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通信网络概念8篇

时间:2023-06-20 17:05:33

通信网络概念

通信网络概念篇1

关键词:大网概念;计算机网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随着国内电信运营商网络的重新整合和3G/4G无线通信时代的到来,网络通信技术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呈现出很多新技术、新应用和新模式,这对高等教育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近年来众多高校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大量地探索、改革与实践[1-6],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和成绩。现有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TCP/IP协议栈,能够组建基于交换机/路由器的小型网络,也能够进行常见的网络配置、应用及维护,但他们普遍缺乏全局网络的意识,即大网的概念。随着互联网络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各种网络技术层出不穷,各种类型的网络及业务不断融合、重构,这使得大网概念在电信级网络运行中更加重要,因此,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培养学生建立大网的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1建立大网概念的意义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交叉学科,涉及大量错综复杂的概念和新技术,对刚接触计算机网络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在现有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普遍反映是:入门难,术语、概念多,理论复杂;课堂上可以理解,但很难留下深刻印象,理论和实践都没学好。虽然现

在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已经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但在真正的实践中,实验内容只是实际网络复杂情况冰山的一角。另外,学生已习惯平时从应用层面使用网络的简单感觉,一旦进入理论学习就觉得和自己想象的网络差异太大,不学还明白点,学了更糊涂,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其问题在于没有把理论和实际紧密、有机结合,缺乏大网的概念。

所谓大网概念,就是要让人们了解其每天都在使用的互联网络是一张实实在在的网络,而不是一张虚拟的网络,它是由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小网从小到大组成的,任何两点之间的通信都由这张网络上的一条实实在在的物理连接承载,由构成这条物理连接的网络设备和链路实现数据的转发和传送。从提供网络服务看,它是单一的虚拟大网;从解决网络问题看,它是庞大而复杂的物理真实网络。

建立大网概念是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切入点。网络无处不在,大家每天都在使用互联网络,学生在没有接触本课程之前已形成了对网络的模糊概念,如果本课程教学一开始就从理论出发,学生自然会迷糊,并产生学习混乱和抵触情绪。因此,教学应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网络谈起,之后,再引申到学生熟悉的互联网络Internet,告诉学生网络的电子邮件、QQ聊天等正是基于身边最小的网络,并开始不断互联、延伸形

作者简介:邵鹏飞(1978-),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无线宽带网络与网络控制。

成大网――Internet,正是因为大网的存在,电子邮件、QQ信息才能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然后,老师要告诉学生计算机网络课程就是要研究这张大网是怎么工作的,比如构成大网的小网是怎么工作的,一个个小网是怎样组成大网的,数据在大网上是怎样传递的;在搞懂网络怎么工作后,就要了解怎么管理这张网、怎么用这张网。通过让学生建立大网概念的方式,淡化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头脑中模糊的网络概念变得清晰,同时,让学生明确网络到底研究什么,本课程学什么,应该掌握什么,学了之后有什么用。总之,建立大网概念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网络和计算机网络原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从而激发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原理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建立大网概念是全局把握网络技术的需要。互联网络有两个层面:物理网络和逻辑网络。物理网络指构成互联网络的网络设备和线路,它是逻辑网络的基础。逻辑网络架构在物理网络之上,包括基于网络层次体系结构的网络互联方法和为网络应用提供服务的网络云的概念。大家都熟悉的是逻辑网络为网络应用提供服务的概念,比如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基于网络的网络游戏等,这些网络主要指逻辑网络。而物理网络和网络层次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研究和课程教学的重点。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从熟知的为网络应用提供服务的逻辑网络概念出发,提出网络云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网络云是怎样形成的,从网络云引出物理网络,从而建立大网的概念。有了大网的概念,逻辑网络和物理网络也就成为一体,学生就会对网络形成深刻的印象,整个学习过程就有了一个理论基点。

简单地看,网络技术又可分为两个部分:局域网技术和网络互联技术。这两部分也正是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核心。整个互联网络正是由一个个小型局域网和接入网通过网络互联技术互联而组成的。建立大网的概念,明确实际中的大网和理论中的局域网、网络互联的关系,就能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把握网络技术的全局,明白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主要学习目标就是先要学好局域网的技术,然后学好将局域网互联组成更大网络的网络互联技术。从教学内容看,计算机网络教学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网络系统集成实践(基于交换机和路由器的企业组网、局域组网、企业信息网络配置等)和进阶的高级路由与交换技术等。大网的概念在这些内容的学习中都是站在制高点,并贯穿始终。

建立大网概念是服务型网络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从就业形势来看,我们正面临巨大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就业面临两个方面压力:一方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生的学生数量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能力缺失,其知识、能力、素质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从全球就业市场看,以构建面向社会,服务经济社会为宗旨的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服务型网络人才培养应以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强调“就业―可雇佣性”[7],以应用教育为特征,强调“有用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为电信运营商、网络公司、企事业单位培养各种有用的网络人才。大网概念在整个互联网络的运行维护中是非常重要的,此时网络中的设备、小型网络、企事业网络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大网中的一份子,它们的网络行为也就成了整个大网运行状况的一部分,同样,大网中其他部分的运行状况也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它们的运行结果。架构在网络上面的各种网络应用更是与大网密不可分,在应用中,从通信源端到目的端的双向数据传输,完全是建立在大网中各个被选中的中间节点的双向路由选择上面,而且,基于网络的变化这些选择完全是动态的。只有建立大网概念,才能全面正确地处理这些问题。因此,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重视建立大网概念,才有利于培养社会所需的具有“就业―可雇佣性”的服务型网络人才。

2建立大网概念的方法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开始时,如果既想给学生很好的入门知识,又想让学生建立大网的概念,教师就要在实际网络和理论网络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将学生从熟知的实际网络带到理论网络,因此,选用学生熟知的网络应用引出大网概念比较合适。描述大网概念要注意两点:一是切忌泛泛而谈,而要给学生塑造实实在在的大网形象,建立大网概念,比如可以选用电信经营的ChinaNet网络作为案例;二是切忌过多过深地谈论其技术,重点是让学生形成对大网的感觉和印象,对大网工作机制有初步了解。下面以网络QQ聊天为例,以电信ChinaNet网络为背景介绍建立大网概念的方法(以下的各个级别电信网仅指电信的数据网络)。

案例:大网概念――笔者在浙江万里学院4号楼213办公室与在美国的朋友通过QQ聊天,信息是怎样通过网络传过去的。

(1) 从身边的网络谈起。首先,我们给出4号楼办公网的网络拓扑图(如图1所示),由此表明“我”的位置,其次,交代清楚主要的网络设备、网络结构和连线方法,指明这是用户接入层的网络,属于最低级的物理网络,同时,可说明这个网络的网速、容量等基本情况,这些内容同学们都很熟悉,讲解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身边网络的概念。最后,我们向学生展示4号楼办公网通过大楼出换机接到校园网的情况,并提出问题:它的上一级网络是什么?很自然地,学生能回答出它是浙江万里学院校园网。

图1浙江万里学院4号楼办公网网络拓扑

(2) 上一级网络:校园网。首先,我们给出校园网的示意拓扑图(如图2所示),其中,1、2号楼及其他教学办公楼的办公网和4号楼一样,这些教学办公网通过校园网网管中心组成浙江万里学院校园网,其次,我们指出校园网管中心的位置、主要设备及校园网与大楼办公网在设备、网络结构、网络能力上的主要区别,向学生强调以4号楼办公网为例的每个教学办公网只是校园网的一个子网。最后,我们展示校园网通过出口路由器设备连到外部网络的情况,目前,该网是连到宁波市电信网,此时,我们也可顺便交代一下防火墙的作用及校园网可能有多个网络出口的情况,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校园网的上一级网络是什么。学生自然明白再上一级就是宁波市电信网。

图2浙江万里学院校园网拓扑示意图

(3) 再上一级网络:市电信网。首先,我们给出市电信网的一个示意拓扑图(如图3所示),重点指明学院校园网相当于宁波市电信网的一个接入用户,是其中的一个子网,而其他的大学校园网、企事业单位网络和下级区县电信网络跟万里学院校园网一样,都是市电信网的接入子网,通过市电信网管中心的路由器设备互联在一起,组成整个电信宁波市网。其次,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市网与校园网的最大区别是:校园网属于局域网范畴,一般属内网,可采用内网私有地址,而电信市网属于城域网,属于公网,只能使用公网地址。另外,电信市网的组网结构更加复杂,设备更加高级,网络容量更大。最后,指出宁波电信市网通过网管中心的核心路由器的出口电路接到电信浙江省网,继续接入更高层次的网络。

图3电信市网示意拓扑图

(4) 更高一级网络:电信省网。首先,我们给出电信省网(部分)的一个示意拓扑图(如图4所示),说明这个层次网络只是互联的设备更多、更高级、处理能力更强、速度更快,连接的网络更多、规模更大、更加复杂、带宽更宽,而连接方法并没有多大改变。其次,需要强调在这个网络中,电信市网只是省网的一个接入网、一个组成部分,而省网就是由一个个类似电信宁波市网的城域网络通过省网核心路由器设备互联而组成的。另外,在省网这个层次可举例介绍自治系统的概念。最后,指出电信省网通过省网出口设备接入电信全国网络,而且出口电路一般有多条,起业务分流和电路备份的作用。

图4电信浙江省网(部分)示意拓扑图

(5) 电信全国网。首先,我们给出电信全国网(部分)的一个示意拓扑图(如图5所示),指出这是最高级别的运营商网络,每个运营商,比如移动、联通等都有一张各种独立运行的全国网络。其次,向学生介绍在电信的全国网中,有三大一级核心节点:上海、北京、广州,以及二级核心节点:天津、武汉、西安、乌鲁木齐等,这些核心节点构成了电信全国网的骨干网络,需强调此时省网只是电信全国网的一个接入子网,一个组成部分,省网通过其核心出口设备接入电信骨干网络,全国的各个省网通过电信骨干网络互联在一起就组成了电信全国网络。可顺带介绍电信网络的国际出口、国际电路和海缆的情况,让学生获取更多的额外信息。最后,我们提问:电信全国网是最大的网络吗?还有更高级别的网络吗?

(6) 全球互联网:Internet。我们给出全球互联网(部分)的一个示意拓扑图(如图6所示)。这里仅需说明电信全国网代表中国的互联网与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互联网络通过国际电路互联在一起,构成全球的Internet。美国的国内互联网络是跟我国类似的一张网络,指明我在美国的朋友处在美国某个州某个区的某个办公楼里,他正在通过网络跟我QQ聊天。

图5电信全国网(部分)示意拓扑图

图6全球互联网(部分)示意图

(7)QQ聊天信息的传递路径。有了前面关于网络的充分介绍,我们就可以向学生讲解我与在美国的同学的QQ聊天信息传递过程:我发给美国同学的信息从我所在的4号楼213办公室的电脑上发出,经4号楼办公网、校园网、电信宁波市网、省网和全国网,从电信的国际出口经国际电路到达美国国内互联网络,再逐级到达我同学使用的电脑,最后在QQ程序上显示出来。而我同学回复我的信息经过了一个相反的过程。我们需要向学生强调,每一次信息传送都是基于这张大网上的一条传送路径,而这条传送路径由这张大网上实实在在的设备和线路经过路径选择后建立。同时,我们让学生想象这条路径上的任一设备或线路出现问题时,信息传递会发生什么变化,怎么去发现和查找网络上发生的问题。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可现场操作路径跟踪演示,逐跳分析经过的设备IP地址,查询IP地址的归属地可判断每一跳处于哪个网络,从而核实上面分析的大网路径是否属实,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

(8) 总结。通过教学告诉学生QQ聊天与其他网络应用一样,都是基于这张大网,只有充分了解这张大网的工作原理、组网技术,才能解决实际的网络问题,并更好地利用网络,计算机网路就是研究这些内容的,网络中的所有问题最终都要放到这张大网上。所以,这门课不仅仅是学点理论和实践知识,而是要通过掌握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更好地解决这张大网上的问题。

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还有很多建立大网概念的方法,比如单机对等网络与跨越互联网络的点对点通信的类比等。从本质上讲,建立大网概念就是对计算机网络的深入浅出的把握,从浮于表面熟知的网络应用深入到网络内部,再回归到为应用提供服务的单一虚拟大网。

3结语

本文通过剖析大网的内部物理网络组成结构,反复强调子网和组成更大网络的概念,让学生对大网的形成和大网的结构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有了大网概念,进一步的教学工作怎么开展,全局教学怎么安排。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上述几个简单的问题,来引出计算机网络课程必须关注的核心知识点,这就是网络协议体系结构,从网络体系结构讲到事实的标准TCP/IP协议栈,讲课和实践中可围绕大网概念重点讲解局域网技术和网络互联IP技术。同时,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出以下的问题:上述案例中的网络是根据什么原理互联在一起的(网络技术不同,设备不同,怎么能够统一的互联起来)?这些网络中的设备又是采用什么方法传送数据的?答案很明确,这就是标准的网络协议体系。而我们还要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必须是统一的标准?这个网络协议体系又是什么样的?对此,我们在讲解网络协议体系时,同样可以通过大网概念,并通过解决一个实际网络问题的过程而总结出来,因为网络协议体系中的核心层、网络层指的正是我们所说的大网。

参考文献:

[1] 王绍强.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8):16-18.

[2] 刘彦保.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111-112.

[3] 李冠峰,王红艺,郑瑞娟,等. 新形势下的“计算机网络”教学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9):106-108.

[4] 陈智罡,方跃峰,李继芳. 合作性教学方法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1):136-139.

[5] 刘伟. 研讨式教学模式建构[J]. 高等教育研究,2008,10(10):65-67.

[6] 方芸,高仲合,高博文,等.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6):91-93.

[7] 胡赤弟. 双重压力下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J]. 高等教育研究,2009,2(2):80-85.

On Network Awareness in Computer Networking Teaching and Personnel Training

SHAO Peng-fei, YANG Ya-ping

(Faculty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 Ningbo 315100, China)

通信网络概念篇2

关键词:网络教育; 智能搜索; 个性化; 概念网; 智能兴趣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志码:A

Personalized intelligent agent search engine

oriented to network education

WU Lihua1, 2

, LUO Yunfeng1, FENG Jianping2

(1. Institute of System Eng., Huazhong Univ. of Sci. &Tech., Wuhan 430074, China;

2. Dept. of Computer Sci. & Edu. Tech., Hainan Normal Univ., Haikou 571158, China)

Abstract: To study the intelligentization of search tools for network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provide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service of intelligent agent system for students,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personalized intelligent agent search engine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concept network and intelligent search agent techn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ent network education resource environmen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earch engine, the engine implements key word searching in concept and has better search precision and efficiency.

Key words: network education; intelligent search agent; personalization; concept network; intelligent interesting agent

0 引 言

随着Internet信息资源以指数递增,现有的搜索引擎已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高质量地获取网络信息的需求,特别是网络教育环境下的用户,其学习行为及兴趣基本上在本学科领域之内,常用的传统搜索引擎不能更准确、及时、权威地检索出他们所需求的信息.现有搜索引擎的局限性表现在:(1) 基于简单的关键词或查询条件匹配,往往输出大量的文档,而真正与用户信息需求相关的文本却很少;(2) 对查询结果的排序算法主要依据关键词的词频、位置、邻近度以及更新日期等指标,这种基于关键词的需求模型不能全面反映用户的兴趣趋向.

[1]面向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环境下的用户,提出构建个性化智能搜索引擎的一些新观点和新方法,如学科领域语义网络、兴趣过滤模板和个性化智能兴趣等.设计个性化智能搜索引擎,屏蔽与用户需求不相关的信息,并帮助用户根据个人兴趣类型和学科专业信息需求,自动在Internet上查找所需的信息,提供真正意义上“所得即所需”的个性化网络信息服务.

1 智能搜索

近年来,出现许多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的技术,如垂直搜索引擎、主题网站、数据推送技术、过程跟踪技术、智能搜索和协同过滤等.其中,智能搜索技术[2]克服传统搜索引擎的缺陷,通过网络信息挖掘技术提取用户的兴趣,然后根据用户的兴趣过滤搜索引擎所返回的结果,使得搜索结果可以极大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目前它已经成为Web网络信息检索的核心技术.与传统的搜索引擎相比,其特色主要表现在:(1) 信息收集和处理智能化.采取有效搜索策略,按一定语法规则智能地、有选择地自动收集网络信息,运用推理机制和学习机制,对收集来的网络信息智能处理和理解.(2) 信息检索智能化.采用自然语言检索入口,允许用户自由表达查询请求.(3) 信息检索个性化[3].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用户访问的历史信息进行兴趣规则抽取,以此预测用户将来的行为,并根据用户的评价和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

2 个性化智能搜索引擎设计

2.1 设计思想

系统主要从“信息检索模块”和“个性化智能兴趣”这两个方面进行智能化研究.主要设计思想为:在全文检索的基础上,运用“概念语义网”构建“学科领域语义网络”,实现概念的扩展检索,以提高系统的查全率;再通过“网页过滤器”和“个性化智能兴趣”,建构学生的个人兴趣模型,过滤出学生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以提高系统的查准率.

2.2 系统结构系统主要分为5个组成部分(见图1):信息检索模块,搜索Robot,网页过滤器,兴趣索引数据库和个性化智能兴趣.

(1) 信息检索模块 进行查询子句的分词处理后提取关键词,采用“概念树”结构,实现关键词在概念方面的检索,将目前基于“词”的检索提高到“概念”层次;

(2) 搜索Robot 按照一定的策略在Internet网络教育资源中抓取网页,并将网页交给网页过滤器;

(3) 网页过滤器 根据用户提交的“领域词”(兴趣主题关键词)建立网页过滤模板template,每日多次调用Robot获取过滤信息源进行过滤,找出用户感兴趣的网页,并将网页交给兴趣索引数据库进行存储;

(4) 兴趣索引数据库 采用全文检索技术,对搜索来的网页内容进行基于“词”的索引,再对应概念语义网中所出现的“领域词”,用“词频法”计算领域词在网页中出现的频率,以表示该领域词与网页的相关度,最后按照词频大小进行排序,并形成倒排文档,存储在兴趣索引数据库中;

(5) 个性化智能兴趣 通过对学生检索结果的个性化信息提取,建构学生的个性化兴趣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维护和更新,实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目标.

3 模块设计及实现

3.1 信息检索模块

信息检索模块基于概念语义网络实现.“语义网络”是知识的一种图解表示,“概念语义网络”由节点(概念)和弧线或链线(节点之间的关系)组成.其中,概念(Concept)通过字、词和词组等描述元素表达.概念语义网络[4]的构建需要具有一定规模的知识作为基础,而且知识表达要准确、清晰,整体结构层次要完整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较长时间内不能发生变化.在网络教育环境中,用户学科领域知识的分类相对稳定且准确,使用领域知识表示用户的某种学习兴趣偏好完全可行,见图2.

这里,系统通过构建“学科领域语义网络”提取用户兴趣特征,然后建立用户的兴趣模板template过滤网页信息,完成对用户学习兴趣的定制.为了能尽快接近用户的实际兴趣,在系统注册时也可以通过分类列表让用户自愿选择感兴趣的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记录在用户Profile文件中.

3.1.1 学科领域语义网络的构建

构建“学科领域语义网络”的具体方法如下:

(1) 用“概念树”的方法建立概念之间的上下层关系.上层概念是其所有下层概念共同属性的归类,下层概念则是从不同角度对其上层概念的细化.最上层Ω是虚拟层,使整个概念树形成一个整体.用户对概念节点的访问频率体现出用户对该概念内容的兴趣.

这里,每个概念节点都可以按学科分类代码(1992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为基础进行概念编码标志,并且每个概念都带有一个集合,由该概念的同义但不同描述元素组成,比如:Φ(计算机软件)={软件,程序,software}.集合可以根据同义词词典或实际需要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这样处理还可以忽略概念的语种差异,对文档中存在的中英文互用进行识别,将这些信息存入概念库(Concept Base)中.概念标志可表示如下:

Code[Concept] {Discriptor1,Discriptor2,…,Discriptorn}

(2) 每个概念可与其他概念建立相应的关系.该关系不同于分类中上下层关系的横向关系,可采用不同的弧线来表达概念之间的不同关系.3.1.2 概念扩展检索

在系统“分词词典”中提供一个主词典、同义词词典及蕴涵词词典.学生输入查询请求后,由“分词词典”进行分词后提取领域词,并根据概念语义网赋以相应的概念编码标注,检索模块对概念进行扩展.具体而言,它实现概念层次上的同义扩展检索、概念拓展检索和相关联想功能.

3.2 网页过滤器

网页过滤器是整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某一网页具体过滤过程如下:根据用户学科领域语义网络中的“领域词”建立网页过滤模板(用户兴趣模板),过滤模板template向量表示为

添加到兴趣索引数据库中.这里,过滤阈值θ的确定十分困难,理论上尚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阈值设定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系统查全率或检准率;而用户的兴趣不同,过滤阈值也会有所不同.这里阈值的设定可以参照相应的用户兴趣示例网页集确定.[5]

3.3 个性化智能兴趣

由于系统面向的是网络教育环境中的学生,而这些学生的学习行为基本上在本学科之内,其兴趣范围较Internet上的普通用户要稳定,因此可以在语义网络上形象地构建学生个人兴趣网络.在概念语义网络的基础上,系统通过学生对检索结果的反馈信息,逐渐建立起各概念节点的横向联系,采用对学生的学科子树上的各节点及节点之间的关系进行等级计算,得到学生兴趣点的概念和关联等级排序.即系统不仅可以得到学生感兴趣的关键词,还能得到学生所感兴趣的一组相互有关联的兴趣词,以此确定学生的兴趣趋向.智能兴趣运行在系统的查询接口模块中,学生提出查询请求后,信息检索模块通过检索对概念进行扩展,然后智能兴趣再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模型提取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并将检索结果呈现给学生.

4 系统特点

本系统的主要特点如下:(1) 自动过滤用户不相关文档,以提高检索精度和效率;(2) 将目前基于词的检索提高到概念层次,实现关键词在概念方面的检索;(3) 在全文检索的基础上,运用概念语义网络实现概念层次上的同义扩展检索、概念拓展检索和相关联想,提高系统的查全率;(4) 通过个性化智能兴趣建立学生的个人兴趣模型,过滤出学生所需信息资源,提高系统的查准率,并能快速自适应用户兴趣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5

结束语

将智能搜索技术应用于网络教育信息检索的个性化服务,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研究方向,其研究内容属于目前智能信息检索领域的重要课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由于认知领域的复杂性和个体学习的差异性,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个性化网络教育信息检索的实现,系统中还面临着许多有待今后研究解决的问题.如过滤阈值θ的合理确定、过滤的速度和精度等.虽然该智能搜索引擎能通过概念网对查询领域词进行概念扩展,但也只是在查询语句分词、提取领域词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始终不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查询请求,尤其不能理解学生查询语句的语法结构,应该在句法的理解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6,7]

参考文献:

[1] 饶增阳. 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信息服务[J]. 情报探索, 2004(3): 3-4.

[2] 李伟超, 牛改芳. 智能技术分析及应用[J]. 情报杂志, 2003(6): 29-33.

[3] 汪晓岩, 胡庆生, 李斌, 等. 面向Internet的个性化智能信息检索[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1999(9): 1 040-1 046.

[4] 黄曾阳. HNC(概念层次网络)理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5] 张春元, 康耀红, 王曙光, 等. 中文搜索引擎的缺陷与改进[J]. 海南大学学报, 2004, 22(1): 42-46.

[6] 赵立江. 个性化学习系统的聚类技术[J].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06, 15 (3): 59-61.

通信网络概念篇3

关键词: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科技咨询服务平台;构建

前言:虚拟仓储网络系统即向用户开放的集成、门户式信息资源平台,其通常由信息源、信息获取器、信息管理器、元数据库、客户端共同构成,对提升信息搜集效果,缩减信息查询时间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构建科技咨询服务平台的可行性分析

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一方面可以理解为由分布于互联网各角落的具有相同或相似主题资源构成,表现出虚拟且随着时间而变动的形式,但对系统终端用户体现出较强的整合性和稳定性的系统,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对网络资源提供商提供的大量信息资源集成形成的虚拟资源仓储系统,可结合用户需求提供专项的信息服务[1]。所以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具有可以为相关用户提供决策支持,将网络中处于分散状态的主题相关信息和数据库进行虚拟的集成、筛选特定网络信息等特征,其利用分类镜像站点组成处于静态的、具有整合、虚拟导向、时间相关、时效、共享、详实、结构化等特性的虚拟网络仓储,可见利用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概念构建科技咨询服务平台,不仅可以有效的将网络中的科技主题信息有效的集成,方便用户查询,而且可以有效的降低用户通过报纸、书籍等途径的相关信息查询成本支出,使传统媒体手段信息不足的缺陷得到有效的弥补,所以利用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概念构建科技咨询服务平台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另外,现阶段应用的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可分为虚拟型、集中型、部门分散型、分配型、双层型等不同的类型,使满足用户进行信息分类检索、打印要求,完成新的资讯收集、管理、分散或集中仓储等成为可能,这也为利用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概念构建科技咨询服务平台提供了可能[2]。

二、利用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概念构建科技咨询服务平台分析

利用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概念构建的科技咨询服务平台通常由网络信息获取元件、网络信息管理与案件、信息目录元件、虚拟网络信息仓储和仓储描述构成,使科技咨询服务平台可以对网络信息进行抓取、清理,并在输送至信息仓储后得到选取、抄录,使仓储管理人员获取用户科技咨询相关的信息内容及内涵,并将其存放在信息元数据库中,对用户描述仓储科技信息,达到用户科技咨询的目的,使传统网络科技信息资源分散影响咨询服务效率和质量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3]。利用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概念构建科技咨询服务平台即以虚拟为主的信息资源对网上或内部的科技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集中和有效的更新,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容构架以满足用户科技咨询的需要平台,此平台不仅可以为科技咨询用户提供科技信息咨询、查询等服务,而且可以将网络上分散的与科技查询相关的信息或数据库有效的虚拟集成,科技咨询服务人员凭借其专业性和经验对集成内容的有效筛选,使网络信息源的整体得到优化,然后以处于静止状态的学科分类信息源列表的形式向用户呈现。这种利用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概念构建科技咨询服务平台,将网络中的科技主题信息有效的集成,用户可结合实际需要迅速的查询相关信息,使过去用户通过报纸、书籍等途径查询信息在成本、时间等方面的消耗得到缩减,而且所获取的信息相比传统媒体手段更加全面;另外,在利用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概念构建科技咨询服务平台中科技信息可以按照其在名称、育种、专业等方面的性质得到有效的分类,而且可以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得到及时的更新和补充,这不仅有利于提升科技咨询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在提升资源共享程度方面也具有积极的作用,这实质上是在有效资源的基础上,缩减查询的范围,使查询的响应时间更迅速。现阶段利用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概念构建的科技咨询服务平台,在收集过程中要对各学科科技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在信息分类时通常按照学科或学科组合的形式分成综合性全文、综合性文摘、数学专业、理化专业等大量的数据库,然后以科图法学科二级分类作为标引,按照语言、资源类型、学科等实现科技信息的检索,可见此平台可以完全针对用户的咨询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例如,某用户希望获取生物相关的网络信息资源,其可以直接利用虚拟仓储中的生物导航页面检索大量中国生物相关期刊、信息数据等数据库,咨询的效率和质量等均得到保证。

目前利用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概念构建的咨询服务平台在我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应用,例如萍乡制造业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萍乡制造业信息化资讯平台,其基本原理与咨询过程等与利用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概念构建的科技咨询服务平台高度一致,而且应用的效果较理想,可见利用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概念构建的咨询服务平台在推广应用的同时具有优化和深化的巨大空间。

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利用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概念构建的网络服务平台,可以对相关的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其更好的为用户服务,所以基于利用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概念构建科技咨询服务平台的服务效果,应积极推广相关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茜,胡正银,邓勇.利用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概念构建科技咨询服务平台[J].情报科学,2013,07:761-763.

通信网络概念篇4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认知;英语复合名词;意义的建构;整合网络

1、引言

复合名词(compound noun) 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由词素按一定的规律和顺序组合构成并表示名词概念的词汇结构[1]。复合名词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其表层形式不一定是概念结构的直接反映,其词义也不能简单地通过组成词素的语义来理解,所以词义的分析和提取问题较难掌握。Fauconniers[2](182)提出语言是概念整合的结果,概念整合理论为探究人们如何建构意义开辟了新视野。英语复合名词正是整合了组合词汇中原有的词素语义义项,以此实现复合词的语义建构。过去对英语复合名词的研究多从其结构和形式的角度出发,从认知角度对其语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不多见,并且忽略了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因素在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将从认知角度,运用概念整合理论的四个子网络对英语复合名词的语义建构进行分析,从概念及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心智层面来阐释其意义生成机理。

2、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对英语复合名词意义建构的认知阐释

Fauconnier[3]在其着作《心理空间》中提出了 “心理空间(Mental Space)理论”,系统地考察了人类语言结构在认知系统中的体现。他指出,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维会话时,在大脑中临时、动态建构的一些相关信息的概念包概念包(Conceptual Packet)。心理空间在语法、语境和文化等压力的综合作用下建构起来,这些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创造出一个动态的概念网络并对各种信息进行在线整合加工形成自己的层创结构从而构建意义[4](113-129)。Fauconnier & Turner等人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发展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5](149-151)。

概念整合理论结合了神经科学、认知语言学、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其核心思想认为:将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特别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认知过程,被认为是贯穿于整个语言系统的世界范畴化的普遍原则。 Fauconnier把人们的思维和意识流动想象为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认为人们在认知操作时把概念从一个空间映射到另一个空间。在典型的概念整合网络中,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1 & input space 2(以下简称I1&I2)包含来自自身范围的相关信息,同时也包含文化、语境、观点和其它背景信息的附加结构, 人们从来自不同认知域的两个输入空间中有选择地提取部分意义并将之整合起来,进而产生一个新的层创结构。

整合空间的层创结构通过以下三种相互关联的方式来产生: (1)组合(composition):溶合输入空间的相关对应元素并投射到整合空间的过程; (2)完善(completion):利用相关背景框架、认知和文化模式以及概念结构,从而在整合空间中提取所激活的型式结构(pattern)不断完善并形成一个更大的层创结构;(3)扩展(elaboration):根据它自身的层创逻辑(emergent logic)对整合空间进行运演(running the blend) [6](141)。根据Fauconnier[5](149-151)、Fauconnier & Turner(2002)的观点,概念整合的整个认知运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

该图代表概念整合中四个空间交互映射的认知模型,其中四个圆圈代表心理空间,连接中间两个圆圈的两条实线表示输入空间1(I1)和输入空间2(I2)之间的对应映射关系,连接各圆圈之间的虚线表示输入空间(input space)、类指空间(generic space)和整合空间(blend space)之间的连接,整合空间中的方框表示以上三个空间部分地投射而形成的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层创结构的产生过程,就是意义的运演和形成的过程。正因为有不断的认知思维和心理运演在此展开,整个认知模型昭示出一个充满动态的认知运作过程。

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复合名词意义的建构具有较为强大的认知阐释力,汪榕培[7](38)认为两个词一旦结合成复合词后,语义就不是原来两个词语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从中引出新语义,复合名词的意义建构本质上是一种新的概念化的过程,是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描述新经验、形成和理解新概念的过程。熊学亮[8]提出词义是一种规约意义,人们在使用某一词语的概念域时,会激活一种固化的长期记忆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与一定的预存场景知识相匹配,形成相应的概念结构,表现为词的特定意义。王寅[9](181)认为意义是一种基于身体经验的心理现象,是人类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大脑与客观世界互动的结果。具有动态性、相对性、模糊性,不能用简单组合和形式主义的方法通过运算获得,意义要靠整合方式对其加以描写。

通过上述描述,我们能够得出该理论对语言意义建构的强大阐释力:因为概念整合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概念整合看作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它突破了传统的语言理解假说,从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提出了语言理解的认知机制,它是将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也是一种意义建构的理论,对语言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概念整合理论让读者把语言单位所提供的最低限度的信息与背景知识和相关的环境信息整合在一起,可以提供对语言理解的一个崭新的认知视角,并通过揭示语言结构中的相关信息,说明语言使用者如何分派和处理语言结构的指称关系。它可以丰富语言学研究的手段与方法,促进语言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语言意义建构过程的认识,从而提高对语言理解的准确性。下面,我们以英语复合名词意义的建构为例加以说明。

3、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英语复合名词意义的建构

Fauconnier & Turner把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分为四种:简单网络( simplex networks)、镜像网络( mirror networks)、单域网络(single-scope networks)和双域网络( double-scope networks)[10](120-131)。其中简单网络和镜像网络比较简单,单域网络和双域网络略显复杂。概念整合网络充分体现在英语复合名词的意义建构过程中,英语复合名词语义可以由概念整合理论得到合理的解释。英语复合名词种类繁多,一般从词类角度可分为N+N 如silkworm;Adj+ N 如high street, red pencil;Gerund+N如sleeping-pill;V+N如pickpocket;N+Gerund 如sun-bathing ; V+Adv如get-togethe; Adv+V如outbreak 等等。而张子宪[11](I) 对《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中的复合名词统计约为5566个,而其中N+N复合名词就占2871个,本文将专门分析N+N复合名词的意义建构。从语法角度可分为偏正型、修饰型、并列型等,从语义角度分为离心型和向心型。关于英语复合名词的构型、句法和语义关系研究可参见Jackson & A mvela[12](85)、王文斌[13](140-145)及其他相关的专着和论文。尽管概念整合理论主要思想在认知领域正在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但人们对概念整合网络的四种子网络却知之甚少。下面将详细论证这四种概念整合网络如何为英语复合名词意义的建构提供合理的解释。

3.1简单网络中英语复合名词的意义建构

简单网络是最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两个输入空间容纳了需整合的认知信息元素,其中一个包含了完全概念化了的抽象框架,而另一个则包含了还未被完全概念化的可用以构筑新概念的成分[10](120)。在由简单网络构建的英语复合名词中,中心词构建的输入空间包含了一个有力的框架(frame),由另一个成分构建的输入空间包含了一些成分(role),框架和成分分别由这两个输入空间投射出来。在整合空间中,它们以最简单的方式得到整合。如果凭直觉,由简单网络构建的英语复合名词不像经历了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因为一个输入空间中的框架和另一个输入空间中的成分具有相容性,两个空间不产生冲突,因此,这种复合词就成为最简单的一种。例如复合词“star fish”,其中I1中fish包含框架,I2中star 包含成分,天上的星星与地上的鱼根本是两回事,当想到每种鱼都有形状,读者头脑中产生star-shape的形状时,I1 &I2投射到整合空间,读者才能产生形状像五角星一样的“星鱼”的概念。又如“elephant fish”, 这里的“elephant”并非真指“大象”,可大象与鱼似乎是风牛马不相及,在整合空间中, 人们对“大象”最突出的概念结构是“体积庞大”和“长鼻子大耳朵”, 然后根据“鱼”在头脑中的概念结构,尝试把两个空间进行叠加和映现,而根据人们的常识, “elephant”与“fish”两者放在一块,整合空间中代表“体积庞大的鱼”的概念比“长鼻子大耳朵的鱼”的概念似乎更合理, 所以最终形成“big fish”这样的层创结构。此外plastic judge(丧失职业道德知法犯法的法官),cobweb page(很久没更新的网页)也可用简单网络分析其意义建构。这一概念整合过程主要在于说话人能利用认知模式的关系来建立映现由此建构了英语复合名词的意义。

3.2镜像网络中英语复合名词的意义建构

镜像网络的类属空间包含了两个输入空间中所共有的抽象概念信息。在一般概念框架网络中,所有空间共享一个内容丰富的事件框架,镜像网络的特点是该网络所包含的四个心理空间共享一个组织框架[10](123)。因此在组织框架的层面上,两个输入空间之间不存在冲突。比如说复合词“factory ship”就属于这一类型。I1中factory包含“工厂、工人、经理、机器”等信息,I2中ship包含“船、帆、在水上、渔船捕鱼、客船载人”等信息,I1 &I2投射到整合空间,“船”跟 “工厂”一结合,共享的组织框架组合后既是工厂,又是渔船,经过推理加工产生层创结构,读者就得到了“捕鱼加工船”的概念。

再如“trash and treasure”,I1中trash包含“物件、没用的、将被扔掉”等信息,I2中treasure包含“物件,有用的、将被收藏”等信息,两个输入空间的共同成分为“物件、价值、如何处理”,I1 &I2投射到整合空间,“没用的物件”跟 “贵重物件”一结合,共享的组织框架组合后既有没用的物件,又有贵重东西,经过推理加工产生层创结构,读者就得到了“放错了地方的东西与宝藏”的概念。

3.3单域网络中英语复合名词的意义建构

单域网络具有下列特点:两个输入空间拥有不同的逻辑结构的概念框架,其中一个被投射到合成空间中进行概念整合,也就是说来自其中一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进行投射的那个概念框架的特性决定了整个合成内容的本质。由于只是其中一个输入空间提供了概念框架,因此这种类型的投射是不对称的[10](126)。在由单域网络构建的英语复合名词中,中心词和另一个成分建构了两个输入空间,复合词的语义归因于这两个输入空间的整合。两个不同的框架包含于两个输入空间中,但只有一个被投射到整合空间并在那里得到进一步的扩展。

以时下非常流行的“家庭煮夫”一词可以阐述其在单域网络中的意义的构建。在英语中,该词相对应的词是“househusband”。Househusband 中I1为housewife, I2为husband,当I1选取相关成分特征如“全职太太,在家做家务,照顾家人,抚养孩子”,I2选取“丈夫,工作在外,家里的经济来源”映射入类属空间时,两个输入空间有共同的成分为“人和劳动地点”,在整合空间中产生了“在家做家务,照顾家人,抚养小孩的丈夫”,中文里用“家庭煮夫”,以烹饪这一主要家务代表了全职丈夫的形象。

由单域网络构建的英语复合名词经常涉及到隐喻。由中心词构建的输入空间是焦点空间,或目标域;由从属于中心词的那个成分构建的空间是框架空间或源域,它为整合空间提供组织框架。我们再看《中国日报》中的一则报道:He said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the opportunity to remove the long-existing energy and resource “development bottleneck”。该句中复合名词“bottleneck”的概念融合如下:I1中的bottle选取相关成分特征“瓶子的形状”映射入整合空间时, I2中的neck则运用了隐喻的认知手段提取出相关成分,用头与身体的连接处“颈”比作 “瓶口与瓶体的连接处”,在类属空间成分描述的映射下,相关成分融入整合空间,由人的颈部联想到是个必通之路,空间狭小,再往上便是出口,但如果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也有可能一直被困在瓶颈处。受到知识背景等作用,根据逻辑结构和认知模式整合成 “瓶颈”的新意义,引申为“困难”、“障碍”之意。

3.4 双域网络中英语复合名词的意义建构

当前存在于两个概念框架中的一些内在逻辑关系在合成空间里仍然得以保留,这种类型的概念网络属于双域网络[10](131)。在由双域网络构建的英语复合名词中,两个输入空间包含了它们各自的组织框架,整合空间继承了这些框架的部分内容,形成了自己的层创结构。两个框架之间显着的差别引起了两个空间之间的冲突,由此形成的整合空间具有高度新颖性和创造性,这对于人们的想象力提出了挑战,如“Cover Girl”这一品牌名称,cover由“封面”转为 “引人注目”,girl由泛指年轻的女性转指“年轻漂亮的女性”。I1和I2的特征都被修改了,两次合成后才产生“被刊在杂志封面的漂亮女性”,但单独两个词无论如何也产生不出“漂亮”的意义,然后漂亮又转指“使人变漂亮的东西(抽象变具体)”,最后生成为护肤品的品牌名称。

双域网络下复合名词意义建构过程体现了语言的扩展能力以及人们理解概念的方式,充分表明了语言和思维的创造性。我们再看potbelly一词意义的建构: I1(pot)运用隐喻手段压缩相关成分“表形状的罐子”,将其比喻成相关成分特征“像罐子一般突出的,隆起的”, I2(belly) 则运用转喻手段压缩相关成分,以“ belly 肚子”部分代表整体“person(有肚子的人) ”,作为中心词包含了在类属空间成分描述的映射下,这些相关成分融入整合空间“像罐子一般隆起肚子的人”,依据人的认知思维复合出有逻辑的新的意义“大腹便便者”。同样,drug mule(贩卖者)和sea horse( 头部形状像马头 一样的鱼) 也可用双域网络分析其意义建构。

以上例证充分表明:具有生成和理解概念整合的能力是人类认知的一个显着特征。正如刘正光[14](176)所指出的,概念整合把本来各不相干的单位以新奇的方式组合起来表达新的思想,指派新的范畴,催发新的观点或想法,简明有效地传递信息。复合名词意义的概念整合在语言和认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及时反映变化的语言事实,展现语言原始的组合能力,扩展语言的功能,增加语言的创造能力,促进语言的发展。

通信网络概念篇5

关键词: 计算机 网络 隐喻性词语

一、隐喻性计算机词语产生的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当人们要认识和描写以前的事物,而原有的语言符号不能表达新概念时,人们往往依赖已知的概念及表达方式以加深对不熟悉事物的认识和了解,通过想象和联想,看到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从一个易于理解的源域(source domain)概念映射到一个较难理解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概念。本文正是以此为理论基础对本论题进行考察。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语言是联系思维和外部世界的现实中介,“主体的认识成果和意识内容只有借助于语言才能获得持久的存在形式”,①人们认识的成果必须以语言的形式展现出来。语言中,词汇对社会生活的变化最为敏感,概念的形成依靠语言中的词,因而人们的认知成果更多地通过词汇表现出来。

当代西方人本哲学家认为,人类最初的思维方式是神话思维、隐喻思维等非逻辑思维。对于这种非逻辑的东西,人们常常运用隐喻化语言来体现。在当代科学认识活动中,主体实际上必须应用一种形式化的演绎方法,用不反映事物终极事实的隐喻性词语对认识客体的本来状态进行假设,创造性地提出语言模型,采取新的认识方法来把握客体。这种思维方式就表现为科学语言的隐喻特征。与其它认知科学一样,科学家们在探索计算机领域时,用已知的概念来认知未知的概念,以具体喻抽象,以通俗喻科学,创造出了大量的隐喻性计算机词语,这是隐喻所具有的认知功能的充分体现。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把通过隐喻方式创造出来的计算机及网络词语称为隐喻性计算机词语。通过研究这些词语,我们发现,隐喻不仅在计算机领域普遍存在,而且体现了我们对计算机的认识。

二、计算机隐喻性词语分析

1.计算机是人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习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从行为动机、情感特征,以及行为方式来理解和认识人体以外的东西”。②为了生动形象地描述一个物体或抽象概念,人们会把无生命的东西看成是有生命的。这种拟人化的过程也是一种隐喻,称为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通过人们在谈论计算机时常有的如下表达方式,我们可以得出“计算机是人”这一隐喻概念。

(1)我们知道HTPC的关闭模式是将电脑由运行转为睡眠模式(即进入待机模式)。(《微型计算机》,2006年第2期)

(2)难道电脑中毒了?(《微型计算机》,2006年第9期)

(3)病毒和木马经常利用操作系统漏洞直接导致电脑死机。(《微型计算机》,2006年第9期)

在以上的这些例子中,计算机被赋予了人的特性。一方面,计算机是一个系统,由不同的部件构成,每一部件都有自己的作用,缺一不可。另一方面,健康的身体取决于人体各器官的相互协调,缺一不可。因而,我们把计算机当成人一样来理解,计算机可以“睡眠”,能因感染“病毒”而发出“死”的行为。

类似拟人化的计算机隐喻词语还有“传染、入侵、记忆、对话框、程序语言、发送、读取、破解、主板(motherboard)、子板(daughterboard)、子窗口(childwindow)”等。每一个这样的隐喻都是由人类自身的特征这一源域到计算机这一目标域的投射。

2.计算机是容器

本体隐喻中最典型、具有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这种隐喻的物质基础是:人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空间和位置,是独立于周围世界以外的实体,以皮肤作为界面,有体内和体外之分,因此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容器。人们将这种概念投射到人体以外的其他物体上,甚至将一些抽象、无形的事件、活动也看作一个容器。当人们把这种概念投射到计算机这一具体事物上,那么计算机也被当成了容器。如:

(1)“勇气”号的病因是电脑存储器中的数据堆积过多,耗尽了存储器的存储空间。(《京华时报》,2004)

(2)如果对方没有处理供热投诉,热线信息将长时间保存在电脑中,相关部门将根据信息及时进行追踪处理。(《新京报》,2006)

(3)面对这一“流氓”行径,小孙无可奈何,只得请人清空计算机,重装系统。(《湖南日报》,2006)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到:人们将“人本身就是容器”的概念映射到计算机上,计算机被概念化为容器。在映射过程中,属于某一领域的相关概念转移到另一领域,而这一映射过程的基础是两个领域存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不完全是因为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相似的特征,也因认知主体在不同概念之间辨认或创造的共享特征和联系。隐喻思维方式使人们看到了计算机和容器概念之间的联系,参照容器经验域来理解计算机,对容器中的物质人们可以发出存放、清除、查找的行为,同样人们也可以对计算机中的信息资料进行存储、清空、寻找。

三、网络领域中隐喻性词语分析

计算机网络是基于计算机技术而建立起来的,因此网络中的隐喻语言现象也是计算机用语隐喻所包含的内容之一。文中提到的网络隐喻专指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各个领域,并为人们所关注的互联网中存在的隐喻现象。

1.互联网是生物系统

传统上,我们把互联网视为一种交流的媒介,现在我们把互联网当成一个与生物体系非常相似的信息环境。以这个新的角度看待互联网,我们发现在这个虚拟的生物系统中,有许多生物不断地生长、消亡。计算机有不同的“种群”: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掌上电脑,等等,所有这些计算机都要遭遇“病毒”(病毒程序)的“入侵”。为了避免“感染”病毒,计算机被注射疫苗――安装防御病毒程序,这些程序能够“查杀”病毒。此外,在互联网中还有其他生物存在,如“蠕虫”(可自我复制的互联网病毒),它们在互联网这个信息平台上不断地自我繁殖,从一个生命机体(计算机设备)传播到另一个。如果“蠕虫”太多,将会阻碍互联网上信息的传播。在互联网这个生物系统中,还存在着许多的“臭虫(bugs)”(系统、设备或程序中的一种错误或故障),电脑黑客开发这些“臭虫”去攻击互联网中的电脑设备。“蜘蛛”(一种网站搜索程序)是这个信息交流平台的另一个重要的生命机体,它不断地在互联网上“爬行”,搜索信息。在“蜘蛛”这一种搜索程序的帮助下,我们能够使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查询我们需要的信息。

除了以上我们提到的“病毒”“入侵”“蠕虫”“臭虫”“蜘蛛”等词语外,还有一些隐喻性的网络词语能够反映出“计算机是生物系统”这一隐喻概念,如“地鼠”(一种互联网搜索引擎)、“千年虫”、“网络蚂蚁”(下载软件)、“网络蚊子”(下载软件),等等。这些熟悉的词语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与互联网相关的许多抽象概念。

2.互联网是社会

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的环境中,存在着几乎与我们现实社会相对应的每一个事物。互联网上有“网上超市”“网络商场”“网络银行”,人们可以“网络购物”从事“电子商务”;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人们可以就读“网络大学”;还有“网恋”“网络爱情”“网络中介”“网络警察”,等等。我们几乎可以把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任何事物概念,甚至包括现实社会所遵行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抽象概念都投射到互联网中。近年来“信息高速公路”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以下是从报刊中摘取的有关互联网报道的新闻内容:

(1)如今,数字地球已成为发达国家为抢占科技、经济制高点的一个与信息高速公路相提并论的战略。(《人民日报》,2006)

(2)而建在清华的中国教育和科研网络中心,更是为之提供了四通八达、连接全国和世界的信息高速公路。(《中国教育报》,2006)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信息高速公路”成为计算机网络隐喻中的一个中心概念,它是组织人们有关信息服务的概念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下面是源域高速公路和目标域互联网的对应情况:

从上面的对应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到目标域的概念和源域概念有着本体对应效果,这种形象对应是通过隐喻来实现的。

我们不仅将网络视为高速公路,还认为网络是社区。社区隐喻概念强调的是在网络虚拟空间人们之间的交流。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论坛”“电子公告板”“聊天室”等这些方式进行交流,这些交流方式摆脱了空间距离的限制,可以使身处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的交流。这样方便快捷的交流拉近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之间的距离,仿佛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一个共同的社区里互相交流。

互联网还是一本书。我们从书的特征来看,每一本书都有封面,标显出书的内容。每一个网站也有封面,我们称其为“主页”。主页中包含着与主页相关的信息,每一条信息又可以看作是一个书页,我们称其为“网页”。从“浏览、浏览器、个人书签、网页搜索、标记、网页图片、网络版权、远程目录、阅读器软件”等词语中我们能够发现,“书”这一认知域的许多元素能够被投射到目标域互联网中,互联网被隐喻成由“网页”构成的书。

上面讨论的互联网中的隐喻词语不是任意制造出来的,它们扎根于与我们不断相互作用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中。

3.其他隐喻

“冲浪”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词语,当我们说“在网上冲浪”时,在人们的思维中互联网被隐喻化为海洋。“冲浪”一词所激活的场景是:人们遨游在广阔的信息海洋,为了防止迷失,我们用“导航”系统获取所需信息。

此外,还有很多词语能够反映出“网络是交易场所”这一隐喻概念,如网络营销、网上采购、网上拍卖、网上消费、网上银行、网上赚钱、虚拟市场,等等。

结语

从认知角度,通过对与计算机及网络相关的词语的考察,我们发现,首先隐喻的言语现象在计算机领域普遍存在,并体现了我们对计算机的认识。其次,隐喻不仅能够在人类对计算机科学的认知、理解和推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会反过来激发、促进隐喻性计算机词语的生成,极大地丰富汉语的词汇系统。

注释:

①王晓升.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文库:语言与认识[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84.

②Lakeoff,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Press,1980:33.

参考文献:

专著:

[1]冯晓虎.隐喻――思维的基础篇章的结构[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束定芳.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4.

[4]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5.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论文:

[1]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价[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2]刘宁生译.我们所依存的隐喻[J].修辞学习,1992,(6).

[3]范立云.计算机英语隐喻的认知价值[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4]林丽芳.论计算机英语的隐喻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5]刘秀花.论科技术语的隐喻性[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通信网络概念篇6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网”字有以下几种含义:第一,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捉鸟的器具;第二,像网的东西;第三,像网一样的组织或系统;第四,用网捕捉;第五,像网似的笼罩着。[1]《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网络是这样界定的:“在电的系统中,由若干元件组成的用来使电信号按一定要求传输的电路或这种电路中的部分,叫做网络。网络种类很多,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功能。”[1]在英文里,Net、Web、Network、Internet、Worldwideweb、LAN、MAN以及WAN都可以指“网络”。但是在词源上略有不同:Net原指捕鱼捉鸟时所用的网,大体相当于汉语中“罗网”,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网”字的第一种含义。它是一种为某一特定目的而组建的网络。不过,它也具有“网,网状物;网状系统;通信网,广播网,网络”的意思,而且Net(即N-)特指“网”(因特网的简称)[2]。不同的网络因其依托的物理介质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影响力。在这个意义上,网络就是通过人们之间借以互动的物理手段而联系在一起的集合。因此,这种网络具有明显的“工具”含义。相比之下,Web最初指的是蜘蛛或其他昆虫用以捕食猎物的网,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说,它是蜘蛛的工具。然而由于这种网只是蜘蛛类昆虫的惟一生存天地,所以,我们可以说,网就是蜘蛛的世界。[3]现在一般将Web翻译成“蜘蛛网,网络,网状物,错综复杂的事物”。Net-work,是指把一系列计算机、打印机和设备连接在一起,让用户共享资源和文件。[4]它含有“网状物,网状系统;电视网,广播网;网络;电路”的意思。[2]Internet是指因特网,也叫互联网、国际广域网络,为世界上千万的用户提供文件和数据库服务。任何人都可以使用Inter-net,并(通过电话)访问互连的几百万台计算机中的任何一台。[4]Internet的前缀词inter的含义是“交互的、互动的”,而作为这个词汇的核心的Net所具有的深刻含义前面已有所述。因特网是由世界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彼此通过物理设备、物理技术以及软件协议而形成的覆盖全世界范围的超级计算机网络。因特网的计算机网络包括局域网(LAN)、城域网(MAN)以及大规模的广域网(WAN)等。这些网络通过普通电话线、高速率专用线路、卫星、微波和电缆等通讯线路把不同国家的大学、公司、科研机构以及军事和政府等组织的网络连接起来。[5]因特网是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今天,我们说到网络时,通常都是指Internet(互联网),但从计算机技术角度来看,网络的概念远远超出了互联网。

Worldwideweb简写为WWW,是指环球网,它在Internet内以大量的格式文本和图形页面(以HTML格式存储),让用户使用图形用户界面访问Internet,比命令行界面更友好。[4]从以上考察可以看出,Net、Web、Network、Internet、Worldwideweb、LAN、MAN以及WAN都可以表示计算机网络。但是他们各自的内涵与外延不同。Internet与Worldwideweb、LAN、MAN以及WAN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Net不仅可以表示一般的计算机网络,还可以表示Internet(用Net表示)、网、网状物、网状系统、通信网、广播网、网络。Web不仅可以表示蜘蛛网、一般网络(包括计算机网络),也可以表示网状物,错综复杂的事物。Network不仅可以表示一般网络(包括计算机网络),还可以表示网状物、网状系统、电视网、广播网、网络、电路。可见,在Net、Web、Network和Internet几个词中,Internet的内涵最大、最丰富,外延最小,Web的内涵最小,外延最大。Net和Network可以通用,表示一般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而Web除可以表示一般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之外,还可以表示蜘蛛网。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人类组建了大大小小无数的网络,包括交通网络、通信网络、人际网络等等。人类的历史因为不同物理介质的引入,从而导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传输范围与速度的变化,从而使人类的互动范围、互动方式、互动内容、互动力度发生革命式的提升,最终导致人类生活的重大变化。在远古时代,人类首先征服了马,从而使人类的交通能力大大提高,提升了人类在人流、物流、信息流方面的传输范围与速度。在中世纪,人类的航海技术日益成熟,新航线的开辟,使人类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传输能力大大提高,人类的网络范围与传输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又提升了一个数量级。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使人类的交通能力再一次得到大大提高,使人类的网络再一次获得极大的发展。同样,在电气革命的时代,“电”这种物理介质的发现与利用,又一次使人类的交流能力得到空前提升,电脑、电话的发明正是这一时代的象征。从物理介质的角度去看,电脑及其带来的计算机网络,因而被看作“电”这种介质在应用方面的延伸。由此可以说,“网络”作为一种概念,在西方并非全新的词汇,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对于“网络”这一概念的历史的探究,有利于我们用一种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今天的计算机网络。今天的互联网,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DefenseAdvancedResearchProjectAgency)的前身ARPA建立的ARPAnet。随着在应用过程中的发展,这个网络不断扩展,直至成为今天的互联网。在今天,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基于TCP/IP协议簇的国际互联网络。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它是所有可被访问和利用的信息资源的集合。[6]本文所说的网络是指计算机网络。从各学科的角度来考察网络为何物,由于问题的复杂性会引起众说不一的结果。

目前国内外对网络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网络是信息技术系统;第二,网络是信息交往的平台;第三,网络是新经济模式;第四,网络是新型社会文化生活空间。[7]笔者最先倾向于赞成第四种观点,认为网络就是为了进行通讯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把两台或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而形成的虚拟世界[8],后来又倾向于赞成第二种观点,认为网络就是为了进行通讯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把两台或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而形成的信息交往平台。[9]但是随着思考的深入,我认为这四种观点都没有错,都有一定道理,只是各自研究的范式不一样。第二种观点和第一、三种观点一样,都是从工具视角给网络下定义,但没有反映出网络和人的本质关系。只有第四种观点接近反映网络和人的本质关系,把网络作为一种人的新型生存空间和生存方式。如果只是把网络当作一种工具来看待,那么这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的意义不是很大。毋庸讳言,网络作为最具现代性的技术之一,对主体和社会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我们局限于把网络理解为工具,势必低估了网络的力量和可能性。网络研究的最终意义在于对人本身的探索。[6]计算机网络也跟一般网络一样,既是工具又是世界。当一个人准备上网时,他最初可能觉得网络仅仅是一种寻找和交流信息的工具;一旦人们在网上尽情漫游,用它来接受教育、经营企业、购买商品、存取电子货币,它就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我们的世界。然而,不管你把网络当作“工具”还是“世界”,首先都必须得“上网”。有意思的是,任何“触网”的人———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儿童———都有一种切身的体会:只要上网就会上瘾———上网就是“落网”。用网络用语来说,这叫“一爪落网,全身被擒”!网络的历史就是人们落网的故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你觉得网络使自己的生活方便,网络游戏给你带来了难以抗拒的诱惑力,甚至只要你模模糊糊地感觉到网络代表全新的未来,你已经吞下了诱饵了———你已经落网了!互联网变成了我们看世界、看未来的视网膜,蜘蛛就是时代的图腾。[3]网络既是工具又是世界。无论是汉语还是英文,“网”这个词本身都包含着“工具”和“世界”这两重含义。[3]人们应该从自身的本质的发展来理解网络的本质。“学者们普遍的看法是,网络把使用电脑的人连接起来了。互联网最大的成功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人文层面,在于对人的影响。只是和现实世界不同的是,信息网络由于具有现实和虚拟的二重性,所以技术理性对人类主体的作用也呈现两个方面,即将个体置于不同的生存环境之中。具体来说,便是构造了‘双重生活世界’。在虚拟与现实的网络社会区生存的人,并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有‘可能生活’的‘现实的人’。他们所从事的网络在线活动也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信息资源,其‘网络化生存’还有赖于人的全面发展。这种网络能力的全面发展,既表现为网民的心智的全面发展,又表现为人的才能和志趣的全面发展。”[10]“事实上赛博空间的一切技术创造,归根到底还是人脑和人类工具理性的延伸,而且只有人的全面介入,虚拟世界才能真正‘活’起来,并体现人的生存价值以及人和自然的血缘关系。”[11](p.48)所以,网络作为一种虚拟世界,“也只有在人的介入之后才会有意义,将人的本质特征置于脑后,虚拟实践的研究亦便失去了意义”[11](p.45)。网络是人的身体器官的延伸。根据麦克卢汉的媒体理论,报刊是对人体眼睛的延伸,收音机是对耳朵的延伸,电视是对耳朵和眼睛的同时延伸,电话则是对耳朵和嘴的延伸。但是这些延伸都是对各人体感官机械的独立延伸。而互联网已经具备了传统媒体的所有传播特征。事实上无论是书籍和报刊,还是电话、传真、收音机和电视都已经成为互联网的内容。[12]

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如果有人提醒我们说,在事物运转的过程中,媒介即是讯息,我们难免感到有点吃惊。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外一种媒介”,“‘媒介即是讯息’,因为对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媒介正是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13]网络具有复制、剪贴和通信的功能,可以提供高效的信息资源共享能力,只要是上网的用户,就可以共享网上所有的资源;可以提供高效的信息传输手段。不管计算机分布在何处,只要网络相连,计算机之间就可以高速地交换信息,集中或分散地处理信息。[14]从本质来说,计算机网络是人的知识与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的理性思维力量的物化,或者说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和思维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子计算机网络所具有的计算机能力,接受、选择、处理和加工信息与知识等,本质上都是人类的相关本质力量的客体化。同时,一旦网络被人们创造出来并作为相对独立的主体现实地发挥作用,它又会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和增强作用。因为人的本质力量尽管从可能上说是无限的,决不可能在某一天达到顶点,再也没有发展的余地了,然而,人的本质力量既不是上帝预置于人的身体之中的能力,也不是人天生具有的本能,而是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生成和社会性积累与突现的力量。也就是说,人的这种本质力量在每一个人的身体乃至每一时代的人类身上往往是有限的或者是潜在的,需要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地生成和展开,由潜在的力量变成现实的力量,并在本质上还是人类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所凸显的力量。[15]人们应该从自身的本质的发展来理解网络的本质。因此我认为,可以给网络作以下的界定:网络是人们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实现便捷通讯和资源共享为目的的虚拟世界,是人们新的生存方式,是人的身体器官的延伸,是人的本质的发展,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发展。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

在总体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还刚刚起步,所以人们对网络思想政治研究的时间也不长,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研究亦如此。这几年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基本上都是从工具的视角来进行的。张建松同志最早于1999年6月在《发挥校园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16]一文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概念。他认为“所谓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通俗地说,就是利用校园网络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这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雏形“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所下的工具性质的定义。2000年2月刘梅同志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17]一文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国内最先、最直接提出并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定义。这个定义也是从以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的角度下的,没有反映出网络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但是不少人的研究都受到这种思维的影响,如有人认为“网络德育”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手段,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开展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18]

曾令辉等人编著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是目前国内在理论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著。该书介绍了人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义的几种观点:一是上面提到的华南师大刘梅同志的观点。二是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借助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心理学、行为学、传播学、现代信息技术等相关科学知识,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教育活动。三是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政治集团按照一定的思想规范、道德规范和政治要求,通过新型网络媒体对网民施加一定的影响,并使其选择吸收的教育活动。同时,该书作者认为“上述观点从不同的层面解释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也都含有一定合理性和科学性,但由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律、内容、对象及途径的研究都尚处于起步和探讨阶段,对其概念的完善和全面发展地把握和表述也还有一个研究和发展的过程”。该书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为:“所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团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现代传媒———计算机网络对其受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19]该书介绍的他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以及作者本身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也都是属于工具性质的。笔者前两年的研究也受到网络工具性思维方式的影响,认为“网络德育工作,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党委(党支部)、行政、工会、共青团和其他群众组织的有关人员根据传播学原理和思想宣传的理论,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政治观点,对上网的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实践活动”[20]。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是指我国党委、政府、工会、共青团和其他群众组织的有关人员根据传播学原理和思想宣传的理论,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特别是网络道德规范)和政治观点,对我国网民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实践活动”[21]。上面提到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德育”、“网络德育工作”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网上意识形态活动,只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是大概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中概念,“网络德育”、“网络德育工作”是小概念。前面提到的对这几个概念的种种界定都是从网络的工具视角来进行的。

这些界定(包括本人以前的界定),其定义的内涵除了以计算机网络为工具以外,其他内涵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所界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内涵一样,创新力度不够大,也没有反映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随着笔者所收集材料的增加和研究的深入,笔者认为,光从工具视角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界定,是不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必须反映网络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涵盖网络与人的本质关系、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本质关系等。因此,我认为,在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这个定义至少包括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要承认网络是人的本质发展。这是因为:首先,计算机网络是人的身体器官的延伸,是人们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实现便捷通讯和信息资源共享为目的而形成的虚拟世界。它推动人的实践形式的新发展,人们因网络而有了新的实践形式———网络虚拟实践。其次,网络深刻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成为人们新的生存方式。再次,网络推动了人的本质的发展。最后,网络既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所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必须以承认网络是人的本质发展为前提。

第二,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网络是适应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创造了网络,网络又影响并满足了人们的需要。网络一出现,就被世界各国纳入教育改革的方案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教育是广义上的信息传播交流过程。它同样是一种特殊的远程信息传播或通信,即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观念和技能等远程地传送给教育对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还能实时进行双向交流活动。网络能够使每一个人能随时随地将文本、声音、图像、电视信息传递给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任何个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就是用丰富、正确、生动的信息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改变人们的精神状态的过程。这就说明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具有一致性。首先,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同样的功能属性。网络具有输入、存贮、传播和感化(熏陶)的功能属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具有传播信息、接受信息、内化信息和外化信息的功能属性。实际上,这两种功能属性是一致的。其次,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同样的社会属性。网络可以传播信息和情感,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传播信息和情感的过程,二者都具有政治性和阶级性。再次,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功能属性和社会属性上的一致性使得网络可以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容易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操作。网络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联结起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动。既然网络同样可以具备“教育者-交流沟通-受教育者-信息反馈-教育者”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环节,那么在网络空间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定会收到名副其实的效果。

第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网络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造成的影响来进行,否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如同隔靴搔痒,漫无目的。

第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网上双向互动的传播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网络传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又突破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22]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网上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单向灌输,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则具有双向交互性。双向互动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区别。所以这一层意思就使以上定义反映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

第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虚拟实践活动。所谓虚拟实践,就是指人们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网络空间中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改造和探索虚拟客体的一切客观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这样的活动。

第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包括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而且还包括信息素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培养网民的思想政治品德之外,还要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没有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上的发展。信息教育要培养的是网民的信息素养。所谓信息素养,是指个体能够认识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受教育者进行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将成为信息时代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成为使人类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的两个最重要的技术杠杆。而适应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所创造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则成为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否进入信息时代的“通行证”。因此,把培养网民的信息素养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理所当然的。

通信网络概念篇7

1.1概念控制的目的

概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概念总是与其他概念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上下位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等。关键词也会出现一词多义、一义多词以及同一事物多种表述的情形。根据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词的概念含义层次上建立联系,为检索用户提供相关的结果分析是概念控制的一个应用前景。例如,“体育”这一概念根据上下立类的关系可以细分为足球、排球、奥运会、亚运会等,单纯的字面匹配会漏检甚至误检很多与之相关的信息。通过概念控制就可以将一个上位类的概念扩展为多个子概念。体育新闻的检索就可以扩展为:体育新闻、球类(足球、篮球、排球)、田径运动、体育赛事(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等概念,同时对那些具有下位概念的词汇可以再次扩展,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检索效果。“计算机”和“电脑”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机械匹配的话就只能检索到有关“计算机”或“电脑”的信息,采用概念控制的相关方法可以将这些相同概念的词汇统一到检索匹配中,这样就扩大了检索面,提高了检全率。在自然语言检索系统中进行慨念控制,就是把信息检索从目前的基于关键词层面提高到基于知识(概念)层面,能够从概念意义层次上来认识和处理检索用户的请求,从而提高检全率和检准率。

1.2概念控制的主要方法

目前虽然没有一个检索系统可以完全实现理想状态下的高层次的语义检索,但有些自然语言检索系统已经采用概念控制查询。主要的方法是利用知识体系建立概念间的关系进行查询扩展,深度匹配,优化检索效果。

概念控制的内容包括:提问句概念语义块的抽取,从提问句中切分出概念词或词组等语义单位;基于知识体系对抽取出的语义单元进行概念扩展;概念的组配,将选择出的各检索单位基于知识体系的组织信息转换成体现概念关系的逻辑表达式。

概念抽取不等同于分词处理,其中包括普通概念的识别和人名、地名、事件名等专有名词的识别,并进行概念提取。对于普通的概念字串采用逆向最长匹配算法(或正向最长匹配算法),并综合切割标记等分词手段切分就可以进行概念抽取。对于词典中未收录的概念词,可以采取基于句模、句子结构分析、词和词组构成规则、句内结构性标志字、标点符号等来进行切分。除切割标志外,已知的词也可作切割标记使用。

自然语言检索系统的本质是查询满足特定主题概念的文本,因此被检索的内容不是和提问句的字面匹配。对提问进行分析后抽取出的主要是概念或概念的组合,需要进行概念匹配,这就需要对检索句中的词进行概念扩展,即考虑提问句中词的同近义词、上下位词和关联词。可以通过知识体系保存同近义关系、上下位关系和其他关联关系,当处理用户检索需求时,通过查询知识体系可对提问句中的词按概念进行扩展。如“我国今天的体育新闻”,可以通过知识体系对“体育”进行扩展,查询包括“篮球”、“赛车”、“奥运会”、“世界杯”等方面的内容,“今天”一词指检索者进行检索时的日期,因此需通过规则将“今天”映射为检索时的时间,将“我国”扩展为“我国”V“中国”V“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体系中可能只存在“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同义关系,没有“我国”这一词条)。

概念组配,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可分为限定组配和相交组配。限定组配将一个概念的内涵增加到另一个概念的内涵中,从而加深概念的内涵,缩小或限定了概念的外延。相交组配将具有共同的属概念、概念之间具有相交关系、外延部分重合的概念组合成一个新概念。在构成查询表达式时,基于知识体系的扩展词和原词间为“逻辑加”的关系。如“美丽”扩展为“美丽”V“漂亮”V……V“标志”。提问句中语义块间的关系通常为逻辑乘的关系。语义块间的概念组配通常存在如下逻辑关系:(1)主谓结构,描述的是一种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2)偏正结构,描述的是一种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3)动宾结构,描述的是一种作用和被作用的关系。(4)并列结构,描述的是一种成分间的并列关系[1]。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和动宾结构间为“逻辑乘”关系,并列结构为“逻辑加”关系。但通过对检索提问句进行分析后发现,部分并列结构在用户的检索概念中为“逻辑乘”关系,于是采用通过句模分析和指示标志来确定语义块间的“逻辑乘”或“逻辑加”关系。提问句语义块之间的“逻辑加”关系通常存在显式指示标志,如“或”等。分析传统的主、谓、宾、定、状、补六大成分与句型的关系,可以辅助获取语义块的逻辑关系。检索提问句的语义概念和提问句的结构紧密相关。需要分析谓语的性质、句子的结构,如“把”字、“被”字句等。

概念控制的3项关键技术中,概念扩展和概念组配都离不开知识体系的支持,知识体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检索效果的优劣。

1.3概念控制系统

国内外已有一些检索系统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概念控制,代表系统有首信搜索引擎、孙悟空、UMLS等。下面以UMLS为例进行介绍

UMLS(UnifiedMedicalLanguageSystem,美国统一医学语言系统),是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于1986年开始研制的一项长期开发研究计划,旨在克服计算机生物医学信息检索中的两个显著障碍(相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用的信息分散在不同的数据库系统中),使用户很容易地跨越了在病案系统、文献摘要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以及专家系统之间的屏障。UMILS包括4个部分:专家词典、超级叙词表、语义网络、情报源图谱。专家词典是一个包含众多生物医学词汇的英语词典,可以确定英语词汇的范围以及识别生物医学术语和文本词的词形变异,也为超级叙词表提供了确定范围的医学术语和词汇。超级叙词表是生物医学概念、术语、词汇及其涵义等级范畴的广泛集成。语义网络是为建立概念、术语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没计的,它为超级叙词表中所有慨念提供了语义类型、语义关系和语义结构。情报源图谱是一个关于生物医学机读情报资源的数据库,其目的是利用超级叙词表和语义网络实现以下功能:确定情报源与特定提问的相关性,以便选取最合适的情报源;为用户提供特定情报源的范围、功能和检索条件等人工可读的信息;自动链接相关情报源;在一个或多个情报源中自动检索并自动组织检索的结果。2支持概念控制的知识体系

实现概念控制离不开知识系统的支持,没有合理的知识系统,就无法实现概念扩展和概念组配,也就无法达到概念控制的目的。进行概念控制的核心是构建合适的知识体系。

2.1知识体系及其形式

目前,有关知识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Ontology的探讨中。国内关于Ontology的中文译法也不统一,有“知识体系”、“本体”、“概念集”、“概念体系”、“本体论”等多种提法。Ontology是一个源于哲学的概念[2],原意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后来被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引入,特指对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Ontology能够将词汇有关概念关系显式地表示出来,从而将术语的语义和概念关系显式化表示出来,因而在语义查询、概念控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Ontology中的概念表示一般采用框架结构,使用槽来表示概念的属性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3]。借助概念之间的关系,Ontology在整体上形成了一个语义网。概念之间有4种基本关系:part-of表达概念部分与整体的关系;kind-of表达概念间的继承关系,类似面向对象中的父类和子类之间的关系;instance-of表达概念间实例和概念之间的关系,类似面向对象中的对象和类之间的关系;attribute-of表达某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属性,例如概念“价格”可以作为概念“桌子”的一个属性。在实际应用中,概念之间的关系将不会局限于上述4种关系,可以根据特定领域的具体情况定义相应的关系。

2.2语义网络

概念与概念之间有着横向或纵向的联系,形成了语义网。语义网络(SemanticNetwork)是美国语言学家奎廉(R.Quilian)于1968年提出的。1972年美国人工智能专家西蒙斯(R.F.Simmons)和斯乐康(J.Slocum)将语义网络用于自然语言理解系统中。语义网络是当今网络的扩展,这可扩展的网络给出了信息明确的定义,同时优化了人与汁算机的合作[4]。

如何构建语义网络更好地将信息定义明确化目前仍没有统一的准则,这涉及到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方面的知识。但是构建语义网络的统一原则都是将概念之间的横向或纵向联系显式化,组织成一个有机的结构形式。

Wordnet是由普林斯顿大学认知科学实验室开发的在线词汇参照系统。它将所有英语词汇分成5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功能词。名词按照3种关系被加以组织:部分关系、上下位关系以及物质与材料。同时有反义的名词被标注了反义关系,这样形成了一个互相高度连通的名词网络。动词的多义性比名词更高,在Wordnet中动词被组织成各种推演(蕴涵)关系,而组织动词的不同关系可以被总结成一个覆盖它们的基础词汇的推演,包括四种[5]。

2.3概念词表

知识体系中除了概念间相互关系形成语义网络,对于每个单独的概念还必须有概念词表。没有概念词表的语义网络只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关系网而不是与词汇相结合的知识体系。Hownet中的词表就是一个概念词表。Hownet是一个以汉语和英语的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为描述对象,知网是一个利用一种知识词典描述语言来描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概念的属性与属性之间的关系的知识系统[6]。Hownet包括词表和义原体系表。词表中记录了每一个词语的概念及其描述,每一个概念用一个记录来表示,如下所示:

其中NO.为概念编号,W_C,G_C,E_C分别是汉语的词语、词性和例子,W_E,G_E,E_E分别是英语的词语、词性和例子,DEF是知网对于该概念的定义,是知网的核心。每个DEF被称为一个语义表达式,采用知识描述语言,将与词汇有关概念关系采用显示的表示出来。如从概念编号为017144的DEF可知“打”的概念之一是“锻炼”,属于体育范畴。

2.4构建知识体系的问题

构建一个适用合理的知识体系对于改善检索效果至关重要。但目前已成形的知识体系都存在一些不足。

构建一个知识体系最重要的是词的构造性信息,不完善的知识体系中被遗漏的信息大部分是关于词的构造性信息而非事实性信息。传统词典的定义尽力涵盖了有关每个词义的所有事实性信

息,但却忽略了词汇概念之间内在的各种关系[7]。

如何选择知识体系的用词目前都在探讨和实验中,世界知识体系(Ontology)给出了一些选词的规定[8]:语义网络的非叶子节点不可以是多个类的词,如“蔬菜和水果”;也不可以是没有下位类的选词,如“职业者”。要避免使用混合类的词,不要将叙述属性和抽象概念的词进行搭配作为语义网络的非叶子节点,如“空杯子”、“破车”,要避免选词时加入个人的判断因素,将一些主观的属性值与类名组合成非叶子节点,如“热咖啡”、“明亮的车”。但是要使知识体系能理想地添加新的类、新的属性和关系,仅有这些规定是远远不够的。

是将概念领域化还是通用化各有优劣,目前都没有定论。通用的知识体系有Wordnet、Hownet等,专门领域的知识体系有UMLS和首信等。

构建语义网络结构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用有限的结点和弧不可能代表万事万物及其相互之间的所有联系,语义网络对知识的表达有一定的局限性。单纯增加概念和联系会大大增加网络的复杂度。语义网络结构本身没有语义上的约定,不具备逻辑系统那样的有效性。单层的语义网络结构容易产生语义解释循环或语义悖论。

国外语义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并不完全通用。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具有语义先决性、句法强制性和语用选定性等特点。汉语语义结构上的复杂性与多变性以及词与词之间无自然界限、无词尾形式标志、无形态变化的“三无”现象的存在,给语义分析带来了困难。

知识的获取与表示,其中较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把复杂多样的专业知识系统化。如果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一个多学科综合的检索系统中,如何辨别某个多义词当前的具体含义,如何辨析用户特定的需求,这些都有待于继续研究。

要想使计算机准确地分析、表达和传输知识,必须使它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的能力。目前对自然语言的处理,虽然已从语法阶段上升到语义阶段,但对自然语言的理解能力还限制在一些规范的语句和语法范围内,这就决定了智能信息检索系统所能具有的智能化表达程度。

通信网络概念篇8

除机构之外,擅长概念炒作的游资营业部也没有完全“作壁上观”。其中,又以“宁波敢死队”成员之一――中国银河证券宁波大庆南路表现最为惹眼,该营业部重点参与了广电网络的炒作。相对而言,此前一直在异动股中翻云覆雨的“国信帮”成员,在此次三网融合概念股的炒作中,动作有所收敛。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对交易所异动信息进行统计的结果显示,1月4日~18日,游资和机构买卖三网概念股的资金达48亿元。

不过,概念就如同一阵旋风,来得快去得也快。在机构和游资携手“狂欢”之后,三网融合概念股近期纷纷转入调整走势,尤其1月20日大盘暴跌2.93%,相关概念板块跌幅深重。多家券商认为,后期根据受益程度的不同,三网融合概念股的走势也将出现分化。

浪潮信息涨幅居首

1月8日起,网络及传媒板块个股集体飙升,让投资者有些摸不着头脑,直到1月13日晚间一则消息的公布,原因才真相大白。

1月13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会议关键内容包括:一,允许广电系统企业开展增值服务、语音服务、互联网业务,允许电信企业从事广电的节目制作和传输;二,加快网络建设;三,加快新业务发展,如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业务。

多家券商分析认为,这一政策将影响传媒、电信及信息技术等相关产业的未来格局。

事实上,在这一消息公布之前,以浪潮信息、广电网络、三安光电等为代表的三网融合概念股就已经受到了资金的热炒。

近期,《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按证监会行业分类,找到了与三网融合相关的3大主要行业,即电子、传播与文化产业和信息技术产业。通过统计这三大行业内210只个股的近期涨幅,《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发现,今年1月以来,在210只相关个股中,有186只股票上涨,其中36只股票涨幅超过20%,相比而言,同期沪指却下跌了1.22%。

其中,涨幅居于第一位的是科技股浪潮信息,今年1月以来的涨幅高达47%。紧随其后的是广电网络和三安光电,这两只股票的涨幅也均超过35%。

资料显示,涨幅第一的浪潮信息是国产服务器市场龙头企业,公司多年保持国产市场销量和销售额第一位。此外,该公司还被市场风传兼具10送10概念。尽管公司已经于1月12日表示尚无10送10计划,但市场对其炒作热情依然不减。

除上述3只个股外,今年1月以来,包括士兰微、长江通信、鹏博士、华东电脑和水晶光电等在内的6只三网融合概念股涨幅也均超过30%。

机构提前布局15只个股

是谁在幕后点燃了三网融合概念股这朵美丽的“烟花”?

为一探究竟,《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汇总了1月以来两市异动股的数据,结果显示,与以前游资营业部主导概念股炒作不同的是,此次机构成为炒作三网融合概念股的主角。

数据显示,今年1月以来,在三网融合概念股异动信息中,机构专用席位频繁出现,共参与了15只个股,出现次数达54次之多,合计买入金额多达6.91亿元。

具体来说,机构专用席位主要买入的股票有超声电子、华微电子、启明信息和士兰微,买入金额均在8000万元以上。此外,在近期多次涨停的广电网络上,机构也投入了5000多万元。

其中,机构专用席位买入超声电子的金额最多,达到1.05亿元。由于受到大批机构资金推动,1月以来超声电子股价上涨了16.42%。

资料显示,超声电子以印制线路板、液晶显示器、超声电子仪器的研制生产和销售为主营业务。公司未来将受益于3G用户数量的增长。

除上述5只股票外,机构还参与了新海宜、中创信测、光迅科技、东华软件等三网融合概念股的炒作。

事实上,早在去年12月,机构就已经开始大幅调仓到三网融合概念股中。

指南针全赢数据显示,在58个指南针行业中,主力资金(包括机构和私募,下同)在去年12月仅增持了一个行业,就是通信及服务。在这一行业中,主力增仓金额最多的两只股票是中国联通和中兴通讯,对中国联通的增持金额达到15亿元。此外,在所有概念板块中,去年12月主力资金净买入金额最多的两大行业为3G概念和网络概念。

“宁波敢死队”投入亿元

有概念股炒作的地方,就有游资如影随行,但在不同概念股的炒作中,每次参与拉抬的主力游资也不尽相同。

在三网融合概念股的炒作中,“宁波敢死队”成员之一――中国银河证券宁波大庆南路一马当先,成为最活跃的游资营业部。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统计结果显示,今年1月以来,该营业部在三网融合概念股中投入了1.42亿元。其参与买入的股票包括东方通信、广电网络和永鼎股份。重点买入的股票是近期上涨迅猛的广电网络,买入金额达到1.04亿元。

1月8日至12日,广电网络因连续三个交易日涨幅超过20%而登上交易所异动榜。异动数据显示,在广电网络大涨逾20%的三天中,银河证券宁波大庆南路成为最激进的买入者,净买入共计1.04亿元,该营业部也成为同期买入广电网络最多的席位。

与该营业部一起炒作广电网络的还有国泰君安成都北一环路、光大证券宁波解放南路、证券上海辉河路等营业部。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营业部买入的同时,有三家机构专用席位在卖出,合计卖出金额接近1亿元。如此大的卖出量,这些机构专用席位可能是广电网络前十大流通股东中的基金和保险。广电网络2009年三季报显示,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包括长城安心回报、华夏大盘精选、华夏红利混合、鹏华价值等基金,以及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旗下产品。

不过,在机构专用席位大幅卖出情况下,广电网络上涨的脚步并没有被遏制住。1月14日,广电网络再度涨停,此后三个交易日,该股也维持了上涨态势。

相对于“宁波敢死队”的激进而言,此前在异动股上一直活跃的“国信帮”则表现得异常谨慎。“国信帮”老大国信证券深圳泰然九路对三网概念股仅买入2000多万元,另两名成员国信证券上海北京东路和广州东风中路买入金额则不足千万。

主力资金开始撤退

在利好消息兑现后,资金往往会开始撤离相关概念股,三网融合概念也不例外。

国务院利好消息公布后不久,机构及游资对于三网融合概念股的炒作热情有所降温。大部分三网融合概念股出现回调,不复之前的凌厉涨势。1月20日,大盘暴跌2.93%,相关概念板块跌幅深重。

指南针全赢数据显示,1月15日~20日,在与三网融合相关的3G概念板块中,主力资金净卖出19.55亿元。重点抛售的股票包括中国联通、高鸿股份、超声电子等,抛售金额均超过1亿元。同时,该板块的换手率也达到18.43%,远高于期间多数板块的换手率。此外,与三网融合相关的另一板块――网络概念,也有8.84亿元资金净卖出,此前一路上涨的海虹控股、方正科技等均有超过1亿元资金的净流出。

对于三网融合概念股的后期走势,多家券商认为根据其受益程度不同会出现分化。

1月14日中金公司报告认为,三网融合加快推进政策的出台,将利好有线运营商。

此外,瑞银证券认为,三网融合意味着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对意识形态和内容的控制。仍在起草阶段的具体政策将令广播电视行业受益更多。同时,这可能加快电信运营商沦为“接入管道”的进程,因为它们对内容的控制力将被进一步削弱。此外,固网业务(特别是宽带)面临的市场竞争将升级。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