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读数方法8篇

时间:2023-06-22 09:13:01

读数方法

读数方法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 阅读 主动学习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呼唤、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初中的自主学习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超前学习,然后根据学生超前学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化研究。

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一个阅读不好的人,他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在教学实践中我悟出:要想进行超前学习就必须使学生具备阅读能力(即在教师组织、诱发指导下,通过学生阅读由学生独立思考、自觉主动的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动性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采取指导读

对于刚跨入中学的学生,老师要采取示范读,即指导读的方法。比如:读完概念时,要从课题入手,将黑体字前面的内容认真读完,要在形成上下功夫,在剖析结论上下功夫。阅读概念时要防止两种不会读:1.二、三分钟读完,只看黑体字囫囵吞枣。2.眉毛胡子一把抓,理不出头绪,抓不住本质。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会寻根问底。

其次,采取引导读

当学生对阅读发生了兴趣,积极模仿老师去评析关键词语,背概念不再靠一种惯性,而是理解的准确的记忆时,老师要不失时机引导学生读。如看例题,首先要看清题目,理解题意已知什么,求什么,再拟定解题计划,在审题的基础上考虑:以前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题或与它密切相关的题;这个题如果和已经解过的题类似,是否能用其他的解题或其他的结论来解这道题;这道题可以换成另外一种说法吗?更换一下是否能使它归结到某一定义或定理上去;能否引用辅助因素或新的未知量,使未知量和已知量的距离缩短呢?若是证明题,就从已知条件出发想想可能知道什么,再从求证结果想想需要知道什么,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把题目解出,把自己的求法和课本上比较,谁的简便?自己还有哪些知识没有真正掌握、灵活运用,自己哪一方面要比教材上做得好,若自己求不出,要认真看书,看懂了,再想能否用别的解法,不要满足一种解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得出新的结论,将知识系统化。假如自己求出,但与课本上一比较,是个错误解法,一定要弄清楚错在哪儿,为什么错,找出错的原因,根据正确答案订正。

最后,学生独立读

读数方法篇2

1、瓷片电容的读数方法和电阻的读数方法基本相同,分色标法、数标法和直标法3种。

2、瓷片电容的基本单位用法拉(F)表示,其它单位还有:毫法(mF)、微法(μF)、纳法(nF)、皮法(pF)。1法拉=1000毫法(mF),1毫法=1000微法(μF),1微法=1000纳法(nF),1纳法=1000皮法(pF)。

(来源:文章屋网 )

读数方法篇3

2、测量前必须将被测设备电源切断,并对地短路放电。决不能让设备带电进行测量,以保证人身和设备的安全。对可能感应出高压电的设备,必须消除这种可能性后,才能进行测量。

3、被测物表面要清洁,减少接触电阻,确保测量结果的正确性。

4、测量前应将兆欧表进行一次开路和短路试验,检查兆欧表是否良好。即在兆欧表未接上被测物之前.摇动手柄使发电机达到额定转速(120r/min),观察指针是否指在标尺的“∞”位置。

5、将接线柱“线(L)和地(E)”短接,缓慢摇动手柄,观察指针是否指在标尺的“0”位。如指针不能指到该指的位置,表明兆欧表有故障,应检修后再用。

6、兆欧表使用时应放在平稳、牢固的地方,且远离大的外电流导体和外磁场。

7、摇测时将兆欧表置于水平位置,摇把转动时其端钮间不许短路。摇动手柄应由慢渐快,若发现指针指零说明被测绝缘物可能发生了短路,这时就不能继续摇动手柄.以防表内线圈发热损坏。

8、读数完毕,将被测设备放电。放电方法是将测量时使用的地线从兆欧表上取下来与被测设备短接一下即可(不是兆欧表放电)。

9、禁止在雷电时或高压设备附近测绝缘电阻,只能在设备不带电,也没有感应电的情况下测量。

10、摇测过程中,被测设备上不能有人工作。

11、兆欧表线不能绞在一起,要分开。

12、兆欧表未停止转动之前或被测设备未放电之前.严禁用手触及。拆线时,也不要触及引线的金属部分。

13、测量结束时,对于大电容设备要放电。

14、兆欧表接线柱引出的测量软线绝缘应良好,两根导线之间和导线与地之间应保持适当距离,以免影响测量精度。

15、为了防止被测设备表面泄漏电阻,使用兆欧表时,应将被测设备的中间层(如电缆壳芯之间的内层绝缘物)接于保护环。

读数方法篇4

【关键词】数学教材;数学阅读;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人们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阅读能力。其中也包括数学阅读能力。然而当前学生在数学阅读过程中,不能准确地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或者不能概括有关结论,或不能进行逻辑推理,致使学习数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强化数学语言训练

数学阅读离不开听、说、读、写。这些都是数学语言的使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交流他们的思想,解释猜想,从而增进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这也是训练语言的有效方法。

1.阅读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具有简洁、准确的特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需仔细体会认真琢磨分析才能理解其意义。在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着重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句,学会“精读”。如“有效数字”概念的教学时须注意三个要点:(1)从左边起数,(2)非零数字,(3)到末位数字止。由此帮助学生理解有效数字包括中间零和末尾零,而不包括开头零。“精读”的要求则是阅读时要求学生深入思索,把握概念的本质,弄清数学概念的内涵、外延,能辨析概念又能了解其使用范围。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概念叙述的准确性。比如:学习“平行线”概念时,不能将“同一平面”这个条件忽略。另外,数学概念“精读”还要求学生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的互译。

2.阅读数学定理、法则

数学中的定理、法则是反映数学对象的属性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理论基础和工具,能准确理解、记忆和灵活应用定理、法则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定理、法则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复读”, “复读”的要求是阅读时注重弄清结构,掌握思想。对于条件或结论较为接近,结构相类似的定理、法则时,教师可以有意指导学生复读、识别。比如:学习“垂线的唯一性(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及学习“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时,要求能通过复读发现两条定理的异同,让学生理解两处“过一点”的不同之处。

3.阅读数学公式

数学公式,是表征自然界不同事物之数量之间的等或不等的联系,它确切地反映了事物内部和外部的关系,是我们从一种事物到达另一种事物的依据,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注意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数学公式,学习的公式关键是要让学生看清教材中的公式是怎样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有何特点,如完全平方公式根据多项式乘法推导得到,利用对称性非常容易记住。要让学生了解公式产生的背景,为什么要产生这个公式,这个公式的产生对我们的学习带来什么好处?

二、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读

1.阅读课本例题――“解读”

数学教材的例题,都是编者经过反复的比较、筛选,最后才确定下来的,有它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行性。解读过程中还须边阅读边寻找题中的能体现等量关系的重点句子和关系复杂的难点句,对中学生例题阅读的指导,应按以下步骤进行:学生认真审题分析解题过程尝试解题总结解题探求新的解题途径。这里,还要提醒学生注意解题过程的表达既简洁又符合书写格式,阅读时要仔细领会、学会分析、正确理解例题中的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学会通过阅读在例题中隐含的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等。

如问题:“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发现与证明过程。

对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学习时,不可直接给出证明要设法让学生发现这个结论,然后再给出证明。让学生发现的方法有许多,为突出数学的直观性,可以选择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来得到。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动手剪拼三角形纸片,同时把论证作为学生探索活动的自然延伸。让学生在拼接的过程中,发现证明该定理的思路。

2.阅读提示及说明――“不可漏读”

教材中相关知识及许多习题后面都附有说明或提示语。如括号内常注明精确要求或取值范围等,告诉学生对于这些说明或提示语,千万不可忽略,往往解题的某一条件或关键正隐藏在这里。“失之一厘,差之千里”,解题的错误往往是由一些小方面原因造成,若不注意说明,那就有可能功成败垂。

3.阅读课题学习及阅读材料――“泛读”

读数方法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批划性;逆向性;寻找性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平时除了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外,最实在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应用题的读题训练,指导学生多读。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读题?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进行如下尝试:

一、初读,即熟悉性地读

读清应用题的每个字、每个词,做到不添字、不漏字,知道这道题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很重要的。读完后,不看书想一想,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即对应用题反复地读

读出应用题的突破口,读出思路,读出方法。细读又可以分为批划性地读、寻找性地读、逆向性地读、替代型性读等。

1.批划性地读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中都有说明两个量之间关系的句子,这些句子是应用题的题眼、解题的突破点、是关键句,所以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找准关键句的能力。如11册分数乘法应用题,例2“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5/6,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2/3,小新储蓄了多少元?”题中“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5/6,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2/3,”第一句把小华的存钱和小亮的存钱关系交代清楚了,第二句又说明了小新和小华存钱的关系,这两句在题中缺一不可,所以它们是本题的关键句。在平时的课堂训练中,不但要培养学生找出关键句,还要在关键句下面画上线,让他们在动脑、动手的同时能进一步理解题意。

2.寻找性地读

不管是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还是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题中都有关键句,关键句中都有单位“1”的量,准确找出单位“1”的量是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前提条件。读关键句找单位“1”的方法一般有两种:关键句中,分数前面有个“的”,“的”字前面的量就是单位“1”的量;关键句中“比”“是”“占”“相当于”字后面的量是单位“1”的量。掌握了找单位“1”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在实际做题中就避免了无从下手或猜测的尴尬。

3.逆向性地读

有些乘除法应用题的关键句比较复杂,学生比较难理解。如“今年比去年增加■”,单纯对单位“1”的量进行补充性地读,“今年比去年增加了去年的■”还是不够的,学生往往理解不清楚到底谁是去年的■,所以还应该对它进行逆向性地读,“今年比去年增加了去年的■”,去年的■就是今年比去年增加的。

4.替代性地读

有些学生对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对应分率容易找错,可以进行替代性地读。如“甲比乙增加■”,学生能够找出单位“1”是“比”后面的“乙”,那么也可以把“乙”用单位“1”替代进去再读一读,读成甲比“1”增加■,那么甲就是1+■。

三、再读,在解答应用题后一定要再读一读,看看每一步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题目的意思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其实并不难,只要平时能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诸如此类的读题训练和思维训练,相信学生也一定能转怕学厌学为乐学爱学!

参考文献:

读数方法篇6

关键词:数学阅读 阅读能力 方法措施

一、学生数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阅读时不看书,教学课本仅作为抄习题、练习之用。2.阅读时看书一晃而过,像看小说、连环画,不思考,不探求。3.语文水平低,语法结构不清。4.数学语言、数学词汇难懂,障碍多,读不懂。5.兴趣容易转移,易受外界干扰,持久性差。6.阅读时不能准确地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7.阅读时不能概括有关结论。8.阅读时不能进行逻辑推理活动。

由此可见,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往往渗透着推理论证的思想。

二、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数学阅读是阅读主体对数学材料积极能动的信息加工过程,包含认知、理解、吸收、联想、记忆、推理等能力,然而,现在的大多数学生不会阅读,数学学习存在许多障碍,因此,数学教学应在这方面加大训练力度,以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明白阅读的重要性,提高阅读的自觉性。可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一些科学家的故事书,激励学生勤奋钻研、积极向上。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出租车收费问题、手机收费明细账单、水位变化图、股票信息图、人口信息图等,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并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相关材料,从而解决问题。

其次,学生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相当重要,它直接影响着阅读效果,因此要求学生做到:

1.阅读时应手脑并用、读写结合,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可视性的东西越来越多,虽然增强了学习的直观性,但学生的联想、推理能力受到一定的影响,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学生在阅读时要有重点词语的标注,如:阅读定义、定理时,会标注其有几点限定和要求,这样便于记忆;阅读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不仅要抓关键词语,还应浓缩出相等关系式,为解决问题扫清障碍。解题后善于建构数学模型,这样才会较为轻松地掌握知识类型。

2.阅读时应认真细致。数学语言的特点在于它的精确性,没有含糊不清、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所以,切忌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和速读,每一定义、定理、公理都要字斟句酌、理解透彻,如“或”、“且”、“不小于”、“至多”、“有且只有”等;每一道题目都要弄清其要求,抓重点词语,注意细节变化;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形表格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直至弄懂含义。

最后,教师应加强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不妨做这些方面的尝试:

1.优化课堂结构,改“讲、练”结合为“讲、读、练”结合模式。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因为课本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示范性。要根据不同的课型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可选用目标阅读法(自学课)、重点阅读法、类比阅读法等。设计阅读问题时可采用:创新设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虚拟设问,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重、难设问,以增强学生的掌控能力。

2.课外指导学生阅读试题,强化知识的条理性和系统性。一份好的试题能体现某一章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可以研究几份试题,并从中摘抄好的题目,进行组合,但应做到对本章知识点不重不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与良好的看书习惯后,不但在解题论证时能正确审题、严密推理,而且还能为自学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探索,共同提高。

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措施

1.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阅读教学中是否让学生提问,如何引导学生提问,看起来是一个教学方法和技术,其实是一个教学观念问题。“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了。

2.理解题意,弄清题目要求,抓住重点词语,注意细节变化。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练习题,这些题的题目要求是很重要的,可适当让学生找一找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费时不多,但收效颇大。不注意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丢三落四或不按要求做,出现错误。

读数方法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重要性;方法;指导

数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门语言。人们习惯于将数学当作是一种简单的运算过程,其实不然,数学已经成为自然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的通用工具。小学数学是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最关键的时刻,是为今后数学学习打基础的时刻,小学数学中的许多问题涉及到了很多文本阅读的问题,如果学生只注重计算能力而不注重阅读能力,在面对这一类题型时,不免会犯难,不知道怎么应对。所以,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小学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技能,通过阅读,人类可以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终身的兴趣和爱好。说到阅读,人们通常会想到语文阅读和英语阅读,很少能想到数学中的阅读,其实,数学中很多地方都会用到阅读,比如股票走势图就需要人们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L.Bloonfield说过:“数学是阅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想要学好数学,一定不能离开阅读。

数学阅读也和语文阅读一样,需要将题目当中的信息在脑海中进行筛选和整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强弱,直接影响到其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做题的质量,一些学生对数学语言不敏感,思维转换慢,造成理解问题的偏差,经常会出现错误。所以,提高小学数学阅读质量是当今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难点。

二、小学数学阅读方法指导

1.培养良好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也是阅读学习方法的本质。想要提高阅读质量,就需要学生在日常阅读中养成良好习惯,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渴望阅读了,再加上教师的指导,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其根本原因都是因为学生在做题的时候没有把问题读懂、读透。比如有这样一道题:100个1是()个10。有学生就会题读到一半就开始写,把题目理解成100个1是(),然后写上一个100,这种阅读习惯是非常不好的。教师平时应该多提醒学生注意读完题目再解题,还要提醒学生如果遇见不会的题目要多读几遍,或许就会知道答案。在这种不断的提醒下,学生就会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在数学理解不同步骤上加以训练。小学生在进行数学阅读的时候,应该分步骤进行针对性训练。比如:对于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数学表达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将题目的句子挖空来训练他们,桌子上有10个苹果,( )5个,现在有几个?让学生填空,括号里肯定是填“增加”“减少”“拿走”“放入”这一类的词语。这种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学表达的敏感性。再如:有的学生不能理解词汇和符号之间的互相翻译,这时候教师可以将一道应用题文本中的几个可能用到的公式都拿出来,然后进行讲解,或者将各种数量结构列出来,让学生反过来编出题目。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区分不同的阅读问题进行针对性训练。

3.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小学数学课本的编排中,每单元前都会列出本单元的主题图,学生通过读图就可以知道这个单元学习的重点,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培养学生分清主次的能力,教会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需要适当忽略掉一些内容,直接抓住问题的实质。如这样一道题:小明和双胞胎哥哥今天一起过生日,下图是父母为他们分好的蛋糕,如果你是小明,你赞成这种分法吗?下面的一副图,明显蛋糕一边大一边小,所以这种分法是不公平的。这道题的重点在于蛋糕的大小,而不在于谁过生日,谁为他们分了蛋糕,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就需要帮助学生在读题的时候抓住关键词,不要被其他信息干扰。

4.咬文嚼字,理解语境。数学教材中一些概念的表达有很强的逻辑性,所以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需要咬文嚼字,理解公式的意思。如这样一道题:甲乙两地相隔200千米,客车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行驶,这辆客车多长时间能在甲乙两地往返一次?如果学生没有咬文嚼字,很容易忽略“往返”这个词,计算出来的结果当然是错误的。所以,教师平时在课堂上就应该训练学生咬文嚼字的能力,让他们抓住问题之后反复读,这样做题质量才能提高。

5.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学生在读题的时候需要带着问题读,这样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做题的时候主动思考,养成爱问问题的习惯,才能提高对于数学阅读的注意力。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就可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如小学数学教科书十二册有这样一题:在一间长方形地面的屋角堆了一堆锥形的麦子,已知麦子的底面半径是0.8米,麦堆的高是0.6米,求这堆麦子的体积大约是多少。学生会想:能直接求锥形麦子的体积吗?这题为什么又是提高类型的题目?麦子堆在屋角和堆在空地有没有区别?想到这里,学生会恍然大悟,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圆心角是360°,而堆在屋角底面只占90°,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堆在屋角的麦子是空地体积的多少?这一连串问题激发着学生进行下一步思考,通过思考可以感知到这道题的关键词在哪里,出题人出题的重点在哪里。

参考文献:

读数方法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逻辑;概念;思路;模型

应用题是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质上来说应用题就是通过一定的现实情境和逻辑关系来训练学生通过捋顺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培养小学生的应用题解答能力首先要指导他们掌握解读方法,通过提取题干描述的有效信息,掌握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才能发散思维,举一反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课堂实践,遴选几点小学数学应用题解读与解答方法的心得经验。

一、认真阅读题干,弄清题意逻辑

应用题是用语言来表达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所以,要想弄清逻辑关系,首先就要阅读,这属于审题范畴。小学阶段的应用题阅读需要把握两点。

1.准确把握概念

概念是逻辑的基石。阅读题干时我们务必先弄清题目描述的情境和概念,只有准确把握概念,方能弄清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联系。例如,①“一堆土有2方,拉走 ,还剩多少方?”;②“一堆土有2方,拉走 方,还剩多少方?”这两道题,乍一看,学生懵了:这不一样吗?所以,许多学生就给出了一样的答案:2-2× =1 。这样对吗?假如我们再仔细阅读,就会发现第①题中拉走 ,而第②题拉走 方,这就说明第一个是比例,第二个是具体量,所以两道题一字之差解题方案就大相径庭,即第①题:2-2× =1 方;第②题剩下的就是2- = 方。

2.找准对比基点

对比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最常见的逻辑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应用题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找准逻辑关系所表达的对比基点,否则,就会造成误解题意,导致解题失误。例如,“某淘宝店一件衣服原价每件100元,双十一搞活动促销优惠10%,活动结束后为了提升利润又提价10%,那么,这家店的衣服活动促销前后价格是便宜了还是贵了?”如果我们搞不懂题目的对比基点,就可能认为活动前后价格没变,但是仔细分析我们才明白活动前优惠10%的执

行标准是原价100元,而活动后提价10%对比的是活动后的价

格,即90元,明白这个对比标准,我们就明白了活动后价格对比以前还是便宜了。

二、捋顺数量关系,探寻解答思路

解题思路是解决应用题的根本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通过阅读掌握了题目的逻辑关系后,还要通过探寻已知量与未知量的数量关系来寻找解答思路。这里我们通过一个常见的应用题来进行案例演示:“一个煤场趸煤670吨,过去的4.5天平均每天卖出82吨,因为厂址拆迁需要在8天的时间内卖完,请问余下的时间内平均每天要卖多少吨?”

这道题乍一看描述混乱,实际上就是一个总量与分量的数量关系,即:总订单=前4.5天卖出量+(8-4.5)天的卖出量。这样我们可以先得出前4.5天卖出的量,即82×4.5=369(吨);这样的话我们很容易得到剩余煤:670-369=301(吨);再根据“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推理出剩余时间内每天需要卖掉:301÷3.5=86吨。

这样亦步亦趋引导学生顺藤摸瓜捋顺了题目的数量关系,

列清了解题步骤,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这是解决应用题的不二

法门。

三、构建例题模型,提高解答效率

描述应用题的情景可以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只要引导学生掌握每一个题型的思考方法和解题

思路就可以了,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建模。建模是对应用题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如此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建立数学模型要有很高的前瞻性和高度的概括性,它能指导学生以最快捷的方式找到解决思路,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这里以一个典型的工程类应用题为例:“一段铁路工程长300千米,4个月完成了总长的 ,这样推论的话,要竣工需要多久?”经过学生的讨论与分析,得出了解题方式:300÷(300× ÷4),再经过笔者启发因为这是比例问题,我们可以将工程看做整体1,这样的话就可以简化为:1÷(1× ÷4),最后再经过概括和总结找到最简便的解法:“4÷ ”。有了这个模型案例,下次在遇到这类问题时,我们就可以直接用“完成时间÷完成比例=总时间”来简化问题处理。

上文是笔者联系教学实践对小学生解读和解答应用题方法的论述。总之,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我们首先就要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弄清逻辑关系,捋顺逻辑关系,掌握准确的解答方案,最后通过案例建模,举一反三,掌握解决同类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化解题方案,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