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通信工程类论文8篇

时间:2023-06-19 09:24:56

通信工程类论文

通信工程类论文篇1

[关键词]通信工程 专业技能 达标考核 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TN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036-02

一、引言

通信工程专业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都很强的工科专业。大学期间实验和实践类课程贯穿其中,它在锻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比如在本校的教学计划中,明确要求学生必须修读基础性实践课程6学分,提高性实践课程2分以及创新性实践4学分。

为了评价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本校依据教学大纲以及通信领域技能要求,制定了统一的专业技能达标考核体系。此体系的实施一方面能够指导实践类课程的课程设计,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重视专业技能训练。本文详细介绍该考核体系,并反思实际实施效果。

二、考核体系建设

(一)考核项目和考核流程

论文梳理了本校实践类课程的项目内容,并充分依据现有的实验设备情况,在考核项目中设立必考核的《基本设备配置和操作类》项目以及随机选做的三大提高类(《网络通信类》、《程控交换类》和《现代通信类》)项目。具体项目如表1所示,考核流程按照图1开展。

(二)考核标准

为了对考核的评分标准化和规范化,对各项考核内容制定了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三、反思

笔者在本校初步实施了通信工程专业技能达标考核项目,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考核方案以及层次化的考核项目题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考核小组在考核结束后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主要考虑到以下问题。

1.教学计划和专业技能达标考核的衔接问题。目前达标考核并没有体现在通信工程系的教学计划当中,如何将实践类课程和达标考核进行关联,使得达标考核是实践类课程的一种自然延伸,这是要考虑的问题。

2.达标考核的考核内容。本次考核的考核项目是针对之前实践类课程内容的汇总和综合。虽然难度上有所提升,但是本质上没有脱离之前实践类课程的影响。如果能够和中国电信、移动等业内公司建立达标考核的对接,将其对员工技能的考核加以借鉴,并应用到通信工程系的专业达标考核体系当中,那么更能体现考核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3.考核方式的改进。目前采用的是集中进行考核,从早上8点到晚上6点。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技能提高有限。建立一种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长效技能考核机制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面对以上问题,如何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通信工程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和方案,使之有机融合到教学计划中,并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通信工程类论文篇2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194-02

两院院士王越教授曾说过:“人类是否可以有统一的教育模式?不可能,原因在于,教育效果的发挥是在‘未来’的时空中,而‘未来’是无法详细预测和提前采取行动措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只能不断讨论和不断永无止境地改革发展。”为了提高电信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专业性人才,做好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储备目标,培养出的学生可以与市场直接接轨是目前各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专业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模式的总体设计,是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教学文件[1]。因此,针对国内电子信息类人才需求情况的分析,在借鉴和总结国内外电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及加强与工程背景紧密结合的思想,开展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研究适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不断发展的就业市场紧密接轨的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高校电信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1.国外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国外大都划分在电工类,也有归在计算机科学类当中。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其电信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可以分为电路、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及电磁场4大类。(1)电路类。电路类的体系结构以苏联和欧美体系最具代表性。其中,苏联体系注重理论基础,重视分析方法,授课内容强调其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欧美体系注重课程的实验教学及其工程应用性。国外的电路类课程教学体系多,教学内容涵盖面广,教学安排具有层次性,强调实验教学和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以工程应用为背景。同时,注重电路的工程应用背景、注重计算机技术在电路中的应用、注重电路问题的电磁场基础。(2)电子线路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设了“电路和电子学”、“微电子器件与电路”、“模拟电路”等课程及相关实验。英国剑桥大学通过本科前两年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在之后的专业课程设计中,更强调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开设了“电气和纳米材料”、“先进远程通信”、“电子传感器和检测”、“微电子机械系统设计”、“图像处理和图像编码”等课程及相关实验。(3)信号与系统类。国外信号系统类课程的建设在注重数字技术发展对体系的影响的同时,注意协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及时跟踪未来技术及其可能对课程产生的影响。(4)电磁场类。欧美大学的电磁学类课程的教学主要分为三步走:基础课程教学阶段、核心课程教学阶段和扩展课程教学阶段。基础课程教学阶段主要讲授电磁现象最基本的物理规律和特性;核心课程教学阶段主要讲授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特性;扩展课程注重的是与工程实践的接口。

2.国内高校。国内有442所高校设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其中辽宁省有29所。主要开设电路分析理论、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线路基础、数字电路及系统设计、通信电路、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电磁场理论、随机信号分析、通信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等专业主干课13门。

二、我国电子信息类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近年来,国内市场电子类发展方向主要有信息服务,电子元器件及集成电路,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型,新型显示和数字电子及“三网融合”,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产业及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2014年1月,国内就业市场对电子信息工程类方向的职位需求占总需求人数5.7%左右,到2014年7月,电子信息工程类方向的职位需求增长到总需求人数的1/5。可以看出,电子信息类人才,在国内市场的需求量非常大,且呈现逐月递增的趋势。

三、培养目标的确定

1.基本定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将电子类和信息类紧密结合的宽口径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息的获取、变换、传输、存储、处理、显示和利用等技术,接受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培养信息技术及其设备、系统与网络的软硬件开发及管理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基于该基本定位,在制定大连大学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别建设了理论类与技术实践类两大课程群,在强化理论类课程的同时,依托工程背景,突出实践应用,形成理论和实践并重、分析和综合并重的专业特色,具体做法是:厚基础――加大主要专业基础课学时,确保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牢固扎实,为今后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宽口径――加开“随机信号处理”、“现代通信技术”、“数据通信”、“DSP技术及应用”和“EDA技术及应用”、“卫星通信”等任选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重应用――增加实验比例,特别是增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同时将电子系统设计、创新项目等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2.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信号与信息处理、传输、交换及控制技术,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制、生产与应用和开发能力,可在信息产业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就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四、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培养大纲制定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工程实践和应用的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制、生产与应用和开发能力的技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确立了理论类和技术类两条专业课程主线。

1.理论类课程群建设。专业性和综合性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适应这个发展,我们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也应该朝着专业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开展改革,也就是在保证理论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是现阶段高等教育工科类专业的发展方向。结合我们的自身特点及优势,制定了大连大学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结构和实践类教学体系结构。理论类课程体系除公共基础课外,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将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大模块,信息与系统和信息与通信两大课程群。信号与系统课程群包括:电路原理(含实验)、信号与系统(含实验)、自动控制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含实验)和信号检测与处理;信息与通信课程群包括: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含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含实验)及电磁场与电磁波。

2.技术类与实践类课程群建设。确定了理论体系结构之后,我们又开展了技术与实践教学体系论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指向,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与理论体系结构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完成了计算机四年不断线计划,建立了以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创新实践、毕业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五大技术与实践类课程群建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群包括:高级语言课程设计和高级语言编程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课程群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含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含实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工艺实习;EDA技术及应用课程群包括:EDA技术及应用(含实验)和EDA技术课程设计;微机与单片机课程群包括:微机原理与接口(含实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含实验)、电子系统课程设计、印制电路板设计;创新实践课程群包括:工程项目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学生机器人擂台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

五、培养方案的特点

经过多次调研、分析、修改完善及研讨,并经有关专家审核,最后形成大连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4年的培养方案。其特点如下:

1.提出课程群建设的思想,完善课程体系结构。整个培养方案共分为两大类(理论类、技术类与实践类)、7小类(信息与系统、信息与通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电子技术、EDA技术及应用、微机与单片机、创新实践)课程群。课程群思想的提出使得电信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变得十分清晰,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一目了然,便于师生理解和执行。

2.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与就业市场的直接接轨,必须对现有电信专业的技术实践类课程进行改革。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注重以工程背景为实践类课程设置的核心思想,力求建立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电子技术、计算机软硬件及应用、电子系统综合设计、EDA技术、DSP技术、嵌入式技术等相关课程建设,采取稳扎稳打、稳步推进的原则。

3.计算机四年学习不断线。为了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就业市场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中还注意设计了四年计算机学习连续化,实现计算机四年不断线学习[2]。

大连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4整个培养方案的修订贯彻人才战略的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并获批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同时加强理论教学拓展,保持综合性、专业性的专业教学优势。坚持本科教育与工程教育接轨的教育思想,建设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编写注重工程应用的教材,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实现分类施教、差异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更强,系统观念、整体观念和分析能力都得到较好的培养,并且对自身的认识和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形成了独特的专业优势。

参考文献:

通信工程类论文篇3

1、通信网工程设计2、程控室工程设计3、传输室工程设计

第二类:通信论文

4、光城域网研究与组网5、光波分复用技术的研究与分析6、光同步数字体系的研究与分析

7、论述移动通信的应用及发展8、铁通XX分公司宽带业务现状与发展9、铁通XX分公司发展策略

10、提速铁路专用通信业务及发展11、自拟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通信工程专业课题

第一类:通信工程设计题目要求

《通信网设计》

一、设计要求:

1、作某一范围长途干线网设计;2、绘出新设计通信网图并作相应阐述。

二、主要内容:

1、对通信网种类及构成要素作概括性阐述;2、拟定长途网业务节点数量及选用相应设备;3、对新设计通信网的信道构成

特点、网型、保护方式等作相应阐述。

《程控交换工程设计》

一.设计要求:

1.对原有设备情况的调查,收集各种资料2.根据调查结果设计交换网图

3.根据交换网图提出中继方式,其中包括信令方式,接口方式及传输方式等内容4.画出工程所需各部分图纸

5.写出设计规范书及设计说明书

二.完成图纸名称:

1.交换网图2.中继方式3.设备平面布置图4.总配线架,数字配线架端子分配图5.电缆径路图6.电源系统图7.工程数量表

《传输室工程设计》

一、设计要求:

1、结合本单位条件或者处自拟条件作传输室施工设计,规模不限;

2、采用光纤传输设备或者数字微波设备及相关附属设备(如中配架、数配架、引入架、试验架等);

3、对各项设计作重点说明。

二、主要内容:

1、传输室设备平面布置图;2、通信网图;3、室内信道直线径路图;4、中配架运用及分配图;5、布线计划图改工程数

量表。

第二类:通信论文题目要求

通信工程类论文篇4

关键词:选题;措施;监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53-02

毕业设计是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必修的综合性实践课程,是运用所学课程检验专业认知水平的重要过程,是理论学习过渡到实践应用的必要环节。信息类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通过独立的实践操作,将计算机的有关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了解新技术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工程中的应用,扩宽工程视野,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都起到重要作用。毕业设计既是学生毕业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推进产教融合,衡量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一、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存在主要问题

1.选题问题。近年来,由于职业院校生源结构及招生制度变化,毕业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在选题模式、题目来源、题目类型与难度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2.时间安排问题。由于我院高职学生在大三上学期陆续展开就业工作,这就给毕业设计时间安排带来很大阻力,能否顺利完成也成为问题之一。

3.过程监控问题。毕业设计安排后,如果过程疏于管理控制,设计质量就成为重要问题。

4.答辩问题。答辩是毕业设计最后一个重要环节,答辩不重视,对于整理归档及评估诊断也是重要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具体措施

根据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环节存在问题,按照合理、实用、高效的原则,重点通过对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选题、过程监控、质量评定考核等四个方面内容进行改革,提高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促进信息类专业发展。

1.确定合适的选题。选题适合是保证毕业设计顺利完成的基础。针对高职学生学制短、理论知识较薄、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了解在校学生的就业需求及毕业学生在企的岗位任职现状来考虑毕业设计的选题。①教师出题与学生自选相结合机制解决选题。要求所有中级职称以上教师在第四学期末按照研究方向及所授课程填写课题申请书,同时鼓励初级职称教师也积极申报毕业设计题目。为了充分发挥高职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毕业班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及所学课程申请题目。毕业设计课题的选定,采取由学生根据自身专业兴趣及特长,结合指导教师授课情况和研究方向选报导师,实行双向选择确定。如有较强开发意愿及能力的同学,可以选择电子产品与信息系统开发类课题;对图形及设计方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多媒体技术设计制作类课题;对网络及信息处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网站及信息处理类课题。毕业设计课题的选定确保学生依据兴趣选择,使得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和潜能得到发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2013级实施后,经过讨论最终决定2013级毕业设计题目共计46个,其中教师出题41个,学生自选题目5个。②题目来源多样化。要求指导教师按照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理论和实践综合能力提高。课题来源要求能解决教学难点问题和企业需求,主要来自于行业企业需求、教学质量提升、教科研成果转换、大学生创新项目、技能竞赛项目等其他项目。2013级选题中10个题目是解决中小型民营私营企业需求,21个是解决教师在教学中教学质量提升问题,2个是教科研成果转换,3个是大学生创新项目,2个是技能竞赛项目孵化,3个为教师专业研究实践项目。③设计制作与创新型题目相结合。高职生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在课题中去除仿真验证性题目,题目以设计制作类为主,同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创新型题目。2013级毕业设计题目其中设计制作题目共98%,2%为创新型方案设计。④难易适中,大小适宜。选题大小、难易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验相适应。题目难易适中,既要保证学生“知难而进”的勇气和信心,又要使学生能“量力而行”,根据学生特点、教学计划、专业发展设计大小难易程度合适的题目。2013级其中28个题目是难度比较大,工程量也比较大的题目;13个题目是难易适中、大小适宜的题目。

2.提前设计时间、柔性合理安排答辩时间,使毕业设计具有可行性。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在大三上学期每年10月底举行,如果毕业设计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学生忙于找工作,无法顾及毕业设计任务。因此,把毕业设计工作任务安排提前在第四学期末,采用工作提前安排、任务提前通知、设计(论文)提前完成、答辩安排时间将毕业设计的准备和进行时间适当向前延伸的方法,保证毕业设计的实施时间。实施毕业设计任务通知后,7日之内教师、学生提交选题申请表,学院将最终设计题目于14日后通知到学生和教师,教师于7日内填写毕业设计任务书,让学生带着任务课题过暑假,学生在假期确定内容框架和任务要求,开学后统筹安排设计时间,指导教师在假期在线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书写规范、资料查找方法、开题报告的撰写、论文提纲的提炼、系统的设计与制作等基本工作,在90日前大部分学生完成所有毕业设计系统及论文。同时信息学院在就业洽谈会前对部分学生安排一次答辩,洽谈会后安排第二次答辩,在第六学期安排第三次答辩,以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冲突的问题。

3.通过全程管理,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毕业论文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最为重要实践课程,是理论学习过渡到实践应用的必要环节,为培养信息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保障。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而且也锻炼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①通过全程监控,加强对毕业设计实施过程的管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我们实行学院、二级学院和指导教师的三级管理,从宏观控制、专业指导到课题指导,明确各管理层的职责任务,毕业设计管理过程完整、准确,课题实用、创新,教学管理规范、有效,确保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质量。并且,在学院《实践教学管理条例》、《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及模板格式要求》文件指导下,信息学院进一步补充《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教师选题申请表》、《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学生选题申请表》、《毕业设计任务书》、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指导记录》、《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工作进度表》等文件,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严格审题,审查开题报告、定期通报制度、定期检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每两周汇报一次毕业设计进展情况,教师必须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解答,并填写相关文档记录。②有效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切实提高指导效果。由于提前安排设计,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增加了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就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有效沟通非常重要。要求指导教师每两周会见一次学生,了解进度并进行纸质签名,同时充分运用微信、电话、短信、电子邮件、QQ群等现代通信交流手段,切实提高指导效果。教师通过微信或短信及时通知学生各种相关信息,相互交流探讨,快速解决问题;通过电话预约指导时间、通知相关信息,解决必须通过语言交流沟通问题;通过建立QQ群,将一名教师指导的学生建立辅导群,可以随时在线交流,适时采取视频、文字留言等多种聊天方式发现并解答学生疑问;利用电子邮件等网络传输工具实现文件在线或离线传输,以方便传输毕业设计相关资料;通过QQ群文件系统给学生发送相关文件及通知,极大减轻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

4.加强毕业答辩、成绩评定工作环节。为了提高毕业设计成绩的客观性,成立二级学院答辩委员会,统一毕业设计考核与评定标准。答辩委员会根据专业设置对学生毕业课题进行分类,形成不同答辩小组,答辩小组负责学生答辩及成绩评定。答辩过程中主要考核学生对与课题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专业及实际操作水平、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考核,注重每个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及工作量大小,答辩小组采用集体评分的方式给出学生答辩成绩。答辩委员会审定指导教师给予的论文成绩及答辩小组的答辩成绩,综合评定学生毕业论文的总成绩。在答辩过程中,对学生毕业设计作品的实物化及原创性提出了特别要求,帮助学生总结毕业设计中的成熟经验和不足。为了让全体学生知晓毕业设计实施过程,制定了低年级的学生旁听毕业答辩过程的政策,让学生提前体验到毕业答辩的环境氛围,以便自己进行相关思考,进行毕业设计相关准备工作,同时使正在答辩的学生在展示自己设计成果时有成就和满足感。

三、结语

本文针对目前高职毕业设计现状,就信息类专业保证学生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从时间安排、选题、过程监控、答辩及成绩评定等四个环节入手,在严格实行过程监管后,已经达到了初步成效。毕业学生在技能竞赛、企业项目设计及学生创业方面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也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和肯定。该方法已经作为陕西工院信息类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规范标准,同时该成果也可作为其他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永红.当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科技展望,2015.

[2]胡延华,王文涛,冯华.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改革与创新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2.

[3]潘有志.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毕业设计模式初探[J].中国电力教,2011.

通信工程类论文篇5

关键词:信息检索 信息分析 信息提炼 立体印刷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c)-0100-02

在新的生活环境下,每个人都需要从各种各样的信息源中收集、提炼有用信息,为正确决策提供参考。一方面,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方便、自由、快捷的、查询信息;但另一个方面,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信息更新的快速性,使得信息资源出现分散、异构、无序的特性,极不利于人们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面对信息急剧增长、技术不断更新的新局面,需要我们对信息检索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尤其是科研工作者必须增强获取、选择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1 信息检索概述

信息检索是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提交的查询条件检索出相关文档的过程和技术。信息检索涉及数据库技术、图书和情罂蒲А⑷斯ぶ悄堋⒆匀挥镅源理、机器学习等众多知识和学科领域[1]。信息检索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表示、存储、组织和访问。

1.1 信息检索的意义

信息检索是对信息进行集中表示、存储、组织加工、统一管理,使用户更容易得到所需要的信息,进而对信息进行加工,根据分析得出新的思路和方法,实现信息激活和增值。有效的信息检索可以节省科技人员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帮助人们进行知识更新;继承和借鉴前人劳动成果,促进科技的快速发展;协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1.2 信息检索的四要素

信息检索包含四个要素:信息意识、信息源、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利用[2]。信息意识是信息检索的前提,指人们借助信息系统获取所需信息所做出的能动反映,使人们对信息的敏感程度、选择和运用信息能力;信息源是信息检索的基础,如专著、期刊、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记录、专利、标准、统计数据、政府出版物、档案文献信息等;信息获取能力是信息检索的核心,是指人们对信息的了解、查找、整理加工;信息利用是信息检索的关键,即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和利用。

1.3 检索语言及方法

检索语言是为沟通文献标引与文献检索而编制的人工语言,是连接信息存储和检索两个过程中标引人员与检索人员双方思路的渠道。检索语言主要包含分类、主题、代码和自然四类语言[3]。分类语言是指用各种分类号来进行检索的标识,按学科性质进行系统排列,包括主题、科学、图书和专利分类语言;主题语言是直接以表达文献主题的词语作为检索标识,包括关键词、标题词、单元次和叙词语言等;代码语言是指将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用代码系统来标引和排列的检索语言,例如,分子式索引系统;自然语言是指未经规范化处理的检索语言。

信息检索包括手工和计算机检索,常用的检索方法有拉网法、引文法、顺查、逆差和抽查法、排除、限定和合取法。检索途径归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信息的外部特征,如责任者、题名、某种序号、机构名等作为检索标识;另一类是用描述信息内容的分类号、关键词、主题词等作为检索标识。通常直接输入检索字段直接点击搜索,但需要精确查找目标文献时,要利用高级检索方式设置一些查询条件,如查询范围、时间、方式(模糊和精确)、字段逻辑关系的编辑等。

2 信息检索流程

信息检索过程可分为以下步骤:课题的确定――选择合适的数据库――初步拟定检索式检索――调整检索策略(考虑准确性)――命中结果分析――批量下载――信息分析。下面以立体印刷技术的相关资料的搜集为例介绍信息检索过程。

2.1 检索工具选择

对于日常信息的搜索,通常采用百度、谷歌等网站,但对于专业文献的检索则需要专门的数据库,每个数据库都有自己的特点。

(1)馆藏书目查询:书目是将图书、期刊按一定规则收录,并有序编排的检索工具。通常包含题名、责任者、主题词、分类号、索取号、ISBN/ISSN号、出版社等字段,输入检索词即可检索,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有自己的馆藏书目数据库,检索、下载。

(2)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目前世界上最大且连续动态更新的数据库,内容覆盖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农业、哲在新的生活环境下,每个人都需要从各种各样的信息源中收集、提炼有用信息,为正确决策提供参考。一方面,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方便、自由、快捷的、查询信息;但另一个方面,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信息更新的快速性,使得信息资源出现分散、异构、无序的特性,极不利于人们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面对信息急剧增长、技术不断更新的新局面,需要我们对信息检索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尤其是科研工作者必须增强获取、选择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1 信息检索概述

信息检索是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提交的查询条件检索出相关文档的过程和技术。信息检索涉及数据库技术、图书和情报科学、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众多知识和学科领域[1]。信息检索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表示、存储、组织和访问。

1.1 信息检索的意义

信息检索是对信息进行集中表示、存储、组织加工、统一管理,使用户更容易得到所需要的信息,进而对信息进行加工,根据分析得出新的思路和方法,实现信息激活和增值。有效的信息检索可以节省科技人员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帮助人们进行知识更新;继承和借鉴前人劳动成果,促进科技的快速发展;协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1.2 信息检索的四要素

信息检索包含四个要素:信息意识、信息源、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利用[2]。信息意识是信息检索的前提,指人们借助信息系统获取所需信息所做出的能动反映,使人们对信息的敏感程度、选择和运用信息能力;信息源是信息检索的基础,如专著、期刊、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记录、专利、标准、统计数据、政府出版物、档案文献信息等;信息获取能力是信息检索的核心,是指人们对信息的了解、查找、整理加工;信息利用是信息检索的关键,即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和利用。

1.3 检索语言及方法

检索语言是为沟通文献标引与文献检索而编制的人工语言,是连接信息存储和检索两个过程中标引人员与检索人员双方思路的渠道。检索语言主要包含分类、主题、代码和自然四类语言[3]。分类语言是指用各种分类号来进行检索的标识,按学科性质进行系统排列,包括主题、科学、图书和专利分类语言;主题语言是直接以表达文献主题的词语作为检索标识,包括关键词、标题词、单元次和叙词语言等;代码语言是指将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用代码系统来标引和排列的检索语言,例如,分子式索引系统;自然语言是指未经规范化处理的检索语言。

信息检索包括手工和计算机检索,常用的检索方法有拉网法、引文法、顺查、逆差和抽查法、排除、限定和合取法。检索途径归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信息的外部特征,如责任者、题名、某种序号、机构名等作为检索标识;另一类是用描述信息内容的分类号、关键词、主题词等作为检索标识。通常直接输入检索字段直接点击搜索,但需要精确查找目标文献时,要利用高级检索方式设置一些查询条件,如查询范围、时间、方式(模糊和精确)、字段逻辑关系的编辑等。

2 信息检索流程

信息检索过程可分为以下步骤:课题的确定――选择合适的数据库――初步拟定检索式检索――调整检索策略(考虑准确性)――命中结果分析――批量下载――信息分析。下面以立体印刷技术的相关资料的搜集为例介绍信息检索过程。

2.1 检索工具选择

对于日常信息的搜索,通常采用百度、谷歌等网站,但对于专业文献的检索则需要专门的数据库,每个数据库都有自己的特点。

(1)馆藏书目查询:书目是将图书、期刊按一定规则收录,并有序编排的检索工具。通常包含题名、责任者、主题词、分类号、索取号、ISBN/ISSN号、出版社等字段,输入检索词即可检索,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有自己的馆藏书目数据库,检索、下载。

(2)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目前世界上最大且连续动态更新的数据库,内容覆盖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可进行高级、专业、跨库检索以及期刊Ш健

(3)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连续动态更新的高质量学位论文数据库,包含理工、农业、医药、文史哲、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电子与信息科学、经济以及专题文献等。

(4)外文文摘数据库:既包含单学科数据库,如CA(化学)、PA(石油)、Georef、Medline等,又包含多学科综合数据库,如Dialog、EI、CSA、SCI、IEEE/IET、Spinger等。对于国际化的今天,外文检索已成为每个考研人员必备的技能。

(5)其他数据库:Google学术中文和外文搜索、万方、维普、知网、专利检索系统以及标准文献检索数据库等。数据库文件普遍采用CAJ和PDF格式,须下载专门的浏览器来阅读。

2.2 检索词确定

确定中文检索词:设置与论文名字相关的检索词进行检索,如,立体印刷、3D印刷、立体图像、立体印刷品;确定英文检索词:stereoscopic printing、3D printing、stereoscopic image printing、auto-stereoscopic image

2.3 检索过程及结果分析

利用以上介绍的检索方式以及各个数据库的特点,选用中国知网、Google学术、硕博士论文数据库、EI和专利网,结合设定的检索词进行文献检索,该文例子主要围绕图书、期刊、硕博士论文和专利来搜索。为了便于对文献的管理、引文编排,论文写作采用EndNote插件建立分类文献库。在搜索文献时注意尽可能将时间设定在近5年内,学位论文搜索优先,这样对研究对象的背景、现状首先有大概的了解;其次进行大量其它文献的检索,可以参考论文后的参考文献、某个领域的专家或数据库连接到的相似文献等来扩展检索。无论对于中文还是外文的搜索,不能盲目下载,必须注意文章摘要与目标对象是否有关,否则会加大有用文章筛选的工作量。

检索到的文章由于存在相似性,一定要做好分类,方便快速查找。总的来看立体印刷技术相关文献主要涉及人眼视觉理论、光栅成像、立体图像制作、光栅材料及使用、立体印刷产品质量评价和市场分析、立体印刷工艺研究以及相关设备制造等。通过以上文章的搜索我们可以对立体印刷有大致的了解,对于写综述性的论文可以按照以上点来设置章节标题,如果要进行某一点的深入研究,需要认真研读,将文章的各个点吃透,或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总之,文献检索不能盲目,初步检索分析后,再次具有针对性性的进行检索。

3 结语

该文围绕信息检索技术展开讨论,首先,简单的介绍了信息检索的含义、目的、意义、检索要素和方法等,让大家对此有直观的认识。其次,结合立体印刷技术综述报告的例子,详细的阐述了文献的查找渠道、提炼、分析和总结过程,对以后工作和学习中有效的进行信息检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双魁.信息检索与利用[M].上海: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8.

通信工程类论文篇6

[关键词]信息加工理论 加涅 学习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看作是信息加工的机制,把认知看作是对信息的加工,认为学习是由习得和使用信息构成的。该理论往往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以及工作模式来解释人脑加工信息的过程,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信息加工和记忆。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为这一理论的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让一度被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排除在主流心理学研究之外的记忆、信息加工等课题重新被人们所接受,并在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帮助下得到发展。目前,信息加工理论主要包括三大类:侧重于数理统计分析的信息论;侧重于计算机模拟的信息加工理论;侧重于实际应用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而研究者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人类记忆系统的性质;记忆系统中知识表征和贮存的方式。

一、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加涅作为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被公认为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与认知主义心理学派的折中主义者,他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吸取、融合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及人本主义、格式塔学派的相关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自己的学习理论。加涅的学习理论主要倾向于用信息加工的模式来解释学习活动,他认为,学习过程是信息的接受和使用过程,学习是主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理论的一大特点是注重实际应用,很好地将学习理论研究的结果运用于教学实践。

1.学习层次理论

加涅将学习由简单到复杂分成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连锁、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的学习、问题解决或高级规则学习。加涅的这一学习层次理论认为学习新的知识技能都是建立在原有的、已习得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之上,是一种累积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实际上就是在原有知识能力基础上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各种知识能力累积的过程。

2.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将学习结果归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由于教学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加涅对学习结果的五种分类即教学目标的分类,对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是其教学设计观的重要部分,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3.学习过程

加涅认为,学习的典型模式是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式。在这一模式中(见图1),外界环境中的刺激通过感受器转变为神经信息到达感觉记录器,进入感觉记录器的信息通过复述、精细加工,部分被感觉登记了的信息进入到短时记忆。短时记忆里的信息经过编码,信息以编码形式贮存在长时记忆里,当信息需要使用时,通过检索,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信息被提取后,有的直接通向反应发生器有的又回到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对提取出的信息进行核实确认,合适的则通向反应发生器,反之,回到长时记忆中进行再次提取。除此以外,该模型还有两个部分,即执行控制和预期,这两个部分影响着信息加工的整个过程,是信息加工模式中的重要结构,其中执行控制(认知策略)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预期(动机)起着学习定向作用。

从信息加工模式中可以看出,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据此,加涅将学习的过程分为8个阶段(见图2),各阶段设有相对应的教学事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外部环境的刺激进行内部加工,这种加工是在外部教学指导下的学生内部加工过程。因此,加涅认为教学是一种外部事件,可以通过教学设计来影响学习的内部过程。

加涅依据其学习理论提出了教学设计的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9个部分:引起注意、告诉学习者目标、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呈示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引行为、提供反馈、评定行为、增强记忆与促进迁移。

二、启示

加涅的学习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关于学习的观点以及教学设计的模型对于如何安排教学,意义深远。其理论揭示了学生课堂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对课堂教学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加涅的学习理论注重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始终将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同时,他还十分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配合相应的教学事件,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并做出反馈。可见,加涅所提倡的是一种“有指导的发现学习”。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50-251.317.

[2]郭斯萍.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模式[J].江西教育.

通信工程类论文篇7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4-0014-06

[基金项目]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课题“理工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机制与模式研究”(11JD710007);2010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10JDJNJD077)。

[作者简介]邱杰(1974―),女,山东诸城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1级在读博士,桂林理工大学测绘地理信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赵君(1966―),男,河北保定人,博士,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张瑞(1981―),男,新疆石河子人,硕士,桂林理工大学党委组织部副处级组织员,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自十七大报告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的战略任务后,十报告中又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如何进一步推进理工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经成为加强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目前,我国有近百所理工类院校。受学科专业、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教学方式、校园文化氛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理工类高校大学生有着鲜明的专业和思想特点。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格局多极化、思想多元化趋势明显的今天,高等院校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实效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因此,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和掌握理工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状况,并依据理工类高校特点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对于提升理工类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和运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探索在理工类高校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途径,加强和改进理工类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理工类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践模式,培养理工类高校大学生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调查样本选取及调查数据统计

本课题调查研究的样本对象是北京、华中、华南部分理工类高校的大学生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分别对学生和教师两大群体就理工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本调查选取的样本分别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华南科技大学、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等20所大学。样本分布在华北、华南等地区,涵盖“985”“211”院校、二类本科院校、独立院校等各类层次的理工类高校。从样本涉及的学校类型、学校层次以及调查人数等方面来看,本次调查选取的样本覆盖面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主要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的,共发放学生问卷30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56份,有效回收率为952%,发放教师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51份,有效回收率为951%。

通过统计有效回收的学生问卷,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下:男生所占比例为6688%,女生为3312%;中共党员所占比例为3560%,中共团员为5990%,群众为450%(人数分布见图1);学历分布为博士研究生170%,硕士研究生1173%,本科生6900%,本科以下1757%(人数分布见图2);专业分布为理工类7250%,文科类2240%,艺术类375%(人数分布见图3)。

通过统计有效回收的教师问卷,教师的基本情况如下:男性489人,占5142%,女性443人,占4658%;中共党员820人,派人士35人,无党派人士206人(比例分布见图4);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占1556%,硕士研究生占4532%,本科生占3228%,本科以下学历的占463%(人数分布见图5);年龄为20~30岁的占408%,31~40岁的占3733%,41~50岁的占1672%,50岁以上的占336%(人数分布见图6)。

二、调查结果分析

理工类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无法替代的主要的生力军,同时也是实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群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从调查数据来看,理工类高校大部分师生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师的比例为9191%,学生的比例略低于教师,但也达到了821%);教师对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效果评价较高(7991%);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类课程总体感觉比较满意(8571%);认为学生学习效果较好的教师比例为7991%,相信马克思主义是正确有哲理并对个人的思想和实践有指导意义的学生比例为715%。但因为有部分教师和学生受社会思潮、网络信息、学校重视程度以及学习渠道等多种因素影响,理工类高校同时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弱化趋势,下面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一)教师层面

1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认同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教师对理论的认同是正确传播理论的前提条件,但理工类高校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状况却不容乐观。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随时间变化正在逐渐失去魅力甚至有点反感、排斥马克思主义的教师多达701%,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无所谓或没必要的比例为2151%,觉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不大的比例高达5825%。教师本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信息和知识,但上述数据显示,目前理工类高校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偏差。如何保证这部分教师在授课之余向学生传递正向信息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理工类高校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一定程度的危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通过调查可知,理工类高校中派和无党派教师比例为2659%,有4077%的教师认为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更有643%的教师认为应淡化马克思主义影响,另有2228%的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前景信心不足,甚至认为理工类高校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可有可无(949%)。高校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导者和实施者,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程度对受教育者的马克思主义认同状况有着重要影响。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理工类高校一部分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危机,“马不言马”的现象严重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吸引力,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就更无从谈起。

3对学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整体评价偏低

调查数据表明,多达7645%的教师认为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应付考试要求获得学分,实际上学生并没有多少收获,有1945%的教师认为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职工进行马克思主义教学是迫于课程设置要求;认为教师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不起作用的教师比例为1125%,认为当前学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对学生的作用越来越小的教师比例为4072%,认为马克思主义教育不为学生所接受的教师比例为300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理应成为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知识的主阵地。但上述数据不得不引起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的深层次思考。

4对学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措施满意度不高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和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课内课外共同作用。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对于学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建设现状及管理并不满意:有1220%的教师认为学校缺乏师生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够,其中1073%的教师认为这是因为学校对学生社团的引导和管理不力,3901%教师认为是因为专业教师教书育人作用发挥不足,未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有2893%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形成全程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因此,加快理工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加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教育,强化对学生组织的管理和引导,发挥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全程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推进理工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措施。

(二)学生层面

1共产主义理想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状况不容乐观

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是激发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动力,但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状况令人担忧。调查结果显示:有105%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随时间变化正逐渐丧失魅力,73%的大学生排斥马克思主义;有176%的受调查者基本不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仅有145%的大学生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仅有404%的学生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其他596%的学生选择的信仰是宗教(177%)、算命和看相(94%)或者干脆什么都不信(325%)。上述数据表明仍有少数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受外来价值观、人生观和宗教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这种状况引起了高度重视,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近年来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日益增多。

2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代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不足

对理论的认同偏差导致了对理论于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不足,具体表现在:3715%的受调查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受到了功利主义等思潮的冲击,1424%的受调查学生认为应该淡化马克思主义影响,1053%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多大的意义,213%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崇高的共产主义革命理想。这组数据表明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伴随着网络技术和先进科学技术一同涌入的各种西方思潮和价值观正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础,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迎难而上,扎实推进新“三进”工作,并力求取得实效。

3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相关评价不高

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教学是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引导的主渠道,承担着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敏感性较高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各高校能够充分认识到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并做出了一些努力,但实际调查得出的数据却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整体评价不高。有1108%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满意,认为需要更换教材(2626%)或对教材持不需要(1626%)和无所谓(1149%)的态度;有3454%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内容陈旧重复;1729%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更有2992%的学生是为了学分而被动接受教育,有28%的学生承认修学分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动力,有1451%的学生为了考试不得不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不足,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没有及时更新,学生的到课率、听课抬头率不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急需解决的问题。

4新媒体对学生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可忽视

目前以Web20、P2P、SNS、微博客等网络新技术应用为基础的新媒体资源丰富、信息传播迅捷,日益成为广大高校师生学习和交流的新平台;[2]新媒体技术以其快捷、隐匿、即时等特点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通过网络媒介了解社会,掌握信息,沟通学习已经日益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大学生通过网络学习、交流、消磨时间、购物和玩游戏。对于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网页,有2876%的学生知道有但没浏览过,有4533%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学校有此类网页。当被问及不愿浏览网页的原因时,有5049%的学生认为网页的语言内容过于枯燥,4282%的学生认为网页没有吸引力,有3532%的学生认为网页的学术化色彩太浓。据此,应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网页建设,贴近学生、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精神需求、思想困惑以及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网页形式和内容,通过增强网页的吸引力来提高点击率。

三、推进理工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对策

(一)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全面发挥课堂教学在理论传播中的主渠道作用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3]在调查中,师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都予以了积极的肯定: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认为按接受效果进行排序,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主要渠道分别是理论课堂(7098%)、新闻媒体(5142%)和团学组织(4932%),学生对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渠道排序是理论课堂学习(7304%)和团学组织的活动(3834%)。因此推进理工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进一步深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青年大学生当中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一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二是坚持教学语言通俗化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得生动、形象、透彻;三是讲究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通过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使青年大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二)加快活动平台搭建,充分体现团学社团对理论普及的促进作用

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4]这是对新时期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的新要求。理工类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校园文化活动平台是重要的载体,要充分重视党的基本知识普及教育、重视学生理论社团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建设,全面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活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不断完善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全程化教育培训体系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努力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认真组织开展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依托党校、团校和学生社团等各类载体,通过加强理论性社团建设,鼓励青年大学生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青年认同、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加速信息网络构建,突出红色网站对理论教育的助推作用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介,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方面产生着深刻而重要的影响。红色网站是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理工类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在网络信息传播方面的专业优势,认真抓好红色网站建设。要积极主动利用好新媒体资源,在建设好红色校园网站的同时,主动开设公共微博账号、微信订阅号等形式,使网上马克思主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成为加强对青年大学生教育的常态。在利用新媒体技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同时,要加强对青年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鼓励大学生文明上网,主动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通过新媒体资源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青年大学生中的传播。同时要牢牢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规律,从青年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使新媒体资源主动成为广大青年大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加大指导力度,提高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对理论学习的补充作用

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示范区和辐射源。“和谐校园文化,就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校园文化系统中各个部分和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和谐共生的状态,是以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为宗旨,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先进、创新、宽容、和谐的精神文化为核心,是与独特、典雅、人文的物质文化,民主、平等、高效的制度文化和理性、诚信的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5]理工类高校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创建,把原本让青年大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理工类高校要积极利用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在大学生中营造崇尚理论、学习理论、钻研理论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从而培养青年大学生学习理论研究理论的兴趣。同时主动将青年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为代表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成为大学生校园文化的品牌活动,使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又发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赵君,张瑞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J]高校理论战线,2012(6)

[3]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72/201001/xxgk_80415html,2005-02-07

[4]《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通信工程类论文篇8

新的移动通信实验教学体系,将先修课学习、工业实习、理论课学习、实验课开展、毕业论文等多个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形成从基础理论仿真到专业实验操作、工程技术实训、创新实验等一个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

通过通信类先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对移动通信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有明确的定位[14,15]。相应编程语言类课程的学习更为实验仿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移动通信理论课程的讲授为实验课程的开设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平台。工业实习安排在移动通信实验课开设前一学期开展,实习内容是到各通信运营商公司和设备厂家进行跟岗实习,涉及到的内容有:移动通信系统基站的建设与维护;交换与传输系统管理和维护;光纤传输设施维护;移动终端制造与维修;3G应用等多个方面。通过工业实习使学生对当前移动通信所涉及到具体问题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这对之后实验教学的开展,特别是移动网络方面实训的进行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移动通信实验教学的开展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理论仿真、专业实验操作、工程技术实训、创新实验、毕业设计。基础理论仿真是利用MATLAB软件实现:QPSK调制及解调;MSK、GMSK调制及相干解调;QAM调制及解调;OFDM调制解调;m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Gold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数字锁相环载波恢复;Rake接收机仿真实验。例如,OFDM调制解调实验,按照图2OFDM仿真结构图,利用MATLAB程序实现图2中不同测试点处的信号波形。

工程技术实训阶段则是利用3G天线获取实际信号,利用频谱分析仪等仪器实现CDMA2000、WCDMA、TD-SCDMA信号的分析。同时实现基站放大器、塔顶放大器性能指标的测试。例如,图4中给出利用频谱分析仪所测得实际CDMA2000和WCDMA信号的频谱特性。

创新实验阶段主要是针对有兴趣参加各类设计竞赛的学生开展,将全国及各省、校级电子设计大赛题目进行改造,从中选取与移动或无线通信有关,且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实用性的方案,经过适当修改作为创新实验阶段的实验案例。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实验案例了解各级大赛的要求及特点,教师则也可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各级大赛,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毕业设计阶段主要是利用实验室实验条件,从学院承担的科研项目中,将某些项目进行简化、修改、重组,转化成通信专业类论文题目,或从本专业最新的科技论文中选择其中合适的内容进行改进,作为通信专业类综合性毕业设计案例,从而将先进的科研成果打造为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结合。为通信类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和开放的培养环境。总之,移动通信实验教学体系中基础理论仿真、专业实验操作和工程技术实训是必修课程教学内容,是实验教学的基础与根本[16]。创新实验、毕业设计则是移动通信实验向之后教学、实践环节的扩展与延伸。这样由必修和扩展环节共同构建起移动通信实验教学开放体系。

本文作者:冯敏罗清龙作者单位:聊城大学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