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8篇

时间:2023-06-22 09:13:01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篇1

关键词:友善用脑;友善策略;1分钟

一分钟能做什么?一分钟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要看是否真的会利用时间。人的一生有成千上万的一分钟,然而过去的一分钟是无法挽回的,我们唯有善待每一分钟,才可以让时间不被白白浪费。一分钟,可以用来微笑,对他人、对自己、对生活微笑;一分钟,可以用来看路,观赏美丽的花朵,感受湿润的草地,或者欣赏清澈透明的流水;一分钟,可以用来静静倾听,或者歌唱……一分钟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会留下什么呢?透视友善课堂:一分钟的音乐静心、一分钟的健脑操,一分钟的冥想更是妙不可言,将友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事半而功倍……

一、一分钟的轻柔音乐,给学生以“静心营养液”

人类有个聪明的大脑,它对音乐情有独钟。在友善用脑的课堂上,我们常用音乐来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当预备铃想起,学生纷纷走进教室,整理书桌,接着播放准备好的一段轻柔的音乐,学生将双手放在额前,缓缓趴下,慢慢闭上双眼,将课间活动所带来的亢奋情绪调整过来,体验一分钟的宁静,让大脑得到片刻的放松,调适到最佳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效果极佳。

二、一分钟的特色健脑操,给学生以“强身补钙片”

脑科学告诉我们――保持大脑的健康状态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当感觉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时,可以借助健脑操来调整状态。因为运动可以促进呼吸加深,提高大脑供氧量;交叉运动有利于大脑两侧的联系,能促进有效利用整个大脑;一些类型的运动会减少引起压力的化学物质,增加有益的化学物质,进而帮助大脑信息的传递和储存;对动觉型的人来说能激发其思维;教师计划和控制下的运动会降低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可能性,会使课堂丰富多彩,学生学习热情饱满。因此,我们可以进行交叉拍膝运动;交叉拍脚后跟;划“8”字运动;交叉按摩肩部;心跳节奏环境下手叉运动(呼吸、指尖相对感受能量流动)等等课前自编自创的健脑操运动。一分钟不长,效果却非常的好。

三、一分钟的梦幻音乐,给学生以“激活维生素”

脑科学告诉我们――知识是在睡眠和放松的状态下构建的。在友善用脑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一改传统的指一两名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一分钟静静冥想,为大脑创造放松的状态、无意识的状态,有利于整理和存储信息。当身体通过适当的姿势和音乐调整到平静和放松状态时,冥想的效果最好。在梦幻音乐的伴奏下,整理、消化和储备课堂所学到的知识,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记忆。

在友善用脑的课堂教学中,一分钟会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减少精力流失;一分钟会促进学生协调发展,提高学习效率;一分钟会使课堂轻松、高效、朴实。

参考文献:

[1][新西兰]克里斯蒂・沃德.友善用脑:加速学习新方法.王斌,译.天津社会科学院,2003-05-01.

[2]裘英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上海教育科研,2004(04).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篇2

[关键词]语文课堂 音乐 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16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如果说语文是一桌丰盛的大餐,音乐就是桌上的那道开胃菜。文学,本身是美的。在语文教学中引进音乐,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灵魂,使学生得到文学美和音乐美的双重熏陶。

一、以歌导入,激学习兴趣

在新课开启时要注重创设情景,恰当地使用音乐营造特殊氛围,可以调动学生情感,促进其理解。如我在教学《隆中对》一课时,首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那深沉、浑厚的乐曲将学生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之中,大家仿佛身临其境,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各军事集团间斗智斗勇的情形以及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鲜活人物形象历历在目。由此,歌曲带领学生感受着雄厚的历史,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打下情感基础。

二、配乐朗读,使激情飞扬

好的文学作品是要朗读的,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就会立了起来,更加生动,便于理解。配乐朗读是语文课上一种常见的形式,选一首与课文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音乐的节奏、旋律就会将朗读者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让他们在文学与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

例如教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时,我便选取了华彦钧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作为配音,指导学生朗读。乐曲凄婉流畅,跌宕回肠,是一位阅尽世态悲凉的音乐家对生活的无限感慨的真情流露。而我们的作者史铁生,又何尝不是“历尽沧桑”“彻悟生死”呢?文作者与曲作者的身世经历何等相似,情感又何其相通!在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更深地感受母爱,领悟亲情。悠扬、真挚、深情的乐曲深深地打动着学生们的心,当读到“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时,他们早已泪流满面,甚而啜泣不已。

通过配乐朗读,通过文字与乐曲的双重刺激,学生怎能不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呢?又怎能领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呢?

三、酝酿高潮,达感情升华

“文似看山不喜平”,同样一堂课也应该波澜起伏,高潮迭出。利用音乐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他们的思考,使其对作品的主题得以更深刻地理解,感情得以升华。例如教学《斑羚飞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斑羚精神,在朗读时我伴以钢琴乐曲,让琴键那“咚咚”的敲击声叩响学生敏感的心弦,那摄人心魄的旋律,为生命奏响了伟大的乐章。学生被深深地吸引着,似乎自己就站在伤心崖上,亲眼目睹这一幕以老年斑羚的牺牲为代价的生命的飞渡!之后,让他们自选角度说话,有人说:“老年斑羚,我想对你说,为了种族的延续,为了小斑羚的生存,你们甘愿牺牲自我慷慨赴死,我向你们致敬!”有人说:“小斑羚们,相信你们一定会不负父辈们的厚望,勇敢地生活下去。”也有人说:“人类啊,你们是这悲剧的制造者,请珍爱动物,和自然和谐相处吧!”是音乐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激活了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四、以乐带背,提课堂效率

古诗文的背诵往往是学生很头疼的一件事。为了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减轻学生的背诵难度,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引入古诗词歌曲演唱,直接以唱代教,以唱入感,以唱带背,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内容后,我让学生欣赏邓丽君演唱的歌曲《但愿人长久》。本来这首歌已流行很长时间了,此时在课堂上一播放,学生却如初次接触一般新鲜,跟着唱了起来。唱过几遍之后,自然就记住了这首词的内容。这样,朗读、理解、背诵当堂完成。

五、以乐结课,让情感绽放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篇3

一、做好校本教研

“双减”工作,是当前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不折不扣的去执行。如何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摆在学校工作面前的首要任务。为此,我校在校本教研工作每周三坚持开展的基础上,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一)确定主题,做有目标的教研。

教研主题的确立,是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是避免教师在教研中无章可循的保证。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动,紧紧围绕“双减”主题,结合本校实际,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确立了一系列当下关注度高,切实亟待解决的主题,如高年级教研组确立的《“双减”背景下的小学作业管理》、低年级组的《如何在“双减”政策下开展有效教学》、英语组的《“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等主题,均为教师的教研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为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奠定基础。

(二)走进课堂,做实在的教研。

校本教研,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闭门造车式的空谈,它的理论依据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课堂教学是教师活动的主战场,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主阵地。为此,我校的教研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借助教师授课、听课、评课等活动,有针对性地把课堂教学中展现的经验,暴露的不足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如,在听了杨婷婷老师讲授的《圆的面积》一课后,大家对该老师清晰的教学思路,顺畅的教学过程给予肯定的同时,又对她在课堂中不佳的学生活动提出了中肯的意见。这样的教研活动,既提高了杨婷婷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又增强了我校教研团队教研力量,找到了寻求突破的切入点。

(三)互学互鉴,做有效的教研。

校本教研过程,是一个互学互鉴,不断提高的过程。教研组在听课评课中发现教研专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教研活动。在评课环节,老师们在自评、互评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通过激烈地交锋,课堂实践上升为理论的碰撞,当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的时候,大家通过各种渠道查阅资料,搜集理论依据,化解实际困难。活动的开展,有效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理论水平,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关注成长,做发展的教研。

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教研活动,同样,教研活动,也需要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长足发展与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我校的教学水平一直以来都走在了全区兄弟学校的前列,其根本原因,是我们拥有一批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近年来,从我校走出去的教师,无论走到哪所学校,无一不是该校独当一面,堪当大梁的教学骨干。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并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我校十分重视教师的梯队建设,大力实施“青蓝工程”,采取师徒结对的方式,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提高。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了优秀的业务能手,同时,青年教师的加入,也为老教师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促进了老教师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如刚刚入职半年有余的青年英语教师陈玉霞,通过与老教师姚乃辉结对,很快便成为了英语教学能手。她的课堂,生动有趣,活力四射,深受学生的喜爱,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好评。同样,姚乃辉老师也受到陈玉霞老师的启发,改进了教学思路,教学面貌焕然一新。

二、狠抓课堂教学

(一)深化课堂改革,转变教学观念。

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而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精心取舍与提炼。为此,我校高度重视高效课堂改革,组织开展了公开课教学比武。通过深入地听课、评课活动,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升,教学观念也有了深刻地转变。培养了一批业务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年轻有为的教师,如:青年教师陈玉霞,得到了有经验的老教师的精心指点,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在此次教学比武中脱颖而出,她的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校领导和老师的好评。

(二)开足开齐课程,促进全面发展。

要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必须要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规定的课程,尤其是音体美课程。我校明确要求,坚决杜绝出现音体美课程被语数英老师挤占、挪用的现象。鉴于音体美专职老师配备不足,班级数量较多的现状,我校创造性地提出“语数老师下操场,英语老师把歌唱”的教学口号,深挖教师潜力,寻找教师的“闪光点”,努力把音体美上足,上好。如:李欢老师,身兼语文、数学教学工作,由于我校只有一位专职音乐老师,全校的音乐课无法“面面俱到”,于是,在音乐上拥有一技之长的她,又承担起了本班音乐课部分教学工作,在她与音乐老师的努力下,该班很多学生的音乐天赋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在“普庆华诞日,高唱中国红”迎国庆合唱比赛中,她们班的优异表现得到了在场师生最热烈的喝彩。

三、创新作业设计

作业的布置情况,是家长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社会反映最为强烈问题。因此,我校谋划部署,从减少作业量,提高作业质量上下功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作业设计改革实施方案。

(一)作业量及作业时间调控 

低年级(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中、高年级(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应保证每天不超过1小时。

(二)设立合理的作业目标

每单元、每天的作业,要求教师在布置之前,都要确定作业完成的目标,目标的确定需因不同年龄而异,因不同学生而异。

(三)分层设计作业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在作业的提供上,为学生提供作业“套餐”,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减少统一性,增加选择性与弹性。根据每天的教学情况,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等级的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四)注重作业的趣味性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各科作业,趣味性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的求知兴趣持续发展,以至于延伸课堂空间,使学生研究、探讨知识的潜力在课后得以充分发掘,成为一个学习的爱好者和主动者。

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区局组织的作业设计评比,通过评比、学习,有效提高教师的作业设计水平。在评比中,梁会芳、靳礼霞、张一坤的作业设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尤其是张一坤老师的科学作业设计《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获得了区一等奖的好成绩。从而扭转了过去机械、重复的无效作业,切实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四、正视存在问题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篇4

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我相信这个问题很少有人能真正地回答上来,因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即便是人为制定的看似科学的标准也不可能很客观地适用于千变万化的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所以其评价结果不可能不带有主观色彩,音乐艺术由于其本身的抽象性与不确定性原因,对于音乐课的评价就会有更大的不确定性。音乐本身并无标准答案,一首音乐听完之后总会在不同个体之间产生不同的情感共鸣,导致每个人可能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都不一样。当我们去听别人讲授音乐课时,我们是否会根据授课者提供的课题而事先做一定的假设呢?在我们还没有正式听到讲课者授课时,我们会不会根据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去揣测一下该教师可能会出现的教法、过程以及去设想该教师应该如何把握这个作品所涉及的相关人文知识,或者对该作品的探究该达到怎样的深度等等,我相信大部分教师应该会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暗示,也可以叫作主观经验。有了这样的心理暗示后,也许我们在听课的时候就会用自己设计好的“路子”去套别人的课,然后以此来对该课做出个人主观的评价。毫无疑问这样的做法是不客观、不科学的,特别是课程改革又进入了新的一轮,在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上又进入一个全新的体系,在新的音乐教育体系下对于以往我们惯用的那些好课标准是否还能继续推进我们的课程改革,还能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发展呢?本着这样的思考笔者研究了很多自己身边同行们一直认为很好的课(有笔者自己的课,也包括一些全国优秀课例),发现我们公认的好课尽管都具有好课特征,但是在特征具象之外还存在某些认识上的不足,本文将从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课堂教学双边活动两大方面做一个论述。

一、较强的目标指向:教与学的行动定位

――教学归宿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堂课的授课基础,是这堂课中一切教学行为的指向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制定得合理与否是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教学的正确引领,因此我们发现那些好课的目标定位一般都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但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以及教师自己定义的教学目标几乎都限定于教材本身的知识上面,歌曲学会或者欣赏曲听完就算完成教学目标了,我觉得这样的教学目标是有缺陷的,最多也只能叫作“当下目标”。在我看来正确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其目标指向性应该以三个方面为出发点:一是教学目标本身的具体指向性(服务于代表国家意志的课程标准);二是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性(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三是教学目标的学生发展指向性(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1.教学目标本身的具体指向性――教学目标要服务于音乐课程标准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研究教材和音乐课程标准,能非常明确地知道本课时要完成的目标服务于课程标准中的哪些方面,也就是说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中系统化目标的具化,只有具有这类明确指向的目标才是科学合理的,才是符合课标精神的。比如普通高中音乐教材必修内容《音乐鉴赏》中有一节《非洲歌舞音乐》,在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理念中有这样一条: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对其解释为在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要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地区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在对《音乐鉴赏》模块内容标准的解释上又说:学习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和世界民族民间音乐并感受体验其中的民族文化特征以及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和文化习俗之间的关系。在认真研读了这部分内容之后我在上《非洲歌舞音乐》一课时把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聆听和各类艺术实践,让学生了解非洲音乐中典型的节奏特征、说唱特征、歌舞结合的特征以及音乐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等;在开阔视野方面我在教学的最后还通过欣赏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去引导学生发现非洲音乐对世界流行音乐的影响;当然最关键的是我在讲述非洲音乐中的复合节奏(多线型节奏)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和领悟中、非音乐的差别,我特意加入了湖南土家族的打溜子《锦鸡出山》来做对比欣赏,通过对两首乐曲节奏呈现方式的不同以及学生亲身参与节奏实践,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单线型节奏和多线型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区别。非洲音乐的确太深奥了,可以说一堂课的艺术实践对于非洲音乐的了解是很皮毛的,但是我想我通过这样的目标定位基本能抓住问题的本征,能正确地引导学生从非洲音乐的基本点出发去了解非洲歌舞音乐,其学习效果是非常好的,而且整堂课基本都是在学生实践参与中进行的。有了这种明确的目标指向,我相信对于学生的引导是正确的。

2.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性――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性是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有的活动展开都要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所有的教学活动也是课堂目标的细化,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有很强的目的性。比如小学音乐课中在教唱环节就很容易犯目的不明确的错误。一些教师总是一遍一遍地教唱歌曲,但由于没有一个很好的目标定位,导致教唱环节总是让人听起来很累。而有的教师则每一遍都会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达成目标。再比如许多教师喜欢在学习歌唱前就把歌曲中的节奏提前学习,在他们看来这可能是为了后面学习歌曲更加容易。照理说这也是有明确指向性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这样的训练往往有画蛇添足之嫌,因为有的节奏根本就不是难点,根本不需要这样大张旗鼓的训练。还有不少教师喜欢用歌词朗读的方式去解决节奏问题,以为用这样的方式能帮助学生解决节奏问题,其实不然,因为有的歌曲实在不太适合用这样的方法,一字一音的还好,要是一字多音的歌词或者是一个长音对应的歌词使用这样的方法,完全破坏了歌词本身的美感。诚然歌词自身也有节奏,但并不是每一首歌的旋律和歌词在节奏上都显得那么吻合,所以应该视不同的情况而定,否则这样的活动在目标指向性上就是失败的,是无效训练。

另外,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性还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其指向应该更鲜明地指向学生的学习实际,也就是说教学目标的定位不仅是课程标准的传承,更应该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有效的具体目标。如果教学目标的指向性忽略了对学习主体的指向,那就不可能达成课程标准的目标,也不可能落实到学习个体身上,因为课程标准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从目标的学生指向性而言,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因材施教。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即便是上同一个内容,只要他面对的学习群体不一样,那么其教学目标也应该是有所变化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要学生学到什么而不是自己要教完什么。

3.教学目标的指向性――一定要定位于服务学生的发展需求

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仅仅考虑教师的教,不能把“完成教学任务”等同于“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大部分教师看来就是自己的事情做完了,教材上该唱的都唱了,该听的都听了,但一些走过场式的唱或者听甚至音乐实践活动真的就达到了我们既定的教学目标了吗?我最近一直在高中担任合唱社团辅导教师,在排练合唱的过程中发现我们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音乐学习,自己的音乐素养还是一团糟,当然我不否认有教育制度本身造成学校教育中学科发展失衡的原因,但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责任应该由教师自己来承担。由于基础教育中对于艺术学科的考核和评价机制的不健全,加上学校领导的素质教育意识淡薄导致许多艺术教师“守土意识”缺失,这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对学生的责任心。试想:对于那些已经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如果还不能掌握简单识谱的能力,还不了解一些正确的发声方法,还不了解一些必要的音乐知识,甚至对民族音乐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的了解几乎是空白,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是不健全的。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在目标指向的定位上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有了这样的目标意识才能知道自己在教学中应该怎么做,如何做得更好。而大量的课堂观摩告诉我们的是不少教师还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比如小学中低年级特别是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音乐律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把音乐律动仅仅作为活跃气氛的一个手段,这真是大错特错了。音乐律动实际上是一种节奏训练,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音乐中的节奏和身体动作的“同形同构”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中节奏的存在,能用肢体律动表现音乐中节奏的变化、音乐中重音的重复以及节拍的变化等(当然音乐律动还有对旋律的表现作用),通过这样的训练让音乐中的节奏“显化”,使抽象的节奏让学生“看得见”。从学生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这样的活动是在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服务的,通过音乐律动可以感受到音乐中明显的节奏变化、节拍变化、情绪变化等等,这都是为将来更好地聆听音乐做铺垫。而且音乐律动还应包括为指定的音乐片段设计律动、用肢体动作表达情绪等训练,这样才能综合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所以很多时候在课堂上看似热闹的律动教学,实际上还处在走过场的层面上,这是因为对音乐律动教学认识不足而使之成为一种形式,且类似的情况还比较普遍,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二、积极的课堂气氛:师与生的默契配合

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双边活动,是 教师怎么教,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更应该是学生学的怎么样的问题,也就是教师要依据学生学的需要决定如何教的“以学论教”。所以我觉得教学中积极的双边的活动不仅应该涵盖教师在预设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还应该包括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反馈后对教学做出的相应调整――教学机智。

去年我市邀请了一位小学音乐特级教师做了一堂题为《小步舞曲》的示范课,课堂上教师的双边活动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由于是借班上课,这位教师对上课的这些孩子是不了解的,她在授课之前脑子里所有的构思一定是只限于自己主观上的设计,当然对于一个有经验的特级教师而言,她一定会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不同学段孩子们的基本情况,但由于地区情况和师资条件的原因,不同地区的孩子在音乐能力上是有差异的,因此课上得成功与否一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的双边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活动来自于学生反馈的信息。由于我市很少有学音乐教师涉及真正的音乐欣赏课型,我们的孩子一开始显得有些不太适应,特别是聆听音乐的习惯还不是很好,但是该教师能很好地及时捕捉到这些信息,在课堂上临时调整自己课前的一些预设,尽快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近莫扎特的《小步舞曲》,经过几遍欣赏互动,学生就能非常准确地抓住不同音乐主题的音乐形象,并最终为音乐划分段落,并且在别的流行音乐中很明确地听出属于《小步舞曲》的音乐主题。可见这样的双边活动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是多么的重要和有效。

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往往会受到教师问题设计和艺术实践的影响,同样的问题和实践活动在不同的学习个体面前其反应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教师的教学机智就决定了课堂的走向。笔者几年前曾上过一节题为《蒙古族音乐风》的高中音乐公开课,对于问题设计与双边活动的关系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这节课我在开课前试上过一遍感觉良好,可是到了开课那天由于班级换了,而我的教学细节却没有做相应的调整,当听完蒙古族长调歌曲《四岁的红棕马》后仍按原来的教学设计,问道:“你听出了这首歌曲与前面一首《森吉德玛》在音乐表现形式方面存在哪些差异?”问题抛出之后学生一点反应也没有,我心里非常着急,于是赶紧换了一个提问:“要是你来学唱这首歌曲你觉得会有哪些困难?”这下终于有学生回答了:“音调太高唱不上去”,“声音拉得太长了气息不够”,“中间的抖音(颤音)不会”,“语言学不会”等等,于是根据学生提出的困难我很顺利地就把长调的音乐特点给一一引出了。如果没有这样的教学机智,此处的双边活动一定受到影响,后面的教学也一定会大打折扣。最关键的是这样的活动非常有价值,因为这些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困难其实就是音乐的特色。有了深刻的感悟与思考,我得到的不仅仅是如何提高教学水平的答案,还有是学生对长调音乐风格的真正认知。

积极的教学双边活动可以使教学气氛异常活跃,但又不能简单地把这样的活动理解为好的课堂气氛,参与学习的方式可能是动态的也可能是静态的。比如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歌曲,学生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能按照教师的要求积极地参与演唱,这样的动态参与可以视作好的课堂气氛;学生静静地参与聆听,有助于在接下来与教师的交流中能准确地把握相关的音乐信息,这样的静态参与同样也是一种积极的参与,一种好的课堂气氛。但是有的参与看似气氛很好,课堂很热闹,但是学生在热闹之后没有什么收获,活动只是流于形式,这样的双边活动实际上却是无效或低效的。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篇5

在音乐教育中,充分应用现代化音乐教学手段,促进音乐教育现代化已势在必行。运用多媒体音乐课件或专业音乐软件进行备课准备,通过大量的素材,诉诸于课堂教学,多信息量。多角度、多种媒体并举,使课堂生动活泼、教学效果空前优良。因此,要以先进的、科学的、符合时代特征要求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为指导,以避免出现教学现代化过程中的“形式现代化”倾向,以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例如:在进行《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中,通常的传统手段只是在电子琴或口头上完成教学任务,难免造成课堂枯燥死板,老师和学生都感到疲倦。而运用多媒体软件可以让学生们自己互动或人机互动、师生互动,还可以利用教学课件给学生展示与所学知识内容相关的音乐作品实例以及相关音乐理论依据等等。这样全方位、多角度、多信息量的教学,使课堂达到生动、灵活效果,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一、多媒体手段的“减负”功能

以前音乐老师在上音乐课时,大都得在黑板上画上五线谱,用于填写音符,要不在课前就先画好了五线谱,而现在我们运用了投影仪,就可以摆脱以前繁琐的工作。这样一来,同样的教学内容,只要准备一次投影片,可以反复多次使用。再结合教材的配套演示片,组合成实用的系统投影片,那就可以被所有音乐教师共享了。这样既可以给老师节省不少时间,也让学生感到特别新奇。

二、多媒体手段的“高效利用”

(一)变单调为情趣,推行快乐教学

音乐课上,唱歌跳舞还比较活泼,但是对乐理的讲述,往往让学生感到乏味,老师觉得头疼,我们使用多媒体,把同学们熟知的曲调进行变速播放,数子变调,人为停顿等操作,改变了原有的节奏,听起来可能唱歌变成了哭腔,轻快变成了结巴;让学生听声音判别乐器的种类,接着讲述音高与音色:对某个单音进行频谱修饰,来讲述基音和泛音……,如此讲解,学生不仅背会了书本概念,也真正体会了基本概念的内涵,如果不采取这些手段,很难描述好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点。

(二)化抽象为形象,开创直观教学

儿童总是先学着唱歌识字以后才逐步了解了歌词的意义。过去的那种先认识多少生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逐步被交互式的快乐教学所代替。那么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上,该不该讲歌词和大意呢?不讲不行,我们不能放任孩子自顾自地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想快跑’……”等错词错字而是需要换个方法。比如儿童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对于一个低年级的小学生,怎样讲述“推开波浪”“海面倒映”……呢?我们选择《儿童乐园》系列VCD片,播放这个情景交融的歌曲,让学生跟着哼唱,适当地定格暂停,让孩子们对着电视画面自己讲述“美丽的白塔”和“绿树红墙”我便适当地给孩子们讲解有关故事内容。孩子们自然也就知道了歌词里面究竟说什么了。

(三)提高学生兴趣,全方位地感受

例如在上欣赏课时,孩子们都快睡着了,而我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让学生感到这节课很有意思。我在讲《让我们荡器双桨》这一课时运用了VCD片,让学生欣赏在音乐之河静静流淌的时候,一幅美丽的画卷在同学们的眼前浮现,然后我让学生来模仿这些动作,有的学生扮演小船,有的扮演乘客来做游戏。假如你现在在香港、澳门的海域上你该怎样划船?我让学生边作边唱,一点一点的惯通,情景交融,让孩子们有个视觉的感知认识。这样使孩子们既玩了,又唱了,一节愉快的音乐课也结束了。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篇6

关键词:流行音乐; 课堂; 学习; 辨别; 引导

“老师,上课的时候能让我们听点流行音乐吗?”,“老师,下节课教我们唱两首流行歌曲吧!”,“老师……”。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近些年来,每当课前课后,总会有许多学生围着我提出这样的要求。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眼神,我总会不期然的联想到这群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音乐课本的相关内容时那一副无精打采、恹恹欲睡的表情。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热和对传统音乐(教材所选音乐)的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一些深思。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的目的绝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音乐家,而是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和终生热爱并学习音乐的愿望。然而,在学校开设的众多学科中,一向被认为是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培养学生德育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音乐课,却越来却没有了青春涌动的气息,学生们热衷于港台、欧美流行音乐,或是私下偷偷戴上耳塞,或是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老师却在台上无动于衷,照本念经,完全没有了印象中歌声悦耳的场景画面。原因到底出在哪儿呢?

翻开课本,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哪个出版社的中学音乐教材,都秉持着以音乐知识为中心的思路,所选编的音乐作品大都为艺术歌曲或思想内涵较深的古典音乐,几乎没有涉及到通俗流行音乐,这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音乐情境感受。因此仅仅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使其产生枯燥甚至厌烦的情绪。而这与《大纲》中所提出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而且,在学校、教师和家长中都有这样一种普遍看法,认为流行音乐并不入流,缺乏艺术欣赏性,演法简单粗糙,歌词内容容易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等,所以在教学中并不提倡流行音乐,甚至对其发出禁令。我认为,这种做法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校音乐的发展。如果可以针对中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培养他们对流行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适当的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中,不仅可以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而且也有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打破之间形成的隔膜。由此,使学生对音乐课更有兴趣,更愿意和老师一起共同探索流行音乐之外的音乐艺术领域,不断提高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对音乐审美能力,享受到音乐艺术所给予的无限乐趣。

那么,如何在贯彻“音乐教育应当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将中学生所感兴趣的流行歌曲与音乐课堂相结合呢?

一、正确认识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由于流行音乐的大多数载体都是以歌曲的形式出现,因此“流行歌曲”往往就成了“流行音乐”的代称。

二、正确选择流行音乐

流行歌曲发展迅速,曲目繁多,自然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但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在这百花齐放的音乐歌坛上,同样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健康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因此把它们一概挡在课堂之外,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消极做法。音乐教师有必要把流行歌曲中好的作品引进课堂,介绍给学生,担负起因势利导,提高学生的流行歌曲审美品味的责任,并力争把流行歌曲可能对中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与其让学生不假思索地“来者不拒”,不如大大方方地把流行歌曲引入课堂,把那些健康向上,适宜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并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作品介绍给他们,使他们对流行歌曲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能够辨识歌曲的优劣,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判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三、正确学习流行音乐

1、学习流行歌曲要适合学生的演唱能力

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因此对歌曲难度的选择要把握适度。选择音域不宽,音调不高,作品难度不大,容易演唱的歌曲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演唱上也减少了难度。而那些难度较大,不容易演唱但喜欢的歌曲,可以作为欣赏曲目,从音乐中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理解音乐表达的内涵。

2、学习流行歌曲要注重艺术性和教育性

音乐不只是表达的艺术,它还是能引起激动的艺术。在课堂上让学生从音乐中领悟艺术,从艺术中领悟音乐。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

3、学习流行音乐教学要体现审美

《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我们在选择、教授流行音乐时,要充分考虑到歌曲音乐在立意、情境、曲调、配器、伴奏等方面是否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悟,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但是,我们也不能为了一味迎合学生的喜好而让流行音乐霸占整个音乐课堂。它毕竟不是课堂教学中的主流,不能真正取代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地位。虽然流行歌曲的节奏多变,形式多样,但大多数歌曲在艺术性上是比较单薄的,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和考验。如果让流行音乐独占了课堂,不仅不利于学生全方位地获得音乐知识和吸收音乐艺术营养,同时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不利于音乐的普及和发展。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把握好尺度,不能偏离音乐教学普及和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要求。

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让流行歌曲在课堂中响起,音乐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引导责任。做一个称职合格的音乐向导,引导学生选择积极健康的流行歌曲,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在茫茫乐海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这样,在课堂上既满足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了课堂内容,也提升了自己的音乐审美情趣,充实了学习音乐的信心,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一起畅游音乐的世界,充分享受到美妙的音乐所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英国)斯坦利•萨迪/孟宪福译,《剑桥插图音乐指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陶辛,《流行音乐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篇7

引导“老师,上课的时候能让我们听点流行音乐吗?”,“老师,下节课教我们唱两首流行歌曲吧!”,“老师……”。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近些年来,每当课前课后,总会有许多学生围着我提出这样的要求。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眼神,我总会不期然的联想到这群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音乐课本的相关内容时那一副无精打采、恹恹欲睡的表情。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热和对传统音乐(教材所选音乐)的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一些深思。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的目的绝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音乐家,而是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和终生热爱并学习音乐的愿望。然而,在学校开设的众多学科中,一向被认为是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培养学生德育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音乐课,却越来却没有了青春涌动的气息,学生们热衷于港台、欧美流行音乐,或是私下偷偷戴上耳塞,或是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老师却在台上无动于衷,照本念经,完全没有了印象中歌声悦耳的场景画面。原因到底出在哪儿呢?

翻开课本,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哪个出版社的中学音乐教材,都秉持着以音乐知识为中心的思路,所选编的音乐作品大都为艺术歌曲或思想内涵较深的古典音乐,几乎没有涉及到通俗流行音乐,这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音乐情境感受。因此仅仅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使其产生枯燥甚至厌烦的情绪。而这与《大纲》中所提出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而且,在学校、教师和家长中都有这样一种普遍看法,认为流行音乐并不入流,缺乏艺术欣赏性,演法简单粗糙,歌词内容容易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等,所以在教学中并不提倡流行音乐,甚至对其发出禁令。我认为,这种做法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校音乐的发展。如果可以针对中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培养他们对流行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适当的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中,不仅可以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而且也有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打破之间形成的隔膜。由此,使学生对音乐课更有兴趣,更愿意和老师一起共同探索流行音乐之外的音乐艺术领域,不断提高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对音乐审美能力,享受到音乐艺术所给予的无限乐趣。

那么,如何在http://贯彻“音乐教育应当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将中学生所感兴趣的流行歌曲与音乐课堂相结合呢?

一、正确认识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由于流行音乐的大多数载体都是以歌曲的形式出现,因此“流行歌曲”往往就成了“流行音乐”的代称。

二、正确选择流行音乐

流行歌曲发展迅速,曲目繁多,自然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但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在这百花齐放的音乐歌坛上,同样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健康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因此把它们一概挡在课堂之外,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消极做法。音乐教师有必要把流行歌曲中好的作品引进课堂,介绍给学生,担负起因势利导,提高学生的流行歌曲审美品味的责任,并力争把流行歌曲可能对中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与其让学生不假思索地“来者不拒”,不如大大方方地把流行歌曲引入课堂,把那些健康向上,适宜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并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作品介绍给他们,使他们对流行歌曲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能够辨识歌曲的优劣,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判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三、正确学习流行音乐

(一)学习流行歌曲要适合学生的演唱能力

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因此对歌曲难度的选择要把握适度。选择音域不宽,音调不高,作品难度不大,容易演唱的歌曲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演唱上也减少了难度。而那些难度较大,不容易演唱但喜欢的歌曲,可以作为欣赏曲目,从音乐中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理解音乐表达的内涵。

(二)学习流行歌曲要注重艺术性和教育性

音乐不只是表达的艺术,它还是能引起激动的艺术。在课堂上让学生从音乐中领悟艺术,从艺术中领悟音乐。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

(三)学习流行音乐教学要体现审美

《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我们在选择、教授流行音乐时,要充分考虑到歌曲音乐在立意、情境、曲调、配器、伴奏等方面是否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悟,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但是,我们也不能为了一味迎合学生的喜好而让流行音乐霸占整个音乐课堂。它毕竟不是课堂教学中的主流,不能真正取代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地位。虽然流行歌曲的节奏多变,形式多样,但大多数歌曲在艺术性上是比较单薄的,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和考验。如果让流行音乐独占了课堂,不仅不利于学生全方位地获得音乐知识和吸收音乐艺术营养,同时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不利于音乐的普及和发展。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把握好尺度,不能偏离音乐教学普及和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要求。

双减下的音乐课堂篇8

关键词:高效;心理;减负;器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6-0108-03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初中音乐教学内容包括唱歌、欣赏、器乐、识谱等。”但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音乐课却偏向唱歌、欣赏为主。而作为音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之一――乐器演奏,却成为一种边缘化的教学现象。或许有些教师认为,不重视器乐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减负,因为一些主课的课业负担已经很重,如果无形中再加入器乐学习,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心理负担过重等问题。除此之外,器乐教学还可能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那么,面对这两方面的教学困境,音乐教师应该如何去把握这中间的“度”呢?如果实施了器乐教学,实际效果又会如何呢?

一、实施器乐教学的具体思路

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结合理论学习以及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审美接受心理,在实际器乐教学中,对所教的初一年级分别进行了测试,对音乐基础较好的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法,而对音乐基础较差的班级则添加了竖笛进行教学,并在教学中贯穿以下教学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以兴趣为主,循序渐进”。音乐课的教学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所以,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放在首位。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如果每位学生都能将这种简单易学、价格低廉、携带方便的竖笛学会,那将在音乐中受益匪浅。因此,笔者将本次实验器乐教学的目标设定为:通过高效的竖笛教学,全体学生能掌握竖笛吹奏的基本知识,吹奏3~5首完整的乐曲。

为了完成该目标,笔者学习了大量有关器乐教学方面的理论。在阅读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多从一开始就给学生传授大量似懂非懂的理论或一些吹奏技巧,将器乐教学作为一门技能来训练。殊不知,这样做会压抑、消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大家都知道:“音乐是一门艺术,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违背艺术规律和青少年审美发展规律的艺术教学是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的。”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始终将激发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从而热爱音乐。例如,笔者在刚开始教学时,就将竖笛比作一个会说话、会唱歌的“人”,用竖笛模仿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然后,教给学生让“人”开口说话的演奏姿势、指法。同时,在教材上由浅入深地选择一些《小星星》、《生日歌》等简单的乐曲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再让学生分组练习,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由于器乐教学的特殊性,教育部没有明确指定一套完整的器乐教材,因此,有些教师便挖空心思寻找大量练习曲让学生训练,整堂课都以器乐教学为主,导致学生苦不堪言。殊不知,器乐的学习不是学生“满堂吹”,也不是长时间训练一种技巧,而是不要让学生产生厌倦、畏难的情绪。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始终依托现有的教学资源(教科书),采用多种形式、多种吹奏方法相配合,特别是将欣赏、唱歌等教学手段联系起来(如用唱吹、听吹、课堂与课后结合吹的方式)来展开生动的教学活动。如初中课本第13册中的第五单元《跳吧!跳吧!》,在平时教学中就可以展开以器乐教学为主、唱歌、欣赏教学为辅的单吐、双吐、三吐的吹奏训练。而在第六单元的《雪绒花》中,还可以训练学生连吹、断吹及二声部合作性教学,同时,结合小组合奏练习、分组比赛练习、男女生分声部练习等多种方式,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协作精神等其他非智力因素,为器乐学习的整体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

为了更好地进行器乐教学,笔者在教学中还借鉴一些国外的先进教学方法,设计各种有趣的器乐活动,让学生在初步获得美的感受和乐趣的基础上,学习乐器演奏的基本技能。如“拾珍珠”游戏(即将每小节的音符作为一颗颗珍珠卡片放在黑板上,让学生吹出音响后根据音高唱出来,吹对一颗珍珠就拾一颗珍珠到虚拟的“盘”里。最后,盘里面的珍珠放满了,但还要给每颗“珍珠”按一定顺序进行排队,将一颗颗“珍珠”串联成一条完整的珍珠项链,完整地看谱吹奏出旋律。)、“踩脚印”游戏(即教师吹奏一小节旋律,学生跟据听觉判断出其速度、力度和音高,用同样的音符重复教师吹奏的旋律)、“音符接龙”游戏(即教师吹奏第一小节,第二位学生在重复教师音符的基础上再创作第二小节,而第三位学生重复吹奏第二位学生创作的第二小节,同时自己创作第三小节,如此进行。)。正是基于这种节奏、音高、和声等变化丰富的即兴对答游戏中,学生容易享受成功的满足,获得探索器乐的演奏技能和愉悦的审美体验。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每一位学生都有权利享受音乐,甚至以其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应当发展不同学生的个性,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利用校内、校外等艺术舞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机会。笔者在课间发现,由于初中生参与意识和表现愿望逐渐增强,有些器乐接受能力好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余时间用竖笛模仿实际生活中的声音,如小鸟叫、救护车的鸣叫声、火车发动的声音。还有些学生会根据生活中听到的音响,吹奏出诸如《喜洋洋与灰太狼》、《送别》、《茉莉花》等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乐曲。因此,为了给这些学生提供足够的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笔者在每节课的最后五分钟,开展了自由表演时间的“音乐沙龙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展示新乐曲、与同学合作表演、交流自己学习心得,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一些学生能够有机会展现自我音乐才能,促进自己的个性发展,而另外一些学生还将自己的自制乐器带过来为大家表演,同样也培养了他们创造、表现的能力。

此外,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个体差异,乐感较强的学生接受能力快,而协调性差的学生则易产生烦躁、畏难的情绪。所以,在具体的课堂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采用分层教学方式,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吹稍微难一点的乐曲,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吹一些简单的乐曲,只要达到了教师的要求,都可以在平时的考核中得到“A”,接着再增加难度进行教学。这样,“后进生”从心理上会感到一种平衡,从而增强对器乐学习的信心,同时也给那些“优等生”提出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另外,笔者在教学中还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分组教学法,即四人为一组,让乐感好的学生充当“老师”,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督促,从而使组员共同进步。这样一来,学生对器乐学习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二、实施效果

正是基于这种充分尊重课堂教学规律,以全体学生参与为主、发展学生个性为辅的快乐、自信的高效课堂教学方法,一年实验测验结果,笔者发现:

1.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针对初中生活泼好动、兴趣爱好广泛等心理特征,绝大多数学生对竖笛这种既能感知又能赋予其音响的乐器总体表现得非常感兴趣,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还有少部分学生因为音乐基础差,曾对器乐学习产生过心理压力,但最终都在教师的个别辅导与同学的互帮互助中随之消失。

2.学生的音乐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众所周知,学生对音高、音准等一些音乐基本要素的掌握,是教师教学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很多学生往往因为音乐基本要素掌握不好而放弃对知识的学习。而竖笛教学主要将视、唱、听、奏相结合,眼、口、耳、手四位一体,学生在学习中能将这些基础知识在心中形成一个完整的音乐概念,从而轻松地解决以上困惑。特别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笔者发现被实验的三个班级在音准、音高、节奏等方面的能力明显比没有学习竖笛的三个班级要好。因此,我们可以说:“‘减负’本身并不是目的,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是根本。”对于那些“差生”来讲,学习器乐不仅能消除长期积淀下来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树立其今后学好音乐的自信。

3.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升。当代音乐教育思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这种思想和理念能与音乐教育相协调是顺利开展新课改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由于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成长阶段,发展其知、情、意高级心理素质需要通过课内外、校内外的学习与生活来完善。因此,通过高效的竖笛教学及课外器乐实践活动的持续参与,学生除了能体验到学习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其智力及非智力方面的因素(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情感体验能力等)还能得以发展。例如,一位学生要想把竖笛学好,首先身体的各个器官要相互协调:眼睛要学会观察;耳朵要注意力集中,学会听辨;大脑要善于记忆和思维,并根据曲谱对一些抽象的音符进行想象,向双手发出指令,等等。与此同时,学生还会对器乐所发出的声音(包括音量、音准、节奏等)以及演奏过程中的运动形态(包括内在的、外在的演奏状态)有一个正确的、非定势的审美评判,从而提高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能力、感受能力、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为其终身享受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一门技能的习得不仅可以使主体终身参与音乐活动,而且还能将其作用迁移到学习和生活的其他方面。如增添校园生活乐趣,给学生课余生活带来健康向上的新内容;调节学生紧张、单一的学习气氛,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在其他学科的“减负”上发挥一定作用,等等。

综上所述,“器乐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之一”,任何片面缩小或者夸大其教育目的和任务都是不合时宜的、违背教学规律的做法。反思过去的器乐教学,教师不应该紧闭器乐大门将学生置之门外,或将学生一个个赶进门内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能够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根据每个学校的学情,在变声期的学生中开展有计划、有组织、高效的器乐教学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是新课改实施环境下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教学是一门艺术,希望诸多一线音乐教师能够携起手来,用“高效”的课堂器乐教学,为“减负”开拓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3,15.

[2]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4.

[3]郭声健.音乐教育,为“减负”撑起一片蓝天[J].中国音乐教育,2000,(4):4.

推荐期刊