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分析化学趋势8篇

时间:2023-06-15 09:27:22

分析化学趋势

分析化学趋势篇1

关键词:水化学;主离子;地球化学模拟

analysis of water chemistry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trends of groundwater in tangshan costal areas

tian xi-zhao1,2,shan qiang?2,song li-zhen?2

(1.hebei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geology exploration,shijiazhuang 050021,china;

2.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water chemistry data of surface water,shallow and deep groundwater in tangshan costal areas,the paper discussed the distribution of water chemistry types,the main causes of water chemistry and its evolution trend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ater chemistry types in tangshan costal areas presented some horizontal zoning regularity.the continuous and excessive 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in this area caused the salinization of shallow groundwater and the increase in hardness of deep groundwater.besides,results from an inverse hydrologic geochemistry reaction-path modeling of the deep groundwater in this area indicated that the deep groundwater mainly experienced the processes including the dissolution of calcites,dolomites,halites and fluorites,the precipitation of gypsums,and the cation exchange,during which the concentrations of na?+ and cl?- increased while those of ca2+ and so2-4 decreased and the water chemistry type turned from hco3-na to hco3·cl-na.

key words: water chemistry;major ion;geochemistry modeling

唐山沿海地区主要包括乐亭县、滦南县、丰南区、唐海县的一部分区域。在区内大规模区域开发的背景下,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持续大量的开采地下水,将可能造成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对于地面沉降、海(咸)水入侵、湿地退化等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而对于地下水化学特征变化的研究还相对滞后。基于此,本文在深入分析唐山沿海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对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形成及演化过程和趋势进行定量的研究。

1 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况

1.1 区域水文地质分区?

根据成因类型,唐山市平原区划分为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和滨海平原两大水文地质区[1]。冲洪积倾斜平原水文地质区分布于平原区北部,由规模大小不等的冲洪积扇组成。滨海平原水文地质区主要为河流冲积及海湖积而形成,分布于平原区南部,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该区内含水层颗粒较细,一般由细砂或粉砂组成。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咸水体的存在,在地下具有双层结构或三层结构[1]。

1.2 区域含水组的划分?

唐山市第四系含水层可划分为4个含水组,即ⅰ、ⅱ、ⅲ、ⅳ含水组,分别相当于q4、q3、q2和q1的地层[2]。按水文地质条件和目前开采现状,将这4个含水组概化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表1)。区内主要开采层集中分布在第ⅱ含水组和第ⅲ含水组,大部分开采井深度为200~300 m,利用深层淡水。

1.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唐山沿海地区浅层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体入渗和地下水的侧向径流补给。浅层淡水,主要消耗于人工开采及蒸发和以越流的方式补给深层地下水;浅层咸水的主要排泄方式为潜水蒸发及越流补给深层地下水。2009年区内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显示,唐山市沿海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埋深为0~12 m,总体分布规律为北部水位埋深较大,南部水位埋深较小,地下水自南向北流动。?

[jp+3]深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地下水侧向径流及上覆含水层的越流补给,主要消耗于人工开采[1]。2009年区内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显示,深层地下水水位埋深为20~70 m,总体分布规律为北部水位埋深较小,南部地下水集中开采水位埋深较大,并形成了区域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2 研究区水化学特征?

2.1 浅层地下水化学平面分布特征?

唐山沿海地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具有一定的水平分带规律性,自北向南总体变化为hco3-cahco?3-ca·mghco3·so4-na·mg·cacl·hco3-nacl-na,见图1。矿化度由山前平原<0.5 g/l到滨海平原>5 g/l,滨海一带>10 g/l,最高达30 g/l左右。

2.2 深层地下水化学平面分布特征?

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分带规律明显,山前平原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好,循环交换强烈,矿化度一般<0.5 g/l;至滨海平原颗粒变细,径流条件变差,矿化度<1 g/l。区内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自北向南总体变化趋势为:hco3-ca·mghco3-na·cahco3-ca·na hc3-na,见图1。

2.3 浅层地下水水质动态特征?

根据多年地下水化学资料分析,唐山沿海地区浅层地下水矿化度、总硬度和主要离子成分变化十分剧烈,升降互现,其中总体趋势为浅层地下水的咸化。以区内柏15孔为代表,见图2。其矿化度由1981年的3 105 mg/l增长到1997年的7 634.8 mg/l,但矿化度并不是单一的直线上升,而是在起伏中呈现上升的趋势。阴离子以氯离子上升为主,阳离子则以钾、钠离子上升为主[3]。

2.4 浅层地下水水质动态特征?

唐山沿海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浅层咸水,浅层淡水资源较匮乏,多年来一直以开采深层地下水为主。据20世纪70年代的水化学资料,区内大部分地区地下水阴离子以重碳酸根离子和氯离子为主,局部存在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为主的地下水,阳离子以钠离子为主[2]。以区内柏14孔为代表,见

总体来看,区内深层地下水矿化度、总硬度和主要离子含量有一定波动变化,变化幅度较小,基本保持稳定状态。但近年来,由于对深层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导致矿化度和硬度呈上升趋势。

3 地下水化学特征的成因分析?

3.1 主要离子成分?

表2为唐山沿海地区不同代表性水样主要离子含量统计情况。从表2可以发现,区内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存在迥异的水化学组成和离子比值特征,表明三者具有不同的地下水化学成因,且相互之间的水力联系较差。

3.2 水化学吉布斯分布模式?

对于离子起源的自然影响因素,吉布斯(gibbs,1970)根据世界河流、湖泊及主要海洋水tds与na?+/(na?++ca2+)、tds与cl?-/(cl?-+hco3?-)关系图能够确定天然水化学成分的3 个主要来源:大气降水作用、风化作用、蒸发-结晶作用[4]。将唐山沿海地区地表水(河水)、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的水化学数据投到gibbs图上,见图4。

从图4可以看出,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点在图中的分布较为一致,均位于右上方的蒸发-结晶沉淀作用区,远离大气降水作用区,显示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化学组分主要受蒸发控制。深层地下水在图中的分布具有较大差异,在tds与cl?-/(cl?-+hco3?-)关系图中,深层地下水位于岩石风化作用区,显示深层地下水化学组分主要受含水层盐分控制;而在tds[hj1.6mm]与na?+/(na?++ca2+)关系图中,深层地下水则主要位于大气降水作用区和蒸发-结晶沉降作用区之间,表示其受到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3.3 离子组合比?

从唐山沿海地区水样的γca2+/γna?+与γmg2+/γna?+、γca2+/γna?+与γhco3?-/γna?+的关系及其与硅酸盐岩和蒸发盐岩的γca2+/γna?+与γmg2+/γna?+、γca2+/γna?+与γhco3?-/γna?+的关系可以看出[5],该区地表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中化学组分主要来源于γca2+/γna?+、γmg2+/γna?+、γhco3?-/γna?+比值均较低的蒸发盐岩和硅酸盐岩的风化,见图5。根据2009年12月份曹妃甸地区含水层易溶盐的分析报告,含水层易溶盐γca2+/γna?+介于0.017~0?31、γmg2+/γna?+介于0.01~0.21、γhco3?-/γna?+介于0.01~0.88[6]。[jp+2]与全球蒸发盐岩平均特征比值相比,本地区含水层易溶盐的特征比值明显偏小,这也从侧面证明该区水化学组分主要来源于含水层易溶盐和硅酸盐岩的溶解。

3.4 水化学特征的成因分析?

从图6γ(so42-+cl?-)与γhco3?-的关系图上可以发现,唐山沿海地区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水样点位于1∶1线以下,γ(so42-+cl?-)远高于γhco3?-,表明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组分主要来源于蒸发盐岩溶解。深层地下水水样点则多位于1∶1线的上方,表明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主要起源于碳酸盐的溶解[6-7]。?

地下水中的hco3?-、ca2+和mg2+很可能来自含钙、镁的硫酸盐或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因此,通常选用γ(ca2++mg2+)/γ(hco3?-+so42-)比例系数的方法来确定这几种离子来源[7-8]。唐山沿海地区深层水的γ(ca2++mg2+)/?γ(hco3?-+so42-)平均值为0.32,γ(ca2++mg2+)远小于γ(hco3?-+so42-),表明硅酸盐或硫酸盐矿物溶解对深层地下水化学组分有较大的控制作用;局部地区地下水化学组分也受到碳酸盐的影响[7]。

4深层水反向水文地球化学反应路径模拟

4.1 典型剖面选取?

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要求反应路径的起止点位于同一水流路径上[9]。典型模拟剖面的选取根据研究区2009年的深层水等水位线,选择大致处于同一条流线上的水化学资料丰富的a-b作为模拟路径,见图7。典型剖面上选择水质资料较全、时间序列连续性较好的井孔的水样作为初、末刻水样,研究深层水流经这些井孔时所发生的水-岩相互作用,见表3。

4.2 约束条件、相态、参数确定?

由地下水化学特征分析可知唐山沿海地区深层地下水化学演化主要受碳酸盐、含钙、镁的硫酸盐、硅酸盐的溶滤作用、蒸发浓缩作用的共同影响。碳酸盐、含钙、镁的硫酸盐、硅酸盐类矿物是该区地下水化学组分的主要来源,且部分水中含有一定量的f。把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盐岩、萤石和阳离子交换作为进行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的“可能矿物相”。约束变量是质量平衡反应模型中考虑的元素。根据研究区水化学测定结果,考虑到各化学组分来源的多元性,最终选择了k、na、ca、c、f、si6种元素作为约束变量。由于所

模拟路径位于第三含水岩组,可以将所模拟系统近似看作封闭系统,忽略co2分压的影响。

4.3 模型建立与模拟?

由于矿物相的选取往往要多于元素的数目,因而就造成了模型的多解性[10]。一般情况下,为选取最恰当的解需要遵循以下原则:①符合热力学原理;②符合化学原理,例如某些矿物(长石类、云母等)的水解反应是不全等溶解反应,是不可逆的反应[11];③符合水文地质条件,例如蒸发和稀释条件、阳离子交换条件以及氧化还原条件等;④模拟结果的数量级要适合。利用phreeqc软件对水样点a-b过程中所发生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进行模拟

4.4 模拟结果分析?

注:表中正值表示该矿物相发生溶解作用,进入地下水;负号表示该矿物相在地下水中沉淀,离开地下水,单位为mol/l·h2o;“-”表示该矿物相未参加反应。

从模拟结果来看,满足化学组分质量平衡的反应模型共有6个,这些模型均符合热力学规律和溶解平衡规律。模拟水流路径上的反应模式可概括为:?

分析化学趋势篇2

关键词:水化学;主离子;地球化学模拟

analysis of water chemistry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trends of groundwater in tangshan costal areas

tian xi-zhao1,2,shan qiang2,song li-zhen2

(1.hebei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geology exploration,shijiazhuang 050021,china;

2.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water chemistry data of surface water,shallow and deep groundwater in tangshan costal areas,the paper discussed the distribution of water chemistry types,the main causes of water chemistry and its evolution trend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ater chemistry types in tangshan costal areas presented some horizontal zoning regularity.the continuous and excessive 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in this area caused the salinization of shallow groundwater and the increase in hardness of deep groundwater.besides,results from an inverse hydrologic geochemistry reaction-path modeling of the deep groundwater in this area indicated that the deep groundwater mainly experienced the processes including the dissolution of calcites,dolomites,halites and fluorites,the precipitation of gypsums,and the cation exchange,during which the concentrations of na+ and cl- increased while those of ca2+ and so2-4 decreased and the water chemistry type turned from hco3-na to hco3·cl-na.

key words: water chemistry;major ion;geochemistry modeling

唐山沿海地区主要包括乐亭县、滦南县、丰南区、唐海县的一部分区域。在区内大规模区域开发的背景下,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持续大量的开采地下水,将可能造成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对于地面沉降、海(咸)水入侵、湿地退化等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而对于地下水化学特征变化的研究还相对滞后。基于此,本文在深入分析唐山沿海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对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形成及演化过程和趋势进行定量的研究。

1 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况

1.1 区域水文地质分区

根据成因类型,唐山市平原区划分为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和滨海平原两大水文地质区[1]。冲洪积倾斜平原水文地质区分布于平原区北部,由规模大小不等的冲洪积扇组成。滨海平原水文地质区主要为河流冲积及海湖积而形成,分布于平原区南部,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该区内含水层颗粒较细,一般由细砂或粉砂组成。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咸水体的存在,在地下具有双层结构或三层结构[1]。

1.2 区域含水组的划分

唐山市第四系含水层可划分为4个含水组,即ⅰ、ⅱ、ⅲ、ⅳ含水组,分别相当于q4、q3、q2和q1的地层[2]。按水文地质条件和目前开采现状,将这4个含水组概化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表1)。区内主要开采层集中分布在第ⅱ含水组和第ⅲ含水组,大部分开采井深度为200~300 m,利用深层淡水。

1.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唐山沿海地区浅层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体入渗和地下水的侧向径流补给。浅层淡水,主要消耗于人工开采及蒸发和以越流的方式补给深层地下水;浅层咸水的主要排泄方式为潜水蒸发及越流补给深层地下水。2009年区内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显示,唐山市沿海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埋深为0~12 m,总体分布规律为北部水位埋深较大,南部水位埋深较小,地下水自南向北流动。

[jp+3]深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地下水侧向径流及上覆含水层的越流补给,主要消耗于人工开采[1]。2009年区内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显示,深层地下水水位埋深为20~70 m,总体分布规律为北部水位埋深较小,南部地下水集中开采水位埋深较大,并形成了区域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2 研究区水化学特征

2.1 浅层地下水化学平面分布特征

唐山沿海地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具有一定的水平分带规律性,自北向南总体变化为hco3-cahco3-ca·mghco3·so4-na·mg·cacl·hco3-nacl-na,见图1。矿化度由山前平原<0.5 g/l到滨海平原>5 g/l,滨海一带>10 g/l,最高达30 g/l左右。

2.2 深层地下水化学平面分布特征

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分带规律明显,山前平原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好,循环交换强烈,矿化度一般<0.5 g/l;至滨海平原颗粒变细,径流条件变差,矿化度<1 g/l。区内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自北向南总体变化趋势为:hco3-ca·mghco3-na·cahco3-ca·na hc3-na,见图1。

2.3 浅层地下水水质动态特征

根据多年地下水化学资料分析,唐山沿海地区浅层地下水矿化度、总硬度和主要离子成分变化十分剧烈,升降互现,其中总体趋势为浅层地下水的咸化。以区内柏15孔为代表,见图2。其矿化度由1981年的3 105 mg/l增长到1997年的7 634.8 mg/l,但矿化度并不是单一的直线上升,而是在起伏中呈现上升的趋势。阴离子以氯离子上升为主,阳离子则以钾、钠离子上升为主[3]。

2.4 浅层地下水水质动态特征

唐山沿海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浅层咸水,浅层淡水资源较匮乏,多年来一直以开采深层地下水为主。据20世纪70年代的水化学资料,区内大部分地区地下水阴离子以重碳酸根离子和氯离子为主,局部存在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为主的地下水,阳离子以钠离子为主[2]。以区内柏14孔为代表,见

总体来看,区内深层地下水矿化度、总硬度和主要离子含量有一定波动变化,变化幅度较小,基本保持稳定状态。但近年来,由于对深层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导致矿化度和硬度呈上升趋势。

3 地下水化学特征的成因分析

3.1 主要离子成分

表2为唐山沿海地区不同代表性水样主要离子含量统计情况。从表2可以发现,区内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存在迥异的水化学组成和离子比值特征,表明三者具有不同的地下水化学成因,且相互之间的水力联系较差。

3.2 水化学吉布斯分布模式

对于离子起源的自然影响因素,吉布斯(gibbs,1970)根据世界河流、湖泊及主要海洋水tds与na+/(na++ca2+)、tds与cl-/(cl-+hco3-)关系图能够确定天然水化学成分的3 个主要来源:大气降水作用、风化作用、蒸发-结晶作用[4]。将唐山沿海地区地表水(河水)、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的水化学数据投到gibbs图上,见图4。

从图4可以看出,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点在图中的分布较为一致,均位于右上方的蒸发-结晶沉淀作用区,远离大气降水作用区,显示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化学组分主要受蒸发控制。深层地下水在图中的分布具有较大差异,在tds与cl-/(cl-+hco3-)关系图中,深层地下水位于岩石风化作用区,显示深层地下水化学组分主要受含水层盐分控制;而在tds[hj1.6mm]与na+/(na++ca2+)关系图中,深层地下水则主要位于大气降水作用区和蒸发-结晶沉降作用区之间,表示其受到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3.3 离子组合比

从唐山沿海地区水样的γca2+/γna+与γmg2+/γna+、γca2+/γna+与γhco3-/γna+的关系及其与硅酸盐岩和蒸发盐岩的γca2+/γna+与γmg2+/γna+、γca2+/γna+与γhco3-/γna+的关系可以看出[5],该区地表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中化学组分主要来源于γca2+/γna+、γmg2+/γna+、γhco3-/γna+比值均较低的蒸发盐岩和硅酸盐岩的风化,见图5。根据2009年12月份曹妃甸地区含水层易溶盐的分析报告,含水层易溶盐γca2+/γna+介于0.017~031、γmg2+/γna+介于0.01~0.21、γhco3-/γna+介于0.01~0.88[6]。[jp+2]与全球蒸发盐岩平均特征比值相比,本地区含水层易溶盐的特征比值明显偏小,这也从侧面证明该区水化学组分主要来源于含水层易溶盐和硅酸盐岩的溶解。

3.4 水化学特征的成因分析

从图6γ(so42-+cl-)与γhco3-的关系图上可以发现,唐山沿海地区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水样点位于1∶1线以下,γ(so42-+cl-)远高于γhco3-,表明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组分主要来源于蒸发盐岩溶解。深层地下水水样点则多位于1∶1线的上方,表明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主要起源于碳酸盐的溶解[6-7]。

地下水中的hco3-、ca2+和mg2+很可能来自含钙、镁的硫酸盐或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因此,通常选用γ(ca2++mg2+)/γ(hco3-+so42-)比例系数的方法来确定这几种离子来源[7-8]。唐山沿海地区深层水的γ(ca2++mg2+)/γ(hco3-+so42-)平均值为0.32,γ(ca2++mg2+)远小于γ(hco3-+so42-),表明硅酸盐或硫酸盐矿物溶解对深层地下水化学组分有较大的控制作用;局部地区地下水化学组分也受到碳酸盐的影响[7]。

4深层水反向水文地球化学反应路径模拟

4.1 典型剖面选取

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要求反应路径的起止点位于同一水流路径上[9]。典型模拟剖面的选取根据研究区2009年的深层水等水位线,选择大致处于同一条流线上的水化学资料丰富的a-b作为模拟路径,见图7。典型剖面上选择水质资料较全、时间序列连续性较好的井孔的水样作为初、末刻水样,研究深层水流经这些井孔时所发生的水-岩相互作用,见表3。

4.2 约束条件、相态、参数确定

由地下水化学特征分析可知唐山沿海地区深层地下水化学演化主要受碳酸盐、含钙、镁的硫酸盐、硅酸盐的溶滤作用、蒸发浓缩作用的共同影响。碳酸盐、含钙、镁的硫酸盐、硅酸盐类矿物是该区地下水化学组分的主要来源,且部分水中含有一定量的f。把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盐岩、萤石和阳离子交换作为进行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的“可能矿物相”。约束变量是质量平衡反应模型中考虑的元素。根据研究区水化学测定结果,考虑到各化学组分来源的多元性,最终选择了k、na、ca、c、f、si6种元素作为约束变量。由于所

模拟路径位于第三含水岩组,可以将所模拟系统近似看作封闭系统,忽略co2分压的影响。

4.3 模型建立与模拟

由于矿物相的选取往往要多于元素的数目,因而就造成了模型的多解性[10]。一般情况下,为选取最恰当的解需要遵循以下原则:①符合热力学原理;②符合化学原理,例如某些矿物(长石类、云母等)的水解反应是不全等溶解反应,是不可逆的反应[11];③符合水文地质条件,例如蒸发和稀释条件、阳离子交换条件以及氧化还原条件等;④模拟结果的数量级要适合。利用phreeqc软件对水样点a-b过程中所发生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进行模拟

4.4 模拟结果分析

注:表中正值表示该矿物相发生溶解作用,进入地下水;负号表示该矿物相在地下水中沉淀,离开地下水,单位为mol/l·h2o;“-”表示该矿物相未参加反应。

从模拟结果来看,满足化学组分质量平衡的反应模型共有6个,这些模型均符合热力学规律和溶解平衡规律。模拟水流路径上的反应模式可概括为:

分析化学趋势篇3

【关键词】 生长和发育;健康状况指标;对比研究;学生;少数民族,白族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39.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4-0343-02

1985年以来,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覆盖了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调研包括身体形态、生理功能、体能素质、健康状况等4方面的22个指标[2]。为了解大理州白族7~18岁学生生长发育状况,以便为青少年生长发育研究提供依据,笔者对大理州白族学生1985-2005年的身体形态、生理功能指标变化趋势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985,1991,2000和2005年4次体质调研资料来自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监测的白族学生原始数据[3]。对象都是以大理白族聚居地区的喜洲、周城的中小学校为监测学校,以整群抽样,抽取7~18岁的白族学生为监测对象。以州为单位,调查员严格培训后,专人专项,统一按国家学生体质调研组颁布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实施方案》及《检测细则》进行测试,现场质量控制符合要求。所有监测数据经审核后,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形态指标变化趋势 调研结果显示,白族学生的身高、体重的生长水平呈持续增长趋势,而胸围的变化呈先升高后又下降的趋势。与云南省同期4次体质调研7~18岁汉族学生资料比较,白族学生的多数形态指标低于汉族学生。见表1。

白族男生皮褶厚度2005年比2000年增加,白族女生的皮褶厚度2005年比2000年下降。与云南省汉族学生相比,白族男生皮褶厚度小于汉族学生,但白族女生大于汉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2 生理功能指标变化趋势 结果显示,白族男女生肺活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且2005年下降特别明显。与云南省汉族学生的肺活量相比,白族男女生的肺活量多数指标均低于汉族学生(P<0.01),见表3。

3 讨论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调查最基本的指标是身高和体重,这2项指标可以准确评定生长发育的水平和速度[4]。大理州4次体质调研表明,白族学生身高、体重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这与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儿童少年生长发育必需的膳食营养供给增加,社会医疗卫生条件改善,计划免疫、疾病防治工作卓有成效均有重要关系。胸围表示胸廓容积及胸部骨骼、肌肉和脂肪层的发育情况,说明身体形态和呼吸功能的发育状况,是反映体育锻炼效果的指标。本资料表明,当地儿童少年胸围发育呈上下起伏,与身高体重发育水平很不一致,身材瘦长不匀称、不结实,呈“细长型”[5]。这一现象与内地省份报道[6]相近,可能与当地农业耕地减少,儿童少年参加体力劳动时间缩短,体力劳动量下降,且缺乏体育锻炼有直接关系[7]。男生的皮褶厚度增加,女生反而下降,是否与女生爱苗条而控制饮食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另外,4次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肺活量呈下降趋势,提示大理白族学生的心肺功能下降。主要原因可能与学校教育中轻视体育,对体育教育的投资严重不足,体育场馆建设严重滞后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学业负担繁重等因素有关,值得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云南省同期7~18岁汉族学生相比,白族学生多数形态、生理功能指标均低于汉族学生。提示应从多方面入手,加强营养、体育锻炼,全面提高白族学生的身体素质。

(致谢:向所有参加过大理州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的同志致谢!)

4 参考文献

[1]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4(1): 5-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中国学校体育,2006(10): 6-8.

[3] 刘靖南,陈支越,邢文华.1985-2000年广西壮、汉族学生体质状况比较分析.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1):32-42.

[4] 姬红蓉.电解铝工业周边地区儿童生长发育动态分析.青海医药杂志, 2003,33(10): 49-50.

[5] 丁艺, 马丽娜.辽宁省大学生4次体质调查结果比较分析.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21(5):517-519.

[6] 郜建海.青海省土族、撒拉族学生1991-2000年身体形态状况的比较分析.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2): 60-76.

分析化学趋势篇4

【关键词】 身体耐力;身体素质;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9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 17(2007)02-0174-02

【作者简介】 万琼(1966- ),女,湖北武汉人,大学本科,副 教授,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研究。

【作者单位】 江汉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56。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进行工作或运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也是反映人体健康水平 或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体力活动日益减少,中 小学生更由于繁重的课业负担,参加体育锻炼及体力劳动的时间更少,不可避免地会 影响他们耐力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及健康水平。因此,为促进儿童青少 年的健康成长,对他们耐力素质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十分必要。

1 资料与方法

采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中2000年(各年龄组男、女学生各120人)[1]和19 95年武汉市(各年龄组男、女学生各100人)[2]7~18岁学生反映耐力素质 的测量指标数据,即小学男、女生为50 m×8往返跑,中学男生为1 000 m跑,中学女生为80 0 m跑。用统计学t检验对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男生耐力素质状况 由表1可见,2000年武汉市城乡男生在16岁以前耐 力素质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强,且城乡男生的耐力素质都在15岁时较14岁时有大幅度提高, 但17,18岁时该素质却均有所下降。与1995年相比,城区男生除15岁年龄组外,其他各年龄 组的耐力素质均有显著下降,小学阶段50 m×8往返跑成绩平均下降6.29~10.23 s,中学阶段 1 000 m跑成绩平均下降11.44~24.28 s;乡村男生除7,8,15,16岁4个年龄组外,其他各 年龄组的该素质也均有显著下降,小学阶段50 m×8往返跑成绩平均下降7.44~10.24 s,中 学阶段1 000 m跑成绩平均下降14.23~52.88 s(P值均<0.01)。

2.2 女生耐力素质状况 由表2可见。2000年城乡女生小学阶段的耐力素质 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强,中学阶段14岁较13岁、15岁较14岁时均有大幅增长,而16岁以后该 素质又均呈下降趋势(城女18岁除外)。与1995年相比,城区女生除15,16岁,乡村女生除 15岁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年龄组的耐力素质均有显著下降 。小学阶段50 m×8往返跑成绩,城区平均下降6.50~12.95 s,乡村平均下降7.58~12.17 s; 中学阶段800 m跑成绩,城区平均下降13.12~27.97 s,乡村平均下降13.13~45.42 s(P 值均<0.01)。

3 讨论

2000年与1995年资料比较,武汉市城乡男女中小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的耐力素质总体呈 显著下降趋势,但2000年城乡15岁男女学生的耐力素质普遍较14岁有大幅增长。

2000年武汉市城乡15岁男女学生的耐力素质普遍较14岁有大幅增长,其重要原因是该年的中 考增加了体育考试,而考试的内容包括长跑。初三年级学生为了考分而不得不加强了长跑 锻炼。由此看来,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缺乏体育锻炼,尤其是缺乏长时间的耐力训练[3]是武汉市中小学生耐力素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中小学生的耐力素 质,首 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把为中小学生“减负”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将学生从沉重的课业 负担中解放出来,改变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终日与桌椅为伴的状况,保证他们每天1h的锻炼时间;其次,由于大部分中小学生生活优越,缺乏吃苦精神,对耐力训练 无兴趣的情况下,中小学体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根据学生 的 年龄特点,经常改变耐力性练习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趣味性。由于考试内 容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应科 学利用体育考试的导向 作用,参照中考体育考试办法,在高考时适当增加体育考试内容,以此来“强迫”高中学生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防止高中学生耐力水平的下降,维护其身体健康。中小学体育 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和习惯为核心,充分挖掘体育教材的娱乐因素,激发学生内 在的体育运动兴趣,教会他们在现有条件下简便易行的健身方法,使其逐渐形成自主锻炼的 意识和习惯,从而提高自己的耐力素质及健康水平。

4 参考文献

[1] 武汉市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协调小组.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武汉市 中、小学生调查资料,2001:3-13.

[2] 武汉市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办公室.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武汉 市中、小学生调查资料,1997:1-2.

分析化学趋势篇5

关键词:全球化背景日语教学发展趋势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国际化高科技时代,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是其主要特点。这就对21世纪的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能在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用外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21世纪合格的日语人才也毫不例外,应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本文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日语人才的重要性和企业对日语人才需求的特点。就高校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培养复合型的日语人才,逐步在日语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革.融入新的文化内涵和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日语人才的重要性

由于越来越多的业务交往在跨国企业间进行.因此.外语人才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外语人才可以帮助企业获取国际市场的供求信息。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要充分利用企业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和采购各种生产要素,而国际市场信息基本上是以外文的,所以企业只有通过高素质的外语人才才能获取这些信息。其次,外语人才能够驾驭现代经济交易方式,节约交易成本。现代交易方式是以信息网络技术和银行信用为依托的,如现代企业广泛使用的电子商务。外语人才能够熟练地运用先进的交易方式和手段,进而为企业节约大量交易成本,缩短交易周期。最后,高素质的外语人才能够代表企业同国外企业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吸收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经验,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企业外语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随着国际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日本企业所处的环境也在急速发生变化。在竞争日益国际化的趋势下,日本企业必须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在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中日本企业逐渐认识到单纯依靠日本人是无法实现国际化的生产经营的,应该不论国籍地雇用且活用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同时随着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各国经济的崛起,各国的工资水准逐步提高且急速走向市场化。日本企业从原有的海外进出以“生产基地”的模式逐步转向“当地市场化”的模式。这就要求在中国的日资企业在市场开拓过程中,雇用、活用了解中国市场需求和中国式的运作方式。且具有较强日语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二、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日语人才需求的特点

日资企业需要的是能适应国际化发展的具有较高日语水平的优秀人才。具体而言,日资企业在录用日语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时非常重视毕业生的日语能力.他们期待学生具备能够用日语执行和完成工作中的大部分业务的能力;在较高日语能力的基础上,日资企业对于学生在企业中的适应性素质,对企业的归属感,以及长期安定工作的决心也是非常期待的:此外,日资企业也希望毕业生是充满活力。是能给企业内带来活力的人才。

各调查结果表明.日资企业要求高校日语专业的学生大致具备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①商务工作中所具备的日语能力。包括针对不同对象和场合而分开使用的会话交际能力、电话和邮件等“非面对型”的交流能力、书写文章和整理资料的理解能力。

②了解商务文化和商务知识,包括对日本企业的组织性和工作方式的了解。

③学生能初步具有作为“社会人”在企业中工作的“社会人意识”,以及“社会人行动”的能力,包括团队意识、规律意识、协调性和掌握商务礼仪等。

并且,日资企业在以上三方面能力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期待日语专业学生具备能够给企业带来活力、能够理解日本企业“异文化”的立场。

三、高校日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以往大学的日语教学较多地强调单一的语言学习.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和素质能力的训练培养,培养的学生知识面较窄,视野和思路不开阔,走上社会后常常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因此,大学教学一定要紧密联系社会,联系实际,且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上下功夫。

根据未来日语专业发展的方向,一般日语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中除个别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外,还设有各种语言基础知识、语言技能、翻译基础知识等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是体现日语专业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求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进人大三年级后除继续学习相关日语课程、日本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日语水平外.专业课程设置上可适当增加文化、国情、经济、国际政治等方面内容,尽量体现现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最新的信息成果的课程,同时还应鼓励学生跨系学习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当然,无论是日语基础课程还是公共课、选修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均要从学校的师资和办学条件出发,未经论证盲目开设课程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在课程设置上可采取压缩课时的做法,实行“弹性学时”,做到减时增效,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努力提高他们的应用和交际能力。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也要保护好内容的质与量,注意教学内容在教学整体中的作用,力求内容新颖.切合需要。当前的日语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陈旧和更新缓慢的问题,学校应给予人力、财力支持并依靠基层教学单位逐步更新知识,以满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办学效益的需要。并且,优化课程体系也要注重教材的编写。教材是反映教学内容的主要渠道,学校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加强管理,使教材能较好地反映语言规律和其它必要知识。

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电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民大学作了较好的探索。人民大学的日语教学特点是将双语(日语和英语)与外经贸教学作为本科生的必修专业课。为此,大一和大二开设的都是“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课,而到大三及大四高年级时则开设日本经济、贸易、金融、经贸谈判及函电等课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朝着经贸学科发展。学校还开设有模拟教室进行教学,使学生置身于逼真的谈判场景中进行模拟谈判,练习写函电文章。同时还利用该校文史哲和政经法综合院校的优势,鼓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自由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其它专业,鼓励他们听各种文科类的公共课和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日语教育的文化内涵和人才培养的趋势

当今世界,文化学习和文化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日本文化进行深层次了解,是日本学研究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因为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我们都可以纳入到广义的文化中来理解和把握,而且我们只有理解了存在于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之根底的文化内涵时,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上述各种问题本身。也就是说对于日本,我们不仅要从政治、经济、历史和国际关系等角度观察和研究,而且要特别重视文化的范畴,从文化传统、价值观、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深入的探索。我们不仅要研究日本人的外部行为,更要分析深藏于其行为中的思考方法,了解其赖以行动的思想模式。简而言之,就是要研究“日本”这一模式的文化根源。例如,在谈到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局限时。人才的流失是其独有的特点。通过对日企员工流失与欧美员工流失的比较.日本企业员工主动流失率为17.86%。被动流失率为6.61%.主动流失率是被主动流动率的2.7倍。但与欧美企业员工随时面临被“炒鱿鱼”的危险相比,日企员工的雇佣相对稳定。但为什么一些优秀的人才不愿在日本企业工作呢?他们往往有很好的人际关系、管理经验、教育背景及相当好的语言能力。通过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其主要原因在于不习惯日本的企业文化和日本式的经营作风。如果能在高校日语教育机关中适当地增设日本企业文化、日资企业就职指导、日语商务文书写作等课程.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实际商务情况的技能。又有助于学生了解日资企业和其独特的企业文化,还有利于培养他们进入企业工作的作为社会人“预备军”的基本素质。

高校的日语教育机关可通过多种渠道推动“产学合作”,即建立高校日语专业和日资企业间有效的合作关系。一方面,设立定点的日资企业的实习基地.促使企业与高校共同培养学生。另一方面,可进一步推动高校日语专业成为几家定点大中型耳资企业的培训基地.为日资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从而做到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拓宽日语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

分析化学趋势篇6

【关键词】 身体耐力;运动试验;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804.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8-0745-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却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与心肺功能密切相关的速度耐力素质近年来呈持续下降的趋势,这一现象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笔者对武汉市中小学生1985-2005年速度耐力素质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旨在探寻其下降的原因及防控对策,为提高中小学生体能素质及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以参加1985,1995,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的武汉市7~18岁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1985年每一年龄组男、女生各240~400名,1995和2005年每一年龄组男、女生各200名(其中2005年女生12岁213人,17岁203人,18岁223人)。男生共9 046名,女生共8 600名,总计17 646名。

对上述历次调研中各年龄组男、女生速度耐力素质指标(7~12岁为50 m×8往返跑,13~18岁男生为1 000 m跑,女生为800 m跑)的均值分别进行两两之间的t检验。

2 结果

由表1可见,1985-2005年武汉市各年龄组男、女生的速度耐力均显著下降,尤其是中学男、女生的下降幅度很大,男生平均下降30.96~44.54 s,女生平均下降24.98~42.11 s。从每10 a的变化看:前10 a中,男生7~8岁及15~18岁、女生7岁及15~18岁年龄组显著下降,其他各年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后10 a中,男、女生7~18岁各年龄组均显著下降,9岁以上年龄组的降幅远大于前10 a的降幅,如11岁男、女生分别平均下降8.49 s和8.97 s,13岁男、女生分别平均下降40.78 s和38.65 s,17岁男、女生后10 a分别平均下降30.28 s和29.16 s。与20 a前相比,中小学生的速度耐力总体呈大幅下降态势,且后10 a下降的幅度远大于前10 a。

3 讨论

速度耐力素质与人体心肺功能密切相关,其提高有赖于长期、经常性的体育锻炼。通过对武汉市近20 a中小学体育教育情况分析显示,2001年以前基本是按老的要求即按教学大纲、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其间,1994年中考开始在重点中学试点增加体育考试;1998年开始,中考正式增设了体育考试,并将考试成绩计入总分,体育考试的内容只有身体素质项目,包括耐久跑。2001年“快乐体育”在武昌区开始试点,2003年在全市推广。与此相应,从2003年开始武汉市中考的体育考试改为健康测试,取消了耐久跑的测试。另外,近20 a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升学和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致使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笔者2003年对该市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中小学生睡眠不足,每天1 h的体育活动时间不能保证,普遍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在“快乐体育”模式的体育课上,部分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由于没有明确的爱好和兴趣,不能全身心投入到自主选择的活动中,而代之以聊天或极小负荷的活动;业余时间经常练习长跑的小学生只有17.81%,初中生只有5.43%,高中生只有5.42%;而从不练长跑的小学生占19.52%,初中生占46.33%,高中生占56.61%[1]。

中小学生的速度耐力下降,除因学习负担沉重致使体育锻炼不足外[2-6],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存在某些误区可能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快乐体育”强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相吻合。但在我国现行的招生考试制度下,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的学习负担仍然很重,锻炼时间不足,且独生子女普遍存在怕苦、怕累等共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校体育教学在内容的安排上再过分强调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感到枯燥、苦、累的内容(如长跑)就不安排,中考耐久跑的考试也被取消,势必会使学生在校内、校外首先放弃需要一定意志品质但能有效提高心肺功能及速度耐力的长跑锻炼[7-10]。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学生不愿意、不喜欢,有36.9%的被调查学校基本不组织长跑,46.7%偶尔组织,只有16.4%的学校经常组织长跑活动[11]。

要提高中小学生的速度耐力,真正为中小学生“减负”刻不容缓。首先,要建立新的评价制度,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确保学生每天1 h的体育活动时间真正得到落实;第二,体育教学不能因为极少数学生在长跑时出现了安全问题或因为学生不感兴趣,就将长跑这一传统的锻炼方法从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砍掉,应持续大力开展群体性长跑活动;第三,利用政策的导向作用,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里中学生的耐久跑由“选测”改为“必测”项目,并在中考体育考试中增加耐久跑项目,在高考中增加体育考试,“强制”中学生进行经常性长跑锻炼[12-13]。

4 参考文献

[1] 万琼.武汉市部分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4,25(6):245.

[2]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改革开放20年中国汉族学生体质状况的动态分析//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分析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4-92.

[3]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1985-2005年中国汉族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动态分析//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4-123.

[4] 牛雪松.辽宁省部分学生耐力素质下降的因素与对策.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24(1):37-39.

[5] 王素平.关于我国青少年体能素质和肺活量15年下降的思考.浙江体育科学,2005,27(6):62-64.

[6] 张迎修,王淑荣,张朋才.1985-2000年山东省儿童少年体质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7(2):84-87.

[7] 付木生.青少年学生中长跑畏惧心理分析及对策.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3:101-103.

[8] 杨继钊,王建.从体育教学中的认识误区谈当前体育课程改革.辽宁教育行政学院,2006,23(9):87-88.

[9] 王健.新课程理念下中国体育教学目标的反思与重建.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3):77-78.

[10]杨秀芹,张守华,王健,等.构建现代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实验研究.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2):131-132.

[11]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中国学校体育,2006,10:6-8.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47,79,81.

分析化学趋势篇7

论文摘要:1999年以来职业教育形势,特别是生源素质的变化,促使职业院校随之进行教材和教学模式改革,主要趋势是从注重学科完整、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训相对独立的体制走向打破学科体系、专业理论与实训教学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体制,进而向学与用紧密关联和学校教学与企业应用的无缝链接迈进。探讨汽车类职业教育教学和教材改革背景、发展现状及趋势。揭示了其必然性与方向性。

一、中职教材与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

近年来,汽车类职业教育教材伴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变化较快。从教材改革的角度和教学模式改革看。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1999年以后。

1999年以前。汽车类职业教育教材基本沿袭了与汽车专业知识相关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加汽车专业学科知识的模式,主要由机械常识、机械制图、电工电子基础、汽车材料、汽车构造、汽车修理、汽车维护与故障排除等学科组成。要说变化,主要是汽车专业学科知识的更新。从教材的体例上看,基本被禁锢在“学科”范围内,严格遵循着基础理论、基本构造与工作原理、维修方法介绍的“学科体系”。基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学懂、学了以后是否有用等问题,换句话说,职业类教材在编写方法上与普通大学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一致,区别只在于知识厚薄的不同、理论深度的不同。

1999年以来。随着高校、普高扩招浪潮的掀起,职业类学校,特别是中职类学校生源素质急遽下降。面对绝大多数是对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不感兴趣的学生群体,课堂教学出现难以维系的状态。不少职业类学校陷入教学危机之中:一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课程基本上调动不起来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互动难,并且学生也不存在继续学习的基础,教与学均难以维系;二是由于文化基础的薄弱,绝大多数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如机械常识、机械制图(识图)、电工电子基础、汽车材料等更是如读天书,教与学找不到结合点;三是对专业理论课,不少学生尽管有学习的愿望,但他们或觉得太难而举步维艰,或觉得没什么用而干脆置之不理,教与学陷人深层次的矛盾之中。这种危机直接表现为: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的课堂上几乎是鼾声、吵闹声盖过了教师的讲课声,学生一到课堂上就没精打采,觉得到了云里雾里;而与之截然不同的是到了教学实习课,绝大多数学生对拆装、维修、故障排除等课能够主动接受,感到新鲜,充满好奇,跃跃欲试。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提出与尝试

面对这种状况,向来重视操作技能训练的技工学校,加大了对专业课教学实习的重视程度。引入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所谓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职业教育传统的、与高等院校基本类似的、专业理论课程与培养操作技能的实训课相互独立的学科教学模式。改变所谓的重基础和专业理论而轻操作技能培养的观念,努力实现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操作技能相结合,尤其突出专业操作技能培养的新的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许多技工学校概括出实现这样转变,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为:

第一,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由于此种教学方法强调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这就要求作为课堂的专业教室(实验室)要有足够的实训工位和必需的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设备。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又要具有不同的设备和环境。

第二。要有与理实一体化教学相适应的教材。现行的教材往往都是高校教材的翻版和压缩,强调的是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无法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要摒弃传统的专业教学课程方案,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各个知识点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实践训练课题,让学生有计划地按照教师确定的课题和学习要求进行专门的技能训练,在训练中让他们知其然。教师将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用专业理论知识来加以解释。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并体现了手脑并用的原则,调动了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校要组织教师编写与此教学过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这种教材不是对原有教材的照抄照搬,或是对原有几种教材的简单拼凑,而应该是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课题化分解,每个课题都包含一个或多个知识、技能点(往往涉及到原来的多本教材)。其表现形式应该是以专业技能为主线而串起来的多个课题.以及每个课题要实现的学习知识点的目标。

第三。要有过硬的师资队伍。要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高的,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双师型人才,更要具有创新综合能力,否则教学方案难以出台,教学过程难以控制,教师很难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融会贯通。

三、教学模式变革带出的教材改革及其趋向

新问题带来新困惑。新困惑迫使新思考、新观念的涌现。新观念带来新课程、新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新教学模式呼唤新教材的出现。经历了一个时期的探索。目前,新的符合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新教材逐步涌现出来,以汽车维修专业课教材为例,我们不妨作以下比较(见表1)。

从以上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1999年前后汽车职业类教材主要差别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编写理念变化,教材从大而全走向少而精。1999年以前的传统教材的明显特征是理论与实践相互独立,其中理论强调系统性、完整性,有大而全的特点。以上表所列的“汽车配气机构”为例: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于1998年l2月编写完稿、中国劳动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的全国技工学校汽车专业教材,在《汽车构造》中解答其构造和工作原理,在《汽车维修》中解答其检修方法,在《汽车维护与故障排除》中解答维护方法,在《汽车拆装实习》中解答如何拆装;同一个知识点,分布在四个课程、四本教材中,从四个角度分别陈述,可谓大而全。1999年之后的教材趋于理实一体化,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即学习理论是为了形成技能服务的,因此,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只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可容性。实际动手能力则突出与就业的紧密关联。有少而精的特点。

浙江省职业技能教学研究所于2005年7月编写完稿、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的(职业技能教材书系),汽车维修职业培训教材,仅仅在《汽车发动机维修》第4单元——“配气机构的维修与故障诊断”中,以“(课题一)配气机构的结构与配气相位”、“(课题二)配气机构主要机件的检修”、“(课题三)配气机构的异响诊断”三个课题,简洁地回答了结构原理、主要机件的检修、异响诊断等问题。并且体现了理论学习为操作技能培养、服务的意识,基本适应了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材编写委员会(组织)于2007年9月编写完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的复旦卓越·21世纪汽车类职业教材。也只是在《汽车结构与拆装》项目五——“配气机构的结构与拆装”一章中,以“活动一——配气机构”、“活动二——气门组的结构与拆装”、“活动三——气门传动组的结构与拆装”、“活动四——配气相位”,简洁地解决了问题。而且在结构上,将“配气相位”这个较为高深的“原理”编写在最后.供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学习。特别是体现了“任务引领”的特点,即通过完成维修“配气机构”这个任务来引导学生学习的编写思路,进一步适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第二,编写目的的变化。促使教材编写者从学生实际和职业需要出发来编写教材。1999年以前的传统教材只追求内容跟上实际发展状况,不顾学生是否能够学会,不问学了以后对从事的职业是否有较大关联。1999年之后的教材则加入了让学生学得会、学得有兴趣等因素。且向职业需要进一步发展。

分析化学趋势篇8

一、政治经济学分析

农业产业化的目的实际上是使农业和其它产业部门获得同样的利润率,换句话说,农业产业化过程也就是利润率在各部门平均化的过程。利润率的平均化是通过竞争使资本在不同部门的流动来实现的,资本总是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部门。农业生产周期长,改进技术难度大,降低生产成本的潜力小,而且受自然风险制约,致使加工流通业的附加值要比农业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低,生产要素便会从农业部门流出,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的劳动力和土地,但缺乏资金,土地不能移动,流出的只能是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情况下,农业会逐步走向规模经营,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关键是资金的投入和积累,发展农业的资金从何而来?事实表明,除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和补贴外,大多数农业产业化组织的“龙头”会通过非市场安排向农业投资,如:向农户提供种子、饲料、技术和资金等。“龙头”一般属加工流通业,资本为何会从加工流通业流入比较效益低的农业呢?假设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的价值为I(CI+MI+V1),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后增加的价值为II(C2+M2+V2),如果市场价格等于产品价值,则加工后农产品的市场价格P=(C1+C2)+(M1+M2)+(V1+V2),因为我国农村劳动力丰富,农业相对加工业来讲,资本有机构成更低,C1/M1V2。即在投入等量资本的条件下,农业的利润率要比加工业的利润率高,这也正是加工流通业要介入农业的原因。如果农业和加工业分离,在“小生产,大市场”条件下,农产品价值不能充分实现,农产品的价格为P1=(CI+MI+V1-Vl),有Vl的价值被流失;如果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品价值便得以实现,被流失的Vl可以在产业化组织内部分配。并且实际情况是,Vl属V1的一部分,由农业部门创造出来,但农业部门只能获得Vl的小部分,大部分由加工流通业获得。这是因为1.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谈判能力弱;2.信息不对称,农民不能了解有关信息。只要Vl>V2,加工流通业对农业的投入就会加大,随着农业投入增大,资产专用性会增强,农民的谈判地位也随着提高,加上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政策,这种不均衡的分配机制会逐步走向均衡化。分配不平衡是组织不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从分配不平衡到平衡也是组织从不稳定到稳定、从松散到紧密联系的过程。如果说资本有不断流向农业的冲动和农民想获得平均利润的要求是产业化组织得以创新和发展的原动力,那么,均衡分配机制的形成便是产业化组织走向稳固和紧密联系的内在动力。

二、产业经济学分析

从发达国家产业化组织演变规律来看,农业产业化以垂直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作为自己的发展趋势,这是由产业化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决定的。

农产品的市场结构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类型,即有许多生产无差异产品的农户,他们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把农产品作为生产要素的企业则数量有限,当某一地区只有一家加工企业时,则为买方垄断市场。由此可见,产业化初期,农产品供求双方行为主体处于非对称的市场结构中,这种市场结构对处于完全竞争一方的农户极为不利。下面我们以面临线性要素供给曲线的买方垄断为例来分析。

设反供给曲线形式为:P=A+BQ,A,B为常数,Q为要素供给量,P为要素价格。所以总成本函数C=PQ=AQ+BQ2,增加一单位投入的边际成本MC=dC/dQ=A+2BQ。

在图中,由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位置来确定要素使用量,然后再确定该点的要素价格。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垄断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此时要素使用量为Q1,所提供的要素的价格为P1’,P1-Pl’为厂商的单位垄断利润。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而言(均衡要素使用量为Q2,均衡价格为P0),使用的要素太少了,要素价格太低,要素市场运行效率低下。

因为农户不满垄断厂商制定的垄断价格,他们会千方百计的寻找维护自身利益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有三种:1.农户通过横向联合的形式组成合作社,提高农户的集体谈判能力,改善非对称的市场结构,在这个过程把价格从P1’提到均衡价格水平P0;2.政府通过对农户补贴,从而移动MR曲线的位置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和质量;3.农户为加工企业所兼并,参加到加工企业的后向一体化中。上述方法解决问题的结果是:1.农户自身组织起来形成横向联合体,此时农产品市场将为双头垄断的情形;2.农户加入到加工企业,与其形成“风险共担,利润均享”的一体化企业。为了说明上述结果,我们假设农户联合形成垄断性组织A,垄断性加工企业B使用A的产品作为要素投入,假设A、B生产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不变边际成本分别为c和k,因为B是在A给定价格的条件下实现利润最大化,所以厂商B的边际成本MCb=Pa+k,而A以中间产品作为B的引致需求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厂商B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

MRb=MCb=Pa+k (1)

A的利润函数为:IIa=PaQ-cQ (2)

由(1)、(2)两式可得:Ila=MRb-(c+k)Q (3)

对(3)式微分得A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dIIa/dQ=d(MRb)/dQ-c-k=0,即:MRa=c+k

(4)上述解析式可由图2来说明。

由MRa=c+k决定A提供中间产品的数量Q1,由Pa=MRb-k来决定A提品的价格Pa。垄断组织A获得的利润为(Pa-H)Q1,也就是图中四边形PaCEH的面积;此时厂商B得到的最终产品的价格为P1,利润等于(P1-Pa-k)Ql,即图中四边形P1ABP0的面积。如果实行纵向一体化,一体化企业可以把市场进行的交换内部化,消除双重边际。产量由MRb=c+k决定,此时产量为Q2,价格为P2,利润是四边形P2FGI的面积。我们可以发现,实行一体化后最终产品产量由Q1增至Q2,价格由P1降至P2,而且一体化企业所获得的利润比双边垄断时A与B获得的利润之和还要大。因此,在利润的刺激下,A与B有一体化的倾向。

三、制度经济学分析

科斯在《厂商的性质》一文中指出,市场和企业都是组织资源配置的两种制度安排,市场交易存在广泛的交易成本,包括交易双方提出要求、讨价商谈、接受合同、交货检验等有关活动的成本。企业配置资源交易成本低、效率高,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组织成本会增加。采取市场还是企业来配置资源就取决于组织费用和所节约的交易费用的比较。该理论从交易费用角度描述了市场经济中产业组织有序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动因:在市场竞争中,人们为了获得更多利益,不断探索有利于节约交易,组织费用的新的产业组织结构和交易方式,来不断调整企业内、企业间的相互关系。随科斯之后,威廉姆斯探讨了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他认为,交易成本是由交易要素和人的要素所综合决定的。交易要素包括: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竞争对手的数量;而人的要素主要是指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影响农业产业化组织内部交易费用的因素主要有:交易量,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份额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其中交易量决定于市场交易的次数和每次交易的数量与价格;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份额则取决于三个因素:1.资产的专用程度,形成组织的成员拥有的资产的专用程度越高,其获得的利润也越多;2.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相对稀缺程度;3.双方在订立契约时拥有日信息量与谈判能力。

单个农户购销批量小,交易次数多,每次购销都要支付一个交易过程的所有费用。分散的农户搜集、处理和传播信息能力差,财产基础薄弱。没有能力对付各种机会主义行为和市场风险。这些都使农户的交易成本上升。当农户组织起来形成中介组织,单个交易就变成了集团交易。中介组织由于在传递信息、购销服务、监督市场公平交易和协调利益关系主体等方面有优势,可节约农户的交易成本,使农户能分享节约交易带来的经济收益。当农业经营以企业形式进行,企业与农户的外部交易关系转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关系时,交易成本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降低。但这时组织内部的管理成本增大,农户自身的经营冲动与企业的统一管理也会出现冲突。当一体化所节约的交易成本等于组织成本时,组织便会保持原有的形式和规模。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