广告费压垮的例子屡见不鲜。这种分账经营模式正是站在广告主的角度来思考双赢合作的结果,媒体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向广告主预先进行广告支持,待企业销售成功之后进行利润共享,这是对传统媒体经营模式的一种大胆革新。

销售与市场杂志社开展的读者增值服务把这一新的媒体经营模式又推进了一步,即通过与银行的战略合作,更加精准地锁定其多达百万乃至千万的VIP会员客户,同时发挥自身与制造商的良好关系而获得商品的优厚政策,确保商品质量与供货周期。同时,银行的消费统计分析系统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真实有效的顾客信息。尽管这条销售渠道是虚拟的,但附着在渠道上的杂志读者及消费者都是真实具体的。这种经营模式的本质在于“水泥加鼠标”,所谓“水泥”就是纸质媒体及读者,“鼠标”就是那条虚拟的增值服务销售渠道和大卖场。这种虚实结合、互动互融的运营模式把读者、消费者、制造商、供应商等联成一体,形成一张巨大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价值网,使营销的价值更高、效率更快、目标更准、效果更好。那么,《销售与市场》的读者增值服务和经营模式是否容易复制,是否值得其它更多的B2B期刊进行效仿?这一新的销售渠道能否为制造商、供应商创造可持续的盈利空间?“水泥加鼠标”能否形成B2B期刊成熟而恒久的商业模式?也许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新商业模式的创新篇2

广授权

高通公司的商业模式基于公司的核心理念。高通认为,如果所有参与者都能接触到所有的专利发明,那么无线通信行业就会实现最快,最有效的增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通通过开放和主动的授权系统将所有技术提供给行业参与者,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和拓展,最终惠及制造商、无线运营商以及最终的广大消费者。

在企业演进过程中,高通选择了一种独特的商业模式,即通过巨额研发投资与战略收购来创造和部署最具市场潜力的新无线技术,利用专利保护创新,然后通过广泛许可知识产权和将新技术集成到芯片中销售。这一方面扩大了行业参与厂商的数量并实现了新技术商用,另一方面销售和许可收入为高通持续投入研发形成资金的后盾。高通将其不断增长的专利池中的所有专利,作为整体对手机和系统设备厂商等进行授权。此外,高通还通过与其他第三方进行交叉授权,主动争取到重要的第三方专利用于其芯片和软件产品,从而使众多芯片和软件客户能够在终端和系统设备中使用这些专利。

高通的这种核心理念在当时无疑是行业的另类。因为早期的GSM专利被一些大型垂直一体化厂商集中持有,他们彼此之间会进行低成本或免费的交叉许可,但是向只有有限或者没有专利的供应商收取高额专利费,这造成大型厂商掌控市场,而新厂商尤其是小厂商很难进入。

高通公司的商业授权使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有机会利用它们自己无法有效开发或只能自己高成本开发的技术,在高通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产品增值开发的能力,从而加速产品上市的进程。这种商业模式,特别有利于中小企业进入市场或者采用新技术以满足市场的某些特定需求,从而带来了行业更加激烈的竞争,从这个角度而言,高通模式激发整个无线产业的活力和动力,促进无线产品和服务成本大大降低,并不断开创更好的用户体验。

紧结盟

高通公司并没有选择成为一个传统的垂直一体化的厂商——既做基础技术研发也做设备制造,而是独辟蹊径,选取了产业链最上游的一段,主攻研发核心技术,然后将技术专利许可给芯片厂商、系统设备和测试厂商以及终端制造商。高通的授权模式使公司的商业利益与行业利益全面捆绑。以终端为例,高通公司的标准条款包括专利权使用费——费率不足一部CDMA/WCDMA授权许可手机批发价格的5%。这种固定的专利费结构在行业中颇受争议。但不可否认,在高通模式中,许可期内稳定的专利费率使授权厂商无需支付额外的专利费,就可以享受到高通不断增加的专利池中的最新专利(目前,公司在全球有超过35,000项已获得专利权或正在审查中的专利);另一方面,手机销售价格的下降意味着每部手机的专利费也不可避免的下降。

高通公司在无线技术方面不断增加研发投资为授权厂商带来了更多的优势。对制造商而言,高通努力通过其低成本芯片产品的开发推动了手机价格下降,而低成本手机帮助授权厂商更好地进入消费者收入和手机渗透率都较低的新兴市场。同时,先进的研发增加了中高端产品的功能,授权厂商能够生产功能更丰富的手机,从而保持平均销售价格(ASP)并获得稳定的收入。对运营商而言,先进的研发产生了更新的、更大容量、更高数据率的空中接口技术,推动运营商提供更多的服务,以更低成本创造了新的收入来源,同时为其高、中、低端产品和服务的客户提供广泛的选择。

高通这种广泛授权模式,在产业架构原本等级最为森严的通讯业,成功地带动起一批中小企业和新进企业,使创新和快速反应成为他们的成长基因和竞争利器,与传统模式进行碰撞。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新进入市场的厂商以及小型的欧洲厂商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它们能够寻找并满足大公司难以迅速跟上或满足的商业需求,以较低的成本更快地将竞争性产品推向无线市场。通过高通的授权技术与高通提供的大力支持,韩国的三星和LG把握住CDMA在韩国率先商用的契机,成为全球领先的技术和设备提供商;而中兴和华为以海外3G市场作为突破点,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一跃跻身行业第一梯队,成为即便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等老牌电信巨头也绝不敢小觑的强劲中国军团。高通的出现也使得通信世界出现了真正的多极化,这些新的亚洲势力的崛起使整个产业环境走向均衡。

远谋略

高通公司的授权模式是它商业模式中的重要一环,但更重要的是,公司将授权收益战略性地投入到新技术研发进行再创新,始终走在行业未来发展的最前沿。这便形成了一个闭环正向的机制,而这就是一个商业模式强大不可摧毁的地方。

高通公司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其核心竞争优势一直而且永远是依赖于技术的领先和创新的。高通公司的研发费用从2000财年的3.4亿美元(公司总收入的10.6%)增长到2006财年的15亿美元(公司总收入的20%)。高通公司迄今累积研发费用超过72亿美元 ,研发技术涵盖了无线通信领域几乎所有最前沿的科技与产品。

新商业模式的创新篇3

Facebook上市了。5月18日,Facebook创始人、CEO马克-扎克伯格当天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Facebook总部敲响开市钟。据悉,Facebook股票此次IPO发行价为38美元,发售4.2亿股,融资规模将达160亿美元。按此发行价计算,Facebook的估值为1040亿美元,创下美国公司最高上市估值。

在感叹Facebook所创造的商业神话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一神话呢?

论技术,比Facebook领先的公司比比皆是;论能力,马克-扎克伯格也并不一定比其他企业的领导人强多少。个人认为,Facebook成功的关键是抓住了互联网用户需求的本质:提升互联网用户的效率,为互联网用户整理和分析信息,使得用户能够在无比复杂的互联网中实现有效而又简便的沟通。是的,他最好地满足了人最本质的需求之一:沟通需求,所以Facebook成功了。

满足用户的本质需求

虽然仍有很多人质疑Facebook的商业模式过于陈旧,是老套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显示广告。但我认为,这些并不重要,因为这只是商业模式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已。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的是其商业模式的本质,也就是满足用户的本质需求。

这也是本刊将春雨天下软件公司作为本期商业模式采访对象的最主要原因。在对该公司的采访中,其公关总监毕磊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们并没有想马上赚钱,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把居民看病的成本降低,帮助老百姓省钱。”

如果春雨天下软件公司能够一直坚持这一点,那么我相信成功只是时间问题,因为他们的出发点正是关注在消费者最本质的需求上:让老百姓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效率来获取想要的健康医疗服务。

但是,我看到,很多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时,往往忽略了这些,他们更关心技术如何先进、功能如何强大、表现如何更炫酷等。这些因素虽然能在短期内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但其实并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这也是很多看上去十分火爆的商业模式创新,却突然沉寂乃至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之前,最重要的事情是要了解和分析用户的基本需求,然后再根据这一需求,寻找相匹配的技术、资源等,进行整合,来满足用户的需求。但很多企业却本末倒置,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赚钱、如何快速上市、吸引风险投资等等,这种环境下所产生的商业模式即便会获得短时间的利益,但注定不会持续太久。

抓住最有价值的环节

当然,归根到底商业模式的核心还是如何赚钱。目前,大多数做移动健康服务的企业,收费的对象都是普通消费者和居民,比如东软的熙康网、一些电信运营商的移动平台等。但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是,在对移动健康服务尚不是完全了解的情况下,想要让老百姓为此付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企业也必须拥有足够规模的付费用户数量,才有可能实现盈利。显然,这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如何渡过这一过程,对很多服务商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新商业模式的创新篇4

遵循客户价值主张的变革

零售业一边连着生产,一边连着市场。而市场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对于零售企业而言,只有不断的适应市场变化,满足消费者需求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苏宁遵从“服务是苏宁的唯一产品”的理念,以顾客满意作为自身服务的终极目标,并设立用户体验设计中心,开展客户满意度调研,加强客户消费需求研究、持续提升客户满意度。

根据国外零售业发展规律,从消费者需求角度来看,单一的线上渠道或者单一的线下渠道都不能满足消费者购物的需求。因此,苏宁致力于将线上的便利与体验的特性和线下展示与服务的功能进行完美的融合,将互联网的技术应用与零售核心能力进行充分的对接,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供应链的需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围绕消费者需求,苏宁经营品类不断拓展,从家电、3c 向百货、日用、图书、食品、虚拟产品等领域延伸。同时打破线上线下价格差异,在全国范围实现同品同价,极大推动了O2O 融合。

总体来看,苏宁正在积极实践云商模式,围绕“一体两翼”——以互联网零售为主体,打造O2O的全渠道经营模式和线上线下的开放平台,整合线上线下,拓展全渠道,全品类经营,做“店商+ 店商+ 零售服务商”。通过组织调整、双线同价、开放平台等一系列举措,苏宁正沿着自己设定的“互联网路线图”,逐步转型为互联网企业。

未来,苏宁以“科技转型 智慧服务”为方向,以科技创新推动营销变革、渠道变革、服务变革,将全品类经营与内容提供、应用服务、系统集成有机结合,为个体消费者、家庭用户、中小企业用户提供差异化、智能化的产品和服务。

案例:“苏宁私享家”——定制智能家庭

近年来,智能、健康、舒适的居家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许多家庭日益重视智能安防、空气质量、用水安全、视听娱乐等方面的投入。但目前国内提供专业咨询、设计、采购、施工、监理和售后服务整体方案解决的服务商为数不多,在这一市场背景之下,苏宁率先推出智能家庭解决方案——“苏宁私享家”。

“苏宁私享家”从产品端上看,涵盖智能系统解决方案、空气系统解决方案、水系统解决方案、影音系统解决方案四个模块,可以提供包括中央空调、中央地暖、中央新风、中央除尘、中央净水、中央热水、家庭影音、智能家居产品系列在内的专业咨询、设计、采购、施工、监理和售后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从客户需求端来看,根据客户家庭户型、偏好、预算等条件不同,“苏宁私享家”又分为“舒适型”“尊贵型”“豪华型”三大类,提供了300 个基本套案,预算范围从5 万元到100 万元以上,面积范围从100 ㎡到1000 ㎡以上,而且还可按顾客需求进行调整,延展出上万种个性专属解决方案。同时,“苏宁私享家”还紧跟科技发展步伐、整合更多的行业资源,不断优化完善定制服务内容,增加新的基于苏宁云平台、云服务的产品系列如智能体检、智能厨房、智能书房等更多服务模块,让客户及时享受前沿生活。

事实上,“苏宁私享家”中物联网、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以及系统解决方案实施,是苏宁科技转型、智慧服务的具体表现。“苏宁私享家”的核心就是定制化的集成服务,这是苏宁未来发展方向的体现,也是继实体零售、电子商务外,苏宁新的业务增长点,到2020 年,苏宁的定制服务销售将达300 亿元。首批“苏宁私享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南京、武汉、重庆、成都、青岛、济南、兰州、宁波全国13 个城市的苏宁核心门店内开设。

坚守行业本质 创新互联网时代竞争优势

苏宁凭借巨量采购规模、先进的IT 系统、高效低成本的物流体系,带来了低价、优质、便捷,从而持续为消费者提供最好性价比的产品与服务。

一是建立O2O 融合的、多终端互动的全渠道经营模式。首先苏宁坚持继续发展实体门店,作为互联网时代O2O 融合零售的核心一环,苏宁在店面布局进一步优化的基础上,将会以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为导向,全面建设互联网化的门店,将原先纯粹的销售功能,升级为将展示、体验、物流售后、休闲社交、灵活交易融为一体的新型实体门店,如全店开通免费WIFI、实行全产品的电子价签、布设多媒体的电子货架,又比如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收集、分析各种消费行为,推进实体零售进入大数据时代,等等。苏宁计划于第四季度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推出第一批1.0 版本互联网门店,在全国进行加速复制,并逐步开始向二三级城市推广,成为零售商与消费者之间的新型沟通、互动的桥梁;同时,苏宁将积极推进移

动互联网和家庭互联网的发展,要将门店开到消费者的客厅里去,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融合的全渠道购物平台。

6 月份苏宁正式实施双线同价,逐步得到了消费者和供应商的认可和支持,从而打破了阻碍了O2O 融合的最后一个壁垒。布局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相比传统实体零售和传统电商,唯有O2O 才能让消费者体验到“鱼和熊掌皆能得兼”的好处,这就是不可阻

挡的消费趋势,是零售业者需要把握的时代机遇。

在O2O 时代,天平将重新向拥有线上线下全渠道的零售商倾斜。从美国电商发展的路径看,前十大电商,有九家是来自于传统零售企业,与此同时传统电商也开始向线下布局,这说明O2O 发展的大势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所以中国的传统零售企业都要更加积极地拥抱互联网,加速自身的转型变革。

二是回归零售的本质,建立全资源的核心能力体系。苏宁所定义的线下,不是狭义上指的单纯门店资源,而是一个涵盖了店面、物流、服务、供应链,以及用互联网思维武装的新型销售团队在内的全资源能力体系,这是对空中的互联网经营最为有效的实体支撑体系。

它解决了在传统电商形态下,消费者缺乏产品体验、品牌认知的弊端;可以将物流、服务、交流进行本地化的支撑;利用既有资源提升了供应链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有利于形成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进入了O2O 的时代,传统零售业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原本认为是巨

大包袱的线下资源被点石成金。

三是建立起开放平台的经营模式。互联网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开放和共享,苏宁全面互联网化本质上就是要按照开放平台的方式把企业资源最大限度的市场化和社会化。

在苏宁看来,开放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作为全国领先的零售企业,苏宁20 多年来积累了上亿的客户资源、遍布全国的1600 多家门店资源、通达全国2800 多个区县的物流网络资源、丰富的零售运营经验和供应链管理经验,这些能力与资源都从“苏宁云台”之时起,对全社会开放,真正变成全社会共享的资源。其中包括把企业内部物流转型为第三方开放物流,全面加快建立从消费者到商户的端到端的金融解决方案和增值服务能力,

将对大数据深度挖掘的能力向合作伙伴开放等,从而集聚品牌商、零售商和第三方服务商的资源与智慧,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商品选择、竞争性的价格比较和个性化的服务体验,从而实现商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整合。

在发展过程中,苏宁注重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建立起了较为强大的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与投资者、消费者、员工、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方和谐相处,增强了企业可持续发

展的能力。

高效运营 为顾客创造更大价值

苏宁始终尊重商业规律,积极回归零售本质。通过高效的供应商协同机制、卓越的信息化运营能力、专业系统的售后客服体系,实现成本节约,提升客服、物流、售后等方面的自营服务能力,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苏宁不断优化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逐步建立战略规划型、年度计划性厂商合作平台,以顾客为导向、以产品为核心、以供应

链和效益为指标,不断深化双方合作,推进全产业的稳健快速发展。通过逐步推进明码标价、买断经营、全品类展示、全会员营销、全自营销售等措施,不断强化零售商的角色和功能,大力推进O2O 运营模式,加强消费者研究,提升顾客购物体验满意度,提高运营效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可在苏宁易购可选择易付宝、网上银行、银联在线、货到付款、分期付款等支付方式,其个人金融、信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依托自身IT 能力,支撑建设高效高速的物流网络、贴心舒适的店面体验网络、便捷发达的多媒体交易网络、智慧共享的管理网络。优化工作流程管理速度、市场服务响应能力、库存商品周转速度,降低管理与交易成本,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和交易时间,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专业化、更个性化、更便捷化的服务。

苏宁着力于物流基地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不断优化仓储管理系统和配送管理系统,深化WMS/TMS 等系统的运用,提高仓储能力和配送效率,实现高速存取,快速送达。与此同时,苏宁也在加速构建省级城市、地级城市及县级城市(含县)的三级纵向售后服务网络,全面实现“有电器销售的地方就有苏宁服务网络”的目标,售后服务自营能力业内首屈一指。再者,苏宁还建设知识管理型、技术咨询型的客服体系,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资讯、预约及投诉处理服务的基础之上,建立综合功能性Call Center,对送、装、维服务进行全流程监控。

上述渠道与能力的建立,使得苏宁得以形成低价、优质、便捷的优势,从而不断吸引消费者,从而持续为其提供最好性价比的产品与服务。与此同时,苏宁也得以形成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专家点评

周云成 《商界评论》主编

顶层推动成就苏宁云商

第一次听到“苏宁云商”这个名字,我以为不过是像前些年一些大公司热衷于玩的换标游戏,图个热闹听个响动,找找与时俱进的感觉。喧闹过后依然故我,形式会大于内容。

但琢磨了一下,似乎以张近东的风格而言,苏宁应该不会干这样的事情。观察了苏宁此后的一系列举动,我发现这一次苏宁是玩真的。新东方的俞敏洪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提到,“在改变的时代改变自己”。他认为,新东方如果不能改变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团队的基因,如果过不了这个坎,等着新东方的一定是死亡。

显然,张近东和他的团队更早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提前就做出了调整和布局,革了自己的命,所以苏宁云商才会在电商对传统零售业的冲击中走的如此稳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最近的一次内部讲话中也承认:“我们不知道世界未来怎么演变,也不知未来谁胜谁负。”

当中国商业领袖级人物都无法看清未来的时候,我们显然无法寄希望于第一线人员呼唤来有效的炮火。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因此,公司决策层必须承担起变革的重任,做好变革的顶层设计。苏宁云商的顶层设计是全方位的,而且是下了大决心的,比如线上线下同价,比如“店商+ 电商+ 零售服务商”的定位。这些曾经被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举措,成为了成就苏宁云商的一个个支点。

其实,与顶层设计相比,更重要的是顶层推动。顶层设计是蓝图描绘,顶层推动才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与路径。在启动变革之初,整个团队思路的转变困难是巨大的,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张近东和他的团队承受了多么大的压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苏宁云商。但只要方向对了,就不要怕路远。苏宁云商用今天艰辛的变局,为明天宏大的格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郁斌

品牌营销专家、东方船(中国)

影视传播机构CEO

应该更关注营销的本质

从苏宁的转型中,我所看到的并不是脱胎换骨的一种“革命”,也不是互联网大潮下所谓的“全民电商”,更多是目前苏宁这种O2O 变革中被大家忽略的几点:首先,企业的商业模式转型应该是“以不变应万变”,所谓“不变”,就是满足消费者的,所以苏宁的这种变革,不能说为“壮士断臂”般的改革,更多算是围绕市场进行的“转型”。对于消费者

也好,企业也好,线上也好,线下也好,企业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满足消费者的“消费”。

其次,就是应该更关注营销中的口碑传播,关注营销的本质,而不是过多的理论化的东西。目前市场上有太多的理论和专业词汇,但是如果我们认真挖掘其中,无非就是两点:消费者想买的和商家想卖的。目前苏宁在探索的新型电商模式就是其中一个桥梁,如何把消费者和商家更好地搭建起来而已。

最后一点,要提及的就是“细节”。我们说企业的营销就是谈情说爱,“情”就是未来的目标,而“爱”就是“细节”。用“爱情”来比喻营销,长久之道就是注意细节,这好比夫妻相处之道,也在于“细”,所以无论是B2C 还是O2O 等电商模式,企业要运用起来,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关注细节,关注消费者细小的需求,从细节上打动消费者!

穆兆曦

优识营销学院院长

需要克服的内部压力会比外部阻力大

新商业模式的创新篇5

科技创新维持竞争优势?

早期的商业模式大都是企业创办人的经营理念转换而成的赚钱模式。但是近几年,科技的创新往往是一个又一个新商业模式的催生者。科技带来创新,创新是公司竞争优势的趋动者!1967年英国人巴伦发明了第一部自动提款机(ATM),45年后的今天,无人银行服务不再是空中楼阁,小额的存提款几乎都由ATM的服务一手包办了,也改写了金融业柜台行员的角色与定位。

现在人手一机的智能型手机,完美结合行动电话及个人数字助理的功能成了商业人士收发email的行动办公室,它改变了Nokia及Motorola等传统手机的产销标准。根据IDC 预估2009年智能型手机己高达1.81亿支,宏达也因为HTC的自有品牌曾一度高居台湾股王的宝座,成为赚钱的当红炸子鸡。拜科技创新之赐,让原本的 IT公司Samsung、Sony、BenQ、NEC等大厂都能与智能型手机的科技沾上边。

亚马逊深谙技术创新对一个网络业者的重大意义。不像一般的网络公司投入大笔的预算在营销费用上,亚马逊却愿意花大钱在网络技术上做推陈出新:从读者推荐、云端到自有品牌的平版计算机,只要是能增加客户购买体验的,他们都愿意投资花钱,因为公司的商业模式清楚地勾画出它的价值循环:惟有消费者满意的体验才能带来网络流量,有了人潮才能吸引更多卖家愿意提供更多的产品选项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方便。

人潮就是钱潮,业绩成长有销售量才能以量制价(低价)同时间不断优化消费者购物体验。据了解,亚马逊执行长Jeff Bozos 对公司的营运最关注的永远是围绕在他早期所定下的商业模式:Big Selection多品项,Lower price低价,及Convenience方便,这三大消费者最重视的价值链上他们一再寻求突破,造就至今不败的亚马逊传奇。

当企业都在持续改进它们的商业模式,并将大量资源投入到业务内容的创新中时,亚马逊显得很与众不同。根据经济学人智库针对CEO的一项调查显示“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对于商业模式和组织流程不佳的公司而言,它是消费品;而对于那些拥有强而有力商业模式并用IT来支持和执行其业务流程的公司而言,IT就是竞争优势。”

创新产品或服务内容也可以绝地逢生

虽然新商业模式最核心的技术是IT,但是一味拥抱IT而忽略产品或服务本身的创新反而会让公司陷入危机!随着工业时代迈入知识经济的时代,消费的喜好改变了,部份产业受限于劳工成本也悄悄外移,台湾的纺织成衣及鞋业都是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不得不转型以求生存。

最根本的方法是从业务本身着手,那就是思考产品及服务内容如何提升质量。

新商业模式的创新篇6

我们的成本优势在逐渐消失。以前企业成本靠社会化解决,但不可能永远不顾环境、不顾资源地发展。人口红利也在衰退,人口结构的变化会拖累未来经济增长。成本优势消失以后靠什么?中国需要从鼓励模仿变为鼓励创新。

【解读I】放缓大势所趋,但不会“硬着陆”

2012年7月,中国的出口增长只有1%左右。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欧债危机的影响或者美国经济没有完全复苏,非常有道理,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全球市场容量的问题,是大势所趋。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是全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即便美国、欧洲的经济都不存在问题,这些经济体年均也只能增长2%-3%,而我们希望保持20%的出口增长速度,这显然不可持续。

出口增长有问题,我们能否让投资、消费另外两架马车快一点?非常困难,因为这三架马车是绑在一起的。出口放缓,以出口为生的制造业就必定受影响,这类企业的投资一定是放缓的,甚至是负投资(把门关了,设备变卖)。这些企业的生死荣衰还会影响到上游,再影响到上游的上游。出口放缓对投资需求必定是一个拖累,而不是一个促进。

那能否靠政府的投资行为?2009年,中国出台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现在国家发改委又开始批复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这些措施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中国经济自身的内在推动力,不能寄予太高的期望。就好比一个人,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别人可以拽着你的胳膊扶一段,但是不可能老扶着,老扶着他也会精疲力尽。

中国真正需要拉动起来的内需是消费。投资是形成产能的,产能一定要有市场,没有市场形成的产能只会造成资源浪费。消费实际上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动力的最终来源。但非常遗憾,对于投资,政府能够调控的力度很大,但政府很难调控消费,我说的是民间消费,不是公款消费。

中国政府的一大优势是集中资源办大事,消费对整个国家是大事,但是每个人的消费就是小事,没办法集中国家的资源。要想民间消费起来,主要取决于老百姓,取决于你我有没有钱花,想怎么花钱,愿不愿意花钱,敢不敢把钱花掉,而不取决于政府怎么说、怎么想,所以这一块是政府最难的。十年前政府就呼吁老百姓消费,但中国的消费率2000年时是60%多,现在只有40%多,消费率一路下降。消费不是政府干的事情,是老百姓干的事情,正因为如此,中国经济的放缓是大势所趋。

这一段时间7%略多的经济增长,让很多企业感到痛苦,包括金融界人士,股票也一直跌。未来,大家要习惯7%。因为7%也是一个很好的增长速度,大家也不用过分悲观。现在感觉不适应,是因为以前是10%,这是转型的痛苦。

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但是不要抱太高的预期,这是给企业家的一点建议。

【解读II】金融视角理解商业模式创新

经济环境疲弱对企业有什么影响?

价值最大化是所有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如果是靠内部资源滚动式发展,增长主要跟净资产回报率成正比。而净资产回报率跟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有关。经济好的时候东西卖得快,经济疲软意味着需求减弱,产品销售速度也会放缓,会影响到企业的资产周转率。经济增长放缓对所有企业都会有影响,这一点是公平的。但是哪些企业能更好地渡过难关,则取决于企业发展的能力。

大家都在谈商业模式创新,从金融角度来看就是创新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也就是赚钱的方法。创新,无论是技术、产品差异化还是整个赢利模式,永远围绕着两个因素在考虑:

销售利润率 创新是不是有利于提高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率越高,净资产回报率就越高,企业增长速度就越快,价值也越高。要有较高的销售利润率,基本靠两点:第一,有没有定价权。我们经常讲差异化、讲核心竞争能力,这是企业家经常讲的战略问题,从财务金融角度来看,获得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定价权。第二,有没有成本优势。传统经济一定规模以后是成本递增的,网络经济不止成本低,同时随着规模扩展成本递减。提高销售利润率,要么有定价权,要么有成本优势。

资产周转速度 就是单位资产一年能够实现多少销售,每一元钱销售都有一定的毛利率,资产周转速度越快利润越高,资产回报率越高。资产周转速度和产品竞争力有关,也涉及市场拓展、库存、应收账款管理等。

新商业模式的创新篇7

[关键词]新创企业商业模式转型环境

一、引言

随着中国转型经济的不断深化。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新创企业(new venture)面临的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新创企业的生存面临着更大的威胁和挑战。在这情形下,新创企业如何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并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商业之路。成为决定新创企业生存发展和竞争优势的重要问题。

现有的理论研究,一方面强调了新创企业通过资源整合、获取和利用等手段实现竞争优势的提升;另一方面强调了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开辟新的商业模式,快速占领市场。而在技术波动性较强的转型经济环境中。这两种途径并没有对新创企业带来明显的效果。事实上,新创企业尽管资源稀缺、规模较小,但是仍然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现有社会网络和资源,优化现有经营范围,整合现有商业模式,从而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稳定其生存地位。然而,很少地研究探索和分析了新创企业如何通过整合集成现有商业模式来完成竞争优势的建立和财务收益的积累。本文以LH公司为例,将分析研究该新创企业的集成整合商业模式转型过程以及思路。通过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设计分析,为更多的新创企业管理者提供新的市场竞争思路,并弥补现有理论研究的不足。

二、LH公司的战略概述

1.公司简介

LH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由国企、外资、民营三方出资_的保洁公司。该公司现有员7_53人,目前,公司业务范围主要包括楼宇保洁、环境绿化、场区环卫、绿化工程实施。公司资产总额131.6万元,资产负债率6.84%,财务状况良好。LH公司正处于业务发展的增长阶段,但是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性,该公司在绿色保洁技术方面已经不存在优势,同时客户资源也逐渐平稳,发展新客户难度逐渐增大。公司高层管理者意识到必须开辟新的经营管理思路。提升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

2.LH的SWOT分析

企业的发展战略必须结合自身的内外部经营环境以及竞争优势制定而成。这样才能够客观、现实、科学地根据自身现状完成战略目标,并有效指导企业管理实践。我们使用SWOT分析方法,从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0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四个方面分析本公司的经营环境和竞争优势。

(1)内部经营环境及优势分析

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我公司在不断构建公司资源组合及培育公司核心能力的过程中形成了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LH公司依托了一些实力雄厚,资源丰富,品牌影响力高的客户,为自身赢得更多的竞争实力和项目机会,同时可以借助于客户获取更有价值的其他稀缺资源等。②财务状况良好,成长趋势明显。公司虽然业务收入的利润率并不高,但总收入呈现快速增长曲线,这表现出公司具备非常好的成长价值或成长性,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具备长期发展所需的基本生存保障。③具有相当的绿化工程业务经验和基础。公司自成立至今,先后承揽了多个大中型绿化项目,积累了丰富的业务管理经验并提升了业务技能水平。这对公司未来的业务扩张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保障。④业务呈现多元化趋势。公司已经从单一机楼宇保洁业务扩展到多方面环境工程业务,例如环境绿化管护、场区环卫、绿化工程实施、物业管理等。公司业务已经呈现多元化,价值链得到延伸。⑤经营业务及区域特征明显,当前业务区域主要在西北地区开展。公司业务领域扩展明显。覆盖率增加,业务跨度适宜,都属于环保工程范畴。这使得公司可以充分发挥以往的技术、服务、工程实施等经验。

(2)内部经营环境及劣势分析

尽管公司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和发展基础,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劣势,阻碍了公司的全面扩张和发展。主要劣势有:①战略规划不明晰,公司管理者始终未能就公司的战略定位形成共识,导致中长期发展规划缺失。各业务模块发展受到阻碍。现有利润率较低的问题仍然在未来很难得到改善,很可能使得公司丧失历史性的发展机遇。②公司经营业务的投资回报率不高。公司当前大部分资源和投入都是针对以陕西内部市场项目为主,而且大多数是保洁业务。这些业务所涉及的内部市场资源获利能力差,且属于劳动密集型,因而项目收入较高但利润率较低。③内部管理效率较低。由于公司逐渐走出去,开展多元化业务,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此时管理效率较低。无法适应快速的企业发展需要。公司的激励系统不完善、组织结构不清晰、管理制度不健全,使得人才流动性大,人才质量不高,这就进一步阻碍新的业务模块顺畅开展甚至新的战略规划有序执行。④承接绿化工程资质不够。尽管公司已经具备相当的绿化工程业务经验。但是由于公司自身注册资本不足1000万,年度承接工程量不足申请资质要求,导致公司目前仍无法加大承接外部市场绿化工程项目。

(3)外部经营环境及机会分析

公司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动态多变的复杂外部环境影响。但是这些外部环境也为公司发展提供了诸多的潜在商机。首先,国家宏观政策对“环境保护”活动具有相当的扶持和税收优惠,这为公司提供了宏观产业政策方面的契机。其次,

“城市绿化”已经被许多城市政府所重视,并成为城市“政绩”的衡量指标。这为公司扩展绿化工程项目提供了很多的机遇。最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社区和写字楼的物业管理已经成为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一大需求。公司目前具备楼宇保洁、一般物业管理、绿化等项目经验,这为公司大力拓展高质量物业管理奠定了技能和经验基础。也是公司开展“物业管理”这一新业务模块或者说综合性业务模块提供了契机。

(4)外部经营环境及威胁分析

“市场化运作”模式对公司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来自外部市场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一方面,公司在扩展外部市场业务时,将面临规模大、实力强、外部关系网络丰富的企业的竞争威胁,尤其在承接大型物业管理项目和绿化工程项目时受到成本、品牌、经验、管理效率等方面的制约;另一方面,高度的“市场化运作”可能导致外部竞争对手摄入现有的集团内部市场竞争。很可能使公司丧失原有的内部市场项目的资源获取优势,从而影响了基于内部市场的财务绩效的稳定性。

3.LH公司的战略目标与定位

通过SWOT分析,可以看出。公司目前的业务多元化较为明显,主要是由于自身的社会资源和网络而形成的格局。同时,t公司是一家新创企业,以利润增长为目标,并可能轻易剥离某类业务。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设计新的战略模式和管理创新成为决定LH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鉴于此,公司管理者提出了新的

战略目标和定位,以跨层面综合集成的模式形成了新的战略规划框架(见图1)。

三、LH公司的集成整合商业模式分析

在新的战略目标和定位框架下,LH公司将从上面图中的几部分入手,加强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具体地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本地市场优势,深度开发外部市场

LH公司的本地市场一直是我公司财务收益的基本保障,对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随着公司市场化的深入,将迎来外部市场激烈的资源和项目竞争,为了保证公司利益和降低经营成本,公司应当大力强化本地市场的业务能力,稳固内部市场,积累更多的技能技术、项目经验,提升服务管理质量,从而提升和确保深度开发外部市场的核心能力。

2.以楼宇保洁为切八点,推动外部市场物业管理业务发展

综合来看,LH公司面临的环境机遇蕴藏,优势凸显,有能力通过楼宇保洁获取外部市场资源和关系网络,具备了向物业管理公司过渡转型的基本条件。物业管理公司未来将利用物业管理业务专攻建立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并通过此平台集成现有业务能力(如保洁、绿化、物业管理等)发挥集成优势,拓展各大公寓楼物业管理业务,为股东带来较大的利润回报。

3.加大绿化工程项目业务开发力度,延长相关价值链

绿化工程项目将成为LH公司非常具有利润潜力的主要业务之一,它将整合公司业务能力,延长公司价值链。绿化工程项目具有高附加值,可以为公司获取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但是目前由于注册资本的不足,影响公司年度工程量总额,使得公司绿化资质一直难以获取,无法大量承接外部市场的工程项目。这就需要相关的支持活动来辅助开拓外部市场,并通过对“绿化资质”的获取投入,获得不同价值环节的利润回报。

4.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建立财务管理策略,增加公司收益利润盥

除了公司商业模式或外部业务规划外,公司内部经营管理能力也需要进行规划和模式创新。当前公司管理者队伍的综合管理水平与发展形势的要求不相适应,公司职员整体素质不高,这制约了公司的管理服务水平和质量。公司要在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上,树立战略眼光,不要斤斤计较眼前得失,而要从企业长远发展考虑,舍得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使用人制度公平透明开放,工作报酬合理,物质环境平等公开,企业文化公正;其次,建立学习和培训机制(包括知识、技能、思维、观念、心理等),调动管理者以及各业务部门员工接受培训和开发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参与,极大地激发人力资本的潜能并使之成为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最后,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制定适合公司以及不同业务员工的激励性、竞争性的薪酬体系。

通过上述的战略规划描述,LH逐渐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商业模式创新思路,形成了支撑新的战略目标和定位的集成整合商业模式创新体系。LH公司力争在未来3-5年内实施新的战略规划方案。确保公司的资产得到重组和优化,并形成良性循环的集成商业模式,整合公司自身的价值链,增强了公司经营获利能力。最终在以企业基础(品牌、社会关系等)、人力资源管理(招聘、考核、激励)、财务资产管理(重组、融资、预算等)、工程业务(设计、施工、开发)为辅,设计调整组织结构,延长提升价值链为主的集成整合商业模式上得到全新的效果体现,具体如图2所示。

四、集成整合商业模式的保障措施与策略

基于集成整合商业模式战略的形成,我们可以看出新的战略规划实施有助于创造高附加值的利润,更能以最大效率给股东高额利益回报。但是新的战略方案具体操作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将受到许多因素制约,以至于无法顺利实施战略方案所提出的各种建议及措施。因而,为了确保上述思路得到贯彻落实,使得公司能够持续健康发展,LH必须设计相应的保障措施和策略。

首先,公司针对本地市场可以完全由“保洁公司”进行业务模块整包,既帮助公司节省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又可以加快业务水平提升。另一方面。公司内部应当减少职能交叉,明晰业务流程,优化组织结构,实施扁平化管理,分离市场拓展与保障服务职能,提升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和效率。

其次。建议LH公司许可成立物业管理公司,建立新的物业管理业务模块,将楼宇保洁划归为物业管理公司,统一到物业管理业务模块中进行市场化管理。物业管理公司可以通过增资扩股,进行融资再投资管理。成立后的物业管理公司将主要负责物业管理业务的市场开发和经营,主要通过楼宇保洁业务逐步深入到各楼字、社区的物业管理业务。另一方面,新的物业管理公司可以与绿化工程业务进行合作,帮助保洁公司或者相关绿化工程公司承接绿化工程项目,共赢获利,增加投资回报率。

再次,LH公司可以采用融资方式,增资扩股。加大绿化工程项目的设计、拖工资质获取的投入。具体地讲,LH公司拟通过融资资金全资成立绿化工程公司,或吸引新的股东持股投资共同合资建立专业化绿化工程公司。新成立的绿化工程公司将主要承接外部市场中的“城市绿化工程项目”,这些项目产品附加值高,投资回报率高。通过增资扩股,使得注册资本得到增加,绿化资质将容易获取到,这将大大提升保洁公司控股下的绿化工程公司承接绿化工程项目的能力和总量。

最后,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系统(如招聘、培训、薪酬考核等体系),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业务技能水平。对公司经营管理者提供更大的能力发挥空间,使业务拓展和公司运作更加灵活有效,并能够及时调整运作策略,提高决策效率。除此之外,由于新创企业资金一直是公司发展的受限因素,因而LH公司必须投入资金搭建财务计划管理平台,使财务更加透明化、科学化地进行管理,有效地分配公司各类财务和非财务资源,提升资金利用率和收益率。

新商业模式的创新篇8

(1.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2.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13;3.江西师范大学 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伴随着对云计算的深入研究发现,传统的商业模式已经束缚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了能够让云计算企业商业模式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对云计算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选择研究成为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云计算;商业模式创新;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3-0083-02

对于企业而言,商业模式不仅仅代表的是一种经营思想、价值观念或者某种营销创新思路,而是一种经营创新思想的具体实现形式,是一套经营机制,是企业如何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有机联系而最后落实到如何运作的价值创造模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本质上是企业高层次的创新行为。它与传统意义上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有很多的不同,商业模式创新本质上是一种再设计的过程,是企业以顾客需求为中心,从内到外的一种高层次的资源、制度、模式等的整合创新,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

一、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理论回顾与展望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的不二选择,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还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展开研究,主要从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途径、实施、阻力等方面。

1.动力。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基于一定的动力驱动而开展的一项创新活动。众多学者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动力是企业选择商业模式创新时机和途径的前提,本文认为主要分为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其中外部动力包括新技术推动、企业竞争驱动、客户需求拉动等,内在动力主要包括企业高管和组织系统的双重支持。Timmers (1998)认为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Faber (2003)研究发现,在更广泛的IT 和ICT 领域,产业模块化和产业融合等技术变化发到国家相关企业创新,而且商业模式创新有助于企业在更大程度上获得技术变化所带来的收益。严艳红(2008)企业家发现机会的能力、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对企业家的商业模式创新行为的正向影响显著,且企业家的商业模式创新行为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显著。黄谦明(2009)对于一个新创商业模式,企业家人力资本是不可或缺的,企业家创意价值、精神、人格魅力、能力的不可让渡性,决定了商业模式创新必定通过企业家自身来完成。Mirabent( 2012)认为,随着行业内竞争的加剧和现有客户需求的变化,企业现有商业模式的价值趋于减小,从而要求运用新技术或利用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机会去实施创造价值的新策略,其结果就是商业模式创新。

2.途径。商业模式创新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创新者视角不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各不相同。根据文献研究,本文发现,早期商业模式创新途径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企业创新程度和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创新而展开的。随着学者们对商业模式创新认知的不断深入,Cantrell (2000)把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分为四种类型:挖掘型、调整型、扩展型、全新型。Mahadevan (2004)根据商业模式创新的程度和可持续性,把企业分为当前领导者、趋势创造者、新进入者、模仿者和跟随者。Johnson(2008)认为商业模式由顾客价值命题(CVP)、盈利模型、关键资源、关键过程四个要素组成。Zott(2009)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活动所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可能越过了企业的边界,并使企业和它的商业伙伴能够创造价值,企业从中分享一部分价值。Pigneur ( 2010)把商业模式设计过程划分为动员、理解、设计、执行和管理五个阶段。Hansen ( 2011)把商业模式创新分为商业模式的调整、商业模式的采用、商业模式的改进和商业模式的再设计四个阶段。

3.实施。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实施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最终环节,卓有成效的实施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来说至关重要。对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施研究,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展开研究。Tekie (2004)则把创新实施研究的重点放在商业模式创新规划上,构建基于客户测试、技术测试、企业基础设施测试和财务测试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循环框架。Chesbrough (2006)则从商业模式升级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企业优化其商业模式的方法和步骤。Osterwalder (2007)把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分为环境分析、商业模式设计、组织规划和商业模式执行四个阶段。Sosna等(2010)认为,商业模式发展是一个最初的试验过程,这个过程是以不间断的试错学习作为基础的,认同组织和个人学习在商业模式创新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4.阻力。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一方面有来自组织内外的多种动力的支持,另一方面也会遇到组织内外部的诸多阻力的羁绊。Zott(2001)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常常与更多传统的企业资产配置相矛盾,企业经理们更倾向于阻止商业模式创新试验,因为这些试验威胁到了他们在企业内贯彻的价值观。Sosna(2010)指出,当新的商业模式刚被概念化时,经理层面对的是不确定的、不可预测的、快速变化的市场,这对经理们的商业模式创新决策带来阻力。

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是在现有市场细分中发现顾客新的需求,或者发掘出全新的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消费群体,新的产品和服务,新的盈利模式和新的运作方式,进而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对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不同研究者也有不同的研究角度。本文基于价值创造这一根本目的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划分,将商业模式创新分为基于产品服务、基于资源能力、基于盈利模式、基于价值链和基于价值网络共五类。总的来说,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是必须的,只是基于不同的考量,可以选择的角度和方法可能不太一样,所以才有不同的实施路径。但不论如何,商业模式实施路径还是要针对企业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云计算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施路径选择

要想实现从企业原有的商业模式向真正地云计算企业创新的商业模式转型,摆在云计算企业面前有三条路径实现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完善企业原有商业模式,最后实现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通过改良性商业模式,在原有商业模式上作一定程度的革新,对原有商业模式有所保留但也有所破坏;通过完全的破坏性创新方式,创造出全新的商业模式,最后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这些路径是依据企业创新的程度有所差别。也就是说这三条路径都可供选择,主要还是看企业创新的风险和企业变革的压力的大小而定。云计算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如下:

1.完善性商业模式创新。是对企业原有商业模式进行不断完善,类似于我们之前提及到的维持性创新,渐进性完善企业现有产品,向市场提供更具需求性的产品,逐步抢占更多消费人群以及销量。完善性商业模式创新其本质就是一种维持性、渐进性的商业模式创新。维持性创新本身也是一种渐进性创新。大量的小创新不断地改善着企业的技术状态,并在达到一定程度时导致质变的大创新。渐进性创新注重对原有商业模式的不断完善,由量变到质变,进而实现商业模式创新。

2.云计算企业改良性商业模式创新。改良性商业模式创新,是介于完善性商业模式创新和颠覆性商业模式创新之间而又与之有所区别的一种商业模式创新形式。改良性商业模式强调的是在原有的商业模式上有所完善,同时又在某些方面又有一定的破坏性和颠覆性的创新,从而形成一种集完善与颠覆相互结合的创新。在创新的程度上来说,改良性商业模式创新对原有商业模式有所变革,同时变革的力度也还是有限。所以对原有商业模式有所改良,但又缺乏革命性。改良性商业模式创新,我们一般可理解为构成要素的创新。就是通过改变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以及之间的关系,来实现商业模式创新。一般而言,我们认为企业产品服务(或价值主张)、目标客户、供应链(或伙伴关系)以及成本与收益模式是商业模式的核心构成要素。对于云计算企业而言,也是在探讨如何对原有商业模式要素进行有效组合,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对于很多云计算企业,要想实现价值创造,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盈利模式方面,而且还要考虑资本运作、考虑组织能力、考虑资源整合能力等,通过对云计算企业主要涉及的六大主要构成要素,来实现对原有商业模式进行改良性的商业模式创新。

3.云计算企业颠覆性商业模式创新。颠覆性创新是对原有的商业模式实现破坏性毁灭的同时,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破坏性创新是使企业显著改变传统竞争规则,并改变现有市场需求的创新。颠覆性创新源自于熊彼得的破坏性创新,也就是对企业进行完全颠覆性或者破坏性创新。可以说,云计算企业商业模式本身是一种破坏性商业模式,是对原有商业模式的完全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创新,即重新定义顾客价值、改变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路径、改变收入模式等方式实现。如何整合企业内外创新资源,实现创新要素的有效配置和运用,以创造出全新的商业模式,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成败的关键。

综上,本文认为云计算企业应该选择的实施路径必然是基于颠覆性商业模式创新。一方面,云计算企业商业模式必须是对原有商业模式进行完全颠覆,并重新构建新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云计算企业商业模式根据其服务的特性,运用云计算平台,提供云服务,满足企业需要,确保企业价值创造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卢加元.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创新的取向与路径:基于云计算的分析[J].江海学刊,2012,(6).

[2] 韩耀军,孔楠.云计算环境下的商业服务模式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12,(2).

[3] 肖洪钧,李苗苗.企业的云端商业模式选择[J].企业管理,2012,(9).

[4] 吴艳.浅析“云计算”对新型商业模式形成的推动力[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2,(2).

[5] 张根明,易睿.企业家商业模式创新行为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1).

[6] 徐天舒.基于商业平台的云计算产业构架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