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8篇

时间:2023-06-21 08:45:02

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

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篇1

【关键词】数学概念形成过程揭示本质体验感受

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 是用数学语言揭示事物的共同属性即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数学思维的细胞,是数学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一个抽象的思维过程.通过数学概念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正确掌握数学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从而提高各种思维能力.

一、数学概念要关注形成背景,让学生从现实生活情景中感悟

“能够用来促进学生学习的任何正当的手段和方法,都是合理的,假如为了促进学习,必须把要教的东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应当吝啬糖。”这“糖衣”就是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如:数轴概念的教学:怎样用数表示温度上升3度?下降3度?收入200元与支出200元等这些相反量呢?引出正负数的概念;用观察生活中的温度计特点:拿温度计观察温度时,水银的上下移动所以对应的数字即为所在时间温度;显然水面越上移,所得到的温度高,。进一步引导学生抽象出本质属性:(1)0度的起点(2)度量的单位(3)增减的方向,我们能否用一个更加简单形象的图示方法来描述它呢?由此启发学生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数轴”的概念,首先从对实物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从这个现实生活背景中,发现并抽象出数轴概念。

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有利于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的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学生容易接受。

二、 在概念的教学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性学习.

例如讲“正弦”首先创设问题情境:“为了绿化荒山,某地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在山坡上修建一座扬水站,对坡面的绿地进行喷灌.现测得斜坡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是∠BAC=30°,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BC=20m,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对于上述问题学生很快想到利用勾股定理解决,若斜坡AB与水平面AC所成角的度数是20°,40°、50°,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 对于上述问题,学生经尝试无法解决,从而产生认识冲突--如何解决这类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二步:启发思考. 在RtΔABC中,∠A的斜边和∠A的对边BC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可能无法下手,此时,教师作点拨,能否从∠A的特殊值中找关系?从探究特殊情况中发现规律:(1)当30度、45度,在RtΔABC中,∠A的对边和斜边有什么关系?(2)运用几何画板进得动演示∠A的对边和斜边有什么关系?由特殊到一般,运用动态演示,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从而得到当锐角A取其它固定值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值。

第三步:证明猜想.引导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证明此猜想。

第四步:引人“正弦”的概念。

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学生如果能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一遍发现概念的过程,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在“正弦和余弦”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经历了正弦和余弦概念的发生过程,实现了由形到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探究的热情。

三、让学生体会概念的螺旋上升逐步剖析数学概念,揭示其本质

例如,在学习函数概念时,学生很难理解课本中给出的定义,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定义,也不应只关注对其表达式、定义域、值域的讨论,而应选取具体事例,使学生体会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

如先让学生指出下列问题中哪些是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什么方式表达:

(1)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在t小时内行过的路程是s千米;

(2)用表格给出的某水库的存水量与水深;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

(4)由某一天气温变化的曲线所揭示的气温和时刻.

让学生反复比较,得出各例中两个变量的本质属性:一个变量每取一个确定的值,另一个变量也相应地唯一确定一个值.再让学生自己举出函数的实例,辨别真假例子,抽象、概括出函数定义,至此学生能体会到函数“变”渗透了函数思想。

例2 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某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月租费,然后每通话1分钟,再付费0.4元;“快捷通”;不缴月租费,每通话1分钟,付话费0.6元{本题的通话均指市内通话}.

(1)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移动通讯费用相同?

(2)某人估计一个月内通话300分钟,应选择哪种移动通讯业务合算些?

通过在不同阶段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呈螺旋上升,有利于学生不断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 并逐步形成函数概念,(1)“在某个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是说明:a.、变量的存在性;b、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2)“对于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是说明变量x是在一定范围内取值,即允许值范围也就是函数的定义域。(3)“y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说明有唯一确定的对应规律。(4)“y是x的函数”揭示了谁是谁的函数,由以上剖析可知,函数概念的本质是对应关系。

四、让学生感受概念的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挖掘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因素,使学生掌握概念,并能够应用概念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题《怎样测量旗杆的高度》是安排在九年级下册三角形相似和锐角三角函数之后的一个课题学习。本课题运用是三角形相似概念、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等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在从事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将经历计算、比较、估计、对比、交流、反思、选择最优化方案等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对本课题的讨论,将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数学活动的经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教育。

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189-01

小学数学教学从编排与情景设计上都匠心独具,体现出新课程理念。那么,怎样在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生活化是其必由途径。下面我从创造生活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法生活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些认识及体会。

1.创造生活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整体,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小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使用生活化教学,是小学实施数学生活化的"窗口",小学数学教师要有效把握住这一"窗口",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准备:

2.1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准备

没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就不知道从何下手,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数学教学生活化理论,并能站在前沿,方能跟随课改潮流,使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新课程告诉我们以教材为凭借,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为数学教学生活化打开了"窗口"。

2.2 备课中要体现数学教学生活化

因为教师的备课就是为了上课,如果这一环节没有充分准备,就难以把握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度,也不利于上课时的选材与发挥。至于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内容应心中有数,或是相关内容有可供选择的探讨例子。

2.3 为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生活准备

这是要求数学教师注意观察生活、研究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以数学的眼光洞察生活,体会数学的功能与妙趣,从而为生活中的数学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心理准备。使自己在教学中从容地选择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内容,有利于自己厚积,在教学选择恰当的适合学生心理与年龄特征的内容。

3.教学方法生活化

要使教学方法生活化就必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显示使学生置身其中,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带来的乐趣,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使他们在学习中彰显自己的创造思维,让学习的动机更加明确,动力更加充沛。如教学"测量长度",我先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身高,需要使用哪些工具。然后我让他们选出一人,再分组讨论怎样给他(她)量,并试着给他(她)量一量,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下册(6)克和千克时,从学生每天吃的鸡蛋和喝的牛奶引入。再让他们动手称一称,从而让他们从感知中体会克和千克的关系。认知身边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学生容易理解。在小学教学中,要做到教学方法生活化,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3.1 选准教学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因此,选准教学内容非常重要,选准教学内容时必须要贴近学生生活的、有丰富感知力的内容,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把他们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因地制宜,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准教学内容。

3.2 要把握好恰当的契机进行切入

要把握好恰当的契机进行切入这与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艺术有关。如果在教学时运用学生身边的悬念,巧妙的问题设置,可更好地吸引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当然,使用多媒体技术、远程教育IP等等都能作为很好的凭借,更好地服务于小学数学教学。

3.3 教学设计要富有创新

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一定要富有创新,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富有激情。同时,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常教常新"、"教学相长"。

3.4 要有灵活的教学机制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提倡他们仔细观察事物及生活,大胆质凝、动手验证,合作分享。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宜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留给他们展示自我、创新自我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在创造中成长,并形成主动与人合作、共同分享成功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分享成功时共享欢乐时光,从而幸福、快乐地学习与生活。

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小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上完《分类》一课后,布置学生到商进行调查,看看他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再让学生扮演售货员,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分类,也让小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这样,既培养了小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做到学致用。

5.开展数学交流活动,营造应用氛围

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篇3

一、对数学新课改的几点认识

1.多少年来数学起始课,我们都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先复习旧知识,引出新定理(定义)及其证明;再举几个利用新定理(定义)解决问题的例子;然后让学生模仿练习;最后小结、布置作业。每一章节的新内容都被我们分成一块一块,逐步讲给学生,然后组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应用,直接把前人的知识强行要求学生记忆,完全忽视了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这节课的内容为例,完全可以采用探究式,为什么还抱着固定模式不变呢?两相比较,探究式的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我想我们新课改的意图并不是让我们只准用哪种教法,不准用哪种教法。而是告诉我们以学生为本,根据知识内容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最佳教学方法。教师要勇于发挥自主性。

2.反观以前的教学,为了追求分数,在验根上居然不惜使用无视学生主体性的强制式、吓唬性的违禁语言,这种完全从得分的角度出发,无视学生的做法,是只重视学习结果正确,不重视学习过程的典型表现,是不尊重学生的具体体现。这样吓唬的弊病是:可能有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明白为什么要验根。虽然他们的分数提高了,但实际对知识根本没有理解,这会严重的影响他们的后续学习。学习上的差生恐怕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制造出来的。这也是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差别。这种言语(我们的课堂上还时有侮辱性语言发生)只会给学生带来反感,消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会有其他的好处。类似这种语言,主要还是源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急功近利思想。我想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不是要完全否定传统形式的授课方法,而是反对类似这种不尊重学生的课堂违禁语言,杜绝这类片面追求分数的现象发生。新课改强调重视学习过程,其实过程发展到一定程度,结果也就成了一种自然的升华。只有学生亲自参与进去,亲自走完由不懂到懂的过程,才会理解深刻记忆长久。

3.对数学来说,传统形式的教学方法,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有些课是不能离开这种方法的。例如,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第一课时,学生第一次接触方程解法(虽然小学学习过简易方程解法,但像这样具体、系统的方程学习还是第一次)应以教师启发、引导、讲授为主。再比如,在知识的深度上要求高,以学生为中心很难达到要求的内容,需要教师启发、讲授才能拔高的。我曾听过一节小学数学课,完全是学生问教师答,教师跟着学生走,可想而知,认识只能限制在学生的水平上。不能说启发、讲授就是以师为本。

郭思乐老师认为:“以生为本提倡学生感悟”,启发、讲授有时也能促进学生感悟。以生为本提倡学生感悟,也要考虑学生的差异,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都能及时感悟的,如果对那些感悟(顿悟)晚的学生,也不敢启发、讲授,恐怕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也很难完成。知识经过讲授、启发,就有可能储存在学生的潜意识当中,以后还有感悟(顿悟)的机会。坐等学生感悟,错过这一时机,可能会造成他们永远不能感悟(顿悟),这会耽误学生一生,这就不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了。

二、学生的特点

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的优势,首先必须对当前学生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阶段,叛逆性很强,同样好奇心也很强。能够掌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实际教学工作有这十分重要的。

三、对当前教材的分析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条块分割严重,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好像一个生产物品的流水线,教材中螺旋上升体现不明显。按照这样的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好像成了一批更本没有自身特色的商品,怎么会有很好的创造力呢?

四、对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教学点状的问题,缺乏知识整体的结构意识

教学演绎的问题,缺乏知识形成的过程意识

教学封闭的问题,缺乏师生互动的生成意识

五、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在今后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以前的教学方式就必须实行变革

首先,从观念上我们必须清楚教学是育人的教学而不是知识的教学,要注意教学过程中不是局部的割裂而是整体的综合。

其次,要学会整合教材,对于关系形态的知识要学会以条状重组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以块状重组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以条块融通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以融合渗透的意识“用”教材,就是为了融合条状与块状知识之间的关系,通过有主有从的有机渗透,使学生形成灵活判断与主动选择的意识与能力。这种融合已经摆脱了知识点的束缚,并且超越了知识结构教学的框架,在更大的一个知识整体的范围内,实现局部知识与整体的、内在的结构的沟通。

在整合教材时会进行“大问题”设计。

再次,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角度分析。在讲课时,学会让学生按照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这一正常顺序进行学习,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不要盲目进行替代思考,让学生成为一个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者,让学生产生认知的成就感,从而产生自觉学习的欲望。

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函数图像;教学应用

初中物理教学中涉及到的函数图像,形象直观地反映了相互制约的各物理量的动态变化过程,揭示了物理对象变化过程中的条件、特征及其变化的规律。利用已知的物理函数图像,或者根据物理事实合理构建直观的函数图像,大大减少化解物理问题的难度。

如何处理或构建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函数图像,关键是要明确函数图像中的各种常见的几何参量的物理意义,有目的地去分析或创建这些几何参量,化解运用现有的数学、物理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高门槛。初中物理函数图像中的几何参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认识与应用。

(一) 函数图像中的“点”

物理函数图像中的点蕴藏大量的信息与特征,结合已有的物理事实去分析这些点,了解物理变化过程中的特殊时刻、特殊状态。函数图像中的点一般可分为“定点”、“拐点”、“交点”三类。

“定点”。单纯从点的坐标角度去认识物理物理变化过程与特征并没有多大意义,结合物理现象的实际去拓展这些点的信息才有更大的意义。

例:某晶体的熔化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纵轴表示晶体的温度,横轴表示用同样的加热装置对晶体加热的时间,根据图像80℃所对应的水平线上的各点有不同的信息。80℃所对应的水平线最左边的点表示该晶体处在固态,刚开始熔化;中间的点表示该晶体处在固液共存状态,正在熔化;最右边的点表示该晶体处在液态,熔化刚结束。这几个“定点”结合晶体熔化的实际情况蕴藏大量不同的物理信息。

“拐点”。指的是物理函数图像中的转折点。它主要反映某一物理对象在某一变化区间内的极值问题。

例:PTC是一种新型的半导体陶瓷材料,它以钛酸钡为主,渗入多种物质后加工而成,目前家用的陶瓷暖风器、陶瓷电热水壶等就是用这种材料做成的。

PTC有一个根据需要设定的温度,低于这个温度时,其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高于这个温度时,电阻值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我们把这个设定的温度叫“居里点温度”,用PTC材料制成的电热器具有发热、控温双重功能,应用十分广泛。家用固体电热灭蚊器就使用PTC陶瓷电热元件,图为其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该PTC材料的居里点温度为100℃。

居里点100℃实际上是一个温度升高时电阻值由变小到变大的拐点,同样300℃是另一拐点,它们是0到300℃区间内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交点”。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理学对象变化过程中的共同点。有时也是一种平衡状态的描述。如某一系统中的初温不同的两种物质温度与时间的图像,两图线的交点反映了处在热平衡状态时的共同温度。

例:一个由某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加热器,通电后,加热器在发热的同时,也在向外界放热.图为发热功率P发热和散热功率P散热与温度t之间关系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加热器工作时的稳定温度为70℃,这是一个交点的横坐标,此时发热功率P发热和散热功率P散热 相等

(二)函数图像中的“线”

物理函数图像中的线主要反映物理变化过程中的特征、趋势和变化的剧烈程度。物理函数图像中的线主要 “特征线”、 “切线”和“渐近线”三种。

“特征线”。“特征线”是物理图像的一部分,主要反映物理变化过程的特征。 “点”侧重于反映物理过程中某一状态的特征,而“特征线”侧重反映某一变化过程的特征。如上面的晶体熔化图像中的水平线就是反映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特征的特征线。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和v-t图像就是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特征与速度不变特征的两条特征线。

“切线”。为了探究物理变化剧烈程度所作的辅助线。作切线主要关注图像某点切线斜率的绝对值,切线斜率的绝对值的大小反映某物理量变化相等的幅度时,另一物理量变化幅度的大小。如果其中有一物理量是时间的话,切线斜率的绝对值大小反映另一物理量的变化快慢。对初中学生来说,这种要求比较高,我们可以从图线的陡峭程度来确定,图线陡峭程度越大,纵坐标物理量变化幅度大或快;反之,图线陡峭程度越小,纵坐标物理量变化幅度小或慢。

例:如图所示,开口容器的底部有一个小孔,装水后,水不断从小孔流出,图中能够粗略反映水流出时,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强p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是:

解析:四个图像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水的压强,随着水的流出,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强逐渐减小,最后为0,但是随着压强的减小,水流的速度也逐渐变小,这也就是说压强的减小变化并不是均匀的,而是呈现先快后慢的特点,因此图线先陡峭后平缓,应选B。

“渐近线”。为了探究物理变化趋势所作的辅助线,它大多反映物理变化的最终状态或趋势。如滑轮组机械效率随物体重力变化的关系图像,η=1的直线就是一条渐近线,说明随物体重力增大, η无限接近1。有些放在室内的液体的温度与时间的函数图像的渐近线反映的是室温。

(三)函数图像中的“面”

首先要明确所构成面的面积的物理意义,即两坐标轴所代表物理量的积是什么?从“面”的构成上来分,可分两大类,一类是以图线上的某点作两坐标轴的平行线,两平行线与两坐标轴构成的矩形面积反映的是某一时刻的物理量的大小;另一类则是图线与两坐标轴构成的封闭图形的面积反映的是某一过程的物理量的大小。

例:如图所示是使用汽车打捞水下重物的示意图。在将重物从水底拉到井口的过程中,汽车以恒定速度向右运动。忽略水的阻力和滑轮的摩擦,某同学画出了汽车功率P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则时间t内汽车所做的功就是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变力做功、利用v-t图像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都是利用这种方法。

例:“ 220V40W”的电灯串联在220V的电路中(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讨论电路的总功率的范围?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时,灯的U-I图像是图中的曲线,若灯丝电阻不随温度变化,灯的U-I图像是通过原点的直线,串联时,两灯规格相同,电压相等,均为110V,过110 V作水平线与两图线相交后,围成两个长方形,大的长方形的面积为110V时电灯的实际功率,明显大于小的长方形的面积即灯丝电阻不变时的功率10W,所以电路的总功率大于20W,这就是通过

合理构建物理图像来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情形。有时我们建立s-1/t的图像,通过计算封闭图形面积来巧妙地求速度。

参考文献:

[1] 殷华伟.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9).

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篇5

关键词:数学课堂;互动教学;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095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不断的实施,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大势所趋。本文从互动式教学模式入手,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来探讨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成为自主、交流和探究等形式,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借鉴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笔者将互动式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描述为:在数学教学领域中,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交往与沟通,让教学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和转化,形成整体、多维、动态的交互教学活动。该策略充分体现了教学的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学观念。从教师单一的“一言堂”向“师生共同探讨”的模式转化,被策略重新定位了师生关系,抛弃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代之以平等、共同提高的态度,实施民主化课堂教学,以互动的教学设计,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同时还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好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

一、设计互动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根据教材的内容,运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学生身边的数学故事,以恰当的方式设计成“互动式”教学活动情境或者素材,创造性地呈现于课堂上,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样做不仅能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其次,教师要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基本功。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自学、培训等学他人之长,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拓宽思路、开阔视野。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完善、更具现代意识、更富有人性化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二、设计互动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设计互动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分析,并相互展开讨论、交流切磋,从中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更好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教师教学观念的新了,教师的知识储备足了,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学科知识教给学生,就能更好地完成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模式中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把动态的教学过程变成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和谐交互,以产生教学共鸣,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一个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较全面地启动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双向互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习效率。

如通过小组活动实现互动式教学。小组互动环节即在本小组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互动式讨论。小组成员由几个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还可重新组合。在课堂上,学生先通过听小组成员对所学知识的分析,并给予评价,然后针对内容中的定义、定理或题目内容采用组内成员轮流提问的形式,完成对所学内容的处理。小组长把本组成员在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在组际交流时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巡视和参与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三、设计互动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规律、自己归纳结论、自己探索创造。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设积极的探究情景,学生们热情高、乐于动手、动脑,他们在渴望获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去积极实践,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改进,在改进中创新,实现探究向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为教学服务于现实生活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不应再是服从,而是如何调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学原则的研究趋向于与学习策略的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提倡学生的独立探索。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去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动手实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从本质上去理解数学、在实验中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互动实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参与、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在互动实验过程中都有所收获,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刻。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篇6

一、重视导入方式的研究,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一个良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部分。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往往只具有一般性,要求教师能够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创设特定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情景,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教师要善于抓住情景契机,设计不同层次的疑点,引导学生生疑,激发学习兴趣,产生为达到目标而迫切学习的心理倾向。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必须牢牢地把握数学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此来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如何把握课堂教学这个关键,需要我们教师平时要备好每一节课,多研究教法和学法,上好每一节课。

三、养成概括总结习惯,优化数学思维品质

每一节课应留有时间让学生交流学习体会,鼓励学生自己概括所学知识,总结出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系,归纳知识应用条件和应用方式,逐步养成习惯。

在教学中,经常看到有的概括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解答了若干道同类的数学题后,能发现规律,举一反三,数学思维能力得到迁移和发散。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规律“上加下减,左加右减”基础上,让学生探究“直角坐标平面上将二次函数y=-2(x-1)2-2的图象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则其顶点坐标为()”,有的学生迅速解答出来,并总结出规律。

四、作业多样化,评价有道理

作业设计科学化,作业批改人性化;学习评价多元化、客观化。过去的课程和教学将作业的功能主要定位于巩固和检查知识的掌握情况。新课程则要求作业既要有巩固和检查功能,也要有深化和提高功能,还要有体验和发展功能。所以我们布置作业时,内容上宜注意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形式上要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容量上要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作业形式可以有解答题、探究题、想一想、动手做一做等。开展同学间作业相互纠错。注意作业评判的过程性和激励性,作业批改不能只是简单的一勾一叉和打个分数,而要重视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过程。同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尽量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评语,既指出不足,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五、课后常反思,做科研型教师

新课程非常强调课后反思。一节课下来,不妨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分析,写一写教后感,如果把你再教一次应该如何做,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

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篇7

关键词:数学素养;数学教材;数学思想

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教育以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和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数学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总和。

“读厚”教材,彰显内涵

数学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在使用教材时,需要教师从教材编排的线索出发,关注知识的形成和应用,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

“由表及里”增厚度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分数。学生认识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在认识几分之一的学习中,几分之一的分数很多,不可能一个一个地教学,教材从1/2开始,集中力量学习1/2的意义,重点突破,触类旁通,以实现完成几分之一的分数的认识。教材例1初步认识1/2,然后安排“试一试”:拿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你是怎样折的?和同学交流。”在这一活动中,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对1/2的认识从“量”走向“数”,感受到1/2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可以组织以下两个层次的活动:

第一层次:组织学生拿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想一想:1/2是怎样得到的?让学生在操作中经历从“整体――均分――部分”的变化,在思考中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然后组织交流,让学生结合操作过程说出: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把1份涂上颜色,这一份是这张正方形纸的1/2。不同学生的不同折法交流,丰富学生对的1/2认识。

第二层次:引导学生比较思考: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1/2?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有了操作交流的积累,就更容易透过折法、形状这些表象看到本质:虽然折法不同,但都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虽然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但涂色部分都是其中的一份。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一份是这张正方形纸的1/2。突出1/2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一分数的意义,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同时有助于学生从具体走向抽象,从“量”走向“数”。

从知识的本质出发,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经历思辨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由点带面”增厚度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中,有较多的“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的出现。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这一要求可能蜻蜓点水,三言两语就过了!对于这样安排的内涵和意图却鲜有研究。研读教材,细细品之,发现“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是一个“导引”,“明引”学生在这些具体情境中应用知识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积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暗引”在教学中,需要教师以“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主题图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单元第6第9题为例(如图):

这一练习是在学生认识“倍”的基础上出现的。从认识“倍”开始,学生对于两个数量的比较从单一的“差比”扩展到“倍比”两类,这一习题出现的两个问题正是一个“倍比”问题,一个“差比”问题。对于这两类比较,学生是否内化掌握?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描述“倍比”问题和“差比”问题并正确的解答是学生对于知识理解和掌握情况的具体表现。因此,教材安排了“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这一环节。同时,让学生提问,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认知水平,这是“生本”思想的体现。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体现了学生思维的个性和创造性。

“读薄”教材,凸显思想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知识技能的习得,更要关注思想的悟得!即从“数学教育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促进学生对认识的深化,方法的思考。

“由繁入简”显抽象 数来自于数,在认识自然数的过程中,我们会组织学生进行数数的活动,在数数中凸显“对应思想”。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自然数的认识一共编写了《认识10以内的数》《认识11~20各数》《认识100以内的数》《认识万以内的数》《认识多位数》五次,这五次认数活动从具体走向抽象,其中最关键的一次是《认识11~20各数》。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11~20各数》教材例1用一句“数出十根小棒,捆成1捆。”一问“( )个一是1个十”引出新的计数单位“十”。表面看这是一个指向性明确的操作,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形象直观地展现了所教学的计数单位“十”,建立“十”的概念。实际上,我们进一步思考,十个基本数码是:0、1、2、3、4、5、6、7、8、9,“10”并不是一个基本数码,因为10不仅是对任何数量是10的物体的抽象,更是世界数学史上伟大的十进位值制计数原理。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第一次对“十进制”与“位值”的体悟。显然,我们在“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操作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之后,还需要我们在认数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①11~19这些数和1~9这些数有什么不同?学生结合读数经验,比较发现11~19这些数都是“十几”,比1~9这些数多一个“十”。②11~19这些数的10到哪里去了?学生发现11~19这些数前面的“1”就表示一个“十”。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与交流,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感受“十进制”“数位”与“位值”,让学生经历思维的抽象过程,帮助学生读薄教材。为学生认识百以内数及更大数的认识积累经验。

“由实入虚”显推理 量产生于量,学生对于较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及较小的重量单位克、千克这些单位的建立是在丰富的感知活动如比划比划、掂一掂等活动中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的。而建立“千米和吨”这样的大单位概念时是通过“以小想大”,“以已知想未知”的方法推理获得的。如图:

在这一次的计量单位学习中,需要学生以实际体验为基础,通过推理和想象建立概念。在概念的形成中,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学会推理方法。面对类似的问题(如“一亿有多大?”等)能借助实际体验走向数学推理,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是学生数学素养的体现。

结束语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核心,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理性认识。”在教材的使用中,我们应该少一点“就事论事”,多一点对数学思想的追寻。用数学思想的分析带动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从而真正教懂、教活、教深;帮助学生不仅能够较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与内容,也能逐步学会数学地思维,从而实现数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上海教委.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Z].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篇8

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改进教学方法,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合理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倡导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探索、相互合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三年数学上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以下内容: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测量,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数字编码,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集合和总复习等。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标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会笔算.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分=60

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二)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测量、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倍的认识。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五、单元教学要求:

第一单元

1.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第二、四单元

1.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增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4.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第三单元

1.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的质量观念。

2.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第五单元

1.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沟通几个几和倍的联系,使学生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掌握并应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3.理解并会求一个数的几倍用乘法计算。

第六单元

1.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七单元

1.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八单元

1.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九单元

1.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经历集合思想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的价值,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3.在解决实验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十单元

通过总复习,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六、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4.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

7.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8.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七、教学进度:

时、分、秒 ????????????? 3课时

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 5课时

测 量 ???????????????? 7课时

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 5课时

倍的认识 ?????????????? 3课时

多位数乘一位数 ??????????? 13课时

数字编码 ?????????????? 1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 ??????????? 6课时

分数的初步认识 ??????????? 5课时

数学广角 ?????????????? 3课时

总复习 ??????????????? 5课时

总课时 ??????????????? 56课时

三年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一、班级学生概况:

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技巧,具备初步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尚缺少主动与同学交流的习惯。借读生中,由于学习环境不稳定、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生活贫困等种种原因,造成了部分借读生数学素质相对低下,学习习惯较差,学习不够自觉等状况。本期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测量、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二),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可能性,数学广角等。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要求: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在课堂中改进笔算教学,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在教学量与计量的教学时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3、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精心设计每节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在教学中,注意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己动手“做数学”、“玩数学”、“用数学”,的气氛中学习数学,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对于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平时要多加关注,注意让好的学生去带动他们、帮助他们,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共同促进他们进步。对于优生,要尽可能地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得好,学得精。

三年数学上册教学计划3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措施:

本班学生,两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上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1、深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备好课,好课,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2.、改进课堂教学,结合远程教育资源加大课堂密度.运用激活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及时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训练,并注意他们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5、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

6、加强集体教研,掌握上下两个年级的知识衔接,深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教学。

7、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要有易到难,由简到繁。

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进行。

8、注重培养学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9、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的课件,案例,教学实录等媒体资源结合教材,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加强引导。

四、教学进度: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 …………………………………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掷一掷…………………………………………………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三年数学上册教学计划4一、学情分析

这一届三年级学生已使用了两年的实验教材,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分析

这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27课时),并且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内容。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不仅“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标准》中还提出: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等改革理念。本册实验教材在处理笔算教学内容时,注意体现《标准》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实验教材仍然根据计算教学的基本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但是根据《标准》中有关计算教学的改革理念和教学目标(复杂性和熟练要求大大降低),重新安排教学的具体步骤,因而减少了教学的课时数和例题数。笔算加减法教学,从现行教材的23课时减少为9课时,例题也从5个减少为2个;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从现行教材的17课时减少为13课时,例题也从9个减少为7个。这样就明显加大了笔算教学的步子,节省了教学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本册实验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拾级而上”逐步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而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如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笔算时应注意的问题。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在不完全理解算理、算法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计算法则”,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相吻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多样、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所以,应该把计算与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都是十分有利的。本册实验教材的计算教学部分,仍然与前几册教材一样,注意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教学计算,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所以,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本册实验教材中大多数计算教学的例题都展示了笔算和估算两种算法。这样的安排,既适时地教学了估算,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又可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如长度、质量、时间,都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初步发展起长度、质量和时间的观念,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有关量与计量内容的编排上,实验教材注意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推荐期刊
  • 数学
    刊号:42-1163/O1
    级别:北大期刊
  • 数学研究
    刊号:35-1177/O1
    级别:省级期刊
  • 数学进展
    刊号:11-2312/O1
    级别:北大期刊
  • 中等数学
    刊号:12-1121/O1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