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对外贸易的风险8篇

时间:2023-06-11 08:23:12

对外贸易的风险

对外贸易的风险篇1

关键词:对外贸易;汇率风险;防范

进出口贸易是典型的涉外经济活动,企业在外贸业务中要收付大量的外汇或拥有以外币表示的债权和债务,故涉及外贸活动的企业受汇率变动的冲击更为显著和直接,面临的汇率风险也更大。

一、汇率风险的形成机理

(一)汇率波动引发汇兑风险

在外贸业务中,从最初的合同订立到最终的货款交付,一般都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在此期间若外币升值,进口企业支付既定的外币数额要付出更多的本国货币;而若外币贬值,则出口企业收进既定数额外币结汇时可得的本国货币更少了。虽然以外币表示的款项数目没有变化,但反映到企业的收益水平上,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可能远远超过企业进出口业务所获得的利润。

(二)汇率波动产生利润风险和市场占有率下降风险

当人民币升值时,在汇率完全传递的情况下,我国出口商的外销价格如果与货币升值上升同等幅度,在国际市场上此商品价格需求弹性较大的情况下,那么出口的数量就会锐减,进而导致出口企业丧失市场份额,收益下降;如果出口商自己承担一部分本币升值带来的利润成本,只部分地提高出口品价格,则会直接导致其出口利润下降。他们只有自己承担大部分本币升值带来的成本,而无法向外国进口商转嫁,因此,当前人民币不断升值的现实背景加剧了出口厂商的利润风险和国际市场占有率下降的风险。

(三)汇率波动导致折算风险

在我国,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账面资产上不仅有人民币资产而且有外币资产,但其综合财务报表上的资产和负债都要统一折算为人民币来表示。由于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资产负债表中某些项目的价值也会相应改变。目前我国规定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日波幅远远小于兑非美元货币汇率的日波幅,对于最终财务成果以人民币结算的我国企业而言,如果他们使用非美元货币计价结算,则其面对的汇率风险要高于用美元计价结算。

(四)汇率变动将强化企业预期并影响其业务拓展

现实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将对出口企业的预期产生很大影响,并进而影响其业务拓展。在企业预期人民币汇率持续走高的情况下,其可能会通过提价来确保正常收益,但当进口国的货币购买力保持稳定或出现对内贬值时,提价的结果将使得企业损失大部分客户,进而导致经营困难。

(五)汇率变动可能导致企业价值变动

人民币汇率改变有可能会导致企业价值发生变动。比如,对于我国外贸企业而言,如果基于公司价值的层面,在人民币汇率的单边升值走势下,以未来美元现金流的现值衡量的企业价值,将出现较大幅度的缩水,从而

可能影响到企业的融资能力及投资价值。

二、人民币汇率风险的衡量

在2005年7月21日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后,人民币就走上了逐步升值的道路,且升值幅度呈递增态势,我国企业对外贸易的汇率风险因此逐渐积累和放大。

人民币汇率风险的程度可由方差计算的波动率和币值变动幅度来综合反映。从图1可以看出,经过汇改初期的微幅波动之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程度逐渐上升趋势。2005年汇改至年底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日间波动率仅为0.0001,人民币汇率仅升值0.5%;2006年的波动率迅速上升至0.005,人民币汇率也升值了3.4%;而2007年的波动率进一步扩大至0.017,人民币汇率也升值了6.9%。这就意味着,在2007年,如果企业没有做任何汇率风险的防范措施,仅人民币升值一项就使其利润率减少6.9%以上。而从2007年末到2008年2月底,人民币两个月升值幅度就达到2.1%。对于那些习惯了在国际市场上靠薄利多销维持生存的国内企业而言,这种汇率变动的风险已经对其敲响了警钟。

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单边升值相比,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呈现出双向波动的走势。在2005年初至2007年末这段期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率为0.07,而对欧元汇率的波动率为0.15,可见国内企业对欧洲贸易的汇率风险程度更高。另外,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的方向并不固定,汇率风险更难确认。在2005年11月16日之前,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由10.98升值到9.43,但此后人民币对欧元朝着贬值方向演变,至2007年末,已贬值到1欧元兑换10.65元人民币,贬值幅度高达13%。这就意味着,那些以欧元作为结算货币的国内进口企业,汇率变动已经使进口成本上升了13%。表1反映了这几种汇率的统计性质。

表1数据表明,人民币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汇率波动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基于标准差和方差的分析都表明人民币与港币汇率波动幅度最小,与英镑汇率波动幅度最大,与欧元汇率波动幅度也比较大,与美元和日元汇率波动幅度基本相当。由于这几种货币都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使用的币种,波动幅度的增加显然是我国贸易商必须面对的交易风险。

上面的计算仅仅揭示了已经发生的风险程度,而将来要面临的汇率风险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从国内外经济形势来看,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将会持续扩大,升值速度也将继续加快。一方面,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将继续增加。尽管国内经济高速增长,但受到社会保障、教育以及体制方面的约束,国内需求提升乏力,加大出口是消化国内产能的主要方式,贸易顺差的扩大必然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我国持续施加升值压力。欧美等国为保护本国利益或转嫁国内危机,通过各种途径要求我国放宽汇率波幅,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人民币汇率很难维持小幅微升的走势。此外,国内的紧缩货币调控以及由此引发的升值预期,也会促使人民币汇率继续走高。因此,未来的汇率风险程度还将有所上升,成为企业外贸活动中面临的首要风险。

三、汇率风险的后果评估

从目前情况来看,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并未对我国外贸总体格局产生根本性的影响。2005年至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52.9%,进出口贸易盈余更是增长了157.4%,这说明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还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要素禀赋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汇率波动的影响。尽管人民币相对美元持续升值,但我国企业的成本优势仍然较为明显。而且很多企业以加工贸易为主,人民币升值在增加出口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原料进口成本,两相折中后并未受到多大影响;另一方面说明我国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有所增强,可以积极采取合理措施规避汇率风险。

但是总体的波澜不惊并不能掩盖局部的负面冲击。由于特定行业的贸易模式区别较大,汇率波动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人民币升值对进口比重高、外债规模大的行业而言是长期利好,但对出口为主、外币资产高的行业冲击较大。其中,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低附加值、低利润出口行业将受到影响。纺织企业对于人民币升值的承受能力也在不断减弱。然而,对于那些技术和资本门槛较高的行业而言,如电子、机械、冶金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中的企业利润率相对较高,且议价能力较强,能够在合同中增加合适的价格条款规避风险,人民币升值对其的冲击相对缓和。

此外,近年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也比较快,在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关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已有相当大规模,2007年末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达6189多亿美元。表面上看,进入我国的外资既能获得投资收益,又能获得人民币升值的收益,真可谓一举两得。但是,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从我国近两年来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上早已体现出来,从2004年到2005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幅为28%,而从2005年到2006年,这数值已经下降到15%,从2006年到2007年进一步下降到14%。这说明,人民币不断升值并没有对外商直接投资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因为一旦投资者将其外币资产换成人民币资产,等若干年后再兑换回去时,可能面临人民币更大幅度的升值所带来的损失。因此,人民币不断加速升值以及仍然存在的升值预期显然会影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另外,已经获取相当投资收益的外资也会在各种借口和渠道下流出我国。它们一方面已经取得了投资收益,分享了我国经济调整增长带来的收益;另一方面经过这两年的人民币升值,它们也获得了升值带来的好处,正所谓一举两得。因此,不断加速升值的人民币很可能促使它们尽快汇出以实现收益。

四、汇率风险的控制措施与建议

针对上述几种主要的外贸风险,本文提出以下几点风险控制的措施与建议。

(一)合理选择结算货币

在对外支付中,应多使用软货币,而在收汇时则应多使用硬货币;在对外融资中,应争取使用软货币以便减轻债务负担。从目前的国际货币走势来看,美元将会延续弱势,而欧元的强势地位短期内难以改变,人民币也将持续升值趋势。因此,要力争在对外贸易中以美元作为支付和融资的货币,而用欧元作为收入结算的货币,尤其是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另外,还要注意保持外币资产与负债的币种匹配。

(二)积极利用衍生金融工具

在发达国家,外贸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市场的金融工具进行保值操作是规避国际贸易中汇率风险最常用的方法。汇率保值操作主要有外汇远期、外汇期货以及外汇期权。这些现代衍生金融工具在西方企业的外贸风险控制中得到广泛应用,而我国企业对此还相当陌生。外贸企业应当积极主动学习掌握外汇避险工具。在汇率波动幅度逐渐扩大的情况下,培养外汇专业人才,不断积累自己的外汇风险管理能力,以便在汇率发生波动时采取适当措施保全自己的利润。

(三)择机确定合同价格和结算方式,适当分散交易风险

我国出口企业在结算货币呈现贬值趋势时,可适当提高出口价格,或与进口商约定按一定比例分担汇率损失;当结算货币可能升值时,我国进口企业可要求境外出口商降低进口商品价格。外贸企业还可通过提前或推迟结算时间来规避汇率风险。企业可以根据结算货币的汇率走向选择提前或推迟结算,如果预测结算货币相对于本币贬值,我国进口企业可推迟进口或要求延期付款,而出口企业可及早签订出口合同收取货款,反之,进口企业可提前进口或支付货款,出口企业可推迟交货或允许进口商延期付款。

参考文献:

1、赵明昕.出口贸易中的国家风险管理[J].保险研究,2006(6).

2、侍伟.出口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组合型方案[J].中国外汇,2006(5).

3、牛晋玲.进出口贸易中外汇风险的防范[J].世界经济情况,2005(9).

对外贸易的风险篇2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商贸系,重庆 荣昌)

摘 要:面对国际市场的处处风险,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规避,从而改变中国对外贸易现状,摆脱被动局面。

关键词 :对外贸易;市场风险;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161-01

一、国际贸易市场

1、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也称通商,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因此也可称之为进出口贸易,具体来说,就是指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商品和劳务等方面进行的交换活动。

2、中国对外贸易现状

据商务部资料统计,中国的对外进出口从1978年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22072.7亿美元,2010年进出口总值更达到29727.62亿美元。但我国对外贸易是“高消耗、高投入、低收益”的发展模式,对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危害严重。而且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工业附加值不高,技术档次低,市场替代性较强,消费弹性小,贸易伙伴过于集中、抗风险能力不足。

二、市场风险

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特别是对外经济发展迅速,国际竞争力、综合国力有显著的提升。与此同时我国同样面对诸多贸易风险,发达国家以贸易壁垒等方式来限制中国出口,而我国的经济发展对贸易出口的依存度较高,所以必须重视这些风险,加以相关的应对措施,使我国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

1,汇率波动、价格起伏及供需变化的影响

2005年中国实行汇率改革,转变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对外出口企业开始承受更大的汇率风险。此次改革对企业经营产生深度系统的影响,而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一步深化到生产领域,导致企业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配置,调整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形成汇率变动对企业的间接影响。商品国际价格不断变化,需要企业不断对市场需求、成本高低做出准确预估,维持供需平衡。

2,国际贸易壁垒的影响

贸易壁垒常见的有:某措施违反双边或多边贸易条约;某措施对外国产品或服务进入本国(或地区)市场或第三国(或地区)市场造成或可能造成不合理的阻碍或限制;或者该措施对外国产品或服务在本国(或地区)市场或第三国(或地区)市场造成或可能造成不合理的损害。

因为规则条例的漏洞存在,常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此由头设置贸易壁障,提高关税。目前,绿色贸易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等成为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反倾销,发达国家以环保为名制定产品的环保标准来对我国出口货物征收绿色关税,使出口产品在国外市场竞争中失去价格优势,几乎所有的出口产品都受到影响

3,国际贸易摩擦问题

国际竞争中各国都以各种手段为本国攫取最大利益,随着国际贸易规模增大,利益冲突加深,近年来,有关我国贸易摩擦问题的案件数量不断上升,对象也在不断扩大。如果不能小心、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对外企业在走出去的道路上将会无比困难。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更使商品出入境压力倍增。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过多商品涌入,压缩中国的外在市场,意图保护本国国内市场获取最大利润,却使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贸易中的优势丧失殆尽。

三、对外贸易中规避风险的策略分析

1、规避风险,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国际汇率时浮动导致本币升值时,提高产品的价格,弥补汇率升值的损失,这种方式能最直接最有效减少因汇率升值造成的损失,同时利用汇率工具规避汇率风险,也可以通过实施产业战略转移,通过行业的整合,将厂址转移到中西部或国外 ,降低生产成本维持企业经营。面对国际市场风云,一个好的智囊团队制定出正确的经验战略是在风险来临时保护自身的先决条件。

2、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深化政经体制改革

政府积极为对外贸易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能够减轻对外贸易压力。首先,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用有效的贸易规则来约束国际贸易主体的行为,并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推进世界贸易自由化,努力营造稳定的经济环境。其次,要完善对外经济政策,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实施,加强互利合作,但不能一味追求贸易顺差或逆差,从而缓解贸易摩擦。最后,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价格和市场改革,消除可能引发贸易摩擦的体制和制度因素,摆脱在国际贸易摩擦中的被动局面。

3、注重低碳发展,冲破贸易壁垒

企业要采取措施突破绿色贸易壁垒,使产品能够进入国际市场,关键是出口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营销。绿色营销是指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交换满足人们的绿色消费需求,在实现自身赢利的同时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的一种整体经营过程。所以说,我国企业必须全面认识绿色贸易壁垒就应该顺应绿色潮流和低碳转型,发展新型生产模式,提高绿色技术水平,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营销,取得“绿色护照”,进而突破贸易壁垒,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贸易中不受制于人,从根本上打破绿色贸易壁垒。

参考文献:

[1] 刘亚晶,罗威《中国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2] 傅钧文《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与中国外资的结构性分析》 2004.04.

对外贸易的风险篇3

【关键词】国际贸易风险,风险规避,对策

一、国际贸易风险概述

在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风险主要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由于主客观原因导致贸易主体的实际损害的不确定。它既具有风险的共同特征,又有其自身的特性。这里的实际损害的不确定发生与否与国际贸易业务流程有直接关系,最终能否有实际损害发生并不确定。但是,国际贸易风险结果的不确定性,既能带来损失,也有可能带来获利的机会。

二、国际贸易风险分类

1、按照风险的性质来划分,可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静态风险是由于发生了不受人的意志支配的事件如发生不可抗力等引起的,动态风险是由于市场、产品供求关系、生产工艺改进等变化而引起风险的发生。

2、按照引发风险的因素来划分,可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经营风险。

3、按照风险外在表现形式来划分,可分为有形的风险和无形的风险。

4、按照风险强度的高低来划分,又可分为高强度风险、中度风险和低度风险等等。

5、按照引起风险事故的原因不同,还可将国际贸易风险分为国家性风险、市场性风险和欺诈性风险三个大类。

6、国际贸易风险还可从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两个方面来划分,(1)在宏观层面上,主要包括来自贸易双方国家或地区的政治风险、社会风险、政策风险、经济风险等。(2)从微观层面看,主要体现在企业自身的风险上,一般包括企业在经营战略目标的制定和经营策略实际运用方面的风险。

三、国际贸易风险的成因

因为国际贸易的范围大,涉及面广,几乎涵盖各个行业和很多领域,因此国际贸易风险的成因也有许多,像国家局势动荡、战乱、经济危机的爆发、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从事国际贸易活动主体资格的不确定等,都有可能引发国际贸易风险。在众多的原因当中,引起风险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以国际贸易海上货物运输为例,买卖双方以CIF价格成交的进口业务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就存在自然风险、意外事故和运输欺诈等风险。

四、外贸企业规避国际贸易风险的对策

(一)做好客户资信调查,是规避风险的前提。所谓客户资信调查,即对企业的资格和信用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核验对方企业提供证件的真实性;二是通过对交易对象所在地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查询是否存在不良信用,有没有较大数额的贷款到期未偿还,以此确定贸易对方是否具备履约能力。三是确定贸易对方的身份和主体资格是否合法。四是调查对方企业的信誉度,是否存在不良行为历史记录。

(二)善于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外贸企业应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在合同中增加违约之后的成本,使对方不能随意违约,从而减少恶意违约的可能性。在签订合同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事项:(1)双方应对合同中适用的国际贸易惯例与本国法律发生冲突时,是按照国际贸易惯例还是按本国法进行解释,一定要事先明确;(2)合同文本内容要完整、要件完备、用词准确,避免产生歧义;(3)为方便解决日后发生的争议,建议在合同中尽量约定仲裁条款为本国仲裁且为终局裁决;(4)为避免以后发生风险,力争使用本方提供的合同签约文本。

(三)重视技术手段在风险转移中的应用

1、投保货物运输保险。为将运输途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合理转嫁,外贸企业投保货物运输保险,有助于强化企业对风险的管理,同时也有助于经营秩序的正常运行,促进对外贸易活动的发展。

2、充分运用出口信用保险。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实行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由于出口信用保险作为对货物运输保险的补充,它主要针对一般保险公司不愿承保的出口业务中的外商客户的信用风险以及有可能发生的政治风险,将投保货物运输保险欠缺的方面有效地进行弥补,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出口商的利益。

3、善于使用国际保理业务。在该项业务中,国际保理业务服务商为外贸企业提供一系列综合服务,主要有调查外商的资信状况、催收应收而未收回的账款、企业财务管理以及风险担保等业务,消除买方潜在的信用风险。

4、合理使用银行保函。银行保函,是由银行出具的担保申请人能够按合同约定如期付款的保证,在申请人不履行的情况下,则由银行代为申请人履行付款义务。从使用范围上讲,银行保函大量地使用在对外进出口贸易中。

5、备用信用证的适用。在国际贸易中,往往由于各国对商业银行开展保函业务在法律上的规定各不相同,有的国家允许本国商业银行开展此项业务,而有的国家则不允许。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会选择变通,将银行保函业务用备用信用证业务进行替代。

(四)选择有效的货物款项结算方式。国贸中,汇付、托收和信用证支付是常用的三种方式。(1)汇付对进口方来说,不适用于合同数额较大的支付。(2)托收的内容恰恰与汇付相反,对出口方而言,托收存在的风险很大,在市场发生变化而对进口商不利时,进口商就有可能拒付货款。(3)信用证通常是以银行信用为企业进行担保,体现了银行的信用,这是区别于汇付和托收的最大特点。

(五)产品质量是占领国际市场的根本所在。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从国际大市场这块蛋糕上分一杯羹,就要从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档次和工艺上下功夫,因此,企业要重视科技研发,重视新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对外贸易的风险篇4

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摘 要: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可以改善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处理环保问题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而生态环境则是贸易自由化的基础和经济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水平迅速发展,但由于贸易结构不合理,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因此,如何实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双赢,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考察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及其带来的环境风险的基础上,试图寻找协调自然环境保护和对外贸易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对外贸易;环境风险;对策研究

一. 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从世界金融危机中快速恢复,为“十一五”外贸发展规划目标的胜利完成画上了圆满句号。“十一五”前期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进出口急剧下滑。面对这一严峻复杂形势,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外需的政策措施,积极扩大内需和鼓励增加进口,有效遏制了外贸持续大幅下滑的势头并在2010年实现快速恢复,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在逆境中实现了新发展。五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9%,高于同期世界贸易增长速度。与“十五”末期相比,中国出口由世界第三位跃居首位,占全球份额由7.3%上升至10.4%;进口由世界第三位升至第二位,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和贸易复苏。贸易不平衡的状况有所缓解,外贸结构继续得到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具体从下列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对外贸易现状的特点。

1.进出口实现快速恢复性增长,外贸顺差继续下降

2010年,中国进出口29727.6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3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3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出口、进口比2008年分别增长16%、10.3%和23.2%。由于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进出口趋向于平衡。全年贸易顺差1831.0亿美元,比2009年下降6.4%,比2008年下降38.6%。这是继2008年外贸顺差达到历史高点后连续第二年下降,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得到进一步缓解。

2.机电产品出口保持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势较好

2010年,机电产品出口9334.3亿美元,同比增长30.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924.1亿美元,增长30.7%。船舶、汽车零部件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其中船舶出口增长44.5%,汽车零部件出口增长44.1%。纺织、服装、鞋类、家具、箱包、玩具合计出口3032.4亿美元,增长25.9%。其中,纺织品出口770.5亿美元,同比增长28.4%;服装出口1294.8亿美元,增长20.9%;鞋类出口356.3亿美元,增长27.1%;家具出口329.9亿美元,增长30.3%。

3.资源性产品进口价格全面上扬,机电产品进口增长较快

受国内投资增速有所放缓等因素影响,能源资源产品进口量增速逐步回落,但进口额因国际市场价格持续攀升而继续扩大。全年铁矿砂进口量下降1.4%,进口额增长58.4%;原油进口量增长17.5%,进口额增长51.4%;初级形状的塑料进口量增长0.4%,进口额增长25.2%;大豆进口量增长28.8%,进口额增长33.5%。国际市场需求回升带动加工贸易进口平稳增长,加上国内最终需求不断增加,机电产品进口额达到6603.1亿美元,增长34.4%,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达到4126.7亿美元,增长33.2%。

4.贸易方式得到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表现优于整体

从贸易方式看,由于进出口企业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自主营销比重,一般贸易增长呈现快于加工贸易的态势。一般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36.0%和43.7%,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了26.2%和29.5%。从经营主体看,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仍居首位,出口同比增长28.3%,进口增长35.3%;国有企业出口增长22.7%,进口增长34.3%;民营企业继续显示较强的活力,出口增长42.2%,进口增长56.6%,进出口规模已经超过国有企业。

5.欧美日仍为主要贸易伙伴,与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增势强劲

2010年,欧盟、美国、日本仍为中国前三大贸易伙伴。中欧贸易额达到4797.1亿美元,增长31.8%;中美贸易额3853.4亿美元,增长29.2%;中日贸易额2977.7亿美元,增长30.2%。同期,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大幅增长。对东盟进出口2927.8亿美元,同比增长37.5%;对巴西进出口625.5亿美元,增长47.5%;对印度进出口617.6亿美元,增长42.4%;对俄罗斯进出口554.5亿美元,增长43.1%。

二.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带来的环境风险

对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带来的环境影响,许多学者认为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反面的影响。

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对中国自然环境的正面影响在于:一方面,通过贸易提高收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为治理环境污染、节约能源及采用环境技术提供经济基础特别是外汇基础。 而收入的提高,通常也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 另一方面,要增加自己的出口额就必须满足发达国家近乎苛刻的环境政策和环境标准,这就使得中国国内有关部门自觉开发、利用新技术、新工艺,降低能耗和原材料消耗,从而满足发达国家的要求,而这无疑会促进国内生态环境的改善。

进口贸易发展对中国环境最大的益处则在于其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环保技术、工艺和设备,特别是国外先进的环境管理理念,从而大大提高国内的环保产业水平,有益于环境的保护。

然而,贸易量的增加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环境风险,具体表现如下:

优势产品的生产活动给环境带来较大危害

中国的优势产品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和初级制成品,这些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扩大势必会加重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和水污染。以水污染为例,在中国,制革和印染行业是最具优势的出口商品所属行业,伴随着其生产和出口的不断扩大,给原本比较脆弱的水环境系统带来更大的冲击,使中国面临水资源进一步恶化和枯竭的风险。

进口废物带来许多环境风险

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造成对进口废旧原料的需求不断增长, 而国家又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约束,因此近年来,中国的原料性废物进口量呈现逐年上升态势。

发达国家通过贸易将原料性废物输入中国,可以避免在本国进行在生产时对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例如,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大量的铝制品原料性废物输入中国,在中国对废铝进行再生产制成铝锭,然后又将铝锭出口。这个过程的经济收益有多少尚不确定,但其环境效应无疑是负的,其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转嫁污染。

能源消费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大气污染

从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可以看出,煤炭、焦炭、钢铁、电解铝、石油、冶炼等行业的初级制成品是中国的优势出口产品,而这些行业又普遍都是重污染和高能耗的行业。从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来看,煤炭仍然是主要的能源,因此,上述优势商品出口的增加,必将加大能源需求,进而增加煤炭等能源的消耗,可能使大气污染的排放总量增加、污染加剧。并且,发达国家出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考虑,已经逐步淘汰了上述初级制成品的生产,转而通过贸易进口来解决,而中国就是其主要进口国之一,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环境风险。

4. 污染产业的转移

许多跨国公司通过各种方式将污染密集型工业转移到中国境内,其中包括在输出国属于非法的技术和生产流程,这对中国的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有学者认为,从长远来看,污染密集型工业将提高经济效益并减少污染,进而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但是,污染密集型工业将对环境、人类健康以及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有些损害,如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是永远也无法恢复的。

三.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自然环境政策的协调研究

由于贸易政策与环境政策的目标指向不同,导致了贸易政策与环境政策之间的冲突,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使之适合中国目前的现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促进出口贸易环境成本内部化

贸易与环境的均衡发展,首先需要建立和完善环境经济核算系统,将环境成本纳入生产价格,逐步做到资源环境的商品化和价格的合理化,把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对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以及治理污染的成本和环境的修复费用都列入核算体系,坚决改变长期以来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局面,实现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有三种途径。 第一,通过发展中国家政府间协调,统一某些商品的出口价格,这主要适用于有多个发展中国家出口同类商品的情形。第二,如果一国对某些商品的出口居于垄断地位,那么可以由该国国内出口企业协商统一某些商品的出口价格。第三,向出口的资源密集型商品、污染残留型商品加征出口税,从而迫使出口企业提高出口商品价格,这一举措可以减少出口,从而减少发展中国家遭受“生态剥削”的程度。

推动环境技术创新

环境技术创新是将环境技术与创新理论加以整合,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产品创新、环境工艺创新、环境意识创新和环境管理创新的总称,是从节约资源、研发新环境产品和环境工艺技术到建立高效节能的生产经营系统再到技术创新扩散的动态过程。

首先,应当建立完善的体系,确保环境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得到应有的保护。由于技术创新具有外部经济性,其成果很容易造成“搭便车”的后果。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目标应当是在一段时期内,环境技术创新的主体能够补偿其创新成本并享有创新利润,与此同时消费者和社会也能获得最大收益。

其次,应当将现代企业制度作为环境技术创新的支撑。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环境技术创新是各种生产要素和条件的组合,需要有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加以支持,从而使企业真正成为环境技术创新决策、投资、研发、生产、受益以及风险承担的主体。

再次,政府应当创建激励机制,并加大支持力度, 通过鼓励企业实施创新政策来作为环境技术创新的外部推动力。

防止国外污染产业转移

从上个世纪中叶以来,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等方式把污染密集型产业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利用了发展中国家较低的环境标准,因为在发展中国家对这些产业所产生的污染无需治理,或者治理的水平不会像发达国家要求的那么高。要防止国外污染产业转移,可以尝试从如下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适度提高环境标准。虽然提高环境标准在短期内会减少外国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经济增长速度,但是从长远看,这会大大改善中国的生态环境,从而改善投资环境,进而吸引更多优良投资。

另一方面,必须执行严格的环境标准评价体系。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执法不严是一个比无法可依更为严重的问题。在中国,有的地方为了吸引外资,对外资企业的执法比较宽松,甚至出现了各地为了争抢外资项目而竞相降低环境标准的现象,这也造成了对环境不可弥补的伤害。因此,中国必须加强执法,绝不能以引进外资为由纵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无序扩张。

提高环境管理效力

加强与贸易有关的环境管理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的环境管制政策尚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要提高中国的环境管理效力,具体而言,有如下措施建议:第一,应当完善环境法规制度,将对污染环境相关责任人的惩处由以往单纯的行政处罚向民事、刑法和行政处罚相结合的方式转变。第二,强化环境管理部门的执法权力,对有关环境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同时要避免环境管理中的特殊化和复杂化。 第三,要逐步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建立生态补偿和环境补偿机制,使产品的价格既能反映经济成本,也能反映环境成本。 第四,逐步提高环境标准,引导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和排污强度。

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对外贸易战略

要实现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必须首先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进出口商品结构。首先,初级产品在出口商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应当进一步下降,减少或者限制破坏自然资源和附加值小的初级产品的出口,鼓励和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以及可实现资源替代的产品出口。其次,开发绿色产品,尤其是绿色食品的出口,使之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导向性产品,要严格控制生产工艺流程的每个环节,进行绿色设计,采用绿色包装。再次,进口方面,应加强对进口产品及其外资的管理,那些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产品或项目,应依照我国的环境标准及国际贸易协定的规定加以限制和管理。

四. 小结

总而言之,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贸易和环境已经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在对外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既不能单纯的为了贸易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一味强调环境保护而限制自由贸易,要力争实现贸易与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最终实现二者的双赢。(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俞海山,《广义国际贸易环境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 王玉婧,《环境成本内在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 曲如晓,《贸易与环境:理论与政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对外贸易的风险篇5

关键词:欧债危机 中国 贸易 货币

最近爆发的欧洲债务危机,本质上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子危机,也是发达国家过高债务问题的延续。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主要矛盾逐渐从居民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转移到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也就是发达国家的财政问题。本世纪初以来,一边是新兴市场国家生产出来大量低廉的劳动密集型商品,一边是发达经济体较低水平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加上美元享有货币的超发权而源源不断地滥用权力,没有约束的金融市场在过去的时间里给予发达经济体太多的融资便利。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发达国家债务问题将困扰着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

欧美债务风险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放任发展或不能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可能会使金融危机卷土重来,并使世界长期处于经济危机的阴霾之中。如果发达国家重新检讨其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与发展中国家达成包容性增长共识,共同寻求经济振兴的新增长点,世界经济重新恢复生机亦非难事。欧美债务风险下全球贸易环境的变化,使中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任务更为艰巨,需加快调整外贸发展战略,使中国外贸的发展既顺应外部形势变化,又符合中国外贸发展的自身规律。

一、调整外贸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欧美债务风险必将导致外需市场减弱,使依据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建立的“外需及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难以适应欧美债务风险下的新国际贸易环境。调整外贸战略首先需要调整指导外贸发展的理论基础。根据国际经济环境、我国的产业竞争力、贸易水平以及多种经济因素的变化,结合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我们应尽快建立既符合国际贸易发展规律又顺应我国国情的贸易理论体系。明确竞争优势理论的主导地位,适当兼顾比较优势理论,制定新形势下的外贸发展战略新的外贸战略要注重“四个提高”和“四个转变“,即提高对外贸易的管理能力,实现由政府管理调控为主向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为主转变;提高对外贸易的协调发展能力,实现由追求高速增长向适度、均衡增长转变;提高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由粗放式数量扩张向集约式效益提升转变;提高对外贸易的国际影响力,实现由被动型参与向主导型参与转变。

二、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全面提升外贸综合竞争力

欧美债务风险暴露了发达经济体所存在的制度隐患和经济发展的高风险性,即使目前风险没有爆发,但终究会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中国是贸易大国,外贸对国民经济影响巨大,需全面提升抗风险能力,使危机爆发时中国外贸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尽可能降低。提高抗风险能力的主要方式一方面是要全面建立中国外贸预警体系和重点国家、重点行业、重点产品风险预警,引导企业增强业务风险防范意识,主动防范,防止经营损失;另一方面就是要将巩固传统优势与培育新优势结合起来,提升我国外贸的综合竞争力。要大力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赋予加工贸易以新的内涵,尽快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在加工贸易的发展中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同时要充分发挥利用外资、对钋投资、对外经济合作与外贸的互动和促进作用,全面提高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扩大自欧美国家进口,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净出口增加,意味着有效需求增加,会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则对GDP增长形成负拉动。依据这一理论形成的外贸发展战略会忽视进口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发挥进口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通过积极扩大进口,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欧美等国的工业化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已形成了完备的工业化体系,中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提高创新能力是工业化升级的关键。欧美国家一直是我国设备技术引进的重要来源地,欧美债务危机导致欧元及美元贬值,一些企业的资产、品牌、专利等价格也出现下跌。我国可以利用这一机会,进一步扩大自欧美的进口,尤其是要进口我国所短缺的关键技术设备、高新技术产品、新能源及环保设备和技术等,通过对高端设备技术的吸收和使用,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构建我国新的竞争优势。

对外贸易的风险篇6

【关键词】 国际经济贸易 外汇风险 主要影响 防范措施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在最近几年,我国企业相继走出国门,且逐步成为了国际市场中极为重要的成员,此给我国企业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腾飞带来了更多的机遇。然而,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多种形式的外汇风险对我国贸易经济的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鉴于此,只有强化外汇风险的防范、提高我国企业综合实力,才能确保我国企业稳定的进行发展。

一、外汇风险及其影响作用

1. 外汇风险的分析

一般外汇风险与国际贸易活动有关,外汇的汇率产生属于不确定的趋势变动,由此使参与企业会受到较多的不良影响。通过对外汇贸易活动的分析发现,外汇风险形成的负作用影响力最大,其不但会使经济发展形式变得混乱,同时还会干扰经济活动的发展机遇与建设,从当前形式来看,我国的经济建设活动和经济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是人们币的兑换还未实现自由化,所以影响了人民币的汇率。

2. 汇率的变动对我国企业造成的影响

国内企业在进行进出口贸易的业务处理中在所难免的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外汇工作,当外币产生波动时就会对企业造成非常严重的经营方面影响。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解:

(1)因为国内开展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程序都较为繁琐,加之长时间的大范围的工作开展,使得经营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汇率。当实际汇率与合同内容存在较大差异时,就会对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2)当汇率波动时会直接影响企业的业务数量,在企业实际业务数量不断降低的同时将会使得企业的日常经营受到较大影响,进而使得企业效益出现下降。

(3)由于国内企业在账面资产内容方面通常会采用两类记录形式:即本币和外币。当企业制作财务报表时,会对其它币种进行处理,从而实现本币形式的清晰化,此将不可避免的使企业账面资金减少,而资金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严重时会出现负债问题。

二、从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下寻求外贸风险形成的原因

1.汇率的多变性特点

外汇汇率是企业参与对外贸易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参考性指标之一,其能够客观的反应国际市场的发展行情,由于外汇汇率具有多变性特点,所以当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时,汇率的变化必然对货币兑换造成巨大的影响,在此过程中企业所能够获得的实际收益将会产生极大变化,最终使得企业的正常经营具有极强的汇率风险。

2.货币兑换带来的风险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易不断增多,但受到货币种类和会计制度等方面差异的影响,要完成交易就必须使用外汇方式进行结算,而记账却要用本币形式,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不需要货币兑换,那么也就不存在货币风险,但实际上,货币兑换是企业交易成功的主要环节。所以货币兑换能够提高外汇风险。

3.多元化结算方式中隐藏的风险

现阶段,国际贸易经济已出现了空前繁荣,从经营方式来看具有较为明显的多元化态势,从而使得结算方式也变得多样化,如赊销和汇兑等交易形式中,因交易的最终结算时间过长,而外汇汇率在这段时间中的变化是不确定的,加之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时间较短,缺乏必要的国际贸易经验,在结算方面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所以极易发生汇率风险。

4.缺乏完善的市场机制

现阶段的中国外汇市场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并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外汇市场条件,严格的说只能算是外汇与本币的转换市场,其中缺乏非常完善的市场机制,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中较难提供可靠性支持。

三、具体的外汇风险防范措施

1.选择较为稳定的货币进行结算

若在进行国际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使用本国货币进行结算和计价,那么就不会出现外汇风险。然而,从现阶段来看能够使用人民币的国家并不多,所以大多数都不会将人民币作为结算和计价货币。鉴于此,汇率较为稳定的货币就成了结算货币的首选方向,所选择的结算货币最好属于通用性和国际性的货币,这种货币不但要汇率变化幅度较小,而且兑换时的自由性和便利性较强,如欧元和美元等。在实际的贸易过程中,主要针对中小型企业来说,人民币虽现阶段还未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是可以作为结算货币,因此这些企业若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和计价,那么就会极大的避免外汇风险,若使用美元等通用货性币进行结算和计价,则风险也会有效降低。

2.选择科学的融资方式

在国际贸易中外贸企业进行融资的方式较多,进出口企业通过融资的方式虽解决了企业资金周转方面的困难,然而这里也是产生外汇风险的重要环节。作为出口企业,可利用融资款项提前定义收回实际款项。采用这种方式,不但能够及时收回货款,同时还可以巧妙规避各项外汇风险。而对于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来说,通常采用信用低压的方式进行融资,若外贸企业需要延长融资方式时,可申请保理业务等进行资金的缓解。另外,若需要延长付款业务时,出口企业还可以用汇票向银行兑现。利用这一方式,不但能够提高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同时有效降低了企业自身的资金风险和外汇风险。

3.在进出口贸易中巧妙的选用硬币和软币

外贸企业在签订国际贸易订单的过程中,订单费用的支付方式应遵循出软和进硬的原则。其原因在于:硬币的价值和汇率都很稳定,而软币的价值波动性较大。因此在签订国际出口贸易合同时,应尽可能的选择硬币进行计价和结算,而进行国际出口贸易时,则尽量选用软币进行计价和结算,采用这种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可最大程度的降低企业的汇率风险。此外,在国际中向外借款的时候这一原则同样适用,在向外支付利息或费用时,尽可能使用软币进行支付,但是在向外收取利息时,则尽可能争取使用硬币,从而避免承担不必要的外汇风险。

4.确保结算方式的合理性

国际外贸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往往会通过改变结算时间降低外汇所产生的风险。对于进出口企业来说,在自身所签订的合同生效之后,其必须对预计收取或者支付的货币汇率变化情况进行及时跟踪,并按照汇率变化的发展趋势,在最恰当的时间节点完成费用收支,从而降低外汇所带来的风险。

譬如,在出口业务中,倘若计价货币在近期呈现上涨,那么应当在合同规定时间之内,尽可能拖延货币交付的时间。反之,倘若交付货币的实际汇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出现下降的趋势,则应当适当提前货币交付时间。对于国际进口贸易企业来说,则应当按照上述方式的反向进行操作。此外,外贸企业在进出口收汇过程中,通常应当采取更加安全及时的收回款方式。在此过程中通常会采用L/C收汇原则,否则的话则应当按照D/P或者D/A原则完成收汇工作。

四、结束语

通观全局,受到全球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影响,国内经济活动也在不断提升,经济一体化进程发展则展现出加速提升的趋势。通过对当前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在频繁交易过程中,应当针对外汇风险产生可能性形成相应措施,从而提升企业处理外汇问题的基本能力,该种处理方式能够极大地推动市场经济活动的有效开展,最终实现企业抵抗风险能力和外汇使用水准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 黄勤.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主要风险及应对措施[J].企业经济,2016,(08):77-81.

对外贸易的风险篇7

1.1 对外贸易风险的概念 对外交易风险具体到中小企业中,就是指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出现的与贸易相关的、最终导致对外贸易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出现不一致的、没有预料到的变化的风险。

1.2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面临的风险种类 对外贸易是涉及到多个国家法律制度、经济政策以及交易习惯的商品交易活动,因此对外贸易的过程中面对的各种风险也是比较繁多,根据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过程分析,中小企业对外贸易面临的风险主要有:①外汇风险。在对外贸易中不可避免要使用外汇进行交易,但是由于外汇汇率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需要企业在交易的时候及时了解交易方之间的汇率变化,避免出现经济损失。一般情况下外汇风险主要包括交易风险、经济风险和融资风险等。②信用风险。随着我国企业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外贸企业的拖欠款现象非常严重,这些问题的发生主要是信用风险。对外贸易需要买卖双方经过多环节的接触与交流,在此过程中双方就会可能发生经营变化,而对此这些变化企业可能会采取隐瞒的方式,导致货款的拖延、拒收货品等。③企业财务风险。中小对外贸易企业为了能够在对外交易中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它们就会以赊销的方式扩大企业产品的营销,而在赊销的同时也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过大的财务风险会导致企业的坏账率上升,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④国际环境风险。国际环境风险主要针对的对外贸易国家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所说的,对外贸易国家如果出现任何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度,都会对贸易产生极大的影响,并且这些风险存在着一定的不可以预测性。

当然中小对外贸易面临的风险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上述的集中风险之外,中小企业还面临着企业管理风险、企业运输风险、企业融资风险以及国际经济环境风险、国际金融货币风险等等,只是这些风险在具体的中小对外贸易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条件所产生的影响效果不同,因此在制定中小对外贸易风险防范措施时要根据影响中小企业主要的风险因素制定具体的措施。

2 中小外贸企业风险防范措施

中小企业由于受到经营规模以及信息来源渠道相对单一的限制,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常常处于劣势一方,它们面对的贸易风险也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发生因为中小企业没有防范对外贸易风险而导致经济损失的案例非常多。因此中小企业制定对外贸易风险防范措施显得很重要。

2.1 加强风险防范的体制建设 首先中小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发展规模、结合对外贸易的情况在中小企业内部设置专门的对外风险防范机构,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和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如果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不大或者其没有必要专门建立风险防范机构的话,其可以采取建立风险防范管理委托制度,通过委托实现企业风险的转移,规避企业的对外贸易风险;其次建立客户信息调查机制。中小企业要根据对外贸易的情况,建立客户信息调查机制,掌握交易对象的经济信息情况,及时发现交易对象的经济问题,避免交易风险的出现。

2.2 加强外贸人员的素质建设 首先中小企业要积极引进高素质风险管理人才,高素质风险管理人才可以帮助企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促进对外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其次加强外贸人员的专业素质建设。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提升企业员工的专业素养,保证企业员工在各个交易流程相互间协调,避免贸易流程的顺利进行受阻;最后开展专门的风险防范管理教育。通过宣传教育的形式,使企业内上至领导决策层下至普通员工都树立起风险防范意识,时刻做好抵御、防范外贸风险的心理准备和措施准备。

2.3 政府部门要大力确保外贸出口稳定增长 政府要确保出口贸易的稳定增长是妥善防范外贸风险的源泉和基础。首先,确保已出台的鼓励措施顺利实施,根据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对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进行适时调整;其次,通过引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帮助企业做好融资和担保安排、支持企业参加各种展销会或者构建国际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国外市场等手段确保外贸企业出口稳定增长;第三,确保欧美等传统市场保持稳定,拉美、非洲、东盟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能保持增长。

对外贸易的风险篇8

一、国际贸易风险管理问题

1.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对贸易风险的识别、防范和控制是企业在国际贸易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对其经营规模的拓展,贸易量的提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很多外贸企业对于多外贸易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盲目的扩展国外贸易市场和资源,抬高贸易成交量,忽视了对国际贸易风险的防范,导致其难以维持稳定可持续的发展。2.没有完善的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机制。要保证国贸易管理的有效性,需要建立完善的贸易风险管理机制,但是从我国众多对外贸易企业的调查分析来看,大部分对外贸易企业没有健全的贸易风险防范机制,即使部分企业建立了相关的防范组织,但是组织形式相当落后,难以与瞬息万变的国际贸易市场保持高度的协调性。其次,很多企业将贸易风险的管理依托于外销人员的监控,这就对外销人员的整体素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外销人员没有及时识别贸易风险,则外贸企业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损失。3.风险管理手段落后。我国外贸企业与西方等发达国家的企业风险管理手段相比较为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用管理手段缺乏有效性,企业对客户资信的情况没有充分的了解,经常会出现客户利用假票据的现象。第二,企业对风险情报的收集手段较为落后,对市场上的经济、政治情况等没有充分的了解,对客户的经营、注册、业务实施等没有深入调查,导致贸易风险发生,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改进策略

1.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保证风险信息收集的有效性。提高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效率的基本要求是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及时的识别风险的类型和风险发生的原因。第一,要完善商业情报网络,外贸企业要与行业之间的相关企业保持长久的合作关系,联合收集商业情报,及时的获取国际贸易中的风险信息,做贸易风险的防范。第二,要积极的拓展风险的调查渠道,例如,通过境内银行、驻外领事馆等获取重要贸易风险信息。第三,建立贸易风险的语境机制,将一系列的贸易指标用来预测企业对外贸易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并且对银行、投资者等经济活动的主体的风险偏好进行分析,设定风险警戒线,做出适应性的决策。第四,对外贸易企业要定期的组织开展贸易风险防范的培训,切实提高外销人员的贸易风险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风险预控意识。2.完善管理机制,提升风险控制能力。首先,外贸企业在对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经营产品的类型越来越多,所以经营的难度越来越大,需要加强企业对外经营的监督管理才能有效抵挡各种风险的侵入。所以对外贸易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各个项目流程、以及参与项目部门中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及时识别,明确各个部门、岗位、人员的具体职责,监督其按照既定的制度展开各项工作任务。其次,要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对外贸易企业要监控对外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因素、风险事件、风险损失等,防止风险事态的扩大,减少国际贸易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后,要完善风险快速反应机制,如果企业对于一些突发性的风险没有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就会面对风险的时候处于极度被动的状态,所以建立外贸风险快速反应机制的组织领导机构,预备数套风险处置预案和计划,对领导机构中的人员进行分级、分工,增强企业对抗各类风险的侵袭的能力。3.创新风险应对手段,及时转移风险。风险转移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际贸易货物的运输时间较长,在运输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风险隐患,企业可以通过购买货物运输保险,将部分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身上,防止因运输风险造成的较大损失。第二,可以购买国际保理业务,该业务主要是为买方客户提供付款的条件,这样外贸企业更为容易获得国外订单,加大产品的出口,这样可以有效预防国外客户因拒绝付款而造成的财务危机。第三,银行保函,外贸企业可以要求进口方向银行申请延期付款保函,如果进口方不能及时的支付款项,可以由银行代付,降低贸易风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何规避国际贸易风险,提高际贸易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是企业对外发展的关键,对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不能及时的识别潜在的贸易风险,控制贸易风险对自身发展到来的影响,不仅会对自身的经济效益造成较大的损失,甚至会带动国内、国际整个贸易市场动荡,所以外贸企业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保证风险信息收集的有效性,完善管理机制,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创新风险应对手段,及时转移风险,增强企业对抗各类风险的侵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大江.面向双重风险的我国企业国际贸易外汇风险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

[2]邹博威,郎丽华.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国际贸易物流创新分析[J].物流技术,2012,31(21):115-11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