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8篇

时间:2023-06-15 09:27:41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幼小衔接;大班幼儿;规则意识

俗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从小培养幼儿具有规则意识、是塑造现代人的重要内容,更是时展的需要。而大班正处于幼儿园和小学的过渡时期,培养幼儿从小树立规则意识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规则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在大班时期甚为关键。

通过对我们大班43名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幼儿的规则意识差异很大,有些幼儿能够很好的遵守各项规则,而有些孩子却根本没有这个意识。在43位幼儿中课堂上要求如厕的幼儿有11位,占总数的26%,在游戏中不能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的幼儿占35%;喝水、如厕、洗手不按顺序排队的幼儿占21%,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的幼儿占44%。大班的幼儿已有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执行能力不强,需要成人的督促;自律开始萌芽但还没有完全内化;在等待游戏时缺乏耐心;学习中以插嘴,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言行等。这些结果充分表明我班幼儿十分缺乏规则的意识,执行规则能力较差。这些幼儿大多不会正确的与同伴相处,不遵守活动规则,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行为自由。由此造成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而这一切对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自控能力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呢,在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孩子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感受遵守规则的好处和乐趣,体验违规的后果

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只有幼儿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才能让幼儿主动遵守规则。我们会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体会遵守规则的重要。如:我们常常带幼儿去超市购物让幼儿体会购物需付钱,付钱时要有序排队;如:引导幼儿观看有关交通规则的碟片,让幼儿了解遵守规则可以保障人的安全,而违反交通规则可能会导致交通事故使人受伤或死亡。用这些丰富的教育方法让幼儿了解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除了要让幼儿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还要让幼儿感受遵守规则的好处和乐趣。孩子在遵守规则时不应感到有压迫、不愉快或是难以忍受。因此,我们首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充足、合理、适当的空间和大量丰富的材料,使每一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活动内容,避免不必要的争执与冲突。孩子毕竟是孩子,年龄小,能力有限,难免会和同伴发生冲突、违反活动规则。这时,我们就应该努力让孩子了解违规的后果,并让其承担一定的责任。

如:在游戏时,有些孩子自控能力弱,常出现违反游戏规则的情况。针对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如果小朋友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应该怎么办?”通过讨论,孩子们一致决定,如果谁在游戏时违规了,那就停止游戏3次。为了让自己有更多参与游戏的机会,孩子们违反规则的现象越来越少。同时对于那些能自觉遵守规则的幼儿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巩固幼儿遵守规则的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班上树立榜样,号召幼儿向榜样学习,让榜样带动全班幼儿自觉遵守规则。比教师一味批评违规的幼儿,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二、在活动前讲规则

有的教师在活动之前不向幼儿提出任何要求,活动中发现问题时才强调规则,或者当发现出了问题时,怒气冲冲责问幼儿。此时幼儿的注意力已经不集中了,不会认真听老师的话。其实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因为事先老师并没有告诉他们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我们只有在活动前提出要求,让孩子了解活动规则,孩子才可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受规则。

三、幼儿参与制定规则

只有在幼儿参与下建立的规则要求才是适合幼儿需要的规则,才能真正被其接受。在不同的活动之前我会组织幼儿通过讨论修订自己制定适合的规则,这时孩子们会非常自觉的遵守规则。

四、在教学活动中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

教学活动是幼儿获得知识、情感、技能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故事、儿歌和文学作品引导幼儿自觉遵守规则。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如:为了让幼儿能在活动中有序的排队,我利用这一幼儿崇拜的人物教育孩子向他们学习。在音乐活动《进行曲》中通过引导幼儿欣赏音乐,观看国庆大阅兵和军方军训练、生活的一些视频情景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向学习,自觉遵守活动规则。为了让幼儿能轻拿轻放小凳子,我向幼儿讲述了“小凳子为什么哭了”的故事,以此来教育幼儿轻拿轻放小凳子。在教育幼儿遵守交通规则时,我们通过请幼儿进行情景表演过马路和学习儿歌“红绿灯”来让幼儿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五、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规则的建立不是靠说教和硬性规定就可以做到,重要的是培养,而游戏是最好的途径和手段。幼儿园的游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规则游戏一类是创造性的游戏。规则游戏对幼儿来说,蕴涵着丰富的学习机会。

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上下课铃声的游戏活动,模仿小学生的课间生活。每次活动前敲响小铃。幼儿听到铃声后知道要上课了,就会自觉的回到座位旁就座,等待老师来上课……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时,幼儿则离开座位自由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幼儿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有利于帮助幼儿提早适应小学的活动常规,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再次,教师要帮助幼儿掌握游戏的玩法和规则,教师讲解力求生动简明。游戏规则应灵活,如果幼儿要求并且他们都同意改变游戏规则时,应当允许幼儿改变规则。

六、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做好幼儿的榜样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篇2

一、规则必须建立在孩子充分理解的基A上

例如,小一班的刘老师向我诉苦:“今天程×又随手关活动室的门,还差点儿夹着另一个宝宝的头,尽干些危险的事儿,只要有他在,班里秩序肯定难搞,我们上班就得提心吊胆。”于是,我们课题组成员介入小一班的一日活动,在观察中发现,由于该年龄段的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行为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小班幼儿的违规行为容易在同一情境、同一事件上发生,具有反复性;另外,由于小班幼儿语言表达、理解能力具有局限性,违规“行动”多于“语言”。同时,小一班针对“关门事件”制定了一条规则:“没有老师的允许,幼儿不能随意关活动室、休息室、厕所等的门”,起初这种语言表述孩子是难以接受的,那么让孩子懂得为什么需要这一规则,违规了会发生什么危险就很重要,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的特点,我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这项规则的用意,感受随意关门给大家带来的不便,游戏过程中我把准备好的小木棍、甘蔗、带壳花生和核桃展示给孩子,让每个孩子尝试用手折一折,剥一剥,再用门夹一夹,感受门的力量,接着放了一段《小兔子乖乖智斗大灰狼》的视频,孩子们看到大灰狼托着被门夹得血淋淋的尾巴逃跑啦……观看之后,结合游戏我请小朋友想一想,假若我们小朋友都随意关门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孩子们说:“会堵在门口,大家都进不去也出不来”“还可能上不了厕所会尿裤子”“还可能夹着手、脚、头,会流血死掉……”孩子们的语言虽然幼稚简单,但移情带来的理解却是深刻的。一学期过去了,小一班再也没有发生“关门事件”。

二、让孩子参与规则制定的全过程

以往在幼儿园随时都能听到老师说“不准大声说话”“不许乱丢玩具”“不准打架”“小手背后”“小嘴巴闭紧”等等一系列限制性话语,如今通过课题的实验研究,教师认识到这种教育方法难以起到真正的效果,幼儿缺乏自主性,甚至出现所谓的“木头班”或“乱班”现象,而且对幼儿个体发展的影响也是消极的。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工作实践,科学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使教师的教育行为由一味地限制,转变为积极鼓励和指引,支持幼儿参与制定规则,提高了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增强了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幼儿遵守与执行规则。由于孩子是规则的制定人,当他在规则的“管理”下能够全身心投入他喜欢的活动,并得到身心满足时,他也就从中体验到了规则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从而使他的规则意识自然而然地形成,因此,他们非常乐意接受相应的规则要求,学会自律。

三、结合游戏活动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形式,抓住幼儿这一特点,我们通过结构游戏、音乐游戏、角色游戏等活动,使孩子在认识周围事物、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培养幼儿对规则的理解内化,避免脱离实际的说教。例如,在玩“小青蛙旅行记”游戏时,我们重点培养幼儿遵守交通规则,使孩子知道红灯停、绿灯行以及乘坐公交车要遵守前门上车、后门下车等规则。

四、让孩子了解违规后果,并承担一定责任

规则是一种良好的规范和秩序,是对自由和空间提出的相对限制和约束,它可以使人的活动顺利进行,享受更多方便和乐趣。但是,幼儿期孩子自控能力差,行为会反复,虽然让孩子接受了规则的存在,但若要使这种认识内化为习惯性的行动则需要练习和强化,不从思想上转化到行动上,那都是纸上谈兵。为此,我们应该让孩子了解违规的后果,承担一定的责任。如,滑滑梯时,有些孩子滑到一半就往地面上蹦,还有的孩子趴在滑梯上,头朝下脚朝上向下滑,甚至带动很多小朋友模仿,这些都很容易发生危险。针对这一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如果小朋友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应该怎么办?”孩子们一致决定,如果谁在游戏时违规了,那就停止游戏至少3次。面对如此严厉的制裁,孩子们违反游戏规则的次数明显少了。

课题组对幼儿规则意识形成的实证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幼儿的社会生活,进而为幼儿社会性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教育策略,更好地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幼儿有规律地生活,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了自理、自律能力,帮助孩子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规则意识,促进了幼儿社会性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规则意识

一、大部分孩子规则意识淡漠

这类孩子头脑中没建立起规则意识,或是规则意识淡漠,他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行为多源于情绪或兴趣冲动,不考虑行为后果,想法很天真。比如:开学初,很多孩子上课上到一半的 时候自己站起来就往外走,因为他要小便,我把他叫住批评的时候,他还理直气壮。可以看出,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未经老师同意就出教室的行为是错误的。

二、有的孩子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有些幼儿的控制能力差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幼儿阶段行为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处于发展初期,不可能像成人一样控制言行,所以他们虽然“懂道理”、“知道”某些要求,却不能做到。特别是说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懂,句句在理,做的时候却怎么也做不好,经常违规,让老师、家长头疼。如:有的孩子明明知道玩水容易生病,可他高兴起来就什么都忘了,而且越玩越开心。再如:一些有攻击的孩子在向老师承认错误时都会说:“打人不对,我以后不敢了!”可是没多久出现了矛盾,照样挥出小拳头。

三、逆反心理及性格气质等因素的影响

现在的孩子自主性越来越强,逆反心理也越来越严重。他们不大愿意接受成人的指导和意见,常要求自己做主,决定行为。有时当成人提出某一要求后,有的孩子会故意做得与要求相反,并以此为乐。

此外,由于孩子在气质、性格、性别等方面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文静一点、内向一点的孩子遵守规则的能力强一些;活泼好动、外向的孩子违规现象就多一些;男孩子违规的比例略高于女孩子。

以上所述的情况给我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即:要将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那么,应该如何帮助孩子理解和接受生活、学习中的各种规则,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呢?为此,结合我园制定的《幼小衔接工作意见》和幼儿园新《纲要》的教育理念,我为本班幼儿制定了具体的行为规则,如: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遵守学习、游戏、生活规则;能公正评价他人与自己的行为、分辨是非等。具体如下:

一、建立规则的意义:

所谓规则,就是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一)规则教育有利于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二)规则教育有利于帮助幼儿适应社会,更好的成长。(三)规则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四)规则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自由与规则的协调

作为幼儿园教师,必须明白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宽松”。自由是以规则为前提的,自由不是放任自流。“宽松”是就环境而言的,可以理解为:为儿童提供自然、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孩子放松地活动,尊重儿童并不等于放纵儿童,必要的规则是需要的。在培养幼儿的规则时,作为教师,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尊重孩子,让幼儿感受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的伙伴,同老师在一起他们会感到自然、温馨、没有压抑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如在生活中,教师用和蔼可亲的态度与孩子讲话,不强迫、不强制幼儿,让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感受到老师的爱。

三、规则意识的培养

(一)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因此,我把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放在首位,让幼儿在平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获得教育和发展。教育不是要让孩子自己去应付所有的一切,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减轻对大人的依赖,能适当的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从而能更好地适应家庭以外的环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允许幼儿在日常交往中出现争执。

在幼儿园或者社区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为了一个玩具、一个游戏中的角色或一个位置争吵起来,成人为了平息孩子的争吵往往出面制止,因为在传统的教育框架中,争执是不团结友爱的表现。其实,孩子们的争执大多出于缺乏规则意识或者各有各的规则。这种争执对于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对于他们规则意识的培养,都是很宝贵的。他们由此知道每一件事后面都应有一定的理由存在,规则是由双方或者群体共同制定的。

(三)更重要的是,要告知幼儿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社会规则。

成人要对孩子进行遵守交通规则、保护环境等公共规则方面的教育,不要讲大道理,而是要具体教他们“红灯停、绿灯行”,教他们从人行道过马路,教他们排除侯车、购物等等,必须言行一致,人前人后一致。如果每个人都能从小培养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整个社会就能有序运转;当外在的约束成了内在的行为准则后,人的素质就会大大提高,这时他也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四)家园共育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篇4

一、随时随地进行规则要求

和孩子就“为什么班里不能乱跑”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并加入亲身体验来验证班里不能跑的规则。用摄像机随时摄下孩子们在班里跑来跑去的场景,或在幼儿安静操作时某一幼儿大声喊叫或走来走去影响别的孩子的场景,请孩子们观看讨论,从安全的角度来讨论:会摔倒,或自己受伤,地方小,跑不开。从他人角度 来看,会影响到别的小朋友,会撞到别人,影响别人的正常活动;如果别的小朋友在安静地操作,而你大声喊叫、跑来跑去,别人会讨厌你的这种行为,不和你一起玩,你心里会怎样想?通过自身的体验,让孩子们懂得在班里不能乱跑乱叫的规则,从而明白影响他人的行为是一项不礼貌的行为。

二、规则化为具体行为

实践活动是幼儿良好规则形成的关键,行为形成来自实践,在幼儿日常生活、交往、游戏、劳动等活动中,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训练,并随时观察他们的行为活动,抓住教育契机,从而使他们获得对每件事情“如何做的”认识,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练习、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如学会认真倾听,做操时看谁能听到口令时快速地排队;喝水时能排队喝水且不把剩下的水随处乱倒,玩具大家一起玩,学会分享,学会等待;想玩别人的玩具,一定要通过允许。从习惯培养做起,使一些规范书面化,人性化。如在操作区张贴这样的要求:轻轻拿,轻轻放,仔细想,认真做,你是最棒的好孩子。语言区的规范要求为:认真听,仔细看,大胆说,你将是最会说的孩子等等。引导幼儿在娃娃家要遵守和同伴合作游戏,和睦相处的规则;在理发店、宝宝阅览室等建立一些合理的、必要的规则,利用各种图示或图标提醒幼儿遵守。这些规则和要求都非常具体,操作性强。通过环境渲染让孩子们随时都能有所感受,同时在活动中,教师还要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和语言去鼓励孩子自觉遵守规则和要求。让孩子从他律逐步走向自律。

三、在一日生活中强化规则

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是好动、好模仿,成人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如果让孩子们主动遵守各种规则,教师就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们树立遵守规则的榜样。对孩子们说话时要轻声细语,教师之间也要轻声交谈,如果孩子有违反规则的行为,要及时的用眼神或手势制止,如排队时有幼儿夹队时,就轻轻摇头表示此行为的不妥,以制止此行为,对洗完手后能及时关紧水龙头的幼儿微笑点头表示赞许,幼儿有好的行为时,如有幼儿摔倒了,一幼儿赶快扶起了他,教师要及时地用语言肯定其行为:宝贝真棒,知道关心小朋友;今天,阳阳排队时排的又快又好,以后小朋友都要向他学习,好吗?莹莹最近吃饭时不再边玩边吃,能专心地吃饭,而且不再把菜叶捡到桌子上了,子涵能跟小朋友友好相处了,不再用指甲抓小朋友的脸了……就事论事、客观评价,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如“你能把垃圾扔到垃圾筒里,我真高兴!”,“我知道你想帮小朋友拿汽车,但你把它抢过来是不对的!”“娇娇今天在语言区安静、专注的看书,可是豪豪却拿着书到处乱走,还大声说话,你们说谁做得对?”教师积极的语言鼓励和肯定,是孩子们的规则意识在不断的加强和内化。通过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对孩子们规则意识的时时提醒、肯定,让孩子们在宽松、自主、有趣的环境中体会规则在各种活动中的意义,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懂得不能因为自己的过失影响到他人。

四、家园共育共同构建规则意识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规则培养。要培养孩子从小具有规则意识,只靠幼儿园是不行的。根据《刚要》规定,幼儿园应当主动与家长配合,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篇5

一、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幼儿园是孩子们踏入集体生活的第一步,作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规则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幼儿从早晨入园到晚上离园,一天的生活当中,上下楼、如厕、盥洗、进餐、午睡等等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规则,教师应在了解孩子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幼儿把规则落实到行为上。如每天孩子们排队时,往往乱作一团,整理队伍很是费劲,但当我们在孩子们排队的地方贴上圆点时,孩子们排起队来会变得很迅速。再如上下楼梯时,我们在楼梯的左右两侧贴上小脚丫,以此提示幼儿上下楼梯要靠右边行走。在楼梯的转角处贴上严禁拥挤图片,通过环境的暗示与提醒,孩子们会自觉遵守规则,改变了原来的拥挤、不靠右行的现象。规则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只有教师紧抓不懈,严格要求,长期以往孩子们会自觉遵守各项规则,逐步树立规则意识。

二、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游戏是幼儿学习生活的主要活动,是他们积累经验、学习知识的有效途径,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其游戏与学习是分不开的,富有情趣的游戏对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中,将幼儿的规则学习与培养有机地融入于幼儿的游戏中,可以帮助幼儿了解规则,巩固规则。 如:角色游戏“娃娃家”中,有的孩子扮演爸爸、有的孩子扮演妈妈、有的孩子扮演奶奶,每种角色都有他们相应的行为规则。再如表演游戏“公共汽车”,幼儿扮成年龄、身份不同的乘客,在有情景的社会性游戏中,幼儿模仿生活中人们的语言、行动,体验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实践着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幼儿在反复的游戏中了解了乘车的规则与礼仪,并逐渐会把社会的规则要求变成自己的主动行为,进而迁移到生活当中去。

三、 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陈鹤琴先生曾提出:“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环境是最好的教具。” 因此,创设环境,营造氛围也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有效途径。在区角活动中,利用环境标志法,让孩子明白各种规则,如用玩具标志,每种玩具篮边都有与篮里玩具统一的图标,孩子们在整理玩具时不会放错。在阅读区,贴上安静图标,提示孩子们迅速安静。饮水机前设置等待线,告诉幼儿喝水时不拥挤,要排队等候。幼儿物品的摆放标志,告诉幼儿物品取放要归位。在午休区,看到小床边的鞋子置放标志,孩子们会自觉的将鞋子放在规定的地方。在幼儿生活学习的活动室、游戏场、走廊、楼梯等……根据需要,巧妙地设计图标、利用图标,这些无声地提醒,会让孩子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自觉遵守规则,同时强化了幼儿的规则意识。

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篇6

儿童的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能力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儿童进行规则教育,能够培养儿童适应周围环境,实现其社会化,成为一个真正适应将来社会生活的人,使其终身受益;儿童教育是实现社会改造的一个途径,通过对儿童进行规则教育,可以实现对未来更民主更文明社会的创造。因此,对于儿童来说,从小接受规则教育,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幼儿阶段是儿童规则意识萌发和规则行为初步形成的时期。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社会环境,家长在幼儿的规则教育方面担负着首当其冲的职责。家庭中的幼儿规则教育,是规则教育的起步,是指在幼儿的家庭生活中,家长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和途径,积极引导幼儿树立规则意识,培养幼儿形成一定的规则行为能力及习惯,从而为幼儿以后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既然家庭中的幼儿规则教育如此重要,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呢?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庭的幼儿规则教育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存在着较多问题。

规则教育意识缺乏

苗苗和星星是好朋友,她俩经常带着各自的玩具到彼此家里玩。可是每次离开时,星星还想玩苗苗的玩具,离开苗苗家时一定要带走苗苗的玩具;或者苗苗离开她家时,星星不让苗苗拿走自己的玩具。而苗苗却不是这样。我非常好奇,两个孩子同龄,都是3岁,但为什么行为差别那么大呢?问其原因,苗苗的妈妈一语道破天机。她说其实两个孩子小时最初都是这样,都为此哭闹。但她坚持让苗苗离开时把玩具还给别人,不带走别人的玩具,这样慢慢地形成了习惯。而星星的妈妈却不同,每次只要星星一哭闹就帮着说情,先让星星拿走玩一会儿,等她不玩了再送回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星星这样的行为模式:离开就闹,霸占着别人的玩具,闹得越凶别人就越不好意思不给玩具。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星星显然没有形成良好的交往规则和游戏规则,她的妈妈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很多家长和星星妈妈一样,由于自身缺乏规则教育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从而导致孩子规则意识欠缺、规则行为较差。

幼儿期是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期。家庭教育中有大量规则在起作用,而教导孩子按规则行动是家庭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家长不能因为溺爱孩子或者为了避免亲子冲突的麻烦,而不去干涉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放任孩子“无规无矩”。孩子不懂事,不懂得玩具要分享,不懂得游戏要轮流,不懂得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不懂得不能打人骂人……这些为人处世和社会交往规则家长是懂得的,家长要将规则教育渗透在孩子的生活中,善于抓住每日生活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自然地、渗透式地向孩子传递规则,帮助孩子建立有关社会生活的规则意识,养成亲社会的规则行为。

家长应该从自身做起,经常反思家庭、社会中的种种规则,充分认识规则教育的价值,强化规则教育意识,重视孩子的规则教育,促进孩子更全面更和谐的发展。

规则教育观念陈旧

有些家长很有规则意识,也重视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给孩子制定了条条框框去遵守,然而却收效甚微,孩子依旧我行我素不按规矩办事,让家长头疼不已。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问题往往不在孩子身上,而在于家长落后的规则教育观念和不科学的规则教育方法。

卡卡妈妈常羡慕嘟嘟妈妈,因为嘟嘟总是那么听话,而卡卡却调皮捣蛋。嘟嘟妈介绍自己的育儿经:“一定要让孩子怕你,一次把他打怕了,以后就再也不敢了。昨天就没让嘟嘟吃晚饭,我说过吃饭前一定要把玩具收起来,不收就没晚饭吃,嘟嘟不肯收玩具,我愣是饿了他一顿。上次我包饺子,嘟嘟一定要玩面粉,搞得家里到处都是,怎么说都不听。后来我气急了,就拎起他狠狠地抽了几个屁股,然后罚站墙角。现在只要他一犯错误,我就罚他站墙角。现在他知道了,我说的话就是规矩,绝对地服从。”

嘟嘟妈妈的育儿经验,有三点不当。

1.将家规等同于规则

很多家长把规则教育看作是“家规教育”,把自己的意愿等同于规则,并视为绝对的权威,一旦违反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这种观念绝不少见,深受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封建家庭教育思想糟粕的影响。

通常来说,规则有两种形式:一是没有明文规定,只是一些约定俗成、共同认可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公共生活中形成的道德经验与行为习惯。例如乘车购物要排队,在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不能随便吐痰、乱扔垃圾……二是有明文规定,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一些公约、规则、规章、制度、纪律,通常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有的甚至与法律法规衔接。例如交通规则、公园游客须知、学校学生守则、考试纪律等。由此可见,规则具有普遍性的特点,是供共同遵守的有利于秩序的一种客观性的规定,应该是利己利他的,而绝不是封建家长式的个人的随心所欲。

2.用奖惩塑造规则

规则虽然具有约束力,但这种约束力绝不是用批评、呵斥、惩罚或奖励这样的外部强制性手段来实现的。作为成人,可以强制幼儿去遵守某些行为规则,但并不能真正地让其养成规则意识和规则执行能力。简单粗暴的家规教育只能培养出表面驯服的、在外力监控下才能执行规则的人,而不是真正将规则内化于心,心甘情愿去遵守规则的人。规则教育过程,不是儿童被动地执行家长外在规则要求的过程,而应该是他们将规则内化于自身需要,将其进一步转化为自身的主体性态度、品质的过程。家长所要做的就是唤醒幼儿对规则的主体性需要,激发他们遵守规则的内在动机,使他们体验和感受需要得到满足后的快乐。当规则成为儿童的需要时,一切外在的奖励和惩罚就显得多余了。

3.忽视儿童的天性

很多家长在规则教育中注重树立自己作为家长的权威,过度限制或控制儿童的行为,不允许孩子做这做那,要求孩子像小大人一样循规蹈矩,希望孩子斯斯文文,省心不惹麻烦。一旦孩子不遵从,他们就会强迫孩子服从管教。这样的做法,其实是无视孩子的天性。没有规矩的自由是放任,没有自由的规矩是不近人情。儿童天性是活泼好动的,是无拘无束、天真烂漫、无所畏惧的,他们喜欢四处去摸索探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家长如果对幼儿过度限制,剥夺他们自由行动的权利,是不利于他们独立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的。

家长对幼儿的规则教育应该建立在尊重儿童天性的基础上。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制定相应的规则对其进行规则教育。善于利用儿童秩序感和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挥幼儿在家庭规则教育中的主体性,让幼儿做规则的主人。家长应充分考虑孩子的需要,让孩子参与制定规则,共同遵守和执行规则。

规则教育方法不当

除了缺乏规则教育意识、规则教育观念落后外,一些家长还存在规则教育方法不当的问题。

为了让陶陶养成睡前收拾玩具的习惯,陶陶妈妈可谓煞费苦心,想尽办法。前几天陶陶表现还不错,可没几天就不干了,开始耍赖皮。妈妈先是威胁加利诱:不收玩具,晚上不准和妈妈睡;玩具收得好的话,妈妈就买更多的玩具。陶陶不听,妈妈又开始轰炸式地批评和说教:玩具也要回家睡觉,不然明天没力气跟你玩了,并且谁收玩具,玩具就归谁。在妈妈的坚持下,陶陶最终还是把玩具给收了,但是第二天又是照旧。聪明的妈妈又想了一招,将散落的玩具外加两辆陶陶最喜欢的小汽车全部藏进了储藏室。陶陶早上起来发现一些玩具不见了,妈妈就对他说今天晚上好好收拾玩具,它们就会出现了。果然陶陶晚上收拾玩具很自觉,于是妈妈又将那些玩具“变”了回来,陶陶觉得非常神奇。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陶陶妈妈很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个很有办法的家长,但是为什么陶陶还是不能很好地遵从睡前收拾玩具的规则呢?说到底,是教育方法上欠妥当。首先,这个规则确定得太晚了,陶陶睡前玩玩具已经成为习惯,而同时不收拾玩具也成为了习惯。如果在陶陶玩玩具的第一天起,妈妈就让他知道这一规则,并引导他每次都收起来,我们相信陶陶会自然而然地养成习惯。一开始建立规则,比以后纠正和改变要容易得多。

其次,陶陶妈妈虽然让陶陶体验到了不遵守规则的后果,但却没有在制定规则之前,向其说明为什么要制定和遵守规则的原因。规则教育的过程是幼儿内化规则的过程,他们在遵守规则、实施规则行为之前,必须要理解规则,要将外在的规则要求内化为自我意识和需要。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规则,家长应该明确地提出简单、具体和可操作的规则,向孩子解释规则的制定理由,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否定。在幼儿内化规则的过程中,家长还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随意地改变规则,要自始至终地坚持监督幼儿对规则的贯彻执行,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因为一点点困难就轻易妥协放弃。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培养 规则意识 执行能力

让学生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班规是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基本要求。在班级中,总有少数学生违反纪律,也很难自觉遵守规则。如何让学生具备规则意识,把外在的道德教育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既是班主任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内容,又是班主任所担负的重大责任。

1.让学生明白,树立规则意识是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

古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有家规,校有校规,国有国法。现实生活中,规则无处不在,商人有经商的规则,球赛有竞赛之规则,就连做游戏也要遵守游戏规则。

规则,就是规定出来供人们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或者说是规定出来让人们遵守的做事规程和行动准则。

规则意识,即是人们在遵守这些制度或章程时所具备的良好态度和习惯,或者说是人们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

一个人是否有规则意识,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否终生适应社会的程度,没有规则意识的人将无法在社会立足。就学生而言,也知道学校有纪律、有制度,但总有一部分学生就是不愿遵守,甚至常常违反学校规定。这需要班主任经常性地向学生灌输,学生必须树立规则意识。

有一年,我接任初一(7)班班主任,开学第一周,我在班上组织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规章制度。下课后,一学生对我说:"秦老师,又是规范,又是制度,不能少定点吗?要想不违背,有点难……"对我说这话的是一个很乖巧的女生。我想,她能给我讲,说明她愿意遵守规则,只是感觉制度太多了。看来,仅仅给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制度的条款,还不够,还要让学生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定这些条款来约束学生,学生应不应该遵守规则。

第二周的班会课,我确定了"中学生该不该遵守规则"的主题讨论。我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没想到,讨论异常激烈。正方学生列举了"不遵守交通规则出现的重大伤亡事故"、"某学生不遵守校规晚上翻越围墙摔伤"等事例,说明学生应该遵守规则;反方则认为,规则束缚了学生,不能张扬个性,条款过多,学生不乐意接受。针对学生疑惑,我列举同学们自发组织打乒乓球时"6颗下"的游戏规则,输家之所以自愿"下"是因为遵守了"输就该下"的规则,说明同学们是自觉遵守规则的。我们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制定国法和学校规章制度,但遵守规则是一个人适应社会最基本的要求,是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没有规则意识的人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学生没有任何条件和理由不遵守学校制度和纪律,学生必须树立规则意识。

此后,虽有一些学生违反学校纪律,但都没有一个学生反对学校纪律的约束。

2.制定合理的班规,严格执行班规,把遵守班规内化为一种行为习惯

长期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证明,制定合理的班规,学生容易接受,让学生自觉履行班规,进而养成规则意识,并内化为一种良好行为习惯。

一年前,学校规定,中午一律不准打篮球。有一部分篮球爱好者,一下课就抱着篮球往操场跑,下节正课时,经常迟到,科任教师反映,打球的满头大汗,上课常打瞌睡,教学受到严重影响。我一气,直接将班规改成"在校期间不准打篮球"。结果,仍有少数学生故意对着干。看来,要让学生遵守班规,还得让学生参与进来,由学生讨论制定。

于是,我组织召开一次班会。主题是"制定班规",先讨论4个问题:①我们班需不需要制定班规;②班规由谁制定;③违反班规,需不需要惩罚;④班规由谁监督。经过讨论,大家达成一致意见,需要制定班规,班规由大家共同制定,制定的班规要可行,大口号的东西不写进班规,比如,"爱祖国爱人民",我们无法知道别人爱不爱祖国,爱不爱人民?要写可行性的,大家能够对照着做,也容易监督和检查的内容,比如,"每期不按时交作业不得超过4次"每缺一次作业,必须书面向任课教师作原因说明。如果违反班规,必须进行惩罚,或重做作业,或罚扫地,或写违规情况说明书,由班干部监督。为了公平,我也补充了一条,学校规定,"上课期间老师不准接打手机,不准拖堂"。如果老师违反,同样要向全班作说明,并向同学道歉。

班主任通过民主形式,由师生共同参与制定的班规,大家都觉得亲切,执行过程中也不会产生抵触情绪。事实证明,我们班的班规制定后,除极个别同学外,基本形成了遵守班规的良好习惯。

3.家校合力,为学生营造遵守规则的良好环境

规则意识的培养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新话题,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视角。规则意识的培养需要学校教师、家庭的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遵守规则的良好环境。

加强与家庭的联系,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是直接决定学生是否成人、是否成才的关键。部分家长溺爱孩子、偏袒孩子、监管欠缺,都会影响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因此,家长应自觉端正言行,为孩子树立正确的遵守规则的榜样。家长应竭力纠正自己容易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的各种陋习,为孩子的成长树立正面的典型。班主任要联系家长,为孩子制定适当的生活规则供孩子遵守,并由家长监督孩子执行。比如,家长可以为孩子制定简单的学习、生活作息时间表,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家长可以交给孩子基本的文明礼仪要求,让孩子讲文明、懂礼貌。这些生活中处处可行的规则,既便于孩子执行,又在潜移默化中不断促进孩子遵守规则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班主任则需要联系科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规则;学校应该充分发挥校会、班团队会、校外德育基地等教育阵地的作用,开展教育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实践活动,不断促进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和提高。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民谚说得好:"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规则教育是塑造人的教育,是所有班主任必须对学生实施的教育。

学生养成规则意识,时时、处处、事事按照规则行事,需要班主任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角度着手,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明白规则的重要与必要,意识到违反规则必然受到处罚;要让学生明白,遵守规则是一辈子的事情,而不是一日一时的事情;要让学生看到规则的约束力与执行力。

总之,规则意识的养成不能靠一朝一夕,更无整齐划一的手段,关键在于要在班级、家庭、社会生活中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规则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筱林.《浅谈规则意识的培养》.

[2] 叶晓媚,阎文,张军.《树立规则意识,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习惯》.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篇8

一、规则意识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栋梁,亲社会行为需要从小耳濡目染,这样对于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成长有积极的作用。社会行为既能体现在对待身边的人和物,又能涉及到整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以及成年后如何协调社会关系。一亲社会行为是一种行为准则。需要从小培养孩子亲社会行为。随着孩子一点点的成长,接触的东西和事情越来越多,他们要逐渐学会去适应,去面对些事情。而且要伴随着亲社会行为,在社会中得到实践。因此,可以看出规则环境的重要性,如果不能适应,儿童想要健康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二是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很长时间的培育和引导,特别对于处于学前教育中的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讲,更需要日常监护人的提醒和监督,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模仿力很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作为监护人能够规范准守各种行为准则,那么对于儿童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三形成和保持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可以表现为某些人或者团体的助人、慷慨和施与等等任何行为。[2]

二、学前教育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的问题

1.忽视幼儿天性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如果监护人有不当的管教以及使用专制和禁止性规则去规定儿童的活动,会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剥夺孩子应有的活力与创造性。儿童都喜欢游戏,并能从中获得一些知识,监护人应在游戏和活动开始前,把规则跟孩子们说清楚,这样孩子能更好的理解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相反,如果孩子出现违反规定的行为时才给他们指出来或者惩罚,虽然他们能够亲身体会到对错,但是心灵容易受到伤害。

2.缺乏家园合作

每个孩子基本上都在两个区域活动,包括幼儿园和家庭,这两个区域都是为孩子服务的,都为了培养孩子形成好的规则意思,好的行为行为习惯。但是,有些学前儿童在幼儿园和家里表现出很不一样,甚至反差很大,这就让我们应该去思考一下原因。第一,幼儿园和家庭两方面监护人的思想教育观念差距大,使孩子不能正确判断对错,观念规则产生混淆。第二,家庭方面和幼儿园方面缺少沟通,孩子在两个区域,表现不同,不能得到及时提醒和帮助。当他们面对不同的监护人时,就会表现出不一样,因为他们认为家长和老师是两个不同的规则行为规则。

3.规则意识欠缺

每个人的规则意识包含多个因素构成,例如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等。有规则行为的基础是意识,意识形成的第一步是正确的认识。第一,学前儿童的不同规则行为是因为对规则的错误认识,他们不懂定了规则要一直遵守下去。第二,幼小的儿童还没有感受到规则对他们是有利的,所以对规则没有感性的认识。第三,当儿童在情感上认识了规则后,仍要鼓励家长,儿童或老师一直遵守,做出表率,并坚定的遵守下去。

三、学前教育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途径

1.尊重天性,制定规则

大自然赋予了每个人不同的天性,因材施教,尊重天性,才能科学的教育。对学前儿童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就是要根据他们的天性来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制定规则,授予学前儿童执行这些行为的权利,并由监护人决定以许可的形式来表达是否同意执行,做还是不做。一旦这些学前儿童自己做出决定,则完全体现出学前儿童的自我中心思想、自身意愿和他们的能动作用。学前儿童天性就好动,所以作为家长和教师不可以完全的放任不管,可以让学前儿童自己活动,要让学前儿童在一定意义上,明白哪些是合理范围的事,哪些超出合理范围之外。例如家长和教师可以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但是具体的性质和属性,以及活动形式全交给儿童自己来选择,并由家长和教师来提供具有安全措施的环境,把对活动的选择自由权交给学前儿童,保证学前儿童天性,尊重了他们的本来意愿。

2.联合教育,合作家园

家园合作,为了更好的保证学前儿童教育,某些家庭和学前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来保护学前儿童的天性,建立联系,确立目标,在教育方式和途径上,共同寻求教育问题,并共同探讨和积极解决。合作家园发展潜力巨大,合作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家园合作模式,用现代化教育形式实现传播,在学前儿童家庭中发挥作用,学前儿童家长通过电子信息方式来管理、分享和传播互助实现合作家园效果最大化。学前教育机构和家长要及时互动沟通,同时对学前儿童也要做到尽量情感交流,达到共鸣。当然,最好的方式和互动的主题仍然是保护和热爱学前儿童,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爱是合作的基础,情感是共鸣的基础。老师要真心对待每个可爱的宝宝,家长才会真心感觉到老师对孩子的爱是真实存在的。

3.实践教育,形成规则

学前儿童教育机构方面要经常组织家长参加主题教学活动。活动目的是培养儿童的知识、情感和沟通技能,有目的性、有计划性的设计,并且有家?L和教师共同组织主题教学活动。帮助学前儿童加深对社会生活规则的理解。围绕规则主题开展活动,了解一下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程度,家长帮助收集资料实物。多互动,让幼儿尽量去体验和感受,以便加深印象,在以后的生活中去实践和应用。对幼儿规则意识的教育内容,循序渐进,选择适合幼儿心理的内容进行实践教学。[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