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8篇

时间:2023-05-26 08:53:28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篇1

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高校加大科研管理,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高校科研管理通常通过协调与科技项目相关的各种关系,有效利用科研人员、项目经费和设备材料等科技资源,促进项目目标实现的一项管理活动。高校科研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的申报与立项管理、项目过程管理和项目结项管理,以及项目所涉及的组织、人员、资金、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等内容的管理。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体系,项目管理理论为高校科研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思路与方法。

一、当前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衔接不紧密

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往往是脱节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合同的制定及科研项目的立项和结题;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核算;项目组负责经费的开支审批。这种管理模式的主要缺点是:科研管理部门重视多争项目、多出成果,而忽视科研经费的收支情况,缺乏科研经费的跟踪管理;财务部门没有完整的项目资料与信息,不了解项目进展及费用支出的合理性,只负责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丧失了对科研经费整体的财务管理职能;科研经费项目组根据自身的利益支配经费使用,经费使用宏观调控能力减弱,这种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使得各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对科研经费认识上的出现差异,使得科研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益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

(二)科研经费管理机制不合理

部分高校科研基础比较薄弱,经费不足,即使有了也往往以各种名义挤占和挪用,不能使有能力搞科研的人员安心工作,结果是高水平的纵向课题少,学术造诣高的带头人就更少。在管理目标上仅仅孤立、片面地追求课题数量,而忽视社会的需求;在管理过程中,热衷于立项目,忽视科研成果的质量和转化;在管理方法上,手段落后,满足于发文件发通知。

(三)科研项目管理缺乏节点控制

高校科技项目的复杂性决定了完成一个具体项目需要多个管理部门共同协作,同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有许多未知和不确定因素。因此,要实现科技项目的最终目标需要将具有不同经历、来自不同组织的人员有效的加以控制。中国目前的现状是科技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进度、成本的控制不够重视,尽管有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运用了类似节点控制,但是由于大多的节点设计和控制已经成为决定和影响立项申请能否过关和能否审批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意义已经与原来的控制出现了偏离,使整个项目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造成项目的拖期、项目成本超过预算等不良结果。

二、采用项目管理理论,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

项目管理与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同,项目运作不是通过等级命令体系来实施的,而是通过所谓“平面化”的结构。发达国家在科技项目立项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这些国家在立项时就进行可行性分析及专家论证,确定较为明晰的项目目标,采用有效的项目融资模式分担风险,制定完善的管理办法,对项目变更进行管理,对相关科研领域的跟踪总结,完善的科技项目管理法律法规及明确的政府部门职能等。因此通过以下措施来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

(一)提高科研人员素质

科研人员的素质是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的基础。高素质的科研项目队伍应当是:精通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肯于钻研,勇于进取,善于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积极在实践中检验完善。科研项目管理的特点决定了借助各种严密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观主动性是很重要的。

(二)加强科研项目的进度管理

项目的进度管理,是为确保项目准时完成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过程与活动。进度控制是现代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涉及保障项目成功三大关键要素之一。科研项目尤其是重大科研项目一般周期长,时间跨度比较大,少则几年,多则数十年甚至更长。对于任何一个项目,如果没有明确的进度计划,并按计划进行严格的控制,则项目很难取得成功。当然,由于科研项目的不确定性比一般项目要大,所以项目的活动排序、活动进度估计难度相对较大,所以科研项目的进度管理要更困难一些。因此,加强科研项目的进度控制,为确保科研项目按时甚至提前完成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建立严格的科研质量管理体系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健全,造成了科研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质量较难控制。一旦管理人员组织安排不当、指挥调度不利,就会出现责任推诿和重复性工作过多等严重后果。如果建立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学校不仅在实施机构调整、人员变动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按照质量管理体系实行统一管理、正常运作,还能使科研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由此可见,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保证高校科研工作内部管理有序化、正规化是提高高校科研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四)分阶段实施科研项目成本控制管理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篇2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理论与机制研究[①]

管奇刚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市 201620  )

 

 

摘要:本文从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了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校人文社科项目过程化管理的要素、本质和现状,并以华东政法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例,介绍了过程化管理的实践经验和建设思路。通过分析协同创新背景下项目过程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制定相关制度、建立项目管理跟踪机制、加强科研服务意识、加强制度执行力及部门间的协同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协同创新背景下的科研项目过程化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科研项目    协同创新     过程化管理

一、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定义与特征

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项目是由高等学校教职员工承担的研究人文社科领域具体问题的专门项目。项目是一种制度事实,是观念的存在,本质上应当理解为一种社会关系。任何关系都包含有主体、客体与内容,研究人文社科项目,应当从主体、客体、内容三个方面予以分析和理解。

首先,主体方面。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承担主体为高校教职员工,包括专业教师、教辅人员、专职研究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高等学校教职员工一般具备较高的学历学位,经过比较系统的学术训练,对于社会中的新问题和热点问题,都具备学术敏感和学术探究能力。依靠专业的素养,高校教职员工能够具备承担专项研究的能力,因此,在专门学术研究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其次,客体方面。人文社科项目的客体是指专项涉及的具体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理论方面的难点问题。从目前人文社科项目的类别来看,基本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最高级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第二类是教育部主管的社科项目,第三类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社科管理部门或教育主管部门的科研项目,第四类是国家部委管理的社科项目,第五类是教育主管部分负责的项目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自行设立的项目。五个类别的项目各自针对不同性质的问题。国家社科项目一般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理论难点问题,要求课题的研究具有较高的水平,教育部项目等其他项目都有各自的研究取向,通过多个层次的支撑配合,使社会科学研究得到振兴与繁荣,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的提供有益的思想。

最后,内容方面。在内容方面,项目研究的都是系统的或者独立的问题。比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可以研究一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也可以研究一部哲学著作的思想,或者研究一位伟大学者的思想轨迹。地方哲社管理部门负责的课题则可以更多的针对地方经济发展,比如研究地方司法机关审判所遇到的特殊问题,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思路等。知识是平等的,区别在于掌不掌握。因此,人文社科项目的研究内容是非常多元化的,也应当是涉猎广泛的。

二、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团队建设研究

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开展必须以团队为支撑。一支团队的年龄层次合理、学术能力过硬、政治觉悟高,其开展研究所获得的成果一定具有很高质量。因此,重视对科研团队的建设,是提升人文社科项目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项目的团队由负责人、课题参与人、项目管理人员构成,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工作,协同配合,完成项目的工作任务。

课题负责人是整个项目的总的引导人,在申请阶段是课题申请人,在研究阶段和结项阶段作为课题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了解程度最高,在宏观层面把握项目的研究进展方向。一般来说,项目从申请的设想到如何申请,到立项后的研究,都由项目负责人来引导和指挥,如果项目研究出现问题,其责任也由项目负责人来承担。

课题参与人是课题负责人之外的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对于课题的全面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目前的人文社科研究相对复杂,研究的问题内容广泛,而一个人的理性和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具备所有的和课题有关的知识,所以,配备对于某一方面具有专业知识的研究人员是很必要的。比如研究以为哲学家思想的项目,负责人对这位哲学家的基本思想把握比较到位,但是对于其其他方面的思想可能不是非常了解,所以,我们需要借助了解他其他思想的专家的理论来更全面的研究这位哲学家。目前申请高级别学术项目,鉴于项目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课题参与人的配备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比较容易开展研究,形成的科研成果也更加科学和权威。

课题管理人员是参与课题的行政管理和财务等方面事项的课题相关人员。目前我国高校社科项目研究涉及到的层面很广,与财务、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联系增多,有时候课题经费的报销需要走很多途径。由于课题的正式研究人员不可能有很多的精力花在课题管理领域,因此,一些专门负责课题管理的工作人员就可以有效的应对这些问题,从而能够提高学术研究的效率,避免研究人员的精力消耗在学术研究以外的方面。

三、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成果及其转化研究

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成果是指通过研究人员的工作,从理论或者实践层面得到的学术思考结晶。人文社科项目的直接目的就是形成成果,但是仅有成果却不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研究的实际意义就打了折扣。我们提倡学术研究的深入和科学,对于基础学科的研究也给予最大的认同,但是我们却不能否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要求。目前,人文社科项目研究成果转化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研究报告直接指导实践。一些大型企业或者机关委托学者就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就具体问题写一份调研报告。第二类是学术著作指导实践。比如经济学中的一些著作,其中的数理模型可以指导生产建设。第三类是论文期刊指导实践。论文是针对某一具体进行研究的学术思考过程,其研究的问题一般比较前沿,因此,在针对具体问题,尤其是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时候,论文往往是经过了理论研究的,比较具备指导的意义。

我国人文社科项目的研究成果形式分为研究报告、专著、期刊、工具书等。其中相当多的一部分研究成果是被实务部门采纳的。项目管理部门对于成果被采纳也设定了认可,即同意结项。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一些社科研究项目的成果不具备较高的实践应用质量,很多成果在内容上存在重复,对于实务的意义不大。这些成果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学术资源,需要我们予以关注。提升学术成果转化水平,使学术与社会有效协同,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学术得以繁荣的重要力量之源。

四、协同创新背景下的科研项目过程化管理理论研究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②]。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与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充分利用大学、研究机构的智库智囊作用,使其研究与社会实际需求实现高质量衔接,使知识生产者与知识应用者之间形成资源低内耗整合,提高协同质量,创新工作模式,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协同创新要求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等知识应用主体形成协同模式,简单来说,要求大学的研究与企业的生产应当具有同一方向。大学的知识制造必须为企业的生产服务,但是又不能简单的以利益为中心,应当是全方位的配合与助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文社科项目的研究也需要做出一些创新性的调整,以适应协同创新的要求,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科研项目的过程化管理对高校协同创新工作意义重大。科研项目是指为探索自然界事物变化的规律,组织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的探索活动,与一般的项目相比,更突出其创造性或创新性[③]。协同创新需要将高校的优势和实务部门的优势衔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双方共赢和谐发展。因此,通过过程化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水平与质量,对于高校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研项目具有创造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虽然负责人能够基本把握其进行的路径,但是仍然有可能出现不能计算的资源消耗[④]。为了节省资源和时间,充分利用高校优势为企业和其他实务部门服务,科研管理的全过程化就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全过程化的管理,有效的降低科研项目所能遇到的不确定性,从而让项目的资源最大限度的用在项目的研究方面,不会消耗在其他领域。这样就有力保证了科研的质量,从而也能为企业提供有实际作用的科研成果以作为决策的依据。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篇3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理论与机制研究[①]

管奇刚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市 201620  )

 

 

摘要:本文从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了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校人文社科项目过程化管理的要素、本质和现状,并以华东政法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例,介绍了过程化管理的实践经验和建设思路。通过分析协同创新背景下项目过程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制定相关制度、建立项目管理跟踪机制、加强科研服务意识、加强制度执行力及部门间的协同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协同创新背景下的科研项目过程化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科研项目    协同创新     过程化管理

一、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定义与特征

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项目是由高等学校教职员工承担的研究人文社科领域具体问题的专门项目。项目是一种制度事实,是观念的存在,本质上应当理解为一种社会关系。任何关系都包含有主体、客体与内容,研究人文社科项目,应当从主体、客体、内容三个方面予以分析和理解。

首先,主体方面。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承担主体为高校教职员工,包括专业教师、教辅人员、专职研究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高等学校教职员工一般具备较高的学历学位,经过比较系统的学术训练,对于社会中的新问题和热点问题,都具备学术敏感和学术探究能力。依靠专业的素养,高校教职员工能够具备承担专项研究的能力,因此,在专门学术研究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其次,客体方面。人文社科项目的客体是指专项涉及的具体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理论方面的难点问题。从目前人文社科项目的类别来看,基本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最高级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第二类是教育部主管的社科项目,第三类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社科管理部门或教育主管部门的科研项目,第四类是国家部委管理的社科项目,第五类是教育主管部分负责的项目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自行设立的项目。五个类别的项目各自针对不同性质的问题。国家社科项目一般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理论难点问题,要求课题的研究具有较高的水平,教育部项目等其他项目都有各自的研究取向,通过多个层次的支撑配合,使社会科学研究得到振兴与繁荣,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的提供有益的思想。

最后,内容方面。在内容方面,项目研究的都是系统的或者独立的问题。比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可以研究一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也可以研究一部哲学著作的思想,或者研究一位伟大学者的思想轨迹。地方哲社管理部门负责的课题则可以更多的针对地方经济发展,比如研究地方司法机关审判所遇到的特殊问题,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思路等。知识是平等的,区别在于掌不掌握。因此,人文社科项目的研究内容是非常多元化的,也应当是涉猎广泛的。

二、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团队建设研究

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开展必须以团队为支撑。一支团队的年龄层次合理、学术能力过硬、政治觉悟高,其开展研究所获得的成果一定具有很高质量。因此,重视对科研团队的建设,是提升人文社科项目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项目的团队由负责人、课题参与人、项目管理人员构成,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工作,协同配合,完成项目的工作任务。

课题负责人是整个项目的总的引导人,在申请阶段是课题申请人,在研究阶段和结项阶段作为课题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了解程度最高,在宏观层面把握项目的研究进展方向。一般来说,项目从申请的设想到如何申请,到立项后的研究,都由项目负责人来引导和指挥,如果项目研究出现问题,其责任也由项目负责人来承担。

课题参与人是课题负责人之外的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对于课题的全面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目前的人文社科研究相对复杂,研究的问题内容广泛,而一个人的理性和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具备所有的和课题有关的知识,所以,配备对于某一方面具有专业知识的研究人员是很必要的。比如研究以为哲学家思想的项目,负责人对这位哲学家的基本思想把握比较到位,但是对于其其他方面的思想可能不是非常了解,所以,我们需要借助了解他其他思想的专家的理论来更全面的研究这位哲学家。目前申请高级别学术项目,鉴于项目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课题参与人的配备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比较容易开展研究,形成的科研成果也更加科学和权威。

课题管理人员是参与课题的行政管理和财务等方面事项的课题相关人员。目前我国高校社科项目研究涉及到的层面很广,与财务、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联系增多,有时候课题经费的报销需要走很多途径。由于课题的正式研究人员不可能有很多的精力花在课题管理领域,因此,一些专门负责课题管理的工作人员就可以有效的应对这些问题,从而能够提高学术研究的效率,避免研究人员的精力消耗在学术研究以外的方面。

三、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成果及其转化研究

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成果是指通过研究人员的工作,从理论或者实践层面得到的学术思考结晶。人文社科项目的直接目的就是形成成果,但是仅有成果却不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研究的实际意义就打了折扣。我们提倡学术研究的深入和科学,对于基础学科的研究也给予最大的认同,但是我们却不能否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要求。目前,人文社科项目研究成果转化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研究报告直接指导实践。一些大型企业或者机关委托学者就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就具体问题写一份调研报告。第二类是学术著作指导实践。比如经济学中的一些著作,其中的数理模型可以指导生产建设。第三类是论文期刊指导实践。论文是针对某一具体进行研究的学术思考过程,其研究的问题一般比较前沿,因此,在针对具体问题,尤其是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时候,论文往往是经过了理论研究的,比较具备指导的意义。

我国人文社科项目的研究成果形式分为研究报告、专著、期刊、工具书等。其中相当多的一部分研究成果是被实务部门采纳的。项目管理部门对于成果被采纳也设定了认可,即同意结项。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一些社科研究项目的成果不具备较高的实践应用质量,很多成果在内容上存在重复,对于实务的意义不大。这些成果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学术资源,需要我们予以关注。提升学术成果转化水平,使学术与社会有效协同,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学术得以繁荣的重要力量之源。

四、协同创新背景下的科研项目过程化管理理论研究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②]。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与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充分利用大学、研究机构的智库智囊作用,使其研究与社会实际需求实现高质量衔接,使知识生产者与知识应用者之间形成资源低内耗整合,提高协同质量,创新工作模式,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协同创新要求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等知识应用主体形成协同模式,简单来说,要求大学的研究与企业的生产应当具有同一方向。大学的知识制造必须为企业的生产服务,但是又不能简单的以利益为中心,应当是全方位的配合与助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文社科项目的研究也需要做出一些创新性的调整,以适应协同创新的要求,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科研项目的过程化管理对高校协同创新工作意义重大。科研项目是指为探索自然界事物变化的规律,组织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的探索活动,与一般的项目相比,更突出其创造性或创新性[③]。协同创新需要将高校的优势和实务部门的优势衔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双方共赢和谐发展。因此,通过过程化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水平与质量,对于高校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研项目具有创造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虽然负责人能够基本把握其进行的路径,但是仍然有可能出现不能计算的资源消耗[④]。为了节省资源和时间,充分利用高校优势为企业和其他实务部门服务,科研管理的全过程化就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全过程化的管理,有效的降低科研项目所能遇到的不确定性,从而让项目的资源最大限度的用在项目的研究方面,不会消耗在其他领域。这样就有力保证了科研的质量,从而也能为企业提供有实际作用的科研成果以作为决策的依据。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篇4

Abs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At present, most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some problems i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such as the traditional and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mode, the budget management is not science, management talent shortage and so on. This paper industriously improves the status quo by introducing the life cycle management model, uses practice to study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project management pattern in the management of r&d project, at the same time, it constantly sums up the experiences of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orderl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project management industry.

关键词: 科研项目;生命周期管理;实践研究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life cycle management;practic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063-03

0 引言

科研是高校最主要的一项社会职责。严谨而有效的科研项目管理是提高科研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自市场经济体系建立以来,我国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比如,以计划管理和成果管理为主的传统管理模式降低了科研项目管理质量;经费管理不科学、不合理;重申报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转化;人才匮乏,动力不足等等。

本文在对国内外项目管理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根据高校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管理的特点,提出了运用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的理念,建立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有效技术手段,来解决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问题。

1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研究现状

高校是科研项目实施的主要场所之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科学与否、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高校的科研水平,换句话说,科研管理工作对科研项目的最终结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高校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影响了高校科研的发展。

1.1 重申报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转化

长期以来,在科研项目管理上都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现行的科研管理体系常常以科研事业单位承担项目的多少为其科研能力的指标,导致项目申请与立项工作成了科研事业单位的工作重心,但申请到之后往往疏忽管理,使得一些科研项目不能按期完成或完成的项目质量不高。另外,项目数量与经费多少常常与项目申请人待遇挂钩,这种现象在高校中尤其普遍,往往导致项目申请人科研能力与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又同时拥有多个项目,不免顾此失彼、马虎潦草,最终影响项目研究的质量。

1.2 经费管理不科学、不合理

目前,我国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如下:①分配环节上科研项目经费缺乏总体安排,导致一些科技项目的重复申报、同一项目在不同部门重复立项的现象,而有的项目因多种原因得不到资金支持。②使用环节上存在管理不规范、损失浪费问题。课题结题后不及时进行财务结算,长期挂账报销费用,严重影响了科研经费预算的严肃性。③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各部门之间沟通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现象,导致经费使用不当。

1.3 人才少、队伍断层、缺氛围、动力不足

传统的科研管理只注重科研项目本身的流程完成情况,很少将视角放在培养科研人才的角度上来,缺乏科研团队培养意识,从而很容易导致科研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科研后劲不足、科研人员队伍断层等问题。

1.4 传统管理模式滞后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对科研的投入逐渐加大,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科研迅速发展的要求,计划管理和成果管理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中仍然条块分割严重,存在中间环节管理脱节,职责不清现象,缺乏项目全过程管理意识,从而导致很多项目申报不成功或者申报下来后不能正常结题、人才培养脱节等一系列问题。

2 高校科研项目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2.1 概念

一个咨询项目从概念到完成所经过的各个阶段。项目的性质在每个阶段都会发生变化。由于项目的本质是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特定的、不可重复的客观目标,因此,所有项目都有开始与结束。不过在看到这个关于项目“出生、成熟、死亡”的生物学比喻以后,不要受到误导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项目在本质上是单一方向发展的。”许多项目,由于意料之外的环境变化,即使在接近原先规划的最后阶段时,也可能重新开始。

2.2 特征

项目是一次性的任务,因而它是有起点和终点的。任何项目都会经历起动、开发、实施、结束这样一个过程,人们常把这一过程称为“生命周期”。项目的生命周期特性还表现为在项目的全过程中起动阶段比较缓慢,开发实施阶段比较快速,而结束阶段又比较缓慢的规律。尽管各类项目的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有所不同,但总体来看,项目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调研阶段(Research)、开发阶段(Develop)、实施阶段(Execute)以及收尾阶段(Finish)(简称为R.D.E.F阶段)。

3 高校科研项目生命周期管理流程

3.1 调研阶段

3.1.1 科研项目申报管理

①前期调研。前期研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开展科技文献查新;阅读科技文献资料;掌握国外、国内研究动态和发展方向。如果是应用研究课题,例如试制新产品,前期应该考虑市场要求、经济性(主要是成本等)、实用性(其中包括性能等)、技术可行性(必要时可先做一些简单试验,以检验所提出的设想是否可行,然后确定课题)。这一步要求科研管理者多方面考察科研人员关于此项目的前期研究状况。

②组织申报。科学引导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责和工作重点之一,项目申请书是专家评议、管理部门审批的主要依据,其填写非常重要,管理人员需对申请人进行正确指导,并给出修改意见。

3.1.2 科研项目立项管理(图2)

3.2 规划阶段

3.2.1 科学的预算编制

立项后,项目负责人必须与项目依托单位共同完成全额预算编辑工作,通常可采用支出预算、来源预算的方法。支出预算包括支出的所有项目费用,可包括设备费、管理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烧动力费、材料费、专家咨询费、差旅费、会议费等等。来源预算是指项目资金来源预算,主要来自于依托单位、企业合作、学校配套经费、自筹经费和政府拨付的专项研究经费等等。支出与来源预算相结合的编制方法,可全面了解项目经费的来龙去脉,并且细化预算编制使得预算的评估和审查具有可行性、科学性。

3.2.2 严格的预算审核

严格科研项目预算的审核,首先必须在组织上提供保证。应当由科研项目拨款或投资方组成预算委员会,对项目预算进行审核,并最终确定项目预算,为拨款或投资方对项目预算决策提供咨询。

3.2.3 加强预算监控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作用结果,实际执行情况难免与财务预算发生偏离。为了纠正偏差,保证项目按预算预定目标运行,对财务预算执行进行日常监督和控制,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最大的效益,从而提高科研管理水平,这符合国家财政管理的整体需求。

3.3 实时阶段

3.3.1 计划编制

①基础研究计划要简洁灵活。基础性研究的不可预见性大,这就要求计划书填写内容、进展标准判断与质量控制上具有灵活可变性,当研究中发现更科学合理的研究途径和手段时,或者研究结果产生重要学术意义的分歧时,应当请允许研究人员修改原来计划。只要在学术方向、研究目标没有大的变动时,可经过项目组讨论后,自主决定并及时调整工作;对原计划有较大变动的,科研人员应该先提供报告,管理部门尽量简化批准程序,以免影响项目进行;如果研究方向有变,应另行立项。

②应用型研究计划要详尽细致。应用型研究具有实用性强、不可预见性小、研究对象明确、研究目的直观等特性,因而研究计划应该尽可能具体详实,严格要求。应用型研究计划内容包括:研究技术路线、试验步骤、研究方法、实验设备、项目组人员分工、经费使用、工作进度、实用指标和项目目标等等。

③试验发展项目计划要以生产实用为核心。项目计划必须以生产实用为核心。科研项目计划内容与应用型研究计划相似,但是计划的制度要更加严谨,执行要更加严格,必须对计划的每个环节都进行反复推敲。整个项目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以生产实用为宗旨,如果局部出现意外,应该从全局出发,服从最终实用目标。

3.3.2 组织实施

组织实施是紧接着项目计划书编制后,对项目跟踪管理的过程。通常可以要求定期提供项目进度报告、总结报告,可以掌握项目实施实际进展和既定目标的差距,以便及时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必要是可根据项目外部环境(经济、技术、政治环境)的变化调整原计划。实际工作中,提倡科研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科学管理与先进科学技术,深入一线,详细了解每一项目的实时进展,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3.3.3 检查督促

科研项目检查督促管理按项目合同关系,科研管理部门或任务委托方,由上而下逐级抽查。检查可采取书面形式(定期报表、报告书)、开会口头汇报、现场(实验地、实验室)检查。检查次数与形式根据项目研究类型而定:应用基础研究类实行年度检查制;应用技术研究类实行年中检查监督,年末检查考评制。

3.3.4 进度管理

科研项目进度管理有阶段总结、现场检查、会议汇报咨询三种方式。

①阶段总结。根据中期管理的节点控制原则,采取阶段总结,可准确评估、评价项目实施现状,从而对项目进度和目标实施有效管理。阶段总结主要是由项目负责人编制有关总结、汇报文件,提交有关管理部门或依托单位对项目进度进行评价或评估。此方式适合于基础研究类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常采用阶段总结的中期管理方式。

②现场检查。按照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的重要节点,由生产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现场检查。此方式适合于工程技术类科研项目,现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依靠这种方式进行进度管理。

③会议汇报咨询。主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听取项目负责人的口头汇报,最后作出评价并交流意见,此方法要求专家具有丰富的经验、高专业素质与水平。

以上三种方式是目前高校科研进度管理的基本模式,在实践应用中,可以几种方式相结合。

综上所述,科研项目中期管理的监督、检查作用,是实施质量控制的必要措施,这一阶段的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科研经费效益能否充分发挥、能否质量完成任务、能否取得高水平的成果。

3.4 收尾阶段

科研项目验收管理(如图3所示)。

4 项目生命周期管理在广东高校的实践研究

广东某高校以往的科研项目管理仍沿用以计划管理和成果管理为主的传统管理模式,管理进度和工作质量都与市场经济的管理要求有不小差距。本校在科研项目管理改革发展中,通过引入项目生命周期管理方法,优化调整了传统管理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果。

如图4显示,“十一・五”期间,科研项目总数达到672项,项目数基本稳定,真正有能力,或者说有兴趣做科研的队伍是比较稳定的,2007年变动大是由于校级项目立项所致。另外,虽然项目数变化不大,但是从2008年经费合同额和到账经费都有较大幅度地提高,这一方面说明立项经费在增长,另一方面,也说明项目的含金量也在提高,特别是横向委托项目研究实力在增强,这样的趋势大大鼓舞了老师的积极性,营造了校园学术氛围,促进了老师们的科研意识。其中,2009年,Z校的合作研究项目开始走向国际化:本校J博士获得美国国家AFSP基金自主研究项目1项,实现了国际合作研究的零突破;G学院与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大学达成了四个研究领域的科研合作并进入深层次合作研究阶段。到了“十一・五”最后一年,2010年,本校科研快速增长的势头令人惊喜:一年间,Z校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项和省社科规划项目4项,联合共建项目5项,创建校以来历史新高。

5 结论

项目管理是在长期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形成的科学理论与方法。研发项目既有传统项目的一般特征,又有其特殊性。本文在分析了项目管理与研发项目的概念、特点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研发项目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在高校研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入项目管理的观点,论证了项目管理在研发项目管理中的可行性。随着高校科研项目“质”和“量”的提升,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必须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和改进,以提高自身对新问题、新形势的适应能力,促进整个项目管理行业有序而稳定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叶茂林.科技项目管理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86-87.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篇5

关键词:高校;科研项目;作业;全面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168-02

高校科研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而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是否有效又直接制约着科研管理水平。我国对科研经费的管理相对还比较粗糙,对成本的划分不够细致,存在着较多的漏洞,造成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不高。笔者认为,建立基于作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能够较好地解决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于作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的含义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将企业的决策目标及其资源配置以预算的方式加以量化,并使之得以实现的企业内部管理活动或过程的总称,它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分析、预算调控、预算考评等环节。全面预算管理是单位内部管理控制的一种主要方法,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对提高单位管理水平、提升组织能力、加强财务控制、提高经济效益都有积极的作用。

作业预算是以企业发展战略和顾客需求为起点,基于作业和成本动因分析,对企业未来期间作业和资源需求量的数量化表达,以求对企业发生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并且对企业资源利用和分配进行动态的控制,实现企业经营和财务的双重均衡,从而实现企业业绩的持续改进,指导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一种方法。

基于作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是按照成本动因,以作业为基础来进行预算编制的一种预算方法,它将作业成本计算原则、作业管理的思想运用于预算的编制技术之中,以作业管理为基础、以价值增值为目的,运用“作业”以及“价值链”分析来实现成本的控制和提高预算水平。

二、高校应用基于作业的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随着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从过去的经验管理逐步走向科学管理,科研预算管理已成为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在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依托单位负责人不重视。依托单位负责人往往更加重视项目申请以及项目结果,忽视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工作,这使得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难以落实。第二,由于科研活动的特殊性,使得科研支出不好量化。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常常是交织的,使得占用资源很难划分,内部核算难以真实、准确。科研支出的不易量化,给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第三,各类科研项目预算要求不尽相同,没能按要求编制预算现象普遍。第四,未形成完整的科研预算管理体系。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适应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预算管理体系。

作业预算是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作业预算在企业中的成功应用也为高校预算管理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与成本动因理论和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环境相适应,为高校实施科研项目作业预算管理提供了环境。作业预算的应用,有利于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发挥预算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基于作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的编制

首先,要确定产品需要消耗的标准作业的种类,并建立作业中心(高校科研活动的产品是科研项目);然后,确定每一个标准作业需要消耗的各类必要资源;再依据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成本动因和成本动因率,计算每种作业需要消耗的各种资源需求量和资源需求价值量,最后将各个作业需要消耗的资源价值总量汇总,得出各个作业的作业成本,某类产品的所有作业成本相加即是产品总成本。

(一)确定作业中心及其所消耗的资源

1.科研活动作业中心

指各院系实验室,主要完成与科研工作直接相关的各项任务。根据高校科研的特点,科研业务活动中心的作业主要有分析检测作业、设备仪器调试作业、设计作业等。所消耗的资源分为劳务费、材料费、试验费、设计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等。

2.业务辅助作业中心

包括学校图书馆、院系期刊中心、计算机中心等,主要完成与提供图书、期刊借阅和网络服务相关的各项辅助工作。分作业有:图书的采购、借阅与管理,期刊的采购、借阅与管理,计算机与网络服务等工作。所消耗的资源包括文献检索费、图书资料费、期刊订阅费等。

3.行政管理作业中心

包括科技处、财务处、院系管理部门等,主要完成高校科研活动与行政管理相关的各项任务。分作业主要有:科研组织管理(组织项目申报、审批立项、项目中期检查、项目验收、项目鉴定、结题、登记备案),经费管理和院系综合管理等。所消耗的资源指管理部门组织科研、保证科研项目正常运转所发生的费用,包括在项目的研制过程中,为了项目研究的正常开展,所进行的管理业务发生的办公费、会议费、差旅费、资料费、专家咨询费、评审费、鉴定验收费、印刷费、出版费等。

4.资源管理作业中心

包括资产处、后勤管理部门等,主要完成与固定资产管理及维护和水电暖供应服务相关的各项工作。分作业有:科研资产的实物管理、科研仪器的日常维修,水电气暖供应等。其所消耗的资源包括房屋设备购置费、房屋设备租赁费、科研用房折旧、科研仪器设备折旧、修缮费、水电费、采暖费等

(二)作业预算编制的基本流程如下:

1.计算资源的实物需求量

第一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每个作业所需的每种资源的需求量;

第二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全部作业所需的每种资源的需求量;

第三步:计算所有作业中心所需的每种资源的需求量。

2.计算资源的价值需求量

第四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每个作业所需每种资源的价值需求量;

第五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全部作业所需每种资源的价值需求量;

第六步:计算所有作业中心的全部作业所需每种资源的价值需求量;

第七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全部作业所需的资源需求总价值量;

第八步:计算该科研项目的资源需求总价值量。

3.计算作业成本和科研成本

第九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每一类作业的作业成本;

第十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所有作业的作业成本;

第十一步:计算该科研项目的全部作业的作业成本。

四、基于作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的分析与控制

预算控制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保证预算管理严肃性、权威性、激励作用的核心。预算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预算的实际实施情况与预算目标尽可能相一致,控制的核心是对预算的反馈、差异分析和改进。

1.信息反馈系统是科研预算有效实施和控制的关键要素

建立预算信息反馈系统,首先要建立预算跟踪机制。预算跟踪机制的突出作用体现在对项目经费的管理上,尤其是对重点工程、大型采购项目,可以通过控制经费对项目进度、质量以及资金使用效益实施监督。其次还要完善预算反馈报告制度。全面预算管理要求预算反馈报告制度以责任预算为基础,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地记录和计量,从而形成责任报告。系统、完整的预算反馈报告系统应是预算下达的逆运行系统,因此它多是以最基层为起点,逐级汇总上报,直至最高决策层。为保证预算目标的顺利实现,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管理部门会同科研项目负责人应定期召开预算例会,对照预算指标及时总结预算执行情况、计算差异、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2.预算执行差异分析为科研预算有效控制提供依据

差异分析是作业基础预算运行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方面,通过将各责任中心的预算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额进行比较,才能发现差异形成的具体原因以及各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揭示哪些因素是可控的,哪些因素是不可控的,从而有利于挖掘成本降低的潜力,确认并消除非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消除资源浪费,以实现持续改进的目的;同时,根据差异分析的结果,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于偏离预算目标的部分予以调整,以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差异分析有助于揭示预算完成情况的好坏,明确各个作业中心的责任,进而为作业基础预算的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

五、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的考评与激励

预算考评与激励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管理部门要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事后评估,并依据考评结果对执行主体进行奖惩,实现对预算的事后控制。

1.预算考评

预算考评就是对照既定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组织或员工的工作状况和结果进行考察、评定和反馈的过程。它通常通过预算差异分析进行,依据各责任部门对预算的执行结果与预算目标指标差异分析,实施绩效考核,使预算制度和责任制有效地结合起来。预算期终,通过各部门的业绩报告,对比各个责任主体的实际支出数与预算数,揭示超支和节约,作为评价各个科研项目业绩和确定偏离预算责任的依据,管理部门可据以了解整个科研项目预算期的预算目标实现情况。

2.建立激励制度

基于预算的激励机制就是以预算考评结果为依据,对预算执行主体进行激励。通过进行差异分析,查找出现偏差的原因,划清责任,客观评价各责任单位的绩效,严格落实奖惩措施。奖惩制度是实施激励制度的方法。建立科学的奖惩制度,能使预算考评落实到实处,真正实现权、责、利相结合,同时能够有效引导科研人员的行为与高校科研目标保持一致。

本文综合全面预算管理思想和作业管理的理论及方法,结合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现状及其自身特点,提出基于作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即将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事后核算转变为事前预算控制、事中过程控制、事后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新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科研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志刚,黄竹君.作业预算在高校预算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性分析[J].企业家天地,2008,(6):100-101.

[2] 马素蓉.完善A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系研究[A].大连理工大学,2008:1-4.

[3] 梁星.基于作业的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4] 任江.浅析科研单位预算管理[J].科技信息,2007,(11):119.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篇6

【关键词】绩效管理 激励机制 关键绩效指标 改善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4-0029-02

近年来,我国科学界和科研管理部门在积极探寻绩效评估的方法和途径,特别是随着我国政府对科研投入的加大以及科学研究的竞争加剧,要求引入绩效管理这一已被国外经验证明行之有效的科研管理手段的迫切性也日益增强。合理的科研项目绩效管理对提高地方高校的科研质量意义重大,这已成为地方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共识。限于地方科研以及学科自身的特点,当前科研项目的绩效管理面临诸多问题,同时也存在着有待完善的空间。

一 地方高校科技项目及绩效管理的特点

地方高校的科研不但具有科研队伍的多层次性、科研任务的多重性、科研方向的多元性等高校科研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科研目标的实用性和科研内容的地域性等特点。基于此,本文研究地方高校科研项目的绩效管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科研内容的地域性

与重点高校比较而言,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的整体实力有一定的差距,尤其在部级项目的竞争上处于劣势,这样地方高校很难形成长期的、专一的研究方向。因此,地方高校许多科研人员致力于研究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的科研项目,以此争取地方政府部门科研经费的支持。地方级科研经费定位于解决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科学技术问题,这样地方高校科学在研究上无形中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2.科研目标的实用性

科研水平不高和缺乏竞争力是一直困扰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的主要问题,这也导致了立项、经费争取上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一方面需要地方高校将有限的科研力量集中地投入到匹配的科研方向上,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的目标应该更定位于实用性。具体而言,科学研究需要注重提高科研队伍整体实力,使其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明确的人才培养功能;此外,科学研究还需要注重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依靠科学成果解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以科研业绩来提高社会知名度。

二 地方高校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的方法及其难点

1.地方高校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的方法

考核科技绩效管理的方法主要是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法的优点在于减少了非关键性因素的干扰,从而提高了效率以及效益。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并给各指标赋予不同权重。最后,将各指标的不同等级得分与其权重系数相乘得出该指标的最后得分。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各级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指标权重和评价标准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这样既避免了同行评议法缺乏定量化分析的弱点,同时又受专家的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学术偏好、人情关系以及官僚意识残留等因素干扰;也避免了模糊评价法过分侧重于定量分析,而缺乏对一些无法定量化的、指标的定性分析。综合上述方法的优劣,关键指标考核方法较其他方法而言,更加符合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估的现状。

2.地方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估的难点

第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障碍。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原因在于一方面科研过于偏重理论化研究,缺乏与地方特点的结合,这样造成科研成果在理论上成立,但不符合当地实情;另一方面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研究方式过于形式化,为按期完成目标,人为地拔高或降低科研成果。此外,在实际的科研管理工作中没有完善的科研项目成果约束机制,以至于即使达不到预期的科研成果,也无法追究相关的违约责任。

第二,科研投入产出效率不容易被衡量。科研人员的科研投入是通过脑力劳动来实现的,有时为了保持思维的连贯性和实验的延续性,经常需要加班加点,这样导致其工作时间无法估算。而对科研产出的衡量由于对科学研究绩效评估的产出概念还存在分歧,导致科研成果的每一种社会价值也有多种表现形式,目前还没有形成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的评估体系。

第三,学科之间的壁垒。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优势学科,在无法统筹兼顾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上,优势学科在项目申报上会比普通学科更具有竞争力。一方面,加大对优势学科投入有利于进一步发展优势学科;另一方面,由于资源有限,所以这也会压制普通学科科研。这两者的均衡是目前合理绩效评估的一个难点。因此,怎么区分与学校职能管理机关的权限划分,协调与科技处、人事处等单位的关系,探讨项目管理、人才流动以及机构组建等具体问题已成为科研管理工作中需要优化的难题。

三 改善地方高校绩效管理的思路

1.运行评价激励机制,提高科研积极性

要正确评价科研水平,也要正确评价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促进协同合作。如大连理工大学的科技奖项包括科技成果奖、科研项目奖、校企合作贡献奖、成果转化贡献奖、科研创新团队津贴奖、科技工作贡献奖等。

2.科研成果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相结合的原则

各级各类科研奖励评审、职称评聘等工作应当与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挂钩,如将从事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或科技推广取得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或在文化、教育、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较为显著的社会效益并得到学校和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认定,并以此作为科研考评管理的基本原则。科研的目的是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科研成果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科研的投入才有价值。因而,合理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准确满足科技发展目标和需求;同时,评价指标体系不能脱离科研目标的大范畴,需要契合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要着力考察各项科研产出指标并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还需要考虑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因而,在执行绩效评价时根据具体学科进行定量分析,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所以,在对科研项目评估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科研成果进行定量评估,而且需要结合定性分析。

4.利益群体间的协调与合作

地方科技处和科研院是各科研人员之间、项目与科研人员之间、各学院之间的匹配、协调与管理的机构。地方科技处或科研院需要关注的重点是加强人才之间的合理竞争、保障科研项目的顺利有效进行以及如何合理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5.结合学科的实际情况,酌情考虑考核指标的权重

地方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是同行专家进行定性、定量评议的重要基础数据和规范。因此,评估指标制定是否科学、合理、实用和可操作,会直接影响项目绩效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但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科技项目绩效评估工作的难度,由于受项目学科、研究阶段、研究领域、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国内外开展此项管理工作时间并不太长,评估指标的制定是难以尽善尽美的。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考核权重新予以调整。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研项目和经费的绩效管理是高校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绩效评估对促进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提高科研效益的意义重大。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不仅直接影响着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和水平,关系到地方高校学术风气的发展,影响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事关我国科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地方高校科研方向不集中,各个学科的科研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学科间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差异很大。地方高校需从优势科研方向出发定位,一要从学校科学研究的实际出发,分析科学研究的优势和所拥有的科研实力,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其社会反响;二要依据现有科学研究基础,从学科的前沿地带和跨学科角度确定科研方向,经过努力能够形成一定的研究特色,并能在某一领域产生较大的影响;三要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出发,确定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研究方向。以往的实践中,我国有关机构和研究人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要构建完全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和特点的绩效评估方法尚需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吴述尧.国家目标为基础研究导向愈益成为科学发展的国际趋势[J].中国科学基金,1999(5):317

[2]王志刚.论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的定位——高校办学特色系列研究之五[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91

[3]杨道建、赵喜仓、陈海波.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4]刘志宏.提高高校科研效益的几点设想[J].科技管理研究,2003(6):60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篇7

(一)提升高校科技发展水平

科研项目管理作为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研项目成果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促进科技进步与发展、增强知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综合国力的竞争力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科研项目管理的发展与创新,同时也制约高校科技水平的提高。

(二)推动高校科研发展进度

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是各种知识交融的场所。自由的学术氛围决定了高校是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发源地,也是各类科研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重视学校科研项目管理水平是推动高校科研事业发展的起动机。因此,科研项目管理是高校科研管理的重要部分,提高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水平已成为高校科研管理的核心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不完善

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是管制型的官僚制,管理多、服务少,权利大、责任小。项目管理者与项目负责人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二者缺乏沟通,信息传递是单向的,存在“一事无人管,一事多人管”的现象,使得项目负责人无所适从。在日常管理中,管理人员往往只是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其工作局限于对项目、经费、成果鉴定等被动管理。而对项目负责人需求方面的工作缺乏探究和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意识不强,使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大大降低了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不够重视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比较重视前期立项工作,而对立项后的管理工作跟踪管理力度不够。对科研项目进行过程中的相关材料归档情况、中期检查等掌控不到位,导致大部分项目不能按时结题,从而影响了整个科研项目进度。

(三)项目管理过程存在信息不对称

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教师组成的信息交流体。但是,因为某些方面不成熟的因素,往往导致管理人员和项目负责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或者是科研项目负责人本身没有做到及时地和管理人员进行沟通,或者管理人员没有准确地采集到项目组成员的整个研究动态,所以这种信息不对称性加重了项目过程管理的难度[1]。

(四)项目负责人和科研团队存在信心不足

科学研究是一项比较枯燥乏味的学习研究过程,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也是如此。有时候研究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出现成果,有可能研究到一半又要重新实验,从而导致研究人员没有成就感。因此,在早期申请立项研究时,信心十足的项目负责人及科研团队可能最后因为无法结题而延误了结题时间,更有一些项目负责人申请立项后,不严格按照立项研究的进度进行,混淆了研究程序,导致研究不能按时完成,这种现象在高校屡见不鲜。

三、完善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必须有完善的、独立的、健全的管理办法及制度。传统的理想化组织管理模式环节多,不利于信息的有效快速传递。现代高等教育提倡扁平化管理,尽可能地减少中间环节,科学化的科研管理体制应当是限集权,适当放权,增强适应性和灵活性。[2]制定完善的科研管理办法,必须按照具体的要求严格实施,否则办法形同虚设。高校科研(技)处是学校最高科研管理机构,上对各级主管部门和国家各部委科研管理部门,下对学校各二级单位主管科研的领导、秘书和从事研究的教师。因此,高校科研管理机构要及时准确地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信息传达给每位科研教师。对各类科研项目立项、中期检查、项目结题等每个阶段进行跟踪管理和服务,提高项目管理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二)建立高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

1.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了解各种政策和法规,熟识学校科研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积极性,使得科研项目管理工作顺利实施。2.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新时代的科研项目管理人员也需要有创造性思维方式,具备创新能力的科研管理人员很有可能成为科技创新的倡导者。具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对于科研项目管理人员极为重要,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是本单位科研教师与上级主管部门相互联系的“桥梁”,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有较强的对外交流能力和语言沟通技巧。3.提高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及专业知识。高校应为项目管理人员做专业项目管理培训,改变管理能力,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岗位职责。4.实行绩效机制,激励科研项目管理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三)创造优质的科研团队

科研项目研究中,科研人员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应调动项目负责人积极性,重视科研人员的优质团队培养。1.学校应建立灵活有效奖励制度,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新性。如学校设立立项奖励金,激励项目负责人组建优质的团队,积极申报高级别高水平的科研项目。2.学校应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项目应给予不同的校内经费补贴。3.完善科研教师的培养机制,学校投入经费培育有创造性、积极性的青年教师。在学科带头人的带动下,组建精干的科研团队。4.组织教师学习校内外的各类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熟悉各类项目从申报到结题的整个流程。

(四)明确项目管理人员和负责人的责任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篇8

关键词:民办高校 科研项目 进度管理

高校的教学质量及师资是否雄厚在很大程度上与科研有着紧密的联系,立项的数量和级别充分体现一所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也是反映一所高校科研整体实力是否强大的重要依据。虽然民办高校以教学为主,但民办高校的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也是能够反映一所学校的师资水平及管理水准。因此,在民办高校中,他们的科研管理就是简简单单的,传统式的上传下达,这种机械式的科研管理必然会导致部分科研项目延期,甚至研究成果深度不够。另外,有些科研项目在申报时是比较有创新的,延期后会造成在结束项时研究成果的价值比预期减少很多,甚至还没有创新点等,这样的科学研究对社会的发展不会提供有力支持的。目前,项目延迟是大多数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突出问题之一,它不仅影响了项目质量,也影响高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因此,加强科研项目进度管理是解决项目延迟的关键所在。

一、S学校科研项目概况

高等学校是拥有高级人才的基地,拥有科学研究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高校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另外,高校的三大任务其一就是科研,科研对全面提高学院办学层次、提升学校整体品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S学校作为一所民办本科院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比较大,经过近30年的发展积累了不少教学成果,那么现在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则更应转变“重教学,轻科研”的思想,为科研创新增加投入和规范化管理,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一)民办高校科研项目现状

为了推动S学校的整体发展,发挥特色优势,学校提出“科研促校”的方针政策,同时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S学校在科研领域、科研级别、科研数量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全校教师改变观念,科学研究热情高涨。

近三年,S学校科研立项260项,其中省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45项;学校承担省级教改项目20项,校级教改立项140项;全校教师发表科研论文1638篇,主(参)编教材40部,出版专著8部、译著2部。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项、优秀教材奖4项。现有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

S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总立项数达465项,在这些项目中接近60%的项目都出现了延期,可见科研项目的进度管理需要有很大的改善。如表1所示。

S学校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分为三类:

纵向课题。是指非S学校的其他科研管理机构(如:国家、省、部委、厅局、协会)立项的科研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含自筹经费)。

横向课题。是指S学校师生从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获取的委托项目或合作科研项目(包括子课题),以及境外资助的科研项目。

校级课题。是指S学校所立的科研规划项目。

(二)科研项目管理结构

在S学校,他们的科研工作实行两级管理体制,即学校和系部。S学校的科研工作在校长领导下,由分管科研的副校长主管,系部协管的管理体制。校长领导下的学术委员会是对学校的学术进行评议、咨询和决策所设立的机构。校科研处是该校管理科研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职责是学校科研工作的日常管理。系部是科研工作的组织实施单位,务必确定一名分管科研工作的系部领导,主抓系部科研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制定并组织实施。

S学校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是直线职能制管理结构。这种结构以直线为基础,在分管科研的副校长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从事专业管理,实行校长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的参与、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科研项目管理机构结构如图1所示。

从组织结构图1中可以看出,在直线职能制结构下,信息传递快速、灵活并且各职能部门相对独立、责任明确,从而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也有缺陷,这种管理机构结构是典型的权力集中在高层管理者手中,中层或基层管理者欠缺管理的自,属于“集权式”管理结构;这样的管理结构致使部门间的联系出现脱节现象,容易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二、S学校科研项目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

S学校最早是一所自学考试助学机构,后来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拥有自主颁发国家予以承认的大专学历资格,十年前晋升为部批的全日制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学校建校至今,侧重点以教学为主,缺乏对科研的重视程度,科研氛围缺乏,科研水平较低,科研质量不高。

虽然近几年学校科研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在科研项目管理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这里主要论述的是在项目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延期项目较多

通过对S学校近三年的科研情况的调查,可明显看出能够按时结题的项目仅仅占总项目的4/5左右,而约3/5的项目都出现了或长或短的延期,没能按项目计划有效进行。甚至个别项目还是延期两年以上。

(二)项目计划偏差大

创新性、探索性是科研项目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这使得在科研项目中可以参考的经验和数据较少,另外,对研究质量和可靠性要求较高。这样在编制项目进度计划时带来了挑战。由于项目进度计划一般是估算,所以其不确定性风险也就较大。然而一些常规的建筑类项目,它们往往和已经研究过的相关项目在规模和难度上较相似,因此其参考的经验和数据较多,项目进度估算也就较准确。

(三)进度偏差未及时识别

科研项目在研制时项目成员往往只关注那些关键路径上的任务。然而对于非关键任务关注较少,在其出现问题时要不是一概不知,要不就是简单处理。问题的积压会致使非关键任务严重影响了关键路径,致使该非关键路径转换为新的关键路径,延误整个科研项目的进度。

(四)信息沟通不通畅

项目组成员来自不同专业,有不同专业背景,且个性不同,从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不一致,再加上项目负责人与项目成员之间、项目成员之间的沟通不及时,使得问题的理解有偏差,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进而影响项目的实施和进度。

当发现问题时,项目负责人应及时组织项目相关成员进行沟通协调,明确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三、S学院科研项目进度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结合科研项目进度管理流程和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下面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一)项目计划制定不合理

S学校的科研项目在申报时就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项目申报书的填写是项目负责人个人填写,这种随意、空洞、简单的项目计划制定过程,容易导致项目进度计划制定不合理。然而在现代项目管理中,一个合理的项目计划应该是在调研的基础上获取有关数据,运用科学的方法集思广益进而制定项目计划。

同时因为科研项目的创造性、探索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导致可借鉴的科研项目较少,进而也会影响项目进度计划的合理性。

(二)进度计划未及时调整

在进度计划实施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的不断变化,进度也要跟随项目的实际研究过程适当地进行合理调整。项目的研究首先要进行项目的论证,这时可以是大致的项目计划。随着项目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前期未考虑的细节部分需要项目组根据实际情况充分的考虑,进而在粗略计划的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项目计划调整时需要召集项目组有关人员进行论证,并得到大家的同意。

若项目计划只是简单的制定,而不及时根据项目研究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时调整,则不能实现项目计划的意义和作用。

(三)项目中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众所周知,在科研项目研究的各个阶段,难免会碰到一些不可预测和控制的事件发生,这些事件的发生必须会对项目的如期研究、研究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如项目主持人突发性的伤病、项目研究经费不能及时到位以及项目研究过程中碰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等等,尤其是项目研究经费问题,由于部分规划课题是只立项不给予经费资助,这对于应用性较强的科研项目而言,会直接影响项目研究质量。

(四)项目负责人科研时间的限制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