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企业基本面分析8篇

时间:2023-05-25 10:48:46

企业基本面分析

企业基本面分析篇1

一、价值链视角下企业竞争对手成本分析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管理手段的丰富,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已难以为企业带来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传统成本管理框架的局限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偏重于消耗资源的生产活动,缺乏对业务的全面分析,无法为企业提供战略指引;第二,缺乏对产品上下游的成本控制,未跟踪分析整个产品链条,导致成本控制活动不完整;第三,缺少对行业上下游的分析,通常只局限于企业内部。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也是成本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这要求企业成本管理活动站在更高的视角,对行业价值链的全过程进行考察,分析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这一过程上的所有成本活动,寻求降低企业成本的战略和方法,最终实现竞争优势。

企业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其经营活动必然围绕价值创造而展开。价值链是指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的生产、加工、装配等制造过程,再到批发、分销的流通环节,最后通过销售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的价值创造链条。实际生活中,企业往往只是价值链上的一环或一部分,这使得价值链上的各项活动不单单存在于企业内部活动,还存在于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价值链是企业各项创造价值的业务活动按照合适的逻辑关系有效组合在一起,价值链上的每项业务活动都会占用一定的资源,耗费一定的成本,通过将企业所占用的资源和经营成本合理地分配到价值链上,可以估算出价值链上每项活动的平均成本。价值链管理要求企业对生产、人力、财务、营销等重要业务活动进行有机整合,理顺各业务流程,提高企业运转的效率。这就要求企业在有效识别核心业务成本的基础上,通过对业务流程的重新梳理和流程再造来提高企业运转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本领先战略要求企业对各项成本消耗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其与价值链管理的思路是一致的。企业通过价值链管理可以实现企业成本领先战略。

基于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企业价值链分析能够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价值链不仅包括企业内部运营流程,还涉及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和行业一般价值链,因此,企业价值链分析活动也可以分为内部价值链分析模式、竞争对手价值分析模式与行业整体价值链分析模式。不同分析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其所关注的内容和得出的结论也存在较大差异。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模式是基于企业自身业务活动,通过梳理分析自身业务流程的效率,帮助企业管理层识别创造价值的业务流程,并定量判断各个业务流程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程度,为优化现有业务流程提供基础。基于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模式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工具,可以为管理层提供竞争对手的重要信息,使其了解所处行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状态,为公司发展指明方向。行业价值链分析能够帮助管理者了解整个行业价值创造的过程,明确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与竞争优势,为企业下一步发展战略提供方向。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作为这三种模式的连接点,不仅涵盖了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活动,也是行业价值链分析的基础,是企业全面了解自身成本管理水平,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分析工具。企业通过竞争对手成本分析,突破内部“绝对信息”的约束,更有利于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价值链视角下企业竞争对手成本分析信息平台构建

价值链分析是反映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工具,也能使企业更全面地了解自身成本控制水平。企业竞争优势体现在公司业务流程的运转效率比竞争对手更为有效,通过与主要竞争者的对比分析,能够发现企业在哪些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在某些方面处于劣势。构建企业竞争对手成本信息平台是价值链分析的基础,而搭建这一平台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基于五力模型确定主要竞争对手 确定企业竞争对手是竞争对手成本战略研究的第一步。五力模型作为市场竞争程度分析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快速确定主要竞争对手。企业竞争对手来自于五个方面,包括:供应商、客户、替代品、互补品以及行业内已有的竞争者。企业应当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确定竞争对手,避免感性判断,以免因竞争对手的选择失误而做出错误的决策。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市场细分的情况,从产品、行业、品牌等角度对市场上现存的竞争力量进行分类对比分析,在每个细分市场中确认最重要的竞争对手,这些竞争者往往是细分市场的领军者。这种方法有利有弊,优势是能够快速有效地确定直接竞争对手,但是却无法识别潜在的竞争力量。确定企业潜在竞争者通常需要考虑替代品、互补品、供应商、中间商和顾客的力量,只有在全面了解整个行业链上的所有利益相关者,才能准确定位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因此,基于五力模型尽可能全面地梳理出主要竞争对手为竞争对手成本信息分析平台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识别并描述主要竞争对手的价值链 通过五力模型可以确定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在明确竞争对手后,接下来要比较分析企业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基于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价值链分析工具可以全面反映企业成本形态,识别并描述主要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对企业成本分析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波特竞争理论,企业价值链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其中基本活动主要为进料后勤、生产活动、发货后倾、营销和售后服务,辅助活动则主要包括采购、研发、人力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在信息充足的前提下,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是可以被识别和描述的。由于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优势资源,体现在价值链上各项活动的优势也不一样,通过收集这些优势资源的分布情况,可以识别和描述竞争对手的价值链。

(三)根据价值链收集竞争对手的成本信息 企业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的重要前提是获取充分有用的信息。而一般企业的价值链信息都涉及商业秘密,企业很难直接取得竞争对手的一手资料。但是,企业可以通过公开的新闻信息、市场调研、统计数据库或实地考察等途径来间接获取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仅仅简单地收集竞争对手的产品种类、服务质量、价格信息或品牌忠诚度等单一情报并不能起到太大作用,企业应将这些单个信息与企业的管理者才能、生产经营状况、新产品研发能力和财务资金水平等关键信息联系起来,只有构建了全面系统完整的信息数据,才能够全面了解竞争对手的价值创造过程。基于这一逻辑,企业在收集竞争对手成本信息时可以参照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来收集整理。首先建立重要竞争对手的价值链,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的收集整理活动,再将收集整理的信息分门别类地组织整理,从而完善价值链分析的各个环节。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大致看出企业在哪些环节做的不好,哪些活动是企业的优势所在。

(四)对收集整理的成本情报进行比较分析 对成本情报进行比较分析是确定信息加工整理的重要步骤。通常,所能获取的资料大都比较零散和简单,无法全面反映竞争对手的成本管理水平,这需要管理者对所获取数据进行有效的比较分析。通过价值链分析活动,企业可以明确行业价值链上的重要活动,基于这些重要活动来评估供应商、客户在关键活动方面的管理水平。例如:企业可以通过获取员工数量推算竞争企业的人力成本,通过人员分布比例推算企业的研发能力,通过管理者学历水平推算企业的管理水平等等。对于无法直接获取的成本信息,可以将自身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比较价值驱动因素的管理水平,运用成本驱动知识来间接判断竞争对手的管理水平。为避免单个企业所带来的信息偏差,可以同时比较多个重要竞争对手,平均分析以提高数据测算的准确性。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比较分析企业的各方面情况,综合不同角度比较的结果,才能够全方位地了解企业自身与竞争对手的全貌。

三、企业与竞争对手价值链比较分析

价值链管理的关键在于企业对各个业务环节的链接整合,使各项业务的信息能够实现共享集成。竞争对手价值链的研究分析能够突破自己绝对信息的局限,改变与外部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提供更多适应客户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从而优化企业的价值链。在这过程中,将竞争对手的价值链与企业进行充分的比较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比较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业务活动,发现成本差异,指导企业未来发展战略。

(一)企业与竞争对手价值链定性比较 各项业务活动均会伴随资源的消耗与成本的产生,包括:研发、设计、制造、营销、物流以及售后服务等。所有这些单一业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企业的成本结构。公司发展战略、业务流程以及文化氛围都对企业成本结构具有重要影响。企业之间的价值链通常存在较大差异,这增加了评价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相对成本地位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定性比较描述的方法来分析企业与竞争对手价值链之间的差异,比较描述企业与主要竞争对手在关键价值创造活动方面的差异,了解创造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确定哪些是企业的竞争劣势。通过与竞争对手价值链的比较分析,一方面分析企业自身内部成本活动,对自身成本结构和状况有更详细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依据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确定自身成本管理的相对水平。竞争对手价值链定性比较使企业更清楚地明确价值形成的过程,有利于进行业务历程的重组与再造,对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作业进行消除,对增值作业尽可能地保持,减少资源的浪费,从而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

(二)企业与竞争对手价值链定量分析 定性比较虽然能够使企业对成本结构有大致的了解,但仅仅通过定性比较还远远不够。作业成本法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手段,作业动因贯穿从投入到产品产出的全过程,也构成了企业的整体价值链。各项作业对成本的消耗是可以定量计算的。作业的流转带动资源的流转与成本的消耗,企业所有作业链整合起来可以间接反映企业价值链。将作业链用货币形式予以表现,可以为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价值链比较提供定量比较的数据基础。通过作业成本法,运用成本动因的分析手段,将企业间接费用落实到具体作用活动,使企业成本信息更加准确,更能够反映企业的真实成本水平。除了对具体作业项目的定量比较外,还可以对作业动因进行比较,评估有关成本行为动因的差异,确定企业管理的相对水平。

(三)价值活动成本驱动因素及相互作用诊断分析 成本水平是企业作业成本动因驱动的结果,控制成本驱动动因能够对企业成本进行有效监控。价值链上不同环节的成本驱动动因具有较大差异,具有相互交叉的复杂特征。从影响的层面与领域,可以将成本驱动动因分为战略成本动因和战术成本动因两大类。战略成本动因主要是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而言,研究影响企业整体成本结构和长期成本形态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规模效应、学习曲线、政治因素、地理环境等外部重大因素。战术成本动因是基于企业自身而言,是企业日常经营作业所产生的自发需求,如:采购订单、产品检验、产品产量、设备检修等。企业成本优势体现在创造价值活动的业务成本总体低于竞争对手。采取不同的价值链能够促进企业形成不同的产品成本形态。但这需要企业对竞争对手的成本构成有足够的认识,基于竞争对手成本结构构成成本更低的价值链。通过采取更高效率的方式来设计产品、生产产品、营销与服务,对企业成本结构进行根本性改变,显著改善企业的成本结构,从而取得成本优势。除了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梳理,与外部力量的合作效率也是影响企业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行业上下游对企业具有较大影响的时候,更是如此。如果企业上下游对企业有较大的影响,可以通过横向一体化来改变这一格局。重构价值链可以通过改变产品组合、业务流程及营销活动,重新构造企业上下游关系,从根本上改变成本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

四、基于价值链分析基本原理的反思

企业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来确定建立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方向。这种分析模式不仅包括对企业自身内部价值链的分析,还应当突破企业自身绝对信息的约束,通过收集整理重要竞争对手的成本信息,基于价值链分析工具对企业与竞争对手价值活动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比较,基于对比分析的结果为企业成本结构重塑提供数据支撑,最终实现成本领先战略。在运用价值链进行竞争对手成本分析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坚持成本效益原则 全面的成本信息固然能够为企业分析竞争对手的价值链与成本结构提供更充足的数据依据,但是竞争对手成本信息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降低企业自身成本。因此,成本信息平台的搭建必须满足成本效益原则,因实施此项活动的成本增加必须小于所能产生的利益。基于这一逻辑,企业在进行竞争对手成本信息战略分析时应当权衡收益与成本,只有当收集信息的成本小于所获取的利益时,企业竞争对手成本分析活动才有意义。

(二)在收集竞争对手成本信息过程中运用重要性与程序性原则 与企业竞争对手有关的成本信息有很多,但是只有与其成本信息有关的信息才对企业有所帮助,才有利于企业管理层决策。因此,不需要也不可能收集到竞争对手的所有信息,这就要求企业遵循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尽可能关注与企业决策有关的成本信息,避免不必要的数据成本。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还应当遵循信息平台搭建的一般过程,不能随意收集,否则不仅浪费成本,而且事倍功半。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应当首先确定竞争对手,初步了解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在价值链基础上收集成本信息,这样才能形成有针对性的成本比较分析。

(三)确保用于比较分析的成本信息的完备性 竞争对手的成本管理能力是其综合竞争能力的体现,具体表现在企业在竞争环境中可以有效利用资源,在产品设计、制造、销售等各个环节均具有竞争优势。价值链分析实际上是对企业与竞争对手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比较,并不是单一能力的比较,这就需要对竞争对手的信息进行全面分析,要对竞争对手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审视和比较,从战略角度来对企业与竞争对手的成本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四)时刻注重价值链中的顾客价值 企业只有满足客户需求才能够创造竞争优势,获得经营收益。换句话说,基于价值链分析模式的企业竞争对手成本分析框架就是要分析如何更加有效地满足顾客需求,创造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以更低的成本来实现价值创造的目标。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应当紧紧围绕满足客户需求的目标,以节约客户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为竞争优势源泉,通过价值链分析工具对业务流程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为企业赢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五、结论

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的关键在于成本信息的收集比较,这需要花费较高的分析成本和时间周期。但是,由于其打破了企业内部自身绝对信息的约束,相比较于传统成本分析框架,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成本管理信息,为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提供更为有效的手段。本文以价值链为视角,搭建竞争对手成本信息分析平台,通过对比企业与主要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差别,为企业成本战略管理提供指引,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企业基本面分析篇2

一、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实践教学

1.1财务管理概述。学生通过会计学原理的学习,对财务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财务管理是站在企业管理一个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资金的运作。在能力目标方面学生能对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并对财务管理所面临的各种环境和财务管理的目标有清楚的认识。知识目标培养方面,财务管理的五个工作环节: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学生应该熟练掌握。

1.2理解资金时间价值的含义。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对于一般人来讲,是一个比较新鲜的名词。在教学能力目标培养方面,学生能够对资金时间价值进行各种运算。知识目标培养方面,能够进行单利的计算、复利的计算、年金的计算和贴现率的计算。教学训练步骤是:①演示:单利的现值和终值计算;②演示:复利的现值和终值计算;③演示:各种年金的计算:普通年金、预付年金、递延年金、永续年金,重点是普通年金的计算;④演示:贴现率的计算。可展示的结果是居民买房的计算。

二、筹资管理实践教学

2.1财务预算。在能力目标培养方面,学生能够认识财务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同时学生要能够掌握财务预算的基本理论知识。在知识目标培养方面,学生能够掌握固定预算和弹性预算、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定期预算和滚动预算的编制方法,熟练掌握现金预算和预算财务报表的基本编制程序。教学训练步骤是:①分析:各种财务预算的方法;②分析:现金预算和财务报表的编制。

2.2企业筹资方式分析。在学生能力目标方面,能对企业筹资的相关理论和各种筹资的方式有详细理解,并且对企业的筹资渠道有深刻认识。在知识目标培养方面,学生能够详细了解各种权益资金的筹集和负债资金的筹集。教学训练步骤是:①分析:各种权益资金的筹集;②分析:各种负债资金的筹集;③比较:各种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筹集的优缺点。可展示的结果是大企业筹资与学生自己创业筹资的不同。

2.3资本成本及资本结构。在能力目标方面,学生能够阐述资本成本的概念,熟悉资本结构的含义以及如何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能够计算个别资本成本、加权资本成本,了解经营杠杠、财务杠杠和总杠杠的含义和计算与分析。教学训练步骤是:①分析:个别资本成本、加权资本成本的计算;②讨论:经营杠杠、财务杠杠和总杠杠对企业经营的影响;③讨论:资本结构对企业筹资成本的影响。可展示的结果是大企业的资本结构与学生自己创业的资本结构的不同。

三、投资管理实践教学

3.1项目投资管理。在能力目标方面,学生能了解投资的概念和种类,熟悉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基本内容,掌握投资回收期、平均报酬率的计算和运用。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能够重点掌握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的计算和运用,了解投资决策指标的基本运用。教学训练步骤是:①认识:投资的含义和种类;②分析:现金流量分析;③计算: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计算。可展示的结果是学生创业的投资可行性分析。

3.2营运资金管理。在能力目标方面,学生能了解营运资金的含义,认识流动资产的类型以及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懂得各种营营运资金的基本内容。在知识目标方面,掌握各种营运资金的作用、成本与风险,重点掌握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教学训练步骤是:①现金管理;②应收账款管理;③存货管理。选取一家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可展示的结果是能对某一上市公司进行经营决策的基本分析。

3.3证券投资管理。在能力目标方面,学生能认识股票、债券、基金的概念和种类,了解证劵投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能够掌握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及基金投资的价格确定和收益计算,教学训练步骤是:①认识:股票、债券、基金;②计算:股票、债券、基金投资的收益计算;③分析:股票、债券、基金投资收益评价。可展示的结果是不同的证券产品适合不同企业的投资。

四、收入与利润分配管理实践教学

4.1收入管理。在能力目标方面,学生能够认识主营业务收入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性。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能够掌握销售预测分析和销售定价管理的基本内容。教学训练步骤是:①全班同学分组进行讨论:主营业务收入的重要性;②各小组讨论各种销售预测方法;③各小组讨论销售定价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定价方法和策略。可展示的结果是学生今后自己创业应注意的问题。

4.2利润分配管理。在能力目标方面,学生能够掌握几种比较常见的利润分配政策以及利润分配原则,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的基本内容。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应了解我国企业利润分配的一般步骤以及影响利润分配的一些因素,了解股利分配支付的程序。教学训练步骤是:①利润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内容②利润分配的股利理论和股利政策;③股利形式和股利分配程序。可展示的结果是各种股利分配的优缺点。

五、财务分析与评价实践教学

5.1企业财务分析。在能力目标方面,学生能够掌握财务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内容以及分析意义;熟悉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对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的计算应该熟练掌握,而且对财务分析的局限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对上市公司的特殊财务指标的分析的计算应熟练掌握;理解杜邦分析法和沃尔评分法的含义和计算。教学训练步骤是:①财务分析的含义和内容;②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③讨论对比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的优缺点;④每股收益、每股股利、市盈率、每股净资产的计算;⑤杜邦分析法和沃尔评分法的计算。选取一家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可展示的结果是能对某一上市公司进行财务的基本分析。

企业基本面分析篇3

关键词:财务经济分析 思路模式 实施步骤 分析方法

财务经济分析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业绩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执行情况及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企业要综合分析利润表中各项目指标的增减情况,这样的分析评价才具有科学性和适用性。

一、企业财务经济分析的思路

财务经济分析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只有科学建立起科学的分析思路,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本文将财务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概括如下:

(一)确立分析目标

分析目标是指导财务经济分析工作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1]。由于财务经济分析的项目指标较多,因此可以从不同方向确立不同的分析目标。企业要更具信息的实际需求,有所侧重对财务经济进行分析,并不需要对全部的财务经济内容实施分析。

(二)分析资料的处理

分析资料主要指企业财务报告、生产经营计划、生产资料等企业内部资料,也包括一些企业外部资料,如宏观经济信息、产业政策、市场信息及审计报告等。分析资料的处理是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2]。工作人员要首先收集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整理、检查,最后适当调整资料,使资料更加真实可靠,也更加直观。

(三)确定分析评价基准

评价基准主要指行业基准、历史基准及目标基准等。企业要注意基准的选择,因为基准的不同时,即使分析的是统一对象也会得到不同的分析结论,所以企业要根据分析目标和企业实际需要选择最适合本次分析的评价基准。

(四)选择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是完成分析的方式和手段。虽然财务经济分析的方法较多,但是每一种分析方法都具有特定的优势和自身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分析人员比较分析法后选择最适合分析目标和分析资料的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时,要选择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客观全面的选择出最优方法。基本的分析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分析方法,如利用财务分析软件、数学模型等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五)得出分析结论,提出相关建议

归纳分析结论时,要坚持客观的态度,综合考虑各方面内容,将分析对象存在的问题和优势进行如实的汇报,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决策和建议。

二、企业财务经济分析的方式

(一)生产经营业绩指标总体完成情况的分析

企业应该有所侧重的选择绩效考核指标、上年同期指标及行业平均水平等指标。企业根据分析目标挑选恰当的指标作为分析评价基准。同时以列表的形式将本期利润表各项目指标实际完成情况与评价基准中的项目进行逐项的比对,然后计算出每个项目指标增减的绝对数及增减幅度,具体内容包括营业收入、成本费用、毛利及利润总额等[4]。

(二)营业收入增减变动情况的分析

营业收入是企业在经营等活动中获得的,与所有者投资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对营业收入增减变动情况分析的方面可以归纳为:

1. 影响营业收入增减变动的原因

2. 产品销售数量增减变动的原因

3. 产品销售单价增减变动的原因

4. 营业收入构成的变动

(三)营业成本增减变动情况的分析

营业成本与营业收入直接相关,是企业在经营生产等活动中产生的实际成本,影响营业成本增减变动的原因主要包括3个方面,可以从这3方面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1. 营业成本率的增减变动

通常情况下,可以比对本期营业成本率与评价基准,从而计算出营业成本率变动的绝对值及幅度,进而反映营业成本的变动趋势[5]。企业也可将本期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率评价基准相乘,所得结果作为营业成本的评价基准。同样,将所得评价基准与营业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营业成本的变动情况。

2. 营业成本的增减变动

以列表的形式将本期利润表中的各项销售项目及评价基准罗列出来,然后逐项进行比对, 计算每个项目销售成本和变动数的绝对值及变动幅度。与此同时,还要分析影响营业成本的各项因素,如销售数量、单位成本等,最终选出导致营业成本增减幅度变化较大的项目及引起变动的主要因素。

3. 产品单位销售成本的增减变动

企业首先应该按成本项目分解本期产品的销售成本,然后与本期生产成本核算资料进行比对。前期产成品销售中所占比重较大的,要根据前期及本期生产成本核算资料,使用加权平均法分解本期销售成本,使其按成本项目罗列出来。计算单位产品销售成本的构成时,要逐项比对各项成本项目与评价基准进行对比,然后计算出每个成本项目的变动数的绝对值和幅度,同时还要具体分析劳动生产率、资产利用率、固定成本等因素对产品单位销售成本的影响。

(四)期间费用增减变动情况的分析

期间费用设计多项费用,如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企业可以列表形式,按照明细项目分出具体条目,然后逐项比较期间费用与评价基准,并计算各项费用项目变动数的绝对值及幅度。同时还要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影响期间费用大幅度增减的主要项目,并针对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通过对各项目费用的分析,可以体现出企业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的变化趋势,从而直观的评价出企业各项营销及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五)投资损益增减变动情况分析

企业应按资产类别具体分析影响企业投资的各种原因,如股权投资、债券投资等因素形成的导致投资的损益。企业尤其要注意按权益法核算的股权投资和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等长期债券投资,对这些投资要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准确掌握收益收回的可能性。同时,企业要对政策走向进行预测,从而分析出未来投资的环境,进而指导企业的各项投资行为。

结束语:

对企业财务经济的分析,可以及时反映出企业在生产管理中存在优势或不足,进而帮助企业提出从多方面寻找解决的办法。同时合理的分析,可以企业为规避一些风险,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淳,吕兆德.财务报表分析(第1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10):123-115.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11):115-134.

[3]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大纲(第1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10):110-131.

企业基本面分析篇4

关键词:安全性;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的安全性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在财务分析中体现企业安全性的主要方面就是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将企业的安全性和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联系在一起,因为对企业安全性威胁最大的是“财务失败”现象的发生,即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导致诉讼或破产。企业的安全性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安排好到期财务负担;二是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入。二者不可偏废。如果仅仅满足于能偿还到期债务,企业还算不上安全。真正安全的企业应是在安排好到期财务负担的同时,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入和盈利。从根本上来讲安全性要求企业必须具有某一时点上的债务偿还能力即静态性,而这个偿还能力又是平时盈利以及现金流入的积累即动态性。如果企业无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入或盈利,很难想象它能长久生存而不出现危机。我国绝大多数教科书上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都有失偏颇,并且导致企业财务分析人员教条式运用,得出的结论往往不正确。

一、我国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是建立在清算基础而非持续经营基础上的。长期以来,对偿债能力的分析是建立在对企业现有资产进行清盘变卖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认为企业的债务应该由企业的资产作保障。比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以及资产负债率都是基于这样的基础来计算的。这种分析基础看起来似乎十分有道理,但是并本符合企业将来的实际运行状况、企业要生存下去就不可能将所有流动资产变现来偿还流动负债,也不可能将所有资产变现来偿还企业所有债务。因此只能以持续经营为基础而非清算基础来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否则评价的结论只能是企业的清算偿债能力。而正常持续经营的企业偿还债务要依赖企业稳定的现金流入,所以偿债能力的分析如果不包括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分析就有失偏颇。

2.偿还债务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化。偿还负债的资金来源有多种渠道,可以以资产变现,可以是经营中产生的现金,还可以是新的短期融资资金。而后两种偿还渠道往往是企业在正常经营情况下常常采用的。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大多是以资产变现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渠道,显然不能正确衡量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这样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必然会使企业视线狭窄,影响其决策的正确性。

3.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是一种静态性的,而不是动态性的。只重视了一种静态效果,而没有充分重视在企业生产经营运转过程中的偿债能力;只重视了某一时点上的偿债能力,而不重视达到这一时点之前积累的过程。

4.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没有将利息的支付与本金的偿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长期性的债务,本金数额巨大,到期一次还本,必须有一个利润或现金流入积累的过程,否则企业必然会感到巨大的财务压力。这样一个积累过程没有在财务分析中充分反映,必然导致企业产生错误的想法。

二、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

短期债务偿还能力的分析,除现在所使用的几个比率外,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的能力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的能力取决于企业销售量大小及增长情况、成本开支比例及

变动情况、赊销政策及资产管理效率等因素。外部坏境的变化及企业的适应能力是分析企业产生现金能力的关键。这方面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1.分析企业近几年的现金流量表,观察企业近几年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充裕。重点分析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首先要分析基本的经营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情况。如果一个企业一段时期从客户处收到的现金大于它进行的各种经营活动的支出,那么,这个现金流量水平应保持相对稳定的正数。这个数字是企业维持正常经营活动的基本保证,长期出现负值是十分不正常的,经营活动将难以维持。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在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其现金流量的特征是不同的,现金流量的特征与产品生命周期特征是否相吻合是判断现金流量适当性的关键。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由于企业不同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可能相互交叉,故整个企业的现金流量应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才是恰当的。其次,较多企业将一些现金流量投入到营运资本中,所以还要分析营运资本的投入是否恰当。企业在营运资本上的投入是与企业的有关政策相联系的,如赊销政策决定应收账款的水平,支付政策决定应付账款、预付费用的水平,预期销售增长前景决定企业的库存水平。所以应联系企业自身的战略、行业特征及相关政策来解释企业在营运资本方面的投入是否合理。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计算比率来分析现金流入与债务偿还的关系:经营活动中现金流量/本期到期的债务。

2.通过分析企业的现金周转期限来判断现金周转的速度。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现金的周转天数实际上等于存货周转天数加应收涨款周转天数减

应付贴款占用天数。企业实际现金周转速度取决于这三个阶段占用现金时间的长短,与会计上的实际购物和实际销售有一定的时间诸位。一般来说,现金周转天数越少,其周转速度就越快,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就越强,企业的偿债能力就越强。

(二)企业的短期融资能力

借新债还旧债是大多数企业都采用的一种还债技巧,所以短期债务偿还能力也包括这方面的能力。但企业短期融资能力往往不能直接从财务报表的项目上看出来,需要对财务报表附注予以分析:

1.分析企业短期借款的融资成本,若企业的短期借款利息较公布的贷款利息高出很多,说明企业的债权人对企业的信誉较担心,或说明企业尚未得到金融机构的高度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发生短期债务危机时很可能要付出高额代价甚至无法应付。

2.企业是否存在大量未使用的银行贷款额度。这种信贷额度的存在往往是企业保持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动态平衡能力的重要体现。

3.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长期融资环境。如是否具有配股资格、是否发行过长期债券且信誉良好。良好的长期融资能力往往是缓解短期流动性危机的重要保证。

4.企业的长期资产是不是有一部分可以立即变现。企业的长期资产往往是营运中的资产,短期内可能难以变现。但若企业有大量的已上市债券和股票,均可以缓解短期流动性问题。

5.企业若将应收账款出售或将应收票据贴现,另一方面如有追索权,则会增加企业短期债务数量的风险。

6.企业若有负债,或为他人提供的信用担保,均会增加企业的短期支付要求,且为进一步融资设置了障碍。

(三)流动资产的质量

流动资产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短期资源准备,绝大多数流动资产在今后的经营活动中应转化为现金投入下一轮周转,所以,流动资产的质量也影响今后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的能力。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的质量主要反映为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相比是否存在高估的问题。高质量的流动资产应能按照账面价值或高于账面价值而迅速变现。流动资产的质量判别应通过分析每项具体的流动资产项目来得出综合结论。

三、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

长期负债是指期限超过一年的债务,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列入短期负债。长期负债的偿还有以下几个特点:(1)保证长期负债得以偿还的基本前提是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强,不至于破产清算。所以,短期偿债能力是长期偿债能力的基础。(2)长期负债因为数额较大,其本金的偿还必须有一种积累的过程。从长期来看,所有真实的报告收益应最终反映为企业的现金净流入,所以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与企业的获利能力是密切相关的。(3)企业的长期负债数额大小关系到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所以对长期债务不仅要从偿债的角度考虑,还要从保持资本结构合理性的角度来考虑。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又能增强企业的偿债能力。

(-)“已获利息倍数”指标的改进

“已获利息倍数”指标是根据损益表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所使用的指标。该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该指标反映的是从所借债务中获得的收益为所需支付债务利息的多少倍。一般情况下企业对外借债的目的在于获得必要的经营资本,企业举债经营的原则是对债务所付出的利息必须小于使用这笔钱所能赚得的利润。否则对外借债就会得不偿失。由此该指标至少要大于1。

但该指标有较大的局限性,表现为(1)对于企业来说举债经营可能产生风险,这个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定期支付利息,如果每期的息税前利润小于所需支付的利息,企业就有可能发生亏损;二是必须到期偿还本金,衡量企业偿债能力时,既要衡量企业偿付利息的能力,更要衡量企业偿还本金的能力。只衡量其中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而“已获利息倍数”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只能体现企业举债经营的基本条件,不能反映债务本金的偿还能力。

(2)企业的本金和利息不是从利润本身支付,而是用现金支付。故使用这一比率进行分析时,还不能了解企业是否有足够多的现金偿付本金利息费用。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应进一步计算以下两个指标以全面衡量债务偿还情况:

1.债务本金偿付比率

债务本金偿付比率=年税后利润/[∑债务本金/债务年限]

该指标必须大于1,越高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就一个企业某一时期的债务本金偿付比率看,难以说明这个企业偿债能力的好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往往需要连续计算五个会计年度的债务本金偿还比率,才能确定其偿债能力的稳定性。从稳健的角度来估计这个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状况时,又通常是选择最低指标的年度。

2.现金流量偿付比率

现金流量偿付比率=[期初现金余额+本年度付息与纳税前现金净收入]/[利息支付额+本年到期债务/(1-所得税率)]

该指标用来评价企业是否在其经营活动中产生了足以还债的现金流量。该指标大于1,说明企业有足够现金支付利息与偿还本金。

(二)通过分析现金流量表来分析增加长期负债的合理性

在现金流量表分析中,当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量为负数,而这些不足的现金流量主要依靠增加长期负债来弥补,则需要具体分析。若企业正处在初创时期,为保持资本结构的合理化,用一部分长期负债来支撑企业流动资产的资金需求是正常现象。若企业处于稳定经营阶段,其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已基本确定,营运资本及经营活动的现金需求应以短期融资为主,这时靠长期负债的增加来弥补经营活动的现金短缺往往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当企业是为了长期发展需求而进行长期融资时,长期负债增加的合理性也要具体分析,企业长期发展需求主要是指长期资产的购置或进行长期投资。这时应分析企业资本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企业的长期资本需求主要靠股东的投资和长期债权人来提供,而这两者之间不同行业特征应保持一定的比例。企业一般需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资本结构,若发生变化,使债务性长期资本所占的比重过大,则可能说明企业财务计划失控,股本融资遇到困难。

二、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

短期债务偿还能力的分析,除现在所使用的几个比率外,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的能力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的能力取决于企业销售量大小及增长情况、成本开支比例及

变动情况、赊销政策及资产管理效率等因素。外部坏境的变化及企业的适应能力是分析企业产生现金能力的关键。这方面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1.分析企业近几年的现金流量表,观察企业近几年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充裕。重点分析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首先要分析基本的经营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情况。如果一个企业一段时期从客户处收到的现金大于它进行的各种经营活动的支出,那么,这个现金流量水平应保持相对稳定的正数。这个数字是企业维持正常经营活动的基本保证,长期出现负值是十分不正常的,经营活动将难以维持。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在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其现金流量的特征是不同的,现金流量的特征与产品生命周期特征是否相吻合是判断现金流量适当性的关键。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由于企业不同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可能相互交叉,故整个企业的现金流量应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才是恰当的。其次,较多企业将一些现金流量投入到营运资本中,所以还要分析营运资本的投入是否恰当。企业在营运资本上的投入是与企业的有关政策相联系的,如赊销政策决定应收账款的水平,支付政策决定应付账款、预付费用的水平,预期销售增长前景决定企业的库存水平。所以应联系企业自身的战略、行业特征及相关政策来解释企业在营运资本方面的投入是否合理。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计算比率来分析现金流入与债务偿还的关系:经营活动中现金流量/本期到期的债务。

2.通过分析企业的现金周转期限来判断现金周转的速度。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现金的周转天数实际上等于存货周转天数加应收涨款周转天数减

应付贴款占用天数。企业实际现金周转速度取决于这三个阶段占用现金时间的长短,与会计上的实际购物和实际销售有一定的时间诸位。一般来说,现金周转天数越少,其周转速度就越快,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就越强,企业的偿债能力就越强。

(二)企业的短期融资能力

借新债还旧债是大多数企业都采用的一种还债技巧,所以短期债务偿还能力也包括这方面的能力。但企业短期融资能力往往不能直接从财务报表的项目上看出来,需要对财务报表附注予以分析:

1.分析企业短期借款的融资成本,若企业的短期借款利息较公布的贷款利息高出很多,说明企业的债权人对企业的信誉较担心,或说明企业尚未得到金融机构的高度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发生短期债务危机时很可能要付出高额代价甚至无法应付。

2.企业是否存在大量未使用的银行贷款额度。这种信贷额度的存在往往是企业保持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动态平衡能力的重要体现。

3.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长期融资环境。如是否具有配股资格、是否发行过长期债券且信誉良好。良好的长期融资能力往往是缓解短期流动性危机的重要保证。

4.企业的长期资产是不是有一部分可以立即变现。企业的长期资产往往是营运中的资产,短期内可能难以变现。但若企业有大量的已上市债券和股票,均可以缓解短期流动性问题。

5.企业若将应收账款出售或将应收票据贴现,另一方面如有追索权,则会增加企业短期债务数量的风险。

6.企业若有负债,或为他人提供的信用担保,均会增加企业的短期支付要求,且为进一步融资设置了障碍。

(三)流动资产的质量

流动资产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短期资源准备,绝大多数流动资产在今后的经营活动中应转化为现金投入下一轮周转,所以,流动资产的质量也影响今后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的能力。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的质量主要反映为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相比是否存在高估的问题。高质量的流动资产应能按照账面价值或高于账面价值而迅速变现。流动资产的质量判别应通过分析每项具体的流动资产项目来得出综合结论。

三、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

长期负债是指期限超过一年的债务,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列入短期负债。长期负债的偿还有以下几个特点:(1)保证长期负债得以偿还的基本前提是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强,不至于破产清算。所以,短期偿债能力是长期偿债能力的基础。(2)长期负债因为数额较大,其本金的偿还必须有一种积累的过程。从长期来看,所有真实的报告收益应最终反映为企业的现金净流入,所以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与企业的获利能力是密切相关的。(3)企业的长期负债数额大小关系到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所以对长期债务不仅要从偿债的角度考虑,还要从保持资本结构合理性的角度来考虑。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又能增强企业的偿债能力。

(-)“已获利息倍数”指标的改进

“已获利息倍数”指标是根据损益表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所使用的指标。该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该指标反映的是从所借债务中获得的收益为所需支付债务利息的多少倍。一般情况下企业对外借债的目的在于获得必要的经营资本,企业举债经营的原则是对债务所付出的利息必须小于使用这笔钱所能赚得的利润。否则对外借债就会得不偿失。由此该指标至少要大于1。

但该指标有较大的局限性,表现为(1)对于企业来说举债经营可能产生风险,这个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定期支付利息,如果每期的息税前利润小于所需支付的利息,企业就有可能发生亏损;二是必须到期偿还本金,衡量企业偿债能力时,既要衡量企业偿付利息的能力,更要衡量企业偿还本金的能力。只衡量其中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而“已获利息倍数”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只能体现企业举债经营的基本条件,不能反映债务本金的偿还能力。

(2)企业的本金和利息不是从利润本身支付,而是用现金支付。故使用这一比率进行分析时,还不能了解企业是否有足够多的现金偿付本金利息费用。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应进一步计算以下两个指标以全面衡量债务偿还情况:

1.债务本金偿付比率

债务本金偿付比率=年税后利润/[∑债务本金/债务年限]

该指标必须大于1,越高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就一个企业某一时期的债务本金偿付比率看,难以说明这个企业偿债能力的好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往往需要连续计算五个会计年度的债务本金偿还比率,才能确定其偿债能力的稳定性。从稳健的角度来估计这个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状况时,又通常是选择最低指标的年度。

2.现金流量偿付比率

现金流量偿付比率=[期初现金余额+本年度付息与纳税前现金净收入]/[利息支付额+本年到期债务/(1-所得税率)]

该指标用来评价企业是否在其经营活动中产生了足以还债的现金流量。该指标大于1,说明企业有足够现金支付利息与偿还本金。

(二)通过分析现金流量表来分析增加长期负债的合理性

企业基本面分析篇5

关键词:安全性;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的安全性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在财务分析中体现企业安全性的主要方面就是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将企业的安全性和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联系在一起,因为对企业安全性威胁最大的是“财务失败”现象的发生,即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导致诉讼或破产。企业的安全性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安排好到期财务负担;二是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入。二者不可偏废。如果仅仅满足于能偿还到期债务,企业还算不上安全。真正安全的企业应是在安排好到期财务负担的同时,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入和盈利。从根本上来讲安全性要求企业必须具有某一时点上的债务偿还能力即静态性,而这个偿还能力又是平时盈利以及现金流入的积累即动态性。如果企业无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入或盈利,很难想象它能长久生存而不出现危机。我国绝大多数教科书上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都有失偏颇,并且导致企业财务分析人员教条式运用,得出的结论往往不正确。

一、我国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是建立在清算基础而非持续经营基础上的。长期以来,对偿债能力的分析是建立在对企业现有资产进行清盘变卖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认为企业的债务应该由企业的资产作保障。比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以及资产负债率都是基于这样的基础来计算的。这种分析基础看起来似乎十分有道理,但是并本符合企业将来的实际运行状况、企业要生存下去就不可能将所有流动资产变现来偿还流动负债,也不可能将所有资产变现来偿还企业所有债务。因此只能以持续经营为基础而非清算基础来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否则评价的结论只能是企业的清算偿债能力。而正常持续经营的企业偿还债务要依赖企业稳定的现金流入,所以偿债能力的分析如果不包括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分析就有失偏颇。

2.偿还债务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化。偿还负债的资金来源有多种渠道,可以以资产变现,可以是经营中产生的现金,还可以是新的短期融资资金。而后两种偿还渠道往往是企业在正常经营情况下常常采用的。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大多是以资产变现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渠道,显然不能正确衡量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这样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必然会使企业视线狭窄,影响其决策的正确性。

3.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是一种静态性的,而不是动态性的。只重视了一种静态效果,而没有充分重视在企业生产经营运转过程中的偿债能力;只重视了某一时点上的偿债能力,而不重视达到这一时点之前积累的过程。

4.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没有将利息的支付与本金的偿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长期性的债务,本金数额巨大,到期一次还本,必须有一个利润或现金流入积累的过程,否则企业必然会感到巨大的财务压力。这样一个积累过程没有在财务分析中充分反映,必然导致企业产生错误的想法。

二、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

短期债务偿还能力的分析,除现在所使用的几个比率外,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的能力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的能力取决于企业销售量大小及增长情况、成本开支比例及

变动情况、赊销政策及资产管理效率等因素。外部坏境的变化及企业的适应能力是分析企业产生现金能力的关键。这方面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1.分析企业近几年的现金流量表,观察企业近几年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充裕。重点分析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首先要分析基本的经营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情况。如果一个企业一段时期从客户处收到的现金大于它进行的各种经营活动的支出,那么,这个现金流量水平应保持相对稳定的正数。这个数字是企业维持正常经营活动的基本保证,长期出现负值是十分不正常的,经营活动将难以维持。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在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其现金流量的特征是不同的,现金流量的特征与产品生命周期特征是否相吻合是判断现金流量适当性的关键。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由于企业不同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可能相互交叉,故整个企业的现金流量应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才是恰当的。其次,较多企业将一些现金流量投入到营运资本中,所以还要分析营运资本的投入是否恰当。企业在营运资本上的投入是与企业的有关政策相联系的,如赊销政策决定应收账款的水平,支付政策决定应付账款、预付费用的水平,预期销售增长前景决定企业的库存水平。所以应联系企业自身的战略、行业特征及相关政策来解释企业在营运资本方面的投入是否合理。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计算比率来分析现金流入与债务偿还的关系:经营活动中现金流量/本期到期的债务。

2.通过分析企业的现金周转期限来判断现金周转的速度。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现金的周转天数实际上等于存货周转天数加应收涨款周转天数减

应付贴款占用天数。企业实际现金周转速度取决于这三个阶段占用现金时间的长短,与会计上的实际购物和实际销售有一定的时间诸位。一般来说,现金周转天数越少,其周转速度就越快,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就越强,企业的偿债能力就越强。

(二)企业的短期融资能力

借新债还旧债是大多数企业都采用的一种还债技巧,所以短期债务偿还能力也包括这方面的能力。但企业短期融资能力往往不能直接从财务报表的项目上看出来,需要对财务报表附注予以分析:

1.分析企业短期借款的融资成本,若企业的短期借款利息较公布的贷款利息高出很多,说明企业的债权人对企业的信誉较担心,或说明企业尚未得到金融机构的高度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发生短期债务危机时很可能要付出高额代价甚至无法应付。

2.企业是否存在大量未使用的银行贷款额度。这种信贷额度的存在往往是企业保持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动态平衡能力的重要体现。

3.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长期融资环境。如是否具有配股资格、是否发行过长期债券且信誉良好。良好的长期融资能力往往是缓解短期流动性危机的重要保证。

4.企业的长期资产是不是有一部分可以立即变现。企业的长期资产往往是营运中的资产,短期内可能难以变现。但若企业有大量的已上市债券和股票,均可以缓解短期流动性问题。

5.企业若将应收账款出售或将应收票据贴现,另一方面如有追索权,则会增加企业短期债务数量的风险。

6.企业若有负债,或为他人提供的信用担保,均会增加企业的短期支付要求,且为进一步融资设置了障碍。

(三)流动资产的质量

流动资产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短期资源准备,绝大多数流动资产在今后的经营活动中应转化为现金投入下一轮周转,所以,流动资产的质量也影响今后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的能力。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的质量主要反映为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相比是否存在高估的问题。高质量的流动资产应能按照账面价值或高于账面价值而迅速变现。流动资产的质量判别应通过分析每项具体的流动资产项目来得出综合结论。

三、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

长期负债是指期限超过一年的债务,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列入短期负债。长期负债的偿还有以下几个特点:(1)保证长期负债得以偿还的基本前提是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强,不至于破产清算。所以,短期偿债能力是长期偿债能力的基础。(2)长期负债因为数额较大,其本金的偿还必须有一种积累的过程。从长期来看,所有真实的报告收益应最终反映为企业的现金净流入,所以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与企业的获利能力是密切相关的。(3)企业的长期负债数额大小关系到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所以对长期债务不仅要从偿债的角度考虑,还要从保持资本结构合理性的角度来考虑。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又能增强企业的偿债能力。

(-)“已获利息倍数”指标的改进

“已获利息倍数”指标是根据损益表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所使用的指标。该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该指标反映的是从所借债务中获得的收益为所需支付债务利息的多少倍。一般情况下企业对外借债的目的在于获得必要的经营资本,企业举债经营的原则是对债务所付出的利息必须小于使用这笔钱所能赚得的利润。否则对外借债就会得不偿失。由此该指标至少要大于1。

但该指标有较大的局限性,表现为(1)对于企业来说举债经营可能产生风险,这个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定期支付利息,如果每期的息税前利润小于所需支付的利息,企业就有可能发生亏损;二是必须到期偿还本金,衡量企业偿债能力时,既要衡量企业偿付利息的能力,更要衡量企业偿还本金的能力。只衡量其中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而“已获利息倍数”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只能体现企业举债经营的基本条件,不能反映债务本金的偿还能力。

(2)企业的本金和利息不是从利润本身支付,而是用现金支付。故使用这一比率进行分析时,还不能了解企业是否有足够多的现金偿付本金利息费用。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应进一步计算以下两个指标以全面衡量债务偿还情况:

1.债务本金偿付比率

债务本金偿付比率=年税后利润/[∑债务本金/债务年限]

该指标必须大于1,越高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就一个企业某一时期的债务本金偿付比率看,难以说明这个企业偿债能力的好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往往需要连续计算五个会计年度的债务本金偿还比率,才能确定其偿债能力的稳定性。从稳健的角度来估计这个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状况时,又通常是选择最低指标的年度。

2.现金流量偿付比率

现金流量偿付比率=[期初现金余额+本年度付息与纳税前现金净收入]/[利息支付额+本年到期债务/(1-所得税率)]

该指标用来评价企业是否在其经营活动中产生了足以还债的现金流量。该指标大于1,说明企业有足够现金支付利息与偿还本金。

(二)通过分析现金流量表来分析增加长期负债的合理性

在现金流量表分析中,当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量为负数,而这些不足的现金流量主要依靠增加长期负债来弥补,则需要具体分析。若企业正处在初创时期,为保持资本结构的合理化,用一部分长期负债来支撑企业流动资产的资金需求是正常现象。若企业处于稳定经营阶段,其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已基本确定,营运资本及经营活动的现金需求应以短期融资为主,这时靠长期负债的增加来弥补经营活动的现金短缺往往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当企业是为了长期发展需求而进行长期融资时,长期负债增加的合理性也要具体分析,企业长期发展需求主要是指长期资产的购置或进行长期投资。这时应分析企业资本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企业的长期资本需求主要靠股东的投资和长期债权人来提供,而这两者之间不同行业特征应保持一定的比例。企业一般需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资本结构,若发生变化,使债务性长期资本所占的比重过大,则可能说明企业财务计划失控,股本融资遇到困难。

二、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

短期债务偿还能力的分析,除现在所使用的几个比率外,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的能力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的能力取决于企业销售量大小及增长情况、成本开支比例及

变动情况、赊销政策及资产管理效率等因素。外部坏境的变化及企业的适应能力是分析企业产生现金能力的关键。这方面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1.分析企业近几年的现金流量表,观察企业近几年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充裕。重点分析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首先要分析基本的经营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情况。如果一个企业一段时期从客户处收到的现金大于它进行的各种经营活动的支出,那么,这个现金流量水平应保持相对稳定的正数。这个数字是企业维持正常经营活动的基本保证,长期出现负值是十分不正常的,经营活动将难以维持。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在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其现金流量的特征是不同的,现金流量的特征与产品生命周期特征是否相吻合是判断现金流量适当性的关键。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由于企业不同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可能相互交叉,故整个企业的现金流量应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才是恰当的。其次,较多企业将一些现金流量投入到营运资本中,所以还要分析营运资本的投入是否恰当。企业在营运资本上的投入是与企业的有关政策相联系的,如赊销政策决定应收账款的水平,支付政策决定应付账款、预付费用的水平,预期销售增长前景决定企业的库存水平。所以应联系企业自身的战略、行业特征及相关政策来解释企业在营运资本方面的投入是否合理。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计算比率来分析现金流入与债务偿还的关系:经营活动中现金流量/本期到期的债务。

2.通过分析企业的现金周转期限来判断现金周转的速度。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现金的周转天数实际上等于存货周转天数加应收涨款周转天数减

应付贴款占用天数。企业实际现金周转速度取决于这三个阶段占用现金时间的长短,与会计上的实际购物和实际销售有一定的时间诸位。一般来说,现金周转天数越少,其周转速度就越快,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就越强,企业的偿债能力就越强。

(二)企业的短期融资能力

借新债还旧债是大多数企业都采用的一种还债技巧,所以短期债务偿还能力也包括这方面的能力。但企业短期融资能力往往不能直接从财务报表的项目上看出来,需要对财务报表附注予以分析:

1.分析企业短期借款的融资成本,若企业的短期借款利息较公布的贷款利息高出很多,说明企业的债权人对企业的信誉较担心,或说明企业尚未得到金融机构的高度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发生短期债务危机时很可能要付出高额代价甚至无法应付。

2.企业是否存在大量未使用的银行贷款额度。这种信贷额度的存在往往是企业保持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动态平衡能力的重要体现。

3.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长期融资环境。如是否具有配股资格、是否发行过长期债券且信誉良好。良好的长期融资能力往往是缓解短期流动性危机的重要保证。

4.企业的长期资产是不是有一部分可以立即变现。企业的长期资产往往是营运中的资产,短期内可能难以变现。但若企业有大量的已上市债券和股票,均可以缓解短期流动性问题。

5.企业若将应收账款出售或将应收票据贴现,另一方面如有追索权,则会增加企业短期债务数量的风险。

6.企业若有负债,或为他人提供的信用担保,均会增加企业的短期支付要求,且为进一步融资设置了障碍。

(三)流动资产的质量

流动资产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短期资源准备,绝大多数流动资产在今后的经营活动中应转化为现金投入下一轮周转,所以,流动资产的质量也影响今后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的能力。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的质量主要反映为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相比是否存在高估的问题。高质量的流动资产应能按照账面价值或高于账面价值而迅速变现。流动资产的质量判别应通过分析每项具体的流动资产项目来得出综合结论。

三、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

长期负债是指期限超过一年的债务,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列入短期负债。长期负债的偿还有以下几个特点:(1)保证长期负债得以偿还的基本前提是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强,不至于破产清算。所以,短期偿债能力是长期偿债能力的基础。(2)长期负债因为数额较大,其本金的偿还必须有一种积累的过程。从长期来看,所有真实的报告收益应最终反映为企业的现金净流入,所以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与企业的获利能力是密切相关的。(3)企业的长期负债数额大小关系到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所以对长期债务不仅要从偿债的角度考虑,还要从保持资本结构合理性的角度来考虑。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又能增强企业的偿债能力。

(-)“已获利息倍数”指标的改进

“已获利息倍数”指标是根据损益表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所使用的指标。该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该指标反映的是从所借债务中获得的收益为所需支付债务利息的多少倍。一般情况下企业对外借债的目的在于获得必要的经营资本,企业举债经营的原则是对债务所付出的利息必须小于使用这笔钱所能赚得的利润。否则对外借债就会得不偿失。由此该指标至少要大于1。

但该指标有较大的局限性,表现为(1)对于企业来说举债经营可能产生风险,这个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定期支付利息,如果每期的息税前利润小于所需支付的利息,企业就有可能发生亏损;二是必须到期偿还本金,衡量企业偿债能力时,既要衡量企业偿付利息的能力,更要衡量企业偿还本金的能力。只衡量其中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而“已获利息倍数”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只能体现企业举债经营的基本条件,不能反映债务本金的偿还能力。

(2)企业的本金和利息不是从利润本身支付,而是用现金支付。故使用这一比率进行分析时,还不能了解企业是否有足够多的现金偿付本金利息费用。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应进一步计算以下两个指标以全面衡量债务偿还情况:

1.债务本金偿付比率

债务本金偿付比率=年税后利润/[∑债务本金/债务年限]

该指标必须大于1,越高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就一个企业某一时期的债务本金偿付比率看,难以说明这个企业偿债能力的好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往往需要连续计算五个会计年度的债务本金偿还比率,才能确定其偿债能力的稳定性。从稳健的角度来估计这个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状况时,又通常是选择最低指标的年度。

2.现金流量偿付比率

现金流量偿付比率=[期初现金余额+本年度付息与纳税前现金净收入]/[利息支付额+本年到期债务/(1-所得税率)]

该指标用来评价企业是否在其经营活动中产生了足以还债的现金流量。该指标大于1,说明企业有足够现金支付利息与偿还本金。

(二)通过分析现金流量表来分析增加长期负债的合理性

企业基本面分析篇6

关键词:安全性;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的安全性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在财务分析中体现企业安全性的主要方面就是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将企业的安全性和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联系在一起,因为对企业安全性威胁最大的是“财务失败”现象的发生,即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导致诉讼或破产。企业的安全性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安排好到期财务负担;二是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入。二者不可偏废。如果仅仅满足于能偿还到期债务,企业还算不上安全。真正安全的企业应是在安排好到期财务负担的同时,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入和盈利。从根本上来讲安全性要求企业必须具有某一时点上的债务偿还能力即静态性,而这个偿还能力又是平时盈利以及现金流入的积累即动态性。如果企业无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入或盈利,很难想象它能长久生存而不出现危机。我国绝大多数教科书上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都有失偏颇,并且导致企业财务分析人员教条式运用,得出的结论往往不正确。

一、我国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是建立在清算基础而非持续经营基础上的。长期以来,对偿债能力的分析是建立在对企业现有资产进行清盘变卖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认为企业的债务应该由企业的资产作保障。比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以及资产负债率都是基于这样的基础来计算的。这种分析基础看起来似乎十分有道理,但是并本符合企业将来的实际运行状况、企业要生存下去就不可能将所有流动资产变现来偿还流动负债,也不可能将所有资产变现来偿还企业所有债务。因此只能以持续经营为基础而非清算基础来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否则评价的结论只能是企业的清算偿债能力。而正常持续经营的企业偿还债务要依赖企业稳定的现金流入,所以偿债能力的分析如果不包括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分析就有失偏颇。

2.偿还债务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化。偿还负债的资金来源有多种渠道,可以以资产变现,可以是经营中产生的现金,还可以是新的短期融资资金。而后两种偿还渠道往往是企业在正常经营情况下常常采用的。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大多是以资产变现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渠道,显然不能正确衡量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这样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必然会使企业视线狭窄,影响其决策的正确性。

3.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是一种静态性的,而不是动态性的。只重视了一种静态效果,而没有充分重视在企业生产经营运转过程中的偿债能力;只重视了某一时点上的偿债能力,而不重视达到这一时点之前积累的过程。

4.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没有将利息的支付与本金的偿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长期性的债务,本金数额巨大,到期一次还本,必须有一个利润或现金流入积累的过程,否则企业必然会感到巨大的财务压力。这样一个积累过程没有在财务分析中充分反映,必然导致企业产生错误的想法。

二、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

短期债务偿还能力的分析,除现在所使用的几个比率外,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的能力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的能力取决于企业销售量大小及增长情况、成本开支比例及

变动情况、赊销政策及资产管理效率等因素。外部坏境的变化及企业的适应能力是分析企业产生现金能力的关键。这方面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1.分析企业近几年的现金流量表,观察企业近几年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充裕。重点分析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首先要分析基本的经营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情况。如果一个企业一段时期从客户处收到的现金大于它进行的各种经营活动的支出,那么,这个现金流量水平应保持相对稳定的正数。这个数字是企业维持正常经营活动的基本保证,长期出现负值是十分不正常的,经营活动将难以维持。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在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其现金流量的特征是不同的,现金流量的特征与产品生命周期特征是否相吻合是判断现金流量适当性的关键。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由于企业不同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可能相互交叉,故整个企业的现金流量应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才是恰当的。其次,较多企业将一些现金流量投入到营运资本中,所以还要分析营运资本的投入是否恰当。企业在营运资本上的投入是与企业的有关政策相联系的,如赊销政策决定应收账款的水平,支付政策决定应付账款、预付费用的水平,预期销售增长前景决定企业的库存水平。所以应联系企业自身的战略、行业特征及相关政策来解释企业在营运资本方面的投入是否合理。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计算比率来分析现金流入与债务偿还的关系:经营活动中现金流量/本期到期的债务。

2.通过分析企业的现金周转期限来判断现金周转的速度。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现金的周转天数实际上等于存货周转天数加应收涨款周转天数减

应付贴款占用天数。企业实际现金周转速度取决于这三个阶段占用现金时间的长短,与会计上的实际购物和实际销售有一定的时间诸位。一般来说,现金周转天数越少,其周转速度就越快,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就越强,企业的偿债能力就越强。

(二)企业的短期融资能力

借新债还旧债是大多数企业都采用的一种还债技巧,所以短期债务偿还能力也包括这方面的能力。但企业短期融资能力往往不能直接从财务报表的项目上看出来,需要对财务报表附注予以分析:

1.分析企业短期借款的融资成本,若企业的短期借款利息较公布的贷款利息高出很多,说明企业的债权人对企业的信誉较担心,或说明企业尚未得到金融机构的高度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发生短期债务危机时很可能要付出高额代价甚至无法应付。

2.企业是否存在大量未使用的银行贷款额度。这种信贷额度的存在往往是企业保持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动态平衡能力的重要体现。

3.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长期融资环境。如是否具有配股资格、是否发行过长期债券且信誉良好。良好的长期融资能力往往是缓解短期流动性危机的重要保证。

4.企业的长期资产是不是有一部分可以立即变现。企业的长期资产往往是营运中的资产,短期内可能难以变现。但若企业有大量的已上市债券和股票,均可以缓解短期流动性问题。

5.企业若将应收账款出售或将应收票据贴现,另一方面如有追索权,则会增加企业短期债务数量的风险。

6.企业若有负债,或为他人提供的信用担保,均会增加企业的短期支付要求,且为进一步融资设置了障碍。

(三)流动资产的质量

流动资产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短期资源准备,绝大多数流动资产在今后的经营活动中应转化为现金投入下一轮周转,所以,流动资产的质量也影响今后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的能力。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的质量主要反映为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相比是否存在高估的问题。高质量的流动资产应能按照账面价值或高于账面价值而迅速变现。流动资产的质量判别应通过分析每项具体的流动资产项目来得出综合结论。

三、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

长期负债是指期限超过一年的债务,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列入短期负债。长期负债的偿还有以下几个特点:(1)保证长期负债得以偿还的基本前提是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强,不至于破产清算。所以,短期偿债能力是长期偿债能力的基础。(2)长期负债因为数额较大,其本金的偿还必须有一种积累的过程。从长期来看,所有真实的报告收益应最终反映为企业的现金净流入,所以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与企业的获利能力是密切相关的。(3)企业的长期负债数额大小关系到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所以对长期债务不仅要从偿债的角度考虑,还要从保持资本结构合理性的角度来考虑。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又能增强企业的偿债能力。

(-)“已获利息倍数”指标的改进

“已获利息倍数”指标是根据损益表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所使用的指标。该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该指标反映的是从所借债务中获得的收益为所需支付债务利息的多少倍。一般情况下企业对外借债的目的在于获得必要的经营资本,企业举债经营的原则是对债务所付出的利息必须小于使用这笔钱所能赚得的利润。否则对外借债就会得不偿失。由此该指标至少要大于1。

但该指标有较大的局限性,表现为(1)对于企业来说举债经营可能产生风险,这个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定期支付利息,如果每期的息税前利润小于所需支付的利息,企业就有可能发生亏损;二是必须到期偿还本金,衡量企业偿债能力时,既要衡量企业偿付利息的能力,更要衡量企业偿还本金的能力。只衡量其中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而“已获利息倍数”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只能体现企业举债经营的基本条件,不能反映债务本金的偿还能力。

(2)企业的本金和利息不是从利润本身支付,而是用现金支付。故使用这一比率进行分析时,还不能了解企业是否有足够多的现金偿付本金利息费用。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应进一步计算以下两个指标以全面衡量债务偿还情况:

1.债务本金偿付比率

债务本金偿付比率=年税后利润/[∑债务本金/债务年限]

该指标必须大于1,越高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就一个企业某一时期的债务本金偿付比率看,难以说明这个企业偿债能力的好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往往需要连续计算五个会计年度的债务本金偿还比率,才能确定其偿债能力的稳定性。从稳健的角度来估计这个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状况时,又通常是选择最低指标的年度。

2.现金流量偿付比率

现金流量偿付比率=[期初现金余额+本年度付息与纳税前现金净收入]/[利息支付额+本年到期债务/(1-所得税率)]

该指标用来评价企业是否在其经营活动中产生了足以还债的现金流量。该指标大于1,说明企业有足够现金支付利息与偿还本金。

(二)通过分析现金流量表来分析增加长期负债的合理性

在现金流量表分析中,当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量为负数,而这些不足的现金流量主要依靠增加长期负债来弥补,则需要具体分析。若企业正处在初创时期,为保持资本结构的合理化,用一部分长期负债来支撑企业流动资产的资金需求是正常现象。若企业处于稳定经营阶段,其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已基本确定,营运资本及经营活动的现金需求应以短期融资为主,这时靠长期负债的增加来弥补经营活动的现金短缺往往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当企业是为了长期发展需求而进行长期融资时,长期负债增加的合理性也要具体分析,企业长期发展需求主要是指长期资产的购置或进行长期投资。这时应分析企业资本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企业的长期资本需求主要靠股东的投资和长期债权人来提供,而这两者之间不同行业特征应保持一定的比例。企业一般需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资本结构,若发生变化,使债务性长期资本所占的比重过大,则可能说明企业财务计划失控,股本融资遇到困难。

二、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

短期债务偿还能力的分析,除现在所使用的几个比率外,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的能力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的能力取决于企业销售量大小及增长情况、成本开支比例及

变动情况、赊销政策及资产管理效率等因素。外部坏境的变化及企业的适应能力是分析企业产生现金能力的关键。这方面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1.分析企业近几年的现金流量表,观察企业近几年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充裕。重点分析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首先要分析基本的经营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情况。如果一个企业一段时期从客户处收到的现金大于它进行的各种经营活动的支出,那么,这个现金流量水平应保持相对稳定的正数。这个数字是企业维持正常经营活动的基本保证,长期出现负值是十分不正常的,经营活动将难以维持。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在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其现金流量的特征是不同的,现金流量的特征与产品生命周期特征是否相吻合是判断现金流量适当性的关键。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由于企业不同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可能相互交叉,故整个企业的现金流量应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才是恰当的。其次,较多企业将一些现金流量投入到营运资本中,所以还要分析营运资本的投入是否恰当。企业在营运资本上的投入是与企业的有关政策相联系的,如赊销政策决定应收账款的水平,支付政策决定应付账款、预付费用的水平,预期销售增长前景决定企业的库存水平。所以应联系企业自身的战略、行业特征及相关政策来解释企业在营运资本方面的投入是否合理。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计算比率来分析现金流入与债务偿还的关系:经营活动中现金流量/本期到期的债务。

2.通过分析企业的现金周转期限来判断现金周转的速度。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现金的周转天数实际上等于存货周转天数加应收涨款周转天数减

应付贴款占用天数。企业实际现金周转速度取决于这三个阶段占用现金时间的长短,与会计上的实际购物和实际销售有一定的时间诸位。一般来说,现金周转天数越少,其周转速度就越快,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就越强,企业的偿债能力就越强。

(二)企业的短期融资能力

借新债还旧债是大多数企业都采用的一种还债技巧,所以短期债务偿还能力也包括这方面的能力。但企业短期融资能力往往不能直接从财务报表的项目上看出来,需要对财务报表附注予以分析:

1.分析企业短期借款的融资成本,若企业的短期借款利息较公布的贷款利息高出很多,说明企业的债权人对企业的信誉较担心,或说明企业尚未得到金融机构的高度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发生短期债务危机时很可能要付出高额代价甚至无法应付。

2.企业是否存在大量未使用的银行贷款额度。这种信贷额度的存在往往是企业保持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动态平衡能力的重要体现。

3.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长期融资环境。如是否具有配股资格、是否发行过长期债券且信誉良好。良好的长期融资能力往往是缓解短期流动性危机的重要保证。

4.企业的长期资产是不是有一部分可以立即变现。企业的长期资产往往是营运中的资产,短期内可能难以变现。但若企业有大量的已上市债券和股票,均可以缓解短期流动性问题。

5.企业若将应收账款出售或将应收票据贴现,另一方面如有追索权,则会增加企业短期债务数量的风险。

6.企业若有负债,或为他人提供的信用担保,均会增加企业的短期支付要求,且为进一步融资设置了障碍。

(三)流动资产的质量

流动资产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短期资源准备,绝大多数流动资产在今后的经营活动中应转化为现金投入下一轮周转,所以,流动资产的质量也影响今后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的能力。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的质量主要反映为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相比是否存在高估的问题。高质量的流动资产应能按照账面价值或高于账面价值而迅速变现。流动资产的质量判别应通过分析每项具体的流动资产项目来得出综合结论。

三、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

长期负债是指期限超过一年的债务,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列入短期负债。长期负债的偿还有以下几个特点:(1)保证长期负债得以偿还的基本前提是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强,不至于破产清算。所以,短期偿债能力是长期偿债能力的基础。(2)长期负债因为数额较大,其本金的偿还必须有一种积累的过程。从长期来看,所有真实的报告收益应最终反映为企业的现金净流入,所以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与企业的获利能力是密切相关的。(3)企业的长期负债数额大小关系到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所以对长期债务不仅要从偿债的角度考虑,还要从保持资本结构合理性的角度来考虑。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又能增强企业的偿债能力。

(-)“已获利息倍数”指标的改进

“已获利息倍数”指标是根据损益表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所使用的指标。该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该指标反映的是从所借债务中获得的收益为所需支付债务利息的多少倍。一般情况下企业对外借债的目的在于获得必要的经营资本,企业举债经营的原则是对债务所付出的利息必须小于使用这笔钱所能赚得的利润。否则对外借债就会得不偿失。由此该指标至少要大于1。

但该指标有较大的局限性,表现为(1)对于企业来说举债经营可能产生风险,这个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定期支付利息,如果每期的息税前利润小于所需支付的利息,企业就有可能发生亏损;二是必须到期偿还本金,衡量企业偿债能力时,既要衡量企业偿付利息的能力,更要衡量企业偿还本金的能力。只衡量其中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而“已获利息倍数”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只能体现企业举债经营的基本条件,不能反映债务本金的偿还能力。

(2)企业的本金和利息不是从利润本身支付,而是用现金支付。故使用这一比率进行分析时,还不能了解企业是否有足够多的现金偿付本金利息费用。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应进一步计算以下两个指标以全面衡量债务偿还情况:

1.债务本金偿付比率

债务本金偿付比率=年税后利润/[∑债务本金/债务年限]

该指标必须大于1,越高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就一个企业某一时期的债务本金偿付比率看,难以说明这个企业偿债能力的好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往往需要连续计算五个会计年度的债务本金偿还比率,才能确定其偿债能力的稳定性。从稳健的角度来估计这个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状况时,又通常是选择最低指标的年度。

2.现金流量偿付比率

现金流量偿付比率=[期初现金余额+本年度付息与纳税前现金净收入]/[利息支付额+本年到期债务/(1-所得税率)]

该指标用来评价企业是否在其经营活动中产生了足以还债的现金流量。该指标大于1,说明企业有足够现金支付利息与偿还本金。

(二)通过分析现金流量表来分析增加长期负债的合理性

企业基本面分析篇7

关键词:安全性;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的安全性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在财务分析中体现企业安全性的主要方面就是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将企业的安全性和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联系在一起,因为对企业安全性威胁最大的是“财务失败”现象的发生,即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导致诉讼或破产。企业的安全性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安排好到期财务负担;二是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入。二者不可偏废。如果仅仅满足于能偿还到期债务,企业还算不上安全。真正安全的企业应是在安排好到期财务负担的同时,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入和盈利。从根本上来讲安全性要求企业必须具有某一时点上的债务偿还能力即静态性,而这个偿还能力又是平时盈利以及现金流入的积累即动态性。如果企业无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入或盈利,很难想象它能长久生存而不出现危机。我国绝大多数教科书上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都有失偏颇,并且导致企业财务分析人员教条式运用,得出的结论往往不正确。

一、我国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是建立在清算基础而非持续经营基础上的。长期以来,对偿债能力的分析是建立在对企业现有资产进行清盘变卖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认为企业的债务应该由企业的资产作保障。比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以及资产负债率都是基于这样的基础来计算的。这种分析基础看起来似乎十分有道理,但是并本符合企业将来的实际运行状况、企业要生存下去就不可能将所有流动资产变现来偿还流动负债,也不可能将所有资产变现来偿还企业所有债务。因此只能以持续经营为基础而非清算基础来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否则评价的结论只能是企业的清算偿债能力。而正常持续经营的企业偿还债务要依赖企业稳定的现金流入,所以偿债能力的分析如果不包括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分析就有失偏颇。

2.偿还债务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化。偿还负债的资金来源有多种渠道,可以以资产变现,可以是经营中产生的现金,还可以是新的短期融资资金。而后两种偿还渠道往往是企业在正常经营情况下常常采用的。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大多是以资产变现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渠道,显然不能正确衡量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这样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必然会使企业视线狭窄,影响其决策的正确性。

3.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是一种静态性的,而不是动态性的。只重视了一种静态效果,而没有充分重视在企业生产经营运转过程中的偿债能力;只重视了某一时点上的偿债能力,而不重视达到这一时点之前积累的过程。

4.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没有将利息的支付与本金的偿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长期性的债务,本金数额巨大,到期一次还本,必须有一个利润或现金流入积累的过程,否则企业必然会感到巨大的财务压力。这样一个积累过程没有在财务分析中充分反映,必然导致企业产生错误的想法。

二、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

短期债务偿还能力的分析,除现在所使用的几个比率外,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的能力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的能力取决于企业销售量大小及增长情况、成本开支比例及

变动情况、赊销政策及资产管理效率等因素。外部坏境的变化及企业的适应能力是分析企业产生现金能力的关键。这方面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1.分析企业近几年的现金流量表,观察企业近几年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充裕。重点分析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首先要分析基本的经营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情况。如果一个企业一段时期从客户处收到的现金大于它进行的各种经营活动的支出,那么,这个现金流量水平应保持相对稳定的正数。这个数字是企业维持正常经营活动的基本保证,长期出现负值是十分不正常的,经营活动将难以维持。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在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其现金流量的特征是不同的,现金流量的特征与产品生命周期特征是否相吻合是判断现金流量适当性的关键。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由于企业不同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可能相互交叉,故整个企业的现金流量应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才是恰当的。其次,较多企业将一些现金流量投入到营运资本中,所以还要分析营运资本的投入是否恰当。企业在营运资本上的投入是与企业的有关政策相联系的,如赊销政策决定应收账款的水平,支付政策决定应付账款、预付费用的水平,预期销售增长前景决定企业的库存水平。所以应联系企业自身的战略、行业特征及相关政策来解释企业在营运资本方面的投入是否合理。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计算比率来分析现金流入与债务偿还的关系:经营活?邢纸鹆髁?本期到期的债务。

2.通过分析企业的现金周转期限来判断现金周转的速度。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现金的周转天数实际上等于存货周转天数加应收涨款周转天数减

应付贴款占用天数。企业实际现金周转速度取决于这三个阶段占用现金时间的长短,与会计上的实际购物和实际销售有一定的时间诸位。一般来说,现金周转天数越少,其周转速度就越快,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就越强,企业的偿债能力就越强。

(二)企业的短期融资能力

借新债还旧债是大多数企业都采用的一种还债技巧,所以短期债务偿还能力也包括这方面的能力。但企业短期融资能力往往不能直接从财务报表的项目上看出来,需要对财务报表附注予以分析:

1.分析企业短期借款的融资成本,若企业的短期借款利息较公布的贷款利息高出很多,说明企业的债权人对企业的信誉较担心,或说明企业尚未得到金融机构的高度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发生短期债务危机时很可能要付出高额代价甚至无法应付。

2.企业是否存在大量未使用的银行贷款额度。这种信贷额度的存在往往是企业保持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动态平衡能力的重要体现。

3.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长期融资环境。如是否具有配股资格、是否发行过长期债券且信誉良好。良好的长期融资能力往往是缓解短期流动性危机的重要保证。

4.企业的长期资产是不是有一部分可以立即变现。企业的长期资产往往是营运中的资产,短期内可能难以变现。但若企业有大量的已上市债券和股票,均可以缓解短期流动性问题。

5.企业若将应收账款出售或将应收票据贴现,另一方面如有追索权,则会增加企业短期债务数量的风险。

6.企业若有负债,或为他人提供的信用担保,均会增加企业的短期支付要求,且为进一步融资设置了障碍。

(三)流动资产的质量

流动资产是企业进行经营活

动的短期资源准备,绝大多数流动资产在今后的经营活动中应转化为现金投入下一轮周转,所以,流动资产的质量也影响今后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的能力。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的质量主要反映为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相比是否存在高估的问题。高质量的流动资产应能按照账面价值或高于账面价值而迅速变现。流动资产的质量判别应通过分析每项具体的流动资产项目来得出综合结论。

三、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

长期负债是指期限超过一年的债务,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列入短期负债。长期负债的偿还有以下几个特点:(1)保证长期负债得以偿还的基本前提是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强,不至于破产清算。所以,短期偿债能力是长期偿债能力的基础。(2)长期负债因为数额较大,其本金的偿还必须有一种积累的过程。从长期来看,所有真实的报告收益应最终反映为企业的现金净流入,所以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与企业的获利能力是密切相关的。(3)企业的长期负债数额大小关系到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所以对长期债务不仅要从偿债的角度考虑,还要从保持资本结构合理性的角度来考虑。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又能增强企业的偿债能力。

(-)“已获利息倍数”指标的改进

“已获利息倍数”指标是根据损益表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所使用的指标。该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该指标反映的是从所借债务中获得的收益为所需支付债务利息的多少倍。一般情况下企业对外借债的目的在于获得必要的经营资本,企业举债经营的原则是对债务所付出的利息必须小于使用这笔钱所能赚得的利润。否则对外借债就会得不偿失。由此该指标至少要大于1。

但该指标有较大的局限性,表现为(1)对于企业来说举债经营可能产生风险,这个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定期支付利息,如果每期的息税前利润小于所需支付的利息,企业就有可能发生亏损;二是必须到期偿还本金,衡量企业偿债能力时,既要衡量企业偿付利息的能力,更要衡量企业偿还本金的能力。只衡量其中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而“已获利息倍数”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只能体现企业举债经营的基本条件,不能反映债务本金的偿还能力。

(2)企业的本金和利息不是从利润本身支付,而是用现金支付。故使用这一比率进行分析时,还不能了解企业是否有足够多的现金偿付本金利息费用。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应进一步计算以下两个指标以全面衡量债务偿还情况:

1.债务本金偿付比率

债务本金偿付比率=年税后利润/[∑债务本金/债务年限]

该指标必须大于1,越高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就一个企业某一时期的债务本金偿付比率看,难以说明这个企业偿债能力的好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往往需要连续计算五个会计年度的债务本金偿还比率,才能确定其偿债能力的稳定性。从稳健的角度来估计这个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状况时,又通常是选择最低指标的年度。

2.现金流量偿付比率

现金流量偿付比率=[期初现金余额+本年度付息与纳税前现金净收入]/[利息支付额+本年到期债务/(1-所得税率)]

该指标用来评价企业是否在其经营活动中产生了足以还债的现金流量。该指标大于1,说明企业有足够现金支付利息与偿还本金。

(二)通过分析现金流量表来分析增加长期负债的合理性

在现金流量表分析中,当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量为负数,而这些不足的现金流量主要依靠增加长期负债来弥补,则需要具体分析。若企业正处在初创时期,为保持资本结构的合理化,用一部分长期负债来支撑企业流动资产的资金需求是正常现象。若企业处于稳定经营阶段,其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已基本确定,营运资本及经营活动的现金需求应以短期融资为主,这时靠长期负债的增加来弥补经营活动的现金短缺往往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当企业是为了长期发展需求而进行长期融资时,长期负债增加的合理性也要具体分析,企业长期发展需求主要是指长期资产的购置或进行长期投资。这时应分析企业资本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企业的长期资本需求主要靠股东的投资和长期债权人来提供,而这两者之间不同行业特征应保持一定的比例。企业一般需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资本结构,若发生变化,使债务性长期资本所占的比重过大,则可能说明企业财务计划失控,股本融资遇到困难。

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

短期债务偿还能力的分析,除现在所使用的几个比率外,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的能力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的能力取决于企业销售量大小及增长情况、成本开支比例及

变动情况、赊销政策及资产管理效率等因素。外部坏境的变化及企业的适应能力是分析企业产生现金能力的关键。这方面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1.分析企业近几年的现金流量表,观察企业近几年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充裕。重点分析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首先要分析基本的经营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情况。如果一个企业一段时期从客户处收到的现金大于它进行的各种经营活动的支出,那么,这个现金流量水平应保持相对稳定的正数。这个数字是企业维持正常经营活动的基本保证,长期出现负值是十分不正常的,经营活动将难以维持。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在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其现金流量的特征是不同的,现金流量的特征与产品生命周期特征是否相吻合是判断现金流量适当性的关键。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由于企业不同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可能相互交叉,故整个企业的现金流量应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才是恰当的。其次,较多企业将一些现金流量投入到营运资本中,所以还要分析营运资本的投入是否恰当。企业在营运资本上的投入是与企业的有关政策相联系的,如赊销政策决定应收账款的水平,支付政策决定应付账款、预付费用的水平,预期销售增长前景决定企业的库存水平。所以应联系企业自身的战略、行业特征及相关政策来解释企业在营运资本方面的投入是否合理。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计算比率来分析现金流入与债务偿还的关系:经营活?邢纸鹆髁?本期到期的债务。

2.通过分析企业的现金周转期限来判断现金周转的速度。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现金的周转天数实际上等于存货周转天数加应收涨款周转天数减

应付贴款占用天数。企业实际现金周转速度取决于这三个阶段占用现金时间的长短,与会计上的实际购物和实际销售有一定的时间诸位。一般来说,现金周转天数越少,其周转速度就越快,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就越强,企业的偿债能力就越强。

(二)企业的短期融资能力

借新债还旧债是大多数企业都采用的一种还债技巧,所以短期债务偿还能力也包

括这方面的能力。但企业短期融资能力往往不能直接从财务报表的项目上看出来,需要对财务报表附注予以分析:

1.分析企业短期借款的融资成本,若企业的短期借款利息较公布的贷款利息高出很多,说明企业的债权人对企业的信誉较担心,或说明企业尚未得到金融机构的高度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发生短期债务危机时很可能要付出高额代价甚至无法应付。

2.企业是否存在大量未使用的银行贷款额度。这种信贷额度的存在往往是企业保持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动态平衡能力的重要体现。

3.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长期融资环境。如是否具有配股资格、是否发行过长期债券且信誉良好。良好的长期融资能力往往是缓解短期流动性危机的重要保证。

4.企业的长期资产是不是有一部分可以立即变现。企业的长期资产往往是营运中的资产,短期内可能难以变现。但若企业有大量的已上市债券和股票,均可以缓解短期流动性问题。

5.企业若将应收账款出售或将应收票据贴现,另一方面如有追索权,则会增加企业短期债务数量的风险。

6.企业若有负债,或为他人提供的信用担保,均会增加企业的短期支付要求,且为进一步融资设置了障碍。

(三)流动资产的质量

流动资产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短期资源准备,绝大多数流动资产在今后的经营活动中应转化为现金投入下一轮周转,所以,流动资产的质量也影响今后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的能力。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的质量主要反映为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相比是否存在高估的问题。高质量的流动资产应能按照账面价值或高于账面价值而迅速变现。流动资产的质量判别应通过分析每项具体的流动资产项目来得出综合结论。

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

长期负债是指期限超过一年的债务,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列入短期负债。长期负债的偿还有以下几个特点:(1)保证长期负债得以偿还的基本前提是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强,不至于破产清算。所以,短期偿债能力是长期偿债能力的基础。(2)长期负债因为数额较大,其本金的偿还必须有一种积累的过程。从长期来看,所有真实的报告收益应最终反映为企业的现金净流入,所以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与企业的获利能力是密切相关的。(3)企业的长期负债数额大小关系到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所以对长期债务不仅要从偿债的角度考虑,还要从保持资本结构合理性的角度来考虑。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又能增强企业的偿债能力。

(-)“已获利息倍数”指标的改进

“已获利息倍数”指标是根据损益表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所使用的指标。该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该指标反映的是从所借债务中获得的收益为所需支付债务利息的多少倍。一般情况下企业对外借债的目的在于获得必要的经营资本,企业举债经营的原则是对债务所付出的利息必须小于使用这笔钱所能赚得的利润。否则对外借债就会得不偿失。由此该指标至少要大于1。

但该指标有较大的局限性,表现为(1)对于企业来说举债经营可能产生风险,这个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定期支付利息,如果每期的息税前利润小于所需支付的利息,企业就有可能发生亏损;二是必须到期偿还本金,衡量企业偿债能力时,既要衡量企业偿付利息的能力,更要衡量企业偿还本金的能力。只衡量其中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而“已获利息倍数”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只能体现企业举债经营的基本条件,不能反映债务本金的偿还能力。

(2)企业的本金和利息不是从利润本身支付,而是用现金支付。故使用这一比率进行分析时,还不能了解企业是否有足够多的现金偿付本金利息费用。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应进一步计算以下两个指标以全面衡量债务偿还情况:

1.债务本金偿付比率

债务本金偿付比率=年税后利润/[∑债务本金/债务年限]

该指标必须大于1,越高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就一个企业某一时期的债务本金偿付比率看,难以说明这个企业偿债能力的好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往往需要连续计算五个会计年度的债务本金偿还比率,才能确定其偿债能力的稳定性。从稳健的角度来估计这个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状况时,又通常是选择最低指标的年度。

2.现金流量偿付比率

现金流量偿付比率=[期初现金余额+本年度付息与纳税前现金净收入]/[利息支付额+本年到期债务/(1-所得税率)]

该指标用来评价企业是否在其经营活动中产生了足以还债的现金流量。该指标大于1,说明企业有足够现金支付利息与偿还本金。

(二)通过分析现金流量表来分析增加长期负债的合理性

企业基本面分析篇8

一、美国财务分析体系评介

财务分析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必然涉及对财务分析目的、分析方法、分析内容的界定与安排问题。从不同角度或不同的分析目的出发,可得出不同的财务分析体系。

(一)美国财务分析几种基本体系

目前,美国理论界关于财务分析体系的安排多种多样,可以说每本书都有自己的体系,不同时期其体系也不相同。从现阶段总体看,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体系。

1概论、会计分析、财务分析三大部分。这种体系实际上是在总论财务分析目的、方法、资料、环境的基础上,将财务分析内容分为会计分析和财务分析两大部分。

会计分析实质上是明确会计信息的内涵与质量,即从会计数据表面提示其实际含义。分析中不仅包含对各会计报表及相关会计科目内涵的分析,而且包括对会计原则与政策变动的分析;会计方法选择与变动的分析;会计质量及变动的分析;等等。财务分析实质上是分析的真正目的所在,它是在会计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专门的分析技术与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与成果进行分析。通常包括对企业投资收益、盈利能力、短期支付能力、长期偿债能力、企业价值等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得出对企业财务状况及成果的全面、准确评价。这种分析体系的典型代表是《财务报表分析———理论、应用与解释》(LeopoldA.Bernstein&JohnJ.Wild)和《财务报表分析———一种战略展望》(ClydeP.Stickney)。

2概论、分析工具、分析应用三大部分。这个体系中的概论部分主要强调财务分析的环境与目的,而将分析方法问题专门作为一部分研究。可以说第一部分概论是一种分析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分析工具则是分析的方法论问题。通常包括分析的程序与具体技术分析方法。从方法论角度看分析程序,可分为经营环境分析(包括行业分析、企业经营战略分析等)、基础资料分析(主要指对财务报表的内涵与质量进行分析)、财务分析、前景分析(包括预测分析与价值评价),形成完整的分析方法论体系。关于具体分析技术,则根据不同环节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技术方法,如财务分析中的比率分析;前景分析中的预测技术、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评价技术和以会计收益为基础的评价技术等。第三部分是分析的具体应用问题,即上述分析工具在实践领域的应用。通常包括证券分析、信贷分析及经营分析评价在兼并与收购、公司筹资政策和管理交流等方面的应用。这种体系的典型代表是《经营分析与评价———使用财务报表》(Palepu,Bernard,&Healy)。采用这种理论、方法、应用体系的还有《财务报表分析》(GeorgeFoster,1986),但其分析方法部分介绍的不是按分析程序与内容划分的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前景分析,而是按分析具体分析技术划分的横向比较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比率分析、实证分析等。他的分析应用部分,则从证券市场分析、信贷分析与财务危机预测、会计政策选择角度进行。

3概论、经营分析、投资分析、筹资分析、价值评估分析。这种体系的概论部分主要论述财务分析的内涵,通常从企业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三方面引出分析目的、分析资料及分析内容。在此基础上从经营分析、投资分析、筹资分析、价值评估分析几个方面,应用相应的分析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这种体系的典型代表是《财务分析技术———管理与计量企业绩效的实践指南》(ErichA.Helfert,1997)。

(二)美国财务分析体系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从上述分析体系看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全面系统的分析体系,无论其如何安排篇章结构,基本内容通常都包括分析理论、分析方法、具体分析及分析应用。但目前对分析内容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三个:一是总体范畴问题;二是内容划分与地位问题;三是具体财务分析内容问题。

1财务分析总体范畴。传统的财务分析中的盈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或支付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或投资分析、筹资分析、经营分析,或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等都是不可缺少的。问题是财务分析应否包括以下内容:

(1)战略分析。在调查样本中,将经营战略分析作为独立章节,详细分析的较少,最具代表性的是《经营分析与评价———使用财务报表》一书。

(2)会计分析。在调查样本中,大部分都有会计分析的内容,而且有些占有相当大的篇幅,如《财务报表分析———理论、应用与解释》;《财务报表分析———种战略展望》等都用较多章节进行会计分析。《经营分析与评价—使用财务报表》一书也突出了会计分析的位置。

(3)价值评估分析。在90年代出版的分析书中,大部分都有价值评估分析章节,但通常篇幅不大。将价值评估分析放在较突出位置的是《经营分析与评价———使用财务报表》一书。

(4)预测分析。预测分析的内容通常是伴随着价值评估分析的出现而出现的。预测分析往往是价值评估分析的基础。有些书将其作为独立章节存在,有些书将其放在价值评估分析之中。

2财务分析内容划分与地位。现代财务分析或多或少地包含有会计分析、财务分析、战略分析、价值评估分析、预测分析等内容,但会计分析、战略分析、价值评估分析、预测分析与财务分析是否处于同等地位呢?从上述体系与内容分析看,显然是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处理方法是将这些内容与方法并列,构成一个分析与评价体系。典型代表是《经营分析与评价———使用财务报表》一书。另一种处理方法是突出会计分析与财务分析,而将价值评估分析及预测分析内容放在财务分析内容之中,将经营战略分析等内容放在概论中,或不包括战略分析。典型代表是《财务报表分析———理论、应用与解释》和《财务报表分析———一种战略展望》。第三种处理方法是突出财务分析,将会计分析、经营战略分析等内容简化在概论中,将预测分析与价值评估分析作为财务分析的一部分还是作为财务

分析的基础,如《财务分析技术———管理与计量企业绩效的实践指南》就属于这种方式;而《财务报表分析》则很少谈及经营战略分析、价值评估分析,会计分析融和在分析方法与分析应用之中。

3财务分析具体内容。从具体财务分析内容看,分歧主要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否划分财务分析与财务分析应用。传统的分析中很少单独将分析应用作为一部分,通常从会计报表种类或分析技术入手进行财务分析。现代财务分析中通常是区分财务分析与分析应用。财务分析往往介绍财务分析基本内容与基本方法,分析应用则突出各实践领域的财务分析,如证券市场分析、兼并分析等。当然,现代财务分析也存在不区分财务分析与财务分析应用的情况。

第二,如何规范财务分析内容与财务分析应用内容。严格区分财务分析内容与财务分析应用内容是很困难的。如有的书将财务分析方法作为财务分析内容,将盈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预测分析、价值评估分析作为分析应用;有的书将盈利能力分析、风险分析等作为财务分析内容,将企业重组分析、证券市场分析、价值评估分析等作为财务分析应用。

二、财务分析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企业目标与财务目标

任何一个学科体系与内容的建立都不能离开其应用领域的目标或目的。财务分析作为对企业财务活动及其效率与结果的分析,其目标必然与企业的财务目标相一致。目前,关于企业财务目标的提法或观点较多,如股东权益目标、企业价值目标、利润目标、经济效益目标等。

要研究企业财务目标,首先应明确企业目标。其实,企业的目标从根本上必然与企业的所有者目标相一致。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所有者是资本所有者,企业目标应与企业资本所有者目标相一致,即资本的保值与增值。

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目标与企业财务目标是否一致呢?回答是肯定的。无论是股东权益最大化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利润最大化目标,还是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都是如此。追求股东权益或股东价值增加是企业财务的根本目标,它与追求企业价值或其他利益方利益并不矛盾。股东价值增加,从长远看,必然使企业各利益方同时受益,不可能以损害其他利益方为基础。股东是公司中为增进自己权益而同时增进每一人权益的唯一利益方。同时,股东价值目标与利润目标和经济效益目标也不矛盾,利润是直接目标,经济效益是核心目标。

(二)财务目标与财务活动

企业追求财务目标的过程正是企业进行财务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分配活动。图1反映了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与财务目标的关系。

企业筹资活动过程是资本的来源过程或资本取得的过程,包括自有资本(所有者权益)和借入资本(负债)。企业在筹资活动中或在取得资本时,要考虑资本成本、筹资风险、支付能力、资本结构等因素。筹资活动的目的在于以较低的资本成本和较小的风险取得企业所需要的资本。

企业投资活动过程是资本的使用过程或资产的取得过程,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等。企业在投资活动过程中,要考虑投资收益、投资风险、投资结构及资产利用程度等因素。投资活动的目的在于充分使用资产,以一定的资产、较小的风险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

企业经营活动过程是资本的耗费过程和资本的收回过程,包括发生各种成本费用和取得的各项收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考虑生产要素和商品或劳务的数量、结构、质量、消耗、价格等因素。经营活动的目的在于以较低的成本费用,取得较多的收入,实现更多的利润。

企业分配活动过程是资本退出经营的过程或利润分配的过程,包括提取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向股东支付股利和留用利润等。企业在分配过程中,要考虑资本需要量、股东的利益、国家政策、企业形象等因素。分配活动的目的在于兼顾各方面利益,使企业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财务活动与财务报表

企业的基本财务报表是由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组成。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财务报表来体现,如图2所示。

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的资本来源和资本使用情况,它是企业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的具体体现。损益表反映企业在某一时期的收入、成本、利润及利润分配情况,它是企业经营活动和资本活动的具体体现。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在某一时期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情况,它以现金流量为基础,是企业财务活动总体状况的具体体现。

可见财务报表从静态到动态,从权责发生制到收付实现制,对企业财务活动中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分配活动进行了全面、系统、综合的反映。

(四)财务报表与财务效率

财务报表,包括动态报表和静态报表,它不仅能直接反映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分配活动的状态或状况,而且可间接揭示或通过财务分析揭示财务活动的效率或能力。财务效率指财务资源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关系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其他比率关系。通常可通过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反映企业财务效率。

盈利能力根据不同的资源投入,可分为资本经营盈利能力,即利润与所有者权益之比;资产经营盈利能力,即利润与总资产之比;商品经营盈利能力,即利润与成本费用之比。

营运能力根据不同的资产范围,可分为全部资产营运能力,如总资产周转率等;流动资产营运能力,如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等;固定资产营运能力,如固定资产收入率等。

偿债能力根据偿债期长短可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长期偿债

能力,如资产负债率、利息保证倍数等。

增长能力是指企业保持持续发展或增长的能力。根据影响增长能力的因素可分为销售增长能力,如销售增长率;资本增长能力,如资本积累率及资本增长率;可持续增长能力,如可持续增长比率等。

上述各种能力是企业财务运行效率的体现,而财务效率的计算与分析离不开财务报表。

(五)财务效率与财务结果

企业各项财务效率的高低,最终都将体现在企业的财务结果上,即体现在企业的价值上。企业价值是企业财务效率的综合反映或体现。同时,企业价值的高低正是评价企业财务目标实现程度的根本。图3可直观反映从财务目标到财务结果整个企业循环过程的情况。

三、中国财务分析体系的构建

在研究、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财务分析体系与内容基础上,依据构建财务分析体系与内容的理论基础,我们可将我国财务分析体系与内容构建如图4所示。

根据图4所示,我国财务分析体系与内容可归纳如下:

(一)分析原理

本部分要解决为什么分析、分析什么、怎样分析及依据什么分析等问题。财务分析基本理论、财务分析基本方法与财务分析基础信息构成了财务分析概论的整体构架。

财务分析基本理论包括界定财务分析内涵、目的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探索财务分析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因素,说明财务分析的供给与需求对财务分析发展的促进及影响;介绍与评价西方财务分析体系与内容,了解西方财务分析发展动态及现有状况;研究财务目标、财务活动、财务信息、财务分析的关系,构建了我国财务分析体系与内容;明确财务分析的基本形式、基本条件与基本要求。

(二)会计分析

财务活动是由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分配活动组成。会计分析通常由阅读会计报告、比较会计报表、解释会计报表和修正会计报表信息四个步骤组成。财务活动的会计分析就是要从各项财务活动特点出发进行会计分析,本部分包括对筹资活动会计分析、投资活动会计分析、经营活动会计分析和分配活动会计分析四方面内容。

筹资活动会计分析,首先分析企业全部筹资规模及结构变动情况;然后分别对负债筹资、权益筹资按类别或项目进行会计分析;最后对负债结构优化、权益结构优化及资本结构优化进行分析。

投资活动会计分析,首先分析企业全部资产的规模及结构变动情况;然后按资产类别及特征分别进行会计分析,研究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的变动对资产的影响;最后分析资产的使用情况及资产结构优化策略。

经营活动会计分析,首先从企业利润的形成入手,对各种利润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对利润进行结构分析,研究各种利润及成本费用在收入中的构成情况;最后对经营活动中的收入与成本费用分别进行会计分析,研究收入和成本费用变动的会计影响。

分配活动分析会计,首先从利润分配的步骤入手,分析净利润的分配去向与结构变动;然后对利润分配各项目进行会计分析,研究会计政策与财务政策对分配的影响;最后分析股利政策及对企业各项活动的影响。

(三)财务分析

分析企业财务运行状况及运行效果。通常企业财务状况可从盈利能力状况、营运能力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增长能力状况四个方面来体现。因此本部分包括盈利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和增长能力分析四个方面内容。

盈利能力分析,首先对一般企业资本经营盈利能力进行比率分析与因素分析;其次对资产经营盈利能力进行分析;然后分析商品经营能力并影响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主营业务利润进行因素分析;最后对股份制企业盈利能力进行了分析。

营运能力分析,首先对全部资产营运能力进行分析;然后分别对流动资产营运能力和固定资产营运能力进行分析。流动资产营运能力分析是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重点,主要包括对流动资产周转率的分析,对各项流动资产周转率分析及流动资产周转加速对资产及收入的影响分析。

偿债能力分析,包括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两部分。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在明确影响短期偿债能力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对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的计算与分析,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状况。长期偿债能力分析,则主要通过对资产负债率等指标的计算与分析,评价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及其财务风险性程度。

增长能力分析,首先分析企业产品生产周期各阶段的增长能力特点;其次对增长策略,包括竞争策略和财务策略进行分析;然后对增长能力指标进行分析;最后对企业增长的来源进行分析。

(四)综合分析

分析与综合通常是相对应的,有分析就应有综合。分析揭示了企业在各个领域或各个环节的财务运行状况和效果,综合则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企业整体财务运行状况及效果的结论。综合分析有利于说明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状况。本部分包括财务综合分析、财务综合评价、财务预测分析和企业价值评估四方面内容。

财务综合分析,首先对全部资产及相应权益变动情况和结构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对企业利润与现金流量状况进行的综合分析;最后应用杜邦综合分析体系对企业综合能力进行分析。

财务综合评价,分别运用综合指数法和综合评分法或功效系数法对企业经济效益或企业经营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财务预测分析,首先明确预测分析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然后分别对利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现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