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8篇

时间:2023-06-04 08:38:36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篇1

存在问题:2010年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总体上弱于上年,存在着财政对农业投入弱化、地区之间政策执行情况不平衡、一些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等问题。

对策建议: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转变生产指导和市场调控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编者按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回升向好的态势,但面临着通货膨胀预期增强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等突出问题,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较为复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难度依然较大。农业农村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经受住了气候极端异常、灾害多发重发的不利影响,在较高基数上依然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工工资水平明显上升,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

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供求基本平衡,大豆、棉花、糖料等部分品种产需缺口增大;农产品价格整体上涨趋势明显,部分品种市场价格波动剧烈;气候异常变化、通胀预期增强、成本上升拉动以及国际价格传导、游资炒作等因素相互叠加,农产品市场调控难度进一步加大。

最近,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根据对12个省118个县,以及这些省的9950个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户的问卷调查,2010年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总体上弱于上年,存在着财政对农业投入弱化、地区之间政策执行情况不平衡、一些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等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宏观经济和农村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要求,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转变生产指导和市场调控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农村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环境

2010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是在国民经济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的环境下运行的。经济发展既要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要克服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的不利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既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难度。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农村经济在较高基数上依然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今年以来的宏观经济形势

今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回升向好的态势,经济增速呈现前高后低的特点,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全年能够实现年初制定的8%的增长目标,有望达到9%以上。但面临着通货膨胀预期增强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等突出问题,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较为复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难度依然较大。

1.经济增速高位回调,但依然保持回升向好态势。今年以来,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适当有所收紧,国民经济增速逐季回调,但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属于复苏过程中的高位调整,是政府为防止经济过热,主动调控的预期结果。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26.87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并恢复到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8年的同期水平。分季度看,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从一季度的11.9%,下降到二季度的10.3%、三季度的9.6%,环比分别回落了1.6和0.7个百分点,但回落幅度趋缓。从结构来看,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均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特别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3%,比上年同期加快3.2个百分点,表明内需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市场驱动的消费、投资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初步形成。

2.物价指数逐月走高,通胀预期明显增强。近年来,物价指数走势呈“U”型特点。金融危机爆发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曾达到8%以上,金融危机爆发后,物价指数一路走低,2009年曾连续9个月出现负增长。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逐月走高的态势。今年以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CPI由一季度的2.2%、二季度的2.9%,上升到三季度的3.5%。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9%。其中9月份达到3.6%,为近23个月新高。进入四季度以来,物价翘尾因素虽然有所减弱,但通胀预期仍然较强。从国际看,发达经济体开始推出新的经济刺激措施,流动性和货币条件持续宽松,美元汇率走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攀升,通胀预期升温,我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预期风险加大。从国内看,前期宽松的货币政策使流动性过剩风险加剧,今年以来由于政策打压,大量聚集在楼市、股市中的流动性资金很可能充分释放,加上农产品、劳动力和服务业等价格趋升,资源产品调价等结构性物价上涨压力将长期存在,形成较为明显的通胀压力。实现全年物价涨幅3%的调控目标难度较大。

3.国内货币政策仍较宽松,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大。金融危机以来,为促进经济增长,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明显增长,广义货币供应量(M²)同比增幅由金融危机前的约15%猛增到25%以上,最高时达到近30%。今年以来,货币政策有所收紧,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开展正回购操作等回笼了部分货币,并上调了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降到20%以下,三季度货币供应增长有所回升。总体上看,当前国内货币政策仍然较为宽松,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后期国内货币政策取向将在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加强流动性和通胀预期管理,引导货币条件逐步从反危机状态向常态水平回归。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汇率总体保持基本稳定,略有升值态势。自今年6月19日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势明显,到10月15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首次突破6.65关口,创汇改以来新高,特别是9月份以来升值幅度达到2.3%。当前,人民币升值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双重压力。从国际看,美国出于国内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原因,空前加大了对人民币汇率的施压力度,同时还意欲同其他一些大国联手施压。从国内看,外汇占款增加,显示出当前流入我国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已“由出转入”,热钱流入趋势明显,而热钱流入又会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风险。

(二)今年以来的农村经济形势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推动资源要素配置向农业农村倾斜。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预算达818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农业农村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经受住了气候极端异常、灾害多发重发的不利影响,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工工资水平明显上升,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

1.农业生产总体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今年以来,面对西南地区发生百年一遇特大旱灾、主产区普遍持续低温、洪涝灾害频发的情况,国务院先后两次召开常务会议专门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支持粮食及农业生产发展。农业部门采取技术指导和科技服务等措施,积极应对灾害并减少损失。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协调配合,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和农民生产积极性。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2亿亩,比上年增加约1500万亩,总产在连续六年增产的基础上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七年增产。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5439万吨,同比增长2.6%,其中猪肉产量3589万吨,同比增长2.7%。水产品产量3486万吨,同比增长2.5%。预计四季度,随着消费旺季的到来,养殖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

2.农民工就业形势好于往年,工资水平明显提高。受金融危机影响,农民工就业形势一度较为严峻,曾出现大批农民工返乡现象。随着宏观经济回升向好,今年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外贸企业订单增多,扩大内需政策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较快发展,农民就业岗位增多,加上农民工外出就业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国农民工外出就业形势继续好转,外出务工规模进一步扩大。据国家统计局调查,今年二季度末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数达1572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626万人。从地区分布来看,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据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监测,1~5月,到中部和西部就业的外出劳动力比重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7和2.1个百分点。农民工就业形势好转,也得益于乡镇企业快速发展。1~9月全国乡镇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1.6%,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0个百分点;支付劳动者报酬增长10%以上,增速快于上年同期。与此同时,许多地区相继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农民工工资水平明显增长,进一步显示出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需求较为旺盛。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数据显示,1~5月,农村外出劳动力月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6.5%。

3.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004年以来,农民收入连续6年实现较高速度增长,平均增速达到7.7%,在这一基础上,今年的农民收入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势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869元,增长13.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增幅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家庭经营收入2599元,增长8.7%;工资性收入1773元,增长18.7%;转移性收入362元,增长17.2%;财产性收入135元,增长19.4%。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一是国家大幅度提高小麦、稻谷等主要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格,主要农产品价格有所上升,为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和工资水平呈现“双增”态势,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49.8%。三是国家支农惠农力度加大,农民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四是农民财产性收入进一步增加,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从全年来看,预计农民增收6%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有望达到8%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前三季度农民收入实际增速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快2.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值降至2.94:1,为近年来同期最低。同时,农民消费支出实际增长7.3%,也比城镇居民增速快1个百分点。农民收入与消费增速双双快于城镇居民,10多年来尚属首次。城乡收入和消费关系出现的上述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实行统筹城乡发展、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政策开始发挥积极作用。

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特点及对策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宏观经济和农村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要求,应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转变生产指导和市场调控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的新特点

1.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入推进,主要农产品生产逐渐向优势产区集中,生产主体和生产方式出现分化。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仍主要以分散的农户为主体,在补贴和价格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产量稳步提高;瓜果蔬菜花卉等园艺产品和畜禽等产品生产主体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农户转变,集约化和设施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周期大大缩短。

2.强农惠农政策连续出台,政府支持农业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党的十六大以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增加农业农村资金投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政策框架基本形成,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累积效应日益显现。

3.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市场的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2001年底,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外资进入我国农业领域速度加快,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大大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不仅受国内供求因素的影响,也日益受到世界农产品市场供求因素的影响。在大豆、食用油等产品领域,世界市场供求波动甚至已经成为影响国内价格走向的决定性因素。

4.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宏观经济波动成为影响农产品市场的重要因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我国经济的增长格局和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加强农业基础、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已成为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同时,国民经济运行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加深,宏观经济波动、货币政策调整、资本市场变动等因素对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明显。特别是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使资本市场与农产品市场的联系和渗透进一步增强。

(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1.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农业农村资金投入。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继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确保财政支农投入保持较快增长。抓紧制定《农业信贷法》和《农村社区再投资法》,明确和强化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义务和责任,加大农业农村资金投入。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明确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农业农村投入的资金比例和增长幅度。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加快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要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一是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资金规模,提高补贴标准,完善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农民种粮收益。二是扩大对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补贴,加大对订单生产的支持,推动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在总结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渔民转产转业等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特定产品、特定产业补贴制度,促进结构转型和升级。四是以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补贴为基础,增加标准化生产补贴,探索建立重大技术推广补贴,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和集约化。

3.健全市场调控机制,防止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要适应农产品市场结构变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加快构建分品种、多层次、多主体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对粮、棉、油、糖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通过目标价格、最低收购价、储备制度和进出口调控等手段,引导和规范大中型企业积极发挥稳定市场和价格的作用,促进产业稳定发展。对蔬菜、瓜果、畜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通过及时行业供求信息,健全行业自律组织,优化市场贸易环境等方式,引导市场有序平稳运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严厉打击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投机行为,避免对农产品恶意炒作引起价格大起大落。

4.健全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针对当前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动植物疫病防控难度加大的突出问题,加快健全农业风险防范机制。一是继续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规模,扩大试点,增加品种,提高标准,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再保险和巨灾保险制度。二是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立动植物重大疫病疫情综合补贴和农业保险补助制度,降低重大动植物疫病给农民带来的损失。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完善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篇2

存在问题:2010年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总体上弱于上年,存在着财政对农业投入弱化、地区之间政策执行情况不平衡、一些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等问题。

对策建议: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转变生产指导和市场调控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编者按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回升向好的态势,但面临着通货膨胀预期增强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等突出问题,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较为复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难度依然较大。农业农村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经受住了气候极端异常、灾害多发重发的不利影响,在较高基数上依然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工工资水平明显上升,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

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供求基本平衡,大豆、棉花、糖料等部分品种产需缺口增大;农产品价格整体上涨趋势明显,部分品种市场价格波动剧烈;气候异常变化、通胀预期增强、成本上升拉动以及国际价格传导、游资炒作等因素相互叠加,农产品市场调控难度进一步加大。

最近,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根据对12个省118个县,以及这些省的9950个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户的问卷调查,2010年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总体上弱于上年,存在着财政对农业投入弱化、地区之间政策执行情况不平衡、一些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等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宏观经济和农村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要求,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转变生产指导和市场调控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农村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环境

2010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是在国民经济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的环境下运行的。经济发展既要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要克服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的不利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既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难度。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农村经济在较高基数上依然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今年以来的宏观经济形势

今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回升向好的态势,经济增速呈现前高后低的特点,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全年能够实现年初制定的8%的增长目标,有望达到9%以上。但面临着通货膨胀预期增强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等突出问题,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较为复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难度依然较大。

1.经济增速高位回调,但依然保持回升向好态势。今年以来,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适当有所收紧,国民经济增速逐季回调,但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属于复苏过程中的高位调整,是政府为防止经济过热,主动调控的预期结果。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26.87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并恢复到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8年的同期水平。分季度看,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从一季度的11.9%,下降到二季度的10.3%、三季度的9.6%,环比分别回落了1.6和0.7个百分点,但回落幅度趋缓。从结构来看,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均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特别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3%,比上年同期加快3.2个百分点,表明内需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市场驱动的消费、投资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初步形成。

2.物价指数逐月走高,通胀预期明显增强。近年来,物价指数走势呈“U”型特点。金融危机爆发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曾达到8%以上,金融危机爆发后,物价指数一路走低,2009年曾连续9个月出现负增长。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逐月走高的态势。今年以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CPI由一季度的2.2%、二季度的2.9%,上升到三季度的3.5%。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9%。其中9月份达到3.6%,为近23个月新高。进入四季度以来,物价翘尾因素虽然有所减弱,但通胀预期仍然较强。从国际看,发达经济体开始推出新的经济刺激措施,流动性和货币条件持续宽松,美元汇率走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攀升,通胀预期升温,我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预期风险加大。从国内看,前期宽松的货币政策使流动性过剩风险加剧,今年以来由于政策打压,大量聚集在楼市、股市中的流动性资金很可能充分释放,加上农产品、劳动力和服务业等价格趋升,资源产品调价等结构性物价上涨压力将长期存在,形成较为明显的通胀压力。实现全年物价涨幅3%的调控目标难度较大。

3.国内货币政策仍较宽松,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大。金融危机以来,为促进经济增长,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明显增长,广义货币供应量(M²)同比增幅由金融危机前的约15%猛增到25%以上,最高时达到近30%。今年以来,货币政策有所收紧,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开展正回购操作等回笼了部分货币,并上调了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降到20%以下,三季度货币供应增长有所回升。总体上看,当前国内货币政策仍然较为宽松,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后期国内货币政策取向将在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加强流动性和通胀预期管理,引导货币条件逐步从反危机状态向常态水平回归。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汇率总体保持基本稳定,略有升值态势。自今年6月19日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势明显,到10月15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首次突破6.65关口,创汇改以来新高,特别是9月份以来升值幅度达到2.3%。当前,人民币升值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双重压力。从国际看,美国出于国内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原因,空前加大了对人民币汇率的施压力度,同时还意欲同其他一些大国联手施压。从国内看,外汇占款增加,显示出当前流入我国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已“由出转入”,热钱流入趋势明显,而热钱流入又会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风险。

(二)今年以来的农村经济形势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推动资源要素配置向农业农村倾斜。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预算达818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农业农村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经受住了气候极端异常、灾害多发重发的不利影响,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工工资水平明显上升,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

1.农业生产总体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今年以来,面对西南地区发生百年一遇特大旱灾、主产区普遍持续低温、洪涝灾害频发的情况,国务院先后两次召开常务会议专门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支持粮食及农业生产发展。农业部门采取技术指导和科技服务等措施,积极应对灾害并减少损失。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协调配合,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和农民生产积极性。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2亿亩,比上年增加约1500万亩,总产在连续六年增产的基础上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七年增产。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5439万吨,同比增长2.6%,其中猪肉产量3589万吨,同比增长2.7%。水产品产量3486万吨,同比增长2.5%。预计四季度,随着消费旺季的到来,养殖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

2.农民工就业形势好于往年,工资水平明显提高。受金融危机影响,农民工就业形势一度较为严峻,曾出现大批农民工返乡现象。随着宏观经济回升向好,今年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外贸企业订单增多,扩大内需政策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较快发展,农民就业岗位增多,加上农民工外出就业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国农民工外出就业形势继续好转,外出务工规模进一步扩大。据国家统计局调查,今年二季度末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数达1572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626万人。从地区分布来看,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据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监测,1~5月,到中部和西部就业的外出劳动力比重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7和2.1个百分点。农民工就业形势好转,也得益于乡镇企业快速发展。1~9月全国乡镇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1.6%,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0个百分点;支付劳动者报酬增长10%以上,增速快于上年同期。与此同时,许多地区相继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农民工工资水平明显增长,进一步显示出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需求较为旺盛。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数据显示,1~5月,农村外出劳动力月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6.5%。

3.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004年以来,农民收入连续6年实现较高速度增长,平均增速达到7.7%,在这一基础上,今年的农民收入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势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869元,增长13.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增幅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家庭经营收入2599元,增长8.7%;工资性收入1773元,增长18.7%;转移性收入362元,增长17.2%;财产性收入135元,增长19.4%。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一是国家大幅度提高小麦、稻谷等主要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格,主要农产品价格有所上升,为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和工资水平呈现“双增”态势,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49.8%。三是国家支农惠农力度加大,农民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四是农民财产性收入进一步增加,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从全年来看,预计农民增收6%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有望达到8%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前三季度农民收入实际增速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快2.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值降至2.94:1,为近年来同期最低。同时,农民消费支出实际增长7.3%,也比城镇居民增速快1个百分点。农民收入与消费增速双双快于城镇居民,10多年来尚属首次。城乡收入和消费关系出现的上述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实行统筹城乡发展、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政策开始发挥积极作用。

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特点及对策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宏观经济和农村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要求,应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转变生产指导和市场调控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的新特点

1.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入推进,主要农产品生产逐渐向优势产区集中,生产主体和生产方式出现分化。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仍主要以分散的农户为主体,在补贴和价格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产量稳步提高;瓜果蔬菜花卉等园艺产品和畜禽等产品生产主体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农户转变,集约化和设施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周期大大缩短。

2.强农惠农政策连续出台,政府支持农业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党的十六大以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增加农业农村资金投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政策框架基本形成,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累积效应日益显现。

3.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市场的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2001年底,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外资进入我国农业领域速度加快,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大大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不仅受国内供求因素的影响,也日益受到世界农产品市场供求因素的影响。在大豆、食用油等产品领域,世界市场供求波动甚至已经成为影响国内价格走向的决定性因素。

4.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宏观经济波动成为影响农产品市场的重要因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我国经济的增长格局和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加强农业基础、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已成为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同时,国民经济运行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加深,宏观经济波动、货币政策调整、资本市场变动等因素对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明显。特别是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使资本市场与农产品市场的联系和渗透进一步增强。

(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1.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农业农村资金投入。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继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确保财政支农投入保持较快增长。抓紧制定《农业信贷法》和《农村社区再投资法》,明确和强化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义务和责任,加大农业农村资金投入。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明确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农业农村投入的资金比例和增长幅度。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加快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要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一是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资金规模,提高补贴标准,完善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农民种粮收益。二是扩大对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补贴,加大对订单生产的支持,推动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在总结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渔民转产转业等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特定产品、特定产业补贴制度,促进结构转型和升级。四是以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补贴为基础,增加标准化生产补贴,探索建立重大技术推广补贴,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和集约化。

3.健全市场调控机制,防止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要适应农产品市场结构变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加快构建分品种、多层次、多主体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对粮、棉、油、糖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通过目标价格、最低收购价、储备制度和进出口调控等手段,引导和规范大中型企业积极发挥稳定市场和价格的作用,促进产业稳定发展。对蔬菜、瓜果、畜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通过及时行业供求信息,健全行业自律组织,优化市场贸易环境等方式,引导市场有序平稳运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严厉打击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投机行为,避免对农产品恶意炒作引起价格大起大落。

4.健全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针对当前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动植物疫病防控难度加大的突出问题,加快健全农业风险防范机制。一是继续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规模,扩大试点,增加品种,提高标准,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再保险和巨灾保险制度。二是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立动植物重大疫病疫情综合补贴和农业保险补助制度,降低重大动植物疫病给农民带来的损失。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完善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篇3

本刊讯 2016年12月30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2017年农业农村经济重点任务;传达学习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等工作。

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会议指出,2017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大逻辑,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全面推动,取得突破性进展。要突出抓主线,围绕主线谋划工作,理清思路,持续发力;突出抓重点,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把资源力量向重点工作聚焦;突出抓典型,通过试点示范、树立典型,带动面上取得成效;突出抓机制,创新工作机制,增强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要抓好宣传,讲好“三农”故事,增加社会信心,善于运用新闻宣传推动工作。会议要求,各司局各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负起责任,把重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亲自督办。要狠抓工作落实,对照分工安排,抓紧制定贯彻实施方案,细化任务清单,明确责任主体,排出工作进度,采取具体措施。要强化绩效问责,把重点工作作为硬性指标纳入绩效管理核心指标体系进行管理和考核,同时要不断强化督查责任,创新督查方式方法,建立督查台账,确保重点工作推进落实。

会议传达学习了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听取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进展及下一步工作重点的汇报,审议并原则通过《开展水果蔬菜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会议指出,的重要讲话,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新的增长点、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的重要意义,并对下一步工作方针、方向和目标提出明确要求,为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提供了基本遵循和重要指引。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重要讲话精神,把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作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坚持问题导向,按照一年试点、两年推广、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全面完成的目标,着眼规模养殖场、养殖大县、制定标准、依法治理和督促检查,全力以赴抓好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工作。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畜牧业发展转型升级;要狠抓工作落实,强化发展谋划,整合资源力量,坚持农业面源污染攻坚战推进工作组各项机制,大力支持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等重大行动;要加强沟通协调和工作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会议指出,《规划》围绕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条件能力建设等方面谋划了一系列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下一步要抓好细化落实,制定出台重点工程专项工作方案,确保任务落地;要形成工作合力,充分调动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共同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提质增效;要积极争取支持,发挥好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吸引各类资本参与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篇4

我国城乡差距逐年扩大,影响了我国整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基于此,2002年我国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统筹城乡发展;2003年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及五个统筹发展,并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首位;2005年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质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体现。新农村建设,需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着手,而其中的每个方面都与金融息息相关。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未来―段时间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根据当前城乡发展面临的新情况,这一纲领性文件指出我国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和“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提出了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新举措,实质上就是要发挥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为5万亿元左右。按照过去农村投入资金中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的经验比例,即使考虑到公共财政加大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情况,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中的大部分仍将由银行业金融机构来提供。我国农村的金融问题较为突出,由于金融抑制而导致的农村融资障碍,弱化了金融服务农村经济功能,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尽快改善农业和农村融资环境,解决目前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贷款难问题,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也是事关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大事。

西部金融业支持新农村建设遇“瓶颈”

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和发展,甘肃省金融业基本上形成了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并存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受全省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制约,甘肃省金融业与全国其他地区金融业相比,金融机构相对较少、市场化发育程度缓慢、信贷投放增速偏低、金融服务不够充分,而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更加滞后,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仍然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信贷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甘肃省农村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成为甘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瓶颈”。

第一,金融资源的城乡布局不合理。农村金融机构主体功能弱化与新农村建设巨大投资需求的矛盾。近年来,西部国有商业银行的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大大减少。目前,随着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农业银行信贷资金已基本从农村市场退出,在扶持农村经济发展上资金投入不足。因此,在农村真正落实支农货币政策的只有农村信用社。但面对资金需求迅猛增长的广大农村市场,尤其是面对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势单力薄的农村信用社显得后劲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发展和示范园区建设。

第二,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创新滞后与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矛盾。从商业银行层面看,为了控制风险,实行企业信用评级管理。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本身的弱质与评级有一定差距,大部分企业难以获得贷款支持。从农村信用社看,办理小额信贷的额度较低,虽能满足传统种养业的资金需求,但对农户发展更高层次的、产品附加值高的、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产业化项目的资金需求则难以满足。同时,由于不少农业项目见效期在一年甚至三年以上,而贷款期限一般较短,导致信贷投入不能满足农村和农民需求。

第三,农业的经济效益低下与银行经营盈利性的矛盾。农业经济效益低下,难以受到追求安全性和盈利性的金融信贷的青睐。支农贷款,尤其是农户小额贷款的盈利能力弱,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因此,不仅农村信用社存在不同程度的惜贷现象,各商业银行更不愿承担一定的信贷支农任务。

第四,农村信贷资金成本高与农民承受能力有限的矛盾。由于农村主要是小额信贷,农民居住分散,发放和收回资金的人力成本比较高。对农村发放的小额贷款,如果利率不浮动,农村信用社的利润空间就太小,甚至资金成本无法弥补;如果利率上浮,农民贷款的负担就会增加。

破除“瓶颈”。促发展

西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农村金融的特点,适应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在发挥农村政策性金融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适度竞争,并且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才能真正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金融环境。

第一,确立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地位,并从政策和税收上给予优惠。农村信用社是农村现存的正规金融主体,是农村资金流动的垄断者和投融资活动的主渠道。经过前几年的扩股与整改,农村信用社的财务状况全面好转,具备了较强的支农能力,但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全局考虑,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己从农民互助组织变成了一个完全以商业化为导向、以盈利为目标的“官办”银行。为此,建议正确确立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地位,明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终极目标是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继续强调农村信用社“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的终极定位,督促其正确处理好“支农”与“盈利”的关系。

第二,“堵”、“疏”并举,推动农村民间金融合法发展。民间金融本身的比较优势、在于其具有不可替代性。民间金融以其经营成本低、交易手续简便、交易过程快捷等优势对弥补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不足具有拾遗补缺的积极作用,能有效缓解农村的资金供给紧张状况。为此,必须让民间金融浮出水面,使其“阳光化”,以此形成新的农村合作金融。为此,建议国家首先以成立乡镇银行为契机,通过立法将民间融资依法纳入农村金融体系,以保证民间金融有合理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其次是抓紧建立和完善乡镇银行,为民间金融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再次是采取以地方政府与金融监管部门相配合的方式,将民间金融纳入监管范围。

第三,调整金融服务方向。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金融部门不能仅满足单纯提供贷款这一环节,还必须相应地调整农村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方向,诸如在农产品生产上,从主要对初级农产品生产的服务转向逐渐增加农业产业化的服务;在农产品的市场上,从主要对面向国内市场的服务转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服务;在农业的所有制结构上,从主要是对公有制经济的服务转向支持各种经济成分并逐步扩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在农业的经营规模上,从主要对小规模生产的服务转向对具有规模效益的适度规模生产的服务;在农业与农村社会的综合发展上,从主要对农业生产的服务转向逐渐扩大对乡村中小企业发展及小城镇建设的服务;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上,从主要对生产经营的服务转向对消费也提供服务。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篇5

我具体来谈三点。第一,是新常态给农村基础发展带来新机遇。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将新常态的九个特点做了比较细致的描述。对西部而言,若对这九个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可发现其暗藏机遇。比如,消耗产能方面,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但西部的产能过剩吗?肯定不过剩。在转变工作方式方面,与东部相比,西部的问题小得多。在扩大内需方面,我们国家很长一段时间农村或中西部地区内需不振。因此,针对这九个特征进行系统化发展,对西部而言至少不是坏事。

第二,新常态下的后发优势。在“一二三产业”、加工业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等方面,我们搞了一系列的研究、调研,经过近一段时间的分析,我们认为西部农业发展具有后发优势。

新常态下,西部已经迎来一个更好更快的农村经济发展机遇。西部是中国农业的战略城市,物种资源丰富,可以开发利用的空间比较大。新世纪以来,农产品发展的趋势,西部增长的曲线明显高于东部。所以说西部是我国未来农业的重镇或者是腹地。

从西部目前的情况看,在特色农产品上,农业部编写了建国以来的农业发展规划。我们发现,发展第一产业,西部和中部相比较、和东北相比较,规模跟不上需求,但搞特色农产品,西部有独特的优势。这一块总体来看西部的空间更大、潜力更大。从国际大形势看,国内农业农产品精工细作和加工能力不强,因此要建设现代农业,最需要发展加工业。

如今,西部迎来了很大的机遇。为什么?因为西部发展的空间大、原料丰富。随着“互联网+”,以及高速路、高铁、飞机这些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它们都极大地缩短了空间上的距离。西部原来的劣势正在消失,而西部的优势明显在于其丰富的原料,并且是特色优质的原料产品。另外,优势还在于超低的加工成本。大家知道,中国之所以加入WTO后迎来了快速的发展,是因为低成本,是因为具有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但是现在东部机器人替代人工,而西部成本优势明显,资源优势明显,包括土地租金优势也是明显的。

第三,从第三产业来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对西部来说都有巨大的潜力,这一块在新世纪以来也是呈井喷式发展。现在全国有180万家休闲农业主体,其中130万家农家乐,一年十亿的接待人次,使得农民收入增加。因此,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第三产业来看,这一块发展潜力非常巨大。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篇6

2005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4个年头,我国农产品进口关税进一步降低,世贸组织成员按规定将消除纺织品关税配额管理,我国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与世界农产品市场变化更加紧密。2004年世界农产品普遍丰收已成定局,国际市场多数农产品价格已经明显回落,这必将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产生影响。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2004年世界谷物产量20.42亿吨,为历史新高,比上年增产8.4%;而2005年世界谷物利用量大约为20.04亿吨,总产量高于利用量,世界谷物库存量在2005年将扭转5年持续减少的势头,增加到4.41亿吨。受欧盟等粮食进口需求减少影响,全球谷物国际贸易量可能下降。分品种来看,联合国粮农组织对2005年度玉米和小麦等品种明显增产比较看好,2005年度末世界谷物库存增加的大部分为主要出口国的玉米和小麦储备。受世界不同粮食品种供求状况不同的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国际小麦和粗粮价格将降到2003年前水平,国际稻米价格自2004年9月开始走弱,虽然由于2004年稻米总产量实现了4.7%的增长,但仍然低于2005年世界稻米的需求,世界稻米期末库存量继续减少,价格仍然能够维持高价位。

据美国农业部2005年2月预测,2004年至2005年度世界棉花总产量将继续增产,并超过需求增长,国际棉花市场价格估计只能稳定在2004年后期的水平。国际市场上油籽价格在2004年4月到达波峰后,受美国大幅度增产影响,2005年初已经下降到2003年价格上涨前的水平,这一走势在2005年不易改变。受世界食糖消费量相对于产量持续大幅增加影响,国际市场食糖价格普遍坚挺并将在2005年继续维持这一状况。

2005年,全球肉类生产量和贸易量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肉类的国际市场价格相对稳定。但是,受国际上对奶制品需求强劲影响,奶制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可能上升。

我国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农产品市场关联越来越紧密。若将欧盟国家作为一个统一体,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5大农产品出口国,第4大农产品进口国。我国随着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农业面临的挑战更大。2005年我国农产品关税水平将由2004年的15.6%下降到15.3%,关税配额数量达到最高点,其中小麦和玉米的关税配额量达到国内生产量的10.7%和6%。国际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与价格走势不但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而且还会对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动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二、2005年我国宏观经济走势

2005年,中央决定仍然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消除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属于薄弱环节,按照实施宏观调控的目标选择,2005年农业农村经济仍属于需要加强的领域。

我国政府综合考虑国内外各种因素,将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确定为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但是,2005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可能高于8%。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估计,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回落到适度增长的区域,国内生产总值较2004年增长8.5%。国民经济仍然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长,为农产品需求增长和农民增收带来了较好的外部经济环境。

为了实现宏观调控目标,2005年我国将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长期建设国债拟安排800亿元,比2004年减少300亿元。中央拟安排的财政赤字是3000亿元,比2004年预算减少198.3亿元,预算赤字占GDP的比重从2004年的2.5%下降到2%。但稳健的财政政策不会减小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中国人民银行预计货币供应量增长保持在15%左右。货币政策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态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但货币供应量走势与农民收入增势步调基本一致,而且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二者之间呈相对较高的相关性。2004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保障2005年农民增收创造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

建设用地管理仍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预期基本农田保护将更加严格,有助于为农民扩大种植面积提供土地保障。

三、国家对“三农”的投入版权所有

支农政策措施是2004年农业和农村经济上升的重要因素。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意见》指出,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并仍将着力点放在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方面。这必将对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篇7

会议认为,今年“两会”是在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新形势下召开的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团结民主、求真务实的大会,是凝心聚力、催人奋进的大会,必将进一步鼓舞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会议指出,“两会”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充分肯定了2013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就,对做好今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参加“两会”有关团组审议、讨论时,对农村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两会”的重大部署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论断,为我们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鼓舞了信心、指明了方向,要结合农业部门工作实际,切实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各司局各单位要本着依法履职、接受监督的态度认真办好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主动加强与代表委员的沟通联系,推动“三农”工作。

会议强调,要深刻理解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大力推进作风建设。要从严要求。严字当头,以更严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推进作风建设,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改进作风不松劲,以钉钉子、拧螺丝的精神,坚持不懈把良好作风钉牢、拧紧。“三农”工作和基层打交道,为农民谋利益,向土地要产出,最讲究实事求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要狠抓落实。在部系统大力营造重执行、抓落实的浓厚氛围,坚持高效率、快节奏,一件一件抓落实,干一件成一件,坚决杜绝“庸懒散木推”。要敢于担当。遇到矛盾不怕事,碰到问题不回避,面对危机挺身而出。要有知难而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劲头,关键时刻能够顶得上去,做到有胆有识、果断决策,攻坚克难、锲而不舍,不折不扣地完成中央赋予的改革重任。

会议要求,要全面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部署,扎实做好春季田管和春耕备耕工作、“菜篮子”产品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春季动物疫病防控、推进农村改革等当前农业农村经济重点工作,加强绩效管理,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篇8

全力抓好农业生产

组织农业专家研判会商,提出有效应对异常气候条件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农民调换中早熟品种,坚决避免越区种植,组织农技人员深入村屯指导服务,做好抗春涝工作,适时开展春耕播种,争取把地种在“火候”上。做好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示范点的跟踪技术服务,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提高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突出抓好园艺特产示范园区建设,推广应用适用技术,加快特产产业发展。推进棚膜产业建设,落实市级科技示范园区,推广标准化生产等新技术,抓好棚膜蔬菜生产,开展农超对接活动,提高本地蔬菜市场供应数量。

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大力推进吉林大润德农产品综合开发、康艾注射液等20个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二季度预计完成投资3.5亿元,年内预计实现投资16亿元。抓好一批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超亿元的示范企业。加强龙头企业动态监测工作,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和带动能力。对申报市级龙头企业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审核。加强协调沟通和配合,积极主动抓好吉林市优质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工作。全力做好休闲旅游农业工作。组织好规划实施,抓好申报市级休闲农业星级企业星级初评工作。以“魅力乡土,休闲吉林”为主题,推出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加强宣传推介,营造“美丽田园乡村吉林市,休闲健康好去处”的浓厚氛围。

深入实施农业基础提升工程

搞好农业技术培训,适时启动“阳光工程”。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全力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积极开展农业保险工作,启动承保收费工作,努力做到应保尽保;积极做好查勘定损工作,全面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做好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工作,保证进度和质量。做好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工作,加强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加强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二季度争取建成沼气池680座。深入推进农资打假整治行动,开展禁用限用高毒农药专项检查,确保农业投入品安全。积极开展农产品治理安全春季专项整治活动,认真做好蔬菜、水果的抽样检测。落实促进农民增收各项措施,配合统计调查部门指导农户认真填报《现金和实物收支日记账》,确保调查数据真实准确。

统筹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工程

对县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情况进行督导检查,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向种植大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班,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突出重点领域,强化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监管。继续推进乡村公益性债务化解等农村综合改革工作。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工程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