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多元文化的价值8篇

时间:2023-05-30 08:34:47

多元文化的价值

多元文化的价值篇1

【关键词】 文化多元化;民族教育;价值取向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教育成为研究的热门。无论是微观的民族课堂教育,还是宏观的民族教育政策,都离不开民族教育价值取向问题,如何在多元文化视角下确立和选择民族教育价值取向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民族教育

民族教育是少数民族教育简称,是对少数民族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中国教育的组成部分。广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在继承本民族文化基础上,吸收和引进外来民族先进文化的过程;狭义的民族教育则是对少数民族进行文化知识教育。民族教育的目的是让少数民族人民进入主流社会,培养大批民族知识分子,同时将先进文化知识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保持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1]

二、多元文化对民族教育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文化更新日益加快,各种文化发展面临不同机遇和挑战。在我国现代复杂社会结构下,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各种文化都要服务于社会发展,因此造成了文化的多元化。

多元文化具有时代特点,多元文化传播方式、文化内容反映鲜明的时代信息和历史信息。多元文化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客观上影响到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多元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改变了民族教育内容和理念,民族教育受到多元文化影响下,教育价值取向发生转变。为了促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跟上发达地区文化发展形式,民族教育不得不把多元文化作为教育出发点。多元文化内容丰富,扩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内容,使少数民族教育吸收优秀的先进文化知识,从而更好地发展本民族文化教育。[2]

三、民族教育情况

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处在阴湿、高寒、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办学经济条件差,普及教育难度大,普遍存在教学质量差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客观因素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民族教育把重点放在本民族文化传承上,吸收外来文化机会较少,教育内容和方式根不上时代变化,严重影响民族教育发展。

民族教育经费短缺。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但教育经费不足现象仍然存在。中央财政的教育经费大多投入到高等教育当中,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主要是由当农民和地乡政府承担,民族教育经费不足,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

民族教育的双语教学实施困难。民族教育双语教师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水平不高。目前我国缺少专门的双语教师培训机构,少数民族地区使用双语进行教学的教师非常少。由于缺乏双语教师,汉语课程很难开展,学生学习汉语机会少,不能学习汉族文化,不能了解全国文化发展情况,民族教育价值取向没有明确的方向。

四、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民族教育价值取向

1、以全国主导性文化为价值取向

民族教育长期以民族特色为主,民族教育的原则是发展本民族特色文化,这个原则无论是在过去、现在、将来都是必须坚持的。目前随着多元文化发展,现代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随之改变,教育价值取向走向重新建构的过程。全国文化是先进的多元文化主流代表方向。民族教育要想跟上主流文化步伐,就要以全国文化为价值取向,使民族教育逐步过渡到现代化教育进程当中[3]。

2、以现代化城市教育为价值取向

民族教育是为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主要目的是发展人的知识文化水平。现代化城市人们素质较好,这是由于现代化城市教育方式比较先进,教育内容上吸收多元文化内容。少数民族地区与现代化城市地区相比,民族教育比较落后。确立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与现代化城市教育为共同价值取向,可以摆脱民族教育长期以来在民族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徘徊不定的状态。把民族地区和现代化城市地区教育的发展方向、目标融合在一起,能够消除两者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平衡状态和分离状态,从长远意义来看,有助于打破民族地区和现代化城市地区二元文化对立状态,实现文化一体化。这种价值取向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进入主流社会,而且还能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的现代化发展,甚至对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都具有深远意义。[4]

3、以现代社会发展为价值取向

多元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教育本身的未来性和超前性决定民族教育要超越现实,以现代社会发展为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是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是对现代教育的追求,它集中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对民族教育发展的诉求和价值期待,构成现代社会对民族教育发展的一种价值规范,从而在更高层次上获得新的文化知识。民族教育实践推动者和理论研究者要认同这种价值取向,坚决地朝着社会发展方向努力。只有清楚地理解和把握民族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内容,并坚持民族教育以社会发展为最终目的,民族教育才会真正走上现代社会发展之路。

4、以民族地区特色为价值取向

我国少数民族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是民族教学方式和教育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到民族地区文化的特殊性,没有体现民族地区特色生活状况。民族教育一方面要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这是民族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因此,民族教育要以民族地区特色为价值取向。在多元文化影响下,把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融入到民族教育当中。民族教育内容除了现有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还要把民族文化、民族活动、民族工艺融入到民族教育当中,让学生在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中,寻找它们之间的共性,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素质,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发展。这样不仅能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到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能够通过良好教育继承本民族语言、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

少数民族教育在吸收多元文化同时,要保持本民族特色文化。在继承本民族文化基础上才能吸收、引进外来先进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具体体现在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上,因此民族教育要以民族地区特色为价值取向,教育上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根据实际生活情况吸收外来先进文化。[4]

五、总结

民族地区文化与发达地区文化长期分离,形成民族教育与我国整体教育二元对立的格局,使民族教育在价值取向上摇摆于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之间。这种摇摆不定形式使民族教育与城市教育相对立,同时也使民族教育走上边缘化。在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今天,民族教育要利用多元文化优势,把民族教育价值取向和内地现代化城市教育发展方向相结合,把社会发展最为教育目的,在保持本民族文化基础上,引进外来多元文化,这样才能扭转民族教育落后局面,使民族教育跟上城市教育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雷明珠.民族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教育问题探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1)124-127.

[2] 王鉴.论我国民族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06(01)26-29.

[3] 张诗亚.多元文化与民族教育价值取向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2005(06)97.

[4] 金志远.论多远文化视域下的民族教育价值取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03)218-220.

多元文化的价值篇2

一、作文命题应体现多元的价值追求

一个作文的题目,如果限得太死,甚至只指向唯一的选择,就会扼杀学生写作的自由,限制学生展现个性的空间。因此,要想学生写的作文是灵动的,作文的题目就应体现多元的价值追求。

首先,高考的作文题目应体现多元的价值观。高考作文的方向影响着教师的教学。2002年的全国高考的作文题目,面对“诚信”这一话题,你还敢选择“健康”、“美貌”、“机敏”、“才学”、“金钱”、“荣誉”吗?你别无选择。2008年四川省高考作文题目:坚强,只能写“我”要坚强。也就是说,这些高考的题目就是要学生只能迎合命题者的意图,于是说假话、空话、套话就成了一种风气。

其次,平时的作文训练题目也应朝价值观多元化的方向迈进。命题应尽量贴近学生的成长经历,尽量避免命题对学生思维认识的诸多限制,要体现开放性的原则,力崇多元化。如我根据学生对成绩的排名很敏感这点,抛出一条消息:山西高考成绩只通知考生本人,各级招生考试机构不得向除考生本人外的任何机构和个人提供高考考生成绩信息,高考分数成隐私这一事。让学生评论其利与弊。如,我还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情景:美国一对夫妇叫医生替他们不能自理的9岁的女儿注射一种永远不会长高的药剂,目的是为了方便照顾她。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争论这对夫妇有没有权利去剥夺女儿生长的权利。不定题目,不限思路,不限主题,而是定场景,这样的作文模式也许更能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积累,有利于学生抒写真情实感,张扬个性。因此,有关作文题目的设置研究应当成为作文教学研究的重要一环。

二、给学生松绑,认可并鼓励学生有多元的价值取向,并引导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刻

虽然有些学生能关注时代,结合社会现实立意,但也还只是停留在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列举层面,看问题简单又僵化,缺乏对生活的深层思考和感悟,不能轻易形成自己的独立的看法,很少能够进行深度的分析。

如我市将要举行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作文比赛,在语文课堂上,我让学生即席演讲。有的学生赞美了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而有的学生却抨击了社会上的种种弊端,这时,我没有因为学生不唱赞歌而冠以他们思想不健康的帽子,而是倡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当然,作为教师,认可并鼓励学生有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还要引导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刻,这样才会少一份偏颇,少一份冲动。我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由浅到深的认知过程,选用一些新闻事件或发生在身边的事件,让学生通过上网和阅读报纸,遵循从参考别人的评论到同学共同聊再到形成自己思考的三步曲的梯度训练过程。随着时间的迁移,学生会慢慢形成自己的见解,而且看问题也会更客观深刻。

第一步,教师可以提供观点及理由给学生,并教学生多角度思考的方向。如根据“张磊承诺将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赠888.8888万美元”这则新闻。教师提供以下的思路给学生:(1)指责张磊为“新派汉奸,忘本”(道德层面);(2)批评他炒作(利益的层面);(3)中国人向耶鲁捐款是一种鞭策,中国教育界应反省(教育层面);(4)张磊支配自己的正当收入,无可厚非(捐款自愿的层面);(5)别把向耶鲁捐款搞成爱不爱国事件,捐款是一种荣耀(捐款无国界的层面)。从而让学生明白原来一件是可以有这么多种看法的,让学生认识到这个世界是多元化的。

第二步,让学生以自由聊的方式畅谈对事件的看法。例如,针对班上有男生模仿谢霆锋等明星戴耳环一事,叫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认为谢霆锋戴耳环照片很酷;有的学生认为明星戴耳环是“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为了出名;有的学生认为当今社会是多元化社会,我们包容非主流时尚流行的东西;有的学生觉得对流行的东西不要盲目跟风,要理性思考,明辨是非,对流行的东西不能趋之若鹜,应树立健康的审美观,追求应符合学生的身份,学生的服饰应是自然、简朴、健康、青春,崇尚自然,不要刻意去装扮,穿着不应走在潮流的前沿。通过聊一聊这种自由开放的方式,让学生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学生才敢想,敢说,才会有多元化价值观滋生的土壤。

第三步,教师让学生说出对事件的个人看法及说出理由。比如,对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何东旭、陈及时、方招等勇救落水儿童事件,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个人看法及说出理由。有人赞美他们用青春传承了见义勇为的精神,用无畏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有人认为精神上的超越永远比价值可贵。学生思考问题也呈现了价值多元化的趋势,看问题也开始走出僵化和简单的怪圈,少一份偏颇,多一份深刻,多一份成熟。

三、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体现评价的多元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面对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作为语文教师,要深入思考并不断地适应社会。作文教学应体现多元的价值追求,首先要使所选的作文题目呈现审美的多元化,接着是创设一个允许学生作文的立意呈现多元化的宽松情景,最后在作文评价的具体操作中,应体现评价的多元化价值标准。这样,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才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激情和洒脱,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呈现“百家争鸣”局面,才紧跟多元和谐共存的趋势。

参考文献

多元文化的价值篇3

【关键词】 多元文化教育;价值诉求

1.多元文化教育的定义

关于何谓“多元文化教育”,历来就有争议。

美国著名的民族教育家詹姆斯•A•班克斯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学校工作必须做出重大改革,使多种群体的每个学生获得在学业上成功的平等机会,提高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群体的学生以及一些特殊学生的教育素质。这些改革涉及全部学校或教育环境的体制改革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课程的改革,班克斯把这一过程 称为“多元文化教育”。他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它包括民族研究、多民族教育、反种族教育、妇女教育、残疾人教育等。〔1〕沃特森在《多元文化主义》中指出多元文化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认为传统教育对非主流文化的排斥必须得到修正,学校必须帮助学生消除对其他文化的误解和歧视以及对文化冲突的恐惧,学会了解、尊重和欣赏其他文化。”〔2〕

2.多元文化教育的价值诉求

2.1 追求教育的平等。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的价值诉求之一即是改变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追求全社会的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平等。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考虑到教育结果会因学习者原来的生活际遇、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各级学校中人文课程的改革也朝着教育平等的方向发展。在课程内容和比例上除考虑主流文化外,同时也顾及了非主流文化的需求。这种为不同的个体提供有选择性教育内容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差别性对待原则,保证处于弱势地位的人获得最大的利益,使非主流文化的学习者能自信地、有尊严地、从容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同时,多元文化主义的价值观指导下的多元的评价方法则充分考虑到学习者起点和学习方式的差别,保证了学习者最终平等地会的成功的可能性。

另外,多元文化教育所倡导的反偏见和歧视的思想,除了帮助学生走出自身文化的局限性,形成平等、宽容、接纳而非歧视的态度对待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价值观外,还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偏见的行动能力,使他们也能成为消除教育差异,维护社会公正的力量。对教师而言,多元文化教育不只是向学生传授有关多元文化的知识和价值观,它对教师本身的教育行为也提出了要求――在教育过程对每一个学习者有相同的期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把对学生的主观偏见和好恶悬置起来,不因学习者的民族、信仰、语言、家庭和经济条件、外贸、性别等的差异而区别对待,从而保证了每个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2.2 强调对学习者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尊重。以往的教育在处理文化传承与学习者发展的关系上,倾向于从社会的需要出发选择“有文化价值的文化”,而这种社会需要的文化反映的往往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利益。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是被看作用精心选择的、反映社会需要的文化去塑造人性,忽视了学习者自主选择文化的权利,忽视了文化本身也是人的本性的外化特制。而多元文化教育不剥夺非主流文化的存在价值,尊重学习者的文化选择和认同,这也就是把学习者看作是由选择权力和批判能力的个体。《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指出:“应该使每个人有其截住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多元文化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在面对不同文化时的抉择能力、批判能力和反思能力,这正是这一教育理想的体现。

有些批评者认为,虽然多元文化教育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学校采取的创新仅仅是象征性的或者说形式上的,而且无论他们的意图是多么美好,他们都不可能认真地处理现行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和结构变革中存在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对于这些批评家来说,虽然多元文化主义提升了人们对少数民族的认识, 但在实际过程中,不少教育机构和人员还是把少数民族视为异类。因此,就事实而言,文化分歧以及少数群体的自卑还将长期存在。这些批评家认为,这些在学校里不能够捕捉到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现象被作为文化认同的标记,但是因为将其文化琐碎化了,因而无法探索少数民族校园经历的更为深刻的现实,致使少数民族文化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针对此种批评,有些多元文化主义思想家回应道,在学校里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仅仅是拒斥无知,而且还要真正帮助一些少数民族群体摆脱劣势状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并使更多的家长投身到教育当中去;同时,还要通过更多的教师理解少数民族的经历,这不仅仅是象征性的,而是需要通过实实在在的行为去完成,如通过语言传媒给家庭提供一些教育,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加强对当前教育体系的运作系统的严格审查和深刻反思。

参考文献

[1] 哈经雄,腾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1.

多元文化的价值篇4

关键词 英语教育 文化共生 价值取向

世界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文化多元化和文化多元主义,各种思潮迭起。高校教育界在多元文化思想影响下,对课程的设置和教育的价值取向开展了多种的钻研和探讨。多元文化时代中多种文化共生,每种文化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体系,并且在逐渐地发展和完善。文化间的和谐共存已经成为实现世界和平相处的重要因素。为了实现多元文化时代的和平共处,各国制定了相关的外语教育政策,本文主要探讨多元文化时代英语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多元文化时代英语专业教育的特点

我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复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点。并且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国际学校、合作办学等方式陆续出现,在这样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教师的责任更加艰巨,更加需要注重培养自身的多元文化素养。教师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语、,文化后,才能实现与学生间无差别的语言沟通和教学互动。并且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进一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在实践中完善自身的多元文化素养。教师面对同一文化背景的学生时,也要具有系统的多元文化教育素养,才能够全面地、正确地讲解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广阔的视野和正确的世界观。

英语专业的教育要遵循人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迎合社会的需求,实现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的目标。在教育中,既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人发展的特点也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求,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英语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完善,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自1862年清朝政府创办同文馆,中国就开始了现代外语教育。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语言的目的不同,学习的内容难度、层次、范围都不同。部分外语学习者是为了去国外求学和工作学习外语。部分学习者是为了完善自身的知识素养,能够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和贸易活动等。英语是进行国际交流的最基本的语言能力,英语专业教育首先要明确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目的。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学校教育加大了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从小学开设英语课程,让学生从小开始接触英语,适应英语的学习环境,从中学到大学直至到研究生阶段,英语是大部分学校的必修和必考科目,目前在中国英语的学习已经走进了普通大众,可能还不包括非正规受教育者。很好地满足了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对英语专业教育要有清醒的理解和认识,在符合中国情的基础上制定英语专业教育的内容、目标和价值取向。在明确以上内容后,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探索高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二、英语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多远文化时代英语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教育的内容和培养目标。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程度的语言基础,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可以从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出发,设计英语专业的课程。在英语专业的评估上,很多院校英语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与学校自身的定位,学校的教学软、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的素质、课程内容等相关。英语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要遵循外语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社会需要的价值取向来确定。在培养学生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同时,设置了一定的素质标准、文化标准和能力要求。

英语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英语是国际性的语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亟须更多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中国在稳定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下,社会需求的不仅仅是专业性人才,研究性人才,精英性人才,对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需求量大幅度提高。普通高校在社会发展的需求下,高度重视本校英语专业教育的优化。英语专业教育在遵循外语教育规律的同时,要在实践中寻找更高效的策略,探究如何实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

英语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引领多元文化的共同理解以及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教育每年都为社会输送大批的英语专业人才,弥补了社会亟须英语语言人才的情况。英语专业人才在实现双方、多方共同理解,实现多元文化的无差别沟通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国际各层面的交流中,最普遍使用的语言是英语,英语专业人才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中国的发展和崛起需要语言的支撑。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一部分,英语在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接触中,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国文化以中国的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与强大为背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碰撞中,中国文化的活力得到增强。在中国历史上,中国文化每一次世界范围的传播都是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强盛为前提。在英国语言专家大卫・葛拉多尔的预言中,中文将是未来普遍使用的三大语言之一,中文的使用率和普及情况将会是世界性的。在我国走出去的文化战略中,英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强化语言的学习才能实现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实现我国软实力的增强,实现新时代的中国梦的追求,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三、总结

在多远文化时代,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甚至融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文化在保持本身特色的同时走向世界。英语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语言支撑,英语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思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英语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不仅在于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也在于引领多元文化的共同理解以及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决定着英语专业建设中最基本的问题。价值取向的确定直接影响着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与评估、教师队伍建设等重大问题。

(作者单位为衡阳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 何玲梅.论多元文化共生时代英语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2012 (04).

多元文化的价值篇5

一、多元文化时代英语专业教育的特点

我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复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点。并且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国际学校、合作办学等方式陆续出现,在这样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教师的责任更加艰巨,更加需要注重培养自身的多元文化素养。教师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语、,文化后,才能实现与学生间无差别的语言沟通和教学互动。并且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进一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在实践中完善自身的多元文化素养。教师面对同一文化背景的学生时,也要具有系统的多元文化教育素养,才能够全面地、正确地讲解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广阔的视野和正确的世界观。

英语专业的教育要遵循人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迎合社会的需求,实现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的目标。在教育中,既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人发展的特点也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求,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英语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完善,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自1862年清朝政府创办同文馆,中国就开始了现代外语教育。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语言的目的不同,学习的内容难度、层次、范围都不同。部分外语学习者是为了去国外求学和工作学习外语。部分学习者是为了完善自身的知识素养,能够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和贸易活动等。英语是进行国际交流的最基本的语言能力,英语专业教育首先要明确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目的。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学校教育加大了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从小学开设英语课程,让学生从小开始接触英语,适应英语的学习环境,从中学到大学直至到研究生阶段,英语是大部分学校的必修和必考科目,目前在中国英语的学习已经走进了普通大众,可能还不包括非正规受教育者。很好地满足了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对英语专业教育要有清醒的理解和认识,在符合中国情的基础上制定英语专业教育的内容、目标和价值取向。在明确以上内容后,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探索高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二、英语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多远文化时代英语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教育的内容和培养目标。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程度的语言基础,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可以从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出发,设计英语专业的课程。在英语专业的评估上,很多院校英语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与学校自身的定位,学校的教学软、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的素质、课程内容等相关。英语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要遵循外语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社会需要的价值取向来确定。在培养学生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同时,设置了一定的素质标准、文化标准和能力要求。

英语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英语是国际性的语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亟须更多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中国在稳定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下,社会需求的不仅仅是专业性人才,研究性人才,精英性人才,对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需求量大幅度提高。普通高校在社会发展的需求下,高度重视本校英语专业教育的优化。英语专业教育在遵循外语教育规律的同时,要在实践中寻找更高效的策略,探究如何实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

英语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引领多元文化的共同理解以及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教育每年都为社会输送大批的英语专业人才,弥补了社会亟须英语语言人才的情况。英语专业人才在实现双方、多方共同理解,实现多元文化的无差别沟通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国际各层面的交流中,最普遍使用的语言是英语,英语专业人才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中国的发展和崛起需要语言的支撑。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一部分,英语在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接触中,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国文化以中国的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与强大为背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碰撞中,中国文化的活力得到增强。在中国历史上,中国文化每一次世界范围的传播都是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强盛为前提。在英国语言专家大卫?葛拉多尔的预言中,中文将是未来普遍使用的三大语言之一,中文的使用率和普及情况将会是世界性的。在我国走出去的文化战略中,英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强化语言的学习才能实现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实现我国软实力的增强,实现新时代的中国梦的追求,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三、总结

多元文化的价值篇6

所谓价值取向是指一定的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是指“在内容与形式等各个层面上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及与其发展的适合、接近和一致。”(曾鸿、王静:《国产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浅谈》,载《当代电视》2005年2期)一部电视剧取得高收视率,一方面是因为制作精良或者内容出奇制胜,更重要的是因为其表现了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升华了观众的精神世界,完成了应有的大众传播的导向性责任。

当代多元的文化发展,导致中国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性。北京大学彭吉象教授提出:“在当今中国社会里,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以及外来文化、民间文化、地域文化、后现代文化等等多元并存,使我国当代文化真正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态势,”(《机遇与挑战——电视专业化频道的营销策略》,彭吉象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因此将当代中国电视文化分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外来文化、地域文化、民间文化和后现代文化,这种分类方法同样适用于电视剧文化分类,以下按照不同电视剧文化分别探讨多元的中国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问题。

一、主流文化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

现代的主流电视剧,即主旋律电视剧。主旋律电视剧的立意大都是从当前的国策、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生导向的重大主题上繁衍出来的,起到指导人生的作用。主旋律电视剧要求体现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潮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基调昂扬,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理想的意志和催人奋进的力量。例如建国六十周年之际,大量的献礼题材电视剧是此类电视剧的代表,《解放》、《开国前夜》、《苍天》、《监察局长》等。作为主流文化的代表,这类电视剧在90年代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后来由于在形式上灌输说教,一度被大众冷落,通过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使主旋律电视剧也尽量大众化,向大众接受心理靠拢。主旋律电视剧的发展策略是采取艺术地表现主题的方式,既有严肃的思考,又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以期完成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对受众进行意识形态塑造的功能。

二、精英文化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

精英文化的电视剧,在数量众多的中国电视剧中,是极少见的。在电视剧艺术的探索中,一度也有这样的作品,但是很快电视作为大众媒体的特性凸现出来,这样的电视剧虽然可以成为研究电视剧的典型教材,但是却不符合大众和电视的收视习惯。《我的团长我的团》是近年精英文化的代表,观众评论其“企图承载教化色彩”、“感觉像坐在小剧场看实验话剧”,过于先锋派的叙事方式令大多观众表示无法接受。相反专家学者却对其给予高度评价。对于《我的团长我的团》的评价两极分化明显,正说明了精英文化在大众化、泛娱乐时代的尴尬。电视剧创作应该追求精英文化,追求对社会的深刻反思与道德批判,但不是用极端的艺术手段去表现精英文化才是正确的。理解和继承精英文化的评判精神对电视剧创作精品是有帮助的,尤其是精英文化的精品意识,应当成为电视剧创作者的创作准则。

三、大众文化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

大众文化在今天被理解为娱乐文化,所以大众文化电视剧即是以娱乐观众为主要目的电视剧,大部分电视剧都是大众文化电视剧,它们填充了观众的休闲娱乐空间,放松观众身心。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娱乐型的电视剧是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必然结果。对于主流文化价值取向而言,大众文化电视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大众施以最迅速、最广泛的价值观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其娱乐化倾向过于严重,向市场妥协而丧失了艺术品格。当一种题材无意间火了之后,一窝蜂地跟拍效应,就是大众文化倾向最明显的负面影响。这种电视剧将是电视剧产业发展的重点目标,不论题材也好,手法也罢,对于此类电视剧的研究应该深入到文化价值的最深层面——精神内核。因其在创作上最灵活、最靠近市场需求,所以应该将对市场需求的导向问题也纳入到电视剧创作者的思考范畴中。中国电视文化不断向大众通俗文化转型,在这时代更应该注重一种道德理性精神的回归,培养大众的责任心和道德感。

四、外来文化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

这里的外来文化电视剧指的是深受国外文化影响,模仿国外电视剧拍摄的电视剧。很显然,在拍摄此类电视剧时,其文化价值取向从开始就不是中国的,但是碍于表现内容是中国的,于是在原作基础上做出中国式的修改。这几年中国电视剧深受美剧、韩剧影响,跟风之作数量不少,但是基本上都是一些不太成功的嫁接,不中不洋,例如《丑女无敌》、《回家的诱惑》等。这类电视剧往往只将国外的故事挪到了中国,人物塑造、故事情节非中国化,缺乏真实性基础,其价值取向并不真正是中国的,以至于其传扬的是外国文化而非中国文化。

经济的全球化、大众媒体的强大力量,促进了文化的全球化,又带来世界文化同质化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一部分电视剧创作者迷失在外来文化中,误以为电视剧创作可以将外国电视剧从形式到内容全盘接受,所以拍摄了上面提到了外来文化电视剧。这种电视剧通过炒作等手段,在一段时间内能够吸引部分受众,但是其文化价值取向的水土不服,只会对受众产生不良影响。电视剧创作者要正确面对全球化,深入思考中国电视剧所应秉持的文化立场,以创作表现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故事内容,紧随时代精神,把握优良传统文化,用优质的电视剧回馈观众对电视剧的喜爱。

五、地域文化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

地域文化电视剧是指按照具有鲜明特色地域文化的地区进行分类,甚至一个市或者县也可以发掘自己的地方文化。这主要是指电视剧的本土化,以地域文化为受众认知基础的文化策略,包含了当地独具特色的人文习俗、语言乃至思维方式。如上海方言电视剧《孽债》、《老娘舅》等,四川方言电视剧《山城棒棒军》、《傻儿师长》等。很多地区都将创作地方文化电视剧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宣传手段。然而电视剧本土化不等于文化复古,也不能过于传统化。如何对这类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进行引导,这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做到细致而不狭隘,吐故纳新,在反映地方真实文化的基础上,宣扬全局观、科学观,将地方文化价值取向导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是此类电视剧首要思考的。

六、民间文化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

民间文化“是相对官方文化、精英文化而言,由众多普通百姓自发形成的一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文化形态。它往往更多地释放出下层民众的情绪,与民风、习俗、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王玉玮:《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民间化倾向探析》,载《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4期)民间文化电视剧的代表是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仍然保留在农村中,例如电视剧《刘老根》,描写了东北农村的文化习俗,既在新旧思想的冲突中推进改革思想,又宣扬了东北的二人转艺术。民间文化电视剧,其价值在于一方面保留了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间的碰撞、融合过程。然而民间文化同样也有藏污纳垢的一面,不乏存有封建思想的残余,因此在真实反映民间生活的同时,要用主流的文化价值取向对其加以引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七、后现代文化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

后现代文化本身并不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所以即使有所表现,也往往是隐藏在电视剧中,一闪而过。若是电视剧打算通篇以后现代文化为核心,则会选择荒诞的艺术形式。例如《武林外传》,其打破时空及传统的表演方式,采用情景喜剧的篇幅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告诉观众故事是荒诞的。但是后现代文化并不代表就是违背道德、扭曲的文化,相反,后现代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人物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仍是真善美。这种后现代的电视剧形式很符合当代青年人的审美情趣,除了《武林外传》一炮而红外,《魔幻手机》这部后现代魔幻电视剧,在2008年中央八套的收视率排名第一,足见此类电视剧的魅力。

近年来火爆的穿越题材电视剧,与网络剧(包括改编源自网络小说、网络游戏的电视剧)天生带有后现代的特点,“它所构建的必然是一个超现实的虚构社会,它并不是创新型的产物而是一种文化的再循环,不可避免带有媚俗的特性。”(刘菁:《论穿越题材作品的后现代性》,载《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6期)

在电视剧产业大发展的时刻,重视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必要的立足点,并且要将对文化价值导向性的重视扩展到每一种电视剧类型中。“媒介承担着传递人类文化的责任,媒介的价值体系和伦理观念会对大众产生深刻的影响。”(《数字时代的中国电视》,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310页)今天,单集制作费用超过一百万的大制作电视剧越来越多,可以说电视剧创作者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有了更好的创作精品的物质保证。在这个时候,需要创作者保持清醒的认识,认清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问题,自觉担负起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

多元文化的价值篇7

【关键词】大学生;多元文化;择业;价值观

一、多元文化的内涵

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

随着科技和文化发展,世界文化相互融合、渗透的趋势已成为现实,多元文化的出现,打破了我国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更多的西方文化、现代文化进入中国,人们开阔了眼界,了解了世界,吸收了不同文化的精华,使我国呈现出多元文化的格局。而多元文化的发展不仅对当代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产生了新的影响,而且客观上也提出了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改进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新问题。

二、多元文化下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现状

(一) 多元文化使大学生择业观的个人意识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发展, 各种思想和文化蜂拥而来, 使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则伴随各自的条件、信念与选择的不同, 更加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状况, 从而引发了人们不同程度的价值困惑。

大学生容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更容易在价值观选择上迷失方向,这种价值取向的冲突在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上往往表现为理想与现实、社会关注与个人关注之间的波动。从而忽视了其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应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只考虑自身的发展,个人意识突出,群体意识淡漠。

(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大学生的择业观出现功利性倾向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但市场经济又有其负面效应,它诱发了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狂潮,使得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 陷入了精神的贫穷, 看重现实的追求,而忽视理想的追求。市场经济发展一方面促进大学生个性意识的普遍增强,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功利主义的择业价值取向也更为明显。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现实生活的直观性以及对感性满足的强烈要求,使得当代大学生在进行利益权衡时,较多考虑目前的现实的利益,对经济收入的关注代替了原先对社会地位和职业名声的关注。

(三)多元文化的渗透使大学生好高骛远、脱离实际

多元文化的盛行,使许多大学生过分关注自我价值,价值取向上的一些不良的心态和负面认识不断蔓延。他们的择业期望值过高,使他们在择业时出现了结构性失业的不良后果。有不少大学生脱离实际、好高骛远,不考虑个人实际和社会实际,只考虑个人意愿,在择业价值取向上表现为唯我独尊、个人至上、不顾实际,择业的过程中产生了虚荣、攀比心理和好高骛远的心态。而这种心态致使他们在择业价值取向上不能正视自我、期望值过高、心态浮躁、急功近利。

(四)网络文化的泛滥导致大学生自主择业能力低下

网络文化的多元性易导致大学生价值冲突的加剧和价值选择的困惑,网络全球化打破了原有国家、地域、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界限,不同的文化在网络中相互交融、相互冲突。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信息技术优势向全世界全方位输出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加快思想渗透和文化侵蚀。

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淡化。在网络中,人们的交往行为是在虚拟的世界里完成的,这种情况下,必然使人际关系变得淡漠,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逐渐疏远,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的情绪,甚至会出现情绪低落、消沉、精神不振等情绪。由于网络上的虚假信息日益增多,也会使人的交往安全感下降,因而产生多疑、恐惧、防范等心理,甚至产生了交往障碍、恐惧症等心理问题。 甚至有的大学生不能自主地选择就业单位,总想依赖社会关系,不能主动就业,缺乏与社会、与用人单位的直接沟通,也影响了学生择业的顺利进行;或者当即将做出选择时自己又举棋不定,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从而丧失了自主就业的能力。

三、如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念

(一) 注重制度和政策引导

目前,国家机关和公务员成为大学生的首选对象, 选择私营和乡镇企业的人很少。主要是因为公务员的收入稳,地位高,合理的用人机制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这除了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现实关注之外, 还担心企业的发展前景、户口的解决、养老、医疗保险和福利待遇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制度的完善、政策的导向对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特别是城市社区和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等基层岗位工作。如“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社区民生”、“特岗教师”等基层服务项目。对在基层岗位就业并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和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另外,还要鼓励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巨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高科技支撑,缺乏高端管理人才,对新增劳动力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对在中小企业工作到一定年限的大学生,能够享受政策上的优惠待遇待遇,还要鼓励在中小企业建立大学生见习培训基地,从政策上对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以正确引导。

(二)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

高校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从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中把握人的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最根本的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衡量人的价值的主要标准。其次,高校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训练,开设就业、创业实践课程,加强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可以安排大学生去基层、工厂和事业单位去实习,有利于大学生明确自身的择业方向。再次,在专业课程设计上,要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接轨,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综合型人才,有利于大学生更清醒地认识自己能力,明确就业方向。

教学改革可以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明确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使其勇敢的承担起社会责任。大学生积极地加入社会实践活动,进而形成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正确择业价值取向。

(三)大学生要明确价值标准

大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择业取向问题上摆正心态,既要立足于自身条件,又必须高瞻远瞩,深刻把握时展的脉搏。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这可以帮助大学生抵御外界不良思想的冲击,可以唤起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充分预见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用超前的、发展的眼光定位自己的择业价值取向,用理性的思考来应对日益变化的社会,科学的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关于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定位,我们并不是说要忽略择业中的个人因素,只去尽社会责任,这样不但不利于个人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的损失。在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的当今时代,大学生择业的价值取向既要立足于自身条件,又必须高瞻远瞩,深刻把握时展的脉搏,充分预见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用超前的、发展的眼光定位自己择业的价值取向,用理性的思考来应对日益变化的社会,以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翠英,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12

多元文化的价值篇8

【关键词】多元文化;调查问卷;大学生;价值观

0 引言

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进一步加强,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避免的多元文化现象。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多元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这里多元文化是指“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的建立及世界人口流动等因素,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下,由各民族间文化流动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齐卫东,2008)。多元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我国文化生机勃勃,出现了多种文化共存的共同繁荣的局面。当代大学生在多元化环境的影响下,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另一方面,多元文化良莠不齐,尤其是欧美强势文化的入侵,给大学生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正基于此,本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青岛理工大学六所高校的500名本科学生进行随机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态度、价值观的选择、集体利益认识等问题,问题比较全面和深刻。试卷回收后,本课题组进行了数据统计,得出了客观数据。从调查结果和查阅有关论文资料来看,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有利和不利影响。

1 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有利影响

“价值观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关于价值的一定的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基本观点,是关于现实的人对全部生活实践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评价标准、取舍标准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具有驱动、导向、统摄和选择等功能。”(王涛,戴均,2009)。随着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紧密。此外,随着网络尤其是无线网络的普及,大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接触网络。在此背景下,学生就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多元文化。大学校园的多元文化给校园注入了更多的激情和活力,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并开阔了他们的视野。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改变。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大学生的价值观不再像过去那么单一,他们的价值观取向越来越多元化,正在向务实方向倾斜。他们的思想较富有批判性、独立性、多样性和跳跃性等特征。面对一些问题,他们不再持有非黑即白这种二元对立的狭隘的思维方式。他们变得客观、开放和宽容,不再迷信权威。此外,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日益觉醒,越来越关注个性的主体性。

2 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不利影响

多元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当代大学生带来更多自我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这一点一定要引起高校老师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注意。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还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的人生态度较为乐观向上,对生活抱有积极的态度;他们拥护党和国家的政策,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辨别是非。但是,有些学生在非主流价值观面前比较迷茫,在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出现了偏差。具体来说,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价值认同

在非主流文化尤其是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下,一些大学生身上出现了集体观念不强,民族优秀文化淡漠,民族自豪感减弱和民族归属感模糊等问题。这些学生过分热衷与追捧西方文化,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甚至达到了以用苹果手机为代表的西方产品、看美国大片、吃洋快餐、听西方流行音乐和盲目过西方节日为荣的地步。

2.2 大学生功利主义越发明显,有些学生甚至达到了个人主义至上的地步

多少年来,集体主义精神一直是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的中心。但是在多元文化浸染的今天,大学生不断接触西方社会价值观中的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他们的集体为上的观念逐渐淡漠。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关注点从“社会”向“个人”转移,对自身关注较多,对国家大事关注不够。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从自身角度考虑的人较多,而从集体角度考虑较少。在调查学生选择心仪职业时,超过85%的学生把“薪水较高”作为首要的衡量指标,而只有极个别的学生选择“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这个选项。调查还表明,有个别学生社会责任感极度匮乏,他们已经陷入了极端个人主义不能自拔。

3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3.1 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确保大学生树立一元主导、多元渗透的文化观

大学生价值选择可以多元化,但一定要分清主次,所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务必突出主导性。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文化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体系为指导,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陈彦玲,2009)同时,要具有宽广的胸襟,理性看待多元文化,要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包容文化的多样性。要高扬文化主旋律的同时,处理好中外文化的关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努力发掘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时博采众长,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走中西结合的创新道路。

3.2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确保学生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价值观的前提是需要一支高素质、拥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但是调查报告显示,高达70%的学生认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枯燥乏味,没有什么吸引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想政治课形同虚设。这表明教师队伍授课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有些教师上课态度消极,只是敷衍了事;有些教师态度非常认真,但教学方式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以至于没有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有些教师照本宣科,与学生情感沟通较少。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厌烦和抵触心理,他们要么逃课,要么在课堂上上网、睡觉或者窃窃私语,构成了“老师讲,学生玩”的普遍现象。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态度要认真,其次要善于创新,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纳和吸收所学的知识。

3.3 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90后的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孩子,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他们手机电脑不离手,所以他们是一群特别喜欢在互联网上学习新事物的群体。高校教师可以利用当代大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面对不一样的受教育群体,需要采用不同艺术形式的网络宣传方式。同时,也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督,以确保其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挥积极作用。

4 结束语

在高度全球化和网络化的社会中,当代大学生处于多元文化的环境下,面临着多种诱惑和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警惕多元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要引导他们合理吸收多元文化中的精华,把他们培养成为一群朝气蓬勃、有责任、有担当的可造之才。

【参考文献】

[1]陈彦珍.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